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天擎杀毒软件:净空法师讲《金刚经》十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3:41:40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十五
「3、观门之般若,行门之舍忍,为学道要门。」所以这一次讲《金刚经》,我也讲得很欢喜。为什么?对大家的确是需要。真的,没有智慧不能解决问题。观就是观念,我们的想法、看法没有智慧不行!没有智慧,想错了、看错了。行门当中就是要施、要忍。六度也好、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好,离开了施与忍,一愿都不能成功,都是假的。天天念「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喊破喉咙也枉然,没用处!能够在施、忍上下功夫,这个誓愿自自然然就不一样,你听到、念到,你心里面起的感应、起的反应当然不同,它有启发的作用,的确有功德、有利益。所以舍与忍,是行门的大根大本。我学佛,实实在在讲,的确是得利于这一开端就掌握这一个方法,这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二十六岁,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才知道佛法是好,原来以为佛法是迷信,根本就不能接近。这才晓得佛经里面,有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方老师介绍给我:学佛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听了这些话,才开始跑寺庙。跑寺庙的目的何在?去找佛经。那个时候的台湾,佛经非常非常稀少,外面买不到,所以只有在寺庙里面借佛经,借来看、借来抄。我接触到经典大概一个月的时间,这是我运气很好,就认识了章嘉大师,接受他老人家的教导。我头一天跟他见面,我向他问了一个问题,这是我讲了很多次,有不少同修知道,新来的同修没有听到,多讲几遍,你们脑子里的印象深一点,有好处。第一天见面我就向大师请教说:「我知道佛教好,但是有什么方法能叫我一下就入进去?」我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他看着我,看了半个钟点,才说了一个字:「有!」说了这个字,他又不讲话了。大概停了十五分钟,跟我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所以我一入佛门,就在这上下功夫,章嘉大师就把这个传授给我了。「看得破,放得下」,听起来也不难懂。我接着就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大概隔了有十几分钟,说了两个字:「布施」。那一天印象非常深刻,永远不会忘记。第一天见面,跟他大概坐在一起有一个半小时的样子,就说这几句话。大师,他整个人的神情都在定中,那个威仪叫人尊敬,非常稳重,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人,所以对他自自然然起了恭敬心。我告辞出门,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门口,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我今天跟你讲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就真听话了,真的去学布施,难舍能舍,这慢慢的舍。舍了六年,只剩下换洗衣服、一床铺盖,其它都没有了,舍得干干净净,舍光了。被他讲中了,真的六年舍光了。舍光了,得到什么?得到一点智慧,心很清净,对于一切事理很明了,还有一些事情好象预先能够晓得,一、两个月以后有什么事情发生,好象都会知道。舍,舍就得了;不舍,你就得不到。那个时候大师教给我这个方法,我敢去做,实在讲也是得力于《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我看了不少遍,知道「因果报应」。「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里面有的尽管舍,舍了它还会来;命里没有的,怎么求也求不到,我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有人说:你统统舍,你明天吃饭怎么办?我说明天还没到,着急干什么?不需要打那个妄想。可是我从来也没有饿过一天,天天吃得也还不错,住得也很好,我的修学功夫没有间断。相信业因果报!「4、众生之为众生,因有贪嗔痴三毒。般若治痴,舍治贪,忍则治嗔。三毒之病根甚深,非多多修舍,贪何能破。非久久修忍,嗔岂能除。然若非精修般若,具足三空之智,以去其着相分别之愚痴,则舍忍亦终不能成。余度亦有名而无实矣。」「众生之为众生,因有贪嗔痴三毒。般若治痴。」三毒烦恼痴是根,因为愚痴他才贪,因为痴他才有嗔恨。有智慧的人,怎么会有贪嗔?所以贪嗔痴那个根是愚痴。愚痴就是无明。般若是对治愚痴的,而舍是对治贪的,忍是对治嗔的。你有智慧,又能够修施、忍,就能把贪嗔痴这个病根拔除了。病根拔除了,三善根就出现了,无贪、无嗔、无痴。所以有三善根的人,一定有般若,一定有看破放下,一定有施、忍。「三毒之病根甚深,非多多修舍,贪何能破。」这是真的。我们这个习气是无始劫以来的,所以确确实实要很长的时间修布施。我那个时候六年是第一个阶段,布施得一点力;真正完全放下了,心里面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最近一、两年的境界,这谈何容易,几十年的功夫!要不认真努力这样去做,你怎么会做得到?忍辱,「非久久修忍,嗔岂能除。」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里还难过,这个比布施更难!我大概也是于冥冥当中有佛菩萨加持,我这个忍辱,是没学佛之前学来的。在学校念书,跟一个同学学的。他姓白,白振寰,是我同班同学。我在学校念书,在学校里是风头人物,学校从校长下至工友,全校同学没有一个不认识我的。我知名度很高,不但是我学校人各个认识我,那时候在南京念书,南京中上学校都晓得我,很有名!习气跟袁了凡一样,喜欢挖苦别人,喜欢作弄别人。我这个同学比较老实,所以我常常欺负他,常常侮辱他,常常说他的坏话,他统统能忍,实在是了不起。我处处都说他的坏话,他处处都赞叹我。一个学期,还是一年以后,我被他感动了,真正了不起。所以我就学了他这套本事,以后在社会上做事,别人欺负我什么的,我会忍,我跟他学的。这是在没有学佛之前,十几岁学了这套本事。所以一般人认为我很有修养,我从小学了这一招,这一招很管用。比如有些人什么小事情或者是得罪了,他来骂你一顿、侮辱一顿,我能够笑嘻嘻的不还口,尽管让他骂,骂半个小时、骂一个钟点,他骂累了他不骂了,以后见面还是好朋友。他要是发嗔恨心要打我,我就先躺在地下让他打,他打了几下,他不知道怎么办,所以我这一招厉害。他要打,我不还手,打不下去,不打他又下不了台,这个很厉害。如果对打,那愈打愈起劲,两败俱伤。我这一招一表演,别人一看,「某人他的修养好!」你看,我这个知名度就愈高了,愈被人赞叹了。这个都是跟那个同学学来的。在这个社会上不吃亏,不跟任何人结冤仇。纵然是意见不合过不去的,最后都变成好朋友。所以以后学佛之后,才晓得佛门这个忍辱高明。什么都能忍,没有不能忍的事情,何必跟人计较?人家占一点便宜,让他去占,我们欢喜;他得利益,他生欢喜心,我也欢喜,这样才行。决不要认为我们吃了亏,没有吃亏的,没有上当的。你把这些理事都看得清楚,你才晓得佛法这个修法你会很欢喜去修、很认真去做。对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事业上、在前途上决定有帮助,会一帆风顺,得许许多多人的帮助。这是「非久久修忍,嗔岂能除。」「然若非精修般若,具足三空之智,以去其着相分别之愚痴,则舍忍亦终不能成。」这是真的。布施跟忍辱,如果没有高度的智慧,都是有限度的。唯有高度智慧现前,他不着相了。我人众生,就是所有一切相,看得都非常之淡,毫无留恋之意,这是般若智慧。「余度亦有名而无实矣」,余度是持戒、禅定等,这是般若之外。其余的五度,要是离开般若波罗蜜,离开真实的智慧,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这个余度是涵盖了菩萨修学的一切法门,都不容易得力。如果讲功夫得力,一定要开般若智慧,一定要在施、忍这两个科目上痛下功夫;而且还要相当长的时间精进不懈,我们功夫才得力,才能够一帆风顺。「5、着相便是三毒。故当离相舍忍以拔除之。行人当知所先务也。」这一小节是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除障的方法。《般若经》我们从开讲以来,也讲了不少座,对于世尊在本经里面的开示,多少都能体会到一些。世尊在经里面,自始至终都教给我们要离相,所以着相就错了,只要心里面有丝毫的执着,无论是世法、无论是佛法,着就错了。错在哪里?一着就有能着、所着,于是四相宛然,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全都在。既有我相,一定就有我贪、我痴,《唯识论》所讲的「四大烦恼常相随」,三毒就在其中,所以着相就有三毒。也许你在着相当中,没有感觉到你有贪嗔痴,那是粗心大意,有贪嗔痴自己不能发现,还以为自己没有,贪嗔痴都没有了。如果真的贪嗔痴没有了,必定是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你有没有转?没转过来!没转过来就决定是凡夫,既是凡夫就决定是四大烦恼常相随。佛叫我们觉悟,觉就是般若智慧。这三毒烦恼如何能把它消除掉?离相、舍、忍这三个科目,六波罗蜜里面这三种。离相是般若波罗蜜,这是看破,真的看破了,般若智慧是看破。看破之后要放下,舍就是放下,布施波罗蜜就是放下;放下之后,心里面若无其事,那就是忍,心里面清净自在,忍辱波罗蜜成就了,这叫真正能够消业障。「行人当知所先务也」,行人是修行人,所先务这三个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最先下手之处,我们修行,最先从哪里下手?就是要从离相、舍、忍,所以佛在本经里面把这三条讲得特别多,特别的详细,原因就在此地。如果不从这个地方下手,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这一生当中都不能成就。也许同修要问,那临命终时才闻到佛法,十念往生的,他具不具这个条件?具足。他要不具足这个条件,不能往生。临命终那一刹那,或者是前一、两天,听到善知识的教诲,叫他万缘放下,他一听明白了;告诉他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他懂了,明白了,他才肯离相。真的心里面所有一切忧虑、牵挂,统统放下了,舍!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念不生,忍辱!「忍」就成就了;然后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一念、十念能往生。如果不具备这三条,那个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这是说临终十念的人也具足这三条。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什么时候具足,你什么时候觉悟,你什么时候就得自在。现在你明白了,你肯放下了,你现前就得自在,就得安乐,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佛法修学讲效果,实在讲太快、太快了,世间人常常讲现实,说实实在在的话,论现实,世出世间没有任何一法,能比得上佛法现实。特别是般若净土非常现实,只要你有一分功夫,你马上就有一分的收获,确实能够叫我们得到身心自在,确实能帮助我们往生成佛,所以这是特别强调从这里下手;「看破、放下、忍辱」。「6、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心有分别,便是无明,便违平等一真法界。故发菩提心者,应无所住焉。」「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取相这个取字用得好,十二因缘里面爱、取、有;取就是执着,就是我想得到,想得到这个念头就是取。佛教给我们要发愿,发愿跟取里面有差别的。譬如说发愿,我们要得一心不乱,我们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有这个愿心,没有愿心怎么能成就?愿以导行。但是你心里急着:「怎么我今天还没有得一心?我念了几个月,一心还没有得到?」那你就着相了,那是取相,不是发愿,跟这个愿完全不一样。人发愿是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一味向这个方向去走,至于走到哪里根本不问,心里面完全没有这个意念,水到渠成,他自自然然就得「事一心不乱」,得「理一心不乱」,自然就成就了。所以愿是方向、是目标,我们这一生有一个修学的方向,有一个修学的目标,一味往前精进,其余的一概都不问,这个叫愿。念念希求,那就是贪欲,那就错了,不能把取着跟愿混淆不清,那怎么个修法?所以取相,必定就着了四相。「心有分别,便是无明,便违平等一真法界。」可见得一定要清净心才与一真法界相应,一念、一心与诸佛所证的境界就相应;不能有二念,不能有二心。有疑惑不能得一心,有夹杂不能得一心,有间断不能保持一心。净宗念佛的标准是净念相继,净是不怀疑、不夹杂,相继是不中断,那才会有成就。所以心里面起念就错了,古德常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乖就是错误,一动念头就错误了。「故发菩提心者,应无所住焉。」真正发菩提心,也就是真正心里面觉悟了,菩提心就是心里觉悟了。心觉悟了怎么样?觉悟了,他心清清净净、一念不生,一个妄念都没有。即使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个佛号绵绵密密,一字一句都不会念错,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里面有没有念?没有念。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怎样?想阿弥陀佛还是一个妄念。我不想阿弥陀佛,我想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怎么样?也是妄念。但是这个妄念,如果没有其它妄念,只有这一个妄念,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不错了,能往生!用别的妄念不能往生。但是不能得理一心不乱;如果到理一心不乱,阿弥陀佛四个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里面既没有佛相,也没有四个字的字的相,真的是「应无所住」,这四个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而生其心」,那样才能够念到理一心不乱。当然这个不是我们凡夫能做得到的,我们凡夫今天就是着相念佛,行!这带业往生,那个不着相就不带业了,我们现在带业往生。为什么有人念佛还要观想佛像?原因就是妄念除不掉,念佛的时候妄念还是很多,杂念还是很多,怎么办?观佛像,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的像,因为你专心想阿弥陀佛的像,其它的杂念就没有了,所以这是过度时期可以用。我现在有这个病要吃这个药,我这个病没有了,药也就不要了。你的心里面很清净,没有杂念,就不要作观了,不要再想佛像了。如果心里面有杂念,可以用这个方法帮助,这是一段的时期,不是永远是这样的,诸位一定要记住,一定要晓得。初学的人杂念、昏沉,决定免不了,这种方法可以对治,帮助我们对治杂念、对治昏沉,使我们的功夫逐渐能够得力,这是好的。八六、阐明说法真实义 总结前文 结成无住发心 标结【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经文的语气,佛是慈悲恳切至极,勉励我们、劝导我们要发心,劝发菩提心。「1、前云,离一切相则名诸佛,是约证果说。离一切相以修六度,是约修因说。此节经文即承其义,而结归到应离一切相而发心。是起修之因,是说到本源上。无论果位、修功、因心,而离相则始终一贯。则般若为贯彻始终之法门,离相是转凡成圣之途径,当可洞明矣。」「前云:离一切相则名诸佛,是约证果说。」从证果这一面来讲,离一切相就是诸佛。从圆教初住一直到如来果地,都是诸佛。如来果觉前面四十一个位次,在《华严经》上称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分证佛,如来这个果位叫究竟佛。分证佛、究竟佛都是佛,都离相,四相都没有了,四相、四见都离了。能够离四相、四见,最低限度都是圆教初住菩萨,已经证得分证佛,天台六即佛里面的分证佛位。「离一切相以修六度,是约修因说。」它这个讲法,一个是讲证果,一个是讲修因。证果虽然证得圆初住,分证佛位,可是你要知道,分证佛位的阶级有四十一个位次,初住、二住、三住,一直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如果不修,上面的位次证不到!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不要修行?要修。如果不认真、不努力的去修,成不了究竟佛,所以他要修。他怎么个修法?离相修六度。诸位到这里应该明了,离相修六度是什么人修的?法身大士。他要修多久才能成佛?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对他们讲的,不是对我们讲的,我们没资格。就好比读书,四年就可以拿到大学文凭,学士学位,四年是对一般人讲的?不是,不是对小学生讲的,不是对中学生讲的,是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讲的。诸位要晓得,三大阿僧祇劫是对谁讲的?圆教初住菩萨讲的,是对他讲的,他再有三大阿僧祇劫,他一定成佛。第一个阿僧祇劫,他修满三十个位次;一共是四十一个位次。第二个阿僧祇劫,修满七个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修满三个位次,愈往上面愈困难。这三大阿僧祇劫不是笼统讲的,我们有份吗?没份!我们差得远。几时我们证得圆教初住,那就有份,从那一天开始,是这么回事情;所以不能搞错,这是对哪个讲的。「此节经文即承其义」,这是承前面的意思,前面是讲「离一切相则名诸佛」,这是分证佛,分证佛一定继续不断离相修六度。离相修六度,也是佛门常说的「无功用道」。我们凡夫修行都着相,你能离得了相吗?离不了,起心动念都是相。你今天拜了多少拜佛?我拜了多少拜佛,我相、人相、众生相统统具足。你今天念多少卷经?你今天念多少句佛号?不都着相吗?我们要问,法身大士他们修是怎么个修法的?他们根本没有起心动念,哪里还有言语好说的,这个境界好难懂。从前李老师跟我们讲这一段,他举了一个例子,可是这个例子大概在中国的人懂,住在外国恐怕都没有办法懂,体会不到。外国科技发达,帆船没有了,但是在中国内陆还有帆船。帆船它快要到岸,那个帆下下来了,阻力就少了,快要靠岸要用竹竿撑船把它撑到码头旁边去。可是将要到码头,还有个一、二十尺的样子,竹竿也放下了,统统放下了,那个船慢慢的、自自然然的靠岸。统统都放下了,那个自自然然靠岸,那就是无功用道,法身大士修行就是这样的,一点意念都没有,他修六度万行。我们行船,扯上帆是着相,拿上那个竹竿撑还是着相;统统放下不着相,船还往前面走,比喻无功用道,是那么个境界,我们无法想象的。所以法身大士修行,我们都无法想象,从这个比喻当中能体会到一点味道。决定不能作意,与道完全相应。什么道?与自性清净心完全相应;就是他用的功夫,他修六度万行,自行化他,丝毫没有染污清净心。丝毫不染就是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我们今天修行自行化他,还是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这就是不能证果。我们不能成为诸佛之一,证不到圆初住,不但圆初住没份,小乘须陀洹都没份。大乘法里面,初信位的菩萨都没份,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初信位的菩萨我们没份。我们在今天如果真正干了,也不过经上讲的信相菩萨而已。信相菩萨是什么?幼儿园一年级,不算学级的。初信位的菩萨是一年级的学生,算学级了,有成就了,幼儿园不算,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这才晓得佛法修学不容易,但是信相菩萨念佛求生净土,品位还不低。行!除这一条路之外,都没有法子,都不能成就,唯有念佛求生净土,还可以拿到相当的品位,这是说净土法门的殊胜。这个地方的经文,承前面的意思,「而结归到应离一切相而发心。」菩萨这个时候要离相修六度,离相修六度先要离相发菩提心,不发心怎么能够修六度?诸位要晓得,离一切相就是菩提心,为什么还要叫你发心?这当中有道理的,如果不劝导你发心,你就变成二乘,离一切相住到偏真涅槃去了,变成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跟阿罗汉、辟支佛的差别就在此地。二乘人不发菩提心,堕在偏真涅槃;他要一发菩提心,继续不断努力再去修学,去帮助一切众生来修学,他就入菩萨位,就不是小乘,这就属于大乘。所以离相发心,是法身大士们「起修之因」,「是说到本源上」。「无论果位、修功、因心」,他是一贯的,「而离相则始终一贯」。证果要离相,修行要离相,发心要离相,你要问为什么?因为离相与清净心相应;着相,清净心就失掉。清净心是自性,与自性相应了。有丝毫分别执着,与自性就不相应;相应是觉,不相应是迷,觉、迷差别就在此地。「则般若为贯彻始终之法门,离相是转凡成圣之途径,当可洞明矣。」这个洞是当清楚讲、深入讲,你应该透彻的明白、深入的明了了。这不离相能行吗?般若就是讲的离相。真正发心修学,我过去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我们这个世间有四个人发心,整个世界的劫难都转了。一般人讲第三次世界大战核子战争,这个世间人要毁灭一半以上,有没有人发大慈悲心来救这个劫难?四个人发心就能救,可是四个人找不到。四个人发什么心?发菩提心,组成一个僧团,六和敬的僧团,就有救了,真的找不到!一个人一个意见,两个人意见都不相同,所以六和敬到哪里找?僧团最少是要四个人,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到利和同均,有这样一个僧团住世,十方诸佛都拥护,这个世界劫难就没有了、就化掉了。没有人真正肯牺牲自己,不肯发心,各个都是自私自利,说为众生、舍自己决定做不到,那就没法子了。所以看到众生遭这个灾难,我们自己能不能幸免,这都不保险的。我们中国古人常讲:「三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个话在历史上有证据,展开我们中国历史,每一个朝代,那个朝代的兴起,的的确确只有几个人同心协力,他就能够建立一个政权,能够维系几百年之久,就是开国的时候,几个人同心,不多!展开我们中国历史,可能每一个朝代都没有超过十个人,所以只要大家一条心,就能闯大事业。《三国演义》很有名,别的历史不懂,《三国演义》提出来多少还听说过。《三国演义》里面四个人同心,刘、关、张加上诸葛孔明,四个人同心同德也能建立一个王朝,你才晓得这个「和」多重要!所以想想我们僧团,今天佛教落得这样的地位,我们实在非常痛心。缘故在哪里?一个人一条心,两个人同心同德合作的都没有,哪有六和敬的团体?戒律再严,表面是一样,心里不一样,那个没有用处,最重要是心里一样。为什么做不到?般若智慧都没有了,没人讲了,没人学了,没人修了,从哪里同起?当然不同。没有般若,诸位要知道,必定是妄想、执着、烦恼天天增长,不会减少的,天天在增长,叫三毒增上。那个后面的结果,不说大家就晓得了,哪有什么好果报?这是我们常常想到这桩事情,真正是痛心,真正是机缘可遇不可求。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创教也是五个人,鹿野苑遇到五比丘跟他自己,六个人同心,在这个世间建立佛法。佛教最初的僧团是六个人,度这个世间的一切众生。这个我们也只能说说而已,想找谁,谁也不答应,谁也不肯;纵然答应,表面答应了,过两天又变了心,又要来吵架了。不是真的,不是真心,虚情假意。这说明般若之教,在大乘佛法是彻始彻终,正与前面相应了,不可须臾离也。你一离开般若,一定是堕落,一定是迷惑颠倒。般若就是觉,般若就是一切都放下,一切不执着,这是般若。「2、度无边众生,令入无余涅槃者,发『菩提心』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应离一切相也』。」这是江居士怕我们读到这一段经文感到茫然,特别就本经经文里面,举一个例子来给我们看,让我们晓得怎样去做。发心要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度众生怎么度法?学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目的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成佛,「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者」,这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成佛。认真的做,努力的做,不休息的在做,像普贤菩萨无有疲厌在做。虽然在做,「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个心里面干干净净若无其事,那就是离相,那是般若。如果做着相,那就错了,就不是法身大士,也是菩萨,叫权小菩萨,权教、小教里面的菩萨,不是大乘菩萨。大乘菩萨是离相的,做而无做,做是事做了,心里没做,心里面没这个念头,我们一般讲「三轮体空」,就是这个意思;三轮体空是般若。他举这个例子好,举这个例子让我们明了,佛是怎么做的,度众生,「度无所度,无度而度」;佛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四十九年天天说,没说一个字。没说一个字,他心里面没有,心里面清净,不落一个字;其实佛四十九年天天说,从来没有一天休息过的。这是教我们应当要学佛,要这样学法,那就对了。八七、释成【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这是解释离相。离相怎么个离法?离相不是把外面境界相隔离,不是这个意思。外面境界相你说隔离,你永远隔离不了。你离开都市找到山里面,挖个山洞去打坐,那还有个山的相,还有个洞的相,你怎么能离开?你没有办法离开。这个诸位要晓得,佛教给我们离一切相是离心里面那个相,叫你心里面不要执着,不是叫你外面这个相不要,外面相不要怎么度众生?佛的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你要离相,一个众生也度不了。不是离外面的相,是离心中执着的那个相,那个相有害,妨害了我们。佛法我们修不成功,我们着了这个相;在世间法里面,不能建功立业也是着这个相。这个解释就好,使我们晓得哪些不能够执着。「1、此节释成上文应离一切相。发起平等慈悲之觉心,则心生起时,便当摆脱色声等等对待之尘境,而不应住着。则一切相皆离矣。但应生起于所有对待的尘境,一无所住的心,乃是菩提心也。」这是先说离相,就是应无所住。因为离相,你的慈悲心才能够生得起来;着相,慈悲心就没有了,就生不起来,慈悲、平等都生不起来了。慈悲平等心是佛心,也就是我们讲的真心。凡夫所用的心是妄心,有分别、有执着,不清净、不平等、不慈悲,妄心!清净、平等、慈悲是真心,真如本性。离一切虚妄,我们的真心才能够显露。所以不离相,真心透不出来,不起作用。佛在此地教导我们,我们心生起来的时候,我们常讲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要在哪里用功夫?要把一切相对的尘境,把它去掉。六根对的是六尘,如果不去掉,里面就生六识,六识就是烦恼;妄想、分别、执着统统起来了。所以你一定要舍掉根里面所对的相(影像相分)。这个说法恐怕大家很不容易体会,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对法相唯识有一点基础,我讲这个话就很容易懂。譬如我们眼,眼见色,眼是真正见到色;我有没有见到色?我没有见到。如果我要真的见到色,给诸位说,那叫法身大士,那不是凡夫。怎么说我没见到色?这个花摆在我面前,我不是明明都看到了吗?确实没见到,你要是说你都看到了,你迷惑颠倒,你自己错了都不晓得。我们见到这个花,这个见是从哪里见的?眼根接触外面色尘,产生眼识。眼识里面有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我们能造业的,能够分别、执着、打妄想的,以为是我的,那是什么?第六识。第六识的见分,缘眼识的相分,这样见到的。就好象我们现在电视台一样,这是现场,我们看在哪里?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没有看到现场。我们今天所有见到外面一切境界,这两个眼睛是摄影机,就像镜头一样,照进去了,里面有相分,我们第六意识就是缘那个相分,所缘的境界感觉得跟外面境界完全是一样的;从这一点你也能体会到《华严经》上所讲的「大小不异」。我们眼识里面,那个小屏幕里面现的相,使我们感觉到跟外面这个相是完全一样,这个大相小相没有了,所以「芥子纳须弥」。芥子比喻什么?比喻我们第六意识那个相分,须弥是须弥山,我们第六意识缘眼识看的那个须弥山,跟外面一样大。须弥山没有缩小,我们眼识的相分没有放大,大小不二,性相一如。这个理就讲得比较深一点,事实真相说出来了。所以一切万法里面哪有大小?大小是你的错觉,长短也是你的错觉。事实真相是万法一如,万法不二,那才是事实真相。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一点味道,然后晓得我们这个心生起来的时候,离什么相?绝不执着眼识的相分。其实讲眼识的相分,我们还是讲得不彻底。真正再要是讲,事实真相不是那么回事情。那说起来我们就真的太可怜了,佛说众生可怜悯者,这一点不错!我们还没有看到第一个电视的画面,我们看到的什么?是从第一个电视再转播传播去的,看另外一个电视的画面,那个画面是第六意识的相分,是从眼识的相分转播成第六意识的相分,第六意识缘眼识相分,自己变一个相分,第六意识的见分是缘自己的相分,这才看到了。转播的,不是直接的,眼识造成的相分是直接的,第六意识从那里接收过去变成第二个相分,是转播的,不是直接的。我们把这个东西当作认为我真看见了,这天晓得!没有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诸位要晓得,我们永远躲在一个壳里面。像现在的汽车,永远在车里面,从来没有爬出来一步,你所见的透过几层玻璃见到外面,不是直接见的。我们伸手去拿一样东西是真拿到了吗?没有!这个手是机械的手臂,不是自己,自己没有摸到,是利用这个机械手臂去摸到。现在做工,机械手臂很多,挖土,那个人坐在那里操纵机器,怪手出来抓土。是他抓到了吗?没有!我们今天自己坐在那个身体里面,没出来!这个机械手臂是怪手,确实没有直接抓到东西,还感觉到自己摸到了。唯识学好,唯识学可以说是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我们读了唯识经论之后,再看大学里面讲的心理学的课程,一翻开不想看了,胡说八道,在胡造谣言。我们才略略晓得一点事实真相。所以一切造作全是虚妄的,自己从来没有接触到外面真正境界过,哪里是真的?所以佛教给我们不应住,是不应住我们八识五十一心所,五十一心所都有四分,不着那个相分,不是外面的色相,是教我们不着八识五十一心所的相分,那就行了,那就能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如果你还着这个相分,那你怎么能转得了?你一天到晚用什么?一天到晚所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你用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在佛法里叫妄心,那不是真心。我们在六道里打滚,谁当家?妄心当家,妄心作主。也就是说心心所作主,心心所当家,那怎么能见得了性,怎么能够转?般若是直截了当,叫我们跟心心所的相分、见分脱离关系,我不用它,这样才有能力转识成智。如来果地上的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跟众生起一切作用的时候,叫成所作智。成就,所作的是什么?令入无余涅槃,这是佛菩萨所作的,这是终极的目标。如果把它分成阶段:令众生信、令众生解、令众生行、令众生证,都是成所作智,没有智慧怎么行!智慧从哪里来的?离相。离心里面一切执着的相,妄想、执着的相要不得,统统离掉。所以离不是离外面境界相,外面境界相要,那属于事。《华严经》上说得很好,你们对《华严》都很喜欢,《华严》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个没有障碍,障碍在心、心所。心心所的见相两分是大障碍,你必须要认识它,必须要把它放下,恢复到自性清净心,那就行了。这就讲「色声等等对待之尘境,而不应住着」。眼不住色,耳不住声,鼻不住香,舌不住味,身不住触,意不住法;不住就是转识成智,不住就是舍。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这是《楞严经》批注的权威,《楞严经》虽然有一百多种批注,一般人都认为古注《长水疏》是权威,新注就要推交光大师的《正脉》为权威,权威的批注。交光大师在《楞严经》里面,说了些什么,会被大家这样的推崇?他就说出「舍识用根。」他教人的这个话一点都不错,完全符合《楞严经》的教义,比长水高明,长水还是没有离开天台的三止三观,三止三观依旧是用意识,还是没有离开心意识。交光大师完全不用天台家的止观方法,直捷了当就「舍识用根」,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用识用根。根是什么?根中之性。告诉我们,我们见不要用眼识见,凡夫用眼识。菩萨用什么?见性,性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地方就是舍识用根。你如果能见色,在色相里面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着,你是见性见色性,那就不叫尘。尘是污染,它不污染。见性见色性,闻性闻声性,不但转八识成四智,转十法界为一真法界;色性、声性是一真法界里面的,不是十法界里的。十法界是尘境,不是性境,那一转就转到一真法界里面去。《楞严经》什么人修的?还是法身大士修的,不是普通人。普通一般人在《楞严经》可以得到很大的启示,能够开解,所以古人讲,开悟的《楞严》。《楞严经》的确可以帮助人开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只是解悟,不是证悟。证悟,那用交光大师这个方法行,舍识用根。舍识用根的方法跟《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完全相同,理相同、方法相同、境界也相同,只是说法不一样,意思完全一样。这是说了上面这一句。下面是「应生无所住心」;「但应生起于所有对待的尘境,一无所住的心,乃是菩提心也。」菩提心什么样子,说出来了。于一切尘境里面都无所住,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诸位要记住,并没有离开一切对待的境界,境界在面前,心里面若无其事。不但在境界里面不起贪嗔痴,顺境里面不起贪爱之心,逆境里面不起嗔恚的心,你在境界里永远保持着平等心、清净心,这就是菩提心。顺逆境界现前,顺境起了贪爱,逆境起了嗔恨,那是轮回心,那是搞六道轮回的心,不是菩提心,那是染污的心,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这菩提心还真难!我们常常挂在嘴里说发菩提心,就是两片嘴唇在发,除了这两片嘴唇,其它都没有,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跟我们讲,「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这个心就是大菩提心」,跟《金刚经》的标准细细的比较一下,一样不一样?一样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有一念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除这一念之外统统都放下了,与这个相应不相应?相应。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一念相应一念佛?我们念念都不相应,原因在哪里?我们念念之中夹杂了无量无边的妄想杂念,所以跟佛不相应,还自己以为念得不错,好象功夫还很得力,拿到经典来一比较,就完了!念佛法门叫「易行道」,也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所有法门里面比较起来它最容易,你不要看太容易了,看太容易了,这一生去不了。跟其它法门比较,它是最容易。实实在在讲,也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这个念才相应。还有世缘放不下,还要摆在心里,那个念佛没用处的,一定要放下,一定要一无所住,我们往生真有把握。这个事情说难不难,说不难很难,为什么说难、不难?世间之事只有一桩事真的难,佛也讲难,「求人难!」那是真难,不是假难。这个事情不求人,求自己!自己肯就不难,自己不肯那就难,这不是求人的事情。我们当初接触到佛法,知道佛法真好,可惜没有人宣扬,真正可惜!许许多多学佛人问他,佛是什么?不知道。你说这个多遗憾!为什么会造成这个样子?宣传的人太少了,我们自己才发心出来干。我不发心,劝别人发心,别人不答应,别人不肯;劝别人不行,只有劝自己,自己来干。真正明了佛法的好处,真正知道这个佛法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我们不知道那没有话说,真的知道了,就有责任要来弘扬,要把它发扬光大。不知道,那没事情,与我们不相干;知道而不做,我们天天念回向偈岂不是自己在骂自己吗?「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打妄语!念一遍就打一次妄语,那个心多难过,那个心跟刀割一样,这叫自己骗自己,自欺欺人!我们还说是在做功德,一天到晚都在造罪业,都在欺骗众生、欺骗自己,欺骗诸佛菩萨,干这个事情;一点惭愧心都没有,还自鸣得意,你说这怎么得了!所以劝别人不行,求别人不行,回过头来自己发心,自己认真努力去干,拼命去干!想想佛在因地修行,受多少折磨、多少苦难,「为求半偈,剥皮为纸,析骨为笔。」你想想那种舍身求法的精神,我们能做到吗?叫你读经,多读两个钟点,「累死了,我疲倦了,我受不了!」他就受不了。这还没割你的肉,没剥你的皮,你都觉得受不了,你能成菩萨,你能成佛吗?读经要向这些地方去体会。所以读了经之后,我们真正生惭愧心。读《无量寿经》,你们念到法藏比丘「信解明记」,我为什么没有?我跟他没两样,他能具足信解明记,我也应该有!我的信解明记到哪里去了?被业障障住了。什么业障?天天打妄语是业障,天天自欺欺人是业障。「我没打妄语!」没打妄语,那个「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是打妄语。不给你说穿,你不知道,还以为我每天念佛回向,还做了好多功德。我给你一说穿,才晓得打妄语,哪有功德!说明什么叫菩提心,就是一心一意念佛往生也是大菩提心,与《金刚般若》决定不违背。「2、生心时即是无住时,无住时即是生心时。如此,则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空有同时。在在处处,无一非中。所谓圆中,则我法双空,四句俱遣,乃无相之极致,方为发离一切相之无上菩提心。」「生心时即是无住时,无住时即是生心时」。这两句话完全是事实真相。我们举一个现成的例子,我们在这里讲经,我在这里讲你们在听,我讲你听都生心,我讲的时候生心在讲,你们也是生心在听,专心在注意听,这是生心时;生心时就是无住时,我说而无说,说没有作意去说,没有去想想我要怎么说,那就着相,说是自自然然吐出来的,没有一丝毫意思在里面,这就说跟无说合成一。你们听也要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才会开智慧。你要听,把我这些话牢牢的记住了,糟了、完蛋了,你住相了。你要能够听而无听,无听而听,生智慧。为什么?清净心。听了没有住,这前面讲「不应住法生心」,法尚且不能住,何况非法?不能住,你听经就会开悟。我这几十年讲经说法,入这样的境界不少年了。最初学讲经的那几年,那是作意,到以后都没有了。我讲东西没有讲稿,从来没有准备,这里是还有个经本摆在此地,许许多多地方连经本、讲稿统统都没有。人家出个题目给我讲,限定我时间,出个题目叫我讲一个钟点、两个钟点,我通常到外面讲演,临时你叫我讲什么,给我多少时间,我上台就讲,刚刚好讲到那个钟点就没有了。下了台之后,你问我讲什么?我不知道,不晓得我讲什么,下面还在鼓掌。有的时候我也好笑,我不知道我讲些什么。有一些人从录音带整理出来,送给我看,我看,「这是我讲的吗?我怎么会讲得这么好?」真的不晓得。这就是生心跟无住有点相应了。如何能得这个相应?这是从前老师教给我的,我不吝法,我都传授给你们;「至诚感通」。没有别的,真诚之心,就能与一切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所以上了讲台,你们怕上讲台,上讲台没有东西,实在讲我跟你们一样,我上讲台什么东西都没有。怎么说出来的?我不知道;三宝加持的。你没有真诚,你就得不到三宝加持,真诚得三宝加持。平常看的这些东西,年轻时候看的,年老学东西是困难,年轻时候记忆力很强,看了这些法相名词还能记住,所以上讲台看看什么地方,它这个东西自然还能记得起来,信解明记。年轻,法相名词要多看一点,多读一点,因为这个东西不能讲错。经义决定不要去记它,经义是悟处;你年年月月都不一样,你境界不断往上提升,悟的是愈深愈广。所以经典展开,长讲、短讲、深讲、浅讲自在,就得自在了。我是凡夫,业障深重的凡夫,我能学得出来,你们为什么学不出来?你们造的罪业没有我造的重。讲五逆罪里面我都犯了,我犯了破佛身血,我相信你们没有做。佛不在世了,我怎么出佛身血?等于破佛身血,就是破坏佛像。我们小时候,念小学,小学生顽皮,寺庙的佛像拿来当玩具,玩完了就把它糟蹋掉了。不只单想烧佛,我们把木头的佛像肚子挖开来,里面什么东西?里面有符,还有不少东西藏在里面;这是破佛身血的等流罪。因为那个时候环境不一样,抗战期间,我们学校就是寺庙当作学校,所以有机会去拿佛像出来玩;不像现在,现在学校建筑都富丽堂皇,现在人有福报。杀生,我年轻的时候喜欢打猎,天天杀生。我打了三年猎,所以造的罪业很重很重,我没有得到恶报,这个功德是讲经。这是从前甘珠活佛,也等于是给我印证,是在他圆寂前一年,我们在一个法会见了面,他告诉我,他说:「你的业障很重,一点福报都没有,而且短命。」我听了点头说:「佛爷你说得没错,我都知道,我不是不晓得。」他说:「你现在不一样了,你现在不但长命,而且福报很大。」都是这些年弘法讲经的功德。我有没有求?没求。我什么都不求,我就觉得弘法利生是我的责任。我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会把佛法搞清楚?不懂我就可以不要做,懂得就不能不做。懂得,有人做,我就不做了;有人在做,我何必去受这个辛苦?没人做就没法子,自己不能不做;有人做,我何必这么辛苦,到处去跑?就是因为没有人做,逼得自己没法子,无路可走。觉得这是自己的义务,自己应当要去做的。这是说明生心跟无住同时的。不但讲经、听经生心无住同时,一切时一切处,在我们日常生活点点滴滴都是同时的,你能够入同时,那个境界就好!同时是不二,入不二法门。《维摩经》上讲「入不二法门」;《金刚经》上讲:「一如」、「如来者诸法一如」。菩萨入得深,我们才浅浅沾一点边,但是就很有受用,就很自在、很快乐。你不真干,那个边都沾不到。你们要问我:我有没有入不二、一如境界?我告诉你没入。我要入我就成菩萨、法身大士,没有入!虽没有入,沾到一点暖气,好象那边生了一盆火,我没有接触到火,我在这边,暖气我接触到一点。我今天这个境界是这个,沾到一点暖气而已;入那个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沾到一点气氛。这一点气氛,如果在佛法里面讲,这叫加行位。四加行,这属于加行位。《楞严经》上讲六十个位次,《华严经》上讲五十一个位次;《楞严经》讲得特别详细,它讲的有四加行。这四加行摆在哪里?十回向后面,初地前面。其实四加行,每一个位次的前面都有四加行。譬如说初信位,初信位的前面有四加行,这才能证得初信。初信到二信当中,还是有四加行,每一个位次当中都有四加行,这是事实真相。「如此,则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空有同时。在在处处,无一非中。所谓圆中,则我法双空,四句俱遣,乃无相之极致,方为发离一切相之无上菩提心。」这个地方就讲得很具体。说生心,生心是有,无住是空。生心时就是无住时,无住时就是生心时,实在就是《心经》上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有是同时的。空有是同处的,不但同时,是同处的,同时不同处也不行,同时同处。所以「在在处处,无一非中」,这个中叫中道,中道是什么?就是同时,就是空有同时。「无一」是没有一样不是的,样样都是;穿衣也是、吃饭也是、喝水也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无有一法不是。《金刚经》上讲的,「大而世界,小而微尘」,没有一桩现象不是空有同时的,你只要仔细去观察,你会见到、会发现。发现了,这就解悟,你明了了,事实真相明了了;明了之后你肯放下,不再打妄想,不再分别,不再执着,你就入境界,你就入进去了。「则我法双空」,我执、法执就离开了,这个大乘般若方法是高明,完全用高度的智慧,把这些复杂的问题分解掉了;而不是勉强去断,勉强去舍,那个很难舍。像忍辱,勉强的忍,那个太困难了,那个太苦了,你了解能忍所忍俱不可得,都化掉了,那个就自在了。能够见到一切法皆如,一切法皆空,一切法不二,哪里有什么能忍所忍?忍这个念头都没有了;念尚且没有,哪有事?这双空。「四句」是: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这叫四句。从四句再变化,就变成百非,所以四句百非。这都是妄想、都是执着。「四句俱遣」,就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统统没有了。「乃无相之极致」,这是无相,也就是无住达到高层次,这不是低档的无住,这是高档的无住,这才是「发离一切相之无上菩提心」。这个心一发,给诸位说,最低的位次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金刚经》的境界,是住、地菩萨的境界,住,初住,圆教初住,别教初地,我们简单的讲,叫住地菩萨。以后诸位要是看经、看批注,听到住地菩萨就是这个意思,这四个字里面讲的是圆教初住跟别教初地,他们的境界。我们如果要做到这个,那也是住地菩萨境界,也就达到这个位次。「3、当知清净心,即是本性,所谓本来面目是也。十方法界所共具,故又名一真法界。」「当知清净心,即是本性,所谓本来面目是也。」禅宗里面常常参这个话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个不能猜、不能想,一猜就错了,一想就错了,不能猜、不能想。禅宗的话头是提起这一句话头,把所有一切妄念都打掉;因为心里面没有这个话头,他又起别的妄念。由此可知,我们念佛人,一天到晚注意这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是话头,在禅宗里面讲就是话头。可是禅宗必须开悟才能出得了三界,我们不悟也行,不悟也可以带业往生,这个话头比禅宗的话头好得太多了。他那个话头要参破才管用,我们这个参不透也管用,好处在这个地方。用一个念头止一切妄念,用意在此地,目的也在此地。「十方法界所共具,故又名一真法界。」这是讲清净心,所以念佛直接修清净心,前面讲义里面说过。除净宗法门以外的法门,用般若、用观想来修行,那个方法总名词叫智念,转识成智。我们凡夫的念头是情念,带着感情的,愚痴、痴情,修行人用功夫把情转成智,所有一切的方法都是智念。我们念佛,念阿弥陀佛这一句不叫智念,也不是情念,叫净念。净念跟清净心,那个关系更密切,所以智念还不如净念。我们这是净念,直接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清净心就是真心,就是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十方法界所共具,实在讲它是十方法界的本体,所以叫一真法界。十法界从哪里来的?就从一真法界变现出来的。我们一打妄想,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一有人我是非的执着,就在十法界里面又制造出六道轮回。由此可知,如果没有烦恼、没有执着,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没有妄想、没有分别,十法界就没有了。十法界、六道从哪里来的,我们要晓得!我们现在天天在干的是什么要清楚,还要打妄想,还要生烦恼;换句话说,我们在造轮回业,我们用轮回心造轮回业,这个不得了!这个要想了生死出三界,没指望!真的要想在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我们不要再用轮回心,不要再造轮回业。应该怎么去做?依照佛菩萨这个方法去做,「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可见得在事上没有两样,在事相上佛菩萨过日子跟我们过日子分不出来。佛菩萨每天也穿衣吃饭,我们也穿衣吃饭;佛菩萨每天也在做工,我们也在做工,没有两样,用心不一样。我们是做了真做,他是「做而无做,无做而做」,跟我们不一样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他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他心清净,他心里面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人我是非,永远保持清净,这就是佛菩萨过生活,这就是佛菩萨在干事。我们要在这个地方认识清楚,要学习,一点一点的放下。一下放当然是没有办法,做不到的,慢慢放。要不断的有进步才行,不能退步,要真干。开头得要咬紧牙根,开头因为习气太重,放下当然是很苦,这个关口要突破,要精进,决定不退转,就有成功的希望。怕退转!进不容易,退是太容易。你们同修学讲经,要想把经讲好,要想把这一桩事情做成功,天天要讲。没有人听怎么办?对着镜子讲,不能中断,这个要知道。你们从中国来,中国武术很出名,外国人都很羡慕,那个练功的人天天要练,不是说表演再练,不表演就不练,不行!天天要练。唱歌的,歌星唱歌,不是上台才唱,不上台每天在家都要练唱,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讲经的人三个月不讲,就生疏,就完了,就退很大的地步;三年不讲就退到谷底,没了,那还行!没人听对着镜子讲,天天要讲,再短我也得讲十五分钟、二十分钟;总而言之,是一天都不间断,你才能成功,不肯讲是决定不能成功的。「4、若相离得一分,清净心便显现一分。最初离得一分时,名初住菩萨。亦名正定聚。(正定,住义。聚,类义。)言其人已入圣果之类,永不退转无上菩提,故名正定聚。至此地位,方称信成就。由是历尽四十一位,断最后一分无明,清净心圆满现前,是名妙觉,亦称为佛。可见由初心至果觉,功行唯一离相而已。」「若相离得一分,清净心便显现一分。最初离得一分时,名初住菩萨。亦名正定聚。」这是大乘菩萨的境界,全是以本经的标准来说。相就是指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说能够离得一分,这一分是说微细的一分,不是说粗显的执着。如果要是讲粗显的执着,阿罗汉已经离了,阿罗汉破了我执,断见思烦恼,他还有法执,法执未破。我们要问,谁执着法?我执没有了,谁执着法?当然还是有我,如果没有我的话,什么人去执着法?这就是讲的界外微细的无明。阿难在楞严会上所讲的「微细执着」,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四十一品无明。我们不说初住菩萨,我们讲等觉菩萨,有没有我执?没有了,我执没有,决定没有。他还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谁执着?还是有个我。没有我谁执着?没有我不就没人执着了。由此可知,极微细的执着,是要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真的没有我执,四相破尽了,干干净净,确确实实没有了。真如自性圆满的显露,那叫究竟圆满的佛果。诸位在此地决定不能够误会,认为是我们一般讲的我执、法执,这里面有粗细层次不一样,这是微细的执着。破一分,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就透出一分,我们讲明心见性。「最初离得一分时」,这叫初住菩萨,这是圆教。如果是别教,「最初离得一分时」,是初地菩萨;别教初地,圆教初住。我们这一部经是属于圆教的大乘,不是属于别教,统统用圆教的教义来说。亦叫「正定聚」,拣别不是邪定聚,不是不定聚,他是正定聚。括号里面有个简单的解释。「正定」是住的意思,他的心安住在正定之中。「聚」是类,是属于这一类。圆教法身大士一类,他已经入法身大士一类,或者我们说入法身大士之流。「言其人已入圣果之类,永不退转无上菩提,故名正定聚。」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证三不退,这个时候证三不退了。如果以圆教菩萨位次来讲,初信位的菩萨证位不退;圆教初信等于小乘的须陀洹果,但是这是圆教不是别教。到七信位以上,才证得行不退;如果证得初住位,那就证到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叫证三不退。念不退就是这样的果位,他念念一定是趣向如来的果地,佛经的术语叫萨婆若海;萨婆若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不会再退转,不会再退回去了。这是证三不退。我们净宗里面常讲「圆证三不退」,那个圆可了不得,圆是圆满,他这里虽然证三不退,不圆。我们要问:这种菩萨修行,他会不会退转?他还会退转。但是他退转的极限,最低的不会退到初住以下,初住是他的底限,他退会退到这个地方,不会退到初住以下。我们在大经里面读到,七地菩萨还退,到八地菩萨就真的不退,八地不会退,八地叫不动地,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八地才转,所以八地不退。我们如果讲圆证三不退,最低的标准应该是八地菩萨,算是可以说得上圆证三不退,不会再退转了。「至此地位,方称信成就。」可见得信浅深差别真大,信成就的人,要是严格的来说,初住菩萨才信成就。《金刚经》就是这个标准,《金刚经》的标准是离四相,离四相就是圆初住的菩萨,这才是信成就。「由是历尽四十一位」,他往后还有四十一个阶级,就是要破四十一品无明。「断最后一分无明,清净心圆满现前,是名妙觉,亦称为佛。」到第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总共四十个位次,另外一个位次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那就成佛,佛叫做妙觉。「可见由初心至果觉」,果觉是妙觉位。「功行唯一离相而已」,这就是放下,再放下,还要放下,一直到等觉菩萨,还叫你放下,直到完全没得放,没得放就成佛了。由此可知,修学总纲领、总原则,放下而已。你要是不肯放下,怎么能成就?我们念佛带业往生,也要放下,不放下,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什么时候放下?等我寿命快到的时候再放下。在理论上讲没错,是可以这样做,可是在事实上讲,问题多多。什么问题?业障。你要有把握在临命终时没有业障,你才能如愿;如果在临命终时业障现前,那你这一生空过了,就可惜了。所以学佛之人,佛是觉悟的意思,学佛就是学觉悟,不再迷惑了。我们皈依三宝,第一个就是皈依觉,觉而不迷,觉就是佛。什么叫做觉?放下就觉了。《金刚经》上告诉我们的,什么是迷?不放下就迷了。由此可知,觉跟迷定义在此地。你多放下一分,你就多觉悟一分。我们能把财放下,就不会被财迷了;要把色放下,就不会被色迷了;把名放下,就不会被名迷了。这个世间迷人的东西太多,无量无边,一桩桩、一件件统统要放下。世间法我都放下了,还有很多人被佛迷了,这糟糕不糟糕!佛也要放下,佛不放下也不得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一切都放下那就对了。世尊在这部经上讲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佛法也要放下,不要被佛法迷了。就是一个看破、放下而已。「5、受持此经,必将所说义趣,彻底领会。然后乃能历事练心。尤应于行住坐卧时、穿衣吃饭时、迎宾送客时、日常工作时,时时处处,常将所领会的义趣,存养心中,优游涵咏,勿令间断。务将经义与此心,融成一片。即此,便是熏习,便是观照。不必定要打坐观照也。如此用功,能使无明渐减、渐薄,增长菩提,遣执破我。此是最亲切有效的修行方法,毫不费力费事,而能得大受用。」「受持此经,必将所说义趣,彻底领会。然后乃能历事炼心。尤应于行住坐卧时、穿衣吃饭时、迎宾送客时、日常工作时,时时处处,常将所领会的义趣,存养心中,优游涵咏,勿令间断。」这第五段很重要,完全是讲用功的方法,真正修行的功夫就在此地。世尊一再要求我们,要于此经典「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不能受持全经,受持这个经上四句偈都好。所谓四句偈是本经任何四句经文,并没有特别指定哪四句,任何四句。可是这个经义,四句或者是一句都好,你要「彻底领会」才行,如果这四个字做不到,你修行就没法子用功,不要说功夫不得力,根本就无法用功,换句话说,也无法修行;所以一定要能彻底领会。彻底领会难,非常之难!从前人比我们现代人有耐心、有毅力,他的心真诚、清净、纯一,因此修行得感应容易。现在人心散乱,妄想杂念要比古人多千倍、万倍,不能比!古人彻底领会多半是得力于读诵,他们能够长时间不夹杂、不间断的去读,一天读经能够读几个小时。在一般讲,如果每天一心一意读,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每天能够保持四个小时,根利的人三、五年就会开悟,就能够彻底领会;根性钝的人,十年、二十年也能开悟。我们在过去佛教史里面看到,在古大德语录里面见到的,无论是出家或者是在家修行,他们真诚!当然外面的环境关系也很大,从前地球还是这么大,但是人口少,地大人稀。在清末民初,中国的人口四亿,现在十二亿,增加为三倍,所以人少地大。生活没有现在人这么紧张,现在人要不拼命就没饭吃,从前人不要拼命都有饭吃,那个不一样,环境与我们的身心都有影响。有一些人说现代人的福报比从前人大,我听了是不以为然。从前人晚上聚会,顶多是烧火炬、蜡烛,没有现代电灯这么方便、这么明亮。我们得这一点方便,诸位要晓得,付出了多少的代价,得不偿失。这个所付出的代价,没有法子估计的,它这个影响力是很深很远。现在科学家警告我们,地球的环境被破坏了,生态平衡被破坏了;物质文明不断在进展,把地球的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之后,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难、浩劫。这是好事吗?这是比从前人有福报吗?我们读古人的文章,读古人的诗词,从前人无论是上层阶级的人,或者是平民、农夫、小贩,在文人笔下描绘的,他们的生活都在诗情画意之中,的确有真善美慧,现在没有了。从前人过的是天人的生活,现在人过的是妖魔鬼怪的生活。这真的,都不假,不是人的生活,妖魔鬼怪的生活,怎么能跟人天相比。诸位要是很冷静仔细去观察,你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今人不如古人,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不上。所以古人领会经义比较容易,现在讲领会难,彻底领会当然就更难。可是你要没有相当程度的领会,没有法子修行。修行在哪里?底下这一句,「历事练心」;历是经历、经过,事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琐碎之事,你每天做这些事情,就在工作里面提起观照的功夫。般若波罗蜜在哪里?金刚般若波罗蜜在哪里?在行住坐卧里。行是走路;坐,坐在这里,现在大家都坐在讲堂里,坐在这里;或者是躺下来睡的时候。穿衣吃饭的时候,会吃饭的人,每一口饭都是般若波罗蜜,你会吗?你要不彻底领会,你怎么能每一口饭都是金刚般若?每一杯茶都是金刚般若?乃至「迎宾送客」,你家里有客人来了,你欢迎他,他走了你送送他,都是般若波罗蜜。日常的工作,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无论你做什么工作,「时时处处」,点点滴滴,无有一法不是。真是这样的吗?真的。本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不是着衣持钵,到舍卫大城乞食吗?他所表现的就是金刚般若,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没看出来,被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所以须菩提尊者赞叹「希有世尊」,太希有了!没有想到至高无上的金刚般若,原来就在行住坐卧、穿衣吃饭里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穿衣吃饭里面哪一点是金刚般若波罗蜜?你要能够把这一部经,佛教给你最重要的纲领抓住,这个意思你就能体会到一些。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是放下,把一切妄想放下,一切分别、执着统统放下,这就是金刚般若;至于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日常工作,那是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生心无住」,那不是金刚般若是什么?金刚般若用在哪里?就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你会用了,那就恭喜你,你不是凡夫,你起码也是圆初住菩萨,你真的会用了!你不会用,不会用就是凡夫。这个说法大家听了还是疑惑,还是搞不清楚。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穿衣吃饭,这是每一个人天天要干的事情,不能一天不干的。衣服要穿得干净,要穿得整齐;菜饭要清洁,餐具要洗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这叫生心。并不是说叫你统统都放下,就马马虎虎、随随便便了,那不行!不是叫你生这个心。是叫你生做一切众生榜样、一切众生典型、一切众生一个好样子的心;可见得这个心就是如来的大慈悲心。我一切都放下了,为什么琐碎事情还样样这么整整齐齐的?做给众生看的,这就是教化众生。教导众生应该怎么过日子,应该怎样去工作,应该怎样处世待人,佛菩萨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怎么可以随随便便、马马虎虎?人家看见是这样的,看不见还是这样的。不是说有人在,做给人看看,没有人在可以马虎一点,不可以!那不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表里一致,内外一如。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从这个地方去学习、去修持。「常将所领会的义趣」,你所体会的,这些道理,这是法味,「趣」不仅是归趣,这个归趣是称性,要常常放在心里,「存养心中,优游涵咏」,这是在初学。「勿令间断」,决定不能间断,这一间断烦恼就生了,无量劫的习气又现行,又起作用;所以不可以间断,这一点相当困难。若不是勇猛精进,成就很慢,常常退转,进得少退得多,所以成佛要无量劫。果然勇猛精进,修学时间就缩短了,哪要那么长的时间!「务将经义与此心,融成一片。」这一句好,真正修行人能够做到这一句,他这一生决定成就。特别是《无量寿经》,我们修净土念佛求生西方世界的,必须把《无量寿经》跟自己的心行,跟自己的心,跟自己的生活,行就是生活,融成一片。果然融成一片,我们现在虽然没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还在此地,已经过西方世界的生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已经跟西方世界诸上善人气氛相结,结合了、相融了、相结了。由此可知,经不能不读,经不能不熟,要熟透了才管用。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这个经义都会现前,熟透了才知道哪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能跟经典的教训相应。我知道有许多同修,《无量寿经》已经念过两万多遍,所以他那个境界不一样,真的转变过来了。由此可知,不认真、不努力不行,你的境界怎么能够与阿弥陀佛相融相结?一定要熟透,熟透就是前面讲的彻底领会,不熟透不行。这一桩事情,我们人人可以做得到,就怕你不肯干;开头难,凡事都是开头难,一定要把这个难克服。《无量寿经》开头念,大概念一遍总得两个小时,如果每天能够念一遍、两遍。三个月以后,念一遍只要一个半小时,半年以后念一遍只要一个小时,熟了。念上一年以后,大概这个经念一遍,许多同修告诉我四十分钟就够了;再熟一些,半个小时一部。现在在台湾、在美国有很多同修一天都是念十部,他们的速度是半个小时一部。不耽误工作,他们早晨早课就是读《无量寿经》、念佛。十部经很轻松,早课念四部两个小时,晚课两个小时,中午一个小时。在中午,他在吃过午饭,在工作之前这一段时间他念两部,一天十部,不妨碍工作,还上下班。读得精神饱满、容光焕发,体质相貌都变了。这个证明相随心转,一点不错,他天天念佛、天天想佛,不知不觉他的相貌就变成佛像,这就变了。这个样子,「便是熏习,便是观照」,这就是真用功,真修行。「不必定要打坐观照也」,用不着这些样子。要装出一个念佛的样子、打坐的样子,装出一个用功的样子,不必!你平常根本没有看到他在用什么功,人家真用功。完全摆脱了这些形式,真正用功,真正得受用。「如此用功,能使无明渐减、渐薄」,无明是愚痴,无明愚痴天天少了,当然智慧就天天增长。「增长菩提」,菩提是智慧;增长清净心,增长智慧。「遣执破我」,执是执着,遣是把它离开,远离一切执着。破我、人、众生、寿者,破四相。虽然没破得了,但是他已经在做破的功夫,他已经真的在干了。「此是最亲切有效的修行方法,毫不费力费事,而能得大受用。」所以真正用功的人,你看不到!他们早晨起来很早,大概是三、四点钟就起来。在早饭之前,他的课诵全部做完了,吃过饭之后一样工作、一样上班,你完全看不出来。你所能看得出来的,他工作轻松愉快,一天到晚欢欢喜喜,这是你能看得出来的,真正用功的地方你看不出来。凡是真正用功的人,要把这些恶缘舍离掉。哪些是恶缘?电视是恶缘,广播是恶缘,报纸、杂志都是恶缘,要统统放下,心就清净了。每天天下太平,没事!现在的这些众生心不平,一天到晚提心吊胆,整个世界在动乱。修行人天下太平,没乱、没事情,有什么事情?什么事情也没有。他的天下太平,你的天下大乱,不一样!在这个动乱的时代当中,还有不少人过太平日子,那些都是真正修行人。「6、永嘉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第一句生心也,有也,照也。第二句无所住也,空也,遮也。合而观之,便是『生无所住心』,亦即是空有相即,遮照同时。第三句,即无住而生心也。第四句,即生心而无住也。合三、四句观之,则是遮、照、空、有、无住、生心,俱不可说,而又恰恰是『生无所住心』。」「永嘉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永嘉大师这四句偈,就是《金刚经》的「无住生心」。「第一句生心也」,用心是生心,就是前面讲的,行、住、坐、卧、穿衣、吃饭、迎宾接客,以及日常工作,这是生心。「有也,照也。」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没做错,一点不乱。「第二句无所住也,空也,遮也。」遮是止,没有一个妄念。「合而观之,便是生无所住心,亦即是空有相即,遮照同时。第三句,即无住而生心也。第四句,即生心而无住也。」把三、四句合起来看,「则是遮、照、空、有、无住、生心,俱不可说。」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为什么?因为他遮、照、空、有、无住、生心统统融在一起,是一不是二。生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生心;空就是有,有就是空。那怎么个说法?你要说只能说到一边,那一边漏掉了,怎么说也说不完全;一切都不说,一切都不想,那个意思圆圆满满,一点都没有欠缺。「又恰恰是生无所住心」,这个生无所住心的意思就深广了,所有一切空、有、遮、照、无住、生心都包括在里面,都不住,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一首偈子非常之好,这是彻悟的境界。永嘉根利,他在六祖会下是很有知名度的一个学生,称之为「一宿觉」。他去参访六祖,在六祖会下开悟,这一开悟就要走了,六祖大师说:何必走得那么匆忙,住一晚上再走吧!所以他在曹溪住了一晚上,第二天走了,叫一宿觉。他有《证道歌》、有《禅宗集》,这两本书虽然分量不多,在中国禅宗里面是很重要的典籍。「7、当知生无住心,即是生清净心。生清净心,即是生实相也。」经上告诉我们,「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实相般若,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从外面去求智慧那就错了,心外求法这是我们佛门讲的外道。外道这个名词,大家也要把它搞清楚,外道绝对不是指佛门以外其它宗教就叫外道,那你就错了,佛不是这个意思;别的宗教听起来也不舒服,你们佛教徒排斥我们;那就不是佛教徒。佛法是包容的,没有排斥的。佛家讲的外道是心外求法,叫外道。佛法从哪里求?从自性里面求,是从内求。所以佛教的经典称之为「内学」,道理在此地。一切要从心性当中去求,才能得大圆满,不可以向外求。学佛的人学经教,如果一味在经典里面求,那糟糕了,那变成外道了。经书是心外,不在心里面,是心外,那就变成外道了。经书不能不要,古人有个比喻,经书是指路牌,我们要往哪里去,那是指路牌。你不能把指路牌就当作那个地方,那就错了;你要循着它的方向走过去就对了,不能执着它。这本书里面,没有金刚般若。金刚般若在哪里?在这个本子里面,那就错了!这本子里面哪有金刚般若!金刚般若在你心里面,在你自性里面。那你真的就会求了,你也会真的得到。古人说过,学般若是智念、智慧;念阿弥陀佛是净念,净土是净念。净念目的是清净心,智念目的是生无住心,所以说净念比智念更亲切。我们看这一句,意思就很明显,清净心就是无住心,心有住,哪里会有清净!一切都不住,还住了阿弥陀佛,算不算清净?算清净。阿弥陀佛也是个相,怎么会清净?因为住阿弥陀佛能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古德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到阿弥陀佛,就真的清净了。这个法门比其它的法门就殊胜。其它法门如果说是无住心不能现前,就不管用;也就是说你出不了三界。你才晓得这个难!我们念阿弥陀佛,心纵然不清净,能用一句佛号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压住,这石头压草没有断根,还是有妄想、有执着,就凭这一句佛号,功夫得力能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伏住,那就能往生。这个办法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生无住心不是每一个人可以做得到。这就比较出念佛法门比一切法门要来得容易、来得稳当,而且来得快速。「8、总之,『生无所住心』是离一切相之真诠,所谓圆离是也。圆离者,一空到底,亦即是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总之,生无所住心,是离一切相之真诠。」离相一定是无住,无住就真的离相;心有所住,没离相。「所谓圆离是也」,圆是圆满,不是我离了一边还执着一边,一丝毫都不能执着,要离得干干净净。「圆离者,一空到底,亦即是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经》讲的四无碍法界。四无碍法界是什么人证得的?圆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证的。四无碍法界,虽然证的是相同,而实际里面有浅深层次不一样,它里面还是有四十二个层次,不相同!就像我们大家进入这一栋大楼,这一栋大楼是四无碍境界;你来了,来了之后,这个楼有五层,高低不一样,就仿佛是这么个样子。八八、反显【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这是反过来说。心无住就对了,有住就错了。无论住什么,只要住就错了;换句话说,只要心有住,你决定不是圆初住菩萨。圆初住在我们净土宗念佛功夫来讲是理一心不乱,心有住,你决定没有证得理一心;功夫成片有住,事一心也有住,理一心无住了。「1、本来无一物,「住」则有物矣。『有住』,即有惑业苦。住,即三界六道之根源。故一切皆不应住。此一部经,千言万语,一言以蔽之曰,无住而已。」「本来无一物」,这一句话是《六祖坛经》里面所说的;「住则有物矣」,住就有了。「有住,即有惑业苦。」惑是无明,业是造业,苦是果报,迷惑造业就有果报。严重的惑业就变成六道;轻微的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就是四圣法界;这是十法界。如果心里无住就超越十法界。诸位必须要晓得,圆教初住菩萨住一真法界,不是住十法界,他们住一真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家讲的藏教佛是十法界的佛,没有入一真法界。通教的佛也是十法界的佛;别教的佛超越了,别教的佛在一真法界。因为别教是圆教二行位的菩萨,圆教的十住就是别教的十地,初行位是他的等觉,二行就是妙觉。有住,就有惑业苦。「住,即三界六道之根源。」这一句话我们真的要把它记住,时时刻刻不能忘记。心里有住就决定不能出六道轮回。住是什么?我们现在所讲的,你心里面所牵挂的,牵挂就是住。你牵挂你的亲人也好,牵挂你的财富也好,只要你有牵挂,你就在搞六道轮回。佛告诉我们,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这五样东西偏偏是大家都喜欢的,喜欢得不得了,将来就下地狱去了。你对于这五样东西心里面还有贪恋,还常常想着,你想什么?想堕地狱,那真的,一点不假。你为什么会堕地狱?就是这五样东西把你拉下去,有一条就下地狱,五条还得了,不得了!可惜世间人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没学佛也是懵懵懂懂;学了佛之后,这才明白这桩事情,再也不能干。可是不能干,他念头还会常常起,为什么起这个念头?就是干造作地狱这个事情,向来都干这个,干得很熟了,他习气很深,断都断不了,不知不觉它就现前了。佛给我们讲这些道理,太生疏,常常把它忘掉。所以古德教给我们,修行要想功夫得力,要把生处换成熟处,熟处把它变成生处。我们的烦恼习气熟,远离它、生疏它;佛号、经义很生疏,努力去读它,天天去念它,把它念熟;把生熟给它颠倒一下,就成功了。这个比喻说法也非常之巧妙。一定要晓得,我们心里面有忧虑、有牵挂,这个心就叫轮回心,我们干的事情叫轮回业。用轮回心干轮回业,你还想出轮回,没指望。「故一切皆不应住。此一部经,千言万语,一言以蔽之曰,无住而已。」这一部《金刚经》从头到尾讲什么?「无住」两个字就讲完了。不但《金刚经》,《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纲要,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说般若,般若的宗旨是什么?就是无住两个字,两个字苦口婆心讲了二十二年。过去大家都佩服、都赞叹智者大师了不起,《妙法莲华经》经题五个字讲了九十天。大家没想到,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讲两个字「无住」。讲的时间长不长?不长,讲了二十二年我们听的人还是有住,还不能做到无住,这才知道习气之难断。如果没有净土念佛往生的法门,诸位自己想想看,你修什么法门能够得度?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要做到无住才能得度。我学佛,早年对于大乘经论非常向往、羡慕,这些大经大论都想学。到后来明白了,得要无住,想想做不到,这才回过头来,专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住还能往生,其它的法门,心若有住,决定不能出轮回,不能够出六道,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你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这个道理,你才会一切放下老实念佛,因为除了这一门之外没救了,这才乖乖的念佛。「2、『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实具深意,因尘世众生之环境,不离此六。住尘生心,乃无始来之积习。而欲了生脱死,必须背尘合觉,定要做到一切不住,所谓不住,乃不着之谓,非谓不行其法。」「不应住六尘生心」,这一句经文意思无限的深广,非常深广。「因尘世众生的环境」,尘世指六道众生,不仅是我们这个世间,包括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包括二十八层天。二十八层天,天人也是住尘生心,欲界、色界住尘生心,我们好懂;无色界天他住什么尘?我们读《楞严》就明白了,佛在楞严会上,说二乘人,阿罗汉跟辟支佛,所证得的偏真涅槃,佛说他们的境界,「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连阿罗汉、辟支佛还住在法尘里面,那个法尘叫灭法尘。法尘有生灭,他不是住在生法尘,他住在灭法尘里面,还是错了。声闻、缘觉都错了,四空天人就可想而知。所以佛常讲,如果修行修定修到四空天,佛说你遭难了。我们佛法里面讲八难,八难里面有一个长寿天,就是四空天。四空天遭什么难?因为堕到那个里面去,就等于堕在一个黑洞里面,他这个心念完全静止了,完全堕在无明里面,没有机缘闻到佛法,那个地方没有佛菩萨去度众生。为什么?佛菩萨到那里去,那些人理都不理他,不会去接近他,也不愿意去听他。非想非非想处天人,八万劫这么长的时间闻不到佛法,这就遭了大难。不闻佛法就没有得度的机缘,得度的缘中断了,你说这个多可惜!所以叫它做八难之一。众生住尘生心是无始劫来的积习,习气太深太深了,他自自然然就起现行,对于五欲六尘起贪嗔痴慢,他自然那个心就会生了,这个不需要学的,也不要教的,习气太深了。因此无量劫来没有法子了生死,没有法子脱离轮回。佛教给我们,「欲了生脱死」,也就是讲要想脱离六道轮回,「必须背尘合觉」。尘是五欲六尘,要跟五欲六尘相背,背就是离开、舍弃。把五欲六尘放下才行,不放下怎么行!放下之后要合觉,觉是什么?觉是觉性,要与自性相应。假如背尘没有觉,就到四空天,纵然修行证果也变成阿罗汉、辟支佛,入偏真涅槃去了,他不合觉!阿罗汉、辟支佛没有觉,「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阿罗汉、辟支佛只有解脱,法身、般若都没有。这个地方的觉,就是般若。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觉,这一句阿弥陀佛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无量觉;我们虽然自己不觉,但是心与口相应,念念念无量觉,不知不觉就真的觉了,所以它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一句佛号不仅是西方极乐世界导师的德号,实在讲是一切众生自性的名号,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定要做到一切不住」,一定要做到,不住就是一切不执着。一切不执着,不是一切法不要,你说一切法都不要那就错了,你把佛的意思完全会错了。是心里面没有分别、执着,事照做,行住坐卧、穿衣、吃饭、迎宾送客、日常工作,可见得没有一样离开,而且还做得更好、做得更圆满,给大家做一个好榜样,但是心里面一丝毫的牵挂都没有,有一丝毫牵挂,那就错了。所以不着,不是说不行其事,事是样样都要做,佛教给我们方法,也要依教修行。「3、行之方便。以世法言,凡所当为者,自应尽心竭力,不错因果。无论如何艰难困苦,决不可起劳怨之心。无论如何成绩优良,决不可存居功之想。不幸失败,亦决不因之烦恼忧愁,慨叹忿恨。必须此层做到,方能达到事来便应,事过即忘,得与不着相应耳。」「行之方便。以世法言,凡所当为者,自应尽心竭力,不错因果。」这句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不错因果。如果没有智慧,这四个字很难做到。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出因果,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行就是日常生活,包括我们一生全部的活动,凡是应当做的,要尽心尽力去做;不应当做的,决定不能做。哪些是应当的,哪些是不应当的,这要没有高度的智慧,很难辨别。我们没有能力辨别,最好依照佛的教训。佛的教训当中,我们一生能够依一、二部经,就一生受用无尽。我特别给同学们介绍《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对于现代人来讲非常适合,经文不长也不算短。里面理事、性相、因果,可以说面面都讲到,非常适用。《金刚经》固然很好,它讲的是纲领、原则,在事上讲得很少。我们学的这个纲领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还不晓得怎么用法。如果读了《无量寿经》,就会用了,晓得怎么个用法,晓得哪些事情当为,哪些事情不当为,这样才不会背因果。「无论如何艰难困苦,决不可起劳怨之心。」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有很多人把生活跟修行看作两桩事情,那错了,那修什么行!行就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上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离开生活到哪里修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依据佛的教训去做,改正自己的错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错误的作法,错误的讲法,时时刻刻想到经义,时时刻刻在改正,天天在改、年年在改,这才叫真修行,这叫真正用功。当然习气太深了,无始劫的习气,你要改它,当然会感觉得很痛苦,这个要克服。譬如前面给你讲的修忍辱波罗蜜,如果对事、对人、对物,要有厌烦、埋怨这个念头起来,你般若波罗蜜就没有了,忍辱波罗蜜也没有了;忍辱跟般若没有了,其它的统统都没有了。要保持清净心,要保持平等心,那就对了。「无论如何成绩优良,决不可存居功之想。」有这一个念头也错了。前面是讲劳怨,我们要忍辱,要忍!这个地方成绩优良也要忍,为什么?如果不忍,心里一欢喜,完了!清净心没有了。清净心里面没有忧也没有喜;忧把清净心破坏掉了,忧是风浪,欢喜也是风浪,清净心都没有了。苦乐忧喜舍统统都要放下。逆境里面没有忧,顺境里面没有喜,你的心就清净。顺境里面没有乐受,逆境里面没有苦受,你的身体就健康了。要晓得苦对身体有伤害,乐对身体一样有伤害,所以离开苦乐忧喜,身心健康。「不幸失败,亦决不因之烦恼忧愁,慨叹忿恨。」特别加强这一点。世间人最要紧的是要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相;换句话说,要真正认识自己跟自己的生活环境。于是理得心安,道理搞清楚了,心就安了。心安理得之后,生在富贵,你就安心去享受富贵;生在贫贱,他也不怨天不尤人,安于贫贱,心安了。人生是一回什么事情?业力在支配。你今生享福,是你前生修的善业修得多;享福里面也有受罪,是你修善业里面还带着恶业,才有这个果报。这一生当中命很苦,是过去生修不善业,招感得不如意,都是业力在支配,没有别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无论我们现前生活环境怎么样,不在乎!我们要想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要想改善我们的前途命运,有没有方法?有。多造善业,不造恶业就行了。要明了因果,决不能违背因果,就行了。「必须此层做到,方能达到事来便应,事过即忘,得与不着相应耳。」这个时候我们用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佛与大菩萨,我们常讲的法身大士,圆初住以上的这些菩萨们,他们用真心。真心叫什么?大圆镜智,把它比喻作大圆镜。他用心像镜子一样,事情来了照得清清楚楚;事情没有了,里面干干净净,一点也不染污。不但是事情完了,他心里面没有,你们诸位想想,正在照的时候,他有没有?他还是没有。哪里是事情走了以后才没有,那是我们凡夫见的,那是不懂理。真正明理的人,正在照的时候都没有,从来没有染污过。照是什么?照就是像我们讲的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就是照。正在感应的时候,心还是清净,还是没有染污,还是没有动摇,这就是与「无住生心,生心无住」相应。无住生心,这个镜子能应;生心无住,虽应的时候,这个镜子还是清净的。这是用真心,诸佛菩萨用的是真心。我们凡夫不会用真心,用的是妄心,妄心就是有住、就是执着。诸位要晓得,执着太苦太苦了,招来的是事事不如意;离开一切执着就事事如意,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我们凡夫所谓的事事如意,无碍就如意了。「4、以出世法言,要在无论修得如何久、如何好、如何完备,而决不自是,决不自满。如此乃能达到行无所事也。」前面是讲世间法,也就是我们一般生活,生活里面要怎样修行,要怎样用功。这一小段是说出世法,是讲一些出家修道的人,这里面包括的范围很广,不仅是佛门里面出家的,其它宗教里面也有出家的。在我们中国道教也是修行的,外国天主教也是出家的,所以这里面包括很广很广。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修学得再久,修学的功夫再好,如果要有自是自满,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为什么?他还没有离开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他没有离开四相。诸位要晓得,在家修行如果不住相,那是在家菩萨,他证果了;出家修行要是不住相,那是出家的菩萨,也证果了,地位完全相同。决不是说出家菩萨要比在家菩萨高一等,没这个话。佛法是平等法,我们现在出家人,吃了一个很大的亏,就是误以为我这一出家,就是天人师,就比别人高一等,在家人见到我要顶礼,要恭敬供养,自己就妄自尊大。在家人修了福,我们造了罪,他往上升,我们往下堕落,这个亏吃大了。我们一定要晓得怎样叫真修行,怎样叫真用功。佛门里面,也许诸位听说过有一位常不轻菩萨,那是等觉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他见任何众生都顶礼,这是菩萨大慈大悲,做一个样子给我们看。人家等觉菩萨还这么谦虚,对于一切众生还这么恭敬,我们怎么能够起傲慢之心,怎么可以自以为是,这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我们看到别人有这个情形,要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没有?如果有,马上要改过来,一定要做到心清净、心平等。无论自己修怎样的功行,都是若无其事,这是平常事情,不值得骄傲。一有骄傲,你要晓得骄是烦恼,贪嗔痴慢是大烦恼。不修行还不生烦恼,愈修烦恼愈重,那他的果报到哪里,我不说你们也都知道,有什么值得大家尊敬!「5、无我之理,破我之法,唯有佛典最精最详。当多读多诵大乘经论,深观圆观,而得深解圆解。如《圆觉》、《楞严》、《楞伽》、《地藏》、《净土五经》,皆应多读。《华严》、《法华》,若不能尽读,或读一种。若不能全读,或读数品皆可。」无我的道理,法相的经论讲得最精细、最透彻,因为它从事上讲,大家好懂。性宗的经论从理上讲,若不是上根利智,就不容易悟入。相宗从事上讲,佛常讲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业因果报的生灭。我们弹指的速度,大概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钟有两个十万八千次的业因果报的生灭。我们所看到一切现象,就是业因果报生灭的连续相,不是真的,所以佛跟我们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相宗从事上讲,好懂!如果你能够听明白,想想这个道理,才晓得真的无我。不但无我,法也无,法也是因缘生法,也是刹那九百业因果报相续的现象,就这么回事情。哪有我?没我!没我,这才能真正把我放下;「我」放下了,是从根本放下,彻底放下。「我」都舍掉了,哪来的我所?五欲六尘是我所,统统放下了,我都没有了,还有谁去贪恋这些五欲六尘?彻底放下。所以这个事情,世间所有一切典籍里面没有这个说法的,唯有佛法说得详细、说得明白。为什么?因为这个现相是佛与大菩萨亲眼所见的。世间人为什么见不到?没有这么深的定功;我们不说定功,说定功大家听了又迷惑,他的心没有那么细,这个好懂。世间人粗心,佛菩萨的心很细,细到极处了,那个极微细的他看到了。一刹那九百生灭的这种现象,要不是极细的心,怎么看得出来?看出来了。像我们看电影,我们看这个银幕,银幕确确实实是一张一张影片在那里放;我们粗心的人没看出来,看到好象都是真的事情,在那里活动;如果是眼光敏锐的人他来看,一张一张的,像幻灯片一样,一张一张在那里换。细心的人看得出来,粗心的人看不出来。六道众生粗心,四圣法界虽然心比较细,还是粗;法身大士的心就细了,他们把这个事实真相看出来了,所以那个我彻底放下了,不再执着了。像这些道理方法,江居士在此地建议我们,要多读大乘经论,然后你的观念、你的想法就会改变了。观是观念,你的观察就深了,你的观就圆了,你的想法、看法慢慢就圆,就深了。这样子「而得深解圆解」,不但对于佛法,对于世间法你也是深解圆解。所以佛法通,世间法一切都通。这里举几部经典,「如《圆觉经》、《楞严经》、《楞伽经》、《地藏经》、《净土五经》,皆应多读」。「《华严》、《法华》」,这是大经,分量太大了。「若不能尽读,或读一种。若不能全读,或读数品皆可。」像《华严经》不能全读,读其中几品也可以,甚至于读一品也很好。古人很多人选择《普贤菩萨行愿品》,读一品都好。这是举出几部大乘经,做一个例子。一定要多读,不多读不能够培养一个习气;换句话说,我们旧的习气,它没有力量抗衡,事临前它就不管用了,佛的力量敌不过业力,一定要多读。所以说一部经念个一万遍、两万遍,并不算很多。有两万遍,功夫才得力,没有这么多的遍数,你拿什么来抗衡你的习气!为什么起心动念都是烦恼、都是妄想?那是习气。我们佛法的力量不够,敌不过习气,还是轮回心,还是造轮回业,这就不得了。「6、读经,当至诚恭敬读,悠游涵咏读。其中紧要之句,须时时存养于心中,令与自心冥合为一,此最妙之观门也。尤须以行持助之。持戒修福,精勤忏悔,礼敬三宝,请求加被。消除夙障,开启正见。」这一段也非常重要。我们平常自己用功不如法,功夫不得力,常常有这种感触。究竟什么地方不得法?什么地方不得力?自己也不晓得,这是懵懵懂懂的在那里修学,这一段正好帮我们解决了问题,给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过去善导大师教导人,一切法要从真实心中作,这个地方教我们读经,读经要至诚恭敬,就是要用真诚的心。因为佛的经典、佛的言语,都是从真心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如果用分别妄想与佛经就不相应,所以功夫不得力。佛是从真诚心流露出来的,我们用真诚心来接受,就起感应道交了,道理在此地。「悠游涵咏」这是形容非常自在、非常轻松、非常活泼,没有一丝毫压力。经文里面重要的句子,到底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实在讲这是因人而异,因我们自己程度而异。有些句子我们现前感觉到很重要,有些觉得不重要;过个两、三年之后,我们觉得那个不重要的变成很重要,那很重要的就变成不重要,这什么道理?境界不一样了,境界不相同了。由此可知,哪些是最紧要的?就是现在,现在你觉得最重要,是你最得受用的。虽然佛有很精辟的开导,我们听不懂、看不懂,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那也不重要了,在我们现在讲也不重要了。正如我们在学校读书一样,我们读初中一年级,一年级课本对我们最重要,大学的教科书对我们不重要,我们可以不要去理会它,就是这个道理。什么是最紧要的?现在自己念得有感受,觉得很有用处,能够帮助自己改过自新,这就是非常重要。这样重要的开示要常常记住,常常放在心上,使我们自己的心跟佛的教诲能够合而为一,念念当中不离开佛的教诲。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都会想到佛的教训。特别是本经佛教给我们,「不住六尘生心」,经文里面讲了很多遍。「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些句子要常常记在心上,我们面对外面境界的时候,起心动念立刻就想到佛这句教训,我们的心就平了,妄想就息了,执着就放下了,这就是最妙的观门。不但是观,观是明了,了解事实真相;要以行持来帮助,行是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执着放下,用行来帮助观。观是属于解,透彻的理解,解帮助行,行帮助解,这样功夫一定就进步。「持戒修福」,持戒是守法,一定要循规蹈矩,要循序渐进,这个地方持戒是广义的,不是限制在五戒、十戒这些戒条上,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戒就是佛的教诫。换句话说,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我们都应该明了,都应该遵守,都应该奉行,这叫持戒。修福就决定不背因果;但是什么是福要能够辨别清楚,需要般若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对于什么是福,往往看错,他也修错了。我们中国的文字,福跟祸差不多,要不仔细看,把祸当作福,这两个字写法很接近。这就是说明没有智慧的人,往往把祸当作福,把福当作祸,搞颠倒了,那就大错了。「精勤忏悔」,忏悔就是改过自新,真正修行的人不在乎形式。最近有一位同修送了一个小册子给我看,这个小册子是《金山活佛神异录》,乐观法师写的。乐观法师跟我也有一段因缘,我们也很熟悉,老法师也过世了。他跟金山活佛见过几次面,在一块曾经住过两三个月,对于金山活佛的行持很清楚,他很佩服。这个人是无拘无束,从外表看很像济公活佛,他什么也不在乎的,但是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与佛法相应。我看了很欢喜,过去听说有金山活佛这个人,这是江苏镇江金山寺的一个出家人,他的一些故事。我请居士林把它翻印两千本,印好之后跟诸位同修们结缘,你们看看很有趣味。真正修行人,一定要从忏悔门去修起。忏悔范围非常深广,可以包尽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忏悔法。忏悔最要紧的就是「改往修来」,我们讲改过自新,这是真实的功夫。一个人如果每天能够发现自己的过失,那就是觉悟。佛这个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叫觉者,觉悟的人,知道自己有过失就真正觉悟了。今天一天没过失,那你决定没有觉悟。没有过失就没得改,没得改就不能进步。改才进,不改怎么会进步!改才会进,你没得改,你怎么会往前进!我们看佛在经典上所说的,菩萨从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一直修到等觉,他怎么个修法?天天改过,天天进步,一直到最后把一品生相无明,那也是毛病,这一品生相无明也断了,那就圆满成佛,这才没有过失。圆教的佛才没有过失,别教的佛有过失,别教佛四十一品无明只破了十二品,过失还多!别教佛尚且如是,通教、藏教就不必说了,怎么可能没有过失?我们也常讲菩萨知道自己有过失,菩萨是觉者,觉有情。有两种人没过失:圆教佛没有过失,真的没有了;第二种人是凡夫没有过失,你问他:你今天有没有过失?想想,「没有!」今天没有过失,一身的过失不知道,不觉悟。所以我们一定要学菩萨,不能学凡夫,学凡夫就是继续不断的再去搞六道轮回,那个不得了!一定要学菩萨,菩萨才能够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就是知道自己有过失,天天不断的把自己的过失改掉。「礼敬三宝,请求加被。」这一个字加被念多音字,跟挑手边的那个披,衣服披在身上那个披是一个意思。古时候这个字当披讲,也念「披」,现在念「被」,加被讲不通,加披才讲得通。求三宝的加持,求三宝的保佑,要用真诚恭敬,「礼敬三宝」。普贤菩萨十大愿,也就是普贤菩萨修行的十大纲领。第一就是「礼敬诸佛」,《华严》的确是值得赞叹的,但是《华严》要跟《无量寿经》一比,诸位必须要知道,《无量寿经》排在第一,《华严经》排在第二。为什么?因为《无量寿经》跟小本《弥陀经》是教给我们直接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直接念阿弥陀佛,必定得十方一切诸佛的加持。而《普贤行愿品》虽然是净土五经,但是它疏远。我们讲亲疏,净土三经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也亲,因为他讲的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比较疏远,因为他是修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净土,比直接念阿弥陀佛要难得多。念佛若一日若七日能成功、能往生,十大愿王修七天决定不能往生,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但是普贤菩萨最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导归极乐导归到哪里?就是导归到《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我在早年学佛,对《华严》非常向往,所以三本《华严》-六十、八十、四十,以及《华严经》的批注,祖师大德的注疏我都搜集,我很想学清凉法师。清凉一生讲《华严》讲五十遍,值得后人羡慕,《华严》以后再就没有第二个。《华严经》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讲一部。古时候寺院跟现在不一样,古时候的寺院没有经忏佛事,没有法会,没有一切的应酬,也没有什么观光旅游。寺院做什么?就是讲经修行。讲经一天八个小时,它跟学校一样。修行就是早晚课诵,早晚课诵大概都是两种方式,一个是坐禅,一个是念佛,所以一个完整的寺院里面,一定有念佛堂、有禅堂。喜欢坐禅的到禅堂去,由禅堂里面师父教导你,喜欢念佛的到念佛堂去,由念佛的师父带领你。白天上下午听讲。所以从前的寺院是学校,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什么时候能够把佛教本来的面目恢愎,我们不敢奢望,希望这个世界上有一个道场能这样做,我们就很满意了;一个道场都没有。所以佛法今天这样衰,有它的原因。就好象学校一样,学校衰了,为什么衰?没有老师上课,也没有学生在读书,这个学校当然就衰了。这是我们四众弟子都要明了的。我们天天要报佛恩,怎么报?一个道场每天晚上讲两个小时的经,不行,不够!比古时候差得太远,不成为一个学校,补习班而已。我们居士林这个道场,现在是每天讲两个钟点经是补习班,不能正式称为学校。可是这个补习班已经很难得,别的地方还找不到,已经很稀奇了,其它地方还没有,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恢复?讲经的人太少了。一天讲八个小时,天天这样讲受不了,必须要有几个人讲经,轮流讲那就没有问题。譬如说四个人,一个人讲两个小时,一天讲八个小时,还可以,还能够维持。所以从前寺院丛林有首座和尚,首座和尚有好几位,首座就是讲经的。住持方丈那是校长,他会聘请礼请,从前我们佛门叫礼请,礼请法师来担任首座,担任讲席,这才是一个真正佛教的道场。所以要从恭敬当中求,把对三宝的恭敬心,对人对事对物,一切从恭敬中求,就得佛加持,得佛保佑。「消除夙障」,业障是多生多劫的,不是这一世的。这一世我们所受的是果报,这一世我们所造的是来世的业因,夙世所造作的那是缘,因缘聚合果报就现前,是这么一回事情。我们诚心诚意认真努力去修行,把错误的行为都修正过来,这样就消除业障,智慧就现前了。「开启正见」,正见是智慧,你的思想见解不会错误。「7、要发广度众生之大愿,读经念佛,仰仗弥陀本愿加持,除其障蔽,解行并进,久久不懈。则障渐轻,心渐空,慧开观圆,我法二执,渐化渐除。法与非法,渐渐不着。所谓水到渠成,有不期然而然者矣。」「要发广度众生之大愿,读经念佛,仰仗弥陀本愿加持,除其障蔽,解行并进,久久不懈。」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我想我们每位同修天天都在发愿,不过所发的是嘴皮上的愿,心里面没发;如果心里面发了,你就跟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愿一定要从自己心里面发出来,佛教导我们的这些言语,我们借着佛的教导,要把自心真正的心愿发出来,这就对了。念念度众生这个心是真心,这个心是诚心,这个心是大慈悲心,决定就消业障。愿心要是发不出来,我们的业障随时会现前。看到别人比我好的,心里面就难过,嫉妒嗔恚的心就生起来;看到自己喜欢的,贪心就生起来,那就是业障现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贪嗔痴慢的念头生起来,就叫做业障现前。大家都知道我要消业障,业障很重,那业障现前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觉悟?为什么不能觉察,还是让它继续不断的发展?这就错了,这就是心量太小,自私自利。若能发广大心,念念为利益一切众生,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决定不生贪嗔痴慢。所以发心摆在第一,不发心没有办法断烦恼。四弘誓愿为什么不把断烦恼放在第一?要是我们凡夫来排这个顺序,应该是先断烦恼再修法门,最后成佛道,成了佛再倒驾慈航度众生。对不对?我们一定是这么安排法,这个满合理的!为什么把度众生放在第一条,烦恼也没有断,法门也没有学,怎么先度众生?怎么度法?不合逻辑,讲不通。佛把它摆在第一,有他的道理,这个道理太深了,心量不大,烦恼不会断。念念为我,念念自私,你的烦恼怎么会断掉!所以第一教你发愿,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这个我、私心淡了,断烦恼就比较容易,道理在此地。大家都念四弘誓愿,有没有发现过这个问题?这很重要的问题,都没有发现到。这个地方摆在第一,这个意思说出来了。「读经」目的是开解、是明理,帮助我们看破。「念佛」是修持,帮助我们放下,只念佛不念其它的,世出世间一切法我统统不念了,只念阿弥陀佛,这就对了,决定正确。凡是念佛人,真正念佛人,一定得到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度众生,愿愿都加持一切众生,愿愿都加持念佛人。佛这样加持,我们没有感觉得佛加持,或者我们再说白一点,什么叫加持也不懂?佛保佑,这个大家懂得,佛菩萨保佑我,我没有觉得佛菩萨在保佑我们。其实佛菩萨念念当中都在保佑你,念念当中都在照顾你,一时一刻都没有空过;那你功夫怎么会不得力?我们今天之所以不能够觉察到佛保佑我们,没有觉察到佛照顾我们,是我们的心太粗,我们的念头太杂,我们贪嗔痴业障习气太重,所以没有发现。到这些业障习气稍微轻一点,你就感觉到了,诸佛如来确确实实在保佑我们,在照顾我们,从无间断。得佛力加持,无论在解行上,进步会更快。「除其障蔽」,障是业障,蔽是无明,对于一切法不明了,那是无明;消业障、破无明。「解行并进,久久不懈。」学佛要有耐心、要有恒心,决定不间断。不但我们一生当中不间断,而且一定要发真正的大愿,生生世世都不间断。学佛成佛,除了念佛往生这个法门之外,任何一个法门都不是一生成就的。我们看佛在经上常讲,修行要无量劫,要三大阿僧祇劫,那不是一世。我们看这部经上佛前面所说的,曾经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不是一世,修忍辱波罗蜜都修了五百世,哪有一生一世就能成就的!一生一世不懈怠还不够,一定要生生世世都不懈怠。生生世世对我们来讲太难了,我们能够保证来生还得人身吗?能够保证来生闻佛法吗?得人身的人多,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上有四十多亿人,这四十多亿人里面,有几个曾经闻到佛法?诸位要晓得,十分之一都不到。闻到佛法,听说有佛法,几个人曾经读过佛经?恐怕那个十分之一里面又不到十分之一,读过佛经的人有几个人彻底能了解?这么一层一层淘汰到最后,剩没几个人。然后才知道佛所讲的「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这个话没讲错,是事实。几个人把佛法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一定要久久不懈,也就是讲要发长远心,要发愤、要努力不眠不休,要这样干。也许你认为,「我体力不行,我三天不睡觉这身体就受不了」,没错!你决定受不了。如果你发一个拼命的心,「我就这样做下去,死了就算了」,结果怎么样?一定是死去活来,你活起来了,这一关就突破了。没有死去,你怎么会活得来?你活不过来的,一定要死去才会活过来,这是真的。我们现在人讲突破,这一个困难一定要把它突破;突破之后,你一天睡眠三个小时、四个小时够了,你一定精神饱满、体力充沛。为什么?三宝加持,这加上了。你自己认为身体不行,累一、两天一定会倒下去,你就不接受三宝加持,所以你非垮不可!佛在经上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病你就会害病,想不行你怎么会行?你决定不行!现在这个社会上流行说强人,什么是强人?不肯服输,样样我都行,那是强人。事情还没来,先就害怕,先就倒下去,弱者,这怎么能成功?世出世法都不可能有成就的。这是弱者,不是强人。一定要精进不懈。「则障渐轻,心渐空」心空就灵了。「慧开观圆,我法二执,渐化渐除。」这个效果就显著。障是什么?大家总应该明了,障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这是业障。妄想分别执着少了、轻了,没有从前执着那么重,现在的执着还有,比以前轻了,这都是业障消除的现象。心空,心清净了;心里面从前忧虑牵挂很多,现在逐渐放下了,忧虑牵挂少了,心空了!空了智慧就现前。心里面为什么不生智慧?因为你里面东西太多,塞得满满的,贪嗔痴慢、忧虑牵挂塞得满满的,所以智慧没有了;生起来的统统是烦恼,贪嗔痴慢,它生这个东西。你心里面要有,有的愈多就会生贪嗔痴慢;心不能有,这个诸位要知道。特别是你们现在要想学教、学讲经,我们中国人常讲某人学问好,满腹经纶,满肚子都是的;要是真的满腹经纶,这个人一定是贡高我慢。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他为什么会贡高我慢?因为他肚子里面有,有就坏了。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学佛法一面学一面舍,佛法要不要?要;要了马上就舍,决不执着,这样学佛法开智慧。随得随舍,得了就要舍。一把它拦住就坏了,毛病马上就生了。所以决定不能够执着,要保持心地清净。空就清净了,清净心生智慧,「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世间人讲,空就灵了,心就灵,就聪明了;不空就呆板。「慧开观圆」,智慧开了;观是见解,你无论看什么事情都会看得很圆满。「我法二执」,这是众生的病根,我执跟法执渐渐的化了。我执化了,般若法门最大的好处,用「大而化之」破我执;它跟小乘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样,念念想众生,念念想光大佛法,我的念头、私的念头不断,自己没有了,这叫化。法执也渐渐的除掉。「法与非法,渐渐不着」,法是有相,非法是空相,空有两边都不执着。「所谓水到渠成,有不期然而然者矣。」修行证果,可见得没有作意,没有心里想着我要去证果,自自然然证得了。说实在的话,这个证果是别人说的,你证得阿罗汉果,你证得菩萨果,你证得登地,都是别人说的。这个修行人自己怎么样?自己心中若无其事。不但大乘法如此,我们在本经清清楚楚的看出,连小乘须陀洹,都没有执着我证须陀洹果,没有!它没有这个念头。正因为他心地清净,若无其事,旁人看到了,佛看到了,他证须陀洹果,那个证斯陀含果,别人说的。这一点我们要知道,一定要学习,如果不学习,你永远不能证果,你要问为什么?因为你永远不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坚固的执着,你证什么果!小乘初果也没份。小乘初果这个四相是很淡薄,不执着,他才能够证得须陀洹,须陀洹以上更不必说了。这一桩事情,就譬如你们同修到这个讲堂来听经,这个讲堂在五楼,你们一定从底下楼梯一层一层上来,那一层一层就等于菩萨的果位。菩萨的果位是五十一阶级,一步一步往上爬。有没有爬楼梯的,我上了一阶,我再上一阶,有没有?你们哪个爬楼梯是这么个爬法的?你们从底下一层爬到最上一层没动念头,若无其事你就上来了,你要爬高一层好欢喜,我升了一级,你半天都上不来,你慢慢在里面欢喜去了。无论大小乘学人修行,心里面都是干干净净,若无其事。证果都若无其事,修行里面稍稍有一点得、有一点领悟,就着了相,那还能成就吗?诸位如果从这方面去想、去观察,你才晓得自己修行为什么没进步,看看我们周边的同修修行也没进步。什么原因?毛病就出在这里。稍稍有一点小悟就沾沾自喜、就执着,不能够大而化之,若无其事,他做不到这一点。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进步,为什么功夫不得力,心里面常常有,他不是无。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佛为什么在《金刚般若》里面这样的强调,多次重复的强调「无住生心」,无住要紧!无住生心,生心还是要无住,生心跟无住是一不是二;二你就又错了,就又不得其门而入。《维摩经》上教给我们入不二法门,你能不能入金刚般若的法门,怎么入?佛告诉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把无住跟生心是二,你就入不进来;因为这是大乘门,大乘门是不二门。怎样把无住跟生心融合成一不是二,无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无住,那恭喜你,你就入门了。读般若、学般若,这一点意思要不能体会,经的殊胜功德利益,我们决定得不到。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很容易;「若无其事」就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8、菩萨广度众生,生生世世,不舍众生,不舍尘境。以是之故,必应不住六尘生心,而后乃离一切相。相离则性显,性显而后乃能不动道场,现身尘刹,满其上求下化之弘愿也。」「菩萨广度众生,生生世世,不舍众生,不舍尘境。」这一段好!有一些修行人讨厌众生,讨厌尘境,离开远远的好,愈远愈好,以为自己得清净,其实自己并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因为佛告诉你的那个清净心不是染净的净,你搞错了。染净是二法,它不是一法,二法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就不是般若,这个地方我们要深深的去体会。《六祖坛经》里面记载一桩事情,能大师刚刚到广州,遇到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听经的人其中有几个不老实,看到那个风吹的幡在动,有的人说:「风动!」「不是!幡动。」在那里吵架争论。他插了一句话:「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法师听到,这个人见解高。讲完经跟他见面请教他,晓得他是黄梅法嗣,对他很尊敬,向他请教,「五祖忍和尚平常给你们大家开示,有没有讲禅定、解脱?」六祖答复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记住!凡是二法都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因此修清净心,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净不是染净之净,染净的净都不清净。什么是清净?染净两边都舍,这清净了。我们今天念佛得不到清净心,为什么?你纵然得到,你是染净之净,所以你不会开悟,你不能入门。佛门表法常常用法轮,法轮的意思要懂得,也表一、表不二,法轮表空有不二、动静不二,不二就是一。莲花是佛门表法用得最多的,莲花表染净不二。莲花生在淤泥当中,那是染;莲花生长出来的时候,要通过泥上面的水,水是净,水是清净;花开在水的上面,染净都不要了。染净都离开了,那才叫净。所以它不是对待法,我们是把它看成对待、相对的。它那叫真清净,真清净是染净两边都不执着,这就高了。菩萨度众生,生生世世不舍众生,没有离开众生,离开众生你怎么度他?你要度他,一定要跟他接触,一定要跟他往来;你不接触他,你怎么能度他。众生的生活环境,业报现前的,种种不同,你要不接触那个环境,你也度不了他。有些众生生活得很苦,环境非常恶劣,「那个地方我不能去!」那个地方众生你就度不了。你发的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那里面还加个批注,那个地方太骯脏、太落后,我不能去,那些众生我不度,哪有这个道理?你的四弘誓愿不就有缺陷,不就不圆满吗?「以是之故,必应不住六尘生心,而后乃离一切相。」一切众生生活环境最恶劣的,无过于地狱,地藏菩萨偏偏到地狱去度众生,这个大家知道。其它的菩萨好象没发愿,「我们不要学地藏菩萨,我们学别的菩萨」。其实诸位同修要知道,一尊菩萨具一切菩萨之修德,无论哪一尊菩萨,到地狱都叫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在六道里面行救苦救难,他就叫观世音菩萨。那个名号不是一定的,会常常改变的,无论哪一尊菩萨或者哪一尊佛,在我们现在这一个阶段,到这个世间来成佛,都叫做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要到我们这儿来成佛,他叫什么名字?叫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到极乐世界现在就成佛了,他也要改名字,他叫阿弥陀佛。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要知道这个事实。名号是代表这一个地区,这一个时段里面的教学宗旨,它代表这个意思。所以任何菩萨到地狱度众生都叫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不是一个人,观音菩萨也不是一个人,无量无边,它是通号,它不是一个专有的名号。好象一个学校,教国文的老师,一定都叫他做国文老师,教英语的一定是英语老师,它是通号,那个英语老师姓谁名谁不一定,太多太多了!菩萨的名号就是如此。地藏菩萨是个通号。只要你发心修学地藏法门,你就是地藏菩萨;你如果要发心修观音三经,你就是观音菩萨;你发心修普贤行愿,你就是普贤菩萨。西方极乐世界,凡是生到那边去的统统是普贤菩萨,因为那一个世界从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普贤法门,《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没有一个不是。普贤菩萨有多少?无量无边。不但我们没法子计算,诸佛如来都算不清楚。所以我们一定要明了这些道理,明了这些事实真相。「以是之故」,因为这个缘故。「必应不住六尘生心」,生心是必要的,生什么心?广度众生之心;但是生心不能住。这个不能住,就是说心里面不能有牵挂,不能有执着,不能有分别。诸位想想看,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还有什么染净?染净就融成一,那叫真净。一有分别、一有执着,就不是真正清净。有分别、有执着,一切法都是相对的;换句话说,把原本的一法变成二法,相对的。二就迷了,一就觉了,觉是佛法,迷是世间法,世间法跟佛法是迷悟之分。「必应」这两个字非常肯定,一丝毫犹豫都没有,必定要这样作法,你的心才清净,没有一丝毫的忧虑牵挂。然后乃离一切相,于一切相上不执着、不分别了。「相离则性显」,性在哪里?性就在相上。性相是一不是二,我们今天见不了性,就是把性跟相又分开了,又对立了,不晓得性相是一,性相不二;只要心里面不着一切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古人怕初学不容易体会这个境界,不得已用金器来做比喻,《华严.金师子章》就是解释这个现象,「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一着相,金就见不到了,因为你只看在相上,你忘了它这个体质。但是金跟器一般人都知道,器就是金,金就是器,没有问题;今天我们跟你讲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你怀疑了。你为什么怀疑?这个器拿在手上,真的是金造的,我看得很清楚是金造的,没错!这个相拿在手上这不像性,他见不到性。其实相就是性,至于你见不到,那也难怪你,因为你没有见到真相,见到真相,原来是这样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常讲一刹那九百生灭业因果报的相续,佛讲「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个空、不可得就是性,当体即空,当体即性,性不可得,相也不可得。因为相是性显示出来的,它所显的时间非常短暂,我们今天看的是短暂的连续相、相续相,难怪一切众生看不出来。可是金与器这个比喻,的确很接近,确实有不少人从这个比喻里面开悟了。「相离则性显,性显而后乃能不动道场。」这个时候,性显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你见性了。见性就是法身大士,就不是普通人,见了性之后你就得大自在。这里举出一个自在,什么自在?可以分身,这个很自在。像我现在就不自在,现在国内外有几十个地方请我去讲经,我不能分身,如果能分身多自在,哪里请,分一个身去,这个多自在!见了性就有这个能力,可以分身。「不动道场,现身尘刹」。所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经上看到,极乐世界那个地方人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生活很惬意很自在,不需要工作,工作很苦赚钱不容易,西方世界的人不需要工作,不需要赚钱。他的生活,从念当中变现的,想穿什么衣服,也不要去买料子,也不要裁缝,衣服已经在身上,这一想就在身上;想换一件,旧的就没有了,新的就来了,统统是念头。一切生活是变化所作。生活的空间非常大,这个显出大自在。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他想去拜拜这尊佛,看看那尊佛,都去!经上讲的,经上讲的是个比喻,还不是事实真相。每天清旦早晨供养十万亿佛,这是佛的方便说,实际上他的能力供养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一尊都不漏,他有这个能力。他怎么去供?分身去供。自己的身体还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面前没离开,十方一切诸佛面前他都在,他都在那里供养,都在那里闻法。遇到有缘的众生,他也说法度众生,这多自在!这种能力是性德本能,只要你见性,你这个能力就恢复。为什么佛家这样重视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我们修行的目标,不管修学哪一个法门,目的相同。但是每一个宗里面说的名相不相同,禅宗叫明心见性;教下叫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宗叫理一心不乱。名字不一样,其实是一桩事情,一个境界,这是要知道的。所以他有能力不动道场,「现身尘刹,满其上求下化之弘愿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才真正能达到圆满。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我们上求下化,永远不可能圆满的。所以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大圆满,你要是搞其它法门,那就难了,太难太难了。「9、发大心,修大行,不亦难乎。虽然,有胜方便在,难而不难也。方便云何,念佛求生西方是也。」「发大心,修大行,不亦难乎。」像前面所说的,发大心、修大行。什么是大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大行。一切诸佛菩萨,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是遵守这个原则,都是这样修成的。难是难,「虽然,有胜方便在,难而不难也。」这里告诉我们,的确是难,是真难!但是有一个非常殊胜的方便法门在;如果你能用这个法门,那就不难。这个法门是什么?「方便云何,念佛求生西方是也。」这就不难了。所以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在诸佛刹土当中,广大法界之中,有多少菩萨想求这个法门,求不到!我们今天遇到了,还觉得不稀奇,许许多多菩萨生生世世希望求这个法门,求不到!给诸位说,他求这个法门,不是说他知道有极乐世界,有念佛往生的法门,他要晓得了,他就求到了。他心里想求一个,有什么法门比较容易一点,让我们赶快的成佛,赶快就满上求下化的愿,不晓得是哪个法门!没有人告诉他是念佛法门。我们得来并不容易,大家看《无量寿经》所说的就知道,这是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现在成熟,你才遇到。你若是以为我们很容易遇到,不稀奇!居士林四周围住的人家,他为什么不来听经、他为什么不来拜佛?他这一生没遇到,就在隔壁就遇不到。业障重没法子,丝毫都不能勉强。所以要知道这个法门,在所有一切大乘法门当中,叫做殊胜第一方便法门。遇到这个法门,如果能够肯定,深信不疑、发愿求生,没有一个不成就;这是当生成就的法门,一生成佛,不必等到第二生。我常常讲,这不是说开玩笑的话,佛门里面没有戏论,「这个法门是不死的法门」。一切众生都没有办法逃过生死,唯独这个方法不死。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死了,你是活着去的,不是死了去的。你并没有断气,你神智很清楚,眼看得见,耳听得见,嘴也会说话,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欢欢喜喜跟着阿弥陀佛去了,这个骯脏的身体不要了、丢了,所以是活着去的,不是死了去的,这个法们真的是不死的法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个身丢掉换一个身,换一个什么样的身?跟阿弥陀佛同样的身。四十八愿里面讲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身体皆是紫磨真金色身,跟阿弥陀佛身体一样,相貌也一样,无比的端正庄严。这相貌从哪里来的?念佛来的。你心里面有佛,常常念佛,相随心转,他这个相貌自自然然就变成佛相。所以真的是不死的法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果觉,圆教的佛果。无量无边法门,唯独这一门叫做当生成就的佛法;就是一生成佛,决定不等二生。诸位要把事实真相统统搞清楚之后,你自自然然会把所有一切法门统统舍掉。我在美国有一位同修问我,他说:法师!假如在《大藏经》里面,只准你选择一部经,你选择哪一部?我告诉他:我决定选择《佛说阿弥陀经》。为什么选择这一部?我晓得这一部经是一切经里面最重要的一部经,保证我这一生成佛的经典,我不选它选谁?你为什么不选择《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太长,我们年岁大受持不容易,愈简单愈好。年轻的人可以选择《无量寿经》,年岁大的人不选择长的,选择短的,愈简单愈好。念佛念四个字,不念六个字,六个字多了三分之一,不少!愈简单愈好,愈简单愈容易成就。喜欢找麻烦的人,喜欢罗嗦的人,根性都不利。真正根性猛利的人,他一定是选择最简单的、最容易、最有效果的,那是根性猛利,真正有智慧,会选择。「10、当知念佛求生法门,正为发大道心者说,兼为余众耳。《起信论》云: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往生不但信根成就。且已分证法身,分身百界,广度众生。」「当知念佛求生法门,正为发大道心者说,兼为余众耳。」这句话说得好。佛讲净土这个法门,可以说四十九年从来没有间断过,古人所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这是真的。净土三经是专讲,其它诸经是附带的讲,附带的有的讲得比较多,有的讲得比较少。像《楞严经》上讲《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那讲得多;有些经典里面只有一两句,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一句、两句如果这个经典统统都把它搜集起来,随便看一看就是几百部。由此可知,念佛求生净土,佛在讲一切经的时候常常提起,可见得这个法门,正是为发大道心者说。发大道心是什么人?就是希望一生当中要作佛,我不愿意再搞第二生,这样的道心叫大道心。来生还要作人,还有一些法师来生还要来当法师,当法师有瘾,着相,舍不得离开。这个愿是不错,来生还想当法师,来生能保得住得人身吗?那个不叫愿,那叫打妄想,你来生能保得住还得人身吗?纵然得人身,你能保得住来生有因缘会出家吗?一般而论,在佛法里真正修行,假修行不算的,持戒修福真修行,来生可以得人身,一得人身一定去享富贵,财色名食睡就把你迷住了,出家的念头忘得干干净净,连佛菩萨来提也提不醒你,迷了!所以这种愿不能发,非常不保险、不可靠!发念佛往生的愿可靠,这个有佛力加持,这个可靠。所以正是为这些人说的,就是一生当中决定要成佛,决定要脱离三界六道,这是大道心。「兼为余说」,余说是像一般的权教菩萨、声闻、缘觉,以及修学其它法门的人,附带给他们阿赖耶识种一个念佛的种子而已,这是兼为他们说的。「《起信论》云」,《起信论》是马鸣菩萨造的。「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马鸣菩萨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净土圣贤录》里面有他,他是往生极乐世界的。这是第一等聪明人,这是真正发大道心之人,他所说出来的就是他的经验、他的方法,他成就了,教我们专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要紧的是「专」,专就不能夹杂,夹杂就不专,能不能成就、能不能往生,关键就在这个字。「所修善根」,这句话实在讲包含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全部的生活活动。因为念念都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在这世间穿衣吃饭、待人接物、一切工作,没有一桩不善,穿衣吃饭也善。善从哪里来?因为你那个心是佛心,念念是阿弥陀佛,念念是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与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统统都相应,这是善根。以这个回向求生极乐世界,即得往生。所以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不求别的,只求往生极乐世界,决不求人间的富贵。有很多人到这里拜佛,你问他求什么?求保平安,求发财,求升官,他求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求到了,还是搞六道生死轮回,你说多可惜!他求能求得到吗?求不到!天天在求,始终也没求到。为什么?他不懂得求的方法。实在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有一样求不到的。他之所以求不到,他不如理不如法,他当然求不到。很多人在佛菩萨面前求愿,用的是什么心态,用的什么方法?贿赂、行贿。跟佛菩萨谈条件,你保佑我,然后我怎样来报答你;你保佑我发财,我发一百万,我拿一万块钱供养你。把佛菩萨当作贪官污吏,你说他怎么会求得到?实在讲,佛菩萨没有降祸给他,已经很万幸了,他怎么可能求得到!其实佛菩萨不会降祸,佛菩萨大慈大悲,你怎样污辱他,他修忍辱波罗蜜,他若无其事。但是你决定求不到,因为你的心错了,你那个心污秽骯脏、不清净、不真诚,这样求佛求不到,要真诚、清净、平等、慈悲,那在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所以这是决定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我们晓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这句话是藕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讲的。《要解》实在讲,无怪印光大师赞叹,即使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个批注,也不能超过其上,这把《要解》赞叹到颠峰、顶点了,没有办法比这个更高了。藕益大师这个解释,如佛亲说,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也是圆证三不退。圆证三不退里面,那个关键的字眼在「圆」。学教的同修知道,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就证三不退,但是不圆,没有圆满。真正的圆证三不退,严格的来说,是等觉菩萨,三不退圆满了;再破一品无明,他就成究竟佛。所以他这个三不退,才真正叫圆满。假如把标准放低一点,不要拉的这么高,放低一点,最低的标准也是七地菩萨。在一般讲应当是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不退了!我们想想看,我们这样的人一品烦恼都没有断,凭着念佛,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去就当八地菩萨,这还得了,这不得了!什么法门能够比?找不到,真是千经万论里没有,一切诸佛刹土也没有这个事,只有这么一个法门。可惜学佛的人很多不认识,还有人毁谤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假的,阿弥陀佛是太阳神,有人拿这些书来给我看。我说他说假的,我说真的。他不学这个法门,我学这个法门。他不相信,我相信。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人往生,哪里是假的?说这些话的人,他是什么人我不晓得,心里想想,只有魔王才障碍,怕你往生,怕你出三界,用一点方法把你拦阻住,大概总是属于这一类的。故意来障碍你,你没有智慧,你没有信心,一听心里面马上就动摇了,这多可怜!这也是说这一次为什么我们要讲《金刚般若》,念佛人不能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你的信心很容易动摇,很容意被人障碍住;没有智慧,对于净宗的教义不够透彻。我过去在美国洛杉矶,好象是一九八五年,那个时候有人说带业不能往生,查遍《大藏经》没有带业往生这么一句话。有很多人去查经查不到,所以在报纸上发表很多文章,带业不能往生,一定要消业才能往生,对于净宗海内海外起了很大的震憾,许多人怀疑。我在洛杉矶下了飞机,周宣德老居士在机场迎接我,周老居士算很难得了,一大把年纪,那个时候他八十多岁,也是一生念阿弥陀佛。他对于台湾的佛教也很有贡献,台湾大专佛学运动是他创办的,他提倡的,台湾第一个大学里面佛学的社团,是他协助建立的。我以为他念佛还算不错,这在机场碰到我:「法师!不得了!」我说:「什么大事?」他说:「现在有人说带业不能往生,那我这一生不就白念了?」说的话好可怜,垂头丧气。我就跟他讲:「原来这桩事情,既然带业不能往生,就不去也罢。」他听了就很奇怪!他说:「怎么不去?」我说:「如果要不带业的话,西方极乐世界有多少人,你晓不晓得?」他说:「我不知道。」「如果不带业,西方世界只有一个人,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人,你去干什么?」他还没有听懂我的意思,他很茫然,他看了半天,为什么?还是不懂。我就告诉他,我说:「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那是不是叫业?」他这才有一点明白,「等觉菩萨还带业,不带业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经上没有说带业往生,经上有没有讲四土三辈九品?」他说:「有!这经上有。」「如果要不带业的话,哪来的四土三辈九品?佛讲经是讲原则、讲原理,没有说句句话都给你讲清楚,哪有那么多时间跟你讲?你应当要举一反三,四土三辈九品怎么来的?还不就带业多寡不一样!带得多的品位低,带得少的品位高,不就这个道理!」这才把他的信心恢愎了。我说,老实念佛决定没错。不能听人乱说,查经查遍《大藏经》没有;《大藏经》上讲得清清楚楚,他没有看见,四土三辈九品就是讲这个。没有一个不带业,除了佛之外没有一个不带业。等觉菩萨都带业,文殊普贤都去往生,哪不带业往生!这个地方《起信论》的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哪个不带业?龙树菩萨初地,带的业还多,还带的不少!所以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要透彻教义,没有智慧,被人家几句话就难倒了。所以我那时候看到周老居士,我真的心里很感慨,他不是初学的人,他学佛比我年岁久;我们年轻,他比我大概要大三十岁的样子。学了那么多年佛,被人家一句话就难倒,你说这个问题严重不严重!所以般若重要,一定要有智慧。这是能常常见佛,决定不退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10、当知念佛求生法门,正为发大道心者说,兼为余众耳。《起信论》云: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往生不但信根成就。且已分证法身,分身百界,广度众生。」我们上一次讲到「住正定故」,后面还有两句,今天接着这个地方讲。「往生不但信根成就。且已分证法身,分身百界,广度众生。」这一段文非常希有的殊胜。实在说,一般修学佛法真正是闻所未闻,从来没有听说这样的说法。信根成就,前面已经讲得很多,往生行、愿、行三个条件统统都具足,当然信根成就了。要紧的后面这三句。「且已分证法身」,这个说法正是与藕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所见完全相同。藕益大师跟我们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此地下下品往生的,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生到西方世界都是圆证三不退。注意那个「圆」字。「圆证三不退」,经上一再告诉我们,就是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也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生到西方世界,都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八地以上,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法身大士,「分证法身」。这是真实不可思议!我们听说这样一个消息,这是太好的消息。决定要信受、要奉行,我们这一生就圆满成佛。何况生到西方世界就有能力「分身百界」,「百」不是数字,「界」是大千世界。如果当数字讲,一百个大千世界,一百尊诸佛化土,所以它在此地不是当作数字讲;代表圆满,就与弥陀果地上的大圆满无二无别。如果「百界」要是数字,那跟经义就不相应。《弥陀经》上讲的,西方世界距离我们娑婆,当中是十万亿个佛国土,那百界怎么行?生到西方世界的人,随时都可以回到娑婆世界来。世尊讲的十万亿佛国土,依旧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随意分身;上供诸佛,下化众生,立刻就有这个能力。一般菩萨要得到这种能力,证得圆教初住之后,还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到这个境界。往生西方世界的人、带业的凡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得,这是真实不可思议。「11、我等若离相与念佛同修,仰蒙本师及接引导师十方诸佛护念之力,则一推一挽,顺风扬帆,有不速登彼岸者哉。」这一段话是给我们很大的鼓励。「离相」是般若,「我等」就是我们这些人,如果真正能够离相跟念佛同修,就是般若与净土同修。江味农居士就是用这个方法。般若是什么?不是叫你天天念《大般若经》,也不是叫你天天来拜《金刚经》,不是的!「离相」,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着,都放下,这就是般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再不把这些事情挂在心上,这叫做般若。然后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人是真正的般若净土共修。我们在倓虚老法师《念佛论》里面,看到他老人家为我们说的三个往生的故事。第一位是一位出家人|修无师,他是在哈尔滨极乐寺往生的,修无师在世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没出家之前,他做泥水匠,做苦工的,生活非常清苦。以后出了家,听说念阿弥陀佛好,他老人家专念阿弥陀佛,遇到别人就劝人念阿弥陀佛,他除了这个法子以外,他什么也不会。倓老法师那个时候在极乐寺作住持,定西法师作当家师。那一年开戒请谛闲老法师当得戒和尚,修无师就到极乐寺去帮忙,他去讨一个单,想修一点福。定西法师就问他,你能做什么?他说我愿意照顾生病的人。那个时候,大陆上传戒五十三天,戒子免不了有伤风感冒的,他发心专门照顾这些生病的新戒,常住对他也很感谢。做了没几天,他就找定西法师,找倓老和尚,他说他要告假、他要走了。倓老有一点功夫,没有责怪他,你去到哪里都好。定西法师就没有倓老那么好的修养,定西法师说:你这个人来了没几天,我们传戒不过两个月,你这个功德做不圆满,怎么就退心要走了;就责怪他。修无师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两位老法师一听,这不简单,预知时至,这还得了!马上就转变态度向他请教:「你什么时候走?」修无师说:「不出十天。」他要求常住给他预备两百斤柴火,往生之后火化用。定西法师把这个事情就记下来了。这很了不起,传戒当中,有人真正的往生,这是三转法轮作证转。到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去找两位老法师。他说:「老法师!我今天就要走了。」定西法师赶紧给他在柴房里,临时收拾一个房间、搭一个铺,他要求找几个人给他助念,送送他往生。送他往生的这几个人,亲眼看到的。修无师腿一盘,坐在那个地方,坐着走的,没有生病,预知时至。大家就说:「修无师,你也得作首偈、作两首诗,给我们留个纪念。」修无师说:「我是个苦恼的出家人,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我也不会作偈子,也不会作诗,不过我有一句老实话可以奉告大家。」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不是真正修行,那就没有真实的智慧。」大家听他说这几句话,也觉得很踏实,真正是一个修行人所说的。大家给他念佛不到一刻钟,一刻是十五分钟,他就坐在那个地方,满面笑容就走了。谛闲老法师到了这个道场,亲自去看他,对他非常赞叹,认为他是我们出家人真正的好榜样。所以那个真实智慧不是别的,修无师修的是什么?般若净土共修。他也没念过《般若经》,也没有念过《金刚经》,怎么修般若的?他统统放下了,放下就是般若;离一切相,那就是般若。哪里要念什么《般若经》?《大般若经》里面没有般若,修无师那真有般若。诸位要深深体会这个意思,身心放下是真实的金刚般若。念《金刚经》没用处,天天念,样样放不下,什么都要计较、是非人我,那个念了没用处,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修无师大概从来也没念过《金刚经》,他是真实的金刚般若。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这样的人一定得本师释迦牟尼佛,接引导师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有十方诸佛,《弥陀经》上讲的六方佛,《无量寿经》上讲的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一尊都不漏,每一尊佛都加持你,都护念你。为什么?因为你离相念佛求生净土,就凭这个,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就要护念你,就得要照顾你。看你是不是真的?真的,诸佛就照顾你;假的,佛不照顾。我们这一念心是真、是假,自己都不晓得,佛晓得。自己不知道,佛知道!我讲自己不知道,这个话是真的,我也亲眼见到的。我初出家,在台北圆山临济寺。临济寺里面有一个念佛会,成立很久了。里面有一位副会长林道奇居士,平常念佛会共修,他担任维那,唱念很好,不输出家人,是个很好的维那师,领众念佛,遇到人也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他老人家临走生病了,得的是癌症非常痛苦。大家来念佛来帮助他,他一听到佛号就发脾气,不准任何人在他面前念佛,把念佛人统统赶走。平常口口声声要念佛往生,临走的时候怕念佛,这是业障现前。所以那个念佛的心是真、是假不知道,临终那个时候才显得出来。临终贪生怕死,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没有一样能放得下,有这么样一回事情,这我们亲眼看见的。所以放下要在平时,现在就要放,不要等着,时间还长,等我走再放吧!走的的候像林道奇那样子,那就完了,那个时候来不及了,后悔就来不及了,一定要在平常就放下。「放下」,诸位要记住,不是在事上放下,心上放下,心上放下就成功了。事照做,随时心里面都没有,甚至于正做着事也能站着走,说走就走了,这是念佛人的功夫,这是念佛人的气象(举止、气度)。所以事事无碍,那就是般若净土共修的一个好样子。他得十方一切诸佛护念。「一推一挽」,这是比喻一个人在后面推你,一个人在前面接你。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推我们,阿弥陀佛在那里接我们,就好比「顺风扬帆」,那就很快就到达了。这是古时候,古时候也没有汽车、也没有飞机,那个时候大概交通最方便的就是船只、帆船。帆船,古人的比喻。所以这一段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许许多多念佛往生,我们亲耳听到的,亲眼看见的。「12、观照功夫,下手方法,若不得力。则念佛,心中有佛即是真实功夫。」「观照」是讲般若,用般若经上的理论与方法。就像我们这个经上说的「应生无所住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都是《般若经》上所讲重要的方法。这些方法我们做,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做得功夫不得力。说老实话,还不如修无师,修无师方法都不懂,理论也不懂。他为什么能般若净土共修?因为他从小出身太苦,他觉得人太苦了,人没有意义,听说西方极乐世界好,一心一意赶紧求生,要脱离苦海。他的信心、愿心比我们强得太多了。我们还在慢慢拖,能拖一天最好拖一天,心里想去又舍不得这个世间,能拖就拖。拖到不能拖再说,这一种心态,那怎么行?修无师的心态坚定、坚决,所以他具足了真实的智慧。的确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看《往生论》,无论是过去的、近代的,真正念佛往生瑞相好的,大概都是生活相当清苦。富裕人家往生,有这个瑞相太少、太少了。富裕人家他生活过得舒服,舍不得离开。他有钱、有产业、有房子,样样都放不下,反而耽误了。学了般若,般若也不得力。为什么?还是放不下,那就不得力。不如生活非常清苦之人,这种人容易往生,也就是容易放下,他的愿心恳切。如果我们用的这个方法要是不得力,没有关系,就学修无师就行了。心里面只要有佛,那就是真实功夫;但是诸位要记住,不能夹杂,心里只有佛,其它东西统统都没有,这才叫真实功夫。心里念佛,又掺杂许许多多的杂念,那个功夫就破坏掉了,那就没有功夫了,这一点要清楚。「13、起心动念时,即提起一句佛号,令佛与念,水乳交融,与虚空法界,成一大光明海。但如是蓦直念去,心少昏散,便振作而融摄之。」这一段是教给我们念佛用功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之好,我们要记住、要学习。念佛在哪里念?在起心动念之处。心里面一个念头生了,不要去管这个念头是善是恶,不要去理会它。恶念固然不好,善念也不好。为什么?不出六道轮回,好在哪里?赶紧把这个念头换掉,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它换过来,古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不要紧,这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它一定会起来。念头一起来,你觉察到了,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换过来了。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觉,提不起阿弥陀佛,那个念头继续生,那是迷;无论是善念、恶念统统是迷。赶紧回到阿弥陀佛这儿来,提起一句佛号,这个时候念跟佛要融成一片,念就是佛,佛就是念,功夫就得力了。如果能念跟所念是分成两个,我能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所念,能所成了两截,这个力量就差很多。《弥陀经》上讲的标准:一心不乱。什么叫一心?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合成一个,那就是一心,那就不乱了。我能念,阿弥陀佛是我所念,这样念佛是决定不能得一心的。因为你心里面有分别、有执着;离开一切分别执着,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就合一。你要问,怎么把它合成一个?有这一念你决定合不起来,这一念都没有,就老老实实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那个修无师合成一片了,不要看不起他,他是个老粗,什么都不懂,他有真智慧。所以他讲:「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他这个人能行不会说,那个没有关系,他真能行;你叫他讲,他不会讲,他有真智慧,他是真正得一心不乱。走得那么潇洒、自在,说走就走,没有病苦、没有牵挂,这就是念与佛交融一片。不但念跟佛融成一片,「与虚空法界,成一大光明海。」这是必然的。为什么说是必然的?因为我们自己的心性,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是返本还原,一丝毫的希奇都没有。道理在哪里?道理在离一切分别执着。如果我们常常想到,我们是个人身,六道里面你就出不了人道。常常想到还有天,还有佛讲的大千世界,你有这样的分别,你决定离不开三千大千世界。诸位要晓得,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六道轮回。这样的见解叫做轮回见,这样的思想叫轮回心。无论你干的什么事情,都叫做轮回业,你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念佛人的心,什么都不想,不但世法他放下,佛法也放下,世法、佛法统统放下了,他心地光明就照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自己心性的功能,圆圆满满的显示出来,是这么一回事情。这一句里面,前一半是讲的方法,后一半是讲的效果,效果真实不可思议。末后劝我们功夫怎么用?一直念去。什么都不要理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这就是平常我们讲的老实念佛,真的老实了。「心少昏散」,昏散是念佛人免不了的毛病,这是我们的习气、业障,每个人都有。昏是昏沉,这个佛号念念就打瞌睡,睡着了。我们在佛七当中很容易看到的,特别是止静的时候,大家坐在那里,我们看到很多人睡着,打呼!这我看到的,那叫昏沉。还有一种是散乱,就是不念佛还好,一念佛就胡思乱想,念头不晓得那么多,都上来了。我遇到很多人,「法师!我不念佛不打妄想,一念佛,妄想特别多」,于是吓得他不敢念佛了。其实不念佛的时候,妄想本来就那么多;不念佛你没有注意、没有发现,这一念佛,想心定下来,发现这么多妄想。所以那些妄想不要害怕,你老实念就好,照顾佛号,不要理会妄想,那个妄想渐渐就少了。愈是照顾那个妄想,妄想就愈多、妄想就愈坚固。所以你根本不理会它,有妄想也好,无妄想也好,根本不要在意,这个样子佛号渐渐会得力,妄想会减少。这是两种业障现前,现前的时候要晓得对治方法。当我们昏沉,我们出声念佛,这是个方法;或者我们下位绕佛,或走动,或者是拜佛,使身体在那里活动,佛号还是继续不断,这是对治昏沉。散乱也叫掉举,要把精神集中,专注在佛号上;或者加上观想的方法来对治,观佛像也可以,观名号也可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一面念佛,一面这四个字、六个字清清楚楚,这样子你这个妄想就不容易生了。我们想佛号、或者想佛像,用这个方法都好。哪一种方法有效,就用哪一种方法,方法没有一定。「14、常令其心等虚空遍法界超出尘外者,性体本如是故。常作此观,令此心空空洞洞,则念佛时,便易得力。」这一段是教给我们,修正我们对于宇宙人生一切错误的观念,现在人所说的「人生观」、「宇宙观」。观就是观念。「人生观」,对于人生的看法。「宇宙观」,是对于环境的看法、想法。我们的看法、想法全是错误的。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是真的。新加坡的报纸张数不少,我每天看厚厚的一叠,这里面的讣闻占很大的篇幅。报纸一送来,先翻翻这些人过去了,梦幻泡影,再不久就轮到我了,什么念头都放下了。不要看其它的,其它的那些新闻都是假的,这个新闻是真的,会开智慧,你每天看这个会开智慧。我很年轻就有一点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从前我还没有学佛,每天报纸一送来,我第一个看讣闻,今天哪些人走了;我跟别人不一样,我头一个看这个。这里面有老人,有很年轻的人,真正是「黄泉路上无老少」。看看他们已经走了,他来的时候带什么来?走的时候带什么去?空空而来,也空手而去。什么都带不走,这世间有什么好争的,有什么好求的。每天报纸送来先看这个,会开智慧,念佛功夫就得力了。你要讲你放不下,你每天看这个,看上半年,看看你放得下、放不下!一切都放下了,心清净了,心里面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知道这个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全是假的,梦一场!我们现在正在作梦,知道我现在在作梦。不知道在作梦,把梦当真,那个日子过得很苦。知道自己在作梦,那就跟佛菩萨一样游戏神通,哪一样不自在?顺境很自在,逆境也很自在,没有一样不自在。真正能够随缘,真正能够恒顺众生,成就自己的道业。什么是道业?清净心是道业,万缘放下是道业。这个时候,心跟虚空法界合而为一。「超出尘外」,尘是五欲六尘,五欲六尘不染就超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境界现前?性体本来如是。可见得这个境界不是你修得的,本来就是这样的。现在这个境界不能现前,是因为有障碍,有分别、有妄想、有执着障住了,所以心量变得很小。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心量恢复了,恢复就是这个样子。「常作此观」,这是劝我们常常这样看,常常想着这些事情,我们这个心,对于一切境缘就淡了、冷了,不会有那么热情。那个热情是迷惑颠倒,不是好事情,心就淡了。「令此心空空洞洞」,这个时候念佛就很容易得力。这个得力,就是前面所讲的心佛融成一体、融成一片,很容易得力。「15、念即是佛,佛外无念。我与弥陀,本与十方诸佛、法界众生,同一性海,无彼此、无差别。念念上求、念念下化。所向无前,至诚念之而已。」「念即是佛,佛外无念。我与弥陀,本与十方诸佛、法界众生,同一性海,无彼此、无差别。」这个意思,世尊在一切大乘经论里面处处说、时时说。诸佛的心性、真心本性,跟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是一不是二。世尊在《楞严经》上举的比喻很有意思,佛将大海比喻作真如本性,把佛跟一切众生比喻成大海里面起的水泡。那水泡起得很多,一个一个的,水泡从哪里起来?从大海起来的。水泡一破了,大海就现前了。这个比喻很有味道!我们与十方一切诸佛共同一法身,共同一个大海。他是一个水泡,我也是一个水泡,我们两个彼此就不兼容;水泡一破了,原来是一个,这才明了、才觉悟是一不是二。所以上与一切诸佛、下与一切众生同一体。这个体是法性,海是比喻法性广大无有边际。世间最大的就是海,所以佛用这个来做比喻。「无彼此、无差别」,这个是真的,一点都不错。佛眼睛里面看十法界的众生没有差别,我们凡夫看到有差别。为什么会有差别?那个差别是从分别心里面起来的,执着心里面起来的;分别是妄想,执着是烦恼,从这生起来的。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平等了,十法界平等了,六道平等了。平等心非常重要,我们因为心不平等,念佛功夫不能成片。要想功夫成片,用什么方法?心平等了,功夫就成片了。由此可知,功夫得力不得力,确实就在《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三个原则;清净、平等、觉。我们今天念这一段就是清净、平等、觉;「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那就是觉。「念念上求,念念下化。」如何能把上求下化也融成一体?上求就是下化,下化原来就是上求,是一不是二,这就入境界。这个境界是诸佛菩萨果地上所证的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今天是把上求跟下化分作两桩事情,把佛跟众生分作两桩事情;佛跟众生是一不是二。生佛不二,上求下化岂能是二?这个理要把它参透,然后「所向无前,至诚念之而已。」这个时候菩提道上一帆风顺,一切的障碍自自然然都突破了。我们的真诚心现前了,真心在念。「16、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念佛之净念,治其住尘之染念。念佛之念,虽非真如本体,却是趋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相应故。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无念,故曰:胜方便。」「凡夫染念不停」,凡夫所以会变成凡夫,染念就是杂念,杂念好比染污了心性,所以叫它做染念。就是你的清净心不能现前,它障碍了清净心,所以叫它做染念,也叫它做污染心。污染心是什么?法相里面讲八识的第七识,第七识是意根,污染意,它执着。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着,这一执着就变成染污。「不得不借念佛之净念,治其住尘之染念。」这是说明念佛功夫殊胜之所以然。念佛好,好在哪里?这就把念佛的好处给我们说出来,我们的大病就是染污。现在污染这桩事情,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环境污染,地球被污染,连太空当中臭氧层都破了一个大洞,也被污染了。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地方政府,都在想尽方法来提倡环保,环境保护不能再污染了。环保提倡这么多年了,其实污染的状况依旧是一天比一天严重,没收到效果。能不能收到效果?我们学佛的人明白,决定收不到效果,无论他用什么方法都收不到效果。原因在哪里?佛在经上讲得好,「依报随着正报转」。这个地球是我们的依报,正报是什么?是人心。我们的心染污了,环境也就变污染。所以要讲求环保,真正有效的方法要学佛,而且最有效的方法,要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叫「净念」,用净念的方法,把我们心地的污染转变过来;心清净,外面环境就清净,这才是讲求环保最有效的方法。很可惜,佛法不普遍,这些负责环保的人员没有听过佛法,不知道念阿弥陀佛。我们也觉得这个事态非常严重,所以要拿全部的精神来宣扬念佛法门。干什么?希望这个世界环境能够恢复到清净,让这个世界众生住在这个地球上,人人安居乐业,我们干这个事情。所以用念佛这个方法,念佛是净念。像前面念般若,那还是智念,还隔一层;这个真正是直捷了当,净念。「治其住尘之染念」,染念就是杂念。「念佛之念,虽非真如本体。」真如本体上连佛念也没有,这一念也没有。所以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不是自性清净心?是不是真如本性?还不是的。虽不是,在一切念头当中,这一念跟真如本性、清净心最接近,靠近了,这就好!「却是趋向真如之妙用」,这一句佛号也就是趋向清净心的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相应故。」清净念能把清净心念出来,清净心念出来,这问题就解决了。「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无念,故曰:胜方便。」清净心现前就是无念。无念是无一切妄念,不是无正念。正念是什么?正念是阿弥陀佛,无量觉。念念觉、念念清净、念念平等,念念觉而不迷,那是无量觉。这是说明念佛功德的殊胜。「17、极乐世界,亦是幻相,然而不可不求往生。净幻非同染幻。清净土,本由清净心显现故。当知净心净土,本来不二。」「极乐世界,亦是幻相。」极乐世界是真的吗?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没有加一句极乐世界除外,他没有说这个;也没有讲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不在内,没有说这个。由此可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西方极乐世界,也包括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它那个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它那个世界住世的时间长,我们这个世界寿命很短,人的寿命短,地球的寿命也短;西方世界人寿命长,它那个世界寿命也长。原因在哪里?不难懂!我们这个世间,寿命之所以这样短促,是因为你的妄念太多,好象这个心上上下下大风大浪,这好苦!西方世界的人,这个心是平的,他念头动得非常非常的细微,几乎见不到,好象心没动;心没动,那个境界就没动。所有这个境界,境界随着心变,心要是动得快,这个世界变得快。我们从人身体上就特别容易感觉到。人,为什么有很多人好象衰老得很快?你仔细问他,为什么你会衰老这么快?他不知道!你再问他:「你平常生活当中心里在想什么?」他忧虑、烦恼多得很,那就是他衰老的因素。我们中国古人讲「忧能使人老」,忧虑、牵挂、操心的事情太多,所以他老化就快。你遇到那个长寿,好象很不容易衰老的人,你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健康,不见得衰老?」一天到晚心里没事,他心里什么事都没有,什么牵挂也没有,这样的人就不容易衰老。为什么?他那个心的波动幅度很小。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些人的波动几乎停止了,几乎是平的。他那个世界寿命长,人的寿命也长,就这么个道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我们可以相信,有理论做依据。如果我们这个世界人心都清净了、都一念不生了,我们这个世界跟极乐世界就没有两样。他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多,所以寿命短促,这个世界污染。实在讲从物质方面来观察,也能看得出来,不过你们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来。中国古人建房子,稍微富有人家建一栋房子,打算要住多少年?一般是三百年。古时候盖房子,说你这个房子不能保三百年,没人请你盖,你这个设计建筑师没有人请,房子要能保持三百年。所以工料都真实,只要保养得好,三百年确实没问题。家里面用的家具,桌椅、板凳这些家具,那个寿命多长?要能使用一百年。可是看现代,我们盖的房子,没几年就觉得很破烂,就要拆掉再翻修、重盖,房子寿命短促。家具没用个两、三年换了,我们看到很多人家一年都换两次,寿命这么短。现在外国的家具,样子看起来很漂亮,寿命很短,不耐用。现在市场上讲,要讲求消费。一个家具用一百年,他还做什么生意?他没生意好做了。希望你买回家几个月就用破了,赶紧再买新的。现在人是搞这个!这是贪嗔痴慢在不断的增长,污染,严重的污染。所以跟古时候观念确实不相同。我们要晓得,极乐世界、毗卢遮那佛的世界,也都是幻相。同样一个道理,都是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就是它那个生灭波动很缓慢。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波动的幅度非常非常之大,是这么一个道理。「然而不可不求往生」,我们了解这个情形,还是要求往生。它那个世界人的寿命长,世界的寿命也长,一定要求往生。到了西方世界,换句话说,保证很快就成佛了。成了佛之后,那就真的无量寿。成了佛之后,问问你,你住哪里?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的刹土,都是自己的报土。这里坏了,那里去住;那里坏了,那里去住。等于说你的房地产太多了,到处都是。这里坏了无所谓,住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世界不断有成住坏空,对他丝毫障碍都没有,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他的报土。「净幻非同染幻」,这是两个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的幻土,我们这个世界是染污的。说实在的话,现在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常常在报纸杂志上宣布报导,催着我们赶快往生,你们有没有看到,有没有听到?他怎么催我们?我想你们也许看到,你们没有感觉他在催我们。科学家说这个地球上环境的污染,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这个地球五十年之后,就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是在催我们,五十年很快!你们这边地产九九年,不到,只一半,五十年就不能住了。那个时候水有毒,不能饮用;空气有毒,不能呼吸。会污染到这种程度,实在太可怕了。这些科学家的确拿出科学的证据来,这是现在这个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失掉了,而且还不断在破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大问题。我们一般人麻木不仁,看到还有五十年,早了,不着急,还五十年。不知道五十年真的一弹指就过去了。我是四九年离开中国大陆,真的是一弹指,想到那个时候就像昨天一样,这算一算,四十七年了,这么快!所以五十年很快就过去了,这是一定要提高警觉,一定要在短短期间当中,我们有决定往生的把握。能够有往生的把握,那就不在乎了,我们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少住几年没关系。甚至于这个地球毁坏,你再走也来得及。但是你真正要能够有把握才行,没有把握那不行,那个问题严重了。把握在哪里?一切放下,都不挂在心上,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那就有把握。所以这个世间一切法,不可以有丝毫的挂念,那一丝毫的挂念,就是你的心被污染了。「清净土,本由清净心显现故。当知净心净土,本来不二。」这就是说明,依报确确实实是随着正报转的。所以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我们居住的环境就清净,这一定的道理。我们在这个世间,大环境对我们来讲叫「共业」。共业里面有不共业,所以有别业。像今天这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大环境不好,新加坡的环境好。新加坡就这么一点小小的地方,就是一个城市。这一个城市人的别业,跟这个世界其它地区的人共业不一样,共业当中这是别业。同样一个道理,我们自己身心清净,我们附近邻居不清净,我这一家清净,共业当中有不共业。这才晓得修净业的重要。修净业就是修清净心,心净则土净。西方极乐世界,佛修清净心,菩萨修清净心,从十方世界去往生的人,各个人都修清净心。须知带业往生,古德跟我们讲了很多,只带旧业,不带新业。旧业决定带,新业有一丝毫就不能往生。什么叫旧业?过去造的业就叫旧业。昨天造的业,对今天来讲那是旧业,今天造业不能往生;昨天造业,我今天不造业可以往生,这个新旧是这么说的。你要是听到这个话,就放心,不要紧,天天造恶业没关系,等到我往生那一天不造恶业;这个念头在理论上讲得通,可是在事上讲,你未必有把握。天天造恶业,恶业的习气很重,恐怕临终那一念恶念还起来,那不就糟了吗?造作恶业的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他念佛,一念、十念尚且往生,可见得在理论上讲决定没有问题。临命终时,他真正能够改过自新,那是什么人?一生当中没有机会没有闻到佛法,他不知道!临终时听到佛法,想到一生造的罪业,赶紧忏悔念佛求生,他成功了。这个事情不偶然。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这些人过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这一生当中没有遇到善缘,做错了很多事情,造了很多罪业,临终给善知识这一提醒,忽然觉悟了。不是每个人都行!你过去生中有没有这样善根、福德,临终时有没有遇到这个因缘?我们决定不能存侥幸之心,不可以。一定要认真的断恶修善,一定要修清净心,要放下、要舍。「18、在凡夫位,应舍染趋净故。当知生净土后,则供养他方诸佛,普度遍界众生,何尝住着净土之相。亲近弥陀,成就信根,此求生净土之重要原因也。」「在凡夫位,应舍染趋净故。」六道里面没有一样不是污染,样样都是污染,没有一样是清净的。不要认为每天我冲凉洗澡,把身体洗得干干净净;不干净,身不干净,冲凉的水也不干净,拿去化验一下,那个水里面细菌很多,那个水不能饮用,所以水不干净。怎么样化妆,怎么样的香水都不香,都是臭水,没有干净的东西。一定要清楚,要认识清楚,没有一样东西是干净的。把它统统都放下,统统都舍掉了,那真的清净现前,真清净现前了。染净要搞不清楚的话,会产生很大的误会。不但世法不清净,佛法也不清净。佛在经上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你要是在佛法里面起了分别执着,糟糕了!三世佛看到都叹气,冤枉、冤枉!诸佛都喊冤枉。佛没有害你,你自己害自己。佛法也不能执着,可以用它,不能执着它。我们在这个世间,世间一切法我们可以用它,衣服我们可以穿它,食物我们可以吃它,可不能执着,一执着就错了。穿衣服一定要讲求穿什么料子,穿什么款式,完了,被污染了。吃饭也一定讲求要到什么餐馆、吃什么菜、用什么餐具,都被污染了。所以在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都是污染,起心动念都是错误。诸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人间,一样也穿衣、也吃饭、也工作,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人家的本事就在此地。我们住六道轮回,人家住一真法界。我们两个手拉手,我住轮回,他住一真法界。这究竟是一回什么事?他心清净无染,我心要分别、要执着,要讲求这个、要讲求那个,就坏在此地。我们心里面要是什么分别、执着、妄想统统没有,我们跟诸佛菩萨就无二无别,立刻转娑婆世界就变成一真法界,跟西方乐土无二无别。境界是心转,境界是心在造,不可以有一丝毫的妄想、分别、执着,这非常非常重要。一部《金刚般若》自始至终,说老实话就讲这么一句话。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则供养他方诸佛,普度遍界众生,何尝住着净土之相。」这几句是说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些人,他们的生活状况。生到西方世界,因为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他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他一放下之后,永远不再起了。不像我们凡夫,听了经一发心,放下吧!过了两分钟之后又起来了,它会再起来。西方极乐世界一放下就往生,生到那边阿弥陀佛就加持他,不会再起来了,真的永远放下了,它的好处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要求生他方其它诸佛国土不行,他这个妄念还会起来。因为其它诸佛如来没有发这个愿来加持你,没有这个愿,一切要靠自己。唯独西方净土阿弥陀佛发这个愿,四十八愿加持你。生到极乐世界之后,因为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他心里面没有障碍,那个心多大?尽虚空、遍法界,于是他活动的空间大了。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他想去就去,想来就来,来去自在。到他方世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上求下化。「何尝住着净土之相」。没有说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好,地琉璃的。琉璃就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的翡翠,绿色的玉,透明的。大概翡翠现在价钱很高,大家当作宝贝戴在身上,西方极乐世界是地下的泥土。我们把黄金看得很重,西方极乐世界黄金是像我们用柏油一样,铺马路的,黄金是铺马路的,翡翠是大地。我们这个世间觉得七宝不得了,人家七宝是盖房子用的建筑材料。在西方世界一文不值,没有一个人要它,一点都不稀罕。所以贪心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断了。你在这边贪求世间五欲六尘,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断掉了,为什么?太多、太多了。哪一个人把地下的泥土挖起来放在家里藏起来?没有!他为什么不贪这些?因为太多了,他就不贪了。没有人把空气贮藏起来当宝贝,其实空气对我们人来讲最重要。黄金、七宝没有不成问题,我们还能活得下去,空气没有了要命,活不下去。为什么不贪空气?为什么不把这个多藏一点?太多了。西方世界的七宝遍地都是,太多了!所以到那个地方,贪念就断掉了。所以没有见到这些人「住着净土之相」,对于净土也若无其事,绝对不会有分别、妄想、执着。他念念当中都是去供佛度生。诸位要晓得,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本性的能力统统恢复了。我们今天要到十方世界去拜佛,太辛苦了!不要说十方世界,新加坡这些道场、这些寺庙,叫你每天到这些寺庙去拜拜这些法师,去供养,请他们开示,从早到晚这个庙还没跑一半,就累得不得了。西方世界的人不要这么辛苦,化身去的、分身去的。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诸佛的面前都有他的身,在那里礼佛、供养、闻法。每一尊佛同一个时间统统都有,这多自在,不必一个一个地方跑。想哪个地方,身已经在那个地方了,不要开车,用不着坐飞机,那个速度太慢了,念头一动念就到了。这是那边人的生活状况。「亲近弥陀,成就信根。」这个信是真信。我们现在信佛,一般人讲正信,正信的佛教徒。什么叫正信?明白了道理,不是迷信,有理论做依据的、做凭据的,我们相信它,这是正信。真信是他亲自证得这个境界,不是听佛讲的,这个境界他亲自证得了,那个信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了。「此求生净土之重要原因也」,你问我们为什么要念佛求生净土?原因在此地。这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空间、生活情趣,你想不想?你要想,那就要往生净土,道理在此地。除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外,要凭自己功夫修到这个地方,这个境界佛给我们讲要无量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从圆教初住菩萨算起,圆教初住以前不算。要连以前统统算是无量阿僧祇劫,不是三大劫,《华严经》上讲得对,无量阿僧祇劫你才能够得到。这个我们想想,可以理解。因为我们自己本人,每一位同修你们自己,过去生中修行已经是无量劫,你自己不知道。你要问我,我怎么会知道的?我听佛说的。佛在本经说过,你听到《金刚经》不惊、不怖、不畏,这个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你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岂不是已经修了无量劫!这佛在经上讲的。在《无量寿经》上,佛也是这么说,你能够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净土法门,听到阿弥陀佛心里生欢喜心;在这个讲堂能够坐上两个钟点,不简单!要不是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两个钟点你坐不住。你不相信,你到外头马路上找个人来,你叫他坐,保险坐不到五分钟他就跑了,他坐不住,这个就证明他没有这么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所以,实实在在不简单。我们已经修了无量劫,成绩如何?自己想想就晓得了,还是今天这个模样。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你的毛病就是放不下,就被这个害了。世法放不下,佛法也放不下,我们的亏就吃在这里,这个是叫我们吃亏上当。佛对得起我们,佛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自己不老实,自己不肯干。佛只能够劝我们,不能逼我们。这是我们想通了,我们才晓得净土殊胜,我们这种苦难的日子不想再过了,我们想得大自在,把我们的生活空间拓展为尽虚空、遍法界。现在科学家在动脑筋,希望科学能更进一步,飞行的速度再加快,能够到外层空间去探险,太阳系去探险,银河系去探险;那个活动的空间还是很渺小,银河系算什么!要是照黄念祖老居士那个说法,这一个银河系只是佛经上讲的一个单位世界而已。一千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才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才是一个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区是一个大千世界,那要照他这样算法,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亿个银河系才是一尊佛的教区,很小、很小!在这个太虚空当中,像这样的教区、大千世界无量无边。这一个区域,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六道轮回,就是一个三界。由此可知,我们今天科学已经发展到很可观,还不能想到月球就到月球,还没有办法。其它的星球,人类还没有能真正登陆。你才晓得人类生活的空间多么渺小、多么可怜!跟西方世界人比,怎么能比法?赶紧到极乐世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