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视网络学堂:苏联推动朝鲜战争目标:南韩不冻港-中国战略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50:24

学者揭秘苏联推动朝鲜战争目标:南韩不冻港

2010-06-20 10:43  来源:环球网  评论 0查看评论 【字体:

  本月25日是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在半个多世纪里,参战各方指责彼此发动了战争。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档案材料的解密,已可以确定当年是北朝鲜首先进攻南朝鲜。过去,对于战争的起因解释多出于意识形态上的争论,现在已转向学术研究和史实考证。究竟是谁策划了这场战争?为何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在极其需要和平的时期加入了这场战争?如果没有这场战争,美国对华政策会和今天有所不同吗?

  沈志华,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经组织翻译了多卷美苏两国关于朝鲜战争的解密文件,并出版《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及其他同类著作多种。在接受《环球时报》英文版采访时,对朝鲜战争所涉及到的上述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

  环球时报记者 李艳洁

  环球时报: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您怎么看待这些说法?

  沈志华:至今,朝鲜战争的起源仍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尽管我们发现了很多新的档案材料,但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得到的结论也相去甚远。

  过去,苏联和朝鲜声称是美帝国主义发动了这场战争。这个说法现在当然没有人信了,不但大家不相信,官方也不这样说。韩国,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比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等等,都认为这是北朝鲜对南朝鲜的侵略。中国在历史教科书中则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只是说南朝鲜在战争中侵入了北朝鲜和支持美军。

  对朝鲜战争最初的研究都是基于口述历史材料。随着越来越多档案材料解密,人们对此产生了不同的认识。我研究朝鲜战争有15年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也在不断修正。

  对朝鲜战争起源的讨论的前提是,大家对史实的基本认定。随着俄中相关档案文件的披露,大家对朝鲜战争从发动到初期的基本史实,没有太大争论,有争论的都是对决策动机的判断。历史研究的难点就属判断决策的动机了,而这在共产党国家尤其困难。美国等国家文件解密后,非常公开透明,记载着空军、海军、总统等意见的报告都解密后,很容易知道他们当时怎么想,后来怎么想,为什么做改变。而共产党国家常常是领导人一人说了算,说变就变了,变的时候下面的人都不知道,苏联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这恰恰就是问题的难点所在:我们很难判断苏联和中国决策者决策时的想法和目的。也正因为这样,学术界才存在争议。

  学术界对起源的分歧在于,一种看法认为是金日成为了朝鲜统一发动了朝鲜战争,它是朝鲜内部运动的结果,只是受到了外部的影响。另一种看法正好相反,认为主要原因是国际格局的变化,冷战重心的转移,影响了朝鲜内部的运动。在苏联或者苏联加上中国决定发动战争这种前提下,第二种看法又可以分为两个方向。有人认为苏联要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契机,在亚洲掀起一场革命,于是,金日成就发起了战争,以解脱斯大林在欧洲遇到的危机,即苏联在柏林打了败仗,不得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美国人的说法也差不多,认为如果当初美国态度比较强硬,苏联可能不至于发起这场战争,很多人把责任加到了艾奇逊头上,因为他当时发表了朝鲜半岛不在美国防御范围内的公开言论。另一个方向就是我的看法,我认为恰恰相反,斯大林不是蓄意发起战争,而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决定的,但这种偶然背后又有其必然性,即苏联整个亚洲战略的变形。我的这个结论是基于我对美苏解密档案的研究基础的来的。

  环球时报:那么究竟是谁策划了这场战争呢?

  沈志华:在讨论朝鲜战争之前,我需要先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有两个朝鲜:朝鲜和韩国。朝鲜半岛自从14世纪开始一直由李氏朝鲜王朝统治,是中国的宗藩国。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战败,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政府停止与中国的宗藩关系。1896年,在俄国支持下,李氏朝鲜改国号为“韩”。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和苏联没有确定谁来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因为都没想到战争结束得这么快。波茨坦会议只决定了日本本土和太平洋海上问题由美国人解决,中国东北由苏联解决,谁知苏联一出兵,美国一扔原子弹,日本就投降了。日本投降就带来了朝鲜半岛的归属问题。其实当时,苏联军队已经进入朝鲜了。美国发现如果自己再不出面,整个朝鲜就要被苏联占了。于是,杜鲁门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问能不能以三八线为界,朝鲜一人一半。斯大林接受了这个提议,但是在后来给杜鲁门的信中说,他认可三八线是有条件的,三八线不能只划在朝鲜半岛,还应该向东延伸。三八线向东就把北海道划了进去,也就是说,苏联红军要在日本本土登陆。所以,交换南朝鲜的条件就是美国把北海道让给苏联。美国当然不会接受了。

  但是美苏之间的关系日渐紧张,尤其是1947年,冷战在欧洲爆发之后,两国在朝鲜半岛的问题上很难再合作了。于是美国就将朝鲜问题移交给了联合国。而联合国当时是在美国控制之下的。联合国决议是在朝鲜举行大选。

  北朝鲜拒绝参加在南朝鲜举行的联合国监督的大选,于是朝鲜半岛就在两个占领区各自成立了政府,双方都宣称对朝鲜半岛拥有主权,并且都想用武力统一另一半。

  大选后,苏联和美国陆续撤军。南北之间小的武装冲突不断。

  金日成多次请求斯大林和毛泽东允许他武力统一南朝鲜。起初,两国都否定了金日成的计划,因为苏联不想与美国的紧张关系升级,而中国正忙于自己的统一。中苏两国的解密档案证实了这一点。

  但是1950年1月底,斯大林突然改变主意,决定同意金日成对朝鲜南方采取军事行动的计划,并召他来莫斯科密谈。在4月的会谈中,斯大林最终批准了金日成发动战争的计划,其前提是他根据军事情报和金日成作战方案相信:美国不会或来不及对战争进行干预。不过,斯大林反复向金日成强调了两点:第一,这个计划必须征求毛泽东的意见,必须得到中共的同意才可以实施,因为毛泽东对东方问题有很深刻的理解;第二,万一美国进行干预,苏联是不会出面帮助朝鲜的,那时只能依靠中国的援助。

  5月13日,金日成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前往北京征求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对莫斯科已经为朝鲜开放绿灯的说法表示怀疑,当即中断会谈,派周恩来连夜召见苏联大使罗申,要求斯大林本人给予证明。第二天,斯大林回电说,他已经同意了金日成的计划,但如果中国不同意,这个问题可以重新讨论,最后的决定必须由中国和朝鲜自己做出。接到斯大林的电报后,毛泽东只得表示同意莫斯科和平壤的共同意见,并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上述过程表明,发动朝鲜战争最初只是莫斯科和平壤的主张,但斯大林把责任推到了毛泽东的身上。而金日成则充满信心地认为,美国不会参战,因此也不需要中国的帮助。这就是说,如果没有美国的干预,铁幕这一边的联盟很可能是没有中国参与的。然而,战争刚刚爆发,美国便参战了。

  环球时报:为什么斯大林最初反对,后来却同意了金日成的武力统一计划呢?

  沈志华:因为当时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些变化,为了确保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斯大林调整了远东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莫斯科为斯大林祝寿。毛泽东与斯大林见面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签订同盟条约的形式,把两国关系固定下来。在这里,中苏之间需要解决涉及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两个问题:在形式上,是维持1945年的中苏同盟条约还是重新签订一个新条约;在内容上,如何处理中国的长春铁路(中长铁路)、大连和旅顺港的问题,甚至包括外蒙古独立的问题。

  1945年苏联和蒋介石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规定,中长铁路归苏联所有、由中苏两国共同经营,苏联租借大连和旅顺港30年,并在旅顺港驻兵30年。这些条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该条约还强迫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

  中长铁路,大连和旅顺港是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所在,因此斯大林开始对毛泽东的要求毫不理睬。

  但是很快有消息说英国,印度和其他一些国家可能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美国也释放出了对中共的友好信号,这些迫使斯大林改变态度。最终斯大林同意签订新的条约,在几年后将中长铁路,大连和旅顺港还给中国。

  而这就意味着苏联失去了在远东的战略据点和通向太平洋的不冻港。于是斯大林重新考虑了金日成的武力统一计划,因为在南朝鲜有三个优良不冻港。如果能有一个亲苏的政府控制朝鲜半岛,那么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就有了保障。 斯大林给金日成发电报,要他去莫斯科密谈。关于这次密谈的解密材料尚未公开。我对此部分的研究是基于亲历人士的回忆录,其中有金日成秘书的回忆录。金日成使斯大林相信美国不会干涉或者来不及干涉这场战争,于是斯大林同意了金日成的计划。朝鲜战争在1950年6月25日爆发了。

  环球时报:为什么斯大林和金日成认为美国不会干涉?为什么美国迅速参战?

  沈志华:当毛泽东在莫斯科和斯大林谈判中苏条约时,美国试图阻止中苏形成联盟,宣布美国不会干涉中国内部事务,而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还公开发表言论说,台湾不在美国防御范围内。在实际上,美国当时是采取了观望态度,看看中苏关系会有什么变化,以便采取合适的对华政策,保护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的利益。

  当中苏签订新条约、中苏同盟形成后,美国采取了遏制战略,阻止共产主义在亚洲和欧洲的传播。朝鲜战争为美国在亚洲实施该战略提供了机会。于是美国在战争爆发两天后就参战了,向朝鲜派出军队,并派第七舰队保护台湾。

  有些人认为如果中国没有和苏联签订新条约,美国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对华政策,台湾也可能早就回归大陆,但是我认为美国当时不过是离间中苏关系,它对共产主义的遏制战略是不会改变的。

  环球时报:为什么苏联没有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投反对票,阻止联合国军支持韩国?

  沈志华:当时联合国承认的是蒋介石政府。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苏联宣布暂时退出联合国安理会,以支持新中国。以至6月25日下午(美国东部时间)安理会顺利通过了美国的决议案。该议案谴责“北朝鲜对大韩民国发动的武装进攻”,要求立即停止战争行动,北方军队撤回边界自己的一方,还要求联合国所有成员国支持联合国组织实施这一决议。根据这一决议,美国决定对战争进行军事干预。6月27日安理会再次通过决议,责成联合国向大韩民国提供可能需要的援助,以击退武装进攻并恢复这一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7月7日,通过了派遣联合国军的决议案。那么,苏联代表为什么没有及时返回联合国,以阻止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显然是不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决议呢?在有关朝鲜战争历史的研究中,这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

  研究者对此有各不相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苏联外交的一次政策失误,也有人认为这是莫斯科有意为之;有人认为这是斯大林对金日成的进攻计划取得成功充满信心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一做法这恰恰证明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的发动没有关系;有人认为苏联这样做与中苏同盟条约有关,即坚持在联合国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之前与其保持一致;也有人认为莫斯科这样做恰恰是出于对北京的不信任,其目的就是要造成中国与美国的对抗。不过,由于缺乏相关的文献证据,人们大多是简单地发表一下议论,很少有人进行专门的研究。

  不久前,俄国学者披露了一份直接涉及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档案,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注意。在给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哥特瓦尔德的电报中,斯大林详细解释了苏联没有及时返回联合国安理会这一做法的理由和考虑:斯大林说苏联是有意这样做的,因为苏联和新中国两大国的缺席使得联合国的决议不合法,美国就会利用安理会中的多数再做些蠢事,从而在公众舆论面前暴露美国政府的真实面目。

  这封电报说明斯大林已经预计到美国必然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而且并不想阻止美国这样做,目的就是有意为美国人创造武装干涉朝鲜的条件,以便使美国陷入朝鲜战争不能自拔,从而削弱它在远东地区的实力,破坏其在欧洲的战略地位,同时推迟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然而,这里的逻辑前提及其与已知史实的衔接存在一系列疑问。

  其一,苏联退出联合国安理会是为了加强与中国的同盟关系,而不是出于应付尚未发生的战争的考虑。苏联是在1950年1月13日退出的,而直到1月底斯大林才同意金日成的计划。并且退出联合国安理会的决定是在和中国讨论后做出的。这和苏联“是要利用美国重新卷入远东事务这一机会使华盛顿与北京发生纠纷”,即美国出兵朝鲜必然招致中国军队的介入,那样就会“造成中美之间的直接对抗”这一点是相矛盾的。

  此外,斯大林同意金日成计划的前提是美国不会干涉,这也证明斯大林并不希望美国参战。在战争爆发后,苏联反应迟缓、平静,说明苏联对这场战争并不感觉意外,而关键的问题是,莫斯科只能采取置身事外的立场,因为如果苏联代表返回安理会,必将陷入两难选择的困境——不使用否决权就意味着对北朝鲜乃至社会主义阵营的背叛,使用否决权则等于承认在平壤的背后站着莫斯科,从而导致与美国和世界舆论的直接对立,而这都是斯大林不愿看到的结果。

  环球时报:尽管中国一再要求,斯大林在战争初期并没有让中国参战。这是为什么呢?

  沈志华:令斯大林和金日成感到意外的是,美国在战争爆发两天后便开始对南朝鲜提供海军和空军援助,并且很快在联合国的旗号下实现了全面武装干涉,并首先投入了空军和海军部队。美国参战后立即给朝鲜人民军造成了重大损失,首当其冲的就是空军和海军。

  据苏军总参谋部报告,开战仅仅几天,到7月3日,朝鲜已有36架飞机和5艘舰艇被击毁。这时斯大林便意识到,战事的发展很可能是不会顺利的,他需要考虑如何对朝鲜增加军事援助的问题,只是这种援助不能直接来自莫斯科。

  事实上,作战计划全部是由苏联参谋制定的,因为朝鲜人民军并没有多少作战经验。斯大林坚决不允许苏联士兵越过38线或是直接参加战争,因为“我们不想留下证据被人家指控我们参与了这件事”。而越过38线后,由于缺乏苏联顾问的指导,继续南进的朝鲜军队完全处于混乱之中。

  斯大林脑子里想的是在必要时由中国军队提供援助。当然,何时以及如何提供这种援助,还要看战局的发展。

  美国参战也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关注。7月2日周恩来召见苏联大使罗申,要求向苏联政府通报中国领导人对朝鲜形势的判断,并指出,为了防止美军登陆,朝鲜人民军应当加速南进,攻占南方的港口,并在仁川等地建立起强大的守卫部队。周恩来强调,如果美国人越过三八线,那么中国军队将以志愿军的方式并穿着朝鲜人民军的制服与美军作战。为此,中国将在沈阳地区集中3个军,兵力12万人。最后,周恩来询问,苏联空军能否确保对这些部队的空中掩护。实际上,中国的东北边防军是在几天后才正式决定组建的,并限令8月5日前完成集结。周恩来在做出正式决定之前这样说,显然是有意让斯大林知道,中国领导人是愿意帮助朝鲜的,但同时也要让斯大林明白,中国希望苏联出动空军予以配合。 斯大林对此立即做出了反应。7月5日斯大林回电:“我们认为,立即集中9个中国师于中朝边境,以便在敌人越过三八线时志愿军进入北朝鲜作战,这个作法是正确的。我们将尽力为这些部队提供空中掩护。”在随后的电报中,为了催促中国下决心并尽快做好出兵朝鲜的准备,斯大林当时明确承诺,苏联除愿意帮助中国培训空军、向中国提供空军装备外,也将向“进入北朝鲜作战”的中国部队提供空中掩护,也就是说,苏联空军将与中国陆军并肩作战。需要注意的是,斯大林在这里预设了一个条件,即中国出兵(当然也是苏联空军出动)的时机——“在敌人越过三八线时”。

  毛泽东曾经向斯大林和金日成表示,中国可以帮助防守朝鲜半岛沿海地区和重要港口。但是起初,金日成认为美国不会干涉,因此没有接受中国的提议。随着战况的恶化,金日成希望得到中国的帮助,但是没有斯大林的同意,他不敢要求中国出兵。

  莫斯科告诉北朝鲜不要因为暂时的失败就丧失信心,并要求他们依靠自己战斗。在8月28日的电报中,斯大林告诉金日成,“联共(布)中央毫不怀疑,外国干涉者将很快地被赶出朝鲜”。斯大林最后答应金日成,“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再向朝鲜空军提供强击机和歼击机。”

  然而,斯大林此时变得更加谨慎了,他不仅没有及时向朝鲜提供空军援助,就连原来已经确定的为中国军队提供掩护的任务也停止执行了。

  看起来,不到危急时刻,莫斯科并不想让中国军队介入战争,以免中国趁机扩大其在朝鲜的地位和影响。从长远角度来看,这并不符合苏联的利益。毛泽东所表现出来的急于参战则很可能引起了斯大林的怀疑。

  环球时报:中国到底是怎样加入战争的?

  沈志华: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半岛战争局势急剧恶化。金日成立刻请求斯大林北朝鲜是否可以请求中国援助。但是斯大林24日的回电仍然是北朝鲜应该坚持依靠自己的力量。中国也向苏联表示朝鲜半岛局势紧急,中苏应该提供军事援助。但是斯大林没有回应中国的提议。

  9月30日莫斯科收到苏联驻北朝鲜大使什特科夫的报告:汉城可能已经陷落,人民军主力部队北撤的道路也被切断,并失去了联系。金日成担心敌军会越过三八线,而朝鲜已无法组建新的部队进行有效抵抗了。政治局讨论并通过了给斯大林的信,要求苏联提供空军援助,同时也起草了给毛泽东信,信中有求援的暗示。他们现在感到恐慌和缺乏信心,不知如何是好。同日夜晚,金日成来了求援信,恳求斯大林给予“直接军事援助”,如果不行,就“请帮助我们在中国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国际志愿部队”。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莫斯科终于为中国军队开放了绿灯。10月1日斯大林致电毛泽东,要求中国军队以志愿军的方式入朝参战,在三八线以北地区组织防御。斯大林还故作神秘地说:“我没有向朝鲜同志谈过这件事,而且也不打算谈。但我并不怀疑,当他们得知此事后将会很高兴。”

  毛泽东接到电报后,迫不及待地在第二天凌晨便起草了同意出兵的回电。但是,这一主张在中共领导人的会议上受到质疑,毛泽东不得不答复莫斯科:中国暂不出兵,有关问题将再行讨论。在毛泽东和彭德怀的极力主张下,10月5日下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了派兵入朝作战的决议。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成立,部队进入了战前的最后准备阶段。尽管出兵的决定已经做出,但中国领导人的犹豫和担心也是有道理的。关于出兵的时机,如果说在仁川登陆前中国军队可以协助防守后方,从而保障人民军主力在前线取胜;仁川登陆后中国军队可以在三八线建立一道防御线,从而阻止敌军继续北进的话,那么到10月初人民军主力丧失殆尽、三八线已被突破的时候,中国军队入朝作战的良机已不复存在。难怪麦克阿瑟在威克岛信誓旦旦地向杜鲁门保证,此时中国绝不会出兵朝鲜,否则,“对他们来说,那将是一次最大的屠杀”。不过,麦克阿瑟也指出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即中国投入地面部队,苏联出动空军,“进行联合作战”。这恰恰就是当时毛泽东和中国领导人所期待的。

  10月8日,毛泽东分别正式通知金日成和斯大林,中国已决定组成志愿军援助朝鲜,部队大约在10月15日开始入朝。

  10月11日,周恩来等人经莫斯科飞抵高加索黑海边斯大林的休养地,并于当天下午与苏联领导人举行了会谈。周恩来介绍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出兵援朝问题的情况,说明中国出兵将面临巨大的实际困难,强调需要苏联提供武器装备和空军支援。斯大林指出:可以完全满足中国所需要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事装备,但是,苏联空军尚未准备好,须在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内才能出动。反复讨论以后,双方认为,既然大家都未做好准备,只好放弃朝鲜,及早通知金日成安排撤退。斯大林要求毛泽东作出最后的决定,这样如果北朝鲜最终被美军和南方占领,责任就是中国的。

  但事实上,苏联军队早已做好准备。斯大林的托辞是出于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斯大林一向严禁苏联军队在前线与美军发生直接冲突,尽管可以在后方提供空中掩护。他不愿显示出任何苏联将与美国直接和公开对抗的迹象。莫斯科对美机空袭苏联边境机场的反应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0月8日,两架美国战斗机侵入苏联滨海地区领空作低空飞行,并对距边境100公里的一个军用机场进行机枪扫射,造成7架飞机被毁。对此,苏联不仅没有任何军事方面的反应,甚至在外交抗议被退回时,莫斯科竟采取了默不作声的态度。 第二,斯大林对于中国出兵作战的决心及取得胜利的前景持怀疑态度。在美国军队尚未越过三八线时,斯大林极力鼓动中国出兵,并表示愿意出动空军给以协助,以便稳定朝鲜战局。但是,当美军已经越过三八线继续向北推进,而中国在出兵问题上又显得犹豫不决时,斯大林便失去了信心。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在那个时候,因为中国动动摇摇,斯大林也就泄气了,说算了吧!”斯大林表示苏联空军晚两个月出动,就是要看先行的中国军队是否能在朝鲜站住脚,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给莫斯科留下一个回旋余地。

  第三,斯大林还寄希望于通过秘密外交渠道和平解决问题。在三八线将被突破的危急时候,9月27日正在纽约的苏联外长维辛斯基电告,一位亲苏的美国企业家兰开斯特向苏联驻联合国代表表示,他可以安排与美国国务卿的助手或驻联合国大使会晤,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方式。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当天便召集会议并做出决议,同意与美方接触,听取他们的意见。随着局势进一步恶化,苏联又采取一个行动。10月4日,联合国秘书处的一位苏联工作人员邀请挪威驻联合国代表共进午餐,希望他作为中间人向美国政府传话:如果麦克阿瑟同意在三八线止步,苏联将劝说北朝鲜人放下武器,并允许联合国委员会进入北朝鲜主持大选。显然,如果这些秘密外交取得成果,即使中国出兵不利或不出兵,危机也会过去,而苏联就没有必要再冒险与美国开战了。

  毛泽东起初同意放弃朝鲜,但随后改变了主意,坚持出兵。因为此事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毛泽东认为,如果美国占领的朝鲜半岛,中国的安全就将受到威胁。

  当中国在朝鲜半岛与美军交火后,斯大林终于相信了中国的诚意,提供了空中支援。

  如果毛泽东同意了黑海会谈的决定,那么不仅朝鲜将被美军占领,使中国安全面临威胁,中苏同盟亦将名存实亡。考虑到中国当时所处的恶劣环境及其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和责任,毛泽东决心孤注一掷、背水而战,终于化解了危机,使中、苏、朝重新联手抗敌。因此,中国出兵是中苏同盟得以从书面成为现实的关键性一步,也是苏联出动空军援助朝鲜的前提。唯其如此,中、苏、朝在战争中的联盟才得以建立。 相关新闻
  • 2010-06-20 10:42:32·美中央情报局16日解密大量朝鲜战争秘密文件
  • 2010-06-16 13:31:50·学者:CPI超过3%就是通货膨胀吗
  • 2010-06-14 06:54:19·台学者联名要求郭台铭“停止剥削” 称其台湾之耻
  • 2010-06-11 15:07:48·台学者:与大陆签署ECFA是台湾的最佳选择
  • 2010-06-11 10:21:49·台学者:“台独”是假议题 台湾绝非美第51州
  • 2010-06-09 13:45:21·德媒揭惊天内幕:苏联曾秘密研制生物武器
  • 2010-06-09 10:58:21·前苏联间谍50年代窃取美总统不愿对华作战情报
  • 2010-06-08 09:53:45·美韩将在黄海举行军演 学者称中国需冷静对待
  • 2010-06-07 16:52:36·美国学者:中国世纪尚未到来崛起需发展巧实力
  • 2010-06-07 14:29:36·贺子珍与林彪第一任妻子在苏联生活窘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