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无页码怎么设置:说学生听得懂的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4:57:37
前不久,读一本《话语、双手与药——医者的人性关怀》,著者是台湾医学家赖其万教授。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每当年轻的医学生问我,三十年的行医生涯里最重要的心得是什么?我总会说:“我开始知道‘说病人听得懂的话’有多么重要。”我一下就想到自己的工作,有茅塞顿开之感。
赖其万大夫说,一些医生三五分钟就把病人“打发”了。有位病人问自己生了什么病,医生说的是“你这个病没有什么药医”,病人大恐,其实那位医生应当说的是“这种病不需要用药,慢慢就可以痊愈”。可是他根本没有注意自己的表达。医患之间的一些冲突,可能正是医生“说病人不懂的话”或是“不会说话”造成的。
我回忆与医生打交道的经历,发现他们非但不善于“说病人听得懂的话”,往往也缺乏耐心,他们甚至不大愿意对病人多说上几句话。我想,在中国,但凡有去医院就诊经历的,可能都有类似的体会。
教学与行医,都以人为工作对象,两种职业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师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缺乏耐心,话语方式不当,都可能形成隔膜,使学生畏惧教师,从而失去很多学习机会。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主要责任在教师。相对于二者关系,学生如病人一样,处于“受助”的位置。他是“求学者”,他本来就“不懂”,用旧时代的话说,教师的任务是“开蒙”,如果教师的语言过于艰深,不用学生听得懂的话教学,学生不知所云,那不是学生笨,只能是教师不懂教学。台湾出版家郝明义在回忆录《故事》中提到,他上高中时,第一节化学课上,老师就以一句“一个摩尔等于六乘以十的二十三次方个分子”开始,半个学期下来,还在重复这句话。结果是学生从此把化学丢在脑后了。
老师们能不能作点反思,在教学不顺利的时候,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有问题?基础教育的任务并不复杂,惟其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人的成长需要靠我们的耐心和勇气去实现,如果能时时想到每一节课,每一次谈话都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关系到他的人格养成,关系到他个体生命的价值,我们可能会更加重视话语方式,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赖其万大夫写道,他在临床教学中,常常当着病人的面,对学生和住院医生讲诊断,说些病人听不懂的话。他认为这对病人是不公平的,这样做没有以病人为中心。这种反思精神使我深受震动。虽然教育教学是技术也是艺术,但是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应当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教师在教学研究中,是不是也应当警惕漠视学生权利的现象?譬如,把学生当作一个分数,一种等次,某个类型,把学生的学习成绩用简单的百分比划在一条线上……虽然在工作中教师不得不做一些必要的统计,但应当想到: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
简单的常识,往往也要我们用一生的职业生命去体验,即使我们在从业之初就知道的规则,可能也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
赖其万大夫认为,医生的职业是济世救人的良心职业,必须挑选优秀的有理想的学生从医,否则有可能贻害苍生。行医有这样的从业要求,教育何尝不是这样!美国医生奥斯勒在他的《行医的金科玉律》(1903年)一书中认为“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职业”。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