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版三国uu:净空法师讲《金刚经》二十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2:28:56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二十六 
“5、念佛人虽观见弥陀现前,极乐世界现前,亦不可着也。” 决定不执着,要知道事实真相。念佛人有见阿弥陀佛的,梦中见佛的人很多,定中见佛的人也很多。念佛,念佛堂里面止静的时候,就是坐下来念佛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有人见佛、见莲花,见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个情形。见到之后,要若无其事才好,如果一见到,“这不得了,我念佛有功夫,见到佛了,你们都没有见到,我比你们高明太多了!”这就完了,这着魔了。见如不见,真正见到这个瑞相,心里面若无其事,从来也不会把这个当作话题来给别人说,这是好境界。如果你见到之后,常常在外面炫耀,你所见的不是真的,是魔境界。真正的感应,是心清净,感应西方依正庄严现前。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过去慧远大师,我们净土宗初祖,他一生当中见过三次西方极乐世界,从来没有告诉过人,任何人都没提过,他往生的时候说出来的。他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又现前了,他告诉大家,他说我要走了,这个境界过去曾经见过三次;人家问他,你见的境界怎么样?跟《无量寿经》上讲的完全一样,那个没错,经是证明,跟经上讲的完全一样。因为慧远大师那个时候,佛经净土宗的经典翻译成中文的,只有一种《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都还没有翻译出来。所以最初远公大师建立净土宗,就依靠一部经《无量寿经》,这是我们净宗第一经,这个要晓得。 现在人一般讲不老实,沉不住气,小小境界就到处炫耀,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佛菩萨绝对不现这个境界给你看,为什么?你禁不住!一定要大风大浪不动,佛菩萨示现一下,让你增长信心,让你自己晓得往生极乐世界有决定的把握,是这个用意,不是叫你到处炫耀的。可是有许多感应,初学的人有,以后就没有了,我也遇到过。有个同学他告诉我,他初学的时候,感应很多,看到光、闻到香,绝对不是自己烧的,闻到异香,一年当中会有好几次。现在学佛,学了十几年,一次都没有了,他问我是不是退步?那我也给他反复,就跟《金刚经》上讲的反复一样:亦是亦不是。怎么“亦是亦不是”?如果你自己这些年来念佛,一面念佛一面还是打妄想,那就一点不错,你完全退步了。为什么说亦不是?如果你这么多年来,用功很得力,确实烦恼轻,智慧长,那就不是退步。因为你初学常常有这些感应,增长你的信心,信心有了,不能再现了,再现就变成魔了,哪有常常现的道理!再现是什么时候?临终接引,相一定现前,平时不会来打扰你,不会来干扰你。所以完全看你自己修行的境界,这个反复也是亦可亦不可,不是一个肯定的反复。所以境界现前不可以执着,不可以炫耀。现在有很多地方,见光见什么,还要照相、还要录音,到处拿去炫耀,不好!佛法是教修清净心的,不是搞神通感应的,这个要记住。神通感应决定是坏事情,不是好事情。所以,佛法决定不以神通感应作佛事。   “6、上来遣相已遣到极处。因少有所取,便着色相。便是向外驰求。便非正知正见。便是法执我执。便与空寂之性相违。岂能见如来哉。” “上来遣相已遣到极处”,遣相是叫我们放下,所有一切的法相都要放下,以至于到最后微细的分别、执着也要放下,这达到极处。“因少有所取,便着色相。”我们自己修行用功,要常常在这个地方回光返照,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还有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些事情。这些事情现前,就是我们一般人讲,心里面有忧虑、有牵挂,稍稍有就着相,四相都具足了。“便是向外驰求”,向外驰求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攀缘,你是攀缘,你不是随缘。“便非正知正见”,你的想法、看法都是错的,不是正知正见。生活是修行,修净土的人也要生活,修净土的人也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人群。你每天都要对人、对事、对物,这一句佛号念念提醒我们修清净心,念念提示我们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叫真正念佛,这心里面有佛。除佛之外,一切要放下,心里面不可以有丝毫分别、执着,不可以有丝毫的牵挂。牵挂是六道,是轮回,无论牵挂什么都是轮回心造轮回业,这样往生就困难。“便是法执我执”,有丝毫的忧虑牵挂存在,就是妄想,就是烦恼,妄想是法执,烦恼是我执。 “便与空寂之性相违”,学佛的人,我们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明心见性。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还是为了明心见性。在我们这个世间环境不好,障缘太多,明心见性不容易。我们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别的,换一个环境,那个地方没有障碍。十方诸佛刹土,诸佛都有净土,不能说诸佛净土不好,诸佛净土障碍少,不是完全没有障碍,比我们这里障碍少,好一点而已。西方世界完全没有障碍,论到修行的环境,西方世界是所有一切诸佛刹土第一。假如不论修行,论庄严、依正庄严、论美好,有许多诸佛世界超过西方极乐世界,这是释迦牟尼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超过极乐世界太多太多了。但是要论修行的环境,没有一个世界能够跟极乐世界相比,这也是世尊为什么教我们选择西方世界,为什么要教我们念佛求生弥陀净土,道理在此地。这就是有妄想、分别、执着,就与性德相违背。空寂之性就是清净心,你的心不清净,你有分别,你的心不平等,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要练!本来这些人我看不顺眼的,我练习,练习看得很顺眼;本来有一些人我看了很欢喜,练习看得很平淡,要把它看平等,要把自己的心恢复清净,这是功夫。念佛人如何下手?阿弥陀佛!遇到人不欢喜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个不欢喜就没有了;遇到这个人生欢喜心,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把心念平等,念清净了。念佛的方法好!你要会用,会用就是会用功,不是说一天念几万声,看到这个人还讨厌,看到那个事情很喜欢,那有什么用处,那没有用处!所以要会用,在起心动念之处,一句阿弥陀佛压平了,恢复到平静,这叫会用功。你不会,“岂能见如来”! 一六一、遣灭相明非异 标示切诫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此段经文(一六一-一六二节),不但在后半部中,有万钧之重。即开经以来,所说不应取非法、非非法,以及说即非、是名等义,直至此处,方说明其所以然。” 这两小段的经文非常重要。世尊在本经屡次的教我们,不可以取非法,不可以取非非法。非法是空,非非法就是有,空有两边都不能着;不但空有不能着,空空也不能着。正是一切经中所讲的“三空三昧”,三空三昧无论是大乘、小乘都说;人空、法空、空空,空也空。在本经经文上,我们曾经看到许多句子里面都有“即非、是名”,前面曾经为同修们详细的报告过。经文到这个地方,世尊总算是把为什么叫我们两边不住,空空也不能有,道理在此地说出来了。  “2、前半部是对初发大心者说。空有皆令不着,以合中道。凡说即非、是名处,语气大都两边兼顾,既不着有,亦不着空。是名,含有名相虽假,未尝不是之意。” 有这个味道在里面。这个大意我们在《节要》第四卷的开端,给诸位报告过了,说明《金刚经》前、后两半它的大意。前面是对初发心的人说的,初发心,实在说不是普通人,大乘经上给我们讲,发心住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是初发心,对他们说的。一问一答当中,意思都是教导空有两边都不能着。说“即非”,就是不能住的意思。说“即非”,不着有;“是名”,不着空。为什么不着空?名相虽然假,假的它摆在我们面前。这一桩事情,我们的确不能够疏忽,一定要把这些理事搞清楚,不搞清楚,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谓是提不起观照功夫,也就是我们常讲,你在日常生活里面,对人、对事、对物,你是怎么个看法。大乘经上给你讲的那些原理原则,你有没有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统统没用上,日子还跟平常一样,一天一天过下去,这个不行。这样一天一天混下去,学佛等于没学,你没用上,没有看清眼前种种现象的实况,你没看见。 佛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虽然讲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这在古代时候的人已经就很难想像了。所有一切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这么一回事情,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相续的现象。所以说真的,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真话,绝对不假。我们凡夫心太粗了,佛跟我们说,我们都体会不到,但是这样的话,如果对现代的科学家来说,那他们的体会就非常非常深了,比我们体会要深。我们照佛在经上讲,一弹指六十刹那,经上讲力士就是身体非常健康强壮的人,他弹得快,弹得有力量,一秒钟一般讲可以弹四次,并不多。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好两个十万八千;换句话说,就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佛给我们讲的事实真相是如此。这在从前人确实很难思惟想像。 在今天不行,今天何以不行?我们晓得佛说话是方便说,并没有讲到真实相;真实相上实在讲,佛在经上有,《楞严》上给我们说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当处,那个时空几几乎乎等于零,现代科学家没有法子观察出来。我们现在用现代科学来观察,科学家已经肯定了,所有物质的现象,只不过是波动而已,说波动、说粒子都讲得通。我们就以现代科学的常识来说,大家都知道光的速度,光有波,光一秒钟的速度是三十万公里。如果以一公里的长度来说,光走一公里要多少时间?三十万分之一秒。它一秒钟走三十万公里,就是三十万分之一秒走一公里。一公里是一千公尺,光走一公尺,那是多少时间?那就不是三十万之一秒。一公分呢?再要观察,一公分的千分之一,一公分的万分之一。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了解,《楞严》上所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的那个状况。这是今天科学家没有法子观察到的。我们讲千分之一厘米,万分之一厘米,光要多少时间通过?这是事实的真相。实在讲,佛这两句话讲得最好,“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两句话讲得非常的圆融。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就是这个现象。不只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的生灭,那是世尊的方便说;“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是世尊的真实说。 你以为有个东西存在?没有!凡夫以为它真有东西存在,不晓得这是业因果报生灭的相续相,不知道!斤斤计较,妄想、分别、执着牢不可破。众生迷惑颠倒,迷在哪里?不了解事实真相,迷!意识里面胡思乱想,嘴里面胡说八道,身体胡作妄为,干这些事情,这是世尊眼睛当中看到所谓“可怜悯者”,真正是可怜!全非事实。初发菩提心,初破无明的人,《金刚经》上半部为他们说的。特别提示空有两边不住,这是把所以然的道理说出。相有体空,相是幻相,就是相都不可得,我们所看到的相,因为它是相续相,所以产生了误会。  “3、后半部是对已经发大心、修大行,并能不取一切法相者说。但恐其独独取着菩提法相,则终为空寂之累。终不能证性。而此执甚细,最为难除。故后半部所说,皆向着有边痛遣。虽即非、是名并说,含有法相虽是,终为假名。空有不着。” “后半部是对已经发大心”,初住以上,二住以后,已经发大心了。“发大心、修大行”,这些人不但超越六道,而且统统超越十法界,后半部是对已发大心、修大行。“并能不取一切法相者说,但恐其独独取着菩提法相,则终为空寂之累。”已经证得一真法界,宗门所谓明心见性,见性就作佛,是这样的人。他虽然见性,虽然成佛,他成的是分证即佛,并非究竟圆满佛。分证即佛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往究竟的果位,他还有四十品无明没断;换句话说,那还相当遥远。这些人依旧继续不断在修学,他是法相、非法相统统都舍掉了。为什么?不舍不能破一品无明,他统统放下了,统统舍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性。这个境界,在我们净土宗里面,就是初证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法身大士,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到西方世界成佛快。什么都放下了,唯恐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放不下,怕的是这个。那是不是真的?真的!确确实实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念念当中都要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这个没放下;这个要是放下了,他就证得究竟圆满佛。为什么世尊在此地要提起这桩事情,这里说出来了。 等觉菩萨,我们不看别人,看文殊、普贤。文殊、普贤是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毗卢遮那佛的后补佛,他为什么要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他为什么不在华藏世界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证无上正等正觉?他为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里面我们想像大概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断那一品无明成佛,在时间上来得快,因为西方世界修行的环境好,总是为这个原因。在华藏世界时间要长一点,到西方极乐世界时间很短,他就证到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他是表演做给我们看,鼓励我们,现身说法。华藏世界等觉菩萨都要求生净土,那我们不求生还行吗?总之两个意思,除这两个意思之外,没有理由;可能两个意思都有。因此我们晓得,一真法界里面的法身大士,真的什么都干净了。所谓的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就是极其微细的执着,他要证无上正等正觉,佛在金刚会上极力告诫这些人,这个念头不能有。他要是“独独取着菩提法相”,他有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这么一个念头在,“终为空寂之累”。“空寂”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如来果地上的,他没有办法证得,只要有这个念头在,“终不能证性”,证性是证究竟圆满之性。 “而此执甚细,最为难除。”这个执着的确是非常的微细,我刚才是就现代科学已经知道的光的速度,来跟诸位说明,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现象。光是不是达到究竟?还有没有比光速度更快的?有,还有!可见得我们用光速,来量一个厘米,一个极小的距离,观察它生灭的现象,用光的光波来观察,还不是真实相,还不是究竟微细的现象。所以这个执着太细了,细到什么程度?决定是细到他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知道他就能除掉,就可以断掉,因为自己不知道,所以他断不掉。由此可知,初住菩萨破了一品无明,第二品的无明他不知道;等到他发现了,还有一品无明,再把这一品无明断掉,他就变成二住菩萨;三住菩萨的无明,他不晓得,就这么个道理。他知道了,他就能断掉。到等觉才发现,后面还有一品,那一品断掉之后,再仔细去观察没有了,那才证到究竟的佛果,究竟的佛位,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难!难在这个地方。由此可知,我们在这里也得到一个结论,一个证明,佛法是知难行易,知真的是难,断不难。知太难,你发现太难了,断不难。 “故后半部所说,皆向着有边痛遣。”这是“即非是名”它的用意不一样。前半部“即非是名”,是空有两边不取的意思;后半部说即非是名,还是在有的这边。这个“有”,诸位一定要晓得,就是业因果报刹那的相续相,还是这个相认识不够透彻,叫你在这边放下,在这边也要离开。 “虽即非、是名并说,含有法相虽是,终为假名。空有不着。”可见得这个意思比前面的意思的确是深。刹那生灭的相续相虽然有,幻相虽然是有,这也是假相、假名,万万不能够执着,执着就错了。  “4、性是一切法本体,相是表面。修行欲证性者,既不应执取相,亦不应断灭相。此一定之理也。” “性是一切法本体,相是表面”。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修行修什么?你将来希望得什么?无论哪一个宗派,无论哪一个法门,总而言之,最后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即使我们念佛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去干什么?还是明心见性,还是见性成佛,还是这么一桩事情。如果学佛不拿见性做目标,这就错了,那你就是生生世世继续去搞轮回,你在佛门里面无论怎么修法,你所得的是有漏的福报而已。这一桩事情不难懂,我们也说得很多,相信同修们多少都会有一点印象。一定要知道,我们学佛为的是见性;换句话说,为的是彻底正确的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愿意、不甘心做一个迷惑颠倒的人,我们想做一个明白人,诸佛菩萨是明白人。 “修行欲证性者,既不应执取相,亦不应断灭相。此一定之理也。”这是一部《金刚般若》所说的总持、大主意如此。“取相”,在法相里面执着;“断灭”是一定要把相拿掉,把相去掉,那也错了。相怎么能去?相是不会消灭的。你要想把相灭掉,没这个道理。你要问为什么没有这个道理?因为相根本不存在,你怎么灭它!它要真有个东西在,可以灭它;它没有东西在,你灭什么?所有一切法相不生不灭,这个一定要清楚、要明了。可是这个说法,我们听了很迷惑,我明明看到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怎么说没有灭?那个灭是你看走了眼,你看错了,实实在在没有生灭。诸位想想,“刹那业因果报生灭相续”,你想想这句话的意思,你在这一句里面体会到一切法不生不灭,那是真的,所以相灭不掉的。灭不掉,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有很多生灭的现象?刚才讲,我说你看走眼了。相不会灭,但是它会变,它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你就不认识了,你以为前面那个相灭了,后面新的生了;其实它没有生灭,它会变,相会变,不会灭。所以,你要想把一切相灭掉去证性,没这回事情,那你就错了,错用了心。这个错误的认识,就又变成障碍,叫所知障,障碍你永远都不能见性,你的亏就吃大了。明白事实真相,相跟非相都不要去理会它,没事!它有相也好,没相也好,绝对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不可以!这是一定的道理。 也许你们听过黄念祖老居士讲开示,这边净宗学会把他的录音带做了几个CD片,我今天听了两片,它里面有个比喻很有趣味,“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实在讲他这个比喻是古人的比喻,也是古人的问答,我们一般人少见。“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他说:我现在要你把黄金拿来,我不要器,那个金是什么样子?黄金是什么样子?它是长的?还是方的?还是圆的?还是扁的?黄金是什么样子?我相信你要是反复我的话,一定跟释迦牟尼佛跟须菩提的反复一样,它不是方的,它也是方的;它也不是圆的,它也是圆的;它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是。对不对?不是这样反复吗?方圆是相。我说我要性不要相,性跟相是一体,性跟相是分不开,没有相就没有性。所以后半部讲,你要是把相断掉,那性也没有了,就是这个意思。教你不要执着相就对了,你不执相,那样样都是金;执着相,金就没有了,金在哪里?没有了,就找不到了,迷了!不晓得相就是体,体就是相,性相不二。这种开示实在讲,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如果细心在这上面揣摩,常常能够提起,宗门的话说提起疑情,观察世间,乃至于出世间法,会开悟!为什么会开悟?慢慢看清楚了,看清楚,放下了,再也不执着了;一不执着,就开悟了,智慧就现前了。 我们今天听经、学佛,为什么不开悟?就是听虽然是听,学虽然是学,一丝毫也不肯放下,毛病发生在这个地方。你不肯放下,你亏就吃大了。我跟你们大家相比,我相信你们也会感觉到,我比你们有智慧一点。为什么我比你们会有智慧一点?说老实话,我比你们放下的多一点,就这么个道理。你要是比我放下的更多,你的智慧就在我之上,我不如你。这不是从外头求的,你放下一分,你就得一分智慧;放下十分,你就得十分智慧。我不过放下一、二分,你们是一分都没放下,事实的真相就在此地。 有一些老同修们,如果你们很细心,过去也曾经听我讲过经,或者你们听录音带,我讲的经,每一次讲的不一样,每年讲的不一样,境界不相同。一年比一年讲得清楚,一年比一年讲得明白,一年比一年讲得微细。这是什么道理?智慧增长。智慧增长,是不是我继续不断的看经、研教得的智慧?跟诸位说,不是的。如果你这样看法,你就错了。你这样学法,你也错了。真相是什么?我一年比一年放下得多,道理在此地。今年比去年放下更多了,想一想七十岁了,古稀之年,古人常讲“人生七十古来稀”,说得不好听,“该死了!”这世间与我没份了。没学佛的人、老人会执着,学佛的人统统放下了,随时打算往生,所以智慧就比从前更多一些。智慧从哪里来?放下来的。我刚刚学佛,我的老师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破、放下,放下、看破。看破是智慧,放下就是这个地方所讲的不执着,空有两边都不执着,佛法也不执着。我们达不到《金刚经》的境界,我们还执着阿弥陀佛,还执着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不执着不行。这个不执着,我们往生就落空,见性见不到,往生再落空,麻烦就大了,所以非执着不可,其他的不执着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佛法、世法我统统不执着了,一切随缘,很自在!所以人家问我,我说真话,“没事了!”什么事都没有了,等着往生,没事!这才叫得大自在,没事了。我把这个道理说给诸位,你们如果有心,这是提供给你做一个非常好的参考资料。所以烦恼轻,智慧长;烦恼轻是你放得下,你肯放下,智慧自然就增长。  “5、言“如来”,言“具足相”,显性虽无相,而亦无不相。说一具足相,闻者可以领会句中影有修福德。是证性者,必不断灭相,且修福德广度众生。” 这是修学大乘的人,不能不知道的。防止你又执着非法相,执着什么?执着空。执着空的样子,什么都不干,没事就什么都不干,那就错了!那佛也不度众生,佛为什么一天到晚在度众生,诸佛菩萨修福从来没有中断过,修福就是布施供养一切众生,这个事从来没断过。这就说明诸佛菩萨空有两边不住,心清净,确实没事了,不住有;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弘法利生,不住空,空有两边不住。弘法利生随缘,哪里有缘,哪里就去,“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才叫做无住生心,这才叫两边不住。所以这个地方,经文里面佛说“如来”,如来是从性上讲的;说“具足相”,具足相是从相上说的,性相两边都说到。 性跟相的关系,底下这一句话说得好。“性虽无相,而亦无不相。”这就是刚才问的比喻。我问你,你拿黄金给我,黄金是什么样子?它无相亦无不相。从这粗显的比喻当中,诸位细心去领会性相的关系,你要在这里面明了。佛有更深的意思。具足相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我们世间人所说的,我们世间人所观察的。而实际上在大乘经上,佛告诉我们的,像《华严》、《观无量寿佛经》,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只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的劣应身;我们世间人以为人的相貌长得这样,就算是贵相、好相。世间人以为的好相、贵相,佛统统具足,三十二种统统具足,一样也不欠缺。实际上佛的报身是无量相、无量好,具足相是讲佛的报身,一样也不欠缺,样样都圆满。 我们凡夫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相长得好,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体质好,健康长寿,还要年轻不要老。看看诸佛菩萨,他真的做到,他们真的是健康长寿,美貌又不老。在楞严会上,阿难尊者看到释迦牟尼佛,他心里想,这种相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他自己修成的。阿难发心出家,是为了好相才出家的,你们在《楞严经》上看到的,他为了爱美出家的,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相很圆满,想得这个相貌,这么出家的。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的相好,也能度众生,也能够把众生引到佛门里面来,接引的手段。相好怎么来的?真的是修来的,这不是假的,福相修福修来的。佛的三十二相,江味农居士的《讲义》,那一段我没有节录,太麻烦了,并不是很重要,太繁琐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果报,果报一定有业因,修什么样的善因,得哪一种的相貌。由此可知,每一个人的相貌,生下来的相貌,是你过去生中修的。但是相会变,你老的时候跟你年轻的时候,如果有照片比一比,相貌会变,不一样了;这就说明“相随心转”。如果你这一生当中修行心地很善良,你的相貌就变得很慈祥,就很丰满;假如心里很险恶,相貌叫人看到会害怕,看到你的相貌会寒毛直竖,那是心胸非常险恶的人。从相貌里能看到一个人的心性,这也就证实佛跟我们讲的,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这个身是依报,正报是心,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相貌,随着我们的心转。心清净,相貌也清净,身体也清净;心慈悲,相貌也慈悲,身体决定健康。 佛这个地方说具足相,就含着有修福的意思,决定不能把修福看轻了。成佛,我们在受三皈依誓词里面,“皈依佛,二足尊”。“足”就是此地讲的具足、圆满的意思;“二”是智慧、福德两种圆满;佛并不是一种,智慧圆满,福德也圆满。他那个福德从哪里修的?就是度化众生,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福德,这个福德最大。佛在此地教给我们一定要修福,不能不修福,成佛一定是福慧圆满,不会偏在一边,福重要!修福里面,大乘经上常讲布施供养,三种布施里面,法布施为最。《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华严经》上普贤菩萨广修供养,“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这都是讲修福。法供养里面,第一殊胜的是讲经说法。讲经说法不是人人都能的,我们没有能力,为什么没有能力?业障太重了,没有能力,所以机缘非常不容易遇到。 但是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讲经说法人人都能。怎么说人人都能?你要想修这个福,多买几套讲经的录音带送人就行了。我们把讲经的录音带送给别人,送给别人的道场,那就是讲经说法度他,不必要自己讲,请人家代我讲,这很聪明,很高明!好像你办学校当校长,可以不要上课,我请老师,聘请人代替我上课教学生,功德是你的。在以前没有办法,以前只有聘请法师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当然那个条件比较困难。现在我们买录音带、录影带很便宜,所以说这种弘法利生,法布施、法供养人人都有机会,问题就是你要会做。另外就是印经书,这也是非常好的法供养、法布施,这种布施一举三得。无论是你买录音带、录影带,或者印书,你都要花钱,钱是财布施;你布施的物品,这是佛法,法布施;财、法都有了。别人听到经,从经典里面开悟,得到法喜,烦恼轻,智慧长,这是无畏布施。所以你一个作法,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具足,一举三得。你的果报,你得财富、得智慧、得健康长寿,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一生当中你说做好事,你要真正有智慧,给诸位说,只有这一桩是真正的好事,除这一桩之外,都不见得是真的好事。你花了很多精神、时间、金钱,未必能得到效果,唯独修法布施,这个功德是圆圆满满的;而且费用不多,人人都能做,人人都做得起。古人要是看到我们现代人,羡慕得不得了,他们想做,做不到。所以要明白道理,要了解事实真相,要会抓住机缘,善巧运用科学技术,帮助一切众生能够听闻正法,这是修大福德,修真实的福德。 “是证性者”,证性就是成佛,明心见性。成佛的人“必不断灭相”,也就是说,成佛之人一定会很认真努力的在教化众生,在修福,广度众生。我跟诸位同修说,广度众生我们统统都有份,而且统统都可以做,不是不能做。再讲到你如果真正发心来弘扬佛法,那个福报就更大了,自利利他,无比的殊胜。法一定要有人弘扬,如果没有人弘扬,佛法在这个世间就断灭了。由此可知,如果是培养弘法人才,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没有比这个更殊胜。但是培养弘法人才,缘不容易,太难得了。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居士在南京创办支那内学院,时间只有两年。民初的这些讲经弘法的大法师、大居士,几乎都是内学院出来的,两年!真正做了续佛慧命,这真是无量功德。所以这个缘相当不容易,因为你必须要有经费,要有场所,要有师资,要有学生,少一个缘都没办法成就,很不容易!怎么办?实在讲有一个方法,我们自己劝自己,自己劝自己出来讲经说法,这个话在从前难,实实在在困难,在现在是可以做得到的。 我们在倓虚法师《念佛论》里面,看到有一个居士郑锡宾。郑锡宾年岁并不大,他是一个商人,做生意的。以后听到倓老法师讲经,听得很欢喜,他就把生意丢掉了,不做生意了,跟着倓老学讲《弥陀经》,他就会讲一部《弥陀经》。学一部经不难,学讲一样,学会了之后,他就到处讲《弥陀经》,到乡下,乡下没有人去,大法师很难到乡下去。乡下听经的也人不多,五个、六个、十个、八个就不得了,就很多了。这个村庄讲一部讲完了,再到那个村庄,他一年到头专门在外面讲《阿弥陀经》,到处讲《阿弥陀经》,就只会讲一部经。以后他是讲经时往生的,预知时至。《弥陀经》讲完了,请他来讲经的这些好朋友,他就跟那几个人商量,请他们给自己租一个房子,他说:“我要走了!”你要走了,还租房子干什么?他说不是到别的地方去,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他的那些朋友跟他说,“你真的有把握?”“真有把握!”那没问题,“到我家去好了!”都不顾忌,都没有忌讳。在他朋友家里面,打扫一个干净的房间,他是盘腿坐在床上,跟大家告别,请大家念佛送他往生。这些朋友就跟他说,过去这些往生的人,临走总是作几首偈,作几首诗,留着给我们作纪念,你也不能例外,也得给我们说几首偈。郑居士就说,“不必了,看我的样子就是很好的纪念。”说完了,大家给他念佛,不到一刻钟,一刻钟是十五分钟,他就走了,这么样的自在,没有生病。学会讲《弥陀经》! 现在你们要想学讲《弥陀经》,不难!《弥陀经》的录音带,专门听这个带子,这个带子如果听上一百遍、两百遍,你自然就会讲了,有什么难处!一门深入。我过去在洛杉矶,洛杉矶有一个赵立本居士,十几年前,他听我讲《金刚经》、讲《六祖坛经》。以前我讲的《金刚经》讲的时间短,一个月讲圆满;《六祖坛经》好像也是一个月讲圆满,二十几次、三十次。他拿到我这两套录音带,听得很喜欢,告诉我,“法师,你其他的经我都不想听了,我就听这两部,我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他来问我可不可以?我说可以,没有问题。过了两年,我又到洛杉矶,他来看我,他说这两套带子已经听了二十六遍。那我说你很熟了,应该可以讲了,他说可以。他原本是大学教授,退休了。他可以讲了,我就告诉他:你继续再去听,听满一百遍。他真听话,这两部经他听了一百多遍,现在在美国到处讲经,有人请他讲《金刚经》、讲《六祖坛经》,他就去了,讲得很好。我今年夏天如果在美国要办佛学讲座,我就打算请他去讲,排他一个课,他很有经验,不难!一遍一遍的重复,不难!从前难,从前你听一个法师讲经,听完之后不记得,求法师再给你讲一遍,不可能,哪有一个法师给你讲十遍、二十遍,绝对不可能的。 现在有录音带好!你可以听一百遍、听二百遍,哪有学不会的?只要你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我学一部经,我将来专门讲这部经,没有不成就的。到哪里去讲?居士林也不请你,到哪里去讲?找你认识的朋友,到他们的家里去讲,三个人、五个人都可以,何必要那么多人,慢慢的法缘就殊胜了,所以结法缘很重要。要知道平常多结缘,送经书、送录音带多结缘,缘结得多了,将来你听众就多了。听众靠缘份,没有缘份,讲得再好,也没有人来听,没缘!缘很深的人,讲得并不怎么好,听众满满的,他跟他有缘,听众就喜欢他,那就没有法子了。我们过去初学经,我们有二十多个同学,法缘最殊胜的是林看治居士。她讲得并不怎么好,我觉得她讲的东西不如我,但是听众她比我多,我的听众没有她多,缘!她跟那些人有缘。所以,一定要广结善缘,这个很重要很重要! 所以希望同修们要发心。开始学,不要学太长,学短的。长的经像《无量寿经》很长,学一品,很好!譬如《无量寿经》,我们专学第六品“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专学这一部分,这个很好,可以到处去讲,我只讲一品。或者我们净宗所定的晚课,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六品经都不长,都很短,讲这一部分也非常之好!这一部分是教人“断恶修善,持戒念佛”。所以我们讲,有一个重点,有一个中心,有宗旨、有目标、有方向,学一样。无论在家、出家应当要学。在家退休了,年岁大了,没事情干了,退休之后实在讲很无聊。我有好多朋友、同事、同学退休了,他们年龄有的比我大,见了面都摇头,没事干,坐吃等死,好悲伤!我们听了好难过!真的坐吃等死。所以不如学会一部经,这一部经讲老实话,不要学太多,七天讲圆满。你学会一部经,七天讲圆满,那你人老退休了,你还有事情干,到处讲经,到处受人欢迎,晚年的生活过得多美满,那真有意思!学会讲一部经,不必长,七天就行了。你们如果真的学会了,马来西亚很多地方都希望人去讲经,找不到人,你们可以每年到马来西亚巡回十几个地方,一个地方去讲一次,也是去旅游去玩的话,那生活过得自在,太美满了,会叫人羡慕你,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一样,开头学讲,找你的亲戚朋友,一个、两个就可以跟他讲,这是修福德,广度众生。  “6、无上正等正觉,可为性德如来、果德佛之统称。此中举之为显二义。因上句显说具足相,隐含修福德二义,故宜用兼含性果二德之称。又欲藉果证以明因心也。” “无上正等正觉,可为性德如来、果德佛之统称。”成佛都有十号,十种称号,十号都是通号,只要成佛一定具足这十个名号。十号里面第一个就是“如来”,如来是明心见性的通称。如来是什么意思?《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如来者,诸法如义”,只要你证得“诸法一如”,“不一不异”,那就是如来,能亲证这个境界,就是如来。 “此中举之为显二义。”佛在这一段经文里面,举出如来这个名号,它含有两个意思。“因上句显说具足相,隐含修福德二义,故宜用兼含性果二德之称。又欲藉果证以明因心也。”由此可知,这个名号在这一段经文里面,含义很广很深。如来不但是性德,而且里面含着有具足相。从性德理体上讲,如来的法身,如来除法身之外,还有报身,还有应化身,这里面就含着这么多意思。法身是体,不生不灭;报身是相,智慧所成之身,有生无灭;应化身是他受用身,有因有果,有生有灭,那是示现的。在十法界,所谓应以什么身得度,佛就现什么身;众生当闻什么法,佛就说什么法,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一丝毫都不错。这一桩事我们前面曾经念过,诸佛如来所有一切示现,相上确实有说,心里面确实无念,这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佛是有说无念,所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才叫做正说。如果有念而说,那是凡夫说法,不是如来说法;如来说法决定是无念无说而说。所以这里面有性有相,有因有果,含着有这么多的意思在里面。  “7、前所谓无法者,是二边不着,法与非法皆无。如此,方是发菩提。若但会得不取法一面,未免落空。岂是发无上菩提。此中得发并说,故与前说相映成趣之要旨也。” “前所谓无法者,是二边不着,法与非法皆无。如此,方是发菩提。”“前”,是讲前半部,前半部经义宗旨之所在。所以告诉你无法,教你二边不着。法是法相、有相,非法是空,空有二边不着,空有二边皆无,这是发菩提心。大乘佛法菩提心非常重要,不发菩提心就不能成佛。再跟诸位说,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这一句话大家要牢牢记住。你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往生极乐世界,你要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里面,无论是中辈、下辈、上辈,经文明白的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条件。不管是四土三辈九品,统统要具足,没有说下下品往生,不需要发菩提心,没有这个道理。由此可知,发菩提心重要。现在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什么原因?他有没有一向专念?有。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后不能往生。毛病出在哪里?没发菩提心,所以不能往生。单单一向专念,没有菩提心不能往生;单单有菩提心,没有一向专念,可以往生,往生的品位不高。这话不是我说的,蕅益大师说的。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发菩提心有信愿,决定可以往生;“品位高下,在持名功夫的深浅”,一向专念是持名功夫的高下。能不能往生决定在发菩提心,品位高不高决定在一向专念,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发菩提心”,蕅益大师所说的跟此地讲的不一样,到底哪个对?讲的话不一样,你如果细细去揣摩一下,一样的。这个地方说得很清楚,二边不着,法与非法皆无,这才是发菩提心。蕅益大师教给我们的是,你只要真正发心,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蕅益大师这个讲法,我们好懂,一心一意发心求生净土,我们可以发这个心。跟《金刚经》合起来看,意思就更清楚了。《金刚经》上讲的,发菩提心是二边不着,我们一心求生净土,不着空;一心求生,如果还有一个念头舍不得这个地方,那不行!这个地方身心世界万缘放下,放下是不着有,岂不是空有二边不着!蕅益大师讲的,跟《金刚经》讲的,没有两样,是一样的,这才能保证你往生。你真正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放下,什么都不能执着,名闻利养要舍掉,心里面要舍得干干净净。有什么需要交代的事情,不要等着,“我现在还没走!”那不行!现在就要交代,时时刻刻准备走,要有这个念头,现在就交代清楚;交代清楚,没事了,那才是真正菩提心现前。需要交代的,赶紧交代掉,没有交代的更好,什么也都不要管,一切随它去,根本就不需要交代,那心就更干净了,更清净了,没事了!什么叫菩提心?要搞清楚,否则的话,经上一再讲,上辈、中辈、下辈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还把菩提心误会,还把菩提心错解了,也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地方样样都放不下,还以为自己发了菩提心,这是对发菩提心错解了,误解了,将来还是不能往生。这个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能错。 “若但会得不取法一面”,这是说怕大家对于佛讲的这个意思错会了,只能体会一半,另一半没有能体会到。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说你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你听了这个话,只听一半的意思。那一半呢?那一半不晓得,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地方名闻利养我一样还不能放下,那就不是蕅益大师的意思。蕅益大师的意思是,一心一意只求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二心,没有另外一个念头。不能把另外的妄心,附加在这个上面,那就不是菩提心。古人比喻,醍醐里不可以掺杂毒药,掺一点毒药,醍醐也变成毒药,决定不许可的。所以这个意思,《金刚经》一合,意思就圆满了。就知道,一定要万缘放下。所以预防怕体会错误,只取一面,取一面那就落空了。 “岂是发无上菩提。此中得发并说,故与前说相映成趣之要旨也。”这一段经文里面,属于有得,有发有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地方讲得,你发就有得。你发心是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证果,这个地方看到因果不虚,因果是真的。  “8、观则不应取相,得则不应废相。修观重在见性,观相岂能见性。” 修观是大乘佛法行门的总说,我们念佛也是修观。修是修正,观是观念;我们许许多多的观念错误了,要依佛经的教诲,把我们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这个观念,一般也讲想法、看法,我们的想法、看法错了,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观。而修观的目的是见性;见性,我们换句话说,就是要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用这个说法,大家好懂,见性这个名词很不容易理解。换这个讲法行吗?行!因为性就是诸法实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诸法是一切法,实相就是真相。我们修观的目的,是为了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样说法,大家好懂。你要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定要用清净心,因为心不清净,一切真相你决定不能了解。佛常常用水、用镜子来做比喻,水一定要很干净、没有污染、很平的时候,它才有照的功能,才把外面的境界相照得很清楚,见到真相。如果水有污染,你照外面的相是污染的;如果这个水有波动,你照外面的相是零乱的,是不完整的,你决定见不到真相。佛告诉我们,我们的心像水一样,所以要修定,要修清净心,要修平等心,就像水一样,清净心是干净、没有污染,平等心不起波浪。这个时候,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见到了。由此可知,如果你要是着相,取相就是执着,你要是分别、执着,分别是心动了,起波浪了;执着是污染了。你要是有分别、执着,你是决定见不到真相。要用佛门的术语,你有分别、执着,你决定不会见性,你见不了性;你要想见性,一定要离分别、执着,这个道理在此地。佛为什么在这个经上自始至终这样的强调,道理在此地。你不是这样修法,你见不了性,你成不了佛,你解决不了问题;你要想解决问题,要想成佛,非这样做不可。我们前面念过“信心不逆”,信心不逆的意思就是说:非这么做不可,除这个作法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一定要离妄想、执着,分别就是妄想。所以修观不应取相,在一切境界不应该分别、执着。 “得则不应废相”,你将来成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没有相?有!有具足相,你成了佛,确确实实得到报身,依正庄严。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假的,华藏世界不是假的,我们眼前这个世界也不是假的,都摆在面前,得不废相;但是修观的时候不能着相。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十法界依正庄严,你就有能力、有方法去变;我们如何把眼前这个相,变成诸佛如来的净土。我们自己变,不是别人帮我们变。我们可以把自己现在业报身的身相,把它一转变,变成具足的报身之相,把它变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应化身的身相,会变。刚才说过,相不会灭,它会变。怎么变?心变了。我们今天为什么是这个相?因为今天我们心里面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有贪嗔痴慢,这个相是贪嗔痴慢的相,是妄想、分别、执着的相。如果你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放下、都打掉了,相马上就变了。那就是经上讲的,变成具足相,那就变成佛相;人相可以变成佛相。所以要晓得,我们修行的目的在哪里?是为了见性。 “观相岂能见性”,观相就是着,你观相执着在相里面,你见不了性,是凡夫。在一切现相当中,有自己喜欢的,喜欢就生贪爱,喜欢就是妄想,贪爱是执着,就贪爱了;讨厌,讨厌也是妄想,总想离开它、远离它,远离它就是烦恼,就是执着。怎样对一切顺逆境界生平等心?平等心不是妄心,平等心是真心;生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心,没有污染,没有执着,心就清净;没有分别,心就平等。《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心清净、平等就觉了,就不迷。  “9、如义,虽不废相亦须不取相,方名为如。今着一边,不名如也。故斥之曰“行邪道”,“不能见”。” “如义,虽不废相亦须不取相,方名为如。”经文里面说的,“如来者,诸法如义”。我们什么时候证得如来?证得如来就是明心见性,我们念佛人就是得理一心不乱。什么时候能得理一心不乱?诸法如就证得。这是教给我们一个方法,这是明心见性的面面观。明心见性,好像走到我们这个讲堂来,怎么走进来?很多的门,只要你找到门路,不管哪个门路,找到一个门路就能入。“如”也是个门路,你可以从诸法一如这个门路见性。怎样叫如?不着相,不废相;还是空有二边不着,不废相不着空,不取相不着有。不废相就是不取断灭相,相存在,知道它是刹那生灭的相续,何必要废除!何必要叫它断灭!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它是刹那业果的生灭相续,“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没有必要去执着。这就好,这就自在!这个意思,希望大家要能体会,要细细去体会,体会得愈深,你得的受用愈殊胜。要应用在生活上,真正的能与十方一切诸佛感应道交,这就是得一切诸佛的护念加持,同时能跟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也起感应道交。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所以上可以对诸佛,下至恶道众生,是一体的,它怎么不感应?《金刚经》这个如字讲得太好了,讲得太透彻了。 “今着一边,不名如也”,所以佛说“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地方是补充前面一首偈子里面所说的深义。为什么不在那个地方讲,在要这个地方讲?因为到这个地方才显示出那个甚深的密义,这是不在前面讲,在此地讲的原因。这是显示给我们,真正修行人决定不能着在一边,空边有边、性边相边都不能够执着。执着,你心里面就有一物;换句话说,你的心被污染,你的心不平等。一定要做到无一物!无一物那个念头在,还是有一物,有那个无一物,这个事情麻烦了。什么都没有了,你心里还有个什么都没有。心清净了,心里面还着了个清净,这就麻烦大了。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佛也说得很清楚,也说得很好,无始劫来的习气。总是着一边,无论哪一边,他总要靠一边;你叫他什么都不靠,佛讲二边不着,中道,又靠上中道;中道跟二边又对立了,中道不存,中道也没有,好!他又靠了个中道也没有,怎么样都搞不干净。这个执着愈来愈微细,愈微细愈不容易除掉。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那就是最微细的执着。我们学佛顶要紧的,就是要有觉有观,能够觉察,然后功夫才得力。这样粗的、明显的执着,是非人我、贪嗔痴慢,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能觉察,这个问题太严重了。所以你菩提心怎么发都发不出来,发的是嘴皮上的菩提心,跟佛讲的菩提心不相应;就是你没有看破,没有放下。真正看破放下,那个心才叫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个因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真的去学习。 “10、此段不说观而说得者,是约修因证果说也。亦即约性相相得说也。性相不相得,不名证果。意显若能不着于相,相亦何碍于性,故相得也。性是里,相是表,约表里言则非一。表是里之表,里是表之里,合言之则性相非异也。” 经文不说观,而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特别用这个字。《金刚经》每一字、每一句,都有很深的意思,因此我们读诵研究,不能不细心,不能不留意。这一个字说明,修行人确确实实有所得,不是没有得,真的会成佛,会成菩萨,会成阿罗汉,不是没有。同样一个道理,我们没有超越六道,在这个世间里面,我们修善因一定会得善果,造恶因一定有恶报。能所皆空,可是因果不空,因为因果不空,他就有得;如果是没有得,修因没有果可证,那因果也就空了。诸位要晓得,因果决定不空。说“得”,这是就“修因证果”而说的。可是在前面,不但是如来果地,即使连小乘须陀洹也不可得;不可得的意思,我们要明了,是证果的人他自己心里若无其事,并不执着而已,不是他真的没证果,他真的有证。须陀洹就是须陀洹,阿那含就是阿那含,他确实证得这个果位,但是他自己不着相。这是本经说得很详细的地方。 说修因证果,也就是就“性相相得”而说。性相要是不相得,不相得和我们讲的不相应是一个意思,性不是相,相不是性,性相不相应,这个不叫证。我们今天的境界,就是性相不相应。为什么我们性相不相应?对于这其中的理没搞清楚,对于所有一切相状的真相也没搞清楚,所以我们在观念上、思想上,种种看法上,性相不是一,它是二,这样就不能证果,怎么修也不能证果。实在讲,修里面关键的地方,就是要把我们这些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以往没有接触到佛法,没有听佛讲过,实在讲这些问题,的确只有世间极少数的聪明人,他们发现这个问题,感觉到有这个问题的存在。而绝大多数的人粗心大意,一天到晚忙着生活,没想到还有这个问题存在;读了佛经之后,才知道不但还有这个问题存在,这还是一个很大、很严重的问题,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用浅显的话来说,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大问题。真相是“性有相无”,有无的标准,佛法讲有,那就永恒不变;佛法说“空”、说“无”、说“幻”,意思是说它会变,它不是永恒的。尤其我们在这部经里面说过多少次,所有一切的现相都是刹那生灭的,既然刹那生灭,当然它不是永恒的,所以佛说它无,说它是幻,说它是假,意思在此地。 “意显”,这个意思显示出。“若能不着于相”,幻相无论它怎么样变化,只要你不去分别它,不去执着它,相不碍性,本来就不碍性。你执着是以为它妨碍性,这是我们一个错觉,一种迷惑颠倒的想法,不是事实,事实上决定不相妨碍;不妨碍就相得,就相应。实际上说,即使我们执着,如果从事实真相上来讲,它还是相应的,还是相得的,不过就是相得我们没有见到。如果说我们妄想、分别、执着,见不到事实真相,诸佛菩萨加持不加持我们,保佑不保佑我们?这个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看多了,诸佛菩萨加持、保佑。甚至于你根本就不相信佛法,毁谤佛法,尽干灭佛法之事,佛菩萨还是加持你,还是保佑你,从来没有改变过,这叫做大慈大悲!那我们要问:佛菩萨为什么要加持这些人?那个道理就是“性相相得”,就这么个道理。我们没有见到,没有想到,实实在在原来就是相得的,原来就是无碍的。我们学佛修行修什么?就是要把佛跟我们所讲的,我们去把它证实,就如此而已。底下这两句实在讲,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 性是里、是体;相是外表、是作用。如果从表里来说,表里不一样,理事不一样,我们凡夫就着了这个相,于是事实真相永远见不到,不知道表是里之表,里是表之里。表里是一不是二,这就是不异;从表里外表上来说,表里不一;非一非异。这个地方说一个原则,说一个纲领,诸位必须要知道。大说到法界、说到三千大千世界,小讲到微尘,这是从相上讲,无论大小,无论简繁,我们今天讲一粒微尘-简单,一个世界-繁杂,都离不开这个原则,这个原则是“不一不异”,涵盖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要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原理,有什么用处?底下说:  “11、若体会得,自能不取相,亦不取非相。又有行布,又能圆融。事事皆合中道,法法不违自性。” “若体会得,自能不取相,亦不取非相。”你真正明白、通达了,你两边都不执着,两边都不取。相是外表,我们讲法相,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法相,你对于一切相不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大类,把所有一切现象全都包括了,你不会执着。亦不取非法相,非法相是空,你也不会着空。空有两边都不会执着,这个好处利益太大,前面说过,不但六道超越,十法界也没有了,你到哪里去?你住在一真法界里,这个层次就高,你跟诸佛菩萨,这个菩萨我们常讲的法身大士,你跟他们是同一个境界。 “又有行布,又能圆融。”布施是事相,佛菩萨他做些什么?这一点诸位要知道,佛菩萨完全是在做布施,六度统统是布施。布施里面有三大类,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你要问,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他做些什么?一个“布施”就统统包括尽了,布施供养一切众生,他做这个事情。布施不着空,又能圆融,圆融是不着有;如果着了有,就不圆融。也就是所谓“行布施而不着相”,我们常讲“三轮体空”:不执着有我,我能施;也不执着有人,人接受我的布施,他不着这个相;也不执着我所施之物。这三方面都不执着,叫做“三轮体空”。他天天行布施,时时刻刻行布施,他的心清净,心里面真的若无其事,好像没做事,这就是常说“作而无作”,作是行布施,无作是圆融,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我们要学这个。学这个的好处太大了!这个大的好处,我们的心量很小,不敢当!譬如说大福报来了,请你去作总统,“这个事情不行,我做不到,我不敢当。”实在讲,这还是小事情。给你发一笔大财,财产一下来了几千万、几亿万,这太多了,我接受不了。我们凡夫是这个,小小一点点就很满足,这不是大人物。学佛,佛的心要大,佛要办的事是尽虚空、遍法界,哪里一点点就满足?这是不可以的。所以行布要圆融,圆融要行布。行布就是有次第,无论什么事情,有程序、有次第、有先后。这些实在讲都在一个“缘”字,佛与大菩萨在六道、十界里面现身说法,总在于“缘”。缘成熟了,他就现身;缘不成熟,他等待。实在说,此方的缘不成熟,他方缘成熟了,佛菩萨在虚空法界应化,可以讲没有一分、一秒钟是中断的,永远不中断的。 “事事皆合中道,法法不违自性。”这是讲你真正体会得了。刚才讲的“三轮体空”,这是符合于中道。即使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也不违自性,这句话不好懂。为什么说穿衣吃饭不违自性,你先要明了自性是什么?自性是真心,穿衣吃饭也是真心,待人接物也是真心。我现在穿衣吃饭、待人接物也用真心,我是不是佛菩萨?我们现在讲的真心,是自以为真心,其实不是真心,是假的!我们的问题就是认假不认真,把妄心当作真心,这是我们无量劫来的修行不能证果,我们错了,错认了。世尊在《楞严经》里面,对于这一桩事情,提出严重的呵斥。佛还举了一个例子,譬如蒸沙怎么能煮成饭?沙不是饭的因,因果搞错了,煮一锅沙想把它煮成饭出来,哪有这个道理!我们是用的妄心,用妄心修行希望将来能证到佛果,就像煮沙作饭一样,永远不能成就。 这样一来真心在哪里?真心是什么样子?能够提出这个问题,这就开始觉悟了。你知道现在用的心是妄心,你想求真心。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妄念,有妄念就不是真心。不但佛在经上常常给我们讲,世间人也明了。清朝末年曾国藩先生读书笔记里面,对于真诚有个解释,什么叫“诚”?“一念不生,是谓诚”。心里头没有一个念头,这叫“诚心”;心里头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妄想、执着,哪里叫诚?诚意、诚心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我们佛家讲“真心离念”,没有妄念。《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心、平等心、觉心,那就是真心的样子。我们的心清不清净,平不平等,觉不觉悟?这三桩事情要互相来解释。我心很清净,可是还有分别,这个高、那个低,那你就不清净。清净心一定平等,平等心一定清净。我一切都很平等,但是那个贪的念头还没断,那个贪是不清净,这么一看你就能看出,你的心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是觉还是迷。果然觉、果然清净、果然平等,像释迦牟尼佛每天到舍卫大城去托钵,穿衣、托钵,法法不违自性,佛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事事皆合中道。什么叫“中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那叫中道。事上有说,理上无说;相上有说,性上无说。事相上有,但是佛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没有起心动念过就是合乎中道,就是不违自性。 我们学佛学什么?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学释迦牟尼佛这一套本事,那叫真的学佛。在我们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为我们示现得很清楚、很明白,他的的确确是事事皆合中道,法法不违自性。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他说法,看到他的生活,看到他的行持,他做到了,做得很像释迦牟尼佛。实在讲,《坛经》是他的语录,我们就把他当佛看待,把他的语录尊称为经。就是因为他“事事皆合中道,法法不违自性”;其他祖师大德的注疏,我们称之为语录,没有称作经,唯独六祖的语录,我们称它为经。能大师能够学到,我们为什么学不到?其实能大师之后,也有不少人学到了。哪些人?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他学到了;印光大师他学到了。我们从《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去看,从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去看,他们学到了。换句话说,大家容易了解,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用真心,不要用妄心,就对了。用真心与诸佛菩萨完全相应,真的是此地所说的,“又有行布,又能圆融”,《华严经》上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  “12、前说观,是约因说。明修因不可取相,不可修有漏之福。此说得,是约果说。知证果不废相,修因亦不废相。亦广修福德,但不可取着耳。” “前说观,是约因说。明修因不可取相,不可修有漏之福。”着相就是有漏,着相修一切功德,都变成有漏的福德,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可以误会的。以为我们积功累德修得还不错,哪里晓得全是有漏福德。为什么是有漏福德?你是有漏心修的,漏是什么?漏是烦恼的代名词,这个意思是说,你本性里面原来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烦恼把它漏掉了;好像一个器皿一样,我们拿个杯子,杯子盛水,水可以饮用,杯子底下有个小洞,虽然装进水,它慢慢就漏掉了、漏光了,把你的功德法财统统漏掉了,用它来比喻烦恼。只要你有烦恼,你修什么样的功德,都变成有漏的福德。学佛,为什么首先教你断烦恼?断烦恼之后你才成为法器,法器也是我们佛门里面的术语,你才成个器;换句话说,你才有资格接受佛的大法,才能够修学,才能够成就。如果你还有烦恼,你不是法器,这个话说得很重。四弘誓愿里面,一开端第一愿是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是发愿,发愿之后要起行,我们要真干!从哪里干起?断烦恼。烦恼断了之后,才有资格学法门。为什么?学了会开悟,烦恼没有断,学法门不能开悟。不能开悟变成什么?清凉大师所说的,“增长邪见”。法门里面如果渗透烦恼进去,就是邪知邪见,增长邪见。 古时候善知识教学生非常严格,一定先教你断烦恼,烦恼断了之后,再让你学法门。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那是最高的标准,不是普通标准,实在讲我们做不到。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中,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还要破一品无明;换句话说,是圆教初住菩萨,他不是凡夫。圆初住叫发心住,《金刚经》上讲的,他真正发菩提心,断烦恼的标准在此地,这个时候有资格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法门到哪里学?去参学,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到最后遇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什么?那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佛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四弘誓愿次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过去讲《华严》时曾经说过,一部《华严经》是什么?就是四弘誓愿,这是我们修学真实的榜样。你怎么发心,怎样去断烦恼,怎么学法门,怎么成佛道,《华严经》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今天说实实在在的话,烦恼都没断,所修一切的善全是有漏之福,这个要知道,我们就没有法子把它变成功德,这样子我们看起来也很悲哀。实在讲有办法,有什么办法?把我们所修一切的善业,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个有漏的善都变成无漏的功德,这个方法妙!除这个方法之外,我们没有第二个方法。佛的经典虽然多,千经万论里面找不到第二个方法。如何能把有漏之福变成无漏的功德,只有这么一个办法,这是世尊教给我们的。 如何转变?念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日常生活里面,“断恶修善”,在工作当中,待人接物之处,要知道断恶修善;不但一切恶的事要断,一切恶的念头都要断。我们的烦恼没断,分别、执着没断,所以这个统统都是有漏的善福。但是我们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断恶我要做,修善我也要做,做了之后,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拿我们种种的善业,统统回向净土,庄严佛净土,这就是转的方法,把有漏之福转变成无漏功德的方法。 前面说“观”,观三十二相;这个地方讲“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是从果上讲的。“知证果不废相”,佛证果了,确确实实现的身相跟我们不一样,佛就是跟我们在一起,现的这个身相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的好相,殊胜庄严。他为什么有这么多好相?累世的善行,累世的福德,福报不是一生一世修的,生生世世的修积。这种人很了不起,生生世世的修积,一定要很大的耐心、毅力。修福而不享福,那个福就愈修愈大,愈修愈殊胜。可是我们人只知道这一生,不晓得前生,真的生生世世修吗?《慈悲三昧水忏》里面讲的悟达国师,悟达国师是十世高僧,他出家修行,死了以后又得人身,又出家修行,十世高僧,到第十世还出家。因为福报太大,出家人也有大福报,做皇帝的老师,做了国师,做皇帝老师也不简单,过去生中十世的修行,哪里是偶然的,世出世间法里面决定没有偶然的。你这一世觉得不满意,就怨天尤人,那怎么能成功!你不晓得,就是以我们人世间现前社会来看,在家、出家的,出家有很多大和尚,有大福报的,你要是明了佛法你就知道,累劫所修,不是一世的,一世不可能。世间不要说是作帝王,做一个部长都要修好几世,都不是一世修来的。一世修的,做个小乡镇长、科长、科员差不多,这是我们在佛法里面看到的,做个县市长都不是一世修的。才知道世间的富贵,都是很多世的累积,连出家人得我们今天讲的名利、供养、名望,也都是多生多劫的修积。如果他要享受,那这一生就享完了,就没有了。虽然有名望、有利养,不接受,他来世福报就更大了。 有名誉、利养而不接受的,像虚云老和尚。他在中国、外国,提起来没有人不尊敬,他得到大家的尊敬,自己若无其事,并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平易近人!生活还是过得那么清苦,没有讲求一定吃饭要多少菜,要怎样子,没有!决定没有讲求。这就是世世修行,福报现前不受,给别人去受。虚老和尚一生建道场,我们在年谱里面看到的,建道场,修复道场,哪个道场年久失修了,他去化缘,把那个道场修好,请一个有修行的出家人去当住持,他就离开了;再没有牵挂了,不说那个道场是我建的,没有!再不牵挂了!人家建道场,为佛法、为众生,不为自己。印光老法师一生印经,他皈依的信徒太多了,所有一切的供养都拿去印经书,修法布施,我们得到他的恩惠就很大很大。我们在初学佛的时候,许多的参考资料、古德的注疏,都是印光老法师印的,苏州弘化社的。自己的生活依旧是那么样的清苦,这就是福报现前不享,我们要学。 你能把这些事情看出来了,是智慧;你真肯向这些善知识去学,那叫大福报,真正有福,你是福慧双修;决不是眼前名闻利养的受用,那就坏了。因为享福,给诸位说,没有不造业,那个造业太可怕!《慈悲三昧水忏》里面,悟达国师是十世高僧,皇帝供养他一个沉香宝座,他还迷了,还动了心,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个念头一动,冤家债主贴上身,害了人面疮,几乎送了命,不容易!这是说明世间人的福报,都不是一生一世修得来的,享福很容易就把它享尽。好像储蓄一样,一点一滴去攒钱,很不容易,好多年才攒一笔钱,要花,两天就花光了。诸佛菩萨的高明处在哪里?他只是攒积,永远不花。花在哪里?给一切众生去花,自己永远不花。到果报上,就现出无比的依正庄严,成了佛是性德完全显现。法藏比丘成佛,示现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毗卢遮那成佛示现的是华藏世界。人家最后得这个果报,得这个果报是不是他求的?没有。永远没有求享受,永远没有一个贪图享受的意念,自自然然现出这样殊胜庄严不可思议的果报。我们学佛连这一点道理都不懂,这样的事实都不晓得,我们的佛叫白学了。 修福这一段特别提示我们,不要忘了修福,修福重要!怎么修福?不舍己怎么可以利人?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得也很有道理,世间人说的,不是我们出家人说的。他说,吃别人不愿意吃的食物,当然不好吃,好吃谁不喜欢吃!别人不愿吃的就不好吃。吃别人不愿意吃的食物、穿别人不愿意穿的衣服、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什么事?利益众生的事情,这是人家不愿意做的。自己刻苦、节俭,利益一切众生,这叫做“大人物”,真正是大人物。在我们佛法,他是真正修福。佛门当中也常说,“佛氏门中好修福!”可别修错了。佛门里面修福是有,但是修错的也不少!你要有智慧,要仔细去观察真佛还是假佛,真的佛那个福报就大了。 今天还有一个同修问我,建道场福报大,提供给很多人在那里学佛,我说那个福报当然大。但是你要晓得,真正修行才有福。如果不是真正修行,哪里来的福报!那没有福报。什么叫真正修行?古代的寺院、庵堂跟现在不一样。古代的寺院、庵堂,真的是修学的道场。一般是二时讲经、二时修持。二时是多长的时间?经本里面讲的是“昼夜六时”,昼夜是六时,一时是我们现在的四小时,二时是八小时。每天听经八个钟点,上午、下午上课。行门里面大概不外乎两类:一个是参禅,一个是念佛。所以道场有讲堂、有禅堂、念佛堂。喜欢参禅的清晨四个小时,晚上四个小时。当中休息的时间,什么时间?夜晚十点钟到两点钟,你去睡觉的四个小时。半夜两点钟要起床、要用功,那叫做“道场”,所以他成就快。换句话说,你想打妄想没有时间,你想讲一句闲话,也没有时间,不让你有空闲的时间去打妄想,去杂心闲话,那叫做道场。现在我们道场没有了,所以你记住,建道场观察观察那里面有没有“道”? 今天居士林这个道场,一天才讲两小时的经,从前是八小时,那打了多少折扣,不够标准。实在讲,够标准是最低限度要打对折才勉强过得去,对折是一天要四小时。所以希望同修,如果真正有福报,这个福报也是累劫所修,你要觉悟,“我建立一个道场,不管大小,一天讲经四小时”,我们统统打对折。修持也是四小时,也就是早课两个小时念佛,晚课两个小时念佛。一天念四个钟点的佛,听讲四个钟点的经,一天这个道场有八小时,才勉勉强强可以说这是个道场。如果真这样做,跟诸位说,你是今天世界的第一家,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因为现在这个世间已没有了,你是第一家,只有你一家,那诸佛菩萨不保佑你,保佑谁?居士林有一桩事情是全世界第一家-供斋,什么人到这儿吃饭都不要钱,一天三餐,一年到头,世界第一家,走遍全世界找不到。有些道场也发这个心,但是七天,它在法会上七天,它不是天天供,不是一年到头的。所以这是世界第一家。如果它也能够再做到:这个道场每天念佛四个小时,讲经四个小时,那了不起,那新加坡是“佛国”,修福要这个修法。 每天讲经四个小时不容易,你请一个法师,身体受不了,可以聘请几位法师,住在这个地方轮流讲。每天两个人讲就可以,三个人讲也行。这真正修福,懂得什么叫做道场。在这个道场里面,你出钱、出力,福不唐捐,那就真修福了。如果有这么大的地方,这里面没有讲经,也没有人修行,“有庙无道”,古人也说“不能兴教”,这个对于佛教毫无利益,一点好处都没有。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留意,认真朝这个目标去设想,朝这个目标去做,大家就真正有福了。现在整个世界都动乱,我们在大乘经典里面,明白这个道理,知其所以然;换句话说,动乱当中,我们这个地区不乱,能不能做到?能。大家修福,这个地区就不会受到别的地方的干扰。大多数的人修福能转共业,要真修,真正肯牺牲自己,牺牲自己的享受,来建立一个如法的道场。 “证果不废相,修因亦不废相”,修因一定在事相上修。“亦广修福德,但不可取着耳。”如果取相、着相,那就是有漏的福报,是三界有漏福报。不取相、不着相,这是无漏的功德,无漏的功德能帮助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地方要跟诸位提示一下,不着相好懂,什么叫不取相?我们讲得简单一点,不取相就是不攀缘。譬如我刚才跟诸位提起的,大家能够建立这样一个如法的道场,实实在在讲,建这么一个道场并不困难。我们有这个心、有这个愿,要不要到处化缘去求人?不要。你只有这个心、这个愿,大家都有这个心、这个愿,自然就成就了,这就是我们讲的“随缘而不攀缘”。我要想建这么一个道场,我能做得到,我在新加坡向你们化缘,我相信搞一个道场不难。我为什么不做?攀缘!这是违背佛陀的教诲,我们不能做出这个样子给后人看,“看!某法师他到处去化缘。”我们不能做这个,做这个不如不做,因为影响力非常不好。如果有人找到我的话,我愿意做,那样好做,我不是攀缘的。我在台湾的道场,在美国的道场,跟现在澳洲的道场,我都没动念头说是要搞一个道场,它自然来了,要找我,那我只好去了!一切都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你们找我,我讲话就方便,你们大家会听;你不听,我就走路了,我决不要你这个道场,我决不留恋这个道场。我教给你的,你相信、肯听,我很欢喜,我住在这里;你不肯听、不欢喜,我马上就走,我自在!没有一丝毫牵挂,没有一丝毫留恋。你有牵挂、有留恋,西方极乐世界没份,那就真正可惜了。这个地方样样能舍,西方极乐世界才有份。所以要真正能舍,真正为佛,真正为众生,这是有智慧、有福德。  “13、修福不修慧,不能得无上菩提果。此节文切诫莫作不修福得菩提之念。修慧不修福,亦不能得无上菩提果。前偈中明见性不应取相,此明见性亦非废相。合而观之,已将理、性、事、修,以及性相非一、非异、行布、圆融,之因因果果,说得细密之至矣。” “修福不修慧,不能得无上菩提果。此节文切诫莫作不修福得菩提之念。”要了解佛为我们讲经说法的深义。“修福不修慧”,这些人很多,“不能得无上菩提果”,他从来也不想得无上菩提果,刚才讲的心量小,只想得眼前的福报,佛菩萨保佑我升官发财,家里平安,他都求这个。他哪里求证果,他没求!可是有一些现在讲是少数,不是多数,修慧不修福,以为这样子可以证果,这个观念错了。这一段经文里面世尊切诫“莫作不修福得菩提之念”,没有这个道理。前面说过成佛,佛叫二足尊,福慧圆满,有福没有慧不能成佛,有慧没有福也不能成佛,一定要两样都具足,两样都圆满。这才知道为什么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都在修福。慧在哪里修?修福不着相,就是修慧。可见得福慧双修,福慧等修,平等的,慧跟福没有分开。着相那就没有慧,那就修福不修慧;不着相是福慧双修,这个要知道。“修慧不修福,亦不能得无上菩提果。”意思都显示出来了。 “前偈中明见性不应取相,此明见性亦非废相。合而观之,已将理、性、事、修,以及性相非一、非异、行布、圆融,之因因果果,说得细密之至矣。”在《金刚经》的经文里面,如果没有古德为我们详细的解说,像这些地方在经文当中,我们确实很难看出来,念经都马马虎虎混过去,不知道字字句句里含着这么深的意思在。我们把前面的偈子,跟这个经文合起来看,显示经里面讲理事,理跟性是一,理就是性,性就是理;事即是修,修即是事。但是这里面还是有个差别,所以才分开来讲。理浅,性就深了。“事”是指的事相,无论真妄、邪正、善恶都是事,“修”,那就断恶修善,修离不开事,就在事上断恶修善。以及“性相非一、非异”,这个意思深,确确实实说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的确是非一非异。非一是讲从现相上来说,如果我们讲体相用,相与作用千变万化,无量无边,非一;非异是讲它的性,讲它的理,它的性、它的理是一个。能现万法的是真如本性,是一;能变一切万法的是识,不是别的,法相宗讲唯识,唯独识是真有,其他的都是假的,“识能变,性能现”,这是讲非异。 “行布”是次第,无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谓是有规矩、有先后、有方法、有次第。虽然在这些次第当中,它里面还有圆融,这就非常不可思议!次第里面有圆融,圆融里面有次第。为什么?次第里面不着相就圆融,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就圆融了。如果在次第当中,有分别、有执着就不圆融。我们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的身相,示现的生活;工作,他的工作是讲经说法。他的这个身与他的报身,与他的法身,一样不一样?一样的。他那个身就是报身,就是法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为什么?不执着。法身不执着,前面讲报身也不执着,应化身也不执着,统统不执着,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们今天不行,分别、执着,坚固的执着。我们自性也有三身,为什么不能证得?就是把这个业报之身坚固执着了,所以自己自性的三身不能圆融,道理在此地。这是说明行布里面,如何能够得到圆融,圆融里面又现出次第,为了教化众生,十法界一切众生,应以什么身度,他就现什么身,那叫圆融里面现行布,行布里面不碍圆融,这叫得大自在。所以这因因果果说得非常的细密,非常详细,非常精密。  “14、相与非相,福与非福,两边不着,为正观念也。若但取一边,即非正观正念。” “相与非相,福与非福,两边不着,为正观念也。”在修观的时候要注意,观,诸位要记住,就是我们思想观念,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我们想法、看法这叫观念;观念错了,完全看错了,完全想错了,这个我们要承认。有一些人死不承认,认为他自己看得很正确,想得很正确,比别人都高明,其实全想错了,全看错了。依什么标准来修正?依《金刚般若》,诸位要知道《金刚般若》上的标准,是如来果地上的标准,绝对的标准,决定不错,这是真实的标准。佛法传到中国来,诸位应当能够想到,当年高僧向印度以外传法,那是四面八方,到处都弘传,并不是特别喜欢中国,不是的。为什么四面八方去传播,而在中国生根?在中国茁壮开花结果,反而胜过、超过了印度。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中国人能接受,中国人谦虚,古时候的中国人。现在的中国人不见得谦虚,古时候的中国人谦虚,都是受儒家的教育、道家的教育,都能够自卑而尊人。所以佛法传到中国来,大家一听很有道理,很欢喜就接受了,不是偏爱中国人。 诸佛菩萨在这两千年当中,在中国应化示现的也特别多,其他的国家、地区里没见过。像我们熟知的,几乎佛门里大家都知道的,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阿弥陀佛的化身;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释迦牟尼佛再来的;傅大士是在家居士,弥勒菩萨的化身;布袋和尚也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我们现在塑弥勒菩萨,都塑布袋和尚的相;最近的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佛菩萨在中国示现应化太多太多了,许多身份没有露出来,我们不知道,这几个是身份暴露了,我们才晓得;暴露的少,没有暴露的多。这是我们中国人真正有福,我们中国列祖列宗积的德行,这是积功累德的感召。我们要晓得自己观念错误,然后才能接受,依照佛的经典来修正。错在哪里?错在执着,错在分别。佛教给我们于一切法,对于佛法也不例外,“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世法、佛法,我们要不要用它?要。我们生活在其中,我们用它,我们接触它,我天天也在做,就是不能执着。执着是凡夫,不执着是佛菩萨,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我们吃饭,我们是凡夫执着,佛菩萨也吃饭,他不执着;他不执着,他跟法性相应,他不违自性,吃饭不违自性,吃饭事事符合中道。我们吃饭要挑拣,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这个味道好,那个味道不好,分别、执着,我们搞这些。我们穿衣也执着,他穿衣不执着。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人家不分别、不执着,我们是样样分别、样样执着,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除此之外,没有不同的地方。《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也就是这一桩事情。“相与非相,福与非福”,两边都要清楚,都要明了,都有用处,不能执着,两边不住,这才是佛菩萨的观念,佛之知见。 “若但取一边,即非正观正念。”你执着一边错了,执着两边当然就更错了。大多数的凡夫执着有,少数的凡夫执着空,执着有的在三界里面欲界、色界,在这两界轮回;执着空的就到无色界。执有、执空都出不了三界,脱不了轮回,这叫做凡夫。空有两边不执着,这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  “15、三十二相不应取,可知具足相亦不应取。具足相不应灭,可知三十二相亦不应灭。分而说之者,但为便于显明非一非异之义耳。” “三十二相不应取,可知具足相亦不应取。”三十二相是佛的应身,具足相是佛的报身,我们明了,应身的相不能着,报身的相当然也不能着。“具足相不应灭,可知三十二相亦不应灭。”有一些人误会,一定要灭相才见性,错了,相怎么能灭得掉?相只有变化,决定没有消灭的。前面经文上说的,具足相不能灭、不应灭,那三十二相当然也不应灭。这是告诉我们,宇宙人生所有一切现相,不要存一个“我要把它灭掉这个念头”,不需要。为什么?不妨碍。对我们修行证果不妨碍,对我们生活也不妨碍,对我们弘法利生还是不妨碍。既然一切都不妨碍,你要灭它干什么?“分而说之者,但为便于显明非一非异之义耳。”把取相、灭相分开来讲,显示不一不异的道理,就是非一非异的真相。从相用上讲非一,从理体上讲非异,分开来看、分开来说,意思特别的明显。这是说明佛为什么要这个说法。  “16、当知具足相,是由福慧双修来。修福时不着相,便是慧也。因此,乃能成具足相,得无上菩提。” 我们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大家都会修了。怎么个修法?修福不着相,这里面就有慧。前面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就详细的报告过。无住就是不执着,是智慧;生心是修福,无住跟生心是一桩事情,无住生心,生心无住,福慧双修,理事圆融。事上没有离开我们日常生活,真的穿衣吃饭,一天到晚点点滴滴,我们所作所为的,在这里面断恶修善。什么是恶?自利的就是恶,利他的就是善。无论做什么,都想到别人得利益,照顾别人。在家里面我照顾这一家人,这是修福。你一家好,一家上轨道,你是这个世界第一家庭,给别人做好样子,是一个家的典型,一个家的模范,这就是普度众生,这是善。只为一家人利益,连邻居都没有考虑到,这是恶。诸位要晓得,善跟恶不在事,事上没有,在心;一念自私的心就是恶,一念利益众生的心就是善。 譬如我们刚才举例讲一个道场,你这一个道场,做得像样、如法,不仅是你的这一个道场,诸佛护念、龙天保佑,一切善神都保佑你,你要晓得,你这一个如法的道场,会叫整个世界所有道场,把你当作榜样,都要照你这个样子学,你这个影响力就太大太大了,这叫普度众生。所以学佛的人,我一个人要做一切人的好样子、好榜样,像佛一样,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就是给一切人做好榜样。佛菩萨示现居士身,他有一个家庭,他的家一定是每一个家庭的好榜样;佛菩萨示现一个商人,做个商主,《华严经》五十三参有,今天讲的企业家,公司行号的大老板,他做所有一切商界的榜样,所有一切商人的模范,那就是菩萨。诸佛菩萨示现在各行各业之中,目的是什么?就是给那一个行业做个好样子,做典型,这叫普度众生。决不是每一个学佛的人都要出家,不是这样的。甚至于菩萨示现在那个行业里面,从来也没有看到他拜过佛,没有看到他学过佛,他的的确确是佛菩萨;他只教化那个行业,他没有讲来教化佛教。你在事相上看不出,但是你仔细观察他的精神、作法,跟佛在经上讲的完全相应。这是我们要细心去观察、去体会,然后才晓得自己怎么修法。 相貌,这说得很明显,福慧双修修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相貌好,都希望自己身体好,都希望自己青春永驻,能不能做到?能。怎样做到?福慧双修。记住!慧就是不着相,慧就是清净心,福是利益一切众生。没有大智慧不能修大福报,大福报是要大智慧的人,大智慧是他肯放下,没有大智慧放不下。放不下,他很有钱,很有地位,他前生多少世累积下来的果报,这么一回事情。他这一生糊涂,福报现前,享福享糊涂了,是这么一回事情。修福不着相就是修慧,就是福慧双修,这样能够成就具足相。你想得相好光明,决定能得到;你想得无上菩提,也一定可以得到。  一六二、结显正义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1、此节正是说明上来标示切诫一段经文之所以然。上句明“作是念”之所以然。“何以故”下,说“莫作是念”之所以然。上段正义,至此方显。” 这一节经文,正是说明前面一科“标示切诫”意思之所以然。上句明“作是念”之所以然;何以故下,说“莫作是念”之所以然。前面一段的经义,到这个地方就更加明显,我们只把这个意思说出来。 佛叫着须菩提尊者,凡是叫着名字,下面都是重要的开示,叫名字提醒他特别注意。“汝若作是念”,“若”是假设,如果你有这么一个念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这正是尊者在开经前面所说的话,“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发这个大心的人“说诸法断灭”,当然这是没有这回事,这是假设的。前面讲“作是念”,作什么念?就是作这个念头,说诸法断灭相。实在说有这个错误观念的人不是没有;如果没有,佛何必说?真的有!实在讲现代这些科学家,他们发现的就近似断灭相。一切法不生,但是要晓得,一切法也不灭,它不生那就好像断灭,后头有不灭,是“相续相”;就在相续相里面看错了,看到那个相变了,以为它断灭了。譬如摆在我们眼前的,我们看这个人死了,就以为断灭,其实他不是死了,他是一个转变,他变到另外一个境界去了。相会变不会灭,他变成另外一个相,我们就叫这个相死了,那个相生了,这个相灭了,我们就会产生这种错觉。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不是正观。所以告诫他“莫作是念”,你不能这个说法,“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发无上菩提是觉悟的人,他是正觉觉悟的人,哪里会把事实真相看错?怎么又会说错?他没看错,当然他就不会说错;说错了,是看错了,是真正误会了。意思到这里,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这一段的意思很长,也很深、很广。一六二、结显正义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1、此节正是说明上来标示切诫一段经文之所以然。上句明“作是念”之所以然。“何以故”下,说“莫作是念”之所以然。上段正义,至此方显。” “此节正是说明上来标示切诫一段经文之所以然”,这一句是总结前文,说明这一段的旨趣。“上句明作是念之所以然”,后半句是“何以故下,说莫作是念之所以然。上段正义,至此方显。”佛说经的义趣,到此地显示明了了。为什么佛在前面说“作是念”,又教我们“莫作是念”,真正的意思在哪里?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 “2、佛说此遣灭相一段文,正是阐明前云无法发菩提心之真实义。应潜心领会。” 菩提心要不要发?佛在一切大乘经论当中,都劝发菩提心;如果不发菩提心,就不是修学大乘法。换句话说,大乘法就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怎么能不发?为什么佛在本经又说无法发菩提心?这里面的意思很深。金刚般若是我们自性当中本具的智慧,自性清净,一法不立。如果有发菩提心,岂不是叫立了一法吗?有一个菩提心,心就不清净。这个意思,真的要很细心的去体会。发是真发,有没有菩提心?真心、本心原本就是个菩提心。但是诸位要晓得,菩提心之名也不可得,名是假名,绝非事实。假名有没有?有;决定无有自性。这些全是缘生之法,本经上说得很清楚,既是缘生之法,总不外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是你真正的菩提心。佛为什么在此地说明无法发菩提心?佛说的是真话。最怕我们凡夫初学,听到佛说发菩提心,于是以为有一个菩提心可发。在佛说法当中,又生起了分别、执着,那就错了,那就决定不是菩提心。什么是真正菩提心?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那个心就是真正菩提心;有一丝毫的妄想、分别、执着,就不是菩提心。 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说,“菩提心之体是至诚心”。真诚到了极处叫至诚。什么叫“诚”?古人说过,“一念不生是谓诚。”由此可知,心里有一念就不诚。有念都是妄念,妄念统统放下,统统舍弃,这个心叫诚心。诚到极处叫至诚心,这是我们自性真心的本体。有体必有用,有用必定有自受用、他受用;也就是我们常说,“你用什么样的心对自己,你用什么样的心对别人。”对自己就是自受用,对别人叫他受用。佛告诉我们,对自己叫深心。“深心”,古德的解释叫好善好德。善跟德是什么?善德达到极处就是寂照。善是清净心,德是平等心,《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他受用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清净、平等的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就是这个意思。尽心尽力的帮助一切众生,这是菩提心。菩提心虽然发了,可不能执着。为什么?执着就与性德相违背。佛教给我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发,发了决定不能够执着,所以佛才叫我们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是说“遣灭相”一段经文的深义,也是说明无法发菩提心的真实义,真实义确实如此。但是千万不要误会,无法发菩提心,那我就不发了,那你又错了,又着了相。这是凡夫的大毛病,不是着有,就是着空。佛教给我们要开智慧,开智慧是空有两边不着,两边不着的方法要发菩提心而不着相,就对了。 “3、凡说理到精深处,切须细辨。不然,势必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走入邪道而不自知,危险之至。此学佛所以要开圆解,要亲近善知识,为急务也。” “凡说理到精深处”,《金刚经》的后半部,确确实实说理达到精深之处。“切须细辨”,很仔细的去辨别,去体会。“不然,势必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走入邪道而不自知,危险之至。”这是《般若经》自古以来难讲的地方。我们在古人注疏里面看到,唐宋以来,很多的法师大德们不愿意讲这部经典。原因是什么?怕大家听了这部经,曲解了意思,把意思解错了,会错了意,那个麻烦就大了。这个地方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此学佛所以要开圆解,要亲近善知识,为急务也。”我们如果稍稍留意,只要稍稍留意,观察我们常常往来的一些同学,你会发现确实有人以为自己修得很不错了,其实他是全盘错了。自以为学得不错,自己很得意,一遇到挫折,一遇到障难,他就退去了。原因在哪里?没有能开圆解,没有能解如来真实义,是把佛的真实义错解了。亲近善知识也不容易,佛法的修学要靠缘份,缘份不是偶然的,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才能够感得缘份。缘成熟了,遇到了,如果善根、福德不足,或者两者当中有一样不足,或是善根不足,或是福德不足,都容易曲解经义。虽遇到善知识,也很难得到真实的利益。由此可知,这个事情哪里能勉强?勉强不得的! 古人说“师资道合”,学生遇到好老师,好老师遇到好学生,可遇不可求。遇就是善根、福德、因缘的成就,不是勉强得来的。往往我们见到一位好老师、真善知识,他在一生教学当中,跟他的学生绝对不只一个人、两个人,有徒众多到成千成万的,可是这千万学生当中,有几个真正得利益?可能只有一、两个,可能完全没有。而后才体会到,“可遇不可求”这句话的深义。真正善知识跟真正好学生,从什么地方能见到?从师生授受的态度当中可以见到。做老师的以真诚心传授,没有丝毫隐瞒,绝无吝法,这是老师和盘托出。而做学生的百分之百的顺从老师,老师和盘托出,学生也和盘接受,全部接受过来,决定没有在里面挑选,决定没有怀疑。诸位想想看,这样的老师、学生哪里去找?所以说非常的难得! 正因为难,佛菩萨不出世。为什么?不出世是他的慈悲,因为出世,众生造罪业,众生不能接受佛法,那就毁谤佛法,毁谤佛法罪业就重了。所以佛菩萨不出世,不让你有机会造这个罪业,这叫大慈大悲。所以佛出现于世间,不出世于世间,皆是大慈大悲。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如果自己发心真想学,怎么办?我在此地提供给诸位,唯一的办法是深培善根,佛门常讲修福修慧;修慧就深培善根,修福是广结法缘,我们从这里下手。只要用的是真心,只要有这个诚意,培养善根不是做不到,可以做得到,也可以在五年、十年当中,将我们的善根培养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一定要认真做,而后才能感应道交。 至于像经文讲到精深之处,很难体会,要用什么方法?至诚恭敬的去读诵。等到你心地清净,《金刚经》上所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我不信,我就不会去读,我不会去诵,我当然信它。用读诵的方法,或者用听经的方法,一样。现在听经可以用录音带,可以用CD,一遍一遍反复的去听。听多了,心定下来了,把妄想、分别、执着都放下了,都舍离了,恢复到心的平静,恢复到心平等、清净,这个时候就生实相,生实相就生智慧。心生智慧,精深之理你自然就能体会;不但能体会,一定能够圆解。圆解两个字非常重要!能圆解,你一定能够圆圆满满、活活泼泼的应用在你的生活当中,那叫做受持。受持是真正把经义都做到了,都变成生活行持,不会有一点点差错。江居士的注解里面,“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 “4、发无上菩提者,当生度生是本份应尽之责、虽尽也等于未尽之心。岂是说断灭诸法乎。又说若菩萨作是言,我应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者,亦是说不可存一我能尽责之心。岂是说断灭诸法乎。” “发无上菩提者,当生度生是本份应尽之责。”发菩提心最重要的就是要发这个心。度化众生是我们自己本份的事情,应该尽的责任。正如同父母培养儿女,你要养育他,你要教导他,这是你应尽的责任,是你本份的责任,所谓天职。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他真的觉悟了。他觉悟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如果没有这种觉悟,度众生一定不平等,一定不清净。我为什么要度他?为什么要帮助他?一大堆的问题。不知道宇宙人生是一体,真正觉悟的人他知道。诸佛菩萨,他们确确实实是把度尽一切众生,认为是自己的天职,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虽尽也等于未尽之心”,虽然是尽了心、尽了力,还是等于没尽心、没尽力。为什么?芸芸众生这么多,你虽然是全心全力想帮他的忙,他现在还是不听话,还是不能接受。当然大乘法里,我们自己尽心尽力就是圆满,所以圆满不在相上讲,是在你发心上讲,发心圆满,功德就圆满。这是不论事相,戒律里面说,大乘论心不论事,小乘论事不论心。发意圆成,就圆满功德,这是《楞严经》上讲的。可是心上圆满,事上真的还是没有圆满;因此,圆满的念头不能有,这是说虽尽也等于未尽。 “岂是说断灭诸法乎”,诸佛菩萨他们表现在外面的态度,永远是那么样的谦虚,永远是那么样的诚恳,这就是心行上圆满,事相上未尽,依旧要继续不断努力去做。虽做亦若无其事,亦无分别、执着,这就是两边不住,这就对了。佛在这部经上,前后所说都是教我们明白这个意思,要认真努力去做,做了又若无其事,心里面不沾丝毫的痕迹。 “又说若菩萨作是言,我应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者,亦是说不可存一我能尽责之心。岂是说断灭诸法乎。”这个理深要细细体会,菩萨要不要发这个心?要。诸佛如来常常劝勉我们发这个心,但是发心怕着相,你一着相,你是不是菩萨?是的,什么菩萨?权教菩萨,权是权巧方便,拣别你不是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四相没断,“我应灭度无量众生”是我相,“我是能度,众生是为我所度”,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具足,则非菩萨。真菩萨是离四相、离四见。离四相、离四见的菩萨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华严经》上所讲的法身大士。《金刚经》上世尊讲菩萨的标准是法身大士,你虽是菩萨,不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要离相,不能存着“我能度,众生为我所度”,不能有这个分别、执着,有这个分别、执着就错了。事天天要干,心里面清清净净、一尘不染,一个妄念都不生,那就是真正的菩萨。 “5、佛得菩提无少法可得,是说虽得而不存有所得,亦非断灭诸法也。” 这是回顾前面重要经文的开示。说明菩萨不说断灭相,诸佛如来也不说断灭相。佛有没有得无上正等正觉?佛有得,虽得,绝对不会心里面“我证无上正等正觉,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有这个念头,他着了我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相;换句话说,我执、法执都在,我法二执未破是凡夫,不是菩萨,他哪里能成佛?法身大士我法二执已经舍掉了,舍是舍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着,不是舍事;事要照做,事不能舍。为一切众生种种示现,种种说法,从来没有间断过。无少法可得是心里面,心清净没有丝毫的执着;事上从来没有间断过,不疲不厌。这是甚深之理,要细心去体会,这才能觉悟。 “6、证法身、得菩提,必须福慧双修。乃能悲智具足故也。欲证平等法身,诸法如义。必须尽歇狂心,一念不生,而后可耳。” “证法身、得菩提,必须福慧双修。乃能悲智具足故也。”前面这两句,是我们所有学佛人,念念希求的目标。证法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两句的意思,就是世俗里常讲的成佛证果,证无上菩提果。佛教导我们也是以此为最高的目标,要怎样才能够证法身、得菩提?不要忘记,必须福慧双修,要修福、要修慧。福是事上修,落实在事相当中,佛为菩萨说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条是事,每天在修学,时时刻刻在修学,从无间断。修学的方法,前面说得很多很多,要记住。般若是慧,般若怎么修法?虽然是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永无间断的在修,心里面若无其事,那就是般若。跟佛菩萨一样,无有少法可得,虽尽心尽力等于未尽心力,要让你的心清净、平等,这是慧。菩萨六大修学的纲领,在我们生活当中,一分钟、一秒钟都不能离开,要懂得一修一切修,穿衣也是六波罗蜜,吃饭也是六波罗蜜,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尽是六波罗蜜,你这才叫福慧双修,你才能够悲智具足。悲智具足是应用在生活上,度化众生。普度众生,这个动力就是大慈悲心。一切善巧方便是智慧,没有善巧方便度不了众生,没有慈悲力量推动,你也不愿意度众生,一定要悲智具足。 “欲证平等法身,诸法如义。”这是达到最高的境界,在修学上,这是真实的果报,这一个境界最低层的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我们常讲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证得一分法身,就见得一分诸法如义。本经里面所说的“非一非异”,“无实无虚”,这个境界你能够契入一分,这是法身大士。怎样才能够入这个境界?“必须尽歇狂心,一念不生,而后可耳。”这是难处!尽歇狂心是《楞严经》上所说的,狂心是妄想。“一念不生”必须把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平等法身,诸法如义,才能够现前,你才能够契入少分。如果妄想、分别、执着还在,还是那么多,甚至于一天比一天增长,那个没有用处,这个事情难,真难!不少人以为佛法自己修学得很不错了,以为自己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了,可是在他的心念、言谈、举止当中,我们看得出来,妄想、分别、执着十足的存在,没有减少几分,哪里谈得上功夫!诸位必须晓得,或者也说:“他理懂得了,他放不下!”你们觉得这个话说得对吗?有些人点头不错,很对!其实完全错了。正是因为理没通,所以他放不下;理是看破,看破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没能放下,换句话说,根本就没有看破。那些道理,不过是在佛经、古来祖师大德口里,所谓是道听途说而已,自己没有丝毫的领悟。他如果有领悟,哪有放不下的道理?他领悟一分决定放下一分,领悟二分决定放下二分,放不下是没入境界。这一点要清楚、要明了,才不至于自欺欺人;欺人还罢了,自欺亏吃大了,自己欺骗自己,完全不知道。这一桩事情《金刚经》的确帮我们很大的忙。这部经要常常读诵,常常去体会,真的帮助你看破,帮助你放下,也就是帮助你过诸佛菩萨的生活。 “7、度尽众生而不着相,非说一生不度,而为断灭相。行布施时,不应住相,并非不行布施,而成断灭相。” “度尽众生而不着相,非说一生不度,而为断灭相。”这是再次为我们提示,度众生不着相,不是说一个众生都不度,那就错了。一个众生都不度,你就着了非法相,你着了空相,还是着相。度众生是不着空,不着相是不着有,空有两边不着,这才是正义。怎么可以说一个众生都不度?没这个道理,那是完全错了,那就是经上讲的断灭相。明白这个道理,就要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行布施时,不应住相,并非不行布施,而成断灭相。”再举一个例子。布施在哪里行?就在生活当中行,在工作当中行。我们每天从早到晚,我们的生活为一切众生,这就是布施。我们无论从事于某一种行业,都是为了服务社会大众,那就是布施。我每天想这些事情,意业布施;我每天做这桩事情,身业布施;我宣导这些事情,讲解说明这些事情,口业布施。身、语、意三业都在修布施。布施不着布施相叫“三轮体空”,你明白这个道理,持戒不着持戒相,忍辱不着忍辱相,精进不着精进相,那就是波罗蜜,那就是两边不住,那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由此可知,这些原理原则、修学纲领,确确实实可以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使我们在生活里面得大圆满,使我们在工作里面得大自在,这是你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一点都不假。 “8、应如是降伏者,是执着与断灭,两边皆要降伏。不是降伏一边。” 降伏一边,还有那一边怎么办?所以它是全面的,它不是局部的;它是圆满的,它不是欠缺的。“应如是降伏”,前半部跟后半部都说到,所有一切执着要降伏,所有一切断灭的念头也要降伏。执着是妄想,断灭的念头也是妄想。所以在此地,我们做一个复习,想想前面佛给我们重要的教诲,这些经文句子。 “9、但应如所教住,即是两边降伏,两边不住。如是一无所住,自能得所应住。亦即是如所教住。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也。” “但应如所教住”,佛虽然是给须菩提说的,须菩提是我们的代表,为须菩提说的,就是为我们自己说的,为我们每一个人说的。我们今天实际上所用的方法,巧妙到极处了。我们用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福慧双修,就是悲智具足。如何修学法?生活里,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事情照做,认真努力做,心里面不离这一句阿弥陀佛,心里面就是想着阿弥陀佛,就是念着阿弥陀佛,跟《金刚经》讲的原理原则统统相应。而实际那个效果,比《金刚经》讲得更要殊胜。为什么?《金刚经》上这个方法叫你“两边不着”,要真正达到它的标准,你才能开悟,才能见性;你的功夫不到,你开不了悟,你见不了性。要达到《金刚经》的标准,上上乘功夫。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接引的对象是上上根人,上根还不行,上上根人,中下根没份。这个没份就是你可以修,你开不了悟,你得不到真实利益,解决不了六道生死的问题。可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那个利益殊胜无比!功夫不到家也行,他能够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比修般若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还要殊胜。为什么?依照般若来修的见性成佛,也不过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而已。净宗法门所说的,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里面所讲的,这是我们净宗第一依据,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论品位,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阿惟越致菩萨,一般大乘经世尊常说的是七地以上。 我们学佛的同修大家都知道,古代有一位龙树菩萨,了不起!龙树菩萨在中国,中国大乘八个宗派,八宗共祖,他是八个宗的祖师,哪一个宗里面祖师都有龙树菩萨,八大宗的共祖,那还得了!他是什么地位?初地菩萨。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七地菩萨,比龙树菩萨高多了,他是初地;初地到七地,他还要修一个阿僧祇劫才能到七地。你就晓得净土的殊胜不可思议,净土法门真正是难信之法。我们念佛人是不是就比龙树高了?不行!比不上他,为什么?因为他老人家往生了,他也在西方极乐世界,他一往生,那个品位就高了。本来就是初地,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品位提升就太快了。这是我们不可以不晓得的。 “应如所教住”,应该就像佛教导我们的去住,实在讲,佛教导我们就是要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上,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上。“即是两边降伏,两边不住。”怎么念佛人是两边不住?两边是空有两边,娑婆世界完全放下,再不挂在心上,不住有;西方极乐世界一心忆念,不住空。岂不是空有两边都不住!决定往生不退成佛。这符合金刚般若的原理原则。念佛法门与金刚般若很相应,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 “如是一无所住,自能得所应住。亦即是如所教住。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也。”这个心必须要两边不住,要若无其事;但是这个修行方法是真难,所以为什么要上上根人才行,中下根人不容易做到。用念佛这个方法,就大大的不相同。念佛说老实话,你心住在其他法上,那就错了;住在阿弥陀佛上,就正确了。这个地方教“若心有住”,我们住在阿弥陀佛上,住在西方极乐世界上,那是不是也是“则为非住”?不是的。那什么原因?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土,弥陀名号是我们自性的德号,所以忆念弥陀名号,忆念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是把心安住在自性上,“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个对!这个没有错误!所以古德讲净宗念佛“暗合道妙”,表面上看到好像不符合,底下符合,暗中符合。从有念念到无念,从着相念到离相,暗合道妙。因此这个法门才能够普度一切众生,上中下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净宗不可思议,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赞叹,一切诸佛劝导我们;我们离开这个法门,想在一生当中成就,实在说不可能的事。 “10、此经有无边功德,而能信心不逆者,便为荷担如来,增福灭罪,当得菩提。而此义甚深,必须深解。” “此经有无边功德”,我们在此地念这一句,我相信同修们从开经一直到此地,听讲没有中断的人,你们会点头,能肯定,《金刚经》的的确确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因为它是整个佛法精华之所在,精髓之所在,是整个佛法修学理论的中心,原理原则都在此经。 “而能信心不逆者,便为荷担如来,增福灭罪,当得菩提。”这里面关键的一句话,就是“信心不逆”四个字;如果真正做到这四个字,念佛往生决定是上上品往生。“信心不逆”,真的明了通达,肯定了,非照这个理论修不可,这才叫信心不逆。决定不能违背,一定要照办,这才叫信心不逆。信心不逆的成就,这底下三句:第一个“荷担如来”,荷担如来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样子说来,我们是不是要去讲经说法?诸位要晓得,讲经说法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一种手段,手段方法多,无量无边,这是其中的一种。我不用这一种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也行。其他什么方式?在我生活当中,在我工作当中,在我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我做出来给大家看。本经开端,释迦牟尼佛每天都到舍卫大城去乞食,着衣托钵,那是金刚般若波罗蜜,那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生活当中做到了。我们要懂这个意思,这也是在这部经上时时提醒同修的,我们要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诸佛菩萨是给我们众生做样子,做好样子的。我们学佛就是学这些,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言行,能不能为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这是真正的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我们的家庭是所有一切家庭的好榜样,让别的家庭赞叹你,向你学习;你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好榜样,你的事业是一切事业的好榜样,这是一个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学者。经上常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是表演,说就是讲经说法,演是要在生活里面做到,表演给别人看。释迦牟尼佛入舍卫大城,着衣持钵,那是演。须菩提一问,佛就说,前面是演,后头是说,不是单说没有演,他真做出来给我们看。佛做的是什么?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地清净、平等、慈悲,这是无住显示出来的。生心,每天工作照做,做得很认真;穿衣,衣服穿的整整齐齐的;托钵,钵拿在手上规规矩矩的,叫人看到生恭敬心。有演有说,这样才能够荷担如来。 “增福灭罪”,那是当然之理。依照这个经典去修学,你在这里修福、培福,福愈培愈多,罪障愈来愈少,这是罪灭的现象。“当得菩提”,那是后来的果报。现前的果报,你所得的好处,就是增福灭罪;将来得的好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前面讲的证果,证法身,得菩提。“而此义甚深,必须深解。”这个意思,就是佛所教的“应如所教住”。经有无边功德,这个意思深了,你不能深解怎么行?唯有深解,你才真正能够生起信心不逆,然后你才真正能够做到续佛慧命、弘法利生。 “11、若依究竟了义说,法、报、应三身,皆是非常非断。此经曰如来,指法身说。具足相,指报身。三十二相,指应身。三身并说,以明不应取相,不应灭相。因其非常,故不应取。因其非断,故不应灭。” “若依究竟了义说,法、报、应三身,皆是非常非断。”这是真正说实话。法身、报身、应身,如来在果地上证得三身,三身都是“非常非断”,常跟断都说不上。假如我们套六祖惠能的话,这个意思比较容易体会。能大师那个例子,我们可以说常断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非常非断就是不二法,那就是佛法。如果说有常有断,我们懂得那是佛的方便说,是对于初学的人而说的。为什么?初学的人没有见到事实真相,无始劫以来生活在妄想、分别、执着之中,他这个习气很深,牢不可破。如果佛说真的,他不能接受,他也不会相信,所以佛必须顺着他的习气,慢慢的来纠正,来诱导,因此佛说法有方便说,有真实说。不是佛不说真实话,说真实话,你接受不了,所以佛说方便法。法身不生不灭,报身有生无灭,应身有生有灭,我们听起来可以接受,佛讲得不错,我们看到是这样的。如果说法身、报身、应化身都是不生不灭,那我们听起来就迷惑了,我们不能相信。其实怎么样?法、报、应三身统统是不生不灭,这是给你讲真话。不但佛的法报应三身不生不灭,我们现前这个身也不生不灭,愈说你愈莫名奇妙。这是讲真话,我们的身也是不生不灭,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是不生不灭。到什么时候,你会点头同意、肯定?当你证到无生法忍,你就点头。无生法忍是一切法无生,无生就无灭,就是一切法不生不灭,你看到了,看到这个事实真相。忍是认可的意思,佛讲这个话我同意,我赞成,忍是同意的意思、认可的意思、肯定的意思,对于佛所讲的一切法不生不灭肯定。 这个境界在大乘经上佛说是七地菩萨,七地菩萨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生不灭,所以证无生忍。《仁王经》上说的,七地菩萨证下品无生法忍,八地证中品无生法忍,九地证上品无生法忍,无生法忍三个位次。我们念佛人回向,“花开见佛悟无生”,花开见佛悟无生是什么地位?最低限度是圆教七地菩萨的地位,七地、八地、九地无生法忍,花开见佛悟无生,这个品位高。 “此经曰如来,指法身说。具足相,指报身。三十二相,指应身。”这个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多次了,此地非常明显的为我们表示出来。“三身”,凡是讲如来,都是指法身,都是指自性,从自性这方面说的。凡是讲具足相,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叫具足相,是报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应化身、应身。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就是这种应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三身并说,以明不应取相,不应灭相。”为什么不应取相,不应灭相?因为相非常,所以不应取。为什么相非常?这个事实真相,佛不是没说,佛说了,我们很不容易体会,佛跟我们讲刹那九百生灭业因果报的相续相,这就是把非常说出来了,也显示出不生不灭。佛这种说法,实在讲还是不得已的一种方便说;真实说,不止刹那九百生灭。这个刹那当中,九万、九十万、九百万、九千万、九万万分之一都不止,但是这样说法,我们听了反而迷惑。所以佛以方便法靠近,这个说法接近事实真相,愈说愈接近,这叫善巧方便。这是为什么不应取相,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了。为什么不应灭相?因为他确确实实现相,相不会灭的,相只有会变,相会变,相不会灭。相既然不灭,相是体之相,性体不灭,性现的相怎么会灭?当然不会灭的。所以你就不应执着,或者说断灭相,不会断灭的;你说断灭相,你看错了,你也说错了,不是事实。“因其非常,故不应取。因其非断,故不应灭。”这个意思已经说出来了,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 这个问题虽然讲了这么多,你若不能把它应用在生活上提起观照,你很难得受用。许许多多的学佛人,读经、听经,好像很明白,读完了、听完了,他又迷了,老毛病、老习气又犯了。原因在哪里?观照功夫提不起来。譬如我们刚才讲的,你真正提得起来,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有一切现相,就用佛的话来说,刹那九百业因果报的生灭相续相。你能够念念不忘,用佛知佛见来看人、看事、看物,你还会不会执着?当然不执着了,你自然就放下了。为什么放下?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怎么会不放下?贪、嗔、痴、慢、疑统统断掉了。世间人为什么妄想那么多,忧虑那么多,得失念头那么重,对于这个事实真相一无所知,以为这一切法是真的,以为真的能得到,殊不知一场空,全是假的,没有一法是真实的。一切法皆空,因果不空;一切法皆假,因果不假。因为因果不空、不假,所以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因果为什么不空、不假?因果能变,能变现相,才能改变。善因就把现相改善了,改成善果;恶因就把这现相改成恶报,善恶果报从哪里来的?从生心。所以你要懂得生心,善心就是善的念头,一定有善果,恶的念头一定有恶报。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六道轮回就是我们善念、恶念变现出来的,善念多就变三善道的境界,恶念多就变三恶道的境界。所以,要晓得因果不空。诸位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明了事实真相,不要听了《金刚经》上什么都空,因果也没有了,那就不得了!那你造作罪业必堕三途,就是前面讲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走入邪道而不自知。佛不害你,经也不害你,是你自己把意思搞错了,会错了意思,这就不得了! “12、经旨明明是显三身非常非断之义。非常非断之义明。非一非异之义因而更明。然后见圆而知正也。” “经旨”,这是本经的宗旨。“明明是显三身非常非断之义。”说明这个道理,说明三身非常非断;换句话说,万法非常非断。在万法就讲得太笼统了,举一个例子,举如来果地上的三身,其余的就可想而知,就不必麻烦了。 “非常非断之义明”,这个道理清楚了,真的明了了,“非一非异之义因而更明”,非一非异是本经里面重要的义理,我们在前面也用了很长的时间,为大家说明,这个道理确确实实难懂。如果你把“非常非断”的意思搞清楚,“非一非异”就好懂,就会更清楚。“非一非异”涵盖了一切法,一切法从相上讲,非一,不是一个,千差万别;若从性上讲,没有差别,就是非异,异是两样,没有两样;体性是一个,相状千差万别。体性非断,现相非常,它会变化;常就不变,非常。诸位想想,非常非断、非一非异,意思是一个不是两个;再跟你说非生非灭,还是一个意思。实在讲般若说理、说事都非常精深,不仅是理精深,事相也说得精深。现代科学确实给我们帮了很多的忙,我们借重现在科学,融会在经义之中,使精深微妙的义理,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几分,这不能不感谢近代的科学。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联想到古人,古人怎么能信?怎么能领会?怎么能证得?我们不能不佩服!我们真的佩服得五体投地。“然后见圆而知正也”,你不懂这些精深微妙的义趣,你的见解不圆,你的知见不正。见解不圆,知见不正,你的生活就没有办法离苦得乐。何以故?圆见正知才能够破迷开悟,破迷开悟之后,才能够离苦得乐。所以修行一定要先开智慧,先解后行,要圆解,大开圆解之后,然后圆修圆证。《华严》四科,我们《金刚经》这个本子也是四科,信、解、行、证,解在行之先,一定要先开圆见,先开正知,而后你修行就一帆风顺,没有障碍。 “13、定慧约修功,寂照约性具。必须离名绝相,依本寂以修定,依本照以修慧。定慧修功,圆满均等,便能寂照同时,便是证得法身。报应二身,即复显现。性虽随缘现相,而仍超然不着。是言法尔不着,本来不着。” “定慧约修功”,我们讲戒、定、慧三学,这都是就修行功夫上来说的,功夫有浅深之别。“寂照约性具”,寂照是自己本性当中本来具足的。寂是什么?寂是性定。《楞严经》上所讲的“首楞严大定”,那不是修来的,是自性本定,自性本定在大乘法里也叫寂。照是什么?照是自性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也不是修来的。寂照都是性德,寂是性定,自性本定,照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寂照的意思。“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什么人有?见了性的人就有了,《金刚经》上所说的诸佛如来,如来就是见性了。诸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他就有寂照,就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他就有了。所以圆初住菩萨就是诸佛如来。我们现在没见性,要怎样才能见性?要修定、要修慧。 这是论修行功夫,我们的定慧怎么个修法?“必须离名绝相,依本寂以修定,依本照以修慧。”这个标准高,说起来还勉强,我们能不能做得到?这种修法,就是大乘常说的“始觉”和“本觉”,修定修慧是始觉,本寂本照是本觉,始觉合本,始本不二,那叫究竟觉。这个话我会说,我很熟,但是做不到。做不到,这个话就是一句空话,没意义!可是我们自己要晓得,《楞严》上真的是为我们透出这个消息。本寂本照在哪里?佛在楞严会上说,就在我们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不在别的地方,就在六根门头。六根门头是眼、耳、鼻、舌、身、意,就在这里。怎么个修法?交光大师所讲的,跟这个地方所讲的一个意思,但是这个话是不一样的。交光法师讲的“舍识用根”,跟此地讲的“依本寂以修定,依本照以修慧”,意思完全相同。 六根本定,六根本照,我们举一个例子,就不必讲六样,讲一样其他的都可以以此类推。我们以眼见,我们眼睛看外面的境界,这个境界在佛法讲色相,眼睛看外面的色相,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眼睛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慧,是本照。虽然照,这里面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那是定,本寂。眼如是,耳、鼻、舌、身样样都如是。我们在见的时候,他会打妄想,会起心动念,这个很好看,多看几眼,那个不好看,不想再看它了,这是定也没有了,慧也没有了。你心动,你在这个境界上起了分别、执着,起了好恶,起了贪、嗔、痴,你就错了。如何保持见色闻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就是这两句话,“依本寂修定”,“依本照修慧”。 交光大师在《楞严经》注解里面,教给我们用的这个方法,他没教错。但是我们就是没有法子用得上,见色闻声还是会起心动念,还是会分别、执着,那就没法子。方法不是不好,理论没错,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我们自己无始劫来习气太深,业障太重,这个方法没有办法,改不过来。正是因为改不过来,佛才教给我们念阿弥陀佛,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做得到,但是也要警觉心很高;如果警觉心不高,阿弥陀佛忘掉了,那就没有法子了。功夫怎么用?当我们见色闻声,心里面如果起了妄想,起了分别执着,赶快阿弥陀佛;用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些妄想、分别、执着压下去,降伏其心。用什么降伏?用阿弥陀佛降伏其心,用这个方法。这样的人会念佛,他真会念佛。有人一天到晚拿着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念相续,没错!但是念念之中都把妄想、分别、执着压下去,这个念佛叫功夫,有功夫。如果一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面还在打妄想,那什么都完了,那只是样子而已。古人讲的你一天念十万声,喊破喉咙也枉然,没用处!功夫得力不得力,就是你这一句“阿弥陀佛”,能不能把所有一切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伏住?降伏其心,我们用这种方法,比般若的方法好。这个方法,业障深重、习气深重行!还能用得上。般若里面,你用本寂、本照,你的业障习气重,完全用不上。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好,你真肯用,当然开始有困难,开始想压压不住,只要你真肯压,真肯干,就得诸佛护念,就得诸菩萨来帮助你,所谓是三宝加持。慢慢会叫你功夫得力,能叫你伏得住,伏住之后,你就能够得功夫成片、一心不乱。 “定慧修功,圆满均等,便能寂照同时,便是证得法身。”这是讲证果。要定慧功夫相等,这个很重要!功夫不等,偏重在慧,偏重在定,这样的人很多很多。虽然也能得一些利益,得一点好处,不能见性。这就是为什么权教菩萨,权教菩萨在圆教里面是十信位,没到初住;在别教里面是三贤位,别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没见性,初地才见性。为什么有这些差别?就是他定慧不等,有的修行人偏重在定,有的修行人偏重在慧,定慧不能够均等,所以他不能见性;一定要圆满均等,寂照同时。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是自然的,没一丝毫意思在里面,这个时候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证得法身了。 “报应二身,即复显现。”证得法身,报身一定现前。报身是自受用身,你自受用身就变成报身。应身、化身也现前,应身、化身是与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这前面说过,自己并没有意思在,如果有意思在那就错了,自己没有意思在。众生有感,佛菩萨自自然然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不是菩萨说,“我应该以什么身”,没有这个念头;应以什么身是众生的意念,众生那一点微弱的意念,可能他自己都不晓得。因为菩萨的心很清净,因此这个感应对他来讲很灵敏,我们这个念头非常的微弱,像那个电波一样,很微弱的电波,但是他那个心感应非常灵敏,再微弱的,他都能够接收得到。微弱的波,甚至于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是有的时候,佛菩萨,“我没有想你,你怎么来了!”其实你已经动了念头,你不晓得,就是你那个波很弱,能够感应他来。 “性虽随缘现相,而仍超然不着。”虽然现相,虽然说法,他还是若无其事,还是如如不动,就像《金刚经》末后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言法尔不着,本来不着。”确实有这个意思。“法尔”是自然的意思,自自然然不着,清净心中确确实实不着,本来不着。由此可知,我们讲“着”,也是一个虚妄的执着,不是真的,是妄想。真心本性里面没有妄想,哪来的着不着?这个意思愈讲愈深,愈讲愈细,一定要细心体会。 “14、诸佛与大菩萨,为利众生,恒现报身、及应化等身、生灭之相,而不住着法身。就其有常住法身而不住言,故曰法身非常(不住涅槃)。虽不住,因其常在大定之中,故所现相,尽管生灭炽然,而法身常住自若。所谓过一切相,不着于相者,实由于此。故又曰法身非断(不住生死)。此是定慧修功圆满境界。” 这一段的开示也非常之好,在学佛同修来说,这也是重要的佛学常识。为什么大乘法里面常说“法身非常非断”,这是依什么说的?这里为我们讲清楚了。诸佛与大菩萨,这个地方是通指圆教初住以上的果位,一直到究竟佛果,都包括在这一句当中。诸佛菩萨证果之后,他们唯一的事业就是度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了生死脱轮回,圆证无上菩提,这是菩萨的事业。为这一桩事业,诸佛菩萨在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刹土随处现身。所现之身,有报身、有应化身。示现报身的,譬如我们讲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利益众生示现净土,示现的报身。而实在说,阿弥陀佛也是久远劫就成佛了,决定不是法藏比丘修行五劫就成佛的,诸位晓得那是示现的。正如同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北印度迦毗罗卫国示现的应身相同,他也决定不是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证无上菩提的,久远劫早就成佛,所以是示现的。世尊为我们示现的是应身,弥陀为我们示现的是报身,这是不相同的所在。这种不相同是不是佛的意思?给诸位说,不是的,是机感相应的,众生有感佛则有应,就连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也是十法界一切众生有感,阿弥陀佛有应。应化身有生有灭,佛所示现的报身是有生无灭,唯独法身不生不灭,法身没有生灭。佛不住法身,这里关键的意思在此地。他证得法身,尤其是究竟佛果,他证得的是圆满的法身。虽然证得圆满法身,他不住,我们要体会这一点意思。他为什么不住?那叫大慈大悲。“就其有常住法身而不住”,所以说“法身非常”。“法身非常”的意思跟“不住涅槃”的意思完全相同。因为他不住,所以随类现身,十方应化。 “虽不住,因其常在大定之中”,这是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读到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不但报身常在定中,即使佛的应化身也是常在定中,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这个意思前面都曾经细说过。以佛说法而言,世尊在这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佛说法不但是无有定法可说,佛实在是无法可说,所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为什么说他无说?常在定中。就是示现的应化身,也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所谓是六根对六尘的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在大定之中,这就是涅槃的意思,就是法身的意思。“故所现相,尽管生灭炽然”,像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应身,住世八十年(世尊是八十岁入灭的),为大众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是“生灭炽然”,我们凡夫看到这个现象。而法身常住,法身是理体,报身、应身是从体起用,从体上讲清净寂灭相。 “所谓过一切相”,过是超过。“不着于相者,实由于此。”佛在这部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这个纲领、原则通一切法门,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这就是“无住生心”。这是教给我们为什么要不住于相。 “故又曰法身非断”,非断是不住生死。总而言之,这一段里面要紧的就是“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是现身,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利益一切众生;不住生死就是永远在大定之中,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这就是不住生死,这就显示法身非断。这也是我们修学的大总持法门,我们应当认真努力来学习。因为佛菩萨不住涅槃、不住空,涅槃是性体,性体空寂,不住空而现相,虽现相而不住有。不但应化身他不住,报身也不住,法身也不住,三身圆满证得,三身都不住,这才叫真的证得。一住那就坏了,决定住不得的,定慧功夫才能够圆满,如果有住,功夫就不圆满,这是法身大士们的境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会用功,真正会修行,所谓的历事炼心。历是经历,我们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当中用功夫,用什么功夫?修定、修慧。不管你修什么法门,总不外乎定慧这两个原则。修定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修定,定是这个修法的。除了修定,还得修慧。慧是怎么修的?慧是外面六种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点都不迷惑,这叫修慧。所以慧在定中,定在慧中,定慧等学,定慧等运,这是真会用功,真会修行。我们在这段文字里面,要能把这个方法学会了,我们的受用就不可思议。 “15、三身非常非断之名,非异也。而法身非常非断,与报应非常非断之所以然,则非一。故说一有种种一,说异有种种异。且一中有异,异中有一。执则皆非,不执则皆是。当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者则为圆见。如是知者乃是正知。” “三身非常非断之名,非异也。”异是不同。三身都是非常非断,都有这个意思,也都有这个讲法,这是不异。“而法身非常非断,与报应非常非断之所以然,则非一。”确实是不一样。“故说一有种种一,说异有种种异。”就在诸佛菩萨所证得的三身上来说,一与异确实有种种不同。“且一中有异,异中有一。”由此可知,一跟异不是二法,一、异如果是二法,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一桩事情是教我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上去观察,但是见要圆,解要圆,面面都观察到了,你见就圆了。见圆,解就圆,这才能圆修圆证。最怕的是你只看到一边,没看到另外一边,你在这里面生起分别、执着,那就错了。所以必须面面皆到,才知道一中有异,异中有一。“执则皆非,不执则皆是。”可见得问题就是在分别、执着,离开一切分别、执着,没有一样不是,法法皆是。如果执着那就错了,法法皆非,不能执着。不能执着其所以然的道理,前面都讲得很多很多。能够执着的三心不可得,你所执着的无论是世法,无论是佛法,都是缘生之法。凡是缘生之法都无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说明了,能执、所执俱不可得。此地为什么讲常与非常,讲一与异,这是怕你有微细的执着,微细的执着还是有妨碍,妨碍你明心见性。这种微细的执着说实在话,对于你要想了生死、永脱轮回,已经没有妨碍了;但是要想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微细的执着有障碍。必须要知道,必须要能把妄想、分别断掉。“当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者则为圆见。如是知者乃是正知。”有了正知正见,有了圆满的见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是圆修圆证了。 “16、明了非常非断之义,则非一非异,其义乃得彻底。即诸法一如,是法平等诸义,亦皆彻底。” 可见这部经的好处,确确实实能帮助我们契入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宗门里面的大彻大悟。我们虽然达不到这个境界,这部经念多了,意思稍稍明白一些,多少它会帮助我们放下一些;能放下一些,念佛功夫就能够得力,带业往生在这一生当中我们才有把握。所以《般若经》上讲的“非常非断”、“非一非异”、“诸法一如”、“是法平等”,这些都是《般若经》的精义,最精华的部分,最精彩的句子。它的意思、义理无限的深广,要细心去体会,受用不可思议。 “17、扼要之修功,惟在不取相、不灭相,而以性为中枢。岂但相不住,性亦不住,并不住亦不住矣。通达此理以念佛,便得理一心,必生实报寂光净土。” “扼要之修功”这是讲到总持法门,我们修行要把总纲领抓住。“唯在不取相、不灭相”,不取是不执着,不灭也不是有意远离它,都是对“相”说的。相不必执着它,也不必去远离它,为什么?它不碍事!“而以性为中枢”,修行人要紧的是明心见性,无论修哪个法门,我们念佛也不例外。念佛如果要能得“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你一定要参透“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还是以性为中枢。“岂但相不住,性亦不住”,前面“法身非常”、“不住涅槃”,是性也不住。不住生死是相不住,不住涅槃是性不住。“并不住亦不住矣”,如果还有“我现在两边都不住了”,还是一个妄想在,两边不住这个念头也不能有。“通达此理以念佛,便得理一心。”你要是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参透了,会用了,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你会用这个原则,那好!你念阿弥陀佛是理一心不乱,将来往生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这是真实的上上品往生。从这一节显示的金刚般若,对于念佛法门实在是大有帮助。所以这部经我们要是跟《无量寿经》、《弥陀经》合起来看,利益无量无边。 一六三、约不受福德结无我 结无我 明无我功胜 引事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 佛在本经为我们较量功德,这个地方是第六次,前面我们曾经看过五次。先把前提说出来,假设“菩萨以满”,满是圆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这个境界我们凡夫没有法子思量,真正是不可思议! “1、一切法无我。如曰无圣无凡、非一非异之理,亦是法法皆然。” “一切法无我”是真理,确确实实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法相宗里面发明这个事理,说得非常的详尽,一部《百法明门论》就是为我们说明这一桩事情。我们到底下一节再说,因为它的经文在下面一节。本经前面或者是大乘经上常说:“无凡无圣”、“非一非异”,跟这一句这个意思完全贯通,所以它也是涵盖世出世间一切法。 “2、得无上果者,不废修福。但须不受不着耳。又不可闻不废修福而又生贪着也。” “得无上果者,不废修福,但须不受不着耳。”这个开示非常重要。得无上果,我们把这个意思扩大来说,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就是无上果。法身是无上果,证得一分也是证得无上果。从初住菩萨一直到如来果位证得圆满法身,这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如来,这些人修福,对于修福从未间断。不但菩萨修福,佛修福,释迦牟尼佛修福,阿弥陀佛修福,没有一尊佛不修福。佛已经福慧二足尊,福慧都圆满,他还要修福吗?他还修福。我们要不要修福?那不修福行吗?佛在果地上还要修福,可见得修福是菩萨事业里面第一桩大事。修福就是修布施波罗蜜,普贤菩萨“广修供养”是修福。但是要紧的是修福可不能享受,可不能享福,可不能着相。为什么?享福一定着相,着相才会享福,不能着相,着相就错了。 “又不可闻不废修福而又生贪着也”,贪是烦恼的根源,无量无边的烦恼、生死,乃至于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从贪心里面生出来的。所以贪是根本,六道轮回的根本,一切罪业的根本。修福就怕你有贪心,所以教你不受不着,不受不着断贪烦恼,可以说你无始劫来所有的烦恼从根拔除了。自古以来,无论在家、出家的真正修行人,表现给我们看的,都是修苦行,他不享福。出家人修苦行的很多,在家人修行的,只要诸位稍稍留意,他的物质生活总是比一般人要降一等,甚至于降好几等。 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唐朝的庞居士,这是许多同修们都熟悉的。庞居士生在一个富有的环境当中,全家学佛,全家都证果,我们在《传记》、《语录》里面去看,应当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他把他家里面的财产装在一条船上,船划到大江当中,船底砸个洞让它沉下去,全不要了。不要了,怎么生活?编草鞋。草鞋在新加坡看不到了,中国大陆内地还有,用稻草编,用茅草编,编草鞋。一双草鞋卖几文钱,每天编几双草鞋卖几个钱,能度日那就够了,就很欢喜、很自在。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菩萨示现。教给我们一句话,人家说:“你有钱,钱拿去做好事,不好吗?”他告诉人说:“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最好,好事不如无事。这就是一定要懂得修福,不能够享福;不能够着修福之相,你一享福一执着,贪心就又起来了。佛教菩萨修布施、修供养,目的何在?把贪的根拔掉。你修布施还有着相,还要享福,你这个贪的烦恼永远不能拔除,那不是佛的目的,佛教给我们的目的要知道。 “3、此中,借布施福德,显成不受者之为得无我忍。又借无我功胜,结束前文所言菩萨应通达无我法之义耳。此节不过引一布施多福,以为下文不受作张本耳。” “此中,借布施福德,显成不受者之为得无我忍。”在修布施里面,他能够修福不享福,修福不执着,成就了忍辱波罗蜜,他能忍!能忍才会有进步,才有精进波罗蜜,后面才有禅定,才有般若智慧,这才像个菩萨,福慧才能成就。“又借无我功胜,结束前文所言菩萨应通达无我法之义耳。此节不过引一布施多福,以为下文不受作张本耳。”主要意思是后面一段,这一段是先说菩萨以满恒河沙数世界的七宝布施,举一个例子:修福,诸佛如来菩萨都修福。 一六四、较胜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这是两个比较,前面这位菩萨是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后面这一位菩萨,“若复有人”,这个人是“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就像庞居士一样,庞居士所修的就是这个,“得成于忍”。这个菩萨所得的功德超过前面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的菩萨。我们看底下小注,这个意思很深很深。 “1、“一切法无我”。一部《百法明门论》所云: 一切法:(1)心法八(2)心所有法五十一 (3)色法十一 (4)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有为法九十四)(5)无为法六 。无我: (1)人无我 (2)法无我   (二无我)” “一切法无我”,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是真正明了通达,那就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如来,那你也有份。“一部《百法明门论》所云”,《百法明门论》是天亲菩萨作的,法相唯识宗的经典,也是法相唯识的纲要,也可以说是法相唯识的概论。它的文字不多,是天亲菩萨依据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这是法相宗的一部大论,根本的论典。《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将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大类。天亲菩萨看这部大论对于初学的人有困难,因为他说得太多、太繁琐,不是初学的人能够接受,所以将六百六十法再归纳为一百法,便利于初学,称之为《百法明门》。“百”就是这一百法,诸位要晓得,展开来就是无量无边的世出世间法,把它归纳为一百大类。“明”是智慧,“门”是门径,这个题目的意思,你可以从这一百法里面找到一个开悟的门径,从这个门你就可以开悟。这是相宗入门的教科书。这部论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说明“一切法无我”,将一切法归纳为百法,归纳为一百大类,然后再给我们说明无我。两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一切法无我。这个表解就列得很清楚。 这一百法又分为五大类,“心法八”,我们常讲八识,八识是属于心法,八类。“心所有法五十一”,心所有法就是心法的作用,从它的作用上分为五十一类。“色法十一”,色法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现象、物理现象,都包含在色法里面。心是精神的一部分,色是物质的一部分。“不相应行法二十四”,它有这些事,这些事它不是心也不是物,但是它也离不开心物,离开心物,这个法就不存在,可是它确确实实不属于心,也不属于色法,所以单独给它立个名叫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类。这四大类都叫做“有为法”,《金刚经》末后有一首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是讲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统统叫有为法。什么叫有为?有生有灭,刹那生灭。合起来九十四类。后面还有一大类叫做“无为法”,无为法有六类。无为法是什么?没有生灭。像虚空,我们没有看过它生灭,所以虚空列在无为法里面;真如本性没有生灭,所以真如也列在无为法里面。合起来,九十四加六就是百法,把一切法分为一百大类。然后归结到“无我”。“人无我”,人不外乎色、心跟不相应,《金刚经》上讲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当然无我。人无我,法也无我,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都是属于生灭法,从这个地方得到一个结论:一切法无我。因为无我,所以你不应该受,你受就错了,不但你享受错了,你执着也错了,不可以执着。我们看底下一段,还是解释这个问题。 “2、此菩萨之大作布施福德而不受,所以称其“得成于忍”。经旨并非不重视福德,惟当不着不受而已。亦实趋重于得忍。” “此菩萨之大作布施福德而不受,所以称其得成于忍。”忍,他心是定的,只知道修福修得很快乐,修得很自在,不受福德。我们常讲“随缘而不攀缘”,执着跟享受,是攀缘。离开,心里面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意念,一切随缘,随缘就自在了。随缘里面没有执着,没有贪受的念头,所以他“得成于忍”。 “经旨并非不重视福德,惟当不着不受而已。亦实趋重于得忍。”经意的宗旨,我们要清楚,不是说不重视修福,那你就错了。诸佛菩萨没有不修福的,六度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哪有不修福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开头“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前三条都是修福,怎么不修福?《般若经》里面佛教导我们,修福不可以执着,不能着相。为什么?你着相,你四相具足,你所修的福就变成六道轮回里面有漏的福报,这就搞错了。如果你要享受、要享福,也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不是如来果地上的福慧二足尊,与那个不相干,没交涉了,这是我们要懂得。除这个意思之外,也非常重视“得成于忍”,这个很重要。“忍”是修行成败的关键,能忍就成功,不能忍就不能成就。成就与不成就,《金刚经》的标准是以“见性”定做标准;也就是说你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菩萨,以这个为标准。“忍”是关键!六度里面说,你能够得成于忍,后面才有精进、禅定、般若,你才有成就;如果没有“忍”,你就不能成就,你所修的福在三界六道里面享受,你修的福不会是空的,一定会得福报。 “3、一切法不外境、行、果。 境:五蕴、六根、六尘等是。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等是。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无上菩提等是也。” “一切法不外境、行、果。”前面我们是用《百法明门》来解释一切法无我,法相宗说的。相宗以外的经论,像《华严》、《法华》、《楞严》这些大经,也都讲一切法,但是不像法相宗的分法,法相是弥勒菩萨分析的,他分得非常微细,其他经典没有这么详细。这是一般大乘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不外境、行、果”,把它分为三大类。“境”是境界,“五蕴、六根、六尘等是”,这都是属于境。“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等是。”我们净宗学会的同修,在行门里面我们就订这五科,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行持当中的守则,我们要遵守的原则。“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无上菩提等是也。”这是果,这是大乘法。特地从初住说起,与《金刚经》的教义相吻合,初住的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真实的果报,大乘里面常常用这个方法来分。   “4、“无我”,谓一切染净诸法,缘生体空。故一切法中本无有我。当知所谓我者,即众生无明不觉,于一切法中,妄生分别执着之见是也。而一切法性,本来空寂,那有此物。因其本无,故当除之也。” “无我,谓一切染净诸法,缘生体空。”染法是六道,净法是四圣,染净包含了十法界,诸位要晓得,十法界里面的佛,还不到初住菩萨,我们这是圆教,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住在哪里?他住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诸位要晓得。十法界有没有佛?有,藏教的佛,通教的佛,他们没有破无明,没有证法身。天台家讲藏、通、别、圆,藏佛跟通佛叫十法界里面的佛,别教佛、圆教佛是一真法界里面的佛。“染”是六凡,“净”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在哪里?当然无我,无我是事实。我们今天的大病,就是坚固的执着有个我,这个事情真的是麻烦大了。念念当中有我,还有我所,我所有的,叫我所。我所有的是些什么东西?老实话,不外乎贪嗔痴慢。我贪、我嗔、我痴、我慢,总不外乎这些东西。一天到晚在造罪业,天天干这个事情,念佛不能往生。念佛往生的条件,心净则佛土净。你要把我、我所放下,你的心就清净,这样念佛才能往生;我、我所不放下,念佛都不能往生。所以要知道,十法界缘生体空。 “故一切法中本无有我”,佛教给我们“无我”,正确的,没讲错!佛丝毫没有勉强我们,因为本来“无我”,你偏偏执着有个“我”,“我”也是不相应行法。“当知所谓我者”,这说明什么是我?我是什么?“即众生无明不觉”。“我”的念头、“我”的执着,从哪里来的?从无明里面来的,从不觉,不觉就是迷。“无明”,我们说个粗的话,就是糊里糊涂,糊里糊涂、迷惑颠倒里面去建立一个“我”。你要是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我”是什么?我是无明,我是迷惑颠倒。“于一切法中妄生”,妄就是妄想,不是事实,“生起了分别执着之见是也”,这个叫我。《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问你:“我在哪里?”你要是真正体会到三心不可得,我就没有了;我没有了,就恭喜你,你成菩萨,你是法身大士。为什么?你证无我法,这是法身大士。 “而一切法性,本来空寂,那有此物,因其本无,故当除之也。”本来没有“我”,“我”且没有,哪来的“我所”?要知道我们今天种种苦难,你为什么这么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佛经上讲的八苦交煎。你为什么这么苦?就是你迷惑颠倒妄想当中生了一个我,你才受这么多苦难。如果你要是觉悟了,本来没有我,事实上也没有我,无论在哪一法里面找都找不到“我”,你就解脱了,你就自在了,你就永远脱离轮回。就像观世音菩萨在《心经》里面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一桩事情,由于我们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佛在经上这样明显的为我们开示,我们听了也点头,也能接受,但是境界转不过来。转不过来是习气太深,转不过来,要转,不转不行。初学勉强的转,用什么方法?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舍,从容易的地方先做起。譬如先舍身外之物,身外之物我不贪,我不据为己有;“我所”,先把我所有的舍掉,先舍我所,然后进一步“我”也放下;我也没有了,那就成功了。所以这是两个大的阶段,要知道怎样去做。 “5、此二句,上句是解,下句是行。合而观之,是明此菩萨解行成就。又上句知是慧,下句忍是定。合之,便是定慧均等。因定慧均等,解行成就。所以所得功德胜前菩萨也。” “此二句,上句是解,下句是行。合而观之,是明此菩萨解行成就。”知一切法无我,是“解”,得成于忍是“行”,这一小段经文合起来看,说明这个菩萨解行成就了。“又上句知是慧,下句忍是定。合之,便是定慧均等。因定慧均等,解行成就。所以所得功德,胜前菩萨也。”前面那个菩萨是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菩萨的功德超过前面,前面是在事相上的布施,这个菩萨明心见性,那个菩萨不能够跟他相比的。 “6、忍字,安安不迁也。必须功夫做到“得成于忍”,方为真实通达,真是菩萨耳。” “忍字,安安不迁也”,不迁就是不动的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不为外面一切环境所诱惑,所以它是定的。两个安,意思是说心安,身也安,身心都不受外境的诱惑,这叫忍。必须功夫做到“得成于忍”,这叫真功夫。我们常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在你面前你还动不动心?如果还会动心,没用!你没有得到忍。这些东西在面前,如如不动,《金刚经》后面我们还没念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此地“得成于忍”。得成于忍是什么样子?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是“得成于忍”。得成于忍就是你定慧均等,定慧均等就破无明。无明烦恼为什么破不了?定慧不均等。定慧均等就破无明,破一品无明你就证一分法身。所以这个功德不是前面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能够相比的。 “方为真实通达,真是菩萨耳。”真菩萨,《金刚经》前面有标准,四相离了,四见离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全都没有了。我们也很想破四相、断四见,怎么修法?这里好!教给你只要“得成于忍”,四相就破了,四见就断了。“得成于忍”怎么修法?你一定要深深的明了,一切法无我,你要真正通达这一个事实真相,真正通达一切法无我,你才能放得下。通达一切法无我就是看破;你看不破,你怎么会放得下?必须看破之后,你才真能放下,你才成功。真正放下,那就是外不着相,不取于相;内不动心,如如不动,这是法身大士。所以这是真实通达,真的菩萨,《金刚经》的标准,真菩萨。 “7、须知解固居行之先。然非如法实行,确有经验,何能深解。前云,行由解出,解因行成二语,即通达之真诠。如是通达,乃得成忍耳。” “须知解固居行之先”,清凉大师的四分:信、解、行、证,解在行之先。“然非如法实行,确有经验,何能深解。”这就说明,解跟行是相辅相成,你能够解得一分,你要不能做到一分,你那个解就不会进步。所以你一定要做到,你做到了,你那个解会进步,又提升了一分,然后你的行也跟着进步。解帮助行,行帮助解,解行是相辅相成的。到底哪一个在先,哪一个在后?不一定。但是最初一定是“解”在先,“行”在后;真正起修,不一定哪个先哪个后。所以你真正行,行当中有了经验,有了体会,你的解就更深入、更圆满。 “前云,行由解出,解因行成”,能够达到圆解,是要真实修行功夫所成就的,你没有真实修行的功夫,你的解就不能够深,不能够圆,深解圆解一定要有真实修行的功夫。从这两句话,“行由解出,解因行成”,显示出它是相辅相成的。“即通达之真诠”,真诠是真理,我们讲的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你一定要这样的修法,你才真正能通达。“如是通达,乃得成忍耳。”得成忍也不是容易,得成于忍是要解行功夫圆满,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里面若无其事,毫不勉强,真的放下。 一六五、明由其不受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1、此节,正是开示学人,功夫必须做到如此,方能无我。故须释明成忍之所以然。” “得成于忍”所以然的道理,要细细的说明,说明的原因,就是要效法菩萨修福德不受福德,归结到最后,就是教我们契入“无我法”,契入无我法那就是证果。 “2、凡是菩萨,因其修福不受,方于无我成忍。因不受故,所作福德,尽成无漏之功德。心有其境,名之曰受。今曰“不受”,正明其心空无境也。” “凡是菩萨,因其修福不受,方于无我成忍。”这一句很重要。凡是菩萨,没有例外的,从圆教初住一直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有一个是例外的,每一位都是修福不享福。如果享福,他就不能够得成于忍;因为他修福不享福,所以他得成于忍。因为他得成于忍,所以能够在六道十法界应化度生,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我们世间人求佛菩萨,佛菩萨一定化身在人间,畜生道里面求佛菩萨,佛菩萨要示现畜生身,饿鬼道里面求佛菩萨,佛菩萨要示现饿鬼身。六道三途苦!唯有菩萨“得成于忍”,他才不在乎,他不享福,他要享福不会到六道里面来,六道里面太苦了!这就是说明他不受福德,在六道里面度化一切众生,修福!所以,不能得成于忍,怎么能做得到? “因不受故,所作福德,尽成无漏之功德。”在经文上讲的,他的功德超过前面的菩萨,为什么?他不受,不受,福德变成功德;如果受的话,功德就变成福德,功德没有了。功德跟福德不一样,福德不能明心见性,功德可以明心见性,可以见性成佛。 下面再把受的定义,做个简单扼要的解释,什么叫受?“心有其境,名之曰受。”你心里面没有放下,诸位要知道,事上放下了,可是心里还挂念着,你还是在受;可见得这个受的意思,必须心里面没有挂碍,没有牵挂,真的舍干净。 “今曰不受,正明其心空无境也。”他的心恢复到本性,真心本性里面没有一物,《六祖坛经》里面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如果有一物,你还在受,你没有做到不受。不受就是本来无一物,心里面干干净净,一丝毫牵挂都没有,古德常讲“一丝不挂”,用这个来形容心里面干干净净,没有丝毫的牵挂,这才叫不受。由此可知,不受不是在事相上讲的,相没有妨碍,事事无碍。什么东西有碍?心里面有碍。心里面真放下了,事上就无所谓,才真正能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可见得普贤菩萨这两愿,如果没有得成于忍,做不到!一定要先得成于忍,恒顺、随喜才可以做得到。 一六六、明不着 请明其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佛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福不受福德,须菩提哪里不知道?明知故问,代我们问的,为什么菩萨修福不受福德? “1、问意要在令大众彻底明了,皆能达于“不受”之地。” 须菩提问这一句话的意思在此地。 “2、知此问重要,当于下节开示,加意体会也。” 这一问的确很重要。为什么?我们如果真正明了它的道理,明了它的事实真相,我们才肯发心学习。菩萨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所以理跟事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下面世尊要为我们开示,这些开示非常重要。字字句句不但含义深广,在修学,实在讲修学就是生活,在生活上显示出来的是大用无方,所以我们应当要特别留意。 一六七、释明不着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佛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说明为什么不执着。 “1、初句言“作福德”,使知虽不受而应作。不可因不受之言,误会修福可缓。当知作福德,即是修六度,是从大悲心出。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云何可缓乎。” “初句言作福德,使知虽不受而应作。”菩萨绝对不是说不修福,可以说从无间断的修福。我们世间人贪图福报,有的时候修福还会间断。菩萨不贪图福报,修福从来没有间断,为什么?那是性德,真的是开发自性。“不可因不受之言,误会修福可缓”,那就错了。 “当知作福德,即是修六度,是从大悲心出。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云何可缓乎。”这就是说明,菩萨修福非常积极,特别是《华严经》上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愿愿在结论的时候都告诉我们无有疲厌,从来没有休息,没有感觉到疲倦,没有感觉得厌恶,认真努力不断的在修。什么是修福?六度就是修福,十愿就是修福,我们净宗学会订的五个科目都是修福,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绝对没有说修福可以缓一缓,修慧要紧,殊不知慧在福中。修福不着相,就是修慧,修福不受福德就是慧,可见得福跟慧是分不开的。如果修福着相,那就有福没有慧,修福要是享福,有福没有慧。只要不着相、不享福,慧在其中,真的教你开智慧。底下说得好,完全是《华严经》的教义,作福德就是修六度,这是从大悲心出。为什么不享福他会去修福?在一般人讲,我既然不享福,我福也不要修了,这是正理,很合乎逻辑。菩萨为什么那么傻?我们要是用逻辑来看菩萨,菩萨都很傻,不享福,修福,修了福让别人去享福,这不是傻瓜吗?这个里面的意思就非常深,他有大悲心,大慈大悲这个力量在推动他。世间人天天工作,勤苦的在修福,什么力量推动他?名利在推动他,执着享受在推动他。因为他有享受,所以他肯做。菩萨不享受,他为什么肯做?大慈悲的力量。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佛门里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佛法,佛法的根本是大慈大悲。诸佛菩萨怎么证果的?怎么修成的?就是大慈大悲。以清净心、平等心,无条件的关怀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是大慈大悲。这里面有条件,那就不行!如果你执着有受,这就是有条件的,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那大悲心就失掉了。所以成佛、证果,大悲心为体。大悲心从哪里来的?“因于众生”。离开众生,你这个大悲心从哪里发?引不起来。虽然大悲心是性德,如果没有缘,它生不起来。缘是什么?缘是一切众生;特别是一些苦难的众生。苦难不仅限于物质生活的贫乏,物质生活贫乏是苦。物质生活非常富裕,苦不苦?寿命到了还要搞六道三途,这都是苦难众生。换句话说,没有觉悟,依旧迷惑颠倒,都是苦难的众生。我们不要看错了,有些物质生活非常艰苦的人,我们看到他好可怜。没错!他现在生活是可怜,他来生,来生不一定堕三途,来生可能得人身、生天去享福了,他这一生是他受的果报。他受这个苦难当中,他造的业少,他妄想少,每天生活已经自顾不暇,还想什么?我们一般凡夫看不出来。富贵人家一天到晚胡思乱想,造作罪业。所以天道很公平,富贵人来生贫贱堕三途,贫贱苦难的人来生富贵、生天,所以风水轮流转。老天爷很公平,不会说你苦,生生世世的苦;你享福,生生世世的享福,没这个道理。你仔细一观察,你才晓得每一个人造的业报不一样,苦乐不相同,但是迷惑颠倒是相同的。佛菩萨大慈大悲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一切苦难都从迷惑颠倒里面生的,唯有迷破了,你才能得到真正的乐。真正的乐一定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你才是得的真乐。菩萨帮助众生,是帮助这个。所以对于六道众生、十法界的圣贤,所示现的都是修福不着、不受,这个意思深!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菩提心是觉心,真正觉悟,彻底觉悟,圆满的觉悟。这个觉悟的心,决定是不着、不受,才觉悟!在家、出家,自古至今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只看到修行很不错的善知识,我们不晓得他是不是佛菩萨再来的,我们没有这个能力,看不出来!但是从理上讲,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示现给我们做榜样,那个数量也很多很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决定是有示现给我们看,只是我们不认识而已,但是在佛法上,像这部经上所讲的“解行相应”,行解愈深,能够观察得出来。从这个地方才能生起真正觉悟的心,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的。一有执着,一有受的念头,我们马上就迷了。诸佛菩萨确实他已经不迷了,为什么还要做这个示现?这就是大慈大悲,给我们做一个样子。 以近代的善知识来说,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这是两位出家人,他们作福德没有间断过,但是他们不执着,他们不受福德。虚云老和尚我们不晓得他的究竟,印光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应化来的,大慈大悲做给我们看的。居士当中,夏莲居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也不是普通人,示现为我们做榜样,也是作福德不着、不受。他们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能过的,你要是知道一定会生惭愧心,积功累德从无间断,生活之节俭,是一个很贫苦人家的那种生活。这就是大慈大悲,这就是真的生菩提心。这是我们只要细心去观察,只要去留意,能体会到。我们向这些善知识学习,决定不错。不要有个念头:“我的生活清苦一点,但是也不能过他那么苦!”你有这个念头在,你还是受,你还是没有放下;真正放下,没有念头,没有怨言。“我修福人家享福,我在吃苦头,我为的是什么?”你有这个念头,那你是凡夫,你贪嗔痴慢统统都起来了。没有丝毫怨言!我们没有听说虚云老和尚有过埋怨、印光大师心里有难受,没听说过。他们的一生快快乐乐。所以这一节经文的含义很深,一定要很细心的去体会,明了之后,认真学习才得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