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世界礼包:净空法师讲《金刚经》二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09:38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二十二 
“4、不离众生,故曰‘善护念’。行不言之教,故曰‘善付嘱’。若善能通达,又何劳世尊开口。若未能通达,将更说方便,令得通达。即下文开佛知见是也。由是言之,谓开佛知见,尤为无我之妙法可也。”“不离众生,故曰善护念。行不言之教,故曰善付嘱。”这都是须菩提尊者说出来的,所说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平常所做的。佛没有舍弃众生,没有离开众生。虽然居住在道场,每天要到城市里面去乞食,天天不离开众生,这是善护念。念,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关怀。佛关怀众生,爱护众生,没有离开众生。护,就是保护他。用什么方法?自己做一个榜样,自己做一个好样子给一切众生看。释迦牟尼佛的生活,衣食住行一切都随缘,心地那么样的清净,这给众生看。烦恼轻一点的人会觉悟:“我为什么斤斤计较,自寻烦恼,日子过得这么苦?虽然富有,富还是过得更苦。释迦牟尼佛什么也没有,他生活过得自在,过得那么快乐。”会令众生去想这个问题,这一想他就觉悟了,他自然就放下了。佛不必用言教,做出一个榜样来给你看。他这个护是真的护,这不是假的。“行不言之教”,不说一句话,教化一切众生,做样子给你看,这是我们中国人讲身教,言教不如身教,一定要做个样子给大家看。“若善能通达,又何劳世尊开口。”要像须菩提这样子,一看就明白,不必要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说了那么多话,说得那么累,用不着!看看他的生活行为就开悟了,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要学佛的生活,要学佛工作的心态,要学佛处事待人接物,这真正叫学佛。从事上讲,佛无论在哪一方面,比我们都做得圆满,都做得周到,我们不如。从精神生活来讲,我们跟佛相差,那是天上地下,天渊之别!佛心多清净,佛心平等,佛心慈悲,我们这三样都没有。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的心不平,我们没有慈悲,不但不会爱护别人,说实实在在话,不爱自己。你爱自己,怎么会生烦恼?一个人天天生烦恼,那是爱护自己吗?爱护自己,不可以让自己生烦恼,爱护自己,不能让自己不快乐;你不快乐、生烦恼,连自己都不知道爱护,你还爱护别人吗?佛菩萨真正自爱,懂得自爱,能自爱而后才能爱护别人。你细细在佛经里面去观察、去体会,这里面其味无穷,法喜充满!“若未能通达,将更说方便,令得通达。”确实,所谓上根利智之人,少数,一看就明了,就通达,毕竟是少数。多数中等根性的人,必须要加以说明,我们才能通达;要不说明,我们看不出门道。像我们读《金刚经》,初学读《金刚经》,不懂!经古来这些大德一解说,再一看:“不错!是这个意思。”这才能明了,才能通达。我们是中等根性的人,不是上根人,世尊不得不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的来为我们讲解,为我们说明,令我们也能通达。“即下文开佛知见是也”,底下一段经文要讲这一个主题。“由是言之,谓开佛知见,尤为无我之妙法可也。”诸位要晓得,“开”就是开示,为我们讲解说明,说明什么?说明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换句话说,是一个觉悟人的知见。真正觉悟人的知见,就是此地讲的通达无我法者。明了法无我、通达无我法,这个人的思想、见解,就是佛知佛见。“5、虽然,法即非法。若闻开佛知见,而有一知见存,便又成法执。又是我见。岂佛知佛见哉。此理当深长思之。”这是佛法最困难的一个环节,自古以来,多少学佛的人,走到这个地方走不通,没有方法突破。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能力突破?下面一段开佛知见,如果我们心里面,真的还有一个念头:“开佛知见、佛知佛见”,又完了!这个路又不通了,又走死了。这就是前面讲的“层层细入”,每一个环节都要突破,都要解开。如何突破?一切不执着。必须要用“若无其事”,这样才能够突破,稍稍有一点意思在,就不行。这是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留意的。实在讲,我们如果有个念头:“要留意、要知道”,那又坏了!这难处在此地。真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传是什么?怕你落实在言语上,一落实在言语就错了。“6、众生于一切法,动生障碍,不能通达,因偏执故。偏执即是我见。今令开佛圆见,圆则不执。开佛正知,正则不偏。”“众生于一切法,动生障碍,不能通达,因偏执故。”这一段讲凡夫的毛病,也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种种环节没有方法突破。原因在哪里?这一动就生障碍了。动是什么?念头。所以世尊在本经末后教给须菩提,教须菩提实际上就是教我们。他教须菩提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去为人演说,用现在的话讲是弘法利生。世尊在这部经上,从头到尾不晓得讲了多少遍,“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受持、去读诵、去为人演说?佛讲了一个原则:“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因为法无我;如如不动,是无我法,不就是这两句吗?我们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世法、佛法都要记住这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就是重重关卡一帆风顺就通过了,没有障碍了。你起心动念,就障碍了,你就不能通达;不能通达,说老实话,不但不能进步,会退步。怎么会退步?执着。愈是严重的执着,愈是虚妄的分别,就愈往后退。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退的因素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这个东西愈严重,退得就愈多。“因偏执故”,偏是偏见,执是执着,偏见是妄想。这两个字“偏执”,就是妄想、执着,因为这个缘故。“偏执即是我见”,有了我见,当然就有我相,于是四见、四相统统具足。这又退到凡夫了,菩萨就退到凡夫。麻烦在此地!错在这个地方。我们学佛,大家现在都知道,不是这一生才开始,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善根、福德诸位都了不起,过去生中都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为什么今天还落得如此地步?原因在哪里?念念《金刚经》都明白了,原因就是执着四见、四相,没有办法把四见、四相舍掉;换句话说,没有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没做到,如果做到了,早就成佛、成菩萨。取相,就是着相。眼见色,耳闻声,动心!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就着了,就动了心,起了烦恼。妄想、分别、执着三样都具足。所以学佛也不行,大家在一块共修,维那师法器敲错了一下,都生烦恼,你说糟糕不糟糕!他为什么会生烦恼?着相。这才晓得难!为什么生生世世搞到今天这种地步,没有成就,我们的病就在此地。所以你才晓得,后头这两句开示,是我们这一生修行成败的关键,真正能够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外面如法也好,不如法也好,都不执着,心永远保持清净,永远保持光明,这样才能突破。还得要“无住生心”,“无住”是样样放得下,无住;“生心”,要生起真诚热心去帮助一切众生。这个帮助,要做一个好样子给人看,就是帮助,不一定说:“你有什么麻烦,需不需要我帮忙?”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做一个好榜样就是帮助,像释迦牟尼佛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那就是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做出一个放得下那个样子,做出一个随缘的样子,不要搞成一个攀缘的样子。“今令开佛圆见”,圆是圆满,圆是圆融。“圆则不执”,稍稍有一点执着就不圆,知见就不圆了。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这里有几位同学,发心将来学讲经的,经要讲得好,见解要圆,要能达到圆解,我们教下常讲“大开圆解”,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大开圆解跟大彻大悟,同一个境界。要怎样才能做到?还是《金刚经》上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古德的这些注解,我们可不可以看?可以看。要怎样看?不取其相,要这个看法,要如如不动,你才能看出意思。换句话说,古人注解提供我们做参考,这个可以,不可以执着,执着就错了。为什么不能执着?连佛都无有定法可说,不但无有定法可说,简直就是无有法可说,你怎么能执着?不能执着,不执着就对了。我可以听,我可以看,我绝不执着,心永远是清净的,这个听了会生智慧,会开智慧。稍稍有一点分别、执着,就把你的悟门堵死了,你会跟着别人转,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你没有智慧。这个要紧!当然,这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情。我们开头学,一定要跟着人家走,这是自古以来初学的人不能避免。为什么?自己不认识路,只好跟着人家后头,等到自己认识路,不要跟人了,可以走在前面带着别人走了。不认识路时跟人走,没错;认识路,带路、带头,带着别人走。诸位从这比喻当中,细细去深思。所以圆融的知见、圆满的知见非常要紧。圆就没有执着,执着就不圆。“开佛正知,正则不偏。”偏就不正。“7、欲开通无我之智慧,达到无我之理体。必先通达其知见。俾得见无不圆,知无不正。”《华严》、《法华》里面所讲的“佛知佛见”、“正知正见”,这个很重要。圆知、正知,《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出这个标准,用这个标准来观察、来衡量,是不是圆知圆见,是不是正知正见,就不会错误;换句话说,凡是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这个知见决定不圆、不正。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他的知见就是圆、就是正。符合《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如”、“无实无虚”,符合经上所讲的“法无我”、“无我法”,这个知见才是圆、才是正。“8、‘无我法’,亦可分为无我、无法。然无论人我、法我,总一我执。而法我细于人我。法我无,人我自无。故不必局分二事说之。”“无我法,亦可分为无我、无法。然无论人我、法我,总一我执。而法我细于人我。”这个要懂,不能不懂!佛跟我们讲两种“无我”,法相宗一入门,法相宗入门的第一本书《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造的,这是相宗入门的第一本教科书。《百法明门》讲的是什么?百法是讲一切法,它里面讲两桩事情,一句话两桩事情,“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把它归纳成一百法,百法是一切法。“无我”里面讲两种:“人无我”、“法无我”,一切法里面无我。可见得“法无我”这三个字,一部《百法明门论》就解释这个名词,就解释“法无我”这一句话。无论是人无我、法无我,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一个我执。但是“人我执”粗,这个执着粗;“法我执”细,还是我执。破了人我,就证阿罗汉果,见思烦恼断了,我执破了,人我执破了。他还有法我执,法我执还是我执,但是那个执着微细,不像前面这个粗重。法我执到什么时候破尽?破尽就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是法执,最微细的法执。谁执着法执?当然还是“我”!没有“我”,哪个执着?你才晓得,等觉菩萨还有非常微细的我执,那个断掉之后,完全做到“无我法”。“无我法”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等觉菩萨都不行。等觉菩萨懂得“法无我”,还没有做到“无我法”,一定到成佛,如来的果位上,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断了,那是到“无我法”;两种执着:人我执、法我执,统统断尽。“法我无,人我自无。”这是一定的道理。人我执断了,法我执在;法我执断了,人我执一定断。这是粗细的差别。“故不必局分二事说之”,法相宗里面,把它分为两桩事情,说得很详细。性宗,没有那么繁琐,它讲的是总纲领、总原则,所以往往在一句话里面,统统把这个意思圆圆满满的包含。这是性宗跟相宗说法的义趣不相同。中国人的根性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所以对于性宗,中国人是特别的爱好。禅能够在中国,这样的普遍,这样的殊胜,有它的道理,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味道。法相宗也不容易,玄奘大师辛辛苦苦把它传到中国来,到现在,对于法相爱好的人比较少。为什么?太麻烦了,说得太详细、太繁琐,反而叫人不太容易接受。特别是现代这个时代,大家工作繁忙、生活紧张,分秒必争,哪有时间去分析这些复杂、琐碎的法相?所以法相在现代这个世界要推行,有它困难的因素。这些我们都要明了,自己修学循着哪个方向,劝导一切众生,要知道选择哪一种法门。最简单、最容易的,无过于念佛。道理懂也好、不懂也好,没有关系,只要老实念都能成功,这是大家最欢迎的。中等根性的人说:“叫我老实念,我老实不起来,我不明了道理,为什么要这个念法?”那就跟他讲解净宗经典就可以了。把西方世界详细的介绍,他知道了、明了了,产生信心、产生愿心、产生向往之心,他的佛号就得力。果然能够把这个世界不再牵挂,都能放下,他就决定得生。这是在所有一切法门,无比的殊胜,就是它简单、容易、直捷、稳当。所以《金刚经》,江味农居士一生研究《金刚经》,讲解《金刚经》,注释《金刚经》,劝人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功不唐捐。如果不生净土,依《金刚经》理论、方法来修行,很难成就。一三二、开佛知见 明圆见 明不执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这一段经文,为我们说出佛有五眼,通常我们称之为“五眼圆明”,就是这个意思。这个问答里面的含义很深,决不是我们粗心大意的人,只听听它的表面而已。“1、此见不局指眼见,犹言见地耳。知见皆从理智出,原非异体。但约有所表现曰见。约了了于内曰知。”这是首先把这一段的大意,也就是科题,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开佛知见,说明圆见。“圆”有圆满的意思,有圆融无碍的意思。“见”不局限在眼见上,而它真正的意思是讲见地;也就是说,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认识多少,体会多少,这就是所谓的见地。对于这一个事与理,可以说是无限的深广;愈是地位高的菩萨,体会得就愈深愈广。因此,小乘有四果四向的差别,大乘菩萨有五十一个阶位的差别,这都是他们的见地浅深、广狭不相同。无论是浅深、无论是广狭,凡是讲到“见地”,都是从智慧里面生起来的,从理智出的;也就是本经里面所说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一,悟入的浅深不一样,差别在此地。差别里面有无差别,无差别里面有差别。由此可知,差别跟无差别的确是一如,也归到万法一如。但是就有所表现叫它做“见”;如果就境界上了了分明,就称作“知”。所以知见差别在此地。实在讲,知见的意思非常接近,但是还有微细的差别。就表面上看,经上讲的五眼,肉眼比天眼,肉眼就显得粗,天眼就讲到微细。天眼如果跟慧眼比,慧眼见得就深、就广。天眼不及慧眼,慧眼不如法眼,法眼不如佛眼,这就是从表现上来看的,说之为“见”。“2、凡夫‘肉眼’所见有限,为烦恼所障故。‘天眼’,有由业力报得,有由定力修得。凡夫齐此二眼。若‘慧眼’以上,非修出世法不能得。”“凡夫肉眼所见有限,为烦恼所障故。”凡夫的知见,确实很浅。凡夫肉眼的知见,跟如来果地上佛眼的知见,相不相同?给诸位说,是相同的;都是依般若正智起作用的。为什么肉眼跟佛眼不一样?原来佛眼没有障碍,肉眼有障碍,除了障碍都一样。有了障碍,见的功能就不一样,领悟的能力也不一样,这是烦恼所障。“天眼,有由业力报得,有由定力修得。凡夫齐此二眼。”齐是等齐的意思,就是凡夫这个见的能力,可以达到天眼。天眼,如果生到天上,那是报得,果报当中报得的;没有生到天上,我们世间人也能够得天眼,这个天眼是修得的。世俗人称之为神通、通力。现在中国称作特异功能,我们听到他们的名词里面讲,说是X光眼,这都是属于天眼。确实是有报得的,有修得的。“若慧眼以上,非修出世法不能得。”由此可知,凡夫纵然修行修得很好,修到神通发现,他也不过是天眼而已,慧眼他没有,为什么?慧眼要证得正觉之人才有。正觉是阿罗汉,一定要见思烦恼断了,你才有慧眼。菩萨有法眼,佛、如来果地上有佛眼,所以慧眼、法眼、佛眼,都必须是在佛门里面真正修行,才可以得到。底下为我们解释法相名词的含义。“3、‘慧眼’,以根本智,照见真空之理。‘法眼’,以后得智,照见差别之事。得根本智后,方能得之。”“慧眼,以根本智,照见真空之理。”我们叫它做慧眼。由此可知,慧眼的标准,是要证得根本智,我们佛门里面常讲大彻大悟,禅宗大彻大悟,教下大开圆解,念佛人得一心不乱,都达到这个境界。“根本智”是《般若经》上所说的无知,诸位一定要记住,“般若无知”。般若是称性的真实智慧,真实智慧里面说无知。“无知”,给诸位说,绝对不是白痴,白痴怎么能够称为根本智?从无知起作用,就无所不知,所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由此可知,无知就是讲的清净心,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禅定,这是甚深的禅定,世间法里面没有。世间法的禅定,佛在经上讲四禅八定,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这种禅定,将来可以生四禅天,色界天,超出欲界。如果再修得四空定,他超越色界进入到无色界,无色界的四空天,所以这个我们称之为“四禅八定”。虽然生到四空天,诸位要晓得,并没有出三界;换句话说,他的定功能伏烦恼,没断烦恼,见思烦恼他有能力统统伏住,不起作用。在他定力起作用的时候,把烦恼伏住了,这一个阶段可以说,他所得的是正受,他所得的是三昧。为什么不叫它做“正受三昧”?是因为它是暂时的,而不是永恒的。四空定里面最高的一层是非想非非想定,它的定力能够支持八万大劫,这时间实在是很长,真正不可思议!可是八万大劫到了以后,他的定会失掉,依旧会退转、会堕落。由此可知,三界六道里面的定功,佛所说的五种受里面,苦、乐、忧、喜、舍,它叫舍受,暂时的舍受,不能叫三昧。如果这个定得到,永远不会失掉,那就叫三昧,那就叫正受。必须再用功夫、再努力,把定功向上再提升一层,佛门称之为九次第定。在《楞严经》上佛也说得很详细,第九定超越六道,超越轮回,证阿罗汉果,见思烦恼断了。这个时候慧眼开了,慧眼开了就是见到“真空之理”。真空之理是什么?见到一切诸法的体性,“万法皆空,了不可得”,阿罗汉见到了,见到这一个事实真相。他的心清净了,于一切法里面,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是第九定的境界。在《般若经》里面,称这一种境界为“根本智”。阿罗汉虽然知道一切法皆空,但是一切现象怎么来的?他不明了。空会现相,相会变化,这个事情非常复杂,阿罗汉不能明了。阿罗汉为什么不能明了?他不学了,他证得空理之后,他自己在那里享受,不肯再求学。所以他的智慧不圆满,只明了一部分,另一部分不明了;也就是他明了本体,他不明了现象。菩萨证得根本智之后,依旧不断去学习、去参学。参学为了什么?为了后得智,照见差别之事。对于十法界依正庄严,怎么发生的?怎样演变的?这里面因因果果无量的繁杂,菩萨学习,都把它搞得清清楚楚,这种智慧叫“后得智”。我们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学佛的根本老师,就是他的指导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他是文殊菩萨的学生,在文殊菩萨会下得根本智。诸位如果细细去看《四十华严》,你要不细心,你不可能发觉,文殊教善财教了些什么,好像没教他东西。正如同我们中国古来大德,教他的弟子一样,你发大心了,要想出家求道,求道就是求智慧,师父给你安一个工作,天天叫你去做工。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一个好的例子,见了五祖之后,说了几句话,五祖就派他到槽房里面去做工,他的工作是舂米、破柴,做苦工。八个月跟五祖没有见过面,你想想看,五祖传了他什么?我们看好像没传给他。惠能大师是真正得受用,那是教他什么?教他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教他把一切知见统统放下,恢复到心地清净,一念不生,这叫根本智。心清净,心不动,也就是《金刚经》末后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修这个。你要真的去做,每天叫你去工作,工作是修身,诸位要晓得,身体是一个机器,机器要是不动,就要生锈,就要出毛病。所以身要动,他每天破柴、每天舂米,在劳动,身要劳动,要动;心要清净,心里面不能有一个妄念。他在黄梅是用这种功夫,完全在那里修清净心;“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用这个功夫。这个功夫成就,根本智成就了,根本智得到之后,智慧开了。老师不会再留你,老师如果再留你在身边,他对不起你,一定要送你出去参学。所以五十三参,参学了。参学是什么?成就你的后得智;但是你根本智没有得到之前,决定不能离开老师,离开老师危险大了,你就会出麻烦。为什么?你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是非,乃至于利害,你都不能辨别,你不跟老师怎么办!由此可知,根本智得到之后,就有这个能力,一切诸法,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哪是邪?哪是正?哪是是?哪是非?一接触就明了,有这种能力,这才叫根本智。这个时候才出去参学,参学是成就后得智,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般若的修学是这两个阶段。明白这个道理,无论从事哪一种学术的研究,世间学术、出世间的学术,乃至于这世间无量无边种种的行业,也离不开这个原则。古时候学手艺,譬如学木匠,跟一个木匠师傅作学徒,你也就跟一个老师,不能跟两个老师,完全听这个老师的指导,学规矩,那才能成方圆。在这个地方奠定基础,也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后,而后才能达到巧妙,巧妙是自己功夫往上提升。老师只能教你规矩,不能教你巧;但是那种善巧一定是从规矩上建立,从规矩延伸的发展,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不依规矩,你怎么能成就?末后这两句说得好!“得根本智后,方能得之。”才晓得根本智没有得到,不可能有后得智;后得智,决定是从根本智里面发生的。这个根本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是根,主干;后得智是什么?枝叶、花果。枝叶、花果都是从根本生的。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花果?这个说法里面含义就很深、很广。诸位要细心去听、细心去体会,然后你才能得受用。现代人修学,特别是修学佛法,大多数违背这一个成规。不求根本智,他就求后得智;不讲求根本,讲求枝叶、花果,他讲求这个东西。有没有效?看起来好像也有一点效果,花也开了,果也结了。花与果是什么?我们桌子前面摆的这些花果,没有根、没有本,它是死的,不是活的。就像花瓶里面的插花一样,虽然很美、很好看,不耐久,几天就凋谢了。这是比喻现代人学佛,谈不上成就,没有从根本上下手,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反省、去检点的。“4、‘佛眼’,智无不极,照无不圆,惟佛有之。古德云,前四在佛,总名佛眼。”我们明白这个意思,前面意思都可以体会到。在我们凡夫只有肉眼,其他的都没有。如果在天人,天人有天眼,肉眼也叫天眼;阿罗汉有慧眼,阿罗汉的天眼、肉眼都叫慧眼;菩萨有法眼,菩萨的慧眼、天眼、肉眼统统叫法眼;在如来果位上统统叫佛眼,五种眼都叫佛眼,这是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照无不圆”,虚空法界过去、未来,佛没有见不到的,没有不明了的,这的确不容易。凡夫要修到这样的果位,大经里面说得好,需要经历无量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佛常讲三大阿僧祇劫,并没有讲错,三大阿僧祇劫是从什么时候算起,你要知道,三大阿僧祇劫是从圆教初住菩萨算起。你要证得圆教初住,你到成佛的果位,三个阿僧祇劫就成功了;你要没有到圆初住以前,没有算在里面。所以要把前面这一段算在里面,实实在在讲是无量劫,这个话一点都不假。圆初住是什么境界?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四十一品无明破了一品,这是圆初住的境界;我们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讲的这个境界。从经上这种说法,我们会感觉得非常沮丧,感觉到前途渺茫,一点希望都没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幸亏有一个特别法门: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希望,它好在什么地方?不要断烦恼,见思、尘沙、无明不断,都可以往生。往生的条件,只要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就成功。要真正的相信,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要有恳切的愿望,希望生到极乐世界,希望见阿弥陀佛。信与愿,蕅益大师说得好,是我们能不能往生决定的条件。行是讲念佛,专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之外,都不能念。你要知道,你念其他的,都是念六道轮回,一切念头都舍弃、都放下了,就是把轮回放下,把六道放下,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叫行。蕅益大师告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下,决定在念佛功夫的浅深。大家注意到浅深,不是多少,念佛念得多,不一定功夫深;念佛念得少,不一定功夫浅。浅深是从什么地方讲?从伏烦恼上讲。换句话说,念佛人烦恼轻、智慧长、心地清净,这叫做功夫。如果他每天念的佛号多,念十万声佛号,他的妄想、分别、执着还很重,这个没用处,虽念没有功夫。诸位要知道,往生的条件,虽然讲的是信愿行,信愿行要有功夫才能往生,信愿行没功夫不能往生。这个功夫就是心清净,心愈清净,往生的品位就愈高,心净则佛土净,要懂这个道理。“5、佛眼智照。以俗谛言,遍河沙世界雨滴点数,悉知悉见,其他可想矣。故自无始来、穷未来际,遍虚空、尽法界,一切众生、乃至一极微细众生,死此生彼,根性族类,以及起心动念,前因后果,千万差别,极细微之事相,无不悉知、无不悉见。”“佛眼智照。以俗谛言,遍河沙世界雨滴点数,悉知悉见,其他可想矣。”佛眼见的能力,智照我们不说它,我们讲他眼见这种能力,大家好懂。这里举一个例子说,以俗谛就是以我们凡夫的见解来观察,这几天此地也下雨,你们都看到了,天上下了多少滴的雨,你们晓不晓得?新加坡这个地方不大,雨水滴的数量也不会太多。经上比喻说,“遍河沙世界”,遍是普遍,河沙世界是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佛国土、大千世界。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每一个世界里面也都有下雨,雨水滴了多少点,佛都看得很清楚,看得清楚是见,知道它滴了多少滴,那是知,知见。佛有这种能力,悉知悉见,其他就可想而知。这些话大小乘经里面都有,世尊当年在世说这个话,听的人不相信。你一看就晓得。有人去测验,就是考一考佛,你说你有这种能力,就请佛看这一棵树,这树有多少片树叶?佛一看马上就说出来,这说出来之后,也没人去数,那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人很聪明,把那个树摇一摇,树叶落下来一些,他把那个落叶数一数就知道了。再问佛,你现在看看这有多少?佛又说一个数字,两个一比果然没错,这才佩服了。才知道佛的知见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只要一见,连数量都清楚。“故自无始来、穷未来际,遍虚空、尽法界,一切众生、乃至一极微细众生,死此生彼,根性族类,以及起心动念,前因后果,千万差别,极细微之事相,无不悉知、无不悉见。”佛真有这种能力,我们读了这一段毛骨悚然,我们还有很多事情想瞒着人,能瞒得过人吗?人可以瞒得过,人是凡夫,可以瞒过他;诸佛菩萨瞒不过,极乐世界的人瞒不过。《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得到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他们的眼跟佛眼没有两样;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那个能力几乎跟佛没有两样,我们起心动念他都知道。你想想,有什么事情好瞒人的?今天世界上常常讲的隐私权,你对谁隐私?佛这种能力,诸位要晓得,这是我们自己的本能,决不是只有诸佛有,我们没有,我们有;我们的能力跟诸佛如来的能力是相同的,相等的。现在我们这个能力失掉了,失掉并不是真的失掉,本能怎么会真的失掉?所以佛在经上常讲,这叫迷失;迷是忘掉了,并不是真正失掉,迷失了。因为有障碍,烦恼障、所知障,妄想、分别、执着,这些东西障碍住了。几时把障碍破掉,我们这个能力又恢复了,就这么回事情。我们学佛,要希望成佛,成佛不是为别的,恢复自性本具的德能而已。大经上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成佛,成佛之后你得什么?什么也没有得到,所得到的都是自己本来具足的,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自性以外,什么都没有,恢复性德而已。这一段文,我也希望同学们要多念几遍,要常常记在心里。我们起心动念,自然就小心谨慎,动一善念,诸佛欢喜;动一个恶念,诸佛感叹,怎么又迷惑了!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只要你四相、四见没破,你在六道里面,决定逃不了因缘果报,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没有办法避免的。这是佛常讲:“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迷惑颠倒,造作罪业,果报现前,害怕了,害怕有什么用,无济于事!菩萨跟众生不一样,菩萨聪明,菩萨怕造恶因,不造恶因,他就没有恶报。由此可知,菩萨才真正深信因果,起心动念他都小心、都谨慎。“6、证佛性,慧为因,定为缘。因亲缘疏,故定多不及慧多。定慧未能均等,故菩萨但分证法空,分见佛性。唯佛与佛,定慧均等,了了见性,如观掌果也。”“证佛性,慧为因,定为缘。因亲缘疏,故定多不及慧多。定慧未能均等,故菩萨但分证法空,分见佛性。”佛性就是自性,就是真如本性。这个地方讲的佛性,不是讲别的佛,是自己的佛性。什么样的条件,你才能够证得佛性?一定要慧,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能证,真如本性是所证。慧从哪里得来?慧从定当中得来。戒、定、慧三学,慧是主,我们要想得到的是智慧;戒、定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定、慧三学,慧是因,戒跟定都是缘。三学的目标,你要是清楚明白,你就知道要怎样的修学。持戒是我自己持戒,与别人不相干,这一点一定要清楚。我自己戒持得很好,别人不持戒,犯戒的犯戒,破戒的破戒,我看到心里就难过,这个没有用处。你心里面起烦恼了,你还能得定吗?因戒得定,你还能得定吗?自己持戒,不要去管别人。惠能大师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别人与我不相干,我持戒是为了我心清净。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得定的目的是开慧,要把目的搞清楚,这个三学就如法。现在我们看到持戒精严的人,你仔细去接触,感觉得不如法。他戒律不错,是持得很好,可是脾气很大,贡高我慢,瞧不起人,认为自己戒律精严,别人都犯戒、破戒,瞧不起人。他不持戒还好,对人还有尊敬心,一持戒了,对别人没有尊敬心。这个不如法,这不能得定,不能开慧。他所持的那个戒,是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如果嫉妒、嗔恨心重的话,他戒律很严,将来往生到哪里?生到阿修罗里面去了,阿修罗的业因就是如此。持戒是有福,贡高我慢,堕阿修罗道,搞这一套去了。“定多不及慧多”,还不如慧多,这是大乘佛法重视般若智慧。但是,最好定跟慧要平等,这样才好。平等能见性,能开悟;不平等,对于明心见性,往往也生了障碍。所以讲求的是定慧等持,这样才好。平等非常非常难,达到平等的时候,往往就明心见性,就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不平等的时候,慧多也没有办法破无明。“定慧未能均等,故菩萨但分证法空”,他不能够圆证。像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二住菩萨破两品无明证二分法身,分证不能够圆证。见性也是如此,“分见佛性”,明心见性分分见。“唯佛与佛,定慧均等。”真正达到等,到如来果地上完全相等,定慧等,一丝毫的差别都没有了。“了了见性,如观掌果也。”了了是形容他清楚明了,他见性见得非常的圆满透彻,就像观掌中的庵摩罗果,这个果是佛经上讲的,佛经上所说的比喻。“7、佛说五眼,旨在借五眼以明佛见圆融。见性圆明,有如圆镜,胡来现胡,汉来现汉,初无容心。正所谓不有而有,有而不有也。”“佛说五眼,旨在借五眼以明佛见圆融。”可见得前面这一问一答,它的深义在此,让我们在这里面体会到佛的知见圆融。“见性圆明,有如圆镜。”圆镜是比喻。“胡来现胡,汉来现汉,初无容心。”诸佛菩萨用心,的确像镜子一样,决定没有分别、执着。胡是外国人,中国古时候叫外国人叫胡人。外国人照镜子,镜子里面现外国人的面孔;汉是中国人,中国人照镜子,镜子里面现中国人的面孔。不管是胡人、汉人照镜子,镜子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意思是诸佛菩萨用心像镜子一样,十法界依正庄严,他照得清清楚楚,就像一面镜子,绝对没有分别、执着。我们凡夫用心,用错了心。我们也照,但是起分别!这个喜欢,那个讨厌,他就生烦恼,他生这个东西。我们这个镜子,心镜照外面生烦恼;诸佛菩萨的心镜照外面生智慧。诸位要知道,生烦恼就不生智慧,生智慧就不生烦恼。为什么会生烦恼?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为什么他生智慧?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差别的道理,一定要搞清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定要记住经里面的教训,“外不着相”,不取于相,外不着相,不着相就是不分别;“内不动心”,不动是什么?不起好恶之心,你的心就清净,心就平等,清净、平等就是觉心,觉就是智慧,生智慧。“正所谓不有而有,有而不有也。”这两句话说明事实的真相。佛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是,我们哪一个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如是?毛病就是出在打妄想,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是我们的病根。无量劫来在六道里面搞生死轮回,根本的原因就是胡思乱想。妄想已经养成习惯,想不想还不行,想断,断不了,这个麻烦真大了!稍稍涉猎到经义的人,都知道这回事情,但是无可奈何!连学佛都打妄想,这才知道我们的病太重太重了。佛教给我们,把妄想改变成阿弥陀佛,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非常有效果的方法。我一天到晚想什么?想阿弥陀佛。可是我很想想阿弥陀佛,但是想不起来,这个念头常常会被其他的妄念打断,这个事情麻烦了。因此必须要有人提醒你,假使真的有一个人一天到晚嘀咕:“你要想阿弥陀佛”,你听到这个太繁琐、太讨厌了,你又受不了!所以现在我们用什么方法?供佛像,供一尊阿弥陀佛的佛像;一看到,我就想到阿弥陀佛。现在又有念佛机,一听到佛号,阿弥陀佛提起来了,这是个好方法。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所以念佛机非常有效。如果你家里面的人,不厌烦的话,念佛机应当一天二十四小时不能中断,佛号不能中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想佛,就胡思乱想,就搞六道轮回,这个事情非常的可怕。   “8、菩萨应开如是见,通达如是无我法。云何通达,唯在不执己见,不执一见而已。云何能不执,首当大开圆解,令其见地彻底,则执情自薄。即复力除习气,离相离念,证得诸法一如,方为究竟耳。”“菩萨应开如是见,通达如是无我法。云何通达,唯在不执己见,不执一见而已。”这一句是我们修学成败关键的枢纽。菩萨应开佛知佛见,《法华经》里面世尊讲的“开示悟入”,目标就是佛知佛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功德就圆满了。佛的知见是什么?知道一切法无我,安住在无我法。如何通达?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把自己的成见舍掉,决定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成见里面最深的,无过于我见、我相,这是成见里面最深的。起心动念都有一个我,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大错特错!诸位细细去观察《大藏经》,佛从来没有说,我怎么说法?我怎么想法?我怎么看法?没有!经典上“如是我闻”,那个“我”是随顺众生说的,决定没有执着一个我的念头,没有。所以他心生智慧。佛菩萨所说的一切法,他一接触,通达无碍,他能够明了真实义。我们今天有障碍,眼有障碍,看佛经看不懂,把意思看错了;耳有障碍,听不懂,也把意思听错了。障碍的根本在哪里?在我见、我执。所以你要想破除这个障碍,真正通达佛所讲的真实义,唯一的方法,不执着己见,不执着一见而已。“云何能不执,首当大开圆解,令其见地彻底,则执情自薄。”这个事情是真难,真正不容易。要不大开圆解,要不明心见性,要不能得一心不乱,做不到。可是这些事情难,非常非常困难!难也有办法,什么方法?大概我们现在所讲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很不好度的,是一切众生里面最麻烦的一类,知识分子老实说就是不老实,不老实的分子。最好的方法是读经,为什么?读经对他来讲比较契机,参禅、念佛他没有这个耐性,没有法子引起他的兴趣,他喜欢知识,读经。经要怎么读?一门深入。读许许多多经,不行!不能生效果,读一部经,一部经老老实实念,每天从头到尾念,念上十年,心定了,定了就能开悟,就能入这个境界,这个法子妙!你们看《坛经》里面法达禅师,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三千部,《法华经》的分量相当大,一天念一部,三千部是十年,三千是说整数,是十年的功夫。所以在六祖会下,被六祖一点,他就豁然大悟。再看《坛经》里面讲的无尽藏比丘尼,这个人读《涅槃经》,《涅槃经》的分量比《法华经》还要多,三十六卷。在中国有两种译本,一个四十卷,一个三十六卷,比《法华经》要多好几倍。她也是一生专门受持一部经,念到心定了,遇到六祖,六祖给她讲一遍,她开悟了。这就是说明“因戒得定”。你念一部经,是戒、是持戒;持戒久了就得定,他心里面没有妄想。他有时间就读经,就读一部经,一遍读完了再读一遍,一直这样念下去,他心是定的,定就能开智慧,这非常非常重要。古来这些大德,不但是讲给我们听,事实人家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言教身教,说法转、作证转,我们还不能体会,那就没有法子。真正能有所体悟,就应当依教奉行,一门深入。我们这一生才有个出路,真正能够超越生死烦恼,超越六道轮回,即使念佛往生也是增高品位。所以破执着非常重要,这是我们说出用读经这个方法。“即复力除习气,离相离念,证得诸法一如,方为究竟耳。”这是最终的目标,我们这一生虽然达不到,但是决定要向着这个方向去精进,尽心尽力去做,做到多少算多少,这样就好了。不可以说这个境界太高,我做不到,算了!我不向这个目标做了,那就错了!一定要向这个目标去走,向这个方向去走,这就对了。“9、经中凡言于意云何。皆是探询见地之辞也。凡言作是念、能作是念否、莫作是念、汝勿谓作是念等等。皆是破其执见,令开圆见也。”“经中凡言于意云何”,这个句子在《金刚经》上很多。凡是这种句子,“皆是探询见地之辞”,我们要懂得它用意之所在,这是世尊考验学生的一种方式,测验他的功夫、他的见地;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他的见解,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凡言作是念、能作是念否、莫作是念、汝勿谓作是念等等。”这些辞句也是在本经里面常见的,这些辞句里面的含义,“皆是破其执见,令开圆见。”可见得佛的用心非常微密,字字句句里面都含有很深的意义,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要紧的是众生心要细、心要虚,虚是不能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才能够体会得佛的意思。这是说明不执一,一不能执。底下一段经文,异也不能执,心才清净。一三三、明不执异【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乍看这个经文,的确很难体会到,佛说这一句话用意何在。“1、‘如来说是沙’。若不着相,则见相即见性。又何必说不是沙。此正明一切皆是,以遣微细之执。”“如来说是沙”,这是须菩提尊者答覆的。前面我们看到“即非是名”,这个地方须菩提没有说,恒河中所有沙,即非是沙,是名是沙,他没有这个说法。如果讲即非是名,我们好懂,那个意思就是可深可浅。“如来说是沙”,我们反而难懂,这个意思是深了。说明佛没有一点执着,众生怎么说,佛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怎么说,我随顺你怎么说,佛没有执着。如果注解里面不说明这一段经文,“正明一切皆是,以遣微细之执”,我们很不容易懂这一句话他的用意之所在。底下这一段就有了。“2、佛眼洞彻一切法差别事相。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坏俗谛,故世俗既说是沙,如来亦随俗而说是沙。以明如来之不执异见也。”“佛眼洞彻一切法差别事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差别的事相,佛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佛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恒顺”,你们怎么说都好,佛就跟着我们说,在随喜里面成就功德。功德是什么?是定、是慧。不但定、慧没有失掉,定、慧反而因之坚固,因之增长,这叫功德。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要学习的。“不坏俗谛”,俗谛是众生的知见,众生的见解,虽然佛晓得,你们见解是错了,你们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佛并不马上给你纠正,还随顺你,这叫不坏世间法。“故世俗既说是沙,如来亦随俗而说是沙。以明如来之不执异见也。”要是以如来眼光来看,恒河沙是什么?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是佛看到真相。但是佛没有说破,你们说沙,佛也说沙,佛完全是恒顺众生,佛一丝毫没有执着,他能够顺众生。“3、当知不一不异之义,便是法法皆如,此正佛之所证所得。即是佛之圆见。虽见而不立见,乃能于一切法不执而无我,乃能如是如是究竟证得。一异不执,是破除我见之慧剑也。”“当知不一不异之义”,这里面为我们说出来,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枢纽。前面我们曾看到“无实无虚”,这是一切法的真实相;“不一不异”,同样也是一切法的真实相。说一个无实无虚比较好,何必还要再搞个不一不异?佛的意思到底在哪里?说了无实无虚,怕你执着无实无虚;换一个话题来讲,不一不异就是无实无虚,教你离名字相。所有一切名字术语也是假设,这个地方就是怕你生微细的执着。有这个执着就是障碍,有这个执着,无明就不能断尽。不一不异,“不一”,是从相上讲的,森罗万象不一样;“不异”是从性上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同一个法性,没有两样。不一就是无虚,不异就是无实。无实无虚,有什么两样?一个意思。“便是法法皆如”,诸法如义。“此正佛之所证所得。即是佛之圆见。虽见而不立见,乃能于一切法不执而无我,乃能如是如是究竟证得。”这一段话很重要,使我们想到佛在《楞严经》里面告诉我们,富楼那尊者一段话。尊者向世尊请教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以后在佛门,被称为根本大问。他这个问题问的是:“一切众生,为什么会起无明?”本来是佛,为什么会起无明?无明从哪里来的?怎么起来的?将来成了佛,无明断掉了,成佛了,成佛之后会不会再起无明?《楞严经》第四卷。这是大问题,根本的问题。佛告诉他:“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答覆无明从哪里来的?知见立知。此地是“虽见而不立见”,这高明!他没有无明。我们见了之后,要立一个见,立一个见就是执著有一个见,这就是无明。《楞严经》在我们中国号称为“开智慧的楞严”,是满有道理的,《楞严经》说得详细,讲得透彻。佛的佛知佛见是什么?圆知圆见是什么?就是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不一不异、无实无虚、法法皆如,这就是佛知佛见。果然契入这个境界,那个人心绝对清净,绝对不会再有妄想、分别、执着。如果你还有妄想、分别、执着,你不但没有入这个境界,连佛说的这几句话真正的意思,你也没懂得。只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听人家这么讲的,真正的意思不懂。真正意思要是懂,哪有放不下的?诸位要晓得,我们这一切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着放不下,放不下是你没看破。圆知圆见是真看破,万法一如,无实无虚,不一不异,你还想什么?世间人起心动念,大概第一个念头,“我想得什么?”你能得到吗?无实无虚,不一不异,你得什么?有什么东西你能得到?只要有一样东西还想得到,那就是无明,那就是虽见而立了见,他不是不立见,他立了见。这个地方的确相当的微细,你还是在一切法里面有执着,有执着就不是无我,有我!我所有的,这个与心性真相完全相违背。看看诸佛如来,他们跟我们作法恰恰相反,舍得干干净净,真正是一法不立。世尊当年在世所表现的,他的出身是王侯之家,是富贵的家族,他完全舍弃掉,去过一种托钵的生活;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过这个生活。这个示现,表现的是什么?一切放下,统统放下,表现这个。在中国唐朝时候庞蕴居士,这很多同修都知道。庞居士也难得,也做了一个样子给我们看。他也是一个富贵的家族,他学佛了,道理统统通达、明了,看破了,看破之后放下了。他怎么放下的?把他家里面的金银财宝,全部装在一条大船上,船滑到江中心,砸一个洞,整个沉下去了,全部不要了。有人问他,你既然金银财宝不要了,为什么不拿去做一点慈善事业,救济别人?那是好事情!他留了一句话:“好事不如无事”。你们想想看这个味道,好事不如无事,人人都无事,天下太平;人人都想做好事,天下大乱,真正的好事是无事。他全部舍弃掉了,那生活怎么办?他卖草鞋,草鞋现在诸位看不到了,稻草编的,编的草鞋,大概在中国内陆可能还有。一双草鞋卖几文钱,每天编几双草鞋卖了,去过日子,他愿意这么作法,跟释迦牟尼佛托钵那个味道很相似。这是示现给我们,看破之后能够放下。与道相应,就是与法性相应,过一种纯粹天真自然的生活,心里面没有一丝毫的忧虑牵挂,舍得干干净净。这要不是真正看破,做不到!这个看破是讲见地,你的见地到什么程度?完全从生活当中能观察得出来。“一异不执,是破除我见之慧剑也。”这个意思好!我执是最难破的。难在哪里?不是执著“一”,就是执著“异”。这个一、异,不是执著“有”,就是执“空”;空是一,有是太多了,花样太多了,是异。总是落在两边,总不能够会归到中道,中道是两边都不执着。一异不执,就是空、有两边都不执着,这样才能够破我相、破我见。“4、我见难除,不外两种理由。(1)见理不明。(2)自以为是。欲破我,首当明理。开佛圆见,彻明其理之谓也。先说五眼以明不执一,为见理不明者说法。继说河沙以明不执异,为自以为是者说法。”“我见难除,不外两种理由。(1)见理不明。(2)自以为是。”古来大德,为我们分析说明的确实很有道理。理,就像前面所说的,诸法如义,法法皆如,无实无虚,不一不异,这是理。你对这个理没有透彻、没有明了,所以你放不下。实在讲,第二个还是从第一个来的,如果见理明了了,决不会自以为是;还是见理不明,自以为是那个麻烦就更大了。见理不明是所知障,自以为是烦恼障,这二障具足,你怎么能破我?“欲破我,首当明理。开佛圆见,彻明其理之谓也。”“开佛圆见”,就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你要是通达明了了,这就是佛知佛见。“先说五眼以明不执一”,这个意思懂了吗?五眼虽然说五个,实际上是一个,是讲“见地”。“肉眼”,我们看到肉眼了,那法眼在哪里?慧眼在哪里?我们这两个是肉眼,没有看到佛有十个眼睛,没有看到;没有看到阿罗汉有四个眼睛,没有看到。论见地,见地是一;从作用,这是有五。也就是他这个见,见地能力的大小、功夫的浅深,分作五个,用这个方法来说明不执着一。佛问:“如来有肉眼吗?”“有肉眼!”“如来有法眼吗?”“有法眼!”那不执着,你说有,都有!而不是说,如来有佛眼,五种眼都叫佛眼。前面我们说到,众生有肉眼,其他的眼没有;天人有天眼,肉眼也是天眼,不执着。一异都不执着,不执着一。“为见理不明者说法”,对象在此地,破他执着一。接着又说恒河沙,就是这一段经文:“继说河沙以明不执异,为自以为是者说法。”他的对象,前面五眼是对见理不明的人说的,这一段讲恒河沙,是对自以为是的人说的。如果我们要不是很冷静的来看这个经文,真的看不出来,不知道它在说什么?“5、今教以一异俱不可执,见将从何安立,则我亦与俱化矣。”实在说,如果不能深入《金刚经》的义趣,这个功效做不到。几个人念了《金刚经》就开悟?几个人念了《金刚经》,四相、四见就破了?有,是有!好像自古以来,只听说有六祖惠能,就这么一个人,六祖惠能以前没听说,以后好像也没有听说。这才晓得难,这才晓得学般若不如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往生的人,你看有多少?眼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就不少个,这就知道我们的根性不行。经虽然是讲讲,讲讲你才晓得,教好难,不容易!摆在面前,都不晓得佛说的是什么意思;说出了,稍稍体会到,是真的,确实是有这么深的意思存在,可是我们就是没有法子体会。虚实、一异、空有,我们还是没有办法摆脱,不落在空边就落在有边,不落在虚边就落在实边,总是这个毛病。这两小节经文真正的用意,就是教我们两边放下,两边都不执着。我们无始劫来的见妄,《楞严经》上讲见妄就是平常讲的妄想,才能断得了。妄想、分别、执着,才真正能够打掉。“6、不一不异之义,为般若之纲宗,佛法之要领。可以贯通一切法。此经令通达无我法者,先通达乎此。此句,开之则为八不、十不、十二不、十四不。详参《讲义》卷四,页三十八。”“不一不异之义”,这个义理、义趣,“为般若之纲宗”。《般若经》的纲领,《般若经》的宗旨,就是这四个字。“佛法之要领”,也只有这一句。“可以贯通一切法”,一切佛法、一切世间法,都不出这一个原理原则。“此经令通达无我法者,先通达乎此。”你要想真正通达一切法无我,你一定要晓得不一不异这个道理;知道不一不异的事实真相,你才能够了知一切法,一切法真的无我。我是主宰的意思,一切法缘生,哪有主宰?缘生持续的力量,在凡夫叫业力。譬如我们今天得这个人身,我们现在明白,这个身体是什么?是刹那九百业因果报的相续相。这是我们在佛经深深体会,了解这个身不一不异、无实无虚。这个身体在世间相续的现象,它能够存在几十年,这是什么力量?业力,业力在支持它。虽支持它,这个身体有变化,有老病死的变化,这个变化也是业力在变化。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在业缘上能够掌握、能够控制,我们可以使这个身体能够多支持一段时间,能够让他少病、少恼,确实可以做得到。明了了,可以支配环境,自己可以支配自己的身体;如果不明了,随业流转,自己完全做不了主。最上乘的,还是了解得透彻,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要通达无我法!要是安住在无我法,那就跟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游戏神通,无二无别。真正通达法无我,安住无我法,这个人就是乘愿再来。他这个身体可以在这里支持一段时间,那不完全是业力,里面有愿力。愿力超过业力就是乘愿再来,不必到西方极乐世界倒驾慈航再来,不必!愿力一下超过业力,就是乘愿再来,我们整个这一生都改变了。没有愿力,我们这一生都是受业力支配。如果发的愿真诚、恳切,愿力超过业力的话,这一生就改变了,就是乘愿再来,这个不可以不晓得。一定要“先通达乎此”,你把不一不异的道理,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此句,开之则为八不。”《中观论》上讲的八不,“八不”是根据什么说的?就是根据不一不异说的,所以这是“八不”的根本句。“十不、十二不、十四不。详参《讲义》卷四,页三十八。”江味农《金刚经讲义》第四卷,第三十八页,他讲得很详细。八不、十不、十二不、十四不,他讲得很详细,我们这里都把它省掉了。你们不怕麻烦的人,可以找《讲义》来看。这一段,后面还要接着来探讨,义趣甚深、甚广,对于我们念佛,实在讲也很有帮助。念佛的功夫,为什么不得力?说老实话,也是放不下。《金刚般若》里面字字句句,它的主旨就是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这一段是看破、放下关键的所在,所以相当重要,不能不多说几句。“7、《大智度论》云: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因缘生法,灭诸戏论。因缘生法,犹言因果。言一切法皆是因果。故一切法皆是具足八不之义。”这是引用《大智度论》里面一段开示,说明不一不异之义。前面曾经说到,不一不异展开来有八不、十不、十二不、十四不。由此可知,它的中心就是不一不异这一句。“八不”,《中观论》上这样说,《大智度论》上也是这么说法,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很清楚的明了它,这就是佛知佛见;换句话说,这是宇宙万有的真相。真相明白了,这叫大开圆解。解圆,然后行自然就圆了。所谓行圆,也就是样样放得下,样样都不执着,这叫圆。如果还有丝毫执着,放不下,你的解行都不圆,因此这一段的意思就非常重要。可是这个意思与我们的常识,与我们的观念,恰恰相反。我们看一切法有生有灭,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些现象都是生灭的现象、断常的现象、一异的现象、来去的现象,怎么可以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乃至于不来不去?这个意思实实在在很深,虽然我们在大乘经上曾经读过、曾经听说过,而事实上,我们在境界里面,这个念头转不过来。于是不但用功不得力,用功是行门,就是研教也不能够深入,行门、解门都产生了严重的障碍。这一段话的意思,末后这两句是说明,“因缘生法,灭诸戏论”。戏论,就是我们平常讲开玩笑的话,不是真的,这叫戏论。前面讲的生灭、断常,一异、来去,都是戏论,所谓是凡夫知见,在法相宗里面叫“遍计所执性”,绝对不是事实。我们讲依他起,依他起还有个依据、有个根据;这个没有,比依他起还假,依他起已经是假的。遍计所执,要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完全是虚妄的抽象概念,绝对不是事实。因缘生法,因缘的意思很深很深。佛在经中告诉我们,所谓一弹指,一弹指六十刹那,也就是说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这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这就是因缘生法。这样微细的现象,我们怎么能够觉察到?不但凡夫没有这个能力,我们说我们的心太粗了,境太微细了,粗心没有办法照见细境。因此世出世间圣贤,教导我们要收心,要修定;换句话说,要恢复清净心,心愈清净,我们讲那个心就愈细,感应特别的灵敏,粗心的人感觉不到的,细心的人感觉到了。这样微细的境界,实在讲要极其细心之人,才能够觉察到事实真相。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八地菩萨定功相当深,八地叫不动地,这一位菩萨见到阿赖耶识的微细相。阿赖耶识的细相,佛给我们讲刹那九百生灭,就是阿赖耶的微细相。他见到了,见到这个现象,才会点头,确实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个说法,我们不常听到;但是另外一种说法,倒是我们很常听到,就是所谓“无生法忍”。我们念佛,回向偈里面,都有“花开见佛悟无生”,什么叫“无生”?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无生是见到这个真相,见到这个微细相。于是所有一切错误的看法、想法,统统放下了,灭诸戏论。我们以为有生有灭、有断有常,全是妄想,全是分别执着,统统放下。由此可知,这地方讲的因缘生法,是极其微细,不是粗相。因缘生法,也就是讲的因果,一切法都是因果的相续相。因与果也不是一定的,我们举一个例子,诸位就能体会到。譬如我们种瓜,大家晓得瓜子是因,我们种下去,将来结成瓜;瓜是果,这是一重因果。瓜结出来之后,那个瓜又是因,瓜里面有瓜子,那瓜子又是果。所以一定要晓得,因果是循环的。因可以变成果,果也可以变成因,因果循环不断,于是产生相续的现象。我们感触到的粗相,是相续相。因为体性必定现相,这在前面都曾经一再的说过,相是不会灭的,没有灭相的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相就是性,性不灭,不生不灭,相怎么会有生灭?相虽然不灭,但是相会改变。因此世尊教导我们,无住要生心,道理在此地。为什么要无住?因为相是刹那生灭,确确实实它不存在。所以这部经的后面告诉我们,“如梦幻泡影”,它不是实在的;“如露如电”,露是露水,太阳一出来,露水就没有了,这是比喻我们凡夫所见的粗相。圣者所见的像闪电一样,很短很短的时间,一刹那之间,闪电一样,那是比喻细相。总而言之,都不是真实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教我们应当要放下,生心要生清净心,你才能够见到事实的真相,你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不但露不能执着,“如露亦如电”,露不能执着,电也不能执着;换句话说,粗相、细相都不能够执着,这就是无住的意思。佛教给我们生清净心,而行布施,一味利益一切众生,决定不要想自己,想自己决定是错误的。从这个事实,我们能体会到,一切法都具足八不之义。无论哪一法,从我们自己身体来说,这个身体就具足这八个意思。乃至身外,所谓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法不具足这八个意思。可是你一定要稍稍体会到事实的真相,你才能够理解。理解就是佛门里面常讲的开悟。“8、佛所说法,不外真俗二谛。俗谛法相,虽变化无常,为世俗所共见,故谓之俗。真谛法性,则常恒不变,为诸法之本体,故谓之真。佛说二谛,皆用八不之义以说明之。”“佛所说法,不外真俗二谛。”古德有所谓“佛依二谛而说”,佛凭什么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他所依凭的就是二谛,二谛是真谛与俗谛。“俗谛法相,虽变化无常,为世俗所共见,故谓之俗。”佛讲俗谛,我们好懂。为什么?是我们的常识,是我们的一般看法与想法,这个说起来,我们可以接受,不至于产生怀疑。真谛就不然,真谛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也就是说,凡夫境界所见的是虚妄相,佛与大菩萨他们所见到的是宇宙的真实相,真实相与我们所见的虚妄相恰恰相反。所以佛说出来,我们感觉到非常的生疏,很难接受。“真谛法性,则常恒不变,为诸法之本体,故谓之真”。“八不”是说明它的真相,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佛说二谛,皆用八不之义以说明之。”八不的意思,后面还要说。“9、谛,明其事理确实不虚。一切众生,所以轮回生死,苦趣无边。无他,由迷俗谛八不之义故也。一切声闻乃至权位菩萨,所以有变易生死,无明未尽者。无他,由迷真谛八不之义故也。”“谛”这个字,在佛法里面用得很普遍,类似现代人所讲的真理,在佛法上用谛,谛有真实的意思。“明其事理确实不虚”,这才叫谛。“一切众生,所以轮回生死,苦趣无边。无他,由迷俗谛八不之义故”。“八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凡夫不了解真相,迷了!以为一切法有生有灭、有断有常,这是迷惑的见解。迷了也就是说,我们想法、看法错了;于是你的作法、说法,当然也就错了;错误的结果,就变成六道生死轮回。你要问六道怎么来的、生死怎么来的?这把轮回生死的原因说出来了,是这么来的。“一切声闻乃至权位菩萨,所以有变易生死,无明未尽者。无他,由迷真谛八不之义故。”俗谛有八不的意思,真谛也有八不的意思。“八不”归纳起来,就是前面所讲的“不一不异”。你只要懂得一句,其他的意思都能够明白。“10、于此八不义谛,迷有浅深,悟有高下。故有六道之纷纭,三乘之差别。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即为令众生了二种生死。故说种种法以开示之,令得悟入耳。而种种法,不出真俗二谛,故此义理贯通一切经论。”“于此八不义谛,迷有浅深,悟有高下。故有六道之纷纭,三乘之差别。”迷得浅的是天道、人道;迷得深的是饿鬼、地狱。这是迷有浅深。觉悟也有浅深,悟得深的是菩萨,悟得浅的是声闻、缘觉。这是说明十法界是怎么来的,十法界的业因,只是于真俗二谛迷悟浅深差别而说的。“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即为令众生了二种生死。故说种种法以开示之,令得悟入耳。而种种法,不出真俗二谛,故此义理贯通一切经论。”贯通一切经论,实在讲就是贯通世出世间一切法。由此可知,这一段经义的重要,势必要细心去领会。佛出现在世间,为什么?为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生死有两种:一种叫分段生死,一种叫变易生死。说法有很多种,我们讲最普通的一个讲法,分段生死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我们得人身,在这个世间生活几十年,业报尽了,死了,这是一个阶段的生死,这叫分段生死。这个说法,大家很容易明了,这个相讲得粗。如果要说细一点,诸位仔细的想想,冷静的想想:昨天能不能再回来?不能回来了,永远不能回来了。昨天死了,今天生了;到明天,今天又死了,明天又活了。你一定要细细观察才晓得,每天都一个生死,晚上睡在床上,跟死人有什么差别?再微细的观察,才能够发现,原来念念都生死,念念都生灭。你能够这样观察,慢慢的就觉悟了,就发现佛在经上依世俗谛讲的无常,这就是无常,无常是依俗谛说的。变易生死是什么?变易实在讲,并没有真的生死的相,而是他的感受起了变化,境界起了变化。譬如,学生在学校念书,上学念一年级,过了一年,他就升二年级。一年级死了,二年级生了,他哪有生死!没有生死,他的境界往上提升。为什么变易也叫生死?生死是苦。像他读书,辛辛苦苦要念一年,才能够升一级;他要不用功、不努力,他升不上去。比喻菩萨修行亦复如是,初住菩萨要到二住,要认真修,才能够舍初住升二住;二住菩萨再努力精进,舍二住升三住,这种现象就叫做变易生死。由此可知,六道众生两种生死都有,分段、变易统有。见思烦恼断了,证到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分段的生死没有了。我们讲他超越三界之外,三界之外有变易生死,一直到成佛。等觉菩萨还有一丝变易,舍变易生死,就圆满菩提。佛出现在世间,可以说是为了这个,凡夫、二乘,不但是权教菩萨,乃至于法身大士,要想断变易生死,都不容易!佛是大慈大悲,出现在世间,帮助九法界一切众生,了生死、证菩提,佛是为这个。“故说种种法以开示之”,帮助众生觉悟。种种法要从总纲领上说,不外乎真俗二谛;换句话说,不外乎真俗八不。所以不一不异,这义理就贯通一切经。我们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那可能吗?当然可能。为什么可能?因为它的义理是贯通的。刚才说了,不但通佛法,也通一切世间法。问题在哪里?就是通的境界,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这一部经才叫通?我们把这部经念上十万遍,背得滚瓜烂熟,从后面背到前面,一个字也不错,算不算通?不算,没通!要怎样才通?要真正明了经中的义趣,那才叫通。换句话说,一切经都是讲真俗二谛,都是讲不一不异,你要从这上面体悟,那就叫通了。你再听一切经、看一切经,就不难了,毫无障碍,一接触就通达。而“不一不异”就是前面讲的“无实无虚”,也就是前面讲的“无住生心”。这些句子,我们的确念得很熟,自己也觉得好像有一点通达了,实际上有没有通?没通。没有通,不怕!宗门的方法,必须在句下提起疑情,也就是说,常常把这一桩事情念在心上,不要把它忘记。在一切境缘之中,或是人事环境,或是物质环境,常常提醒这一句话,看看能不能起作用,这叫疑情。久而久之,我们的妄念少了,心清净了,智慧增长了,不定在什么因缘之下,豁然大悟。我们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这才能悟入。宗门所谓“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疑不是怀疑,不是贪嗔痴慢疑,那个疑是烦恼,那怎么能开悟?这种疑叫疑情。佛告诉我们,我们也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但是解得不圆,解得不够透彻。要把佛提示的念念不忘,时时拿它来作观照,这叫做提起疑情。“11、性相不二,空有同时。有即是空,故俗谛之生灭,为假生假灭。空即是有,故真谛之不生不灭,亦是假不生假不灭。既见性,正好现相,随缘度生。”“性相不二,空有同时。有即是空,故俗谛之生灭,为假生假灭。”如果你不知道性相不二,空有同时,俗谛不生不灭的道理,你永远参不透,你永远无法体会到。所以一定要晓得性相不二、空有同时。空是性,性空,有是相,它是同时存在的,永远是同时的,即使千变万化,还是同时的。古德比喻得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永远不能分割,确实同时存在。我们凡夫只见相不见性,只见有不见空,毛病在这个地方。二乘圣者,他们的过失跟我们恰恰相反,他们是只见空不见有,只见性不见相;于是,所谓有体无用,不起作用了。而凡夫虽有作用,违背了性体,这都是错误。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确实领悟到性相不二、空有同时,你的心清净了,你对一切法自自然然不执着。佛教给我们随缘度日,你在境缘当中,决定不会生一念攀缘之心。一念攀缘之心尚且无,哪有攀缘之事?你的心多清净,多自在!马上就得受用。为什么?因为你明了所有一切现象,都是虚妄的,如梦幻泡影,生灭是假生假灭,假生假灭就是不生不灭。“空即是有,故真谛之不生不灭,亦是假不生假不灭。”因为空就是有,前面讲有即是空。有即是空是俗谛,空即是有是真谛。空是性,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所以性相不二。说生灭、说不生不灭,都是假设的;换句话说,都是虚妄相想。“既见性,正好现相,随缘度生。”这是讲菩萨,菩萨见了性,见了什么性?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这是自度,自度之后再看看,芸芸众生迷在其中的人还不少!佛劝我们要发大慈悲心,帮助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帮他们开悟,帮助他们见性,“随缘度生”。随缘两个字好!因为随缘,自己真的得度了,也真的帮助众生。如果是攀缘,不但度不了众生,实在讲也没法自度。必须要懂得随缘,随缘就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12、当知佛说,是佛境界。所谓诸法实相,惟佛与佛,方能究竟。所以华严会上,善财所参五十三位善知识,皆曰我惟知此法门,余则不知。乃是实话,并非谦词。所以古德如智者、贤首等诸大师,平生只宏扬数种经论,盖学力只能如此。此正古德高处、真处。后学所当学步者也。”“当知佛说,是佛境界。”佛是一个彻底究竟圆满大觉之人,一丝毫的迷惑都没有了,他见到的完全是事实真相,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他见的是这个。“所谓诸法实相,惟佛与佛,方能究竟。所以华严会上,善财所参五十三位善知识,皆曰我惟知此法门,余则不知。乃是实话,并非谦词。”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必须要学习的。《华严经》五十三位善知识,皆是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下面我们不谈,我们单谈等觉,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觉菩萨。善财来访问他,尚且说,“我惟知此法门”,这一句话显示,等觉菩萨尚且一门深入,无量无边的法门,他修一个法门,一门深入。问其他的法门,“其他的法门我不知道,你去请教另外的善知识。”我们读到之后,这些菩萨给我们做榜样,一点贡高我慢都没有,彼此尊敬,彼此谦让。我们会到这地方去了,以为他是这样子,其实怎么样?其实是实话,实话实说,不是谦虚。我们要说他谦虚,实在讲也没说错,但是它还是事实,真的是一门深入。唯有一门深入,才能够达到究竟的根底。究竟根底是什么?破最后一分生相无明,圆成佛道。你能够想到这一层,你就知道他是实话。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五十三参,广学多闻。善财是不是学杂了?没有。善财童子还是一门深入,没有学杂了。何以知道他没有学杂?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到最后礼辞。参访之后,对他感谢、礼敬,然后辞别。辞别的意思,就是你这个法门我不学,我不修,我还是修我自己的法门,“辞”是这个意思。不是在那里告辞,再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你要这样子的话,那就是望文生义,你就把意思错解了。礼谢!不依他这方法修,是这个道理。那个方法我听了,我看了,我不学,我还是学我的老方法。所以他没有杂学,没有杂修,依旧是一门深入。参访,既然是一门深入,又何必要参访?实在讲,用不着参访了。诸位要晓得,参访乃是随缘,不是攀缘。攀缘,那就不是参。参里面,参是离心意识,诸位想想,离心意识,哪来的攀缘?识是分别,意是执着,不分别、不执着,那个心就更不可思议了。心是落印象,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这叫做离心意识,参!他哪里有攀缘?为什么要随缘?我们有这个身体,身体没有灭掉。身体在这个世间,你从早到晚不能不接触大众。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谁?就是你从早到晚接触的这些大众,这里面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接触他们,你总会听他们说话,你总会看他们工作,看他们办事,这就是五十三参。由此可知,参学怎么能避免?我们回来再看看,像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专修念佛法门的。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他说“我与五十二同伦”,同伦,伦是志同道合,我们今天讲同学,同伦比同学的关系还要密切,同学未必志同道合。同伦用今天讲,勉强讲是同志,真正同志,大家都是修念佛法门的。五十二个人是谁?从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位次,等觉、妙觉,妙觉是成佛了;换句话说,这句话的含义,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我一句佛号念到底,决定不更改,不但不更改,决定不参杂、不夹杂,一门深入。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面,赞叹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说得一点都没错!法界初祖,就是一句佛号,他是不是多简单、多清楚!他用功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所修学的效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两句话讲的是效果。由此可知,法门虽然无量,贵在专修。一直到等觉菩萨,还要专修,你才有能力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圆满菩提,这才能得到;最怕的是夹杂。所以这五十三位善知识,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专,专精而不杂。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将来如果有这个因缘,有这个福德,建立一个道场,要标榜一门,不能搞杂,杂不能成就。我们现在看到许多道场,他们修行的方法,不能说不用功,但是杂修。当然他也不无道理,他说:“我这个道场,如果不搞这么多花样,没有信徒来。”为了满足信徒的希求,喜欢念佛的,我这里有念佛会;喜欢拜《大悲忏》的,我这里有大悲法会;喜欢拜《梁皇忏》的,有梁皇法会;喜欢念《地藏经》的,有地藏法会。一个道场,那个法会之多,有多上一百多种,热闹!道场真的是热闹!这里面的信徒川流不息,从早到晚,一年到头,很热闹!能不能成就?一个成就都没有,这个道场失败了。道场的兴旺,实在讲,不是人多,不是香火盛;是问你这个道场开悟的有几个,有多少?证果的有多少?往生的有多少?这是道场的兴旺。这就是我们讲的形式与实质,我们要讲求实质,不能讲求形式。如果你要是有真智慧,有真实的慈悲心,你一定是提倡专修、专弘的道场。这个道场没有几个人,不要紧,它是真实正法道场,诸佛护念,龙天保佑。道场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在这个道场修行的人,他会有成就,这才叫做殊胜。所以细细去读五十三参,你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古德如智者、贤首等诸大师,平生只宏扬数种经论,盖学力只能如此。此正古德高处、真处。后学所当学步者也。”在我们中国历代的这些祖师大德当中,他们一生弘扬的也只有几部经,而这几部经必定是相关的。譬如:我们学净土宗,净土有五经一论,总共六种。这六种是关连的,讲这六种经,依照这六种经修学,实在讲,一即是六,六即是一,它不杂。大家只要稍稍留意,都能够看得出来。而古德当中还有一些人,专门提倡一部经的,一生讲一部经,依一部经修的。譬如:古人有一生讲《弥陀经》两、三百遍的,你问他其他的经,《无量寿经》我不会讲,你去请教别人。其实他怎么不会讲?他样样都会讲,不讲了;给后人做一个好榜样,一部经。我明白这个道理,我也很想学习,一生讲一部经,我之所以讲这许多经论,这被逼的,没法子!大家都来找我,我想想,也没有别人讲,这没法子,这被逼的!对我自己来说,损失非常之大。一部经自行化他,那个境界确实不一样,一门深入,功行进步非常显著。讲多了、讲杂了,没有好处,说这么多东西,实在讲也是很大的一个牺牲,为了便利于后学。找好学生也难!早年做学生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的话,我们还很不容易体会。老师告诉我,学生要找一个好老师,难,不容易!反过来,好老师要找一个好学生,更难!这一句话,一直到晚年才深深体会到。现在我还乐意讲一些经论,原因在哪里?有录影机。这就是说明,遇不到好的学生不要紧,把经论录下来,也许将来有学生遇到了,他从录音带、录影带里面去学习、去体悟。这是以前那些老师没有法子的,做不到的。现在我们得利于科技的帮助,纵然眼前遇不到传授的人,用这个方法还行。在古时候,古大德找不到学生怎么办?写书。只有写下来,流传给后世。写书相当辛苦。这些地方我们要细心去观察,要认真去学习,一门深入,学一部经。这地方的赞叹,“此正古德高处”,他见解高人一等。“真处”,他对自己、对佛法、对众生真实之处。这四个字是勉励我们,要向古大德看齐,要向古大德学习。“13、即令顿悟同佛,而障若未尽,仍未能彻底会得。仍须向离相离念处,真参实究,而后乃能契入耳。”这一段的开示,对于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即令顿悟同佛,而障若未尽,仍未能彻底会得。”我们可以举一个古人做例子:龙树菩萨,这个人了不起!我们从《传记》里面所看到的,他的确是世间希有的天才。年纪很轻,世出世间的典籍他读尽了。不但他有这个能力,而且他有智慧,他能解其义,一切经义他都通达,他都明了。世出世间的典籍他读尽了,于是贡高我慢,瞧不起人。这是什么?烦恼未尽。只要有这么一个态度显露出来,真正有学问的人,真正有修养的人,他看到了就不以为然。实在说,如来真实义,他并没有真的懂,他所能够体悟的是表面、表层,没有深度;如果有深度,我们中国古人所讲“学问深时意气平”,愈是有学问的人,愈谦虚;愈是有学问的人,愈退让。不可能说愈有学问愈傲慢,没有这回事情。修行人愈有功夫,说是愈瞧不起人,那个人可以断定他没有修行,不要说功夫,修行都谈不上。修行是什么?修正你错误的行为,贪嗔痴慢是错误的行为,你还常常起现行,可见得你错误的行为并没有修正过来,这哪里能够瞒人的?这是说明,他入得浅,他解得浅,没有深度。这就是障若未尽,没有彻底会得。不过,像这些菩萨,他们有福报,必定有诸佛与大菩萨会帮他忙。龙树菩萨的烦恼起来了,他贡高我慢,不可一世,这是烦恼现行。大龙菩萨赶快来诱导他,接他到龙宫里面去,看看龙宫所收藏的典籍。龙树实在也很难得,看到龙宫里面的收藏,他吓到了,才知道自己所读的太少太少了,要跟龙宫里面所收藏的典籍比,微乎其微!于是贡高我慢的心马上就降伏下来。真的有这个事。我们自己要深深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毛病?”龙树菩萨读尽世间典籍,还犯了这个毛病,我们所学几何?如果也自以为是,也犯贡高我慢,那就错了。必须要向离相离念处用功夫,这是讲真实功夫,“真参实究”。参究,刚才讲了,离心意识叫参,不用分别,不用执着,不落印象。究是样样明了,样样通达,这是究。离心意识用的是什么?用的是真心。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哪一个学佛的人都知道,离心意识参,我们偏偏离不掉。你试试看,你能够离开分别吗?你能够离开妄想吗?我很想离开,很想离开就是妄想,就是执着,可见这个事情不容易!实在不行,还是回过头来老实念佛吧!我看除老实念佛之外,没第二条路可走。诸位必须要明了,老实念佛就是真参实究,老实就真,就真参。念佛功夫得力了,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了。这个法门殊胜,这个法门巧妙,黄念祖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讲得很好。“14、不执一不执异,以此法印,向一切法上,微密印证。以此法印,向自心上印证。向未起心动念处印证。如此,庶有通达之可期。以此见地,向心行处及诸法上,了知其所以然,以求通达而无我者也。”“不执一不执异,以此法印,向一切法上,微密印证。”这个功夫,就是宗门里面的原理原则。此地所说的,就是两边不执着,一切放下。不但事上如是,理上也有相当的觉悟。为什么不执一?为什么不执异?这个道理了解几分,才真的肯做。这四个字也是大乘法印。行者,修行人,要把它用在一切法上,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饭,用在日常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用在佛法修学上,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离开这个原理原则,所以称作法印。能在一切人事物里面去勘验,这就叫“微密印证”,从一切法当中去体会、去观察,与佛所说的原理原则相不相应。“向自心上印证”,这才有用处。这个样子,功夫才叫做得力,自心就是真心本性。“向未起心动念处印证”,这一句是解释上面一句,怎样向自心上印证?真心没起念,起心动念了,那是妄心,那就不是真心;要在没有起心动处去印证。印证有没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错了。这个说法不好懂,我们还说一句比较容易懂的,就是这个意思:处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样样事情都照做,而且样样事情认真负责,要保持自己六根在境界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微密印证。用这种功夫,就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所讲的四无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会无障碍?因为一切法不一不异,所以它没有障碍。因为一切法不生不灭,因为一切法不来不去,它哪有障碍!障碍从哪里生的?从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诸佛如来在尽虚空遍法界度一切众生,《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两句话就是《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相”。虽然现这个身相,他并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着。现相如是,说法亦如是,度生亦如是,种种示现,无不如是,这个才妙!与不一不异完全相应,这是大菩萨修行的方式。我们明了,也可以试试看。我们用的老实念佛,与不一不异没有障碍,无论哪一法都没有障碍。这样用功,功夫很容易得力。“如此,庶有通达之可期。”这个地方“通达”,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大开圆解。你要会这样用功,大开圆解、明心见性,那就有希望了。“以此见地,向心行处及诸法上,了知其所以然,以求通达而无我者也。”安住在无我法是诸佛,诸佛如来安住在无我法。凡夫、二乘、权教菩萨都执著有我,即使通达法无我,但是他还是住在我法上,没有能够安住在无我法;真正达到无我法,才真得大自在。“我”是枷锁,诸位要知道,像受刑人一样,带着枷锁。枷是个牢笼,监狱的牢房、牢笼,都不是好事情。一定要觉悟,那不是好事情。不能到无我,你就没有办法脱离枷锁、牢笼,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契入诸佛菩萨的境界。方法,这个地方讲得很好,非常具体,一定要用这样的见解,“以此见地”,用这样的看法。这个看法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看法,要用在我们自己“心”,起心动念之处;“行”是行为造作之处,要用在这个上面。在这上面去印证、去体悟,然后对佛所说一切经教之所以然的道理,你才能够领悟,就是开经偈所讲“愿解如来真实义”。真实义你才见到、体会到,然后也能跟诸佛如来一样,通达无我法。一三四、明正知 明心行叵得 喻众明知 引喻底下一段经文,意思愈说愈深,愈说愈妙!“明正知”,如来的正知正见,佛知佛见。第一小段明心行不可得。【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这是从比喻上说的。佛当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恒河流域;因此,佛在经上凡是讲到数目多,都用恒河来做比喻。恒河的沙很细,那一条恒河有多少沙,数不尽!佛的比喻很巧妙,把每一粒沙再变成一条恒河,恒河就无量无边!【是诸恒河所有沙数】再做一个比喻,每一粒沙变成恒河,每一条恒河又有那么多恒河沙,这个数字。佛很会说话,很会比喻,我们一般人比不出来。【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诸佛的世界,那个数量之多,就像这个比喻。再问须菩提尊者,诸佛世界多不多?下面是尊者答覆:【甚多,世尊。】太多、太多了!没有法子计算。这里面的意思很深,如果不细说,很不容易体会。“1、心行,心之行动,起心动念也。诸法,外境也。约内心外境以明正知,意在使知无境唯识、心外无法之义也。”“心行,心之行动,起心动念也。”起心动念是心的行为。我们讲三业的行为,口是言语,身是造作,口的言语跟身的造作都有限,可以说都有数量。你今天从早到晚说话说个不停,也能计算得出来,你说得不算多!可是心里面的妄念,就没有法子计算,无量无边。愈是微细的妄念愈多,愈是不可思议。前面一小段是解释科题,明心行不可思议。“诸法,外境也。”外面的境界,身外之物。“约内心外境以明正知”,从内心妄念,从外面无量无边的境界,显示出诸佛如来的正知正见。“意在使知无境唯识、心外无法之义也。”这是正知正见,意思恰好跟前面不一不异圆融起来了,结合得非常的巧妙。让我们知道“无境”,境是外面境界,为什么说无境?境是假的,境是假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假有。什么东西?唯识。识是能变,假相是所变,这一句话法相讲得最微细、最透彻。稍稍涉猎一点的人,都晓得八识五十一心所,心心所各有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我们现在看到外面这些色相,是阿赖耶的相分;我们一切感受的现相,是心心所的相分。这要讲起来时间很长,也很细。相从哪里生的?从见生的,见就是识,就是分别。离开妄想分别,没有现相。妄想分别是因,现相是果,前面讲就是说的因果。相为什么是虚妄,是不可得?因为见是虚妄的,识也是虚妄的,识也不是真的;这后头要跟我们讲,三心不可得,心行不可得。心外无法,一切法相是自性变现的,实在讲就跟作梦一样。末后这个比喻,虽然说了六个:梦、幻、泡、影、露、电,六个里面是以梦为主。必须要晓得,我们眼前境界是梦境,人生如梦。“如”是“就是”的意思,人生就是在作梦。梦能不能得到?梦什么也得不到,假的!这都是说明事实的真相:心外无法。梦境从哪来的?梦境是我们的意识心变现出来的。这一段要给我们说明这个甚深的义趣。“2、心外无法,故法法不外一真如。但众生外为境相所迷,内为心念所扰,不能证得。此般若所以令离相离念也。”“心外无法,故法法不外一真如。”真如就是真心。当我们作梦,或者在梦醒的时候,梦中境界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可以好好去想一想,我心是什么样子?作梦的时候,就是心的样子。为什么?你的心完全变成梦境,那个梦是妄。经上常讲,“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能作梦的心,梦是心变的幻相;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心不现相,你不知道心在哪里,你不晓得心是什么样子,它一现相就找到了。它现出相出来,那个相就是心,心里面的相。你每天做的梦不一样,可见得你能现作梦的心是一个,所变的相千变万化,它不一样。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一切法不外乎真心,不外乎自性。所以会的人,见相就见性,他明白了,他不迷了,所以叫明心就见性。我们今天为什么相上见不到性?迷了!我们是迷心,他是明心。“但众生外为境相所迷,内为心念所扰,不能证得。”这是把凡夫见不到事实真相的原因说出来了,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事实真相?外面迷在相上,以为这一切相都是真的,相有生有灭,有断有常,迷在这上面;内里面妄念纷飞,妄想、分别、执着,这是里面,心念所扰。因此事实真相见不到,不能证得。“此般若所以令离相离念也”,佛在般若会上,教给我们明心见性的方法,教给我们恢复性德的方法,最重要的开示,就是“离相、离念”。离相,前面讲四相;离念,后面讲四见,见是念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错误,这是妄想,这是分别、执着,自性真心里面决定没有这些东西。如果有这些东西,你就不能见性,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被它障碍,被它蒙蔽。只要把这虚妄的相想,世尊在《楞严经》上讲的虚妄相想;相就是离相,想就是离念,相跟想都是虚妄的,这才教你要离。离的意思,不是不要,不是要舍离,那你又搞错了。离是不执着,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是这么个离法,不是说不要相。前面讲过,相不能断,你怎么能离?相就是性,相虽然是妄的,性是真的,性相从来不离,性相是一不是二。你说相不要了,那性也不要了,哪有这个道理!离是离你分别、执着这个念头,是离这个。由此可知,说离相,就是离执着;说离念,就是离分别、离妄想。《华严》上讲:“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妄想是念,执着是相,你把大经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清楚,不至于把经义错会了。“3、性体空寂,本无有念。诸法缘生,本来无生,当体即空。故心行诸法,不一也。叵得缘生,不异也。不一不异,诸法如义也。如是而知名曰正知。知此,则知应离念离相之所以然矣。离相离念,正所以无我也。”“性体空寂,本无有念。诸法缘生,本来无生,当体即空。”这一段要为我们说明离相、离念的所以然。佛为什么这样强调,为什么要我们一定要离?所以然的道理在哪里?这一段要给我们说明。一开端讲性体空寂,本来没有念。可见得你有念,都是妄念。妄念是过失、是错误,离念才是正确。有念就是障碍,佛法里讲业障,有念就是业障。离念,离念消业障,业障消了。“诸法缘生,本来无生,当体即空。”这是讲离相。为什么相不能执着?因为一切相是缘生的。包括我们自己的身相,我们自己身体也是个相,这个相也是缘生的。佛在经上常说,大家也耳熟,四大五蕴和合而现的身相,四大五蕴就是众缘。既然是缘生之法,它没有自性,它没有自体,所以当体即空,你怎么能够执着?你执着这个身,你就生无量无边的烦恼。你要是晓得这个身的真相,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你还有什么烦恼?没有烦恼了!“故心行诸法,不一也。”心行妄念,诸法幻相,不一,从相上看不一样。“叵得缘生,不异也。”叵得是不可得。如果从真相里面看,皆不可得,妄念也不可得,妄相也不可得,都不可得,没有两样,不异;不一不异。从起心动念、从分别执着里面,这不就是勘验出不一不异的道理吗?诸佛如来不一不异的法印,不就印在这些事实上!我们从这地方体验出来。这教给你一种方法,你要会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哪一法里面,你都用这个去勘验,而后才恍然大悟,果然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不一不异。“不一不异,诸法如义也。”前面经文上说:“如来者,诸法如义。”这句话说得妙绝了,要细心体会。“如是而知名曰正知”,可见得正知正见是有标准的,不是漫无标准,它真的是有标准,这是诸佛与大菩萨的标准来说的。为什么这里面含著有大菩萨?因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金刚经》中所说的诸佛,实际上是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在天台家讲六即佛,他是分证即佛;他虽然不是究竟圆满,他是分证即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是佛。他的见解,跟如来果地上没有两样;真实通达无我法,真实通达。所以他的知见叫正等正觉,虽然没有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如来的正知正见。诸位要晓得,正等正觉是已经通达无我法,决定契入诸法一如的境界,他才称之为正知正见。“知此,则知应离念离相之所以然矣。”你把这个道理搞清楚,这个事实真相明白了,你才晓得,佛为什么教我们离念,为什么教我们离相。如果不离念、不离相,“诸法如义”你决定不懂;“无实无虚”、“不一不异”的境界,你决定不能够契入。“离相离念,正所以无我也。”诸佛如来为什么能够通达无我义,为什么能够契入无我义?正是他彻底究竟离相了;不但离相,也离念;也就是说,妄想执着统统放下了,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这是把科题里面的意思先说出来,经文的比喻还没说,然后再看底下,我们才晓得这个经文的比喻,是比喻什么事情,这才能够明了。“4、设喻河沙为言,意显妄心及一切法,层出不穷,牵引愈多,不可胜数。以显妄心法相,如幻如化,莫非假有。”到了这个地方,才把恒河沙数的比喻说出来了。显示出世尊与尊者的问答,里面所含甚深的义趣,比喻众生的妄心,就是妄想,无量无边。妄想的形成发展,确确实实是没有法子计算。有想就会有现相,佛在经中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法相”,法是指一切法,一切法皆有相状。虽然有相,这个相,本经说得很清楚,如梦幻泡影,因为它是缘生之法,没有自体,当体即空,所以说它如幻如化,它是假有不是实有。这是我们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的。“5、‘于意云何’,探试其见地。佛世界,即大千世界。为一佛教化之区域。以无量数之沙比喻世界之多,皆为借以显下文众生心多。”“于意云何”,这一句话是探测须菩提尊者的看法。“佛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一尊佛的教化区。经文里面为我们显示,恒河沙的恒河沙数佛世界,说明佛世界之多、诸佛之多,都是不可思议。这些比喻都是显示下面经文,说出众生心的妄念之多。一三五、悉知【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诸位要想到前面的比喻,是恒河沙数的恒河沙数,大千世界之多不可思议!每一个佛世界有多少众生?像我们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不只是这个地球,黄念老所说的,我们这一个银河系,只是娑婆世界里面的一个单位世界。娑婆世界多大?像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银河系,应当有十亿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区。这里面有多少众生,也是没有法子计算的。“1、‘尔所’,指上文无量言。‘国土’即世界。所谓十方刹土,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族类、色身,大而天人,小而蝼蚁,其心无不‘悉知’。”“尔所,指上文无量言。”真的是无量无边。“国土即世界。所谓十方刹土,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族类、色身,大而天人,小而蝼蚁,其心无不悉知。”蚊虫蚂蚁是小的,动物里面是小的。天人,这是报身大的。无论是大身、小身,无论是天道,还是畜牲、饿鬼道,凡是有情众生都有念头,也就是说都有妄想。不要说众多的众生,就是我们自己本人一个人,也不要说从生到死,简单讲从今天早晨到晚上,我们打了多少妄想?自己都不晓得。从早到晚打的妄想,那个数量就不可思议!何况经年累月,何况无量劫来,又何况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些众生心里面起心动念,佛都知道。这个话是真的、还是假的?佛有这样的能力吗?也许说凡是念头都是妄念,这个说法,我们能够接受,能够体会到,不管你什么念头,总而言之都是妄念。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测度如来的智慧,那就错了。如来智慧无论是总相,像刚才我们讲的是总相,只要是念头都是妄念,这是总相。各各不同的念头是差别相,何况念是因,它会现相,现相是果报。这里面业因果报,非常的复杂。这些微细的差别相,如来在果地上确实悉知悉见;不但知道总相,确确实实差别相都能看得清楚。“2、佛世界,亦含深旨。当知世界之执持不坏,固由众生业力。然非仗佛慈悲威神之力,为之摄持。以众生业力之恶浊,早不知成何不堪之状况矣。一切众生皆蒙佛恩而不自知。此犹父母之照顾幼儿也。”“佛世界,亦含深旨。”含义很深。“当知世界之执持不坏,固由众生业力。然非仗佛慈悲威神之力,为之摄持。以众生业力之恶浊,早不知成何不堪之状况矣。一切众生皆蒙佛恩而不自知。此犹父母之照顾幼儿也。”末后的比喻尤其是恰当。经里面讲佛世界,实在说大小乘经论里面讲得太多,其中的深义真正能领会的人并不多。世界为什么会存在?佛法中讲的劫数,我们常讲一个大劫,一个大劫里面有四个中劫,这四个中劫就是成劫、住劫、坏劫、空劫,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世界相续最明显的是住劫。其实成住坏空,都是一切众生业力变现出来的。但是成不是骤然之间成就的,现在的科学家观察到,成是慢慢成就的;坏也不是一下就坏掉,也是逐渐慢慢的坏。但是总没有住劫这个形相来得那么明显。我们现在是在住劫当中,这个劫的名字叫贤劫,贤劫之中有千佛出世,这一千尊佛在这个世间出世,都是在住劫之中。坏劫的时候,没有佛出现于世,都在这一个中劫。这个世界,为什么能够维持这么长久?同样的道理,大的说世界,小而说我们人身。我们人身能够在这个世间住世几十年,这几十年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持它?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懂得这个原则,我们可以观察社会,观察这个国家,观察现前的世界,你就能看出门道。这里讲得好,“固由众生业力”。世界上造业的人太多了,哪一个众生不造业?业有善业、有恶业、有无记业。如果这一个地区,众生造的善业多、恶业少,这个地区的环境就好;固然是自己善业所感,这个地方承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们今天讲的物产丰富。人人不但过着富裕的生活,而且个个聪明智慧,这是要靠大家修善业才行!当然诸佛菩萨一定有慈悲威神愿力加持,有众生修善,佛慈悲加持的力量特别的显著,这才能维持。如果众生不修善,而去造作恶业,恶业感的是恶报、灾难,这个地方风雨不调、天灾人祸频繁不绝,人人都要受苦受难。这个灾难从哪里来?是众生造作恶业所感。我们学佛的人,听到佛的教诲,我们能够接受;不学佛的人,跟他讲因果报应,他说这是神话,这是迷信,你说有什么法子!明明是事实真相,他要说它是迷信,这就可悲。这一桩事情,如何能叫一切众生回过头来接受圣教,全靠教育。但是现在的教育,全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地区,都否定圣贤的教育。今天世界大乱,东西方的预言,都说这个世纪末,一九九九年两千年全世界有大灾难,这是几百年前东西方古老的预言这么说的。九九年跟两千年距离我们很近,今年九六年,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看得到;换句话说,这个大灾难,我们都要亲身去体验。这个古老的预言,可不可以相信?我们姑且不论,我们就事论事,看看现在世道人心,这个不假,这佛在经上教给我们的。现在世界人满脑袋所想的,是些什么?是善、还是恶?是净、还是染?我们从这一方面来看,感觉到前途确实不乐观。我前几天收到一位黄居士,他是去年曾经参加我们此地佛七,他住在英国伦敦。寄一份资料给我,我看到很欢喜,非常难得!现在英国的教育部,在小学里面要设佛教的课程,从五、六岁起就教他读佛经。现在他们需要教材,小学的佛学教材,中学的佛学教材。我看到他的资料,他们藉着这个教学,是从五岁开始,大概到十二、三岁,这不容易!一个国家教育部里面,正式制定佛学课程标准,我还没听说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非常难得!我们听了欢喜,我们希望把这个消息传播,希望其他国家地区,主持教育的人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佛法教人心清净,教人心慈悲,教人断恶向善,种好因一定得好果报。佛力加持一切众生,即使再恶劣的环境,佛也慈悲加持,所以这个世界不至于崩溃,不至于灭亡。这是一切众生都蒙佛恩,行善的人蒙佛保佑,作恶的人也蒙佛保佑。佛虽保佑,这些众生不知道,不知道有佛在保佑他。正如同父母全心全力照顾他的幼儿,幼儿并不知道,不知道父母在关怀他、照顾他。诸佛菩萨照顾我们就是这样,真的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菩萨照顾一切众生,没有条件好说的。我们行善,佛照顾我们;作恶,佛也照顾。行善,佛欢喜是真的;作恶,佛是摇头,这是真的,但是没有不照顾的。不是说你行善才照顾,作恶就不照顾,那佛的心不平等;佛心是清净、平等、慈悲的,统统照顾。但是众生行善,佛加持的力量你特别能感受得到;作恶,佛加持的力量你不太容易感受到,这是真的。“3、诸大乘经所说,梵王、帝释、乃至日月天子、一切诸神,皆在佛前发愿,护持众生。故知世界之执持,实赖佛恩慈悲威神之力。”这些事情,《地藏经》上说得很清楚,大家读《地藏经》的人很多。这些梵王、帝释,这些日月神祇在佛面前发愿,拥护这个世界,拥护众生。我们在《华严经》上也看到,那个更殊胜。诸佛菩萨示现在六道里面,作鬼王、作天王、作人王,帮助一切众生来护持国土,来护持这个社会,这种情形,大乘经上常常可以看到。现在佛门里面,经忏佛事很多,放焰口几乎我们都曾经见过,焰口台的对面,有一个鬼王焦面大士。通常我们用纸扎一个鬼王,那个样子很不好看,看了很恐惧。焦面大士是谁?就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鬼道,要现鬼身去度饿鬼,焦面大士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这才晓得,哪一道里都有佛菩萨。畜牲道也不少,你们吃鸡吃鸭,可能那个鸡鸭就是什么菩萨、佛化身,你们都把它吃掉了,这是真的。诸佛菩萨非常慈悲,来护持这个世界。“4、世界国土,已多至无量。其中众生,其数之多,那复可说。何况众生心乎。真所谓不可说不可说矣。”众生已经是多得不可思议,众生那个念头有多少?“真所谓不可说不可说矣”,实实在在没法子说。“5、所以如是层递以说之,显不一之义。‘如来悉知’,以如义知之耳。”“所以如是层递以说之,显不一之义。”归到最后,还是归到不一不异,结归到这个总纲领上来说,这是显示不一无量无边。“如来悉知,以如义知之耳”。“如来”是什么?诸法如义。如来没有不知道的。不要讲如来果地,我们读《无量寿经》,佛在经上讲得很详细,凡是生到西方世界的人,即使是往生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弥陀在四十八愿里面告诉我们,那样的人也是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洞彻就是讲,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起心动念统统知道。这是一个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还谈不上什么功夫,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他就有这种能力,何况如来果地!从这些大经里面,我们读了就能体会到,一切众生心念差别之相,佛真的知道,不是假的。一三六、释明非心【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1、‘诸心’,指(一三五节)‘若干种心’言。‘非心’,约性言,暗指非真心,真心即性也。‘是名’,约相言,暗指其是妄心。”“诸心”,就是指前面所说的,所有众生“若干种心”,若干真的是无量无边。“非心”,是就真如本性上说的。“暗指非真心,真心即性也。”众生所有的念头是妄心。法相宗所说的心意识,八识五十一心所,这都是妄心。八识五十一心所是无量无边妄念归纳出来说的,无量无边不好讲,把它归纳为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这就比较好说。每一个心所里面,妄想、杂念都是无量无边,说之不尽。这些统统不是真心,全都是妄心。“是名,约相也,暗指其是妄心。”经上讲:“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这个句子我们念得很多,这样的句子,把真妄、是非两边都交代出来了。“2、‘如来悉知’。如来已证同体之性,便成大圆镜智。所以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佛心镜中,了了分明。且佛心无念,故知动念者,皆为‘非心’。此‘悉知’之故也。”“如来悉知。如来已证同体之性,便成大圆镜智。所以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佛心镜中,了了分明。”这也是真的,都是事实。现在科技进步,我们人的人脑的作用,有时候反而不如电脑那么样的明显。现在电脑容量也相当可观,我们佛门浩如烟海的《大藏经》,在电脑的容量里面,只占一小小的部分,才知道电脑不可思议。可是诸位要晓得,我们的真心容量,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世间所有电脑加起来,放在我们真性里面,那真是沧海之一滴。恒河沙数恒河沙里面,一粒沙而已,微不足道!很可惜的,我们的心性迷了,迷了之后就像电脑一样,它有了故障,出了毛病,作用就衰退了。如果我们把这些障碍去掉,我们真心的作用就能恢复。所谓是转八识成四智,那个“转”好!你把那个念头转过来就行了。转要从哪里转起?佛告诉我们,八识,六、七因上转,五、八是果上转,这个话就交代得很明白。因上转也就是我们下手之处,果上转,那就不要理会了,那是现在没法子下手的。因上转的是六、七。第六识是什么?分别。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着,“末那识”是执着。我们了解这两个识心的特性,我们在一切法里面不分别,不分别就是转第六识,不执着就是转第七识。一切法里面不分别,你对一切法的看法就跟诸佛菩萨一样,这是妙观察。妙在哪里?就是这部经上所讲的“即非是名”,你就入了这个境界。今天我们念《金刚经》“即非是名”,是释迦牟尼佛、须菩提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如果我们对一切法不分别,离开一切分别,我们的看法就是“即非是名”;换句话说,佛在《金刚经》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自己现前的境界。于一切法不执着,不执着心就平等,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六、七两个识转过来,五、八就跟着转;五、八不要操心,自自然然就转了。前五识就转成五种神通,天眼、天耳,意识里面就是他心通,五种神通就现前了;问题我们会不会转。换句话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是不是能够不分别、不执着。我们也常常在讲台上劝勉大家,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待人接物当中,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就转了。这话说得很容易,事实上非常困难。难的原因在哪里?难在放不下,不肯放下,不愿放下。为什么不肯、不愿?实在讲,事实真相没了解,所以你放不下;也就是说,放不下是因为你没有看破。读经、听经、讲经,目的何在?帮助大家看破而已。看破是真学问;看破之后,你自然会放下,放下也就不难,放下是真功夫。由此可知,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因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与佛同体,所以一切众生纵然起一个很微细的念头,这个微细的念头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佛很清楚,佛知道;也就是说,佛那个电脑的敏感度超过一切人,非常灵敏。尽虚空遍法界任何一粒尘沙动一动,他都清楚、都明了。我们今天从科技的发展,能够体会到佛经上讲的意思,是可能的,是真实的,决不是虚构的,我们可以能够信得过。“佛心镜中,了了分明”。“且佛心无念,故知动念者,皆为非心。”这里面含义很深很广。我们今天的心,把作用失掉了;也就是我们这个心就是个电脑,现在不灵光,有了故障。这个故障是什么?就是因为你有念,念是妄想。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所以这个机器不灵了。怎样叫机器再恢复它的能力?把它的障碍去掉,障碍是妄想。佛法的教学,行门当中是以禅定为枢纽。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八万四千种是形容它多,许许多多的方法,无量的方法,诸位必须要晓得,它的目标是一个,都是得定。参禅,目的是得定;念佛,目的是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持咒是要得三密相应,三密相应也是禅定;学教要求大开圆解,大开圆解还是禅定。可见得方法虽然多,目标是一个,方向是一个,所谓“法门无量,殊途同归”,都归到清净心。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清净心就恢复了。由此可知,八识五十一心所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的。这叫“非心”。我们用这个心,用妄想心,所以于一切法我们不了解,我们不知道,完全迷了。假如我们用真心,用大圆镜智的心,我们跟诸佛如来一样,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心念,我们都了了分明。理事皆如是,不可以不知道。“3、须知凡夫心念,虽鬼神亦知之。所谓机心才动,早被神知。若微细念,则惟菩萨罗汉能知,佛则无不悉知也。”“须知凡夫心念,虽鬼神亦知之。”我们凡夫起心动念,鬼神知道,这个很要紧。有定功的人知道,现在这个世间有一些特异功能的人他也知道。特异功能的人,知道并不详细,因为人起心动念,他们是以气功看人的气,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你是善心,它放出来的光,佛门讲光他讲气,那个颜色是白色的、黄色的、金色的;如果是恶的心,他的光是红色的、蓝色的、青色的、灰色的;他能看到这个,他知道你心行善与不善,他从这里看,这是小者。鬼神跟修定的人,有定功的人,因为你有念,它就有现相。譬如我们晚上睡觉,睡觉作梦,我们一般人,你在睡觉作梦,我们不晓得你作什么梦;如果有定功的人看到,你作梦那个相现前,他能看到你梦中的境界,他可以看到,你在梦里干些什么事情,你醒过来,他可以告诉你,因为它有相。作梦有相,我们打妄想也有相,鬼神看得出来。鬼神有五通,我们骗凡夫容易,骗这些糊里糊涂的人,骗他们容易,鬼神没有法子骗。“所谓机心才动,早被神知。”鬼神都知道,你修行,你是真修、是假修,你能够骗人,能够骗自己,你骗不了鬼神。鬼神都不能欺骗,何况佛菩萨!修行克实而言,就是你从早到晚想的是什么?你念的是什么?这就是修行。修净土的人,起心动念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真正念佛人,鬼神对你恭敬,鬼神保佑你。为什么?你所现的相是佛相。你心里面念佛,佛相现前,鬼神看到,你的头顶上是佛相,他怎么不尊敬你!如果你是贪心,你现的是鬼相,嗔恚心现的是地狱相,嫉妒心现的是修罗相,不一样。起心动念都现相,他都能看到,都清清楚楚,你能骗谁!“若微细念,则惟菩萨罗汉能知。”鬼神看到的还是粗念、粗相,但是比一些特异功能的人,那要强得多。但是微细念、微细相,鬼神就没有能力见到。譬如你深入禅定当中,定中境界相,鬼神见不到。因为那个相微细,心细、心清净,愈清净,超过他的心量,他见不到;你的心比他还要清净,他就见不到。“佛是无不悉知”,佛心最清净,等觉菩萨的心里面,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比起佛心,他就不清净。佛心最极清净,等觉菩萨动一个微细的念头,佛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是无不悉知。“4、当知神通不可执。执之,轻则卖弄生害,重则着魔发狂。矜奇好异,人之恒情。倘大众看重此等事,既足为修行之障,且恐为法门之害。”“当知神通不可执”,这是佛在经上常常教训学生的,而世间人往往喜欢神通,喜欢感应,这个坏事!我们看多少学佛的人着魔了,我们佛门叫着魔,世间医学里面讲精神分裂,疯狂了。学佛为什么会学成这个样子?喜欢神通,执着神通,搞这个东西。这个害人,神通不可执。“执之,轻则卖弄生害,重则着魔发狂。”这是我们在现前看到的,在国内、在国外,现在这个现象非常普遍。有不少受过高等教育,拿到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发心学佛很难得,学不到半年、一年,就发神经了,去住精神病院。追究其原因,都是喜欢神通,喜欢感应,不知道这就是着魔的因缘。真正念佛人,不求神通,不求感应,老实念就对了;不但神通感应不求,连一心不乱也不求。见佛、见瑞相、见莲花这种念头都不能有,有这种念头都很容易着魔。偶尔见到,见到也当作没见到一样。不要见到了,就自以为了不起,向别人夸耀,这都是容易着魔的原因。要晓得魔来障你的道,魔要来破坏你,现这种境界来诱惑你。这桩事情,《楞严经》上讲得非常详细。《楞严经》在末后三卷,佛为我们说出五十种阴魔。魔境界你要是没有能力辨别,会把它当作佛境界,其实它是魔境界,绝对不是佛境界。所以没有智慧的人,不老实的人,往往就受骗,这是不能不知道的。这里话讲得没错!“矜奇好异,人之恒情。”中国、外国都不例外,所谓是好奇骛怪!对于这些奇奇怪怪非常有兴趣,拦都拦不住,这都是着魔的因缘。“倘大众看重此等事,既足为修行之障,且恐为法门之害。”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真的到处都有。我们现前道场里面,也不能避免。可是主持的人,要有正知正见,见怪不怪就没事了。像我们在法会当中,有很多人来照相,底片洗出来之后,看到有发光的,有显其他现象,照片我都看过,照的相不可思议!拿来给我看,我马上撕掉丢到字纸篓去,不必给别人看,不要拿这个宣传“我们这里有感应”,不是好事情。你要晓得,学佛,无量法门修的是定。什么是定?清净心。你看到这个现象,一生欢喜心,你的清净心被破坏,这不是魔是什么?每一个人看到之后,心还是清净的,若无其事,那行,那个可以。大家现在没有这个功夫,看到之后心就动了,这是魔来破坏道场,不可以不知道,这不是瑞相。如果主持道场的人,没有正知正见,拿这个来炫耀,我这个道场有感应,佛菩萨有灵验,连法门都破坏了,那就真可惜!奇奇怪怪的事情,我们知道有,不是假的,确实是有。但是要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情,我们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不受其害。“5、当知三明六通,是学佛人本份事。但修行时,不宜注意此事,恐走入魔道。无明尽时,神通自得。得之之后,亦不宜辄与人知。恐为捏怪者所借口,后患甚多也。”“当知三明六通,是学佛人本份事。但修行时,不宜注意此事,恐走入魔道。”六种神通,三明就是六通,通的能力达到圆满,称为三明。我们一般称阿罗汉、菩萨天眼通,但是在如来果地上称为天眼明,那个能力达到圆满。这是我们本份的事情,也就是说三明六通是我们的本能,有什么希奇!但是我们现在本能,被烦恼、被妄想障碍住,不能现前,我们认真修学,这个能力一定会现前。可是不必去求,我们修的是清净心,我们求的是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事情大家要注意!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得到一个结果,一心不乱得不得到,说老实话没有关系,不重要!重要在哪里?念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个希求重要,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希望,我们这个愿求重要。这是佛在经上一再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在信愿之有无,可见得这个愿太重要了。你得一心,你往生的品位高;不得一心,往生品位低。但是要晓得,纵然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如果你求往生的念头不恳切,还是不能往生,那多可惜!所以我们一定把求往生摆在第一位,这才是重要的事情。身心世界要统统放下,这样求生西方净土,你才有把握。往生有把握,谁有把握?谁能放下,谁就有把握;放不下,没把握,一定要放下。所以对于神通感应,甚至于一心,都不必放在心上。信愿持名老实念就好,我们求生净土的道路才平平安安、稳稳当当。“无明尽时,神通自得。得之之后,亦不宜辄与人知。恐为捏怪者所借口,后患甚多也。”这几句话说得很好。所以佛在经上,再再嘱咐弟子。弟子当中许许多多都是具足神通之人,不要说菩萨,阿罗汉六种神通都具足。就是连小乘初果须陀洹,须陀洹有天眼通,有天耳通,六种神通他得了两个。我们凡夫看不到的,他能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鬼神,要是证须陀洹果,他能看到鬼神。佛嘱咐:虽有神通,决不以神通做佛事。什么叫以神通做佛事?决不以神通来接引众生,来诱导众生,佛不许可弟子这样作法。为什么?这里面弊病很多,因为妖魔鬼怪都有神通。如果用神通做佛事,用神通来接引大众,那妖魔鬼怪也都变成佛菩萨,于是佛菩萨跟妖魔鬼怪就没有办法辨别。现在我们佛门里面问题严重,拿这些神通感应来接引大众,这是犯了大戒,犯了大忌讳。佛门用什么方法来接引大众?用讲经说法。妖魔鬼怪不能讲经说法,他可以显神通,他不能讲经说法。道理在哪里?他心不清净,知见不正。诸佛菩萨心地清净,正知正见,所以用这个来弘法利生,这是妖魔鬼怪没有办法仿冒的。如果用神通他们会仿冒,我们很难辨别;唯有清净心、正知正见,这是妖魔鬼怪所没有的。所以即使自己神通现前,也不用神通,也不显神通,有等于没有,不必向人炫耀,免得人家造口业,那个有后患,有后遗症。这个道理、事实,无论我们自己有没有通,都要了解,遵守佛的教诲。“6、说河,喻心念之流动。说沙,喻心念之繁密。说沙为河,喻心念从微而着。说河之沙,喻心念由总而别。由河沙而说到世界国土众生,喻众生心念既流转不停,复胶固不化,既细琐无比,复驰骛无极(今云脱序)。有任运而起,有施设而成。所以言‘若干种心’。”说“河”、说“沙”,这个地方,经文上用河沙来做比喻。“说河,喻心念之流动。”河水是流动的。“说沙,喻心念之繁密。”佛用恒河沙来做比喻。“河”是比喻起心动念,“沙”是比喻念头的复杂,念头之多,不可思议,所以用这个做比喻。“说沙为河,喻心念从微而着。”把恒河沙每一粒沙变成一条恒河,那个沙很小,恒河很大,这是从微小到显著,从小到大,比喻里面含着这些深义。“说河之沙,喻心念由总而别。”河是总,沙是别,一条恒河这是总,无量的沙是别。“由河沙而说到世界国土众生,喻众生心念既流转不停,复胶固不化,既细琐无比,复驰骛无极(今云脱序)。”“驰骛无极”,就是现在所讲的脱序,不守规矩,不守次第。“有任运而起,有施设而成。所以言若干种心。”任运而起的是细念,施设而成的是粗念,也就是你有心、有计划、有设计的去做,那个念头粗。这一段把比喻里面的意思都说出来,可见得对话里面的含义,真正是很深很广。佛所说的,实在讲不是说别人,正是说我们自己,我们冷静仔细想想,我们的心念确实如佛所说。“7、如上所言,凡有两重不一不异。外而山河大地,内而五蕴色身,事相至不一。而为众生心所现物,则不异也。又众生心念多至若干种,不一也。而‘皆为非心’,则又不异。此皆发觉者,所应了知。”“如上所言,凡有两重不一不异。”这要把它结归到总纲领上,才晓得任何一切法,都离不开“不一不异”的总纲领。无论是世法、佛法,前面说这个比喻。“外而山河大地”,我们讲的依报的世界。“内而五蕴色身,事相至不一。而为众生心所现物,则不异也。”这是一重的不一不异,从各个相状上来看不一,但是无论相状怎么样的复杂,怎么样的繁多,都是众生心念所变现之物;也就说这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这是不异,没有两样。不异就是一,不一就是异。结归到纲领,没错!不一不异,我们体会到了。“又众生心念多至若干种”,若干种,实在讲是无量无边,“不一也”。“而皆为非心,则又不异。”前面是从依正相状上说,我们看到不一不异。后面这一句是从众生心念上说,也是不一不异。“此皆发觉者,所应了知。”发觉是发菩提心觉悟的人,一个发菩提心,一个觉悟的人,应当要明了,应当要知道,这是事实真相,不可以不知道。知道跟不知道有什么关系?关系大了。你能够知道,就是你觉悟,你才肯放下,知道就是看破了。你对于外面一切境界,前面说“外而山河大地”,我们物质的生活环境;“内而五蕴色身”,你都能放得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唯有看破,你才肯放下;你不看破,你怎么能放下?所以了知的关系在此地,帮助你放下。这一放下,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功夫就得力,成就容易了。“8、总之,不一不异诸句义,既显法法皆如,即是显无有定法。令行人当于一切法上,活看活用,不生拘执。故佛时而说一,以显其不异。时而说异,以显其不一。时而一异俱说,显其虽不一而不异,虽不异而不一。时而一异皆非,显其并不一不异亦不可说也。无非为遣执情,令证一如耳。”“总之,不一不异诸句义。”诸句就是前面一展开的“八不”,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像这些句子。句子里面的义理,“既显法法皆如”,显示出没有一法不是真如,没有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真如自性,显这个意思。“即是显无有定法”,法法皆如是不异的意思,无有定法是不一的意思。“令行人当于一切法上,活看活用”,这也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起来勉励同学的,我们学佛要活学活用,要应用在生活上,佛才没有白学,学了真有用处。“不生拘执”,拘是拘束,执是执着。大乘佛法,确实是活活泼泼的,特别与现代的社会,开放的社会,开放的思想,非常相应。开放社会当中,如果能学佛,所产生的效果,完全是正面的、美好的,的确是真善美慧的人生。如果不学佛,开放社会里面,容易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个社会呈现出来的是污秽的,不是清净的。由此可知,大乘佛法对于开放社会,是一副清凉剂,是能把它导入真善美慧的一个人生社会。于是才显示出佛法对于现代人意义价值,特别至高,特别的殊胜。“故佛时而说一,以显其不异。时而说异,以显其不一。时而一异俱说,显其虽不一而不异,虽不异而不一。时而一异皆非,显其并不一不异亦不可说也。”这是四句,四句显示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为一切众生说法的一个原则,你明白这一个原则,你就可以细细观察一切经典。从小乘到大乘,现在我们集结成《大藏经》,一部《大藏经》所说的,总离不开这四个原则。正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你把它的总纲领、总原则掌握到,才知道佛说的是什么,才懂得佛所讲的真实义。在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才能体会到。纲领、原则晓得,目的何在?后头这一句:“无非为遣执情,令证一如耳。”这一句是佛说法的目的。目的无非是帮助一切众生,破除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叫执情。情是迷。佛说法不为别的,正是所谓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一句是破迷,下面“令证一如”就是开悟。“9、总以明处处皆不可着,无论世出世法,皆应依此义观,依此义行。”“义”是义理,佛所讲的这些道理,我们一定要记住,一定要遵守。对于世间法要用这个观点来观察,对出世间法也要用这个观点来观察。世出世间一切法,无实无虚、不一不异。无实无虚也是不一不异的意思;无实就是不异,无虚就是不一。一三七、结成叵得这是这一段的总结,总结成不可得。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你要晓得都不可得,所以教你不要执着。执着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决定不是事实。【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1、叵得,即不可得。此说‘非心’之所以然。心念既有三际,故谓之迁流。因其心念,刹那不停,故有‘过去’、‘现在’、‘未来’。”“叵得,即不可得。”就是不可得的意思。“此说非心之所以然”,前面佛说的,讲众生所有这些妄念,都是非心,不是真心。这一段要说明,为什么佛说这些心念都不是真心?真心是常住的,真心是不生不灭的。妄念这个念头的心是生灭的,所以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心念既有三际,故谓之迁流。”这就好像河里的水是流动的,所谓后浪推前浪;前念灭了,后念就生,这是妄心、生灭心。“因其心念,刹那不停,故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是从什么地方发生的?是从妄念里面产生的幻相、假相。“2、克实而论,只有过去、未来,并无现在。‘不可得者’,明其当下即空。”“克实而论,只有过去、未来,并无现在。”这个意思几个人能懂?如果真的懂得这个意思,天下太平,真的什么事都没有了。确确实实只有过去跟未来,没有现在。为什么?说现在,现在过去了。哪里有现在?现在到底在哪里?我们今天讲的时间观念,现在是不是这一秒钟是现在?那一秒钟当中,佛还讲一弹指再把它分成六十分之一,那叫一刹那,一刹那还可以分为九百分之一,佛讲那是微细的生灭念头。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可见得这个念头生灭得快,找“现在”找不到,根本不存在,哪有现在!只有过去跟未来,并无现在。“不可得者,明其当下即空。”诸位要晓得,心是能打妄想的、能分别的、能执着的。能分别、执着的都不可得,所分别的执着在哪里?所分别、所执着的是一切万相,一切万相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也了不可得。这个地方给我们显示出,你能执着、所执着的,都是一场空,都不可得,你说你冤枉不冤枉!每天心里面想东想西,还这个设计、那个计划,全是一场空,全都在打妄想。觉悟人心中没有这些事情,迷惑颠倒人心里面有这些事,觉悟人心中没这个事。“3、真心,则常住不动。‘非心’,言非常住之真心。生灭心是妄非真,故曰‘是名为心’。”“真心,则常住不动。非心,言非常住之真心。”真心是清净心,真心里面没有念头,无念就没有生灭,不生不灭。不一不异是真心的样子,妄心才有生灭的念头。什么时候证得真心?净土宗里面,讲念佛的功夫,所谓“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不乱是讲把妄念伏住,妄念不起来了。但是真心还没有现出来,也是功夫还不够深,能够把生灭的念头伏住,暂时不生灭,暂时止住,这个境界叫事一心不乱。功夫再要提升,妄念灭了。前面是妄念伏住,伏住并没有消灭。等到妄念消灭,没有了,真心现前了,那个时候叫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常住真心现前,这个时候大经里面称之为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说这个境界。《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真心现前了。他们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用真心,这就是佛菩萨。如果我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还是用生灭心,用这个念头生灭心,这是妄心,这是凡夫。这跟佛菩萨不一样,佛菩萨用真心。真心没有生灭,真心没有念头,所以他是真实的。“生灭心是妄非真,故曰是名为心。”“是名”是假名,众生知见以为这是心,其实这个不是的。“4、执著者,必自以为我能取。不知即此能取之一念,三际迁流,当下即空。念尚不可得,尚何能取之有乎。三言‘不可得’,真乃锥心之语,直令我见无立足处。”“执著者,必自以为我能取。”他一定有这个妄念,有这么一个妄想,我们仔细观察,哪一个人没有这个妄想:“我能得”、“我能怎样怎样!”。“不知即此能取之一念,三际迁流,当下即空。念尚不可得,尚何能取之有乎。”这一句经文,我们要常常去读诵它,常常读诵会提醒我们,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换句话说,也就帮助我们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必须把这个世界舍弃掉才行。我们在这个世界住久了,所谓是感情很深,难分难舍,毛病在此地。这个经文多念几句,慢慢就觉悟,原来是一场空,原来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这才真正肯放下,不再打妄想。“三言不可得”,不可得连着说了三句。“真乃锥心之语,直令我见无立足处。”的确,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执著有个我,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从我见里面再执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句,将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包括尽了。一定要晓得能所都不可得。“5、《楞严经》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此文道尽三界轮回之真相。”《楞严经》这一段的经文,把三界六道轮回里面的真实相说尽了。我们一切凡夫无始劫到今天,在六道轮回里打转。什么原因?细细读这一段经文,就知道了。前面这三句是讲现象,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死能死得了吗?死不了。佛在《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人这一生死掉了,顶多七七四十九天,他又投胎去了,他又去找一个身体去了。由此可知,我们在六道里面的这个身体,正像穿衣服一样,舍身、受身就好像换衣服,衣服脏了,脱一件再换一件;身体坏了丢掉,再去找一个新的身体。每一次找的身体不一样,有好看的,有难看的,由不得自己选择,你说这个东西多麻烦!被业力支配,自己做不了主宰。自己能做主宰,当然选漂亮的衣服;自己做不了主宰,你说糟糕不糟糕!这是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要生善心,生清净心,那么你换这个身体,愈换愈殊胜,愈换愈庄严。千万不能生迷惑颠倒的心,不能生造作罪恶的心,这个不可以。这是说明无量劫来,在六道里面生死相续。经上也常讲生死疲劳,做不了主。它的原因,“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把自己的常住真心迷失了。“常住”这个意思很明显,不是迁流,“真心”就不是妄心。刹那迁流,就是刹那生灭的念头,那是妄心,那是无常的。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这个念头是无常的。跟真心不一样,真心是常住的,不是无常的。“性净明体”,真心是清净的,真心是光明的。这个意思要懂。清净心是真心,染污的心不是真心。我们的心被污染,被妄想污染,被分别污染,被烦恼污染,被情执污染,这不是真心。真心里面决定没有污染,丝毫的污染都没有,真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不平等也是污染,真心是清净、平等。“明”是智慧,真心里面充满智慧,就像佛的大圆镜智一样。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起心动念,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明。为一切万法之本体,所以叫做“性净明体”。我们把这个东西迷失了,这是我们的真心。如果见到性净明体,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你见到真性,见性就叫成佛。我们今天成不了佛,就是把自性真心迷失了。现在学佛,学佛为什么?要把迷失的真心再找回来,就这么一回事情。找回来就不叫凡夫,就叫成佛。这是说,我们迷了;迷了以后,“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我们今天搞六道轮回,原来是这么一桩事情。现在还继续不断用妄想,把妄想当作真心。平常我们人与人见面,你最近想什么,你有什么计划?佛菩萨听到全是妄想。觉悟的人见了面会问你:“你这几天打什么妄想?”全是妄想,不得了!妄想里面有善、有恶,善的还勉强,恶的就太可怕!善的,利益众生,利益社会,这些妄想善的。如果是求自私自利,甚至于损人利己,那这个妄想是恶的,非常可怕,果报不可思议!世间相是什么相?就是众生这些妄想业因果报的相续相而已。你要是真的把它看穿了,毫无意义。人生还讲什么意义价值!都是一场空,哪有什么意义价值!如果用常住真心,有意义,那真有价值。如果用妄想,你想想看,哪里来的意义价值!觉悟的人,醒过来的人,看这个世界众生,就像酒醉的一样,迷惑颠倒自以为是。酒喝醉了颠颠倒倒,还告诉人:我没喝醉。他还没喝醉,有什么法子!眼前芸芸众生就是这个样子。可是佛菩萨确实大慈大悲,看到众生这个样子,还不舍弃,还是尽心尽力来帮助他,来维持这个世界。所以这一段跟《金刚经》上“三心不可得”,“诸法因缘生”,合起来看,意思更透彻、更明显。把三界六道轮回的真相,为我们说出来。我们要是能够体会得到,能够明了,你对于三界六道不会再留恋,你已经看清楚。凡是对三界六道,还有很浓厚的感情,有留恋的,没看破,不知道事实真相。“6、若心不随相而动,便除一切苦。所谓了生死出轮回,心了耳,心出耳。修行人第一步,便当明了此理。”这是说到三心不可得的事实真相,通达之后你所得到的实际受用。凡夫不明事实真相,所以心随境转,就像前面的河沙比喻一样,烦恼重重,无量无边,因此长劫无法脱离轮回。其实解决这一桩事情并不难,难在没有智慧,看不到事实真相。若有智慧,这个心就不动了,不会为外面境界所转,所有一切苦都离开了,正如同《般若心经》里面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包括三界里面的三苦、八苦,都没有了。只要你有智慧,能够看出五蕴皆空。这个地方所讲的“三心不可得”,跟“五蕴皆空”意思是一样的。这就了生死,出轮回了。“了”是明了,明了是把事实真相彻底看清楚;了也是了断,永远与三界生死轮回脱离了。由此可知,了是心了,除也是心除。心了、心除,我们这个身了不了,除不除,实在讲这个身没有关系。诸佛菩萨,乃至于阿罗汉,示现在三界六道度化众生,他有没有生死?有没有轮回?给诸位说,没有。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世间,八十岁入般涅槃,一般人就说“佛灭了”。佛到底有没有灭?没有!《无量寿经》上就讲得很明白,佛示现八相成道,是为中下根人所示现的。由此可知,上上根人他明了佛出现在世间,也没有生;佛入般涅槃,也没有灭。正是不生不灭,与本经旨趣所说的“不一不异”完全相应。佛如是,菩萨如是,罗汉如是,我们再问,哪一个众生不如是?如果说众生不如是,诸法如义就讲不通。万法皆如!可惜我们凡夫被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住,见不到事实的真相。我们见不到,诸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说修行人首先要把这个道理搞清楚,而后我们用功,真的才有下手之处,才有入门之处。不了解这个道理,实在讲怎么样勤修,都不得其门而入。“7、分别执着,妄也。不分别执着,真也。真心无念,起念即妄。修证者无他,除妄是已。妄云何除,离念是已。离念则分别执着自无。真心自见,生死自了。”“分别执着,妄也。”妄是虚妄。“不分别执着,真也。”离开一切分别执着,那是真心起用。分别执着是妄心在起用,妄心不是真心,这个要搞清楚。我们修行要断妄、要求真;可是真,实在讲不能求。有一个求真的念头,又是个妄想,妄去了之后就是真。“真心无念”,无念是决定没有一切妄念。什么是妄念?妄想、分别、执着。什么叫妄想?《金刚经》上说得很具体,“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些是妄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些是执着。真心里面没有。“起念即妄。修证者无他,除妄是已。”修行人没有别的,离一切妄念、妄相而已。千经万论,不但是世尊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乃至于十方,一切诸佛所说无量经法,也不出这个原则,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妄云何除”,妄想、妄相怎么个除法?“离念是已”。只要你把妄念念头断掉了,就除了,这个诸位不能不清楚。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念头,有念都是妄念。“离念则分别执着自无”,念头没有了,真心就现前。妄想、分别、执着自自然然没有了。“真心自见,生死自了”,真如本性当中没有生死。所以见性之后,两种生死都了了,变异、分段都了了。可是问题摆在我们眼前,我们现在知道离念重要,也明白佛教给我们离念的方法;可是这个方法用不上,怎么离都离不了。也许诸位会觉得,我不离好像还没事,愈离愈多,妄念愈多。这是无始劫来的习气,已经养成习惯,这也显示出大乘法中,理可以顿悟,古人讲“事须渐除”,慢慢的除。我们今天的人来看这个事,简直是无法除,不是渐除,是没办法除。这才幸亏有一个念佛法门,这个法门真的是救了我们。念佛法门的好处,就是不要断念,不必要离念,把念头换一换,换成阿弥陀佛这一念就行了。换念头容易,离念难!这是净宗法门的殊胜,就是教你把所有的念头都换成阿弥陀佛。“8、一切众生,所以认妄为真,由于不知其是不可得。不辨其是生住异灭,刹那相续。实不可得,执之何为。且自以为能执,而实无可执,徒增妄想业力而已,真愚痴可怜也。此理惟佛知之说之,修行宜急觉悟也。”“一切众生,所以认妄为真,由于不知其是不可得。不辨其是生住异灭,刹那相续。”这两句讲的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我们今天讲宇宙万有的真相,众生不知道“不可得”。我们学佛的人,虽然天天读经,读归读,行归行,是两桩事,它不相应。《心经》几乎每天都读,《心经》到最后最重要的一句,“无智亦无得”,此地跟你讲“三心不可得”。你偏偏以为这也可以得到,那也可以占有,这就错了!所以说经典读归读,行归行,不相应。如果说读了之后,你觉悟了,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你在万法当中,希求的心就断掉了。希求是妄想,是烦恼,所以说希求、忧虑、牵挂这些心,全部都舍掉了。纵然不能恢复圆满的清净心,我想一半以上决定恢复了。这就是说,在念佛人来讲,理一心不能证得,事一心是没有问题的,确实可以证得的。证得事一心不乱,往生净土就生死自在了。不知道真相是一法都不可得,包括自己的身体,身体都不可得,何况身外之物?“不辨其是生住异灭,刹那相续。”这是讲所有一切形相、色相,总不外生住异灭,这就是说的“无常”。现相怎么会存在?那是刹那相续,并不是真的存在。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的念头,相续相。“实不可得,执之何为。”你为什么要执着?实实在在不可得,身心世界都是刹那相续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为什么在这里面打妄想?为什么在这里面造罪业?学佛、听经、念佛、参禅,如果不开悟,对于这个事实真相不能够彻底的明了,不能彻底放下,没用处!我们从无量劫前,就听经、念佛、修行搞到今天,今天还是这个地步,还是照样打妄想,还是照样要造业障。你要问这什么原因?没有看破,没有放下,原因就在此。由此可知,若不看破、放下,决定不能解决问题;六道轮回还要继续去干,还要继续去受报。“且自以为能执,而实无可执,徒增妄想业力而已,真愚痴可怜也。”佛说一切众生“可怜悯者”,这一句话讲得很好!为什么一切众生可怜悯?道理就在此地。他自己以为能执着,自己以为能分别,自己以为能得到,其实他什么也得不到;“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只是在那个地方打妄想,妄想从来不间断,妄想就造业,业力就改变这个相续相,刹那相续相,业力在那里变。法相宗所说的“唯识所变”,变好、变坏,也是我们常讲变苦受、变乐受,就在你妄想里面的善恶。一念善的妄想,变的境界是乐受;一念迷的妄想,变出来就是苦受。佛门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迷惑颠倒,善恶不能辨别,这是非常非常之苦。有很多人,出钱出力,以为自己做了好事,殊不知他造了恶业。有能力辨别善恶,有能力辨别利害、得失,说实在讲,需要相当的智慧。如果能辨别邪正,能辨别真妄,那更要高度的智慧。谁造业?谁叫人造业?迷惑、愚痴。愚痴就叫你造业,愚痴就促使你造业。学佛最要紧的就是开智慧。我们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大家都能觉察到,现代的社会变了,人心变了。如果与三十年前的社会做一个比较,你一定会感觉到,三十年前的人心纯厚,人与人之间相处真诚,比现在人诚实。这个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一世不如一世?我们中国人讲,三十年是一世。世界那个“世”,是三个十。这里面的因素,佛经上讲得透彻,讲得明了。迷妄的发展,就像癌细胞一样,到扩散的时候不可收拾,太可怕了!所以古圣先贤建立一个国家,维持社会的安定、繁荣,用什么方法?教学。中国《礼记》里面所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办教育。学佛的人,为什么比较善良?因为接受佛陀的教诲。起心动念,自己知道约束。现代这个世间,学校里教的是什么?教的是科学技术,这个不是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它是教人怎样做人;换句话说,教你了解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大众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天地的关系,让你了解这些。实在讲就是佛法里面说的,教你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后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就有规律,自然于情、于理、于法就相应,所以社会和谐。现代我们把这种教育舍掉了,于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只知道有利害,这还得了!没有道义了,这是今天整个社会动乱的根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在于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能够辨别真妄,能够辨别邪正,能够辨别是非,这是人之可贵处。今天我们看到这个现象,无限的感慨,不能责备任何一个人,这里面的因素太复杂了!如何挽救?实在讲,唯一有效而快速的,只有推行佛陀的教育,这真正能够救世间。这些理论与事实,正是此地所说,“此理惟佛知之说之,修行宜急觉悟也。”实在这个太难太难了,似是而非的东西太多了,让我们真假莫辨。行善,现在大家都知道,善行里面常常为诸佛菩萨所赞叹的是法布施。《金刚经》上有不少次的比较,一切大乘经里面较量功德,我们看到的太多太多了。财布施,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不如为人演说《金刚经》上的四句偈,才晓得佛法超过一切世间法。法布施里面又以什么为最胜?无过于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是无比的殊胜,你想转业力,最快最快的。过去我们在学讲经时,老师很慈悲,看到学生命相很薄,我们俗话讲短命相,真的能看得出来,一看就看出来了,而老师劝这些人,发心出来学讲经弘法。那个转业最有效,最快速,真的能够延年益寿,变换体质,非常快速;发心弘法利生。它的理在哪里?道理就是用愿力把你的业力换过来,原本你这一生是受业力支配,发愿弘法利生这是愿力,愿力超过业力就是乘愿再来,所以能够延年益寿,这是道理。晓得这个功德第一大,连寿命都可以延长,何况其他的?身体有一点毛病,算不了什么,念头一转自然就好了,这都是真正的事实。说到弘法,我们就想到办佛学院,办佛学院的功德第一,不是培养一个、二个,培养很多的弘法人才。佛学院的课程,如果请很多老师,开很多课程,四年、五年佛学院毕业出来了,学生得到什么东西?是不是真的能够担负起诸佛菩萨弘法利生的事业?是不是真的能够续佛慧命?如果达不到这个效果,这个作法就似是而非。你才晓得这个事情难!讲经,许许多多的人误会了,以为我多读经,多看注解,多听,这就会讲了。会讲,没错!是会讲,也能上台讲得天花乱坠,可是不管用!当时人听听得很好听,走出门外都忘得干干净净,这有什么用处?古时候,祖师大德们培养弘法人才,跟现在不一样。诸位要是看看佛经,看看佛教的史传,古来没有一个法师办过佛学院的,没有!没有一个法师办过培训班的,也没听说过。他那个学生是怎么训练出来的?是从听众当中选拔出来的。老法师天天讲经,坐在下面听经的,有兴趣学讲经的,老法师看看也很不错,让他出来覆讲,这样训练成功的。所以并没有佛学院,也没有培训班,全是讲小座出身的。讲小座是有来源的,来源是谁?我想诸位同修都知道。但是不给你提起,你怎么也想不到。阿难尊者,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五百阿罗汉集结经藏,怎么集结法?请阿难出来覆讲,不就是讲小座!阿难覆讲,底下同学给他记录,以后整理出来就变成经本。所以讲小座是从哪里开端的?集结经,阿难开端的。于是代代相传,都用这个方法培养讲经说法的人才,而且这个方法非常有效。真正能够担负起弘法利生的使命,要修行功夫。功夫是什么?正受。佛家的名词叫三昧。讲《般若经》,如果没有证得般若三昧,《般若经》怎么讲法?讲净土宗,如果没有得念佛三昧,你净宗经典怎么讲法?讲《华严》,要得华严三昧。讲《法华》,要得法华三昧。由此可知,古人跟今人不一样。诸位必须要知道,一门深入才能成就三昧。三昧是定,三昧是清净心,三昧也是此地讲的,真的看破、放下。我们这部经后面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简单讲,决不会为外面境界所动摇,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诱惑,这叫“不取于相”,这个花花世界,不被外面诱惑;内里面不起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如如不动”,这就叫三昧。与哪个法门相应,就叫哪一种三昧。我们今天读《金刚经》,研究《金刚经》,这就是金刚三昧。我们研究《无量寿经》,讲解、讨论《无量寿经》,就是念佛三昧。先得三昧,然后经义没有不通达的。古来祖师大德这些注解,可以看看。看看什么?看看他们是怎么个讲法的。实在说,看也可以,不看也可以。为什么?你要是得三昧,你自己有见解,你一观察就通达了。你要不相信的话,六祖大师的《坛经》,六祖为无尽藏比丘尼讲经,讲《涅槃经》,六祖大师没有参考别人的注解;为法达禅师讲《法华经》,他不但没有看《法华经》的注解,他连《法华经》都没有看过;而这个经里面这八首偈颂,说明法相宗的经义,讲得妙绝了。他这个智慧、能力从哪来的?三昧来的。什么三昧?就是《金刚经》上这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家做到了,我们挂在口皮上说,没用!一定要做到,做到才管用。所以学习经教一定要一门深入。一门,看那个样子很笨、很拙,非常笨拙的方法,没错!开头是很笨,不起眼,看不出来。这个东西就像什么?像盖大楼,盖大楼先打地基,地基打在下头,看不见,不起眼。殊不知地基愈坚固,将来大楼盖的愈结实,就这么一个道理。一开头就要好看,那就坏了,永远不能成就。世出世间法,都不外乎这一个原理原则。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能力,微细观察邪正、是非、得失,自己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往往我们看到世间人,真是好心想修福,可是结果,他造的是罪业,我们看也就看了,也不能说一句话。他看不到,你给他说,他不承认,反而生起毁谤,业就造得更重。所以只好随他去!等到他哪一天果报现前,想回头了,这个时候可以点醒他;他还正在迷惑,正在自以为是,一句话都不能说。像这样的误会,像这样的迷失,几乎在在处处我们都看到。所以这个事情,“惟佛知之说之”,佛是在经上跟我们说,贵的是我们自己能够体会,能够觉悟。“9、此事为凡圣之关键。本经虽离相离念并说,实归重在离念。不过以离相为离念之方便耳。若离念,则见相即见性。尽管随缘现相,广度众生,毫无障碍矣。”那就入到法身大士的境界,像《华严经》上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无障碍的法界。这一段说得好,说的非常重要!这是凡圣关键之所在。此地凡圣,不是讲别人,是讲我们自己。学佛、修行,我们还是作凡夫,还是作佛菩萨,这是一个关口,能够突破,超凡入圣;不能突破,还要做迷惑颠倒的凡夫。关键是什么?关键是离念。所以善知识、好老师教导我们,他教学的方针是什么?纵然不能达到离念,也要把妄念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个老师就是高明的老师,好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他不懂这个道理,反而增长你的妄念,怕你妄念还不够多,天天加一些。怎么个加法?多读一点东西,多看一点东西,多研究一点东西,增加妄念。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面说得好!“有解无行”,行是什么?行是修定,行就是离念离相。没有离念离相的修行,天天在研究经教,把这个当作一个正事,那个后果,清凉说得很好,就是“增长邪见”。我们最初看《华严经疏钞》,看到这一句,他底下还有一句,“有行无解,增长无明”,它两个正相反。“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我们看不懂这个意思。多少年来,自己修行,教学讲经,才真正把这两句话搞懂了,真的明了了,他讲得一点都不错。佛法跟世法不同的地方,佛法要离念离相。世间法跟佛法恰恰相反,它不离念也不离相,它执着,妄想、分别、执着,这叫世间法;佛法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实在讲,这一个纲抓住了,纵然有错误,不至于有太大的错误,你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大方向没错。离相,实在讲是离念的方便。这在初学,世尊制定许许多多的戒律。戒律里面特别是“止持”,哪些事情不能做,规定得很严格,这都是离相。目的在哪里?目的是在离念。离相只不过是一个手段而已,它不是目的,是帮助你离念的。念没有了,相妨不妨碍?不妨碍!事事无碍,相哪有什么妨碍?不妨碍了。由此可知,持戒不是目的,持戒是手段,目的是得定。离念才能得定,不离念不能得定。“定”,实在讲还不是目的,还是一个手段,开智慧是目的,因定开慧,那才达到佛法教学真正的目的。智慧一开,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离念,念离了之后,为什么说相不障碍?因为见相就是见性。所谓是清凉在《华严》里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相就是性德。“尽管随缘现相,广度众生,毫无障碍矣。”“10、三心实不可得,当下即空。应当向不可得处观照契入。则湛湛寂寂,当下便是常住真心。正所谓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三心实不可得,当下即空。”一切众生迷惑颠倒,迷在哪里?就在此地。以为三心可得,不知道三心不可得。如果知道三心不可得,诸位想想,他这个妄念自然就离开了,不再打妄想了。为什么?不可得。世间人哪一个不想想过去,再想想未来,这叫胡思妄想。过去已经过去了,想它干什么!未来的还没有来,不需要想它。但是他会想,就是以为真能够得到,真有所得。这一桩事情,若不是佛为我们说破,世间人没有能力得知事实真相。学般若,特别是学《金刚般若》,要怎么样才能做到“无住生心”?这个地方是一个好方法,用“三心不可得”、用“诸法缘生”来观察一切法。这个观察就是《心经》上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离念,念是心法,受、想、行、识是念。一切诸法是色法,色法缘生的。底下一大段要讲“诸法缘生”。知道“诸法缘生”了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五蕴空了,五蕴皆空。所以这一段经文念了之后,你就晓得,观自在菩萨是怎样照见五蕴皆空的,我们知道了。知道了要照,不照不行,你要会照,那你跟观世音菩萨没有两样。观音菩萨那个方法、原理原则,就在这两段经文上。所以要晓得,“应当向不可得处观照契入”,我们心里起了妄想,或者起了贪心,或者起了嗔恚心,起了嫉妒心,观察这个心是“现在心”、是“过去心”,还是“未来心”?想想“三心”都不可得,念头就没有了,贪嗔痴就没有了。你要不这样想一想,贪嗔痴继续发展,愈来愈严重。你能够这样微密的去想,这就是观照,自自然然它就放下。你所贪的对象是财、是色、是名,想想“诸法缘生”,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外缘自然就放下了。身心世界俱不可得,则湛湛寂寂的常住真心,它就慢慢向外透了。常住真心现前,就是宗门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正所谓“狂心不歇,歇即菩提。”这两句话是《楞严经》上的,世尊对富楼那尊者所说的。“狂”就是妄心、妄念。妄念不停,一个接着一个,这叫不歇。“歇即菩提”,菩提就是真如本性。妄心息了,真心就现前,本性就现前,我们学佛目的在此地。我们再观察世间人学佛,目的在哪里?目的说老实话,在增长贪嗔痴。学佛了,佛菩萨保佑我升官,保佑我发财,不是增长贪嗔痴吗?他到佛门来是学贪嗔痴的,来求贪嗔痴的,跟佛法完全背道而驰。佛门里面是断贪嗔痴的,他到这个里面,还来增长贪嗔痴,你说成什么话!但是今天这个社会,多少人把增长贪嗔痴当作真正的佛法,你说糟糕不糟糕!所以学佛学到最后的结果,大家都往生了,到哪里往生?饿鬼道往生,畜生道往生,地狱道往生,都往生了,都搞这个东西。不了解什么叫做佛法,这学佛学错了。“11、此节文亦具两重不一不异。过现未三心,是为不一。皆不可得,是为不异。又迁流心与常住心,不一也。知其不可得而当下空寂,则不异也。佛之委曲说此四重,开示修观之方便也。”“此节文亦具两重不一不异”,这是把它结归到总纲领上来说。“过现未三心”,过去、现在、未来这三心,当然不一。“皆不可得”,这不异。这是一重不一不异;另外一重,“又迁流心与常住心,不一也。”这三心是虚妄的,是动的,像水一样流动的,跟常住真心不一样,常住真心是不动的。诸位要晓得,真心是不动的,妄心是动的。般若智慧是不动的,无明是动的。也就是说,明是不动的,不动就放光明,动就是无明。假如诸位同修把这句话体会到了,我想你用功会得力,你有法子了。不动是智慧,动是无明,我们要去研究经,我们用思惟、用想像,用这个,这是动,这是无明。用无明如何能解如来真实义?这很明显。怎样才能解得如来真实义?清净不动。读经也好,听经也好,决不用分别,决不用想像,绝对不执着,就开悟了。我们看到佛在经上所讲的,佛讲经还讲不到一半,听众当中有开悟的。以《楞严经》做例子,《楞严经》十卷,我们中文的译本,世尊讲到三分之一,第三卷讲圆满的时候,阿难尊者开悟了。经讲到一半时,摩登伽女证果了,证到三果。这是为什么?会听。《金刚经》前面说过,一般大乘经上常讲的“谛听,谛听”,什么叫“谛听”?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心缘叫你想像,“我听了要想这个经什么意思”,那是心缘相。不能想,只管听,要用不动的心去听,会开悟。我们听经听一辈子都不会开悟。为什么?一面听一面打妄想,随相流转。这个相是什么?音声,音声是相,是六尘的相,随着说法的音声在打妄想,那怎么能成功?这就是听一辈子经不能开悟,原因在此地。我在初学,实在讲老师慈悲,老师高明,这是李炳南老居士。我们学讲经的这些学生,那个时候我没有出家,还是在家,我们学讲经的学生是坐在第一排,二十多个人,在讲经的时候我们坐第一排,外面来的听众,从第二排以后他们坐的。第一排都有桌子,我们学讲经,有的时候听老师讲经,要做一点笔记。我那个时候也写笔记,被老师看到了,我的目标很显著,我坐第一个位子,所以他一眼就看到了,我在那里写笔记。大概到了第三天的样子,他讲完经之后,把我叫到房间里面去,我去见老师。他老人家问我,他说:“你听经是不是在写笔记?”我说:“是!”他说:“你写这个干什么?”我说:“怕忘记!留着以后要做参考。”他摇摇头说:“没有用!”他说:“你想想,你过了一年之后,你的境界就不同了,你记的这个东西还有什么用处?”我听这个话,也满有道理。境界一进步,这个东西的确没用处,你何必浪费这个精神?所以他就叫我听法专心听,不要记笔记。所以我就听他的话,我在台中听他讲经十年,没有写过笔记,这他教给我的,不要写笔记。用清净心、真诚心,专心去听,这里面的的确确就有悟处。所以我学的东西,学得比较活泼,道理在此地。老师教我们这一批学生,也是因人而异。坐在我隔壁的同学,笔记写得好勤快,一本一本写了几十本,老师没有给他说话,没有阻止他。由此可知,他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根性,他了解,他明了。他不让我写笔记,个人根性不相同,这个方法的确是好。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根性不行!我记忆的能力也很强,我不要写笔记,听老师讲,听他讲一个钟点,到第二天我来覆讲,大概差不多也能达到一个钟点,我有这个能力。可以把他的东西,不能讲到百分之百,应该可以讲到百分之九十五,我有这个能力。所以学经学得很快,一个月学一部,进度很快。学习的情绪也很高,一般人讲有成就感,那学得很快。这是迁流心与常住心不一。“知其不可得而当下空寂,则不异也。”这里面是两重不一不异。“佛之委曲说此四重,开示修观之方便也。”我们不晓得修观,其实诸位要知道,说修观,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是修观;说参禅,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参禅;说念佛,八万四千法门统统是念佛。这个诸位要懂。你听了感觉到奇怪,为什么感觉到奇怪?你不懂不一不异;如果你懂得不一不异,我讲的这个话,你就会点头了。其实,这个话不是我在此地说的,佛在经上早就讲过,确实如此,一定要通达不一不异。你修观、用功,就有门路,就有入处,功夫自然就能够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