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航空:董仲舒《春秋繁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44:16

董仲舒《春秋繁露》

§卷一玉杯第二

君子知在位者不能以惡服人也,是故簡六藝以贍養之。詩書序其志,禮樂純其美,易春

秋明其知,六學皆大,而各有所長。詩道志,故長於質;禮制節,故長於文;樂詠德,故長

於風;書著功,故長於事;易本天地,故長於數;春秋正是非,故長於治人。

春秋之好微與,其貴志也。春秋修本末之義,達變故之應,通生死之志,遂人道之極者

也。

§卷二竹林第三

春秋無通辭,從變而移,今晉變而為夷狄,楚變而為君子,故移其辭以從其事。

考意而觀指,則春秋之所惡者,不任德而任力,驅民而殘賊之;其所好者,設而勿用,

仁義以服之也。詩云:『弛其文德,洽此四國。』此春秋之所善也。夫德不足以親近,而文

不足以來遠,而斷斷以戰伐為之者,此固春秋所甚疾已,皆非義也。」難者曰:「春秋之書

戰伐也,有惡有善也,惡詐擊而善偏戰,恥伐喪而榮復讎,奈可以春秋為無義戰而盡惡之也﹖

」曰:「凡春秋之記災異也,雖畝有數莖,猶謂之無麥苗也;今天下之大,三百年之久,戰

攻侵伐,不可勝數,而復讎者有二焉,是何以異於無麥苗之有數莖哉!不足以難之,故謂之

無義戰也。以無義戰為不可,則無麥苗亦不可也;以無麥苗為可,則無義戰亦可矣。若春秋

之於偏戰也,善其偏,不善其戰,有以效其然也。春秋愛人,而戰者殺人,君子奚說善殺其

所愛哉!故春秋之於偏戰也,猶其於諸夏也,引之魯,則謂之外,引之夷狄,則謂之內;比

之詐戰,則謂之義,比之不戰,則謂之不義;故盟不如不盟,然而有所謂善盟;戰不如不戰,

然而有所謂善戰;不義之中有義,義之中有不義;辭不能及,皆在於指,非精心達思者,其

孰能知之!詩云:『棠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孔子曰:『未之思也!夫

何遠之有﹖』由是觀之,見其指者,不任其辭,不任其辭,然後可與適道矣。」

「春秋之道,固有常有變,變用於變,常用於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今諸子所稱,

皆天下之常,雷同之義也;子反之行,一曲之變,獨修之意也。夫目驚而體失其容,心驚而

事有所忘,人之情也;通於驚之情者,取其一美,不盡其失。詩云:『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此之謂也。今子反往視宋,聞人相食,大驚而哀之,不意之至於此也,是以心駭目動,而違

常禮。禮者,庶於仁,文質而成體者也。今使人相食,大失其仁,安著其體,方救其質,奚

恤其文,故曰:『當仁不讓。』此之謂也。春秋之辭,有所謂賤者,有賤乎賤者,夫有賤乎

賤者,則亦有貴乎貴者矣。今讓者,春秋之所貴,雖然,見人相食,驚人相爂,救之忘其讓,

君子之道,有貴於讓者也,故說春秋者,無以平定之常義,疑變故之大,則義幾可諭矣。」

春秋記天下之得失,而見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無傳而著,不可不察也。

春秋繁露卷第三

玉英第四

謂一元者,大始也。知元年志者,大人之所重,小人之所輕。是故治國之端在正名

,名之正,興五世,五傳之外,美惡乃形,可謂得其真矣,非子路之所能見。惟聖

人能屬萬物於一,而繫之元也,終不及本所從來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變

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故人唯有終始也,而生不必應四時之

變,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故人雖生天氣

,及奉天氣者,不得與天元、本天元命、而共違其所為也。故春正月者,承天地之

所為也,繼天之所為而終之也,其道相與共功持業,安容言乃天地之元﹖天地之元

,奚為於此﹖惡施於人﹖大其貫承意之理矣。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

,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內之治,

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春秋有經禮,有變禮。為如安性平心者、經禮也;至有於性雖不安,於心雖不平,

於道無以易之,此變禮也。是故昏禮不稱主人,經禮也;辭窮無稱,稱主人,變禮

也。天子三年然後稱王,經禮也;有故,則未三年而稱王,變禮也。婦人無出境之

事,經禮也;母為子娶婦,奔喪父母,變禮也。明乎經變之事,然後知輕重之分,

可與適權矣。

精華第五

古之人有言曰:「不知來,視諸往。」今春秋之為學也,道往而明來者也,然而其

辭體天之微,效難知也,弗能察,寂若無,能察之,無物不在。是故為春秋者,得

一端而多連之,見一空而博貫之,則天下盡矣。

 

春秋繁露卷第四

王道第六

春秋何貴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

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王不正,則上變天,賊氣并見。

春秋立義,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諸山川不在封內不祭。有天子在,諸侯不得

專地,不得專封,不得專執天子之大夫,不得舞天子之樂,不得致天子之賦,不得

適天子之貴。君親無將,將而誅,大夫不得世,大夫不得廢置君命。立適以長不以

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夫人以適不以妾,天子不臣母后之黨,親近以來遠,未有

不先近而致遠者也。故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

春秋繁露卷第五

滅國上第七

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也;故能使萬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無敵

於天下。

十指第十二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天下之大,事變之博,無不有也,雖然,大略之要,有十指

。十指者,事之所繫也,王化之所由得流也。舉事變,見有重焉,一指也;見事變

之所至者,一指也;因其所以至者而治之,一指也;強榦弱枝,大本小末,一指也

;別嫌疑,異同類,一指也;論賢才之義,別所長之能,一指也;親近來遠,同民

所欲,一指也;承周文而反之質,一指也;木生火,火為夏,天之端,一指也;切

刺譏之所罰,考變異之所加,天之端,一指也。舉事變,見有重焉,則百姓安矣;

見事變之所至者,則得失審矣;因其所以至而治之,則事之本正矣;強榦弱枝,大

本小末,則君臣之分明矣;別嫌疑,異同類,則是非著矣;論賢才之義,別所長之

能,則百官序矣;承周文而反之質,則化所務立矣;親近來遠,同民所欲,則仁恩

達矣;木生火,火為夏,則陰陽四時之理相受而次矣;切刺譏之所罰,考變異之所

加,則天所欲為行矣。統此而舉之,仁往而義來,德澤廣大,衍溢於四海,陰陽和

調,萬物靡不得其理矣。說春秋凡用是矣,此其法也。

重政第十三

惟聖人能屬萬物於一,而繫之元也,終不及本所從來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

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故人惟有終始也,而生不必應四

時之變,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故人雖

在天氣及奉天氣者,不得與天元,本天元命,而共違其所為也。故春正月者,承天

地之所為也,繼天之所為而終之也,其道相與共功持業,安容言乃天地之元,天地

之元,奚為於此,惡施於人,大其貫承意之理矣。

能說鳥獸之類者,非聖人所欲說也;聖人所欲說,在於說仁義而理之,知其分科條

別,貫所附,明其義之所審,勿使嫌疑,是乃聖人所貴而已矣;不然,傳於眾辭,

觀於眾物,說不急之言,而以惑後進者,君子之所甚惡也,奚以為哉!聖人思慮,

不厭晝日,繼之以夜,然後萬物察者仁義矣,由此言之,尚自為得之哉!故曰:於

乎!為人師者,可無慎邪!夫義出於經,經,傳大本也,棄營勞心也,苦志盡情,

頭白齒落,尚不合自錄也哉!

人始生有大命,是其體也,有變命存其間者,其政也,政不齊,則人有忿怒之志,

若將施危難之中,而時有隨遭者,神明之所接,絕屬之符也,亦有變其間,使之不

齊如此,不可不省之,省之則重政之本矣。

春秋繁露卷第六

二端第十五

 

 

春秋至意有二端,不本二端之所從起,亦未可與論災異也,小大微著之分也。夫覽

求微細於無端之處,誠知小之將為大也,微之將為著也,吉凶未形,聖人所獨立也

,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此之謂也。故王者受命,改正朔,不順數而往,必迎來而

受之者,授受之義也。故聖人能繫心於微,而致之著也。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

,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

竟內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故書日蝕,星隕,有惑,山崩,地震,夏大雨水

,冬大雨雹,隕霜不殺草,自正月不雨,至於秋七月,有鸛鵒來巢,春秋異之,以

此見悖亂之徵,是小者不得大,微者不得著,雖甚末,亦一端,孔子以此效之,吾

所以貴微重始是也,因惡夫推災異之象於前,然後圖安危禍亂於後者,非春秋之所

甚貴也,然而春秋舉之以為一端者,亦欲其省天譴,而畏天威,內動於心志,外見

於事情,修身審己,明善心以反道者也,豈非貴微重始、慎終推效者哉!

符端第十六

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至者,西狩獲麟,受命之符是也,然後託乎春秋正不正之間,

而明改制之義,一統乎天子,而加憂於天下之憂也,務除天下所患,而欲以上通五

帝,下極三王,以通百王之道,而隨天之終始,博得失之效,而考命象之為,極理

以盡情性之宜,則天容遂矣。百官同望異路,一之者在主,率之者在相。

離合根第十八

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見其光;高其位,所以為尊也,下其施,所以為仁也

,藏其形,所以為神,見其光,所以為明;故位尊而施仁,藏神而見光者,天之行

也,故為人主者,法天之行,是故內深藏,所以為神,外博觀,所以為明也,任群

賢,所以為受成,乃不自勞於事,所以為尊也,汎愛群生,不以喜怒賞罰,所以為

仁也。故為人主者,以無為為道,以不私為寶,立無為之位,而乘備具之官,足不

自動,而相者導進,口不自言,而擯者贊辭,心不自慮,而群臣效當,故莫見其為

之,而功成矣,此人主所以法天之行也。為人臣者,法地之道,暴其形,出其情,

以示人,高下險易,堅耎剛柔,肥臞美惡,累可就財也,故其形宜不宜,可得而財

也。為人臣者,比地貴信,而悉見其情于主,主亦得而財之,故王道威而不失,為

人臣常竭情悉力,而見其短長,使主上得而器使之,而猶地之竭竟其情也,故其形

宜可得而財也。

立元神第十九

君人者,國之元,發言動作,萬物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端也,失之豪釐,駟

不及追。故為人君者,謹本詳始,敬小慎微,志如死灰,形如委衣,安精養神,寂

寞無為,休形無見影,揜聲無出響,虛心下士,觀來察往,謀於眾賢,考求眾人,

得其心,偏見其情,察其好惡,以參忠佞,考其往行,驗之於今,計其蓄積,受於

先賢,釋其讎怨,視其所爭,差其黨族,所依為臬,據位治人,用何為名,累日積

久,何功不成﹖可以內參外,可以小占大,必知其實,是謂開闔。君人者,國之本

也,夫為國,其化莫大於崇本,崇本則君化若神,不崇本則君無以兼人,無以兼人

,雖峻刑重誅,而民不從,是所謂驅國而棄之者也,患孰甚焉!何謂本﹖曰:天地

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之以衣食,人成

之以禮樂,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無孝悌,則亡其所以生,無衣

食,則亡其所以養,無禮樂,則亡其所以戊也;三者皆亡,則民如麋鹿,各從其欲

,家自為俗,父不能使子,君不能使臣,雖有城郭,名曰虛邑,如此,其君枕塊而

僵,莫之危而自危,莫之喪而自亡,是謂自然之罰,自然之罰至,裹襲石室,分障

險阻,猶不能逃之也。明主賢君,必於其信,是故肅慎三本,郊祀致敬,共事祖禰

,舉顯孝悌,表異孝行,所以奉天本也;秉耒躬耕,採桑親蠶,墾草殖穀,開闢以

足衣食,所以奉地本也;立辟廱庠序,修考悌敬讓,明以教化,感以禮樂,所以奉

人本也;三者皆奉;則民如子弟,不敢自專,邦如父母,不待恩而愛,不須嚴而使

,雖野居露宿,厚於宮室,如是者,其君安枕而臥,莫之助而自強,莫之綏而自安

,是謂自然之賞,自然之賞至,雖退讓委國而去,百姓襁負其子,隨而君之,君亦

不得離也,故以德為國者,甘於飴蜜,固於膠漆,是以聖賢勉而崇本,而不敢失也

,君人者,國之證也,不可先倡,感而後應,故居倡之位,而不行倡之勢,不居和

之職,而以和為德,常盡其下,故能為之上也。

體國之道,在於尊神。尊者,所以奉其政也,神者,所以就其化也,故不尊不畏,

不神不化。夫欲為尊者,在於任賢;欲為神者,在於同心;賢者備股肱,則君尊嚴

而國安;同心相承,則變化若神;莫見其所為,而功德成,是謂尊神也。

天積眾精以自剛,聖人積眾賢以自強;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聖人序爵祿以自明;

天所以剛者,非一精之力,聖人所以強者,非一賢之德也。故天道務盛其精,聖人

務眾其賢;盛其精而壹其陽,眾其賢而同其心;壹其陽,然後可以致其神,同其心

,然後可以致其功;是以建治之術,貴得賢而同心。為人君者,其要貴神,神者,

不可得而視也,不可得而聽也,是故視而不見其形,聽而不聞其聲;聲之不聞,故

莫得其響,不見其形,故莫得其影;莫得其影,則無以曲直也,莫得其響,則無以

清濁也;無以曲直,則其功不可得而敗,無以清濁,則其名不可得而度也。所謂不

見其形者,非不見其進止之形也,言其所以進止不可得而見也;所謂不聞其聲者,

非不聞其號令之聲也,言其所以號令不可得而聞也;不見不聞,是謂冥昏,能冥則

明,能昏則彰,能冥能昏,是謂神。人君貴居冥而明其位,處陰而向陽,惡人見其

情,而欲知人之心。是故為人君者,執無源之慮,行無端之事,以不求奪,以不問

問;吾以不求奪,則我利矣,彼以不出出,則彼費矣;吾以不問問,則我神矣,彼

以不對對,則彼情矣。故終日問之,彼不知其所對,終日奪之,彼不知其所出,吾

則以明,而彼不知其所亡。故人臣居陽而為陰,人君居陰而為陽,陰道尚形而露情

,陽道無端而貴神。

保位權第二十

民無所好,君無以權也;民無所惡,君無以畏也;無以權,無以畏,則君無以禁制

也;無以禁制,則比肩齊勢,而無以為貴矣。故聖人之治國也,因天地之性情、孔

竅之所利,以立尊卑之制,以等貴賤之差,設官府爵祿,利五味,盛五色,調五聲

,以誘其耳目;自令清濁昭然殊體,榮辱踔然相駮,以感動其心;務致民令有所

好,有所好,然後可得而勸也,故設賞以勸之;有所好,必有所惡,有所惡,然後

可得而畏也,故設罰以畏之;既有所勸,又有所畏,然後可得而制;制之者,制其

所好,是以勸賞而不得多也;制其所惡,是以畏罰而不可過也;所好多,則作福;

所惡多,則作威;作威則君亡權,天下相怨;作福則君亡德,天下相賊。故聖人制

民,使之有欲,不得過節;使之敦朴,不得無欲,無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

矣。國之所以為國者,德也,君之所以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德

共則失恩,威分則失權,失權則君賤,失恩則民散,民散則國亂,君賤則臣叛。是

故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執其權,以正其臣。聲有順逆,必有清濁,

形有善惡,必有曲直,故聖人聞其聲,則別其清濁,見其形,則異其曲直,於濁之

中,必知其清,於清之中,必知其濁,於曲之中,必見其直,於直之中,必見其曲

,於聲無小而不取,於形無小而不舉,不以著蔽微,不以眾揜寡,各應其事,以致

其報,黑白分明,然後民知所去就,民知所去就,然後可以致治,是為象則。為人

君者,君無為之位,行不言之教,寂而無聲,靜而無形,執一無端,為國源泉,因

國以為身,因臣以為心,以臣言為聲,以臣事為形,有聲必有響,有形必有影,聲

出於內,響報於外,形立於上,影應於下,響有清濁,影有曲直,響所報,非一聲

也,影所應,非一形也。故為君,虛心靜處,聰聽其響,明視其影,以行賞罰之象

,其行賞罰也,響清則生清者榮,響濁則生濁者辱,影正則生正者進,影枉則生枉

者絀,掔名考質,以參其實,賞不空施,罰不虛出,是以君臣分職而治,各敬而事

,爭進其功,顯廣其名,而人君得載其中,此自然致力之術也,聖人由之,故功出

於臣,名歸於君也。

卷七

通國身第二十二

氣之清者為精,人之清者為賢,治身者以積精為寶,治國者以積賢為道。身以心為

本,國以君為主;精積於其本,則血氣相承受;賢積於其主,則上下相制使;血氣

相承受,則形體無所苦;上下相制使,則百官各得其所;形體無所苦,然後身可得

而安也;百官各得其所,然後國可得而守也。夫欲致精者,必虛靜其形;欲致賢者

,必卑謙其身,形靜志虛者,精氣之所趣也;謙尊自卑者,仁賢之所事也。故治身

者,務執虛靜以致精;治國者,務盡卑謙以致賢;能致精,則合明而壽;能致賢,

則德澤洽而國太平。

三代改制質文第二十三

四法修於所故,祖於先帝,故四法如四時然,終而復始,窮則反本,四法之天,施

符授聖人王法,則性命形乎先祖,大昭乎王君。故天將授舜,主天法商而王,祖錫

姓為姚氏,至舜形體,大上而員首,而明有二童子,性長於天文,純乎孝慈。天將

授禹,主地法夏而王,祖錫姓為姒氏,至禹生發於背,形體長,長足肵,疾行先左

,隨以右,勞左佚右也,性長於行,習地明水。天將授湯,主天法質而王,祖錫姓

為子氏,謂契母吞玄鳥卵生契,契先發於胸,性長於人倫,至湯體長專小,足左扁

而右便,勞右佚左也,性長於天光,質易純仁。天將授文王,主地法文而王,祖錫

姓姬氏,謂后稷母姜原,履天之跡,而生后稷,后稷長於邰土,播田五穀,至文王

形體博長,有四乳而大足,性長於地文勢。故帝使禹皋論姓,知殷之德,陽德也,

故以子為姓;知周之德,陰德也,故以姬為姓;故殷王改文,以男書子,周王以女

書姬。故天道各以其類動,非聖人孰能明之!

卷八

仁義法第二十九

春秋之所治,人與我也;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以仁安人,以義正我;故仁

之為言人也,義之為言我也,言名以別矣。仁之於人,義之於我者,不可不察也,

眾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義設人,詭其處而逆其理,鮮不亂矣。是故人莫欲

亂,而大抵常亂,凡以闇於人我之分,而不省仁義之所在也。是故春秋為仁義法,

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

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

是義與仁殊,仁謂往,義謂來;仁大遠,義大近;愛在人,謂之仁,義在我,謂之

義;仁主人,義主我也;故曰:仁者,人也,義者,我也,此之謂也。君子求仁義

之別,以紀人我之間,然後辨乎內外之分,而著於順逆之處也,是故內治反理以正

身,據禮以勸福,外治推恩以廣施,寬制以容眾。

曰:君子攻其惡,不攻人之惡。不攻人之惡,非仁之寬與!自攻其惡,非義之全與

!此之謂仁造人,義造我,何以異乎!故自稱其惡,謂之情,稱人之惡,謂之賊;

求諸己,謂之厚,求諸人,謂之薄;自責以備,謂之明,責人以備,謂之惑;是故

以自治之節治人,是居上不寬也,以治人之度自治,是為禮不敬也;為禮不敬則傷

行,而民弗尊,居上不寬則傷厚,而民弗親;弗親則弗信,弗尊則弗敬;二端之政

詭於上而僻行之,則誹於下;仁義之處,可無論乎!夫目不視,弗見;心弗論,不

得;雖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雖有聖人之至道,弗論,不知其義也。

 

必仁且智第三十

 

其大略之類,天地之物,有不常之變者,謂之異,小者謂之災,災常先至,而異乃

隨之,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詩云:「畏

天之威。」殆此謂也。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

災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

殃咎乃至。以此見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春秋繁露卷第九

身之養重於義第三十一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

得利,不能安,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體莫貴於心,故養莫重於義,

義之養生人大於利。

奉本第三十四

齊桓、晉文不尊周室,不能霸,三代聖人不則天地,不能至王,階此而觀之,可以

知天地之貴矣。夫流深者,其水不測,尊至者,其敬無窮,是故天之所加,雖為災

害,猶承而大之,其欽無窮,震夷伯之廟是也。

春秋繁露卷第十

深察名號第三十五

治天下之端,在審辨大;辨大之端,在深察名號。名者,大理之首章也,錄其首章

之意,以窺其中之事,則是非可知,逆順自著,其幾通於天地矣。是非之正,取之

逆順;逆順之正,取之名號;名號之正,取之天地;天地為名號之大義也。古之聖

人,謞而效天地,謂之號,鳴而施命,謂之名。名之為言鳴與命也,號之為言謞而

效也,謞而效天地者為號,鳴而命者為名,名號異聲而同本,皆鳴號而達天意者也

。天不言,使人發其意;弗為,使人行其中;名則聖人所發天意,不可不深觀也。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宣視天為父,事天以孝道也;號為諸侯

者,宜謹視所候奉之天子也;號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禮義,使善大於匹夫

之義,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瞑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從上而已。五號

自讚,各有分,分中委曲,曲有名,名眾於號,號其大全。名也者,名其別離分散

也,號凡而略,名詳而目,目者,遍辨其事也,凡者,獨舉其大也。享鬼神者號一

,曰祭;祭之散名: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烝。獵禽獸者號一,曰田;田

之散名:春苗、秋蒐,冬狩,夏獼;無有不皆中天意者。物莫不有凡號,號莫不有

散名如是。是故事各順於名,名各順於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同而通理,動而

相益,順而相受,謂之德道。詩曰:「維號斯言,有倫有跡。」此之謂也。

深察王號的大意,其中有五科:皇科、方科、匡科、黃科、往科;合此五科以一言

,謂之王。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黃也,王者,往也。是

故王意不普大而皇,則道不能正直而方:道不能正直而方,則德不能匡運周偏;德

不能匡運周偏,則美不能黃;美不能黃,則四方不能往;四方不能往,則不全於王

。故曰:天覆無外,地載兼愛,風行令而一其威,雨布施而均其德,王術之謂也。

深察君號之大意,其中亦有五科:元科,原科,權科,溫科,群科:合此五科以一

言,謂之君。君者,元也,君者,原也,君者,權也,君者,溫也,君者,群也。

是故君意不比於元,則動而失本;動而失本,則所為不立;所為不立,則不效於原

;不效於原,則自委舍;自委舍,則化不行;用權於變,則失中適之宜;失中適之

宜,則道不平、德不溫;道不平、德不溫,則眾不親安;眾不親安,則離散不群;

離散不群,則不全於君。

名生於真,非其真弗以為名。名者,聖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為言真也。故凡百譏

有黮黮者,各反其真,則黮黮者還昭昭耳。欲審曲直,莫如引繩;欲審是非,莫如

引名;名之審於是非也,猶繩之審於曲直也。詰其名實,觀其離合,則是非之情不

可以相讕已。今世闇於性,言之者不同,胡不試反性之名﹖性之名,非生與﹖如其

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性者,質也,詰性之質於善之名,能中之與﹖既不能中矣

,而尚謂之質善,何哉﹖性之名不得離質,離質如毛,則非性已,不可不察也。春

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故名霣石,則後其五,言退

鷁,則先其六。聖人之謹於正名如此,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五石六鷁之辭是

也。任眾惡於內,弗使得發於外者,心也,故心之為名,任也。人之受氣苟無惡者

,心何任哉﹖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誠,人之誠有貪有仁,仁貪之氣兩在於身。身之名

取諸天,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天有陰陽禁,身有情欲任,與

天道一也。是以陰之行不得干春夏,而月之魄常厭於日光,乍全乍傷。天之禁陰如

此,安得不損其欲而輟其情以應天﹖天所禁,而身禁之,故曰身猶天也,禁天所禁

,非禁天也。必知天性不乘於教,終不能任。察實以為名,無教之時,性何蘧若是

﹖故性比於禾,善比於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

為善也。善與米,人之所繼天而成於外,非在天所為之內也。天之所為,有所至而

止,止之內謂之天性,止之外謂人事,事在性外,而性不得不成德。民之號,取之

瞑也,使性而已善,則何故以瞑為號﹖以霣者言,弗扶將,則顛陷猖狂,安能善。

性有似目,目臥幽而瞑,待覺而後見,當其未覺,可謂有見質,而不可謂見。今萬

民之性,有其質而未能覺,一概之比也。靜心徐察之,其言可見矣。性而暝之未覺

,天所為也;效天所為,為之起號,故謂之民。民之為言,固猶瞑也,隨其名號,

以入其理,則得之矣。是正名號者於天地,天地之所生,謂之性情,性情相與為一

瞑,情亦性也,謂性已善,奈其情何﹖故聖人莫謂性善,累其名也。身之有性情也

,若天之有陰陽也,言人之質而無其情,猶言天之陽而無其陰也,窮論者無時受也

。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性如繭、如卵,卵待覆而成雛,繭待繅而為

絲,性待教而為善,此之謂真天。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於是為之立王以善之

,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於天,而退受成性之教於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

任者也;今案其真質而謂民性已善者,是失天意而去王任也。萬民之性苟已善,則

王者受命尚何任也﹖其設名不正,故棄重任而違大命,非法言也。春秋之辭,內事

之待外者,從外言之。今萬民之性,待外教然後能善,善當與教,不當與性,與性

則多累而不精,自成功而無賢聖,此世長者之所誤出也,非春秋為辭之術也。不法

之言,無驗之說,君子之所外,何以為哉!或曰:「性有善端,心有善質,尚安非

善﹖」應之曰:「非也。繭有絲,而繭非絲也;卵有雛,而卵非雛也。比類率然,

有何疑焉。」天生民有六經,言性者不當異,然其或曰性也善,或曰性未善,則所謂

善者,各異意也。性有善端,動之愛父母,善於禽獸,則謂之善,此孟子之善。循

三綱五紀,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乃可謂善,此聖人之善也。是

故孔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得見有常者,斯可矣。」由是觀之,聖人之所

謂善,未易當也,非善於禽獸則謂之善也,使動其端善於禽獸則可謂之善,善奚為

弗見也﹖夫善於禽獸之未得為善也,猶知於草木而不得名知,萬民之性善於禽獸而

不得名善,知之名乃取之聖。聖人之所命,天下以為正,正朝夕者視北辰,正嫌疑

者視聖人,聖人以為無王之世,不教之民,莫能當善,善之難當如此,而謂萬民之

性皆能當之,過矣。質於禽獸之性,則萬民之性善矣;質於人道之善,則民性弗及

也。萬民之性善於禽獸者許之,聖人之所謂善者弗許,吾質之命性者,異孟子。孟

子下質於禽獸之所為,故曰性已善;吾上質於聖人之所為,故謂性未善,善過性,

聖人過善。春秋大元,故謹於正名,名非所始,如之何謂未善已善也。

實性第三十六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今謂性已善,不幾於無教而如其自然,又不順於

為政之道矣;且名者性之實,實者性之質,質無教之時,何遽能善。善如米,性如

禾,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米與善,人之繼天

而成於外也,非在天所為之內也;天所為,有所至而止,止之內謂之天,止之外謂

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故曰:性有善質,而未能為善也,豈敢美辭

,其實然也。天之所為,止於繭麻與禾,以麻為布,以繭為絲,以米為飯,以性為

善,此皆聖人所繼天而進也,非情性質樸之能至也,故不可謂性。正朝夕者視北辰

,正嫌疑者視聖人,聖人之所名,天下以為正。今按聖人言中本無性善名,而有善

人吾不得見之矣,使萬民之性皆已能善,善入者何為不見也,觀孔子言此之意,以

為善甚難當;而孟子以為萬民性皆能當之,過矣。聖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

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繭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

後能為雛;繭待繰以涫湯,而後能為絲;性待漸於教訓,而後能為善;善,教訓之

所然也,非質樸之所能至也,故不謂性。性者,宜知名矣,無所待而起生,而所自

有也;善所自有,則教訓已非性也。是以米出於粟,而粟不可謂米,玉出於璞,而

璞不可以謂玉。

善出於性,而性不可謂善;其比多在物者為然,在性者以為不然,何不通於

類也﹖卵之性未能作雛也,繭之性未能作絲也,麻之性未能為縷也,粟之性未能為

米也。春秋別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必各因其真,真其義也,真其情也,乃以為

名。名霣石,則後其五,退飛,則先其六,此皆其真也。聖人於言,無所苟而已矣

。性者,天質之樸也,善者,王教之化也;無其質,則王教不能化,無其王教,則

質樸不能善。質而不以善性,其名不正,故不受也。

五行對第三十八

河間獻王問溫城董君曰:「孝經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何謂也﹖」對曰

:「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

為冬,金為秋,土為季夏,火為夏,木為春。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秋主收

,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長之;父之所長,其子養之;父

之所養,其子成之。諸父所為,其子皆奉承而續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盡為人

之道也。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觀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

孝者,天之經也。此之謂也。」

 

春秋繁露卷第十一

為人者天第四十一

為生不能為人,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於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

上類天也。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

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人

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秋冬夏之類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樂,夏之答

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故曰受,由天之號也。

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使其出也,答天之出四時,而必忠其受

也,則堯舜之治無以加,是可生可殺而不可使為亂,故曰:非道不行,非法不言。

此之謂也。

傳曰:唯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一國則受命於君。君命順,則民有順命

;君命逆,則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此之謂也。

五行之義第四十二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

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後,土居中央,此其父子

之序,相受而布。是故木受水而火受木,土受火,金受土,水受金也。諸授之者,

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常因其父,以使其子,天之道也。是故木已生而火

養之,金已死而水藏之,火樂木而養以陽,水剋金而喪以陰,土之事火竭其忠。故

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五行之為言也,猶五行歟﹖是故以得辭也。聖人知之

,故多其愛而少嚴,厚養生而謹送終,就天之制也。以子而迎成養,如火之樂木也

;喪父,如水之剋金也;事君,若土之敬天也;可謂有行人矣。五行之隨,各如其

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

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殺,火主暑而水主寒,使人必以

其序,官人必以其能,天之數也。土居中央,為之天潤,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

茂美,不可名以一時之事,故五行而四時者,土兼之也,金木水火雖各職,不因土

,方不立,若酸鹹辛苦之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

主也,五行之主土氣也,猶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是故聖人之行,莫貴於忠

,土德之謂也。人官之大者,不名所職,相其是矣;天官之大者,不名所生,土是

矣。

陽尊陰卑第四十三

天之大數畢於十旬,旬天地之間,十而畢舉,旬生長之功,十而畢成,十者,天數

之所止也。古之聖人因天數之所止以為數,紀十如更始,民世世傳之,而不知省其

所起;知省其所起,則見天數之所始;見天數之所始,則知貴賤逆順所在;知貴賤

逆順所在,則天地之情著,聖人之寶出矣。是故陽氣以正月始出於地,生育長養於

上,至其功必成也,而積十月;人亦十月而生,合於天數也。是故天道十月而成,

人亦十月而成,合於天道也。

陽始出,物亦始出;陽方盛,物亦方盛;陽初衰,物亦初衰;物隨陽而出入,數隨

陽而終始;三王之正,隨陽而更起;以此見之,貴陽而賤陰也。故數日者,據晝而

不據夜,數歲者,據陽而不據陰,陰不得達之義。

是故推天地之精,運陰陽之類,以別順逆之理,安所加以不在﹖在上下,在大小,

在強弱,在腎不肖,在善惡,惡之屬盡為陰,善之屬盡為陽,陽為德,陰為刑,刑

反德而順於德,亦權之類也,雖曰權,皆在權成。是故陽行於順,陰行於逆;逆行

而順,順行而逆者,陰也。是故天以陰為權,以陽為經;陽出而南,陰出而北;經

用於盛,權用於末;以此見天之顯經隱權,前德而後刑也。故曰:陽,天之德,陰

,天之刑也,陽氣暖而陰氣寒,陽氣予而陰氣奪,陽氣仁而陰氣戾,陽氣寬而陰氣

急,陽氣愛而陰氣惡,陽氣生而陰氣殺。是故陽常居實位而行於盛,陰常居空位而

行於末,天之好仁而近,惡戾之變而遠,大德而小刑之意也,先經而後權,貴陽而賤陰

也。

天容第四十五

天之道,有序而時,有度而節,變而有常,反而有相奉,微而至遠,踔而致精,一

而少積蓄,廣而實,虛而盈。

天辨在人第四十六

難者曰:「陰陽之會,一歲再遇,遇於南方者以中夏,遇於北方者以中冬,冬,喪

物之氣也,則其會於是何﹖」「如金木水火各奉其主,以從陰陽,相與一力而并功

,其實非獨陰陽也,然而陰陽因之以起,助其所主。故少陽因木而起,助春之生也

;太陽因火而起,助夏之養也;少陰因而起,助秋之成也;太陰因水而起,助冬之

藏也。陰雖與水并氣而合冬,其實不同,故水獨有喪而陰不與焉,是以陰陽會於中

冬者,非其喪也。春,愛志也,夏,樂志也,秋,嚴志也,冬,哀志也,故愛而有

嚴,樂而有哀,四時之則也。喜怒之禍,哀樂之義,不獨在人,亦在於天;而春夏

之陽,秋冬之陰,不獨在天,亦在於人。人無春氣,何以博愛而容眾;人無秋氣,

何以立嚴而成功;人無夏氣,何以盛養而樂生;人無冬氣,何以哀死而恤喪。天無

喜氣,亦何以暖而春生育;天無怒氣,亦何以清而冬殺就;天無樂氣,亦何以疏陽

而夏養長;天無哀氣,亦何以激陰而冬閉藏。故曰;天乃有喜怒哀樂之行,人亦有

春秋冬夏之氣者,合類之謂也。匹夫雖賤,而可以見德刑之用矣。是故陰陽之行,

終各六月,遠近同度,而所在異處。陰之行,春居東方,秋居西方,夏居空右,冬

居空左,夏居空下,冬居空上,此陰之常處也;陽之行,春居上,冬居下,此陽之

常處也。陰終歲四移,而陽常居實,非親陽而疏陰,任德而遠刑與!天之志,常置

陰空處,稍取之以為助,故刑者,德之輔,陰者,陽之助也,陽者,歲之主也,天

下之昆蟲隨陽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隨陽而生落,天下之三王隨陽而改正,天下之尊

卑隨陽而序位,幼者居陽之所少,老者居陽之所老,貴者居陽之所盛,賤者居陽之

所衰,藏者言其不得當陽,不當陽者,臣子是也,當陽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

以陽為位也,陽貴而陰賤,天之制也。禮之尚右,非尚陰也,敬老陽而尊成功也。

陰陽位第四十七

陽氣始出東北而南行,就其位也,西轉而北入,藏其休也;陰氣始出東南而北行,

亦就其位也,西轉而南入,屏其伏也。是故陽以南方為位,以北方為休;陰以北方

為位,以南方為伏。陽至其位,而大暑熱;陰至其位,而大寒凍;陽至其休,而入

化於地;陰至其伏而避德於下。是故夏出長於上,冬入化於下者,陽也;夏入守虛

地於下,冬出守虛位於上者,陰也。陽出實入實,陰出空入空,天之任陽不任陰,

好德不好刑如是也,故陰陽終歲各一出。

卷十二

陰陽義第四十九

天地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跡陰陽終歲之行,以觀

天之所親而任,成天之功,猶謂之空,空者之實也,故清溧之於歲也,若酸鹹之於

味也,僅有而已矣,聖人之治,亦從而然;天之少陰用於功,太陰用於空,人之少

陰用於嚴,而太陰用於喪,喪亦空,空亦喪也。是故天之道以三時成生,以一時喪

死,死之者,謂百物枯落也,喪之者,謂陰氣悲哀也。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

,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氣也,故生;秋,怒氣也,故殺;夏,

樂氣也,故養;冬,哀氣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與天同

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故為人主之道,莫明於在身之與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

當義而出,如寒暑之必當其時乃發也,使德之厚於刑也,如陽之多於陰也。是故天

之行陰氣也,少取以成秋,其餘以歸之冬;聖人之行陰氣也,少取以立嚴,其餘以

歸之喪,喪亦人之冬氣。故人之太陰不用於刑而用於喪,天之太陰不用於物而用於

空,空亦為喪,喪亦為空,其實一也,皆喪死亡之心也。

天道無二第五十一

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兩起,故謂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陰與陽,

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入,或右或左,春俱南,秋俱北,夏交於前,冬交於後,並

行而不同路,交會而各代理,此其文與!天之道,有一出一入,一休一伏,其度一

也,然而不同意。陽之出,常縣於前,而任歲事;陰之出,常縣於後,而守空虛;

陽之休也,功已成於上,而伏於下;陰之伏也,不得近義,而遠其處也。天之任陽

不任陰,好德不好刑,如是。故陽出而前,陰出而後,尊德而卑刑之心見矣。陽出

而積於夏,任德以歲事也;陰出而積於冬,錯刑於空處也;必以此察之。天無常於

物,而一於時,時之所宜,而一為之。故開一、塞一、起一、廢一,至畢時而止,

終有復始於一,一者,一也。是於天凡在陰位者,皆惡亂善,不得主名,天之道也

。故常一而不滅,天之道。事無大小,物無難易,反天之道無成者。是以目不能二

視,耳不能二聽,手不能二事。一手畫方,一手畫圓,莫能成。人為小易之物,而

終不能成,反天之不可行,如是。是故古之人,物而書文,心止於一中者,謂之忠

;持二中者,謂之患;患,人之中不一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是故君子

賤二而貴一。人孰無善,善不一,故不足以立身;治孰無常﹖常不一,故不足以致

功。詩云:「上帝臨汝,無二爾心。」知天道者之言也!

 

春秋繁露卷第十三

四時之副第五十五

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養,秋清以殺,冬寒以藏,暖暑清寒,異氣而同功,皆

天之所以成歲也。聖人副天之所行以為政,故以慶副暖而當春,以賞副暑而當夏,

以罰副清而當秋,以刑副寒而當冬,慶賞罰刑,異事而同功,皆王者之所以成德也

。慶賞罰刑,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也,如合符,故曰: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

四時,王有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

為冬。慶賞罰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備也;慶賞罰刑,當其處不可不

發,若暖暑清寒,當其時不可不出也;慶賞罰刑各有正處,如春夏秋冬各有時也;

四政者不可以相干也,猶四時不可相干也;四政者不可以易處也,猶四時不可易處

也。故慶賞罰刑有不行於其正處者,春秋譏也。

人副天數第五十六

天德施,地德化,人德義。天氣上,地氣下,人氣在其間。春生夏長,百物以興,

秋殺冬收,百物以藏。故莫精於氣,莫富於地,莫神於天,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

莫貴於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災疾莫能為仁義,唯人獨能為仁義;

物災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獨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

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川谷之象也;心有哀樂

喜怒,神氣之類也;觀人之體,一何高物之甚,而類於天也。物旁折取天之陰陽以

生活耳,而人乃爛然有其文理,是故凡物之形,莫不伏從旁折天地而行,人獨題直

立端尚正正當之,是故所取天地少者旁折之,所取天地多者正當之,此見人之絕於

物而參天地。是故人之身首?而員,象天容也;髮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

;鼻口呼吸,象風氣也;胸中達知,象神明也;腹胞實虛,象百物也;百物者最近

地,故要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為帶,頸以上者,精神尊嚴,明天類之狀也;

頸而下者,豐厚卑辱,土壤之比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是故體帶置紳,必直

其頸,以別心也,帶以上者,盡為陽,帶而下者,盡為陰,各其分,陽,天氣也,

陰,地氣也,故陰陽之動使,人足病喉痺起,則地氣上為雲雨,而象亦應之也。天

地之符,陰陽之副,常設於身,身猶天也,數與之相參,故命與之相連也。天以終

歲之數,成人之身,故小節三百六十六,副日數也;大節十二分,副月數也;內有

五臟,副五行數也;外有四肢,副四時數也;乍視乍瞑,副晝夜也;乍剛乍柔,副

冬夏也;乍哀作樂,副陰陽也;心有計慮,副度數也;行有倫理,副天地也;此皆

暗膚著身,與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於其可數也,副數,不可數者,副類,皆當

同而副天一也。是故陳其有形,以著無形者,拘其可數,以著其不可數者,以此言

道之亦宜以類相應,猶其形也,以數相中也。

同類相動第五十七

今平地注水,去燥就濕;均薪施火,去濕就燥;百物去其所與異,而從其所與同。

故氣同則會,聲比則應,其驗皦然也。試調琴瑟而錯之,鼓其宮,則他宮應之,鼓

其商,而他商應之,五音比而自鳴,非有神,其數然也。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

,類之相應而起也,如馬鳴則馬應之,牛鳴則牛應之。帝王之將興也,其美祥亦先

見,其將亡也,妖孽亦先見,物故以類相召也,故以龍致雨,以扇逐暑,軍之所處

,以棘楚,美惡皆有從來以為命,莫知其處所。天將陰雨,人之病故為之先動,是

相應而起也;天將欲陰雨,又使人欲睡臥者,陰氣也;有憂,亦使人臥者,是陰

相求也;有喜者,使人不欲臥者,是陽相索也;水得夜,益長數分,東風而酒湛溢

;病者至夜,而疾益甚;雞至幾明,皆鳴而相薄,其氣益精;故陽益陽,而陰益陰

,陰陽之氣因可以類相益損也。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

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

五行相生第五十八

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

故謂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故為治,逆之則亂,順之則治

卷十四

郊語第六十五

以此見天之不可不畏敬,猶主上之不可不謹事,不謹事主,其禍來至顯,不畏敬天

,其殃來至闇,闇者不見其端,若自然也,故曰:堂堂如天殃。言不必立校,默而

無聲,潛而無形也。由是觀之,天殃與主罰所以別者,闇與顯耳,不然其來逮人,

殆無以異,孔子同之,俱言可畏也。天地神明之心,與人事成敗之真,固莫之能見

也,唯聖人能見之,聖人者,見人之所不見者也,故聖人之言亦可畏也,奈何如廢

郊禮﹖郊禮者,人所最甚重也,廢聖人所最甚重,而吉凶利害在於冥冥不可得見之

中,雖已多受其病,何從知之!故曰:問聖人者,問其所為,而無問其所以為也,

問其所以為,終弗能見,不如勿問,問為而為之,所不為而勿為,是與聖人同實也

,何過之有!

 

春秋繁露卷第十五

郊義第六十六

郊義:春秋之法,王者歲一祭天於郊,四祭於宗廟,宗廟因於四時之易,郊因於新

歲之初,聖人有以起之,其以祭,不可不親也。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

也,以最尊天之故,故易始歲更紀,即以其初郊,郊必以正月上辛者,言以所最尊

首一歲之事,每更紀者,以郊郊祭首之,先貴之義,尊天之道也。

郊祭第六十七

春秋之義,國有大喪者,止宗廟之祭,而不止效祭,不敢以父母之喪廢事天地之禮

也。父母之喪,至哀痛悲苦也,尚不敢廢郊也,孰足以廢郊者,故其在禮亦曰:喪

者不祭,唯祭天為越喪而行事。夫古之畏敬天而重天郊如此甚也,今群臣學士不探

察曰:「萬民多貧,或頗饑寒,足郊乎!」是何言之誤,天子父母事天,而子孫畜

萬民,民未遍飽,無用祭天者,是猶子孫未得食,無用食父母也,言莫逆於是,是

其去禮遠也。先貴而後賤,孰貴於天子,天子號天之子也,奈何受為天子之號,而

無天子之禮,天子不可不祭天也,無異人之不可以不食父,為人子而不事父者,天

下莫能以為可,今為天之子而不事天,何以異是。是故天子每至歲首,必先郊祭以

享天,乃敢為地,行子禮也;每將興師,必先郊祭以告天,乃敢征伐,行子道也。

順命第七十

父者,子之天也,天者,父之天也,無天而生,未之有也。天者,萬物之祖,萬物

非天不生,獨陰不生,獨陽不生,陰陽與天地參然後生,故曰:父之子也可尊,母

之子也可卑,尊者取尊號,卑者取卑號,故德侔天地者,皇天右而子之,號稱天子

;其次有五等之爵以尊之,皆以國邑為號;其無德於天地之間者,州、國、人、民

;甚者不得繫國邑,皆絕骨肉之屬,離人倫,謂之閽盜而已,無名姓號氏於天地之

間,至賤乎賤者也;其尊至德,巍巍乎不可以加矣,其卑至賤,冥冥其無下矣。春

秋列序位,尊卑之陳,累累乎可得而觀也,雖闇至愚,莫不昭然,公子慶父罪亦不

當繫於國,以親之故,為之諱,而謂之齊仲孫,去其公子之親也,故有大罪不奉其

天命者,皆棄其天倫。人於天也,以道受命,其於人,以言受命;不若於道者,天

絕之,不若於言者,人絕之;臣子大受命於君,辭而出疆,唯有社稷國家之危,猶

得發辭而專安之盟是也。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臣妾受命

於君,妻受命於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雖謂受命於天亦可。天子不能奉天

之命,則廢而稱公,王者之後是也;公侯不能奉天子之命,則名絕而不得就位,衛

侯是也;子不奉父命,則有伯討之罪,衛世子蒯聵是也;臣不奉君命,雖善,以叛

言,晉趙鞅入於晉陽以叛是也;妾不奉君之命,則媵女先至者是也;妻不奉夫之命

,則絕夫不言及是也;曰不奉順於天者,其罪如此。

卷十六

循天之道第七十七

起之,不至於和之所不能生;養長之,不至於和之所不能成;成於和,生必和也;

始於中,止必中也;中者,天地之所終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

於和,而道莫正於中,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聖人之所保守也,詩云:「不剛不

柔,布政優優。」此非中和之謂與!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

養其身者,其壽極命。

是故惟天地之氣而精,出入無形,而物莫不應,實之至也。君子法乎其所貴,天地

之陰陽當男女,人之男女當陰陽,陰陽亦可以謂男女,男女亦可以謂陰陽。

和者,天之正也,陰陽之平也,其氣最良,物之所生也,誠擇其和者,以為大得天

地之奉也。天地之道,雖有不和者,必歸之於和,而所為有功;雖有不中者,必止

之於中,而所為不失。是故陽之行,始於北方之中,而止於南方之中;陰之行,始

於南方之中,而止於北方之中。陰陽之道不同,至於盛,而皆止於中,其所始起,

皆必於中,中者,天地之太極也,日月之所至而卻也,長短之隆,不得過中。天地

之制也,兼和與不和,中與不中,而時用之,盡以為功,是故時無不時者,天地之

道也。順天之道,節者、天之制也,陽者、天之寬也,陰者、天之急也,中者、天

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舉天地之道,而美於和,是故物生皆貴氣而迎養之,孟

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者也。」謂行必終禮,而心自喜,常以陽得生其意也。

故君子道至氣則華而上,凡氣從心,心、氣之君也,何為而氣不隨也,是以天下之

道者,皆言內心其本也。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和平而不失中

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鶴之所以壽者,無宛氣於中,是故食

冰;猿之所以以壽者,好引其末,是故氣四越。天氣常下施於地,是故道者亦引氣

於足,天之氣常動而不滯,是故道者亦不宛氣。苟不治,雖滿不虛,是故君子養而

和之,節而法之,去其群泰,取其眾和,高臺多陽,廣室多陰,遠天地之和也,故

聖人弗為,適中而已矣。

故養生之大者,乃在愛氣,氣從神而成,神從意而出,心之所之謂意,意勞者神擾

,神擾者氣少,氣少者難久矣;故君子閑欲止惡以平意,平意以靜神,靜神以養氣

,氣多而治,則養身之大者得矣。古之道士有言曰:「將欲無陵,固定一德。」此

言神無離形,而氣多內充,而忍饑寒也。和樂者,生之外泰也,精神者,生之內充

也,外泰不若內充,而況外傷乎!忿恤憂恨者,生之傷也,和說勸善者,生之養也

,君子慎小物而無大敗也,行中正,聲嚮榮,氣意和平,居處虞樂,可謂養生矣。

 

春秋繁露卷第十七

天地之行第七十八

天地之行美也,是以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見其光,序列星而近至精,考陰

陽而降霜露。高其位,所以為尊也;下其施,所以為仁也;藏其形,所以為

神也;見其光,所以為明也;序列星,所以相承也;近至精,所以為剛也;考陰陽

,所以成歲也;降霜露,所以生殺也。為人君者,其法取象於天,故貴爵而臣國,

所以為仁也;深居隱處,不見其體,所以為神也;任賢使能,觀聽四方,所以為明

也;量能授官,賢愚有差,所以相承也;引賢自近,以備股肱,所以為剛也;考實

事功,次序殿最,所以成世也;有功者進,無功者退,所以賞罰也。是故天執其道

,為萬物主,君執其常,為一國主;天不可以不剛;主不可以不堅;天不剛,則列

星亂其行,主不堅,則邪臣亂其官;星亂則亡其天,臣亂則亡其君;故為天者,務

剛其氣,為君者,務堅其政,剛堅然後陽道制命。地卑其位而上其氣,暴其形而著其

情,受其死而獻其生,成其事而歸其功。卑其位,所以事天也;上其氣,所以養陽

也;暴其形,所以為忠也;著其情,所以為信也;受其死,所以藏終也;獻其生,

所以助明也;成其事,所以助化也;歸其功,所以致義也。為人臣者,其法取象於

地,故朝夕進退,奉職應對,所以事貴也;供設飲食,侯視疢疾,所以致養也;委

身致命,事無專制,所以為忠也;竭愚寫情,不飾其過,所以為信也;伏節死難,

不惜其命,所以救窮也;推進光榮,褎揚其善,所以助明也;受命宣恩,輔成君子

,所以助化也;功成事就,歸德於上,所以致義也。是故地明其理,為萬物母;臣

明其職,為一國宰;母不可以不信,宰不可以不忠;母不信,則草木傷其根;宰不

忠,則姦臣危其君;根傷則亡其枝葉,君危則亡其國;故為地者,務暴其形;為臣

者,務著其情。

威德所生第七十九

天有和、有德、有平、有威、有相受之意、有為政之理,不可不審也。春者,天之

和也,夏者,天之德也,秋者,天之平也,冬者,天之威也。天之序,必先和然後

發德,必先平然後發威,此可以見不和不可以發慶賞之德,不平不可以發刑罰之威

,又可見德生於和,威生於平也,不和無德,不平無威,天之道也,達者以此見之

矣。我雖有所愉而喜,必先和心以求其當,然後發慶賞以立其德;雖有所忿而怒,

必先平心以求其政,然後發刑罰以立其威,能常若是者,謂之天德,行天德者,謂

之聖人。為人主者,居至德之位,操殺生之勢,以變化民,民之從主也,如草木之

應四時也,喜怒當寒暑,威德當冬夏,冬夏者,威德之合也,寒暑者,喜怒之偶也

,喜怒之有時而當發,寒暑亦有時而當出,其理一也。

如天之為第八十

陰陽之氣在上天亦在人,在人者為好惡喜怒,在天者為暖清寒暑,出入上下,左右

前後,平行而不止,未嘗有所稽留滯鬱也,其在人者,亦宜行而無留,若四時之條

條然也。夫喜怒哀樂之止動也,此天之所為人性命者,臨其時而欲發,其應亦天應

也,與暖清寒暑之至其時而欲發無異,若留德而待春夏,留刑而待秋冬也,此有順

四時之名,實逆於天地之經,在人者亦天也,奈何其久留天氣,使之鬱滯,不得以

其正周行也,是故天行穀朽寅而秋生麥,告除穢而繼乏也,所以成功繼乏以贍人也

。天之生有大經也,而所周行者又,有害功也,除而殺殛者,行急皆不待時也,天

之志也。而聖人承之以治,是故春修仁而求善,秋修義而求惡,冬修刑而致清,夏

修德而致寬,此所以順天地,體陰陽;然而方求善之時,見惡而不釋,方求惡之時

,見善亦立行,方致清之時,見大善亦立舉之,方致寬之時,見大惡亦立去之,以

效天地之方生之時有殺也,方殺之時有生也,是故志意隨天地,緩急倣陰陽,然而

人事之宜行者,無所鬱滯,且恕於人,順於天,天人之道兼舉,此謂執其中。天非

以春生人,以秋殺人也,當生者曰生,當死者曰死,非殺物之義待四時也,而人之

所治也,安取久留當行之理而必待四時也,此之謂壅非其中也。人有喜怒哀樂,猶

天之有春夏秋冬也,喜怒哀樂之至其時而欲發也,若春夏秋冬之至其時而欲出也,

皆天氣之然也,其宜直行而無鬱滯一也,天終歲乃一偏此四者,而人主終日不知過

此四之數,其理故不可以相待,且天之欲利人,非直其欲利穀也,除穢不待時,況

穢人乎!

天地陰陽第八十一

天、地、陰、陽、木、火、土、金、水、九,與人而十者,天之數畢也,故數者至

十而止,書者以十為終,皆取之此。聖人何其貴者,起於天,至於人而畢,畢之外

,謂之物,物者,投其所貴之端,而不在其中,以此見人之超然萬物之上,而最為

天下貴也。人下長萬物,上參天地,故其治亂之故,動靜順逆之氣,乃損益陰陽之

化,而搖蕩四海之內,物之難知者若神,不可謂不然也。

天道施第八十二

天道施,地道化,人道義,聖人見端而知本,精之至也,得一而應萬類之治也。動

其本者,不知靜其末,受其始者,不能辭其終,利者,盜之本也,妄者,亂之始也

,夫受亂之始,動盜之本,而欲民之靜,不可得也。故君子非禮而不言,非禮而不

動;好色而無禮則流,飲食而無禮則爭,流爭則亂。夫禮,體情而防亂者也,民之

情不能制其欲,使之度禮,目視正色,耳聽正聲,口食正味,身行正道

,非奪之情也,所以安其情也。

名者,所以別物也,親者重,疏者輕,尊者文,卑者質,近者詳,遠者略,文辭不

隱情,明情不遺文,人心從之而不逆,古今通貫而不亂,名之義也。男女猶道也,

人生別言禮義,名號之由,人事起也,不順天道,謂之不義,察天人之分,觀道命

之異,可以知禮之說矣。見善者不能無好,見不善者不能無惡,好惡不能堅守,故

有人道,人道者,人之所由、樂而不亂、復而不厭者。萬物載名而生,聖人因其象

而命之,然而可易也,皆有義從也,故正名以名義也,物也者,洪名也,皆名也,

而物有私名,此物也非夫物。故曰:萬物動而不形者,意也,形而不易者,德也,

樂而不亂,復而不厭者,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