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元天钓具淘宝:叶楚华:美国高科技产业真相大起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09:01
叶楚华:解密美国高科技产业真相

 

最近还在忙于家具事务,网店正在全面升级和整改。忙乱中抽空读《世界金融五百年》一书。结合温总理最近呼吁美国放宽高科技出口的问题谈谈感想,和各位谈谈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历史和真相。

前天,温家宝总理在与拜登副总统的会谈中指出,希望美方采取切实措施,放松对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的限制。其实,中国领导人已多次向美方呼吁放开高科技管制。

其实,高科技就是一个噱头。二战后在美元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物产出国必须要储备美元才能换取本国所缺的资源。当时美元以黄金为锚,不能任意乱发。因此,美国相当于是一个大银行,存美元就相当于把实物与资源存在这个银行中。美国吃肉,英法等西欧战胜国喝汤。“英镑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储备货币”(《世界金融五百年》下册第106页)。依靠实物生产换资源总比金融投机要辛苦多了。英法等西欧战胜国很快就有样学样,纷纷退出制造业,大力发展金融业,通过金融手段榨取实物生产国。

不劳而获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为了给这种金融掠夺的手段罩上一层合理的面纱,西欧战胜国把科学技术请上了神龛。由于西方近代以来的崛起确实是因为科技的突破与发展,西欧所创造的“高科技”(high-tech)一词确实容易蛊惑人心。随后,“高科技”一词迅速蹿红,就连好莱坞电影也变成了所谓的高科技电影。

无论财富与收入如何分配,我们总能找到合适的理由。比如贫富之间的极大差距,可以用激励人们更投入的工作来作辩护词,再如卖淫合法化,可以用降低腐败、保护失足女来作辩护词。高科技亦然。在人们的观念中,高科技即意味着高价格与高利润。这就好比一个教授就应该比一个装修工的收入高一样。

难道一个不学无术、善于来事儿的经济学教授,其收入就应该比一个技术精湛的装修工高吗?如果高科技一定有高利润,那为什么手工打造的汽车反而比机器生产的汽车卖得更贵?更能凸显人的身份地位呢?难道手工打造的技术含量比六轴联动数控机床还高吗?显然不是这样。其实,就像拙著《郎咸平说对了吗》中所说的——这些无非是一种定价权与话语权的表现。教授掌握话语权,而装修工却没有。西欧战胜国掌握话语权,而实物生产国却没有。结果,英法等西欧战胜国依靠所谓的高科技赚取超额利润,来平衡实物贸易的逆差。“高科技”产品的进出口逐渐成为国际经济与金融大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

好东西,兄弟们自然要分享。美国也紧跟着西欧国家加入到高科技循环体系中去了。早先欧洲、苏联的军工技术均优于美国。而美国利用了所谓的高科技体系,大力搜罗欧洲的科技人才,迅速超过了欧洲与苏联的科技。随后,美国又利用科技与美元支援了韩国、日本等绕苏联一圈的国家,社科院董向荣教授在《韩国起飞的外部动力:美国对韩国发展的影响》一书中有详细的整理与分析,本文不再赘述。

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国放弃了对美元币值稳定性应负的责任。美元的发行失去了黄金之锚,“虚拟经济的增长完全脱离了实体经济后,金融资产的暴涨变成了一种投机性、赌博般的借新债还旧债的庞氏骗局。美国经济增长主要不再是物质生产或实体经济的增长,而变成了金融寡头拥有的金融资产或直面财富的增长,即虚拟资本的增长。”(《世界金融五百年》下册第173页)。虚拟经济的大发展让英法等国受尽苦头,所有的金融收益均被美国吃独食。欧洲的衰退,尤其这次英国的社会大动荡与此有莫大的关系。

实际上,现代科技自二战以来并未出现历史性的突破,尤其当代物理学几十年来一直停滞不前。现代制造技术往往是依靠海量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就拿日本高精尖模具来说,其完全依赖于高技术工人的经验与技巧。汽车发动机中的紊流现象至今仍弄不清其机理。直至今日,发动机的设计与制造业仍依赖于长期的经验与数据积累,而所谓的技术积累无非就是根据长期经验所得到的次优选择。换而言之,高科技就是一层薄膜,一旦捅破就毫无神奇之处,捅不破就感觉神妙无比。

因此,一旦美国放开对中国的高科技限制,那层薄膜就会被捅破,以中国人的智慧与勤劳一定可以将任何所谓高科技的产品做成大白菜的价格。西方国家最后一层遮羞布——高科技定价权与话语权将丧失殆尽。因此,笔者相信,美国仍将会维持其高科技限制。当然,美国宣传部——好莱坞拍摄电影是不会对中国禁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