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设计师联盟号:连接双酶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0:17:46
 连接双酶切

PCR鉴定目的片段是否连接上表达载体

可能的原因,1.表达载体双切不充分,载体量太大,而酶又加的太少,酶切时间短

 2.连接最好是1216小时,因为你的目的片段和载体的浓度比,不是很合适

3.回收胶的问题

今天酶切时没有和空载体对比,

TE,含有EDTA,会抑制连接酶的活性

洗下来后要先确定一下浓度,浓度太低可定连不上

 

1:在使用 Wash Buffer 洗涤前,在柱子中加入少量 (200ul) 溶胶液。室温 3-5 分钟后,离心。再接标准洗涤及以后操作。该操作针对胶块大的情况。
2:加入 Wash Buffer 后,静置 1-3 分钟后,再离心。
3:增加 Wash Buffer 的洗涤次数 (少量多次)。

胶的残留导致的问题不是单纯的胶残留问题,同时也会导致溶胶液中盐的残留 - 这似乎对连接影响更大。最好的解决方法是 1;当然,可能会导致得率的小量下降,但质量绝对好。

 

为了充分去除残留,总结,1.多加一步200ul溶胶液,2.加 Wash Buffer 前空柱离心 30 sec,3.Wash Buffer洗涤时静置及多次

 

柱子允许胶通过的量是有限的,胶越多或是浓度太大,残留就会更明显,所以切胶时应该尽量要小,假如过大的话分到两个柱子里应该比较好,另外就是溶胶液宁可多加也不能少加

 

首先要保证待测质粒的纯度,除PCR外,可以对重组质粒做两个双酶切反应:1.ECoR I与Xh0 I双酶切; 2.选一个插入片段中特异存在的切点酶和质粒ECoRI下游到Xba1间的合适位点酶(插入片段中没有的),进行双切,结果 可以预测到.每个双切反应包括酶1单切,酶2单切,双切三个反应,别忘了以空载体做对照.试试看.如果没有得到重组质粒只好再连接反应了.

 

酶是TAKARA的,方法就是按说明书上做的,酶各1微升,buffer 2微升,质粒5微升,20微升体系.

 

遇到双酶切可是两个酶没有共用buffer时两种办法:一是低盐buffer的酶先切,然后乙醇沉淀回收,然后高盐buffer的酶再切,乙醇沉淀或切胶回收。 也可以低盐buffer的酶先切,作用时间(一般37孵育1小时或更长时间)充分后加高盐buffer的酶再切,然后乙醇沉淀或切胶回收。通过摸索可以积累经验。我记得NEB推荐BamHI和HindIII是分步切。

 

要将PCR片段连入表达载体中,选的是TaKaRa的BamH I和Hind III,请问这个双酶切是在37度反应还是30度,要酶切多长时间?PCR片段比较难切吗,引物两端都各加了3个保护碱基?
参考见解:一般37度2小时就行,在酶切时,由于你所选用的酶都是效率比较高的,酶切一个小时就已经足够了。不过若不放心,过夜也没问题。buffer需要共用buffer(比如Y buffer)。PCR片段的酶切效率与引物两端所加保护碱基有很大关系。如果保护碱基加的恰当,酶切应该不成问题。PCR产物,由于浓度较低,并不难切,只是在连接转化时难以成功。BamH I一般加CGGGATCCCG的酶切效率高达90%。其它酶的具体情况可以查NEW ENGLAND BioLabs的目录。按new england biolab的介绍,hindIII切割的时间较长,如果,直接切pcr产物再连接有时效率不高,导致转化效率低。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先做at克隆,再酶切。TaKaRa的产品目录的A部分里有关于双酶切所用buffer的详细说明,最好依照执行。

 

怎么才能鉴定质粒有没有被双酶切?
参考见解:酶切后作个质粒自连实验,在感受态、连接酶等没问题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菌落长出,说明双酶切是成功的。当然,如果只长了很少的菌落,也是可以的。如果长了很多的菌落,那说明酶切不完全,这时候就只有一个酶切位点切开了,质粒发生了自连。

 

目的片断与载体应该是摩尔数之比为3:1~6:1

可以在转化质粒时,以空质粒为对照这样来比较

 

酶切目的基因及质粒载体后加Loading buffer终止反应,然后要直接进行连接反应,可以吗?要是不行,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加热灭活限制酶(用的是Hind3/EcoR1双酶切),多高温度适合啊?
参考见解:
1、 一般直接用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沉淀目的片段,干燥后直接用水溶解连接即可。比较适用于载体和PCR产物的连接。效果很好。
2、 酶切后要胶回收后再连接,另外酶切结束后,直接电泳回收不用加终止液,对连接没有影响.
3、 有的公司的限制酶(如NEB)是不需要热灭活的,而有的公司的限制酶(如MBI)则需要热灭活,一帮是65摄氏度,10分钟。然后经凝胶回收后再作连接,目的片段与质粒的摩尔比在3~10:1的范围内连接效果都不错。
4、 通常随酶附送的loading buffer是含有SDS起到灭活的作用,但在上样时会产生很多泡沫。

 

1、 做双酶切的时候用的buffer都是根据公司提供的双酶切最适buffer,每个公司应该都提供双酶切使用的buffer列表。
2、 酶切后电泳条带比较好,切胶回收的效果不好,可能是回收过程中操作出现问题,或者是回收试剂盒有问题。可以尝试更换试剂盒做回收试试,或者看看酶切电泳后目的条带有没有弥散,如果有,切胶回收得不到好的效果。
3、 用于连接的的片段应是单一的,如果将双酶切的质粒直接用于连接,即使得到了转化子,鉴定也比较麻烦,自己都不知道连上的到底是目的片段还是非目的片断。最好用回收产物做连接。
4、 酶切时如果质粒很大>7kb那么希望得到的600bp亮度相对vector太暗了,可能看不到,如果600的带看不到,可以试试加大酶切的质粒的量。相同mol数600 和 4900的带亮度差别会很大。
5、 如果酶没有问题那就要确定双酶切是否已经切开了,已经切开了,只是600bp比较弱的话,可以尝试加大酶切体系(如增大酶切体系为原来的两倍或三倍),酶切后乙醇沉淀富集酶切片断后用小体积TE溶解后电泳,效果可能有所改善。如果根本就没有切开的话,那就要考虑是否是酶的问题,buffer的问题或质粒的问题。

 

将载体和目的片段(PCR扩增产物,约500bp,两端设有酶切位点)分别用EcoR1和BamH1双酶切后,定向连接。但载体上该双酶切位点间有一个800bp的片段,酶切后电泳可见这一片段,表明酶切成功,胶回收了大片段。连接转化成功后,挑选的单菌落提质粒,PCR鉴定表明有目的片段,约500bp,但双酶切却仍然是800bp的原片段长度。目的片段不含有双酶切位点。请问连接是否成功?若成功了,为何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
参考见解:如果pCR没有污染
1、 假设挑选的是单菌落,则有可能是因为自己引物非特异扩增。PCR比酶切更易出问题,相信酶切结果,没连上。
2、 假如PCR没有问题,最可能是菌被污染,连上了,但有污染。这种可能性大。假阳性产生的可能性极大。
3、 最好重新挑科隆,摇菌。如果不行再用通用引物确定是否没有连上。
4、 应该使用载体引物来作PCR鉴定,因为自己的引物作很有可能出现假阳性。
5、 片断是500bp的,而载体切下来的片断中含有800bp,是否是因为重组质粒的浓度太低,使得800bp的片断可以见到,而没有办法看见500bp的,所以建议将重组质粒酶切量增加,电泳时上样量增加。
6、 可以看到800bp的片断,应该是载体自连接,因为插入片断后载体的酶切位点移位,应该没有办法再次切下800bp的片断,所以建议重新挑菌再作。
7、 如果您能通过PCR检测出您提取的质粒中含有目的片断,而双酶切时却只能显示应该切除的片断,说明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您的连接成功,但是您挑取的菌落并不是单克隆,而是包含有假阳性(也就是自连接的质粒菌落)的混合菌落,而且假阳性菌落比例高于需要的阳性菌落,导致在进行摇菌扩增质粒时,同时大量扩增了假阳性质粒,从而出现上面描述的情况.
8、 如果打算从新开始酶切,连接,转化的话,建议加大酶切时酶的使用量,在酶切片断回收时尽量不要切下杂带,这样可以尽量减少自连假阳性的可能性。
9、 如果不打算从新做过,建议在原来已经铺好细菌的LB固体培养基上,再挑取一些菌落,可以一次性多挑几个单克隆(记住,一定要是单克隆,否则很难处理),中心的和周边的,大的和小的,都挑一些,然后用国产质粒提取试剂盒进行小量提取,并且酶切鉴定,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并且取的不错的效果,在用试剂盒提取之前每个菌落保留1~2ml菌液,冻存,并标记好对应的试管,如果之后发现那个菌落是阳性克隆的话,回过头来就可以使用冻存的菌液大量提取了。

 

 

感受态保存时间不要太长,最好3个月以内,保存负70度,时间长效率会降低的。
如果合适,可以用蓝白筛选阳性菌落,X-GAL和IPTG是40:7,兰色为阴性,白色阳性
保存正确的温度最少是-20℃,一般长期保存需要放置-70℃.就算是-70℃保存,一般经过3个月以上后,质粒会降解非常大.在做转化之前一定是先要鉴定质粒的浓度和质量的.如果有条件可以利用仪器测试浓度,简单的办法就是取一定量(根据质粒浓度决定)进行电泳,然后和marker比较,来测定浓度。
  转化过程中的温度非常重要,特别是42℃这步,都精确到考虑Ep管管壁厚薄的影响.
  关于只有第3次长了1各菌落,怀疑没有转好长得杂菌。”首先,16h是不够的,最少也要观察48h,因为转化了质粒的细菌不比正常细菌,受了伤长得很慢而且数量不会很多,有5~6个菌落就是非常好的现象.就算长了一个菌落可以挑出来摇摇看,也许就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