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网络设计师待遇:大学生晨读经典值得赞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21:19

2004年,因当代大儒蒋庆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而引发的“读经问题大讨论”和“儿童读经运动”曾火热一时。这两年,因为国学热、国服热、中国传统节日热等话题和运动的火爆,使得读经问题很少为人注意。事实上,儿童读经不但一直在沉潜进行,而且还出现了以孟母堂为代表的一大批教授儿童读经的私塾,并且在几经磨难之后得到了教育部的最终认可。

今据《北京晨报》4月23日报道,北大、清华等二十多所知名高校的学生社团22日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呼吁晨读中国传统经典:“人文日新,从青年起!青年日新,从晨读起。”而且,这个倡议还得到了汤一介、钱理群、何兆武等九位著名学者的签名支持。这说明,读经运动至少是读经理念已经开始由小学生扩展至大学生,从而标志着读经运动的进一步升温。实际上,读经运动早已由孩子扩展至成人——两年来的国学热即是成人读经的一种变相形式。

反对读经者通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非要读经典呢?为什么非要中国人读中国经典呢?然而,我的疑问是:不要人们读经典,难道还要人们读杂书吗?不要中国人读中国经典,难道还要中国人读西方经典吗?

为什么要读经典呢?《诗》云:“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经典是千百年来先人生活经验和生命智慧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解决的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中最根本、最普遍的问题,而杂书解决的则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中细细枝末节、具体零散的问题。所以读经典与读杂书的区别就在于读经典可以使人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源,并解决人生根本的、普遍的问题,帮助人树立信仰理念,引导人明辨是非,确立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而杂书则只能给人提供工具性、技艺型的帮助。两相权衡,孰重孰轻,判若分明。所以说,生活之树常青,经典之树就常青;而经典之树之所以常青,就在人们愈读经典,愈能感觉到经典经久不息、历久弥新的魅力。

中国人为什么要读中国经典呢?《左传》云:“国于天地,有与立焉。”意思是说,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站得住立得久,就必须有一整套自己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念,否则人心就会涣散、社会就会分崩、国家就会离析。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五千年传承不断、愈挫弥坚,端在于中华民族有一整套博大精深、传承不息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念,而经典正是其最为重要的载体。这样说,不是宣讲什么民族主义,中国文化当然有很多普世的内容,但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而民族特色正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吸引中国人重读经典、回归传统的重要原因——正如西方人钟情于自己的经典一样。

反对读经者之所以反对中国人读中国经典,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判定中国文化一无是处、中国经典皆是糟粕。无疑,这种陈词仍是发轫于“五四”而大成于“文革”的滥调。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五四”已成陈迹,“文革”亦变灰尘,而圣贤和经典仍然与我们同在,恰如杜甫诗云:“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中国文化复苏的势头和中国人重读经典的运动,已经打了这些给中国文化和中国经典“泼脏水”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况且,不去读,又怎么能知道经典的是与非、对与错、优与劣呢?这就是陈寅恪所说的对中国文化要有“了解之同情”!因了解而同情,不了解自然不会同情!遑论章学诚所说的“临古主恕”和钱穆所说的“温情和敬意”了。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反对人们读杂书,也不是反对中国人读西方经典;而是说,人们应该首先读经典,中国人应该首先读中国经典。要之,两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而是取舍不同、相得益彰的互补关系。

依上而言,大学生读经尤为重要,盖他们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而大学生晨读经典更有其特殊的必要性,盖随着网络的扩展和普及,很多大学生往往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甚至玩到三更灯火五更鸡,不但毁坏了身子骨,而且也耽误了学习,诚可痛也!或许,这也就是倡议书为什么开门见山就说“青年!起来!早起来!读书去!”的一个原因吧。

倡议书的发起者除了在高校中倡议晨读外,还希望在明后年在大中城市推进公园晨读活动、在城镇推进社区晨读活动。我以为,这是一个合情合理、可信可行的建议。我也相信,不久以后,中国将出现全民读经的高潮,中国将是一个书香飘散的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