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如何发文字信息:“颇滋物议”的郭嵩焘135年前主张中国应抱一颗平常心融入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51:57
“颇滋物议”的郭嵩焘135年前主张中国应抱一颗平常心融入世界2011/9/19




  这个人,是19世纪70年代最具理性外交思想的人;因受命出洋而被家乡始终抵触,抑郁终老;这个人,当时仕途失败,却被时间证明是历史剧变时代里的苦闷先知




  2011年8月8日,湘阴文庙。始建于北宋庄历四年(1044)的文庙,几经兴废,现有建筑为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至今260余年历史。据史料记载,郭嵩焘、左宗棠都曾在这里读书。




  湘阴县城,三井头北区毛家巷16号,郭嵩焘旧居。




  毛家巷16号往里,一栋清代建筑,据说郭嵩焘修《湘阴县图志》时住过的房子。

  启蒙先知:

  1843年,湖南隆回人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扬州出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中国错过改革机会,白白耽误20年时间,该书后被翻译到日本,对明治维新影响很大

  1861年,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在上海出版,呼吁改革

  1877年,郭嵩焘的《使西纪程》在北京出版,提出中国应学习西方,后因遭非议被查禁 ,郭嵩焘的思想对湖南维新运动产生过实际影响

  洋务运动:

  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安庆设立“内军械所”,生产炮弹

  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创办金陵机器制造局,生产枪炮、弹药

  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生产枪炮、弹药、轮船 、机器,附设译书局,翻译了大量西方书籍,但销量有限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船政局,生产轮船,附设船政学堂,学生中有后来成为著名思想家的严复、著名海军将领邓世昌。1877年公派学生去欧洲留学,为中国第二批留学生,是中国公派留学生最多的机构

  维新运动:

  1895年,盛怀宣在天津创办北洋大学堂,为天津大学前身

  1897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一年后撤销。时务学堂师生唐才常等成为1900年自立军起义骨干

  1898年,光绪帝下诏设立京师大学堂,它是北京大学的前身

  在辛亥革命引发清朝覆灭前的70年间,湖南人魏源、郭嵩焘等人曾经提出过大胆的改革方案。魏源用《海国图志》告诉国人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后,郭嵩焘用他的脚步和思考,提醒当政者不仅要学习西方的造船和制造枪炮,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在当时普遍保守和排外的环境中,郭嵩焘的思想可谓惊世骇俗。

  他的平常心让他遭受了比常人更多的诋毁

  郭嵩焘1818年出生在湘阴县湘江边的一户人家。其家族是县城少有的大户,从他的曾祖父开始就经营借贷生意,祖父、父亲都以慷慨闻名当地,乐善好施,不过到了郭这一代已没落。

  沿着湘阴县城的郭氏旧宅往北行数百米,就到了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远浦归帆。这里往南可到达长沙,往北到洞庭湖,曾留下无数旅人远去或归来的帆影。

  郭嵩焘17岁考上秀才,离开湘阴去长沙岳麓书院读书,第二年又中了举人。在岳麓书院,郭结识了刘蓉(官至陕西巡抚,曾打败过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并经刘蓉介绍结识曾国藩,三人成为终生好友。

  1840年,郭嵩焘因为在北京考进士失败,加上家境已不如从前,就去杭州做浙江学政罗文俊的幕僚。这时正逢鸦片战争爆发,郭在前线督战时目睹了外国人入侵后的惨状,但在这时他仍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把中国视作世界文明的中心,而外国人只是不愿来朝贡的野蛮民族。

  直到3年后,他在湖南沅陵县教了一年书,听曾在山东登州获知一些内情的当地官员张晓峰讲起鸦片战争,才恍然明白,英国人来中国最初的目的是通商牟利。

  郭嵩焘在1847年,29岁那年中了进士。3年后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预示着时代变局已经到来。

  郭的好友曾国藩、左宗棠相继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郭曾经帮曾国藩的湘军筹过军饷,据说训练水师的计划也是郭首先出的主意。

  1856年,郭嵩焘帮曾国藩去浙江筹饷,顺便去上海买军火,见识了这个外国人在洋泾浜(指一条河)上建立起来的租界的繁华和有序。

  他看到的外国人建的洋楼窗明几净。一个外国男孩“极秀美”。和外国人打交道让他感觉到对方极有礼貌,远远胜过以礼仪之邦自居的中国人。郭还喝了外国人酿的葡萄酒,品尝了奶油做的蛋糕。

  在日后的数十年中,郭嵩焘以和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迥异的心态看待外国事物。在看待中国事物的时候也有一颗平常心,比如在源远流长的轻商环境里,他主张放开商人和外国进行竞争。他还主张企业要民办,认为官办弊病多。

  有一颗平常心,这让他遭受了比常人更多诋毁,成为那个时代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

  批评南宋以来弱者好战的传统,认为那只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

  1858年,已担任翰林的郭嵩焘被人推荐到皇帝身边当秘书,看见过圆明园最后的美丽。两年后,这座花费了无数钱财建起来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一把火焚毁。

  其诱因是,在天津主办海防的格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天津条约》签订后,外国使臣进北京交换已经签字的条约,僧格林沁让士兵扮成老百姓诱击外国军队,以至于引来更大的灾祸。

  此时,由皇帝亲派协助僧格林沁的郭嵩焘已形成理性的外交思想,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决不能轻易言战,应该抓住机会学习西方的长处,让本国变得强大起来。

  郭嵩焘批评了南宋以来弱者好战的传统,认为那只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灾难,而于事无补。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吾尝谓中国之于夷人,可以明目张胆与之划定章程,而中国一味怕。夷人断不可欺,而中国一味诈。中国尽多事,夷人尽强,一切以理自处,杜其横逆之萌,而不可稍撄其怒,而中国一味蛮。彼有情可以揣度,有理可以制伏,而中国一味蠢。”成为描摹那个时代对外心态的代表性言论。

  此后,郭嵩焘又当了几年官,做过广东代理巡抚,因遭老友左宗棠弹劾去职,为生平一大痛。期间,他说服了已被辟为通商口岸的潮州士绅让外国人进城。

  随后郭嵩焘回湖南闲居了8年,住在长沙北乡罗汉庄的寒波塘(今长沙市开福区罗汉庄村),修过《湖南通志》,在妙高峰的城南书院教过书。

  “为国家任此艰难”

  1875年发生了枪击英国人进入云南的“马嘉理案”,英国公使要求清政府派人前往伦敦道歉,并派出常驻英国公使,以处理两国事务。

  清朝政府向来以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外国人只是野蛮民族,只有俯首称臣和朝贡才能来往。在1793年和1816年,分别发生了马嘎尔尼和阿美士德拒绝下跪事件。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迫于外国武力威胁,被迫同意外国公使驻京,却一直未派驻外公使。

  这次突发事件迫使清政府向英国派出公使,而且肩负谢罪的使命,多少带一点悲凉的意味。清政府思来想去,只有一向精通“洋务”的郭嵩焘能胜任。郭已于前一年因日本侵台事件被招往北京。

  郭嵩焘的家乡湖南曾被外国传教士称为“铁门之城”,1880年之前没有一个外国人进入过省会长沙,当时的湖南以排外守旧闻名于世。听说郭嵩焘要出洋,在长沙,发生了焚烧与其关系密切的上林寺(遗址在今开福区仓后街)事件,湖南的读书人还准备捣毁寺旁郭的住宅。

  湖南的家乡人写了一副对联讽刺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见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他们把外国人看成是鬼,而不是人,这是那个时代的普遍心态。而在郭嵩焘看来,外国人非但是人,而且西方文明已经是一种比当时中国文明更先进的文明,绝非古代的蛮夷可比。

  郭嵩焘的朋友听说郭要去外国,都摇头叹息。

  慈禧太后安慰他“旁人说汝闲话,你不要管他”“须为国家任此艰难”,郭推辞了7次,最终推辞不脱,只有出使英国,后来又兼出使法国。临行前,慈禧和清朝当局交代,要把在外国的见闻详细记下来,写成报告寄回国内,以便参考。

  每天记8000字的日记,《使西纪程》最后被查禁

  1876年11月10日,天还没亮,郭嵩焘带领的使团悄悄出了北京,低调开始了这次出使。

  从上海出发,经香港、新加坡、斯里兰卡、直布罗陀海峡,陪同他出使的英国人有意选择英国轮船,经过的都是英国的殖民地。郭一路所见,感慨西方治理有序。

  到达英国后,他就迫不及待按照朝廷嘱咐,把途中50多天的日记寄回国内,第二年总理衙门以《使西纪程》为书名出版,却引来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对日后他的出使乃至整个个人命运都发生了深远影响。

  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就书中内容向皇帝告状,指郭“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朝廷最后查禁了《使西纪程》。

  在英国伦敦,郭租下波克伦伯里斯45号一栋四层楼作为使馆,他给使馆工作人员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第一条就是不准吸食鸦片。

  有次两名家属外出购物时被当地一名酒鬼布里用棒子敲了头,几个当地人出手相助,并将惹事者布里送往警察局,布里被判两个月劳役,郭嵩焘写信向法院求情,从此中国人逐渐获得英国人的好感。

  在伦敦、巴黎,郭嵩焘忙着参观学习,参加万国博览会(即世博会),参观工厂、学校,详细记下见闻感想,每天最多要用毛笔小楷写8000字的日记,只是由于日记不能再在国内出版,无法影响国内的氛围。

  他还去旁听英国的议会,考察英国的政治体制。“推原其立国本末,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巴力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买阿尔(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

  郭嵩焘非常器重当时在英国的留学生严复,严复去旁听英国的法庭判案,对他感叹有如此公正的法治,这个国家不强大也难。

  郭注意到当时日本也派了不少人到欧洲各国留学、考察,学习军事的只占少数,而更多是学习法律政治,郭为两国的差异感到深深担忧。

  郭嵩焘在英国期间,非常注意在各种外交场合展示中国形象。他曾经准备了一台丰富多彩的宴会,邀请伦敦政商界、外交界名流参加,宴会搞得非常成功,得到与会者赞赏。

  “颇滋物议”

  出于中国传统政治中糟糕的平衡牵制术,朝廷派了一个保守的副使刘锡鸿陪同出使。刘在北京对郭的非议开始后,亦对郭展开了攻击,视郭为“汉奸”。由于刘的倾轧和国内保守派官员的恶毒攻击,郭不得不选择辞职。

  但英国舆论对郭评价却颇高,英国著名政治家格兰斯敦称赞郭是“最有教养的东方人”。《泰晤士报》对清政府不分是非处置郭、刘矛盾,将两人同时撤回提出了批评。

  刘锡鸿向国内攻击郭嵩焘的罪名,其中之一是有一次他们一行乘船去参观,当时是冬天,英国军官见年近花甲的郭嵩焘非常冷,给他披了一件外国衣服,因而受到刘锡鸿的指责,认为“宁愿冻死也不穿外国衣服”。

  还有就是一次会见巴西国王,在场所有人都起立致敬,郭嵩焘也起立,刘锡鸿认为大国公使不能向一区区小国国王致敬,丢了中国人的脸。

  第三条是郭嵩焘在参加外国音乐会时,为了表示对演奏者尊重,像其他在场嘉宾一样,拿起了音乐单观摩——尽管他不懂外语。甚至连郭嵩焘想学外语,也成了刘锡鸿攻击的罪名。

  1879年初,在朝廷派出郭的同乡晚辈、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前去接替后,他踏上了归国的道路,直接回家乡湖南,从此再也没有去北京。

  到武汉后,因为当时是春天船不顺风,湖广总督派了一艘小轮船拖郭的船去长沙。因为轮船是外国事物,在郭还没到达前,长沙的读书人就准备前往阻止。幸好后来顺风了轮船停止前行,才避免一场风波。

  当时郭还是皇帝任命的钦差大臣,但是长沙的大小官员都不予接洽。在长沙街头,还贴了骂郭的大字报。

  郭回家后,度过了10多年沉寂的岁月。在他去世后,李鸿章上奏朝廷为郭赐谥立传,朝廷的答复是“郭嵩焘出使外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不予批准。

  郭嵩焘却在题写自己画像的诗中写道:“流芳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直到9年后义和团排外事件发生时,有人还要戳郭嵩焘尸首以谢天下。

  郭等先知的见识未能启蒙国人,被清朝统治当局采纳,也让近代中国的悲剧越来越深。

  寻访

  湘阴县城如今还可以找到郭氏家族的一点痕迹,原有的房子占了半条街,北边是住宅面榴轩,南边是祠堂。郭家旧居原址几经变迁,抗战时被日军飞机轰炸过,做过糖酒副食品公司、学校,现在是一家新开发的楼盘,取名“湘江一号”。

  从一条叫普田巷的小街进入,一路有小摊点,形成稀疏的集市,三井头北区16号,据说是郭嵩焘住过的地方,两层楼的屋架还在,改装成了民居,当地政府一直希望将其重修,恢复成郭嵩焘故居,但房屋产权一直没谈妥。

  往里,一栋清代建筑,防火墙矗立,据说是郭嵩焘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修《湘阴县图志》时住过的房子。

  遗迹

  1、养知书屋。位于六堆子老街,今已不存,2005年4月长沙市政府在原址立了一块纪念碑。

  2、玉池别墅。在寿星街,今不存。

  3、寒波塘。位于长沙北乡罗汉庄,今开福区捞刀河镇罗汉庄村。

  4、城南书院。位于妙高峰的湖南第一师范的前身。

  5、思贤讲舍。在长沙市开福区中山路70号,湖南省少儿图书馆附近,湖南自修大学旧址处。

  参考资料:《伦敦与巴黎日记》(钟叔河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汪荣祖著)、《洋务先知:郭嵩焘》(孟泽著)、《郭嵩焘先生年谱》(郭廷以等编)、《郭嵩焘评传》(王兴国著)、《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刘广京编)、《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著)、《湖南省志·人物志》、《湘阴县志》

  鸣谢:湘阴县史志办、汨罗县玉池乡政府、湖南图书馆、周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