常宁网络电视安装电话:《苹果教我的事》Part6:一切从观察开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3:13:35

《苹果教我的事》Part6:一切从观察开始

(2011-08-28 10:15:36) 转载标签:

木村阿公

自然栽培

分类: 自然农耕

关键在于持续观察

  农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观察大自然,而且必须长期观察。

  北海道旭川齐藤牧场的齐藤晶先生,借重牛只开垦一片原本只有石头和山白竹的山地,变成了漂亮的牧场。当年,当他的开拓业遇到瓶颈,他爬到山顶的树木眺望四周,觉得“鸟和虫子总是毫无怨言、悠哉地生活,人类也应该和鸟、虫为伍,融入大自然”,于是,就想到可以运用山上的自然环境饲养牛只。这称为“蹄耕法”,是充分运用牛只、树木和牧草生态的自然酪农业。

  “大自然不会说话,因此,人类必须磨练感性,感受大自然。”当我们聊天时,不禁为彼此的共同点感到惊讶。齐藤先生说:“木村先生,和你聊天时,我们完全了解对方想要说什么。因为我们观察的都是整体,知道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不使用多余的技术,而是静下心来观察非常重要。高学历的人往往无法不多做点什么。如今正缺乏能够忍耐、静下心来观察的人。”

  齐藤先生认为,在面对大自然时不能参杂感情,必须静静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有时候,负面要素会变成正面要素。即使人类简单就做出结论,大自然却可能朝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

  岩手县很有名的自然放牧酪农中洞正先生,是我二十多年的好朋友。当我得知中洞先生很崇拜齐藤先生时,丝毫不觉得意外。他们都让牛的粪尿经过自然风化变成堆肥,再回归采草地。希望他们可以成为改变日本酪农体系的原动力。

拯救逐渐沙漠化的农地

  照片上是日本某地的沙漠化农田。我在全国各地走透透,很惊讶日本居然也有这种地方。

  十年前,那里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总面积有六十公亩。人类过度使用肥料、农药、除草剂和土壤消毒剂,导致农田在十年后变得像是海岸的沙滩。当然,原因之一是那里原本就属于沙质壤土。但按照近代农业方法栽种,经过十年的岁月,居然变成连萝卜都长不到五公分的农田。

  沙漠化问题也是美国农业很大的烦恼,世界各地的沙漠化问题都越来越严重,日后,日本各地也许会出现相同的问题。依赖进口食物的日本已经出现了前兆,因此,有人来向我讨教:是否能够让农地恢复原状?如何才能养回原来的农田?

  我看到农田时吓了一大跳,没想到十年的岁月可以让它如此面目全非。即使说这是农田仍令人难以置信,也不知道多久才能恢复原状。

  我试着挖土,发现地下二十——三十公分的地方还保留着原本的土壤,让我看到了一线希望,认为还有机会再生。

  农夫也必须生活,因此,我建议他们种植可以在沙漠土壤生长、具有经济效益的落花生。落花生是一种神奇的农作物,开花后,花会钻入泥土,在土壤中长出豆荚。对于想利用大豆根瘤菌固定土壤中的氮的人来说,落花生也是理想的作物。果然不出所料,由于土壤中缺乏养分,落花生上附着了很多根粒,连根都无法弯曲了(见照片)。





  豆类的功效极强,因此,我建议可以利用根瘤菌的功能种植蔬菜。

  种了两年落花生后,决定改种麦子,在种麦子的同时也种大豆。麦根会不断深入地底,吸收不良物质,发挥泵浦的作用。

  那块农田渐渐恢复了生命。今年迈入第四年,已经种出了漂亮的胡萝卜和地瓜,大家都欣喜若狂。这块农田充分证明了人类不能无视大自然的力量。

杂草的功效

  那里的草几乎和我差不多高。杂草长得那么高,是因为拥有重要的使命。之后,这里将会成为农田(见下页照片)。应该有人会觉得难以置信。

  杂草可以吸收土壤中过多的堆肥成分和营养,发挥重要的功能。

  如果将割下的杂草放在农田里,会再度被土壤吸收,所以必须带走。杂草可以吸收土壤中的多余物质。在土壤的味道和山上的味道相近之前,还不能栽种作物。培育土壤的不是人类,而是杂草。

  长出各式各样的杂草,对土壤大有益处。就像人每天吃相同的菜也会腻一样。各种杂草和植物会在土壤中释放出荷尔蒙,大豆根会发出大豆根的味道,吸引细菌聚集分解这些成分;每种杂草会吸引各自特有的细菌。当各式各样的细菌聚集,作物就不容易生病。

  种白菜时,有时候根部会出现瘤状物,高丽菜也一样。这是因为土壤营养不均衡,造成线虫和土壤微生物聚集所引起的疾病。各种杂草都能自由生长,才是土壤的理想状态。

  大家不妨去山上观察看看,杉树下方绝对不会长草。在杉林下方种农作物时,作物的品质会很差。但在竹林或是落叶杂木林下方,各种农作物都能长的很好。杉树和松树都不适合草类生长。

  小麦根有八十公分,黑麦的根有一百六十公分,可以深耕土壤。稻科杂草的根则通常为六十公分左右。

  如果把杂草拔光,泥土就会变硬。百草丛生的状态可以养土。长满杂草的苹果园,酷暑时温度也不到二十四度,土壤饱含湿气。杂草的力量不容忽视,不妨在不会造成影响的地方,让杂草恣意生长吧!

  只要观察豆科的根瘤菌,就可以了解土壤的情况。种大豆时如果完全没有根瘤菌,就代表土壤中养分充足。如果超过三十颗根瘤菌,代表第二年要继续种大豆。如果少于十颗,就不需要继续种。根瘤菌是充分呈现出泥土状态的“晴雨计”。

  第一次种大豆时,会有满满的根瘤菌,但种了两、三年后,就会逐渐减少。由于不需要它们发挥功能,所以呈现休息的状态。土壤中的绝对值是一,不会高于一,也不会少于一。

  我的栽培方法充分利用大豆的根瘤菌功能,这些颗粒状的菌体吸收了空气中无穷无尽的养分。

  大自然的均衡超乎人类的想像,所以,山的生命长达好几千年。那些百年老树往往因为“不假人手”,所以才会“长命百岁”。一旦添加肥料,也许几年就枯死了。

  我去参观某个自然农法团体的农场时,发现它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看到他们种的茄子,我忍不住惊讶万分。茄子的原产地是东南亚,土壤必须保持高温,但他们采取的方式却完全相反。

  指导人员原本要求农民将稻草和枯草铺在地上,但他们用去年的新稻草取代枯草,而且铺了厚厚的一层。这会导致土壤温度下降,影响细菌的活动能力。

  我一再呼吁,要充分观察大自然。只要仔细观察大自然,就会发现枯叶和枯枝之间一定会有缝隙,绝对不会铺得很厚实。

  有缝隙,空气才能进入,有助于土壤中细菌的活动。虽然需要某种程度的保温,但铺得太厚,反而会造成不良影响。

  多关切大自然,观察地上的枯枝铺得厚不厚?目前的农业,一旦种萝卜就整片都种萝卜。为了避免连作,下一次则全部换成菠菜或是其他农作物。大自然根本不可能存在这种情况。

自然泥土几乎不含氮、磷酸和钾

  山上的泥土中几乎不含氮、磷酸、钾等成分,但草木都长得很茂盛。

  看到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怀疑科学常识是否有错误?是不是只要土壤能让植物根部恣意生长、土壤中有充分的氧就足够了?

  孟宗竹落叶下的土壤最肥沃,据说根瘤菌至少可以存活十一年。只要充分利用根瘤菌,根本不需要其他的肥料。只要人类不搞破坏,土壤菌和细菌就可以协助植物生长。

  自然的山林中不会有人翻土。在山上要找到蚯蚓并不容易,但人工的农田却可以找到不少蚯蚓。蚯蚓是为了消化一些未分解的有机物质而存在,山上之所以看不到蚯蚓,是因为山上很少未分解的有机物质。

  把枯掉的植物放在泥土上,会带来什么变化?虫子会消失。请各位务必尝试看看。把刚摘下的青草放在蔬菜根旁,两天之后就会爬满蚜虫。拿走青草,改用枯草放在蔬菜根旁,那些虫子就消失无踪了。所以,要把杂草干燥后放在农作物旁边,这样可以驱虫。

  秋天去山上或公园时,到处可以看到落叶。两年前的落叶盖在三年前的落叶上,今天的落叶盖在最下面,这是大自然的状态。

  随着农机具的发达,农民可以深耕泥土,但也因此让原本土壤中的甘蓝夜蛾离开土壤活动。

  原本靠吃食物残根为生的虫,开始吃地面上的食物。地面上有很多食物来源,生活环境也更舒适,于是所有地区的甘蓝夜蛾都暴增,但在山上几乎看不到甘蓝夜蛾的影子。

人类破坏了泥土的生态系统

  有句话说“土壤是靠土壤以上的部分形成的”,人类追求生产的结果,导致土壤失去平衡,吸引害虫入侵,却不追究自己破坏生态的罪过。人类原本应该守护土壤的生态系统,却轻而易举地使用机械,试图改变土壤的构造。耕耘方法不当,很可能完全影响土壤的生态系统,这难道不是违反大自然规律的行为吗?

  使用大量肥料、农药的农田里的蒲公英很矮小,爬满蚜虫。为什么会有蚜虫?

  我果园里的蒲公英茎大约长五、六十公分,花也很大,却找不到虫子。即使我不使用任何农药,也不会长虫。路边的蒲公英,比肥料、农药充足的蒲公英更高、更大。

  请教各位一个问题:农民施了十公斤的氮肥,请问作物吸收了几公斤的氮?

  应该没有人认为十公斤统统会被作物吸收吧?也没有人会猜是五公斤。也许大家难以想像,十公斤的氮肥中,有一半会变成气体,成为污染空气的原因之一。

  剩下的五公斤,有一半被土壤吸收。土壤中的植物残留根部等等,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需要氮来帮助发酵。所以,作物和杂草相互争夺剩下的二.五公斤。杂草稍占优势,作物只能吸收大约一公斤左右。

  农田或果园使用的肥料中,农作物只利用了大约一成左右,可见不需要肥料也可以生长。所以,我一直提倡“无中生有”。

  只要稍微下一点工夫,豆科作物可以制造出一公斤左右的氮。而且,有效氮易溶于水,下雨时会随着雨水一起渗入土壤。

  教科书上写“氮、磷酸和钾是作物生长的三大要素”,果真如此吗?磷酸、钾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真的需要吗?关于作物生长,还有很多不解之谜,唯一确定的是,氮是不可或缺的营养。

  据我推测,土壤中有很多养分是作物无法利用的无效养分,是否能够让这些养分发挥作用是关键。土壤微生物群和作物、杂草、空气以及土壤的关系十分重要。

  植物只有在想吸收养分时(必要时),才会吸收必要量的养分,不需要过剩的量。

  人们通常使用的肥料中,有一半都变成了气体,因此即使施了肥,作物也无法立刻呈现出良好的结果;于是,人类就会用追肥的方式补强。一旦使用化学肥料,微生物就会消失,因此土壤越来越无法储存养分。

细菌体内的氮是邻居果园的两倍

  弘前大学农学生命科学系的杉山修一教授,调查了细菌的体内氮量,在比较使用肥料的隔壁果园和我完全没有施肥的果园后,发现我果园中的细菌体内氮是隔壁的一倍,苹果树叶表面和土壤中的微生物,也比其他果园多好几倍。据说,我的果园和白神山地区的原生林十分接近。

  由于细菌含有体内氮,可以在必要时供应作物。细菌会在某种情况下释放氮,作物会在土壤中拼命长根须,迅速吸收细菌释放的氮进入体内。

  由于土壤中存在多种细菌,作物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未使用的养分。然而,一旦杀死微生物,就必须继续施肥。我们必须察觉这项矛盾。

  植物和微生物很可能有助于将土壤中无效的磷变成有效的磷酸盐。研究发现,菊科植物发挥了触媒的作用,可以将土壤中的无效磷变成有效磷。

  聚集在艾草等杂草根部的菌根菌不够活跃,就无法充分吸收磷。各种不同种类的杂草、适合土壤环境而自行生长的杂草,往往可以高效率地丰富土壤环境。

  曾经有人问我,山葵对危害松树的害虫是否有效?于是,我前往某县的林业实验场。由于我太早到了,于是上午先去图书馆看书,发现有一本书上写了类似的内容。那位写书的研究人员已经过世了,但我认为很值得实际验证看看。虽然前人已经研究出相关的成果,却没有传承下来,遭到了埋没。

  虽然研究月球和宇宙也很好,但是目前对农业的研究太稀少了。既然学问在进步,科学家应该更致力研究生产粮食的土壤这个微观世界。

  大豆的力量实在令人赞不绝口。

  大豆的生命力顽强,即使被农机具碾过,很快就会从侧面的叶子抽芽。再度碾过后,还会再长出来。侧长的大豆着花度很高,不会折断,会持续侧向发展。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走在大豆上,不用担心伤害到它。

  有一次,一个茨城县人上门来找我。他因为失业打算务农。我对他说:“你去河岸的堤防边,那里应该有自生的窄叶野豌豆,你就偷偷地在那里播下萝卜的种子。记得在播种的地方做记号,否则你可能会找不到。”

  不久之后,他来找我,据说已经长出五根将近一公尺的萝卜,他带了三根给我。那几根萝卜顽强没有被虫咬,口感很好。只要有肥沃的土壤和活性化的微生物存在,就可以有这么惊人的收获。不使用化学肥料,土壤反而更富有分解力,这正是“无中生有”的魅力,请各位抛弃对肥料的迷信。

  请各位也试试我教肯亚人的种大豆方法:每间隔二、三十公分种一颗大豆,轻轻挖一条沟,种子不能埋入超过手指第一个关节的深度,如果埋得太深,生命力就会变弱,会被甘蓝夜蛾和蛀茎虫吃掉。然后,用手或是脚把泥土覆盖上去。大自然产生的氮最棒了。为了避免大豆被鸽子吃掉,可以铺上枯草,鸽子就不会靠近。唯一要注意的是,黑豆行不通,一定要种大豆。

挖洞测量泥土温度

  如何才能避免自然栽培失败?如果过去曾经使用肥料、农药、除草剂和堆肥,想改为自然栽培时,我通常会建议:

  “每隔十公分挖一个洞,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土壤中某些地方的温度会特别低,根会避开该处,因此无法长出茂盛的根须。

  令人惊讶的是,在大自然的山中,地表温度和地下五十公分的温度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我们通常认为,地下五十公分的地方照不到阳光,温度应该比较低,但其实并不会差别太大。

  农民首先应该测量土壤的温度。最近市面上有许多性能良好的数位温度计,但其实廉价的温度计也无妨,只是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

  某一天,当弘前的气温十九度时,我的果园地下五十公分的温度是十八点四度,十公分下是十九度,只相差零.六度(见照片)。

  值得瞩目的是地下二十公分和三十公分的温度。在我的果园里,两者只相差0.1度。

  一般农地下方二、三十公分的地方是硬盘层,农民必须破坏这个温度特别低的土壤层,但靠人为力量无法破坏,必须利用植物根部,麦子就是良好的对策之一。

  大麦根会深入土壤中将近两公尺,因此比人工挖土破坏更有效。

  但是麦子很耗肥料,如果只种麦破坏硬盘层,土壤会变得十分贫瘠,所以要同时种植大豆。播两、三排麦子后,再播一排大豆,就可以在破坏土壤硬盘层的同时,种出高品质的作物。当土壤有些部分温度过低,如果不加以改善,无论过了多少年都无法种出优良作物。

  我之前曾经为了谋生,为日本电信公司做了几年埋电线杆的工作,可以轻而易举地挖出足以容纳一个人的洞。每隔十公分挖五十公分的洞,再测量温度。只要把温度计插入洞里,一下子就知道哪里温度特别低。

  也可以在洞旁种小麦,观察小麦根的生长情况。当根来到温度较低的硬盘层时,就会横向生长。于是,我猜测蔬菜和草都讨厌这个温度低的区域。

  然后,我又种了大麦,发现大麦可以破坏硬盘层,于是我知道可以利用植物根加以破坏。

  第三年时,土壤的温度上升了。我播下蔬菜种子后,长得非常茂盛,我立刻和大家分享这个经验。像我一样失败连连的人,都是因为无法突破硬盘层的瓶颈,所以我总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一定要挖洞测量温度。

养分在农田硬盘层的下方

  无论去哪座果园,都会发现这种硬盘层。如果不破坏硬盘层,即使用我的自然栽培法挑战三、四十年,也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因为,植物的根无法穿越硬盘层,会横向生长。用名为“底土破碎机”的机械破坏硬盘层后,根才能恣意生长。

  东北大学的山内文男名誉教授,是第一位发表硬盘层下含有丰富营养的学者,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硬盘层下方的养分(以前都一直认为并不具有养分)丰富得令人难以想像,据说有四千年份的钾,简直就是无穷无尽的宝藏。

  首先,一定要挖洞确认土壤层的情况。

  挖出五十公分深的洞,每隔十公分用温度计测量,就会发现某些地方温度突然降低,这个就是低温层。低温层无法用人力破坏,因为不同地方的低温层所在位置不同,植物的根具有超越机械的力量。

  熊本有一块地,地下温度相差超过十度。“木村先生,我相信你,尝试了你的方法,结果全军覆没。”农夫在电话中对我这么说。“你挖洞了吗?”“不,还没有。”“那你先去挖洞,观察温度。”他挖了洞之后,才知道问题所在。“我不是再三要求你挖洞破坏硬盘层吗?为什么没有做?”这一次,他乖乖地听了我的话,土壤回赠给他充足的蔬菜。

  以前的人,会同时栽种稻科的麦子和豆科的落花生或大豆,然后再种蔬菜。如今,肥料成为农业的主角,农民不再种麦子,也不再踩麦。

  我建议大家混合栽种。在长得将近十公尺高的番茄旁,只要种四颗大豆就好,大豆可以发挥很理想的作用。

  稻田不需要种大豆,如果种了大豆反而会影响土质,泥土会变得十分松软,根本无法插秧。如果今年休耕种了大豆,明年要种稻米时,由于土壤变得很细软,建议粗耕留下大土块,促进土壤干燥。

昆虫去了哪里?

  之前,我的果园惨不忍睹,我太太还种了绣花球遮羞。当时每天都能用超市的塑胶袋抓出好几大袋的虫子,如今却不见踪影,不知道那些虫子跑去哪里了?最先消失的是螨虫,曾经大局肆虐的卷叶蛾也不见了,从二零零零年后就销声匿迹,只有偶尔发现尺蠖蛾出没。弘前大学的人来找我的果园调查一番,也搞不懂其中的原因,难道这就是大自然的平衡吗?

  如果我说我目前深受瓢虫之苦,大家一定会很惊讶。瓢虫原本是益虫,但由于它要吃的害虫不见了,所以就开始吃苹果,这么一来,瓢虫也变成了害虫。我发现苹果上有洞,纳闷地切开一看,才发现是瓢虫。可见大自然根本没有益虫和害虫之分。

  我果园里的虫子的确变少了,但或许是因为地球暖化的关系,螟蛾的幼虫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于是使用半透明的塑胶袋加以防御。

  目前在我的苹果园内,可以看到苹果树叶上有圆形的洞,谁都会认为是虫啃过留下的痕迹,但其实是叶子让生病的部分自行脱落,预防疾病扩散。在一片树叶上,居然发生这么惊人的变化。

  没有任何虫子会吧叶子吃出这种圆形的洞,我觉得很纳闷,观察圆洞旁斑点落叶病的病斑后,发现那个部分逐渐越来越干燥。

  简直就像是叶子停止向病变部分供应食量,我感到惊讶不已。不久之后,病斑就掉落了,于是树叶上出现一个洞。

  当树叶上出现洞,旁边会长出一片小叶子以补足这一小块面积。我觉得树叶比人聪明,这片副叶中包含了大自然的构造。了解越多,越可以发现大自然的惊人之处。

秋季割草的原因

  我的果园总是杂草丛生,但我并不是放任不管。夏天天气酷热的时候,男人会去理发店剃头。理完发之后,头上就会觉得凉快还是更热?当直射阳光照在头顶上,是不是觉得更热了呢?

  所以,我不会在夏天割草。苹果树即使觉得热,也无法移动位置。如果我是苹果树该怎么办?大自然的山上没有人去割草,于是,我决定让杂草继续生长。

  到了十月,当苹果压弯树枝时,我就会割掉已经长高的草。为什么要割草?

  因为要让苹果树知道秋天来了。当长满杂草时,土壤的温度维持不变,于是苹果树不知道秋天已经降临。津轻地区进入九月后,日夜温差很大,我会在这个时候把草割掉,告诉苹果树“秋神来了”。

  苹果树好像理了一个短发,可以充分感受外界的气温,所以会觉得:“啊,好冷(日暖夜寒)。”虽然苹果树没有这么对我说,但我相信它又这种感受。

  以前,我从来不割草,即使下雪的时候也不割,结果没有一颗苹果变红。橘子在杂草丛生的环境也会转红,不知道为什么,苹果却始终是青苹果,即使到了下雪的季节仍然是青色。我想不透是怎么一回事。

  凡事都要实验。翌年,我的四座果园各割了一半的草。由于只割了一半,另一半仍然长满了草,结果,割草区的苹果变红了。

  自然栽培并不是丢着不管,人类必须充分运用大自然。

  自从我的果园长满杂草,曾经让我烦恼不已的斑点落叶病也逐渐改善,这是因为受到土壤温度的影响。斑点落叶病喜欢高温多湿的环境,我在细菌活动能力变弱的九月割草也是有原因的。

  如今,随着地球暖化,到了九月十日左右气温仍然很高,所以通常都在十五日左右割草,以后可能要延到九月底。这些情况必须由人类来判断。

  如果不在适当时期割草,降低地下温度,苹果树就无法感觉到秋天来临,果实不会有甜味、也不会变红。有人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人类必须发挥智慧,让苹果树感受季节的脚步,因此必须随时观察,抛弃既定观念,让眼睛和手取代肥料和农药。

吃螨虫的螨虫以及无名虫

  青蛙在哪里唱歌?是在高处?树上?还是在脚下?大部分青蛙都在地面唱歌,但是在我的苹果园里,当秋天将近,青蛙会跳到树枝上唱歌。

  一开始我吓了一跳,当我在播种的时候,青蛙在我脚下大合唱;没想到秋天时,却从头顶传来蛙鸣声。那些青蛙在干什么?原来,它们在等着吃蛾。

  青蛙会耐心等待,等蛾一有动静,才灵巧地吃下肚。但有时候青蛙忘记站在细细的树枝上,一部小心就掉了下来,只好再爬上树等待。一到秋天,树上到处都是青蛙。这种只有两公分大的小青蛙很可爱。

  果园里的某种螨虫会吃另一种螨虫,身长大约五毫米。有一种螨虫则专门吃这种螨虫,根本不需要喷洒杀虫剂。这种螨虫无法抵抗杀虫剂,即使稀释到很稀的浓度,也可以把它们杀死。

  螨虫会在树上走来走去,寻找食物螨虫的卵。由于体积实在太小了而看不太清楚,但在吃食物螨虫之前呈现半透明,吃了食物螨虫之后就会变成红色。

  瓢虫会吃蚜虫,教科书上说瓢虫是蚜虫的天敌,那么瓢虫一天到底吃几只蚜虫呢?

  十只、五十只、一百只?教科书的威力实在太强了,大家都以为瓢虫每天吃蚜虫的数量很惊人。

  在苹果树不结果的时期,我整天无所事事,目不转睛地观察果园,发现瓢虫一天只吃七只蚜虫,七星瓢虫的名字果然名不虚传。瓢虫吃完蚜虫后就没有动静了。我认为教科书有必要修改一下。

  苹果树长出新叶时,会招来很多蚜虫,于是这种无名虫(见下页照片)就必定会尾随而至。各位看过这种虫吗?它没有名字,是百科全书上也找不到的无名虫,也没有眼睛。它也会吃益虫草蜻蛉的幼虫。

  难以想像的是,就连大学老师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虫,说是从来没有看过。我把这种虫命名为“木村虫”,但也许不久之后,它就会有正式的名字。这种虫有点像蛞蝓,外形并不讨喜,却在我的果园里大显身手。

  这种虫即使放在手上也不会咬人,而且它很勤快,看到蚜虫就会吃得精光,体型从一公厘到八公厘不等。如果有人为蚜虫烦恼,可以找一、两只这种虫帮忙,我可以派它们出差府上。

  果园里经常可以看到虫子和虫子互相残杀的景象。小虫吃菜虫,菜虫又吃其他的虫子,果园里随处看得到这种杀戮。在大自然中,这种事根本司空见惯。

  如果昆虫学家来到我的果园,一定会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横着长的番茄

  人类只要稍加协助,农作物就能快乐生长。

  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在日本各地引发热潮的“番茄横植法”。方法很简单,就是让番茄苗趴在地上生长,这样茎干上就会长出根。利用番茄的习性,让地下的根部四通八达,番茄就会长得很出色。因此,我推荐大家使用横植法,这样番茄可以长到十公尺高。各位可以挑战一下,你家的番茄可以长多高?

  番茄旁要种会长出根瘤菌的大豆,或是窄叶野豌豆也可以。在番茄旁种豆,番茄可以吸收自然氮而加速成长。

  当然,这种方法不需要使用肥料或是其他添加物,连我都不禁惊讶,原来番茄可以长这么硕大。

  我查了百科全书后发现,番茄的原产地是安第斯山地区,是纬度高、雨量少的干燥地带。想要重现番茄原本的环境,只要把农田的土堆高一点就行了。

  原本我尝试用支架,但是强风吹来,支架几乎快要倾倒,番茄苗也被吹趴在草上。在七月多雨的季节,大部分番茄都染上了发黑腐烂的黑炭病,只有倒地的番茄安然无恙。我想把番茄扶起来却拉不动,原来茎都长出了根。于是,我灵机一动,觉得一开始就横着种的效果也许更理想。尝试后发现,这种方法不但不容易生病,而且土堆得越高,收成量也越高。

  由于我不了解种田的知识,反而因祸得福,获得了良好的结果,所以,关键在于抛开成见。

自然蔬菜的叶子是淡绿色

  种萝卜不需要施肥或农药,在一排排萝卜之间种大豆,萝卜叶就会呈现出柔和的淡绿色,而且左右对称。萝卜叶不会变成深绿色,而是淡淡的绿色。如果有蔬菜的叶子是深绿色,安全性可能有问题。把叶子放在热水中烫一下,才会呈现鲜艳的绿色。

  我在茨城县教当地人种自根小黄瓜,这种自根小黄瓜是我花了五年的时间种出来的。当气温三十七度时,使用肥料的小黄瓜都枯死了,但是相距六十公分、完全没有施肥的自根小黄瓜却又很好的收成。这种小黄瓜可以一直种到霜降,口感是令人怀念的古早味。农夫看到这种结果,立刻彻底放弃了肥料、农药和除草剂。

  不使用肥料就无法种蔬菜的想法,是一种迷信。自然栽培的油菜也不是深绿色,而是像嫩草般淡淡的颜色。为什么会是嫩绿色?其实它原本是深绿色,但有一层厚膜保护叶子,所以看起来有种朦胧美。把油菜放在热水中汆烫,膜就会溶解,露出原本的深绿色。当有外膜保护时,就好像隔着一层毛玻璃般,呈现出漂亮的嫩绿色。

没有菜虫的高丽菜田

  自然栽培的高丽菜完全不会长菜虫。我在高丽菜下面种了豆科的窄叶野豌豆。“不用农药会长虫”的想法是错误的,是栽培的人创造出吸引虫子的环境。一位用自然栽培法产高丽菜的农夫认为第二年也一定会成功,把一百公亩的田地都种了高丽菜。

  北海道中川郡幕别町的折笠农场拥有七千公亩的农田,都用来种这种没有菜虫的高丽菜,同时,也用自然栽培的方式种大豆、红豆、黑豆和马铃薯。二零零九年,他们将马铃薯自然栽培田扩大到两千五百公亩。一开始是由我示范种植。自然栽培田里完全找不到这个季节容易出现的蚜虫,参观者个个惊讶不已。

  无肥料、无农药的马铃薯有很高的附加价值,由于目前自然栽培的蔬菜供不应求,因此卖价很高,但我认为应该用适当的价格销售最佳品质的蔬菜。

  折笠农场的董事长折笠秀胜先生热衷研究农业,富有进取精神,很赞同我的想法。他曾经对我说:“只要提到自然农法,往往会牵扯到一些麻烦的精神论,但你的方法很简单,只是用豆科植物补充不足的养分,土壤物质的收支也很明了,我认为这是简单易行的农业。”因此,他很积极地投入。

  他的儿子折笠健先生一开始有点疑惑,觉得是“完全崭新的技术”,但之后觉得“这样的务农生活很开心”,附近的农友也纷纷上门来参观:“听说你们没有用肥料?”

  有一天,他们发现红豆上挤满了蚜虫,黑压压的一大片,几乎快要抓狂。但是一阵大雨后,再去农田里一看,蚜虫全都不见了。原来蚜虫是到红豆树来躲雨的,因为他们没有使用农药和化肥,当然农作物完全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只是害虫来躲雨的现象让他们头皮发麻。可见即使大面积自然栽培,也可以生产出优秀的农作物。

  折笠先生种马铃薯的前一年,也在农田里种了各式各样的杂草。他特地把杂草的种子撒在田里,结果长得生气勃勃,让人忍不住想向它们打招呼。在北海道,之前曾经有专家教导种植单一种类的杂草作为绿肥,但折笠先生选择了不同种类的杂草。山上的杂草并非单一种类,而是很多样化的,他是以山野环境作为参考。

  折笠农场也投入小番茄的温室栽培。充分隔绝水源的温室环境,保持尘土飞扬的极度干燥状态,让小番茄躺着生长。实验过后,发现小番茄特别甘甜,而且收获量大增。对马铃薯和红豆不屑一顾的小孩子,也会喜孜孜地摘小番茄来吃,也许不必担心后继无人的问题了。

  用自然栽培方法种出的小番茄是左右对称的。既然种出这么漂亮的小番茄,就不必一颗一颗摘下来,而是像葡萄一样整串上市。

  种番茄时一旦加入肥料,就无法左右对称。整串上市的番茄,就是无肥料、无农药种植的最好证明。折笠健先生也因为外形对称的小番茄既漂亮、口感又甜,而深受吸引。

  只要改善土壤环境,虫子就会远离。有了营养均衡的土壤,只要不喷洒农药,害虫就不会肆虐。

  我认为害虫是来吃掉人类不能食用的有害物质,因为害虫侵袭的农作物往往是使用肥料、农药的作物,尤其是使用未完全成熟堆肥的农作物。

我听不懂植物的语言

  我经常觉得,农作物和人一样会说话,番茄有番茄语,小黄瓜也用小黄瓜语在彼此交谈,只是我们人类无法理解它们的语言而已。所以,我只能观察它们叶子的颜色和生长情况,或是是否有虫子,简直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女。农作物也似乎因此感到高兴。

  经常有人对我说:“如果不使用农药,会跑来很多虫”,或是“无农药栽培根本就是异想天开”。

  但是,请去山上看一看:山上会有很多虫子吗?山上既没人施肥料,也没人喷农药或是除草剂,然而,山上却不像农地里群虫四起。

  我以大自然的山野作为范本,所有的经验都是靠自学而来的。因为,大自然中有太多书上没有的知识。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终于种出了苹果。也许是苹果树对我无可奈何,搞不懂“这个人怎么还不放弃?”“怎么还要继续?”。

  于是,我的诚意感动了苹果树,让它觉得:不如结一颗苹果给他吧!

  我的苹果树不结苹果的时期实在太长,所以我有时间研究自然栽培种蔬菜和稻米。如果苹果树很快就结果,也许我就不会钻研种蔬菜和稻米的方法了。我觉得,苹果树实在太了解我了。

会旋转的萝卜

  蔬菜的行为很奇妙。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到?播种萝卜的种子后,等萝卜生了根,在收成之前,萝卜每天都会转动,但也不是在播种后立刻就能看出端倪。

  萝卜会在原地每天慢慢旋转,如果不信,种萝卜时可以在叶子上做记号,插一根木棒观察一下。

  也可以透过根须的扭转了解这一点。如果是尾巴分岔的萝卜,往往不会直着长,而是扭在一起。

  我做了记号持续观察。观察一天不够,等两、三天后,就会发现萝卜从日出到日落呈顺时针在旋转。

  把萝卜拔出,会发现萝卜坑是螺旋状的。萝卜并不是直直地钻进土里,而是像螺丝一样一边旋转一边钻入泥土。所以,拔萝卜的时候应该逆着拔,从西向东旋转,就不必费劲吃奶的力气,轻轻松松就大功告成。

  胡萝卜也一样,蒲公英也会旋转,所以才能充分照到阳光。这些植物都是连根带叶子地一起旋转。

小黄瓜的须会卷住你吗?

  蔬菜往往会展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小黄瓜也是一例。小黄瓜可以看透人的内心,让人觉得讶异:原来它一切都看在眼里。

  你不妨在清晨的时候,站在小黄瓜前面,但千万不要大家一起尝试,务必要单独前往,因为有可能会造成很尴尬的场面。

  小黄瓜有卷须,请伸出一根手指放在卷须前。有些人会被卷须“缠上”,有些人则不会。五、六岁的小孩子统统都会被缠,但如果是成年人,卷须有时候会不屑一顾。

  小黄瓜好像在判定“这个人很贪婪”,或是“这个人是好人”。所以,千万不要两个人以上一起试,一个人悄悄地试试看吧。

  之前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故事。有一个人尝试了好几次,小黄瓜的卷须都毫无反应,结果他气得把小黄瓜全都拔光了。他是位小黄瓜业者,由于栽种面积很大,所以都由别人播种,他负责采收、送去市场。

  但是,小黄瓜的卷须会缠他太太。他却无论试过多少次,小黄瓜都对他置之不理。挑战了三、四次,结果还是一样。

  之后,他亲自播种小黄瓜,结果只有他种的小黄瓜全都会缠住他,好像小黄瓜长了眼睛。小黄瓜能够清楚地辨识栽培自己的人。

  植物虽然不会说话,但其实只是人类不懂它们的语言。小黄瓜、番茄、水稻、白菜、高丽菜。。。。。。等所有植物,应该都在彼此交谈。因为那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世界,所以我不知道推论是否正确,只知道小黄瓜明确表现出“缠人”或是“不缠人”的态度。

  小黄瓜似乎懂得分辨:对方是真正疼爱自己的人,还是只想靠自己赚钱的人。

  请个位也种种看小黄瓜,然后在四下无人时,偷偷地伸出手指,也许会有机会反省自己过往的人生。

  会缠人手指的小黄瓜不会弯曲,长得十分笔直。一旦施过肥,就不会缠人了。使用肥料会使植物性情大变。

  小黄瓜的卷须能发挥弹簧的效果。小黄瓜不喜欢摇晃,容易被风吹倒,所以栽培小黄瓜要使用网架,让卷须容易攀爬。

  小黄瓜前端的须很柔软,不仅会攀网,还可以减少摇晃,发挥避震器的效果。如果没有地方可抓,小黄瓜就会爬在地上,紧紧抓住杂草。

  会不会缠人,或许只是小黄瓜的心血来潮。但通常只要温柔相待,它都会缠上来示好。即使我和小黄瓜保持一段距离,卷须也会立刻卷上来。请大家务必试一下,被卷须缠上的人,一天都会有好心情。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和他父亲一起上门,年轻人说,想用我的方式务农。当他再度来访时,整个人神采奕奕,当然是因为成果斐然的关系。第二次他没有和父亲同行,而是找了母亲一起来。或许是因为太开心了,他向我出示小黄瓜缠上他的照片,还笑着告诉我:“小黄瓜不理我爸。”

  所有农作物都和小黄瓜一样。据说对花说一些“甜言蜜语”,它们就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花期也比较长。小黄瓜和水稻应该也在等待人们对它们的轻声细语,绝对不希望听到骂声连连。

  我衷心祈祷小黄瓜的卷须会缠上各位的手指。

探究之路,至死方休

  每年都会有新的课题出现,似乎永远没有止境。

  我的栽培方式的重点,就是让农作物和环境之间保持协调,所以并不是任凭杂草生长。有时候必须割草,让它们协助农作物变得更加美味。

  如果地球进一步暖化,就必须思考:之前用杂草控制温度,以后该怎么办?什么时候割草最理想?必须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加以调整,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

  如果缺乏观察自然的能力,农业就不可能顺利发展。现在的农民忘记了“观察”这件事,就好像忘记该怎么唱歌的金丝雀。曾经有农夫拿着尺蠖蛾来问我:“这是什么虫子?”他居然连尺蠖蛾都不认识。这就是时下的农民。

  农协的有限广播播音器,刚好就在我家门口。每天早上,农协会按照防除历上的规定大声广播:“请喷洒零零农药。”音量十分惊人。农民会根据耕种日记,重复和去年相同的工作。时下的农民并不观察虫子和疾病的状况,也不清楚果园是否变成了卷叶蛾的巢穴,只是忠实地按照农协的指导作业。

  青森县政府设有一个苹果树课,也有苹果实验场,还有果园实验场、水稻(稻作)实验场,相关资讯都提供民众公开查询。

  北海道的某个农业实验场的场长和我聊天时,叹息着说:“现在的研究生只知道对症疗法,一旦发生疾病,在调查致病原因之前,就已经决定用这种农药、那种农药处理,并选择用农药治病。”

自然栽培不需要减作

  日本在昭和二零年代(西元一九四五——一九五四年),因为战后缺粮的关系,相当重视农业等初级产业。进入昭和三零年代后,缺粮问题逐渐解决,进入了工业时代。迈入四零年代后,变成了流通的时代。五零年代诞生了“消费是美德”的口号。六零年代到平成年代(西元一九八九年——)后,社会逐渐迈向成熟,却反而迈入了一个追求“心灵”的时代。

  农业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前需要农民全心全意投入的农业,变成了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追求产量和效率的农业。

  农业和肥料的力量的确很惊人,也许是拜农药所赐,日本农业才会有今天的发展,但是我认为,今日已经过度使用、依赖农药和化肥。

  使用肥料、农药和除草剂后,稻米的收成量的确增加了,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我认为,从今以后,大家像我一样投入自然栽培才是刚刚好。每十公亩收成七袋米,这样的产量就足够了。因为稻米产量原本就多出需求量的三成,所以需要用休耕加以调整。只要不一味追求产量,谁都可以投入自然栽培并获得成功。俗话说“饭吃八分饱”,其实七分就足够了。如果日本稻田每十公亩的产量是七袋米,根本不需要推动休耕政策,农水省也不需要为这个问题烦恼。

  经常有人问我:“木村先生,为什么你的方式不称为自然农法,而是自然栽培?”我之所以用“栽培”这两个字,是因为农业不是抽象论,而是经济行为。如果无法以此维生,就不得不放弃雄心壮志。所以,自然栽培并不是农法论,农民是靠栽培作物维生,农业行为必须同时又经济效益。

  如果想要明年马上投入像我一样的自然栽培,或许有一点困难。苹果的自然栽培需要花非常长的时间,稻田需要三年。用玻璃罐做白米的腐败实验后,我发现第一年的白米会腐烂,因为前一年度的肥料和除草剂成分还残留在土壤里。第二年时,有些会腐烂,有些不会腐烂。第三年,才终于全都不腐烂。由此可见,回归自然需要三年的时间。这三年期间并不是零收成,而是持续都有收成,而且状况会越来越好,但是必须告诉购买的顾客,让他们了解目前买到的是过渡期的作物。

  苹果需要八年的准备时间。希望大家可以抛弃之前的经验投入自然栽培,也希望消费者可以支持这种栽培方式。

  自然栽培比较花费工夫,但如果把作物当成自己的儿女,会对作物不闻不问吗?不论培育作物或是培育儿女都需要费心费力,需要付出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俗话也说:“省时省工没好货。”

  传统农业使用的农药每公斤五千元,环保农药一公斤八千元,细胞内杀菌农药一百公克就要五千元。

  “靠自然栽培能够维生吗?”经常有人这么问我。

  我这么告诉广大农民:“你们有一万元收入时,要花七千元的成本,用在肥料、农药、机械上面,所以你们无利可图。自然栽培不使用肥料和农药,农机具只要小心使用也可以很长寿。即使收入只有你们的一半五千元,但成本可以控制在一千元以下,你们认为哪一种栽培方法比较理想?”

  这一点很重要。投资股票的人经常只注意公司的营业额,而不是公司利润。银行融资时,也只看营业额,但其实必须看净利。我的自然栽培获取的都是净利,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有实力的农民。日本必须培养不光是农业额漂亮,而是在计算成本上也很有实力的农民。

物尽其用

  我冰箱里存的苹果,到二月底就全部出清了。最近很少种出外形漂亮或是大颗的苹果,但是我的苹果可以物尽其用,用来制作果汁或果醋。

  醋有益身体健康。用无农药米酿制米醋的京都“饭尾酿造”,也用我的苹果酿造出苹果醋,不仅出口到法国,也供应给三颗星的餐厅。这种苹果醋不加一滴水,完全用苹果的水分酿造。由于过滤掉营养成分太过可惜,所以保持浑浊的状态装瓶出货,取名为“浊林檎醋”。自然栽培的苹果没有一丝一毫无法运用。

  我的苹果糖分达二十几度,所以小苹果可以用来做甜点。这些小苹果是忘记摘果而留下的,却有客人上门拜托,要求我专门种这种小苹果。苹果籽也是抗癌剂的研究材料,要搜集一公斤的苹果籽很不容易。

  我的苹果完全不必丢弃。这种工作太有意义了。虽然因为长期没有收入,我可说付出了昂贵的学费,但我现在才真正体会到农业的乐趣。

  如果想要扩大规模,就会疲于奔命。经营大型苹果园的果农几乎都失败了。种苹果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手工作业,会增加人事费用等成本。老一代的人经常说:“苹果多劳却无利。”

枝叶和支流的重要性

  把日本经济结构比喻成树木的话,大家通常会认为中央有树干(首都),才会长出枝叶(地方都市),我并不认同这种想法,而是认为树枝上的树叶(町和村)制造出养分,支持着树干。

  我家乡的岩木川有很多条支流,汇集成为河川。中国的长江也是始于无名的泉水,滔滔河流渐渐靠近大海,就成为巨大的河川。

  “活化地方经济”的口号喊了多年仍无法见效的原因,就在于根本想错了方向。我们必须参考树木和河川。如果经济构造可以从枝叶、支流发想,就可以在发展地方都市的同时,也一并发展大都市。

  一旦山野、农田和果园遭到污染,无论怎么净化下游,大海都不可能干净。就好像杯子里装着清水,只要滴入一滴泥水,清水就变浑浊了。

  如果大家都不再使用肥料、农药和除草剂,河川和大海就会变干净。

  我家附近的白神山地是世界遗产。我持续观察了住在白神山地的鱼一段时间,发现它们的鱼骨都很直、很健康。但是三十分钟车程以外的地方,可以看到很多稻田和果园,那里有很多鱼骨弯曲的畸形鱼。

  我认为农民也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栽培苹果时使用的石灰混合液(硫酸铜和生石灰的混合液),也可以在有机栽培中用来防除病害,因此被大量使用。我很担心石灰混合液引起的重金属污染扩散。虽然目前还没有媒体报导这件事,但应该在造成无可挽回的危害前采取措施。

  我在修剪树木时,会根据树叶叶脉的形状修剪。

  修剪树木的方式反应了人的想法。一般果农修剪苹果树时,几乎都修成“Y”字形,使树枝向下生长,方便收成。茶树则修剪成圆顶状,适合茶农作业。

  看梨树的树叶,就会发现它的叶脉很细。植物的叶脉形状有细有粗、有长有短、有宽有窄。不可思议的是,植物的枝干的生长方式以及地下根的形状,都和叶脉十分相像。

  我都是按照叶脉的形状修剪树枝。当我体会到苹果的心情,思考“该怎么办?”时,树叶告诉了我答案。于是,苹果树开始茁壮成长。

  水滴聚成小溪,小溪聚成大河。如果没有地方都市,就不可能有大都市。观察人口流动也会发现,大都市的人口都是来自地方都市。因此,应该在经济和农业中运用大自然的规律。

  我的栽培法要成为农业主流,可能还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我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普及到某种程度,成为中流砥柱的栽培方法。我在猜想,也许有一天,会从我指导的韩国等海外国家反向流行到日本。

  我的职业是农民,采用的是不使用肥料、农药和家畜粪尿的栽培方法。我对投入三十多年的自然栽培充满骄傲。人类不吃不喝就无法维持生命,我为自己提供社会极致的食材感到骄傲。务农的人必须了解一件事:在生产粮食时使用的生产资材,正在不断破坏地球环境。

  世界农业也是以使用肥料、农药为前提的作业体系,但日本是全世界肥料和农药使用量最高的国家,其次是韩国,第三名是大量种植花卉的荷兰。

  地球并不属于某一个人,也不属于据说已经达到数十亿的人类,而是肉眼看不到的东西——虫、鸟、鱼、草、树木等比宇宙的星星更多的所有生物的共同财产。地球具有无法用数字表现的生产力,为了将这个地球交给下一个世代,我建议农民要使用自然栽培。不久之前,这种栽培方式被人批评为生产性太低,将导致世界粮食短缺。但我进行了多种实验后发现,生产量可以达到使用农药、化肥的七、八成。当然,不同品种的农作物情况各不相同。

  自然栽培是修补目前已经遭到污染的地球环境的唯一解决之道。栽培技术必须根据全国各地的气温、降雨量等环境加以修正,但这是今后的研究可以克服的课题。为了人类的永续生存,世界各地必须团结一致。

  自然栽培并不困难,我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投入这种谁都可以轻松成功的栽培方法。我衷心希望各位在实行过程中,不会像我一样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我挑战了最困难的苹果。如果我当时挑战的是稻米或蔬菜,或许不会引起着么多人的注意。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我的苹果栽培会引起世人的关注。我很庆幸当年辞去工作务农,由于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很新鲜,所以我感到乐趣无穷。

  年轻时,我曾经很讨厌务农。但是投入自然栽培后,虽然失败连连,却反而了解到农业的奥妙。每当想到自己对社会小有贡献,就很庆幸降临在人世。

  即使不赚大钱也没有关系,只要全家能够温饱、不必为了农业而愁眉苦脸,我只希望果园里充满笑容和笑声。我就是抱持着这种信念走到今天。

  有人说,奇迹是努力的结晶。事情都可以简单办到的话,就不需要吃苦了。每当跨越一个障碍、更上一层楼时,就会出现新的障碍。当遇到障碍时,运用所有的智慧加以克服,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即使在极度痛苦的极贫生活中,也有片刻的快乐。虽然我的人生出乎意料地经历了惊涛骇浪,但我想告诉年轻人——“这样也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