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龙卷风科技:107、毛泽东诗词与民族精、时代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3:03:04

毛泽东诗词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凝聚民众的纽带,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起着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的作用。”“任何一个民族,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其民族精神的先进性,就不仅要弘扬民族精神,而且要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是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与个人成才》沈湘平著) 。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斗争中发展、积淀而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从古代经典《易经》中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到当代“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数千年的演化中,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有着不同的历练。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精神”更加放射出耀眼的时代光芒。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线的民族精神。无论在哪个时期,都必须以保证国家的高度统一为准则,让任何妄图征服或分裂我们国家的企图都不能得逞。抗日期战争,便“铸就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同上》)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将民族精神当成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毛泽东同志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政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要有这么一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背景,共同内涵和现实意义?》(让心灵去旅行著)时间:2009-04-21 18:3-人民网)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包括统一在民族精神之下的个体性格、情感、认知、注意力等。这是民族的脊梁。它和人一样,有精神气度支撑的脊梁,是健康有力的脊梁。没有精神气度支撑的脊梁,是不能持久的,外力一推,可能就会折断。从表面上看,有时很强壮,但却会转瞬而逝,烟消云散,灰飞烟灭。君不见,八国联军进中国,就是因为满清王朝统治下的旧中国丧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度,一味的向强盗们屈膝求饶,八国联军仅用三千毛瑟兵,就陆续击败了满清王朝的几十万腐兵。所以,一个没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无所作为的民族,是一个一打就倒、甚至不打自倒的民族。

    毛泽东从小就很注意民族精神意识的自我培养。1906年,只有13岁的毛泽东,违反了校规,老师罚他做一首“赞井”的诗。他绕井两遭,口占一首五言诗:“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他的诗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没有罚他,也没有罚与他一起犯规的其它同学。其实,他的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暗示学校不能像井一样把学生圈在学校里,应该带学生到学校外面去呼吸新鲜空气,只喝“井里水”是长不大的。

    毛泽东在《七绝·咏蛙》中说:“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青蛙在老百姓眼里是嘴巴尖尖,肚皮鼓鼓,前腿支在地上,屁股坐在地上,虎视眈眈的望着前方。春天一到,便会发出响亮的叫声,唤醒人们做着早春的农事准备工作。所以,人们在春天最早听到的虫叫声是蛙鸣。

毛主席对青蛙赋与了人的灵性,把它写成了虎踞龙盘、独霸池塘的霸主,并且有泰山独尊的气概。这便是少年毛泽东与其它孩子不同的地方。

     毛泽东在14岁(1907年)时,作了一首《五言诗·咏指甲花》,其中两句“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他说指甲是有意志力的,即使把它剪短了,很快又会长出来,总是超前的走在指头的前头。不但可以助人触物、松懈皮肤、节制痒痛,在徒手御敌时,还可助手指把敌人的眼睛挖出来。看似一首童谣,却体现出毛泽东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想象力。

     毛泽东17岁(1910年秋)时要走出韶山到长沙去念学。临走时给父亲留下一封信:“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七绝·呈父亲》)从诗的后两句可以看出,17岁的毛泽东,心胸不是一般的大,而是颇俱大气之才。他的境界已经不是小小的韵山冲,而是“胸怀天下、志在四方”。于是,我们便不难看出少年时期的毛泽东立的是什么志、扬的是什么名了。

他的“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四言诗·明耻篇·题志》)更体现出他的志向非凡。虽然只有16个字,却体现了他疾恶如仇、铮铮铁骨的性格。那是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了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并于五月七日发出最后通牒。五月九日,袁世凯政府复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愤慨。一师学生将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曰:“明耻篇”。毛泽东读罢,在封面上题写了这四句话。可见,少年毛泽东对国家主权的重视。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七言诗·送纵宇一郎东行”》)这是他眼观宇宙、博大胸怀的具体表现。

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唯物辩证法,才有洞穿事物本质的能力。在毛泽东的眼里,宇宙不过是小如“稊米”,这与他后来在《七律·长征》“万水千山只等闲”、“乌蒙磅礴走泥丸”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毛泽东的胸怀,这就是毛泽东民族精神的张扬。

……

    毛泽东每到一处,都能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这是成就大事的基石。1911年,他入学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后,便以“二十八划生”的名义,贴出征友启示。不但校内同学积极响应,其它学校学生也积极响应。一些学生应邀前来,却不知道“二十八划生”是谁?后来才知道是毛泽东。原来毛泽东三字的繁体笔划是二十八划,所以称“二十八划生”。

毛泽东以第一师范为核心,组成了以蔡和森、何叔衡、陈章甫、罗学瓒、张昆弟等为首的一批同学,经常到水陆洲一带游览、游泳,借机畅谈人生国事,慷慨激昂。1918年4月8日,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民学会,后来发展到七八十人;1919年6月,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出版了《湘江评论》;1920 年7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1922年,在安源组织了工人补习班,领导了长沙土木工人的罢工,促成了湖南全省总工会的成立。

    这时的毛泽东已经是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者了。期间,由于地方反动军阀的迫害,他曾多次被迫离开长沙,但又多次回到长沙。1923年4月,湖南省反动军阀赵恒惕通缉他,他不得不转入农村。1925年1月,在湖南农村又组织了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为宗旨的耻辱会。反动当局要逮捕他,他便南下广州,组组成立了农民讲习所。就在这次离开长沙远赴广州之前,他写下了有名的《沁园春·长沙》,在上阕提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重要课题。这一问惊倒了很多腐庸,振奋了许多志士。这是毛泽东远大目标的展现。在下阕,他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携来百侣曾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主张联合众多的仁人志士,发动千万人民群众,来主中国大地的沉浮。

    在这之前,他也写过不少诗篇,有些是他的独立创作,有些是与别人的联句。但更多的还是他自己的创作。无论是独创,还是联句,都离不开他那超强的民族意识和远大理想。如“我怀郁如楚,放歌依列嶂。列峰青且蒨,愿言试长剑。”(《五言诗·挽易昌陶》)“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杂言诗·游泳启示》);“共泛朱张渡,层冰涨橘汀。鸟啼枫径寂,木落翠微冥。攀险呼俦侣,盘空识健翎。”(《五律·登云麓山宫联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七言诗:自信人生(残句)》)“横槊赋诗意气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萧条异代西畴墓(毛),铜雀荒伧落夕阳(罗)。”(《魏都怀古(联句)》)但是,中国的第一次革命战争刚刚见到一点曙光,代表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汪精卫,分别于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叛变了革命,把矛头直指广大的工人、农民和中国共产党人。所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在武汉紧急会议上,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决定组织共产党的军队,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毛泽东精神、意志、智慧的综合展示。南昌武装起义打响了,毛泽东也于9月9日,在湖南、江西交界处举行了以工人、农民和部分北伐军组成的秋收起义。他说: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西江月:秋收起义》)把起义的原因、经过、行动的方向,都说明了。

从1840年蹉跎到1927年的中华民族,经百年的摸索,到了毛泽东这里,才找出了正确的办法——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如果说,1927 年以前,毛泽东精神还是零散的、属于个人思想意识的话,那么从1927 年武汉紧急会议以后,尤其是“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以后,毛泽东精神已经成为中央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党和人民大众的精神主体,又经过几十年曲折复杂的斗争考验,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考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经济建设时期的考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主体。这是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的延续,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最优秀、最完美、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纵观毛泽东精神的成长过程,从“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再到“延安精神(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精神)”。始终贯穿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斗争的全过程,形成了新中国的时代精神——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在毛泽东个人思想的基础上,经过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的考验、积累、发展起来的,经过“中国最优秀的几十位元帅、几百位将军、几千位战将、几百万士兵、几万万人民群众” 的革命实践考验造就的真理。它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动荡也最活跃的半个多世纪的战争和建设的火热实践中淬炼形成的,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经得起历史、人民及实践检验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人世间真理、智慧、青春、热血共同锻造的人间瑰宝”(《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元气——只有毛泽东思想才能救中国之五》崔士忠著)。

    毛主席著作、毛主席诗词是毛泽东思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毛泽东诗词,它比毛主席著作更精辟、更准确的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精神活力,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境界。

     ……

    井冈山精神的精髓,是“胸怀理想,敢于斗争,发展壮大革命力量。”秋收起义以后,毛泽东没有套搬苏联十月革命首先夺取大中城市的经验,也没有死板的执行中央夺取长沙的命令,而是清醒的避开了强敌把守的长沙,在1927年9月29日三湾改编以后,于10月27日带领工农革命军转移到敌军统治相对薄弱的井冈山地区,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但有高低起伏的丘陵、高山、密林,还有天然的物资供给,还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这是中国工农红军休养生息、壮大队伍的最好地方。1928年4月,朱德、陈毅也率军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此,朱、毛红军的威名远播,震撼敌胆。在朱、毛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壮大。从毛主席“红军宗旨,民权革命。赣西一军,声威远震。此番计划,分兵前进。官佐兵伕,服从命令。”(《四言诗·红四军司令部布告》)中、从“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中,可以看出中国工农红军所做的工作,从减租减息入手,把土豪劣绅的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放手发动群众、自力更生、组织生产、自给自足;合理经商、买卖公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壮大队伍;“打倒列强”、“打倒军阀”、“建立人民政权”,反击军阀的围剿。这些做法,得到了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农民和红军战士的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到1931年11月11日,不但在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还把赣南、闽西“二十一个县及其广大的农村,面积约五万平方公里,人口二百五十万”的广大地区连成一片,成了当时全国最主要的苏维埃区域——中央革命根据地。

    建立中国工农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的伟大创举,体现了毛泽东与众不同的胆略和远见卓识。根据地也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红军在井冈山的第一战是“黄洋界保卫战”。“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虽然不是大战役,但对全国革命处在低潮时期的红军来说,确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只要这一小块根据地还存在着,这面红旗不倒,就向全国人民说明,反动统治阶级永远消灭不了革命”,“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 (《中共党史主要事件简介》(1919——1949)(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92页)。

    毛主席说:“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红军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 所以,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是任何一个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井冈山的斗争·军事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62页)。

    毛主席在这里创造了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的先例,创造了适应红军战斗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游击战;创造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在前人“声东击西”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适合红军的“避实打虚、避强打弱”,“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诱敌深入,各个歼灭”、“收回拳头,再打出去,将敌人一拳毙命”“声东击西”的战略战术和“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同上》)的作战方针。

    战地,原本是抛头颅、洒热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地方,但我们却闻到了“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的气息。因为红军是一群“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产阶级革命群体,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对革命充满了乐观主义情绪,所以才有这种感想。

   “我在城头仔细看,城下敌人乱纷纷。”本来是戏台上的一句唱词。但红军在古田突围时,毛主席却把它运用到实战中。正当蒋介石挥重兵铁壁合围在古田镇开会的红四军时,红四军不见了。红四军已经跳了出敌人的包围圈,迅猛、神速地穿过“宁化、清流、归化”诸县,虽然“路隘林深苔滑”,也挡不住红军前进的步伐,“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如令梦·元旦》)说明毛泽东比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诸葛亮的“空城计”更俱幻化莫测。不但甩掉了敌人,还展现出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气势。险山、悬崖、峭壁和暴雪,挡不住红军风卷红旗过大关”、“十万工农下吉安”(《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的雄姿。这就是毛泽东“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精神。

     毛泽东同志的《采桑子·重阳》、《如令梦·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都是写红军为调动敌人不分时令、不分昼夜的急行军行动。

     1929年4月5日,毛泽东向中央提出“一年内争取江西的计划”,与朱德等人一起率领红军,展开了“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攻势,导演出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磅礴气势取得了“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拉朽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渔家傲》)历次反“大围剿”的胜利。

     在反第四次‘大围剿’中,虽然“当时王明‘左’倾路线已经统治了中央,排挤了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但‘左’倾冒险主义的路线还未完全贯彻到红军中去。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针,于2月28日至3月1日,3月21日,在宜、黄南部两战两捷全歼敌军三个师,缴获枪支万余枝,大炮四十门,胜利的打破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中共党史主要事件简介》(1919——1949)(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97页)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闽、浙、赣根据地连成一片。

    红军连续粉碎敌人的四次“围剿”,说明只有坚持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但党内执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者们,采取将敌人“置于国门之外”的、单纯防御的军事思想,把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首的执行正确路线的同志当成不坚定的“右倾分子”,于1931年11月在瑞金召开的赣南党代表大会上和 1932年8月在宁都中央工作会议上,分两次撤消了毛泽东对党对红军的领导职务。

       1933年夏,毛主席随军来到曾经战斗过的大柏地。想起两年前与朱德率军在此大败尾追的敌赣南独立第七师刘士毅部,俘获敌团长肖致平、钟桓以下800余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心情十分激动,挥笔写下了“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写出了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的景物、经历,真实的反映了毛主席当时既无奈,又郁闷,但不绝望的心情。正像他在1934 年夏,在反第五次大“围剿”前夕所看到的“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平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清平乐·会昌》)一样,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

     反第五次“大围剿”失败了,“丧失了除陕甘边区以外的一切革命根据地。使红军由三十万人降到了几万人,使中国共产党由三十万党员降到几万党员,而国民党区域的党组织几乎全部丧失”(《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71页))毛泽东虽然对“左倾路线”的领导者们很气愤,但对革命的前途依然没有失去信心。

     井冈山是毛泽东思想的发源地,没有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就没有毛泽东思想。井冈山精神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奠基。它的时限应从1927年10月计算到中国工农红军退出井冈山和中央红色革命根据地之日止。

……

    长征精神。长征是执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造成反第五次“大围剿”失败之后的无奈之举。时间应从1934年10月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为止。它的内涵是:红军“置死地而后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勇于战斗,善于战斗”、“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略转移。体现的是坚定的信念、实事求是的精神、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相结合的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长征虽是红军在无奈之下的战略转移,但却充分表现出红军身处“死地”而不畏惧,虽处劣势却沉着冷静的心态。这是毛泽东被撤消党内外职务(仅保留苏维政府主席的职务)以后,通过周恩来、王稼祥等人的力争而再次运用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军转入井冈山时的战略战术,避开强敌,机动灵活的走上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而求后生”的道路。再一次显示出毛泽东思想的威力和毛泽东的宣传说服力,使红军脱离了险境。在《十六字令·三首》中,我们看到了红军战士稳如泰山、动如脱兔、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山之高,离天仅有三尺三寸,人过是要下马的。但红军战士,不但没有下鞍马,反而快马加鞭,眨眼工夫,跃上山顶,悦意的回眸大笑。这形象、这神态,说明红军不但乐于吃苦、还是善于战斗的:“翻江倒海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不但“山人合一”、“人马合一”,而且“万众一心”、“万马奔腾”。只有红军,才能实现“大开大合”、“履险为夷”、“只手撑天”的“剌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拄其间”的壮举。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群能担当得起大任的人。在中国,无论御敌雪耻,还是建立新中国,哪一样都不可以离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及其广大人民群众。“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忆秦娥·娄山关·上阕》)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自闽西、赣南出征,突破敌人在赣、粤、湘、桂的四道封锁线,进入贵州。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8日克娄山关、渡赤水、计划入川南,在泸、宜间过长江与红四军会合而被敌人识破。为此,决定回头重夺娄山关,再取遵义城。时值初春,却胜秋凉。在刮着瑟瑟西风的拂晓,上有征雁嘹呖的鸣叫、下有寒霜抽打鞋袜的凛冽。战马在碎杂的山路上疾驰,马蹄发出零乱的哒哒声,喇叭因气流堵塞而呜咽。一切都说明,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猛杀向重敌据守的娄山关战斗已经打响。经过残酷激烈的战斗和肉博,再次夺取了易守难攻的娄山关。就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下阕》)的傍晚,毛主席登上了娄山关。他预见到了“苍山如海”的大好形势,也看到了“残阳如血”的艰险前程。他要重整旗鼓、重新安排中国的命运。鼓励红军将士,认清形势、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七律·长征》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是对长征精神的高度概括。红军从根据地出发,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攻克娄山关,突破腊子口……,甩掉荷枪实弹、铺天盖地的几十万敌军,忍受着酷暑严寒、干渴饥饿,艰难跋涉了两万五千里。屈指一算,翻越了十八座高山,趟过了二十四条江河,转战十多个省,在敌人的铁壁合围中、围追堵截中,杀出了一条生路。尤其是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和张国焘分裂红军的严重干扰,更加剧了长征的艰难曲折。但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和红军战士面前,只有一句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大岭间的惊涛骇浪,只不过是轻轻的小溪流水;磅礴的乌蒙大山,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水抽打绝壁的巨响,恰似悦耳的歌声;大度河上晃晃悠悠的十三根铁索链,犹如走上胜利的阶梯。红军不但跃上岷山的千里积雪,还跨过险恶的万年草地,“天高云淡”的六盘山,送迎着来往的大雁,红旗迎风招展,钢枪映雪闪亮,具有无穷智慧的巨人毛泽东,正在绘制着活捉蒋介石、赶走东洋鬼子的蓝图。这种场面,哪一样不让人兴高采烈?哪一样不让人开怀大笑呢?“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连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也高呼中国红军的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终的。

      ……

    延安精神,应从1935年10月中共中央落脚于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前往华北,中国共产党在此走过了十三个年头,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构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救亡图存、民族解放为主题、以团结、牺牲、自强、拼搏为基本内涵的千古不朽的延安精神!

    毛主席在《沁园春·雪》的上阕,道出了中华大好河山的壮美。在下阕,历数了曾为大好河山奋斗的历朝历代的先贤们的业绩。但他们与今天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共产党人相比,一言以敝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无论胆识、胸怀,还是文治武功,文韬武略,中国共产党人都比先贤们远胜一筹。可以坦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是俱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摘自《人民网》大意)今天,只有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及其领导人,才是主宰中国命运的人。他们烂熟于马克思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先贤们,更俱有超越先贤的渴望和能力。君不见,1840 年以后,先烈们为了国家的复兴,流血牺牲,前仆后继。其结果,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了,孙中山被气死了,蒋介石、汪精卫叛变了革命;日本军国主义已经伸出亡我中华的魔爪;国民党不抗日,抗日的重任必然要由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来完成。所以,毛泽东同志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言壮语。毛主席曾对《沁园春·雪》自注说:“雪:反对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毛泽东在《四言诗·祭黄帝陵》中,充分显示出对先贤们的尊重和虔诚心态。他说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他痛恨日本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奴役中国图谋。更痛恨“辽海燕冀,汉奸何多”的局面;主张惩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的叛国投敌的汉奸们。

     他向始祖陈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和决心:“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率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正在“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的战斗。

    毛泽东号召“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外来的侵略者,务须实行“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的方针,向东西方新老侵略者们大喝一声:“还我河山”!我们要“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我们一定“经武整军,昭告列祖”!敬请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毛泽东的这些不朽精神,便成了日后延安精神的基石。

    延安精神,又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作风,也是思想。是优良传统,也是政治本色。更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

    红军初上井冈山时,就是在毛泽东、朱德等人的带领下,自力更生、开荒种地的。挑粮、种菜、编草鞋、挖草药、熬硝盐、办军械厂,克服各种困难,打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朱德的扁担”的故事、“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的精打光”的歌声,就是从井冈山传下来的。长征虽没有开荒种地的条件,但是挖野菜,啃树皮、吃草根,更是倍加艰苦。

    延安,是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实行“三光”政策、经济封锁、军事打击的重点。党中央决定、朱德点将,由王震的359旅在南泥湾开荒种地,传承了井冈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光荣传统。1939年1月25日,毛主席为《八路军军政杂志》题词:“一面战斗,一面学习,百折不回,再接再厉。”1939年3月1日,为《抗大开展生产运动》题词:“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这些都是为了让军队和人民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的。

    中国共产党历来是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响亮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毛主席在祭奠烧炭班长张思德的追悼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认真向张思德同志学习。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是“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驻延安的美军观察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解放军的无限忠诚,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信赖。

    延安精神,要求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的。可以说,没有开拓创新,既不会有延安精神,也不会有毛泽东思想。今天我们要在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仍然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摘自《人民网》)。

    有人说,还有“西柏坡精神”。其实,“西柏坡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一部分,它是延安精神的继续。正如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是进京赶考的”。主要包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是解决中国共产党如何走进大城市、如何坐稳江山的问题。

    总之,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都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是一个相互链接的整体。井冈山精神的延续,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的延续,是延安精神。而后者对前者来说,不但是传承,而且是发展、是弘扬、是光大。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在《我眼中的——毛泽东》一文中说:“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永远是中国人民心中的丰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上,第一位巨人毫无疑问是毛泽东。”“他诞生的时代,中华民族正处于历史上的最低点,‘东亚病夫’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成为中国人深切的耻辱和隐痛。正是毛泽东使中国站起来了,朝鲜战争使全世界都对中国刮目相看,从此中国人扬眉吐气了。”

    “中国成为了举世公认的世界军事强国。”“……20世纪强国与弱国、富国与穷国的主要标志是工业化的程度。又是毛泽东使中国在短短二十多年内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道路,……。中国的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世界老牌工业强国英法两国,直逼在西方强国中坐第三把交椅的西德。”“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可以说是亿万军民众志成城,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敢惹。”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到中国访问,是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来谒见毛泽东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推崇毛泽东为圣人。”“英国前首相希恩最推崇的世界政治家,第一位就是中国的毛泽东。”

    “中国要成为一个强盛和公正的现代化强国,必须高举毛泽东的伟大旗帜,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前进!”

    “目前许多人有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毛泽东不懂经济”,“这是当今最大的谬误。” 实际上,“经过毛泽东时代的短短三十年,中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到伟大工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实行的是赶超战略,即瞄准西方先进的工业水平,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到毛泽东去世前夕,几乎所有西方有的中国都有了。天上有喷气式飞机,地下有汽车、火车和轮船,卫星、导弹、原子弹样样俱全。”连“‘一星’也是在毛泽东时代科技基上发展起来的”。

    “大海”在2010年5月8日发布了《美国人对毛泽东的评价》一文,列举了美国军事作家、评论家——拉瑞斯约本海默的话:

    “谁能把一个贫瘠的国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于世界强国的行列?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但是,在东方的中国,出现了一位更优秀的领导者——毛泽东。领导了他的人民,在贫困,饥饿,压力下,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取得了远远超越乔治·华盛顿的伟大成就。”

 “(抗美援朝)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由一个国家单独击败世界力量的先例”。“击败了18国集团为核心的美国联军。”

    “在珍宝岛战役中,装备最差的中国,击败了装备最好的‘以一个远东集团军的一个坦克旅,3个摩托化步兵团”,“10个步兵师、3个防空炮师、3个机械化师的全套装备的前苏联的进攻。’”

“中印反击战中,击败了以美国、苏联、英国联合装备起来的‘7个印度陆军师’”。参与指挥作战的洛克弗菲希尔准将说:‘你见过非洲的斑马群奔跑吗?但是它不如印度军队溃逃更加壮观。’‘8940名印度军人葬身山谷,1370名士兵被俘,一名准将被击毙,亚洲第一美国旅——‘锡克旅’完了。’”“美国!永远记住这位伟人——毛泽东!”

    在伟大的抗洪斗争和抗冰雪的斗争中,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中,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行动中,“山东老人把装满矿泉水的小车、四轮车推到、天到灾区、香港活雷锋黄福荣,为抢救玉树地震中被压的孩子而捐躯”的行为,在当今的时代精神中,虽是个体精神的表现,但却是中华民族“厚德载物”和毛泽东思想的传承和延续。是与“和衷共济、团结奋斗,自强不息、敢于胜利,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精神相融合的。“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不但要求我们党内人士要做到,也要求各党派、民主人士、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做到。这就是党的“民主统一战线。”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阶段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党的“民主统一战线”工作,历经风风雨雨,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伟大奇迹。

    只有“和衷共济”,才能“团结奋斗”;只有“团结奋斗”,才能“自强不息”。这是我们“敢于胜利”的法宝。

综上所述,毛泽东同志的诗词,无不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气节和民族精神。这是因为毛泽东诗词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和高度总结,是与时代精神融会贯通的、伟大的、经久不息的精神。

                                  初稿: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日

结稿:二〇一〇年 六月四日

(字数:12,943)

    注:文中引用的毛主席诗词,除已公开出版发行的《毛泽东诗词鉴赏》(公木著·长春出版社出版·1994年9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11次印刷)、《毛泽东诗词·书法·对联》(《毛泽东诗词书法对联》编委会编·延边大学出版社发行·2006年2月第2版、2006年2月第2次印刷)外,其余采选用《毛主席诗词150首》(网发“网校office”2010年04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