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铁奶茶店装修图: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要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00:13
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亢则害,承乃制,治则生化”理论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4、《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善病洞泄寒中”的季节是长夏;“善病风虐”的季节是秋季
5、《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泛泛乎万物有余”脉象指的时间是夏日;“蛰虫周密”脉象指的时间是冬日
6、《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因为人气始生,病气衰;“夫百病者,…………多以夕加”,是因为人气始衰,邪气始生;“夫百病者,…………多以夜甚”是因为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一身;疾病病情随昼夜时间节律而变化,其病“安”的时间是昼
7、精气概念源自水地说
8、气的概念源自云气说
9、精气首见于《管子》
10、对立制约:正常:“阴平阳秘”、“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常: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虚则阳亢;“阴平阳秘”→阴阳的对立与消长
11、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2、消长平衡:“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13、相互转化:“物极必反”“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14、《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15、“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16、阴中求阳适用于阳虚;阳中求阴适用于阴虚
1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阴病治阳”
18、“壮水之主,以治阳光”指的是“阳病治阴”
19、《内经》所谓“阴阳之道路”,是指“阳中之阴”
20、“木火刑金”属于相侮传变
21、培土生金法、益火补土法的理论基础是五行相生
22、泻南补北法、抑木扶土法的理论基础是五行相克
23、相乘:是指五行中某“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木旺乘土”、“土虚木乘”。
24、相侮:指“反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木火刑金”、“金虚木侮”
25、“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法(滋补肝肾法)、益火补土法(温肾健脾法)、培土生金法(补养脾肺法)、金水相生法(补肺滋肾法)等
26、抑强扶弱…………………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培土制水法(健脾利水法)、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法)、泻南补北法(泻火补水法,即泻心火滋肾水)
27、阴虚不能制阳而制虚热者,用滋阴壮水之法,以制阳亢火盛,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为“阳病治阴”。
28、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而致虚寒者,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为“阴病治阳”。
29、五行属性归类
五行
人体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声
变动

肝(魂)







心(神)
小肠






脾(意)







肺(魄)
大肠

皮毛




肾(志)
膀胱





五行
自然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湿

长夏






西









30、五行中认为病情较重的色脉关系是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克,较轻则为相生。
31、五脏的共同特点是藏精气
32、区分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最主要的依据是功能特点的不同
33、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密切的是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34、五脏:心、肝、脾、肺、肾………………………………..“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35、六腑:胆、胃、小肠、膀胱、三焦、大肠………………………..“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36、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藏而不泻”
37、心→“君主之官”、“生之本”
①心主血脉→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密切
②主神志(心主神明)→君主之官的理论基础;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基础
③在志为喜
④在液为汗
⑤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作用的是脉
⑥在窍为舌
◆与血液生成关系密切的是心、脾、肺、肾的功能
◆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是心、脾、肝、肺的功能
38、肺→“相傅之官”、“华盖”、“娇脏”、“气之本”、“清虚之脏”、“主气之枢”、肺之门户是喉、气机升降之枢纽是脾胃、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肝肺。
①主气、司呼吸
②主宣发和肃降→肺所宣发的气是卫气
③通调水道→依赖肺的宣发和肃降
④朝百脉、主治节
⑤在志为忧
⑥在液为涕
⑦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⑧在窍为鼻
◆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生成宗气和调节气机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在生成宗气
◆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在调节气机
◆五脏关系中主要体现在气血方面的两脏是心与肺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以助心行血
◆精神互用关系的两脏是心与肾
39、脾→“仓廪之官”、“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生气之源
①主运化
②主升清→以升为健、喜燥恶湿
③主统血
④在志为思
⑤在液为涎
⑥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⑦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40、肝→“将军之官”、“刚脏”、“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罢极之本”、“体阴而用阳”、肝具有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的作用,具有促进脾胃运化的作用。
①主疏泄
②主藏血
③在志为怒
④在液为泪
⑤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⑥在窍为目
41、肾→“先天之本”、“腰为肾之府”;“命门之火”即肾阳、元阳;“命门之水”即肾阴、元阴;肾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五脏阳气的根本是肾阳,阴液的根本是肾阴;肾阳(不是肾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和宣散作用
①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②肾主水
③主纳气→肾所摄纳之气为清气
④在志为恐
⑤在液为唾
⑥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⑦在窍为耳及二阴
42、六腑生理功能:腐熟水谷、传化糟粕
43、六腑生理特点:实而不能满,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44、七冲门(《难经》):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幽门、大小肠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七冲门也。
45、胆→“中精之府”、“中正之官”、“奇恒之腑”
贮存和排泄胆汁
46、胃→“太仓”、“水谷之海”
①受纳和腐熟水谷
②主通降,以降为和→喜润恶燥
47、小肠→受盛之官
①受盛、化物→主液
②泌别清浊……临床上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
48、大肠→“传导之官”
传化糟粕→主津
49、膀胱→“州都之官”
贮存和排尿
50、三焦→“孤府”、“决渎之官”
①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
②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上焦:一般为膈以上的胸部,主气的升发和宣散,即宣发卫气,而散水谷之精微以营全身→“上焦如雾”
中焦:一般为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消化过程中腐熟水谷的状态→“中焦如沤”
下焦:一般为脐以下部位,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
51、脑→“髓海”
52、女子胞→胞宫、即子宫、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53、《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54、《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55、怒伤肝、怒则气上;喜伤心、喜则气缓;思伤脾、思则气结;忧伤肺、悲则气消;恐伤肾、恐则气消,惊则气乱。
56、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阳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
57、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元气具有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生理活动功能。
58、宗气: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膻中”。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具有行气血、司呼吸作用、与语言、声音、呼吸强弱有关,是连接“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脉”的中心环节;温养心脉,以维持其运行气血的功能,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
59、营气:是于血共行于脉中的气;是富于营养,故又称“荣气”;营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营运全身。
60、卫气:是运行脉外之气,又称为“卫阳”。其特性是“懔疾滑利”,即活动力特别强,流动很快,运行于皮肤和皮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61、十二经络体表分布:
在四肢: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
在头面部:阳明经行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上阳行于头后侧部。
躯干部:手三阳均行经肩胛部;足三阳则阳明行于胸腹,太阳行于背部,少阳行于肋部;足三阴均行于腹部。循行于腹部的经脉,由内向外的排列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62、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肺经
63、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起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
64、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这样“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地循行。
65、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66、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67、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称为十五络脉或十五别络浮络。
68、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起止
络属关系
络相联系的脏腑
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止于食指桡侧端
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属肺络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止于对侧鼻翼旁
交于足阳明胃经
属大肠络肺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止于足大趾内侧
交于足太阴脾经
属胃络脾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止于心中
交于手少阴心经
属脾络胃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止于小指桡侧端
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属心络小肠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止于内眦
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属小肠络心
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止于足小趾外侧端
交于足少阴肾经
属膀胱络肾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止于胸中
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属肾络膀胱
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止于无名指尺侧端
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止于目外眦
交于足少阳胆经
属三焦络心包
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止于足大趾后丛毛处
交于足厥阴肝经
属胆络肝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止于肺
交手太阴肺经
与肺、胃、脑有经络联系
69、十二经脉大多循行于皮肉之间
70、手足三阴经交于胸部(不是腹部)
71、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盛注于奇经
72、主胞胎的是任脉
73、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经脉是督脉
74、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既到目内眦又到目外眦的经脉是手太阳小肠经;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
75、足阳明经与足少阳经循行过程中经过气街
76、环绕口唇的经脉是:胃经、肝经、冲脉、任脉
77、《素问·气穴论》称其具有“溢其邪、通营卫”作用的是孙络
78、别络的生理功能: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肢体的联系
79、经别的生理功能: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80、风邪性质及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81、寒邪性质及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粘滞;寒性收引
82、暑邪性质及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多夹湿
83、湿邪性质及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84、燥邪性质及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85、火(热)邪性质及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扰心神;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
86、决定病证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是正邪的盛衰
87、实证常见于外感病的初期或中期,基本病机为邪气亢盛
88、虚证的概念是以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为主的病理反映
89、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形成的病理变化是真实假虚
90、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运化无力形成的病理变化是真虚假实
91、阴阳不相维系,可出现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92、真热假寒的病机特点是阳盛格阴
93、《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产生之机理为体内阳气之变动
94、“寒从中生”是指阳气虚衰,温煦功能减退;主要机理是:脾肾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95、血燥生风的病因是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
96、阴虚风动的病因是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97、正治(逆治)逆其证候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逆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98、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从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
方法:
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真实假虚:大实有赢状、大实之病、反有赢状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用寒凉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用补益的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痛等证。适用于真实假虚证
99、亡阳:多见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蜷卧、神疲、脉微欲绝等危重证候。
100、亡阴:多见喘渴烦躁、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的危重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