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澜之家官网商城:国产相机风雨六十年 记录一段灿烂的历史(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1:36:41
2010年10月09日 星期六 1:29

       仙乐(SELO),又称“维纳氏-仙乐”,由郑崇兰先生制造,是我国可考相机制造史上第一台国产相机,出产于新中国建立前的1947-1948年,总产量200多台。具体配置不详,是古老的箱式照相机。

  尽管笔者自以为是地在小标题中给我国照相机工业的诞生定了个1955年,但1955年其实仅仅是一个隐约的起点,一个筹备阶段,据相关资料考证,当时中央已有制作国产相机的指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工厂迟迟没有建立,一直延续到了1956年。所以,中国照相机工业真正意义上的起步是在1956年,从这一年开始到1960年,在国家支持和总路线、大跃进的鼓舞下,全国各地照相机工厂开始了诞生的进程,有如雨后春笋般地一一出现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重庆……相继建立了照相机厂,用了四年的时间启动了我国的相机工业。

  1956年1月15日, 由北京大来精机厂与永新合作社、荣炎合作社联合组成的公私合营北京市大来照相机厂成立(后更名为北京照相机厂),这是是我国第一个生产照相机的企业,最初生产仿西德“莱卡”型的35毫米焦平面快门照相机(“大来”牌,后改成天坛牌)。由于当时制造照相机的成本过高,导致了产量仅不到20台。
(郑崇兰和仙乐)

(至今国内仅存的一台“仙乐”,正面视图)

(“仙乐”俯视图)


产品搜索二:大来(也有称“大莱”)牌照相机

“大来”照相机是新中国第二台由照相机生产企业生产的相机(第一台呢?当然不是仙乐,而是后面的“七一”牌),由于其仿制得相当成功,而且据说效果不错,所以在当年惹来了《工人日报》与《北京日报》的长篇报道。

(当年《工人日报》对“大来”生产的报道)


(“大来”的“后代”——“天坛”)

       “大来”照相机裝有一个M39×1的3.5/50单层加膜镜头,速度范围1/20-1/1000秒,其他配置不详。

  1956年4月18日,同样是公私合营企业——天津市照相机厂成立。为向中国GC党诞辰35周年献礼,特于成立之初就加速试制定名为“七一”牌的照相机。由于当时大跃进之风异常厉害,所以,短短不到3个月的时间,天津市照相机厂就试制出了“七一”牌(正式生产时定名为幸福Ⅰ型)120折叠式照相机。“七一”牌照相机的试制成功,开创了中国照相机制造行业独立生产照相机的新路,标志着我国的精密机械、光学仪器、物理化学、数学等科学技术综合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产品搜索三:七一牌照相机(幸福I型)

(“七一”的后身——“幸福I型”)

       “七一”牌照相机采取可换镜头,手动光圈,眼平取景1/30—1/500 秒自拍掣及闪光同步。其他配置不详。堪称大跃进经典产物。

  1958年3月17日,由上海钟表工业公司照相机试制小组和多个文具、电镀等厂家联合组建的上海照相机厂成立。上海钟表工业公司照相机试制小组也把仿制苏联“卓尔基”35毫米镜头快门照相机定名为“上海58-Ⅰ型”,接着开始仿制西德“莱卡”机——“上海58-II型”。凡了解我国相机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1958年上海照相机厂生产的“上海58-I型”相机,在我国照相机发展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地位,“上海58-I型”的出现,标志着新我国相机生产走向正规,也是第一批工业化生产的照相机。而“上海58-II型”由于是完全仿制德国“莱卡Ⅲb型”,制作上也极为精致,被戏称为莱卡的上海版,产量约在1100多架。

产品搜索四:上海58-I型照相机、上海58-II型相机

(第一批工业化生产的“上海58-I”)

“上海58-I型”采用了伸缩镜头,口径为1:3.5,焦距50毫米,镜座介面为M39×1,独立快/慢门调节盘,快门调速范围1/30-1/1000秒,有分立式调焦装置和外接取景器插座,莱卡结构的拨起式回卷手轮。




       “上海58-II”采用50毫米焦距、通光孔径为1:3.5三片三组式正光镜组,可拆卸镜头,快门速度范围1-1/1000、T门、B门,十级调速。1/20秒以上的速度由快门调节盘调节;1/20秒以下须先将高速速盘对准1~1/20秒的位置,然后调节慢速度调节钮。

  随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照相机厂的建立,其他地区也不甘落后地加快了照相机厂建立和照相机试制进程。在1958年这一年里,南京、重庆、广州、福州先后宣布开始试制照相机,随后以各种形式进入工厂建设步骤。而同时,北京市照相机厂和天津市照相机厂也完成了转型,成为了国营照相机厂。1958年10月,轻工业部与浙江大学联合举办“全国照相机技术培训班”,参加学习的人员是从事相机制造及开发照相机生产厂的技术人员和老工人,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我国照相机行业的生产骨干,为我国照相机行业迅速发展期的到来储备了大量人才。如果说1955年是我国照相机工业的诞生年的话,那么,1958年就是我国照相机工业的“站立奔跑年”,1958年年终结算,全国各地试制及生产照相机的总数约为2.1万台。

  1959年3月,南京电影机械厂(南京照相机厂)开发“紫金山”牌Z-135型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成功, 9月通过批量生产鉴定。这台照相机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与国际水平相接近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产品搜索五:紫金山牌照相机


(紫金山,我国的第一台单反)

紫金山牌照相机,采用M39-1接环,布帘快门1/25 -1/500秒,眼平取景。产量不多,不及一千台,是全国第一部单镜反光机。用前,需要先把自拍扳手状钮按下,使反光板下落才能取景,然后调速拍照。

       整个1959年都是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奔跑期,这一年我国照相机工业开始走出过门,向外学习。7月,由北京,天津,上海等三个照相机厂和南京电影机械厂的技术人员组成的“照相机制造技术考察小组”,赴民主德国学习,1961年7月学成归国。这是我国照相机行业首次派遣到国外的考察学习活动,结合到1958年的大培训,我国照相机工业开始呈现人才济济的现象。据统计,到了1959年底在“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口号推动下,全国照相机生产首次打破十万大关,全年产量达到10.4万架。

  1960年2月,国家轻工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照相机行业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经验交流会议”,京、津、沪、宁、杭、哈、沈、渝、榕等地近20家照相机生产厂与会,是我国首次全国性的照相机生产技术专业会议。但是由于照相机工业前两年过猛的发展势头和大跃进的影响,在这一年里已无更多新照相机厂建立,不过全国照相机生产持续“大跃进”,总产量共达17.31万架。1960年的终结也标志着中国传统照相机工业的启动期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