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营销总经理职责:保定晚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5:11:48
认识玉器的白化

  “白化”是指玉器变白的现象,但是玉器为什么会从质感温润、蕴含不同颜色的状态,转变为白色呢?这是爱玉人一直想知道,却始终悬而未解的问题。

  长久以来,对于白化玉器的说法很多,最常见的有受沁、鸡骨白和钙化三种。其中,“受沁”的说法没有经过科学性的检验,所以未能成立;鸡骨白只是一种形容性的称谓;而钙化一说流传最广,但是经过北京地质学专家闻广先生的检验分析:玉器虽然变白,玉质的含钙量却没有显著的增加。其所以变白,是因为玉质结构变松、透明感丧失所导致的。因此,从闻广先生的检验分析中,我们知道钙化一词并不恰当,所以笔者称其为“白化”。根据出土玉器和传世品所作的分类显示,白化玉器可以依照白化的程度,区分为整体白化和局部白化二类,而局部白化又可以按照白化的部位和白化的形状,分为许多类型,其中以表面白化、网状白化、不规则白化最常见。

  “整体白化”是指玉器由内到外,全部变白的现象。此类玉器因为已经完全丧失玉质原有的透明度,所以用灯光照射时,无法透光。在考古发掘的现场里,整体白化的玉器数量并不少,如浙江省余杭县瑶山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琮,外面的器表和内孔周壁都呈白色,用灯光照射时,几乎不透光,可知其已完全白化。其它如反山、瑶山等地出土的玉器中,还有许多琮形器、锥形器、柱形器、玉镯、玉管、玉珠等器物,几乎全器白化,也都属于整体白化的类型。“表面白化”是指玉器表面变白,但是内部仍然保有原来玉质的现象。由于此类玉器尚未完全丧失透明度,所以用灯光照射时,仍然可以透光。例如河南省淅川县下寺一号墓出土的成对玉虎,属于春秋中晚期的制器,玉质青中带黄,表面雕琢宽线虺龙纹,并有广泛的白化现象。由于此器的白化程度仅止于表面,所以在局部器表上,仍然可以看到原来的玉质呈色。此外如江苏省吴县严山出土的春秋晚期玉珩,与湖南省沣县新洲一号墓出土的战国玉珩,也都有表面白化的特征。“网状白化”是指玉器的白化现象呈网状分布的状态,此种白化类型,主要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器中,如上海市青浦县福泉山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璧,器形大而厚重,内孔比例较小,玉质颜色深暗,其中的白化部分,犹如丝网一般的遍布全器。类似的现象还可见于其它的良渚文化玉器中,可能是当地玉材的结构特殊,而导致的现象,值得加以深入的研究。除了上述几种类型之外,大部分的白化玉器都呈不规则的状态,白化程度也有轻重之分。在白化程度比较大的玉器上,原来的玉色如点缀般的掺杂其间;在轻微白化的玉器上,常见点状或块状的白化,散布于原始玉质之中;当白化和未白化的范围相当,则可见二者错落有致的分布全器。如果局部白化的位置分布得宜,有时还会产生丰富玉色的正面效果,尤其在多色玉上,白化部分常被误认为原来的玉色之一。白化玉器刚出土时,颜色粉白,时间一久,就会转变为浅褐色,并且逐渐加深。如果经过人为的盘玩,原来对比鲜明的白化部分,与原始玉质之间,仿佛经过重新调和的工序,彼此交融在一起,形成另一种温润的质感,俗称“熟坑”。由于这种意想不到的变化,是通过人为的盘玩而形成的,在人与玉质之间,好像产生一种可以传递精神与情感的管道,往往成为爱玉人把玩的方式之一。然而,并非所有的白化玉器都可以玩出盘色。这是因为玉器白化以后,显微结构变松,不仅透明感丧失,硬度也会跟着降低,使玉质不再坚硬致密。所以严重白化的玉器极为脆弱,很容易断裂或碎成粉块状,需要特别小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