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洗钱的必要性:《东医宝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21:59:48


目   次
  【内景篇】

精为身本 两神相薄合而成形 常先身生 是谓精○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 内渗入于骨空 补益髓脑而下流于阴股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 下过度则虚 虚则腰背痛而胫痠○髓者骨之充 脑为髓海 髓海不足则脑转 耳鸣 胻痠 眩冒
精为至宝 精与气相养 气聚则精盈 精盈则气盛 日啖飮食之华美者为精 故从米从靑 夫精者极好之称 人之精最贵而甚少在 人年十六则精泄 凡交一次则丧半合 有丧而无益则精竭身惫 故慾不节则精耗 精耗则气衰 气衰则病至 病至则身危 噫 精之为物 其人身之至宝乎○阴阳之道精液为宝 谨而守之 后天而老○道以精为宝 宝持宜秘密 施人卽生人 留已则生已 结婴尙未可 何况空废弃 弃损不觉 多衰老而命坠 人之可宝者命 可惜者身 可重者精 肝精不固目眩无光 肺精不足肌肉消瘦 肾精不固神气减少 脾精不坚齿髮浮落 若眞精耗散 疾病卽生 死亡随至○精能生气气能生神 荣卫一身莫大于此 养生之士先宝其精 精满则气壮 气壮则神旺 神旺则身健 身健而少病 内则五藏敷华 外则肌肤润泽 容颜光彩 耳目聪明 老当益壮矣
精宜秘密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故曰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絶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絶 註曰 阴阳交会之要 正在于阳气闭密而不妄泄尔 密不妄泄则生气强固而能久长 此圣人之道也 阳自强而不能闭密则阴泄泻而精气竭絶矣 阴气和平阳气闭密则精神之用日益治也
遗泄精属心 主闭藏者肾也 司疎泄者肝也 二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 心君火也 为物所感则易动 心动则相火亦动 动则精自走 相火翕然而起 虽不交会 亦暗流而疎泄矣 所以圣人只是敎人 收心养心 其旨微矣○精之主宰在心 精之藏制在肾 心肾气虚不能管摄 因小便而出者曰尿精 因见闻而出者曰漏精○初因君火不宁 久则相火擅权 精元一于走而不固 甚则夜失连连 日亦滑流不已
梦泄属心 邪客于阴 神不守舍 故心有所感 梦而后泄也○其候有三 年少气盛 鳏旷矜持 强制情慾 不自觉知 此泄如甁之满而溢者人或有之 勿药可也 心家气虚不能主宰 或心受热邪阳气不收 此泄如甁之侧而出者人多有之 其病犹轻合用和平之剂 藏府积弱 眞元久亏 心不摄念 肾不摄精 此泄如甁之罅而出者人少有之 其病最重 须当大作补汤○梦遗不可作虚冷 亦有经络热而得之○梦遗全属心 盖交感之精 虽常有一点白膜裹藏于肾 而元精以为此精之本者 实在乎心 日有所思 夜梦而失之矣○梦与鬼交而泄精 名曰梦遗 专主于热 若内伤气血 不能固守而梦遗者 当补○梦遗精滑 皆相火所动 久则有虚而无寒也○阳盛乘阴 故精泄
梦泄亦属郁 肾气闭卽泄精○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肾藏精 盖肾能摄精气 以生育人伦者也 或育或散皆主于肾 今肾气衰则一身之精气无所管摄 故妄行而出不时○梦遗属郁滞者居太半 庸医不知其郁 但用澁剂固脱 殊不知愈澁愈郁 其病反甚
精滑脱属虚 失精家 小腹弦急 阴头寒 目眩髮落 脉极虚芤迟 为淸谷亡血失精 男子失精 女人梦交○恐惧而不解则伤精 精伤则骨痠痿厥 精时自下○精脱者耳聋○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意淫于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 及为白淫○慾心一动 精随念去 凝滞久则茎中痒痛 常如欲小便然 或从小便而出 或不从便出而自流者 谓之遗精 比之梦遗尤甚○童男阳盛 情动于中 志有所慕而不得遂成 夜梦而遗精 愼不可补 淸心乃安○不因梦而自泄者 谓之精滑 皆相火所动也○精滑专主湿热
白淫 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或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 及为白淫○茎中作痛 痛极则痒 或阴茎挺纵不收 或出白物如精 随溲而下 得之于房室劳伤 及邪术所使 宜以降心火之剂下之
湿痰渗为遗精

气为精神之根蔕 气者神之祖 精乃气之子 气者精神之根蔕也○气是添年药 心为使气神 若知行气主 便是得仙人
气生于谷 日啖飮食之精熟者益气 此气生于谷 故从气从米 人身之中 全具天地阴阳造化之气 得勤而用之 人年二十而气壮 节慾小劳则气长而缓 多慾劳倦则气少而短 气少则身弱 身弱则病生 病生则命危矣
气为卫卫于外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 日中而阳气隆 日西而阳气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 无扰筋骨 无见雾露 反此三时形乃困薄○阳气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 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释曰 阳主动 凡人之知觉运动耳目视听言嗅 皆阳气 熏肤充身泽毛 若雾露之漑而充之耳 若阳气一失其所则散解不行 而熏充泽漑之道 澁 所以九窍闭塞于内 肌肉壅滞于外而知觉运动视听言嗅之灵 皆失也 人之阳气 犹天之日光 人失阳气则寿命易折 犹天失光明则万物无以发生也
卫气行度 元气之来也徐而和 细细如线 邪气之来也紧而强 如巨川之水 不可遏也
气为呼吸之根 眞人之息息之以踵 众人之息息之以喉 盖气在下焦其息远 气在上焦其息促 义亦类此
肺主气 诸气者皆属于肺○肺藏气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 不足则息利少气○膻中为气之海 有余则胸面俱赤 不足则少气力不多言
气为诸病 周流乎一身以为生者气也 苟内无所伤 外无所感 何气病之有哉 今者冷气滞气逆气上气 皆是肺受火邪 气得炎上之化 有升无降 熏蒸淸道 甚而转成剧病 局方例用辛香燥热之剂 是以火济火也○诸病皆生于气 诸痛皆因于气○风伤气者为疼痛 寒伤气者为战慄 暑伤气者为热闷 湿伤气者为肿满 燥伤气者为闭结○人生气中如鱼在水 水浊则鱼瘦 气昏则人病 邪气之伤人最为深重 经络旣受此气 传入藏府 随其虚实冷热 结以成病 病又相生 故流变遂广矣
气逸则滞 盖闲乐之人 不多运动气力 饱食坐卧 经络不通 血脉凝滞而使然也 是以贵人貌乐而心劳 贱人心闲而貌苦 贵人嗜慾不时 或昧于忌犯 飮食珍羞 便乃寝卧 故常须用力 但不至疲极 所贵荣卫流通 血脉调畅 譬如流水不汚户枢不蠹也
七气 人有七情 病生七气 气结则生痰 痰盛则气愈结 故调气必先豁痰○七气相干 痰涎凝结 如絮如膜 甚如梅核 窒碍于咽喉之间 喀不出嚥不下 或中满艰食 或上气喘急 曰气隔 曰气滞 曰气秘 曰气中 以至五积六聚疝癖癥瘕 心腹块痛 发则欲絶 殆无往而不至矣
九气 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 炅则气泄 惊则气乱 劳则气耗 思则气结 九气不同 何病之生○怒则气逆 甚则呕血及飱泄 故气上矣 喜则气和志达 荣卫通利 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 肺布叶擧而上焦不通 荣卫不散 热气在中 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 却则上焦闭 闭则气还 还则下焦胀 故气不行矣 寒则腠理闭 气不行 故气收矣 炅则腠理开 荣卫通 汗大泄 故气泄矣 惊则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故气乱矣 劳则喘息汗出 内外皆越 故气耗矣 思则心有所存 神有所归 正气留而不行 故气结矣○九气治法 高者抑之 下者擧之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惊者平之 劳者温之 结者散之 喜者以恐胜之 悲者以喜胜之
中气 凡人暴喜伤阳 暴怒伤阴 忧愁怫意 气多厥逆 便觉涎潮昏塞 牙关紧急 若槩作中风用药 多致杀人○中风则脉浮身温口多痰涎 中气则脉沉身凉口无痰涎○中风而以中气药治之 亦无所伤 中气而以中风药投之 祸不旋踵○中风多不能治 中气须臾便醒 其故何欤 夫中风中气一源流也 皆由忿怒所致 人之五志惟怒为甚 所以为病之暴也 盖少壮之人 气血未虚 眞水未竭 火畏于水 不能上升 所以身凉无痰涎 须臾便醒也 老衰之人 气血俱虚 眞水已竭 火寡于畏 得以上升 所以身温有痰涎 多不能治也○无故而瘖 脉不至 不治自已 谓气暴逆也 气復则已 虽不服药亦可
上气 上气者呼多吸少气息促急也○邪在肺则寒热上气○肺藏气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
下气 下气属心 经曰夏脉者心也 心脉不及下为气泄是也○肠胃郁结谷气内发而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 故善噫而或下气也○伤寒阳明病 胃中有燥屎者 必转失气 下之卽愈○癫癎劳瘵者 若气下泄不止者必死 此眞气竭絶 肠胃腠理闭塞 谷气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 故从肠胃中泄出也
短气 短气者气短而不能相续者是已 若有气上冲而实非气上冲也 呼吸虽数而不能相续 似喘而不摇肩 似呻吟而无痛 实为难辨之证 要识其眞者气急而短促是也○平人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短气有微飮 当从小便去之○有结胸者 有停水怔忡者 有风湿相搏者 有素弱气虚者 大抵 心腹胀满者为实为邪在里 心腹濡满者为虚为邪在表○气散则中虚 倦怠无力 短气不足以息○寸口脉沉 胸中短气
少气 少气者气少不足以言也○肺藏气 气不足则息微少气 肺虚则少气 不能报息○肾生气 肾虚则少气力 言吸吸 骨痠 懈惰不能动○膻中为气之海 不足则少气不足以言○怯然少气者 是水道不行 形气消索也 言而微 终日乃復言者夺气也○内伤脾胃 致中气虚少
气痛 人身元气与血循环 彼横行藏府之间而为疼痛积聚痃癖 壅逆胸臆之上而为痞满刺痛等证 多因七情飮食郁为痰飮 初起宜辛温开郁行气豁痰消积 久则宜辛寒降火以除根○气滞上焦为心胸痞痛○气滞中焦为腹脇刺痛○气滞下焦为腰痛疝瘕○气滞于外则周身刺痛 或浮肿
气逆 气逆者气自腹中时时上冲也○何谓逆而乱曰 淸气在阴 浊气在阳 荣气顺脉 卫气逆行 淸浊相干 乱于胸中 是为太悗(太闷) 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黙 俛首静伏 乱于肺则俛仰喘喝 按手以呼 乱于肠胃则为霍乱 乱于臂胫则为四厥 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病人自言 冷气从下而上者 此上升之气 自肝而出 中挟相火 其热为甚 自觉其冷 非眞冷也○气之上逆属阳 无寒之理 觉恶寒者乃火极似水也○散火之法 必先破气 气降则火自降矣
气郁 气之初病其端甚微 或因七情 或感六气 或因飮食 以致津液不行 淸浊相干 自气成积 自积成痰 气为之郁 或痞或痛○气郁而湿滞 湿滞而成热 故气郁之病 多兼浮肿胀满
气不足生病 邪之所在 皆为不足○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 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 目为之瞑○中气不足 溲便为之变 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 乃为痿厥心悗○上气不足 推而扬之 下气不足 积而从之 阴阳皆虚 火自当之
气絶候 五阴气俱絶则目系转 转则目运 目运者为志先死 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六阳气俱絶则阴与阳相离 离则腠理发泄 絶汗乃出 故旦占夕死 夕占旦死○六府气絶于外者上气脚缩 五藏气絶于内者下利不禁 甚者手足不仁○若阳气前絶 阴气后竭者 其人死身色必靑 阴气前絶 阳气后竭者 其人死身色必黄 腋下温 心下热也
用药法 男子属阳 得气易散 女人属阴 遇气多郁 是以男子之气病常少 女人之气病常多 故治法曰 女人宜调其血以耗其气 男子宜调其气以养其血○七情总发于一心 七气总隶于一气 气阳也 动则为火 故以降火化痰消积 分治之○久患气证 气不归元 久服药无效者 以破故纸为君则效○气病用气药而不效者 气之所藏无以收也 盖肺主气 肾藏气 宜用破故纸 所以使气升降而归于肾藏也○气无补法 世俗之言也 不思 正气虚者不能运行 邪气著而为病 经曰壮者气行则愈 怯者著而成病 苟或气怯不用补法 气何由行

神为一身之主 心者一身之主 淸净之府 外有包络而罗之 其中精华之聚萃者名之曰神 通阴阳 察纤毫 无所紊乱○天一生水在人曰精 地二生火在人曰神○太上养神 其次养形 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 荣卫血气之盛衰 血气者人之神 不可不谨养也 註云 神安则寿延 神去则形弊 故不可不谨养也
五味生神 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脾 藏于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 音声能彰  五味入口 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 以养五气 气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心藏神 心者神明之舍 中虚不过径寸而神明居焉 事物之滑 如理乱棼 如涉惊浸 或憷惕 或惩创 或喜怒 或思虑 一日之间 一时之顷 径寸之地 炎如火矣 若嗜慾一萌卽不善也 归而勿纳 是与良心竞也 凡七情六慾之生于心皆然 故曰心静可以通乎神明 事未至而先知 是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也 盖心如水之不挠 久而澄淸洞见其底 是谓灵明 宜乎静 可以固元气则万病不生 故能长久 若一念旣萌 神驰于外 气散于内 血随气行 荣卫昏乱 百病相攻 皆因心而生也 大槩怡养天君 疾病不作 此治心之法也?心藏神 神有余则笑不休 神不足则悲
藏气絶则神见于外
神统七情伤则为病 心憷惕思虑则伤神 神伤则恐惧自失 破?脱肉 毛悴色夭死于冬 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 意伤则悗乱 四肢不擧 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 魂伤则狂忘不精 不精则不正 当人阴缩而挛筋 两脇骨不擧 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 魄伤则狂 狂者意不存 人皮革焦 毛悴色夭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 志伤则喜忘其前言 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 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 精伤则骨痠痿厥 精时自下 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 不可伤 伤则失守而阴虚 阴虚则无气 无气则死矣○憷惕思虑者恐惧流淫而不止 悲哀动中者竭絶而失生 喜乐无极者神惮散而不藏 愁忧不解者气闭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惧者神惮散而不收○五精所幷精气 幷于心则喜 幷于肺则悲 幷于肝则忧 幷于脾则畏 幷于肾则恐 註曰 肺虚而心精幷之则为喜 肝虚而肺气幷之则为悲 他藏倣此○喜伤心者不可疾行 不可久立 怒伤肝者上气不可忍 热气盪胸 短气欲絶 不得息 忧伤肺者心系急 上焦闭 荣卫不通 夜卧不安 思伤脾者气留不行 积聚中脘 不得飮食 腹胀满 四肢怠惰 悲伤心包者善忘不识人 置物在处还取不得 筋挛 四肢浮肿 恐伤肾者上焦气闭不行 下焦回还不散 犹豫不决 呕逆恶心 惊伤胆者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说物不意而迫○志意者所以御精神 收魂魄 适寒温 和喜怒者也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 魂魄不散 悔怒不起 五藏不受邪矣
喜 心实则笑 笑则喜○暴喜伤阳○喜怒伤气○喜怒不节 寒暑过度 生乃不固○喜发于心而成于肺 故过节则二藏俱伤
怒 肝胆之病 实则为怒○暴怒伤阴○大怒则形气絶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 註曰 菀 郁也 薄阙谓气絶也○血幷于上 气幷于下 心烦惋善怒○阴出之阳则怒○怒在阴阳为阴 闭遏而不得伸也 多怒者风热陷下于地中是也○怒则阳气逆上而肝木乘脾 故呕血及飱泄也○七情伤人 惟怒为甚 盖怒则肝木便克脾土 脾伤则四藏俱伤矣○怒来剧炎火 焚和徒自伤 触来勿与竞 事过心淸凉
忧 盖忧则隔塞否闭 气脉断絶而上下不通也 气固于内则大小便道偏不得通泄也
思 思则气结 註云繫心不散 故气亦停留而结也○思发于脾而成于心 过节则二藏俱伤
悲 心虚则悲 悲则忧○肺主杀 故其志为悲
恐 胃为恐 註曰 胃热则肾气微弱 故为恐○足少阴之脉病 善恐○肝藏血 血不足则恐 盖肝胆实则怒而勇敢 虚则善恐而不敢也○恐与惊相似 然惊者为自不知也 恐者为自知也 盖惊者闻响乃惊 恐者自知如人将捕之状 及不能独自坐卧 必须人为伴侣 方不恐惧 或夜必用灯照 无灯烛亦恐惧者是也
惊悸 血幷于阴 气幷于阳 故为惊狂○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 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 惊悸者有时而作○惊悸 因事有所大惊而成者 名曰心惊胆慑 病在心胆经 其脉大动○大槩属血虚与痰 瘦人多是血虚 肥人多是痰飮 时觉心跳者亦是血虚○心悸者火惧水也 惟肾欺心 故为悸 伤寒飮水多必心下悸○食少飮多 水停心下 甚者则悸 微者短气○五飮停蓄 闭于中脘 最使人惊悸 属飮家○惊悸 因思虑过度 及大惊恐而作 甚则心跳欲厥○时作时止者 痰因火动○惊悸 当补血安神
常法治惊 一妇人 夜値盗 劫大惊 自后闻有响卽惊倒不省 医作心病治不效 戴人见之曰 惊者为阳从外入 恐者为阴从内出 惊者为自不知也 恐者为自知也 胆者敢也 惊怕则胆伤矣 乃执两手 按于交椅上 当前置一几 谓之曰 娘子当视此 一木猛击之 其妇大惊 竢少时 又击之 惊少缓 连击四五次 然后徐徐惊定而嘆 曰是何治法 戴人曰 惊者平之 平者常也 平常见之必无惊矣 是夜击门窓 自昏达曙 熟卧不闻 夫惊者神上越也 从下击几 使之下视 所以收神也
怔忡 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 惕惕然如人将捕 无时而作者是也 多因汲汲富贵 戚戚贫贱 不遂所愿而成也○心虚而痰郁 则耳闻大声 目击异物 遇险临危 触事丧志 使人有惕惕之状 是为惊悸○心虚而停水 则胸中渗漉 虚气流动 水旣上升 心火恶之 心不自安 使人有怏怏之状 是为怔忡○怔忡因惊悸久而成也 痰在下 火在上○水飮为证 头眩心悸
健忘 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 言谈不知首尾 此以为病之名 非生成之愚顽不知人事者○上气不足下气有余 肠胃实而心肺虚 虚则荣卫留于下 久之不以时上 故善忘也○血幷于下 气幷于上 乱而喜忘○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 志伤则喜忘其前言○健忘之证 精神短少者多 亦有痰者○怔忡久则健忘 由心脾血少神亏○主心脾二经 盖心之官则思 脾之官亦主思 此由思虑过多 心伤则血耗散 神不守舍 脾伤则胃气衰惫而虑愈深 二者皆令人事卒然而忘也 治法必先养其心血 理其脾土 以凝神定智之剂调理之 亦当以幽闲之处 安乐之中 使其絶于忧虑 远其六淫七情 如此则日渐以安矣
心澹澹大动 不怕惊而心自动也○因痰动也○手厥阴之脉是动病○胆病○太阳司天 寒淫所胜卽 病心澹澹大动 是寒伤心主也○属飮病 当用逐水消飮之剂○胃之大络 名曰虚里 贯膈络肺 出于左乳下 其动应衣 脉宗气也 虚而有痰卽动 更须臾发一阵热者是也
癫癎 病名为胎病 此得之在母腹中 时其母有所大惊 气上而不下 精气幷居 故令子发为巓疾也○厥盛为癫疾○邪搏阳则为癫疾○痰在膈间则眩微不仆 痰溢膈上则眩甚仆倒于地而不知人 名之曰癫癎 大人曰癫 小儿曰癎 其实一也○仆倒不省 皆由邪气逆上阳分而乱于头中也 癫癎者痰邪逆上也 痰邪逆上则头中气乱 头中气乱则脉道闭塞 孔窍不通 故耳不闻声 目不识人 而昏眩倒仆也 以其病在头巓 故曰癫疾○风眩之病 起于心气不足 胸上蓄热 实痰热相感而动风 风心相乱则闷瞀 故谓之风眩○痰火与惊三者而已○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 宜开痰鎭心神 若神不守舍 狂言妄作 经年不愈 如心经蓄热 当淸心除热 如痰迷心窍 当去痰宁心 宜大吐大下而愈○凡癫癎 仆时口中作声 将省时吐涎沫 省后又復发 时作时止而不休息 中风中寒中暑尸厥之类则仆时无声 省时无涎 后不再发○癫者异常也平日能言 癎则沉黙平日不言 癫则呻吟 甚卽僵仆直视 心常不乐 言语无伦 如醉如痴 癎者卒然晕倒 咬牙作声 吐涎沫 不省人事 随后醒醒
癫狂 此病生于阳也 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 故善怒也 病名曰阳厥 治之夺其食卽已 夫食入于阴 长气于阳 故夺其食卽已○邪入于阳则狂○重阳者狂 重阴者癫○多喜曰癫 多怒曰狂○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 幷乃狂○衣被不敛 言语善恶 不避亲疎 此神明之乱也○阳明病甚则弃衣而走 登高而歌 或至不食数日 踰垣上屋所上之处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 阳盛则四肢实 实则能登高也 热甚于身 故弃衣欲走也 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 不避亲疎而不欲食 不欲食故妄走也○狂之始发 少卧而多起 自高贤也 自辨智也 自贵倨也 妄笑好歌乐 妄行不休是也 癫疾始发 意不乐 直视 僵仆 其脉三部阴阳俱盛者是也○癫者异常也 精神痴呆 言语失伦 狂者凶狂也 轻则自高自是 好歌好舞 甚则弃衣走而踰垣上屋 又甚则披头大呌 不避水火 且欲杀人 此痰火壅盛而然
脱营失精证 尝贵后贱 名曰脱营○尝富后贫 名曰失精○虽不中邪 病从内生 身体日减 气虚无精 病深无气 洒洒然时惊 病深者 以其外耗于卫 内夺于荣 註云 血为忧煎 气随悲减 故外耗于卫 内夺于荣○是证 令人飮食无味 神倦 肌瘦
五志相胜为治 五志之火 郁而成痰 为癫狂 宜以人事制之 如怒伤肝者以悲胜之 以恐解之 喜伤心者以恐胜之 以怒解之 思伤脾者以怒胜之 以喜解之 忧伤肺者以喜胜之 以思解之 恐伤肾者以思胜之 以忧解之 惊伤胆者以忧胜之 以恐解之 悲伤心包者以恐胜之 以怒解之 此法惟贤者能之
神病不治证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失神者谓失精神而昏乱者也○癫疾 呕多沃沫 气下泄 不治○癫癎之病 乍作乍醒者甦 不食迷痴者死○凡癫狂癎之病 若神脱而目瞪 如愚痴者 不可治
神病用药诀 人之所主者心 心之所养者血 心血一虚 神气不守 此惊悸之所肇端也○惊者与之豁痰定惊之剂 悸者与之逐水消飮之剂○健忘者心脾二藏血少神亏故也 宜养血安神以调之○狂为痰火实盛 癫为心血不足 多为求望高远 不得志者有之 癎病独主乎痰因火动之所作也 治法癎宜乎吐 狂宜乎下 癫则宜乎安神养血兼降痰火○五志过极 皆为火也 盖气为阳而主轻微 诸所动乱劳伤 皆为阳化之火 神狂气乱而为病 热者多矣 凡见喜怒悲思恐之证 皆以平心火为主 至于劳者伤于动 动便属阳 惊者骇于心 心便属火 二者亦皆以平心火为主也

血为荣 荣者水谷之精也 生化于脾 总统于心 藏受于肝 宣布于肺 施泄于肾 灌漑一身 目得之而能视 耳得之而能听 手得之而能摄 掌得之而能握 足得之而能步 藏得之而能液 府得之而能传 注之于脉 少则澁 充则实 常以飮食日滋 故能阳生阴长 取汁变化而赤为血也 是故血盛则形盛 血弱则形衰矣
血为气配 夫血譬则水也 气譬则风也 风行水上有血气之象焉 盖气者血之帅也 气行则血行 气止则血止 气温则血滑 气寒则血澁 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病出于血 调其气犹可以导达 病原于气 区区调血何加焉 故人之一身调气为上 调血次之 是亦先阳后阴之义也
热能伤血 凡热皆出于心 热甚则能伤血○诸见血皆热证○血见热则行 见寒则凝 凡口鼻出血 皆系阳盛阴虚 有升无降 血随气上 越出上窍 法当补阴抑阳 气降则血归经也○凡血得热则淖溢 故鲜 得寒则凝澁 故瘀
七情动血 诸血者皆属于心○大怒则形气絶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怒气逆甚 呕血暴瘅 内逆肝肺相搏则血溢鼻口 但怒气致血证暴甚 故经曰抑怒以全阴者是也 否则五志之火动甚 火载血上 错经妄行○内伤七情者 暴喜动心不能生血 暴怒伤肝不能藏血 积忧伤肺 过思伤脾 失志伤肾 皆能动血○暴喜伤心则气缓而心不出血 故肝无所受 暴怒伤肝则气逆而肝不纳血 故血无所归 又房劳过度 以致阴火沸腾 血从火起 故错经而妄行
内伤失血 卒然多食飮则胀满 起居不节 用力过度则阳络脉伤 阳络脉伤则血外溢 血外溢则衄血 阴络脉伤则血内溢 血内溢则后血○血出上七窍为血溢 大小便便血为血泄
失血诸证 失血诸证 妄行于上则吐衄 衰涸于外则虚劳 忘返于下则便红 积热膀胱则癃闭尿血 渗透肠间则为肠风 阴虚阳搏则为崩中 湿蒸热瘀则为滞下 热极腐化则为脓血 火极似水则血色紫黑 热胜于阴则发为疮疡 湿滞于血则发为痛痒 瘾疹皮肤则为冷痺 蓄之在上其人喜忘 蓄之在下其人喜狂○其从肺而上溢于鼻者曰衄血 从胃而上溢于口者曰呕血吐血 其咯血唾血者出于肾也 咳血嗽血者出于肺也 其痰带血丝出者或从肾或从肺来也
辨血色新旧 风证色靑 寒证色黯 暑证色红 湿证色如烟煤屋漏水○阳证溢出鲜血 阴证下如豚肝
蓄血证 伤寒热病 身黄尿黑 如狂喜忘者为蓄血也○喜忘发狂 身黄尿黑 疾已甚也 但小腹满 小便不利者轻也○蓄血外证 痰呕燥渴 昏聩迷忘 常喜汤水潄口○凡病日轻夜重 便是瘀血 常喜潄水而不欲下咽○血蓄上焦则善忘○血蓄中焦则胸满 身黄 漱水不欲嚥○血蓄下焦则发狂 粪黑 小腹硬痛
血病吉凶 凡血证 阳盛则身热多渴 阴盛则身凉不渴 然血阴也 身凉者易愈○诸见血 身热脉大者难治 邪气胜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 正气復也○无潮热者轻 有潮热者重 潮盛脉大者死○上行为逆难治 下行为顺易治○蓄血证下血者当自愈 若无病之人 忽然下血利者其病进也 今病血证上行而復下行为恶利者 其邪欲去 是知吉也○吐血 咳逆上气 脉数而有热 不得卧者死○无故忽然 泻下恶血 名曰心絶 为难治○伤寒太阳证衄血者病欲愈 热结膀胱而血自下者亦欲愈 以此观之则 他病伏热之人 上焦瘀热而作吐者 亦其病之有瘳也 虽然 血旣吐而自止则可矣
亡血脱血证 鼻头色白者亡血也○冲脉为血之海 血海不足则身少血色 面无精光○血脱者色白 夭然不泽 其脉空虚○臂多靑脉曰脱血○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六脉弦细而澁 按之空虚 其色必白而夭不泽者脱血也
衄血 鼻通于脑 血上溢于脑 所以从鼻而出 兼以阳明热郁则口鼻俱出也○衄血出于肺○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春善病鼽衄○少阴所至为衄衊○阳明厥逆 喘咳 身热 善惊 衄吐血○衄血 以凉血行血为主○伤寒 当汗不汗 热盛迫血 必为衄
呕血吐血 吐血有三种 有内衄 有肺疽 有伤胃○内衄者 出血如鼻衄 但不从鼻孔出 是近从心肺间 流入胃中 或如豆羹汁 血凝停胃中 因满闷便吐 或数斗至一石者是也 得之于劳倦 飮食过伤也○肺疽者 或飮酒之后 毒热满闷 吐之时 血从吐后出 或一合半升一升是也○伤胃者 因飮食大饱之后 胃冷不能消化 便烦闷 强呕吐 使所食之物与气共上冲蹙 因伤裂胃口 吐血鲜赤 腹亦绞痛 自汗 其脉紧而数者为难治○酒客咳者必致吐血 此因极飮过度所致 卽肺疽之属也○汗乃心液 热则变红而逆出上窍 伤寒失汗则热毒入藏 化为瘀血 从口吐出 多属阳明 凡见目红骨热 神昏狂谵 胸腹急满 皆血证也○暴吐紫黑血成块者 此因热伤血瘀于中 吐出为好 吐血觉胸中气塞 宜下之○吐血 火病也 虽挟痰 只治火则血止○心气不足吐衄血用泻心汤何也 曰 心气独不足则不当吐衄也 此乃邪热因不足而客之 故为吐衄 以寒泄其热 以苦补其心 盖两全之义也
咳血嗽血唾血咯血 咳血者咳甚出血 本于肺○嗽血者痰嗽带血 本于脾○唾血者鲜血随唾而出 本于肾○咯血者咯出血屑 或咯而不出 甚咯则出 或带红丝细如线 此精血竭也○唾中有红丝 乃是肺痿 难治○先见红后见痰 多是阴虚火动 痰不下降○先痰嗽后见红 多是痰火积热 降痰火为急○先吐痰后见血 是积热○先吐血后见痰 是阴虚
尿血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尿血○热在下焦则尿血○小便血出 成淋作痛 或杂尿而出者 从膀胱中来也○小便出血而不痛者为尿血 非淋也 是血从精窍中来 乃心移热于小肠○小便出血 是心伏热在于小肠
便血 结阴者便血一升 再结二升 三结三升 释曰 结阴之病 阴气内结 不得外行 血无所禀 渗入肠间 故便血也 其脉虚澁者是也 因血结不行 故下也○邪在五藏则阴脉不和 阴脉不和则血留之 盖邪犯五藏则三阴脉络不和而结聚 血因停留 溢则渗入肠间而为便血○先便后血者远血也 先血后便者近血也
齿衄 血从齿龈出 谓之齿衄○牙床属胃 牙齿属肾 如阳明传入少阴 二经相倂 血出于牙缝如吐者 人多不觉其为牙血 以凉水漱口则血止
舌衄 血从舌出 谓之舌衄
血汗 无病者汗出汚衣 甚如胚染 名曰血汗 亦曰红汗 由大喜伤心 喜则气散 血随气行也○少阴所至为衄衊○胆受热 血妄行 为衄衊幷血汗
九窍出血 人卒大惊则九窍血皆溢出 谓之九窍出血○伤寒少阴证 医者不识 强发其汗则伏热逼血 从九窍而出 名为下厥上竭 不治○腘中出血不止乃血虚也
失血眩晕 一切去血过多则必致眩晕闷絶 凡崩中去血多 拔牙齿去血多 金疮去血多 产后去血多 皆有此证○血晕者皆因去血过多 虚而成晕 脉微澁也
黑药止血 烧灰诸黑药 皆能止血○北方黑色 入通于肾 夫血者心之色也 血见黑卽止者 由肾水能制心火故也
治血药法 凡用血药 不可单行单止 又不可纯用寒凉药 必加辛温升药 如用凉药用酒煮酒炒之类 乃寒因热用也○久患血证 血不归元 久服药而无效者 以川芎为君则效○血见热则行 见寒则凝 见黑则止○凡呕吐血 若出未多 必有瘀于胸膈者 当先消瘀而凉之止之○凡血结之证 皆用醋汤和之为妙◎四物汤通治血病○一方春倍川芎 夏倍芍药 秋倍地黄 冬倍当归○春加防风 夏加黄芩 秋加天门冬 冬加桂枝  当归和血归经 芍药凉血补肾 生地黄生血宁心 熟地黄补血滋肾 川芎则行血通肝○欲求血药 其四物之谓乎 夫川芎血中气药也 通肝经性味辛散 能行血滞于气也 地黄血中血药也 通肾经性味甘寒 能生眞阴之虚者也 当归分三治血中主药也 通肝经性味辛温 全用能活血各归其经也 芍药阴分药也 通脾经性味酸寒 能凉血又治血虚腹痛 若求阴药之属必于此而取则焉

魂魄为梦 凡梦 皆缘魂魄役物 形接而为事 神遇而为梦○古之眞人其寝不梦 寝不梦者神存故也○心实则梦可忧可惊可怪之事 虚则魂魄飞扬 纷纭多梦○邪客 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 血气少者属于心 心气虚者 其人多畏 合目欲眠 梦远行而精神离散 魂魄妄行 阴气衰者为癫 阳气衰者为狂
淫邪发梦 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 反淫于藏 不得定处 与荣卫俱行 与魂魄飞扬 使人卧不安而喜梦○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 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灼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 上盛则梦飞 下盛则梦堕 甚飢则梦取 甚饱则梦与 肝气盛则梦怒 肺气盛则梦哭泣 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 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擧 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
五藏虚实为梦 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 实则梦伏树下不敢起 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 实则梦燔灼 脾气虚则梦飮食不足 实则梦筑垣盖屋 肺气虚则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 实则梦见兵战 肾气虚则梦见舟船溺人 实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
阳气之出入为窹寐 口鼻之呼吸为魂 耳目之聪明为魄 以耳目与口鼻对言则 口鼻为阳 耳目为阴 以耳目口鼻与藏府对言则 耳目口鼻为阳 藏府为阴 故阳气行阳分二十五度于身体之外则耳目口鼻皆受阳气 所以能知觉视听动作而窹矣 阳气行阴分二十五度于藏府之内则耳目口鼻无阳气运动 所以不能知觉而寐矣 聪明者岂非阳气为之乎
老少之睡不同 壮者之气血盛 其肌肉滑 气道通 荣卫之行 不失其常 故昼精而夜瞑 老者之气血衰 其肌肉枯 气道澁 五藏之气相搏 其荣气衰少而卫气内代 故昼不精而夜不眠
睡辨阴阳虚实 多睡者阳虚阴盛也 无睡者阴虚阳盛也 喜明者属阳元气实也 喜暗者属阴元气虚也 睡向壁者属阴元气虚也 睡向外者属阳元气实也
昏沉多睡 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 名曰眼系 在项中两筋间入脑 乃别阴蹻阳蹻 阴阳相交 阳入阴 阴出阳 交于目锐眦 阳气盛则瞋目 阴气盛则瞑目○卫气不得入于阴 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 阳气满则阳蹻盛 不得入于阴 故目不瞑○卫气留于阴 不得行于阳 留于阴则阴气盛 阴气盛则阴蹻满 不得入于阳 故目闭○伤寒之邪 传入阴则多眠 昏昏闭目者阴主阖也 黙黙不欲言者阴主静也○太阳证已解而多眠者不必药也 阳明证热伏于里而多眠者宜小柴胡汤 少阴之证脉微细但欲寐 盖窹则行阳寐则行阴 必从足少阴始 故少阴病但欲寐 宜茯苓四逆汤 以益阴回阳 或热病得汗后 脉沉细 身冷喜卧 昏沉不省 亦急与四逆汤 令四肢温 不尔 有熟睡而死者 惟汗下后酣眠者 为正气已復 不必药也○风温多眠○孤惑多眠
虚烦不睡 身不觉热 头目昏疼 口乾咽燥而不渴 淸淸不寐 皆虚烦也○卫气 昼日行于阳 夜行于阴 常从足少阴之分 间行于五藏六府 今厥气客于藏府则卫气独卫其外 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 阳气盛则阳蹻陷 不得入于阴 阴气虚 故目不瞑○不寐有二种 大病后虚弱 及年高人阳衰不寐者 如痰在胆经 神不归舍而不寐者○虚烦者心胸烦扰而不宁也 内经曰阴虚则内热 今之虚烦 多是阴虚生内热所致 是故伤寒吐下后 及藿乱吐泻后 津液枯竭 多有虚烦之证
卧不安 人卧则血归于肝 今血不静 卧不归肝 故惊悸而不得卧也○藏有所伤 及精有所倚 人不能知其病则卧不安○肺者藏之盖也 肺气盛则肺大 肺大则不能偃卧○足三阳者下行 阳明者胃脉也 其气亦下行 阳明逆 不得从其道 故不得卧也?胃不和则卧不安 夫不得卧而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身重嗜卧 此人肠胃大 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 肠胃大则卫气留久 皮肤湿则分肉不解 其行迟 夫卫气者昼行于阳 夜行于阴 故阳气尽则寐 阴气尽则寤 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 皮肤湿 分肉不解则行迟 留于阴也久 其气不精则目瞑 故多卧矣○肝虚肾虚脾虚 皆令人体重烦寃 释曰 肝虚则脾寡于畏而体重 肾虚则脾胜之而体重○脾病者身重○足太阴之脉病身体皆重○怠惰嗜卧者脾胃有湿也○身重者湿也
恶人欲独处 阳明之脉是动则病 恶人与火 欲独闭户牖而处○少阴之虚亦欲独闭户牖而处○阳明厥则喘而惋 惋则恶人 惋 谓热内郁而烦也
用药法 胆虚 不眠 寒也○胆实 多睡 热也
声音
声音出于肾 心为声音之主 肺为声音之门 肾为声音之根 风寒暑湿气血痰热邪气 有干于心肺者病在上脘 随证解之 邪气散则天籁鸣矣 若夫肾虚为病 不能纳诸气以归元 故气逆而上 咳嗽痰壅 或喘或胀 胸腹百骸俱为之牵掣 其嗽愈重 其气愈乏 其声愈乾矣
听声音辨病证 视喘息 听音声而知所苦○中盛藏满 气胜伤恐者 声如从室中言 是中气之湿也○湿胜则音声如从瓮中出 湿若中水也○病人 语声寂寂然善惊呼者骨节间病 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 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闻而知之谓之圣 闻其五音以别其病也 假如 肝病则声悲 肺病则声促 心病则声雄 脾病则声慢 肾病则声沉 大肠病则声长 小肠病则声短 胃病则声速 胆病则声淸 膀胱病则声微○金声响 土声浊 木声长 水声淸 火声燥
卒然无音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会厌者声音之户也 口脣者声音之扇也 舌者声音之机也 悬雍垂者声音之关也 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 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 分气失也 是故厌小而薄则发气疾 其开阖利 其出气易 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 其气出迟 故重言也 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 发不能下 至其开阖不致 故无音○醉卧当风 使人失音
因杂病失音 中风人 飮食坐卧如常 但失音不语 俗呼为痖风○因咳嗽失音○痰塞失音○虚损憔悴气血不足失声○因讴歌失音○因喉痛生疮声痖○痘疮后失音○产后失声言不出
厥气为瘖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 手足淸 大便不利 取足少阴
瘖痖有二 瘖者邪入阴分也○邪入于阴搏则为瘖○然有二证 一曰舌瘖 乃中风舌不转运之类 二曰喉瘖 乃劳嗽失音之类是也 盖舌瘖 但舌本不能转运言语而喉咽音声则如故也 喉瘖 但喉中声嘶而舌本则能转运言语也
声嘶 五藏久咳则声嘶 声嘶者喉破也 非咽门病也○用力颤掉声嘶 乃气虚卫冷甚也○咳嗽声嘶者血虚受热也
肾怯与失音相似 病吐泻及大病后 虽有声而不能言 又能进药 此非失音 乃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 失音乃感风寒卒病耳
息有音 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 足三阳者下行 今逆而上行 故息有音也 阳明者胃脉也 阳明逆 不得从其道 故不得卧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 此肺之络脉逆也
言语
言语谵妄 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谵者妄也 或自言平生常事 或开目言人所未见事 或独语 或睡中呢喃 或呻吟不已 甚则狂言骂詈 俱谓之谵语 皆因胃热乘心故也○邪入阳明为谵言妄语 伤寒始自皮毛入 是从肺中来 肺主声 入于心则为言也○衣被不敛 言语善恶 不避亲疎者 此神明之乱也 乃狂疾也○悲泣呻吟 言语谵妄 此乃邪祟也
瘖不得语 邪入于阴 搏则为瘖 有舌瘖喉瘖之异○不得语 非止一端 有舌强不语 神昏不语 口噤不语 舌纵语澁 舌麻语澁 其间治痰治风安神养气血 各从活法治之○有气血虚损者 有肾虚及老人 忽言不出者
痰塞亡血亦为瘖 足少阴之脉挟舌本○太阴之脉连舌本○手少阴之别脉繫舌本○故此三脉虚则痰涎乘虚 闭塞其脉道而舌不能转运言语也 若此三脉亡血则舌无血荣养而瘖○此三脉风热中之则舌脉弛纵而瘖 风寒客之则舌脉缩急而瘖 随证治之○刺舌下中脉太过 血出不止为瘖 治当补血
郑声 郑者重也 言语重復不已 声音糢糊 有如郑卫不正之音也○郑声者 声战无力 语不接续 出于喉中 精气脱也 皆大病后有之
言微 言而微 终日乃復言者夺气也○膻中为气之海 不足则少气力 不多言
呼 爪甲靑 恶骂不休 为胆絶 夫呼骂者怒之声 狂病不在此例○手足甲靑 呼骂 多筋絶 九日定难过
笑 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心外证 面赤口乾善笑○喜为心火之志也 喜极而笑者 犹燔灼太甚而鸣笑之象也 故病笑者心火之盛也
歌 足阳明之脉病 甚则欲上高而歌○癫狂邪祟之病 皆或歌或哭○脾好音乐 是其性也
哭 肺外证 面白 善嚔 悲愁不乐欲哭○妇人藏燥 悲伤欲哭
呻 呻吟者困重形于外也○肾病好呻吟 呻吟者痛声也
欠 卫气昼行于阳 夜行于阴 阴者主夜 夜则卧 阳者主上 阴者主下 故阴气积于下 阳气未尽 阳引而上 阴引而下 阴阳相引 故数欠○肾为欠○肾病 面黑善恐数欠○疟之始作也 善伸数欠○二阳(胃)一阴(心包)发病 善噫善欠 註云 气郁于胃 故欠生焉○气乏 故欠伸引之
嚔 太阳之气和利而满于心 出于鼻 故为嚔○嚔者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 鼻为肺窍 痒为火化 是火乘金为病也○肺外证 面白善嚔○腠理不密 喷嚔不已○欠为气乏 嚔为气通
太息 人忧愁则心系急 心系急则气道约 约则不利 故太息以出之○胆病者善太息○足少阳之脉病口苦善太息
大惊不语 大惊入心则败血顽痰塡塞心窍 故瘖
不治证 病人阴阳俱絶 掣衣撮空 妄言者死○病人妄语错乱 及不能语者不治 热病及狂者不在此例
津液
身中津液 腠理发泄 汗出溱溱 是谓津 津脱者腠理开 汗大泄○谷入气满 淖泽注于骨 骨属屈伸 洩泽补益脑髓 皮肤润泽 是谓液 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 色夭 脑髓消 胫痠 耳数鸣○水谷入于口 输于肠胃 其液别为五 天寒衣薄则为尿与气 天热衣厚则为汗 悲哀气幷则为泣 中热胃缓则为唾 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 不行则为水胀○大肠主津 小肠主液 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 乃能行津液于上焦 灌漑皮毛 充实腠理 若飮食不节 胃气不足 大肠小肠无所禀受 故津液涸竭焉
汗因湿热 阳加于阴谓之汗 释曰 阳气上薄阴能固之则蒸而为汗○汗者心之液 心动则惕然而汗出○肾邪入心 为汗○心为君火 脾胃属土 此湿热相薄为汗 明矣○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卫气虚则汗多 荣血虚则无汗○风病多汗 风散气故也○火气上蒸 胃中之湿 亦能作汗○痰证亦有汗 头眩呕逆
自汗 自汗者无时而濈濈然出 动则为甚 属阳虚 胃气之所司也 治法宜补阳调胃○卫气虚则腠理疎 开阖无司而汗多矣○多汗身软者湿也 心主热 脾主湿 湿热相薄 如地之蒸气为云雨雾露○自汗 属气虚 属湿与痰○汗出偏沮 使人偏枯
盗汗 盗汗者寐中通身如浴 觉来方止 属阴虚 荣血之所主也 宜补阴降火○盗汗 乃阴虚血虚有火也○欲眠目合则汗出者 胆有热也
童子盗汗  盖肾主五液 化为五湿 相火逼肾 肾水上行 乘心之虚而入手少阴心 火炎上而入肺 欺其不胜已也 皮毛以是而开 玄府不闭而为汗
头汗 头者诸阳之会 邪搏诸阳 津液上溱则汗见于头也○凡有头汗出 自是阳虚 故曰汗出为阳微 是阴不得有汗也○头汗出齐颈而还 血证也 额上偏多 盖首者六阳之所会 故热气熏蒸而汗出也 以部分言之则颐属肾 额属心 三焦之火涸其肾水 沟渠之余迫而上入于心之分 故发为头汗而额上偏多也○湿家○阳明胃实○水结胸亦头汗出
心汗 别处无汗 独心孔一处有汗 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于心○凡心腋汗 大人乃心血溢盛 面常发赤者是也 小儿因惊得之 有人患心腋盗汗久不止 宜收敛心血
手足汗 津液自胃府 傍达于外则手足自汗 有热聚胃府 逼而出之者 此阳明证也
阴汗  肾虚阳衰也
漏风证 身热懈堕 汗出如浴 恶风少气 病名酒风 一名漏风 或多汗常不可单衣 食则汗出 甚则身热喘息 衣常濡 口乾善渴 不能劳事○飮酒中风 汗多不可单衣 食则汗出如洗 久不治必为消渴
亡阳证 凡汗多不止 谓之亡阳 又汗不得出 亦谓之亡阳 如心痞胸烦 面靑肤瞤者难治 色黄 手足温者可治○凡汗漏不止则眞阳脱亡 故谓之亡阳 其身必冷 多成痺寒矣○凡发汗过多则阳虚不固 汗出多则津液亡而小便难 四肢者诸阳之本 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 是以四肢拘急
无汗 汗者血之异名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盛夏浴食无汗为表实 表实者无汗○三阳实三阴虚 汗不出 三阴实三阳虚 汗不止○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 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 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眞气已亏 胃中火盛则汗出不休 胃中眞气已竭 若阴火已衰则无汗反燥 乃阴阳俱衰 四时无汗 其形不久○伤寒阴证皆无汗
絶汗 出汗如珠不流 復旋乾也○六阳气俱絶则絶汗乃出 朝占夕死 夕占朝死
柔汗 卽冷汗 油汗 粘汗○柔汗发黄为脾絶
汗出兇证 伤寒热病 汗出髮润一不治也 汗出如油二不治也 汗凝如珠三不治也
禁忌 冬月 天地闭 血气藏 纵有病亦不宜多出汗○自汗 凡辛辣之味 五辛之属 幷忌食之
积气生液 古圣曰 阳中生阴 阴中生阳 气中生液 液中生气 又曰 积液生气 积气生液○阳变阴合 初生水火 水火气也 流动闪烁 其体尙虚 其形犹未定 次生木金则确然有定形矣 水火初是自生也○坎水也 一始于中 有生之最先者也○物之初生 其形皆水 水者万物之一原也 或问曰 天一生水亦有可验乎 曰 人之一身可验矣 贪心动则津生 哀心动则泪生 愧心动则汗生 慾心动则精生 方人心寂然不动之时则太极也 此心之动则太极动而生阳 所以心一动而水生 卽可以为天一生水之证也○夫水生于阳而成于阴 气始动而阳生 气聚而静则成水 观呵气可见 盖神为气主 神动则气随 气为水毋 气聚则水生
泣 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 口鼻者气之门户也 故悲哀愁忧则心动 心动则五藏六府皆摇 摇则宗脉感 宗脉感则液道开 液道开则泣涕出焉 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 故上液之道开则泣 泣不止则液竭 液竭则精不灌 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 命曰夺精○五藏六府之津液 尽上渗于目 心悲气幷则心系急 心系急则肺擧 肺擧则液上溢 夫心系与肺不能常擧 乍上乍下 故咳而泣出矣○老人胆汁悭 哭则无泪 笑则有泪 火盛水亏也 故胆热者亦流泪
涎 口角流出而不禁者涎也○飮食者皆入于胃 胃中有热则虫动 虫动则胃缓 胃缓则廉泉开 故涎下○时常吐淸水 冷涎自下涌上者 脾热所致
涕 泣涕者脑也 脑者阴也 脑渗为涕○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肺热则涕出 黄浊如脓状 大如弹丸 从鼻中出 不出伤肺 伤肺则死也○伤风则夹然鼻流淸涕○鼻流浊涕者属风热也○鼻流淸涕者属肺冷也
唾 唾生于牙齿○肾冷则多唾 肾热则无唾○大病新愈 喜唾不休 或唾白沫者 胃口上停寒也
痰飮
痰涎飮三者不同 痰者津液之异名 人之所恃以润养肢体者也 曰痰曰涎曰飮 又有理一 分殊之别 伏于包络 随气上浮 客肺壅嗽而发动者痰也 聚于脾元 随气上溢 口角流出而不禁者涎也 惟飮生于胃府 为呕为吐 此则胃家之病 不可不知
痰飮分淸浊 痰者津液因热而成 热则津液熏蒸而稠浊 故名为痰也○水之与飮 同出而异名也 人惟脾土有亏 故所飮水浆不能传化 或停于心下 或聚于脇间 或注于经络 或溢于膀胱 往往因此而致病矣○飮者因飮水不散而为病 痰者因火炎熏灼而成疾 故痰形稠浊 飮色淸痰 古方谓之飮 今人谓之痰 其实一也
王隐君痰论 痰证古今未详 方书虽有悬飮留飮支飮痰飮诸飮之异 而莫知其为病之源 或头风眩晕目昏耳鸣 或口眼蠕动 眉稜耳轮瘙痒 或四肢游风肿硬 似痛非痛 或为齿颊痒痛 牙床浮肿而痛痒不一 或噫气呑酸 嘈杂呕哕 或咽嗌不利 咯之不出 嚥之不下 色如煤炱 形如败絮桃胶蚬肉之类 或心下如停水雪 心头冷痛时作 或梦寐奇怪鬼魅之状 或足腕痠软 腰背卒痛 或四肢骨节烦疼 并无常所 乃至手麻臂痛 状若挫闪 或脊中每有一掌如氷冻之寒痛者 或浑身习习如虫行者 或眼眶澁痒 口糜舌烂 甚为喉闭等证 又或遶项结核 似癧非癧 或胸腹间如有二气交纽 噎塞烦闷 有如烟气上冲 头面烘热 或为失志癫狂 或为中风瘫痪 或为劳瘵荏苒之疾 或为风痺及脚气之候 或心下怔忡 惊悸如畏人将捕 或喘嗽呕吐 或呕冷涎绿水黑汁 甚为肺痈肠毒 便脓挛跛 其为内外疾病 非止百端 皆痰之所致也 盖津液旣凝 为痰为飮而汹涌上焦 故口燥咽乾 流而之下则大小便闭塞 面如枯骨 毛髮焦乾 妇人则经闭不通 小儿则惊癎搐搦 治法宜先逐去败痰 然后看虚实调理
飮病有八  皆因飮酒冒寒 或飮水过多所致
留飮 胸中有留飮 其人短气而渴 四肢歷节痛 脉沉细○水停心下 背冷如手掌大 或短气而渴 四肢歷节疼痛 脇痛引缺盆 咳嗽转甚○留飮之证 四肢歷节痛 气短 脉沉 久则令人骨节蹉跌 恐为癫癎
癖飮  水癖在两脇下 动摇有声
痰飮 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 谓之痰飮○心下有痰飮 胸脇支满 目眩○痰飮者水停肠胃 漉漉有声 令人暴肥暴瘦
溢飮 飮水流行 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重痛
悬飮  飮后 水流在脇下 咳唾引痛 悬悬思水 动摇漉漉有声
支飮 咳逆 倚息 短气 不得卧 其形如肿○其脉数 必苦冒眩 其人本有支飮在胸中故也
伏飮 膈上痰满 喘咳或吐 发则寒热 背痛腰痛 目泪自出 其人振振身瞤 剧必有伏飮
痰病有十 痰之源不一  有因热 气 风 惊 飮食 暑 伤冷 脾虚 酒 肾虚者
风痰 多瘫痪奇证 头风 眩晕 暗风 闷乱 或搐搦瞤动
寒痰  骨痺 四肢不擧 气刺痛 无烦热 凝结淸冷
湿痰  身重而软 倦怠 困弱
热痰 多烦热 燥结 头面烘热 或为眼烂 喉闭 癫狂 嘈杂 懊憹 怔忡
郁痰 与老痰燥痰同 火痰郁于心肺之间 久则凝滞胸膈 稠粘难咯 多毛焦而色白如枯骨 咽乾口燥 咳嗽喘促
气痰 七情郁结 痰滞咽喉 形如败絮 或如梅核 咯不出 嚥不下 胸膈痞闷
食痰 卽食积痰也 因飮食不消 或挟瘀血 遂成窠囊 多为癖块痞满
酒痰 因飮酒不消 或酒后多飮茶水 但得酒 次日又吐 飮食不美 呕吐酸水
惊痰 因惊 痰结成块 在胸腹 发则跳动 痛不可忍 或成癫癎 妇人多有之
痰飮外证 水在心 心下坚筑 短气 恶水不欲飮○水在肺 吐涎沫 欲飮水○水在脾 少气身重○水在肝 脇下支满 嚔而痛○水在肾 心下悸○凡有痰者 眼皮及眼下 必有烟灰黑色○尺肤麤 如枯鱼之鳞者水溢飮也○鼻头色鲜明者有留飮○一切痰证 食少肌色如故 一切水证 脇硬心下怔忡
痰飮诸病 十病九痰○新而轻者形色淸白稀薄 气味亦淡 久而重者黄浊稠粘凝结 咯之难出 渐成恶味酸辣腥臊咸苦 甚至滞血而出○但痰证初起头痛发热 类外感表证 久则潮咳夜重 类内伤阴火 又痰飮流注肢节疼痛 类风证○但痰证胸满食减 肌色如故 脉滑不匀不定为异耳○痰之作恙 为喘为嗽 为吐为呕 为眩晕 为风癎 为狂迷 为忪悸 或呑酸 或短气 或痞隔 或肿胀 或寒热 或疼痛 痰实主之○凡人手臂 或动不得 或骨节遍身痛 坐卧不宁 此痰入骨也○眼黑而行步呻吟 擧动艰难者入骨痰也 其证遍身骨节疼痛○眼黑而面带土色 四肢痿痺 屈伸不便者风湿痰也○眼黑而气短促者惊风痰也○眼黑而颊赤或面黄色者热痰也○咯痰不出者是痰结也○脇下痛 作寒热 咳嗽气急 亦痰结也
辨痰色 寒痰淸 湿痰白 火痰黑 热痰黄 老痰胶
痰飮流注证 凡人忽患 胸背手脚腰胯隐痛不可忍 连筋骨牵引钓痛 坐卧不宁 时时走易不定 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 变为此疾 或令人头痛不可擧 或神意昏倦多睡 或飮食无味 痰唾稠粘 夜间喉中如拽锯声 多流睡涎 手脚冷痺 气脉不通 误认为瘫痪 亦非也○湿痰流注 上行攻臂 臂不能擧 或左右转移
痰病有似邪祟 血气者人之神也 神气虚乏 邪因而入 理或有之 若夫血气两虚 痰客中焦 妨碍升降 不得运用 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职 视听言动皆有虚妄 以邪治之 其人必死
痰厥 皆因内虚受寒 痰气阻塞 手足厥冷 麻痺晕倒 脉沉细
痰块 人身上中下有块如肿毒 多在皮里膜外 此因湿痰流注 作核不散 问其平日好食何物 用药吐下后 方用消痰散核之药○痰飮流注 于胸背头项腋胯腰腿手足 聚结肿硬 或痛或不痛 按之无血潮 虽或有微红 亦淡薄不热 坚如石破之无脓 或有薄血 或淸水 或如紫汁 又有坏肉如败絮 或如瘰癧 在皮肉之间 如鷄卵可移动 软活不硬 惟觉咽喉痰结 作寒作热○浑身有肿块 或骨体串痛 都是湿痰流注经络也
喜唾痰 胸中有寒则喜唾痰○脾虚 不能剋制肾水 多吐痰唾而不咳○大病后 多唾痰者 此胃冷也○病人多唾白沫 乃胃口上停寒也
痰结 喉中有物 咯不出嚥不下 此是老痰 重者吐之 飮酒之人多有之 酒热上升 郁于肺胃而成此痰
痰病不卒死 盖胃气亦赖痰积所养 飮食虽少 胃气卒不便虚故也
痰病难治证 气实热痰 吐难得出 或成块 吐咯不出 气郁滞者 难治○喉中漉漉有声 喘急 咯痰不出者难治○服药后 咯吐痰出为效 若咯痰不出者难治○肺胃经虚则生粘痰 痰者肺胃所出也 痰涎凝滞 在于咽喉 如牵锯之声 时復瘈瘲 或因吐泻所致 脾虚肺亦虚 痰涎流溢 变成癫癎 尤为难治
痰飮吐法 痰在膈上○脉浮○胶固稠浊○痰在经络中 非吐不可 吐中就有发散之意 不必在出痰也
痰飮治法 痰生于脾胃 治法宜实脾燥湿 又随气而升 宜顺气为先 分导次之 又气升属火 顺气在于降火○凡治痰 用利药过多 致脾气下虚则痰反易生而多 法当补脾胃 淸中气则痰自然运下 乃治本之法也○虚人中焦有痰 胃气亦赖所养 卒不可便攻 攻尽则愈虚○飮无补法 必当去水 故用汗吐下三法 治人常愈 然亦有挟寒挟虚之证 又有血气亏乏之人 理宜导去痰滞 又当补接兼行 又难拘于子和之三法也○肾主五液 化为五湿 湿能生痰 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 半夏 能泄痰之标 不能泄痰之本 泄本者泄肾也○热痰则淸之○寒痰则温之○燥痰则润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老痰则软之○食积痰则消之
痰飮通治药 痰飮诸证 或恶心呕吐 或头眩心悸 或发寒热 或流注作痛
五脏六腑
五脏中邪 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飮冷则伤肺 以其两寒相感 中外皆伤 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 恶血留内 若有所大怒 气上而不下 积于脇下则伤肝○有所击仆 若醉入房 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擧重 若入房过度 汗出浴水则伤肾
五脏正经自病 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房则伤肾
脉辨脏腑 然数者府也 迟者藏也 数则为热 迟则为寒 诸阳为热 诸阴为寒 故知藏府之病也
脏腑异证 病欲得寒而欲得见人者病在府也 病欲得温而不欲得见人者病在藏也 何以言之 府者阳 阳病欲得寒 又欲见人 藏者阴 阴病欲得温 又欲闭户独处 恶闻人声 故以别知藏府之病也○藏病者止而不移 其病不离其处 府病者彷彿贲响 上下行流 居处无常
脏腑病治有难易 然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胜也 府病易治者传其子也 藏病传其所胜者 假令心病传肺 肺传肝 肝传脾 脾传肾 肾传心 一藏不再传 故言次传者死 府病传其子者 假令心病传脾 脾传肺 肺传肾 肾传肝 肝传心 是子母相传 周而復始 故言生也○邪风之至 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府 其次治五藏 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脏腑相关 五藏不平 六府闭塞之所生也○心与胆相通 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 胆病战慄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 肝病宜疎通大肠 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 脾病宜泻小肠火 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 肺病宜淸利膀胱水 膀胱病宜淸肺气为主○肾与三焦相通 肾病宜调和三焦 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胃与命门相通 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  此合一之妙也
肝脏
肝脏大小 肝者主为将 使之候外 欲知坚固 视目大小○靑色小理者肝小 麤理者肝大 广胸反骹者肝高 合脇兎骹者肝下 胸脇好者肝坚 脇骨弱者肝脆 膺背好相得者肝端正 脇骨偏擧者肝偏倾也○肝小则藏安无脇下之病  肝大则逼胃迫咽苦膈中且脇下痛  肝高则上支贲切脇悗为息贲 肝下则逼胃脇下空易受邪 肝坚则藏安难伤 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肝端正则和利难伤 肝偏倾则脇下痛也
肝伤证 有所坠堕 恶血留内 有所大怒 气上不下 积于脇下则伤肝○大怒气逆则伤肝
肝病证 外证 善洁 面靑 善怒○内证 脐左有动气 按之牢若痛○其病 四肢满闭 淋澁便难 转筋○邪在肝则两脇中痛 寒中 恶血在内○肝病者两脇下痛 引小腹 令人善怒○肺传之肝病 名曰肝痺 一名曰厥 脇痛出食○肝热者色苍而爪枯
肝病虚实 肝藏血 血舍魂 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肝藏血 血有余则怒 不足则恐○肝实则两脇下痛引小腹 善怒 虚则目??无所见 耳无所闻 善恐如人将捕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 静则血归于肝藏 肝主血海故也
肝病治法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肝苦急是其有余也○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肝病禁当风
肝病间甚 病在肝 愈于夏 夏不愈 甚于秋 秋不死持于冬 起于春○肝病者 愈在丙丁 丙丁不愈 加于庚辛 庚辛不死 持于壬癸 起于甲乙○肝病者 平朝慧 下晡甚 夜半静
肝絶候 足厥阴气絶则筋絶 厥阴者肝脉也 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也 故脉不荣则筋急 筋急则引舌与卵 故脣靑舌卷卵缩则筋先死○脣吻反靑 四肢伸缩 汗出者 此为肝絶
心脏
心脏大小 五藏六府 心为之主 缺盆为之道 ?骨有余 以候?骬(心藏骨也)○赤色小理者心小 麤理者心大 无?骬者心高 ?骬小短擧者心下 ?骬长者心坚 ?骬弱小以薄者心脆 ?骬直下不擧者心端正 ?骬倚一方者心偏倾也○心小则易伤以忧 心大则忧不能伤 心高则满于肺中悗(闷)而善忘难开以言 心下则易伤于寒易恐以言 心坚则藏安守固 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 心端正则和利难伤 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心伤证 忧愁思虑则伤心○邪客 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 血气少者属于心 心气虚者其人多畏合目欲眠 梦远行而精神离散 魂魄妄行 阴气衰者为癫 阳气衰者为狂○心伤者其人劳倦则头面赤而下重 心中痛而自烦发热 脐上跳 其脉弦
心病证 外证 面赤 口乾 善笑○内证 脐上有动气 按之牢若痛○其病 烦心 心痛 掌中热而啘○邪在心则病 心痛 喜悲 时眩仆○肾传之心病 筋脉相引而急 病名曰瘛○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也○健忘失记 惊悸不安 心内懊憹 不乐 皆心血少也
心病虚实 心藏脉 脉舍神 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心藏神 神有余则笑不休 神不足则悲○心实则胸中痛 脇支满 脇下痛 膺背肩胛间痛 两臂内痛 心虚则胸腹大 脇下与腰背相引而痛
心病治法 心苦缓 急食酸以收之   心苦缓是心气虚也○心欲软 急食咸以耎之  用咸补之甘泻之 心欲软是心气实也○心病禁温食热衣
心病间甚 病在心 愈在长夏 长夏不愈 甚于冬 冬不死 持于春 起于夏○心病者 愈在戊己 戊己不愈 加于壬癸 壬癸不死 持于甲乙 起于丙丁○心病者 日中慧 夜半甚 平旦静
心絶候 手少阴气絶则脉不通 脉不通则血不流 血不流则色不泽 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形体如烟煤 直视摇头者 此为心絶
脾脏
脾脏大小 脾者主为卫 使之迎粮 视脣舌好恶 以知吉凶○黄色小理者脾小 麤理者脾大 揭脣者脾高 脣下纵者脾下 脣坚者脾坚 脣大而不坚者脾脆 脣上下好者脾端正 脣偏擧者脾偏倾也○脾小则藏安难伤于邪 脾大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 脾高则?引季脇而痛 脾下则下加于大肠藏苦受邪 脾坚则藏安难伤 脾脆则善病消瘅 脾端正则和利难伤 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脾伤证 有所击仆 若醉饱入房 汗出当风则伤脾○飮食劳倦则伤脾○脾为諌议大夫 盖飮食人之大慾 心所欲食而脾不能化则不敢食 故名为諌议也
脾病证 外证 面黄 善噫 善思 善味○内证 当脐有动气 按之牢若痛○其病 腹胀满 食不消 体重节痛 怠惰嗜卧 四肢不收○邪在脾胃则病 肌肉痛 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飢 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肝传之脾病 名曰脾风 发瘅 腹中热 烦心 出黄○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
脾病虚实 脾藏营 营舍意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五藏不安 实则腹胀 泾溲不利 註曰泾大便也 溲小便也○脾实则身重 善肌 肉痿 足不收行 善瘛 脚下痛 虚则腹满 肠鸣 飱泄 食不化
脾病治法 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  脾苦湿是有余○脾欲缓 急食甘以缓之  脾欲缓是不足○脾病 禁温食 饱食 湿地 濡衣
脾病间甚 病在脾 愈在秋 秋不愈 甚于春 春不死 持于夏 起于长夏○脾病者 愈在庚辛 庚辛不愈 加于甲乙 甲乙不死 持于丙丁 起于戊己○脾病者 日昳慧 日出甚 下晡静
脾絶候 足太阴气絶则脉不荣肌肉 脣舌者肌肉之本也 脉不荣则肌肉软 肌肉软则舌痿人中满 人中满则脣反 脣反者肉先死○环口黧黑 柔汗 发黄者 此为脾絶○太阴终者 腹胀闭不得息 善噫善呕 呕则逆 逆则面赤 不逆则上下不通 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肺脏
肺脏大小  五藏六府 肺为之盖○白色小理者肺小 麤理者肺大 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 合腋张脇者肺下 好肩背厚者肺坚 肩背薄者肺脆 背膺厚者肺端正 脇偏疎者肺偏倾也○肺小则少飮不病喘喝 肺大则多飮善病胸痺喉痺逆气 肺高则上气肩息咳 肺下则气贲迫肺善脇下痛 肺坚则不病咳上气 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 肺端正则和利难伤 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肺伤证 形寒飮冷则伤肺○肺伤者其人劳倦则咳唾血 其脉细紧浮数 皆吐血 此为躁扰嗔怒得之 肺伤气壅所致○热在上焦 因咳为肺痿 其人咳 口中反有浊唾涎沫 寸口脉数 此为肺痿也 若口中辟辟燥咳 咳则胸中隐隐痛 脉反滑数 此为肺痈也
肺病证 外证 面白 善嚔 悲愁不乐欲哭○内证 脐右有动气 按之牢若痛○其病 喘咳 洒浙寒热○邪在肺则病 皮肤痛 寒热 上气 喘 汗出 咳动肩背○肺病者喘咳逆气 肩背痛 汗出 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虚则少气 不能报息 耳聋 嗌乾○风寒入舍于肺 名曰肺痺 发咳上气○肺热者色白而毛败
肺病虚实 肺气虚则鼻息不利少气 实则喘喝胸凭仰息○肺藏气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 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肺实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 虚则令人喘 呼吸少气而咳 上气见血 下闻病音
肺病治法 肺苦气上逆 急食苦以泄之   肺气上逆 是其气有余也○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用酸补之辛泻之○肺病禁寒飮食寒衣
肺病间甚 病在肺 愈在冬 冬不愈 甚于夏 夏不死 持于长夏 起于秋○肺病者 愈在壬癸 壬癸不愈 加于丙丁 丙丁不死 持于戊己 起于庚辛○肺病者 下晡慧 日中甚 夜半静
肺絶候 手太阴气絶则皮毛焦 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 故气不荣则皮毛焦 皮毛焦则津液去 皮节伤 皮节伤则爪枯毛折 毛折者则毛先死○汗出 髮润 喘不休者 此为肺絶
肾脏
肾脏大小 肾者主为外 使之远听 视耳好恶 以知其性○黑色小理者肾小 麤理者肾大 耳高者肾高 耳后陷者肾下 耳坚者肾坚 耳薄不坚者肾脆 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 耳偏高者肾偏倾也○肾小则藏安难伤 肾大则善病腰痛易伤于邪 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俛仰 肾下则腰尻痛或为狐疝 肾坚则不病腰背痛 肾脆则善病消瘅 肾端正则和利难伤 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
肾伤证 有所用力擧重 若入房过度 汗出浴水则伤肾○久坐湿地 强力入水则伤肾
肾病证 外证 面黑 善恐 数欠○内证 脐下有动气 按之牢若痛○其病 逆气 小腹急痛 泄如下重 足胫寒而逆○邪在肾则病 骨痛 阴痺 阴痺者按之而不得 腹胀 腰痛 大便难 肩背颈项痛 时眩○脾传之肾病 名曰疝瘕 少腹寃热而痛 出白 一名曰蛊 註曰 出白 谓溲出白液也○肾热者色黑而齿枯
肾病虚实 肾气虚则厥 实则胀○肾实则腹大 胫肿 喘咳 身重 寝汗出 憎风 虚则胸中痛 大腹小腹痛 淸厥 意不乐○肾虚则心悬如飢 善恐
肾病治法 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  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欲坚 急食苦以坚之  用苦补之咸泻之○肾病 禁犯焠?热食 温灸衣○肾本无实 不可泻
两脏同一腑 小便淸利 脉沉迟 是冷气归肾 小便赤澁 脉沉数 是热气归命门 是肾与命门脉同者谓其所受之病同 归于膀胱一府也
肾病间甚 病在肾 愈在春 春不愈 甚于长夏 长夏不死 持于秋 起于冬○肾病者 愈在甲乙 甲乙不愈 甚于戊己 戊己不死 持于庚辛 起于壬癸○肾病者 夜半慧 四季甚 下晡静
肾絶候 足少阴气絶则骨枯 少阴者冬脉也 伏行而濡骨髓者也 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 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 肉软却故齿长而垢 髮无泽 髮无泽者骨先死○少阴终者面黑 齿长而垢 腹胀闭塞 上下不通而终矣○溲便遗失 狂言 目反 直视者 此为肾絶也 脉浮而洪 身汗如油 喘不休 水浆不下 形体不仁 乍静乍乱者 此为命门絶也
胆腑
胆主决断 胆生于金金主武 故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人禀刚正果断 直而无疑无私者 胆之气正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 取而成精 由是内藏精而不泄外 视物而得明 为淸净之府 能通于眼目
胆外候 目下褁大 其胆乃横○肝应爪 爪厚色黄者胆厚 爪薄色红者胆薄 爪坚色靑者胆急 爪濡色赤者胆缓 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 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胆伤证  胆者敢也 惊怕则胆伤矣○面靑 脱色 胆受怖也
胆病证 胆病者善太息 口苦 呕有苦汁 心中澹澹 恐如人将捕之 嗌中吤吤然数唾○胆候咽门 故热壅则生疮肿痛○痛闷左边五肋之中 血瘀 生瘿马刀○胆病多寒热
胆病虚实 胆虚则恐畏不能独卧 胆实则怒○胆虚则不眠 胆实则多睡
胃腑
胃外候 胃为之海 广骸 大颈 张胸 五谷乃容○脾应肉 肉?坚大者胃厚 肉?么者胃薄 肉?小而么者胃不坚 肉?不称身者胃下 胃下者下脘约不利也 肉?不坚者胃缓 肉?无小裹累者胃急 肉?多少裹累者胃结 胃结者上脘约不利也○? 谓肘膝后肉如块者
胃伤证 飮食自倍 肠胃乃伤○胃伤之证 不思飮食 胸腹胀痛 呕哕恶心 噫气呑酸 面黄肌瘦 怠惰嗜卧 常多自利
胃病证 胃病者腹?胀 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脇膈噎不通 飮食不下○飮食不下 膈塞不通 邪在胃脘也○胃中寒则手鱼际之络脉 多靑 胃中热则手鱼际之络脉 多赤○面热者足阳明病
胃病虚实 胃脉实则胀 虚则泄○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 过时而不飢 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 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或少食而肥 虽肥而四肢不擧
胃病治法 人无根本 水食为命 盖脾胃属土 主纳水谷 人之根本也○五味淡薄 令人神爽气淸○胃病治法 调其飮食 适其寒温 澄心息虑 从容以待眞气之復常也
胃絶后 胃为足阳明 其终者口目动作善惊 妄言 色黄 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小肠腑
小肠外候 脣厚人中长 以候小肠○心应脉 皮厚者脉厚 脉厚者小肠厚 皮薄者脉薄 脉薄者小肠薄 皮缓者脉缓 脉缓者小肠大而长 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 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也
小肠病证 小肠病者小腹痛 腰脊控睾而痛 时窘之候 当耳前热○小肠控睾引腰脊 上冲心 邪在小肠也○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小肠有气则小腹痛 小肠有血则小便澁 小肠有热则茎中痛
小肠病治法  小肠者心之府也 有病 宜通利
大肠腑
大肠外候 鼻隧以长 以候大肠○肺主皮 皮厚者大肠厚 皮薄者大肠薄 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 皮急者大肠急而短 皮滑者大肠直 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天枢以下 至横骨 长六寸半过则廻肠广大 不满则狭短
大肠病证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卽泄 当脐而痛 不能久立○腹痛肠鸣 气上冲胸 喘 不能久立 邪在大肠也○肠中寒则肠鸣飱泄 肠中热则出黄如糜○大肠有寒者多鹜溏 有热者便肠垢○大肠小肠为泄○肠痺者 数飮而出 不得中气 喘争 时发飱泄○肠虚则鸣○寒气相搏则为肠鸣
大肠病治法 胃恶热而喜淸冷 大肠恶淸冷而喜热 两者不和 何以调之 曰 调此者 飮食衣服亦欲适寒温 寒无凄沧 暑无出汗 飮食热无灼灼 寒无沧沧 寒温中适 故气将持 乃不致邪僻也
膀胱腑
膀胱传受 水液者 小肠泌别汁 渗入膀胱之中 胞气化之而为尿以泄出也
膀胱外候 鼻孔在外 膀胱漏泄○肾应骨 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 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疎腠理者三焦膀胱缓 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 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 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膀胱病证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 以手按之卽欲小便而不得 肩上热 若脉陷 及足小指外廉胫踝后皆热○膀胱病者 热结下焦 小腹苦满 胞转 小便不利 令人发狂 冷则湿痰上溢而为多唾 小便淋沥 或遗尿○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尿
膀胱病治法 膀胱虚则小便不禁 实则小便不通
膀胱絶候 遗尿 狂言 目反 直视 此为膀胱絶也
三焦腑
三焦传受 上焦 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 贯膈而布胸中走腋 循太阴之分而行 还至阳明 上至舌下 足阳明常与荣 俱行于阳二十五度 行于阴亦二十五度 为一周而復大会于手太阴 命曰卫气也○中焦 亦并胃中 出上焦之后 此所受气者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化而为血 以奉生身 莫贵于此 故独得行于经隧 命曰荣气○下焦者 别廻肠 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 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 渗而俱下济 泌别汁 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上焦如雾者气也 下焦如渎者血也 中焦者气血之分也○心肺若无上焦 何以宗主荣卫 脾胃若无中焦 何以腐熟水谷 肝肾若无下焦 何以疎决津液 无形而有用 主持诸气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 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外候  鼻柱中央起 三焦乃约
三焦病证 三焦病者腹气满 小腹尤坚 不得小便 窘急 溢则水留 卽为胀○小腹痛肿 不得小便 邪在三焦约也○上焦如雾 雾不散则为喘满 此出而不纳也 中焦如沤 沤不利则为留飮 留飮不散 久为中满 此上不能纳 下不能出也 下焦如渎 渎不利则为肿满 此上纳而下不出也○下焦溢为水○三焦为丙火之府 故其发也为无根之相火
三焦病治法 三焦者津液之府水道出焉 盖三焦为上中下水谷之道路 其病宜通利大小便

胞为血室 冲脉任脉 皆起于胞中 上循腹里 为经络之海○女子二七 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 註曰 癸为壬癸北方水于名也 任脉冲脉皆奇经脉也 冲任流通 经血渐盈 应时而下 天眞之气降与之从事 故云天癸也 然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 二者相资故能有子 所以谓之月事者平和之气 常以三旬而一见也 故愆期者谓之有病○血室者血之所居也 荣卫停止之所 经脉流会之处 冲脉是矣○冲脉为血海 诸经朝会 男子则运而行之 女子则停而止之 男旣运行 故无积而不满 女旣停止 故有积而能满 满者以时而溢 谓之信卽月水也 以象月盈则亏也
月候形色 经水者阴血也 阴必从阳 故禀火色也 血为气之配 气热则热 气寒则寒 气升则升 气降则降 气凝则凝 气滞则滞 气淸则淸 气浊则浊 往往见有成块者气之凝也 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 行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 色淡者亦虚也而有水浑之也 错经妄行者气之乱也 紫者气之热也 黑者热之甚也○今人但见其紫者 黑者 作痛者 成块者 率指为风冷而行温热之剂 祸不旋踵矣○心主血 故以色红为正 月候虽不对期而色正者易调
和血治法 经色紫者风也○黑者热甚也 成块色紫黑者血热也○淡白者虚也○色淡者气血俱虚○淡者有水浑之也○如烟尘水者如屋漏水者如豆汁者或带黄者湿痰也○成块色不变者气滞也
月候不调 曾经下利 若汗出 小便利 亡其津液 故令经水反少也 设经下多于前者有所苦困 当言恐大便难 身復无汗也○凡行后作痛者虚也 小而淡者血虚也 多者气虚也 其将行作痛及凝块不散者滞也 紫黑色者滞而狭热也○月候不调之中 有兼疼痛者 有兼发热者 其不调之中 有趱前者 有退后者则趱前为热 退后为虚也 疼痛之中 有常时作痛者 有经前经后作痛者 则常时与经前作痛者为血积 经后为血虚也 发热之中 有常时发热者 有经行发热者 则常时为血虚有积 经行为血虚有热
调血治法 临经行腹痛此血澁故也○经行后腹痛乃虚中有热○先期而来乃气血俱热○过期不来是血虚
血闭 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 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 今气上迫肺 心气不得下通 故月事不来也○小肠移热于大肠 为伏瘕为沉 註曰 血澁不利则月事沉滞而不行○二阳之病发心脾 有不得隐曲 女子不月 盖冲任为经络之海 与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为表里 冲任气盛则血依时下 若忧思伤心则不能生血 脾者心之子 脾失所养则食少 絶生化之源 经闭不调矣 须知心为气血之主 脾胃为气血之本也○经闭不行有三  一者 胃弱形瘦 气血衰 津液不生而致经水断絶 名曰血枯经絶 此中焦胃热结也○二者 心包脉洪数 时见躁作 大小便不利而经水闭絶 乃血海乾枯 此下焦胞脉热结也○三者 或因劳心 心火上行 月事不来者 胞脉闭也 此上焦心肝肺热结也○世有室女童男 积想在心 思虑过度 多致劳损 男子则神色先散 女子则月水先闭 盖忧愁思虑则伤心而血逆竭 故神色先散 月水先闭 且心病不能养脾 故不嗜食 脾虚则金亏 故发嗽矣
通血治法 胞脉闭 月事不来 先服降心火之剂 后宜补脾养血○二阳之病 月事不来 先泻心火 血自下○气上迫肺 月事不来 宜导痰降火则心气下通而月事来○先贤治血闭之法 皆主于补血泻火
血结成瘕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 为血之海 血澁不行则成瘕作痛○任脉为病 男子为七疝 女子为瘕聚
血枯 有病胸脇支满者妨于食 病至则先闻腥臊臭 出淸液 先唾血 四肢淸 目眩 时时前后血 病名血枯 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 若醉入房 中气竭 肝伤 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血崩血漏 非时血下 淋沥不止 谓之漏下 忽然暴下 若山崩然 谓之崩中○阴虚阳搏谓之崩 註曰 阴脉不足 阳脉盛 搏则内崩而血流下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絶 胞络絶则阳气内动 发则心下崩 数溲血也○盖悲哀则心系急 肺布叶擧而上焦不通 荣卫不散 热气在中 故胞络絶而阳气内鼓动 发则心下崩 数溲血也 心下崩 谓心包内崩而下血也○崩漏不止有三 一者 脾胃虚损 下陷于肾 与相火相合 湿热下迫 经漏不止 其色紫黑 如夏月腐肉之臭 中有白带 脉沉细疾数或沉弦洪大 其热明矣 或腰痛 或脐下痛 宜大补脾胃而升擧血气○二者 或故贵夺势 或先富后贫 心气不足 其火大炽 旺于血脉之中 又飮食失节 其容颜似不病者 此心病者不行于诊 其经水不时而下 或适来适断 或暴下不止 当先说恶死之言 令心不动 以大补气血之药 擧养脾胃 微加鎭坠心火之药 补阴泻阳 经自止矣○三者 悲哀太甚则胞络絶 云见上
崩漏治法 妇人四十以上 悲哀太甚 血走而崩 愼不可燥热之药○室女思男 以致血崩成劳 十分难治○血崩 乃经血错乱 淖溢妄行 遽之则便有积瘀 凝成窠臼 不止则又恐昏晕○经行犯房 损伤冲任 经血暴下○湿热下迫而为崩漏 其色紫黑 腐臭
赤白带下 脾传之肾病 名曰疝瘕○小腹寃热而痛 出白 一名曰蛊 註曰 出白者溲出白液也 盖白带白浊之类也○任脉为病 女子带下瘕聚 註曰 任脉自胞上过 带脉贯于脐上 故为带下 带脉起于季肋章门 似束带状 今湿热寃结不散 故为病也 寃者结也屈也 屈滞而病热不散也○赤者热入小肠 白者热入大肠 原其本 皆湿热结于脉 故津液涌溢 是为赤白带下 脐下痛 阴中绵绵而下也○妇人带下 是第一等病 令人不产育 宜急治之 扁鹊过邯郸 闻贵妇人 所以专为带下医也○妇人带下 脉浮恶寒 漏下者不治
带下治法 带与漏 俱是胃中痰积流下 渗入膀胱 出于大小肠 宜升提之 甚者上必用吐下○妇人月事不调 暮则发热 小腹里急 手掌烦热 脣口乾燥何也 师曰 此病属带下 何以故 曾经半产 瘀血在小腹不去 何以知之 其证脣乾燥 故知之○带下是湿热为病 赤属血 白属气 主治燥湿为先○肥人白带是湿痰 瘦人是热○久带下 阳气虚极 下流白滑如涕 腥臭 多悲不乐○孕妇带下 专是湿热也○带下必须断厚味
五色带下 所下五色 各应五藏 五藏俱虚 五色倂下 是皆血之为病也○五色带下 由伤肝则靑如泥色 伤心则赤如红津 伤肺则白如鼻涕 伤脾则黄如烂瓜 伤肾则黑如衃血
寒入血室 月经不通 遶脐寒疝痛 其脉沉紧 此由寒气客于血室 血凝不行 所以作痛
热入血室 妇人伤寒 发热 经水适来适断 昼日明了 夜则谵语 如见鬼状
经断復行 妇人天癸已过期 经脉不匀 或三四月不行 或一月再至 腰腹疼痛 内经云 七损八益 谓女子七数尽而经不依时者血有余也 不可止之 但令得依时 不腰痛为善

九虫 诸虫皆因飮食不节 或过飡腥脍生冷以致 积久成热 湿热熏蒸 痰于凝结 随五行之气 变化而为诸般奇怪之形
五脏虫  人劳则生热 热则生虫
湿热生虫  湿热郁积则生虫 藏府虚则侵蚀
虫外候 胃中有热则虫动 虫动则胃缓 胃缓则廉泉开 故涎下○凡虫痛之证 腹中有块起 以手按之不见 钟聚往来 痛无休止 五更心嘈 牙关强硬 呕吐涎沫 或吐淸水 梦中嚙齿 面色靑黄 飮食虽多 不生肌肤○面上白斑 脣红 能食 心嘈 颜色不常 脸上有蟹爪路者 便有虫也○虫痛之证 时作时止 痛则咬心 口吐淸水 人中鼻脣一时靑黑者是也
蛔厥吐虫 心疼 静而復烦 须臾復止 得食而呕 又烦 吐蛔虫 为蛔厥○病人有寒 復发汗 胃中冷 必吐蛔○蛔厥者胃寒所生
劳瘵病证 瘵有六证 潮热 盗汗 咯血 痰嗽 遗精 泄泻也 轻者六证间作 重者六证兼作 盖火炎于上则为潮热咯血 火动于下则为遗精泄泻○病证大槩 令人寒热盗汗 梦与鬼交 遗精白浊 髮乾而耸 或腹中有块 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 心胸满闷 肩背疼痛 两目不明 四肢无力 膝股痠疼 多卧少起 状如佯病 每至平旦 精神尙好 日午向后 四肢微热 面无颜色 喜见人过 常怀忿怒 行立脚弱 睡卧不安 梦见先亡 或多惊悸 有时咳嗽 痰涎稠粘 或咯脓血 如肺痿状 或时下痢 羸瘁困乏 口燥鼻乾 脸红脣赤 虽思飮食 不能多飡 死在须臾 精神尙好 犹若涸鱼 不觉死矣○劳瘵主阴虚 盖自子至巳属阳 自午至亥属阴 阴虚则热在午后子前 寤属阳 寐属阴 阴虚则汗从寐时 盗出也 升属阳 降属阴 阴虚则痰涎上逆而连绵吐出也
瘵不治证 身瘦属火 因火烧烁也 肉脱尽者难治○瘵疾至于骨痛骨痿 声沉声哑 色枯面黧 断不可治○劳瘵 咽疮失音者死 虚劳泄不止者死
诸虫畏忌药 凡虫病 忌用甘草 盖虫闻甘则起 闻酸则止 闻苦则定 闻辣则头伏而下
小便
小便原委 经曰 飮入于胃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小便 又似水飮 精微之气上升 脾肺运化而后成者也 夫溲尿者水也 水之下流其性则然也 飮入于胃 其精气虽上升 其本体固不能上升 则岂可谓小便独为气化所成哉 经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且水者气之子 气者水之母 气行则水行 气滞则水滞 或者谓小便纯由泌别不由运化 盖不明此理故也
辨尿色 水液浑浊皆属于热○小便黄者小腹中有热也○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足阳明之脉病 气盛则尿色黄○疸证 小便如黄栢汁○小便有五色 惟赤白色者多 赤色多因酒得之 白色乃下元虚冷○下焦无血 小便澁数而黄○小便不禁 赤者有热 白者气虚
小便难外候  候其鼻头色黄者 小便必难
小便不利 阴虚则小便难○小便澁者血因火烁 下焦无血 气不得降而渗泄之令不行也 宜补阴降火○阳入阴分则膀胱热而小便难 惟阴分虚而阳热乘之○小便数而不利者有三 若大便泄泻而津液澁少者一也 宜利而已 若热搏下焦 津液不能行者二也 必渗泻乃愈 若脾胃气澁 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化者三也 可顺气令施化而出○上盛下虚 小便赤澁或欲成淋○肾虚 小便数而沥 如欲渗之状
小便不通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尿血○足厥阴之脉过阴器 所生病 遗尿闭癃 督脉者女子入繫挻孔 其孔尿孔之端也 其生病癃痔遗尿 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 入络膀胱 约下焦 实则癃闭 虚则遗尿○闭癃合而言之一病也 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 盖闭者暴病 为尿点滴不出 俗呼小便不通是也 癃者久病 为尿澁淋沥点滴而出 一日数十次 或百次 名为淋病是也○热在下焦 塡塞不便 其证小便闭塞而不渴 时见躁者是也○小便不通 有气血之异 如渴而小便不通者热在上焦气分 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热在下焦血分○小便不通 脐下状如覆椀 痛闷难堪 治法有二 如气不能化而不通则提之 如血汚于下而不通则破之○夫热则不通 冷则不禁 其热盛者小便闭而絶无 其热微者小便难而仅有○小便不通 乃血澁 致气不通而窍澁
老虚人癃闭  年老人小便不通 多是气短血虚
癃闭宜吐 小便不通 属气虚血虚 有实热 有痰气闭塞 皆宜吐之 以提其气 气升则水自降 盖气承载其水也
癃闭宜泻 实热癃闭 盖大便动则小便自通
转脬证 转脬证候 脐下急痛 小便不通 凡强忍小便 或尿急疾走 或饱食忍尿 或饱食走马 或忍尿入房 使水气上逆 气迫于脬 故屈戾而不得舒张也 脬落卽殂○转脬证候 孕妇多有之 患在忍缩小便 或醉饱入房 使小肠之气逆而不通 大肠之气与之 俱滞 外水不得入膀胱 内水不得出膀胱 淋沥急数 每欲尿时 痛不可言 大便亦里急频倂 似痢非痢 必以手按脐下 庶可立出小便 甚者因此 腹胀浮肿 治法用凉药 疎利小肠中热 仍与通泄大肠 迨其腹中搅痛 大便大下则尿脬随卽归正 小便自然顺流○胎妇转脬之病 禀受弱者 忧闷多者 性急躁者 食味厚者 大率有之 古方用滑利疎导药 鲜有应效 因思 脬为胎所压 展在一边 脬系了 戾不通尔 胎若擧起 悬在中央 脬系得? 水道自行
关格证 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 阳脉不和则气留之 气留之则阳脉盛矣 邪在五藏则阴脉不和 阴脉不和则血留之 血留之则阴脉盛矣 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 故曰格 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 故曰关 阴阳俱盛 不得相营 故曰关格 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关则不得小便 格则吐逆 关者甚热之气 格者甚寒之气 无出曰关 无入曰格 寒在胸中 遏絶不入 热在下焦 塡塞不便○阴阳易位 病名关格 寒在胸中 水浆不下 故曰格 热在丹田 小便不通 故曰关○此证多死 寒在上 热在下故也○大小便不通 亦谓之阴阳关格 乃三焦约之病也○关格者 谓膈中觉有所碍 欲升不升 欲降不降 欲食不食 此谓气之横格也
关格宜吐泻 关格必用吐 以提其气之横格 不必在出痰也○阴阳关格 前后不通 大便快利则小水自行○关格 死在朝夕 但治下焦可愈○关格忌用淡渗利小便之药
难治不治证 呕哕而小便不通者难治 中满鼓胀病 小便不通者亦难治○老人气虚 小便不通 为下焦血气乾者死○关格不通 不得尿 头无汗者可治 有汗者死○伤寒热病 及风温 狂言 直视 遗尿者死
小便不禁 遗尿者尿出不自知觉也○膀胱不约为遗尿○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肾与膀胱俱虚 内气不充 故脬中自滑 所出多而色白焉 是以遇夜而阴盛 愈多○水之本在肾 其末在肺则知 天一之水 自上而下 相为贯通也○下焦蓄血 与虚劳内损○下焦虚寒不能温制水液○肺气虚○下焦不归○下虚则遗尿 下虚 谓膀胱下焦虚也 下焦竭则遗尿失便 其气虚 不能自禁制也○色赤为热 色白为虚○小便不禁 属热 属虚○小便遗失者肺气虚也 宜安卧养气 禁劳役 以参芪补之 不愈则当责有热○下虚内损而不禁 宜补膀胱阴血 泻火邪为主○小便无度 或淋沥不禁 乃阴挺痿痺也
诸淋证 淋之为病 小便如粟状 小腹弦急 痛引脐中○诸淋所发 皆肾虚而膀胱有热也 心肾气郁 蓄在下焦 故膀胱里急 膏血砂石从小便道出焉○诸淋皆属于热 虽有冷淋 盖千百之一也○由心肾气郁 小肠膀胱不利 或忿怒房劳 忍尿酒肉 湿热下流 干于肝经 挺孔郁结 初则热淋血淋 久则火烁为砂石淋 如汤罐煎 久而生磏○大凡小肠有气则小便胀 小肠有血则小便澁 小肠有热则小便痛 痛者为血淋 不痛者为尿血○最不可用补药 气得补而愈胀 血得补而愈澁 热得补而愈盛 水道不行 加之谷道闭遏 未见其能生者也○肾虚极而淋者 当补肾精而利小便 不可独用利水药○淋病不可发汗 发汗则便血
劳淋 遇房劳卽发○酒慾过伤 膀胱之气虚损 滞而成淋
血淋 遇热则发 甚则尿血 热结茎痛○色鲜者心与小肠虚热○色如黑豆汁者肾与膀胱火也
热淋  暴淋痛甚 尿赤 淋沥
气淋 小便澁滞 常有余沥不尽 小腹胀满○气虚而淋
石淋 茎中痛 尿不能出 内引小腹 膨胀急痛 尿下砂石 令人闷絶
膏淋  尿浊如膏 浮凝如脂
沙淋 小便出细砂 沉在缸底 膀胱阴火 煎熬津液 凝结 轻则为砂 重则为石
冷淋 其证先寒战而得溲便 盖冷气与正气交争 冷气胜则寒战成淋 正气胜则寒战解而得便尿
诸淋通治 淋证所感不一 或因房劳 或因忿怒 或因醇酒 或因厚味 盖房劳者阴虚火动也 忿怒者气动生火也 醇酒厚味者酿成湿热也 积热旣久 热结下焦 所以淋沥作痛 初则热淋血淋 久则煎熬 水液稠浊 如膏如砂如石也 夫散热利小便 只能治热淋血淋而已 其膏淋沙淋石淋 必须开郁行气破血滋阴 方可也
赤白浊 水液浑浊 皆属于热○小便出赤浊 或白浊 其状漩面如油 光彩不定 漩脚澄下 凝如膏糊 或如米泔 或如粉糊 或如赤脓 皆是湿热内伤也 犹如天气热则水浑浊 浑浊之病 湿热明矣○先贤有言 夏则土燥而水浊 冬则土坚而水淸 此其理也 水火旣济则土自坚 其流淸矣 小便白浊 皆脾有虚热而肾不足 土邪干水也○便浊之证 因脾胃之湿热下流 渗入膀胱 故使溲便或白或赤而浑浊不淸也 血虚而热甚者则为赤浊 此心与小肠主病属火故也 气虚而热微者则为白浊 肺与大肠主病属金故也○赤白浊 皆因脾胃湿热 中焦不淸 浊气渗入膀胱为浊○赤者心虚有热 由思虑而得之 白者肾虚有寒 因嗜慾而致也○赤白浊 肥人多湿痰 瘦人是虚火○治法宜燥湿降火 兼升擧之○赤白浊 小腹疼痛不可忍 宜作寒治
蛊病白淫 脾传之肾病 名曰疝瘕○遗尿 闭癃 阴痿 脬痺 精滑 白淫 皆男子之疝也 血涸不月 腰膝上热 足躄 嗌乾 癃闭 小腹有块或定或移 前阴突出 后阴痔核 皆女子之疝也 但女子不谓之疝而谓之瘕也○夫脾受风邪 传于肾经 邪热内烁 故其证小腹寃热而痛 溲出白液 病名曰蛊 盖邪热内郁 眞精不守故也○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意淫于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 及为白淫 谓白物淋淫如精之状也
脬痺证 脬痺者小腹膀胱 按之内痛 若沃以汤澁于小便 上为淸涕○膀胱者津液之府 气化则能出 今风寒湿邪气 客于脬中则气不能化出 故脬满而水道不通也 足太阳之经 从巓 入络脑 脑气下灌 出于鼻为涕也○脬痺 卽寒淋之类也 属风寒湿
茎中痒痛 童儿精未盛而御女 老人阴已痿而思色 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 茎中痛 澁而为淋○若精已竭而復耗之则 大小便道牵疼 愈疼则愈欲大小便 愈便则愈疼 凡此当滋化源 不可误用知栢淡渗之剂 旣泻眞阳 復损眞阴○小便淋澁 茎中作痛 属肝经湿热○肝经气滞有热 玉茎引脇刺痛○茎中痒 出白津多 因脾土不足 不能滋生金水 以致肝经血虚火燥 盖脾胃为肝肾之源 心实主之
交肠证 妇人 小便中出大便 名交肠证
小便多寡 壮年小便甚少 而老者小便甚多何也 曰 壮者如春夏之气 升者多而降者少 老者如秋冬之气 降者多而升者少 故不同耳
飮后卽小便 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则小便○病人飮入胃 遽觉至脐下 便欲小便 由精气不输于脾 不归于肺 故心火上攻 便口燥咽乾
大便
大便病因 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食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府 阴受之则入五藏 入六府则身热 不时卧 上为喘呼 入五藏则?满 闭塞 下为飱泄 久为肠澼○春伤于风 夏必飱泄○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飱泄○淸气在下则生飱泄○湿胜则濡泄 註曰 湿胜则内攻于脾胃 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 故大肠传导而注泻也○大肠有寒则多鹜溏 有热则便肠垢○古人云无积不成痢 皆由暑月多食生冷 不能剋化 飮食积滞而成痢也○痢因有二 一者暑月烦渴 恣食生冷 二者夜卧失被 风湿外侵 二者皆令水谷不化 郁而生热 热与湿合 伤气分则成白痢 伤血分则成赤痢 气血俱伤则成赤白痢○肠垢者 肠间积汁垢腻也 亦曰滞下 言湿火滞于肠中 故谓之滞下
辨便色 肠中寒则肠鸣飱泄 肠中热则出黄如糜○泻 白为寒 靑黄红赤黑皆为热也 或以痢色 靑为寒者误也 伤寒少阴病 下痢纯靑水者热在里也 小儿急惊 利色多靑 为热明矣 痢色黄者脾热也 痢色红者为热心火之色 或赤者热之甚也 色黑者由火热亢极则反兼水化 故色黑也○血寒则凝 痢色必紫黑 成块 或杂脓血 盖脓为陈积也 血为新积也○湿多成五泄 如水倾下
泄证有五 胃泄者飮食不化 色黄○脾泄者腹胀满 泄注 食则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 大便色白 肠鸣 切痛○小肠泄者溲澁而便脓血 小腹痛○大瘕泄者裏急后重 数至圊而不能便 茎中痛
泄泻诸证 凡泄皆兼湿 初宜分利中焦 渗利下焦 久则升擧 必滑脱不禁 然后用澁药止之○先当分利水谷 次则理正中焦 理中治不效 然后方可断下○治泄 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太甘 甘则生湿 淸热亦不可太苦 苦则伤脾 惟淡剂利窍为妙○凡泄泻 小便淸白不澁为寒 赤澁为热○手足寒为冷证 手足温为热证○大便完谷不化而色不变 吐利腥秽 小便淸白不澁 身冷不渴 脉微细而迟者皆寒证也 凡谷肉消化 无问色及他证 便断为热 夫寒泄而谷消化者未之有也 或火性急速 传化失常 完谷不化而为飱泄者亦有之 仲景曰 邪热不杀谷 然热得湿则为飱泄也○暴泻非阳 久泻非阴
湿泄 卽濡泄 洞泄也 如水倾下 肠鸣 身重 腹不痛○寒湿伤于脾胃 不能腐熟水谷 故洞泄如水○水谷不化 淸浊不分○大渴引飮 因致水谷一时倂下
风泄 恶风自汗 或带淸血 由春伤风 夏感湿而发动 故其泻暴○风邪入于肠胃 故大便不聚而泻
寒泄 恶寒身重 腹胀切痛 雷鸣 鸭溏 淸冷 完谷不化○协寒自利不渴 曰鸭溏 亦曰鹜溏 所下淸白如鸭屎状也○寒泄须早晩服药 盖平朝服煖药 到夜 药力已尽 无以敌一夜阴气 所以无效 故临卧再服可也
暑泄 夏月暴泻如水 面垢 脉虚 烦渴 尿赤 自汗
火泄 卽热泄也 口乾喜冷 痛一阵 泻一阵 其来暴速 稠粘○腹中痛 痛一阵 泻一阵 所下如汤 后重如滞 泻下赤色 小便赤澁 烦渴 脉数
虚泄 困倦无力 遇飮食卽泻 或腹不痛 或完谷不化
滑泄 日夜无度 肠胃虚滑不禁 脉沉细○滑泄不禁 泻久不止 大孔如竹筒 直出无禁 气陷下
飱泄 夕食谓之飱 以食之难化者尤重于夕 故食不化泄出者谓之飱泄○淸气在下则生飱泄 註曰 淸气阳气也 阳为热 热气在下则谷不化○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飱泄 夫脾胃冲和之气 以化为事 今淸气下降或风邪久而干胃 是木贼土也 故冲和之气不能化而令物完出 谓之飱泄 或飮食太过肠胃受伤 亦致米谷不化 俗呼为水谷痢也○飱泄之证 夺食则一日可止 夫夺食之理 为胃弱不能剋化 食则为泄 如食不下 何以作泄 更当滋养元气之剂 候泄渐止 少与食 胃胜则安矣
痰泄  或泻或不泻 或多或少 时作时止 脉沉滑
食积泄 泄而腹痛甚 泻后痛减 臭如抱坏鷄子 噫气作酸 脉弦而滑○腹必耕痛方泄者是也 或肚腹满 按之坚者亦是也
酒泄 飮食过伤 遂成酒泄 骨立 不能食 但飮一二盃 经年不愈○飮酒后 特甚○伤酒 晨起必泄
脾泄 肢体重著 中脘有妨 面色萎黄 腹肚微满○食后倒饱 泻去卽宽 脉细○脾泄多老人肾虚 谓之水土同化○老人奉养太过 飮食伤脾 常常泄泻 亦是脾泄○脾泄已久 大肠不禁 此脾气已脱 宜急澁之○脾泄久 传肾为肠澼
肾泄 一名晨泄一名瀼泄 每五更 溏泄一次 此肾虚感阴气而然○腹痛无定处 似痢 骨弱 面黧 脚下时冷 尺脉虚弱者是也○肾虚 色慾所伤 多足冷 久则肉削 五鼓 脐下绞痛 或只微响溏泄一次○每日五更初 洞泄 此名脾肾泄○补肾不若补脾 补脾不若补肾 盖肾气怯弱则眞阳衰虚 不能上蒸脾土 脾胃虚寒则迟于运化 飮食不进 或虚胀 或呕吐 或泄泻 譬如 釜鼎之中 盛诸米谷 若无火力 虽终日 不熟 其何能化乎
暴泄 太阳传太阴下痢 为鹜溏 大肠不能禁固 卒然而下 大便如水 其中有小结粪硬物 欲起而又下 欲了而不了 小便多淸 此寒也 宜温之○有暴下无声 身冷 自汗 小便淸利 大便不禁 气难布息 脉微 呕吐 此为寒泄 急以重药温之
久泄 厥阴经动 下痢不止 其脉沉迟 手足厥逆 涕唾脓血 此证难治 法曰 风邪缩于内 宜散之○久泄 是风邪内缩 宜发其汗 散邪于四肢 布于经络 外无其邪则藏气安矣○凡久泻之由 多因眞阴虚损 元气下陷 遂成久泄 若非滋其本源则后必胸痞腹胀 小便淋澁 多致不起○久泄洞泄 属于肝经 木剋土而成 亦是肠澼 澼者肠中有积水也○飮食不节 起居不时 损其胃气则上升精微之气 反下降 泄久则太阴传少阴而为肠澼○虚滑久不愈 多传变为痢
泄泻宜用升阳之药 暑月霖雨时 人多病泄泻 乃湿多成五泄故也 内经曰在下者引而竭之 又曰治湿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  法当以淡渗之剂利之 然客邪寒湿之胜 自外入里而甚暴 若用利小便之药则 是降之又降 復益其阴而重竭其阳也 玆以升阳之药则是为宜耳○大法曰 寒湿之胜 助风以平之 又曰 下者擧之 正谓此也
泻与痢不同 泄泻之证 水谷或化或不化 幷无努责 惟觉困倦 若滞下则不然 或脓或血 或脓血相杂 或肠垢 或无糟粕 或糟粕相杂 虽有痛不痛之异而 皆里急后重 逼迫恼人 赤白交下为异
久泄成痢 太阴经受湿而为水泄虚滑 身重微满 不知谷味 久则传变而为脓血痢○夫痢者 皆由荣卫不和 肠胃虚弱 冷热之气乘虚 客于肠胃之间 泄而为痢也○飮食不节 起居不时 损其胃气则上乘精微之气 反下降 是为飱泄 久则太阴传少阴而为肠澼
痢疾诸证 带下之证 内经所载 有血溢 血泄 血便注下 古方则有淸脓血 及泄下 近世并呼 为痢疾 其实一也
赤痢  属血 自小肠来 湿热为本
白痢 属气 自大肠来 湿热为本○痢为湿热甚于肠胃 怫郁而成其病 皆热证也 俗以痢白为寒误也 如热生疮疖而出白脓 可以白为寒乎 若以白为寒赤为热则 兼赤白者乃寒热俱甚于肠胃之间而为病乎 况下迫窘痛 小便赤澁而痢白者亦多有之 为热明矣○凡泄痢无已 变作白脓 点滴而下 为之温脾不愈 法当温肾 盖肾主骨髓 白脓者骨髓之异名也 其证面色微黑 骨力羸弱
赤白痢 冷热不调 赤白各半 乍溏乍澁似痢非痢
水谷痢 脾胃气虚则不能消化水谷 糟粕不聚 变而为水谷痢○飱泄 亦曰水谷痢
脓血痢 脓血稠粘 裏急后重 皆属于火○溲澁而便脓血 知气行而血止也 盖溲澁而便脓血者言病因也 气行而血止者言治法也 故曰行血则便脓自愈 调气则后重自除○夫太阴湿主泻 少阴主痢 是先泄 亡津液而火就燥 肾恶燥 居下焦血分 其受邪者故便脓血 所谓泻属脾而痢属肾也○热积紫黑色者瘀血也 要知诸痢皆血瘀 惟黑为瘀甚耳○如烦燥 或先便脓 后见血 非黄莲不止 此上部血也○如恶寒 脉沉 或腰痛 脐下痛 非黄芩不除 此中部血也○如恶寒 脉沉 先见血 后便脓 非地楡不除 此下部血也
噤口痢 痢疾不纳飮食者谓噤口痢 如头疼心烦 手足温热 此乃毒气上冲心肺 如过飮苦澁凉药 以致闻食先呕○胃口热甚故也 人不知此 多用温热药及甘味 此以火济火 以滞益滞也○亦由脾虚
休息痢 凡乍发乍止者名休息痢○休息痢 经年不差 以致气血虚而不敛者○脾胃虚者
风痢 恶风 鼻塞 身重 色靑 或纯下淸水○风痢所下 似痢非痢 似血非血
寒痢  白如鸭溏 肠鸣 痛坠不甚
湿痢 腹胀身重 下如黑豆汁 或赤黑浑浊 此危证也○下痢如豆汁者湿也 盖脾胃为水谷之海 常兼四藏 故有五色之相杂 当先通利 此迎而夺之之义也
热痢 卽暑痢也 身热口渴 小便澁少 大便急痛 所下黄赤色○大凡痢疾 多因伏暑而得 但背寒 面垢 或面如涂油 齿乾烦寃 燥渴引飮 皆暑证也 不宜轻用附子等热药○其冷热蕴积肠胃间 滑泄垢腻者 名肠垢 卽热痢也
气痢  状如蟹渤 拘急独甚
虚痢 卽滑痢也○气弱困倦 谷食难化 腹微痛 或大痛 并无努责○如力倦 自觉气少 恶食 此为挟虚证 宜用补气血之药 虚廻而痢自止○虚滑不禁 甚则气血俱脱○痢稍久者不可下 胃虚故也○久痢五虚证 危困者宜大断下 五虚者脉细 皮寒 气少 泄利前后 飮食不入是也 如浆粥入胃 泄注止则虚者活矣
积痢 色黄 或如鱼脑浆 腹胀痛 恶食○无积不成痢○痢出于积滞 积物积也 滞气滞也 物积欲出 气滞而不与之出 所以下坠里急 乍起乍止 日夜凡百余度 人有此证 不论色之赤白 脉之大小 一皆以通利行之○飮食伤饱者注下酸臭 诸有积者 以肚热缠痛 推之
久痢 痢已减十之七八 秽积已尽 糟粕未实○久痢 体虚气弱 滑泄不止 当澁之 须以理气为佐 恐太澁亦能作疼也○久痢不止 服理中汤 益甚 此痢在下焦 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理中者理中焦 用此以固其下焦故也
疫痢 一方一家之内 上下传染 长幼相似 是疫毒痢也 当察运气之相胜 以治之
蛊疰痢 久痢不已 毒气蚀于藏府 下血如鷄肝 杂脓瘀○下黑血如鷄肝 发渴 五内切痛 此因服五石汤丸所致 其血自百脉经络而来
五色痢 乃脾胃食积 及四气相倂○脾胃为水谷之海 无物不受 常兼四藏 故痢有五色之相杂 当先通利○湿毒甚盛 下痢腹痛 大便如脓血 或如烂肉汁
八痢危证 冷痢白积○热痢赤积○冷热不调积下赤白○疳痢黄白积或见五色○惊痢靑积不臭○休息痢粪黑如鱼肠○醲痢腹胀便臭肛痛○蛊疰痢下紫黑血如猪肝
痢疾腹痛 者肺经之气郁 在大肠之间 实者下之 虚者以苦梗发之 不可用参芪
痢疾里急后重 里急者窘迫急痛是也 后重者大肠坠重而下也 其证不一 有因火热者谓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是也 有因气滞者此大肠之气壅而不宣通也 有因积滞壅盛者是有物结坠也 有气虚者此大肠气降而不能升也 有血虚者所谓虚坐努责是也 治法 火热者淸之 气滞者调之 积滞者去之 气虚者升之 血虚者补之○后重者本因邪压大肠而坠下 故大肠不能升上 而重用大黄槟榔辈 泻其所压之邪 今邪旣泻而其重因在者 知大肠虚滑不能自收 而重用御米壳等澁剂 固其滑 收其气 亦愈也○自古治里急后重 但用木香槟榔调气 及大黄下积 至丹溪 始用挑仁滑石活死血 其效如鼓应桴○下坠异常 积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 此为死血○气行 血和 积少 但虚坐努责 此为亡血证○裏急者腹中不宽快也 虚坐而大便不行者血虚也 后重者虚气坠下也
痢疾大孔痛 因热流于下○一曰温之 一曰淸之 如久病身冷 脉沉小 宜温之 如暴病身热 脉浮洪 宜淸之
痢疾宜下 痢初得一二日间 元气未虚 必推荡之 此通因通用之法 下后 看气血调理 五日后 不可下 脾胃虚故也○此亦大槩言之 气血弱者虽一二日 不可下 实者十余日后 亦可下之○下痢腹满为实 当下之○局方例 以热药为主 澁药为佐 用之于下痢淸白者犹可 其里急后重 经所谓下迫者皆属火热所为 加以澁热 非杀之而何
治痢要诀 行血则便脓自愈 调气则后重自除○治痢者 必用寒以胜热 苦以燥湿 微加辛热佐之 以为发散开通之用 固无不效矣○大要以散风邪 行滞气 开胃脘为先 待其腹痛后重皆除 然后乃用断下之药○后重者宜下○腹痛者宜和○身重者除湿○脉弦者去风○脓血稠粘者以重药竭之○身冷自汗者以热药温之○风邪内缩者宜汗之○鹜溏为痢者宜温之○又曰 在表者发之 在里者下之 在上者涌之 在下者竭之 身表热者内疎之 小便澁者分利之○又曰 盛者和之 去者送之 过者止之
泄痢易治难治辨 太阴脾经受湿而为水泄 久则传变而为脓血痢 是脾传肾 谓之贼邪 故难愈 若先痢而后泻 是肾传脾 谓之微邪 故易愈○飱泄 脉大手足寒 难已 脉小手足温 易已○下痢 手足温易治 手足寒难治○下痢有微热而渴 脉弱者自愈○下痢 脉数 有微热 汗出 令自愈○下痢脉大者为未止
泄痢吉凶证 痢不治证○脉大○身热○鸭屎○发渴○咳逆○五色○噤口○红水○脣红○手足冷○气喘○痢后烦渴欲飮为心絶○小便絶不通为胃絶○下痢之证 身凉 能食 小便通 易安○凡下痢谵语直视 及厥躁 不得眠 汗不止 无脉 及自利不禁 身热 脉实者皆死○泄泻久不止 手足寒 脉虚脱 烦躁 发呃 气短 目直视 昏冒不识人 皆死证也
饭后随卽大便 盖脾肾交济 所以有水谷之分 脾气虽强而肾气不足 故飮食下咽而大府为之飱泄也 当使脾肾之气交通则水谷自然剋化
大便秘结 肾主五液 津液润则大便如常 若飢饱劳役 或食辛热 火邪伏于血中 耗散眞阴 津液亏少 故大便结燥 又有年老气虚 津液不足而结者 经曰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者是也○脉浮而数 能食 不大便 此为实 名曰阳结也 期十七日当剧 脉沉而迟 不能食 身体重 大便反硬 名曰阴结 期十四日当剧○治法 阳结者散之 阴结者温之○燥结者大便秘澁不通也 燥属少阴 津液不足 以辛润之 结属太阴 有燥粪 以苦泄之○胃实而秘者能飮食 小便赤 胃虚而秘者不能飮食 小便淸利○实则宜荡涤肠胃 开结软坚 虚则宜滋养阴血 润燥散结○昼则便难行 阳气也 宜用杏仁 夜则便难行 阴血也 当用桃仁 老虚人大便燥秘 脉浮在气 杏仁陈皮 脉沉在血 桃仁陈皮 所以俱用陈皮者 以手阳明与手太阴 俱为表里也
老人秘结 老人藏府秘澁 不可用大黄 缘老人津液少 所以秘澁 若服大黄以泻之 津液皆去 定须再秘 甚于前 只可服滋润大肠之药○忽尔 腹痛 头痛 恶心不食 正是老人风秘 藏府壅滞 气聚胸中则腹胀 恶心不欲食 上至于巓则头痛 神不淸
大便不通 热邪入里则胃有燥粪 三焦伏热则津液中乾 此大肠之挟热然也○虚人藏冷而血脉枯 老人肠寒而气道澁 此大肠之挟冷然也○腹胀痛闷 胸痞欲呕 此宿食留滞也○肠胃受风 涸燥秘澁 此风气燔灼也○若气不下降而谷道难 噫逆泛满 必有其证矣○大肠与肺为表里 大肠者诸气之道路关焉 孰知流行肺气为治法之枢纽乎○古方通大便 皆用降气之剂 盖肺气不降则大便难于传送 用杏仁枳壳沉香诃子等是也○老人虚人风人 津液少而秘者 宜以药滑之 用麻仁脂麻阿胶等是也○若妄以峻剂逐之则 津液走气血耗 虽暂通而卽復秘 或更生他病矣○久病 腹中有实热 大便不通 微利之 不可用峻利之药
大小便不通 大小便不通者阴阳关格 乃三焦约之病也 凡大小便不通 内经谓之三焦约 约者不行也
脾约证 伤寒阳明病 自汗出 小便数则津液内竭 大便必难 其脾为约○胃强脾弱 约束津液之不四布 但输膀胱 故小便数而大便难○脾弱则土亏 肺金受火之剋 肺耗则津竭 脾失转输之令 肺失传送之职 宜大便秘而难 小便数而无藏蓄也 理宜滋养阴血 使阳火不炽则肺金行淸化 脾土淸健而运行津液则肠润而自通矣○此丸用之 于热甚而气实 与西北人壮实者 无有不安 若用于东南人 与热虽盛而气血不实者 将见脾愈弱而肠愈燥矣 须知在西北 以开结为主 在东南 以润燥为功【外形篇】


脑为髓海 脑为髓之海 髓海有餘则轻劲多力 不足则脑转 耳鸣 脛痠 眩冒 目无所见
头病外候 头者精明之府 头倾 视深 精神将夺矣○伤寒头重 不有二证 太阳病深 头重不能擧 阴阳易病 亦头重不能擧 皆危证也○伤寒阳脉不和则头为之摇 有心藏絶者亦摇头 痓病风盛则摇头 皆凶证也○有里痛而摇头者亦重证也
头风证 素有痰飮 或櫛沐取凉 或久卧当风 以致贼风入脑入项○自颈以上 耳目口鼻眉稜之间 有麻痺不仁之处 或头重 或头晕 或头皮顽厚 不自觉知 或口舌不仁 不知食味 或耳聋 或目痛 或眉稜上下掣痛 或鼻中闻香极香 闻臭极臭 或只呵欠而作眩冒之状○头风发时 闷痛 必欲绵帕包裹者热鬱也
眩晕 或云眩冒 眩言其黑 晕言其转 冒言其昏 其义一也○上虚则眩○上气不足 目为之眩?虚而眩晕○藏府筋骨血气之精 与脉幷 为目系 上属於脑 后出於项中 故邪中於项 因逢其身之虚 其入深则随眼系 以入於脑 入於脑则脑转 脑转则引目系急 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风入而眩晕○头痛巓疾 下虚上实 过在足少阴巨阳 甚则入肾○徇蒙招尤 目眩耳聋 下实上虚 过在足少阳厥阴 甚则入肝○下虚者肾虚也 肾虚则头痛 上虚者肝虚也 肝虚则头晕○肝厥头晕 肾厥巓痛○诸风掉眩皆属於肝 曰 掉 摇也 眩 昏乱旋运也 风主动故也 所谓风气动而头目眩运者 由风木旺 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 风火皆属阳 多为兼化 阳主乎动 两动相搏则头目为之眩晕而旋转矣 火本动也 焰得风则自旋转 人 或乘舟車 及作环舞而眩晕者 其动不止而左右紆曲 故经曰曲直动摇风之用也 眩晕而呕吐者风热甚故也○眩晕者中风之渐也○眩晕皆称为上盛下虚 盖虚者气与血也 实者痰涎风火也○眩晕者痰因火动也 盖无痰不能作眩 虽因风者亦必有痰○痰在上 火在下 火炎上而动其痰
风晕  伤风眩晕 惡风自汗 或素有头风而发作
热晕  火热上攻 烦渴引飮 或暑月热盛
痰晕  痰盛呕吐 头重不擧○眩而悸 是飮
气晕 七情过伤 气鬱生涎 痰涎迷塞心窍而眩晕 眉稜骨痛 眼不可开
虚晕 老人 每早起眩晕 须臾自定 此是阳虚○臨事不寧 眩晕嘈杂 此心脾虚怯也○内伤气虚而晕○失血过多而晕○肾虚 气不归元而晕
湿晕  冒雨伤湿 鼻塞 声重而晕
头目不淸利  此由风湿热痰涎鬱于精明之府
正头痛 三阳有头痛 三阴无头痛 惟厥阴脉与督脉会於巓 故有头痛 少阴亦有头痛 但稀少耳○足太阳之脉 上额交巓 直入络脑 别下项 其病衝头痛 目似脱 项似拔 卽正头痛也○头痛多主於痰 痛甚者火多也 有可吐者 亦有可下者 诸经气滞 亦作头痛○头痛连眼痛 此风痰上攻 须用白芷开之○头痛须用川芎 如不愈 各加引经药 太阳羌活 阳明白芷 少阳柴胡 太阴苍朮 少阴细辛 厥阴吴茱萸
偏头痛 足少阳之脉 起目锐眥 上抵头角 其病头角额痛 此偏头痛也○在左 属风 属血虚○在右 属痰 属热痰○头风之甚者久则目昏偏头痛者属少阳相火 久则目束 小大便秘澁 皆宜出血而大下之○偏头痛年久 大便燥 目赤 眩晕者此肺乘肝 气鬱血壅而然
风寒头痛 风寒伤上 邪从外入 客於经络 令人振寒头痛 或风寒之邪 伏留阳经 为偏正头痛
湿热头痛  心烦头痛者 病在膈中
厥逆头痛 当有所犯大寒 内至骨髓 髓者以脑为主 令脑逆 故令头痛 齿亦痛 名曰脑风○头痛連齿 或引兩眼 时作时止 延年不已 此由风寒留於骨髓 令脑逆○邪气逆上阳经而作痛 甚则发厥 头痛 齿亦痛○厥逆痛 卽肾厥 巓顶痛 不可忍
痰厥头痛 头痛 每发时 两颊靑黄 眩运 目不欲开 懶於言语 身体沉重 兀兀欲吐 此厥阴太阴合病○湿痰发则痛密无间○头痛苦甚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 此乃脾胃虚弱痰厥头痛也 其证头苦痛如裂 身重如山 四肢厥冷 呕吐 眩晕 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
气厥头痛 气血虚而邪气逆上为头痛○头痛 耳鸣 九窍不利 两太阳穴痛甚 此气虚头痛○血虚头痛 自鱼尾 上攻而为痛○气上不下 厥而为痛
热厥头痛 头痛 烦热 虽冬天大寒 犹喜风寒 其痛暂止 略来煖处 或见烟火则其痛復作
湿厥头痛  冒雨伤湿 头重眩痛 遇阴雨则甚
头痛当分六经 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高巓之上 惟风可到 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 然亦有三阳三阴之异焉○太阳头痛 惡风寒 脉浮紧○少阳头痛 往来寒热 脉弦○阳明头痛 自汗 发热 脉缓长实○太阴头痛 必有痰 身重 脉沉缓○少阴头痛 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足 寒气逆为寒厥 其脉沉细○厥阴头痛 或吐痰沫 厥冷 其脉浮缓○三阳热鬱头痛 不敢见日光 置氷於顶上 宜汗吐下三法并行 乃愈
脑风证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其证项背怯寒 脑户(穴名)极冷
首风证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其证头面多汗 惡风 当先风一日则病甚 头痛不可出内 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沐浴后 眩晕头痛
眉稜骨痛 眉心幷眉梁骨痛者痰也○眉稜骨痛 连目不可开 昼静夜剧 或因湿痰 眉眶骨痛 身重○眉眶痛 属风热与痰○眉轮骨痛痰火也 眉眶痛亦痰火之徵也○因风寒 眉骨痛
头痛不治难治证 眞头痛者其痛上穿风府 陷入泥丸宫 不可以药愈 朝发夕死 夕发朝死 盖头中人之根 根气先絶也○头沉痛 入泥丸 手足冷 爪甲靑者 谓之眞头痛 其連齿痛甚者属少阴厥证 俱不治○头痛目痛 久视无所见者死○头目痛 卒视无所见者亦死○凡眩晕言乱 汗多下利 时时自冒者虚极 难治
风头旋 别无疾痛 不自觉知 常常头自摇者是也○肝风盛则摇头○治法同头风
脑缝开裂  人大热 发头热者 令脑缝裂开
头生白屑 肺之证也 肺主皮毛 故因风热而头皮燥痒 生白屑

面病专属胃 手足六阳之经 虽皆上至头而足阳明胃之脉 起於鼻 交頞中 入齿 挟口环脣 倚颊車 上耳前 过客主人 维络于面上 故面病专属於胃 其或风热乘之则令人面肿 或面鼻色紫 或风刺癮疹 或面热 或面寒 随其经证而治之
面热 面热者足阳明病○面热者胃病也○面赤如醉者胃热上熏也○面热因鬱热○飮食不节则胃病 胃病则气短 精神少而生大热 有时显火上行 独燎其面○面热 脉洪大而有力 此乃阳明经多血多气 因膏粱 积热而致
面寒  面寒者胃虚○胃中有寒湿则面不能耐寒
面见五色 肝外证面靑善怒 心外证面赤善笑 脾外证面黄善噫 肺外证面白善嚔 肾外证面黑善恐欠○足厥阴之脉病 面尘脱色 足少阳之脉病 面微尘 手厥阴之脉病 面赤 足少阴之脉病 面黑如炭色 足阳明之脉病 颜黑○太阳病终者面色白 絶汗出 少阴病终者面黑 齿长而垢 太阴病终者面黑 皮毛焦○一妇人 因忧思 飮食失节 得面色黧黑不泽 环脣尤甚 心悬如飢 此心肺之阳气虚 不能行荣卫而光泽於外 肝肾阴气上溢於阳中 故黑色显於面 又脾之华在脣 今水来侮土 故黑色见於脣
面戴阳证 面戴阳者浮火所衝也○诸病面赤 虽伏火热 禁不得攻里 为阳气怫鬱 邪气在经 宜发表以去之 经曰火鬱则发之是也 疮疡亦然○面戴阳者 面虽赤而不红活 乃下虚也 医者不察 误用凉药则气消而成大病矣○面赤色者阳气怫鬱在表 当解之 发汗卽愈○伤寒少阴证 面戴阳者 下虚故也
胃风证 胃风为面肿○面肿曰风○此风乘阳明经也 气血俱多 风肿宜汗先○初飮食讫 乘风凉而致 其证飮食不下 形瘦 腹大 惡风 头多汗 膈塞不通 脉右关弦而缓带浮○虚风 麻木 牙关紧急 目内蠕动 胃中有风 独面肿○一人患 鼻额角痛 或麻痺不仁 脣口颊車髮际連牙肿痛 口不得开 额与颊車常如糊绳 手触则痛 此阳明经络受风热毒气而然
肾风证 虚不当刺 不当刺而刺后五日 其气必至 至必少气时热 时热从胸背 上至头 汗出 手热 口乾 苦渴 小便黄 目下肿 腹中鸣 身重难以行 註曰 痝然肿起貌 壅谓目下壅如卧蚕形也○面痝然浮肿疼痛 其色炱黑 多汗惡风者属肾风证 治法闕
搭顋肿 腮肿 亦名痄腮 因风热或膏粱积热而作
面上杂病 风客皮肤 痰渍藏府 则面生??○脾肺风湿 搏热则生疮 红紫或肿

眼为臟腑之精 五藏六府之精气 皆上注於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 骨之精为瞳子 筋之精为黑眼 血之精为络其窠 气之精为白眼 肌肉之精为约束褁擷 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系 上属於脑 后出於项中 故邪中於项 因逢其身之虚 其入深则随眼系 以入於脑 入於脑则脑转 脑转则引目系急 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因风眩晕也) 邪中其精 其精所中 不相比也则精散 精散则视岐 视岐见兩物也○目者五藏六府之精也 荣卫魂魄之所常营也 神气之所生也 故神勞则魂魄散 志意亂 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阴 白眼赤脉法於阳也 故阴阳合传而为精明也 目者心之使也 心者神之舍也 故神精亂而不转 卒然见非常之处 精神魂魄 散不相得 故曰惑也  是以五藏六府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稟受於脾土 上贯於目而为明 故脾虚则五藏之精气皆失所使 不能归明於目矣
五轮
气轮  病因凌寒冒暑 受飮寒浆 肌体虚疎 寒邪入内○其候或痛或昏 传在白睛 筋多肿赤 视日如隔 雾看物似生烟 日久不治 变成白膜 黑暗难开
风轮  病因喜怒不常 作勞用心 昼视远物 夜读细书○其候眥头尤澁 睛内偏疼 视物不明 胞弦紧急 宜去风药
肉轮  病因多食热物 好喫五辛 远道奔驰 食饱耽眠 风积痰壅○其候眼胞赤肿 昏蒙多泪 倒睫澁痛 瘀血侵睛 宜疎醒脾药
血轮  病因七情烦勞 内动於心 外攻於目○其候亦筋缠眥 白膜侵睛 胞肿 难开 昏澁 日久不治 失明愈深 宜洗心凉血药
水轮  病因劳役过度 嗜慾无厌 又伤七情 加之多飡酒麪 好啖咸辛 因动肾经 通於黑水○其候冷泪 鎭流於脸 上飞蝇相 趁於睛前 积聚风虚 或澁或痒 结成瞖障 常多昏暗 宜用补肾药
八廓
天廓 病因云中射鴈 月下看书 多食腥羶 侵冒寒暑○其候视物生烟 眥疼难开 不能辨认
地廓  病因湿渍 头上冷 灌睛眸○其候眼弦紧急 瘀血生疮
火廓  病因心神恐怖 赤脉侵眥 血灌瞳人○其候瞼头红肿 睛内偏疼 热泪如倾
水廓  病因努力 争鬪击棒 开弓骤骑 强力生病○其候常多昏暗 睛眩 泪多
风廓  病因枕边窓穴 有风不能遮闭 坐卧当之 脑中风邪○其候黑睛多痒 兩瞼常烂 或昏多泪
雷廓  病因失枕睡卧 酒后行房 血脉满溢 风邪内聚○其候眥头赤肿 瞼内生疮 倒睫拳毛 遮睛努肉
山廓  病因撞刺磕损 致令肉生兩瞼 瞖闭双睛 若不早治 水沉昏暗 瘀血侵睛
泽廓  病因春不宣解 冬聚阳毒 多湌热物 致令脑脂凝聚 血泪攻潮 有如雾笼 飞蜂黑花常见
眼有内外眥 目之内眥 太阳经之所起 血多气少 目之锐眥 少阳经也 血少气多 目之上纲 太阳经也 亦血多气少 目之下纲 阳明经也 血气俱多 此三经俱会于目 惟足厥阴经連於目系而已 故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 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 故出血者宜太阳阳明 盖此二经血多故也 少阳一经不宜出血 血少故也 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 刺少阳出血则目愈昏矣
诸脉属目 心合脉 诸脉者皆属於目○五藏六府精华 皆稟於脾 注於目 故理脾胃则气上升而神淸也 肝之系虽总於目而照彻光彩 实肾精心神所主 故补精安神者乃治眼之本也○因心事烦冗 飮食失节 劳役过度 故脾胃虚弱 心火太盛则百脉沸腾 血脉逆行 邪害孔窍 所谓天明则日月不明是也○脾者诸阴之首也 目者血脉之宗也 故脾虚则五藏之精气皆失所司 不能归明於目矣 心者君火也 主人之神 宜静而安 相火代行其令 相火者包络也 主百脉 皆荣於目 旣劳役运动 损其血脉 故诸病生焉 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 是治标不治本 不明此理也
目者肝之窍 人卧则血归於肝 肝受血而能视○肝虚则目??无所见○目瞑者肝气不治也○肝藏血 热则目赤肿 虚则眼前生花○目者肝之外候 肝取木 肾取水 水能生木 子母相合 故肝肾之气充则精彩光明 肝肾之气乏则昏蒙晕眩 心者神之舍 又所以为肝肾之副焉 盖心主血 肝藏血 血能生热 凡热衝发於眼 皆当淸心凉肝
眼病无寒 歷考眼科之病 无寒而有虚与热
眼无火不病 白轮变赤 火乘肺也 肉轮赤肿 火乘脾也 黑水神光被瞖 火乘肝与肾也 赤脉贯目 火自甚也 能治火者一句了 故内经曰热胜则肿 凡目暴赤肿起 羞明隐澁 泪出不止 暴寒目瞒 皆火热之所为也 治火之法 在药则咸寒吐之下之 在鍼则神庭上星顖会前顶百会 血之○大凡眼之为患 多生於热 治法 以淸心 凉肝 调血 顺气为先
眼病所因 生食五辛○接热飮食○刺头出血多○极目远视○夜读细书○久处烟火○博奕不休○夜间读书○飮酒不已○热飡麪食○抄写多年○雕鏤细作○泣泪过多○房室不节○數向日月轮看○月下读书○夜视星月○极目瞻视山川草木皆丧明之由也○又有驰骋畋猎○冒涉风霜○迎风逐兽日夜不息皆伤目之由也○眼病 属风热 与血少 神勞 肾虚
内障 内障者肝病也○内障者 不疼不痛 无泪无眵细观如薄雾之形 久视如轻烟之状 飞蝇散乱 悬蟢虚空 日渐月增 脑脂下结於乌轮 瞖障渐生於黑水○内障昏蒙 外无瞖膜 因脑脂下凝 乌珠转白 或如金色或菉豆色 或如云烟或见五色 治比外障更难 如脑脂凝结 瞳人反背者不治○内障先患一眼 次为两目俱损者 皆有瞖在黑睛内 遮瞳子而然 夫通黑睛之脉者目系也 目系属足厥阴足太阳手少阴三经 三经虚则邪从目系 入黑睛内为瞖 以鍼言之则当取三经之兪穴○凡昏弱不欲视物 内障见黑花 瞳子散大 皆里病也○属血少神勞肾虚也 宜养血补水安神以调之
圆瞖  在黑珠上一点圆 日中见之差小 阴处见之卽大 视物不明 转见黑花 此由肝肾俱虚而得
氷瞖  如氷冻坚实 傍观自透於瞳人内 阴处及日中看之 其形一同 疼而泪出 此肝胆病
滑瞖  有如水银珠子 但微含黄色 不疼不痛 无泪 遮遶瞳人
澁瞖  微如赤色 或聚或开 兩傍微光 瞳人上如凝脂色 时復澁痛 无泪出
散瞖  形如鳞点 或瞼下生粟 日夜痛楚 瞳人最疼 常下热泪 此三证皆肝肺相传
横开瞖 上横如劒脊 下面微微甚薄 不赤不痛 此病稀少
浮瞖  上如氷光白色 环遶瞳人 生自小眥头 至黑珠上 不痛不痒 无血色相潮
沉瞖  白点藏在黑水下 向目细视方见 其白眼睛疼痛 昼轻夜重 间或出泪
偃月瞖  膜如凝脂 一边厚 一边薄 如缺月 其色光白 无瑕疵 前四证并皆难治
枣花瞖  周回如锯齿 四五枚相合 赤色 刺痛如鍼 视物如烟 昼则痛楚 多泪昏暗
黄心瞖  四边皆白 但中心一点黄团 团在黑珠上 时下澁泪 此兩证肝肺风热
黑花瞖 其状靑色 大小眥头澁痛 频频下泪 口苦 盖胆受风寒
胎患 初生观物转睛不快 至四五岁 瞳人洁白 昏蒙不见 延至年高 无药可治 由胎中受热
五风变 五色变为内障 头痛甚 却无泪 日中如坐暗室 常自忧嘆 此毒风脑热所致
雷头风 此热毒之气 衝入眼睛中 牵引瞳人 或微或大或小 黑暗全不见物
惊振  因病目 再被撞打 变成内障 日夜疼痛 不能视三光 前四证俱不可治
绿风 初患头旋 兩额角相牵 瞳人連鼻鬲皆痛 或时红白花起 肝受热则先左 肺受热则先右 肝肺同病则齐发
乌风 眼虽痒痛而头不旋 但渐渐昏暗 如物遮定 全无瞖障 或时生花 此肝有实热
黑风 此与绿风相似 但时时黑花起 乃肾受风邪 热攻於眼 宜凉肾
靑风 此眼不痛不痒 瞳人儼然如不患者 但微有头旋 及生花 转加昏蒙
肝虚雀目 雀目者日落卽不见物也○因肝虚血少 时时花起 或时头疼 年深则双目盲 小儿因疳得之
高风雀目  与前证虽同 但纔至黄昏 便不见物 经年瞳子如金色 名曰黄风 不治○雀目之证 暮则不见物 至晓復明何也 曰肝虚也○目得血而能视 肝旣无血则目瞀而不明矣○其暮暗而晓復明者何也曰 木生於亥而旺於卯 絶於申 至於酉戌之时 木气衰甚 故瞑 至於卯之分 木气稍盛而目復明矣○雀目终变为黄胀而死 何也 曰 木絶於申 乃水土长生之地 木衰而土盛 故变为黄胀 宜平胃散以平土气 四物汤以补肝虚
肝虚目暗  远视不明 眼前花子频起 眥目赤痛 有时看一成二
外障 外障者肺病也○在睛外遮暗○诊目痛 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 从下上者阳明病 从外走内者少阳病○凡赤脉瞖初从上而下者 属太阳 主表 必眉稜骨痛 或脑项痛 或半边头肿痛 治法宜温之散之○赤脉瞖初从下而上者或从内眥出外者 皆属阳明 主里 故其证多热 或便实 治法宜下之寒之○赤脉瞖初从外眥入内者 属少阳主半表半里 治法宜和解之
肝臟积热  眼先患赤肿疼痛 怕日羞明 泪澁难开 忽生瞖膜 初患一目不见 以致兩目齐患 此肝藏积热○风眼肿则软 热眼肿则硬○眼赤而痛者肝实热也○眼赤肿而足寒者 必以温汤 频洗其足 甚妙
混睛  白睛先赤 后痒痛 泪下 闭澁难开 年深则睛变成碧色 满目如凝脂 赤脉横贯
努肉攀睛 或眼先赤烂 多年肝经为风热所衝而成 或用力作劳而得 或痒或痛 自兩眥头 努出筋膜 心气不寧 忧虑不已 遂乃攀睛○兩眥呈露生努肉者心热血旺也○攀睛努肉者心热也○大眥赤红 肉堆起者心经实热也 小眥赤红 丝血胀者心经虚热也
兩瞼粘睛  此乃烂弦风也 双目赤烂 或痒或痛 经年不愈○目眶赤烂岁久 俗呼为赤瞎是也 当以三稜针 刺目眶外 以泻湿热卽愈○烂弦风者风沿眼系上 膈有积热 自飮食中 挟怒气而成积而久也 眼沿因脓溃而肿 其中生细小虫丝 遂年久不愈而多痒者是也
膜入水轮  此因黑珠上生疮 稍安 其痕不没 浸入水轮 虽光未絶 终亦难治
钉瞖根深  心肝留热 致使眼疼痛 生瞖膜 经久其色如银钉 入黑睛 不可治○睛上生瞖 如银钉子头 故谓之钉瞖
黑瞖如珠  此起在黑水上 如小黑豆 疼痛泪出 不可用点药 乃肾虚受风热而得
花瞖白陷  白瞖旋遶瞳人 点点如花白鳞砌者 此因肝肺伏藏积热○花瞖者 睛上忽生白瞖 如枣花之砌 鱼鳞相似
水瑕深瞖  黑水内 横深瑕盘 靑色 沉沉深入 痛楚无时 此五藏俱受热
玉瞖浮满  黑珠上浮玉色 不疼痛 瞖根不红 不宜针割
顺逆生瞖 凡瞖自下生上者为顺 自上而生下者为逆 顺则易安 逆则难治
鷄冠蜆肉  瞖生瞼内 如鷄冠蜆肉 或靑或黑 须翻出看之 阻碍痛楚 怕日羞明 盖脾经先受热 后有所传○瞼内生如鷄冠蜆肉 乃脾风热也
瞼生风粟  兩瞼上下 初生如粟米大 渐大如米粒 或赤或白 不甚疼痛 此肝壅瘀血所成○瞼生风粟者眼痛状如眯 名曰粟眼 其眼瞼皮肉上下 有肉如粟粒 泪出磣痛 可翻眼皮起 以针拨之 兼服汤散 宣其风热○眼上下胞 或目脣间 如疥点者热在脾
胞肉胶凝  眼胞皮肉有似胶凝 肿高如桃李 时出热泪 乃风毒所注○上下胞肿如桃者 脾热也○热气蓄聚而伤饱 所以胞合
漏睛脓出  眥头结聚生疮 流出脓汁 无瞖障 不疼痛 因心气不寧 幷风热在瞼中○风热客於瞼眥之间 令眥内结聚 津液乘之 故成脓出不止 俗呼为漏睛 或眼因患疮 出脓血后 大眥头常出脓涎 亦名漏睛 若不早治 日久则眼生黑点 侵损於目卽难治
蟹睛疼痛  如大豆子 出黑珠上 疼痛不可忍 又名损瞖○肝有积热 上衝於目 令目痛甚 当黑睛上生黑珠子 如蟹之目 以为名 或有如豆者名曰损瞖 极难治
突起睛高  风毒流注 五藏不能消散 忽然突起痒痛 乃热极所致○风热痰飮 渍於藏府 蕴积生热 热衝於目 故令眼珠子突出 是名睛胀 宜服凉药泻肝 凡瞳人胀起者水轮胀也○乌轮突起 里热刺痛 谓之热眼○井水灌眼中
风起喎偏  偏风牵引 双目喎斜 泪出频频 却无瞖膜 不痒不痛○眼偏视者风邪攻肝 牵引瞳人 故令偏视
倒睫拳毛  倒睫拳毛 卽眼睫毛倒 入眼中央是也○泪出涓涓 瞖膜渐生 眼皮渐急 睫倒难开 瞳人如刺样痛 此脾受风热○眼楞紧急缩少者倒睫拳毛之渐也 盖阳虚则眼楞紧急 阴虚则瞳子散大○倒睫拳毛 由目紧急皮缩之所致也 盖内伏热攻阴气外行 当去其内热幷火邪 使眼皮缓则毛立出瞖自退
风牵瞼出  上下瞼俱赤 或翻出一瞼在外 此脾受风毒 若年深瞼内俱赤则不治
神祟疼痛  旧无根因 忽然疼痛 或如鍼刺 或如火灸 兩太阳穴掣痛 早轻晩重
旋螺尖起  目痛生瞖膜 尖起而赤 似旋螺
鶻眼凝睛  輪硬而不能转侧 此不可治
轆轤转关  睛藏上下瞼 不能归中 所以言之为轆轤也 亦难治○风寒入贯瞳人 攻於眼带则瞳人牵曳向下 名曰坠睛眼 亦轆轤转关之类 若日数渐多卽拽破瞳人 两眼俱陷则不见物
被物撞打  目被撞打 疼痛无时 瞳人被惊 昏暗濛濛 眼眶停留瘀血
撞刺生瞖  因撞刺 生瞖疼痛 或兼风热 转加痛楚 昏暗不见
血灌瞳人  瞳人为血灌注 痛如锥刺 皆无瞖膜 视物不明 由肝气闭 血无所归而得 宜引血归肝
眯目飞尘飞丝  尘埃入目 粘睛不脱 或被飞丝所侵 或被砂石 所苦疼痛隐澁 揩碎不开
天行赤目  目忽赤肿 晨昏痛澁 长幼相似 此天行时疾
赤眼后生瞖 此证轻则无妨 重则疼痛而白睛红花 乃生瞖膜 此由五藏积热○暴赤后 热流肺经 轻则朦朧而已 重则生云膜 如黄膜从下生而上衝黑睛者可治 如赤膜从上生下遮覆黑睛 名曰垂帘膜 难治
胎风赤烂  小儿初生 便有此证 至三四岁 双目红而弦 边赤烂 时復痒痛
风赤疮疾 眼兩瞼似朱砂涂而生疮 黑睛端然无所染 此因脾藏风热 久不治则生瞖膜
衝风泪出 至冬月尤甚 此因肺虚 遇风冷而发○衝风泪出 俗言作冷泪者非也 风衝于内 火发于外 风热相搏 由是泪出○眵泪热而交流 兩瞼赤者属肝热之甚
暴风客热 眼为暴风热所攻 白睛起障 覆黑珠 瞼肿痒痛
瞼硬睛痛  瞼中红赤而坚硬 眼睛疼痛而泪出 怕日羞明
痛如鍼刺  睛忽然疼痛 如鍼刺 双目根紧急 坐卧不安 此热毒在心
痒极难任  眼痒极甚 瞳子連眥头皆痒 不能收瞼 此因胆受风热得之
瞳人乾缺  眼睛乾澁 全无泪液 始则疼痛 后来稍定 或白或黑 不见物 此证不可治
黄膜上衝  黑睛从下 生黄膜上衝 疼痛甚 至闭澁难开 此脾受风 食毒而作
赤膜下垂  眼中有膜 自上垂下 遮黑睛 名垂帘膜 望风泪出 怕日羞明 此客邪上衝
小眥赤脉  小眥中生赤脉 渐渐衝眼 急宜早治 此三焦积热 忌热毒物及房事
小儿通睛 婴儿双眼睛通者 欲观东边则见西边 若振掉头脑则睛方转 此肝受惊风
小儿胎中生赘  眼瞼中生赘子 初生如麻子大 日渐如豆 悬垂瞼内 此脾经风热所攻
小儿靑盲  胎中受风 五藏不和 呕吐黄汁 两眼一同 视物不明 无治法○靑盲者瞳子黑白分明 直物而不见者也
偸鍼  目眥疡 俗谓之偸鍼○眼眥生小疱 细红点如疮 以鍼刺破卽差 故名为偸鍼 实解太阳经之结热也○脾间积热 兼宿食不消 则生偸鍼○拔去睫毛卽自消
瞖膜 瞖膜者风热重则有之 或癍痘后亦生瞖 此肝气盛而发在表也 宜发散而去之 若反疎利则邪气内蓄 为瞖益深 邪气未定 谓之热瞖而浮 邪气已定 谓之氷瞖而沉 邪气牢而深者谓之陷瞖 当用焮发之物 使其邪气再动 瞖膜乃浮 佐之以退瞖之药而能自去也 病久者不能速效 宜以岁月除之○新瞖所生宜表散○凡瞖起於肺家受热 轻则朦矓 重则生瞖 虽瞖自热生 然治法先退瞖而后退热者 谓热极生瞖 若先去赤热则血为之水而瞖不能去矣○勞慾过度或凉药过多 以致九窍不利 靑白瞖见大眥 乃阳气衰少也 经曰益火之源以消阴瞖是也
眼花 眼见黑花 乃肝肾俱虚也○上虚属肝虚 必头晕目眩耳聋 下虚属肾虚 必眼花睛痛耳鸣○昏花者伤气 昏暗者伤血 热证亦有羞明怕日 但内虚者全不敢近阳光○黑花者肾虚也 五色花为肾虚客热也 靑花胆虚也 红花火盛也 散杳者瞳人散大 视物杳冥也○阳主散 阳虚则眼楞急而为倒睫拳毛 阴主敛 阴虚不敛则瞳子散大而为目昏眼花○或见飞蝇散乱 悬蟢虚空 皆内障 肾虚之证也○肾主骨 骨之精为瞳子 瞳子散大者 因肾水虚 骨枯而心包络之火得以乘之也 治法宜苦宜酸宜凉 大忌辛热之物 除风热凉血益血 以收耗散之气
眼疼 目疼有二 一谓目眥白眼疼 属阳 故昼则疼甚 点苦寒药则效 经所谓 白眼赤脉法於阳故也 二谓目珠黑眼疼 属阴 故夜则疼甚 点苦寒药则反剧 经所谓 瞳子黑眼法於阴故也○目赤而痛者肝实热也○目赤痛 脉实 大便秘者微利之 卽愈○汤火伤 眼肿痛 不可用冷药点之○若读书 鍼刺过度而眼痛 名曰肝勞 但须闭目调护
眼昏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 别白黑 审长短 以长为短 以白为黑 如是则精衰矣○足少阴之脉病目??无所见○肝虚则目??无所见○气脱者目不明○脱阴者目盲○夫阴阳合傅而为精明 气血不足则目昏○视物不明见黑花者肾气弱也○凡人目暴不见物皆是气脱○久病昏暗者肾藏眞阴之虚也○目昧不明热也 然玄府者无物不有 人之藏府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 尽皆有之 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 有所闭塞 不能为用者 悉由热气怫鬱 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 各随鬱结微甚而为病之轻重 故知热鬱於目则无所见也 或目昏而见黑花者由热气甚而发之於目也
老人眼昏 血气衰而肝叶薄 胆汁减而目乃昏矣○童子水在上 故视明瞭 老人火在上 故视昏睡
不能远视不能近视 能远视不能近视者阳气有餘阴气不足也 乃血虚气盛 气盛者火有餘也○能近视不能远视者阳气不足阴气有餘 乃气虚血盛也 血盛者阴火有餘也 气虚者元气衰弱也 此老人桑楡之象也○目能远视责其有火 不能近视责其无水 法当补肾○目能近视责其有水 不能远视责其无火 法当补心
目不得开合 足太阳之筋为目上纲 足阳明之筋为目下纲 热则筋纵 目不开○眼不得开 羞明怕日 乃风热牵闭所致○上气不足 目为之瞑○因大恐 目张不得瞑者此乃目系 肝胆恐则气结 胆横不下所致
眼生眵粪 凡眼有血红 或有红丝 及生粪 此是热眼○眵多结硬者肺实也 眵稀不结者肺虚也○凡眼疾痛不生粪 此元气惫 肾经虚 夜间小便二三次 耗伤阳气 致生内障 或脑脂流下 或瞳人开大 此皆肾惫 黑水散也
视一物为兩 有人视一物为兩 医作肝气盛 服泻肝药 不验 予记 靈枢云目之系上属於脑 后出於项中 邪中其精 精散则视岐 故见兩物 令服驱风入脑药 得愈○昏暗不能远视 看一成二成三 属肝肾虚
读书损目 目得血而能视 然久视伤血 亦能损目○久视伤血 血主肝 故勤书则伤肝 肝伤则自生风热 热气上腾 致目昏 不可专服补药 宜服益血鎭肝明目药 自愈○古人云 读书之苦 伤肝损目 诚然其读书慱奕等过度 患目者名曰肝勞 若欲治之 非三年闭目不视则不可得差 徒自泻肝及诸治 终是无效
哭泣丧明 人之哀而涕泣者何气使然 曰 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 上液之道也 口鼻者气之门户也 故悲哀愁忧则心动 心动则五藏六府皆摇 摇则宗脉感 宗脉感则液道开 液道开故涕泣出焉 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 故上液之道开则泣不止 泣不止则液竭 液竭则精不灌 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 命曰夺精
眼病当分表里虚实 在府则为表 当除风散热 在藏则为里 当养血安神○如暴失明 昏澁 瞖膜 眵泪 皆表也 宜表散以去之 如昏暗 不欲视物 内障 见黑花 瞳散 皆里也 宜养血补水安神以调之○圣人虽言 目得血而能视 然血亦有太过不及也 太过则目壅塞而发痛 不及则目耗竭而失明 故年少之人多太过 年老之人多不及○眼疾所因不过虚实二者而已 虚者眼目昏花 肾经眞水之微也 实者眼目肿痛 肝经风热之甚也 实则散其风热 虚则滋其眞阴 虚实相因则散热滋阴兼之 此内治之法也 至於日久 热壅血凝而为攀睛 瘀肉 瞖膜 赤烂之类 不假点洗外治之法则何由而得痊乎
眼病易治难治辨 外障易治 内障难治○暴发者为表易治 久病者为里难治○眞珠瞖状 如碎米者易散 梅花瞖状 如梅花叶者难消○瞳人乾缺 痛澁无泪者 或白瞖藏在黑水下 向目细视方见者 或兩眼相传 疼痛 昼轻夜重者 或内障五色相间 头痛无泪 日中如坐暗室者 或雷头风热毒气 衝入睛中 或微或大 昏暗不见者 皆不治
眼中生火  惟阴阳易病 及妇人臨产时有之
眼病禁忌  酒色七情 最宜痛断
目视凶证 戴眼者目直视 不能转动也○瞳子高者太阳不足 戴眼者太阳已絶 此决死生之要 不可不察也○目内陷者太阳絶也故死○足少阳终者百节皆纵 目睘絶系 註曰 目系絶 故目不转而直视 睘 谓直视如惊貌○直视者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是也 若目睛动者非直视也 伤寒直视者邪气壅盛 藏府之气不上荣於目 则为之直视 多难治 衄家不可发汗 发汗则目直视 不能瞬 不能眠 犹未甚也 逮狂言 反目直视 与直视摇头 皆藏府气夺絶也 卽死
通治眼病药 脾家受热则眼胞赤肿○神勞则眼睛痛○心热则血灌瞳人○伤风则淚出○虚烦则眼昏○劳力则眥赤○其生疮乃风热侵肺○黄乃酒伤於脾○凡气血鬱则目昏 河间之言 信不诬矣○凡补肾治眼之药 必须於五更 初肾气开 未言语前 服之乃效

耳目受阳气以聪明 人之耳目 犹月之质 必受日光所加 始能明 耳目亦必须阳气所加 始能聪明 是故 耳目之阴血虚则阳气之加无以受之而视听之聪明失 耳目之阳气虚则阴血不能自施而聪明亦失  然则 耳目之聪明 必须血气相须 始能视听也
耳者肾之窍 肾藏精 精脱者耳聋○若精气调和则肾藏强盛 耳闻五音 若勞伤气血兼受风邪 损於肾藏而精脱者则 耳聋无闻也
耳鸣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故胃中空则宗脉虚 宗脉虚则下流 脉有所竭 故耳鸣○上气不足 耳为之苦鸣○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一阳独啸 少阳厥也 胆及三焦脉 皆入耳 故气逆上则耳中鸣○耳鸣乃是聋之渐 惟气闭者多不鸣便聋○凡人嗜慾无节 劳役过度 或中年之后 大病之餘 肾水枯凅 阴火上炎 故耳痒耳鸣 无日而不作 或如蝉噪之声 或如钟鼔之声 早而不治 渐至聋聵 良可嘆哉○虚鸣者耳触风邪 与气相击 其声嘈嘈 或肾气不足 宗脉虚 风邪入耳 为鸣○耳鸣皆是肾精不足 阴虚火动也 痰火者鸣甚 肾虚者微鸣○风热酒热
耳聋 耳聋皆属於热○左耳聋者足少阳火也 妇人多有之 以其多忿怒故也○右耳聋者足太阳之火也 男子多有之 以其多色慾故也○左右俱聋者足阳明之火也 膏梁之家多有之 以其多肥甘故也○緫三者而言之则 忿怒致耳聋者为多 厥阴少阳火多故也○新聋多热 久聋多虚○肾水窍耳而能闻声者水生於金也 肺主气 一身之气贯於耳 故能听声 凡治诸聋 必先调气开鬱
风聋  风邪入耳 必耳中痒 或头痛○耳聋皆属於热 少阳厥阴热多
湿聋  因雨水 入耳浸渍 必耳内肿痛
虚聋  因久泻 或大病后 风邪乘虚入耳 与气相搏 嘈嘈而鸣 或时眼见黑花○若劳役脱气者
勞聋  经曰精脱者耳聋 其候颊颧色黑 耳轮焦枯 受尘垢者是也○因房勞脱精者
厥聋  暴厥而聋 偏塞闭不通 内气暴薄也○五藏六府十二经脉有络於耳者其阴阳经气有相倂 时倂则藏气逆 名之曰厥 厥气相薄 入於耳之脉则令聋 名曰厥聋○气逆耳聋有三 肝与手太阳少阳也 经云肝气逆则头痛耳聋是也 手太阳气厥而聋者 其候耳内气满热壅  手少阳气厥而聋者 其候耳内浑浑焞焞○因藏气厥逆 入耳 痞塞不通 必兼眩晕○热气闭塞者耳不鸣
卒聋  肾气虚 风邪搏於经络 入於耳中 正气与邪气相薄 故令卒聋○暴聋皆是厥逆之气 经云少阳之厥暴聋是也
聤耳 耳者宗脉之所聚 肾气之所通 足少阴之经也 若勞伤气血 热气乘虚 入於其经 热气聚则生脓塞耳○人耳中有津液 若风热搏之 津液结硬 成核塞耳 亦令暴聋○热气乘虚 随脉入耳 热聚不散 脓汁出焉
耳痛成脓耳 风邪乘少阴之经 入於耳内 热气聚则痛而生脓 或风热上壅肿痛 日久脓汁流出 皆谓之脓耳 脓不去则塞耳成聋
耳痒 有人患耳痒 一日一作 可畏直挑剔出血稍愈 明日復然 此乃肾藏虚 致浮毒上攻 忌酒麪鷄猪辛热之物 能尽一月为佳○耳热出汁作痒 乃痰火也
不治证  久聋 肾虚 气虚 絶不闻者 难治

鼻为肺之窍 五气入鼻 藏于心肺 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鼻渊 胆移热於脑则辛頞鼻渊 传为衄衊瞑目 註曰 胆液下注 为浊涕下 不已如水泉 故曰鼻渊也 久而不已 必成衄血 失血多 故目视瞑暗也○鼻渊者外寒束内热之证也○鼻流浊涕者属风热也○鼻中常流臭黄水 甚者脑亦痛 俗名控脑砂 有虫蚀脑中
鼻鼽 鼻中水出曰鼽○伤风则决然鼻流淸涕○鼻流淸涕 属肺寒也
鼻塞 鼻塞皆属肺○寒伤皮毛则鼻塞不利 火鬱淸道则香臭不知○新者偶感风寒 鼻塞声重 流涕喷嚔 久则略感风寒 鼻塞便发 宜淸金降火○鼻齆者肺为风冷所伤 津液冷滞 鼻气不宣 香臭不知○鼻不闻香臭 此肺经有风热也
鼻疮 鼻中生疮 乃肺热也○大风疮 天疱疮 皆鼻中生疮 鼻梁塌坏
鼻痔 轻为鼻疮 重为鼻痔 皆肺热也○鼻痔者肺气热极 日久凝浊 结成瘜肉 如枣大 滞塞鼻窍 甚者亦名鼻齆○瘜肉 因胃中有食积 热痰流注○此厚味壅滞 湿热蒸於肺门 如雨霽之地 突生芝菌也
鼻痛 因风邪 与正气相搏 鼻道不通 故为痛○若痰火衝肺 鼻膈隐痛
鼻齄 者鼻之準头红也 甚则紫黑 酒客多有之 因血热入肺 鬱久则血凝浊而色赤 或有不飮酒而红者 名曰肺风疮 亦是血热入肺○肺之为藏 其位高 其体脆 性恶寒又惡热 是故好飮热酒者始则伤于肺藏 鬱热久则见於外而为鼻齄 準赤之候 得热则红 得寒则黑○酒齄鼻乃热血入肺
面鼻紫黑 面为阳中之阳 鼻居面之中 一身之血运到面鼻 皆为至淸至精之血 多酒之人 酒气熏蒸 面鼻得酒 血为极热 热血得寒 汚浊凝澁而不行 故色为紫黑 治宜化滞血 生新血
鼻色占病 五色独决于明堂 明堂者鼻也○鼻头色靑为痛○色黑为勞○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也○色鲜明者有留飮也○鼻色靑 腹中痛 苦冷者死○鼻头微白者亡血也○赤者血热也 酒客多有之
口舌
舌属心 舌为心之官 主尝五味 以布五藏焉 心之本脉繫於舌根 脾之络脉繫於舌傍 肝脉循阴器络於舌本 肾之津液 出於舌端 分布五藏 心实主之 心之本脉 脾之络脉 肝脉 三经为邪气所中则舌卷不能言 七情气鬱则舌肿不能语 至如心热则舌破生疮 肝壅则出血如涌 脾闭则白胎如雪 此舌之为病也
口脣属脾 脣属脾 风则瞤动 寒则掀缩 热则乾裂 血虚则无色 气鬱则疮肿 脣有病则随证以治脾可也○六府之华 在脣四白
口舌主五味 心气通於舌 能知五味 脾气通於口 亦能知五穀之味○口之味 热胜则苦 寒胜则咸 宿食则酸 烦躁则澁 虚则淡 疸则甘 勞鬱则口臭 凝滞则生疮 口之津液通乎五藏 藏气偏胜则味应乎口○伤胃阳虚则口中无味 伤肾阴虚则口中有味
口酸  肝热则口酸○木乘脾 口亦酸
口苦 心热则口苦或生疮○肝移热於胆则口亦苦○口苦者名曰胆癉 此人数谋虑不决 故胆虚 气上溢而口为之苦○肝气热则胆泄 口苦 筋膜乾 释曰 肝主谋虑 胆主决断 盛汁三合 胆或不决 为之急怒则气上逆 胆汁上溢 故口苦
口甘 脾热则口甘或臭○口甘者名曰脾癉 此五气之溢 癉者热也○胃热则口甘 胃虚则口淡
口辛  肺热则口辛○肺热喉腥
口咸  肾热则口咸
口臭 胃热也○乃热气蕴积 胸膈之间 挟热而衝发於口也○心劳味厚○多食肉人○肺金本主腥 金为火所乘 火主臭 应便如是也 久则成腐 腐者肾也 此亢极则反兼水化也 病在上 宜涌之
口糜 膀胱移热於小肠 隔肠不便 上为口糜○口疮赤者心热 白者肺热○藏府积热
虚火口疮 口疮服凉药不愈者中焦气不足虚火泛上
脣肿脣疮 脣舌焦燥 口破生疮 盖心脾受热所致也
脣 口脣紧小 不能开合 飮食不得 不急治则死 此亦奇病 名曰?脣 又曰紧脣 亦曰瀋脣
舌肿 心脾热壅也○舌肿满口 气不得吐者 名曰木舌○夫舌者心之外候 心主血 故血出而愈○血实者宜决之
重舌 心脾热盛也○附舌根而重生小舌 谓之重舌 鍼刺去恶血卽愈○其着齿齦上如此者 名曰重齦 皆刺之去血可也
舌长舌短 舌吐不收 名曰阳强○舌缩不能言 名曰阴强○伤寒热病后 犯房得病 名曰阴阳易 舌出数寸而死○足厥阴气絶则舌卷而短 厥阴者肝也 肝主筋 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 故肝絶则舌卷卵缩○舌者心之官 心病者舌卷而短
舌上生胎 舌者心之官 法应南方火 本红而泽 伤寒邪气在表者舌卽无胎 及邪气传里 津液结搏则舌上生胎矣○舌上胎滑者 以丹田有热 胸中有寒 邪气初传入里也○寒变为热则 舌上之胎不滑而澁 是热耗津液而滑者已乾也 若热聚於胃则为之舌黄○舌黄者下之 黄自去  若舌上黑色者又为热之极也○热病口乾舌黑者死 心开窍於舌 黑为肾色 水火相刑 故知必死○肾虚有火 是为无根虚火 舌色淡黑一二点 用补肾降火之药○凡舌黑 俱系危证 惟冷而滑 如淡墨然者乃无根之火也
舌生芒刺 此结热甚也○劳心 舌生疮菌○脾热 舌胎乾澁如雪
自囓舌颊 此厥逆走上 脉气皆至也 少阴气至则囓舌 少阳气至则囓颊 阳明气至则囓脣
视脣舌占病 脾肺病久则虚而脣白 脾者肺之母 母子皆虚 不能相营 故名曰怯 脾主脣 脣白而光泽者吉 白如枯骨者死○血气虚怯 为冷所乘则脣靑○脣口俱肿赤者是热极也 脣口俱靑黑者寒极也○足太阴气絶则脣反 脣者肉之本 脣反者肉先死也○舌卷而短 若脣靑卵缩者 必死 肝絶故也○舌本烂热不止者逆○病人脣反人中满者死○病人口张者死○伤寒热病 口如鱼口 不能復闭而气出多 不反者死
小儿口舌病 小儿弄舌者脾藏有微热 令舌络微紧 故时时舒舌出也 若大病后 弄舌者凶
牙齿
齿者骨之餘 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 肾实主之 故经云 肾衰则齿豁 精盛则齿坚 虚热则齿动
齿病恶寒惡热 胃惡热而喜淸冷 大肠惡淸冷而喜热○足阳明胃络脉 入齿上缝 其病喜寒飮而惡热飮 手阳明大肠络脉 入齿下缝 其病喜热飮而惡寒飮○热牙痛怕冷水 冷牙疼怕热水 不怕冷热乃风牙痛○上片牙痛 亦属足少阴肾经虚热 下片牙痛 属手阳明虚热有风○胃有实热 上齿痛尤甚
牙齿痛有七 因胃中湿热 上出於牙齦之间 适被风寒 或飮冷所鬱则湿热不得外达 故作痛也 寒是标 故外用辛温擦漱之药 热是本 故内服辛凉散热之剂○手阳明之支脉入齿 壅则齿浮 虚则宣露 挟风则上攻头面 疳?则变成龋脱○齿病 有开口呷风则痛甚者胃中有风邪也 有开口则臭秽不可近者肠胃中有积热也 有齿根肿而痛者胃热也 有痛而动摇者肾元虚也 有孔而痛者虫蚀也○寒者坚牢而痛 热甚则齿动 齿齦袒脱 作痛不已○得淸凉痛甚者为寒 口吸凉风痛止者为热
风热痛  外风与内热相搏 齿齦肿痛 脓汁臭秽
风冷痛  齿齦不肿不蛀 日渐动摇
热痛 肠胃积热 齿齦肿烂 口气臭秽○久年齿痛 黑烂脱落 必吸凉稍止 乃膏粱湿热之火○胃热齿痛 喜冷惡热○一妇人 齿痛极苦 须骑马外行 吸凉风则痛止 至家则痛復作 此阳明湿热之盛○湿热被风冷 鬱而作痛○酒客牙疼 以冷水 频含漱
寒痛 客寒犯脑 头連齿痛○寒热皆痛者为寒热痛○此证 与厥逆头痛 同
毒痰痛 热则生痰 毒气上攻 灌注经络 最能发痛 外证痰盛咳唾
瘀血痛 风热挟攻 齦间令血出 瘀滞不消 掣痛钻刺○齿痛龋 数年不愈 当作阳明畜血治之
虫蚀痛 凡人飮食 不能洁齿 腐臭之气淹渍 日久齿齦有孔 虫蚀其间 蚀一齿尽 又度其餘 至如疳? 皆其种类 必杀虫而后痛止
牙齿动摇 齿齦宣露动摇者肾元虚 宜滋阴补肾
齘齿 凡人睡中 上下齿相磨切有声 谓之齘齿 亦曰戞齿 亦曰咬齿 治法取患人卧席下尘一捻 纳口中 勿令知 卽差
食酸齿齼 人多食酸则齿软 谓其水生木 水气弱 木气盛 故如是
视齿色占病 病人脣肿齿焦者死 脾肾絶也○病人齿忽变黑者十三日死少阴絶也
咽喉
咽喉之病皆属火 一阴一阳结 谓之喉痺(痺与闭同) 註曰 一阴 谓心主之脉 一阳 谓三焦之脉也 三焦心主脉 并络喉 气热内结 故为喉痺○一阴 肝与心包 一阳 胆与三焦 四经皆有相火 火者痰之本 痰者火之标也○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二脉并络咽喉 君火势缓则热结而为疼为肿 相火势速则肿甚 不仁而为痺 痺甚不通而痰塞以死矣○咽喉之疾 皆属火热 虽有数种之名 轻重之异 乃火之微甚故也 微而轻者可以缓治 甚而急者惟用砭刺出血 最为上策○咽喉悬雍 关要所係 病不急疗 皆能杀人
单乳蛾双乳蛾喉痺 会厌之兩傍肿者俗谓之双乳蛾 易治 会厌之一边肿者俗谓之单乳蛾 难治 古方通谓之喉痺 皆相火之所衝逆耳○喉痺者 谓喉中呼吸不通 言语不出而天气闭塞也○喉痺 多是痰热○缠喉风喉闭之证 皆由膈间素有痰涎 或因酒色七情不节而作火动痰上 壅塞咽喉 所以内外肿痛 水浆不入 可谓危急矣
急喉痺 疮发咽嗌 名曰猛疽 此疾治迟则咽塞 咽塞则气不通 气不通则半日死○急喉闭 其声如鼾 有如痰在喉响者 此为肺絶之候○宜速用鍼法吐法以救之 药不得下 当以曲竹管 灌药入喉为妙○挫喉 气不通 冷水徐灌之
缠喉风 属痰热 其咽喉里外皆肿者是也○自耳边过颐下赤色者是也 先兩日胸膈气紧出 气短促 忽然 咽喉肿痛 手足厥冷 气闭不通 顷刻不治
悬雍垂 悬雍生於上月咢 虽不关於咽喉 所以暴肿者抑亦热气使然也○悬雍 谓之帝钟 悬雍肿而垂下有长数寸者 谓之帝钟风 不可鍼破 鍼则杀人
梅核气 七情气鬱 结成痰涎 随气积聚 坚大如块 在心腹间 或塞咽喉 如梅核粉絮样 咯不出嚥不下 每发欲絶 逆害飮食○梅核气者 窒碍於咽喉之间 咯不出嚥不下 如梅核之状是也 始因喜怒太过 积热蕴隆 乃成厉痰鬱结 致斯疾耳○男女 有胸喉间梅核作恙者 触事勿怒 飮食勿冷
尸咽 阴阳不和 脾肺壅盛 风热毒气不能宣通 故令尸虫发动 上蚀於喉 或痒或疼 如?之候也○同伤寒狐惑
穀贼 穀芒强澁藏於米而误食之 滞於咽门 不能传化 故风热倂聚 与血气搏遂 令肿刺也 不急治 亦能杀人
咽喉痛 咽痛云嗌痛者 谓咽喉不能纳唾与食 而地气闭塞也 云喉痺咽嗌痛者 谓咽喉俱病 天地之气并闭塞也 盖病喉痺者必兼咽嗌痛 病咽嗌痛者不能兼喉痺也○风邪客於喉间 气鬱而热 故为咽痛○咽喉乾枯 常如毛刺 呑嚥有碍者风燥也
伤寒咽痛 伤寒阳毒阴毒 皆有咽痛○伏气之病 谓非时暴寒中人 伏於少阴经 始不觉 旬月乃发 先发咽痛 次必下利 脉微弱 古方谓之肾伤寒(少阴客寒)
咽喉疮 胃脘实热 熏灸上焦 发为白头赤根○多属虚火 游行无制 客於咽喉
天行喉痺 喉痺一鄕皆相似者 属天行运气之邪 大忌酸药点之 寒药下之 鬱其邪於内 不得出也
咽喉急闭宜鍼 喉痺 因恶血不散故也 凡治此疾 暴者必先发散 发散不愈 次取痰 取痰不愈 次去汚血 宜鍼之○火鬱则发之 砭刺出血 卽汗之之义也 血出多则愈○咽喉肿痛 惟肾伤寒 及帝钟风者 忌鍼
咽喉急闭宜吐 凡喉痺 勿论大人小儿 非吐不可○喉痺多属痰 宜用吐法
咽喉闭通治 火性急速 故病发则暴悍 或鍼或吐 以宣其毒 此急则治标之法也 必须兼以内经从治之法○切不可骤用寒凉之药 殊不知上热未除 中寒復生 至於发喘发胀 皆为不治之证
咽喉不治证 凡喉痺初发 胸隔气促 咽喉肿痛 手足厥冷 气闭不通 卽死○凡咽喉痺 不可纯用凉药草药 目前取效 上热未除 中寒復起 毒气乘入腹 胸前高肿 上喘下泄 手足爪甲靑紫 七日后全不食 口如鱼口者死
颈项
项强 诸痉项强皆属於湿○颈项乃足太阳膀胱之经 足少阴肾经与膀胱经为表里 故太阳感风湿 为颈项强痛 身腰反张 为痓○一人项强 不能回顾 动则微痛 脉弦數实 作痰热客太阳经○伤寒项强 结胸项强 痓病亦项强
项软 天柱骨倒也○小儿久患疳疾 体虚不食 及诸病后 天柱骨倒 医者不识 谓之五软○小儿因风 颈起软 头不得正 或去前 或去后
风府宜护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 其脉连於风府 故为诸阳主气也 然则固伤寒之所自起也 北人皆以毛裹之 南人怯弱者亦以帛护其项 俗谓三角是也 凡怯弱者须护其项后 可也

背为胸府  背者胸中之府 背曲肩随 胸将坏矣
背寒 内伏寒痰则寒从背起 冷如掌大○背惡寒 是痰飮○心下有留飮 其人背惡寒 冷如氷○背心 常一片氷冷者 痰飮也○背寒有阴有阳 伤寒少阴证背惡寒者口中和 阳明证背惡寒者口中乾燥  此寒热之辨也
背热  背热属肺 肺居上焦 故热应於背
背痛 肩背痛 属肺分野○西风生於秋 病在肺兪在肩背 故秋气者病在肩背○秋脉太过则令人逆气 背痛慍慍然○肺病者喘咳逆气 肩背痛 汗出○邪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痛○臀尖痛者阴虚而膀胱有火也○背疼 乃作劳所致 技艺之人 与士女刻苦者 多有此患 色劳者亦患之 惟灸膏肓穴为妙○一男子 患背胛缝有一线痛起 上肩跨 至胸前侧脇而止 其痛昼夜不歇 诊其脉弦而數 重取豁大 左大於右 予意 背胛小肠经也 胸脇胆经也 此必思虑伤心 心藏未病而小肠府先病 故痛从肩胛起 及虑不能决 乃归之胆 故痛至胸脇而止 乃小肠火乘胆木 子来乘母 是为实邪询之 果因谋事不成而病
脊强 脊痛 项强 背痛 不可回顾 此足太阳手太阳经中湿 气鬱不行也○督脉之别 名曰长强 其病实则脊强○足太阳之脉病 腰脊强痛
背傴僂 中湿 背傴僂 足挛 成废○腰脊间骨节突出 亦是中湿○湿热不攘 大筋緛短 小筋弛长 緛短为拘 弛长为痿 註曰 大筋受热则缩而短 小筋得湿则引而长 是故 背傴僂而骨节突出也○老人傴僂 乃精髓不足而督脉虚也 宜用补肾益精髓之剂

心痛与胃脘痛病因不同 胃之上口名曰賁门 賁门与心相连 故经所谓胃脘当心而痛 今俗呼为心痛者误也 夫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 皆在胃脘而实不在於心也○胃脘当心而痛 脾藏连心而痛 局方皆云心痛 盖心痛少而脾胃痛居多 心痛因伤思虑 脾胃痛因伤飮食或痰飮故也○心病者胸中痛○诸经心痛引背 多属风冷 诸府心痛 难以俛仰 呕泻 多属热○眞心痛卽死不治 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 为风邪冷热所乘痛 故成疹 不死 发作有时 经久不得差也
心痛有九种
虫心痛 胃脘痛 痛定便能食 时作时止○心腹痛 上下攻刺 呕噦涎沫 或吐淸水 面色靑黄○心痛吐水者虫痛 不吐水 冷心痛○虫痛 小儿多有之
疰心痛  卒感惡忤尸疰 神昏卒倒 口噤 不省
风心痛  因伤风冷 或肝邪乘心 两脇引痛
悸心痛  因七情 怔忡惊悸 以致心痛○心伤者劳役则头面赤而下重 心中痛而自烦 发热 脐上跳 其脉弦
食心痛  因食生冷 或食物过多 以致心痛
飮心痛  伤水飮 聚痰涎 心痛如刺
冷心痛  寒气客於背兪之脉则血脉澁 血脉澁则血虚 血虚则痛 其兪注於心 故相引而痛○形寒飮冷 当风取凉 或肾邪乘心 痛则心悬若飢 泄利 下重
热心痛 积热攻心 暑毒入心 面目赤黄 身热烦躁 掌中热 大便坚
去来痛 心痛 或作或止 久而不愈也○心包络为风邪冷热所乘痛 故成疹 不死 发作有时 经久不得差
心痛亦有六
胃心痛 腹胀而心痛 胃脘当心而痛 经曰木鬱之发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脇嗝咽不通 又厥阴之胜 胃脘当心而痛○盖木气被鬱 发则太过 故民病有土败木贼之候也 夫胃为脾之府 阳先於阴 故藏未病而府先病也
脾心痛 者心下急痛也○心痛甚而至於脇下 如刀劙之痛者 已连及於脾藏矣 古方名为脾痛者是也
肾心痛 心痛 与背相控 善瘛 如从后触其心傴僂○下重而苦泄寒中○肾传之心病 筋脉相引 心下急痛 病名曰瘛○肾之积 名曰奔豚 自脐下上衝 心痛最甚
积心痛 凡人飮食后 忽然晕倒 口噤不言 目不识人 四肢不擧 多因飮食过度 气道窒塞 或着气恼而然 先急多灌探吐之
厥心痛 因内外邪 犯心之包络 或他藏之邪 犯心之支脉 谓之厥者 诸痛皆少阴厥阴气逆上衝 又痛极则发厥也○厥心痛者他藏病干之而痛也 邪在心则亦心痛○乍间乍甚 成疹久不死 名曰厥心痛 ○寒厥心痛者 手足厥逆而通身冷 汗出 尿淸 不渴 气微 力弱   热厥心痛者 身热 足冷 痛甚 烦躁 其脉洪大
眞心痛 手足靑至节 心痛甚 朝发夕死 夕发朝死○大寒触犯心君 或汚血衝心○因内外邪犯心君 一日则死 无治法○心为诸藏之主 不可伤 伤之而痛者眞心痛
七情作心痛 食积 痰飮 瘀血皆作胃脘痛
七情心痛 盖怒则气上 忧则气沉 思则气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喜则气散○六情皆令心气鬱结 所以作痛 惟喜则气散 所以散六情之鬱 能止痛也
食积胃脘痛 飮食过多 以致积滞 成胃脘痛 先用吐法
痰飮胃脘痛 胃中若有流飮淸痰 作痛 腹中漉漉有声 及手足寒痛 或腰膝背脇抽掣作痛
瘀血胃脘痛 心痛脉澁者有死血也○作时 飮汤水下 作吃者有死血○如平日 喜食热物 以致死血留於胃口 作痛者下之○有妇人瘀血 入心脾 痛甚者
心胃痛当分虚实 按之痛止者为虚 宜和之○按之痛反甚者为实 宜下之
心胃痛治法 凡心胃痛 须分新久 若明知身受寒气 口喫寒物而得者 於初得之时 当与温散 或温利之○得之稍久则成鬱 鬱久则蒸热 热久必生火 若行温散温利 寧不助火添病耶 由是 方中多以山梔 为热药之向导则邪易伏 病易退 正气復而病安矣○寒冷自外而入 初则是寒鬱 久则变热 始终俱是热也 宜分寒热血虫四条 寒则温之 热则淸之 血则散之 虫则杀之 庶乎不惑也
诸痛不可用补气药 痛甚则脉必伏 多用温药附子之类 不可用參朮 盖气旺不通而痛愈甚故也
心胃痛宜吐 凡心痛 皆痰粘○凡痛 攻走腰背 发厥 呕吐 诸药不效者探吐积痰 椀许乃愈○飮食过伤 心胸痛甚 不省人事 多飮薑盐汤 探吐之卽止痛
心胃痛宜下 通则不痛 不通则痛 诸实为痛 痛随利减 凡心胃痛甚 须用下药利之 是为捷法○心脾痛 大小便不通者此是痰隔中焦 气聚下焦也○心痛 脉坚实 不大便者下之
胸痞 心下满而不痛者为痞 满而痛者为结胸 痞闷 比之结胸为轻 始末用药俱同 但有轻重之殊耳○太阴所至 为积飮痞隔○太阴湿土主壅塞 乃土来心下而为痞也○伤寒下之早亦为痞○寒伤荣血 心主血 邪入於本 故为心下痞○酒积杂病 下之过 亦作痞○盖胸中之气因虚而下陷于心之分野 故致心下痞 宜升胃气 以血药兼之 若全用气药导之则气愈下降 必变为中满鼓胀矣○痞者否也 如易所谓天地不交之否 内柔外刚 万物不通之义也 物不可以终否 故痞久则成胀满而莫能疗焉○痞满与胀满不同 胀满内胀而外亦形 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盖由阴伏阳蓄 气血不运而成 位于心下之中 塡满痞塞 皆土邪之所为耳
痞有寒热 寒痞 不渴 脉迟 宜辛甘散之○热痞 烦渴 脉數 宜苦寒泄之
痞有虚实 大便易而利者为虚○大便难而闭者为实
痞宜吐下 飮食过伤 心胸痞闷 几几欲吐者宜吐之○飮食伤脾 痞满甚者微下之吐之
痞证治法 王道消补 不轻吐下  故古人治痞 苦以泄之 辛以散之 甘温以补之 淡以渗之 大槩与湿同治 使上下分消其湿可也○盖痞自血中来 治痞 独益脾土 以血药治之 其法无以加矣○如稟实气实而痞○如稟弱气弱飮食不化而痞○如肥人心下痞 乃湿痰○如瘦人心下痞 乃鬱热○如感寒 食不化 心下痞○痞挟血 成窠囊○伤寒本无痞 应发汗 医反下之 遂成痞
结胸 伤寒 病发於阳而反下之 热入 因作结胸 病发於阴而反下之 因作痞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之证 当心紧痛而烦 水浆不入 但能仰而不能俛 项强如柔痓状
大结胸 不按而痛 胸連脐腹痛硬 手不可近 不大便 日晡潮热
小结胸  按之方痛 只心下硬
寒实结胸 身不热口不渴 只心中胀硬而痛 无热证
热实结胸  心下满硬 懊憹 烦躁而渴
水结胸 伤寒飮水过多 水停心下 为水结胸 但头汗出 身无大热 心下满 揉之汨汨有声
血结胸  妇人伤寒 血结 胸痛不可忍
阴阳毒结胸 伤寒阴阳二毒伏逆 变为结胸 有自利者 有不得利者 依结胸 灸脐法 以利之
支结 伤寒心下妨闷 不满不硬者 谓之支结○伤寒未经下而胸膈气塞满闷者 非痞 亦非结胸也
结胸不治证 结胸脉浮大者不可下 下之卽死○结胸证悉具 烦躁者死○结胸见阴脉阴证 及喘急?逆者亦死

男女乳肾为根本 男子以肾为重 妇人以乳为重 上下不同而性命之根一也○女人属阴 阴极则必自下而上衝 故乳房大而阴户缩也 男子属阳 阳极则必自上而下降 故阴茎垂而乳头缩也
产后乳汁不行有二 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 有气血弱而枯涸不行者 虚当补之 实当疎之○累经产而无乳者亡津液故也 须服滋益之药 以动之 虽有乳却又不甚多者 须服通经之药 以动之 仍以羹臛引之 盖妇人之乳 资於衝脉 与胃经通故也 大抵妇人素有疾在衝任经者 乳汁少而色黄 所生之儿 怯弱多病
产前乳出 谓之乳泣 盖是身虚 宜补药以止之
无儿则当消乳  无子飮乳 乳房胀痛 要消乳
吹乳妬乳 乳房 阳明所经 乳头 厥阴所属○乳子之母 不知调养 忿怒所逆 鬱闷所遏 厚味所养 以致厥阴之血不行 故窍闭而汁不通 阳明之血沸腾 故热甚而化脓 亦有所乳之子 膈有滞痰 口气焮热 含乳而睡 热气所吹 遂成结核 谓之吹乳 於初起时 便须忍痛 揉令稍软 吮令汁透 自可消散 失此不治 必成痈癤○婴儿未能吮乳 或为儿口气所吹 或断乳之时 捻出不尽 皆令乳汁停蓄 其间与血气搏 始而肿痛 继而结硬 至於手不能近则 谓之妬乳○产后宜勤挤乳汁 不宜令乳汁蓄积 蓄积不去 便结恶汁於内 引热温壮 结坚掣痛 大渴引飮 乳肿急痛 手不得近 以成妬乳 非痈也
乳痈 核久 内胀作痛 外肿坚硬 手不可近 或寒热头痛○惡寒发热 烦燥大渴 是其候也 甚则呕吐无已 盖毒气上衝所致也○多因厚味 湿热之痰 停蓄膈间 与滞乳相搏而成 亦有儿口气吹嘘而成 又有怒气激滞而生○乳痈作痛 乃血气凝滞不散也○妇人乳痈 四十以下 血气周流 患此可疗 年事旣高 血气耗澁 患此难瘳○切忌鍼刀
结核久成?巖 此疾多生於忧鬱积忿 中年妇人○妇人忧怒抑鬱 时日积累 脾气消沮 肝气横逆 遂成隐核 如鱉碁子 不通不痒 十数年后 方为疮陷 名曰?巖 其疮形嵌凹似巖穴也 不可治矣○未破者尙可治 成疮者终不可治○若於始作 便能消释病根 使心淸神安 然后施之治法 亦有可安之理○?巖初 宜多服疎气行血之药 须情思如意则可愈
乳痈年高不治 凡乳痈结核 四十已下可治 五十已上不可治 治之则死 不治则自得终其天年
头破裂  乳栗破 小有生者 必大补
乳悬证 忽兩乳伸长细小 如肠直过 小腹痛不可忍 名曰乳悬 危证也○产后 瘀血上攻所致
男女乳疾不同 女损肝胃 男损肝肾○盖怒火房勞过度 以致肝燥肾虚 亦能结核 或令肿痛

腹痛有部分 脾胃主中州 大腹小腹是其候也○大腹属太阴 脐腹属少阴 小腹属厥阴○大腹痛多食积外邪 脐腹痛多积热痰火 小腹痛多瘀血及痰与尿澁○从心下 至小腹 皆硬满而痛者 是邪实也 下之 若小腹硬满而痛 小便利则是蓄血之证 小便不利则尿澁之证也
腹痛有六 气血痰水食积风冷 诸证之痛 每每停聚而不散 惟虫痛则乍作乍止 来去无定 又有呕吐淸沫之为可验焉
寒腹痛 绵绵痛而无增减者寒痛也○寒气客於脉外则脉寒 脉寒则缩綣 缩綣则脉絀急 絀急则外引小络 故卒然而痛 因重中於寒则痛久矣○寒气客於背兪 其兪注于心 故相引而痛○寒气客於厥阴之脉则血澁脉急 故脇肋与小腹 相引痛矣○寒气客於五藏 厥逆上泄 阴气竭 阳气未入 故卒然痛 死不知人 气復反则生矣○戊火已衰 不能运化 又加客寒 聚为满痛 散以辛热 佐以苦甘 气温胃和 痛自止矣
热腹痛 热气留於小肠 小肠中痛 癉热焦渴则坚乾不得出 故痛而闭不通矣○时痛时止者热也○积热腹痛 时作时止 痛处亦热 手不可近 便闭 喜冷 宜下之
死血腹痛 其痛有常处而不移动者是死血也○或跌扑伤损 或妇人经来产后 恶瘀未尽 下而凝○妇人小腹痛 小便淋澁 是血也 气也 热也 或大小产后 遗经败血所致
食积腹痛 脉弦者食积痛 宜温散之○在上者多属食 食能作痛 宜温散之 不可妄用峻利药攻下 盖食得寒则凝 得热则化 更兼行气快气药助之 无不愈者○痛甚 欲大便利后 痛减者是食积也○食物塡塞 心胸作痛 宜吐之
痰飮腹痛 淸痰多作腹痛○脉滑者是痰 宜导痰解鬱○痰痛者必小便不利 又云 痛则小便不利者痰也○痰岂能作痛 殊不知 气鬱则痰聚 痰聚则碍气道 不得运行 故作痛
腹痛有虚实 凡腹痛大便利 或用手重按之不痛者为虚为寒 其或大便坚 或用手按之痛甚 手不可近者为实为热○腹痛 按之痛 重按却不痛者此是气痛 乃虚寒证也 若重按愈痛而坚者有积也○壮实与初病 宜下 虚弱与久病 宜和○肾虚则胸中痛 大腹小腹痛 淸厥 意不樂○寒气客於经脉之中 与炅气相薄则脉满 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客於侠脊之脉则深按之 不能及 故按之无益也
积冷腹痛  醉饱露宿 风露之根入胃
腹痛呕泄 寒气客於肠胃 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寒气客於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 故后泄腹痛矣○太阴传少阴 腹痛 甚者当变下利不止○腹痛欲呕吐者上热下寒也 以阳不得降而胸热欲呕 阴不得升而下寒腹痛 是升降失常也
腹中窄狭 湿痰浊气 攻於心脾二藏 升降失常 以致自觉腹中窄狭○肥人 乃湿痰流灌藏府○瘦人 乃湿热熏蒸藏府○腹中窄狭 须用苍朮
腹皮麻痺或痛 腹皮麻痺不仁 多煮葱白 吃之 自愈○肚皮痛者 由肾虚不能行水 加之酒麪无度 酒与水交 聚於腹中而麪毒復缠滞其气 是以水渗於肚皮而作痛矣
腹中鸣 腹中鸣者病本於胃也○脾气虚则腹满肠鸣○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乃火击动其水也○肠鸣者火欲升 水欲降 相击而鸣○寒气相搏则为肠鸣○亦有藏寒有水而鸣者
涌水证 肺移寒於肾为涌水○按之腹不坚 水气客於大肠 疾行则鸣 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腹痛诸证 疝气腹痛 痢疾腹痛 积聚腹痛 霍乱腹痛 肠痈腹痛
腹痛宜通利 凡腹痛大抵宜通 塞则为痛 凡痛甚 须通利藏府 乃愈○实痛 宜辛寒推荡○经曰通因通用 又曰痛随利减 是也
腹痛通治 凡腹痛必用温散 此是鬱结不行 阻气不运 故痛也○腹痛多属血澁 通用甲己汤○脉弦伤气加黄芩○脉洪伤金倍芍药○脉缓伤水加桂枝○脉濇伤血加当归○脉迟伤火加乾薑○脐下痛加熟地黄○稼穡作甘 甘者己也 曲直作酸 酸者甲也 甲己化土 此仲景妙法也 酸以收之 甘以缓之
腹痛凶证 太阴連小腹痛甚 自利不止者难治○鼻头色靑 腹中痛 舌冷者死○脐下忽大痛 人中黑色者多死

脐居一身之中
脐下有丹田 十二经脉 皆係於生气之源 所谓生气之源者谓肾间动气 卽下丹田也 此五藏六府之本 十二经脉之根 呼吸之门 三焦之源也
炼脐延寿 夫人之脐也 受生之初 父精母血相受 凝结以成胞胎 在母腹中 母呼儿呼 母吸儿吸 是一身脐带 如花果在枝而通蔕也 旣生之后 从口呼吸 脐门自闭 旣长之后 外耗精神 内伤生冷 眞气不得条畅 所以蒸脐固蔕 如水灌土培 草木自茂壮也○夫人赖精血而成形 其在胞胎 惟有脐带 与母气相通 随母呼吸 十月脱胎 渐长成人 七情六慾 内外交侵 丧失眞元 殞躯丧命 良可惜也
脐筑证 盖脐为生气之源 筑痛者生气已絶也○脐下筑者肾气动也○脐下发痛者肾经也 非熟地黄 不能除
脐凶证 病人脐肿反出者死 脐反出 此为脾先死○凡人脓从脐中出者肚痈也○肠痈为病 遶脐生疮 或脓从脐出

腰为肾府 腰者肾之府 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腰者肾之外候 一身所恃 以转移开闔者也 然诸经贯於肾 络於腰脊 虽外感内伤种种不同 必肾虚而后 邪能凑之 故不可纯用凉药 亦不可纯用參芪补气也 ○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
腰痛有十
肾虚腰痛 脉大者○疼之不已者是也○房慾伤肾 精血不足 养筋阴虚 悠悠痛 不能擧○腰软者肝肾伏热
痰飮腰痛 脉滑者伏者是也○痰飮流注经络 腰背疼痛
食积腰痛 因醉饱入房 湿热乘虚入肾 腰痛 难以俛仰
挫闪腰痛  擧重勞伤 或挫闪坠落 以作痛
瘀血腰痛 昼轻夜重者是瘀血痛也○跌扑坠堕 以致血瘀腰痛○血沥则腰痛转侧 如锥之所刺
风腰痛 风伤肾而腰痛者 或左或右 痛无常所 引兩足强急
寒腰痛 寒伤肾经 腰痛不能转侧 见热则减 遇寒则发 脉沉弦急
湿腰痛 久处卑湿 雨露浸淫 腰重痛如石 冷如氷○脉缓或沉 是湿腰痛
湿热腰痛 平日膏粱厚味之人 腰痛 皆是湿热阴虚○遇天阴 或久坐而发者是也
气腰痛 凡人失志则心血不旺 不养筋脉 气滞腰痛 不能久立远行○忧思伤脾则腰痛 忿怒伤肝亦作腰痛
肾着证 病人身体重 腰中冷如坐水 形如水状 反不渴 小便自利 飮食如故 腰以下冷痛 腰重如带五千钱○大抵 如湿同治
腰痛通治 六气皆能为痛 大抵寒湿多而风热少 又有房室勞伤 肾虚腰痛者居多 是阳气虚弱 不能运动故也○诸腰痛不可用补气药亦不宜峻用寒凉药○久腰痛 必用官桂以开之 腹脇痛皆然
腰痛凶证  腰痛 面上忽见红点 人中黑者死

脇腋属肝胆 脇痛者厥阴肝经为病也
脇痛有五 脇痛者肝火盛 木气实也○肝热鬱则脇必痛○肝苦急 是其气有餘 急食辛以散之
气鬱脇痛 大怒气逆 及谋虑不决 皆令肝火动甚 脇痛难忍○有性急多怒之人 时常腹脇作痛
死血脇痛 因恶血停留於肝 居於脇下而痛 按之则痛益甚○瘀血 必归肝经 脇痛 若跌扑脇痛者亦汚血流归脇下而痛○大便坚黑者下之
痰飮脇痛 痰飮流注於厥阴之经 亦能使脇下痛 病则咳嗽 气急 引脇痛○咳嗽引脇痛 为悬飮 宜疎肝气○痰注脇痛 漉漉有声
食积脇痛 发寒热脇痛 似有积块 必是飮食太饱劳力所致○食积脇下 如杠梗起一条 作痛
风寒脇痛  外感脇痛寒热
乾脇痛  虚甚成损 脇下常一点痛不止 甚危
脇痛有虚实 肝气实脇痛者 手足烦躁 不得安卧○肝气虚脇痛者 悠悠不止 耳目?? 善恐如人将捕○兩脇下痛 引小腹 善怒 是肝气实也○气弱之人 脇下痛 脉弦细 多从勞役怒气得之
脇痛分左右
肾邪上搏为脇痛
腋臭  一名腋气 亦曰狐臭
漏腋 腋下 手掌 足心 阴下 股里 常如汗湿汚衣

皮有部分 凡十二经络者皮之部也 视其部中浮络 其色多靑则痛 多黑则痺 黄赤则为热 多白则寒 五色皆见则寒热也 络盛则入客於经 阳主外 阴主内○皮者脉之部也 十二经皆有部分 不与而生大病也 不与者不与他脉同色也
皮毛属肺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皮肤 亦曰腠理 津液渗泄之所 曰腠 文理缝会之中 曰理○腠理 亦曰玄府 玄府者汗孔也 汗液色玄 从空而出 以汗聚於里 故谓之玄府 府 聚也
风寒之邪先入皮毛 百病之始生也 必先於皮毛 邪中之则腠理开 开则入客於络脉 留而不去 传入於经 留而不去 传入於府 廩於肠胃 邪之始入於皮也 泝然起毫毛 开腠理 其入於络也则络脉盛 色变 其入客於经也则感虚乃陷下 其留於筋骨之间 寒多则筋挛骨痛 热多则筋弛骨消 肉烁?破 毛直而败
痒痛 痒痛生於皮毛○经曰诸痒为虚 血不荣肌腠 所以痒也 当以滋补药 以养阴血 血和肌润 痒自不作○痒得爬而解者 爬为火化 微则亦能痒 甚则痒去者 谓令皮肤辛辣而属金化 辛能散火 故金化见则火化解矣○人近火气者 微热则痒 热甚则痛 附近则灼而为疮 皆火之用也 痒者美疾也 故火旺於夏而万物蕃美也 或云痛为实痒为虚 非谓虚为寒也 正谓热之微甚也○诸痛皆属於火○皮肤痛属心实 经曰夏脉者心也 夏脉太过则病 身热肤痛 为浸淫○身痒如虫行 此血虚也○或有飮酒后 遍身痒 如风疮 搔至血出者
癍疹 发癍者因胃热 助手少阴火 入于手太阴肺也○有色点而无颗粒者曰癍 浮小而有颗粒者曰疹 随出卽没而又出○伤寒发癍 谓之阳毒 春温发癍 谓之温毒 夏热发癍 谓之热毒 时行发癍 谓之时毒 名虽不同 同归於热 皆心火入肺 故红点见於皮毛之间 轻如疹子蚊跡 只在手足 先红后黄 重如锦纹发在胸腹 先红后赤○切忌发汗 重令开泄 甚则皮肤斑烂○斑斑如锦纹 色红赤者胃热也 紫黑者胃烂也○冬月温暖 人受不正之气 至春冬温 始发肌中 斑烂如锦纹而咳 心闷 但呕淸水○孕妇伤寒发癍○癍色紫黑 咽喉闭痛 譫语 烦躁
阴证发癍 出胸背及手足 亦稀少而微红 若作热投之凉药 大误矣 此无根失守之火 聚於胸中 上独熏肺 传於皮肤而为斑点 但如蚊蚋蚤虱咬形状而非锦纹也
内伤发癍 乃胃气极虚 一身之火游行於外所致 亦或痰热所致○火则补以降之 痰热则微汗以散之 切不可下○内伤发癍 轻如蚊跡疹子者多在手足 初起无头痛身热
发癍候 凡汗下不解 足冷 耳聋 烦闷 呕咳 便是发癍之候 宜化癍消癍之药 以防之
癍疹吉凶证 凡癍疹 赤色身煖 自胸腹散四肢者吉 黑色身凉 自四肢入胸腹者死○发癍红赤为胃热 若紫不赤为热甚 紫黑为胃烂 故赤癍为轻 黑癍为重 大抵鲜红明朗者吉 紫黑者难治 杂黑斑烂者死○阳毒发癍 红润稀疎 起发五六日自愈 若阴脉见而黑癍稠密成片 身凉 六七日死○发癍大便自利者不治○发癍先赤后黯 面色黧晦 不治○发赤癍者半生半死  发黑癍者九死一生
癮疹 癮疹多属脾 隐隐然在皮肤之间 故言癮疹也 发则多痒 或不仁者是也 兼风热湿之殊 色红者兼火化也○疹者红靨隐隐皮肤表分 但作瘙痒 全无肿痛 名曰癮疹 当春而发最重 卽温毒也○疹有赤白 赤疹属阳 遇淸凉而消 白疹属阴 遇温煖而灭○生癮疹 或赤或白 令汗出○遍身白疹 瘙痒不止 天阴日冷则重 天淸日暖则轻 此由寒邪伏於肌肤 凝滞而成○患风疹者 必多眼暗 但攻其风则暗自去
痤疿 汗出见湿 乃生痤疿○痤者小癤也 大如酸枣或如豆 色赤而内有脓血也○暑月汗渍 肌生红粟 谓之疿子 烂破成疮 谓之疿疮○勞汗当风寒 薄为? 鬱乃痤 此勞汗出於玄府 脂液所凝
丹毒 人身忽然变赤 如涂丹之状 俗云赤瘤 或有因疮而误触 四畔焮赤 谓之疮瘤 皆游走不定 状如云气者是也○小儿得之 最忌百日之内 谓之胎瘤 最为难治○丹疹 皆是恶毒热血 蕴蓄於命门 遇君相二火 合起则发也 如遇热时 以通圣辛凉之剂 解之   寒时 以葛根升麻辛温之剂 解之○凡丹从四肢起 入腹者死
麻木 诸痺之中 着痺卽 留着不去 四肢拘挛 麻木不仁也○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喞喞然麻木 不知痛痒 如绳札縳初解之状 古方名为麻痺者是也○卫气不行则为麻木○病久入深 荣卫之行澁 经络时疎 故不痛 皮肤不荣 故为不仁○开目则阳道行 阳气遍布周身 闭目则阳道闭而不行 如昼夜之分 知其阳衰而阴旺也 久坐而起亦有麻木 知其气不行也 当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矣○如肌肉麻 必待泻荣气而愈○麻是气虚 木是湿痰死血 然则曰麻曰木 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浑身麻 是气虚也○手十指麻 是胃中有湿痰死血
索泽证 皮肤索泽 卽仲景所谓皮肤甲错 盖皮肤澁而不滑泽者是也○经曰 三阳为病 发寒热 其传为索泽 註云 索 尽也 精血枯涸 故皮肤润泽之气皆尽也○足少阳之脉病 体无膏泽○虚损之疾 一损损於肺 皮聚而毛落○肺者行气温於皮毛者也 气不营则皮毛焦 皮毛焦则津液去 津液去则皮节伤 津液旣去则爪枯毛折而死○五劳虚极 羸瘦 内有乾血则皮肤甲错
白癜风癧疡风白? 凡人身体 皮肉变色 赤者谓之紫癜风 白者谓之白癜风 或谓之癧疡风 白輟者浸淫渐长 色白似癣 但无疮也 皆因风搏皮肤 血气不和所生
黑痣靨子 黑痣者黑子也 是风邪变生也 色黑而大曰靨

肉属脾胃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脾虚则肌肉削○人之肉 如地之土 岂可人而无肉 故肉消尽则死矣
为肉标 ? 谓肘膝后肉如块者○五臟伤损 ?破肉脱 皆为不治之证也
肉主肥瘦 肥而泽者血气有餘 肥而不泽者气有餘血不足 瘦而无泽者血气俱不足○血实气虚则肥 气实血虚则瘦 所以肥耐寒而不耐热 瘦耐热而不耐寒者 由寒则伤血 热则伤气 损其不足则阴阳愈偏 故不耐也 损其有餘者方得平调 故耐之矣○人之言曰 血气未动者瘠甚而不害 血气旣竭者虽肥而死矣 则身之羸瘦 若未足为人之害者 殊不知 人之羸瘦 必其飮食不进 飮食不进则无以生荣卫 荣卫无以生则气血因之以衰 终於必亡而已○羸瘦固瘵疾 若素来淸臞者非有疾也 惟病后瘦甚 久不復常 谓之形脱 与夫平昔充肥 忽尔羸瘦 飮食减少 此为五劳六极之疾 宜服滋补药 兼灸劳法
食?证 善食而瘦 亦易飢也○大肠移热於胃○胃移热於胆
肉苛证 虽近於衣絮 犹尙苛也○荣气虚 卫气实也 荣气虚则不仁 卫气虚则不用 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肉如故也 人身与志不相有 曰死
妇人瘦瘁  气不充时 血不荣 肌肉不长 瘦其身
肉脱不治证 形肉已脱 九候虽调 犹死○皮肤着者死○脱肉 身不去者死 註曰 穀气外衰则肉如脱尽 天眞内竭 故身不能行 去 谓行去也○形瘦脉大 胸中多气者死○虚劳 肉脱甚者难治
肉絶候 肉絶六日死 何以知之 耳聋 舌背肿 尿血 大便赤泄是也
疣目 亦曰?子 是人手足 忽生如豆 或如结筋 或五箇或十箇 相連而生  皆由风邪搏於肌肉而变生也

诊脉有法 诊法常以平旦 阴气未动 阳气未散 飮食未进 经脉未盛 络脉调匀 气血未乱 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 察五色 观五臟有餘不足 六府强弱 形之盛衰 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上古诊法有三 一者 十二经动脉分三部 侯其藏府  二者 以气口人迎 决内外病因 三者 独取寸口 以决五藏六府之生死吉凶也○淸高贵客 脉证兩凭 勞苦麤人 多凭外证 伤寒阴阳证 多从脉断
下指法 脉有三部 分为寸关尺 每部各浮中沉三诊合为九候 浮以诊其府 见六府之盛衰 沉以诊其藏 见五藏死生盈虚 中则诊其胃气 盖胃为水穀之海 气血之源 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故也
寸关尺所主 上部法天 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 中部法人 主膈下至脐之上有疾 下部法地 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
脉动有準 人一呼脉再动 一吸脉亦再动 呼吸定息脉五动 间以太息 命曰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凡人病脉 亦当病方为相应 如强健人脉病 病人却有强健脉 长人脉短 短人脉长 肥人脉瘦 小人脉大 皆相反也
人迎气口脉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兩在关后 故曰 人迎紧盛伤於寒 气口紧盛伤於食 此兩脉有内伤外感之辨也
二十七脉
七表脉 (阳脉)
浮 按之不足 擧之有餘 脉在肉上行也 瞥瞥如羹上肌 泛泛浮浮如水漂木○浮为风为虚 浮而有力为风 无力为虚 又曰浮者风虚运动之候
芤 浮大而软 按之中空傍实 如按葱叶○芤者失血之候 为吐衄便尿等血
滑 按之累累如珠 往来疾速流利 应指圆滑如珠○滑为多痰 滑者血实气壅之候 滑而不断絶者经不闭也 其有断絶者经闭也 盖滑主月经闭也
实 擧按皆有力 隐指愊愊然 浮中沈皆有力○实者三焦气满之候 又曰实为热为吐
弦 劲直以长如弦 擧之无有 按之如弓弦状○弦者气血收敛不舒之候 又曰 弦脉为劳 为寒热疟 为拘急痛 偏弦为飮○最难调治者弦脉也 弦为肝脉 肝木剋脾土 五藏俱伤故也
紧 數而有力 擧按急数 指下如牵縄转索之状 紧如切绳状 诚得之○紧者风寒激搏 伏於阳脉络之候 又曰弦紧为伤寒 又曰人迎紧盛伤於寒 气口紧盛伤於食
洪 指下洪大有力 如洪水波浪 卽鉤脉也 极大满指曰洪 卽大脉也○洪者荣卫大热 血气燔灼之候 又曰洪为热为胀
八里脉 (阴脉)
微 若有若无 极细而软 无浮沉之别 微如细丝 时或欲絶○微者血气俱虚之候
沉 轻手不见 重手乃得 沉若烂绵 寻之至骨○沉者阴气厥逆 阳气不舒之候
缓 一息四至 往来和缓 少駃於迟 又曰擧按大而慢○缓者卫气有餘 荣气不足之候
濇 细而迟 往来难且散 或一止復来 又曰往來澁滞 如雨沾沙 如轻刀刮竹状 濇与澁同○濇者气多血少之候 又曰 濇为精竭血枯
迟 一息三至 去来极迟 随浮沉而见○迟者阴盛阳虚之候 迟为虚寒
伏 伏者脉行筋下也 轻手取之絶不可见 重手取亦不得 必推开筋 附着於骨 乃得见也 又曰沉至极曰伏 伏潜於骨 重按乃得○伏者阴阳潜伏 关格闭塞之候 又曰 伏为积聚停痰蓄水
濡 卽软脉也 极软而浮细 轻手乃得 不任寻按 软而无力也○濡者血气俱不足之候 为亡血 为自汗
弱 极软而沉细 按之如欲絶 沉而无力○弱乃六极之脉 老人则为顺 少壮则为逆 脉弱者无阳 又主客风面肿
九道脉
长 阳脉也 按之洪大而长 出於本位 三关通度○气血有餘也 长为阳毒 主三焦热及浑身壮热 又曰长而缓者胃脉也 百病皆愈 盖长则气治也
短 阴脉也 兩头无中间有 不及本位○为心腹痛 为宿食 为气鬱 又曰 诸病脉短皆难治 盖短则气病 无胃气故也
虚 阴脉也 迟大而软 轻擧指下豁然而空 寻之不足 擧之有餘○虚者血气俱虚之候 虚为伤暑之脉
促 阳脉也 来去数 时一止復来 又曰寻之极數○促为怒厥热极 老人及久病得之 非福
结 阴脉也 往来迟缓 时一止復来 又曰指下聚而却还○结为阴盛 为积聚
代 阴脉也 动而中止 不能自还 因而復动 由是復止 寻之良久乃復强起 又曰动中一止 停久乃还 代者更代也 止歇有定數 未比促结 止而不定○代者藏气絶危亡之脉也 代为脾元气衰
牢 卽革脉也 阳脉也 沉而有力 动而不移 牢比弦紧 转坚而劲○寒虚相搏则革 妇人则半产崩漏 男子则亡血失精
动 阴脉也 數脉见於关上 上下无头尾 大如豆 厥厥然动摇 又曰不往不来 不離其处 多於关部见之 ○动者阴阳气相搏耳 阴阳和则脉不动也○阴阳相搏名曰动 阳动则阳虚 故汗出 阴动则阴虚 故发热 又曰动为惊 为痛 为血痢 为崩漏
细 阴脉也 软微脉差大耳 细如一线 小而有力 细细如丝 来往极微○细为精血不足 脛痠髓冷 又曰细为气少
又有三脉
數 阳脉也 一息六至 去来促急 又曰 过平脉兩至○數为心烦 數而有力为热 无力为疮
大 阳脉也 大卽洪之别名也○大为病进 为血虚
散 阳脉也 擧之则似浮而散大无力 按之则满指散而不聚 来去不明 漫无根柢○涣漫不收 其脉为散 散乃将死之脉 散而不聚 命亦危矣
相类脉 浮与芤相类 浮则不端 芤则中断○弦与紧相类 弦如弓弦 紧如转索○滑与數相类 滑往来流利 數一息六至○牢与实相类 牢沉而有力 实浮而有力○沉与伏相类 沉重手乃得 伏着骨乃得○微与濇相类 微脉如毛 濇则细迟○软与弱相类 软则浮细弱则沉细○缓与迟相类 缓脉少駃 迟则尤缓○浮似虚 轻手为浮 无力为虚○滑似动 滑度三关 动只在一处
相反脉 浮与沉相反 浮主表 沉主里○迟与數相反 迟主寒 數主热○虚与实相反 虚主不足 实主有餘○洪与细相反 洪主血气多 细主血气少○滑与澁相反 滑主血实 澁主气实○缓与紧相反 缓主热 紧主寒○结与促相反 结主阴盛 促主阳盛○强革与濡弱相反 强革主虚寒 濡弱主虚热
五臟脉 五脉应象 肝脉弦 心脉鉤(一作洪) 脾脉代(一作缓) 肺脉毛(一作澁) 肾脉石(一作沉)
六腑脉 小肠脉微洪 大肠脉微濇 膀胱脉微沉 胆脉微弦急 胃脉微缓 此乃府与藏合气 同气相求 斯有得其近似者矣
四时脉 肝弦 心洪 肺濇 肾沉 脾缓者 本藏脉也 然春微弦 夏微洪 秋微毛 冬微石 俱带和缓 是有胃气无病也

筋属肝 肝病惊骇筋挛
膝为筋府 膝者筋之府 屈伸不能 行则僂俯 筋将惫矣○诸筋者皆属於节
筋急筋缓 湿热不攘 大筋緛短 小筋弛长 緛短为拘 弛长为痿 註曰 大筋受热则缩而短 小筋得湿则引而长 缩短故拘挛而不伸 引长故痿弱而无力○筋之病 寒则反折筋急 热则筋弛纵不收 阴痿不用○盖受寒使人筋急 受热使人筋挛 若但热而不曾受寒 亦使人筋缓 若受湿则又引长无力也○脉不荣则筋急 仲景云 血虚则筋急 此皆血脉不荣於筋而成挛
筋痿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 筋膜乾 筋膜乾则筋急而挛 发为筋痿○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意淫於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 及为白淫○筋痿者生於肝使内也
筋瘛 筋脉相引而急○筋挛皆属肝○热气燥烁於筋则挛瘈而痛○诸热瞀瘈皆属于火 热胜风搏 倂于经络 风火相乘 是以瞀瘈生矣 治宜祛风涤热之剂 折其火热则立愈
转筋 属血热○有筋转于足大指 转上至大腿 近腰结了 此因奉养厚 飮酒 感风寒而作
筋伤证 久行伤筋○形苦志樂 病生於筋 治以熨引
筋病外证  目色 靑黄赤白黑者 病在筋
筋絶证  筋絶九日死 何以知之 手足爪甲靑 呼骂不休

骨为髓府 骨者髓之府 不能久立 行则振掉 骨将惫矣○骨为髓之藏 髓者飮食五味之实秀也 髓虚则骨虚 势所必至矣
颧为骨本 颧骨者骨之本也 颧大则骨大 小则骨小
骨寒 人有身寒 汤火不能热 厚衣不能温 然不冻慄 名曰骨痺 是人当挛节也○是人者素肾气胜 以水为事 太阳气衰 肾脂枯不长 一水不能胜兩火 肾者水也而生於骨 肾不生则髓不能满 故寒甚至骨也 所以不能冻慄者 肝一阳也 心二阳也 肾孤藏也 一水不能胜二火 故不能冻慄
骨热 髓涸齿乾○口前板齿乾燥者乃骨热病也○其或骨间有热 以至四肢缓弱不擧 此则骨痿 难治
骨痿 生於大热也○肾气热则腰脊不擧 骨枯而髓减 发为骨痿○有所远行劳倦 逢大热而渴 渴则阳气内伐 内伐则热舍於肾 肾者水藏也 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 故足不任身 发为骨痿
骨痛 凡人一身 风淫 湿滞 血刺 痰攻 皆能作痛 至於骨之痠疼 或寒或热 入里彻骨则倍簁千万 大不侔焉 病入於骨 此劳极损伤之 不可救药者也○疾在腠理 汤熨之所及也 在血脉 鍼石之所及也 在肠胃 酒醴之所及也 其在骨髓 虽司命无柰之何矣 夫病在骨髓 扁鹊以为难则骨髓有病 病亦惙矣
骨伤证  久立伤骨○多食甘则骨痛而髮落
骨病外证  耳焦枯 受尘垢者病在骨
骨絶证  病人骨絶者齿黄落 十日死

四肢为诸阳之本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 阳盛则四肢实○诸阳受气於四肢也
手掌以候胃 掌中热者腹中热 掌中寒者腹中寒○胃中寒则手鱼际之络多靑 胃中有热则鱼际之络赤 其暴黑者久留痺也 其有赤有黑有靑者寒热气也○伤寒 手心热者邪在里也 手背热者邪在表也 手足温者阳证也 手足冷者阴证也
四肢热 人有四肢热 逢风寒 如灸如火者何也 曰 是人者阴气虚 阳气盛 四肢者阳也 兩阳相得而阴气虚少 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 独治者不能生长也 独胜而止耳 逢风而如灸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四肢不用 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曰 四肢皆稟气於胃而不得至经 必因於脾乃得稟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稟水穀气 气日以衰 脉道不利 筋骨肌肉 皆无气以生 故不用焉○四肢解堕者脾精之不行也○人之嚲者何气使然 曰 胃不实则诸脉虚 诸脉虚则筋脉解堕 筋脉解堕则行阴用力 气不能復 故为嚲 嚲谓手足嚲曳也○脾与胃以膜相连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曰 足太阴者脾也 为之行气於三阴 阳明者胃也 亦为之行气於三阳 藏府各因其经而受气於阳明 故为胃行其津液也 ○脾实则四肢不擧 此谓膏粱之疾 其治宜泻○脾虚则四肢不用 盖脾病 不能与胃行其津液 其治宜补
肩臂病因 肺心有邪 其气流于兩肘○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 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 在骨守骨 在筋守筋○酒家之癖 多为项肿臂痛 盖热在上焦 不能淸利 故酝酿日久 生痰涎 聚飮气 流走於项臂之间 不肿则痛耳○臂为风寒湿所搏 或睡后手在被外 为寒邪所袭 遂令臂痛 或乳妇以臂枕儿 伤於风寒 亦致臂痛
痰飮多为臂痛 凡人忽患 胸背手脚腰胯 隐痛不可忍 連筋骨 牵引钓痛 坐卧不寧 时时走易不定 或谓是风证 或疑是痈疽 皆非也 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 变为此疾○凡臂痛不能擧 或左右时復转移 由伏痰在中脘 停滞脾气 不得流行 上与气搏 四肢属脾 滞而气不升 故上行攻臂 其脉沉细者是也○臂痛 或麻木 或战掉 皆痰飮所作
臂痛有六道经络 当以兩手伸直 大指居前 小指居后 而定之则○其臂臑之前廉痛 属阳明经○后廉痛 属太阳经○外廉痛 属少阳经○内廉痛 属厥阴经○内前廉痛 属太阴经○内后廉痛 属少阴经○视其何经而用鍼药治之也
肩臂骨脱臼 兩肩头冷疼尤不可忍 屡见将中风人 臂骨脱臼 不与肩相连接 多有治不愈者 要之纔觉肩上冷疼 必先灸肩髃等穴 毋使至於此极可也○留飮之证 四肢歷节痛 气短脉沉 久则令人骨节蹉跌
手循衣撮空摸床 病人手寻衣领 及乱捻物者肝热也 手搯眉目鼻面者肺热也○伤寒热病 寻衣撮空 许学士说 作肝热风淫末疾 此论虽然 莫若断之 为肺热似为愈矣 其人必譫言妄语 经曰肺邪入心为譫语 兼上焦有疾 肺必主之 手经者上焦也 此肺之体 肝之用  肝主血 血者阴物也 阴不能自动 盖肺主气 为气所鼓舞 故静者得动 一者说肝之用 一者说肺之体 此天地互为体用也○伤寒热病之极 手循衣撮空摸床者凶 产后血脱 亦有此证
心虚手振 心虚手振○酒客手振
手爪占病 肝热者色苍而爪枯○病人爪甲白者不治 爪甲靑者死 爪甲下肉黑者死○手掌肿无文者死
代指 指头先肿 焮热掣痛 然后 於爪甲边 结脓溃破 甚者爪甲俱脱 亦谓之天蛇头疮

厥有寒热 厥者气逆上也 世谬传为脚气 经曰寒厥者手足寒也 热厥者手足热也 盖阳衰於下则为寒厥 阴衰於下则为热厥 阴阳之气不相接续则为厥○厥证多以不胜 乘其所胜 如肾移寒於脾则为寒厥 心移热於肾则为热厥 ○厥论寒热 皆由肾之精气内竭而成也○下虚则厥
寒厥 寒厥之为寒也 必从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 曰 阴气起於五指之里 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 故阴气胜则从五指 至膝上寒 其寒也不从外 皆从内也○寒厥何为而然也 曰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 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此人者以秋冬夺於所用 下气上争不能復 精气溢下 邪气因从而上之也 气因於中 阳气衰 不能渗营其经络 阳气日损 阴气独作 故手足为之寒也○肾虚则淸厥 意不樂 又曰 下虚则厥○寒厥脉沉數实 为热○寒厥用药 不可不审
热厥 热厥之为热也 必起於足下者何也 曰 阳气起於足五指之表 阴脉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 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热厥何如而然也 曰 酒入於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阴气虚则阳气入 阳气入则胃不和 胃不和则精气竭 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 此人必數醉 若饱以入房 气聚於脾中不得散 酒气与穀气相搏 热盛於中 故热遍於身 内热而尿赤也 夫酒气盛而慓悍 肾气日衰 阳气独胜 故手足为之热也
脚气病因 脚气之疾 实水湿之所为也 惟南方地下水寒 其淸湿之气中於人 必自足始 故经曰 淸湿袭虚则病起於下是也○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 江东岭南 春夏之交 山林蒸鬱 风湿毒气为甚 足或感之 遂成瘴毒脚气○水性润下 气不能呴 故下疰於足经 积久而作肿痛 此飮食下流之所致也 经曰太阴之胜 火气内鬱 流散於外 足脛胕肿 飮发於中 胕肿於下 加之房事不节 阴盛阳虚 遂成痼疾 孙眞人云 古人少有此疾 自永嘉南渡 衣冠士人多有之 亦此意也○凡脚气之病 始起甚微 多不令人识也 食飮嬉戱 气力如故 惟卒起脚屈伸不能动为异耳○经曰伤於湿者下先受之 盖足居于下而多受其湿 湿鬱生热 湿热相搏 其病乃作 东南卑湿之地 比比皆是 西北高燥之地 鲜有之 古方名为缓风 宋元以来 呼为脚气 虽有外感内伤之殊 其湿热之患则一也○脾有邪 其气流于兩股○肾有邪 其气流于兩膕○蹠跛 寒风湿之病也
脚气病证 脚气外证 全类伤寒 但初起 脚膝软弱 顽痺 转筋 赤肿为异耳○脚气为病 虽起於足 实周乎身 或壮热头痛 或百节拘挛 或十指走注 或转筋急痛 或小腹不仁 以至胸满喘息 烦闷怔忪 昏憒羞明 腹痛下利 呕噦痰涎 惡闻食气 大便小便多是秘澁 自腿至膝 自脛及踝 屈弱顽痺 挛急痠疼 或焮不焮 或肿不肿 皆其候也 其传足六经 外证与伤寒颇类 但卒然脚痛为异耳○风寒暑湿四气 流注足太阳经 腰脚挛痺肿痛 增寒发热 无汗恶寒 或自汗头疼眩晕○四气流注足少阳经 发热肿痛 腰脚引痛○四气流注足阳明经 腰脚赤肿痛不可行 大小便秘澁
脚气治法 是为壅疾 治以宣通之剂 使气不能成壅 壅旣成而盛者砭恶血而去其重势 经曰蓄则肿热 砭射之后 以药治之○脚气之疾 自古皆尙疎下 为疾壅故也 然不可太过 太过则损伤脾胃 又不可不及 不及则使壅气不能消散○脚气之疾 皆由气实而死终无一人 以服药致虚而殂 故其病皆不得大补 亦不可大泻 纵甚虚羸 亦须微微通泄 亦宜时取汗也○治法大要 疎导大便 使毒气得泄而后 愈其补汤淋洗 皆医家之大戒也○脚痛 患在风湿○人黑瘦者易治 肥大肉厚赤白者难愈 黑人耐风湿 赤白者不耐风湿 瘦人肉硬 肥人肉软 肉软则受病难愈○脚气肿痛手不可近 经曰飮发於中 胕肿於下 又曰诸痛为实 血实宜决之 以三稜鍼 数刺肿上血出
脚气危证 凡脚气觉病候有异 卽须急治之 稍缓则气上肩息 胸脇逆满 急者死不旋踵 宽者数日必死 不可不急治也 但见心下急 气喘不停 或自汗出 或乍热乍寒 其脉促短而數 呕吐不止者死○脚气之病 其小腹顽痺不仁者多不肿 小腹顽后 不过三五日卽令人呕吐 名曰脚气入心 死在朝夕○脚气入心则恍惚譫妄 呕吐不食 左寸脉 乍大乍小 乍有乍无者 死○入肾则腰脚肿 小便不通 气上喘急 目与额皆黑 左尺脉絶者死 盖少阴肾经 脚气入腹 上气喘急 此证最急 以肾乘心 水剋火 死不旋肿○以艾灸之 引热下行
脚气禁忌法 第一忌嗔 嗔则心烦脚气发 第二禁大语 大语则伤肺亦发动○每朝早饭 任意饱食 午饭少食 晩饭不食弥佳 夜食则血气壅滞而愈增肿痛矣
脚气按摩法  涌泉穴在足心 湿气皆从此入
痿病之因 痿 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动也○肺者藏之长也 为心之盖也 有所失亡 所求不得则发肺鸣 鸣则肺热叶焦 故曰五藏因肺热肺焦 发为痿躄○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 主润宗筋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阳明虚则宗筋纵 带脉不引 故足痿不用也○由肺金本燥 燥之为病 血衰不能荣养百骸 故手足痿弱 不能运动 犹秋金旺则草木萎落 病之象也○肝气热为筋痿 则筋急而挛○心气热为脉痿 则脛纵而不任地 ○脾气热为肉痿 则胃乾而渴肌肉不仁○肾气热为骨痿 则腰脊不擧骨枯而髓减○痿之作也皆五月六月七月之时 午者少阴君火之位 未者湿土庚金伏火之地 申者少阳相火之分 故病痿之人 其脉浮大
痿病治法 肺金体燥而居上 主气畏火者也 脾土性湿而居中 主四肢畏木者也 火性炎上 若嗜慾无节则水失所养 火寡于畏而侮所胜 肺得火邪而热矣 木性刚急 肺受热则金失所养 木寡于畏而侮所胜 脾得木邪而伤矣 肺热则不能管摄一身 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之病作矣 泻南方则肺金淸而东方不实 何脾伤之有 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 何肺热之有 故阳明实则宗筋润 能束骨而利机关矣 治痿之法 无出於此○痿病 切不可作风治用风药○东垣 取黄栢为君 黄芪等辅佐 以治诸痿 无一定之方 有兼痰积者 有湿多者 有热多者 有湿热相半者 有挟气者 臨病製方 其善於治痿者乎 虽然若将理失宜 医所不治 天产作阳 厚味发热 患痿之人 若不淡薄食味 其必不能安全也
热厥成痿 自踝以下常觉热 冬不可加绵於上 此乃足三阴虚 宜断慾事 以补养阴血 不为此则终成痿而死○一相公 兩脚痿弱 脐下尻阴皆冷 精滑不固 服鹿茸丸不减 东垣诊其脉 沉數而有力 告曰飮醇酒食膏粱滋火于内 逼阴於外 医不知此 投以热剂 反泻其阴而补其阳 眞所谓实实虚虚也 遂处以滋肾丸再服而愈 或问其故 答曰 是病相火炽盛 以乘阴位 故用此大寒之剂 以泻相火而復眞阴 阴旣復其位则皮里之寒自消矣
鹤膝风 患痢后 脚痛痪弱 不能行履 名曰痢风 或兩膝肿大痛 髀脛枯腊 但存皮骨 如鹤膝之节 拘挛跧卧 不能屈伸○久痢后 或手足肿者 或歷节痛者 乃餘瘀不散○鹤膝风 乃足三阴虚损 风邪乘之
脚病凶证 骨痿 不能起於床者死○病人足跗上肿 膝大如斗者十日死
甲疽疮 一名嵌甲○或因割甲伤肌 遂成疮肿 復缘窄靴硏损 四边肿焮 黄水出 浸淫相染 五指俱烂 渐渐引上脚趺
肉刺 生指间碍痛 不得着履靴 此因穿窄靴而生
毛髮
髮者血之餘 血盛则髮润 血衰则髮衰 血热则髮黄 血败则髮白
十二经毛髮多少 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髥极鬚者少阳多血○美鬚者阳明多血
髮眉鬚各有所属 髮属心 故上生 禀火气也○眉属肝故 横生 禀木气也○鬚属肾 故下生 禀水气也○人之髮眉鬚 虽皆毛类而所主五藏各异 故有老而鬚白眉髮不白者 或髮白而眉鬚不白者 藏气有所偏故也 男子肾气外行 上为鬚 下为势 故女子宦人无势则亦无鬚 而眉髮无异於男子则知不属肾也明矣
妇人无鬚 衝脉任脉 皆起於胞中 上循腹里 为经络之海 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 会於咽喉 别而络脣口 血气盛则充肤热肉 血独盛则澹渗皮肤 生毫毛 今妇人之生 有餘於气 不足於血 以其數脱血也 衝任之脉不荣口脣 故鬚不生焉
宦官无鬚 宦者去其宗筋 伤其衝脉 血泻不復 皮肤内结 脣口不荣 故鬚不生焉○天宦之其鬚不生也 此天之所不足也 其衝任不盛 宗筋不成 有气无血 脣口不荣 故鬚不生也
鬚髮荣枯 女子 七岁齿更髮长 五七面始焦髮始堕 六七面焦髮白 丈夫 八岁齿更髮长 五八髮堕齿枯 六八面焦髮白○鬚髮颜面 皆督脉所络 阳精盛 注於外则鬚髮荣盛 面体光润○胆荣在鬚 肾华在髮 精气上升则鬚润而黑○六八以后 精华不能上升 秋冬令行金削肺枯 以致鬚髮焦槁 如灰白色 养生者宜预服补精血药 以防之 染掠亦非上策
鬚髮黄落 虚损之疾 一损损於肺 皮聚而毛落○脉弦气弱 皮毛枯槁○老来髮落鬚长常也 少壮有髮落或鬚亦落者火炎血燥故也○髮燥者胆有怒火也 胆合膀胱 上荣毛髮 风气盛则焦燥 汁竭则枯也○厚味成热湿痰在膈上而熏蒸髮根之血 渐枯而脱
髮占凶证 病人髮直如麻者十五日死○病人髮如乾麻 善怒者死○病人髮与眉衝起者死
前阴
前阴诸疾 前阴诸疾 皆由足厥阴与督脉○足厥阴之脉病 为丈夫?疝狐疝 妇人小腹肿○任脉为病 男子内结七疝 女子带下瘕聚
疝病之因 经曰 疝者寒气结聚之所为也○丹溪曰 自素问以下 皆以为寒理固然也 予思之此病 始於湿热在经 鬱而至久 又感寒气外束 所以作痛 若只作寒论 恐为未备 人有踼氷涉水 终身不病 此者无热故也 盖大怒则火起於肝 醉饱则火起于胃 房劳则火起于肾 火积之久 母能令子虚 湿气便盛 厥阴属木 係於肝 为将军之官 其性急速 火性又暴 为寒所束 宜其痛之太暴也○疝痛 属湿热痰积流下作病 因寒鬱而发也
疝专主肝 疝专主肝经与肾经 絶不相干○疝痛属足厥阴肝经也 小腹亦肝经也 故疝痛与小腹痛 同一治法○疝本属厥阴一经 俗说小肠膀胱肾气者 皆妄言也○盖肝脉 环阴器而上入小肠 又肝肾皆属於下 与衝任督脉相附 肾与膀胱为藏府 其气相通 运为外肾 系於睾丸 此三经相連相会 然肝主筋 睾丸虽名外肾 非厥阴环而引之则与玉茎无由伸缩 在女子则为簒户 靈枢云 邪在小肠 連睾 系属於肾 贯肝 络肺 心系气盛 厥逆上衝肠胃 熏肝 散於肓 结於脐 惟取厥阴以下之 亦以厥阴为主也
疝病证候 小腹控睾 引腰脊 上衝心 唾出淸水 及为噦噫 邪在小肠也○肾脉生病 从小腹 上衝心而痛 不得前后 为衝疝○小腹痛有三 肝病小腹引脇痛 小肠病小腹引睾丸腰脊痛 膀胱病小腹痛肿不得小便○疝之为病 外肾小腹作痛 或攻刺腰脇 或游走背膂 或冷气抢心 或手足厥冷 有壮热恶寒者 有洒淅寒热者 有不得大小便者 有下泄者 有自汗者 有积聚 如盃 如臂 如桃李 如盘大 其於阴间则卵有大小而上下不常 囊有肿胀 痛歇无定 挟冷触怒则块物上衝心胸 心平气和则块物归入囊中
诸疝治法 古方用辛温之剂以散之 是治其标也 丹溪以为痰飮食积死血流注 归於厥阴肝经 用辛平之药 以豁痰消积破血 是治其本也 夫疝痛有定处 是有形之积也 非痰飮与食积死血相聚 而何哉  若是无形之气作痛则 走注满腹而流散於遍身矣○凡疝痛 走注无形者属气也 痛有常处而有形 乃湿痰食积瘀血也○治法大要 以流行疎利为先 或曰肾虚得病不敢疎泄 盖肾为邪气所干 若不逐去病根 病何由愈 倘或姑息补住 使大小府秘而不通 邪气入腹衝心 危殆必矣○此疾虽因虚而得 不可以虚骤补 经云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留而不去其病卽实 故必先涤去所蓄之邪 然后补之 诸药多借巴豆气者 盖为此也○疝有挟虚而发者 其脉不甚沉紧而豁大无力者是也 其痛亦轻 惟觉重坠牵引耳○诸疝 以手按之 大痛者为实 不痛者为虚
疝病有七 疝名虽七 寒疝卽疝之总名也○水疝 卽?疝之属○气疝 卽狐疝之属○血疝 卽痈癤之属○惟筋疝罕见之 盖下疳疮之属也○曰疝 曰奔豚 曰小肠气 曰膀胱气 通谓之肾气○阴? 属肝 系宗筋 胃阳明养之 世多不识 谓之外肾 非也
寒疝 囊冷 结硬如石 阴茎不擧 或控睾丸而痛○得之坐卧湿地 或寒月涉氷 或値雨雪 或坐卧风冷 使内过房 宜以温剂下之 久而无子
疝 阴囊大如升斗 不痒不痛○得之於地气卑湿 故江淮之间多有之 宜以去湿之剂下之○大抵?疝属湿多○女子阴户凸出 亦是此类 不可温之补之 宜以苦药下之 以苦坚之○小儿生来有此者 乃胎中宿疾也○?有四种 肠?卵?难治 气?水?鍼灸易治○肠? 卽小肠气也 吊外肾偏坠肿痒○卵? 玉茎肿硬 引脐绞痛 甚则阴缩肢冷 囊上生疮 二证出水不止者死○气? 素有湿热 因怒激火 昏眩 手搐 面黑 睾丸能左右相过○水? 卽膀胱气也 外肾肿大 如升如斗 不痛不痒○脐下痛 連腰脊 控睾丸而痛者谓之小肠气○小腹牵囊茎痛者名曰?
水疝 肾囊肿痛 阴汗出 或囊肿状如水晶 或瘙痒出黄水 或小腹按之 作水声○得之於飮水醉酒使内也 勞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 聚於囊中 故如氷冷 令人为卒疝 宜以逐水之剂下之
狐疝 卧则入小腹 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 如狐昼出穴而尿 夜入穴而不尿 此疝出入往来上下 正与狐同类也○寒湿下注于囊中 名为狐疝 亦属痰○宜以逐气流经之剂下之
气疝 上連肾兪 下及阴囊○多得於号哭忿怒 气鬱而胀 号哭怒罢卽气散者是也 有一治法 以鍼出气而愈 然鍼有得失 宜以散气之剂下之○或小儿亦有此疾 俗名偏坠 得之於父已年老 或年少多病 阴痿精怯 强力入房 因而有子 禀胎病也 此证难治 惟筑宾一穴灸之而愈者
血疝 状如黄瓜 在小腹兩傍 横骨两端 约纹中 俗名便痈○得之於重感春夏 大燠勞於使内 气血流溢 渗入脬囊 留而不去 结成痈肿 脓小血多 或値情慾 当泄不泄 亦成此疾 宜以和血之剂下之
筋疝 阴茎肿胀 或溃而为脓 里急筋缩 或茎中作痛 痛极则痒 或挺纵不收 或出白物如精 随溲而下 得之於房室勞伤 及邪术所使 宜以降心火之剂下之○肝臟湿热 男子阴挻肿胀 妇人阴挻疮痒 或阴茎湿痒出脓水 此因酒得之
阴卵偏坠 古方谓之卵? 阴卵一边肿大 偏坠牵引或痛○偏左 多瘀血怒火 偏右 多湿痰食积
木肾 其证阴茎坚硬 顽痺不痛○乃心火不降 肾水不温 治法当温散温利 以内消之○又有坠堕跌伤 惊气与败血交攻 亦有木强胀痛之证 治法更为之消瘀○消渴木肾 一名强中 无治法
奔豚疝气 脐下有动气 名曰肾气 亦曰奔豚○肾之积名也 五积中 惟脐下奔豚衝心 最急 其人素有肾积 因伤寒之邪 衝突下焦 致其发动 如江豚之奔衝也○大抵眞气内虚 水结不散 气与之搏 卽发奔豚 虽有发表攻里之证 汗之下之皆不可也 理中汤加肉桂赤茯苓去白朮主之 盖桂能泄奔豚 茯苓能伐肾邪故也 白朮助土剋水 燥肾闭气 是以去之
阴纵阴缩 茎垂者身中之机 阴精之候 津液之道也○足厥阴之筋 伤於内则不起 伤於寒则阴缩入 伤於热则纵挻不收是也 ○阴囊垂缩有寒有热 夫热在外 寒在内则囊垂 此九夏之气也 寒在外 热在内则囊缩 此三冬之气也 以不病人论之 夏暑大热 囊卵累垂 冬天大寒 急缩收上 盖冬天阳气在内 阴气在外 故寒在外则皮急 皮急则囊缩 夏月阴气在内 阳气在外 故热在外则皮缓 皮缓则囊垂 此?疝之象 至於伤寒及热病 热入厥阴则囊卵缩者热伤筋 筋急故也 凡火灼则筋急 亦其类也○阴缩在女子则阴户急痛 引小腹疼
阴痿 足厥阴之经 其病伤于内则不起 经曰 足厥阴之经 其病伤于内则不起是也○阴痿 皆耗散过度 伤于肝筋所致○阴痿乃七伤之疾
阴冷 下部阳虚 阴冷如氷○一僧 病疝 冷气上贯齿 下贯肾 紧若绳挽 两睪时肿而冷 戴人诊兩手 脉细而弱 断之曰 秋脉也 此因金气在上 下伐肝木 木畏金抑而不伸 故病如是 肝气盘礡 不能下荣於睪丸 故其寒实非寒也 木受金制 传之胃土 胃为阳明 故上贯齿 肝木者心火之母也 母旣不伸 子亦屈伏 故下冷而水化乘之 经曰木鬱则达之 土鬱则泄之 令涌泄四次 果觉气和 睾丸痒而煖
阴肿  阴囊肿大 或不痛 卽水?之类
阴囊湿痒 谓之肾藏风○人之精血不足 内为嗜慾所耗 外为风冷所乘 风湿毒气从虚而入 囊下湿痒 或生疮皮脱 下注则两脚生疮癣 或耳鸣 眼昏
诸疝通治 四气七情疝 通用五苓散 猪苓泽泻分阴阳 以和心与小肠 白朮利腰脐间湿与死血 茯苓利膀胱水 木得桂则枯 故用以伐肝木○凡疝气带下 皆属於风 又疝气带下 皆积寒邪於小肠之间
疝病危证 疝痛之证 或因风寒外袭 或因怒气上衝 小腹作痛 上連脇肋 甚则搐入反张 咬牙战掉 冷汗交流 须臾不救○疝病虚甚 上为呕吐 下有遗精者危○惟是逆气长嘘 中脘停酸 躁闷扰扰 甚而至於呕吐 最为恶候 盖脾土不济肾水 上乘必为酸汁 或为痰涎 遂成暴吐 大小二便关格闭澁而肾汁胃汁皆自其口出也 如此者大抵不救矣
疝病禁忌  非痛断房事与厚味 不可用药
阴囊病死候 悲哀动中则伤魂 魂伤则阴缩而挛○伤寒及热病 肝气絶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盖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 故如是也○病人阴囊茎俱肿者死
妇人阴门诸疾
阴挻阴脱 ?疝在妇人则为阴户突出 名曰阴?○阴中突出 如菌如鷄冠 四围肿痛 乃肝鬱脾虚下陷 宜淸肝火升脾气○阴挻者阴中生一物 渐大 牵引腰腹膨痛 此因多服热药 或犯非理房事 兼意淫不遂
阴肿阴痒阴疮阴冷交接出血 妇人阴户生疮 乃七情鬱火 损伤肝脾 湿热下注也○阴内下疳疮 因月后便行房 致成湛浊 伏流阴道 遂生疳疮 与男子妬精疮略同○阴中生湿?疮 虫如小蛆 乃湿热鬱滞也○湿痒出水痛者 忧思过伤所致○交接出血而作痛 乃房室有伤 由肝火动脾而不能摄血
后阴
痔病之因 小肠有热必痔 大肠有热必便血○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 肠澼为痔○飮食不节 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五藏 入五藏则?满闭塞 下为飱泄 久为肠澼○盖饱食则脾不能运 食积停聚大肠 脾土一虚 肺金失养则肝木寡畏 风邪乘虚下流 轻则肠风下血 重则变为痔漏 或醉饱入房 精气脱泄 热毒乘虚下注 或淫极入房 致伤膀胱与肾肝筋脉 盖膀胱筋脉 抵腰 络肾 贯臀 走肝 环前后二阴 故痔乃筋脉病也○痔非外邪 乃藏内湿热风燥 四气相合而成 其肠头成块者湿也 肠头堕肿者湿兼热也 出脓血水者热胜血也 作大痛者火热也 痒者风热也 大便秘者燥热也 小便澁者肝藏湿热也○凡痔 因酒色风气食 五事过度而变成二十四证○诸痔 皆由房酒过度 久嗜甘肥 不愼醉饱 以合阴阳 勞扰血脉 肠澼渗漏 衝注下部 肛边生疮 变为痔疾
痔者峙也 如大泽中有小山突出 为峙○人於九窍中 凡有小肉突出 皆曰痔
内痔
脉痔  肠口颗颗发  且痛 且痒
肠痔  肛内结核 寒热往来 登溷脱肛
气痔  忧恐恚怒 适臨乎前 立见肿痛 气散则愈
血痔  每遇大便 淸血随下而不止
酒痔  每遇飮酒 輒发肿痛 或下血
外痔
牡痔  肛边发露肉珠状 如鼠? 时时滴溃脓血
牝痔  肛边生疮肿突出 一日数枚 脓溃且散
瘻痔  浸淫湿烂 岁积月累 虫生其间 蚀肠穿穴
肠风臟毒 血痔也○肠澼者大便下血卽肠风藏毒也 澼者肠间积水也○肠风者邪气外入 随感随见 必在粪前 是名近血 色淸而鲜 宜散风行湿○臟毒者蕴积热毒 久而始见 必在粪后 是名远血 色黯而浊 宜淸热凉血○切勿止澁 究其本末证状 先淸其表 后攻其里 其血自止○藏寒下血 无痛 积热下血 纯下鲜血 甚则兼痛○大便后下血 腹中不痛者谓之湿毒下血 腹中痛者谓之热毒下血○肠澼者为水穀与血 另作一派 如喞桶涌出也 长夏湿热太甚 正当客气盛而主气弱 故肠澼之病甚也
痔漏 瘻痔也 痔核已破○亦谓之虫痔 岁月积久 虫蚀其间 痒痛不堪 或肛门间射血如线○痔漏之源 由乎酒色 痔久成瘻 痔轻而瘻重 痔实而瘻虚 治痔之法 不过凉血淸热而已 治瘻则初宜凉血淸热燥湿 久则宜澁窍杀虫而兼乎温散 盖初作则肠胃气实为热 久则肠胃气虚而为寒矣○痔瘻 先须服补药 生气血 用參朮芪芎归为主 大剂服之 外用附子灸法○痔漏 专以凉血为主 外用澁药塞窍
脱肛 肠痔也 肛门飜出也○肺与大肠为表里 肾主大便 肺肾虚者多有此证○脱肛一证 气聚不散也 里急而不得出外 胀而不得入○病之虚实 出者为虚 入者为实 肛门之脱 非虚无故 然哉其有 产妇用力过多 及小儿呌号努气 幷久痢不止 风邪袭虚 亦有此证○脱肛者气下陷也 肺主魄门 肺热则肛门缩入 肺寒则肛门脱出 必须温肺补胃
肛门痒痛 虫痔多痒○肛门作痒 乃肠中有虫○肛头作大痛者火也 又大便秘澁亦作大痛 凡人醉饱行房忍泄 前阴之气归於大肠 木乘火热而侮燥金 故火就燥也 大便必闭 其疾甚者当以苦寒泻火 以辛温和血润燥疎风止痛 是其治也
痔兼诸病 有兼下疳疮者○有茎中出白津者○有兼瘦者○皆肝肾不足变出 勿专服寒凉药
痔病治法 痔 以凉血为主 盖热则伤血 血滞则气亦不运 而大肠下坠作痛○治法 以苦寒泻火 以辛温和血 风邪在下则提之 燥热怫鬱则润之○初发热实 服汤药 疎利藏府 及浴洗熏熨 以取内消
痔病禁忌 痔根本是冷 愼冷飮食 及房劳 鷄肉最毒而房劳为尤甚 蕎麦麪酒湿 五辣辛热之物 亦须忌之【杂病篇】

天地运气
天地不足之方 天不足西北 左寒而右凉 地不满东南 右热而左温 其故何也 曰 阴阳之气 高下之理 大小之异也 东南方阳也 阳者其精降于下 故右热而左温 西北方阴也 阴者其精奉于上 故左寒而右凉 是以地有高下 气有温凉 高者气寒 下者气热 故适寒凉者胀 温热者疮 下之则胀已 汗之则疮已 此腠理开闭之常 大小之异耳
四方异宜 东方之域 天地之所始生 鱼盐之地 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耆咸 安其处 美其食○西方者金玉之域 沙石之处 天地之所收引 其民陵居而多风 水土刚强 其民不衣而褐荐 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 其地高陵居 风寒氷冽 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天地所长养 阳之所盛处 其地下 水土弱 雾露之所聚 其民嗜酸而食鲋○中央者其地平以湿 天地所以生万物也 众其民食杂而不劳 故圣人杂合以治 各得其宜也
地理有寿夭之异 其于寿夭何如 曰 阴精所奉其人寿 阳精所降其人夭 註曰 阴精所奉 高之地也 阳精所降 下之地也 阴方之地 阳不妄泄 寒气外持 邪不数中而正气坚守 故寿延 阳方之地 阳气耗散 发泄无度 风湿数中 眞气倾竭 故夭折 卽事验之 今中原之境 西北方众人寿 东南方众人夭 此寿夭之大异也○一州之气生化 寿夭不同 其故何也 曰 高下之理 地势使然也 崇高则阴气治之 汚下则阳气治之 阳胜者先天 阴胜者后天 高者其气寿 下者其气夭 地之小大异也 小者小异 大者大异
南北病治法 东南山谷 地气湿热 病多自汗 西北高燥 地气寒凉 病多无汗 中原土郁 病多膨胀 飮食居处各各不同○北方土厚水深 水性沉下 人体多实而少虚 若有所治则宜多用淸凉之剂 南方属火 火性轻炎 人体多虚而少实 须投以温和之药以调之
五运纪运 十干之中 五阴五阳也 立为五运 太过不及互相乘之 所谓甲己合 乙庚合 丙辛合 丁壬合 戊癸合是也 阳年曰太过 阴年曰不及 平气之岁不可预纪之 须以当年之辰日时干 依法推之
     木运    火运    土运    金运    水运
太过    发生
大角岁    赫曦
大徵岁    敦阜
大宫岁    坚成
大商岁    流衍
大羽岁
不及    委和
少角岁    伏明
少徵岁    卑监
少宫岁    从革
少商岁    涸流
少羽岁
平气    敷和
正角岁    升明
正徵岁    备化
正宫岁    审平
正商岁    顺静
正羽岁
各以纪之也 气之平则同正化 无过与不及也
五运之岁太过不及 甲丙戊庚壬 为阳年 太过 乙丁己辛癸 为阴年 不及
六甲年敦阜之纪 岁土太过 雨湿流行 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淸厥 意不乐 肌肉痿 足痿 脚下痛 中满 食减 四肢不擧
六丙年漫衍之纪 岁水太过 寒气流行 心火受邪○民病身热 心躁 阴厥 上下中寒 谵妄 心痛 喘咳 寝汗
六戊年赫曦之纪 岁火太过 火暑流行 肺金受邪○民病疟 少气 咳喘 血溢血泄 身热 骨痛 为浸滛
六庚年坚成之纪 岁金太过 燥气流行 肝木受邪○民病脇与小腹痛 耳聋 目赤 胸脇痛引小腹 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六壬年发生之纪 岁木太过 风气流行 脾土受邪○民病飱泄 食减 体重 烦寃 肠鸣 脇痛 支满
六乙年从革之纪 岁金不及 炎火盛行○民病肩背瞀重 鼽嚔 咳喘 血便 注下
六丁年委和之纪 岁木不及 燥乃盛行○民病中淸 胠脇小腹痛 肠鸣 溏泄
六己年卑监之纪 岁土不及 风气盛行○民病飱泄 霍乱 体重 腹痛 筋骨繇 倂肌肉瞤痠 善怒
六辛年涸流之纪 岁水不及 湿乃盛行○民病肿满 身重 濡泄 足痿 淸厥 脚下痛
六癸年伏明之纪 岁火不及 寒乃盛行○民病胸痛 脇满 膺背肩胛两臂内痛 郁冒 心痛 暴瘖
六十岁运气主客及民病
子午之岁 少阴司天 阳明在泉○气化运行先天
初之气 太阳加临厥阴 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关节禁固 腰脽痛 中外疮疡
二之气 厥阴加临少阴 主春分后六十日有奇○民病淋 目赤 气郁而热
三之气 少阴加临少阳 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热厥 心痛 寒热 更作咳喘 目赤
四之气 太阴加临太阴 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黄疸 鼽衄 嗌乾 吐飮
五之气 少阳加临阳明 主秋分后六十日有奇○民乃康
终之气 阳明加临太阳 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上肿 欬喘 甚则血溢
丑未之岁 太阴司天 太阳在泉○气化运行后天
初之气 厥阴加临厥阴 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血溢 筋络拘强 关节不利 身重 筋痿
二之气 少阴加临少阴 主春分后六十日有奇○民病瘟疠盛行 远近咸若
三之气 太阴加临少阳 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身重 胕肿 胸腹满
四之气 少阳加临太阴 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腠理热 血暴溢 心腹?胀 浮肿
五之气 阳明加临阳明 主秋分后六十日有奇○民病皮肤寒气 及体
终之气 太阳加临太阳 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关节禁固 腰椎痛
寅申之岁 少阳司天 厥阴在泉○气化运行先天
初之气 少阴加临厥阴 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温气怫于上 血溢 目赤 头痛 血崩 肤疮
二之气 太阴加临少阴 主春分后六十日有奇○民病热郁 咳逆 呕吐 头痛 身热 昏愦 脓疮
三之气 少阳加临少阳 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热中 聋聩 血溢 脓疮 喉痺 目赤 善暴死
四之气 阳明加临太阴 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腹满 身重
五之气 太阳加临阳明 主秋分后六十日有奇○民避寒邪 君子周密
终之气 厥阴加临太阳 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心痛 阳气不藏而咳
卯酉之岁 阳明司天 少阴在泉○气化运行后天
初之气 太阴加临厥阴 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中热 腹胀 面目浮肿 善鼽衄
二之气 少阳加临少阴 主春分后六十日有奇○民病疫疠大至 善暴死
三之气 阳明加临少阳 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寒热
四之气 太阳加临太阴 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暴仆 谵妄 咽乾 心痛 痈疡 便血
五之气 厥阴加临阳明 主秋分后六十日有奇○民气和
终之气 少阴加临太阳 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温
辰戌之岁 太阳司天 太阴在泉○气化运行先天
初之气 少阳加临厥阴 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身热 头痛 呕吐 肌腠疮疡
二之气 阳明加临少阴 主春分后六十日有奇○民病气郁 中满
三之气 太阳加临少阳 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寒反热中 痈疽 注下 心热 瞀闷
四之气 厥阴加临太阴 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大热 少气 肌肉痿 足痿 注下赤白
五之气 少阴加临阳明 主秋分后六十日有奇○民气乃舒
终之气 太阴加临太阳 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惨悽 孕死
巳亥之岁 厥阴司天 少阳在泉○气化运行后天
初之气 阳明加临厥阴 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寒于右脇下
二之气 太阳加临少阴 主春分后六十日有奇○民病热中
三之气 厥阴加临少阳 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泪出 耳鸣 掉眩
四之气 少阴加临太阴 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黄疸 胕肿
五之气 太阴加临阳明 主秋分后六十日有奇○民病寒气及体
终之气 少阳加临太阳 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瘟疠
运气之变成疫 夫五运六气 乃天地阴阳运行升降之常道也 五运流行有太过不及之异 六气升降则有逆从胜復之差 凡不合于德化政令者则为变眚 皆能病人 故谓之时气也○一岁之中 病证相同者五运六气所为之病也
审病
神圣工巧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以内知之曰神 以外知之曰圣 神圣工巧谓之四象○神圣工巧何谓也 曰 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 以知其病也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 以别其病也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 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 视其虚实 以知其病在何藏府也
诊病之道 善诊者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淸浊而知部分 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诊病之道 观人勇怯骨肉皮肤 能知其情 以为诊法也○五藏之象可以类推 五藏相音可以意识 五色微诊可以目察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 观五藏有余不足 六府强弱 形之盛衰 以此参伍 决死生之分  註曰 精明 穴名也 在明堂左右 两目内眦也○是故 声合五音 色合五行 脉合阴阳○色之与脉 当参相应也
明堂察色 五色独决于明堂 明堂者鼻也 阙者眉间也 庭者颜也(卽额也) 蕃者颊侧也 蔽者耳门也 其间欲方大 去之十步 皆见于外 如是者寿 必中百岁○庭者额中也 阙中者两眉之间也 下极者两目之间也 直下者两鼻而下也 方者鼻隧也 面王者鼻柱之端也○自额而下阙上 属首咽喉之部分也 自阙中循鼻而下鼻端 属肺心肝脾肾五藏之部分也 自目内眦 挟鼻而下至承浆 属胆胃大小肠膀胱六府之部分也 自颧而下颊 属肩臂手之部分也 自牙车而斜下颐 属股膝胫足之部分也○额为心之部 鼻为脾之部 左颊肝之部 右颊肺之部 颐为肾之部○明堂之色 沉浊为内 浮泽为外 黄赤为风 靑黑为痛 白为寒 黄而膏润为脓 赤甚为血 痛甚为挛 寒甚为皮不仁 五色各见其部 察其浮沉以知浅深  察其泽夭以观成败 ○目赤色者病在心 白在肺 靑在肝 黄在脾 黑在肾 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视其颜色 黄赤者多热气 靑白者少热气 黑色者多血少气○五藏已败其色必夭 夭必死矣 註曰 夭 谓死生异常之候也 色者神之旗 藏者神之舍 故神去则藏败 藏败则色见异常之候也
五色占吉凶 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 目者其窍也 华色者其荣也○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五气之精华者 上见为五色 变化于精明之间也○赤 欲如帛裹朱 不欲如赭○白 欲如鹅羽 不欲如盐○靑 欲如苍璧之泽 不欲如蓝○黄 欲如罗裹雄黄 不欲如黄土○黑 欲如重漆色 不欲如地苍○五藏之气 色见靑如草滋 黄如枳实 黑如炱 赤如衃血 白如枯骨 此五色之见死也○靑如翠羽 赤如鷄冠 黄如蟹腹 白如豕膏 黑如乌羽 此五色之见生也○面黄目靑 面黄目赤 面黄目白 面黄目黑 皆不死也 面靑目赤 面赤目白 面靑目黑 面黑目白 面赤目靑 皆死也○面黑 目直视 恶风者死 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 病虽少愈 必卒死○病人耳目及颊颧赤者死○黑色出于天庭天中者死○耳目鼻黑色起 入口者 死○面黑脣靑者 面靑脣黑者 亦死○病人 面晄白 直视 肩息者死○人有病 面上忽见红点者 多死○脐下忽大痛 人中如墨色者 多死○鼻头色靑 腹中痛 舌冷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 色靑为痛 色黑为劳 色赤为风 色黄者便难也 色鲜明者有留飮也
察病玄机 五藏为纪阴阳定矣 阴者主藏 阳者主府 阳受气于四末 阴受气于五藏○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 曰 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 脣靑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 荣卫濡然者病在血气 目色靑黄赤白黑者病在筋 耳焦枯受尘垢者病在骨○独调其尺以言 其病奈何 曰 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 尺肤濇者风痺也 尺肤麤如枯鱼之鳞者水溢飮也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 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也 肘后麤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也 掌中热者腹中热 掌中寒者腹中寒 鱼上白肉有靑血脉者胃中有寒○形盛 脉细 少气 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 脉大 胸中多气者死 形气相得者生 参伍不调者病 目内陷者死 形肉已脱 九候虽调 犹死  七诊虽见 九候皆从者不死○颈脉动喘疾咳曰水 目里微肿如卧蚕之状曰水 尿黄赤安卧者黄疸 已食如飢者胃疸 面肿曰风 足胫肿曰水 目黄者曰黄疸○言迟者风也 摇头言者其里痛也 行迟者表强也 坐而伏者短气也 坐而下一膝者必腰痛也 里实护腹如怀卯者必心痛也 息摇肩者心中坚也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也 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吐沫也○声嘶者死 舌卷卯缩者死 面肿苍黑者死 尸臭不可近者死○阳病瞋目而动轻 阴病闭目而静重○凡病 眼无魂 朦胧白云如外障 不治○心肺损而色獘 肝肾损而形痿○上虚则眩 下虚则厥○肥人多湿 瘦人多热
内经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贲郁皆属于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水液澄澈淸冷皆属于寒○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痠惊骇皆属于火○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註曰 心盛则生热 肾盛则生寒 肾虚则寒动于中 心虚则热收于内 又 热不得寒是无火也 寒不得热是无水也 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 热之不热责其无火 热之无久责心之虚 寒之无久责肾之少
五脏者中之守 五藏者中之守也 得守者生 失守者死○中盛藏满 气胜伤恐者 声如从室中言 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 终日乃復言者 此夺气也○衣被不敛 言语善恶 不避亲疎者 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五脏者身之强 五藏者身之强也 得强则生 失强则死○头者精明之府 头倾视深 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 背曲肩随 胸将坏矣○腰者肾之府 转腰不能 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 屈伸不能 行则偻俯 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 不能久立 行则振掉 骨将惫矣
占新久病 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 脉小弱以澁者谓之久病 ○徵其脉小其色不夺者新病也  徵其脉不夺其色夺者久病也○徵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徵其脉与五色俱夺者久病也
可治难治证 凡治病 察其形气色泽 脉之盛衰 病之新故 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 色泽以浮谓之易已 脉从四时谓之可治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 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 色夭不泽谓之难已 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脉实以坚谓之益甚○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所谓逆四时者 春得肺脉 夏得肾脉 秋得心脉 冬得脾脉 其至皆悬絶沉澁者名曰逆四时
病有五邪 有中风 有伤暑 有飮食劳倦 有伤寒 有中湿○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 其色当赤 肝为心邪 故知当赤色也 从后来者为虚邪○何以知伤暑得之 当恶臭也 自病者为正邪○何以知飮食劳倦得之 当喜苦味也 从前来者为实邪○何以知伤寒得之 当谵言妄语也 从所胜来者为微邪○何以知中湿得之 为汗出不可止也 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
辨气血痰火 气证飮水 血证不飮水○热在上焦气分则渴 热在下焦血分则不渴 盖血中有湿故不渴也 热在下焦多不渴○气病则麻 血病则痛○血之外证 常以汤水潄口○血之为病 上焦瘀血小便必难 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一切血证日轻夜重 一切痰证食少肌色如故 一切火证性急潮盛 一切水证脇硬心下怔忡○无阳则厥 无阴则呕
凡病昼夜轻重 凡病昼则增剧 夜则安静 是阳病有余 乃气病而血不病也 夜则增剧 昼则安静 是阴病有余 乃血病而气不病也○昼则发热 夜则安静 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 昼则安静 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昼则安静 夜则发热烦躁 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 名曰热入血室 夜则安静 昼则恶寒 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昼则发热烦燥 夜亦发热烦躁 是重阳无阴 当亟泻其阳 峻补其阴 夜则恶寒 昼亦恶寒 是重阴无阳 当亟泻其阴 峻补其阳○昼则恶寒 夜则烦燥 飮食不入 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病愈日时 日中得病 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 夜半得病 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七诊死候 阴盛 阳盛 寒热 热中 病风 病水 脉疎数 为七诊○九候之脉  皆沉细悬絶者为阴主冬 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 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朝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疎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杂病占死候 欲愈之病 目眦黄 胃气行也○眼胞忽陷 定知亡 五藏絶也○耳目口鼻黑色起入口 十死七难当 肾乘胃也○面黄目靑 酒乱频 邪风在胃 衮其身 木克土也○面黑目白 命门败困极 八日死来侵 神去也○面色忽然 望之靑 进之如黑 卒难当 肝肾絶也○面赤目白 怕喘气 待过十日 定存亡 火克金也○黄黑白色起 入目更兼口鼻 有灾殃 水乘脾也○面靑目黄 中时死 余候须看两日强 木克土也○目无精光 齿龈黑 面白 目黑 亦灾殃 肺肾絶也○口如鱼口不能合 脾絶○气出不返 命飞杨 肝肾絶也○妄语错乱 及不语 尸臭 元知寿不高 心絶○人中尽满 兼背靑 三日须知命必倾 木克土也○两颊颧赤 心病久 口张 气直 命难停 脾肺絶也○足趺趾肿 膝如斗 十日须知难保守 脾絶○项筋舒展 定知殂 督脉絶也○掌内无纹也 不久 心包絶也○脣靑体冷 及遗尿 膀胱絶也○背面飮食四日期 肝絶○手足爪甲皆靑黑 更过八日 定难医 肝肾絶也○脊痛 腰重 反覆难 此是骨絶 五日看 肾絶○体重 尿赤 时不止 肉絶 六日便高拌 脾絶○手足甲靑 呼骂多 筋絶 九日定难过 肝絶○髮直如麻半日死 小肠絶○寻衣语 死十知么 心絶
辨证
五实五虚 脉盛 皮热 腹胀 前后不通 闷瞀 此谓五实○脉细 皮寒 气少 泄利前后 飮食不入 此谓五虚○浆粥入胃 泄注止则虚者 活 身汗得后利则实者 活 此其候也○五虚之证 在下则泄泻不止 在上则吐痰不止者 皆死 盖气脱无所管摄故也
阴阳生病 夫邪之生也 或生于阴 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 风 雨 寒 暑  其生于阴者得之 飮食 居处 阴阳 喜怒○风雨寒热不得虚 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 两虚相得 乃客其形○虚邪之中人也 始于皮肤 皮肤缓则腠理开 开则邪从毛髮入 入则抵深 深则毛髮立 毛髮立则浙然 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 时痛肌肉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 洒淅善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 六经不通 四肢肢节痛 腰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 体重身痛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 贲响腹胀 多寒则肠鸣飱泄食不化 多热则溏出糜○风雨之伤人也 先客于皮肤 传入于孙脉 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 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 血气与邪 幷客于分腠之间 其脉坚大 故曰实 实者外坚充满 不可按之 按之则痛○寒湿之中人也 皮肤不收 肌肉坚紧 荣血澁 卫气去 故曰虚 虚者聂辟气不足 按之则气足 以温之 故快然而不痛○其生于阴者 忧思伤心 重寒伤肺 忿怒伤肝 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 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水则伤肾
阴阳虚盛 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 阴盛则内寒○阳虚生外寒者 阳受气于上焦 以温皮肤分肉之间 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 故寒慄 ○阴虚生内热者 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阳盛生外热者 上焦不通利则皮肤緻密 腠理闭塞 玄府不通 卫气不得泄越 故外热○阴盛生内寒者 厥气上逆 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 不泻则温气去 寒独留则血凝 血凝则脉不通 其脉盛大以濇 故内寒
内伤精神 故贵脱势 虽不中邪 精神内伤 身必败亡○始富后贫 虽不伤邪 皮焦筋屈 痿躄为挛○暴乐暴苦 始乐后苦 皆伤精气 精气竭絶 形体毁沮
寒热伤形气 寒伤形 热伤气 气伤痛 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註曰 气伤则热结于肉分 故痛 形伤则寒薄于皮腠 故肿也○喜怒伤气 寒暑伤形
疗病式 欲疗病 先察其源 先候病机○五藏未虚 六府未竭 血脉未乱 精神未散 服药必活  若病已成 可得半愈  病势已过 命将难痊
三不治六不治 病不肯服药 一死也 信巫不信医 二死也 轻身薄命不能将愼 三死也○骄恣不伦于理 一不治也 轻身重财 二不治也 衣食不能适 三不治也 阴阳幷藏气不定 四不治也 形羸不能服药 五不治也 信巫不信医 六不治也
医贵三世 论语云 人而无恒 不可以作巫医 明此二法 不可以权餙妄造 所以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九折臂者乃成良医 盖谓学功须深故也
四时生病 春伤于风夏生飱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寒春必病温○脉盛身寒得之伤寒 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百病始生 夫百病之始生也 皆生风雨寒暑淸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藏 风雨则伤上 淸湿则伤下 註曰 藏伤则病起于阴 淸湿袭虚则病起于下 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凡消瘅 仆击 偏枯 痿厥 气满 发逆 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隔则闭絶 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 偏塞闭不通 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 中风之病 故瘦留着也○跖跛 寒风湿之病也○黄疸 暴痛 癫疾 厥狂 久逆之所生也○五藏不平 六府闭塞之所生也○头痛 耳鸣 九窍不利 肠胃之所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  风中于前(口眼喎斜) 寒中于后(头项强痛) 雾伤于上 湿伤于下 风令脉浮 寒令脉急 雾伤皮腠 湿流关节 食伤脾胃 极寒伤经 极热伤络○无痰不成疟 无积不成痢
百病朝慧昼安夕加夜甚 朝则人气始生 卫气始行 故朝慧○日中 人气长 长则胜邪 故安○夕则人气始衰 邪气始生 故加○夜半 人气入藏 邪气独居于身 故甚也
反常为病 气实形实 气虚形虚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谷盛气盛 谷虚气虚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脉实血实 脉虚血虚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气虚身热 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 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 此谓反也○脉盛血少 此谓反也○脉少血多 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者 得之有所夺血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气多者 邪在胃及与肺也
便寒便热 临病人问所便奈何 曰 夫中热消瘅则便寒 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 令人悬心善飢 脐以上皮热 肠中热则出黄如糜 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 肠中寒则肠鸣飱泄○胃中寒肠中热 胀而且泄  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飢 小腹痛胀
肥瘦辨病候 肥而泽者血气有余 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 瘦而无泽者血气俱不足 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 可以知逆顺矣○人黑瘦者易治 肥大肉厚赤白者难愈 黑人耐风湿 赤白者不耐风湿 瘦人肉硬 肥人肉软 肉软则受病难愈○肥人气虚生寒 寒生湿 湿生痰 瘦人血虚生热 热生火 火生燥 故肥人多寒湿 瘦人多热燥也○气衰则身冷 血衰则肤硬
勇怯异形 勇士者目深以固长冲直扬 三焦理横 其心端直 其肝大以坚 其胆满以傍 怒则气盛而胸胀 肝擧而胆横 眦裂而目扬 毛起而面苍 此勇士之由然也○怯士者 目大而不深 阴阳相失 三焦理纵 ?骬短而小 肝系缓 其胆不满而纵 肠胃挺 脇下空 虽方大怒 气不能满其胸 肝肺虽擧 气衰復下 故不能久怒 此怯士之由然也○怯士之得酒 怒不异勇士者 何藏使然 曰 酒者水谷之精 熟谷之液也 其气慓悍 其入于胃中则胃胀 气上逆 满于胸中 肝浮胆横 当是之时 固比于勇士 气衰则悔 与勇士同类 不知避之 名曰酒悖也
脏腑病缓传 五藏相通 移皆有次 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不治 法三月若六月 三日若六日 传五藏而当死 註曰 病有缓传者 有急传者 缓者或一岁二岁三岁而死 其次或三月若六月而死 急者一日二日三日四日 或五六日而死○今风寒客于人 使毫毛毕直 皮肤闭而为热 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不治 病入舍于肺 名曰肺痺 发咳上气 不治 肺卽传而行之肝 病名曰肝痺 脇痛出食 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 不治 肝传之脾 病名曰脾风 发瘅 腹中热 烦心 出黄 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 不治 脾传之肾 病名曰疝瘕 小腹寃热而痛出白 当此之时可灸可药 不治 肾传之心 筋脉相引而急 病名曰瘈 当此之时可灸可药 不治 满十日法当死 肾因传之心 心卽復反传而行之肺 发寒热 法当三岁死 此病之次也○此邪初入表 传之缓也
脏腑病急传 夫病传者 心病先心痛 一日而咳「心传肺」三日脇支满「肺传肝」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肝传脾」三日不已死 冬夜半 夏日中○肺病喘咳 三日而脇支满「肺传肝」一日身重体痛 五日而胀「肝传脾胃」十日不已死 冬日入 夏日出○肝病头目眩脇支满 三日体重身痛 五日而胀「肝传脾胃」三日腰脊小腹痛胫痠「脾传肾」 三日不已死 冬日入 夏早食○脾病身重体痛 一日而胀「脾自传胃」二日小腹腰脊痛胫痠 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脾传肾膀胱」十日不已死 冬人定 夏晏食○肾病小腹腰脊痛?痠 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肾传膀胱」三日腹胀「膀胱传小肠」三日两脇支痛「小肠传心」二日不已死 冬大晨 夏晏脯○胃病胀满 五日小腹腰脊痛?痠「胃传肾」二日背膂筋痛小便闭「肾传膀胱」五日身体重「膀胱传心」六日不已死 冬夜半后 夏日昳○膀胱病小便闭 五日小腹胀 腰脊痛?痠「膀胱传肾」一日腹胀「肾传小肠」二日身体痛「小肠传心」二日不已死 冬鷄鸣 夏下脯○谓大气入藏 盖传之急者也
邪精虚实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留而不去 其病则实○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重实重虚者 言大热病 气热 脉满 是谓重实也 脉虚 气虚 尺虚 是谓重虚也
三虚三实 脉之虚实者 濡者为虚 紧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 出者为虚 入者为实 言者为虚 不言者为实 缓者为虚 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 濡者为虚 牢者为实 痒者为虚 痛者为实 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 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
脉从病反 诸阳之反者脉至而从 按之不鼓 诸阴之反者脉至而从 按之鼓甚而盛也 註曰 病热而脉数 按之不鼓动 乃寒盛格阳而致之 非热也 形证皆寒 按之而脉气鼓击于指下而盛 此为热盛拒阴而生病 非寒也○证似阳者 脉亦从证似阳而其病反是寒也 证似阴者 脉亦从证似阴而其病反是热也 皆反其脉证施治 如 身热 烦躁 面赤 其脉沉而微 是阴证似阳也 身热者里寒故也 烦躁者阴盛故也 面戴阳者下虚故也 若误谓实热 反与凉药则气消 成大病矣 如 手足逆冷 大便秘 小便赤 脉沉而滑者 阳证似阴也○此二节言 证似阳而脉病属阴 证似阴而脉病属阳 故反其证而治之 盖证似阳而脉病属阴者世尙能辨 若脉证俱是阴而病独属阳者擧世莫辨 而致夭折者滔滔皆是
标本相反 六气之病 标本相反者 惟太阳少阴之病为最 盖太阳标阳而本寒 少阴标阴而本热 按之不鼓为寒盛格阳者 太阳寒水之本与标相反也 按之鼓甚为热甚拒阴者 少阴君火之本与标相反也 不知相反者逆标气之阴阳 而正治则顺本气之寒热 而病加 知相反者顺标气之阴阳 而反治则逆本气之寒热 而病愈矣
恶寒恶热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恶寒非寒 明是热证 恶热非热 明是虚证○久病非寒 暴病非热
荣卫生病 荣卫寒痺之为病 奈何 曰 荣之所生也 寒热少气 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 气痛时来时去 怫忾贲响 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寒痺之为病也 留而不去 时痛而皮不仁也
能食不能食 中风能食 伤寒不能食
凡病辨有余不足 凡病来潮作之时 病气精神增添者是为病气有余 乃邪气胜也 急泻之 以寒凉酸苦之剂○若病来潮作之时 神气困弱者 为病气不足 乃眞气不足也 急补之 以辛甘温热之剂○如病人形气不足 病来潮作之时 病气亦不足 此乃阴阳俱不足也 禁用鍼 宜补之以甘药 又灸脐下气海穴○夫气 谓口鼻中气息也 形 谓皮肉筋骨血脉也 形胜者为有余 消瘦者为不足也 气者审口鼻中气 劳役如故为气有余也 若喘息气促气短或不足以息者为不足也  故曰形气也
凡病有形无形 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 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 无形而痛者阳完而阴伤之也 急治其阴 无攻其阳 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 急治其阳 无攻其阴 阴阳俱动 乍有形乍无形 加以烦心 命曰阴胜其阳 此谓不表不里 其形不久也
三焦不归 寸口脉微而濇 微者卫气不行 濇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 将三焦无所仰 身体痺不仁 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 卫气虚则恶寒数欠 三焦不归其部 上焦不归者噫而呑酸 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 下焦不归者则遗尿
二尸四异四奇 小儿魃病 生者为相继 死者为传尸也 有脉而无气谓之尸厥 有气而无脉谓之行尸○丁奚 哺露 客忤 无睾 四异病也○阳易 阴易 百合 狐惑 四奇病也
男女病因 男子必审房劳  女人先问经孕
升降失常为病 头面上病皆百邪上攻 胸膈间病皆百邪上冲 肠胃间病皆百邪下流而传入 不然则血气失升降之常 阳当升而不升 阴当降而不降 识病机括尽于此矣○阳病者上行极而下 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上下必干中焦 于是 三焦溷乱 内外气塞○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是高能接下也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手之三阴从腹走手 是下能趋上也 故上下升降而为和 易曰 天道下济而光明 地道卑而上行 难经曰 气主煦之升也 血主濡之润也 夫唱则妇随 血随气而上行 气也者寄于辛 用于寅 平朝始从中焦 注循天之纪 左旋至丑而终 昼夜通行五十度 周流八百一十丈
辨阴阳二证 阴证则身静重 语无声 气难布息 目睛不了了 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来 口与鼻中气冷 水浆不入 大小便不禁 面上恶寒 有如刀刮○阳证则身动轻 语有声 目睛了了 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来 口与鼻中气皆然○身表凉 知在阴经也 名曰阴证 身表热 知在阳经也 名曰阳证○阳胜则 身热 腠理闭 喘麤为之俛仰 汗不出而热 齿乾 以烦寃腹满 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 身寒 汗出 身常淸 数慄而寒 寒则厥 厥则腹满 死能夏不能冬○凡病人开目喜见人者属阳也 闭目不欲见人者属阴也○多睡者阳虚阴盛也 无睡者阴虚阳盛也○喜明者属阳 元气实也 喜暗者属阴 元气虚也○睡向壁者属阴 元气虚也 睡向外者属阳 元气实也
八虚候五脏 人有八虚 以候五藏也○肺心有邪 其气流于两肘○肝有邪 其气流于两脇○脾有邪 其气流于两髀股○肾有邪 其气流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 眞气之所过 血络之所游 邪气恶血固不得留住 留住则伤经络 骨节机关不得屈伸 故病挛也
病有五逆 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 是一逆也 病泄脉洪大 是二逆也 着痺不移?肉破身热脉偏絶 是三逆也 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白及后下血衃血衃笃重 是四逆也 寒热夺形脉坚搏 是五逆也○腹胀身热脉大 是一逆也 腹鸣而满四肢淸泄其脉大 是二逆也 衄而不止脉大 是三逆也 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 是四逆也 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 是五逆也 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腹大胀四末淸脱形泄甚 是一逆也 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絶 是二逆也 咳溲血形肉脱脉搏 是三逆也 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 是四逆也 咳呕腹胀且飱泄其脉絶 是五逆也 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
五味所入 酸入肝 辛入肺 苦入心 咸入肾 甘入脾  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 心为噫 肺为咳 肝为语 脾为呑 肾为欠为嚔 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大肠小肠为泄 下焦溢为水 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尿 胆为怒  是谓五病
五精所病 精气幷于心则喜 幷于肺则悲 幷于肝则忧 幷于脾则畏 幷于肾则恐 是谓五幷 虚而相幷者也○註曰 精气谓火之精气也 肺虚而心精幷之则为喜 他藏倣此
五脏所恶 心恶热 肺恶寒 肝恶风 脾恶湿 肾恶燥  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 心为汗 肺为涕 肝为泪 脾为涎 肾为唾  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 辛走气 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 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 骨病无多食苦 ○甘走肉 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 筋病无多食酸  是谓五禁 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 阴病发于骨 阳病发于血 阴病发于肉 阳病发于冬 阴病发于夏  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 邪入于阳则狂 邪入于阴则痺 搏阳则为巓疾 搏阴则为瘖 阳入之阴则静 阴出之阳则怒  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 春得秋脉 夏得冬脉 长夏得春脉 秋得夏脉 冬得长夏脉  是谓五邪 皆同命 死不治
五脏所藏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是谓五藏所藏
五脏所主 心主脉 肺主皮 肝主筋 脾主肉 肾主骨  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 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 肝脉弦 心脉钩 脾脉代 肺脉毛 肾脉石  是谓五藏之脉
诊脉
天和六脉 必先岁气毋伐天和 註曰 岁有六气 分主有南面北面之政 先知此六气所在 人脉至尺寸应之 太阴所在其脉沉 少阴所在其脉钩 厥阴所在其脉弦 太阳所在其脉大而长 阳明所在其脉短而澁 少阳所在其脉大而浮 如是六脉则谓天和 不识不知 呼为寒热 攻寒令热 脉不变而热疾已生 制热令寒 脉如故而寒病又起 夭枉之来 率由于此也
脉当有神 脉之不病 其神不言当自有也 脉之旣病 当求其神之有与无焉 谓如 六数七极热也 脉中有力卽有神也 三迟二败寒也 脉中有力卽有神也 热而有神 当泄其热则神在焉 寒而有神 当去其寒则神在焉 寒热之脉 无力卽无神 将何药而泄热去寒乎 苟不知此而遽泄去之 将何依以生 所以十亡八九矣○气血食积痰飮 一有留滞于其间 脉必因之而止节矣 但当求其有神何害之有 凡有神者 卽经所谓有中气也 卽脉有力也
脉以胃气为本 胃气者中气也 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濇 应手冲和 难以名状者为胃气 有胃气则有力 有力则有神 无胃气则无力 无力则无神 有神则生 无神则死○人以水谷为本 故人絶水谷则死 脉无胃气亦死 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眞藏脉不得胃气也
眞脏脉 无余物和杂 故名曰眞也 如弦 是肝脉也 微弦为平和 微弦谓二分胃气一分弦气俱动为微弦 三分并是弦而无胃气为见眞藏 余四藏准此○见眞藏曰死 何谓也 曰 五藏者皆禀气于胃 胃者五藏之本也 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 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 邪气胜者精气衰也 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 俱至于手太阴 故眞藏之气独见 独见者病胜藏也 故曰死
损至脉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 其人当吐 不吐者死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 虽困无能为害 所以然者人之有尺 比如树之有根 枝叶虽枯藁 根本将自生 脉有根本 人有元气 故知不死
止代脉定死期 人吸者随阴入 呼者因阳出 今吸不能至肾 至肝而还 故知一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太衍以五十数为极满 五十动而一止或不止者无病也 四十动后一止者是肾先絶 四年而死 三十动后一止 肾肝无气 三年而死 二十动后一止 肾肝心无气 二年而死 十五动后一止 肾肝心脾无气 一年而死
濇促结代脉皆中止 濇脉 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 然三秋诊得濇为秋正脉 右手寸口浮短而濇为肺正脉 非病脉也○脉来缓时一止復来名 曰结 脉来数时一止復来名曰促 阳盛则促 阴盛则结 此皆病脉○其促有五 一曰气 二曰血 三曰飮 四曰食 五曰痰 但藏热则脉促 以气血痰飮留滞不行故也 促结 非恶脉也○促结二脉为邪碍而歇止也 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脉乍结手足厥冷者当吐之  灸之吐之 所以逐去其邪也○不因病而羸瘦 脉有止曰代 其脉往来缓 动而中止 不能自还 因而復动 名曰代 代眞死脉也○代者脾絶之脉 脾脉者平和不可得见衰 乃见耳如雀之啄 如屋漏水之下滴 是脾之衰见也
阴阳脉 凡脉大浮数动滑 此名阳也 沉濇弱弦微 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 阳病见阴脉者死
残贼脉 弦紧浮滑沉濇 此六者能为诸经作病也
淸高无脉 淸高贵人 有两手俱无脉者 有左小右大 左大右小者 有反关脉者 当审辨之
凡病革必诊太谿冲阳 有根有本 必诊太谿冲阳 盖太谿 是足少阴肾之经 男子以右肾为命门 女子以左肾为命门 主生死之要 病人有命门脉卽活 无卽死○冲阳 是足阳明胃之经 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乃传与五藏六府 藏府皆受气于胃 胃为水谷之海 主禀四时 皆以胃气为本 是谓四时之变病生死之要会 故必诊之 以察胃之有无也
脉大病进 盖大者洪之别名 火之象也 其病得之于内伤者阴虚为阳所乘 故脉大 当作阴虚治之 其病得之于外伤者邪客于经络 亦大当作邪胜治之 合二者而观则 皆病证方长之势也 谓之病进 不亦宜乎
寸口脉平犹死 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 然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 谓十二经脉之根本也 谓肾间动气也 此五藏六府之本 十二经脉之根 呼吸之门 三焦之原 一名守邪之神 故气者人之根本也 根絶则茎叶枯矣 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絶于内也 ○肾间动气 谓脐下气海丹田之地也 丹田气海与肾脉相通 为肾之根也 或曰寸口旣平奚疑其死乎 曰 此为病剧形脱者论耳 经曰 形肉已脱 九候虽调 犹死 凡人病剧大肉已脱 虽六脉平和 尤当诊候足阳明之冲阳足少阴之太谿二脉或絶 更候脐下肾间之动气 其或动气未絶 犹有可生之理 动气已絶 虽三部脉平和 其死无疑矣
脉从病反 诸阳之反其脉者 脉至而从 按之不鼓也 註曰 病热而脉数按之不动 乃寒盛格阳而致之 非热也○诸阴之反其脉者 脉至而从 按之鼓甚而盛也 註曰 形证是寒 按之而脉气鼓击于指下盛者 此谓热盛拒阴而生病 非寒也
脉絶不见 脉絶者阳入于地中也 脉者如地中沟渠也 通达诸经灌漑一体 阳气鼓舞而行之 阳不行则脉不动矣 是乃阴离而不守 故大小便皆为之不禁 内温之 外灸之 并行而不可缓 温之四逆汤辈 灸之脐下气海穴是也○病人或无脉 若有痛处 当知痛甚者脉必伏 如无痛证而脉不来者死  伤寒阴证无脉 姜酒半盏服之○一手无脉谓之单伏 两手无脉谓之双伏 杂病得之则危 伤寒脉伏因寒邪郁闭其脉 冬月麻黄汤 三时羌活冲和汤 以汗之 不可误为阳得阴脉
老少男女异脉 老者之脉 阳羸阴强为顺 阴弱阳强为逆 阴阳谓左右也○大人得小儿脉 不治○小儿之脉 一息六七至为平和 八九至为热 四五至为寒○男左女右者地之定位也 盖人立形于地 故从地化也 男子左脉强而右脉弱 女子右脉强而左脉弱 男子得阳气多 故左脉盛 女子得阴气多 故右脉盛 男以左尺为精府 女以右尺为血海 此天地之神化也○肺主气居右 男以气为主 男子病右脉充于左者有胃气也 病虽重可治 心主血居左 女以血为主 女子病左脉充于右者有胃气也 病虽重可治○室女尼冠脉 当濡而弱
肥瘦长短异脉 凡脉肥人责浮 瘦人责沉 肥人当沉今反浮 瘦人当浮今反沉 故责之 盖肥人肌肤厚 故脉沉 瘦人肌肤薄 故脉浮○肥人肉厚脉宜沉结 瘦人肉薄脉宜浮长○人形短脉亦短 形长脉亦长 反此则凶○人性缓脉亦缓 性急脉亦急 反则病
诸脉纲领 凡脉博之则二十七种 约之则浮沉迟数滑澁细大为八要 又约之则为浮沉迟数 又至约则为浮中沉 是知浮沉迟数四脉 眞千古要妙也
诸脉病证 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 短则气病 数则烦心 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高 下盛则气胀 代则气衰 细则气少 濇则心痛○麤大者 阴不足阳有余 为热中也○风热而脉静 泄而脱血脉实 病在中脉虚 病在外脉濇坚者 皆难治○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 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脉盛滑坚者病在外 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血脱者脉空虚 气虚则脉弦 血虚则脉大○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 以无正气 卒眩仆不识人 短命则死 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 以有正气 虽困无苦○寸口脉 诸微亡阳 诸濡亡血 紧则为寒 浮则为风 数则为热 动则为痛○风则浮虚 寒则牢坚 沉潜水蓄 支飮急弦 动则为痛 数则热烦○脉大而坚者血气俱实 脉小者血气俱虚 脉大者血气俱多 脉细微者血气俱虚○寸口脉 瞥瞥如羹上肌者阳气微 言浮而无力也 萦萦如蜘蛛丝者阴气衰 言细而无力也 绵绵如泻漆之絶者亡其血也○寸口脉微而濇 微者卫气不足 濇者荣血不足 脉滑者多血少气 脉濇者少血多气○紧则伤寒 虚因伤暑 濇因伤燥 细缓伤湿 浮则伤风 弱为伤火
诸死脉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 脉絶不至曰死 乍疎乍数曰死○人一呼五六至 其形肉不脱 眞藏虽不见 犹死也○脉不往来者死○肥人脉细小如丝欲絶者死 羸人脉躁者死 诸浮脉无根者皆死○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絶 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絶 皆决死○病人脉絶 口张足肿 五日死
用药
近世论医 近世论医 有主河间刘氏者 有主易州张氏者 张氏用药 依准四时阴阳升降而增损之 正内经四气调神之义 医而不知此 是妄行也 刘氏用药 务在推陈致新 不使少有怫郁 正造化新新不停之义 医而不知此 是无术也 然主张氏者 或未尽张氏之妙则瞑眩之药终莫敢投 至失期 后时而不救者多矣 主刘氏者 或未极刘氏之妙则取效目前阴损正气 遗害于后日者多矣 能用二子之长而无二子之弊则治病其庶几乎
形气用补泻 形气不足病气有余 是邪胜也 急当泻之 形气有余病气不足 急当补之 形气不足病气不足 此阴阳俱不足也 不可刺之 刺之则重不足 重不足则阴阳俱竭 血气皆尽 五藏空虚 筋骨髓枯 老者絶灭 壮者不復矣 形气有余病气有余 此谓阴阳俱有余也 急泻其邪 调其虚实○夫疾病之生也 皆因外感内伤 生火 生湿 湿而生热 火而生痰 四者而已  审其为少壮新病 是湿则燥之 是火则泻之 是湿而生热则燥湿而兼淸热 是火而生痰则泻火而兼豁痰 无余蕴矣 审其为老衰久病 又当半攻半补焉 故曰少壮新病攻邪为主 老衰久疾补虚为先
用药大体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 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 因其重而减之 因其衰而彰之 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其实者散而泻之○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微者逆之 甚者从之 坚者削之 客者除之 劳者温之 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 燥者濡之 急者缓之 散者收之 损者益之 逸者行之 惊者平之 上之 下之 摩之 浴之 薄之 劫之 开之 发之 适事为故○衰者补之 强者泻之 各安其气 必淸必静则病气衰去 归其所宗 此治之大体也○上盛不已吐而脱之 下盛不已下而夺之
水火分治歌 肝胆由来从火治 三焦包络都无异火 脾胃常将湿处求 肺与大肠同湿类水 肾与膀胱心小肠 寒热临时旋商议[水火各半] 恶寒表热小膀湿 恶热表寒心肾炽 十二经最端的 四经属火四经湿 四经有热有寒时 攻里解表细消息 里热里寒宜越竭 表热表寒宜汗释 湿同寒火同热 寒热到头无两说 六分分来火热寒 寒热中停眞浪舌 热寒格拒病机深 亢则害兮承乃制 紧寒数热脉正邪 标本治之眞妙诀 休治风休治燥 治得火时风燥了 当解表时莫攻里 当攻里时莫解表 表里如或两可攻 后先内外分多少 治湿无过似决川 此箇筌蹄最分晓 感谢轩岐万世恩 争奈醯鷄笑天小
标本分治歌 少阳从本为相火 太阴从本湿土坐 厥阴从中火是家 阳明从中湿是我 太阳少阴标本从 阴阳二气相包裹 风从火断汗之宜 燥与湿争下之可 万病能将火湿分 掣开轩岐无缝锁○标者稍末也 本者根本也
治病必求于本 夫治病者当知标本 以身论之则 外为标 内为本  阳为标 阴为本  故六府属阳为标 五藏属阴为本  各藏府之经络 在外为标 在内为本 更人身之气为标 血为本   以病论之 先受病为本 后传流病为标 凡治病者 必先治其本 后治其标 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则 邪气滋甚 其病益蓄 若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则 虽病有十数 证皆去矣 谓如 先生轻病后滋生重病 亦先治轻病后治重病 如是则邪气乃伏 盖先治本故也  若有中满 无问标本 先治中满 谓其急也  若中满后有大小便不利 亦无问标本 先治大小便次治中满 谓尤急也  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满三者之外 其余皆先治其本 不可不愼也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如先病发热 加之吐利 粥药难入则略缓治热一节 且以定呕进食为先 方兼治泻 待元气稍復 乃攻热耳 此缓急之宜也
标本用药先后 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 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 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 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 故治有取标而得者 有取本而得者 有逆取而得者 有从取而得者 故知逆与从正行 无问知标本者 万擧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 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 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 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 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 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 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 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气有同气 小大不利治其标 小大利治其本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 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 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太阳少阴标本异药 太阳膀胱之经标热本寒 其脉紧而数按之不鼓而空虚 是外见虚阳而内有眞寒 故仲景以姜附汤熟煎而冷服之 姜附热药治其本 寒冷服者治其标阳也 是热因寒用也 少阴心之经标寒本热 其脉沉细按之洪大 是外见虚寒而内有实热 仲景以大承气汤酒制大黄而热服之 酒制热服以除标寒 大黄芒硝以泻本热 是寒因热用也 可以为万世法矣○手足少阴太阳四经 标本寒热不定 标寒本热者宜辛苦大寒入酒热服 以泻其热 是寒因热用也 标热本寒者宜辛热大温而冷飮 以扶其眞阳 是热因寒用也 阳明厥阴 不从标本从乎中治 是中者非中外中下之中 乃随时以取中也
毋伐天和 必先岁气 毋伐天和○无失天信 无逆气宜○不知 年之所加 气之盛衰 虚实之所起 不可以为工矣 ○诸病四时用药之法 不问寒热温凉 如春时则加淸凉风药 夏月加大寒之药 秋月加温气药 冬月加大热药 是不絶生化之源也 钱仲阳医小儿 深得此理  内经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 是为至治○淸平之世同水化也 虽辛热之药 不生他病 扰攘之世同火化也 若有辛热之药则发黄出斑 变坏之病作矣 盖人内火旣动 外火又侵 所以辛热发汗 不如辛温 辛温又不如辛凉药也
用药大法 春宜吐 夏宜汗 秋宜下 冬宜温及灸
凡用药必知时禁经禁病禁药禁
时禁 必本四时升降之理 汗下吐利之宜 升降浮沉则顺之 寒热温凉则逆之 谓春气温而宜凉药 夏气热而宜寒药 秋气凉而宜温药 冬气寒而宜热药 病在上而宜升 病在下而宜降 病在外而宜汗 病在内而宜下○春宜吐 象万物之发生 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 夏宜汗 象万物之浮而有余也 秋宜下 象万物之收 成推陈致新也 冬宜周密 象万物之闭藏 使阳气不动也
经禁 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首 行身之后 风寒所伤则宜汗 传入本则宜利小便 若下之太早则变证百出 此一禁也○足阳明胃经行身之前 病主腹胀满大便难宜下之 若发汗利小便为重则损津液 此二禁也○足少阳胆经行身之侧 病往来寒热口苦胸脇痛只宜和解 且胆者无出入道 下则犯太阳 汗则犯阳明 利小便则使生发之气反陷入阴中 此三禁也
病禁 如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之病则 凡飮食及药 忌助阴泻阳
药禁 如汗多禁利小便 小便多禁发汗○咽痛禁发汗利小便
五郁治法 木郁达之 谓吐令条达也○火郁发之 谓汗令疎散也○土郁夺之 谓下无壅碍也○金郁泄之 谓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 谓制其冲逆也
用药权变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微者逆之 甚者从之  逆者正治 从者反治  从少从多观其事也○何谓反治也 曰 热因寒用 寒因热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其始则同 其终则异 可使破积 可使溃坚 可使气和 可使必已○微者逆之 甚者从之 何谓也 盖治寒以热必凉而行之 治热以寒必温而行之 此亦欲其调和也 盖病有微有甚 微者逆治 理之正也 甚者从治 理之权也○如硝黄大寒之药热服 是寒因热用也 如姜附大热之药冷服 是热因寒用也○积热用苦寒药 必以姜汁酒制 亦寒因热用也 沉寒用热药如附子 必用童便蜜制 亦热因寒用也○塞因塞用 如肿胀补中 通因通用 如痢疾宜下
汗下之戒 汗多亡阳 下多亡阴○大汗伤气 大下伤血○不当汗而妄汗之 夺其津液 枯藁而死 不当下而强下之 令人 开肠洞泄 便尿不禁而死
上工治未病 上工治未病何也 曰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 补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 夫酸入肝 焦苦入心 甘入脾 脾能伤肾之气 肾气微弱则水不行 水不行则心火盛 心火盛则伤肺 肺被伤则金气不行 金气不行则肝木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余藏倣此
虚实补泻 从前来者为实邪 从后来者为虚邪 此子能令母实 母能令子虚是也 治法曰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假令 肝受心火之邪 是从前来者为实邪 入肝经药为引 用泻心火药为君 若肝受肾水之邪 是从后来者为虚邪 以入肾经药为引 用补肝经药为君 是也
补泻妙诀 东方实西方虚 泻南方补北方 何谓也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 东方木也西方金也 木欲实金当平之 火欲实水当平之 土欲实木当平之 金欲实火当平之 水欲实土当平之 东方者肝也则知肝实 西方者肺也则知肺虚 泻南方火 补北方水 南方火也火者木之子 北方水也水者木之母 水能胜火 子能令母实 母能令子虚 故泻火补水 欲令金得平木也 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 此之谓也 夫水者木之母 子能令母实一句言病因也 母能令子虚一句言治法也 其意盖曰 火为木之子 子助其母 使之过分而为病 今将何以处之 惟有补水泻火之治而已 夫补水者何谓也 盖水为木之母 若补水之虚 使力可胜火 火势退而木势亦退 此则虚子之义 所谓不治之治也 夫火太旺水太亏 苟非滋水以胜之孰能胜也 水胜火三字 此越人寓意处也 泻火补水 使金得以平木 正所谓能治其虚也 不补土不补金 乃泻火补水 使金自平 此法之巧而妙者 苟不晓此法而不能治其虚则 必是无能之人矣  故曰不能治其虚 何问其余也○欲泄其邪 先补其虚 此之谓也
补泻相兼 人皆知补之为补而不知泻之为补 知泻之为泻而不知补之为泻  阴阳迭用 刚柔互体 故补血以益荣 非顺气则血凝 补气以助卫 非活血则气滞 盖脾为中州 水火交济而后能生万物也
求属法 黄帝曰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 有病寒者热之而寒 二者皆在新病 復起奈何 岐伯对曰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所谓求其属也 註曰 言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鎭阳光 故曰求其属也
求属之法 微者调之 其次平之 盛者夺之汗之下之 寒热温凉衰之以属 随其攸利 註曰 假如 小寒之气温以和之 大寒之气热以取之 甚寒之气则下夺之 夺之不已则逆折之 折之不尽则求其属以衰之 小热之气凉以和之 大热之气寒以取之 甚热之气则汗发之 发之不已则逆制之 制之不尽则求其属以衰之○求属之法 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经曰陷下者灸之 夫衰热之法 同前所云 火衰于戌 金衰于辰之类是也
滋化源 寒病服热药而寒不退 热病服寒药而热不退 其故何也 曰 热不得寒是无水也 寒不得热是无火也 寒之不寒责其无水 热之不热责其无火 经云滋其化源 源旣已絶 药之假不能滋其眞水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亦滋其化源也○夫治寒以热而寒弥甚 治热以寒而热弥炽者 何也 盖不知五脏有阴阳之性 可因其类而取之也 假如 心实生热者当益其肾 肾水滋则热将自除矣 肾虚生寒当补其心 心火降则寒将自除矣 此所谓 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也○肺肾 乃人身之化源也
治病三法 治病之道有三焉 初中末也○初治之道 法当猛峻者 谓所用药势疾利猛峻也 缘病得之新暴 感之轻 得之重 皆当以疾利猛峻之药 急去之○中治之道 法当宽猛相济 为病得之非新非久 当以缓疾得中 养正去邪 相兼济而治之 临时消息 更加鍼灸 其效甚速○末治之道 法当宽缓 宽者谓药性平 善广服无毒 惟能血气安中 使正气多而邪气自去 更加鍼灸 其效必速
疗病五法 疗病之道有五治法焉 和取从折属也○一治曰和 假令 小热之病 当以凉药和之 和之不已次用取○二治曰取 为热势稍大 当以寒药取之 取之不已次用从○三治曰从 为势旣甚 当以温药从之 为药气温也 或以寒因热用 或寒以温用 或以汗发之 不已次用折○四治曰折 为病势极甚 当以逆制之 逆制之不已 当以下夺之 下夺之不已次用属○五治曰属 为求其属以衰之 缘热深陷在骨髓间 无法可出 鍼药所不能及 故求其属以衰之
子母补泻 虚则补母实则泻子 註云 假如 肺金之病而实 当竭肾水 使子来求食于母则肺之实可得而平矣 肺之虚 当补脾土则母来生子 使肺之虚可得而平矣  他藏倣此
药贵简要 上古用一药治一病 至汉张仲景 用群药治一病 虽然亦不过三五味而已 其间君臣佐使分两不同 主治引经秩然有序 非若后世之效验者一方用至二三十味尤未已也 丹溪云 予每效仲景立方 效东垣用药 庶乎品味少而药力专精也 枳朮丸乃易老张先生之所制 观其用白朮二两以补脾 枳实一两以消痞 至东垣 加陈皮一两以和胃 一补一消 简而又当 眞得立方之指趣也○许学士释微论曰 予读仲景书 用仲景之法 然未尝守仲景之方 乃为得仲景之心也○丹溪何以不法东垣而效仲景耶 曰 明察药性莫如东垣 盖所谓圣于医者也 故在东垣则可多 他人而效其多斯乱杂矣 或曰 东垣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盖讳之也
约方犹约囊 约方犹约囊也 囊满不约则输泄 方成不约则神与气不俱 故仲景 以桂枝汤治外感风邪则曰 若一服汗出 病瘥停后 服不必尽剂 大承气汤下大实大满则曰 得更衣 止后 服不必尽剂 其愼之如此 此为大戒 盖得圣人约囊之旨也○用药无据 反为气贼○有病不治得中医 倘一药之误 悔将噬脐 古人云 拙医疗病不如不疗 与此意同
医不著书 唐许胤宗不著书 或劝之著书贻后世 荅曰 医者意也 思虑精则得之 脉之候幽而难明 吾意所解 口莫能宣也 古之上医 要在视脉 病乃可识 病与药値 惟用一物攻之 气纯而愈速 今人不善为脉 以情度病 多其物 以幸有功 譬如 猎不知兎 广络原野 冀一人获之 术亦疎矣 一药偶得他药 相制不能专力 此难愈之验也 脉之妙处不可言传 虚著方论 终无人能悟 此吾所以不著书也○孙眞人曰 医者意也 随时增损 物无定方 眞知言哉
通则不痛 痛则不通不通则痛 又云 诸痛为实痛随利减 世多以下之为利 假令痛在表者实也 痛在里者实也 痛在血气者亦实也 故在表者汗之则愈 在里者下之则愈 在血气者散之行之则愈 岂可以利为下乎 作通字训则可矣○诸痛皆属火 寒凉药不可峻用 必用温散之药○诸痛不可补气 不可用人参 盖补气 气旺则不通而痛愈甚矣
温之以气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温者养也 温之者所以 调其飮食 适其起居 澄心息虑 从容以待其眞气之復常也 礼记所谓柔色以温之 此温字正与彼同 或以药扶助之亦温养也 东垣乃以温为温凉之温 谓宜温药以补元气而泻火邪 亦贤者之一失也
人病不过寒湿热燥 夫寒湿属阴 燥热属阳 人之为病 不过二者而已 善用药者 以苦寒而泄其阳 以辛温而散其阴 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 余尝以防风通圣散治热燥 生料五积散治寒湿 各得其效也
至阳佐以至阴 太白丹佐以硝石 来復丹用硝石之类 至阳佐以至阴 与仲景白通汤 佐以人尿猪胆汁 大意相同 所以 去格拒之寒 兼有伏阳 不得不尔 如无伏阳 不必以阴药佐之也
勿伤胃气 凡治杂病 先调其气 次疗诸疾 无损胃气 是其要也 若血受病亦先调气 谓气不调则血不行 又气为之纲卽夫也 夫不唱妇不随也○凡攻击之药 有病则病受之 病邪轻药力重则胃气受伤 夫胃气者淸纯冲和之气 惟与谷肉菜果相宜 药石皆偏胜之气 虽参芪性亦偏 况攻击之药乎○凡疾病量人素气弱者 当去苦寒之药 多加人参黄芪甘草之类 泻火而先补元气
肥瘦用药 肥人气虚多痰 宜豁痰补气 瘦人血虚有火 宜泻火滋阴○肥人补气 面白补气○面白人不可多服发散药 以其气虚而又亏之也 面黑人不可多服黄芪 以其气实而又补之也 气实人因服黄芪过多而喘者三拗汤以泻之
食疗治病 孙眞人曰 医者先晓病源 知其所犯 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不特老人小儿相宜 凡骄养及久病厌药 穷乏无财者 俱宜以飮食调治之也
治病八要 病有八要 不知其要病将安去 乃表里 寒热 虚实 邪正而已
病有不可补者四 乃疟疾 狂疾 水气 脚气也
表里虚实药 麻黄泻表之实 桂枝补表之虚 硝黄泻里之实 姜附补里之虚○表虚宜桂枝汤 表实宜麻黄汤 里虚宜小建中汤 里实宜调胃承气汤
风热燥湿寒治法 风属阳 善行数变 自外而入 以郁正气 故治风多行气开表药 又风入久变热 热能生痰 宜用袪风化痰药 又热极生风 风能燥液 宜用淸热润燥药○治热以寒 寒药属阴 故治热多阴药 又郁火宜发散 宜用风门药 火郁则发之 宜升阳散火○湿因气虚 不能运化水谷而生 宜用补气除湿药 又宜温中消导药 行湿利大小便药○燥因血虚而然 盖血虚生热 热生燥是也 宜解热生津药 及滋血润燥药○治寒以热 热药属阳 故治寒多阳药 外寒宜汗散 宜用风门药 寒从汗解也
治病先去根 治病之法 先去病根 然后可用收澁 若澣衣然 先去垢腻 然后可加粉餙也○养生与攻痾 本自不同 今人以补剂疗病 宜乎不效也
十八剂「轻剂防风通圣散」发表「淸剂凉膈散」积热「解剂小柴胡汤」和解「缓剂大柴胡汤」里热「寒剂大承气汤」痞实满「调剂调胃承气汤」胃热「甘剂天水散」虚「火剂黄连解毒汤」泻火「暑剂白虎汤」中暑「淡剂五苓散」利水「湿剂三花神祐丸」泄水「夺剂三黄丸」泻热「补剂防风当归飮子」补虚「平剂四君子汤」气虚「荣剂四物汤」血虚「澁剂胃风汤」血痢「温剂理中汤」中寒「和剂平胃散」和胃
用药凡例 凡诸风以防风为君 解利伤风 以防风为君 白朮甘草为佐 是风宜辛散也○凡解利伤寒 以甘草为君 防风白朮为佐 是寒宜甘发也○凡眼暴发赤肿 以防风黄芩为君以泻火 黄连当归为佐以和血 眼久病昏暗 以熟地黄当归为君 羌活防风为臣 甘菊甘草为佐○凡痢疾腹痛 以白芍药甘草为君 当归白朮为佐 水泻 茯苓白朮为君 芍药甘草为佐○凡嗽 以五味子为君 痰以半夏 喘以阿胶为佐 热以黄芩为佐○凡疟以柴胡为君○凡小便不利 以黄栢知母为君 茯苓泽泻为佐○凡下焦有湿 以草龙胆防己为君 甘草梢黄栢为佐○凡痔漏 以苍朮防风为君 甘草芍药为佐○凡诸疮 以黄连当归为君 甘草黄芩为佐

春宜吐 象万物之耕耨科斫 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
吐乃古法 吐汗下三法 乃上古高医用之 神妙莫测 今庸下之流 止看诸方 不知治法 不识源流 不行圣人法 去圣日远 可胜惜哉
病在上宜吐 其高者因而越之 越 谓吐也
涌剂难用 涌 谓吐也 三法中 惟涌剂为难用 汗下则一定法也 故丹溪先生特註吐为详者 恐 人不深造其理 徒苍皇顚倒 反有害于病者耳
取吐法 须天气淸明行之 病急则不拘此法 吐时宜辰卯二时 内经曰平旦至日中 天之阳 阳中之阳也 仲景大法春宜吐 是天气在上人气亦在上 一日之气辰卯 是其候也 故宜早不宜夜 先令病人隔夜不食○凡吐时 先以布繫腰腹 于无风处 空心或半空心 时得天气淸朗为好 如风痰急病及伤食者 不拘此例 以吐为度○凡吐时 能令人目翻 故吐时令闭双目 或不省人事则令人以手密掩之 为可
助吐法 服吐药疗痰者 以钗股或鷄翎探引 若不出以虀汁投之 不吐再投 且投且探 无不出者吐至昏眩 愼勿惊疑 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如发头眩 可飮氷水立解 如无氷水 新汲水亦可 强者一二吐而安 弱者可作三次吐之 庶无损也 吐之次日 有顿復者 有转甚者 盖引之而上未平也 数日当再为之 如觉渴者 氷水新水瓜梨凉物皆不禁 惟禁食过饱硬物乾脯难化之物○凡服吐药不须尽剂 服药后 约人行十里 未吐 以温茶一钟 入香油数点 投之 良久以鹅翎探喉中 徐徐牵引 得吐卽止 未吐则再投药以吐为度○服药 如不吐 含砂糖一块 涎出 不损人 皆自吐之法 不用手探也○凡用瓜蔕 良久 涎未出 含砂糖一块 下咽卽涎出吐之○如服药不吐 热虀水投之卽吐○虚人宜少吐 如药力过时不吐者 飮热汤一升 以助药力 若服药过多者飮水解之
灌鼻法 凡卒急病口噤 无门下药者 如吐药痰药 皆从鼻灌入 下咽则便吐○若吐多 欲止之 飮温盐汤一二口卽止
可吐证 伤寒初 邪气未传里○伤寒初 胸烦懊恼○中风不省涎盛○风头痛 若不吐涎 久则瞽目○头风后有目疾半明○暗风久不差○阳癎久不愈未成痴○阴癎○诸癎不省○多食生脍等物胸膈不快○久患脇痛○痰疟久疟○蛟龙病腹胀如鼓○癫狂久不愈 吐后下之○诸厥不省 鼻内灌之 吐涎立效○破伤风角弓反张 吐后 用药汗下之
不可吐证 病势危剧 老弱气衰者○诸吐血 呕血 咯血 唾血 嗽血 崩血 失血者○病人 无正性 妄言妄从者○主病者不辨邪正之说○性行刚暴 好怒 喜淫之人○诸亡血 及诸虚家 皆不可吐
下部脉不见宜吐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 其人当吐 不吐者死 何谓 下部无脉 此为木郁也 瓜蔕散吐之○解曰 盛食 塡塞于胸中 两寸脉当主事 两尺脉不见 其理安在 盖胸中者肺也 肺者手太阴金也 金主杀伐 金能克木 故肝木生发之气伏于地下 非木郁而何吐去上焦阴土之物 木得舒畅则郁结去矣 此乃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止吐法 丁香甘草白朮 总解诸药吐○甘草 总解诸药吐不立○白汤 亦总解

夏宜汗
汗无太早 凡汗 俱宜午时前发汗 午后阴分不宜 故曰 汗不太早 汗不厌早 紧急则不拘晨夜 以衣 被覆首里足 向火 服药 缓缓得汗 令手足濈遍 为佳○早者非预早之早 乃早晩之早也 谓当日午以前为阳之分 当发汗 午后阴之分也不当发汗 故曰汗无太早 汗不厌早 是谓善攻
发汗法 凡发汗 欲令手足俱周 濈濈然一时许 为佳 不欲如水淋漓 服汤中病卽已 不必尽剂 然发汗须如常覆腰以上 厚衣覆腰以下 盖腰以上淋漓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润 病终不解 令腰脚间 须令汗气周遍 为度
发汗缓急 凡发汗 温服汤药 其方虽言日三服 若病剧不解 当促其间 可半日中 尽三服 若与病相阻 卽便有所觉重病者 一日一夜当晬时观之 如服一剂 病证犹在则当復作本汤 服之至有不肯汗出 服三剂乃解 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可汗证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又曰 其在表者渍形以为汗○凡中风伤寒 诸杂病 有表证 皆可汗之
不可汗证 疮家 虽有身痛 不可发汗 发汗则成痓○鼻衄者不可发汗 凡失血皆同 盖血与汗 异名而同类 故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今血妄行为热所逼 若更发其汗则反助热邪 重竭津液 必变凶证 故不可汗也○伤寒少阴证 欲寐但厥者 忌强发汗 发汗则必动其血 九窍出血 不治
汗多亡阳 大汗伤气○汗者本所以助阳也 若阳受阴邪 寒结无形 须当发去阴邪 以復阳气 阴邪旣去而復汗之则反伤阳也 经曰重阳必阴 故阳气自亡 汗多亡阳此之谓也
解肌 解肌 谓微汗也○大抵解肌 葛根第一 柴胡次之

秋宜下
下无太晩 非待久之晩 乃当日巳后为阴之分也 下之谓当巳前为阳之分也 故曰 下无太晩 下不厌晩 是谓善守○凡下积聚癫狂 须五鼓或平朝 空心服汤 伤寒潮热不纳飮食者 巳时以后尤好 故曰下无太晩下不厌晩 杂病皆同
宜下证 凡转下 须体认明白在阳明胃经则不拘日数而下之 过时失下则气血不通 四肢便厥 不识者疑为阴厥 復进热药 祸如反掌○凡用下药 若不渴者知不在有形也 则不当下 若渴者则知缠有形也 缠有形是为在里 在里则当下 三承气汤择用之
促下法 凡服利药 久不利则进热粥一椀 若利过不止则进冷粥一椀 盖药热则行 冷则止故也○如服药不得通 用蜜导法 凡下药 用汤胜丸 盖水能净万物故也
下多亡阴 大下伤血○下者本所以助阴也 若阴受阳邪 热结有形 须当除去 已败坏者以致新阴 若阳邪旣去而復下之 反亡阴也 经曰重阴必阳 故阴气自亡 下多亡阴此之谓也
下法宜愼 大凡攻击之药 有病则病受之 病邪轻而药力重则胃气受伤 夫胃气者淸纯冲和之气也 惟与谷肉菜果相宜 药石皆是偏胜之气 虽参芪性亦偏 况攻击之药乎
大下后难禁 凡误用大黄芒硝 令人下利不禁

中风微渐 凡人初觉食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内必中风之候也○圣人 治未病之病 知未来之疾 此其良也 其中风者必有先兆之证 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 或手足少力 或肌肉微掣者 此先兆也 三年内必有大风 宜调其荣卫 可以预防○凡人手足渐觉不随 或臂膊 及髀股指节麻痺不仁 或口眼喎斜 言语蹇澁 或胸膈迷闷 吐痰相续 或六脉浮滑而虚软无力 虽未致于倒仆 其为中风晕厥之候 可指日而定矣 早当从丹溪之法 调治之
调治预防 左半身不遂 左手脉不足者 以四物汤为主治○右半身不遂 右手脉不足者 以四君子汤为主治○痰盛者二陈导痰等汤兼用之○气血两虚而挟痰者八物汤加南星半夏枳实竹沥姜汁之类○若眞元渐復 痰飮渐消 或觉风邪未退者 仍以羌活愈风汤 防风通圣散加减 调治而安○更加灸法尤好
热生风 凡湿生痰 痰生热 热生风○风病多因热甚 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 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 亦非外中于风 良由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盛 肾水虚衰不能制之 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 心神昏冒 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 多因五志过极而卒中者 由五志过极 皆为热甚故也○热者风之体也 风生于热 以热为本而风为标也 凡有风者卽风热病也○凡人之中风 因心腹中多大热而后作也 热生风信哉
肥人多中风 肥则腠理緻密而多郁滞 气血难以通利 故多卒中也○凡人年逾五旬气衰之际 多有此疾 壮崴之人无有也 若肥盛则间有之 亦是形盛气衰而然也○肥人多中风者以其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 肺为气出入之道 人胖者气必急 气急则肺邪盛 肺金克木 胆为肝之府 故痰涎壅盛 治法 先须理气为急 藿香正气散 加南星木香防风当归 非特治中风之证 中恶中气尤宜
中风所因 风者百病之长也 至其变化乃为他病○风病多因热盛○中风者 非外来风邪 乃本气病也○风之为病 西北气寒 为风所中者诚有之 东南气温而地多湿 有风者非风也 皆湿生痰 痰生热 热生风也 经曰亢则害承乃制 河间曰土极似木  数千年得经意者 河间一人耳○王安道曰 昔人主乎风 河间主乎火 东垣主乎气 丹溪主乎湿 反以风为虚象而大异于昔人 以予观之 昔人三子之论 皆不可偏废 殊不知 因于风者眞中风也 因火因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王安道 有论三子与昔人 论风之不同而立眞中类中之目 愚窃疑焉 夫中风之证 盖因先伤于内而后感于外之候也 但有标本轻重之不同耳 假如百病皆有因有证 古人论中风者言其证也 三先生论中风者言其因也 知乎此则中风之候可得而详论矣
中风大证 卒中○暴仆○暴瘖○蒙昧○口眼喎噼○手足瘫痪○不省人事○语言蹇澁○痰涎壅盛
贼风虚邪中人 黄帝问曰 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 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 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 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 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 少师曰 不然 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 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 其病人也卒暴 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 其病也徐以迟○帝曰 有寒温和适 腠理不开 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 少师曰 人与天地相参也 与日月相应也 故月满则海水西盛 人血旣积 肌肉充 皮肤緻 毛髮坚 腠理郄 烟垢着 当是之时 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 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 人气血虚 其卫气去 形独居 肌肉减 皮肤纵 腠理开 毛髮残 膲理薄 烟垢落 当是之时 遇贼风则其入深 其病人也卒暴○邪风之至 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 治皮毛 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府 其次治五藏 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邪乘虚入 是谓虚邪○邪之所溱其气必虚 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中风大法有四 一曰偏枯 半身不遂○二曰风痱 身无痛 四肢不擧○三曰风懿 奄忽不知人○四曰风痺 诸痺类风状
偏枯 血气偏虚 半身不遂 肌肉枯瘦 骨间疼痛 谓之偏枯○虚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 内居荣卫 荣卫稍衰则眞气去 邪气独留 发为偏枯○偏枯者半身不遂 肌肉偏不用而痛 言不变 智不乱 病在分腠之间 宜温卧取汗 且巨鍼取之○偏枯者手足为邪气阻塞脉道而然 痿病则阳明虚 宗筋纵 带脉不引而然 痱病有言变志乱之证 痿病则无之 盖痱病发于击仆之暴 痿病发于怠惰之渐 明是两疾也
风痱 神智不乱 身体无痛 四肢不擧 一臂不遂 谓之风痱○痱之为病 身无痛 四肢不收 志乱不甚 其言微知可治 甚则不能言不可治○风痱者缓者四肢不擧 急则一身皆仰 或左瘫右痪 或一臂不遂 智乱不能言者难治 脾实者膏粱之疾 宜疎风顺气元 脾虚者十全大补汤○痱 废也 卽偏枯之邪气深者 痱与偏枯是二疾 其偏枯 身偏痛而言不变 志不乱 邪在分腠之间 卽东垣所谓邪中府也 痱病 身无痛 手足不遂而言瘖志乱者 邪入于里 卽东垣所谓邪中藏也
风懿 忽然迷仆 舌强不语 喉中窒塞 噫噫有声 谓之风懿○风癔者卒倒喎斜不语 身软有汗者生 汗不出身直者死 由痰水制火 闭塞心窍而不语 热者牛黄淸心元 虚者导痰汤○风懿者奄忽不知人 咽中塞窒窒然 舌强不能言 病在藏府 汗出身软者生 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
中风之名各不同 其卒然仆倒者 经称为击仆 世称为卒中 乃初中之证也○其口眼喎斜 半身不遂 经称为偏枯 世称为瘫痪 及腲腿风 乃中倒后之证也○其舌强不言 脣吻不收 经称为痱病 世称为风懿风气 亦中倒后之证也○凡病偏枯必先仆倒 故内经连名 称为击仆偏枯也
风有中血脉中腑中脏之异 中血脉则口眼喎斜 中府则肢节废 中藏则性命危 三者治各不同○中府者面显五色 有表证而脉浮 恶风寒 拘急不仁 或中身之后 或中身之前 或中身之侧 皆曰中府 其病多易治○中藏者脣吻不收 舌不转而失音 鼻不闻香臭 耳聋而眼瞀 大小便秘结 皆曰中藏 其病多难治○大抵 中府者多着四肢 中藏者多滞九窍○中血脉而外有六经之形证则从小续命汤加减及疎风汤治之○中府者先以加减续命汤 随证发其表 如兼中藏则内有便尿之阻隔○外无六经之形证 内无便尿之阻隔 宜养血通气○但手足不遂 言语蹇澁 当从愈风汤 以行中道 久服大风悉去 治病之法不可失于通塞 或一气之微汗加麻黄一钱 或一旬之通利加大黄二钱 此为常治之法 久则淸浊自分荣卫自和矣◎凡中风六脉浮紧 风气太盛 心火暴升 痰涎壅遏于经络之中 宜用小续命汤 若病势稍退 精神稍復 辄当改用丹溪之法 以补气血淸痰之剂 以调养其本气 此急则治其标 与夫标而本之之治也○凡治风中府 今人不分表里虚实 故张易老授东垣 以六经加减之法 太阳中风无汗恶寒 麻黄续命主之 有汗恶风 桂枝续命主之 阳明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 白虎续命主之 太阴中风无汗身凉 附子续命主之 少阴中风有汗无热 桂枝续命主之 六经混淆繫之于少阳厥阴 或肢节挛痛 或麻木不仁 宜羌活连翘续命主之○风中府 手足不仁 先宜解表 后用愈风汤 调理
卒中风救急 初中倒时 随卽醒者宜治 若不醒者宜指人中至醒 若痰涎壅塞者宜吐之 口噤者亦宜吐之 若口开手散遗尿者为阳暴絶 速宜大料参芪补接之 若眼戴上者宜灸之○卒中昏倒不省 牙噤涎潮 口眼喎斜 精神恍惚 仓卒之际 以手大指 搯刻人中卽省 或急令人将病者 两手两足 从上而下 频频赶出 四肢痰气卽散 免致攻心卽醒 或急以三稜鍼 刺手十指甲角十井穴 将去恶血 就以气鍼刺合谷二穴人中一穴 皆是良法 ○凡中风之证 多是老年因怒而成 盖怒火上升 所以昏仆不省 痰涎壅盛 治宜豁痰泻火○卒中昏倒 卽用开噤喷嚔法
开噤法 三阳之筋 并络入颔颊 挟于口 诸阳为风寒所客则筋急 故口噤不开
取嚔法 卒中昏闷 先探鼻令喷嚔 次用苏合香元 行气 徐服顺气疎风豁痰等药 其有牙关紧闭 亦搐鼻喷嚔卽开○候有嚔可治 无嚔不可治
取吐法 卒中风 暴仆昏闷 不省人事 或痰涎壅塞 舌强不语 两寸脉浮大而实 急宜吐之 以遏其势○卒中风痰壅盛者 口眼喎斜者 不能言者 皆当用吐法○痰盛者吐之
熏法 宜以汤气熏之 药入腠理○中风脉沉口噤 非大补不可 若用有形汤药 缓不及事 熏以黄芪防风汤 使口鼻俱受之 此非智者通神之法不能廻也 盖人之口通乎地 鼻通乎天 口以养阴 鼻以养阳 天主淸 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 地主浊 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也
不治证 卒中风 口开 手散 眼合 遗尿 鼻声如鼾者五藏气絶也 盖口开者心絶 手散者脾絶 眼合者肝絶 遗尿者肾絶 声如鼾者肺絶也 若见一犹可用工 若面赤时黑 主阳气上散 肾水反克心火  兼遗尿口开气喘者 断不可救也○盖初中则眼合者多 痰上则鼻鼾者亦多 惟遗尿口开俱见为恶 心为五藏主 肾为五藏根 诚不可闭絶也○五藏气絶 速宜大料参芪浓煎汤救之 及脐下大艾炷多灸之 亦可转死廻生也○肉脱 筋痛 髮直 摇头 上窜 面赤如粧 汗缀如珠 吐沫 直视者 皆不可治○中藏之络者 口眼俱闭可治 如口开眼合 手散遗尿 鼻声如鼾 及大吐大泻 下血吐血者 皆死○动止筋痛 名曰筋枯 不治 无血滋筋故也 又肝木克脾土 大便洞泄者亦不治
暴瘖 凡语澁皆属风○肾虚为厉风所伤 语音蹇吃或口喎 脚胻枯细缓弱 或耳聋腰背相引痛○内夺而厥则为瘖痱 此肾虚也 少阴不至者厥也 註曰 痱 废也 肾气内夺则舌瘖足废○风中心脾则舌强不语 皆心之别脉系于舌本 脾之脉挟咽 连舌本 散舌下故也
精神蒙昧 梦昧者卽昏冒茫昧也 精神不爽如有物以蒙蔽也○中风者 多昏冒 气不淸利
口眼喎斜 风中血脉则口眼喎斜○自其邪气之入人也 邪气反缓 正气反急 正气引邪 为喎噼 为窜视 为掣纵 为搐搦 为瘫痪 为反张 在于阳则皮肤缓 在于阴则腹皮急 缓则四肢不能收 急则一身不能仰○口眼喎斜多属胃土 风木不 及金乘之 土寡于畏也 经曰 木不及曰委和 委和之纪 其动緛戾拘缓 緛者缩短也 戾者口目喎斜也 拘者筋脉拘强也 缓者筋脉弛纵也 木为金乘则缩短牵引而喎斜拘强也 木弱则土寡于畏 故土兼化而缓纵也○口眼喎斜之证 大率 在胃而有筋脉之分 经云 足阳明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 急不能卒视 此胃土之筋为邪也 经云 足阳明脉挟口环脣 所生病者口喎脣斜 此胃土之脉为邪也○中风口喎斜 颊顋急紧 此胃中火盛 必汗不止 小便数
手足瘫痪 凡风中府则肢节废 又云 中府者多着四肢○左不遂曰瘫 右不遂曰痪 因气血虚而痰火流注也 血虚则痰火流注于左而为左瘫 气虚则痰火流注于右而为右痪 急治则愈 久则痰火郁结而难治 治法 左瘫宜补血兼散痰火 右痪宜补气兼散痰火○痛者为实 不痛者为虚○左右瘫痪 此气血太虚也○中风半身不遂 或全体不能擧动 因元气虚弱 兼酒色之过而更挟外邪也○半身不遂 肌肉乾瘦 名曰偏枯 忌用发汗之剂 惟当润筋去风○中风皆半身不遂 其有迁延岁月不死者何也 曰 如木之根本未甚枯而一边之枝干先萎耳 经曰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 神去则机息 夫神机未息 亦犹气化之未絶耳 故半身虽不运用 然亦未至于机息而死也○瘫者坦也 筋脉弛纵 坦然而不擧也 痪者涣也 血气散漫 涣然而不用也○半身不遂 失音不语 亦谓之腲腿风○半身不遂 男女皆有此患 但男尤忌左 女尤忌右 若得此疾 风药不宜暂阙 常宜身上有灸疮可也
四肢瘈瘲搐搦为风疾 瘈者筋脉急也 瘲者筋脉缓也 急则引而缩 缓则纵而伸 或缩或伸 动而不止 名曰瘈瘲 俗谓之搐者是也○瘈瘲者令肌肉跳动也 搐搦者瘈瘲之甚也 瘈为缩 瘲为伸○四肢漐习者为四肢动而不止 似瘈瘲而无力 不得伸缩者也○中风搐搦之时 不可捉住 手足捉住则涎不归手足 当不随 但宽抱之可也
痰涎壅盛 风病皆痰为患 故治以开关化痰为先 急则祛风 缓则顺气 久则活血 如眞气渐復 痰飮渐消○初中痰壅盛者当先吐之 吐后用他药○凡人骨节皆有涎 所以转动滑利 中风则涎上潮 咽喉中衮响 以药压下 涎再归骨节可也 不可大吐 出时间快意 非久枯了手足 不可不戒○凡风病 多是湿土生痰 痰生热 热生风
中风热证 风者百病之始也 善行而数变 行者动也 风因热生 热胜则风动 宜以静胜其躁 是养血也◎若藏府兼见 或表里兼攻 宜防风通圣散 此方治热风燥三者之总剂也 盖风本于热 热极则风生 燥生于风 风动则燥至 其实一源流也 此方能兼之 或中风不语 暴瘖语声不出 或洗头风 破伤风 诸般风搐 小儿惊风积热 或疮疹黑陷将死 或伤寒疫厉不能辨明 或风热疮疥 或头生白屑 或面鼻生紫赤风刺 瘾疹 肺风疮 或大风癞疾 或风火郁甚 为腹满澁痛 烦渴 喘闷 或热极生风 为舌强口噤 筋惕肉瞤 或大小疮肿恶毒 或热结大小便不通 幷解酒伤热毒
中风虚证 凡中风 年逾五旬气衰之际多有此疾 壮年肥盛者亦有之 亦是形盛气衰而然也
中风宜调气 治风良剂 小续命汤为上 排风汤次之 然二药主风 不主气 须以人参顺气散乌药顺气散佐助其间  气一流行则风亦疎散矣
风非大汗则不除 风纵汗散 故治风多用发汗之药也○续命排风越婢等悉能治风而千金多用麻黄 皆以风邪不得汗则不能治也 若自汗更用麻黄则反为大害○治中风 无密室不可疗 平人居室不密 尙中风邪 况服药发汗之人乎
中风宜灸 治中风莫如续命汤之类 然此加扶持初病 若欲要收全功 火艾为良 中风皆因脉道不利血气闭塞也 灸则唤醒脉道而血气得通 故可收全功○中风痰盛 声如曳锯 服药不下 宜灸脐下气海关元二三百壮 亦可转死廻生 五藏气絶危证 亦宜灸之○凡人非时 足胫上及手食指次指忽痠疼麻痺 良久方解 此将中风之候 急灸三里絶骨各三壮 春秋报灸 常令两脚有灸疮 为妙○凡人不信此法 不肯灸 忽然卒死 是谓何病曰风入藏故也 风病者不可不知○凡中风皆灸之
风病须防再发 风病须愈必再发 再发则必重 常须服药以防之○最忌房室 如道释修养可也
小中不须深治 中风须大作汤剂 方有成效 若风归手足名曰小中 不宜用正风药深治 但用平和汤剂 虽未能为全人 亦可留连岁月 戒之戒之
中风能食 中风人多能食 盖甲己化土脾盛 故能多食 此脾气愈盛 下克肾水 肾水亏则病增剧 宜广服药 不欲多食 病能自愈○中风多食者风木盛也 木盛则克脾 脾受敌求助于食 经曰实则梦与 虚则梦取 当泻肝木治风安脾 脾安则食少 是其养矣
伤风证 伤风则涕流 鼻塞 声重○伤风证属肺者多 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戴氏云新咳嗽鼻塞声重是也○有汗而恶风 此眞感风证也
诸风病名 头风 多饶白屑○毒风 面伤生疮○刺风 状如鍼刺腰痛如锥○癎风 急倒作声发搐急缓○顽风 不识痛痒○癧风 颈项斑剥○暗风 头旋眼黑不辨东西○?风 面生朱点○肝风 鼻闷眼瞤两脸赤烂○偏风 口眼喎斜○节风 肢节续断指甲脱落○脾风 心多呕逆○酒风 行步不前○肺风 鼻塞项疼○胆风 令人不睡○气风 肉如虫行○肾风 耳内蝉鸣 阴间湿痒 寒湿脚气○瘫风 半身不遂○痪风 手足拳挛○胃风 不伏水土○虚风 风寒湿痒○肠风 脱肛泻血○脑风 头旋偏痛○贼风 发声不响○产风 四肢疼痛○骨风 膝肿如槌○膝风 腿寒骨痛○心风 健忘多惊○盛风 言语蹇澁○髓风 臂膊痠疼○藏风 夜多盗汗○血风 阴囊湿痒○乌风 头面肿块○皮风 赤白癜癣○肌风 遍身瘙痒○体风 身生肿毒○闭风 大便燥澁○软风 四肢不擧○绿风 瞳人开大○靑风 吐极靑盲○虎风 发吼羊呌○大风 成片烂疮
风病治法 眞气者所受于天 与谷气幷而充身者也 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 虚邪之中人 洒淅动形 起毫毛而发腠理○邪之中人 或中于阴 或中于阳 上下左右无有恒常 人方虚时及新用力 若飮食汗出 腠理开而中于邪 中于面则下阳明 中于项则下太阳 中于颊则下少阳 其中于膺背两脇 亦中其经○风有中藏中府之分 中府者宜汗之 中藏者宜下之 汗亦不可过多也 表里不和则须汗下之 表里已和 是宜治之在经也○风者百病之始也 善行而数变 行者动也 治须少汗 亦宜少下 汗下得宜然后可治○大率治风 主气血虚 有痰
风痺之始 汗出而风吹之 血凝于肤者则为痺○风之为病 当半身不遂 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留而不去其病则实○虚邪中人 留而不去则为痺 卫气不行则为不仁○不仁者何以明之 仁者柔也 不仁谓不柔和也 痛痒不知 寒热不知 灸刺不知 是谓不仁也
三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痺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痺  寒气胜者为痛痺  湿气胜者为着痺
五痺 以冬遇此者为骨痺 以春遇此者为筋痺 以夏遇此者为脉痺 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痺 以秋遇此者为皮痺○内舍五藏六府 何气使然 曰 五脏皆有合 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痺不已復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痺不已復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痺不已復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痺不已復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痺不已復感于邪内舍于肺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 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客于六府者何也 曰 此亦其飮食居处为其病本也 六府亦各有兪而食飮应之 循兪而入 各舍其府也○淫气喘息痺聚在肺 淫气忧思痺聚在心  淫气遗尿痺聚在肾  淫气乏竭痺聚在肝  淫气肌絶痺聚在脾 诸痺不己亦益内也 註曰 淫气谓气之妄行者也 从外不去则益深而至于身内
痺病形证 痺 或痛或不痛 或不仁 或寒或热 或燥或湿 其故何也 曰 痛者寒气多也 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 荣卫之行澁 经络时疎故不痛 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 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 病气胜 阳乘阴故为痺热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 阳气少阴气盛 两气相感 故汗出而濡也○病在筋 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痺 病在肌肤 肌肤尽痛名曰肌痺 病在骨 骨重不可擧骨髓痠疼寒气至名曰骨痺○痺之为病不痛何也 曰 痺在骨则重 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则屈而不伸 在于肉则不仁 在皮则寒 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凡痺之类 逢寒则急 逢热则纵
痺病吉凶 痺 其时有死者 或疼久者 或易已者 其故何也 曰 其入藏者死 其留筋骨间者疼久 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痺病多兼麻木 麻是气虚 木是湿痰死血 盖麻犹痺也 虽不知痛痒 尙觉气微流行 在手多兼风湿 在足多兼寒湿 木则非 惟不知痛痒 气亦不觉流行
风痺与痿相类 病在阳者命曰风 病在阴者命曰痺 阴阳俱病命曰风痺 阳者表与上也 阴者裏与下也○痺者气闭塞不通流也 或痛痒 或麻痺 或手足缓弱 与痿相类 但痿因血虚火盛肺焦而成 痺因风寒湿气侵入而成 又痺为中风之一 但纯乎中风则阳受之 痺兼风寒湿三气则阴受之 所以为病更重
痺病难治 痺之为证 有筋挛不伸 肌肉不仁 与风絶相似 故世俗与风痿通治 此千古之弊也 大抵固当分其所因 风则阳受之 痺则阴受之 为病多重痛沉着 患者难易得去 如钱仲阳为宋之一代名医 自患周痺 止能移于手足 为之偏废 不能尽去 可见其为难治也
痺病治法 痺之初起 骤用参芪归地则气血滞而邪郁不散○三气袭人 经络久而不已则 入五藏 或入六府 随其臧府之兪 合以施针灸 仍服逐三气发散等药则病自愈矣○痺证因虚而感风寒湿之邪 旣着体不去则须制对证药 日夜飮之 虽留连不愈 能守病禁 不令入藏 庶可扶持也 如钱仲阳 取茯苓其大逾斗者 以法啖之 阅月乃尽 由此虽偏废而气骨坚悍 如无疾者 寿八十二而终 惜乎其方无传
歷节风病因 歷节之痛 皆由汗出入水 或飮酒汗出当风所致○歷节风 古方谓之痛痺 今人谓之痛风也○痛风者 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 其后或涉冷水 或立湿地 或坐卧当风取凉 热血得寒 汚浊凝澁 所以作痛 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治宜辛温之剂 流散寒湿 开发腠理 血行气和 其病自安○古之痛痺 卽今之痛风也 诸书又谓之白虎歷节风 以其走痛于四肢骨节 如虎咬之状而名之也○痛风之证 以其循歷遍身 曰歷节风 甚如虎咬 曰白虎风痛 必夜甚 行于阴也○白虎歷节 亦是风寒湿三气乘之 或飮酒当风汗出入水亦成斯疾 久而不已 令人骨节蹉跌○肢节肿痛 痛属火 肿属湿 兼受风寒而发 动于经络之中 湿热流注于肢节之间
歷节风证状 歷节风之状 短气 自汗 头眩 欲吐 手指挛曲 身体瘣 其肿如脱 渐至摧落 其痛如掣 不能屈伸 盖由飮酒当风 汗出入水 或体虚肤空掩护不谨 以致风寒湿之邪遍歷关节 与血气搏而有斯疾也 其痛如掣者为寒多 其肿如脱者为湿多 肢节间黄汗出者为风多 遍身走注 彻骨疼痛 昼静夜剧 状如虎咬者 谓之白虎歷节 久不治 令人骨节蹉跌 须当大作汤丸 不可拘以寻常浅近之剂○四肢百节流注刺痛 皆是风湿痰死血所致 其痛处或肿或红
歷节风治法 痛风多属血虚 血虚然后 寒热得以侵之○丹溪治痛风法 主血热 血虚 血汚 或挟痰○风寒湿入于经络 以致气血凝滞 津液稽留 久则沸郁坚牢阻碍 荣卫难行 正邪交战 故作痛也 须气味辛烈暴悍之药 开郁行气破血豁痰则沸郁开 荣卫行而病方已也
禁忌法 凡味酸伤筋则缓 味咸伤骨则痿 令人发热 变为痛痺麻木等证 愼疾者须戒鱼腥麪酱酒醋肉 属阳 大能助火 亦可量喫 痛风诸痺皆然
破伤风病因 破伤风者 多由亡血 筋无所营 故邪得以袭之 所以伤寒汗下过多 与夫病疮人 及产后 致斯病者槩可见矣○破伤风者 初因击破皮肉 视为寻常 殊不知 风邪乘虚而袭 变为恶候 或诸疮久不合口风邪内袭 或用汤淋洗或着艾焚灸 其火毒之气 亦与破伤风邪无异也 其证寒热间作 甚则口噤目斜 身体强直 如角弓反张之状 死在朝夕○痓病者是难治也 多是血气内虚 风痰盛而成痓病 凡伤寒杂病汗吐后入风亦成痓病 大发湿家汗亦成痓 发疮家汗亦成痓 产后去血多亦成痓 有跌磕打伤 疮口未合贯风者亦成痓 此名破伤风也○破伤风有四因 一者 卒暴伤损风邪袭虚 二者 诸疮汤洗艾灸逼毒妄行 三者 疮口不合贴膏留孔风袭 四者 热郁遍身白痂疮口闭塞 气难通泄 传播经络
痓与痉通称破伤风 痉者筋劲强直而不柔和也○痓病者口噤角弓反张者是也
破伤风形证 夫人之筋 各随经络结束于身 血气内虚 外为风寒湿热之气所中则成痓 故寒则紧缩 热则弛张 风则弦急 湿则弛缓 风散气故有汗而不恶寒 寒澁血故无汗而恶寒 热消气故为瘈瘲 湿溢血故为缓弱 经所谓大筋緛短小筋弛张 皆湿热不攘之所为也 原其所因 多由亡血筋无所营 故邪得以袭之 所以伤寒汗下过多 与夫病疮人 及产后 致斯病 槩可见矣○筋脉相引而急 名曰瘈瘲 俗谓之搐是也○诸热瞀瘈皆属于火 热胜风 搏倂于经络 风主动而不宁 风火相乘 是以瞀瘈生矣 治宜袪风涤热之剂 折其火热 可立愈 若妄加艾火 或发其表则死不旋踵
破伤风治法 破伤风者诸疮久不合口 因热甚郁结而荣卫不得宣通 怫热因之遍体 故多白痂 是时疮口闭塞气难宣通 故热甚而生风也 先辨疮口平无汁者中风也 边自出黄水者中水也 并欲作痓 急治之 又痛不在疮处者伤经络 亦死证也○若眼牵觜扯手足战摇伸缩者 是风痰痓 若身冷手足冷脉沉细 名为阴痓 若身热喘嗽生痰脉滑数 名为痰火痓 不可全用风药散气 死之速矣○破伤风 如在表则辛以散之 在里则苦以下之兼散之 汗下后 通利荣血袪逐风邪○凡破伤风 在头面则白芷为君防风头佐之 在身体及四肢则以防风为君随身梢用 在下部则以独活佐之
破伤风之治同伤寒三法 破伤风有在表在里半表半里三者之不同 故不离乎汗下和三法也○发汗过多因致痓 身热足寒 项强头摇 口噤 背反张者太阳痓也 无汗宜汗之 有汗宜止之  若头低视下 手足牵引 肘膝相搆者阳明痓也  若一目或左右视幷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阳痓也○背后搐者太阳也 身前搐者阳明也 两傍搐者少阳也○太阳宜汗 阳明宜下 少阳宜和 若明此三法而不中病者未之有也○只论三阳而不论三阴者 盖传入阴经其证已危 若腹满自利 口燥咽乾 舌卷卵缩 皆无可生之理 故置而不论也○在表则以辛热发散之 在半表半里以辛凉和解之 在里则以寒药下之
痓有刚柔二证 痓证寒热 类伤寒 但脉沉迟弦细 摇头 露眼 噤口 手足搐搦 项强 背反张 如发癎 终日不醒 为异 因伤寒发汗过多 或大发湿家汗 皆作痓 风性劲故为刚痓而无汗 湿性缓故为柔痓而有汗○刚痓之病 胸满 口噤 卧不着席 脚挛急 必齘齿
痓与癎相似而实不同又不可作风治 痓与癎不同 癎病身软时醒 痓病身强直反张不时醒 甚有昏冒而遂亡者○痓与癎相似 比癎为虚 切不可作风治而纯用风药 宜带补多 是气虚有火兼痰 宜服参芪芎归竹沥之类
破伤风凶证 痓病有灸疮 难治○痓病 戴眼 反折 瘈瘲 汗出如珠 或反张离席一掌许 小儿离席二指许者 皆死○破伤风宜早治 若入藏则难治 有四般死证不可治 一者头面靑黑色 二者额上有汗珠不流 三者眼小目瞪 四者身上汗出如油○太阳风痓之证 始则 发热腹痛 喘息涎浮 次则 牙紧头摇 十指微摇 渐加 项背强直 转侧不仁 甚者 昏困失音 目晴直视 滑泄不禁 身腰反张 如此则十不救一○痓病 目瞪 口开 神气昏冒不知人者 断死无疑也

冬为伤寒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前 凡有触冒霜露 体中寒邪卽 病者谓之伤寒○春气温和 夏气暑热 秋气淸凉 冬气冷冽 此四时之正气也 冬时严寒 万类深藏 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夫触冒之者乃名伤寒 其伤于四时之气 皆能为病 而惟伤寒最毒者以其有杀厉之气也 中而卽病者为伤寒 不卽病者其寒毒藏于肌肤中 至春变为温病 至夏变为暑病 暑者热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 皆由冬时触寒所致 非时行之气也
伤寒号为大病 伤寒一证与杂病不同 若不对证妄投药饵 罪犯非轻 误人多矣○伤寒证候顷刻传变 伤寒治法绳尺谨严 非可以轻心视之也 其间种类不一 条例活繁是固难矣 至于阴极发躁 热极发厥 阴证如阳 阳证如阴 脚气似乎伤寒 中暑似乎热病 凡此等类尤当审思而明辨之 若疑似未别体忍未明 切不可妄投 决病之剂方七虽微 死生系焉 可不谨欤
两感伤寒为死证 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两感于寒者 病一日巨阳与少阴俱病 则头痛口乾而烦满 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 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 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 则耳聋囊缩而厥 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两感伤寒古无治法 仲景云 两病俱作治有先后 如下利不止身体疼痛急先救裏 如不下利身体疼痛急当救表 救里固宜急而表亦不可缓也 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此必死之证 然所禀有虚实 所感有浅深 实而感浅者犹或可治 予尝用大羌活汤 十活二三○两感伤寒者 日传二经之候也 仲景无治法 惟东垣有治两感 大羌活汤云十可救其一二 未知是否
伤寒变热 寒伤形 註曰 寒则卫气不利 故伤形也○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曰 夫寒盛则生热也 寒气外凝阳气内郁 腠理坚緻 六腑闭封 緻则气不宣通 封则湿气内结 中外相薄 寒盛热生 故人伤于寒 转而为热也 汗之而愈则外凝内郁之理可知矣 斯乃杂病数日者也
伤寒传经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 其脉连于风府 故为诸阳主气也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热虽甚不死 其两感于寒者必不免于死○伤寒一日巨阳受之 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 阳明主肉 其脉挟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而鼻乾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 少阳主胆 其脉循脇络于耳 故胸脇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 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 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 故腹满而嗌乾 五日少阴受之 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繫舌本 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 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 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 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 七日巨阳病衰 头痛少愈 八日阳明病衰 身热少愈 九日少阳病衰 耳聋微闻 十日太阴病衰 腹减如故则思飮食 十一日少阴病衰 渴止不满舌乾已而嚔 十二日厥阴病衰 囊纵小腹微下 大气皆去 病日已矣○烦满者小腹烦满也 下云小腹微下者谓此也 大气皆去则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不间 尺寸陷者大危 间谓瘳也
伤寒或愈或死日期 黄帝曰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或愈或死 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 其愈皆以十日已上者何也 岐伯对曰 两感于寒而病者到六七日 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 荣卫不行水浆不入 六日死 帝曰 两感者三日当死而六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 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 其血气盛故不知人 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到十二日 六经再传故愈矣
伤寒大法 伤寒大法有四 曰传经 曰专经 曰卽病 曰郁病 夫卽病者多为专经 郁病者多为传经 盖寒邪之中人无有定体 或中于阳或中于阴 或但中于太阳 未及郁热而卽发 首尾只在本经而不传变者 宜发散表邪而愈 或有从太阳未及郁热 不从阳明少阳过而遂入于三阴之经者 亦有不曾入于阳经而直伤于三阴之经而卽病者 宜温中通脉而愈 若夫始从太阳郁热 以次而传至于阳明少阳 次第传变于三阴之经者 则为传经之热证明矣
太阳六传 太阳者巨阳也为三阳之首 膀胱经病若渴者自入于本 名曰传本 太阳传阳明胃土者名曰巡经传 为发汗不尽利小便 余邪不尽透入于里也○太阳传少阳胆木者 名曰越经传 为元受病脉浮无汗 宜用麻黄汤而不用故也 ○太阳传太阴脾土者 名曰误下传 为元受病脉缓有汗 当用桂枝而反下之故也 病当腹满四肢沉重○太阳传少阴肾水者 名曰表里传 为表病急当汗而反不汗不发 所以传里也○太阳传厥阴肝木者 为三阴不至于首 惟厥阴与督脉上行 与太阳相接 名曰巡经得度传
六经标本 经络为标 藏府为本 如太阳经为标 膀胱为本 余倣此
太阳形证用药 太阳膀胱本病头疼脊强 小肠为标与心为表里 故发热 冬月麻黄桂枝汤 余月九味羌活汤○太阳 以皮肤为表 以膀胱为里 热在皮肤则头疼项强 宜麻黄桂枝汤九味羌活汤 热在膀胱则口渴尿赤 宜五苓散○发热 恶寒 脉浮者 属表 卽太阳证也
太阳伤风 太阳伤风 脉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 鼻鸣乾呕 桂枝汤主之
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 头痛 发热 身疼 腰痛 骨节皆痛 恶风 无汗而喘 麻黄汤主之○註曰 头痛身疼腰痛以至牵连百骨节俱痛者 此太阳伤寒 荣血不利故也
太阳两伤风寒 脉浮紧 发热恶寒 身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靑龙汤主之○发热恶风烦躁手足温为伤风候 脉浮紧为伤寒脉 是伤风见寒脉也 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厥为伤寒候 脉浮缓为伤风脉 是伤寒见风脉也 盖脉似桂枝反无汗 病似麻黄反烦躁是也
太阳病似疟 太阳病似疟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 此无阳也 身不痒不可发汗 宜桂婢各半汤○太阳病八九日 如疟状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脉微而恶寒者 此阴阳俱虚 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 身必痒 宜桂麻各半汤
太阳畜血 太阳病六七日 表证因在 脉微而沉 反不结胸 其人如狂者 以热在下焦小腹当满 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抵当汤主之
阳明形证用药 阳明者 大肠为标 与肺为表里 故微恶寒发热为经病 宜葛根解肌汤 渴而有汗者 宜白虎汤  胃为本 目疼 鼻乾 潮汗 闭澁 满渴 狂谵 宜调胃承气汤○阳明 以肌肉之间为表 胃府为里 热在表则目疼不眠 宜葛根解肌汤 热入里则狂谵 宜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有三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 发汗利小便 胃中燥烦 实大便难是也○阳明之为病 胃家实也 问曰 缘何得阳明病 答曰 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者此亡津液胃中乾燥  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 内实 大便难者 此名阳明病也
阳明病阴阳结 脉浮而数 能食 不大便者 此为实 名曰阳结也 期十七日当剧  脉沉而迟 不能食 身体重 大便硬 名曰阴结也 期十四日当剧
阳明外证 身热 汗自出 不恶寒反恶热也○伤寒转属阳明者 其人濈然微汗出也○阳明病 发热汗多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恶候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 不大便五六日 至十余日 日晡所发潮热 不恶寒 狂言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 不识人 循衣摸床 惕而不安 微喘直视  脉弦者生 脉濇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 宜大承气汤下之○脉弦者生何也 手寻衣领及捻物者肝热也 盖阳明者胃也 肝有热邪淫于胃经 故以承气泻之 且得弦脉则肝平而胃不受剋 此有生之理也
阳明实证宜下 自汗出 大便秘 小便赤 手足温 脉洪数 谵语者 必有燥粪在胃中 调胃承气汤下之○手足濈然汗出者 此大便已硬也 谵语有潮热 承气汤下之  热不潮者勿服
阳明虚证宜补 一人 伤寒 发狂 欲走 脉虚数 用柴胡汤反剧 以参芪归朮陈皮甘草煎汤 一服狂定 再服安睡而愈○尝治循衣摸床者数人 皆用大补气血之剂 惟一人兼瞤振脉代 遂于补剂中略加桂 亦振止 脉和而愈
阳明证汗渴 治汗后 脉洪大而烦渴 宜用白虎汤和解之○三阳合病 头痛 面垢 谵语 遗尿 中外俱热 自汗 烦渴 亦宜此药○汗下后 表里俱热 舌上乾燥而大渴 脉洪大者 人参白虎汤主之○汗而不解 脉浮者 苍朮白虎汤主之○无汗而渴者不可服○阳明证汗渴 竹叶石膏汤最妙
阳明三证 阳明证上焦热脉浮发热 中焦热渴欲飮水 下焦热小便不利 是乃三焦俱热 宜使热邪从小便而出 是用猪苓汤 惟汗多而渴者不可服
阳明脾约证 趺阳脉浮而濇 浮则胃气强 濇则小便数 浮濇相搏 大便必难  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
阳明病禁忌 阳明病不能食 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气虚冷故也○伤寒呕多 虽有阳明证 不可攻也○胃家实不大便 若表未解 及有半表者 先用桂枝柴胡和解之 乃可下也○阳明病 自汗出 小便自利者 此为津液内竭 大便虽硬不可攻之 宜用蜜导法通之○阳明病口燥 但欲潄水不欲嚥 此必衄 不可下
少阳形证用药 少阳之为病 口苦 咽乾 目眩○眩而口苦 舌乾者属少阳○脇满 乾呕 往来寒热者属少阳○胸脇痛 耳聋 尺寸脉俱弦者 少阳受病也○口苦耳聋胸满者少阳伤风也○少阳三焦相火为本 故微热 胆为标 故耳聋 脇痛 寒热 呕而口苦 宜从中治 俱宜小柴胡汤○小柴胡汤 专治少阳半表里证 急汗下后不解 过经不解 时气瘟疫 热入血室等证 其间有五证尤为适当 伤寒五六日 心烦喜呕者一也 寒热往来者二也 耳聋胸痞者三也 发潮热者四也 差后发热者五也 此五证尤为可服
少阳证为半表半里 少阳居太阳阳明之中 半表半里也 禁汗恐犯太阳 禁下恐犯阳明 禁利小便恐生发之气陷入阴中 故只用小柴胡汤和之○少阳 以胸脇之间 为半表半里 表多则小柴胡汤 裏多则黄芩汤 已上发热 太阳恶寒 阳明自汗 少阳多呕 皆三阳证也
少阳病不可发汗 伤寒 脉弦细 头痛 发热者 属少阳 不可发汗 发汗则谵语
少阳证往来寒热 血气虚 腠理开 邪气因入 与正气相搏 结于脇下 邪正分争 往来寒热休作无时 不欲飮食而呕 宜用小柴胡汤
少阳病坏证 太阳病不解 转入少阳者 脇下硬满 乾呕 不能食 往来寒热  尙未吐下脉沉紧者 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谵语 柴胡证罢 此为坏病 依坏法治之
少阳病脇痛 少阳证 漐漐汗出 头痛 心下痞 硬满 引脇下痛 乾呕 短气 不恶寒 此表解裏未和也 宜十枣汤 若合下不下则 令人胀满遍身浮肿也○裏未和者 盖痰与燥气壅于中焦 故头痛 乾呕 短气 汗出 是痰隔也 非十枣汤不治
太阴形证用药 太阴之为病 腹满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太阴肺为标 故咽乾身目黄 脾为本 故腹满痛 宜大柴胡汤 身黄者茵蔯蒿汤 如自利不渴 属藏病 宜理中汤丸○太阴证 腹痛 自利 不渴 宜理中汤理中丸四顺理中汤丸亦主之○腹满时痛 吐利不渴者 为太阴 宜四逆汤理中汤 腹满不减 减不足言 宜大承气汤○腹满时痛 復如故 此虚寒从下而上也 当以温药和之 宜理中汤○飮食不节 寒中阴经 腹满 闭塞 脣靑 手足冷 脉沉细 宜治中汤○伤寒自利不渴者属太阴 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 宜用四逆汤
太阴病腹痛 伤寒 阳脉濇 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 再与小柴胡汤○太阳病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 桂枝汤加芍药主之 凡言加者谓倍入也 大便实痛者桂枝汤加大黄主之○伤寒邪在三阴 内不得交通 故为腹痛 手足之经皆会于腹故也
太阴病腹胀满 太阴证下利淸谷 若发汗则必胀满○发汗后 腹胀满 宜用厚朴半夏汤
太阴病发黄 伤寒七八日 身黄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腹微满 属太阴 宜茵蔯蒿汤○伤寒 但头汗出 余无汗 剂颈而还 小便不利 身必发黄○问曰 白虎证 亦有身热 烦渴 引飮 小便不利 何以不发黄 答曰 白虎如发黄证相近 但遍身汗出 此为热越 白虎证也 头面汗出颈以下无汗 发黄证也
少阴形证用药 少阴之为病 脉微细但欲寐 盖气寤则行阳 寐则行阴 必从足少阴始 故少阴病但欲寐也○少阴心为本 故舌乾口燥 或下利淸水 谵语便闭 宜小承气汤  肾为标 故面寒脣靑 四肢厥冷 指甲靑黑 宜姜附汤○少阴病始得之 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 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之 以二三日无证 故微发汗也 无证 谓无吐利厥证也○少阴病一二日 口中和背恶寒 当灸之 宜附子汤○少阴病二三日 心中烦不得卧 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 身体痛 手足寒 骨节痛 脉沉者 附子汤主之○伤寒 欲吐不吐 心烦 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 属少阴也 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以下焦有寒 不能制水 故色白 宜四逆汤○下痢脉沉而迟 其人面少赤 身有微汗 下利淸谷 必郁冒 汗出而解 病人必微厥 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下利 腹胀满 身体疼痛 先温其里 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 攻表宜桂枝汤○少阴病吐利 手足厥冷 烦燥欲死 吴茱萸汤主之○少阴证口中辨 口中和者当温 口乾燥者当下
少阴病脉沉 少阴证 口燥舌乾而渴 尺寸脉俱沉 沉而疾则大承气汤 沉而迟则四逆汤
少阴病脉絶 少阴病 下利 脉絶或无脉者 宜通脉四逆汤○少阴病 下利淸谷 手足厥逆 脉微欲絶 身反不恶寒 面赤色者 通脉四逆汤加葱白主之○伤寒吐下后 汗出而厥 四肢拘急 不解 脉微欲絶 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下之○少阴病 下利脉微 与白通汤 利不止 厥逆 无脉 乾呕 烦者 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后 脉暴出者死 微续者生
少阴病自利 伤寒下利 心下痞硬 服泻心汤 后以他药下之 利不止 与理中汤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 此利在下焦 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少阴病 下利便脓血 桃花汤主之○少阴病 至四五日 腹满痛 小便利 或下利 或呕者 宜眞武汤○下利 欲飮水者 以有热故也 宜白头翁汤○少阴病 热利不止 三黄熟艾汤 及薤白汤主之○少阴病自利纯靑水 心下痛 口燥乾者 宜大承气汤○少阴证下利 辨色靑者当下 色不靑者当温
少阴四逆证有二 少阴病四逆 或咳 或悸 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 或泄利下重 宜四逆散○邪热入深则手足渐冷 此热厥似阴之证 宜四逆散○伤寒直中阴经 初来无头痛 无身热 无渴 怕寒 踡卧 沉重 欲眠 脣靑 厥冷 脉微而欲絶 或脉伏 宜四逆汤 四逆者四肢逆冷也
少阴病伏气咽痛 伏气之病 谓非时有暴寒中人 伏气于少阴经 始不觉病 旬月乃发  脉更微弱 先发咽痛 似伤寒 非喉痺之病 必下痢 宜服半夏桂甘汤 古方谓之肾伤寒○少阴下利 咽痛 胸满 心烦 猪肤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咽痛 可与甘草汤 不差与桔梗汤○少阴病咽中痛 宜半夏散
少阴病禁忌 少阴病 脉细沉数 病为在里 不可发汗○少阴病 但厥无汗而强发之 必动其血 未知从何道来 或从口鼻 或从目出 是名下厥上竭 为难治也
厥阴形证用药 厥阴心包络为标 故舌卷 厥逆 冷过肘膝 小腹绞痛 三味参萸汤四顺汤主之 肝为本 故男则囊缩 女则乳缩 手足乍冷乍温 烦满者 大承气汤主之○厥阴之为病 消渴 气上冲心 心中疼热 飢不欲食 食则吐蚘○伤寒六七日 烦满 囊缩 其脉尺寸俱微缓者 足厥阴肝经受病也 其脉微浮为欲愈 不浮为难愈 脉浮缓者必囊不缩 外证必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若尺寸俱沉短者必是囊缩 毒气入腹 宜承气汤下之○大抵伤寒病 藏府传变 阳经先受病 故次传入阴经 以阳主生 故太阳水传足阳明土 土传足少阳木 为微邪也  阴主杀 故木传足太阴土 土传足少阴水 水传足厥阴木 至六七日 当传厥阴肝木 必移气剋于脾土 脾再受邪则五藏六府皆因而危殆 荣卫不通 耳聋 囊缩 不知人而死 速用承气汤下之 可保 五生一死○若第六七日 传厥阴 脉得微缓微浮 为脾胃脉也 故知脾气全不受剋 邪无所容 否极泰来 荣卫将復 水升火降则寒热作而大汗解矣
厥阴病手足厥冷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 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若始得之 手足便厥冷不温者 是阴经受邪 可用四逆汤温之 若手足自热而至温 从四逆而至厥者 传经之邪也 可用四逆散 必须识此 勿令误也○诸手足逆冷 皆属厥阴 不可汗下 然有须汗须下者 谓手足虽逆冷 时有温 时手足掌心必煖 非正厥逆 当消息之
厥阴病烦满囊缩 厥阴证 手足厥冷 小腹痛 烦满 囊缩 脉微欲絶 宜当归四逆汤○伤寒六七日 尺寸脉微缓者 厥阴受病也 其证 小腹烦满而囊缩 宜用承气汤下之
伤寒阳证 凡仲景称 太阳病者皆表证 发热恶寒 头项痛也 若脉大则与证相应 宜发汗 若脉反微 不与证相应则 不可发汗 但用一二各半汤和之可也○少阴身虽有热而无头痛 厥阴有头痛而无身热 若身热而又头痛 属阳证无疑矣○阳证似阴 粪黑而脉滑○身大热反不欲近衣 此为表寒里热 属阳证 宜阳旦汤○阳证宜汗 冬月麻黄汤桂枝汤 虚者人参顺气散 三时羌活冲和汤○阳证 头痛身热 脉浮数 宜香苏散芎芷香苏散人参羌活散参苏飮十神汤
伤寒阴证 凡伤寒 四肢厥冷 吐利 不渴 静踡 此阴证之常也 须察其脉有力无力 如重按无力或无脉 便是伏阴 急与五积散加附子 如脉有力 是阳证也 不可不辨○三阴经血分自受寒 谓之阴证伤寒 微者寒邪外袭渐入经络 宜麻黄附子细辛汤或辛黄三白汤 甚者卒中阴经 初起无头痛身热 便恶寒厥冷 或胸腹痛 呕吐 下利 太阴用附子理中汤 少阴用附子汤 厥阴用当归四逆汤○伤寒有口沃白沫 或唾多流冷涎 俱是寒证 宜吴茱萸汤理中汤 切忌冷药○伤寒阴证 宜阴旦汤人参养胃汤藿香正气散不换金正气散正阳散○阴证似阳 面赤而脉微
伤寒表证 凡伤寒初得病二三日 头痛 身体痛 恶寒发热 皆表证也○凡仲景称 太阳病者皆表证 发热恶寒 头项痛也○发热恶寒 身体痛而脉浮者表证也 表证者恶寒是也 恶寒属太阳 宜汗之○项强几几为太阳表证 几 如短羽鸟不能飞腾动先伸引其头也 项背强者动亦如之 一云 无翅鸟欲飞貌○伤寒表证 通用麻黄杏仁飮 寒伤荣宜麻黄汤 风伤卫宜桂枝汤 三时发表宜九味羌活汤○表证宜香苏散十神汤人参败毒散香葛汤葱白散参苏飮芎芷香苏散小靑龙汤神朮散消风百解散○表证无汗宜羌活冲和汤 有汗宜防风冲和汤 表里不解宜双解散
伤寒裏证 伤寒里热者 若火熏蒸 自内达表 惟下之一法而已○发热汗出 不恶寒 反恶热 乃阳明裏证也 宜下之○阳明为病 胃家实也 胃实则潮热谵语 承气汤下之○阳明病潮热 不大便六七日 恐有燥屎  欲知之法 少与小承气汤 转屎气者有燥屎 可攻 若不转屎气者无燥屎 愼不可攻也 若攻之 必胀满不能食○发热汗出 不恶寒 反恶热者 属里 卽阳明证也 发汗后 不恶寒 但恶热者 胃实也 宜调胃承气汤○大柴胡三承气 攻热邪传里○下药 大承气最紧 小承气次之 调胃承气又次之 大柴胡汤又次之○如不恶寒 反恶热 发渴 谵语 腹满而喘 手足濈然汗出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如邪未深 恐有燥屎 小腹痛 宜用小承气 微和胃气 勿令大泄 如不恶寒但实者当和胃气 调胃承气主之○已上三法不可差 差则无者生之 有者遗之 假令调胃承气证 用大承气则愈后元气不復 以其气药犯之 若大承气证 用调胃承气则愈后神痴不淸 以其无气药也 小承气汤证 用大承气则下利不止 变而成虚 后人合三药为一方 号为三一承气 殊失仲景本意
伤寒半表半里证 半表里极难识 有言身前后者 有言身上下者 有言太阳阳明之间者 身后为太阳 身前为阳明 少阳居中 寒热莫定 此以身之前后而言也 小柴胡汤主少阳之半表里也 膀胱寒水近阳明燥金 水多则寒 燥多则热 亦往来寒热 五苓散分利膀胱之半表里也 理中汤治吐泻不定上下之半表里也○发热脉弦细头痛者属半表半里 卽少阳证也○伤寒表证当汗 裏证当下 不易之法也 然而假令脉浮而大 是表证当汗 又发热烦渴小便赤 却当下 此表里俱见 双解散主之○假令 不大便六七日 头痛 身热 是裏证 又小便淸 知不在裏 因在表 须当发汗 此两证俱见 宜桂枝汤○假令 心下满 口不欲食 大便硬脉 沉数 是裏证 当下 又头汗出 微恶寒 手足冷 却当汗 此半在表半在里也 小柴胡汤主之○治表里内外俱热之证 表者 或脉浮或头痛或恶风或恶寒 裏者 或谵言妄语或扬水掷足 欲汗则裏证已急 欲下则表证尙存 通宜大柴胡汤○伤寒须分表里 若表里不分 汗下差误 岂为上工 且如均是发热 身热不渴为表有热 小柴胡加桂枝主之 厥而脉滑为里有热 白虎汤加人参主之○均是水气 乾呕微利发热而咳为表有水 小靑龙汤主之 身凉表证罢咳而脇下痛为里有水 十枣汤主之○均是恶寒 有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 麻黄桂枝小柴胡主之 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 附子汤四逆汤主之○均是身体痛 脉浮发热头痛身体痛者为表未解 麻黄汤主之 脉沉自利身体痛者为里不和 四逆汤主之
伤寒阴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其手足指头微寒者谓之淸 此疾为轻○阴厥者 初得病 便四肢逆冷 脉沉微而不数 足多挛 卧时恶寒或引衣自覆 不飮水 或下利淸谷 或淸便自调 外证多惺惺而静 宜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阴厥者 无头痛 无身热 吐利不渴 静踡而卧 手足尽冷 乃厥阴所主 阴阳之气不相接连而然 太阴厥 手足指头微冷者理中汤 少阴厥 胫寒足冷甚则手至臂足至膝者四逆汤 厥阴厥 一身尽冷者当归四逆汤 厥逆烦燥者不治○小便数 微恶寒者 阳气不足也  心烦足踡者 阴气不足也○厥阴证四肢厥冷 脉沉迟按之无力则为阴 当温之 宜四逆汤○阴厥 指爪常冷 足踡卧 不渴淸便 如常外证惺惺
伤寒阳厥 阳厥者 初得病 必身热 头痛 外有阳证 至四五日方发厥 厥至半日却身热 盖热气深 方能发厥 若微厥却发热者热深故也 其脉虽伏按之滑者为里热 或飮水 或扬手掷足 或烦燥不得眠 大便秘 小便赤 外证多昏愦 承气汤白虎汤 随证用之○下证悉具而见四逆者 是因失下 血气不通 四肢便厥 医不识 疑为阴厥 便进热药 祸如反掌 大抵热厥 须脉沉伏而滑者手虽冷时復指爪温 须承气汤下之○厥阴证 四肢逆冷 爪甲靑 脉沉疾按之有力则为阳 当下之 宜大承气○阳厥者 未厥前 有头痛 有身热 阳邪深入 陷伏于内而后发厥 微厥半日间 却又发热 热气下行则腹痛下利 或便脓血  若不便血则热气上行 必为喉痺○伤寒邪在三阳则四肢热 半表里及太阴则邪渐入内 故四肢温 至少阴厥阴 邪入深而陷伏于内则四肢厥冷 然先由热后厥者传经热厥也 轻则四逆散 重则大柴胡承气汤下之○热厥 脉沉伏而滑 头上有汗 手掌温指梢亦温 便宜下
阴阳厥轻重 伤寒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 前热者后必厥 厥深者热亦深 厥微者热亦微○伤寒厥四日 热反三日 復厥五日 其病为进 厥多热少 阳气退 故为进也○伤寒发热四日 厥反三日 厥少热多 其病当自愈○伤寒病厥五日 热亦五日 设六日当復厥 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 故知自愈○热多厥少者易愈 厥多热少者难已
辨阴阳厥法 阴阳二厥 脉皆沉 所以使人疑之 然阴厥脉沉迟而弱 阳厥脉沉伏而滑 又阳厥指爪时一温 阴厥常冷○若未辨阴阳 且与理中汤试之 阳厥则便热 阴厥则不热
厥有藏厥蚘厥 躁无暂定而厥者 为藏厥○藏厥者 发躁无休息 时且发热 七八日脉微肤冷而躁 或吐或泻 无时暂安者 乃厥阴眞藏气尽 故曰藏厥 仲景无治法 四逆汤冷飮救之 又少阴厥而吐利发躁 亦不治 三味参萸汤救之○静而復烦吐虫而厥者为蚘厥
厥与四逆不同 四逆者四肢不温也 厥者手足逆冷也 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 传到太阴手足自温 至少阴则邪热渐深 故四肢逆而不温 及至厥阴则手足厥冷 是又甚于逆 其四逆散 凉药以治四肢不温 其四逆汤 热药以治寒极而成逆厥者也 四肢通冷比之手足独冷则有间 夫死者以四逆言之 可治者以厥冷言 则亦可见四逆与手足厥冷之有轻重浅深矣 盖四肢通冷其病为重 手足独冷其病为轻也 四肢与手足却有所分 以四字加于逆字之上 是通指手足臂胫以上言也 以手足二字加于厥逆厥冷之上 是独指手足言也  盖以四逆为四肢通冷 厥为手足独冷也
伤寒阴毒 伤寒三阴病深 必变为阴毒 其证四肢厥冷 吐利不渴 静踡而卧 甚则咽痛郑声 加以头痛头汗 眼睛内痛不欲见元 面脣指甲靑黑 手背冷汗 心下结硬 脐腹筑痛 身如被杖 外肾氷冷 其脉附骨取之则有 按之则无 宜甘草汤正阳散 阳气乍復或生烦躁者 返阴丹復阳丹用之 不可凉药○又此证 面靑舌黑 四肢厥冷 多睡○积阴感于下则微阳消于上 故其候 四肢沉重 逆冷 腹痛 咽喉不利 或心下胀满 结硬燥渴 虚汗不止 或时狂言 爪甲面色靑黑 六脉沉细而一息七至以来 速于气海关元各灸二三百壮 以手足温煖为效 仍服还阳散退阴散○阴毒沉困之候 六脉附骨取之方有 按之卽无 一息八至已上 或不可数至 此则药饵难为攻矣 宜灸脐下二三百壮 更以还阳散等热药助之 如手足不和煖者不可治
伤寒阳毒 伤寒三阳病深 必变为阳毒 或有失于汗下 或本阳证误投热药 使热毒入深 发为狂乱 面赤 眼红 身发斑黄 或下利黄赤 六脉洪大 名曰阳毒发斑 宜黑奴丸白虎汤三黄石膏汤消斑靑黛飮○阳毒为病 面赤斑 斑如锦纹 咽喉痛唾脓血 五日可治 七日不可治○伤寒先观两目 或赤或黄赤为阳毒 六脉洪大有力 燥渴者 轻则三黄石膏汤三黄巨胜汤 重则大承气汤下之
阴盛隔阳 伤寒阴盛隔阳 其证 身冷反躁 欲投井中 脣靑面黑 渴欲飮水復吐 大便自利黑水 六脉沉细而疾或无○阴盛隔阳 大虚证也 身热而脉不鼓击 或身冷而欲坐井中 欲漱水而不入口 非眞热也 宜霹雳散廻阳返本汤○若飮水者非此证也○仲景法中 无此证  若用热药则为阴所隔 不能导引眞阳 反生客热 若用冷药则眞火愈消 须用破散阴气导达眞火之药 用返阴丹二百粒作一服冷盐汤下
阳盛拒阴 伤寒阳盛拒阴 其证身体厥冷 其脉滑数按之鼓击于指下 非眞寒也 此大热证也 脉数而身反尽寒 宜三黄巨胜汤
阴极似阳  阳邪不深 不能至于厥逆  阴邪不甚 不能至于烦躁 此水极似火 火极似水 谓之反化 亢极则害之之义也 阴证之极 火浮于外 发躁扰乱 状若阳证 然身虽烦躁而引衣自覆 口虽燥渴而漱水不下 脉必沉细无力 此阴极似阳也 宜通脉四逆汤○烦极而反发厥 乃阴所致 言热极则反 与阴盛发躁一同 必以四逆汤理中汤治之
阳极似阴 阳证之极 热伏于内 故身凉 四肢厥逆 状若阴证 但身虽冷而不欲近衣 神虽昏而气色光润 脉必沉滑而有力 此阳极似阴也 宜大柴胡汤或白虎汤○阴阳错杂之证 宜用从治法 从治者反治也 热药冷飮 冷药热飮 或热药为君而佐以凉药 或冷药为君而佐以热剂是也
伤寒杂证 有头痛身痛百节痛 恶寒恶热往来寒热 看面目舌色 合病 倂病 烦躁 战慄 动悸动气等证
伤寒头痛身疼百节痛 伤寒 头痛 身疼 腰痛 以至牵连百骨节俱痛 此太阳伤寒 荣血不利故也○伤寒头痛 知邪在经也 不头痛则知邪不在经也○太阳之证 头痛 身热 脊强○三阳之病有头痛 三阴无头痛 惟厥阴与督脉会于头巓 故有头痛○风寒入肌 血脉凝滞 所以身痛 太阳身痛拘急而已 少阳身痛必脇硬呕渴 少阴身痛下利烦满  阴毒身痛宛如被杖
恶寒恶热往来寒热 伤寒之病 邪之客于表者为寒 邪与阳相争则为寒矣 邪之入于里者为热 邪与阴相争则为热矣 邪在半表半里 外与阳争而为寒 内与阴争而为热 是以往来寒热 宜小柴胡汤和 解之○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 发于阴者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阳微恶寒 阴微发热 寒多易愈 热多难愈○发汗后病不解 反恶寒者虚也 芍药甘草汤主之○恶风者见风至则恶矣 必居密室之内帏帐之中则坦然自舒 恶寒者则不待风而自寒 虽身大热而不欲去衣者是也○恶寒者不当风而自憎寒 恶风者当风而憎寒○病人脉微而澁者其人亡血 病当恶寒 后乃发热 无休止时 夏月盛暑欲着复衣 冬月盛寒欲裸其身 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 阴弱则发热也 此由医者过为汗令阳气微 又大下令阴气弱 夏月阳气在表胃中虚冷 阳气内微不能胜冷 故欲着复衣 冬月阳气在里胃中烦热 阴气内弱不能胜热 故欲裸其身也○伤寒 虽里证悉具 若有一毫恶寒者为表邪未尽 须先解表 乃攻里也○发热恶寒 近似伤寒者有五种 脉浮而紧发热恶寒者伤寒也 脉浮而数发热恶寒 或有痛处 是欲作痈疽也 脉浮而澁发热恶寒 或膈满呕吐 此伤食也 脉浮而滑发热恶寒 或头眩呕吐 是风痰也 脉浮而弦发热恶寒 或欲思飮食 此欲作疟疾也
伤寒看面目舌色 少阴病下利脉沉而迟 其人面少赤 必郁冒 汗出而解 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太阳病发汗不彻 面色缘缘正赤色者 阳气怫郁在表 当解之○面戴阳者 面虽赤而不红活 乃下虚也 又曰 阴盛者面赤而黯 阳盛者面赤而光○伤寒阴证 无头痛无身热 躁闷面赤 飮水不得入口 乃气弱无根虚火泛上 名曰戴阳证 陶氏益元汤主之○欲愈之病目眦黄 眼胞忽陷定知亡○伤寒六七日 若脉和平 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皆黄者 为欲解也○伤寒 目赤为阳毒 目黄为黄疸○伤寒热病 目不明 谓神水已竭不能照物 病已笃矣 急以六一顺气汤下之○热病在肾令人渴 舌焦黄赤 飮水不止 目无精光者死不治○舌上白胎者邪未入府 属半表半里 以小柴胡汤和解之 舌生黄胎者热已入胃 调胃承气汤下之 舌上黑胎或生芒刺者是肾水剋心火 急以大承气下之 此热已极也
伤寒合病 合病者一阳先病 或一阳随病 或二阳同病 或三阳同病 不传者也 通用羌活冲和汤○三阳合病 头痛面垢谵语遗尿 中外俱热 自汗烦渴 或腹满身重 白虎汤主之
伤寒倂病 倂者催倂逼迫之意 始初二阳合病 后一阳气盛一阳气衰 倂归于一经独重 初证亦不解罢 通用羌活冲和汤
伤寒烦燥 烦乃心中懊憹欲吐之貌 躁则手掉足动起卧不安○心热则烦 肾热则躁○烦为轻 躁为重○先烦而渐燥者为阳证 不烦而便发燥者为阴证○烦主气 躁主血 肺主皮毛气热则烦 肾主津液血热则躁 故用栀子以治肺 豆豉以润肾 宜黄连鷄子汤甘草乾姜汤芍药甘草汤○烦燥者懊憹不得眠也 懊憹者郁闷不舒之貌 烦者气也火入于肺也 燥者血也火入于肾也 栀子豉汤主之○烦者身热也 邪气不为汗解 蒸于经络 郁于肌表 故生热烦也○伤寒下后心烦腹满 宜栀子厚朴汤○烦躁不大便 续脐痛发作有时者 有燥屎也 宜下之○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者 以病新差 人强与谷 脾胃气尙弱不能消谷 故令微烦热 损谷则愈○烦躁者气随火升也
烦躁吉凶 内热曰烦 谓心中郁烦也 外热曰躁 谓气外热躁也 内热为有根之火 故但烦不躁及先烦后躁者皆可治 外热为无根之火 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不可治也○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 所谓躁烦者谓先发躁迤?復烦也 从烦至躁为热 未有不渐烦而躁者也 先躁后烦谓怫 怫然更作躁闷 此为阴盛隔阳也 虽大躁欲于泥水中卧 但水不得入口是也 此气欲絶而争 譬如灯将灭而暴明
烦躁脚挛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反与桂枝汤此误也 得之便厥 咽中乾烦躁吐逆 作甘草乾姜汤与之 以復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遂伸
懊憹怫郁 有人 伤寒八九日 身热无汗时时谵语 时因下后大便不通 已三日矣 非躁非烦非寒非痛 终夜不得卧 但心中无晓会处 许学士诊之曰 此懊憹怫郁二证俱作也 胃中有燥屎 服承气汤下燥屎二十枚 得利而解 仲景云 阳明病下之 心中懊憹微烦 胃中有燥屎也 又云 小便不利大便难时有微热怫郁 有燥屎也 内经曰 胃不和则卧不安 此夜所以不得眠也 胃中燥大便竪者必谵语也 非烦非躁非寒非痛 所以心中懊憹也
伤寒战慄 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 曰 寒气客于皮肤 阴气盛阳气虚 故为振寒寒慄○战者身为之战摇也 慄者心战是也 正与邪争则鼓慄而战 但虚而不至争则心耸动而振也 振轻而战重也○诸乘寒者则为厥 郁冒不仁 以胃无谷气脾澁不通 口急不能言 战而慄也○战者身振而动 慄者心战而惕 邪正相争 正气胜则战 邪气胜则慄 战则病欲愈 慄则病欲甚 战属阳 故大汗以解不必药也 慄属阴 阳为阴所制 故心寒足踡 鼓颔厥冷 便尿妄出 不知人事 宜理中四逆汤○若原系热邪 表证慄者羌活冲和汤 里证慄者大柴胡汤○有战而汗解者太阳也 有不战而汗解者阳明也 有不战不汗而解者少阳也 老人虚弱 发战而汗不行随卽昏闷者不治
伤寒动悸 伤寒过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 欲得按 甚则身振振欲擗地 宜桂枝甘草汤○发汗后脐下悸 欲作奔豚 宜茯苓桂甘汤○脉结代心动悸 宜灸甘草汤○撮空神昏者 陶氏升阳散火汤
伤寒动气 动气者为筑筑然动跳于腹者是也○病人先有五积在腹中 或脐上下左右 復因伤寒 新邪与旧积相搏而痛 筑筑然跳动 名曰动气 大槩虚者理中汤去白朮加肉桂 热者宜柴胡桂枝汤○五积中 惟脐下奔豚冲心 最急 桂枝汤加桂一倍
动气在右 不可发汗 发汗则衄而渴 心苦烦 飮水卽吐 宜五苓散○不可下 下之则津液内竭 咽燥鼻乾 头眩心悸
动气在左 不可发汗 发汗则头眩汗不出 筋惕肉瞤 宜防风白朮牡蛎汤○不可下 下之则腹内拘急 食不下 动气更剧 身虽有热卧则欲踡
动气在上 不可发汗 发汗则气上冲 正在心端 宜甘李根汤○不可下 下之则掌握热烦 身上浮冷热 汗自泄 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下 不可发汗 汗之则无汗 心中大烦 骨节苦疼 目晕恶寒 食则反吐谷不能进 宜大橘皮汤○不可下 下之则腹胀满 卒起头眩 食则下淸谷 心下痞
伤寒烦渴 凡得病反能飮水 此欲愈也○伤寒汗不解脉浮者 苍朮白虎汤主之 吐汗下后口乾舌燥脉洪大 人参白虎汤主之○凡得病五六日而渴欲飮水不能多者不当与之 何者 以腹中热尙少不能消故也 至七八日 大渴欲飮水 惟当少与之 常令不足 勿极意也 言能飮一斗 只与五升 若腹满小便不利 若喘 若哕者不可与之 若小渴咽乾者少少嚥润之 令胃气和则愈 ○渴欲飮水 水入卽吐 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厥阴病 渴欲飮水者少少与之 愈○热在表则不渴 热入里则渴 耗夺津液而然也 然有渴必有烦者 肾主水 热深则水竭而渴 肝木挟心火以生烦 故厥阴六七日飮水多而小便少者 谓之消渴 渴欲水为欲愈者传经已尽也 脉浮而渴属太阳 宜白虎汤 汗多而渴属阳明 宜竹叶石膏汤 自利而渴属少阴 宜猪苓汤○凡渴欲飮水 常令不足为善 经云 若还不飮 非其治 强飮须敎别病生○渴欲飮水而不能飮者 丹田有热 胸中有寒也○阴盛隔阳之证 口燥渴而漱水不嚥 蓄血之证 亦漱水不欲嚥
伤寒潮热 潮热者若潮水之潮 其来不失时也 一日一发指时而发者谓之潮热 若日三五发者 是卽发热非潮热也 潮热属阳明 必于日晡时发者乃为潮热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胃实则谵语○潮热者似潮水之有信 一日一发谓之潮 必日晡而作 阳明旺于未申故耳 诸承气汤选用下之 或潮于寅卯者属少阳 或潮于巳午者属太阳 为邪未入胃 俱宜小柴胡汤和解之○吐下后 不大便 潮热 若剧则不识人 循衣摸床 微喘 直视 脉弦者生 脉濇者死
伤寒发狂 发狂者热毒在胃倂入于心 使神昏不定 言动急速 妄语妄笑 甚则登高而歌 弃衣而走 踰垣上屋 不食不卧 非大吐下不止 表里俱热宜三黄石膏汤 里热盛宜大承气汤加黄连 狂言谵语宜辰砂五苓散○如狂者但睡中忽欲起行错言妄语 非若发狂 莫能制也○喜忘如狂 蓄血证也○凡发狂 见阳证阳脉者顺 见阴证阴脉舌卷囊缩者死
伤寒谵语郑声 实则谵语 虚则郑声 谵语者谓乱语无次第数数更端也 郑声者谓郑重频烦也 只将一句旧言重迭频言之也○阳明病胃实则谵语○大小便利手足冷脉微细者 必郑声 宜用白通汤 大便秘小便赤手足温脉洪数者 必谵语 宜用调胃承气汤○谵语有实有虚 实则可下 虚不可为 实者胃实有燥屎可下之 虚者肠胃自利也难治○伤寒大热 呻吟错语不得眠 黄连解毒汤主之○昼日明了 夜则谵语如见鬼 乃妇人热入血室证也
伤寒结胸 伤寒若脉浮紧 下之必结胸○病发于阳而反下之 热入因作结胸○伤寒表未解 医反下之 隔内拒痛手不可近 一云心下满而硬痛 此为结胸 宜大陷胸汤○若按心下 硬痛手不可近 燥渴 谵语 大便实 脉沉实有力 为大结胸 急以大陷胸汤加枳壳桔梗下之 反加烦躁者死○小结胸者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 脉浮滑 宜小陷胸汤○热实结胸 及寒实结胸 活人书不拘寒热 但用陷胸汤 不差用枳实理中丸 应手而愈○但结胸无大热者 此为水结在胸脇 但头汗出 名曰水结胸 小半夏汤加茯苓主之○热实结胸 宜用大陷胸丸○结胸宜用灸法熨法 未经下而胸满 非结胸也 只以小柴胡合小陷胸加枳壳桔梗一服如神
伤寒藏结 病有结胸有藏结 其状何如 曰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名曰结胸也 如结胸状 飮食如故 时时下利 寸脉浮关脉细小沉紧 名曰藏结 舌上白胎滑者死○病人胸中 素有痞 连在脐傍引入小腹入阴筋者 此名藏结 元来死不治○病人素有痞气 再加伤寒 与宿积相合 使眞藏之气闭结不通 亦名藏结 愼不可下止 宜小柴胡加生姜以和表 灸关元以回阳解阴结 危哉○藏结与结胸相似 皆下后邪气入里 与阳相结结在胸者为结胸 与阴相结结在藏者为藏结 惟其阴结 故藏结无阳证 不往来寒热或但寒不热 其人反静 飮食如常 时时下利 舌上白胎 脇肋脐腹引入阴筋俱痛者 丹田有热胸中有寒 所以难治
伤寒痞气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 因作痞○伤寒呕而发热者 若心下满而不痛 此为痞 半夏泻心汤主之 胃虚气逆者亦主之○心下痞硬按之濡 其脉关上浮者 三黄泻心汤主之 凡结胸与痞关脉须沉 若关脉浮者宜此汤○心下痞而復恶寒汗出者 附子泻心汤主之○下后下利日数十 行谷不化 腹雷鸣 心下痞硬 乾呕心烦 此乃结热 乃胃中虚 客气上逆故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汗解后胃不和 心下痞硬 脇下有水气 腹中雷鸣 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 遂下利不止 心下痞硬 表里不解 桂枝人参汤主之○痞气 通用桔梗枳壳汤
伤寒筋惕肉瞤 动气在左而发汗则筋惕肉瞤○伤寒筋惕身瞤 发汗太过所致也 古人以眞武汤主之 然眞武汤能止其汗而不能定其瞤 瞤者动也 盖汗多则伤血 血虚无以荣筋 筋愈急而四体百骸俱为之瞤动 宜以四物汤去地黄加人参半夏茯苓甘草作剂 以五灵脂为佐 入生姜乌梅煎服 自有神效 此专主生血 生血乃所以收汗也
伤寒除中证 邪在表则能食 邪在里则不能食 今伤寒厥深下利脉迟 当不能食而反能食者 名曰除中 必死 中之胃气旣除 岂可再復○厥利当不能食 今反能食 恐为除中 试食以索餠发热者除中也 不发热者非除中 知胃气尙在 必愈也
伤寒血证 太阳病六七日 表证因在 脉微而沉 反不结胸其人如狂者 以热在下焦 小腹当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抵当汤主之○太阳证身黄发狂小腹硬满自利者 血证谛也 宜抵当汤○伤寒小腹满应小便不利 今反利者为有血也 当下之 宜抵当丸○太阳病不解 热结膀胱 其人似狂 若血自下者自愈 但小腹急结者宜攻之 宜桃仁承气汤○衄忌发汗者 为无脉或脉微故也 若脉浮紧身疼恶寒发热则汗之可也 宜麻黄汤桂枝汤 若脉微不可汗则犀角地黄汤主之○少阴病强发汗 血出九窍 是名下厥上竭 不治○太阳病 脉浮紧 发热 无汗而衄者 自愈也○伤寒 头痛发热 口乾 口鼻血出 午后昏沉 耳聋脇痛 俗名血汗病也 犀角地黄汤合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自利 伤寒阴证 身痛脉沉 大便自利 或呕或咳 宜玄武汤○伤寒阳证 身热脉数 烦渴引飮 大便自利 宜柴苓汤○益元散亦佳○太阴证自利 宜理中汤
伤寒胸腹痛 伤寒腹痛 中脘痛太阴也 脐腹痛少阴也 小腹痛厥阴也○心胸硬痛 手不可近 为结胸 若未经下者非结胸也 乃邪气塡塞胸中 只以小柴胡加枳桔治之 如未效 小柴胡合小陷胸加枳桔一服如神○若心下胀满而不痛者乃痞气也 宜泻心汤加枳桔○若小腹硬痛 小便利则为蓄血之证 桃仁承气汤下之 若小便不利则为尿澁之证 五苓散利之 若小腹遶脐硬痛小便澁大便实者有燥屎也 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吐蛔 伤寒有吐蛔者 虽有大热 忌下凉药 犯之必死 盖胃中有寒则蛔不安 其所而上膈 大凶之兆也 急用理中汤加乌梅二箇红椒十粒煎服 待蛔定 却以小柴胡汤退热○伤寒吐蛔者 手足冷 胃虚空也
阴阳交证 有病温者 汗出 辄復热而脉躁疾 不为汗衰 狂言不能食 名曰阴阳交 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 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 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復热 復热者邪气也 汗者精气也 今汗出而辄復热者是邪胜也 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又经曰 汗出而脉尙躁盛者死 狂言者是失志 失志者死○发汗后脉躁疾狂言不能食 谓之阴阳交 言交合阴阳之气不可分别 此死证也
坏证 伤寒病未退 重感寒变为温疟 重感风变为风温 再感湿热变为温毒 重感疫气变为温疫 又太阳病经 汗吐下温鍼不解 及过经不解 皆名坏证 或医者不辨阴阳 错谬汗下 使病不解 坏证乱经 久而不差 视其犯何逆以治之
百合证 大病后未平復 失于调理 余证在阳医反下之 余证在阴医反汗之 以此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无復经络 故谓之百合伤寒 其证 常黙黙然 欲食不能食 欲卧不能卧 欲行不能行 或有时闻食臭 或时 如寒无寒 如热无热 口苦 小便赤 诸药不能治 药入口卽吐利 如有神灵 身形虽似和 其脉微数 每尿时辄头痛者 六十日乃愈 若尿时 头不痛淅淅然者 四十日愈  若尿时快然但头眩者 二十日愈○百合者百脉合病也 治以百合为主者 以其能和合百脉也
过经不解 伤寒六日传经一遍 七日当解而再传 至于十三日以上不愈 谓之过经不解 由汗下失宜邪气留连故也 或从轻再汗再下 宜参胡芍药汤小柴胡汤调之○余热不退 皆宜小柴胡汤
劳復食復证 劳者动也 动非一种有内外血气之异 若见外证则谓之復病 非为劳也 如再感风寒是已○復者其病如初也 伤寒新差 津液未復血气尙虚 或梳洗言动太早 或思为太过则成劳復 盖劳则生热 热气乘虚 还入经络 未免再復 谓之劳復 宜小柴胡汤麦门冬汤和之○食復者 伤寒新差胃气尙弱 若恣食飮不能剋化 依前发热 若用补药则胃热转增 治须淸热消食 轻者胸中微满 损谷自愈 重者必须吐下○凡復证 先病七日出汗而解 今復擧亦必七日而解 先病十四日出汗而解 今復擧亦必十四日而解 虽三四次復擧 亦必三四次战汗而解 但劳復证久不愈 恐成劳瘵
伤寒遗证 热病已愈时 有所遗者何也 曰 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 治遗柰何 曰 视其虚实 调其逆从 可使必已矣 病热当何禁之 曰 病热少愈 食肉则復 多食则遗 此其禁也○遗谓遗热 如遗之在人也 所谓遗者大小便不禁也 尝见病差后 善飮食而大小便不禁 故知之
阴阳易证 伤寒病新差 阴阳未和 因合房室则令人阴肿 入腹绞痛 妇人则裏急 腰胯连腹内痛 名为阴阳易也 其男子病新差 妇人与之交得 病名曰阳易 妇人病新差 男子与之交得 病名曰阴易 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 所以呼为易者 以阴阳相感 动其毒 着于人 如换易然 其病之状 身热冲胸 头重不能擧 眼中生火 四肢拘急 小腹绞痛 手足拳卽死 亦有不卽死者 病若小腹裏急 热上冲胸 头重不能擧 百节解离 经脉缓弱 血气虚 骨髓乾 便恍恍翕翕气力转少 着床不能动摇起止 须人或牵引 岁月方死○女劳復者不因易而自病復也 治亦相同○阴阳易病 见舌吐出者必死
热入血室证 妇人伤寒与男子无异 惟热入血室及姙娠伤寒则不同也○妇人以血为主 血室卽冲脉血海也 妇人伤寒 发热经水适来适断 昼日明了 夜则谵语如见鬼状 此为热入血室 无犯胃气及上二焦 必自愈 小柴胡汤加生地黄主之 犯胃气谓下之 犯上二焦谓发汗也○热入血室 其血必结而不行 小柴胡加牧丹皮桃仁 或小柴胡合四物汤主之○妇人伤寒发热 经水适来 经行尽则热随血散 不治自愈 如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脇下满按之痛者 谓之血结胸 当刺期门 随其实而泻之
血结胸 邪气传入经络 与正气相搏 上下流行或遇经水适来适断 邪气乘虚而入血室 血为邪迫上入肝经 肝受邪则谵语而见鬼 復入膻中则血结于胸也 何以言之 妇人平居 水当养于木 血当养于肝 方未受孕则下行之以为月水 旣姙则中畜之以养胎 及已产则上壅之以为乳汁 皆此血也 今邪气蓄血 倂归肝经 聚于膻中 结于乳下 故手触之则痛 非汤剂可及 故当刺期门也
伤寒无脉为欲汗 伤寒两手无脉曰双伏 一手无脉曰单伏○若病人寒热而厥 面色不泽 冒昧而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者 必是有正汗也 如天之欲雨六合昏昧 多用绵衣褁手足令温煖 急服五味子汤 晬时必有大汗而解矣○寒热郁闭者两手俱无脉 亦是好汗相逼 汗出自愈 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人参五味子以汗出 脉续出则生 服药而仍前无汗脉不至者死
差后昏沉 伤寒差后或十数日或二十日 终不惺惺 常昏沉 似失精神 言语错谬 又无寒热 医或作鬼祟或作风疾 多般治不差 或朝夕潮热往来颊赤 或有寒热似疟 都是发汗不尽 余毒在心胞间所致○伤寒后 无寒热杂证 但渐变神昏不语 或睡中独语一二句 目赤脣焦舌乾 不飮水 稀粥与之则嚥 不与则不思 心下无痞 腹中不满 大小便如常 形貌如醉人 此热传手少阴心经也 心火熏肺 所以神昏 名曰越经证
余热不退 通宜用小柴胡汤调之 尿赤澁者柴苓汤○发热之后热不解 脉尙浮者 白虎汤加苍朮再解之○伤寒后虚热不已 白虎加苍朮人参 一服如神 汗止身凉 此通神之法也 如此则汗下后热不退 不问有汗无汗 俱宜白虎加苍朮人参解之 最妙
狐惑证 虫证也 如狐听氷犹豫不决之义 其候四肢沉重 黙黙欲眠目不得闭 恶闻食臭 舌白齿晦 面目乍赤乍白乍黑变异无常 此因大病后 肠胃空虚 三虫求食 食人五藏 蚀其喉则为惑 其声哑 蚀其肛则为狐 其咽乾 杀人甚急 当看上脣有疮虫蚀其藏 下脣有疮虫蚀其肛
伤寒治法 阳盛阴虚 下之则愈 汗之则死 阴盛阳虚 汗之则愈 下之则死 此阴阳指表里而言之也○桂枝下咽 阳盛则毙 承气入胃 阴盛乃亡○伤寒五法者汗吐下温解也 各有不同 汗有大汗发表微汗解肌之异 下有急下少与微和渗利之殊 温有兼补者 吐有宣涌探引者 和解则一而已○汗吐下三法毫釐不可差误 在表宜汗 在里宜下 在胸宜吐 在半表半里宜和解 表里俱见随证渗泄○伤寒之病 太阳属膀胱 非发汗则不愈 必用麻黄之类 盖其性能通阳气却外寒也 阳明属胃 非通泄则不愈 须用大黄芒硝以利之 少阳属胆 无出入道 柴胡半夏能利能汗 佐以黄芩则能解矣 太阴属脾性恶寒湿 非乾姜白朮则不能燥 少阴属肾性畏寒燥 非附子不能温 厥阴属肝藏血养筋 非温中之药 不能润○太阳阳明大承气 少阳阳明小承气 正阳阳明调胃承气 是三阳已入于藏者泄之也 太阴桂枝汤 少阴麻黄附子细辛汤 厥阴当归四逆汤 是三阴未入于藏者汗之也○伤寒三日前可汗 三日后可下 此大略言之耳 凡病人有虚实 邪气有浅深 岂可拘以日数 日数虽多 但有表证而脉浮者犹宜发汗 日数虽少 有里证而脉沉者卽宜下之 此活法也
伤寒欲解 伤寒三日 脉浮数而微 身温和者 此为欲解也 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 脉浮而解者必能食也 脉不浮而解必大汗出也○六七日 脉至皆大 烦而口噤不能言 躁扰者 必欲解也○必当先烦 乃有汗而解 何以知之 脉浮故知汗出解也○若脉平和 其人大烦 目重睑内际黄者 皆欲解也○脉浮数而微身温和者欲解也○凡病反能飮水者为欲愈○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何以别之 答曰 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 虽有寒热不调者 此脉为阴阳和平 虽剧当愈○问曰 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答曰 脉浮而紧按之反芤 此为本虚 故当战而汗出也 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也 若浮而数按之不芤 此人本不虚 故但出汗不发战也○问曰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 其脉自微 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 以内无津液 待阴阳自和 必自愈 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太阳病无汗而衄者自愈○问曰凡病何时得何时愈 答曰 日中得病夜半愈者 以阳得阴则解也 夜半得病日中愈者 以阴得阳则解也○太阳知可解者 为头不痛 项不强 肢节不痛则知表易解也 阳明证知可解者 为无发热恶寒则知里易解也 少阳知可解者 寒热乱作失其早晩 知可解也
伤寒可吐证 伤寒三四日邪气未传里 瓜蔕散吐之○六七日胸烦懊憹 栀子汤吐之
可汗不可汗证 伤寒 寸口脉浮而紧 浮则为风 紧则为寒 风则伤卫 寒则伤荣 荣卫俱病骨节烦疼 当发其汗○寒伤荣宜麻黄汤 风伤卫宜桂枝汤○体若燔炭 汗出而解○服药而不得汗 当用蒸法○太阳证 非头痛项强 不可发汗○非身热恶寒 不可汗○非脉浮 不可汗○脉微弱或尺脉迟者不可汗○衄血不可汗 汗出则必额上陷 脉急紧 直视不能瞬不得眠○诸亡血不可汗 汗出则寒慄而振○风温湿温并不可汗○虚烦不可汗○脐间左右上下有动气不可汗○太阳病者咽乾鼻衄小便淋并不可汗○咽喉乾燥者不可汗○妇人经来不可汗○当汗不汗则生黄 当利小便而不利则亦生黄 不当汗而汗则为蓄血 当汗而过多则为亡阳
发汗法 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 至漐漐然一时间许 益佳 不可令如水淋漓耳 若病不解当重发汗 汗多则亡阳 亡阳不得重发汗也○凡发汗 腰以上则如常覆之 腰以下则厚衣覆之 腰以上虽淋漓而腰以下至足微润则病终不解○凡服药发汗中病卽止 不必尽剂 恐汗大过作亡阳证也 吐下亦如之
亡阳证 凡发汗过多漏不止 名曰亡阳 有阳虚服药而不得汗 亦名亡阳 兼用蒸法○太阳证恶寒 脉当浮而紧 今反脉浮而迟 迟为亡阳 不能作汗 其身必痒
肾气不足难得汗 太阳病脉浮紧身疼痛 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脉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之 以荣血不足血少故也 小建中汤加黄芪服之 尺脉有力乃服汗药○一人患伤寒 发汗多 惊悸目眩身战 孙曰 太阳经病得汗早 因太阳经欲解復作汗 肾气不足故汗不来 所以心悸目眩身战 遂作眞武汤三服微汗而解 盖附子白朮和其肾气 肾气得行故汗得来也 若但责太阳惟能乾涸血液尔 仲景云 尺脉迟者荣血不足 不可以汗 以此知肾气怯则难得汗也
促汗夭寿 凡伤寒发汗 须顾其表里虚实 待其时日 若不循次第则暂时得安 亏损五藏 以促寿
可下不可下证 不恶寒反恶热 手掌心幷腋下濈濈汗出 乃胃中乾燥 结聚潮热 大便硬 小便如常 腹满而喘 或谵语脉沉而滑者 里证也 里证内热是也 内热属阳明 宜下○大小调胃三承气 必须脉浮 头痛 恶风恶寒 表证尽罢而反发热恶热 谵语 不大便 方可用之 若脉浮紧下之必结胸 若脉缓下之必痞气○伤寒后三日 法当下 下之太早则必变他证 轻者必危 危者必死 当用平和之药 小柴胡凉膈益元合而服之○若里热微者当微下 大柴胡合解毒汤下之 热势未退又以大柴胡合三承气下之 两除表里之热○凡转下之药 与里证药 参考选用○脉浮不可下○脉虚不可下○恶寒不可下○呕吐不可下○不转失气者不可下○小便淸不可下○非阳明本病不可下○非痞满燥实不可下○非脉沉实不可下○非发狂不可下
急下两证 少阴证口燥咽乾 谓之肾汁乾 宜急下之 阳明证发热汗多 谓之胃汁乾 亦急下之
脉不鼓击不可下 内经云 病有脉从而病反者何也 曰 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此阴盛膈阳于外 非热也 取姜附 以热因寒用之法治之
下后热不退宜再下 下后热不退再三下之 热愈盛脉微气虚力弱 不加以法则无可生之理 若辍而不下则邪热极盛 阴气极衰 脉息断絶 必不可救 如此之证 是下之亦死 不下亦死 医者到此 杀人活人 一弹指间耳○汗下后热不退 不问有汗无汗 宜白虎汤加人参苍朮解之 妙
阴耗阳竭证 里热内盛 阳厥极甚 皆因失下而成此证 以致身冷脉微昏懵将死 殊不知此证 乃阴耗阳竭 阴气极弱谓之耗 阳厥极甚谓之竭
可和不可和证 伤寒热邪半在表半在里 宜小柴胡汤和之○口苦 咽乾 目眩 耳聋 胸脇满 或往来寒热而呕 属少阳 忌吐下 宜小柴胡汤和之○病若半在表半在里 法当和解 小柴胡合凉膈散主之○非往来寒热 不可和○非脇肋急痛 不可和○非胸满而呕 不可和
伤寒凶证 伤寒病 脣吻反靑 四肢多汗 肝絶也○形如烟熏 摇头直视 心絶也○环口黧黑 柔汗发黄 脾絶也○汗出髮润 喘而不休 肺絶也○狂言直视 溲便遗失 肾絶也○汗出如油 喘促不休 水浆不入 形体不仁 命絶也
伤寒不治证 脉阴阳俱虚 热不止者死○脉阴阳俱盛 大汗出不解者死○少阴病六七日 息高者死○少阴病吐利 烦躁 四逆者死○汗后呕吐 水药不入口者逆○下利后 脉絶 手足厥冷 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 脉不还者死○发热 下利至甚 厥不止者死○汗下后 復发热 脉躁疾 下利不止者死○下利 厥逆 无脉 灸之 脉不还 身不温 反微喘者死○直视谵语或喘满或下利者死○服麻黄汤二三剂 汗不出者死○热病 脉躁盛而不得汗者死○发汗不至足者逆○汗出如珠不流者死○忽冒昧无脉 服药后 汗解则生 若无汗脉不至者死○七八日以上 发大热 难治○伤寒 脉乍疎乍数者不治○脉代者不治○口乾舌黑不治○口张目陷不治○寻衣摸空者逆○厥阴证 脣靑 舌卷 耳聋 囊缩 不治○阴阳易 过六七日不治○大发湿家汗则成痓 热而痓 难治○发风湿中湿汗 并逆○发风温汗 必谵语 不治<仲景>
伤寒十劝  不可不察<局方>
伤寒头痛身热 便是阳证 不可服热药 伤寒六经内 太阴病头不痛身不热 少阴病反发热而无头痛 厥阴病有头痛而无发热 卽是阳证 不可妄投热药
伤寒 当直攻毒气 不可补益 邪气在经络中 当随证攻之 或医者却行补益 使毒气流藏 多致杀人
伤寒不思飮食 不可服温脾胃药 伤寒不思飮食 自是常事终无饿死之理 如理中元之类 不可轻服 若热气增重 或至不救
伤寒腹痛 亦有热证 不可轻服温煖药 伤寒腹痛 多是热毒 仲景方痛甚者加大黄则意可见也 惟身冷厥逆腹痛 方是阴证 当消息之
伤寒自利 当看阴阳证 不可例服温煖及止泻药 自利 惟身不热手足温者属太阴 身冷四逆者属少阴厥阴 外其余身热下利 皆是阳证 不可用热药
伤寒胸脇痛及腹痛 不可妄用艾灸 伤寒胸脇痛属少阳 腹胀痛属太阴 切不可便用艾灸 多致杀人
伤寒手足厥冷 当看阴阳 不可一例作阴证 伤寒有阴厥有阳厥 当仔细分辨 不可例用热药
伤寒病已在里 卽不可用药发汗 伤寒须看表里 若一例发汗则邪气未除 眞气先涸 死者多矣
伤寒 飮水为欲愈 不可令病人恣飮过度 病人发渴 当与水 以消热气 然不可过多 常令不足为善
伤寒病初差 不可过饱 及飮酒 食羊肉 行房事 病方愈 飮食过饱病卽再来 谓之食復 劳动太早病卽再来 谓之劳復 犯房室者必死
伤寒戒忌 伤寒新差后 但少喫糜粥 常令稍飢不得饱食 反此则復○不得早起 不得梳头洗面 不得多言 不得劳心费力 反此则復○差后百日内 气体未復 犯房室者死○忌食羊鷄狗肉肥鱼油腻诸骨汁及咸藏鲊脯油餠麪等物 病则再发
中寒证 仲景论伤寒矣 未及乎中寒 先哲治冒大寒而昏中者用附子理中汤 其议药则得之 然曰伤日中 未有议其异同者 夫伤寒有卽病有不卽病 必大发热 病邪循经而入以渐而深 中寒则仓卒感受 其病卽发而暴 一身受邪 难分经络 无热可发 温补自解 此气太虚也 不急治则死矣○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阴 卒然昏不知人 口噤 四肢强直 拘急疼痛 若不急治则邪在朝夕○冷极 脣靑 厥逆 无脉 阴囊缩者 急用熨法灸法 而脉不出手足不温者死
感寒及四时伤寒 寒温不节 将理失宜 乍煖脱衣 甚热飮冷 坐卧当风 居处暴露 冲冒霜雪 凌晨朝起 呼吸冷气 久晴暴煖忽变阴寒 久雨积寒致生阴湿 如此之候 皆为邪厉 侵伤肌肤 入于腠理 使人身体沉重 肢节痠疼 项背拘急 头目不淸 鼻塞声重 泪出气壅 胸膈凝滞 飮食不入 凡此之证 若不便行解利 伏留经络 传变无已○大抵感冒 古人不敢轻发汗者 正由麻黄能开腠理 用或不得其宜则导泄眞气 因而致虚变生他证 人参养胃汤乃平和之剂 止能温中解表而已 不致妄扰也○杂病 与伤寒相类者极多 凡有感冒轻证 不可便认为伤寒而亡治之 其或可者 盖亦因其不敢放肆 多用和解平和之药散之尔
外感挟内伤证 外感无内伤 用仲景法○伤寒挟内伤者十居八九 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只用补中益气汤出入加减 气虚甚者少加附子 以行参芪之功○伤寒 丹溪用补中益气汤 海藏用九味羌活汤 皆是和解之意 不使眞气散失也○丹溪海藏诸贤治伤寒 皆以补养兼发散之法 此乃风雨寒热不得虚邪 不能独伤人之旨也 俗医谓伤寒无补法 不分虚实 一例汗下而致夭横 实医门之罪人也○伤寒一证 头疼 身热 恶寒 微渴 濈然汗出 沉困 身痛 脚痠 脉浮虚无力 名曰劳力感寒 不可误作正伤寒大发汗
外感内伤虚证宜补 一妇年七十 患伤寒发热恶寒 诸医以药发散 旬日不效 飮食渐少 昏沉不省 口不能言 眼不能开 咽喉有微气有欲絶之候 六脉虚微 若无以人参浓煎汤 徐徐灌之 连用顿甦 又歷十四年而卒 夫人参廻元气于无何有之鄕 果有起死廻生之功
痼冷 痼冷者谓痼久而冷也 痼者固也 冷者寒之甚也 藏府之中停寒不散 调之而沉寒 积冷不解
伤寒有五种 皆以脉理推之○中风之脉 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 阳濡而弱阴少而急○伤寒之脉 阴阳俱盛而紧濇○热病之脉 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澁○温病之脉 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 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伤寒十六名 乃伤寒 伤风 伤寒见风 伤风见寒 风湿 中湿 风温 湿温 温毒 中暍 热病 温病 晩发 痓病 温疟 疫疠○湿病有五种 乃风湿 湿温 寒湿 中湿湿痺也○温病有五种 乃春温 风温 温疫 温疟 温毒也
伤寒相类四证 痰飮 食积 脚气 虚烦
伤寒赋 伤寒为病∥反覆变迁○赖先师究详之遗旨∥成后学诊治之良诠○太阳则头痛身热脊强∥阳明则目疼鼻乾不眠○少阳耳聋脇痛寒热呕而口为之苦∥太阴腹满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少阴舌乾口燥∥厥阴烦满囊缩○一二日可发表而散∥三四日宜和解而痊○五六日便实方可议下∥七八日不解又復再传○日传二经病名两感∥经传六日应无一全○太阳无汗麻黄为最∥太阳有汗桂枝可先○小柴胡为少阳之要领∥大柴胡行阳明之秘坚○至三阴则难拘定法或可温而或可下∥宜数变以曲尽生意或可方而或可圆 且如阳证下之早者乃为结胸∥阴证下之早者因成痞气○发狂为血蓄于内又大便之极实∥发黄为热积于中兼小便之不利○微喘缘表之未解∥微烦为阳之相胜○喘满而不恶寒者当下而痊∥烦极而反发厥者乃阴所致○狐惑盖缘失汗虫蚀藏及蚀肛∥蚘厥却缘多飢虫攻咽及攻胃○渴乃烦多∥斑为热炽○阳明内实则为寒热往来∥太阳中风因作刚柔二痓○衄血虽为欲解动阴血者有厥竭之忧∥厥利虽若寻常反能食者有除中之忌○厥有二端∥治非一类○阴厥脉沉而细初缘利过∥阳厥脉沉而滑始因便秘○治阳则芒硝大黄∥治阴则附子姜桂○死生系反掌之间∥脉药可折肱而治 因知风温汗不休当用汉防己∥胸痞利不止宜服禹余粮○倂病归于一经邪不传兮表解疾愈∥战汗分为四证阳胜阴兮热退身凉○咳逆者羌活附子∥腹痛者桂枝大黄○微虚相搏则为短气∥劳食再復乃成内伤○阳明背恶寒而脣口燥县知白虎为最∥少阴身体痛而筋肉愓乃闻眞武至强○将欲发黄先出头汗∥始因火迫终至亡阳○渴欲飮水水入卽吐者五苓散∥燥欲漱水水入不下者犀角汤 况乃大靑龙兼理风寒∥小承气正蠲潮热○不得眠而烦燥甚鷄子入于黄连∥但有热而呕哕频姜汁加于竹叶○二七瓜蔕散吐伤寒中脘痰涎∥三物桃花汤理少阴下利脓血○厚朴半夏治腹胀为偏宜∥葱白麻黄理头疼为至截○调温毒可用黑膏∥散赤癍当行紫雪○吐血者须煎黄连蘗皮∥咽痛者通用猪肤甘桔○三物白虽云颇峻散结胸寒实中焦∥十枣汤固非泛常治痞满痛连两脇 加以大热错语呻吟乾呕者黄连解毒∥脉迟热多寒少血弱者黄芪建中○汗之过多动悸而愓∥下之先时懊憹在胸○旋覆代赭理心痞而噫下息∥桂枝各半疗身痒而汗不通○劳復身热汤名猳鼠粪∥肠垢脐热药用白头翁○疫疠者春夏秋冬各有分用须十全九证∥百合者行住坐卧皆不定号为百脉一宗 常谓多眠身犹灼热风温可用萎?∥不眠心蕴虚烦敛汗必须酸枣○手足挛搐当末牛蒡根∥咳嗽生痰宜行金佛草○不可汗本有数种动气与风湿脉虚∥不可下自非一端动气与阳浮脉虚在表○湿证不可汗伤∥霍乱多缘热恼○温病发于春夏要须柴葛以解肌∥奔豚挟逐寒邪多用桂苓为可保 盖闻乍寒微热名似疟∥不呕淸便必自愈○腰痛引阴名藏结∥下痢白胎不可医○口燥咽乾虽少阴下莫可缓∥肉瞤筋惕发动气汗以致羸○阳明与少阳合病脉弦者名曰负∥伤寒与热病将痊食多者号曰遗○自汗有风温湿温若亡阳则朮附可用∥身痛有表证里证若阴毒则四逆尤迟○脾约者大便难而小便数治用大黄枳壳∥恊热者小便澁而大便利用须黄连当归○呕吐有寒有热寒则当温热当以解∥谵语有虚有实实则可下虚不可为○阳毒则狂斑烦乱以大靑升麻可廻困笃∥阴毒则脣靑厥逆以正阳甘草或拯顚危○发厥时胸烦尤甚此藏气絶而精神散∥大汗后身热犹盛此阴阳交而魂魄离 嗟夫生死之关阴阳是主○阳脉见于阴经其生也可知∥阴脉见于阳经其死也可许○土衰木旺则为贼能无剋制之灾∥水升火降则为和会见欢欣之擧○缘伤寒传变之不常∥非杂病径直而可取 是用潜笃心神洞窥藏府○推恻隐之端以济乎今∥拯疲癃之疾以遵乎古○庶几可登东垣之堂∥不负乎谆谆之语

暑者相火行令也 夏至日后病热为暑 暑进相火行令也 夏月人感之 自口齿而入 伤心包络之经 其为证 烦则喘喝 静则多言 身热而烦心 大渴引飮 头疼自汗 倦怠少气 或下血发黄生癍 甚者火热制金不能平木 搐搦不省人事矣
伤寒传变为温为暑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当与汗 皆出勿止
暑病形证 伤暑之证 面垢 自汗 身热 背寒 烦闷 大渴 倦怠 少气 毛耸 恶寒 或头疼 或霍乱 或四肢厥冷 但身体无痛○中暑之证 六脉沉伏 冷汗自出 闷絶而昏 不知人矣○太阳中暍者暑病也 发热恶寒 身重 头痛 其脉弦细芤迟 小便已洒洒然毛耸 手足逆冷 少有劳身卽热 口开前板齿燥 若发汗则恶寒甚 加温鍼则发热甚 数下之则淋甚○何故洒然毛耸 盖热则诸毛孔开 故洒然恶寒 口开前板齿燥者 齿乃骨之精 今燥者骨热也 鍼药不能治 当灸大椎穴
中暑救急 夏月 在道中 中热暍死者 急扶在阴凉处 取途中热尘土 积死人心 又积脐上作窝 令人尿其中 卽活○中暑闷倒 急扶在阴凉处 切不可与冷水 以布巾衣物 蘸热汤 熨脐中及气海 续以热汤淋布上 令煖彻脐腹卽渐醒 如仓卒无汤 掬道上热土 积于脐上 冷则易之
中暍中热之辨 仲景伤寒论中 一证曰中暍 卽中暑也 脉虚而微弱 烦渴引飮 体热自汗 宜补益之剂○一证曰热病 卽中热也 脉洪而紧盛 头痛身热 口燥心烦 宜淸凉之剂○静而得之为中暑 中暑者阴证 当发散也 或避暑于深堂大厦得之 其证必头痛恶寒 身形拘急 肢节疼痛而烦心 肌肤大热 无汗 乃为房室之阴寒所遏 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动而得之为中热 中热者阳证 为热伤元气也 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 其证必苦头痛 发躁热恶热 扪之 肌肤大热 必大渴引飮 汗大泄 无气以动 乃为天热外伤肺气
夏暑宜补气 人与天地 同一槖籥 子月一阳生 寅月三阳生 巳月六阳生 阳尽出于上 此气之浮也 人之腹属地气 于此时 浮于肌表 散于皮毛 腹中之阳虚矣 世言夏月伏阴在内 此阴字有虚之义 若作阴冷看 其误甚矣 火令之时 流金烁石 何阴冷之有 孙眞人制生脉散 令人夏月服之 非虚而何◎火炽之极 金伏之际 寒水絶体于斯时也 故急救之 以生脉散除其湿热 肺欲收心苦缓 皆酸以收之 心火盛则甘以泻之 故人参之甘 佐以五味子之酸 孙眞人曰 夏月常服五味子 以补五藏气是也 麦门冬之微苦寒 能滋水之源而淸肃肺气 微加黄栢之苦寒 以滋水之流 除两足之痿弱也
暑有冒暑中暑伤暑三证 其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肠受之 恶心呕吐者胃口有痰飮 此冒暑也○其身热头疼 躁乱不宁 或身如鍼刺者 此为热伤在肉分 此伤暑也○其咳嗽 发寒热 盗汗不止 脉数者 热在肺经 此中暑也
暑风 暑风暑厥者 但以手足搐搦为风 手足逆冷为厥○夏月感寒者 乃取凉之过也 或纳凉于凉亭水阁 风寒以伤其外 又食氷雪生冷 苽果以伤其内 其证 头疼身痛 发热恶寒 或胸腹痛 呕吐泄泻
暑热烦渴 身热自汗 烦渴引飮 卽中暍也
暑病吐泻 暑毒入肠胃 致腹痛 恶心 呕吐 泄泻
伏暑证 伏暑之证 背寒面垢 少有劳身卽热 口开前板齿燥 小便已洒洒然毛耸○伏暑者 卽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肠胃之间 变出寒热往来 霍乱吐泻 疟痢 烦渴 或腹痛下血○每于夏月復发者为伏暑也
注夏病 人有遇春末夏初 头痛 脚弱 食少 体热 世俗谓之注夏病 属阴虚元气不足
暑热通治药 治暑之法 淸心利小便最好 暑伤气 宜补眞气为要○夏月多食冷物 过飮茶水氷浆 致伤脾胃吐泻霍乱 故治暑药 多用温脾消食治湿利小便之药 须要识此意○病暑者 多无身痛 间有痛者 或为澡浴 水湿相搏耳
夏暑将理法 卫生歌曰 四时惟夏难将摄 伏阴在内腹冷滑 补肾汤药不可无 食飮稍冷休哺啜 心旺肾衰何所禁 特忌疎泄通精气 寝处惟宜谨密间 黙静志虑和心意 氷浆菜茹不宜人 必到秋来成疟痢○凡盛暑冲热 切不可 以冷水 洗手面 大损人目○夏一季 是人脱精神之时 心旺肾衰 肾化为水 至秋始凝及冬乃坚 是故尤愼房室 固养精气○三伏之时 大热伤气 养生家 于此时尤愼之  若纵酒恣色则 令人内肾腐烂而死○人之心包络与胃口相应 胃气稍虚 或因飢冒暑则暑毒自口鼻而入 凝之于牙颊 达之于心包 如响应声 遇暑 以还急漱口而勿嚥 可也湿
湿乃水气 湿卽水也 东南洼下风雨袭虚 山泽蒸气人多中湿 在经则日晡发热鼻塞 在关节则一身尽痛  在藏府则淸浊混而大便濡泄 小便反澁 腹或胀满  湿热搏则遍身黄如熏色○水气有毒 能为风湿 疼痺 水肿 面黄 腹大 初自皮肤脚手入 渐至六府 令人大小便澁 至五藏 渐渐加至忽攻心 便死○江湖间露气成瘴 两山挟水中气疟 一冷一热 相激成病癥 俱是湿能与人作寒热 消烁骨肉 南土尤甚 大略皆瘴类也
雾露之气为瘴 南方土地卑湿 依山则触岚气 近水则受湿气○东南两广 山峻水恶 地湿沤热 如春秋时月 外感雾毒 寒热胸满不食 此瘴毒从口鼻入也○南方地煖 故太阴之时 草木不黄落 伏蛰不闭藏 杂毒因煖而生 故岭南从仲春讫仲夏 行靑草瘴 从季夏讫孟冬 行黄茅瘴 其治法与伤寒无异 惟能别其表里 不妄汗下为好
湿气侵人不觉 风寒暑暴伤人便觉 湿气熏袭人多不觉 其自外而入者 长夏郁热 山泽蒸气 冒雨行湿 汗透沾衣 多腰脚肿痛 其自内得者 生冷酒麪滞脾 生湿郁热 多肚腹肿胀 西北人多内湿 东南人多外湿○人居戴履受湿最多 行住坐卧 实熏染于冥冥之中 滞而为喘嗽 渍而为呕吐 渗而为泄泻 溢而为浮肿 湿瘀热则发黄 湿遍体则重着 湿入关节则一身尽痛 湿聚痰涎则昏不知人
雾露淸浊之邪中人 寸口阴脉紧者 雾露浊邪中于下焦少阴之分 名曰浑 阴气为慄 令人足胫逆冷 便尿妄出 或腹痛下利○寸口阳脉紧或带濇者 雾露淸邪中于上焦太阳之分 名曰洁 阳中雾露之气也 令人发热头痛 项强颈挛 腰痛胫痠○阴阳脉俱紧者 上下二焦俱中邪也 必吐利后脉不紧手足温则愈 若脉阴阳俱紧 口中气出 脣口乾燥 踡卧 足冷 鼻涕出 舌上胎滑 勿妄治也
火热生湿 湿本土气 火热能生湿土 故夏热则万物湿润 秋凉则万物乾燥 夫热而怫郁则生湿也 因湿生痰 故宜去风行湿 盖风能胜湿也○凡病湿者多自热生而热气多为兼病○湿病本不自生 因于火热怫郁 水液不能宣通 停滞而生水湿也○六七月之间 湿令大行 燥金受湿热之邪 絶寒水生化之源 源絶则肾亏 痿厥之病大作 腰以下痿软 瘫痪不能动 行步不正 两足欹侧
湿病类伤寒 中湿 风湿 湿温 皆类伤寒 中湿之由 风雨袭虚 山泽蒸气湿流关节 一身尽痛 风湿者其人先中湿 又伤风 故谓之风湿 其人中湿 因而中暑 名曰湿温○伤寒有五 其一为中湿 盖风湿之气中人 为病发热 与温病相类 故曰湿温也 难经曰 湿温之脉 阳濡而弱 阴小而急
湿病有七
中湿 面色浮泽 是为中湿○中湿之脉沉而微缓 湿喜归脾 流于关节 中之 多使人腹?胀 倦怠 四肢关节疼痛而烦 或一身重着 久则浮肿 喘满 昏不知人 挟风则眩晕呕哕 挟寒则挛拳掣痛○外中湿者 或感山岚瘴气 或被雨湿蒸气 或远行涉水 或久卧湿地而得○内中湿者 因生冷过多 或厚味醇酒停滞 脾虚不能运化而得
风湿 太阳经感风湿相搏 其骨节烦疼者湿气也 湿则关节不利故痛 其掣而不能屈伸者风也 汗出 身寒 脉沉微 短气 小便淸而不利者寒闭也 恶风者表虚也 或微肿者阳气不行也 ○风湿之证 风胜则卫虚 汗出 短气 恶风 不欲去衣 湿胜则小便不利 或身微肿○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法当汗出而解 値天阴雨不止 医云可发汗 汗之而病不愈者何也 曰 发其汗汗太出者 但风气去湿气在 故不愈也 若治湿风者发其汗 但微微自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风湿相搏 骨节烦疼 掣痛 近之则痛剧
寒湿 凡湿 以尿赤有渴为热湿 以尿淸不渴为寒湿○寒湿交攻 身体冷痛○腰下冷重或痛 是为肾着
湿热  六气之中 湿热为病 十居八九○因于湿 首如褁 湿热不攘 大筋緛短 小筋弛长 緛短为拘 弛长为痿○大筋受热则缩而短 小筋得湿则引而长 缩短故拘挛而不伸 引长故痿弱而无力○湿者土浊之气 首为诸阳之会 其位高 其气淸 其体虚 故聪明得以系焉 湿气熏蒸淸道不通 沉重而不爽利 似乎有物以蒙冒之 失而不治 湿郁为热 热留不去 热伤血 不能养筋 故大筋为拘挛 湿伤筋 不能束骨 故小筋为痿弱也○湿胜筋痿 热胜筋缩○有气如火 从脚下起入腹 此湿郁成热而作○湿病 腹中和能飮食 病在头中寒湿 故鼻塞
湿温 两胫逆冷 胸腹满 多汗 头痛 妄言 其人尝伤于湿 因而中暑 暑湿相搏则发湿温 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治在太阳 不可发汗 汗出必不能言 耳聋 不知痛所在 身靑 面色变 名曰重暍 如此死者医杀之○湿温 与中暑同 但身凉不渴耳
酒湿  酒湿之为病 亦能作痺证 口眼喎斜 半身不遂 浑似中风 舌强语澁 当泻湿毒 不可作风病治之而汗也
破伤湿  破伤入水湿 口噤 身强直
湿多身痛暑无身痛 暑病多无身痛 盖伤气而不伤形故也○湿病多身痛 中湿身痛 难以转侧 风湿之痛 一身尽痛○地之湿气 感则害人皮肉筋脉 盖湿伤形 形伤故痛○湿流关节则一身尽痛○风湿相搏则骨节烦疼 湿则关节不利故痛 其掣而不能屈伸者风也
湿有内外之殊 湿有自外者 有自内出者  东南地下多阴雨露雾 湿从外入 多自下起 为重腿脚气之疾 治当汗散 久则宜疎通渗泄  西北地高多食生冷湿麪乳酪飮酒 湿气内郁 为鼓胀浮肿之类 治宜通利二便
湿病治法及通治药 湿家治法 大槩宜发微汗及利小便 使上下分消其湿 是其治也○治湿 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湿上甚而热 治以苦温 佐以甘辛 以汗为故而止  湿在上 宜微汗而解 不欲汗多 故不用麻黄乾葛辈○湿在中下 宜利小便 此淡渗治湿也○治湿之法 通利小便为上 益脾顺气次之
湿病禁汗下及灸 治湿 不得猛发汗及灼艾灸之○湿病 误下则为喘哕 误汗则发痓而死○湿家不可汗 汗之则发痓 发痓者毙 又不可下 下之则额汗 胸满 微喘而哕 小便淋闭 难以有瘳也
湿病大汗则成痓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 湿家大发汗亦作痓 盖汗太多则亡阳 不能养筋 故筋脉紧急而成痓 其证身热足冷 颈项强急 恶寒 时头热 面赤目赤 独头面摇 卒口噤 背反张者是也 亦名破伤风

燥因血少 诸澁枯涸 乾劲皴揭 皆属于燥○火热胜则金衰而风生 缘风能胜湿 热能耗液而为燥 阳实阴虚则风热胜于水湿而为燥也 盖肝主筋而风气自甚 又燥热加之则筋大燥也 燥金主于收敛 其脉紧澁 故为病劲强紧急而口噤也 夫燥之为病 血液衰少 不能荣养百骸故也
燥者肺金之病 燥者肺金之本 燥金受热 化以成燥澁 由风能胜湿 热能耗液而成燥也 燥于外则皮肤皴揭瘙痒 燥于中则精血枯涸 燥于上则咽鼻焦乾 燥于下则便尿结闭○燥胜则乾 註曰 燥胜则津液涸竭 故皮肤乾燥
燥宜养血 经曰燥者润之 养血之谓也 积液固能生气 积气亦能生液○皮肤皴揭拆裂 血出大痛 或皮肤瘙痒 爪甲浮起枯乾 皆火烁肺金 燥之甚也○荣卫枯涸 湿剂所以润之

火有君相之二 五行各一其性 惟火有二 曰君火 人火也 曰相火 天火也 火 内阴而外阳 主乎动者也 以名而言 形质相生 配于五行 故谓之君 以位而言 生于虚无 守位禀命 因其动而可见 故谓之相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 人有此生亦恒于动 其所以恒于动者 皆相火之所为也○君火者 乃眞心小肠之气所为也 相火者 乃心包络三焦之气所为也
火为元气之贼 火能消物 凡烁金亏土旺木涸水者皆火也○火之为病 其害甚大 其变甚速 其势甚彰 其死甚暴 人身有二火 曰君火 犹人火也 曰相火 犹龙火也 在气交之中多动少静 凡动皆属火 化动之极也 病则死矣○相火易起 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 火起于妄 变化莫测 无时不有 煎熬眞阴 阴虚则病 阴絶则死○又有藏府厥阳之火 根于五志之内 六慾七情激之 其火随起 大怒则火起于肝 醉饱则火起于胃 房劳则火起于肾 悲哀则火起于肺 心为君主 自焚则死矣○火者元气谷气眞气之贼也
辨五藏热证 身热有五而其状各异
肝热 肝热者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 乃肝之热也 寅卯间尤甚○其证 四肢满闭 便难转筋 多怒多惊 筋痿不能起于床
心热 心热者微按至皮肤之下肌肉之上 轻手乃得 微按至皮毛之下则热少 加力按之则全不热 是热在血脉也 日中太甚○其证 烦心 心痛 掌中热而啘
脾热 脾热者轻手扪之不热 重按至筋骨亦不热 不轻不重在轻手重手之间 此热在肌肉 遇夜尤甚○其证 必怠惰嗜卧 四肢不收 无气以动
肺热 肺热者轻手乃得 微按全无 瞥瞥然见于皮毛下 日西尤甚 乃皮毛之热也○其证 必见喘咳 洒淅寒热
肾热 肾热者轻按之不热 重按至骨其热蒸手如火如灸 其证 骨苏苏然如虫蚀○其骨因热不任 亦不能起于床
手按辨热深浅  以手扪摸有三法  轻手扪之则热 重按之则不热 是热在皮毛血脉也○重按至筋骨之分则热蒸 手极甚轻摸之则不热 是热在筋骨间也○轻手扪之不热 重手按之亦不热 不轻不重按之则热 是热在筋骨之上 皮毛血脉之下 乃热在肌肉也○轻手按之热甚 重手按之不甚热 此热在肌表 宜淸之 重手按之热甚而烙手 轻手按之不觉热 此热在肌肉之内 宜发之
审脏腑热之部分  心热病者额先赤  脾热病者鼻先赤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颐先赤○心肺居胸背 心热则胸热 肺热则背热○肝胆居脇肝胆 热则当脇亦热○肾居腰 肾热则当腰亦热○胃居脐上 故胃热则脐以上热○肠居脐下 故肠热则脐以下热
火热有实有虚 能食而热 口舌乾燥 大便难者 实热也 以辛苦大寒之剂下之 泻热补阴 脉洪盛而有力者是已○不能食而热 自汗 气短者 虚热也 以甘寒之剂 泻热补气 脉虚弱无力者是已○五藏阴也 所主皆有形 骨肉筋血皮毛是也 此五藏皆阴足 阴足而热反胜之 是为实热 若骨痿肉烁 筋缓血枯 皮聚毛落者 阴不足而有热疾 是虚热也○脉实数者实热也○实火 内外皆热 口渴 日夜潮热 大小便闭○虚火 潮热有间 口燥不渴○实火可泻 虚火可补
热有昼夜之分 昼热则行阳二十五度○夜热则行阴二十五度○平旦发热 热在行阳之分 肺气主之 故泻气中之火  日晡潮热 热在行阴之分 肾气主之 故泻血中之火○夜则静昼发热者 热在气分 昼则静夜则发热者 热在血分○昼夜具发热 热在气血之分○昼病在气 夜病在血 昼发少而夜发多者 足太阳膀胱 血中浮热 微有气也 有时而发有时而止 知邪气不在表不在里 知在经络中也 夜发多者 是邪气下陷之深 当从热入血室而论之
火有上中下三焦之异 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 热在中焦者为坚 热在下焦者为尿血淋闭○上焦有热 眼目赤肿 头项肿痛 口舌生疮○中焦有热 胸膈烦躁 飮食不美○下焦有热 小便赤澁 大便秘结○五藏俱热 乃三焦热也 卽生痈疖疮痍 及五般痔疾
积热 藏府积热 颊赤烦渴 口舌生疮 五心烦躁 便尿秘澁 或温壮连滞 致生疮疖痈疽○凡热 皆出于心热 甚则能伤血  若酒后之麪 饭后之酒 最易生热 又当防于未然
骨蒸热 蒸病有五 一曰骨蒸 其根在肾 二曰脉蒸 其根在心 三曰皮蒸 其根在肺 四曰外蒸 其根在脾 五曰内蒸 其根在五藏六府  蒸病 皆因阴气不足 血气不荣 骨髓枯竭而得之 肾主骨 以其先从骨热 故曰骨蒸○凡人嗜慾无节 劳伤过度 眞水枯竭 阴火上炎而发蒸 蒸之燥热 古方名曰蒸病 其证咳嗽发热 咯血吐痰 白浊白淫 遗精盗汗 精神恍惚 日渐尫羸 渐成劳剧○肺蒸 鼻乾○大肠蒸 右鼻孔痛○皮蒸 舌白唾血○肤蒸 昏昧嗜卧○气蒸 鼻乾喘促气热○心蒸 舌乾○小肠蒸 下脣焦○血蒸 髮乌○脉蒸 唾白浪语脉缓急不调○脾蒸 脣焦○胃蒸 舌下痛○肉蒸 食无味而呕 烦躁不安○肝蒸 眼黑○胆蒸 眼白失色○筋蒸 爪甲焦○三焦蒸 乍热乍寒○肾蒸 两耳焦○膀胱蒸 右耳焦○脑蒸 头眩热闷○髓蒸 髓枯骨中热○骨蒸 齿黑腰痛 足逆冷○臀蒸 肢细趺肿 藏府皆热○胞蒸 小便黄赤○骨蒸发热 积病最多○气血虚甚 发热成劳
骨蒸不治证 骨蒸之极 声嗄咽痛 面黧 脉躁 直视 汗出如珠 喘乏气促 皮焦脣反 皆为不治之证○其或骨间有热 以至四肢缓弱不擧 此则骨痿
五心热 五心烦热者是火郁于地中也 四肢者脾土也 心火下陷于脾土之中 郁而不得伸故也 火郁则发之是也○凡男女四肢热肌热筋热骨髓中热 如燎扪之烙手 此热伏土中 由血虚而得 或过食冷物 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 火郁则发之○两手大热如火 是为骨厥○五心之热 小儿伤食证也 大人亦然
潮热 潮热者有时而热不失其时 寒热者寒已而热相继而发 至于发热则无时而热也○潮热有时 为内伤为虚 潮热无时 为外感为实○平朝潮热者 热在行阳之分 肺气主之 故泻气中之火○日晡潮热者 热在行阴之分 肾气主之 故泻血中之火
虚烦 心虚则烦心○肝肾脾虚亦烦心○经曰夏脉者心也 不及则令人烦心○肝虚 肾虚 脾虚 皆令人体重烦寃 是知烦多生于虚也 盖金攻肝虚 土攻肾虚 木攻脾虚 而为烦也○虚烦者心胸烦扰而不宁也 内经曰阴虚则内热 今之虚烦 多是阴虚生内热所致 虚劳之人肾虚心旺 及伤寒吐下后 霍乱吐泻后 津液枯竭 多有虚烦之证○独热者虚烦也 与伤寒相似 但头身不痛 脉不紧数为异
上升之气属火 病人自言冷气从下而上者 非眞冷气也 此上升之气 自肝而出 中挟相火 自下而上 其热为甚自觉其冷者此火极似水 积热之甚也 阳亢阴微 故见此证○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 气从脐下起者阴火也 气从脚下起入復如火者乃虚之极也 盖火起于九泉之下 十不救一○凡气有余便是火 不足者是气虚
恶热恶寒 恶热非热 明是虚证  恶寒非寒 明是热证○经曰阴虚卽发热 夫阳在外为阴之卫 阴在内为阳之守 精神外驰嗜慾无节 阴气耗散阳无所附 遂致浮散于肌表之间而恶热 当作阴虚治之○恶寒战慄皆属于热 病热而反觉自冷 实非寒也 古人遇战慄之证 有以大承气下燥粪而愈者明是热证耳○恶寒者 虽当炎月 若遇风霜 重绵在身 自觉凛凛战慄 恶寒之甚也○痼冷之病 岂非身恶寒而口喜热之病耶 殊不知 湿痰积中 抑遏阳气不得外泄 身必恶寒 火极似水故见此证也 宜吐出痰涎
阴虚恶热 一人脚自踝以下常觉热 冬不可绵于上 常夸禀质壮不怕冷 予曰此足三阴之虚 宜早断慾事 以补养阴血 庶乎可免 彼笑而不答 年近五十 患痿而死
积热恶寒 一妇人 身冷恶寒 六月重裘 犹觉寒 泄注不止 脉如横绳有力 予以凉布熨心 以新汲水淋之 其人呼呌杀人 犹不止连灌三四十桶 大战汗出昏困一二日而所苦皆除 汉华佗 北齐徐文伯 亦治痼寒人 候冬寒月 以冷水发之 此其法也
亡血致恶寒发热 病人脉微而澁者其人亡血 病当恶寒 后乃发热 无休止时 夏月盛热欲着复衣 冬月盛寒欲裸其身 所以然者 阳微则恶寒 阴弱则发热 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 又大下之令阴气弱 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 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 故欲着复衣 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 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 故欲裸其身 又阴脉迟澁故知亡血也
阳虚外寒 阳受气于上焦 以温皮肤分肉之间 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 故寒慄
阳盛外热 上焦不通利 则皮肤緻密 腠理闭塞 玄府不通 卫气不得泄越 故外热
阴虚内热 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
阴盛内寒 厥气上逆 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 不泻则温气去 寒独留则血凝澁 凝则脉不通 其脉盛大以濇 故中寒
辨阳虚阴虚二证 昼夜发热 昼重夜轻 口中无味 阳虚之证也○午后发热 夜半则止 口中有味 阴虚之证也○阳全阴半 阳得以兼阴 阴不得以兼阳 自然之理也 阳虚之证责在胃 阴虚之证责在肾 盖飢饱伤胃则阳气虚矣 房劳伤肾则阴血虚矣 古人以飮食男女为切要 厥有旨哉 以药论之 甘温则能补阳气 苦寒则能补阴血 如以四君子补气四物补血是也 若气血两虚 但以甘温之剂以补其气 气旺则能生血也 若只血虚而气不虚则 忌用甘温之剂以补气 气旺而阴血愈消矣 故阳虚之与阴虚 甘药之与苦药 不可不愼也○气虚热 升阳以散之○血虚热 滋阴以降之○气血俱虚热 升阳滋阴兼用
飮酒发热 凡发热人 极忌飮酒○飮酒人发热者难治 不飮酒人因酒发热者亦难治
滞血发热 其人脉澁 必有潄水之证 必有呕恶痰涎之证 必有两脚厥冷之证 亦有小腹结急之证 或唾红 或鼻衄 使滞血一通黑物流利则热不復作矣
阴虚火动 凡发热咳嗽 吐痰咯血 午后至夜发热 面赤脣红 小便赤澁 便是阴虚火动也○潮热盗汗 咳嗽痰盛 咯唾血 气力困怠 形容消瘦 腰痛脚痿 遗精梦泄 皆阴虚火动之证也
阴虚火动者难治 近世阴虚火动之疾 十无一活何也 盖其始也 飮食如旧 起居如常 惟痰嗽一二声 自谓无恙 讳疾忌医 灭身无悟 及蔓延日久 倒卧于床而坚氷已至 不可復救 余意揆之 方疾之始 必致证于三事而后可 三者维何 一要遇明医 二要肯服药 三要守禁戒 三者缺一不可治也
制火有方 儒者立敎曰 正心收心养心 皆所以防此火之动于妄也 医者立敎曰 恬澹虚无精神内守 亦所以遏此火之动于妄也○火不妄动 动由于心 静之一字 其心中之水乎○神静则心火自降 慾断则肾水自升
退热有法  退热之法 全在淸心 必用麦门冬灯心草白朮茯苓 盖心者一身之主宰而万事之本根 万令从心 心不淸则妄动而热不退 然热能伤血 血滞则气郁而热愈不退○退热之法 又在调血 法用川芎当归 心血一调 其热自退○若夫阳浮于外则 当敛以降之 法用参苓白朮散○凡热皆出于心 心血不可不淸○风火旣炽 当滋肾水
脏腑泻火药 君火者心火也 可以湿伏 可以水灭 黄连之属可以制之 相火者龙火也 不可以水灭 惟从其性而伏之 黄栢之属可以降之
通治火热药法  除热泻火 非甘寒不可也 有大热脉洪大 服苦寒剂而热不退者 加石膏○火盛者 不可骤用寒凉 必兼温散○火急甚者 必缓之○火盛癫狂 人壮气实者可用正治 氷水之类飮之 人虚者飮以生姜汤 若投氷水正治 立死○补阴则火自降○黄连 黄芩 白芍药 柴胡 知母 此皆苦寒之味 能泻五藏有余之火耳 ○若内伤劳倦 为阳虚之病 以甘温之剂除之 如参芪甘草之属○若相火炽盛 日渐煎熬 为血虚之病 以甘寒之剂降之 如当归地黄之属○若心火亢极 为阳强之病 以咸冷之剂折之 如大黄朴硝之属○若肾水受伤眞阴失守 为阴虚之病 以壮水之主制之 如生地黄玄参之属○若命门火衰 为阳脱之病 以温热之剂济之 如附子乾姜之属○若胃虚食冷 郁遏阳气 为火郁之病 以升散之剂发之 如升麻葛根之属
内伤
食药疗病 安身之本必须于食 救疾之道惟在于药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 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 故食能排邪而安藏府 药能恬神养性以资血气 为人子者不可不知此二事 是故君父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故孝子深知食药二性可也
水谷为养命之本 天地间养人性命者惟五谷耳 备土之德 得气之中和 故其味淡甘而性和平 大补而渗泄 乃可久食而无厌 是大有功于人者在药则不然 虽参芪性亦偏 况攻击者乎○世俗以肉为补性之物 然肉无补性 惟补阳而 今之虚损者不在于阳而在于阴 以肉补阴 犹缘木而求鱼也○人无根本 水食为命 盖脾胃属土 主纳水谷 人之根本也
水谷之精化阴阳行荣卫 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 经气归于肺 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 留于四藏 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 气口成寸 以决死生○飮入于胃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 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荣卫之行柰何 曰 谷始入于胃 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 以漑五藏 别出两行荣卫之道 其大气之薄而不行者 积于胸中 命曰气海 出于肺 循咽喉 故呼则出吸则入 天地之精气 其大数常出三入一 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 一日则气少矣○平人 谷入于胃脉道乃行 水入于经其血乃成 水去则荣散 谷消则卫亡 荣散卫亡神无所依○水谷入胃 其浊者为渣滓下出幽门 达大小肠而为粪 以出于谷道 其淸者倏然而化为气 依脾气而上升于肺 其至淸而至精者 由肺而灌漑乎四体而为汗涎津唾 助血脉益气力 为生生不息之运用也 其淸中之浊者下入膀胱而为尿 以出乎小便耳  其未入而在膀胱之外者尙为浊气 旣入而在膀胱之内者卽化为水也
内伤有飮食伤劳倦伤二因 飮养阳气 食养阴气 飮食无过则 入于口达于脾胃 入于鼻藏于心肺 气味相承 阴阳和调 神乃自生 盖精顺五气以为灵 若食气相恶则伤其精 神受五味以成体 若食味不调则伤其形也○夫胃为淸纯冲和之气人之所赖以为生者也 若谋虑神劳 动作形苦 嗜慾无节 思想不遂 飮食失宜 药饵违法 皆能致伤 旣伤之后须用调补 恬不知怪而乃恣意犯禁 旧染之证尙未消遣 方生之证与日俱积 吾见医药将日不暇 给而伤败之 胃气无復 完全之望 去死近矣○劳倦伤 飮食伤 二者不可混而为一 劳倦伤诚不足也 飮食伤尤当于不足之中 分其有余不足也 何者 盖飢饿不飮食与飮食太过 虽皆失节 然必明其两者之分 夫飢饿不飮食者胃气空虚 此为不足 固失节也 飮食自倍而停滞者胃气受伤 此不足之中兼有余 亦失节也○劳倦伤亦有二焉 劳力纯乎伤气 劳心兼伤乎血 房劳伤肾 与劳倦相似 七情动气脉 与飮食无二○劳倦伤 手按心口不痛  飮食伤 手按心口刺痛
食伤证 飮食自倍 肠胃乃伤○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府○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 肠澼为痔○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註曰阴谓五藏也○伤食之证 气口脉必紧盛 胸膈必痞塞 噫气如败卵气臭 亦有头痛身热 但身不痛为异耳○伤食 因多食 飮食不能运化停于胸腹 饱闷恶食不食 嗳气作酸 下泄臭屁 或腹痛吐泻 重则发热头痛 左手关脉平和右手关脉紧盛 此伤食也○盖食物饱甚 耗气非一 或食不下而上涌呕吐 以耗灵源 或飮不消而作痰咯唾 以耗神水 大便频数而泄 耗谷气之化生 溲便滑利而浊 耗源泉之浸润 至于精淸冷而下漏 汗淋沥而自泄 莫不由 食物之过伤 滋味之太厚也○凡饱则伤肺 飢则伤气
食伤治法 食者有形之物 伤之则宜损其谷 其次莫若消导 稍重则攻化 尤重则或吐之或下之○夫飢饿不飮食 与飮食太过 虽皆失节 然必明其两者之分 夫飢饿胃虚此为不足 飮食停滞者此为有余 惟其不足故补益 惟其有余故消导 人之盛衰不同 又有物滞气伤 必须补益消导兼行者 亦有物暂滞而气不甚伤 宜消导独行不须补益者 亦有旣停滞而復自化 不须消导但当补益者 易老枳朮丸东垣橘皮枳朮丸 虽曰消导 固有补益之意存乎 其间若所滞之物 非枳朮丸所能去则 备急丸煮黄丸当推逐而去之 观乎此则知消导补益之理矣○伤食则 必恶食 胸中有物 宜导痰补脾○补脾胃药内 必用心经药 盖火能生土故也 古方用益智仁 正是此意○食伤有消导补益两法 当分而治之
食伤消导之剂 食积在中下脘者 宜下以逐之○伤肉 多腹胀○食麦多 令人腹胀○凡人感之生 足少阳甲胆先化 万物之根蒂也 飮食入胃荣气上行卽少阳甲胆之气也 夫荷叶之物 中央空象震卦之体 色靑象风木者也 食药感此气之化 胃气何由不上升乎 以为引用 可谓 远识深虑合于道也
食伤补益之剂 脾胃弱而飮食难任者 不可一槩用剋伐之 宜补之自然能食○宿食吐下后 气虚 宜补
酒伤 酒入于胃则 络脉满而经脉虚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阴气虚则阳气入 阳气入则胃不和 胃不和则精气竭 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醉饱入房则 气聚脾中而不得散 酒气与谷气相薄 热盛于中 故热遍于身内 热而尿赤也○因而大飮则气逆 註曰 飮多则肺布叶擧 故气逆而上奔也○酒者五谷之津液米麴之华英 虽能益人 亦能损人 何者 酒有大热大毒 大寒凝海惟酒不氷 是其热也 飮之昏乱易人本性 是其毒也 若辟风寒 宣血脉 消邪气 引药势 无过于酒也 若醉飮过度盆倾斗量 毒气攻心 穿肠腐脇 神昏错谬 目不见物 此则丧生之本也○东垣曰 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 乃无形之物也 若伤之 止当发散 汗出则愈矣 其次莫如利小便 使上下分消其湿可也○酒 虽与水同体 然伤于肠胃则升之不散降之不下 郁于气分无形之位 盖逐气升降而半有消耗之矣 今人飮醇酒则小便少 此其可验 故治法宜汗宜利小便为上策 东垣 以为无形之物 固不可 后人 以伤飮食同治 亦不可○酒性虽热 体同于水 今东垣乃谓飮者无形之气 此亦不能无疑也 旣待发汗利小便以去之 其可谓无形之气乎
飮酒禁忌 酒客病不可服桂枝汤 得汤则呕 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凡甘物 皆宜忌之 ○勿飮浊酒食麪 使塞气孔○凡面白人不可多飮酒 耗血故也○酒不过三盃 多则伤五藏 乱性发狂○飮酒不欲过多 多则速吐之为佳○醉后不可强食 或发痈疽○醉卧当风使人失音○醉饱不可走车马及跳越○醉不可入房 小者面?咳嗽 大者伤絶藏脉损寿命○酒 虽可以陶性情通血脉 自然招风败肾烂肠腐脇 莫过于此  饱食之后尤宜忌之 飮酒不宜麤及速 恐伤破肺也 当酒未醒大渴之际 不可喫水及啜茶 多被酒引入肾藏 为停毒之水 令腰脚重坠 膀胱冷痛 兼水肿消渴挛躄之疾
酒毒变为诸病 醇酒之性大热有大毒 淸香美味旣适于口 行气和血亦宜于体 由是飮者不自觉其过于多也 不知酒性喜升气必随之 痰郁于上尿澁于下 肺受贼邪金体必燥 恣飮寒凉 其热内郁肺气得热必大伤耗 其始也病浅 或呕吐 或自汗 或疮痍 或鼻? 或自泄 或心脾痛 尙可发散而去之 及其久而病深则为消渴 为黄疸 为肺痿 为内痔 为鼓胀 为失明 为哮喘 为劳嗽 为癫癎 为难明之疾 倘非具眼未易处治 可不谨乎○久飮酒者藏府积毒 致令蒸筋 伤神 损寿
醒酒令不醉 酒醉 宜以热汤漱口 盖其毒在齿也 大醉则以热汤于密室 洗面数次 梳头数十遍卽醒
劳倦伤 阴虚生内热柰何 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此内伤之原也 此阴虚 盖指身中之阴气与水谷之味耳○喜怒不节 起居不时 有所劳倦 皆损其气 气衰则火旺 火旺则乘脾土 脾主四肢 故困热 无气以动 懒于言语 动作喘乏 表热自汗 心烦不安 当安心静坐以养其气 以甘寒泻其热火 酸味收其散气 甘温调其中气○劳则气散 气短 喘且汗出 内外皆越 故气耗矣
辨内外伤证 外感内伤乃病之大关键 于此昧焉何足云医 丹溪云 内伤证皆以补元气为主 看所挟而兼用药 但先生之言 引而不发 予今补之 如内伤挟外感者则 于补中益气汤内 春加川芎防风柴胡荆芥紫苏薄荷 夏加乾葛石膏麦门冬薄荷倍升柴 秋加羌活防风荆芥 冬加麻黄桂枝乾姜之类○或外感挟内伤 内伤挟外感 或食积类伤寒 当明辨治之○若显内证多者 则是内伤重而外感轻 当以补养为先○若显外证多者 则是外感重而内伤轻 宜以发散为急
辨恶寒 伤寒恶寒 虽近猛火 不除○内伤恶寒 稍就温暖卽止 但见风寒 便恶之也
辨恶风 伤寒恶风 不耐一切风寒○内伤恶风 偏恶些少贼风 避居密室则不恶矣
辨发热 外感发热 无休歇 日晡转剧 直待汗下方退○内伤发热 时作时止 或自袒裸 亦便淸凉矣
辨身痛 外感 筋骨疼痛 或百节皆痛○内伤 但四肢不收 无气以动 困怠嗜卧而已
辨寒热 外感寒热 齐作而无间以甚○内伤寒热 微而间作 或不齐
辨头痛 外感头痛 常常有之 直待传经入里方罢○内伤头痛 有时而作 有时而止
辨气力 外感 邪气有余 壮厉有力○内伤 神思昏怠 气弱困懒
辨手心 外感 手背热而手心不热○内伤 手心热而手背不热
辨烦渴 外感 邪气传经入里则大渴○内伤 邪在血脉中 故不渴 间有渴亦不甚
辨口味 外感 虽不能食而知谷肉之味○内伤 虽飮食而不知其味
辨鼻息 外感 鼻塞 流涕 声重 气壅○内伤 鼻息和缓 但不调
辨言语 外感言语 高厉有力 先轻后重○内伤言语 困弱无力 懒于言语
辨脉候 外感 则人迎脉浮紧或洪大而数○内伤 则气口脉紧盛或滑而疾
劳倦伤治法 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 夫劳则动之太过而神不宁矣 故温之温也者养也 温之者所以调其飮食 适其起居 澄心息虑 从容以待其眞气之復常也 礼记所谓柔色以温之 正同此义 今东垣 乃以温为温凉之温 谓宜温药以补元气而泻火邪 又易损者益之为损者温之 又以温能除大热为内经所云而遍 故内经并无此语 不能无疑也 又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其温字亦是滋养之义 非指温药也○劳倦亦有二焉 劳力纯乎伤气 劳心兼伤乎血○房劳伤肾证 与劳倦相似 均一内伤发热证也 劳倦因阳气之下陷 宜补其气以升提之 房劳因阳火之上升 宜滋其阴以降下之 一升一降逈然不同○七情动气脉 与飮食无二 盖飮食七情 俱能闭塞三焦 熏蒸肺胃淸道 肺为气主 由是而失其传化之常 所以气口脉独紧且盛 其证呕泄痞满腹痛亦相似 但伤食则恶食 七情则虽作饱亦不恶食○如气浮心乱 宜鎭固之卽愈◎飮食失时 劳役过度 脾胃虚弱 中气不足 以补中益气汤为主 夫脾胃一虚肺气先絶 故用黄芪 以益皮毛而闭腠理 不令自汗上喘气短 损其元气 用人参以补之 心火乘脾 用灸甘草之甘温 以泻火热而补胃中元气 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缩者 宜多用之 此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 白朮苦甘温 除胃中热 利腰脐间血 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 升胃中之淸气 又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味 上升 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 又缓带脉之缩急 当归以和血脉 橘红以理胸中之气 助阳气上升 以散滞气 此立方本旨也 凡脾胃不足之证 须用升麻柴胡 引脾胃中淸气 行于阳道及诸经 生发阴阳之气 故凡治脾胃药 多以升阳补气 名之者此也○盖血脱益气 古圣人之法也 先理胃气 以助生发之气
内伤病脾胃虚实 脾胃俱实 则过时而不飢 多食而不伤○脾胃俱虚 则不能食而瘦 与食则少食 不与则不思食 飢饱不知○食少而肥者 虽肥而四肢不擧 盖脾困邪胜也○食多而瘦者 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 虽多食而不能生肌肉也
内伤脾胃则不思食不嗜食 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 曰 精气幷于脾 热气留于胃 胃热则消谷 谷消故善飢 胃气上则胃脘寒 故不嗜食也○脉小而寒者不嗜食○太阴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 故恶食臭也○恶闻食臭者 膀胱移热于小肠也○口多嗜味 阴虚火动故也 阴虚则口中有味 阳虚则口中无味○恶食者胸中有物 宜导痰补脾○忧抑伤脾 不思飮食○劳役失食 胃虚○脾胃气虚则不能运化水谷 水谷停积则为湿痰 曰补气 曰治痰 曰燥湿 三者不可偏癈○不思飮食 食不化 食后倒饱者 脾虚也
食后昏困 食入则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 脾虚弱也○若脾胃不节 损其胃气 不能剋化 散于肝 归于心 溢于肺 食入则昏冒欲睡 得卧则食在一边 气暂得舒 是知升发之气不行也○劳伤者 过于劳役 耗损元气 脾胃虚衰 不任风寒 故昏冒
不嗜飮食由下元阳衰 不进食 服补脾药不效者 盖肾气怯弱眞元衰削 是以不能消化飮食 譬之鼎釜之中 置诸米谷 下无火力 终日米不熟 其何能化○凡飮食不进 由房劳过度 眞火衰弱 不能熏蒸脾土 以致中州不运 胸膈痞塞 飮食不消 古人云补肾不如补脾 予谓补脾不若补肾 若丹田眞火上蒸脾土 脾土温和则膈开能食
内伤病始为热中终为寒中 凡内伤脾胃之证 始则四肢困热 无气以动 表热自汗 心烦不安 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为内热之证 宜以甘温补中○内伤病 始为热中○凡脾胃之证 调治差误 或妄下之 则末传为寒中 復遇时寒则四肢厥逆 心胃绞痛 冷汗出 夫六气之胜皆能为病 惟寒毒最重 阴主杀故也○因飢困劳役 致面红目赤 身热引飮 其脉洪大而虚 重按全无 此血虚发热 证似白虎 惟脉不长实为辨耳 误服白虎 必死
内伤变为诸病 未气之初病也 其端甚微 或因些少飮食不谨 或外冒六气 或内感七情 或食味过厚 偏助阳气 积成膈热 或资禀素实表密无汗 或性急多怒阴火炎上 以致津液不行 淸浊相干 气为之病 或痞或痛 或不思食 或噎噫腐气 或呑酸 或嘈杂 或膨满 不求其原便认为寒 遽以辛香燥热之剂投之 旧疾被劫暂开 浊液易于攒聚 或半月或一月前病復作 如此蔓延 自气成积 自积成痰 此为痰为飮为呑酸之由也 良工未遇谬药又行 痰挟汚血遂成窠囊 于是为痞为痛为呕为吐为噎膈反胃之次第也
呑酸吐酸 呑酸者水刺心也 吐酸者吐出酸水也○木味为酸 如飮食热则易为酸也○湿热在胃口上 飮食入胃 被湿热 郁遏其食 不得传化 故作酸也 如谷肉在器久则易为酸也○东垣曰 内经病机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伤寒论曰呕家虽有阳明证愼不可下 以杂病论之 呕吐酸水者甚则酸水浸其心 不任其苦 其次则吐出酸水 令上下牙酸澁 不能相对以辛热 热剂疗之必差矣 若以病机之法作热攻之者误矣○呑酸与吐酸不同 吐酸 是吐出酸水如醋 盖平时津液 随上升之气 郁积而成 郁积之久 湿中生热 故从木化遂作酸味 非热而何 其不能自涌而出 伏于肺胃之间 咯不出嚥不下 肌表得风寒则内郁 愈郁而酸味刺心 肌表得温煖或得香热汤丸 亦可暂解 内经言热者言其本也 东垣言寒者言其末也○内经以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惟李东垣独以为寒 诚一偏之见也 河间原病式曰 酸者肝木之味也 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 故为酸 是以肝热则口酸也 所以中酸 不宜食粘滑油腻者 谓能令气郁不通畅 故宜飡粝食菜蔬者 能令气之通利也○呑酸 宜节厚味 必蔬食自养则病易安○朝食甘美 至脯时 心腹刺 酸吐出 此血虚火盛○痰火停食 一日半日腐化 酸水吐出黄臭 或醋心不安
嘈杂 嘈杂之证 似飢不飢 似痛不痛 而有懊憹 不自宁之况者是也 其证或兼嗳气 或兼痞满 或兼恶心 渐至胃脘作痛 皆痰火之为患也○治法消痰降火 健脾行湿 壮其本元则安○嘈杂 只是痰因火动 令人心嘈 似飢非飢 有积有热也○五更心嘈者 思虑伤心 血虚也 宜养血
懊憹 乃虚烦之剧 懊者懊恼之懊 憹者郁闷之貌 卽心中懊懊恼恼烦烦憹憹郁郁然 不舒畅 愤然无柰 比之烦闷而甚者也 许学士所谓懊憹 终夕不得卧 心中无晓会处者是也○懊憹 心中不自如也 比烦燥更甚 伤寒表证误下 阳气内陷 心下固硬者则为结胸 若胃气空虚客热在膈 短气烦躁 微疼则为懊憹 懊憹者烦不得眠 飢不能食也 治同嘈杂
噫气 噫饱气 俗作嗳气○噫属心脾○足太阴之脉病 是动则病腹胀善噫○寒气客于胃 厥逆从下上散 復出于胃 故为噫 补足太阴阳明○太阴病所谓上走心为噫者 阴盛而上走于阳明 阳明络属心 故上走而为噫也○心为噫○寸脉紧 寒之实也 寒在上焦 胸中必满而噫○上焦竭善噫 何也 曰 上焦受中焦气 未和不能消 故能噫耳○上焦不归者噫而呑酸 不归不至也 上焦之气不至其部则物不能传化 故噫而酢呑○寸口脉弱而缓 弱者阳气不足 缓者胃气有余 噫而呑酸食卒不下 气塡于膈上○伤寒噫气 何气使然 曰 胸中气不交故也 少阴经至胸中 交于厥阴 水火相传而有声 故噫气也○噫气者转出食气也 胃中郁火 膈上稠痰 飮食郁成○气实噫者 食罢噫转腐气 甚则物亦噫 湿热所致○气虚噫者 浊气塡胸也 不因飮食常噫者虚也 盖胃有浊气膈有湿痰 俱能发噫○痰在中焦 作噫气呑酸 胃脘当心而痛 或呕淸水恶心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凡喜怒悲忿忧思恐惧皆损元气 心者神之舍 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火者七神之贼也 故曰阴火太盛 经营之气不能颐养于神 乃脉病也 人心之神 眞气之别名也 得血则生 血生则脉旺 脉者神之舍 若心生凝滞则七神离形而脉中惟有火矣 善治斯病者 惟在调和脾胃 使心无凝滞 或生欢欣 或逢喜事 或天气暄暖 或居温和 或食滋味 或见可欲事 则慧然如无病矣 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
内伤将理法 服药后 若喜食 一二日不可饱食 恐胃再伤 须少进美食 助其药力 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 愼不可淡食 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 可以少役形体 使胃气得转运升发 愼勿大劳役 使气復伤 若脾胃得安静尤佳 若胃气稍强 少食 果以助谷药之力 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是也○胃恶热而喜淸冷 大肠恶淸冷而喜热 两者不和何以调之 曰 调此者 飮食衣服亦欲适寒温 寒无凄凔 暑无出汗 飮食热无灼灼 寒无凔凔 寒温中适 故气将持 乃不致邪僻也○五味淡薄 令人神爽气淸○飮食欲相接而温和 宜食多而肉少○一切肉 惟须煮烂停冷食之 食毕当漱口数过 勿食生肉伤胃○茶之为物 四时皆不可多喫 令人下焦虚冷 惟饱食后 煖飮一两盏不妨 盖能消食故也○茹性至冷 菜苽虽治气 又能暗人耳目 此等物 四时皆不可多食 老人尤宜忌之○脾好音乐 夜食多则脾不磨 周礼曰乐以侑食 盖脾好音声 丝竹耳纔闻 脾卽磨矣○每食讫 以手摩面及腹数百遍 又行步踌躇 计使中数里来则食易消 令人能飮食无百病○饱食卽卧 或不消 成积聚○夜 勿过醉饱○行住坐卧各得其宜 不可至疲倦
五味过伤为病 酸主筋 多食之令人癃(小便不通)○咸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 多食之令人洞心(心液为汗 洞心谓汗出也)○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悗与闷同)○多食咸则脉凝澁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而脣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髮落
不伏水土病与内伤同 四方之气温凉不同 随方嗜欲因以成性 若移其旧土 多不习伏 必因飮食以入肠胃 肠胃不习 疾病必生 故曰不伏水土也○不伏水土之疾 与瘴同源 夫平原土坚水热 山谷土润水冷 俱以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皆可随水土风气冷热加减用之 然以扶脾胃为本 凡纵酒色 及食鱼肉 果菜 笋蕨生冷 糯饭 烧酒 及油炒 酱煿 鷄鹅 麪食 过飢过饱 歇卧处有秽气 半夜失盖 早行沾露 空腹出外 皆能发瘴 仕宦商卖游外 俱宜节飮食愼起居以防之 大槩与湿瘴同治
食厥 凡人卒然晕倒 口噤不能言 目不识人 四肢不擧等证 多因飮食过度 变为异常之疾 必须审问 若果因飮食之后 或着气恼 多用姜盐汤多灌探吐之后 服加味六君子汤卽愈
食积类伤寒 伤食成积亦能发热头痛 证似伤寒
内伤飮食宜吐 宿食在上脘 当吐之○食塞胸中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 其人当吐 不吐者死○飮食不消在胸膈间 兀兀反覆欲吐 甚者用瓜蔕散 轻者温盐汤多飮探吐之○飮酒过多 速吐之为佳
内伤飮食宜下 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 曰脉浮而大按之反澁 故知有宿食 宜下之○脉数而滑者此有宿食 宜下之○食在中下脘者 宜下以逐之
禁忌法 凡飮食中忌食 大咸大辛蒜韭五辣醋大料物姜桂之类 皆伤元气○药中泽泻茯苓猪苓灯心琥珀通草木通滑石之类 皆泻阳气 勿服之
虚劳
虚劳病源 损脉之为病奈何 然一损损于皮毛 皮聚而毛落 二损损于血脉 血脉虚少 不能荣于藏府 三损损于肌肉 肌肉消瘦飮食不为肌肤 四损损于筋 筋缓不能自收持 五损损于骨 骨痿不能起于床 反此者至脉之病也 损脉从上下 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 至脉从下上 皮聚而毛落者亦死○虚损之疾 寒热因虚而感也 感寒则损阳 阳虚则阴盛 故损自上而下 治之宜辛甘淡 过于胃则不可治也 感热则损阴 阴虚则阳盛 故损自下而上 治之宜以苦酸咸 过于脾则不可治也 自上而下者 一损损于肺 皮聚而毛落 二损损于心 血脉虚少 不能荣于藏府 妇人则月水不通 三损损于胃 飮食不为肌肤 自下而上者 一损损于肾 骨痿不能起于床 二损损于肝 筋缓不能自收持 三损损于脾 飮食不能消化 论曰心肺损而色败 肝肾损而形痿 谷不能消而脾损 感此病者皆损之病 渐渍之深 皆虚劳之疾也○夫众病积聚 皆起于虚 虚生百病○世人 惟知百病生于心而不知百病生于肾 飮酒食肉醉饱 入房不谨节慾 妄为伤精则肾水空虚 不能平其心火 心火纵炎伤其肺金 是絶水之源 金水衰亏不能胜其肝木 肝木盛则剋脾土而反生火 火独旺而不生化 故阳有余阴不足 独热而不久矣
虚劳证 虚者皮毛肌肉筋脉骨髓气血津液不足是也○凡飮食减少 精神昏短 遗精梦泄 腰背胸脇筋骨引痛 潮热自汗 痰盛咳嗽 是虚劳常证也○皮虚则热 脉虚则惊 肉虚则重 筋虚则急 骨虚则痛 髓虚则堕 肠虚则泄 三阳实三阴虚汗不出 三阴实三阳虚汗不止○诸虚不足 荣卫俱竭 五劳七伤 骨蒸潮热 腰背拘急 百节痠疼 夜多盗汗 心常惊惕 咽燥脣焦 嗜卧少力 肌肤瘦悴 咳嗽多痰 咯唾血丝 寒热往来 颊赤神昏 专不进食 服热药则烦躁上冲 服凉药则膈满腹痛 最难为治
五劳证 五劳者 心劳血损 肝劳神损 脾劳食损 肺劳气损 肾劳精损也◎忽喜怒 大便苦难 口内生疮 此为心劳○面目乾黑 精神不定 不能独卧 目视不明 频频下泪 此为肝劳○口苦舌强 呕逆醋心 气胀脣焦 此为脾劳○短气面肿 鼻不闻香 咳嗽唾痰 两脇胀痛 喘息不定 此为肺劳○小便黄赤 兼有余沥 腰痛耳鸣 夜间多梦 此为肾劳◎曲运神机为心之劳 其证血少面无色 惊悸 盗汗梦遗 极则心痛咽肿○尽力谋虑为肝之劳 其证筋骨拘挛 极则头目昏眩 ○意外过思为脾之劳 其证胀满少食 极则吐泻肉削 四肢倦怠○预事而忧为肺之劳 其证气乏 心腹冷痛 极则毛焦津枯 咳嗽闹热○矜持志节为肾之劳 其证腰脊痛 遗精白浊 极则面垢脊痛◎心劳则口舌生疮 语澁 肌瘦○肝劳则脇痛 关格不通○脾劳则气急 肌痺 多汗○肺劳则气喘面肿 口燥咽乾○肾劳则尿赤阴疮 耳鸣面黑
六极证 数转筋 十指爪甲皆痛 为筋极○牙齿动 手足痛 不能久立 为骨极○面无血色 头髮堕落 为血极○身上往往如鼠走 体上乾黑 为肉极○气少无力 身无膏泽 翕翕羸瘦 眼无精光 立不能定 身体苦痒搔之生疮 此为精极○胸脇逆满 恒欲大怒 气少不能言 此为气极
七伤证 虚损之疾 生自五劳 卽生六极 復生七伤○阴寒 阴痿 里急 精漏 精少 精淸 小便数○阴汗 精寒 精淸 精少 囊下湿痒 小便澁数 夜梦阴人 其病皆小便赤热 或如鍼刺
人身阳有余阴不足 天为阳而运于地之外 地为阴而居乎中 天之大气擧之 日实也属阳而运于月之外 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 人受天地之气 以生天之阳气为气 地之阴气为血 故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 气常有余而血常不足也○人之一身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故滋阴补血之药 自幼至老不可缺也
辨气虚血虚阳虚阴虚 形肥而面浮白者阳虚○形瘦而面苍黑者阴虚○房劳思虑伤心肾则阴血虚○飢饱劳役伤胃气则阳气虚 此伤证之至要也○呼吸少气 懒言语 动作无力 目无精光 面色晄白 此兼气虚也○虚脉多弦 弦而濡大无力为气虚○脉沉微无力为气虚甚○脉弦而微为血虚○脉澁而微为血虚甚○右脉浮而大或大而弦皆为虚劳 盖阳盛阴虚之证 暮多见之○右脉虚微细弦 为虚劳者 乃阴阳俱虚之证也 晨多见之
虚劳治法 劳倦之疾百脉空虚 非滋润粘腻之物以养之 不能实也 或者妄施金石燥热等药 以致气血乾涸 心肾不交 故火炎于上 为痰嗽 为咯血 为口乾 为五心热 水走于下 为遗精 为赤白浊 为小便滑数 误矣哉○虚损皆因水火不济 火降则血脉和畅 水升则精神充满 但以调和心肾为主兼补脾胃则飮食进而精神气血自生矣○治损之法 损其肺者益其气 损其心者调其荣血 损其脾者调其飮食适其寒温 损其肝者缓其中 损其肾者益其精○损其肝者缓其中 谓调血也 问曰当用何药以治之 答曰 当用四物汤 以其中有芍药故也○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谷肉果菜百味珍羞 无非补也 今之医者不通其法 惟知大补之道 轻则当归鹿茸天雄附子 重则乳石丹砂加之以灼艾 火转盛而水愈涸 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味 阴也 补精以阴求其本也 然乃谷菽果菜出于天赋 自然冲和之味 故有食人补阴之功 非烹饪调和偏厚之味出于人为者也○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温 养也 温存以养 使气自充 气充则形完矣 曰补曰温各有其旨 局方悉以温热药佐辅名曰温补 岂理也哉○虚损之证 峻补者乌附天雄姜桂之属 润补者鹿茸当归苁蓉之属 淸补者两门冬人参地黄之属也
阴虚用药 阴虚 卽血虚也○凡阴虚证 每日午后恶寒发热 至晩亦得微寒而解 脉必虚濡而数 絶类疟证 但疟脉弦而虚脉大弦为辨耳 若误作疟治 多致不救
阳虚用药 阳虚 卽气虚也○脉微弱 少气力 自汗不止者 阳虚
阴阳俱虚用药 阴阳俱虚 谓气血皆不足也
心虚药  心虚 血气不足 以成虚劳◎凡人年老有患无子者 有患白髮者 予曰 无子责乎肾 髮白责乎心 何则 肾主精精盛则孕成 心主血血盛则髮黑 今也 嗜慾无穷而亏其本然之眞 忧虑太过而损其天然之性 心君火也 肾相火也 君火动而相火翕然从之 相火动则天君亦瞀乱而不宁矣 是二者有相须之道焉 盖天地间不过阴阳五行而已 五行有相生者有相制者 今心火上炎由乎肾水亏而不能制耳 是髮白不独由于心也 肾精妄泄由乎心之所逼而使之 是无子不独由于肾也 今粗具一方 补血生精宁神降火 庶乎兼治
肝虚药  虚劳肝损 面无血色 筋缓 目暗◎凡男子 方当壮年而眞气犹怯 此乃禀赋素弱 非虚而然 僣燥之药尤宜速戒 滋益之方羣品稍众 药力细微难见功效 但固天元一气 使水升火降则五藏自和 百病不生
脾虚药  虚劳证 肌肉消瘦 飮食不进 此是脾虚
肺虚药  虚劳证 咳嗽痰盛 气急 或唾血 此为肺虚
肾虚药  肾藏有二左为肾右为命门 肾属水 水不足则为阴虚 命门属火 火不足则为阳虚◎六味地黄元 治虚劳 肾气衰弱 久新憔悴 寝汗发热 五藏齐损 瘦弱虚烦 骨蒸痿弱 脉沉而虚  此药专补左尺肾水 兼理脾胃 少年水亏火旺 阴虚之证 最宜服之  凡人年幼被诱慾太早者 根本受伤及禀赋薄者 又劚丧之过隐讳不敢实告 以致元气虚惫 或遗精盗汗 神疲力怯 飮食不生肌肉 面白 五心发热 夏先恶热 冬先怕寒 腰疼膝重 头晕目眩 故曰水一亏则火必胜 火动则肺金受剋而痰嗽作矣 或劳汗当风 面生粉刺则虚损成矣 宜服此药 可保无虞◎肾气丸 乃滋肺之源 以生肾水也 水泛为痰之圣药 血虚发热之神剂 又能补肝 盖肾肝之病同一治故也◎三一肾气丸 此药有补有泻 夫五藏藏精血者也 精血一虚 邪水乘之而为湿热 补者所以补其精血 泻者所以泻其湿热也 此方旣有知母黄栢以泻火 茯苓泽泻以渗湿 尤为备也○古方 如肾气丸固本丸补阴丸 俱是滋阴补血之剂 然固本丸 胸满有痰者忌之 补阴丸 脾虚有湿者忌之 惟肾气丸 专于补肾滋阴而兼理痰湿 最为切当 但品味数少 不足以尽其变 今将三方合而为一 名曰三一肾气丸 其间补泻兼施 庶乎可也
虚劳通治药 凡人四肢痿弱无力多困 未知阴阳先损 可用六味地黄元 春秋宜肾气丸 冬宜八味丸○戒曰 人妄服燥烈之药 谓药势偏有所胜而病生焉 犹悯苗不长而揠之也○盖三焦者 乃下焦元气生发之根蒂也
虚劳生死证 难经曰 七传者死 间藏者生 何谓也 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 间藏者传其子也 何以言之 假令心病传肺 肺病传肝 肝病传脾 脾病传肾 肾病传心 一藏不再伤 故言七传者死也 间藏者传其所生也 假令心传脾 脾传肺 肺传肾 肾传肝 肝传心 是子母相传 周而復始 如环无端 故言生也 今考之 经文所谓七传者只六传而已 谓一藏不再伤 按其数乃有四藏不再受伤也 夫此条言虚劳之证也 其所谓七传者 心病上必脱肾病传心一句 其一藏不再伤 当作三藏不再伤 皆传写之误耳 盖虚劳之证必始于肾经 五藏从相剋而逆传已尽 又復传于肾与心则水絶灭而火太旺 故死而不復再传彼之三藏矣 其有从相生而顺传者有生生不息之义 故间藏者生也
虚劳脉代证 虚劳不足 汗出而闷 脉结代 心动悸 行动如常 不出百日死 急者十余日死
煎厥证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絶 辟积于夏 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 耳闭不可以听 溃溃乎若坏都 汨汨乎不可止 註曰 以煎迫而气逆 因以煎厥为名 厥谓气逆也 夫目盲所视 耳闭厥听 大矣哉 房之为患也○治法 与阴虚火动同 当用滋阴降火之药
解?证 尺脉缓澁 谓之解? 释曰 尺为阴部肝肾主之 缓为热中 澁为无血 故谓之解? 解?者寒不寒 热不热 弱不弱 壮不壮 儜不可名 谓之解?也○髓伤则消烁 胻痠体解?然 不能行去○解者肌肉解散 ?者筋不束骨 其证似寒非寒 似热非热 四肢骨节解散 怠惰烦疼 飮食不美 或因伤酒 或中湿 或感冒风寒 或房事过多 或妇人经事不调 以此得病 宜通其气血 疎其腠理 以内伤兼外感药调之
注夏病 平人脉大为劳 极虚亦为劳 夫劳之为病 其脉浮大 手足烦热 阴寒精自出 脚痠削不能行 小腹虚满 春夏剧 秋冬瘥 俗谓之注夏病○大者热邪也 极虚者气损也 春夏剧者时助邪也 秋冬瘥者时胜邪也○属阴虚元气不足
二阳病 二阳之病 发心脾 有不得隐曲 女子不月 其传为风消 其传为息贲者 死不治 註曰 二阳 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 隐曲 谓隐蔽委曲之事也 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 心受之则血不流 脾受之则味不化 血不流故女子不月 味不化故男子少精 是以隐蔽委曲之事不能为也 由血虚精少 证属虚劳
难治不治证 虚劳之疾 不受补者难治○喉中生疮声哑者难治○久卧生胝疮者难治○虚极之病 火炎面红 发喘痰多 身热如火 趺肿溏泄 脉紧不食者死○五败死证  手足肿无文绞 心败○脣反黑无纹 肺败○面黑有疮 肝败○阴肿囊缩 肾败○脐突肿满 脾败○九死候者  手足靑○手足久肿○脉枯齿乾○语声散鼻虚张○脣寒冷宣露○脣肿齿焦○手循衣缝○汗出不流○舌卷卵缩○十絶证者  气短目视亭亭无精光 心絶○口鼻虚张气復短 肺絶○面靑眼视人不直数出泪 肝絶○面黑眼睛黄 素汗不流 肾絶○泄涎唾不觉时时妄语 脾絶○爪甲靑恶骂不休 胆絶○背脊痠疼 腰重反覆难 骨絶○面无精光 头髮自落 血絶○舌卷缩如红丹 嚥唾不得 足踝小肿 肉絶○髮直如麻 汗出不止 肠絶
霍乱
霍乱之因 土郁之发 民病呕吐霍乱注下○太阴所至 为中满霍乱吐下○岁土不及 风乃大行 民病飱泄霍乱 体重腹痛 筋骨摇倂○霍乱之病 皆因飮食 非关鬼邪○内有所积外有所感 阳不升阴不降 乖隔而成 非因鬼邪 皆飮食所致 此先哲确论也○霍乱者挥霍变乱也 凡人内素有郁热外又感寒 一时阴阳错乱 然病本因飮食失节生冷过度 以致湿热内甚 中焦失运 不能升降 是以上吐下泻○霍乱 或因飮冷 或冒寒 或失飢 或大怒 或乘舟车 伤动胃气 令人吐泻倂作 用药迟缓 须臾不救○霍乱多责于热 故夏秋为盛○霍乱之病 由风湿暍三气之合成也 风者肝木也 湿者脾土也 暍者心火也 肝主筋 故风急甚则转筋也 吐者暍也 心火炎上故呕吐也 泄者脾土也 脾湿下流 故泄泻也○皆脾热所生也 斯言为正
霍乱形证 霍乱证 心腹卒痛 呕吐下利 增寒壮热 头痛眩晕 先心痛则先吐 先腹痛则先利 心腹俱痛吐利并作 甚则转筋 入腹卽死○三焦为水谷之道路 邪在上焦则吐而不利 邪在下焦则利而不吐 邪在中焦则吐利并作 病因飮食不节 淸浊相干 阴阳乖隔 轻者只曰吐利 重者挥霍变乱乃曰霍乱 因邪入脾胃 故发为吐利○霍乱一证 夏秋为多 寒月亦有之 盖有伏暑而作○人之藏府冷热不调 或飮食不节生冷过多 或起居失宜露卧当风 使风冷之气归于三焦 传于脾胃 脾胃得冷 不能消化水谷 致令眞邪相干 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 心腹疼痛发作吐利 有心痛而先吐者 有腹痛而先利者 有吐利俱发者 有发热头痛体疼而復吐利虚烦者 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 或转筋拘急疼痛者 或但呕而无物出者 或四肢逆冷烦闷昏塞而欲死者 随证治之
霍乱有乾有湿 此病有乾霍乱湿霍乱 乾霍乱死者多 湿霍乱死者少 盖吐利则所伤之物得以泄出 虽甚重 胃中水谷泄尽则止矣 所以死者少也 乾霍乱死者多者以其上不得吐下不得利则所伤之物不得出泄 壅闭正气 隔絶阴阳 烦扰 闷躁 喘胀而死矣
乾霍乱治法 吐利不得 谓之乾霍乱○乾霍乱者忽然心腹胀满刺痛 状若神灵所附 吐利不得 顷刻之间 使致闷絶 急用盐汤吐之○乾霍乱最难治 死在须臾 升降不通故也 当先吐以提其气之横格 不可用凉药○乾霍乱者气痞于中 吐利不得 所伤之物壅闭正气 关格阴阳 烦躁喘胀者必死 急用吐法 鍼委中出血○一名绞肠沙 腹痛不可忍 或手足厥冷 乃肠胃绞缩在腹也
湿霍乱治法 上吐下泻 谓之湿霍乱○凡霍乱吐泻 渴为热 不渴为寒○霍乱乃湿热兼风木为害 治宜散风寒利湿降火
霍乱后转筋 阳明属胃与大肠 以养宗筋 暴吐暴泻 津液骤亡 宗筋失其所养 故轻者两脚转筋而已 重者遍体转筋 入腹手足厥冷 危甚风烛矣
霍乱后烦渴 吐泻旣多 津液暴亡 以致烦渴引飮不止
霍乱后虚烦 霍乱后 虚烦不得眠 或热渴
禁忌法 霍乱吐泻之时 切勿与谷食 虽米汤一呷下咽立死 必待吐泻止 过半日 飢甚方可与稀粥 以渐而将息
不治证 脉洪大可治 脉微而囊缩舌卷者不治○乾霍乱吐泻不得 胸腹胀硬 面脣靑黑 手足冷过肘膝 六脉伏絶 气喘急 舌短囊缩者死○脉微迟气少不语为难治○大渴大躁大汗遗尿者死
呕吐
呕吐之因 诸呕吐逆冲上皆属于火○胃膈热甚则为呕 火气炎上之象也○呕吐哕者俱属于胃 胃者緫司也 以其气血多少为异耳 呕者阳明也阳明多血多气 故有声有物 气血俱病也 吐者太阳也太阳多血少气 故有物无声 乃血病也 以橘红为主 哕者少阳也少阳多气少血 故有声无物 乃气病也 以半夏为主 究其三者之源 皆因脾气虚弱 或因寒气客胃 或因飮食所伤而致○湿呕者有物有声食已则呕 乾呕者空呕无物 緫属阳明气血俱病 故呕比吐为重也○刘河间谓 呕者火气炎上 此特一端耳 有痰隔中焦食不得下者 有气逆者 有寒气郁于胃口者 有食滞心肺之分新食不得下而反出者 有胃中有火与痰而呕者○呕家 虽有阳明证 愼不可下 逆之故也
呕吐治法 呕吐有冷热二证 冷者面靑 手足厥冷 食久乃吐○热者面赤 手足热 食已卽吐○大病后 胃热 虚烦而呕○时常口吐淸水 或冷涎自下涌上者脾热所致也○胃虚而呕者宜推扬谷气○欲知胃中有热 手足心皆热者 是为热也○停水而呕者心下怔忡○呕家有痈脓 不须治呕 脓尽自愈矣
恶心乾呕 恶心者欲吐不得吐 见飮食则心便恶之 虽曰恶心 实非心经之病 皆在胃口上○胃口有热有痰○恶心吐淸水 胃口有痰有热有虚 皆用生姜○乾呕者有声无物也
食痺吐食 食痺 谓食已心下痛 阴阴然不可名也 不可忍也 吐出痛乃止 此胃气逆而不下行也○痛而呕为寒 经云 寒气客于肠胃 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呕吐而脉弦者 肝胜于脾也  由风痰覇绊于脾胃之间 故恶心欲吐 飮食不下 当先实其脾土
吐病有三 气为上膈 属上焦 食已暴吐者今世谓之呕吐也○食飮入而还出为下膈 食晬时 乃反出之 属中下二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今世谓之膈气反胃○吐有三因 乃气积寒也 皆从三焦论之 上焦在胃口 上通天气 主纳而不出 中焦在中脘 上通天气下通地气 主腐熟水谷 下焦在脐下 下通地气 主出而不纳○上焦吐者皆从于气 气者天之阳也 其脉浮而洪 其证食已暴吐 渴欲飮水 大便燥结 气上冲胸而发痛 其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皆从于积 有阴有阳 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 其脉浮而弦 其证或先吐而后痛 或先痛而后吐 治法当以小毒药去其积 木香槟榔和其气○下焦吐者皆从于寒 地道也 其脉沉而迟 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小便淸利 大便秘而不通 治法宜以毒药通其闭塞 温其寒气 大便渐通 復以中焦药和之 不令大府结闭而自安也
噎膈反胃病因 三阳结谓之膈 註曰 三阳者大小肠俱热结也 盖小肠热结则血脉燥 大肠热结则不能便 膀胱热结则津液涸 三阳热结 脉必洪数有力 前后闭塞 下旣不通 必反而上行 所以噎食不下 纵下復出 乃阳火上行而不下降也○少阳所至 为呕涌溢食不下 此理明矣○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血液俱耗 胃脘乾藁 其藁在上近咽之下 水飮可行食物难入 间或可入入亦不多 名之曰噎 其藁在下与胃相近 食虽可入难尽入胃 良久復出 名之曰膈 亦曰反胃 大便秘少若羊屎然 名虽不同 病出一体○食下则胃脘当心而痛 须臾吐出 食出痛乃止 其藁在贲门 此上焦之噎膈也 或食物可下难尽入胃 良久復出 其藁在幽门 此中焦之噎膈也 其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其藁在关门 此下焦之噎膈也○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 名曰膈噎 膈者有拒格之意 卽膈食反胃也○丹溪曰 噎膈有五 五膈者忧恚寒热气也 在心脾之间 上下不通 或结于咽喉 时觉有所妨碍 吐之不出嚥之不下 由气郁痰结而然 五噎者忧食劳气思也 飮食卒然阻滞而不下 反胃也膈也噎也 受病皆同○噎当是神思间病 惟内观自养可以治之 其言深中病情○膈噎之证 不属虚 不属实 不属冷 不属热 乃神气中一点病耳○噎病皆生于血枯 血枯则燥矣 得病情合经旨者丹溪一人而已
噎膈反胃治法 噎病生于血乾 夫血者阴气也 阴主静 内外两静则藏府之火不起 而金水二气有养 阴血自生 肠胃津液传化合宜 何噎之有○曰胃脘乾藁果可治乎 曰 古方用人参以补肺 御米以解毒 竹沥以淸痰 乾姜以养血 粟米以实胃 密以润燥 姜以去秽 正是此意○噎膈反胃 大率属血虚 气虚 有痰 有热○多飮牛羊乳为上策 但不可以人乳代之 盖有七情烹饪之火故也 切不可用香燥药 宜薄滋味
呕吐噎膈反胃宜通大便 病人欲吐者切不可下 逆之故也○阳明之气下行则顺 今逆而上行 谨不可泄固也 然呕吐者每每大便秘结 上下壅遏 气不流行 盍思所以区画而利导之○阴虚 邪气逆上 窒塞呕哕 不足之病也 此地道不通 当通其闭 大便利则呕吐哕自止矣○呕吐证 忌用利药 此言其常 只呕吐而大小便不秘澁者利药所当忌也 若大小肠膀胱热结不通 上为呕吐隔食 若不用利药开通发泄则 呕吐何由而止乎 古人用三一承气汤 正是此意○通利大便 以开下焦之壅塞○呕吐家多大便秘结 虚冷者温而利之 若大便热结 用蜜导法或猪胆汁醋法
难治不治证 呕吐脉弱 小便自利 身微热而厥者虚极 难治○噎膈反胃证 年高者不治○粪如羊屎者不治 大肠无血故也○不淡飮食 不断房室者不治○气血俱虚者则口中多出沫 但见沫多出者必死○反胃 吐白沫者可治 吐黄沫者不可治
咳嗽
咳嗽病因 人感于寒 微则为咳 甚者为泄为痛○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秋伤于湿 上逆而咳 发为痿厥○形寒飮冷则伤肺 肺伤则咳嗽○秋伤于湿冬必咳嗽者 盖秋伤于湿积于脾也 大抵素秋之气 宜淸而肃 若反动之则气必上冲而为咳嗽 甚则动脾湿而为痰也 是知脾无留湿则虽伤肺气亦不为痰 若有痰而寒少热多 故咳嗽 咳嗽非专主乎肺病 以肺主皮毛而司于外 故风寒先能伤之也 经曰五藏六府皆能使人咳 非独肺也 各以其时主之而受病焉 非其时则传以与之也 所病不等 寒燥湿风火皆能令人咳 惟湿病 痰飮入胃 留之而不行 上入于肺则为嗽 假令湿在心经谓之热痰 湿在肝经谓之风痰 湿在肺经谓之气痰 湿在肾经谓之寒痰 所治不同 各随证用药○咳谓无痰而有声 肺气伤而不淸也 嗽谓无声而有痰 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者有痰而有声 因伤肺气 动于脾湿 故咳而兼嗽也○咳者声咳之咳 俗谓之嗽者是也 肺主气形寒飮冷则伤之 使气上而不下 逆而不收 冲击膈咽 令喉中遥遥如痒 习习如梗 是冷嗽 甚者续续不已 连连不息 坐卧不安 言语不竟 动引百骸 声闻四隣矣
咳嗽虽属肺亦有脏腑之异 咳嗽上气 厥在胸中 过在手阳明太阴○肺之令人咳何也 曰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愿闻其状 曰 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飮食入胃从肺 系上至于肺则肺寒 肺寒内外合邪 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 非其时则各传以与之 乘秋则肺先受邪 乘春则肝先受之 乘夏则心先受之 乘至阴则脾先受之 乘冬则肾先受之○何以异之 曰 肺咳之状 咳而喘息有音 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 咳则心痛 喉中吤吤如梗状 甚则咽肿喉痺 肝咳之状 咳则两脇下痛 甚则不可以转 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 咳则右胠下痛 阴阴引肩背 甚则不可以动 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 咳则腰背相引而痛 甚则咳涎○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曰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咳而呕 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 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 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 小肠咳状 咳而失气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 膀胱咳状咳而遗尿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三焦咳状咳而腹满 不欲食飮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使人多浊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嗽作有四时早晏之异 凡咳嗽 春是春升之气 夏是火炎上最重 秋是湿热伤肺 冬是风寒外束○大槩 春气上升宜润肺抑肝 夏火上炎宜淸金降火 秋湿热甚宜淸热泻湿 冬风寒重宜解表行痰 用药发散之后 以半夏等药逐去其痰 庶不再来○早晨嗽多者 胃中有食积 至此时 火气流入肺中○上半日嗽多 属胃中有实火○午后嗽多 属阴虚○黄昏嗽多 此火气浮于肺 不宜用凉药 当敛而降之○夜嗽 宜降阴分火
咳嗽诸证 咳因气动为声 嗽乃血化为痰 肺气动则咳 脾湿动则嗽 脾肺二藏俱动则咳嗽俱作也
风嗽 风乘肺则鼻塞声重 口乾喉痒 语未竟而咳○伤风咳者脉浮 增寒壮热 自汗恶风 口乾烦躁 鼻流淸涕 欲语未竟而咳
寒嗽 寒伤肺者 咳则胸紧 声哑○脉紧 增寒发热 无汗恶寒 烦躁不渴 遇寒而咳○风寒者鼻塞声重恶寒○一种咳嗽 每遇寒则发 乃寒包热也 解表则热自除○脾肺皆受寒邪则 面白脉弦 微涎出 口甘 水反侮土寡于畏也 腹中大寒 痰白作泡 口甘涎沫者 胃中寒而不和 以辛甘热去之
热嗽 伤于暑热而得咳则 口燥 声嘶 吐沫○伤暑咳者 脉数 烦热引飮口燥 或吐涎沫 声嘶 咯血○凡咳嗽 面赤 胸腹脇常热 惟足乍有凉 时其脉洪滑者热痰在内也
湿嗽 湿胜肺者 咳则身重 骨节烦疼洒淅○湿伤咳者脉细 骨节烦疼 四肢重着 或有汗小便不利
郁嗽 卽火咳甚者 乾咳而无痰 乃肾水焦枯 邪火独炎于肺○火郁者 有声痰少面赤者是也
劳嗽 虚劳咳嗽也○劳嗽者 盗汗出 兼痰多 作寒热 宜补阴淸金○酒色过度 虚劳少血 津液内耗 心火自炎 遂使燥热乘肺 咯唾脓血 上气涎潮 其嗽连续而不已○好色之人 元气虚弱 咳嗽不愈
食积嗽 因食积生痰 咳嗽 胸满 噫酸○有食积 面靑白黄色不常 面上如蟹瓜路 一黄一白者是也○食积嗽 非靑黛瓜蒌实 不除
气嗽 七气积伤 成咳嗽 痰涎凝结 或如败絮 或如梅核 滞塞咽喉 咯不出嚥不下 妇人多有之
痰嗽 者痰出嗽止 胸膈多满 盖湿痰在胃上 干于肺则必作咳嗽○痰嗽者 嗽动便有痰声 痰出则欲止也
乾嗽 者无痰有声是也 此证本于气澁 澁微者连咳十数声 方有痰出 澁甚者虽咳十嗽声 亦无痰出 是为乾咳嗽也○乾咳者 肺中无津液也○乾咳嗽极难治 此系火郁之证 乃痰郁火邪在肺中 用苦桔梗以开之 下用补阴降火之剂 不已则成劳 此不得志者有之○燥痰不出者 用蜜水吐之 烧生姜胡桃 皆治无痰而嗽者 以辛甘润其肺也
血嗽 瘀血咳嗽者 喉间有腥气 或吐唾血瘀 因打扑伤损而致
酒嗽 酒性大热 因伤 引飮冷 与热凝于胃中不散而成湿 故痰作咳嗽
久嗽 乃积痰久留肺脘 粘滞如胶 气不升降 或挟湿与酒而作
火嗽 有声痰少面赤者是也 或烦渴引飮 脉洪数○肺肾 乃人身之化源也
夜嗽 夜间咳嗽 属阴虚 宜降阴分火○凡夜嗽久嗽 多属肾气亏损 火炎水涸 或津液涌而为痰○治之用知母止嗽 勿用生姜 以其辛散故也
天行嗽 时令不正 人多感冒咳嗽
通治咳嗽药 咳而无痰者 以辛甘润其肺 故咳嗽治痰为先 治痰者下气为上 是以南星半夏 胜其痰而咳嗽自愈  枳壳橘红 利其气而痰飮自下○咳之为病有二 咳卽出痰者脾湿胜而痰滑也 有连咳十数不能出痰者肺燥胜而痰湿也 滑者宜南星半夏皂角灰之属 燥其脾  澁者宜枳壳紫苏杏仁之属 利其肺○外感久则郁热  内伤久则火炎 俱宜开郁润燥
喘证有八 喘急者 气因火郁而成稠痰 在肺胃也○喘者火气甚则气盛而息麤也○呼吸急促者谓之喘 喉中有声响者谓之哮 虚者气乏身冷痰如氷 实者气壮胸满身热便硬○喘者 肺主气 形寒飮冷则伤肺 故其气逆而上行冲 冲而气急 喝喝而息 数张口抬肩 摇身滚肚者也○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乃肺之络脉逆而不得随经上下故也○火气甚为夏热 衰为冬寒 故病寒则气衰而息微 病热则气盛而息麤○寒水为阴 主乎迟缓 热火为阳 主乎急数 是以寒则息迟气微 热则息数气盛而为喘也○ 喘 非风寒伤肺则痰火胀肺 风寒则祛散 痰火则疎导 但火急者亦不可纯用苦寒 宜温以切之○凡喘 未发以扶正气为主 已发以散邪为主
风寒喘 寻常感冒风寒 内郁肺胀 逆而为喘○冷喘则遇寒而发○肺寒肺虚 必有气乏表怯 冷痰如氷之证
痰喘 痰喘者 凡喘便有痰声○肺实肺热 必有壅盛胸满 外闹上炎之状○凡喘正发时 无痰而将愈 时却吐痰者乃痰在正发之时 闭塞不通而喘 当其时开其痰路则易安 宜桔梗瓜蒌仁枳壳杏仁苏叶前胡等 引出其痰 然后调其虚实
气喘 七情所伤 气急而无声响○惊忧气郁 惕惕闷闷 引息鼻张 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是也○喘者 上气急促 不能以息之谓也○气虚气短而喘 不可用苦寒之药 火盛故也 宜用人参蜜灸黄栢麦门冬地骨皮之类○气实人因服黄芪过多而喘 用三拗汤 以泻其气
火喘 手太阴之脉 是动则肺胀满膨膨而喘咳 所生病者咳嗽上气喘喝烦心胸满○是皆冲脉之火行于胸中而作也○平居则气平和 行动则气促而喘者是冲脉之火上攻也○火炎于肺胃而喘者乍进乍退 得食则减 食已则喘 大槩胃中有实火 膈上有稠痰 食入于咽 坠下稠痰 喘卽暂止 稍久食已入胃 反助其火 痰再升上 喘反大作 俗不知此 作胃虚治 以燥热之药 以火济火也○热喘者发于夏 不发于冬○华佗云 盛则为喘 减则为枯 活人书云 发喘者气有余也 凡看文字须会得本意 肺气若盛而有余则 当淸肃下行而不喘 以其火入于肺 衰与不足而为喘焉 故言盛者言肺中之火盛也 有余者言肺中之火有余也 故泻肺火以苦寒之剂 实补肺也
水喘 水气者漉漉有声 怔冲 喘息○病人飮水多 必暴喘满○水肿腹胀而喘者 盖喘必生胀 胀必生喘 二证相因皆小便不利 肺主气 先喘而后胀者 宜淸金降火而行水次之 脾主湿 先胀而后喘者 宜燥湿行水而淸金次之○支飮 喘不得卧 加短气倚息 其脉平○夫不得卧 卧则喘者 是水气之客也 水者循津液而流也 肾者水藏主津液 主卧与喘也○水喘 停飮 胸膈满闷 脚先肿也○因湿热太盛而为喘 邪气盛则实 实者宜下之○肺与肾 皆以至阴 积水喘急咳嗽 盖水乘之也
久喘 久病气短 不能接续 似喘非喘
胃虚喘 胃虚极则气上逆 抬肩撷肚 喘而不休○胃喘则身热而烦 经云 胃为气逆 又云 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府 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 上为喘呼 又云 阳明厥则喘而惋 惋则恶人 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厥逆连藏则死 连经则生 此胃喘
阴虚喘 血虚则阳无所依附而上奔○阴虚者气从脐下 直冲淸道而上 宜降气滋阴○阴虚喘 宜降心火 补眞阴 益精血○阴虚火动 痰喘不絶声者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凡喘不得卧 其脉浮按之虚而澁者为阴虚 去死不远 愼勿下之 必死
诸伤发喘嗽 凡人夜行则喘出于肾 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 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 淫气伤心 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 勇者气行则已 怯者着而为病也
喘嗽宜辨寒热 因风者遇风则嗽甚 因寒者値寒则嗽剧 因热者遇热则嗽卽发 更有一验甚的 但问遇夜飮酒夜间如何 若喫酒后嗽甚则有热也 喫酒了嗽减则有寒也 涎淸白者有寒也 黄浊者有热也
喘嗽宜分虚实 治法最要分肺虚实 若肺虚久嗽 宜补之 若肺实有火邪或新嗽 宜泻之○肺之生病嗽喘 大抵秋冬则实春夏则虚 若实则面赤飮水 身热痰盛 涕唾稠粘 或咽乾面肿 若虚则面白脱色 气少不语 喉中有声 痰唾淸利○肺感微寒 八九月间肺气大旺 病嗽者病必实 非久病也 宜泻之
喘嗽声嘶  乃血虚受热
喘嗽上气出于肾虚 夫肾虚为病 不能纳诸气以归元 故气逆而上咳嗽痰盛 或喘或胀 髓虚多唾 足冷骨痿 胸腹百骸俱为之牵掣 其嗽愈重 其声愈乾 君子当于受病之处 图之可也○抑犹有说焉 肺出气也 肾纳气也 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藏 凡咳嗽暴重 动引百骸 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 此肾虚不能收气也 毋徒从事于宁肺○咳嗽烦寃者 肾气之逆也
喘嗽熏药 久喘嗽 非此不除○久咳夜咳冬咳风入肺窍者 宜熏之
哮证 哮以声响言 喘以气息言○哮卽 痰喘甚而常发者○哮吼者肺窍中有痰气也○治哮专主乎痰 宜吐法 吐药中多用醋 不可用凉药 必带表散 此寒包热也 必须薄滋味○哮喘遇冷则发者有二证 一者属中外皆寒 一者属寒包热○喘促喉中如水鷄响者 谓之哮 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 谓之喘○水哮者 因幼时水蓄于肺为痰
肺胀证 咳而上气烦燥者为肺胀 欲作风水 发汗卽愈○肺胀 咳而上气 烦燥而喘 脉浮者 心下有水气○肺胀主收敛○肺胀而嗽 或左或右 不得眠 此痰挟瘀血 碍气而病 宜养血以流动乎气 降火疎肝以淸痰
肺痿证 热在上焦者 因咳为肺痿 肺痿之病何以得之 曰 或从汗出 或从呕吐 或从消渴小便利数 或从便难 又被快药下利 重亡津液故得之○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其人不渴 必遗尿小便数 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 必眩多吐涎○肺痿咳唾 咽燥欲飮水者自愈 自张口者短气也○寸口脉数其人咳 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 此为肺痿之病 若口中辟辟燥咳 胸中隐隐痛 脉反滑数 此为肺痈○肺痿之证 寒热往来 自汗咳唾 口中涎多 大槩养肺养气养血淸金降火○咳嗽有浊唾涎沫 或咳嗽唾中有红线脓血 名曰肺痿 热在上焦故也○肺痿将变为痈
咳逆证 又曰吃逆 乃气病也 气自脐下直冲上 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 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 未审孰为降火孰为补虚 人之阴气依胃为养 胃土损伤则木来侮之矣 阴为火所乘 不得内守 木挟相火乘之 故直冲淸道而上 言胃弱者阴弱也 虚之甚也○孙眞人云 咳逆遍寻方论无此名称 盖咳逆者哕逆之名 古人以咳逆为哕耳 大抵咳逆者卽 内经所谓病甚者其声哕是也 啘者今人所谓乾呕是也○咳逆者 气逆上冲而作声也 俗谓之?逆是也 其发也或三五声而止 或七八声而止 或有连续不絶收气不回者 或有病久 脾胃衰败而发咳逆 额上出汗 连声不絶者最为恶候 乃不治之证也
咳逆与哕为一 哕病 成无己许学士谓之吃逆是也 或曰东垣海藏以哕为乾呕 陈无择又以为咳逆 何也 荅曰 灵枢经云 哕 以草刺鼻令嚔 嚔而已 无息而疾迎引之 立已 大惊之 亦可已 详此三法 正是治吃逆之法 今人用纸捻刺鼻便嚔 嚔则吃逆立止 或闭口鼻气使之无息 亦立已 或作寃盗贼大惊骇之 亦已 此以哕为咳逆 为得经旨也 谓之哕者吃声之重也 谓之吃者哕声之轻也 皆因病声之轻重而名之也
咳逆治法 咳逆当分有余不足 不足者因内伤及大病后发 其证 胃弱面靑肢冷 便软○有余者因外感胃燥及大怒大饱而发 其证 面红体热 便闭○凡吐利后多作哕 此由胃中虚膈上热 故哕 或至八九声相连 收气不回 至于惊人者 若伤寒及久病得此 甚恶○咳逆阴证 胃寒 脉细 或吐下虚极○咳逆阳证 发热 口苦 胸满 脉数○伤寒热病 阳明内实 失下而发哕者 宜下之○咳逆者火热奔急上行而肺阴不纳 何其当哉 故便秘者下之 便软者泻火
痢后咳逆  凡咳逆多发于痢后 由中气虚甚也
食塞咳逆  飮食塡塞胸中 或食物太甚 噎而不下 发为咳逆○人之哕者何气使然 曰 谷入于胃 胃气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 俱还入于胃 新故相乱 眞邪相攻 气幷相逆復出于胃 故为哕○取嚔以通之
痰闭咳逆 痰闭于上火动于下 无别证忽然发哕 从胸中起 盖蔘芦泻肺 肺衰气降而火土復位矣
水结咳逆 胃中虚冷不能食者 飮水则哕○或飮水太过 成水结胸而发哕○飮水过多而吃逆者 别无恶候
过笑咳逆  笑哕食哕 皆属有余之证 探鼻取嚔或久闭气 可止
咳逆易治难治证 哕声频密相连者为实 可治 若半时哕一声者为虚 难治 多死 死在朝夕○咳逆至七八声相连 收气不回者难治
禁忌法 凡火嗽 忌用人参半夏陈皮等 燥药○凡气嗽 忌用鸎粟壳肉豆蔲等 澁药○凡咳嗽 口乾咽燥有痰者 不可用南星半夏 宜用瓜蒌仁贝母 若飮水者又不宜瓜蒌 恐泥膈不松快耳
嗽喘咳逆不治证 咳而羸瘦 脉坚大者死○咳而脱形 发热 脉小坚急者死○凡咳喘至肺胀 有咽疮失音者必死○脉数有热 喘咳吐血 上气不得卧者死○上气 面浮肿 肩息 脉浮大 不治 又加胀尤甚○凡喘 烦燥 无脉 身冷 神昏者死○胸前高起 手足厥冷 脉散及数者皆死○汗出髮润喘者 为肺絶○身汗如油 喘者为命絶○直视谵语 喘满者不治○诸有笃病 正气欲絶之时 邪气盛行 多壅逆而为喘 然则喘之危恶 又安可以寻常目之○久嗽不止成劳 或声哑 或喉生疮者 不治○凡咳逆 小便闭澁 或腹满者不治 脉见沉微散者死○泻痢后咳逆及伤寒结胸发黄而咳逆俱难治○伤寒及久病得咳逆 俱为恶候 服药不效则宜灸之必差 灸而不差则必不救矣
积聚
积聚之因 喜怒不节则伤藏 藏伤则虚 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 留着于脉 稽留不去 息而成积○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 饱食则益大 飢则益小○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 饱食则痛 飢则安○着于肠胃之膜原 痛而外连于缓筋 饱食则安 飢则痛○着于膂筋在肠后者 飢则积见 饱则积不见 按之不得○淸湿袭虚则病起于下 积之始 生 得寒乃生 厥乃成积  厥气生足悗 足悗生胫寒 胫寒则血脉凝澁 血脉凝澁则寒气上入于肠胃 入于肠胃则?胀 ?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 日以成积○卒然多飮食则胀满 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阳络脉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 阴络伤则血内溢 血内溢则后血 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 肠外有寒汁沫 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 不得散而积成矣○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 曰 皮肤薄而不泽 肉不坚而淖泽 如此则肠胃恶 恶则邪气留止 积聚乃成 肠胃之间寒温不次 邪气稍至 蓄积留止 大聚乃起○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 络血之中血澁 不得注于大经 血气稽留不得行 故宿昔而成积矣
论五积六聚 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 故阴沉而伏 阳浮而动 气之所积名曰积 气之所聚名曰聚 积者五藏所生 聚者六府所成 积者阴气也 其始发有常处 其痛不离其部 上下有所终始 左右有所穷处 聚者阳气也 其始发无根本 上下无所留止 其痛无常处◎肝之积名曰肥气 在左脇下 如覆盃有头足 久不愈令人发咳逆(一云脇痛) 痎疟 连岁不已○心之积名曰伏梁(如梁之横架心下)起脐上 大如臂 上至心下 久不愈令人烦心○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稍右)在胃脘 覆大如盘(一作盃) 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 发黄疸 飮食不为肌肤○肺之积名曰息贲(喘息奔而上行也)在右脇下 覆大如盃 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 喘咳 发肺痈○肾之积名曰奔豚 发于小腹 上至心下 若豚状或下或上无时 久不已令人喘逆 骨痿 少气◎肝积 面靑脉弦而长(一作细)定在左脇下○心积 面赤脉数而实 定在心下○脾积 面黄脉大而虚(一作沉而实)定在中脘○肺积 面白脉数而浮 定在右脇下○肾积 面黑脉寸口大实(一作沉而急)定在小腹
伏梁有二证 帝曰病有小腹 盛上下左右 皆有根 此为何病 可治否 岐伯曰 病名曰伏梁 裹大脓血 居肠胃之外 不可治 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 环脐而痛 是为何病 岐伯曰 病名伏梁 此风根也 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 肓之原在脐下 故环脐而痛不可动之 动之为水 尿澁之病 此二病同名而实异也
六郁为积聚癥瘕痃癖之本 气血冲和百病不生 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郁者病结不散也○热郁而成痰 痰郁而成癖 血郁而成癥 食郁而成痞满 此必然之理也○又气郁而湿滞 湿滞而成热 热郁而成痰 痰滞而血不行 血滞而食不消化而遂成痞块 此六者相因而为病也○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 当升者不得升 当降者不得降 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 此为传化失常 六郁之病见矣○一曰气郁 二曰湿郁 三曰热郁 四曰痰郁 五曰血郁 六曰食郁 此六郁也 六郁不言风寒者 风寒郁则为热故也○治郁之法 顺气为先 降火化痰消积分多少而治 苍朮芜芎緫解诸郁○经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 土郁夺之 金郁泄之 水郁折之○张子和曰 木郁达之谓吐之 令其条达也 火郁发之谓汗之 令其疎散也 土郁夺之谓下之 令无壅碍也 金郁泄之谓渗泄 解表利小便也 水郁折之谓抑之 制气冲逆也  此治五郁之大要耳
气郁 胸满脇痛 脉沉澁  宜用香附芜芎苍朮
湿郁 周身关节走痛 首如物蒙 足重 遇阴寒便发 脉沉濡  宜用苍朮川芎白芷赤茯苓
热郁 目蒙 口乾舌燥 小便赤浊 脉沉数  宜用靑黛香附苍朮川芎栀子
痰郁 胸满 动则喘急 起卧怠惰 寸脉沉滑  宜用海石香附子瓜蒌仁南星
血郁 四肢无力 能食 小便淋 大便红 脉沉芤澁 宜用桃仁红花靑黛川芎香附子
食郁 噫酸恶食 黄疸 鼔胀痞块 脉气口紧盛  宜用苍朮香附山楂子神麴鍼砂醋炒
痞块积聚所属部分 凡痞块积聚 在中为痰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积○夫左为血块 右为食积 中为痰飮 此言诚然 夫左关 肝胆之位主藏血液 右关 脾胃之位主藏飮食 中间则为水谷出入之道路 所以左为血块 右为食积 中为痰飮 其理昭然
痞块证治 块是有形之物 气不能成块 乃痰与食积死血也○凡痞块 在皮里膜外 俱宜二陈汤 加补气行气药 先须断厚味○治块 当降火消食积(痰)行死血 块去后 须大补之○凡妇人有块 多属死血○痞块一名癥瘕 其不能移动也 是癥块也 或有或无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者 是瘕块也○凡腹中有块 不问积聚癥瘕 俱为恶候 切勿视为寻常 若胀满已成 胸腹鼔急 虽仓扁復生 亦莫能救其万一也
积聚治法 治积 当察其所痛 以知其病有余不足 可补可泻 无逆天时 详藏府之高下 如 高者越之 结者散之 客者除之 留者行之 坚者削之 强者夺之 咸以耎之 苦以泻之 全眞气药补之 随所利而行之 节飮食 愼起居 和其中外 可使必已○凡积病 不可用下药 徒损眞气病亦不退 当用消积药 使之融化则自消除根矣○经曰 治积聚 有化积 消积 挨积 磨积 而无下积之说 盖不可直便取下以伤胃气也○诸积 勿轻吐下 徒损眞气 积亦不去 奔豚尤不可吐○内经曰 破积用毒药 衰其太半而止药 凡大积大聚 消其太半 乃止药 过剂则死○积初为寒 宜辛温消导 久则为热 宜辛寒推荡○治积要法 以所恶者攻之 所喜者诱之则易愈○宿血滞气 凝结为癥瘕 腹中痞槐坚硬作楚 当以破气药伐之
癥瘕痃癖证治 癥者坚而不移 瘕者坚而能移 皆因痰飮食积死血而成 块积聚癥瘕痃癖 其实一也○癥名有七 蛟龙鱼鳖獭狐蛇是也 亦曰蛇蛟鳖肉髮虱米也 瘕名有八 靑黄燥血脂狐蛇鳖是也 此等病偶因食物相感而然 瘕比癥稍轻 又有肠覃石瘕血蛊 皆女子之疾 种种不同 乃痞块之异名也○癥者徵也 腹中坚硬 按之应手 曰癥 瘕者假也 腹中虽硬而忽聚忽散 无有常处 曰瘕 癥因伤食 瘕是血生 痞原伤气 癖则伤精○癥瘕 入于妇人子藏则絶产 入于胞络则经闭○痃者 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 筋脉急痛 如臂如指如弦之状○癖者 偏僻在两脇之间 有时而痛 凡癥瘕痃癖得冷则痛○积者迹也 挟痰血以成形迹 亦郁积至久之谓也 聚者緖也 依元气以为端緖 亦聚散不常之意也○癥者徵也又精也 以其有所徵验 及久而成精萃也 瘕者假也又遐也 以其假借气血成形 及歷年遐远之谓也○痃癖者悬絶隐僻 又玄妙莫测之名也○痞与痃癖 乃胸膈间之病 积与聚为肚腹内之疾 其为上中二焦之病 多见于男子 其癥与瘕独见于脐下 是为下焦之疾 故常得于妇人也○治法同积聚○肠覃 生于肠外月事时下 石瘕 生于胞中月事不下
养正积自除 养正积自除 譬如 满座皆君子 纵有一小人 自无容地而出 令人眞气实胃气强则积自消矣 更能断厚味 节色慾 戒暴怒 正思虑 庶乎万全而无害○壮人无积 虚人则有之 皆由脾胃怯弱气血两衰 四时有感 皆能成积 若遽以磨积破结之药治之 疾似去而人已衰矣 治法当先补虚 使气血壮则积自消○又治五积六聚癥瘕积块 元气虚弱瘦怯 飮食不进 四肢沉困○凡攻击之药 有病则病受之 无病则胃气受伤 胃气者淸纯冲和之气也 惟与谷肉菜果相宜 盖药石皆偏胜之气 虽参芪性亦偏 况攻击者乎
肠覃石瘕血蛊证治 肠覃 乃寒气客于大肠 与胃相搏 结而为瘕覃 延日久瘜肉乃生 始如谿卵 久如怀胎 按之坚推之移 月事时下或多或少 此气病而血未病也○石瘕者 胞中伤损 瘀血结成 久则坚硬如石 塞于子门大如怀孕 月事不下 乃先感寒气而后血壅所致○血蛊 卽癥瘕之甚者 腹肚坚硬如石
息积病 脇下满气逆 二三岁不已 病名曰息积 此不妨于食 不可灸刺 积为导引服药 药不能独治也
诸物伤成积 凡人脾胃虚弱 或飮食过常 或生冷过度 不能剋化 致成积聚结块 心腹胀满 噫气呑酸 面靑肌瘦
食积  食不消化 成积痞闷
酒积  酒伤成积者 面黄黑 腹胀 时呕痰水
面积 食麪过多成积○?糕伤成积 噫酸心腹痛
肉积  食肉过多成积
鱼蟹积  食鱼蟹过伤成积
果菜积  多食果菜成积
茶积  喜吃茶成积成癖 及吃乾茶
水积  多飮水浆成积 胸脇引痛 沥沥有声
血积  瘀血成积 或因打扑 或因堕落以致 蓄于胸腹 面黄 粪黑
虫积  飮食积聚 变化成虫
难治证 积聚癥瘕不转动者 难治必死○五积中奔豚证最为难治 奔豚从小腹 起上冲咽喉 发作欲死 復还止 皆从惊恐得之 越人曰 惊者神上越也 盖奔豚病上冲咽喉者 随神上越故也○医为病所困者 惟阴虚之难补 久积之难除 玉山自倒 阴虚之谓也  养虎遗患 久积之谓也  人之罹此二患者 可不惧哉
浮肿
浮肿之因 肿者钟也 寒热气所钟聚也○诸湿肿满皆属脾土○三阴结谓之水 註曰 三阴结 谓脾肺之脉俱寒结也 脾肺寒结则气化为水○下焦溢为水 註曰 下焦为分注之所 气窒不泻则为溢水○少阴何主肾 曰 肾者至阴也 至阴者盛水也 肺者太阴也 少阴者冬脉也 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皆积水也○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曰 肾者胃之关也 关闭不利 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 故为胕肿 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胕肿 谓皮肉俱肿 按之陷下 泥而不起也○阴阳气道不通 四海闭塞 三焦不泻 津液不化 水谷幷行肠胃之中 别于廻肠 留于下焦 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 水溢则为水胀○水肿 由脾虚湿胜 凝闭渗道 水渍妄行 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而肿 皮薄而光 手按成窟 擧手卽满是也 或腹大如鼓而面目四肢不肿者 名曰胀满 又名鼓胀 皆脾土湿热为病 肿轻而胀重也○肾热传于膀胱 热盛逆于脾胃 脾虚而不能制肾水 脾主四肢 故流走而身面皆肿也 若加喘者重也 何以然 肾水胜而克退脾土 及胜心火 心又胜肺 肺为心剋 故喘也○久喘 久疟 久痢 羸悴之余 皆患此病
浮肿徵兆 诸有水气者 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何以然 水者阴也 目下亦阴也 腹者至阴之所居 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目里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颈脉动喘疾咳曰水○足胫肿曰水○视人之目窠上微壅 如蚕新卧起之状 其颈脉动时咳 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 风水肤胀也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 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 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故飮食不节 喜怒不时 津液内溢 乃下流于睾 血道不通 日大不休 俛仰不便 趋翔不能 此病荥然有水也
浮肿形证 水病 下为?肿大腹 上为喘呼不得卧者 标本俱病 故肺为喘呼 肾为水肿 肺为逆不得卧○湿胜则濡泄 甚则水闭胕肿◎水病有五种 一曰风水 其脉自浮 外证骨节疼痛 恶风○二曰皮水 脉亦浮 外证胕肿按之没指 不恶风 其腹如鼓 不渴 当发其汗○三曰正水 其脉沉迟 外证自喘○四曰石水 其脉自沉 外证腹满不喘○五曰黄汗 其脉沉迟 身发热 胸满 四肢头面肿 久不愈必致痈脓 又曰 久则肌肉溃烂 阴囊足胫水出◎又有五藏水  心水者 其身重而少气 不得卧 烦而躁 其阴大肿○肝水者 其腹大 不能自转侧 脇下腹中痛 时时津液微生 小便续通○肺水者 身肿 小便难 时时鸭溏○脾水者 其腹大 四肢苦重 津液不生 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 其腹大 脐肿 腰痛 不得溺 阴下湿如牛鼻上汗 其足逆冷而黄瘦○其状 目胞上下微肿 如褁水 通身浮肿 咳喘怔忪 股间淸凉 小便澁黄 皮薄而光 手按成窟擧手卽满 是浮肿也◎又有阳水阴水  阳水多外因 涉水冒雨 或感风寒暑湿 其证 先肿上体肩背手臂 热渴而二便闭○阴水多内因 飮水及茶酒 飢饱劳役房劳 其证先肿下体 腰腹胫跗 身凉大便利○烦渴 小便赤澁 大便秘结 此为阳水○不烦渴 大便溏 小便不赤澁 此为阴水◎石水者 肾水停在脐下 小腹肿大 结硬如石 故云石水○肺水者 流溢皮肤遍身皆肿 但腹如故不满 亦不渴○水蛊者 水毒之气结聚于内 令腹渐大 动摇有声 常欲阴水 皮肤麤恶○朝宽暮急血虚 暮宽朝急气虚 朝暮急血气俱虚
水肿治法 治肿胀大法 宜补中行湿利小便○治浮肿 宜以辛散之 以苦泄之 以淡渗利之 使上下分消其湿 正所谓 开鬼门洁净府 开鬼门者谓发汗也 洁净府者利小便也○诸有水者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当发汗 乃愈○夫为肿之水 乃腐浊之气 渗透经络 流注谿谷 灌入隧道 血亦因之而化水 欲藉脾土以制之 导肾气以利之 殊不知脾病则金气衰 木寡于畏而来侮土 脾欲不病不可得矣 治法宜淸心经之火 补养脾土全运化之职 肺气下降 渗道开通 使败浊之气稍淸者 復回而为气为血为津液 甚者在上为汗 在下为尿 以渐而分消矣○他病久则 皆能变水○夫心肾眞火 能生脾肺眞土 今眞火旣亏 不能滋养眞土 故土不制水 水液妄行 三焦不泻 枢机不运 肿胀满溢 喘息奔急 股冷舌乾 不能正偃 小便不通○因霖雨所伤 肢体浮肿 大便溏 腹胀肠鸣时痛 飮食减少 脉弦细而缓 此脾胃虚弱而湿气盛也
十水证 一曰靑水 先从左右脇肿起 根在肝 用大戟○二曰赤水 先从舌根肿起 根在心 用葶苈子○三曰黄水 先从腰腹肿起 根在脾 用甘遂○四曰白水 先从脚肿起 根在肺 用桑白皮○五曰黑水 先从外肾肿起 根在肾 用连翘○六曰玄水 先从面肿起 根在外肾 用芫花○七曰风水 先从四肢肿起 根在骨 用泽泻○八曰石水 先从肾肿起 根在膀胱 用藁本○九曰高水 先从小腹肿起 根在小肠 用巴豆○十曰气水 或盛或衰 根在大肠 用赤小豆
结阳证 经曰结阳者肿四肢 註曰 素尝气疾 湿热加之 气湿热争 故为肿也 邪气渐盛正气渐微 阳气衰少 致邪代正气 不宣通 故四维发肿 诸阳受气于四肢也 今人见手足关节肿痛 全以为风治者误矣
气分证血分证 飮隔痞满 腹鸣 骨痛冷痺则 曰气分 亦曰水分○经脉不行 血化为水 四肢红肿则 曰血分  皆水气之所由作也
可治不治证 凡浮肿 阴囊软者可治○患肿人腹上 以手按之 有窝者可治○肿满善证 男从上而肿下 女从下而肿上 所患未久 旋利肿退 喘定则愈矣○男从脚下 女从头上肿起 皆为逆 阴阳微妙如此○大凡虚肿 先起于腹而后散于四肢者可活 先起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不治○至若蛊胀而肚上有靑筋○腹满而大便滑泄○久疟而转作虚浮○与夫脣黑伤肝 缺盆平伤心 脐突伤脾 足心平伤肾 背平伤肺 皆为不治之证○或肉硬或手掌平皆不治○脣肿齿焦者死○掌肿无纹者死○阴囊茎俱肿者死○脉絶口张足肿者死○足趺肿膝如斗者死○凡水肿 大喘 气麤 不食 乃肾水盈溢 上行傍浸于肺也 不治
禁忌法 凡水肿惟忌盐 虽毫末许不得入口 若无以为味卽 水病去后 宜以醋少许调和飮食 欲去病切须忌盐○凡水肿 极忌甘药 助湿作满○尤忌鍼刺 犯之流水而死○病嗽及水 全宜禁盐
胀满
胀满之源 卫气之在身也 常然并脉循分肉 行有逆顺 阴阳相随乃得天和 五藏更始四时有序 五谷乃化 然后 厥气在下荣卫留止 寒气逆上眞邪相攻 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荣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 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凡人 七情内伤 六淫外侵 飮食失节 房劳致虚 脾土之阴受伤 转输之官失职 胃受水谷不能运化 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 于是 淸浊相混 隧道壅塞 气化浊血 瘀郁为热 热留而久 气化成湿 湿热相生 遂成胀满 经曰鼓胀是也 以其外虽坚满 中空无物 有似乎鼓 其病胶固 难以治疗 故又名曰蛊若虫侵蚀有蛊之义○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五藏 入五藏则?满闭塞○浊气在上则生?胀 註曰 浊气谓寒气也 寒气在上 聚而不散则成胀○足太阴之脉病 腹胀 足阳明之脉病 亦腹胀○太阴所至为畜满 脾为阴中之太阴 无阳则不能化五谷 乃大寒为胀满 故脉经云胃中寒则胀满 此之谓也○凡胀 初起是气 久则成水 治比水肿更难 盖水肿飮食如常 鼓胀飮食不及 常病根深痼 必三五年而后成 治肿气补中行湿足矣 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导 更断盐酱音乐妄想 不责速效 乃可万全
胀满形证 中满腹胀者 其面目四肢不肿而腹肚胀起 中空似鼓者是也 ○脐腹四肢悉肿者为水 但腹胀四肢不甚肿者为蛊 蛊卽胀也○腹满?胀 支膈胠脇 下厥上冒 过在足太阴阳明○胀有虚实  虚胀为邪 吐利不食 时胀时减 按之则陷而软○实胀 阳热为邪 身热咽乾 常胀内痛 按之不陷而硬○腹满 按之不痛为虚 痛者为实可下之○腹胀时减復如故 此为寒 宜温之○服满不减 减不足言 须当下之
胀病有七 夫胀者皆在于藏府之外 排藏府而郭胸脇 胀皮肤 故命名胀○胀病 亦谓鼓胀○其脇痛面黑 是气鼓○脇满 小腹胀满 身上有血丝缕 是血鼓○嗳气作酸 饱闷腹胀 是食鼓○恶寒 手足厥冷 泻去淸水 是水鼓○胸腹胀满 有块如鼓者 是痞散成鼓
寒胀  腹满濡 时减 吐利厥冷 宜温之
热胀  以阳幷阴则阳实阴虚 阳盛生外热 阴虚生内热 脉必浮数 浮则为虚 数则为热 阴虚不能宣导 飮食如故 腹中胀满者 为热胀
谷胀  失飢伤饱 痞闷停酸 朝则阴消阳长 谷气易行 故能食 暮则阴长阳消 谷气难化 故不能食 是为谷胀
水胀  脾土受湿 水渍于肠胃而溢于皮肤 漉漉有声 怔忪喘息 是为水胀
气胀  七情郁结 气道壅塞 上不得降下不得升 身体肿大 四肢瘦削 是为气胀
血胀  烦燥 漱水 迷忘惊狂 痛闷 呕逆 小便多 大便黑 妇人多有之 是为血胀
胀满治法 适寒凉者胀 下之则胀已○中满者泻之于内○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大槩 寒胀多而热胀少也○鼓胀 宜补中行湿 此脾虚之甚 必须远音乐断厚味○治法 理宜补脾 又须养肺金以制木 使脾无贼邪之虑 滋肾水以制火 使肺得淸化之令 却盐味以防助邪 断妄想以保母气 无有不安 医者不察病源 急于取效 病者苦于胀 急喜行利药以求一时之快 殊不知 宽得一日半日 其胀愈甚病邪甚矣 眞气伤矣去死不远 此病之起固非一年 根深蔕固 欲取速效自求祸耳 知王道者可与语此也○凡腹胀 须用姜制厚朴 初得是气胀 宜行气疎导之剂 久则成水胀 宜行湿利水之剂○肥人腹胀 是湿○瘦人腹胀 是热○色白人 是气虚○中满 比胀稍轻 俗云倒饱是也
浊气在上则生?胀 淸气在下则生飱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 註曰 浊气 寒气也 寒在上焦则水谷精微之气不能运化 郁结而为胀满
胀满乃眞脏病也 胀满 由脾虚之极 乃眞藏病也 如反胃劳瘵 亦然皆眞藏病也 凡人之病眞藏不病则 五行相生相制以适于平 虽不服药而自愈 如火极伤金则有水以制之 有土以生之 如木极克土则有金以制之 有火以生之 所谓亢则害承迺制也 虽然亦有恶药忌医而误之者 盖正气与病邪不相两立 一胜则一负 久则病剧正脱而不免于死 然则有病 不服药可乎 不用医可乎
胀满泄泻 腹胀经久 忽泻数升 昼夜不止 服药不验 乃为气脱 最难救
可治不可治证 胀满得之未久 或胀或消 腹皮稍软 不泄不喘 随治随差 若脐心突起 利后腹胀急 久病羸乏 喘息不得安 名曰脾肾俱败 不治○腹胀身热脉大 是一逆也○腹鸣而满 四肢淸泄 其脉大 是二逆也○腹大胀四末淸 脱形泄甚 是三逆也○腹胀便血 其脉大时絶 是四逆也 并不治○腹满咳逆 不得小便 不治○腹大满而下泄 不治○胀满 或兼身热或兼如疟 皆不可治○久病羸乏 卒然胀满 喘息不得与夫 脐心突起 或下利频频 未见一愈者耳
消渴
消渴之源 二阳结谓之消 註曰 二阳结 谓胃及大肠俱热结也 肠胃藏热则喜消水谷也○手阳明大肠主津液 所生病热则目黄口乾 是津液不足也 足阳明胃主血 所生病热则消谷善飢 血中伏火是血不足也 结者津液不足 结而不润 皆燥热为病也○消者烧也 如火烹烧 物理者也○心移寒于肺为肺消 肺消者飮一溲二 死不治 註曰 金受火邪 肺藏消烁 气无所持 故飮一而溲二也○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註曰 心肺两间中有斜膈膜 膈膜下际内连于横膈膜 故心热入肺 久久传化内为膈热 消渴而多飮也○瘅成为消中 註曰瘅 谓消热病也 多飮数溲谓之热中 多食数溲谓之消中○凡消瘅 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此人因数食甘美而多肥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 註曰 食肥则腠理密而阳气不得外泄 故肥令人内热 甘者性气和缓而发散逆 故甘令人中满 然内热则阳气炎上 炎上则欲飮而嗌乾 中满则阳气有余 有余则脾气上溢 故转为消渴○喜渴者由心热也 心主便汗 便汗出多则肾中虚燥 故令渴 凡夏月渴而汗出多则小便少 冬月不汗 故小便多 皆平人之常也
消渴形证 渴病有三 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肾○热气上腾心虚受之 心火散漫不能收敛 胸中烦燥 舌赤脣红 此渴引飮常多 小便数而少 病属上焦 谓之消渴○热蓄于中脾虚受之 伏阳蒸胃 消谷善飢 飮食倍常 不生肌肉 此渴亦不甚烦 小便数而甛 病属中焦 谓之消中○热伏于下肾虚受之 腿膝枯细 骨节痠疼 精走髓虚 引水自救 飮水不多 随卽尿下 小便多而浊 病属下焦 谓之消肾○自消肾而析之 又有五石过度之人 眞气旣尽 石势独留 阳道兴强 不交精泄 谓之强中 消渴轻也 消中甚焉 消肾又甚焉 若强中则其毙可立待也○上消者肺也 又谓之膈消 多飮水而少食 大便如常 小便淸利○中消者胃也 渴而飮食多 小便赤黄○下消者肾也 小便浊淋如膏油之状 面黑耳焦而形瘦○渴而多飮为上消 消谷善飢为中消 渴而尿数有膏油为下消○五藏六府皆有津液 热气在内则津液竭少 故为渴 夫渴者数飮水 其人必头目眩 背寒而呕 皆因里虚故也○飮水而安睡者实热也 飮水少倾卽吐者火邪假渴耳
消渴有三 养肺降火生血为主 分上中下治之○上消者舌上赤裂 大渴引飮 膈消是也○中消者善食而瘦 自汗 大便硬 小便数 所谓瘅成为消中者是也○下消者烦燥引飮 耳轮焦乾 小便如膏 腿膝枯细 所谓焦烦水易亏者是也○三消 多属血虚不生津液
食?证 大肠移热于胃 善食而瘦 又谓之食?○胃移热于胆 亦曰食? 註曰 ? 易也 飮食移易而过不生肌肤也 治法与消中同
消渴小便甛 消渴者 肾虚所致 每发则小便必甛 以物理推之 淋饧醋酒 作脯法 须臾卽甛 足明人之食后 滋味皆甛 流在膀胱 若腰肾气盛则上蒸 炎气化成精气 下入骨髓 其次为脂膏 又其次为血肉 其余则为小便 故小便色黄血之余也 五藏之气咸润者则下味也 若腰肾旣虚冷则不能蒸化谷气 尽下为小便 故味甘不变 其色淸冷则肌肤枯藁也
消渴由坎火衰少 肺为五藏华盖 若下有煖气 蒸则肺润 若下冷极则阳不能升 故肺乾而渴 易乾上坤下 其卦为否 阳无阴不降 阴无阳不升 故成否也 譬如釜中有水以火煖之 又以板覆则煖气上腾 故板能润 若无火力则水气不能上升 此板终不得润 火力者腰肾强盛 常须煖补肾气 飮食得火力则润上而易消 亦免乾渴之患
消渴与脚气相反 消渴与脚气 虽皆为肾虚所致 其为病则相反 脚气始发于二三月 盛于五六月 衰于七八月 消渴始发于七八月 盛于十一十二月 衰于二三月 其故何也 盖脚气壅疾也 消渴宣疾也 春夏阳气上 故壅疾发则宣疾愈 秋冬阳气下 故宣疾发则壅疾愈 审此二者疾可理也
酒渴  嗜酒积热 津液枯燥 烦渴引飮 专嗜冷物
虫渴  虫在藏府 耗其津液而成消渴
强中证 多因耽嗜色慾 或服丹石 眞气旣脱 热邪独盛 飮食如汤消雪 肌肤日削 小便如膏油 阳强与盛 不交精泄 三消之中 最为难治
消渴传变证 消渴之疾未传 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疮 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 皆为不治之证○末传痈疽者何也 此火邪胜也 其疮痛甚而不溃 或赤水者是也  末传中满者何也 如上消中消制之太急 寒药伤胃 久而成中满之疾 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復生也○消渴久病 变成发痈疽 或成水病 或双目失明○甚而水气浸渍 溢于肌肤则 胀为肿满 猛火自炎 留于分肉则发为痈疽 此又病之深而证之变者也○渴利者 谓随飮卽小便也 由肾气虚不能制水液 故随飮卽小便也 以其内热故小便利 小便利则津液竭 津液竭则经络澁 经络澁则荣卫不行 荣卫不行则热气留滞 故成痈疽也
消渴须预防痈疽 消渴之人 常须虑患大痈 必于骨节间忽发痈疽而卒 须预防之
不治证 肺消者飮一溲二死不治 盖肺藏气 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 余者为溲 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 故飮一溲二而如膏油也 津液下脱 未能荣养 故渐形瘦焦乾也 或问经云飮一溲二死不治 仲景復用八味丸治之何也 曰 飮一未至溲二者病尙浅 犹可治 故仲景肾气丸治飮水一升小便亦一升之证 若小便过于所飮则无及矣○消渴之余 传为胀满 发为痈疽 及强中证 皆不治
禁忌法 热中消中 不可服膏梁芳草石药○消渴病宜愼者有三 一飮酒 二房劳 三咸食及麪 能愼此三者 虽不服药亦可自愈○百日以上 不可鍼灸 鍼灸则疮中出脓水不止而死○渴疾 大忌半夏南星燥剂
黄疸
黄疸之因 湿热相交民病瘅 瘅卽黄 单阳而无阴也○诸发黄 皆小便不利  惟瘀血发黄小便自利 盖热结下焦则热耗津液而小便不利 血结下焦则热但耗血而不耗津液 故小便自利 ○发黄譬如?麴 五疸同归湿热 盖湿热熏蒸血热 土色上行 面目延及爪甲身体俱黄 黄卽疸也○盖黄疸者 湿热与宿谷故也  俗谓之食劳黄○食劳疳黄一名黄胖 夫黄疸者暴病也 故仲景以十八日为期 食劳黄者宿病也 至有久不愈者○凡病当汗而不汗则生黄 当利小便而不利亦生黄 盖脾主肌肉四肢 寒湿与内热相合故也○五疸 同是湿热 终无寒热之异○脉沉 渴欲飮水 小便不利者必发黄○腹胀满 面萎黄 躁不得睡 属黄家○凡时行感冒 及伏暑未解 宿食未消 皆能发黄○时行疫疠亦能发黄 杀人最急○伤寒病 遇太阳太阴司天 若下之太过 往往变成阴黄 寒水太过 土气不及 故多变此疾
黄疸有五 身痛而色微黄 齿垢黄 爪甲上黄 皆黄疸也○尿黄赤安卧者曰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已食如飢者胃疸
黄疸 者小便面目牙齿肢体如金 因暴热 用冷水洗浴 热留胃中 故食已善飢 安卧懒动
酒疸 病酒发黄疸 必小便不利 其候心中热足下热 是其证也○心中懊憹而热 不能食时欲吐 名曰酒疸○飮酒常多 进食常少 心中懊憹 鼻燥足热 谓酒疸
谷疸 谷疸之为病 寒热不食 食则头眩 心中不安 久久发黄○谷疸者食已头眩 腹胀 因胃热大飢 过食停滞所致○食则腹满怫郁 眩晕心忪 是谓谷疸
女劳疸 额上黑 微汗出 手足心热 薄暮则发 膀胱急 小便自利 名曰女劳疸○大劳当慾 大热交接以致 发热恶寒 小腹满急 是谓色疸 亦曰女劳疸
黄汗 黄汗之病 身肿发热 汗出而渴 汗出染衣 色正黄如黄栢汁 以汗出时入水浴得之○发热不渴 身肿而汗 汗如黄栢汁 曰黄汗
黄疸治法 诸疸小便黄赤色者为湿热 当作湿热治○诸疸 小便色白 不可除热者无热也 若有虚寒证 当作虚劳治之○诸疸 小便不利为里实 宜利小便 或下之○无汗为表实 宜发汗 或吐之○色如烟熏黄 乃湿病也一身尽痛 色如橘子黄 乃黄病也一身不痛 湿家之黄色暗不明 热家之黄如橘子色 甚者勃勃出染 着衣如黄栢汁○治黄疸与湿病相似 轻则渗利 重则大下 黄自退矣○黄疸因食积者下其食积 其余但利小便为先 小便利白 其黄自退
酒疸最重 五疸之中 惟酒疸变证最多 盖酒之为物随人性量不同 有盈石而不醉者 有濡脣而辄乱者 以酝酿而成 有大热毒 渗入百脉 不止发黄而已 溢于皮肤为黑为肿 流于淸气道中则眼黄鼻齆 种种不同也
黑疸难治 脾与肾俱病 为黑疸色疸 又名女劳疸 身黄额黑○黄家 日晡时当发热而反恶寒 此为女劳得之 膀胱急 小腹满 一身尽黄 额上黑 足下热 因作黑疸 腹胀如水状 大便黑或时溏 此女劳之病 非水也 腹满者难治○酒疸因下之久久变为黑疸 目靑面黑 心中如啖蒜虀状 大便正黑 小便亦或黑 难治
阴黄 身面俱黄 肢体沉重 背寒身冷 心下痞硬 自汗 小便利 脉紧细空虚  此寒凉过度 变阳为阴也 或遇太阳太阴司天之岁 寒湿太过 亦变此疾
疫疠发黄 天行疫疠亦能发黄 谓之瘟黄 杀人最急
搐鼻退黄法 凡黄疸 由湿热毒气浸入淸气道中 宜纳药鼻中 滴出黄水卽愈
黄疸通治药 黄疸之疾 脾受湿热 郁而不行 亦多有腹胀之候 治法大要 疎导湿热于大小便之中
疸癖爱喫土炭生米茶叶
可治不治证 黄疸之病 当以十八日为期 治之十日已上宜差 反剧为难治 十日以外入腹 喘满烦渴面黑者死○疸而不渴者可治 疸而渴者难治 发于阴部其人必呕 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凡黄家候 其寸口脉近掌无脉 口鼻冷黑色 并不可治○形体如烟熏 直视摇头 为心絶 环口黧黑 柔汗发黄 为脾絶 皆不治○脾胃稍实 更断厚味则可治 伤酒色恣口腹者难治
痎疟
疟病之源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魄汗未尽 形弱而气烁 穴兪以闭 丛为风疟○风成为寒热 又曰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风气盛于皮肤之内 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腠理开则洒然寒 闭则热而闷 名曰寒热○夏伤于暑秋必病疟 盖伤之浅者近而暴 伤之重者远而深 痎疟者久疟也 是知夏伤于暑 湿热闭藏而不能发泄于外 邪气内行 至秋而发为疟也○疟之为病 以暑舍于荣卫之间 得秋之风寒所伤而后发 亦有非暑 因风寒感冒而得之者 在于阳则发热 在于阴则发寒 幷则病作 离则病止 作止故有时 在气则发早 在血则发晏 浅则日作 深则间日 或在头项 或在背中 或在腰脊 虽上下远近之不同 在太阳则一也○大法风暑 当发汗 夏月多在风凉处 歇遂闭其汗而不泄 故也 ○疟有凌虐之状 在伤寒久则为坏证 在内伤久则为劳察 然则岂美疾哉
疟疾形证 疟之始发也 先起于毫毛 伸欠乃作 寒慄鼓颔腰脊俱痛 寒去则内外皆热 头痛如破 渴欲飮冷○夫阴阳上下交争 虚实更作 阴阳相移也 阳幷于阴则阴实而阳虚 阳明虚则寒慄鼓颔 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 三阳俱虚则阴气胜 阴气胜则骨寒而痛 寒生于内 故中外皆寒 阳盛则外热 阴虚则内热 内外皆热则喘而渴 故欲冷飮也○夫疟之始发也 阳气幷于阴 当是之时 阳虚而阴盛 外无气故先寒慄也 阴气逆极则復出之阳 阳与阴復幷于外则阴虚而阳实 故先热而渴 夫疟气者幷于阳则阳胜 幷于阴则阴胜 阴胜则寒 阳胜则热○卫虚则先寒 荣虚则先热 表邪多则寒多 里邪多则热多 表里相半寒热相等○人之荣卫 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荣卫行到病所不通 乃作寒战鼓振头颔 中外皆寒 腰脊俱痛 此邪气入于内也 寒战俱已 内外皆热 头痛如破 渴欲飮冷 烦满欲吐 自汗 此邪气发于外也○暑疟单热 湿疟多寒 寒疟先寒后热 风疟先热后寒 余皆先寒后热
寒热先后 疟 先寒而后热者 由夏伤于大暑 其汗大出 腠理开发 因遇夏气凄沧之水 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 秋伤于风则病成矣 夫寒者阴气也 风者阳气也 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 故先寒而后热也 病以时作 名曰寒疟○先热而后寒者 由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 故先热而后寒 亦以时作 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 阴气先絶 阳气独发 则少气烦寃 手足热而慾呕 名曰瘅疟 瘅谓热也
寒热往来 病有洒淅恶寒而復发热者何也 曰 阴脉不足阳往从之 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何谓阳不足 假令寸脉微名曰阳不足 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析恶寒  何谓阴不足 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 阳气下陷 入阴中则发热也○阳微则恶寒 阴微则发热 大抵阴不足阳往从之 故内陷而发热 阳不足阴往乘之 故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 ○阳不足则阴邪出表而与阳争 乃阴胜而为寒也 阴不足则阳邪入里而与阴争 乃阳胜而为热也 若邪入而正气不与之争则 但热而无寒矣  阳不足则先寒 阴不足则先热 表邪多则寒多 里邪多则热多 半表半里则寒热相等 乍往乍来而间作也○疟者少阳也 少阳者东方之气也 逆行则发寒 顺行则发热  故分之气异 往来之不定也○身后为太阳 太阳者膀胱水寒也 身前为阳明 阳明者大肠金燥也 少阳之邪在其中 近后膀胱水则恶寒 近前阳明燥则发热 故为往来寒热也○甚者内外失守 眞邪不分 阴阳迭胜 寒热互起则休作无定时矣
疟发日数多少 夏伤于暑 热气盛 藏于皮肤之内 肠胃之外 因秋遇风 及得之以浴水 气舍于皮肤之内 与卫气幷居 卫气者昼日行于阳 夜行于阴 此气得阳而外出 得阴而内薄 内外相薄 是以日作○卫气 与邪相幷则病作 与邪相离则病休 其幷于阴则寒 幷于阳则热 离于阴则寒已 离于阳则热已  至次日 又集而幷合则復病也○其间日发者 由邪气内薄于五藏 横连募原也 其道远其行迟 不能与卫气俱行 不得皆出 故间日乃作也○时有间二日 或至数日发 或渴或不渴 其故何也 曰 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 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 故休 数日乃作也 疟者阴阳更胜也 或甚或不甚 故或渴或不渴○三日一发者 受病一年间日一发者 受病半年连日发者 受病一月二日连发住一日者 气血俱受病也 又曰 三日一发 阴经受病也 最重○阳为府 邪浅与荣卫并行 一日一发○阴为藏 邪深横连募原 不能与正气并行 故间日蓄积乃发 或三四日一发 久则必为疟母
疟发有昼夜早晏之异 其作日晏与日早者何气使然 曰 邪气客于风府 循膂而下 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 其明日日下一节 故其作也晏 此先客于脊背也 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 腠理开则邪气入 邪气入则病作 以此作日稍益晏也 其出于风府 日下一节 二十五日下至骶骨 二十六日入于脊内 注于伏膂之脉 其气上行 九日出于缺盆之中 其气日高 故作日益早也○阳为昼 发邪浅 荣卫昼行背与脊故也○阴为夜 发邪深 荣卫夜行胸与腹故也○阳为子时至巳 阴为午时至亥 如发寅卯而退于未申 或发未申而退于子丑 皆谓之阴阳不分 须用药趱早 或移时分定阴阳 然后 阳疟截住 阴疟升散○从卯至午发者邪在外也 从午至酉发者邪在内也 从酉至子发或至寅发者知邪在血分也
六经疟 初不知何经受病 随其受而取之 有中三阳者 有中三阴者 大抵经中邪气其证各殊 在太阳经者谓之寒疟 治多汗之 在阳明经者谓之热疟 治多下之 在少阳经者谓之风疟 治多和之 此三阳受病皆谓暴疟 发在夏至后处暑前 此乃伤之浅者近而暴也○在阴经者则不分三阴皆谓之温疟 其发在处暑后冬至前 此乃伤之重者远而深也 痎疟者老疟也 故谓之久疟○伤寒余热未净 重感于寒而变疟 名曰温疟 亦曰风疟 此为伤寒坏病 其证先热后寒○疟属三阳 宜汗宜吐 疟属三阴 宜下宜和宜温
诸疟证治
风疟  自感风而得 先热后寒
寒疟  自感寒而得 寒多热少 一名牝疟
热疟  因暑胜热多得之 一名瘅疟 亦曰暑疟
湿疟  因冒袭雨湿 汗出澡浴得之 寒热相半 小便不利
痰疟 因外感内伤郁聚成痰 头痛肉跳 吐食呕沫 甚则昏迷卒倒
食疟 因飮食失节飢饱有伤所致 寒已復热 热已復寒 寒热交倂 苦飢而不能食 食则吐痰 经曰寒热善飢而不能食 食已支满腹胀 病以日作 名曰胃疟是也
劳疟  卽久疟也 寒热微微 寒中有热 热中有寒 最难调治 由表里俱虚 眞元未復 疾虽暂止 小劳復来 经年不差○久疟属元气虚寒 盖气虚则寒 血虚则热 胃虚则恶寒 脾虚则发热 阴火下流则寒热交作 或吐涎不食 或泄泻腹痛 手足逆冷 寒战如慄 皆脾胃虚弱也 但服补中益气汤 诸证悉愈 若投淸脾截疟 多致不起
鬼疟  因感尸疰客忤 寒热日作 梦寐不祥 多生恐怖
疫疟  一方长幼相似 或染时行变成寒热 须叅运气用药
瘴疟  挟山溪 岚瘴蒸毒之气 令人迷困 发狂或哑 乍寒乍热 乍有乍无 南方多病此
痎疟 者老疟也 以其隔三日一发 缠绵不去也○三日一作者邪入于三阴经也 作于子午卯西日者少阴经疟也 作于寅申巳亥日者厥阴经疟也 作于辰戌丑未日者太阴经疟也 疟得于暑当以汗解 夫感冒与风皆外邪也 故非汗多不解 必先与参朮等补剂为君 加柴葛等发散药 渐而收汗 得汗而虚又行补养 下体属阴最难得汗 补药力到 汗出至足 方是佳兆○老疟系风暑之邪 入在阴分 宜用血药引出阳分而散 古方多用峻剂 恐非所宜○若感病极深 虽得大汗 所感之邪必自藏传出之府 其发无时必乱而失期 若发于午之后寅之前者血受病也 为难愈 须渐趱早亦是佳兆 故治此病 春夏为易秋冬为难 非有他也以汗之难易 为优劣也○凡疟经年不差 谓之老疟 必有痰水瘀血 结成痞块 藏于腹脇 作胀且痛 乃疟母也 虽内虚 非常山槟榔决不能除 但须制熟则不损胃
疟寒热不歇有根 疟之寒热不歇者有根在也 根者何曰飮曰水曰败血是尔 惟癖为疟之母 惟败血为暑热之毒 惟飮与水皆生寒热 故治法 挟水飮者为之逐水消飮 结癖者脇必痛 为之攻癖败血暑毒 隧证而疎利之则寒热自除矣○凡疟 皆因停蓄黄水 或于脇间结癖 惟癖为能生寒热 若取下毒水去其病根则寒热自解  所以 疟剂多用常山 盖水在上则吐之 水在中下则亦能破其癖而下其水故也
寒热似疟 帝曰火热復恶寒发热 有如疟状 或一日发 或间日发 其故何也 岐伯曰 胜復之气会遇之时 有多少也  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 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 此胜復相薄 盛衰之节 疟亦同法○感冒之人 忽觉毛寒股慄 百骸鼓撼 呕不能食 未几转而发热 皆似疟证 不必脉弦 但随证施治
疟疾治法 内经主于暑风 局方主于伤食 丹溪主于痰 虽三因杂至 错乱气血 然捷径以祛暑消痰为要 ○无汗者要有汗 散邪为主带补 有汗者要无汗 扶正气为主带散邪○痎疟 热多者投以半冷半热 解散分阴阳减寒热之剂 度其所作之日 先一时进以抵截之药 去其痰水则收效矣 寒多者投以半生半熟 壮脾进食之剂 次以抵截之药则痰癖去而疾愈矣 须令愼飮食 谨起居则无復攻之患矣
治疟须用分阴阳之药 疟疾者阴阳交争寒热互作 用药须半生半熟 半冷半热 乃收十全之功○无痰不成疟 盖半生半熟 所以分阴阳解寒热也
知疟将差 少阳证知可解者 寒热日不移时而作 邪未退也 若用柴胡而移其时 早移之于晏 晏移之于早 气移之于血 血移之于气 是邪无可容之地 知可解也
禁忌法 凡疟大忌饱食 遇发日食饱 病愈加重○凡疟发时 切不可带热飮食 恐不消而成痞块也○服药 当于未发以前 两时之先 或遇发日凌晨空心与服○患疟人 切忌食猪肉牛肉 必再发○仍节飮食 避风寒 远酒色 愼起居 无不愈
难治不治证 凡阳疟易治 阴疟难治○久疟而復作虚浮不食者未之有瘳○疟病久腰脊强急瘈瘲者不可治○寒热脱形而脉坚搏 是为逆 死不治
瘟疫
瘟疫之因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温○斯疾之召 或沟渠不泄 秽恶不修 熏蒸而成者 或地多死气郁发而成者 或官吏枉抑怨讟而成之者○疫气之发 大则流行天下 次则一方 次则一鄕 次则偏着一家 悉由气运郁发 有胜有復 迁正退位之所致也○凡时行病者 春应暖而反寒 夏应热而反凉 秋应凉而反热 冬应寒而反温 非其时而有其气 是以一岁之中 病无长幼大率多相似 此则时行瘟疫之气 俗谓之天行是也○疫疾 如有鬼厉相似 故曰疫疠○时气者天地不正之气也 非其时而有其气 一家无少长率病者时气也 又谓鬼厉之气 夫鬼无所归乃为厉尔 若天地有不正之气 鬼厉依而为崇 所谓杂其鬼厉之气 不知何经之动也 亦其义也
瘟疫形证 冬合寒反暖 春发温疫 其证发热 腰痛强急 脚缩不伸 胻中欲折 目中生花 或濇濇增寒復热○春合暖反凉 夏发燥疫 其证身体战掉不能自禁 或内热 口乾舌破咽塞声斯○夏合热反寒 秋发寒疫 其证头重颈直 皮肉强痺 或蕴而结核 起于咽喉颈项之侧 布热毒于皮肤分肉之中○秋合凉反阴雨 冬发湿疫 其证乍寒乍热 损伤肺气 暴嗽呕逆 或体热发斑 喘咳引气○感四时不正之气 使人痰涎壅盛 烦热 头疼身痛 增寒壮热 项强睛疼 或飮食如常起居依旧 甚至声哑 或赤眼口疮 大小腮肿 喉痺 咳嗽 稠粘 喷嚔
瘟疫治法 温热病者 夏至前发为温病 夏至后发为热病 谓之伏气伤寒 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也○寒暄不时人多疾疫○众人病一般者是天行时疫 治有三法 宜补宜散宜降○治法 切不可作伤寒正治而大汗大下 但当从乎中治而用少阳阳明二经药
大头瘟证 大头病者 感天地四时非节瘟疫之气所着以成此疾 至于溃裂脓出而又染他人 所以谓之疫疠 大抵足阳明邪热太甚 资实少阳相火为炽 湿热为肿木盛为痛 多在少阳或在阳明 阳明为邪首大肿 少阳为邪出于耳前后○天行一种各曰大头病 俗呼为狸头瘟 从耳前后肿起各曰虾蟆瘟 从頣颔肿起名曰鸬鹚瘟 甚为凶恶 染此者十死八九 宜推运气治之○大头肿又名雷头风 其证头面肿痛疙瘩 甚卽咽喉堵塞 害人最速 冬温后多有此病○大头瘟亦谓之时毒 初发状如伤寒 五七日之间乃能杀人 其候发于鼻面耳项咽喉赤肿无头 或结核有根 令人增寒发热 头痛肢体痛 甚者恍惚不宁 咽喉闭塞
大头瘟治法 两目鼻面肿者阳明也 耳前后幷额角肿者少阳也 脑后项下肿起者太阳也○服药俱仰卧 使药气上行○治法 当先缓而后急 先缓者邪见于无形之处 至高之分 当用缓缓徐徐服之 寒药则酒浸酒炒皆是也 后急者邪气入于中有形质之所 此为客邪 当急去之○此热气在高巓之上 切勿用降药○十日外不治自愈 若五日已前 精神昏乱 咽喉闭塞 语声不出 头面大肿 食不知味者必死
瘴疫 岭南春秋时月 人感山岚瘴雾毒气 发为瘟疟寒热 此毒气从口鼻入内也○南方疫疠 挟岚瘴溪源蒸毒之气 其状热乘上焦 病欲来时令人迷困 甚则发躁狂妄 亦有哑而不能言者 皆由败血瘀于心 毒涎聚于脾所致
瘟疫热病不治证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 汗不出 大颧发赤 哕者死○二曰 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 目不明 热不已者死○四曰 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 汗不出 呕下血者死○六曰 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 欬而衄 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死○八曰 髓热者死○九曰 热而痉者死 痉者腰折瘈瘲 齿噤齘也
邪祟
邪祟形证 视听言动俱妄者谓之邪祟 甚则能言平生未见闻事及五色神鬼 此乃气血虚极 神光不足 或挟痰火 非眞有妖邪鬼祟也○邪祟之证 似癫而非癫 有时明有时昏○邪之为病 或歌或哭或吟或笑 或眠坐沟渠 啖食粪秽 或裸体露形 或昼夜游走 或嗔骂无度○人为鬼物所魅则 好悲而心自动 或心乱如醉 狂言惊怖 向壁悲啼 梦窹喜魇 或与鬼神交通 病苦乍寒乍热 心腹满 短气 不能飮食○人之精神不全 心志多恐 遂为邪鬼所击 或附着沉沉黙黙 妄言谵语 诽谤骂詈 讦露人事 不避讥嫌 口中好言 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髮无差 人有起心已知其故 登高涉险如履平地 或悲泣呻吟不欲见人 如醉如狂 其状万端○人见五色非常之鬼  皆自已精神不守 神光不完故耳 实非外邪所侮 乃元气极虚之侯也○梦寐不祥 多生恐怖 为祟惑证矣
十疰五尸 人死三年之外 魂神因作风尘 着人成病 曰 风疰 寒疰 气疰 生疰 凉疰 酒疰 食疰 水疰 尸疰 盖疰者住也 言其连带停住 又注易傍人也○五尸者 飞尸 遁尸 沉尸 风尸 伏尸 皆挟鬼邪之气 流注身体 令人寒热淋漓 精神错杂 积年累月 渐至顿滞 以至于死 死后復易傍人 乃至灭门 故号为尸疰也○傅疰者 挟邪精鬼怪之气而作也 经曰 人有逢年月之厄 感鬼物之精 无处不恶 沉黙而不能的知所苦 积岁渐至委顿 旣往復传疰于傍人  须用通神明去恶气等剂 疗之
痈疽
痈疽发病之原 荣气不从 逆于肉理 乃生痈肿○肾移寒于肝 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 痈肿筋挛○诸痈肿筋挛骨痛 此寒气之重 八风之变也○膏粱之变 足生大丁 受如持虚○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澁而不行 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 壅遏而不得行 故热 大热不止 热胜则肉腐 肉腐则为脓 然不能陷肌肤 骨髓不为焦枯 五藏不为伤 故命曰痈○热气淳盛 下陷肌肤 筋髓枯 内连五藏 血气竭 筋骨良肉皆无余 故命曰疽○六府不和则留结为痈 又云 三阳发病下为痈肿 三阳 乃足太阳膀胱经 卽脑疽背痈臀痈之类是也○痈疽因阴阳相滞而生 盖气阳也血阴也 血行脉内 气行脉外 周流不息 寒湿搏之则凝滞而行迟 火热搏之则沸腾而行速 气得邪而郁 津液稠粘为痰为飮 积久渗入脉中 血为之浊 此阴滞于阳而为痈 血得邪而郁 隧道阻隔 或溢或结 积久溢出脉外 气为之乱 此阳滞于阴而为疽○痈者壅也疽者沮也 血气壅沮 寒热不散 阴滞于阳则发痈 阳滞于阴则发疽 所发无定处也○六府蕴热 腾出于肤肉之间 其发暴盛 肿而光软 皮薄以泽 侵展广大者为痈 五藏蕴热 攻焮乎筋骨之内 其发停蓄 状如?? 皮厚以坚 淡白焦枯者为疽○痈发于六府 若燎原之火外溃肌肉 疽发于五藏 若陶室之隧乃锁骨髓○凡郁抑伤心 及久患消渴 必发痈疽丁疮 宜愼之
痈疽欲发之候 凡发热憎寒 头痛恶心 筋脉拘牵 气急烦闷 或病渴多年 是皆欲发痈疽之证也○诸脉浮数 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 若有痛处 当发其痈○脉微而迟反发热 弱而数反振寒 当发痈肿○脉浮而数 身体无热 形嘿嘿 胸中微燥 不知痛之所在 此人当发痈○痈疽 皆因气郁而成 经云 气宿于经络 与血俱澁而不行 壅结为痈疽 此言七情而成○愤郁不遂 志欲之人 多有此疾○久患口乾必生痈疽 忍冬茶常服最佳
痈疽名状 濶一寸至二寸为疖 二寸至五寸为痈 五寸至一尺为疽 一尺至二尺为竟体疽○未溃 色紫黑坚硬 已溃 深陷如巖为癌 男则多发于腹 女则多发于乳也 四畔生如牛脣黑硬为瘭 多见于手指之间 或生于口齿肚脐 其无头面色淡红为痼 大槩丁疮恶类也○疡 有头小疮也 疹 浮小瘾疹也
痈疽肿痛痒之因 痈疽 只是热胜血○热胜则肿 註云 热胜则阳气内郁 故洪肿暴作 甚则荣气逆于肉理 聚为痈脓○痈疽之证皆能为痛 疮先发为肿 气血郁积 蒸肉为脓 故其痛多焉 脓溃之后 肿退皮宽 痛必渐减而反痛者 此为虚也 未溃而痛者泻之 已溃而痛者补之 其有秽气所触者宜和解 风冷所逼者宜温散○形伤则痛 气伤则肿 肿痛并作气血俱伤 痈疽不可不痛 亦不可大痛○皮肤微高起而坚厚 或痛或痒 谓之肿 有因风寒而得则肿硬色白 有因热毒而得则焮肿色赤○凡痛痒 疮疡 痈肿 疽疹 瘤气 结核 怫郁甚者皆属火热 盖人近于火 微热则痒 热甚则痛 附近则灼而为疮 皆火之用也○人之疮肿 皆由寒热毒气客于经络 使血澁而不通 壅结成肿 风邪内作卽无头无根 气血相搏作者卽有头有根 壅结盛则为脓矣 疮有痛痒 痛则为实痒则为虚 非谓虚为寒也 正谓热之微甚也○疽发深不痛者胃气大虚 必死 盖肉多而不知痛也
痈疽轻重浅深之辨 痈者其皮上薄以泽 疽者上之皮夭以坚 上如牛领之皮 此其候也○小按卽痛者病势浅 大按乃痛者病势深 此辨痈疽之法也○痈之邪浅 其稽留壅遏 独在经脉之中而专攻乎外 故初发时 自表便发热 患处便如椀如盆 高肿而痛甚 纵欲下陷 缘正气内固不肯受 故或便秘 或发渴发逆 以拒之  是以 骨髓终不焦枯五藏终不伤也○疽之邪深 其稽留壅遏 内连五藏而不专攻于外 故身体或无热 患处或不肿痛 甚者声嘶气脱 眼黑眼小 十指肿黑如墨 多死也○凡痈疽恶核 男以左边为重 女以右边为重○痈疽之证 以有热无热为死生妙诀 盖阳证有热则气血行而生肌 阴证无热则气血滞而不敛 是以有实 热者易治 虚寒者难治○初发时 身体便热 患处亦热 肿大而高 多生疼痛 破后肉色红紫 此为外发 虽大如盆椀 必生  初发时 身体无热 患处亦不热 数日之间 渐渐开大 不肿不高不痛 低陷而坏烂 破后肉色紫黑 此为内发 必死 盖未发之前 藏府已先溃烂矣○痈疽 肿高而软者发于血脉 肿下而坚者发于筋脉 肉色不变者发于骨随
定痈疽死之部分 身有五部 伏兎 腓 背 五藏之兪 项 此五部有痈疽者死○不可患痈者七处 眼后虚处○颐接骨处○阴根上毛间胯与尻骨接处○耳门前后车骨接处○诸因小腹风水所成痈疽○颔骨下近耳后虚处○鼻骨中 并能害人 惟眼后虚处最险○发脑 发鬓 发眉 发颐 发背 谓之五发 至险 凡眼不见疮皆恶○俗以癌痼瘭 付于痈疽之列 岂知瘭与癌痼不过痈疽之一物乎○背虽膀胱督脉所主 然五藏皆系于背 或醇酒厚味 或郁怒房劳 以致水枯火炎 痰凝气滞 与毒相搏 随处发生
痈疽当分内外 痈疽发于内者当审藏府 如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疽 上肉微起者肺痈也 巨阙属心 期门属肝 章门属脾 京门属肾 中脘属胃 天枢属大肠 关元属小肠 丹田属三蕉 若有上证 皆倣此辨之○发于腔子之内者曰内疽 曰 肺痈 心痈 肝痈 肾痈 胃脘痈 肠痈○发于腔子之外者 曰 脑发 背发 鬓发 眉发 颐发 顋颔发 髭发 腋发 穿当发(下部也) 腿发 喉痈 脐痈 ?马痈 囊痈 乳痈也
痈疽当分经络 肺痈手太阴经 心痈手少阴经 肝痈足厥阴经 脾痈足太阴经 肾痈足太阳经 胃脘痈足阳明经 肠痈手太阳经足阳明经 脑痈督脉与足太阳经 背痈中属督脉左右足太阳经 鬓痈手足少阳经 眉痈手足太阳经与手足少阳经 颐痈手足阳明经 顋颔痈手阳明经 髭痈手足阳明经 腋痈手太阳经 穿当痈督冲任三脉 腿痈表足三阳经里足三阴经 喉痈任脉与足阳明经 脐痈任脉与足阳明经 乳痈内足阳明经外足少阳经乳头足厥阴经 ?马痈足厥阴经 囊痈足厥阴经○六阳经六阴经 分布周身 有多气少血者 有多血少气者 有气血俱多者 不可一槩论也 何则诸经惟少阳厥阴经之生痈疽 理宜预防 以其多气少血也 其血本少 肌肉难长 疮久未合 必成危证 苟不知此 妄用驱毒利药 以伐其阴分之血 祸不旋踵
痈疽难治不治证 始发便热肿大作痛 此为外发 虽大如盆 百治百活 自始发不热不痛 低陷而坏烂 此为内发 难治必死○痈疽有实热者易治 虚寒有邪热者难治○凡痈疽初发 肿硬而高者 毒气却浅 其证属阳 虽急而易治 若初发如粟粒如豆 许与肉俱平 或作赤色 时觉痒痛 愼勿爪破 此乃为疽 其证属阴 毒气内蓄 势虽缓而难治○痈者壅也为阳属六府 易治 疽者沮也为阴属五藏 难治○难治有六证 两脸红似胚染 心病深○得之久 全不肿痛 乃藏府受 病深○病处硬如牛领皮 又如石榴状 用药不软者病深○病人无时喜笑 乃神气夺 病深○疮口小内濶 常出靑白脓汁不痛者 内坏 病深○贴膏药后 出鲜血黑血间杂血 病深
痈疽辨脓有无及浅深 用手按之 热则有脓 不热则无脓 重按乃痛脓之深也 轻按卽痛脓之浅也 按之不甚痛者未成脓也 按之卽復者有脓也 按之不復者无脓也 非也必是水也○按之坚硬未有脓也 按之半软半硬已有脓也 宜急破之 半软谓中央脓处 半硬谓四方肿肉○血热肉败 荣卫不行 必将为脓○疮疡皆为火热 而反腐出脓水者 犹谷肉果菜热极腐烂而溃为汚水也 溃而腐烂 水之化也 热胜血则为脓也○肿硬脓稠者为实 肿软脓稀者为虚
痈疽发晕 俗以肿痕所至为晕 非眞晕也 眞晕生于疮口之傍如红筋之状 二晕三晕尙可 四晕五晕者死
痈疽死证 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 不治 化为脓 脓不泻 塞咽 半日死○发于颈名夭疽 其痈大而赤黑 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 前伤任脉 内熏肝肺 十余日而死○阳气大发 消脑溜项 名曰脑烁 痛如鍼刺 烦心者 死不可治○发于胸 名曰井疽 状如大豆 三四日起 不早治下入腹 不治七日死○发于膺名曰甘疽 色靑状如谷实瓜蒌 常苦寒热 不急治十岁死 死后出脓○发于尻名曰锐疽 其状赤坚大 急治之 不治三十日死○发于足指名曰脱疽 其状赤黑者死不治 不赤黑者不死 治之不衰 急斩之 否则死○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 其状大痈 不急治之 百日死○发于足傍名曰厉疽 其状不大 初从小指发 急治之 去其黑者黑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 发于阳者百日死 发于阴者三十日死 阳谓诸节之背 阴谓诸节之腘 郄间应者内发透外也
痈疽善恶证 痈疽破溃后 善证有五 恶证有九○五善曰 动息自宁飮食知味○便尿调匀○神彩精明语声淸朗○脓淸肿消色鲜不臭○体气和平○九恶曰 眼白睛黑而目紧小○不能飮食纳药而呕食不知味○腹痛渴甚○肩背不便四肢沉重○声嘶色脱脣鼻靑黑面目四肢浮肿○烦躁时嗽泄利无度小便如淋脓血大泄焮痛尤甚脓色败臭气不可近○喘麤短气恍惚嗜卧○未溃先黑陷下面靑脣黑便汚○五善见三则吉 九恶见六则危○五逆曰 眼白睛黑眼小○纳药而呕○腹痛渴甚○肩项中不便○声嘶色脱○无此五者为顺○更有气噫 痞塞咳嗽 身冷自汗 无时目瞪耳聋 恍惚惊悸 言语顚倒 皆是恶证
治痈疽大法 初觉则散肿内消 已溃则排脓敛毒 脓尽则去腐内塞 恶肉尽则生肌付痂 此定则也○痈之初发当以洁古法为主 表者散之 里者下之 火以灸之 药以敷之 脓未成者必消脓 已成者速溃也○疽之初发 当以涓子法为主 补塡藏府令实 勿令下陷之邪蔓延 外以火灸引邪透出 便有穴归着而不乱则可转死回生变囟为吉矣○疮疡者火之属 须分内外 若脉沉实 当先疎其内 以絶其源 若脉浮大 当先托里 恐邪气入内 有内外之中者邪气至甚 遏絶经络 故发痈肿 治法大要 须明 托里疎通行荣卫三法○血得温则流行 气得温则和畅 服饵贴付药用和平○大凡痈疽 惟藉有热则发 热则气血行 冷则气血滞 遇有热者切不可退热 但用温药 以微凉少济之
痈疽内托法 痈疽因积毒在藏府 当先助胃壮气 使根本坚固而 以行经活血药为佐 叅以经络时令 使毒气外发 施治之早可以内消 此内托之意也○一切疮肿 始觉患起高肿 五七日忽平陷者 是内攻之候 急须内托 及内补汤药 补塡藏府令实 最怕透膜 膜穿十无一生矣○痈疽焮于外 根盘不深 形证在表 其脉多浮 非气盛则必侵于内 急须内托 除湿散郁 使胃气和平 荣卫俱行则邪气不能内侵也○痈疽经久不差 气血渐衰 脓汁淸稀 疮口不合 外证不明 并宜托里 脓未成者使脓速成 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 血气虚者补之 阴阳不和者调之 大抵托里之法 使疮无变坏之证矣
阴疽起发法 凡背发大疮 惟发热则谓之背 若不发热皆疖也 其有阴证 于五藏内发者却又沉晦无热○疽者上之皮夭以坚如牛领之皮○痈疽阴证 头平向内 沉黯不痛 浑身及患处不热
痈疽五发证 发脑 发鬓 发眉 发颐 发背 是为五发 至险 其证皆令人 头痛 恶心 寒热 气急 拘挛○正脑上一处起为脑痈 及脑疽脑铄 并在大椎骨上入髮际生○脑痈 皮起易得破穴 急破出脓不害○脑疽皮厚难得破穴 须急发内毒 使破穴方可○脑铄初起 如横木色靑黑 如靴皮大硬 不见脓 难愈○左右鬓生痈疽 是为鬓发 亦危笃 左右额角及太阳穴生 皆同○左右眉稜发为发眉亦重○鼻下人中及下颐发 为发颐 亦曰发髭 亦害人○背后五藏兪分生痈疽 是为发背 最重○发颐最险 毒气灌注 头面肿大 可畏牙齿亦脱○若色黯 不溃不敛 为阴精消涸 名脑烁 不治○究其病源 有风 有气 有食 有药毒 有房劳 风则多痒 气则多痛 食则发寒热 药毒则坚硬 劳损则瘦弱 风气食三种易疗 药毒劳损二者难医○金石药毒之发则坚硬如石不痛○虚劳瘦弱荣卫否澁 患处重着 如负石 不可用香燥疎泄之药○若肿痛口渴 好飮热汤 为肾虚阳火炽
痈疽作穴出脓法 凡痈疽脓成 未破于上 薄皮剥起者卽 当用破头代鍼之剂 安其上 脓出之后 乃用搜脓化毒之药 取效如神矣
痈疽排脓生肌法 痈疽溃后 气血大虚 惟恐毒陷 托里之法不可一日缺也 盖托里则气血壮而脾胃盛 脓秽自排 毒气自解 死肉自去 新肉自生 疮口自敛矣○疮肉不敛由于肌肉不生 肌肉不生由于腐肉不去 腐肉不去由于脾胃不壮气血不旺 必以补托为主而佐以行经活血之药 则新肉自生 死肉自溃 又何待于点割耶○凡脓血出多 阴阳两虚 十全大补汤 补气血 进飮食 有回生起死之功 但不分经络 不载时令 医者触类而长之可也 或见肿平痛宽 遂以为安慢 不知省无补养调摄之功 愈后虚证復见 因而转成他病者多矣
痈疽去恶肉方 痈疽恶疮中有恶肉 若不去则好肉不生 疮口不合 宜用药消蚀之
痈疽汤洗法 疮家藏府生热 热蒸其血 血败则肉腐 肉腐则成脓 当脓血焮聚之时 所赖朝夕洗疮 以外舒其毒气○夫汤洗之法 宣通肌表 发散邪气 使疮内消也 盖汤水有盪涤之功 凡疮肿初生一二日 须用药汤淋射之 在四肢者溻渍之 在腰腹背者淋射之 在下部委曲者浴渍之○初作 宜宣热拔毒 外以洗涤 角付以敛其晕 已溃则排脓止痛 朝夕洗涤以舒毒气 脓尽则生肌付痂 次第施治
痈疽糁贴法 凡疮肿初生 似有头者 卽贴温热药 引出热毒 火就燥之义也 于四畔赤焮处 贴生寒药 折伏热势 驱逐邪恶 乃扑火之义也
内外分痈疽 内疽者 皆因飮食之火 挟七情之火相郁而丛 飮食者阴受之 七情者藏府受之 宜其发在腔子而向里 非于肠胃肓膜也 谓之内疽者以其视之不见故名焉○内疽用内托之药外以鍼开之而愈○发于内者 曰肺痈 心痈 肝痈 肾痈胃脘痈 肠痈 腹痈○发于外者 曰膂痈 乳痈 臀痈 悬痈 便痈 囊痈 附骨疽 流注骨疽 疔疽
肺痈 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疽 上肉微起者肺痈也○肺之痈 喘而两胠满 肺痈吐脓如糯米粥 咽燥振寒○振寒发热 寸脉滑数 咳唾脓血 其人飮食起居如故 此为痈肿 脓在胸中为肺痈 其脉紧数为脓未成 紧去但数为脓已成○肺痈吐脓候 其脉短而澁者自痊 浮大者难治 其面色白而反赤者 此火之克金 不可治○大凡肺痈 当咳喘短气胸满 时唾脓血久久如糯米粥者难治 其呕脓而自止者自愈○始萌可救 脓成多死○肺痈 乃风寒之气内舍于肺而作 先须发表○肺痈 口燥咽乾 胸中隐痛 二便赤澁 咳唾脓血腥臭 置之水中则沉○肺痈之证 男子以气为主 得之十救二三 妇人以血为主 得之十全七八 歷试屡验
心痈 巨阙隐隐而痛者心疽 上肉微起者心痈也○心痈者心经有热 或好飮酒 或嗜热物 积聚成热 凝滞而生○心痈者于胸乳间 生蜂窠痈发 灵枢经所谓一名井疽 状如豆大 三四日起 不早治则入于腹 七日死 急用疎导心火之药
肝痈 期门隐隐而痛者肝疽 上肉微起者肝痈也○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 治之以砭石 其坚而不溃者为马刀 挟瘿急治之○脇痈 由肝心火盛 溃后方可淸热托里 忌热药○肝痈两胠满卧则惊 不得小便
肾痈 京门隐隐而痛者肾疽 上肉微起者肾痈也○肾痈 胠下至小腹满○肾痈乃与内肾相对 皆由肾气衰败而成 突起皮赤者易安 陷入皮黑者难差
胃脘痈 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曰 诊此者当候胃脉 其脉当沉细 沉细者气逆也 逆者人迎甚盛 甚盛则热 人迎者胃脉也 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 故胃脘为痈也○中脘属胃 隐隐痛者胃脘痈也○脉洪数者脓已成也 设脉迟紧 虽脓未就 已有瘀血也 宜急治之○多因飮食及七情火郁 復感风寒 使热浊之气塡塞胃脘 胃中淸气下陷 故胃脉沉细 惟寒气所隔 故人迎紧盛者有此二脉 眞胃脘痈也○外证寒热如疟 胃浊则肺金失养 故身皮甲错 或咳或呕 或唾脓血
肠痈腹痈 关元属小肠 天枢属大肠 丹田属三焦 其穴分隐痛者为疽 上肉微起者为痈也○肠痈为病 小腹肿而强按之则痛 小便数似淋 时时汗出 发热而復恶寒 身皮甲错 腹皮急如肿状 甚者腹胀大 转侧有水声 或遶脐生疮 脓从疮出 或有出脐中者 惟大便下脓血者自愈○湿热郁积肠内成痈 脉迟紧者宜下之 小腹疼尿澁者脓滞也○腹皮急按之濡 身无热 乃阴冷所成○腹痈者生于肚腹 皮里膜外 左关脉洪数而腹痛甚者是也 治法同肠痈
臂痈 臂上手阳明经分生痈 此得之八风之变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臀痈 臀居小腹之后又在于下 此阴中之阴也 其道远其位僻 虽曰多血 气运不到 血亦罕来 中年后不可生痈 纔有肿痛 参之脉证 但见虚弱 便与滋补气血 可保终吉 若用寻常驱热舒气之药 虚虚之祸 如指诸掌○臀痈初起未成脓者 隔蒜灸 再用葱熨法 欲作脓者内托
悬痈 谷道前后生痈 谓之悬痈 此病生谷道外肾之间 初发如松子大 甚痒 渐如莲子 数十日后 始觉赤肿如桃子卽破 若破而大小便皆从中出者 为难治 ○虽患亦轻 虽溃亦浅 误用寒凉则不可救
便痈 俗名便毒 实血疝也 一名?马痈 此奇经冲任为病 而痈见于厥阴经之分野 其经多血 故又名血疝 或先有疳疮而发 或卒然起核疼痛而发 皆热郁血聚而成 初发宜疎利之卽散变脓 后如常用托里内补之药○便毒处所 上不在腹 下不在腿 介乎两者之中也○便痈 生于腿胯小腹之间 或一边肿痛 或左右两边俱发
囊痈 者湿热下注也 有作脓者 此浊气顺下 将流入渗道 因阴道或亏 水道不利而然 脓尽自安勿药可也 或有因腹肿 渐流入囊 肿甚而囊自裂开 睾丸悬挂水出○痈疽入囊者 悉以湿热入肝经 处治而用补阴药佐之 虽脓溃皮脱 睾丸悬挂者皆不死
附骨疽 与白虎 飞尸 歷节 皆相类 但歷节痛则走注不定 白虎飞尸痛浅 按之则便止 附骨疽痛深 按之亦无益○白虎飞尸 亦能作脓着骨而生 及其腐溃碎骨 出尽方愈 然则同是一病 但浅深不同耳○附骨疽 筋骨之内痛如锥刺 外则全无赤肿突起 初因露卧风冷 或乘凉浴水 寒湿袭深 初起痛不能转 寒热无汗 经久寒郁 为热变而为脓 脓成则用火鍼 使毒不得内溃○附骨疽 与缓疽 石疽 贼风 相类 宜辨而治之
缓疽石疽贼风辨  缓疽石疽 皆寒气伏于骨髓之间 其热缓慢 积日不溃 久乃紫黑 皮肉俱烂 故名曰缓疽○肿与皮肉相似 疼而坚硬如石 故谓之石疽○贼风 由风邪搏于骨髓 故其痛亦彻骨 遇寒则甚 外证恶寒有汗 痛处常欲热熨 失治则 变为挛曲偏枯○缓疽石疽 宜服补虚托里温热之剂  贼风 宜服疎通之剂
始发预防法  环跳穴痛不已 防生附骨疽
流注骨疽 流者行也 注者住也 或结块或慢肿 皆因素有痰火 或感风寒 邪气流行 至其痰注之处而发 多生四肢或胸腹腰臀关节之处○流注起于伤寒 伤寒表未尽 遗毒于四肢经络 澁于所滞而后为流注也 盖流注者伤寒之余毒 骨疽者流注之败证也○痰飮流注于胸背头项腋脇腰腿手足 聚结肿硬 或痛或不痛 按之无血潮 虽或有微红亦淡薄不热 坚如石 破之无脓 或有薄血 或出淸水 或如紫汁 又有坏肉如败絮 或又如瘰癧在皮肉之间 如鷄卵可移动 软活不硬 破之亦无脓血 鍼口努肉突出 惟觉咽喉痰塞 作寒作热○骨疽者 由疮溃后 气血不荣 骨自脱 出脓水 腐溃碎骨出尽方愈 盖人身有正骨附骨 传合成形 附骨出则愈后如常 正骨腐出则为终身废疾 随肿硬之处 溃后久不愈则必出碎骨 须祛散寒邪 补接荣气 则骨自脱疮自敛矣
疔疽 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 其状大痈 不急治之百日死○发于足傍名曰厉疽 其状不大 初从小指发 急治之 去其黑者不消 辄益不治百日死○发于足指名曰脱疽 其状赤黑者死不治 不赤黑者不死 治之不衰 急斩之 否则死○膏粱之变 足生大丁○疔疮初发突起如钉 盖故谓之疔 近世多见 因食自死牛马禽兽之肉而发 或感袭天地暴沴之气而发 或恣食辛辣厚味积毒而发 其形有十三种治法皆同 初起仅一小疮 杀人于一二日之内 比之痈疽尤毒 又有红丝疔鱼脐疔 其毒尤甚○疔疮 发无定处 在手足头面胸背骨节间 最急 其余处为缓
疔疽形证 疔疽生黄疱中或紫黑色 初发必先痒后痛 先寒后热 四肢沉重 头痛 心惊 眼花 若大重则呕逆 为难治○疮头黑硬如钉 四畔带赤如火 盘根突起 随变焦黑 未几肿大而光 转为湿烂 深孔透肌如大鍼穿之状○外证 心惊 头痛 拘急 恶寒 四肢痛强 或寒热交作 颊舌间赤黑点点如珠○或不痛痒 只麻木寒热 眼中流火 牙关紧急 时时惊惕 甚则呕吐(诸证中呕吐最危) 以鍼刺疮 不痛无血是其候也 又中陷如钉 盖撼之有根 是疔也
红丝疔  疔疮 或有一条如红线直上○疔生两足多有红丝至脐 疔生两手多有红丝至心 疔生面部多有红丝入喉者俱难治 急鍼其丝出血 以泄其毒 方可保生
鱼脐疔  又有一种 疮头黑深 形如鱼脐 破之渗出黄水 四畔浮浆 谓之鱼脐疔 其毒尤甚
脱疽疔  经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盖因膏粱酒色 蕴积恶毒 或久患消渴之余 多有此疮 灵枢经所谓 发于足傍名曰厉疽 发于足指名曰脱疽 其状赤黑者死不治 治不衰急斩之 否则死 正谓此也 谓之脱疽 以其指节 溃烂脱去也○轻者色赤自溃 重者色黯不痛○甚者赤变为黑 急须在指则斩 在肉则割 否则黑延上足必死
疔疽死证  疔疮含蓄毒气 突出寸许 痛痒异常 一二日间 害人甚速 是尤在痈疽之上也○疔毒入心腹则口乾烦闷 恍惚似醉 呕吐不定 危证也○太重则呕逆 呕逆者难治○疔疽出冷汗者死
拔疔法  疔疮有毒根在内 须拔去乃可救
痈疽杂证 有痈疽烦渴有痈疽呕逆有痈疽痰盛有痈疽寒热有痈疽作痛有痈疽泄泻
痈疽烦渴  热毒方盛 或发大渴 此乃毒气攻心 令舌乾烦渴 但用补心气药 内补卽止○痈疽发渴 乃气血两虚
痈疽呕逆  未溃时呕者 当作毒气上攻治之 溃后当作阴虚补之○痈疽及疔疮恶疮 毒气攻心则多呕逆
痈疽痰盛  痈疽生痰有二 一者胃寒 二者郁热
痈疽寒热  痈疽未愈之间 先呕痰而寒热 汗出而止
痈疽作痛  痈疽 不可不痛 亦不可大痛 未溃前痛者为热毒 脓胀痛者鍼之 已溃脓出而反痛者虚也○痈疽寒热虚实 皆能为痛 若热毒之痛 以寒凉之剂折其热 若寒邪之痛 以温热之剂熨其寒 虚而痛者补之 实而痛者泻之○脓溃之后反痛者虚也 宜补之 秽气所触者宜和解之 风冷所逼者宜温散之
痈疽泄泻
痈疽烙法 脓本肉腐所成 皆挟毒热之气 若久留肉腠间则毒气浸淫 好肉亦化为脓腐 此所以烙法 有功乎溃疡也○痈疽成脓宜烙 可用银篦 大二分长六寸 火上烧令赤 急手熨烙毒上 得脓为效
痈疽灸法 凡痈疽之发 或因内有积热 或因外寒郁内热 若于生发之处 艾灸以散其毒 治之于早 可以移深为浅 改重为轻○痈疽已觉微漫肿硬 皮不变色 脉沉不痛者当外灸之 引邪气出而方止 经曰陷下者灸之 如外微觉木硬而不痛者当急灸之 是邪气深陷也 浅者不可灸 如有脓水亦不可灸 当鍼之○灸法所以畅达拔引郁毒 此从治之意也 譬如盗入人家必开门逐之使出 万一门不开 无从而出 必伤主乃已○头为诸阳之会 若有发宜灸 艾炷宜小 壮数宜少三五壮而已 腹背则多灸为妙○有善治痈疽者皆于疮上灸至二三百壮 无有不愈 但艾炷小作之 小则人不畏灸 灸多则作效必矣
调理及禁忌法 痈疽患时将理法 避风邪○少睡卧○勿惊忧○勿嗔怒○徐行动○省言语○戒闺房○絶思虑○防触秽○听好事○疮频洗○药常助○盥漱闻香○二便顺序○择飮食内充无飢饱失度○付药运掉屈伸疮口常加爱护○妄用恶草愈滋其毒○不忌飮食反害其疮○痈疽最宜节愼飮食 其热毒方盛 或发大渴 多飮冷水 及水浆之类 此乃毒气攻心 令口乾烦渴 但以心气药内补藏府 卽止矣○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 使病人不得忧恐嗔怒劳精疲神 有触于心 尤关利害○疮疡面赤 虽伏火热 禁不得攻里 宜发表以去之○疮疡郁冒 俗呼昏迷 愼不可下 汗之则愈
诸疮
大风疮 脉风成为癞 癞者荣卫热腐 其气不淸 故使鼻柱坏而色败 皮肤疡溃○大风之源 有三种五死○三种曰 风水 传变 自不调摄○五死曰  皮死 麻木不仁  肉死 割切不痛  血死 溃烂成浓  筋死 手足脱落  骨死 鼻梁崩塌眼断脣翻声哑○又曰 一风者肺受病 先落眉毛 二风者肝受病 面起紫疱 三风者肾受病 脚底先穿 四风者脾受病 遍身如癣 五风者心受病 先损其目○初起 白屑紫云 如癜风 然或有遍身白皮脱落 如蛇蜕状○或有坟墓居址 风水不吉 或父母夫妻 家人遆相传染 或在外不谨粪坑 房室床铺衣被 桥上树下歇息 去处命値委死凶星遭 此恶疾○大风病 是受得天地间杀物之风 古人谓之疠风者 以其酷烈暴悍可畏也 得之者须分在上在下所出 虽有上下之殊 然皆不外乎阳明一经 盖阳明者胃与大肠 无物不受 乃脾肺二藏之府也 脾主肌肉而肺主皮毛 乃府及于藏病也 ○若遇此疾 切须戒盐 及一切口味 公私世务 悉宜屛去○此疾虽治得愈 若不絶味断慾 皆不免再发而终于不救 孙眞人曰 尝治四五百人 终无一人免于死 非眞人不能治 盖无人能守禁忌耳
白癞疮 癞风初起 白屑剥落 又一种 每朝疮上退白皮一升许 如蛇蜕
天疱疮 一名杨梅疮 与癞大同 多由肝脾肾风湿热之毒因男女房室传染  形如杨梅 焮红湿烂痒痛者属心 多生乳脇○形如鼓钉黄豆者属脾 多生满面○形如绵花者属肺 多生毛髮 ○形如紫葡萄 按之紧痛者属肝肾 多丛生于尻臀两阴筋骨之处○形如鱼疱 内多白水 按之不紧者 谓之天疱疮 乃此类之轻者○失治 久则风毒流入经络而成顽癣 或气血虚败而成漏 或误服水银轻粉而成风堆 肿烂流脓出汁 病至于此治之为难 亦有蚀伤眼鼻 腐烂玉茎 拳挛肢体 与癞无异
鹅掌癣 凡天疱杨梅疮 服轻粉愈后 手掌上发癣 退皮一层 生生不絶 名曰鹅掌癣 亦曰鹅掌风
瘰癧 瘰癧之证 内经谓之结核是也 生颈前顶侧 结核如大豆如银杏 曰瘰癧 生胸脇腋下 坚硬如石 形如马刀蛤 曰马刀○结核连续者为瘰癧 形长如蛤者为马刀○绕项起核 名曰蟠蛇癧 多生肩项 或赤或白 或沉或浮 初生如豆 久似核 年月浸久 其大如梅 或如鷄卵 排行成列 或生二三或生六七是也 用性努力思虑过 久则疼痛赤肿 早治为上○流注癧者妇人多有之 其性急躁 其气怫郁 其心热着 初生在项 破后流注四肢遍体 结毒如梅李状 不疗自破 孔窍相穿 寒热疼痛 或流脓汁是也 又名千岁疮○瘰癧始起于少阳 不守禁忌 延及阳明 大抵食味之厚郁气之积 皆此二端 招引变换 以其属胆经 主决断有相火而且气多血少 妇人见此 若月经行寒热不作则可生 稍久转为潮热危矣 自非断慾絶虑食淡 虽神圣不可治也○胆与肝合 且主筋 病则筋累累如贯珠 寒热焮痛 乃肝气动而为病也 当淸肝火为主○治法大槩 以地胆斑猫为主 渗泄小便 以泻心火○瘰癧之毒 莫不有根 地胆斑猫制度如法 能使其根从小便中出 或如粉片 或如块血 或如烂肉 皆其验耳 但毒根之行小便必澁 当以木通滑石辈导之 然是毒必从小便出者何哉 盖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故也
难治可治证 帝曰寒热瘰癧 生于颈腋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 此皆鼠瘻寒热之毒气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 反其目视之 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 见一脉半一岁半死 见二脉二岁死 见赤脉不下贯瞳子者可治也○妇人患瘰癧 经调及经闭 无潮热者可治 经闭有潮热或咳者死○男子患瘰癧 有潮热有咳 乃瘰癧伤证之标也 故劳瘵类 有曰腹中有块 颈上有核 最为难治○瘰癧延及胸中 中府云门肺经部分者死
结核 独形而小核者为结核○结核者 火气热甚则郁结 坚硬如果中核也 不须溃破 但热气散则自消○结核在一身如肿毒者 在皮里膜外 多是湿痰流注 作核不散 问其平日好食何物 吐下后 用药散核○痰癧 推动滑软○遍身有核 多是痰注
瘿瘤 人身气血凝滞 结为瘿瘤 瘿则忧恚所生 多着于肩项 瘤则随气凝滞结 此等皆年数深远 浸大浸长 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 肉色不变名曰肉瘿 筋脉露结名曰筋瘿 赤脉交结名曰血瘿 随忧愁消长名曰气瘿 五瘿皆不可决破 决破则脓血崩溃 多致夭枉○瘤 亦气血凝滞结聚而成 初作梅李皮嫩而光 渐如盃卵 瘤名有六 骨瘤 肉瘤 脓瘤 血瘤 石瘤 脂瘤 亦不可决溃 肉瘤尤不可破 破则杀人 惟脂瘤决去其脂则愈○瘿瘤 緫皆气血凝滞结成 惟忧恚耗伤心肺 故瘿多着颈项及肩也 劳慾邪气乘经之虚而住 故瘤随处有之○服治瘿瘤药 先须断厚味○凡瘿瘤疣赘等 至年衰 皆自内溃 理于年壮 可无后忧也
疳瘻 漏者诸瘻之溃漏也 狼瘻 鼠瘻 蝼蛄瘻 蜂瘻 蚍蜉瘻 蛴螬瘻 浮疽瘻 瘰癧瘻 转筋瘻 是为九瘻  其证穿孔一深 脓汁不尽 风冷倂入 涓涓而成漏矣○漏 喜发于项腋及阴僻肛门之间 疗治失节卽生寒热 凡痈疽诸发 苟有宿脓朽骨停蓄 其间皆为之漏○内经曰 陷脉为瘻 留连肉腠者是也○治法 温散风冷为急○凡漏 切忌七情房劳 尤戒怒气 不然则 核则大 漏则水多
疥癣 疥疮有五 一曰乾疥 皮枯屑起○二曰湿疥 焮肿作痛流汁淋漓○三曰砂疥 细如砂子或痛或痒○四曰虫疥 痒不知痛易于传染○五曰脓疥 含浆稠脓色厚焮痛○癣疮亦有五 一曰湿癣 状如虫行搔之汁出○二曰顽癣 全然不知痛痒○一曰风癣 又名乾癣 搔生白屑○四曰马癣 微痒白点相连○五曰牛癣 如牛领皮厚且坚○疥癣 皆血分热燥 以致风毒剋于皮肤 浮浅者为疥 深沉者为癣 疥多侠热 癣多侠湿 疥状如被介甲 癣状如走苔藓 大槩相同
癞头疮  头上生疮 如癞
人面疮  多生膝上 亦有臀上生者 古书云 寃业所生 须淸心悔过○人身有疮如人面 面目口鼻皆具 以物食之皆能食 灌以酒则面亦赤色
阴蚀疮 夫阴疮 大槩有三等 一曰湿阴疮 二曰妬精疮 三曰阴蚀疮 亦曰下疳疮也○湿阴疮者 由肾虚风湿邪气乘之 瘙痒成疮 浸淫汁出 状如疥癣○妬精疮者 由壮年久旷 房室思色动慾 以致败精流入茎内 阴上生疮赤肿 溃烂作臼 痛痒妨闷○阴蚀疮者 由热结下焦经络澁滞 或妇人子宫有败精停留 或月水未断 与之交合 房劳后又不洗浴 邪秽留滞 遂令阴茎连睾丸肿痛 小便如淋 经久溃烂 侵蚀肌肉 脓血不止 遂成下疳疮 久不愈则必成杨梅疮○下疳疮日久不愈 或成便毒 或损烂 阳物多致危笃 俗云疳疮 未已便毒復来生也○阴头肿痛生疮 名为下疳 乃督任冲三脉之会 其疮一生则 便毒厉风疮次第而来○妬精疮 初发在阴头如粟 拂之卽痛甚 出淸脓 作臼孔 蚀之大痛 妇人有生于玉门内 正似疳蚀疮 但不痛为异○下疳疮重者 心中痛 闷絶虚烦甚者不治
肷疮 生于两脚 肿烂臭秽 步履艰辛 此疮生于肷骨为重 以其骨上肉少皮薄 故难愈○肷疮生两肷上 初起焮肿作痛 三阴虚也 若患处黑黯恶寒少食 属肝肾虚
肾脏风疮 初起 两足时热 脚踉作痛 多于内胫 或肷上生疮如癣 渐大失治则延 及胫股遍身者有之○血风疮 与肾脏风疮相类 乃三阴经风热郁火血燥所致 瘙痒不常 脓水淋漓 潮热盗汗○下疰疮 亦与肾藏风疮相类 生于脚胫 或打扑而成 其疮口狭皮内极阔 皮薄如竹膜 极痒痛 黄水淋漓 积年不愈 又染易他人 患者须忌房室
浸淫疮 初生甚小 先痒后痛 汗出浸淫 湿烂肌肉 延至遍身○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 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冻疮 冬月冻伤 成疮流水 俗呼为冻疮
汤火疮 凡汤火烧伤 初时强忍痛 急向火灸 强忍一时卽不痛 愼勿以冷物榻之 使热毒不出 免烂入筋骨○火烧 以好酒洗之 以盐付上
飜花疮 飜出一肉 突如菌 或如蛇 形长数寸 若误用鍼刀蚀灸 必危 愼之○一名绵花疮 一名广东疮
漆疮 人有恶漆者 因见漆 中毒生疮 面痒而肿 遍身焮痛
软疖 痤小疖也 世谓之热疖 大如酸枣 或如豆色赤而内有脓血也
有名无名诸恶疮
葡萄疮  疮头如葡萄色 四围肿起
天行斑疮  人身发天行斑疮 一身周匝如火 疮皆载白浆 不治则数日必死 差后疮瘢黯 一岁方灭 此恶毒之气所为
月蚀疮  小儿多有之 生耳后 随月盛衰
内疳疮 生于口上月咢 初发如莲花 根蔕小而下垂
瘑疮  生手足间相对 如新茱萸 痒痛折裂 有孔如蜗 久不愈
走皮?疮  生满颊项 发如豆梅 蔓延两耳 流汁湿烂
蛇缠疮  身上生疮 有头尾俨 似蛇形
鱼目疮  遍身生疮 如鱼目无脓 又名征虏疮
热毒疮  遍身生热毒 疮痛而不痒 粘着衣被 夜不得睡
火斑疮  人常近火则多生火斑疮 出汁痛痒
诸疮中风水发肿痛 凡疮疡未合 风入为破伤风 湿入为破伤湿 二者害人最急 宜愼之
诸伤
金刃伤 金疮失血 其人当苦渴 然须忍之 常令乾食 可与肥脂之物 以止其渴 又不得多飮粥则血溢出杀人也 又忌嗔怒 及大言笑 动作劳力 及食咸酸热酒热羹辈 皆使疮痛冲发 甚者卽死○凡金疮及折伤 不可飮冷水 血见寒则凝 入心卽死
金疮脉候  金疮出血太多 其脉虚细者生 数实者死
金疮先宜调血  大凡金疮 及折伤 坠堕内损者 必有瘀血停积先 宜逐去瘀血 若亡血过多则调养气血为主
攧扑堕落压倒伤 凡堕压死者 急安好处 以袖掩其口鼻上 一食顷候 眼开 先与热小便飮之 若初觉气絶 急擘开口 以热小便灌之 利去瘀血○卒堕攧压倒打死 心头温者皆可救○人为刀斧所伤 或堕落险地 或扑身体损伤筋骨皮肉 皆出血不止 或瘀血停积 若去之不早则有入腹攻心之患○跌扑伤损 须用苏木活血 黄连降火 白朮和中 以童便煎服妙 伤在上宜飮韭汁○凡攧打压伤 或从高堕落 皆惊动四肢五藏 必有恶血在内 专怕恶心 先用通二便药 和童便服之 立效  大小肠俱通利则 自无烦闷攻心之患矣○凡伤损专主血 论肝主血 不问何经所伤 恶血必归于肝 流于脇 郁于腹而作胀痛 实者下之 虚者调之○凡出血已多而又呕血不止者 难治
脉候及不治证  凡打扑损伤 内有瘀血 其脉坚强者生 小弱者死○打扑伤损 去血过多 脉当虚细 若得急疾大数者死
杖伤 凡杖毕卽 用童便好酒各一钟合而温服 免血攻心 甚妙○有血瘀壅肿 先刺出恶血 然后乃贴膏药○杖疮 只是血热作痛 用凉药去瘀血为先○大槩通滞血 皆以酒化服 盖血滞则气壅淤 气壅淤则经络满急 经络满急故肿且痛 凡打扑着肌肉 须肿痛者以经络伤 气血不行 故如是○凡杖疮 忽乾黑陷 毒气攻心 恍惚烦闷呕吐者死
犬伤 凡春夏初 交犬多发狂 但见其尾直下不捲 口中流涎 舌黑者 卽是狂犬 若被其伤 乃九死一生之患 急用鍼刺去血
狂犬毒入心 狂犬咬 众治不差 毒攻心 烦乱唤已 作犬声○犬咬人 久不差 口吐白沫者 为犬毒入心 叫唤似犬声
解毒
蛊毒畜养家 凡有蛊之鄕 见人家门 限屋梁 无灰尘洁净者 其家必畜蛊 当用心防之○蛊者人取三虫之类(虾蟆 蜈蚣 蛇虺也) 以器皿盛之(蛊字从虫从皿) 使其自相啖食 余一存者名为蛊而能变化 人有造作敬事 以酒肉祭之 取出放毒于飮食中 人中其毒 心闷腹痛 面目靑黄 或吐唾鲜血 或下脓血 病人所食之物 皆化为虫 侵蚀藏府 蚀尽则死 急者十数日便死 缓者延引岁月死 后病气流注 染着傍人 故谓之蛊疰○中蛊者 面色靑黄 是蛇蛊  面色赤黄 是?蜴蛊  面色靑白 若内胀满 吐出成科斗形者 是虾蟆蛊  面色多靑 或吐出如蜣蜋形者 是蜣蜋蛊
救急
十件危病 华佗云 人有急病 疾如风雨 命医不及 须臾不救 视其横夭 实可哀怜 子选十件危病 三十妙方 以救之 不可不知○一霍乱吐泻○二缠喉风闭塞○三吐血下血○四中砒礵毒○五尸厥○六中恶客忤○七脱阳○八鬼魔鬼打○九孕妇横逆产○十胎衣不下
中恶 凡中恶客忤鬼气之证 凡人暮衣 或登厠 或出郊野 或游空冷屋室 或行人所不知之地 忽见眼见鬼物 口鼻吸着恶鬼气 蓦然倒地 四肢厥冷 两手握拳 口鼻出淸血 性命逡巡 须臾不救 此证与尸厥同 但腹不鸣 心腹俱煖 切勿移动 其尸卽令亲戚 众人围 绕打鼓烧火
鬼击鬼打鬼排  此等病 皆得之无渐卒着人 如刀刺状 胸腹病 痛不可按抑 或吐衄下血  治法同中恶
脉候 中恶之脉 紧细易治 浮大难痊○脉至如喘 名曰暴厥 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寸口脉沉大而滑 沉则为实 滑则为气 实气相搏 血气入藏卽死 入府卽愈 此为卒厥不知人何谓也 师曰 脣靑身冷 为入藏卽死 身温和汗自出 为入府卽愈
尸厥 尸厥者 脉动而无气 气闭不通 故静如死也○卒然不省人事 全如死尸 但气不絶 脉动如故 或脉无伦序 或乍大乍小 或微细不见 而心胸煖者是也○尸厥者 卽中恶之类 凡吊死问疾 或入墓登冢 卒中邪恶 与藏气相忤 忽然手足逆冷 头面靑黑 牙关紧急 头旋晕倒 昏不知人 或错言妄语○血之与气 幷走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 气復反则生 不反则死○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 此五络皆会于耳中 上络左角 五络俱竭 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 其状若尸 名曰尸厥 以竹管吹其两耳卽甦○尸厥之证 卒死脉犹动 四肢逆冷 腹中气走 如雷鸣听 其耳中如微语声者是也
鬼魇 人眠睡则魂魄外游 为鬼邪所魇屈 其精神弱者则久不得窹 乃至气絶 所以须傍人助唤 幷以方术治之○鬼魇鬼打之证 人到客舍馆驿 及久无人居冷房 睡中为鬼物所魇 但闻其人吃吃作声 便令人叫唤如不醒 乃鬼魇也 不急救则死○人为鬼魇卒死 不得着灯火照 亦不得近前急唤多杀人 但痛咬其足跟 及大拇指甲边幷多垂其面卽活 如不醒者移动处 些子徐唤之 若元有灯卽存不可吹灭 如无灯切不可用灯照 仍用笔管吹两耳 又取半夏末或皂角末 吹两鼻中○梦中被刺杀 或被打 诸般不祥 忽然吐衄下血 甚者九窍皆出血
郁冒 人平居无疾 忽如死 人身不动摇 黙黙不知人 目闭不能开 口哑不能言 或微知人恶闻人声 但如眩冒 移时方窹 此由汗出过多 血少气幷于血 阳独上而不下 气壅塞而不行 故身如死 气过血还 阴阳復通 故移时方窹 亦名血厥 妇人多有之
客忤卒厥诸证 客忤者中恶之类也 多于道间门外得之 令人心腹绞痛 胀满 气冲心胸 不卽治亦杀人○厥 令人腹满 或令人暴不知人 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曰 阴气盛于上则下虚 下虚则腹胀满 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 逆则阳气乱 阳气乱则不知人○凡卒急之证 有气厥 血厥 痰厥 食厥 中风 中寒 中暑 中湿之类 皆详见各门随证治之
卒死 人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 曰 三虚者其死暴疾也 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 所谓三虚者乘年之衰 逢月之空 失时之和 因为贼风所伤 是为三虚 逢年之盛 遇月之满 得时之和 虽有贼风 邪气不能危之 是为三实○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人不病而卒死何以知之 曰 火气入于藏府者不病而卒死矣○病少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 曰 赤色出两观 大如拇指者 病虽少愈必卒死 黑色出于额 大如拇指 必不病而卒死○人见五色 非常之鬼遂令暴亡者 皆自已精神不守 神光不聚故耳 非外所侮 乃元气极虚之候也○凡暴亡 不出一时可救之 虽气闭絶四肢冷 若心腹温 鼻微温 目中神彩不转 口中无涎 舌与阴卵不缩者皆可活也○凡卒死者 口张 目开 手散 遗尿 为虚宜补气 目闭 口噤 手擧 为实宜发表
脱阳证 凡人因大吐大泻之后 元气不接 四肢逆冷 面黑 气喘 冷汗自出 外肾缩搐 不省人事 须臾不救 与伤寒阴阳易同证
救自缢死 自缢死者 自旦至暮 虽已冷 必可活 自暮至旦则难治 心下若微温者一日已上犹可活 当徐徐抱下解之 不可截断绳子 令安卧 被中急 须按定其心 却捻正喉咙 令一人 以手掌 掩其口鼻 勿令透气 气急卽活 又令一人 以脚踏 其两肩 以手挽其髮 常令弦急 勿使纵缓 一人以手据按胸上 数摩动之 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 若已强直 渐渐强屈之 如此一炊顷 虽得气 从口出呼吸 眼开 仍引按勿止○心头温者 虽一日 皆可活
救溺水死 凡溺水死者一宿尙可救 急急拯出 先以刀抌开口放筯 一枚含之 使可出水 然后解去衣服 多灸脐中二三百壮 令两人以笔管 吹其两耳
救冻死 人遇寒冻死 四肢强直 口噤 只有微气者 用大釜炒灰 令煖囊 盛熨心上 冷则易 口开气出 然后以温粥淸 稍稍灌之 或温酒或姜汤灌之卽甦 若不先温其心 便将火灸则冷气与火争 必死矣
救饿死 凶荒之岁 人多饿死 若累日不得食 飢困将死者 顿喫饭及肉物则必死 宜先以稀粥淸 稍稍嚥下 令咽肠滋润 过一日 渐与稀粥频啜之 过数日 乃与稠粥软饭则自然生活
搅肠沙 此证心腹绞痛 冷汗出 胀闷欲絶 俗谓之搅肠沙 与乾霍乱同 由山岚瘴气 或因飢饱失时 阴阳暴乱而致也○所感如伤寒 头痛 呕恶 浑身壮热 手足指末微厥 或腹痛闷乱 须臾能杀人 先浓煎艾汤试之 如吐卽是也○有阴阳二证 阴沙 腹痛而手足冷 看其身上有小红点 阳沙 腹痛而手足煖○患痛之人 两臂腕中有筋 必致黑色 用砂鍼 击刺出紫黑血 痛卽止 神效
妇人
求嗣 生人之道始于求子 求子之法莫先调经 每见妇人之无子者 其经必或前或后 或多或少 或将行作痛 或行后作痛 或紫或黑 或淡或凝而不调 不调则血气乖争 不能成孕○求嗣之道 妇人要经调 男子要神足 又寡慾淸心为上策 寡慾则不妄交合 积气储精 待时而动 故能有子 是以慾寡则神完 不惟多子 抑亦多寿○男子阳精微薄则 虽遇血海虚 静流而不能直射子宫 多不成胎 盖因平时嗜慾不节 施泄太多 宜补精元兼用静工存养 无令火动候 阳精充实 依时而合 一擧而成矣○男子 脉微弱而澁 为无子 精气淸冷也○妇人无子 多由血少 不能摄精 宜调养经血○妇人阴血衰弱 虽投眞精 不能摄入子宫 虽交不孕 虽孕不育 是以男女配合 必当其年○无子妇人 瘦怯者乃子宫乾澁 宜滋阴养血 肥盛躯脂满溢子宫 宜行湿燥痰○妇人无子 多因七情所伤 以致经水不调不能受孕○妇人久冷无子 及数经堕胎 皆因冲任虚损 胞内宿挟疾病 经候不调 或崩漏带下三十六疾 皆令孕育不成 以至絶嗣○凡人无子 多是精血淸冷 或房劳过伤 以致肾水欠旺 不能直射子宫 故尔岂可专责于母血之不足虚寒也
相女法 未笄之妇阴气未完 慾盛之妇所生多女 性行和者调经易挟 性行妬者月水不匀 相貌恶者刑重 颜容美者福薄 太肥脂满子宫 太瘦子宫无血 俱不宜子 不可不知
胎孕 凡欲求嗣 必先视其妇之经脉调否 其或未调必以药而调之 经脉旣调宜以人事副之 按其法而行之 庶不失其候也○夫人之始生也 血海始净 一日二日三日 精胜其血则为男子 四日五日六日 血脉已旺 精不胜血则为女子 乃二物相搏 常先身生谓之神 又谓之精 道与释二门谓之本来面目是也
十月养胎 妇人怀胎 一月之时 足厥阴脉养○二月足少阳脉养○三月手心主脉养○四月手少阳脉养○五月足太阴脉养○六月足阳明脉养○七月手太阴脉养○八月手阳明脉养○九月足少阴脉养○十月足太阳脉养○诸阴阳各养三十日活儿 手太阳少阴不养者 下主月水上为乳汁 活儿养母○四时之令始于春木 故胎养始于肝胆也○姙妇不可灸刺 其经必堕胎
一月 足厥阴脉养胎 乃太极动而生阳 天一生水 谓之胚 此月经闭无潮无痛 飮食稍异 平日不可触犯 及轻率服药
二月 足少阳脉养胎 乃太极静而生阴 地二生火 谓之腪 此月腹中或动或不动 犹可狐疑 若吐逆思酸 名曰恶阻 有孕明矣 或偏嗜一物 乃一藏之虚 如爱酸物 乃肝藏正能养血而虚也
三月  手心主心包络脉养胎 又三九二十七日卽三月数 百日间变成男女 形影如淸鼻涕 中有白绒相似 以成人 形鼻与雌雄二器 先就分明 其诸全体隐然可悉 斯谓之胎 乃太极之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也 此时胎最易动
四月 手少阳三焦脉养胎 是月男女已分 始受水精 以成血脉形像 具六府顺成
五月 足太阴脾脉养胎 始受火精 以成阴阳之气 筋骨四肢已成 毛髮始生
六月 足阳明胃脉养胎 始受金精 以成筋 口目皆成
七月 手太阴肺脉养胎 始受木精 以成骨 皮毛已成 游其魂 能动左手
八月 手阳明大肠脉养胎 始受土精 以成皮肤 形骸渐长 九窍皆成 游其魄 能动右手
九月 足少阴肾脉养胎 始受石精 以成皮毛 百节毕备 三转其身
十月 足太阳膀胱脉养胎 受气足 五藏六府齐通 纳天地气于丹田 使关节人神皆备 待时而生○惟手少阴手太阳 无所专主者 以君主之官无为而已○其有延月而生者富贵而寿 有月不足者贫贱而夭
姙娠脉 细匀易产 大浮缓气散难产
辨男女法 夫从后急呼之 左回首者是男 右回首者是女 盖男胎在左则左重 故回首时 愼护重处而就左也 女胎在右则右重 故回首时 愼护重处而就右也 推之于脉其义亦然 胎在左则血气护胎而盛于左 故脉亦从之而左疾为男 左大为男也 胎在右则血气护胎而盛于右 故脉亦从之而右疾为女 右大为女也 阴阳之理自然如是○妇人有娠 左乳房有核是男 右乳房有核是女也
双胎品胎 成胎以精血之后 先分男女者褚澄之论也 愚窃惑焉 东垣曰 经断后 一二日精胜血者成男 四五日血胜精者成女 此亦未莹 易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夫乾坤阴阳之性情也 左右阴阳之道路也 男女阴阳之仪象也 父精母血因感而会 精之泄阳之施也 血能摄之阴之化也 精成其子 此万物之资始于乾元也 血成其胞 此万物资生于坤元也 阴阳交媾胎孕乃凝 胎之所居名曰子宫 一系在下上有两岐 一达于左一达于右 精胜其血 及刚日阳时感者则阳为之主 受气于左子宫而男形成 精不胜血 及柔日阴时感者则阴为之主 受气于右子宫而女形成矣 或曰 分男分女吾知之矣 其有双胎者何也 对曰 精气有余 岐而分之 血因分而摄之故也 若夫男女同孕者 刚日阳时 柔日阴时 感则阴阳混杂 不属左不属右 受气于两岐之间者也 亦有三胎四胎五胎六胎者犹是而已 或曰 其有男不可为父 女不可为母 与男女之兼形者又若何而分之耶 对曰 男不可为父 得阳气之亏者也 女不可为母 得阴气之塞者也 兼形者由阴为驳气所乘而为状不一 以女兼男形者有二 一则遇男为妻遇女为夫 一则可妻而不可夫 又有下为女体上具男之全形 此又驳之甚者也 或曰驳气所乘 独见于阴而所成之形 又若是之不同耶 予曰 阴体虚驳气易于乘也 驳气所乘 阴阳相混 无所为主 不可属左不可属右 受气于两岐之间 随所得驳气之轻重而成形 故所兼之形 有不可得而同也○又法 左右尺脉俱沉实为生二男 不尔女作男生 左右尺脉俱浮大为生二女 不尔男作女生也 此乃男女兼形之说也
转女为男法 怀娠三月 名曰始胎 血脉不流 象形而变 是时男女未定 故服药方术 转令生男也
恶阻 恶阻 谓恶心 呕吐 头眩 恶食 择食是也○姙娠禀受怯弱 便有阻病 其状 颜色如故 脉息和顺 但觉肢体沉重 头目昏眩 择食 恶闻食气 好食咸酸 甚者或作寒热 心中溃闷 呕吐痰水 恍惚不能支持 巢氏谓之恶阻○恶阻者 由子宫经络 络于胃口 故逢食气 引动精气冲上必食吐 尽而后精气乃安 亦有误交合而子宫秽盛者 遇百日卽愈○姙娠之初 经脉内闭 育养胎息 肠胃沮洳 散入焦膈 若素有痰飮则飮与血搏 食飮辄吐 头目旋晕 憎闻食气 喜啖酸咸 四肢倦怠 多卧少起 厌厌困懒 名曰恶阻 已产之后 胞外余血 败瘀流利 名曰恶露 盖恶者不善不净之义 阻者阻节之阻 血搏痰飮 当渐消之 露者露水之露 当急逐之 由是而知 胎前曰恶阻 产后曰恶露 古人命名之意 深有以也○恶阻 谓有孕而恶心阻其飮食者是也 多从痰治 肥者有痰 瘦者有热○怀孕 爱喫一物 乃一藏之虚 如血气弱不能荣肝 肝虚故爱喫酸物○姙妇恶食 但以所思之物 任意与之 必愈○大全方论半夏动胎而不用 仲景方皆用半夏 岂不知此而用乎 予治阻病 累用半夏 姜制炒黄用之 未尝动胎 经云有故无殒是也
姙娠禁忌 受孕之后 大忌男女交合○姙妇切忌飮酒 及以酒调药服 酒散百脉 致成诸疾 止用水煎服为好○受孕之后 切宜避忌胎杀所游 如隣家缮修亦宜避之 经云刀犯者形必伤 泥犯者窍必塞 打击者色靑黯 繫缚者相拘挛 甚至母殒 验若反掌
姙娠将理法 衣毋太温○食无太饱○飮无大醉○勿妄服汤药○勿妄用鍼灸○勿擧重登高涉险○勿劳力过伤○勿多睡卧 须时时行步○心有大惊 子必癫癎○临月不可洗头○勿登高厠
胎漏胎动 胎漏 谓有胎而血漏下也 属气虚有热○犯房下血者 眞漏胎也○胎漏胎动 皆下血而 胎动有腹痛 胎漏无腹痛 此为异耳 胎漏宜淸热 胎动宜行气○胎动不安者 有冲任经虚 受胎不实故也 亦有飮酒房室而伤者 有触犯而伤者 有喜怒而伤者 有服热药而伤者 因母病而胎动者 但治母病其胎自安 有胎不坚固 动致母疾者 但当安胎 其母自愈○孕妇 内伤劳役 以致小腹常堕 甚则子宫堕出者 气陷也○胎漏胎动 皆令堕胎
半产 堕胎 乃血气虚损 不能荣养而自堕 犹枝枯则果落 藤萎则花坠 有因劳怒伤情 内火便动 亦能堕胎 犹风撼其木 人折其枝也 火能消物 造化自然 病源乃谓 风冷伤于子藏 此未得病情者也 大抵属虚属热 当视其轻重而治之○正产一证 正如果中栗熟 其壳自开 两无所损 半产则比之採斫新栗 碎其肤壳 损其皮膜 然后取得其实 以其胎藏伤损 胞系断去而后胎坠下 大抵半产 须加十倍调治○復有市井 村落之间 恣情妄作 偸生不正 或多男女厌于养育 往往以草药毒之 惊见败血不下 冲心闷乱 喘汗交作 死者罔记 须以解毒行血药亟救之○妇人受孕 遇三五七阳月必堕 宜淸其热○半产 多在三五七月内 若前次三箇月而堕则 其后必如期復然 凡半产后 须多服养气血固胎元之药 以补其虚 厥后有胎 先于两箇月半后卽 服淸热安胎药数贴 以防三月之堕 至四箇半月 后再服八九贴防过五月 又至六箇半月 后再服五七贴以防七月 及至九箇月可保无虞○怀孕四五月常堕不安者内热甚故也◎妇人有孕则碍脾 运化迟而生湿 湿而生热 古人用白朮黄芩为安胎之圣药 盖白朮补脾燥湿 黄芩淸热故也 况姙娠赖血培养 此方有当归川芎芍药以补血 尤为备也 服此药则易产 所生男女兼无胎毒则痘疹亦稀 无病易育而聪明智慧 不假言矣 累试累验
脉法 半产漏下革脉主之 弱则血耗 立见倾危○少阴脉浮而紧 紧则疝瘕 腹中痛 半产而堕伤
卒堕胎 孕妇六月七月 暴下斗余水 其胎必倚而堕 此非时孤浆预下故也○胎漏者徐徐下水 今暴下而多 故知堕胎也
察色验胎生死 胎动不安甚者当以母形色察之 母面赤舌靑者母活子死 面靑舌赤口中沫出者母死子活 脣舌俱靑两边沫出者母子俱死○孕妇腹痛 胎不动 欲知生死 以手摸之冷在何 面冷者为死 温者为生○胎死腹中 则产母面靑 指甲靑 脣舌靑 口臭 如两睑微红 则母活子死○孕妇舌黑者子已死矣 全以舌为证验
欲产候 孕妇脐腹俱痛 连腰引痛 眼中生火 此是儿转 盖肾繫于腰 胞繫于肾故也○孕妇八月腹痛 或作或止 名曰弄痛 非正产之候 或腹虽痛而腰不甚痛 非正产之候 胎高未陷下者非正产之候 谷道未挺迸者非正产之候 水浆未破血未出者非正产之候 浆血虽出而腹不痛 非正产之候 且令扶行熟忍 不可坐草○凡孕妇直待 胎气陷下 子逼阴户 腰重痛极 眼中生火 谷道挺迸 此正欲产之候 方上草用力
脉法尺脉转急 如切绳转珠者 卽产也○离经 六至 沉细而滑 阵痛连腰胎 卽时脱
保产 难产之妇 皆是八九箇月内 不能谨慾 以致气血虚故也○大凡生产 自有时候 切不可强服催生滑胎等药 又不可坐草早 及令坐婆乱用手法○世之难产者多见于富贵安逸之人 其贫贱辛苦者无有也 古方有瘦胎飮 本为湖阳公主作也 以其奉养厚而气盛 故制此方以耗其气实 非极至之论也 ○怀孕之妇不曾行动 舒伸忍痛 曲身侧卧 故子在腹中不能转动 以致有横生逆产 甚则子死腹中 愼之○凡月数满足 方觉腹痛 不可惊动大早 令产母恐怖 盖恐则气怯 怯则上焦闭下焦胀 气乃不行 以到难产○子在母腹中 全赖浆水滋养 十月数足 血气完全 形神俱备 忽如梦觉 自能折胞 求路而出  夫胞浆者本胞内养儿之水也 若胎元壮健者 胞旣折破卽随浆而下 故易产也  其困弱者 转头迟慢 胞浆旣乾 汚血闭塞道路 是以难产○临产不可喧闹 且进粥饭 令人扶策 徐徐而行 若不得则凭物而立痛 阵转密产候将至 然后坐草 且进催生药 直待儿逼产门 用力一下 自然易产
瘦胎令易产 孕妇气血虚弱者 九十月之际不谨守养者 及妇人过于安逸或肥盛 以致气血凝滞而不能转运者
十产候
正产  谓月数已满 忽然脐腹阵痛 胎孕陷下 浆水淋下 用力一努 其儿遂生
坐产  谓临产孕妇疲倦 久坐掎蓐 儿抵生路 不能下生 当于高处悬吊手巾 令产妇攀引 轻轻屈足 儿卽顺生
卧产  谓产母卧定 背平着席 体不偃曲 卽儿不失其道 自然易产
横产  谓儿先露手或臂者
逆产  逆产者先露足 横产者先露手 坐产者先露臂 皆用力太早之过也
偏产  谓儿头偏拄一傍 虽逼近产门 初非露正顶 止露额角者
碍产  谓儿头虽正 产门已露 其顶而不能生下者 此因儿转之时 脐带攀挂儿肩 致不能生
盘肠产  谓孕妇卧产时 子肠先出 儿卽随产
热产  临产时 当盛暑 宜居深幽静室 日色远处 开启窓户 多贮淸水照氷 以防发热之患
冻产  谓严冬解产 宜密闭房户 内外生火 常令煖气 如春仍厚覆下体 常使温和 免致难产
伤产  过月而产 有经一二年 至三四五年而产者 或苍皇 用力太早 浆水先下 败血裹住
催产  临产日久 产母困倦 宜服催生药 以助血气 令儿速生
交骨不开难产 凡产时交骨不开者 阴气虚也○难产垂死 及矮石女子 交骨不开
催生宜用滑利药 凡催生 多用滑利迅速之药
下死胎 胎死则母舌必黑 外证 指甲靑黑 心腹胀闷 口中极臭○妇人宿有癥病而孕胎 及三月而漏血不止 胎动在脐上者 为癥害姙娠 凡胎动多在当脐 今动在脐上 故知是癥也 当下其癥
胞衣不下 凡产后胞衣不下 稍久则血流入胞中 胞为血所胀 上冲心胸 喘急疼痛 必致危笃 宜急断脐 滞以小物 繫带牢固 然后切断 使恶血不潮 入胞中则 胞衣自当痿缩而下纵淹 延数日亦不害人 只要产母心怀安泰 勉进粥饭 终自下矣 累试有验○胞衣不下 切不可令坐婆妄用手法探取 或因此而殂 或损破尿胞 为终身之害 可不谨欤
产前诸证
子癎 姙妇中风 项背强直 筋脉挛急 口噤语澁 痰盛昏迷 时作时止 或发搐 不省人事 名曰子癎 亦曰儿晕 甚则角弓反张
子烦 姙妇心烦躁闷 谓之子烦 多于受胎后四五月间 相火用事 或値天令君火大行暑热之时 俱能发烦躁 或胎动不安
子肿 孕妇因胎中有水 多于五六箇月 以致遍身浮肿 腹胀喘急 或腹大异常高过 心胸气逆不安 若不治必损其胎○或头面不肿 两脚微浮 甚则自脚面肿 至膝腿足指间 有黄水出者 谓之子气 亦曰脆脚
子淋 姙妇热积膀胱 或胎气壅满 小便淋澁作痛 又谓之子满○转胞一证 胎妇禀受弱者 忧闷多者 性急躁者 食味厚者 大率有之 因思 胞为胎所压 转在一边 胞系了戾不通耳 胎若擧起 悬在中央 胞系得疎则水道自行
子嗽 姙娠外感风寒 久嗽不止
子痢 姙娠下痢赤白 腹中痛 里急后重
子疟 姙妇患疟 寒热往来
子悬 姙妇胎气不和 逆上心胸 胀满疼痛
感寒 孕妇伤寒 产前安胎 产后补血为主 治法无犯胃气及上二焦 为三禁 谓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也  但当和解
孕妇不语 人有重身九月而瘖 此为何病 曰 胞之络脉絶也 胞络者 繫于肾少阴之脉 贯肾 繫舌本 故不能言 无治也当十月復 註曰 分娩则自能言 勿药可也
儿在腹中哭 儿在腹中哭者 母脐带上疙瘩乃儿口中含者 因姙母登高取物 脱出儿口 以此作声也 令姙母曲腰向地拾物 使儿復得含入口中则其声卽止
孕妇腹中钟鸣
产后诸证
儿枕痛 胎侧有成形块 为儿枕 子欲生时 枕破血下 若败血不下则成块作痛 不可忍 乃血瘕也
血晕 产后血晕 由气血暴虚 血随气上 迷乱心神 故眼前生花 甚者闷絶 口噤 神昏 气冷○产后血晕有二 有下血多而晕者 但昏闷烦乱而已 当补血 有下血少而晕者 乃恶露上抢于心 心下满急 神昏口噤 絶不知人 当破血行血
血崩 产后血崩不止 是谓重伤 若小腹满痛 是肝藏已坏 为难治○产时下血过多 危急○产后下血过多 虚极生风 脣靑肉冷 汗出目瞑 命在须臾 切不可用正风药
衄血 产后气血散乱 入于诸经 不得还元 故口鼻黑色起及变鼻衄 名曰胃絶肺败 此证不可治
喘嗽 产后喘极 危多死也○产后喉中气急喘促者 因所下过多 荣血暴竭 卫气无主 独聚肺中 故令喘 此名孙阳絶阴 为难治○产后咳嗽多 是瘀血入肺
咳逆 产后咳逆不止欲死
产后不语 由败血于心 心气闭塞 故舌强不语○痰热迷心 不语
产后见鬼谵妄 产后见鬼 言语顚倒 此由败血干心也○产后昏冒不省 暝目无所知 盖因血暴亡 心神无所养故也 甚则循衣摸空 错语失神
产后发热 产后血虚 热入血室 以致发热烦躁 昼轻夜重 或谵语如见鬼 或往来寒热○产后发热有五○有去血过多者 脉必虚大无力 腹内无痛○有恶露不尽者 必大小腹有块 作痛○有伤飮食者 当消导○有感风寒者 当发散○有蒸乳者 乳必胀痛  但揑去乳汁 自愈
下乳汁 产后乳汁不行有二  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  有气血弱而枯涸不行者
产后阴脱 产后阴门脱出 盖努力大过所致 若脱肛状 逼迫肿痛 淸水续续 小便淋露
阴脱治验 必气血弱而下坠 肌肉破 尙可补完 若气血充盛 必可生满
郁冒 妇人经水适下 而发其汗则郁冒不知人何也 曰 经水下故为里虚 而发其汗则表亦虚 此为表里俱虚 故令郁冒也○产后亡血 昏冒不省 移时方悟 名曰郁冒 亦名血厥○妇人产后亡血 昏冒不省 暝目无所知 盖因血暴亡 心神无所养故也 暝目合眼之病 悉属于阴 亡血补血 又何疑焉
产后风痓 凡产后发热 若舌蹇脣急 手指微动 便急作风痓○产后中风名曰蓐风 口噤牙紧 手足瘈瘲 欲死 如口噤反张涎潮者为痓○产后痓 因虚遇风挟痰而作○产后痓 血气大虚 不宜发表○产后中风 必当大补气血 然后治痰 切不可作中风治而用发表出汗之药○产后汗多风入成痓者难治
产后头痛 凡产后发热 身痛头疼 不可便作感冒治之 此等多是血虚 或败血作梗
产后心腹腰脇痛 产后心腹疼痛 全是瘀血○产后胸腹脇腰痛 此恶血为患
产后呕逆 产后腹胀满闷 呕吐不定 此由败血入脾胃 故不能飮食也
产后淋沥遗尿 妇人产理不顺 致伤 遗尿无时
产后泄痢
产后大便秘结 产后有三种疾 郁冒则多汗 汗多则大便难 盖新产血虚多汗出 致胃燥亡津液 故大便秘结○产后大便不通 膨满气急 难以坐卧
产后浮肿 产后浮肿 此由败血循经流入四肢故也 血行肿消卽愈 或败血停蓄 血化为水而浮肿○产后浮肿 必大补气血为主
产后脉法 诊妇人新产脉 沉小者生 实大强急者死
产后治法 产后当大补气血为先 虽有杂证 以未治之○胎前母滞 产后母虚 产后切不可发表 又不可用芍药 以性味酸寒 能伐生发之气故也○产后 必先逐瘀补虚为主 瘀消然后 方可行补 如不逐瘀 遽服参芪之属 或致瘀血攻心卽危○产后用补虚汤 如发热轻则加茯苓淡渗之 重则加乾姜 或问 大热用乾姜何也 曰 此非有余之邪 乃阴虚生内热耳 盖乾姜能入肺分利肺气 又能入肝经 引众药生血 然必与补阴药同用之 此造化之妙 非天下之至神 其能与于此哉
产后虚劳 产后未满月 不宜多用七情 劳倦 行动 或作鍼工 恣食生冷 粘硬之物 及犯触风寒 当时未觉 厥后卽成蓐劳 凡产后满百日乃可交合 不尔至死 虚羸百病滋长 愼之○产后劳伤过度 名曰蓐劳 其证虚羸 乍起乍卧 飮食不消 时有咳嗽 头目昏痛 发渴盗汗 寒热如疟
过月不产 姙娠之妇 有按月行经而胎自长者 有三五箇月间其血大下而胎不堕者 或及期而分娩 或逾月而始产 其理何欤 曰 其按月行经而胎自长者 名曰盛胎 盖其妇气血充盛 养胎之外 其血充有余故也 其有数月胎而血大下者 谓之漏胎 盖因事触 动经脉 故血下而未伤于子宫故也 虽然孕中失血 胎虽不堕 其气亦亏 多致逾月不产 予曾见 有十二三月或十七八月或二十四五箇月生者往往有之 俱是气血不足 胚胎难长故尔 凡十月之后未产者 当服大补气血之药 以培养之 庶分娩之无虞也
寡妇师尼之病异乎妻妾 宋褚澄 疗师尼寡妇 别制方 盖有谓也 此二种寡居 独阴无阳 慾心萌而多不遂 是以阴阳交争 乍寒乍热 全类温疟 久则为劳○寡妇师尼 郁抑成病 其证恶风体倦 乍寒乍热 面赤心烦 或时自汗 肝脉弦长而出寸口○一女病腰背痛寒热 众医多以为寒热 仓公曰 病得之欲男子不可得也 何以知之 诊得其脉 肝脉弦出寸口 是以知之 盖男子以精为主 妇人以血为主 男子精盛以思室 妇人血盛以怀胎 如厥阴脉弦出寸口又上鱼际则阴盛可知○每日上午 神思昏愦 怕见明处 恶闻人声 至午后 方可头昏腹痛 惊惕 稍涉劳动与月经来时其证尤剧 此不得遂志之故也 宜淸神养荣○或有与鬼交通者 由神不守舍 或时独笑 或泣 脉迟伏或如雀啄 颜色不变者
藏燥证 妇人藏燥 悲伤欲哭 象如神灵所作 数欠伸○有自哭自笑者
妇人杂病 妇人者众阴之所集 常与湿居 十五以上 阴气浮溢 百想经心 内伤五藏 外损姿容 月水去留 前后交牙 瘀血停凝 中道断絶 其中伤堕 不可具论 所以妇人别立方者 以其气血不调 胎姙产生崩伤之异故也 妇人之病 与男子十倍难疗 以其嗜慾多于丈夫 感病倍于男子 加以疾妬 忧恚 慈恋 爱憎 深着坚牢 情不自抑 所以为病根深也○七癥八瘕 九种心痛 十二带下 共三十六病 虽有名数 莫详证状 推原其理 无非血病○妇人气盛于血 所以无子 且变生诸证 头晕膈满○妇人肌肤手足 俱有血线路 此怒气伤肝 血失常经故也
小儿
小儿病难治 古语曰 宁医十丈夫 莫医一妇人 宁医十妇人 莫医一小儿 盖小儿难问证 难察脉 治之尤难故也○为医之道 大方脉为难活 幼为尤难 以其藏府脆嫩 皮骨软弱 血气未盛 经络如丝 脉息如毫 易虚易实 易冷易热 兼之口不能言 手不能指 疾痛之莫知 惟以观形察色听声切脉 究其病源 详其阴阳表里虚实而能疗之者 盖亦寡矣
病机总要 凡儿病 太半胎毒 小半伤食 外感风寒十分之一  大率 脾虚肝盛 肾水弱心火旺 肺金受制
初生洗浴法 世俗以为小儿体热 或遇澡浴卽 与久坐汤水之中 风冷外伤 水湿内渗 变成风搐 可不戒之
小儿乳哺法 人生十六岁以前血气俱盛 如日方升 如月方圆 惟阴长不足肠胃尙脆 而窄养之道不可不谨○乳后不与食 哺后不与乳 乳食相倂则难以剋化 结于腹中作痛 大抵成癖成积成疳 皆自此始○小儿血气俱盛 食物易消 故食无时 然肠胃尙脆而窄 一切发热难化之物 皆宜禁絶 只与乾柿熟菜白粥 非惟无病可以养德 此外生栗味咸 乾柿性凉 可为养阴之助 然栗大补柿大澁 亦宜少与
小儿保护法 凡婴儿肌肤未实 若厚衣过煖则伤皮肤 损血脉 发疮疡 汗出 腠理不闭 风邪易入 若天气和暖 抱之使见 风日则气血坚刚 可耐风寒 不致疾病 今人怀抱小儿 不着地气 致令筋骨缓弱 疾病易生 非爱护之道○天寒时 儿用父母常着旧衣作衣服 不可用新绵绢 只用旧者 若太温煖则筋骨软弱 易致疾病
养子十法 背煖○肚煖○足煖○头凉○心胸凉○勿见怪物○脾胃常要温○啼未定勿便飮乳○勿服轻粉朱砂○少洗浴
调护歌 养者须调护 看承莫纵弛○乳多终损胃 食壅则伤脾○被厚非为益 衣单正所宜○无风频见日 寒暑顺天时
变蒸候 小儿变蒸 俗谓之牙生骨长 比如蚕之有眠 龙之蜕骨 虎之转爪 皆同此类 变生而长也○小儿变蒸 是胎毒散也○变蒸者 阴阳水火蒸于血气而使形体成就 是五藏之变气而七情之所由生也 盖儿生之日 至三十二日一变 每变蒸毕卽觉性情有异于前 何者长生藏府意智故也 何谓三十二日 长骨脉 添精神 人有三百六十五骨 以象天数 以应期岁 以分十二经络 故初生至三十二日 一变生肾 六十四日 二变一蒸生膀胱 九十六日 三变生心 一百二十八日 四变二蒸生小肠 一百六十日 五变生肝 一百九十二日 六变三蒸生胆 二百二十四日 七变生肺 二百五十六日 八变四蒸生大肠 二百八十八日 九变生脾 三百二十日 十变五蒸生胃 其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无形 故不变而不蒸 夫十变五蒸 乃天地之数 以生成之然后 始生齿能言知喜怒 故始全也 太仓公云 气入四肢 长碎骨于十变是矣○变蒸旣毕儿 乃成人也 变者变生五藏也 蒸者蒸养六府也 又云 变者上气 蒸者体热 每经一变一蒸 轻则发热微汗 其状似惊 重则壮热脉乱而数 或吐或汗 或烦啼躁渴 轻者五日解 重者七八日解 其候与伤寒相似 但变蒸则耳冷尻冷 上脣中心发白疱状如鱼目珠者是也 治法和平之剂微表之 热实则微利之 或不治亦自愈 切不可妄投药饵及鍼灸
小儿继病鬾病 母有娠乳 儿有病如疟痢 他日亦相继腹大 或发或差 取百劳鸟毛带之 一名鵙 卽博劳也○妇人先有小儿未能行 而母更有娠 使儿飮此乳则作鬾病 令儿黄瘦骨立发热髮落 小儿鬾病者是也 姙妇被恶神 导其腹中 妬嫉小儿 令生此病 鬾亦小鬼也 其证微微下利 寒热往来 毛髮不悦者是也
虎口三关脉法 初生曰婴儿 三岁曰小儿 十岁曰童子○小儿初生至半岁 看额脉 一岁至五岁六岁曰婴孩 察三关脉 三关在小儿 男左手女右手 次指内有红纹似线者为验○第一节名曰风关 无脉则无病 有脉则病轻○第二节名曰气关 脉见则病重 尙可治○第三节名曰命关 脉见则病极 乃九死一生 若直射三关靑黑纹者死○第一节 赤纹乃飞禽内外人惊 赤纹微乃火惊 黑纹水惊 靑纹乃天雷四足惊 内隐靑纹微屈则是急风候○第二节 紫色纹乃惊疳 靑色纹乃疳传肝 白色纹乃疳传肺 黄色纹乃疳传脾 黑色纹难安○第三节 靑黑纹 三关通度 斜归指甲则不治○五色之中 红黄易安 红盛作紫 紫盛作靑 靑盛作黑 靑黑之色至纯黑则不可治○歌曰 紫风 红伤寒 靑惊 白色疳 黑时因中恶 黄则困脾端
诊小儿脉法 小儿三岁至五岁 以一指按掌后人迎气口之脉 常以一息六七至为常○七岁至十岁 以一息七八至为平 十一至十四岁 以一息五六至为常○浮缓伤风 洪紧伤寒 数则为热 迟则为寒
观形察色图 左颊为肝 右颊为肺 天庭为心 地阁为肾 准头为脾 凡五岳赤者皆热 淡白者皆虚○天庭为火 色红主大热 靑乃肝风○印堂靑者人惊 红白者水火惊 红者痰热○印堂连准头红者 三焦积热○印堂至山根红者心小肠热 山根至鼻柱红者心胃热○鼻居面中为脾 红黄色者无病○脾应脣 红主渴 蛔虫咬心头者脣必反 人中脣际也 黑者泻痢死 红色热痰壅成 靑色惊风 黑色为痛中恶 黄色伤食吐利○左太阳 靑色惊轻 红色伤寒 黑靑色乳积○右太阳 靑色惊重 红色风搐眼目 黑者死○地阁为肾 色靑食时惊或烦躁夜啼 黄多吐逆 红者肾中气病 两颐赤者肺热○山根 靑黑频见灾危必死 黑色痢疾 赤黑色吐泻 黄色霍乱 红色夜啼 紫色伤飮食○中庭 天庭 司空 印堂 额角 方广 皆命门部位 靑黑为惊风恶候 亦忌损陷
五体以头为尊一面惟神可恃 小儿诸病 但见两眼 无精光 黑睛无运转 目睫无锋芒如鱼猫眼状 或两眼闭而黑睛矇眬者死 或外若昏困 而神藏于内不脱者生 黑珠满轮睛明者少病 眼白多睛珠或黄或小者禀弱多病○目证 内赤者心热 淡红者心虚热 靑者肝热 浅淡者肝虚 黄者脾热 无睛光者肾虚 白而混者肺热也
声有轻重啼有乾湿 声轻者气也弱也 重浊者痛也风也 高喊者热欲狂也 声急者神惊也 声塞者痰也 声战者寒也 声噎者气不顺也 喘者气促也 喷嚔者伤风也 惊哭声沉不响者重也 声浊沉静者疳积也 如生来不大啼哭声啾喞者夭○火之大发 忽然惊呌 乃火动气虚 必死 夜半发者多有口疮 宜看之○睡中惊啼声浮者易治 声沉不响者难痊 或声如鸦中弹者不治○直声往来而无泪者是痛也 连声不絶而多泪者是惊也 慈煎声烦躁者难愈 躁促声音者感寒
噤口证 者眼闭 啼声渐少 舌上聚肉如粟米状 吮乳不得口 吐白沫 二便皆通 此胎中热毒流于心脾 一名鹅口疮○鹅口疮 小儿初生 有白屑满口 如鹅之口 鼻外亦有 不能吮乳 由心脾热也
撮口证 者面目黄赤 气喘 啼声不出 乃胎热流毒心脾 则舌强脣靑 撮口聚面 飮乳有妨○撮口证 若口出白沫 四肢氷冷 最为恶候 一腊见之尤急○初生七日 内患撮口脐风 不得飮乳 急看儿齿龈 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状 急以手指蘸温水轻轻擦破 卽开口便安 不用服药
脐风证 者小儿断脐后 为风湿所乘 或尿湿绷裙  遂成脐风 面赤喘急 啼声不出 其证脐肿突 腹胀满 日夜多啼 不能飮乳 甚则发搐噤口撮口○亦有热在胸堂 伸引努气 亦令脐肿发风○凡脐边靑黑 爪甲黑者死○初生七日内 见噤口撮口脐风三证者危 百日内见此证 手足踡者亦不治
客忤中恶 客忤者 小儿神气软弱 忽有非常之物 或未识见之人触之 或经神庙佛寺与鬼神气相忤也 故谓之客忤 其状口吐靑黄白沫 或下水谷鲜杂 面变五色 腹痛反侧 瘈瘲 状似惊癎 但眼不上?耳 其口中悬雍左右 若有小小种核卽 以竹鍼刺溃之○中恶者 其状卒然心腹刺痛 闷乱欲死 人中靑黑
夜啼 小儿夜啼有四证 一曰寒 二曰热 三曰口疮重舌 四曰客忤○寒则 腹痛而啼 面靑白 口有冷气 手足冷 腹亦冷 曲腰而啼 又曰下半夜啼者 盖夜则阴盛 寒则作痛 所以夜半后啼也○热则 心燥而啼 面赤 小便赤 口中热 腹煖 或有汗 仰身而啼 又曰上半夜仰身有汗而啼面赤身热者 必痰热也○口疮重舌则 吮乳不得口 到乳上卽啼 身额皆微热 急取灯照口 若无疮则舌必重也 照口疮重舌类治之 其啼自止○客忤者 犯客忤夜啼 或触生人气忤犯而啼  有日啼惊 夜必黄昏前后尤甚者 乃客忤中恶也○月内 夜啼惊搐者 乃胎中受惊所致○初生月内 多啼者 吉 胎热 胎毒 胎惊 皆从此散 且无奇疾
五脏所主虚实证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必先实母 后泻子也○凡五藏各至本位卽 气盛不可更补 到所剋位不可更泻 如肝病 到春不可补 到秋不可泻 余倣此
肝主风 实则目直视 大呌 呵欠 项急 烦闷○实则两眦俱紧不转直视 凡目靑必发惊 咬牙甚者亦发惊 手循衣领乱捻物 甚则身强反张○虚则咬牙呵欠 目连箚不搐○肝病 风搐拘急 实则风搐力大 虚则风搐力小
心主惊 实则呌哭 发热飮水而搐○心气热则合面卧 实则仰卧也 盖实则气上下澁 若合面而卧则气不得通 故喜仰卧 使气得上下通也○心病 多呌哭 惊悸 手足动摇 发热飮水○心主热 实则烦热○心实 发搐难言 合面而卧 烦热故上? 舌强故欲言不能而呌哭 胸热故欲合面而卧就凉○虚则困卧 悸动不安
脾主困 实则困睡 身热飮水○脾病 困睡 泄泻 不思飮食○实则多睡 体重昏倦困睡 不露睛 身热 渴欲飮水 泄泻赤黄色○虚则吐泻生风 或泄泻白色 睡露睛 或有痰
肺主喘 实则闷乱 喘促 有飮水者 有不飮水者○肺主燥 自病则喘嗽 实则喘而气盛 或渴○虚则哽气长出气短○肺病 闷乱 哽气长出气短 虚则脣白色 喘而少气○肺藏怯则脣白色 若闷乱 气麤喘促 哽气者难治 肺虚损故也○脾肺病久则虚而脣白 脾者肺之母也 母者皆虚不能相营 故曰怯 此以脣诊肺之法也 脣白色者肺藏怯也
肾主虚 无实○肾病 目无精光 畏明 体骨重○肾虚证者儿本虚怯 由胎气不盛则神气不足 目中白睛多 颅解 颅开 面色晄白者皆为难养 虽长不过八八之数 若恣色慾则不及四旬而亡 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 非此类也 ○又肾不足下? 盖骨重惟欲坠下而身缩也 肾者阴也 肾气虚则畏明 皆宜补肾○肾主寒 自病则足胫寒而逆 人之五藏惟肾无实 但小儿疮疹变黑陷则 是肾实 水剋退心火也○肾虚者下?足热 下?者骨重惟欲坠下而缩身也 足热者不喜覆衣也○心气热则上?  肾气虚则下?
五脏相乘  所谓乘者 犹乘车之乘 五藏相乘莫测 如肝病 必先治肺补肾 然后审肝藏虚实而调之 余藏倣此○五藏传变 皆痰为患 盖痰乃风苗 火静则伏于脾 火动则壅于肺 痰火交作则为急惊或成嗽痺 痰火结滞则为癎钓或为咳嗽 痰火来去则为泻靑 皆由脾湿而成 所以惊风忌纯用风药 当以养血药为使
惊风证 小儿之病 急慢惊风 与夫痘疹等证 最为酷疾 以其急凶反掌 生死须臾故也○小儿惊风三发则为癎乃恶证也○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 惊有急惊 慢惊 慢脾风 三者之异
惊风先见之证 惊者虚惕怔忪 气怯神散 痰涎来去 其泻必靑 积渐而生风也○惊邪入心则 面红睑赤 惕惕夜啼○惊邪入肝则 面目俱靑 眼睛?视○惊邪入肾则 面黑恶呌 嚙?咬牙○惊邪入肺则 面色淡白 喘息气乏○惊邪入脾则 面色淡黄 呕吐不食○凡乳儿欲发惊风者 先神志不定 恍忽惧人 箚眼上视 左顾右盻 伸手握拳 闷郁努气 情态不如寻常 皆惊风先证也○咬牙甚者发惊○目直视 面色靑 身反折者生惊○呵欠面靑者惊风○呵欠面黄者脾虚惊○目赤兼靑者发搐○肝藏实热 手寻衣领 乱捻物 目直视 必发惊○肝有风 目连箚不搐  有热则目直视亦不搐 得心热则搐○肝主风 风动而上于头目 目属肝 风入于目 上下左右如风吹不定 儿不任 故目连箚也 若热入于目 牵其筋脉 两眦皆紧 不能转视 故目直视也 若得心热则搐 其子母俱有实热 风火相搏故也○木能胜土 热动心神而生惊○肝风心火 二藏交争而致搐也
惊有四证八候 四证者 惊 风 痰 热也 小儿热盛生痰 痰盛生惊 惊盛发搐 搐盛则牙关紧急而八候生焉○其肝主风 其脾生痰 其肺作热 其心发惊 四证相临 重者先发○八候者 搐 搦 掣 颤 反 引 ? 视也○一搐者 臂肘搐缩○二搦者 十指开合 搦之不已卽成握拳 男子看大拇指 其指握在外为顺 在里为逆 女子反看之○三掣者 肩膊搐掣 或连身跳起○四颤者 或手或脚或头或身 四体颤动○五反者 身首反张○六引者 以手有如挽弓状 男左手直右手曲为顺 右直左曲为逆 女子反看之○七?者 眼上?覰高 男子上?为顺 下?为逆 女子反看之○八视者 男子斜目视左为顺视 右为逆视 女子反看之
惊风大抵热论虚实证别逆顺治有后先 盖实热为急惊 虚热为慢惊 慢惊本无热 所以热者虚使然尔 急惊属阳用药以寒 慢惊属阴用药以温 甚不可以阴阳无别 故曰 热论虚实者此也○男搐左视左 女搐右视右○男眼上? 女眼下?○男握拇指出外 女握拇指入里○男引手挽左直右曲 女引手挽右直左曲 凡此皆顺 反之则逆 亦有先搐左而后双搐者 但搐顺则无声 搐逆则有声 其指纹形势弯弓入里者顺 出外者逆 出入相半者难痊 故曰证别逆顺者此也○热盛生痰 痰盛生惊 惊盛生风 风盛发搐 治搐先于截风 治风先于利惊 治惊先于豁痰 治痰先于解热 其若四证俱有 又当兼施并理一 或有遗必生他证 故曰治有先后者此也○凡搐 痰因气郁 气顺则痰化而搐自止
惊搐之证有五 惊搐一也而有晨夕之分 表里之异 身热力大者为急惊 身冷力小者为慢惊 仆地作声醒时吐沫者为癎 头目仰视者为天吊 角弓反张者为痓 治各不同也○因潮热变为缩 在早晨寅卯辰时者 肝旺也 当补肾治肝○因潮热发搐 在巳午未时者 心旺也 当补肝治心○因潮热发搐 在申酉戌时者 此肺用事之时也 是肝旺 当补脾治肝治心 盖脾病肝强 法当补脾恐木贼害 故先泻心肝 以挫其强而后补脾○因潮热发搐 在亥子丑时者 此肾用事之时也 当补脾治心
搐搦瘈瘲轻重 百日内发搐 眞者不过两三次必死 假者频发不为重 眞者内生惊癎 假者外伤风冷 盖气血未实不能胜任 乃发搐也 欲知假者口中气出热 治之可发散○其有搐搦 反张 斜视而牙关不紧 口无痰涎者 多是外感或内伤夹惊而成 谓之假搐 非内生惊癎也○搐搦者 手足牵引一伸一缩 卽瘈瘲之甚者也○似搐而不甚搐 此名瘈瘲○凡搐 男左女右为顺 易治 男右女左为逆 难治○急惊初则搐搦俱作 久而搐住只搦 有急有缓 但只肩动瘈瘲 瘈瘲者候之轻也 搐则盛也 搦又重也
惊搐有声无声 惊癎发搐 男发搐 目左视无声 右视有声 女发搐目右视无声左视有声 相胜故也 更有发时证○男反右视 女反左视 亦皆有声○男为木 故左视木位无声 右视金位相击则有声 女为金 故右视金位无声 左视木位有声 相击故也○一童子三岁发搐 自卯至巳 目右视 大呌哭 钱氏曰 此逆也 男为阳木 发左视无声则顺 右视有声则逆 所以然者左肝木也右肺金也 逆则二藏相战 金木相击而有声也 治宜泻强补弱 假令 女发搐目左视 是肺来乘肝 肝不能任 故呌哭也 当泻其肺 后治其心 续治其肝
惊风发搐不可把捉 小儿急惊方搐时 不用惊扰 此不足 畏慢惊 虽静乃危病也 急惊方搐时 但扶持之 不可擒捉 盖风气方盛 恐流入筋脉 或至手足 成拘挛也○小儿搐搦时 切戒把捉手足 握持太急必半身不遂也 当其搐时 置一竹簟 铺之凉地 使儿卧其上任其搐 风力行遍经络 势极自止 不至伤人
胎惊癎风 者 乃孕妇嗜慾忿怒惊扑 或伤风邪 儿初生下卽 呕吐搐掣 口眼喎斜 惊啼声短 腮缩顖开 或颊赤 或面靑 噤口咬牙 眼合涎潮 筋骨拘挛 身腰强直 脐腹肿起 与噤口撮口同证 视其眉间 气色红赤者生 靑黑者死
急惊风 急惊者 因闻大声 或大惊而发搐 过则如故 此无阴也 当下之○急惊者 内有热卽生风 或因惊而发 涎潮搐搦 身体与口中气皆热 及其发定 或睡起卽了了如故 用药利下痰热 心神安宁 卽愈○急惊乃卒然得之 心受惊 肝主风 致筋脉搐搦 肝又主筋○急惊者因闻不常之声 或遇禽兽之吼 以致牙关紧急 壮热涎潮 窜视反张 搐搦颤动 口中热气 颊赤脣红 大小便黄赤 其脉浮数洪紧 盖由内有实热 外挟风邪 心家受热而积惊 肝家生风而发搐 肝风心火二藏交争 血乱气倂 痰涎壅塞 所以百脉凝滞 关窍不通 风气蕃盛而无所泄 故暴烈也○治法 通关截风定搐去痰 其热尙作则当下之 一泄已后 急须和胃鎭心○盖虚则温之 实则利之 热则凉之 是谓活法○惊风形证不明 若言阴证则浑身又温 若作阳证则又不大搐 乃阴阳不和○急惊 先当定搐 搐由风也 风由热也 搐旣已作 方可下热退惊 热若不退惊亦不散○急惊 截风定搐为要 风搐旣定 次与下热 热去则无风 风散则不搐○小儿惊搐 多是热证 不宜便用惊风药 只导去心经邪热 其搐便止
急惊风不治证  眼睛翻转 口中出血 两足摆跳 肚腹搐动 摸体寻衣 神昏气促 喷药不下 通关不嚔 心中热痛 忽大呌者 皆不治
慢惊风 慢惊者 得于大病之余 吐泻之后 及过服寒凉药 其证眼慢腾腾 或露睛 手足瘈瘲 面色靑白 浑身四肢冷 黙黙不声 其脉沉迟○慢惊者因吐泻日久 中气太虚而得 其身冷 口鼻中气寒 大小便靑白 昏睡 露睛 目上视 手足瘈瘲 盖脾虚则生风 风盛则筋急○阴证慢惊自急惊 阳证传来纔经吐泻 便是慢惊 男子以泻得之为重 女子以吐得之为重○慢惊者 眼半开半合 似睡不睡 十指或开或合 似搐不搐 口眼手足有时牵掣 脉或浮或沉 身或凉或热 或吐或泻 或不吐泻 或食乳或不乳 名半阴半阳合病○方传慢候而尙有阳证 不必回阳 但与截风调胃 若手足氷冷 方可回阳○古云 病家怕惊不怕泻 医家怕泻不怕惊 如泄泻不止且先治泻 若更治风则惊风愈甚○泻滑靑者 宜防慢惊 盖泻靑色者乃夹惊木剋土也○凡儿泻出靑色者由脾土受肝木剋胜而见 本质由其藏之虚寒○小儿慢惊 或吐利不止 变成虚风 搐搦者非风也 胃气欲絶故也○惊风泄泻烦渴 皆津液内耗也 不问阴阳 多煎满意取足飮之 弥多弥好○凡惊儿泻靑色 大禁凉惊丸 盖风木旺 必剋脾土 当先实其土 后泻其木也 当于心经中以甘温补土之源 更于脾土中泻火以甘寒 补金以酸凉 使脾土中金旺火衰则风木自虚矣
慢惊风不治证  慢惊 四肢厥冷 吐泻咳嗽 面黯神惨 胃痛 鸦声 两脇动气 口生白疮 髮直摇头 眼睛不转 涎鸣喘噎 头软 大小便不禁 手足一边牵引者 皆不治○似搐而不甚搐 似睡而精神慢 四肢与口中气皆冷 睡中露睛 或胃痛而啼哭如鸦声 此证已危 盖脾胃虚损故也○慢惊欲絶之时 虚痰上攻 咽喉引气 呼吸麤大 脉来浮数 是谓阴盛强阳 错认以为阳气已復 直与峻药下痰 痰随药下 气随痰絶 人以医杀咎之 此不识覆灯将絶之候 虽不下药亦无生意矣
慢脾风 由慢惊后 吐泻损脾 病传已极 总归虚处 惟脾所受 故曰脾风 若逐风则无风可逐 若疗惊则无惊可疗 但脾间痰涎凝滞 虚热往来 其眼合者 乃脾困气乏神迷也 世所谓慢风难疗者是也○若见眼合 卽是脾风○慢惊 其眼半开半合则当预作慢脾风 调理之○慢惊察视为要 眼睛昏定为重 窜视为重 四肢厥冷为重 睛定不眨为重 虽眨不左右顾亦重 汗出如流亦重 口面忽作黪黯色至重 眼在半合半开之间 乃知阴气所盛 传入藏间 阳气已亏 脾经属阴 次第入脾 故言慢脾风候○慢脾风之候 面靑额汗 舌短头低 眼合不开 睡中摇头吐舌 频呕腥臭 噤口咬牙 手足微搐而不收 或身冷或身温而四肢冷 其脉沉微 阴气极盛胃气极虚 十救一二 盖由慢惊风而传变○慢脾风用药乃不得已也 其危如灯无油 渐见昏灭○小儿头虽热 眼珠靑白而足冷○头虽热 或腹胀而足冷○头虽热 或泄泻而足冷○头虽热 或呕吐而足冷○头虽热 或渴而足冷 已上五证作搐者名曰慢脾风
慢脾风不治证 身冷粘汗 直卧如尸 喘嗽头软 背直口噤 头摇 大小便不禁 脣缩气麤 痰如牵锯之声者不治○慢脾风 若也 一藏絶卽不可用药 如眼无光 指甲黑 四肢垂亸 五体俱冷 并不须下药
天吊惊风 乘马远行 当沐浴更衣 然后方可近于婴儿 否则多为天吊急惊之疾○步履粪秽之气 无使近于婴儿 令儿急惊风搐也○天吊亦惊风之证 但天吊发时 头目仰视 惊风则无也○小儿瘈瘲不定 翻眼戴睛 状若神祟 头目仰视 手足抽掣 如鱼之上钓 故曰天钓 甚者爪甲亦靑○此由乳母过食 热毒心肺生热 加以外感风邪所致○又有惊风内钓之证 腹痛多啼 面靑脣黑 伛偻反张 外肾肿 尿如米泔 眼有红筋血点 乃寒气壅结
痓痉 痓与痉 亦惊风之类○痓者手足氷冷 痉者擧身强直 痓痉本一病当以阳刚阴柔 别之刚者有汗柔者无汗 其证肢体强直 腰身反张 甚于风癎 大抵不治○身软时醒者为癎 身反张强直如弓 不时醒者为痓 十无一生
癫癎 惊风三发则为癎 癎者小儿恶病也 大人曰癫 小儿曰癎 其实一也 又曰 十岁以上为癫 十岁以下为癎○惊癎卽急惊之证 但惊癎发时 仆地作声 醒时 吐涎沫 急慢惊则不作声不吐沫也○癎者卒然晕倒 目瞪流涎 神气郁勃 四肢搐搦 沉黙昏愦 似死似生 其声恶呌 过后惺惺○治法 惟以惊风食三种 阴阳二证 别而治之○惊癎者恐怖积惊而发○风癎者风邪外袭 先屈手指 如数物乃发○食癎者乳食时 遇惊停积 或成癖 或大便酸臭○始也 身热 抽掣 啼呌 是为阳癎 易治○始也 身无热 手足淸冷 不抽掣 不啼呌 是为阴癎 难治○癎病 方萌耳后高骨间 必有靑纹纷纷如线见之 急用瓜破 须令血出 啼呌尤得气通 易效也○凡儿有热 不欲飮乳 眠睡不宁 常常惊悸 此皆发癎之渐
疳病 疳者乾也 瘦瘁少血也 儿童二十岁以下曰疳 二十岁以上曰劳 皆由气血虚惫 藏府受伤 故有五藏疳 外有蛔疳 脊疳 脑疳 乾疳 疳渴 疳泻 疳痢 肿胀疳 无辜疳 丁奚哺露 治之各有方 其病多因乳哺失常 肥甘不节 肠胃积滞而得之 故其为证 头皮光急 毛髮焦稀 腮缩鼻乾 口淡脣白 两眼昏烂 揉鼻挦目 脊耸体重 鬪甲咬牙 焦渴自汗 漩白泻酸 肚胀肠鸣 结癖潮热 或身多疮疥 酷嗜瓜果酸咸炭米泥土 多飮水者是也 惟肾疳害人最速 盖肾虚受邪 疳奔上焦 故以走马为喩 初作口臭 次传齿黑龈烂 热血迸出 甚则齿脱 宜急治之 纵得全活 齿不復生矣○疳乾疳渴疳劳疳泻疳痢疳肿 皆五疳之危证 曰蛔疳 脑疳 脊疳 无辜疳 丁奚疳 哺露疳 皆五疳死证 所以然者 五藏俱病故也○大抵疳病 当辨冷热肥瘦 其初病者为肥热疳 久病者为瘦冷疳 冷热交作者为冷热疳 当分治之○疳病 因多食肥甘所致 故命名曰疳○凡儿 大便色白 小便浊如米泔 此疳病也○诸疳 皆依本藏 补其母 假令日中发潮热 是心虚热也 肝为心母 法当先补肝母 肝实而后泻心 心得母气则内平而潮热自愈矣
五藏疳 一曰肝疳 其证摇头揉目 白膜遮睛 合面而卧 肉色靑黄 髮立筋靑 腹中积聚 下痢频多 转甚羸瘦 又曰一名风疳 白膜遮睛 或雀目昏暗○二曰心疳 其证浑身壮热 吐利无常 颊赤面黄 口舌生疮 痢久不痊 多下脓血 有时虚惊 又曰一名惊疳 苦要惊啼 常喫水○三曰脾疳 其证腹多靑筋 乳食不多 心腹胀满 面色萎黄 骨立毛焦 乳食不消 好喫泥土 痢多酸臭 又曰一名食疳 面黄腹大 好食泥土 身有疮疥○四曰肺疳 其证咳嗽气逆 皮毛乾焦 揉鼻咬甲 壮热憎寒 口鼻生疮 频频泄利 粪中米出 皮上粟生 又曰一名气疳 咳嗽气急 口鼻生疮○五曰肾疳 其证肌肉消瘦 齿龈生疮 寒热时作 脑热如火 脚冷如氷 乳食减少 泻痢频作 又曰一名急疳 言五疳中惟肾疳为最急 卽走马牙疳也 亦曰骨疳 喜卧冷地○心疳舌乾 肝疳啼乾 脾疳口乾 肺疳声乾 肾疳尿乾
诸疳
热疳  疳病初起 睑赤脣焦 潮热如火 大便秘澁者 为热○热疳 黄瘦雀目 夜不见物 或生疮
冷疳  疳病久则 目肿面黧 腹胀滑泄 或靑或白 或如垢腻者 为冷○冷疳 多渴 好卧冷地 烦躁啼呌 大便滑泄 渐成羸瘦 疳在内 目肿腹胀 痢色靑白无常 渐瘦弱 此冷证也
冷热疳  冷热交互 非新非久
蛔疳  因缺乳 喫粥饭肉食太早 或甘肥过多 化为蛔虫 多啼呕沫 腹痛脣紫 蛔虽食虫却不可动 动从口鼻出者难治 凡疳积久 莫不有虫
脑疳  鼻痒 毛髮作穗 面黄羸瘦○头皮光急 头髮作穗 或有头疮肿至顖 顖肿则多损眼项软 倒肥而不瘦○脑疳 满头餠疮 脑热如火 顖肿顖高 遍身多汗
脊疳  小儿疳 积渐黄瘦 拍背如鼓鸣 脊骨如锯○脊疳者 虫蚀脊膂 骨如锯齿 拍背如鼓鸣 十指背生疮 频咬 爪甲烦热 黄瘦下利
走马疳  肾疳 又名急疳 多因痘后余毒 更加乳食不调 甘味入脾而生虫 上蚀齿龈则口疮 出血臭气 甚则齿根溃烂 齿黑脱落 顋有穴者 名曰走马疳 言阳明热气上奔如马 然下蚀肠胃则下痢肛烂 其证脑热肌削 手足如氷 爪黑面黧 甚者天柱骨倒
无辜疳 其候面黄髮直 时时壮热 飮食不生肌肤 积经日月 遂至于死 言天有鸟 名曰无辜 昼伏夜游 儿家洗浣衣 褥露天经宿 或遇此鸟 飞过落羽所汚 而与儿穿卧 便令有此疾也 又脑后有核 初生软而不觉痛 其中有虫如米粉 不速破去则热气渐长 虫随气血流散 侵蚀藏府肌肉作疮 或大便泄脓血 渐渐黄瘦 头大髮竪 手足细弱
丁奚疳 腹大 颈细 黄瘦是也 丁者手足与项极小伶仃也 奚者腹大也 甚者尻高肉削 脐突胸满 或生谷癥 爱喫生米土炭等物
哺露疳 虚热往来 头骨分解 反食吐虫 烦渴呕哕 骨瘦稜层露形 盖丁奚哺露皆因脾胃久虚 形体瘦削亦由胎禀所成尽 皆无辜种类 并难治 大体相似
疳渴  疳病 日则烦渴引飮乳食不进 夜则渴止
疳劳  骨蒸潮热盗汗 咳嗽泄泻 肚硬如石 面色如银 断不可治
疳泻  身瘦面黄 有疮疥 或食泥土 泻靑白黄沫 或如垢腻 或所泻烂如泥
疳痢  疳在内则 目胞肿 腹胀痢 色无常○疳痢 黄白积 或见五色 下无时度 渐加瘦瘠
疳肿  小儿疳病 虚中有积 身面浮肿 肚腹胀大
疳疮  脾疳肾疳皆身有疮疥 无辜疳虫气流散肌肉作疮 肺疳鼻下生疮○疳病遍体生疮 乃虫蚀皮肤
疳眼  小儿疳眼 雀目 或盲膜不见物 或流脓
诸疳不治证  肝疳 目带靑 左脇下硬 多吐沫 眼头黑者不治○心疳 耳边有靑脉 舌上有焦点者不治○脾疳 肚大靑筋 脣口无血色 人中平下 痢不止者不治○肺疳 咳逆气急 泻白水 身上黑癍者不治○肾疳 要喫咸醋 喫水不住 小便如粉汁 齿黑有疮骨出 耳乾脑焦 不治○如五乾俱见 身上粟生 色斑黑者必死○如疳劳疳泻 面藁色夭 骨露齿张 腹硬不食 皆危笃证也○疳渴飮水不止 舌黑者死○疳劳 气促者死○疳泻痢 脱肛 咳逆者不治
诸热 面上左腮为肝 右腮为肺 额上为心 鼻为脾 颏为肾 赤色者热也 随证治之○身热不飮水者热在外 身热飮水者热在内也○凡热证 疎利后或和解后 无虚证勿温补 热必随生○凡小儿生理 本天一生水之妙 凡治 以水道通利为捷径
肝热 手寻衣领 乱捻物 左腮赤
心热 口中气温 或合面卧 及眼上窜 额赤 摇头 咬牙
脾热  面黄 肚大 怠惰嗜卧 身热飮水 鼻赤
肺热  咳嗽寒热 壮热飮水 喘闷 右腮赤色
肾热  肾虚热者 下窜 畏明 颏赤色
潮热  似潮有信 每日应时而发 过时卽止
胎热  胎中受热 生下而面赤 眼闭 大便秘 小便赤黄 不飮乳
骨蒸热  肌瘦 颊赤 口乾 潮热盗汗 五心烦躁
痰热  面赤身热 喘咳 胸膈不利 咽喉有痰声
疟热  一日一发 或二三日一发 寒热往来
风寒热  发热不歇 身热 口中气热 呵欠 鼻塞
壮热  遍身发热 一向热而不已 甚则发惊搐
实热  身热飮水 大小便秘澁
虚热  身热不飮水 大小便如常
积癖  食积者 凡小儿失乳以食饲之 未有食 肠不能剋化 致成食积 腹胀瘦弱 痢色无常○积证 有伤乳伤食而身体热者 惟肚热为甚耳 夜间有热者伤积之明验也○小儿积证 : 面黄肿○腹胀○多呕○小便如油○眼睛黄○腹内虚鸣○多睡○赤白痢下○多泻  凡有积滞 须辨虚实○小儿病癖 由乳食不消 伏在腹中 乍凉乍热 飮水不止 或喘而嗽 与潮热相类 若不早治 必成劳疳 寒热飮水 脇下有形硬痛 法当用药渐消磨之 以其有癥癖 故令儿不食 脾胃虚而发热 故引飮也○癖块者僻于两脇痞结者 否于中脘 皆因乳哺失节 飮食停滞 邪气相搏而成也
吐泻 小儿 吐泻泄黄伤热乳也 吐泻泄靑伤冷乳也 皆当下 下后 分热冷而治之○初生吐泻大便色白 停乳也○吐泻昏睡 露睛者胃虚热也 吐泻昏睡 不露睛者胃实热也○小儿初生 拭口中秽恶不尽 嚥入喉中 故吐不止○如吐骤或泻完谷者伤风甚也 凡伤风多作吐泻者 风木好侵脾土故也○经年吐乳 眼慢 粪秽 有筋膜者 乃父母交感时 喫乳所致 名曰交精吐?
吐泻论证  一五岁儿 吐泻壮热 不思食飮 钱氏见曰 此儿目中黑睛少而白睛多 面色晄白 必多病 夫面色晄白者神怯也 黑睛小者肾虚也 黑睛属水 本怯而虚故多病也 纵长成必肌肤不壮 不耐寒暑 易虚易实 脾胃亦怯 更不可纵恣酒色 若不保养 不过壮年也 面上常无精神光泽者如妇人之失血也 今吐利不食壮热者伤食也 又虚怯不可下 下之虚入肺则嗽 入心则惊 入脾则泻 入肾则益虚 但磨化之为微 有食积也
感冒风寒 贪睡 口中气热 呵欠 烦闷者 伤风证也 头目疼痛 而畏人畏寒者 伤寒证也○头痛○体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嚔○颊赤○眼澁○山根靑色 皆伤风寒也
痰涎喘嗽 痰乃风苗 火静则伏于脾 火动则壅于肺 痰火交作则咳嗽喘急○脾肺母子也 二藏俱虚则生顽涎 顽涎者脾肺所出也 涎则流溢在于咽喉 如水鷄之声 喘嗽烦闷
泄痢 小儿疳痢 泻靑白黄沫 水痢 色变易无常○疳卽?泻 ?卽胀也 其证目胞肿 腹胀 痢色无常 好飮水 渐加瘦瘠○八痢危证 一曰赤痢 二曰白痢 三曰赤白痢 四曰食积痢 五曰惊痢 六曰脾虚痢 七曰时行痢 八曰疳痢○小儿痢 谷道不闭 黄汁长流者不治
腹痛腹胀 小儿腹痛曲腰 乾啼无泪 面靑白 脣黑 肢冷 或大便色靑不实 为盘肠内吊○小儿腹痛 多是乳食所伤○面靑白 身冷水泻 为冷痛○积痛食痛虚痛虫痛 大同小异 惟虫痛 小儿多有之 其证心腹痛呌哭 倒身扑手 呕吐淸水涎沫 面色靑黄 时作时止 口脣紫黑色者 是蚘厥也○腹胀者 由脾胃虚 气攻作也
五软五硬 五软者 头项软 手软 脚软 身软 口软是也○头项软者 天柱骨倒也○手软者 无力以动也○脚软者 行迟也○身软者 肉少皮肤自离 或遍身筋软○口软者 语迟也○已上五软 皆禀受不足 或因吐泻  若不治必成笃疾○五硬者 头项硬 手硬 脚硬 身硬 口硬也○硬者强直氷冷 乃肝受风邪
语迟行迟 语迟者五软中口软是也 儿在胎时 母有惊怖 惊气入于心包络 使心神不足 舌本不通○行迟者脚软是也 气血不充 骨髓不满 软弱不能行 或肝肾俱虚 肝主筋 筋弱不能束骨○凡小儿 行迟 齿迟 解颅 五软 鹤膝 睛白 多愁 皆因禀受肾气不足○小儿鹤膝者 由禀受不足 血气不充 故肌肉瘦瘠 骨节呈露 如鹤之膝 乃肾虚得之
解颅 年大 小儿头缝不合 如开解 故曰解颅 此由肾气不成故也 肾主骨髓而脑为髓海 肾气不成则脑髓不足 故不能合也 凡得此疾者 不过千日 其间亦有数岁者 乃成废人也○生下而顖不合者 肾气不成故也 长必少笑 更有目白睛多 面晄白色 瘦者 多愁少喜也
顖塡顖陷 顖塡者顖门肿起也 因乳哺失常 或寒热乘脾 其气上冲则顖高而突 又有肝盛 风热交攻亦致顖塡突起 汗出 毛髮黄而短是也 若寒气上冲则牢硬 热气上冲则柔软 当泻风热○顖陷者顖门成坑也 因藏府有热 渴引水浆 致成泄利则气血虚弱 不能上交脑髓 故顖陷如坑 不得平满
髮不生齿不生 髮不生者 因禀受血气不足 不能荣于髮○齿不生者 由 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 禀气不足则髓不能充于骨 故齿久不生
龟背龟胸 龟背者 初生不能护背 风入于脊骨 或坐太早 亦致伛偻 背高如龟 多成痼疾○龟胸者 胸高胀满 其状如龟 此肺藏受热所致也 或乳母多食五辛 及酒麪过度 或夏月多飮热乳○龟胸 乃肺热胀满 攻于胸膈而成
滞颐 口角流涎是也 涎者脾之液 流出积于颐上 此由脾胃虚冷 不能制其津液故也 法当温脾○内经论 舌纵涎下皆属于热 可辨冷热而治之 热涎者胃火炎上 冷涎者胃虚也
丹毒 乃热毒之气 与血相搏而风乘之 故赤肿 其游走遍身者 又名赤游风 入肾入腹则杀人也○小儿丹毒 百日内发者必死 急急救之○金丝疮 一名红丝疮 其状如线巨细不一 经谓丹毒是也○丹毒 自腹内生出四肢则易愈 自四肢入腹则难治○毒气入里 腹胀则死 毒气所走之处 截经刺之出血 一云急以细鍼刺 出恶血卽消
诸疮 小儿初生月里诸疾 乃胎毒之浅者 若一二岁后所生之疾 乃胎毒之深者 宜按法治之○小儿恶疮 天气温和时 频与澡洗更衣 名曰外宣 亦不须服药○胎热 血热 风热
红丝瘤 一人生子 遍身生红丝瘤 不救 后生三四子皆然 东垣曰 汝肾中伏火 精中多有红丝 以气相传生子 故有此疾 俗名胎瘤是也
药毒成淋  一童子 自初生患淋 五七日必一发 发则大痛 下如黍粟者约一盃 然后定 意其父必多服下部药 遗毒在胎 留于子之命门而然 父得燥热且能病子 况母得之者乎
小儿诸病死证 眼上赤脉 下贯朣人 水火困絶○顖门肿起 兼及作坑 心絶○鼻乾黑燥 肺絶○肚大靑筋 脾絶○目多直视 覩不转睛 五藏俱絶○指甲黑色 肝絶○忽作鸦声 脉絶○虚舌出口 心絶○嚙齿咬人 肾絶○鱼口气急 啼不作声 肺絶○蛔虫旣出 必是死形 胃絶○凡病困汗出如珠不流者死○凡儿病其头毛皆上逆者死○脣口乾 目皮反 口中气冷 手足四垂 其卧如缚 掌中冷者皆死○其五硬 五软 五冷 五乾 皆恶证也
痘癍疹三证专由胎毒 太古无痘疹 周末秦初 乃有之○夫胎在腹中 至六七月则已成形 食母腹中秽液 入儿五藏 食至十月卽秽液满胃 至生时 儿口中犹有不洁 产母以手拭净则无疾病 俗以黄连甘草水 下其脐粪之秽 此亦母之不洁余气 入儿藏中 遇风寒 邪气相搏而成痘疹也○子在母腹中 十月之间 随母呼吸 呼吸者阳气也而生动作滋益精气神 飢渴皆食母血 儿随月长 筋骨皮肉血脉形气俱足 十月降生 口中尙有恶血 啼声一发 随吸而下 此恶血復归命门 胞中僻于一隅 隐伏而不发 直至儿 因内伤乳食 湿热之气下陷 合于肾中 二火交攻 荣气不从 逆于肉理 恶血乃发 诸癍疹皆出于肾水 其疡后聚肉理 归于阳明 故三番癍 始见之证 皆足太阳壬膀胱剋丙小肠 其始出皆见于面 终归于阳明肉理 热化为脓者也 二火炽盛 反胜寒水 遍身俱出 此皆从足太阳传变中来也○癍之为病 皆由子在母腹中时 浸渍食母 血秽蕴而成毒 皆太阴湿土壅滞君相二火之所作也○经曰 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盖因胎毒藏于命门 遇少阴少阳司天 君相二火太过 热毒流行之年则发作矣


附养老
老因血衰 夫人 两肾中间 白膜之内 一点动气 大如筋头 鼓舞变化 大阖周身 熏蒸三焦 消化水谷 外御六淫 内当万虑 昼夜无停○年老精血俱耗 平居七窍反常 啼哭无泪 笑反有泪 鼻多浊涕 耳作蝉鸣 喫食口乾 寐则涎溢 溲尿自遗 便燥或泄 昼则多睡 夜卧惺惺不眠 此老人之病也
老人治病 年老之人 虽有外感 切忌苦寒药及大汗吐下 宜以平和之药 调治○老人 觉小水短少 是为病进
老人保养 若一向惫乏之人 则当加温补调停饘粥以为养 且于养性延年之药 皆可选用 又人乳牛乳常服 最佳

 

集例
臣勤按人身 内有五藏六府 外有筋骨肌肉血脉皮肤 以成其形而精气神 又为藏府百体之主 故道家之三要 释氏之四大 皆谓此也 黄庭经有内景之文 医书亦有内外境象之图 道家以淸静修养为本 医门以药饵鍼灸为治 是道得其精 医得其粗也 今此书 先以内景 精气神藏府为内篇 次取外境 头面手足筋脉骨肉为外篇 又採五运六气四象三法内伤外感诸病之证 列为杂篇  末著汤液鍼灸 以尽其变  使病人开卷目击则虚实轻重吉凶死生之兆 明 若水镜 庶无妄治夭折之患矣

身形藏府图
孙眞人曰 天地之内以人为贵 头圆象天足方象地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行人有五藏 天有六极人有六府 天有八风人有八节 天有九星人有九窍 天有十二时人有十二经脉 天有二十四气人有二十四兪 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 天有日月人有眼目 天有昼夜人有寤寐 天有雷电人有喜怒 天有雨露人有涕泣 天有阴阳人有寒热 地有泉水人有血脉 地有草木人有毛髮 地有金石人有牙齿 皆禀四大五常假合成形○朱丹溪曰 凡人之形 长不及短 大不及小 肥不及瘦  人之色 白不及黑 嫩不及苍 薄不及厚而 况肥人湿多 瘦人火多 白者肺气虚 黑者肾气足 形色旣殊藏府亦异 外证虽同治法逈别
身形
形气之始 乾凿度云 天形出乎乾 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 夫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初者气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素者质之始也 形气已具而痾 痾者瘵 瘵者病 病由是萌生焉 人生从乎太易 病从乎太素○参同契註曰 形气未具曰鸿濛 具而未离曰混沦 易曰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易犹鸿濛也 太极犹混沦也 乾坤者太极之变也 合之为太极 分之为乾坤 故合乾坤而言之谓之混沦 分乾坤而言之谓之天地 列子曰 太初气之始也 太始形之始也 亦类此
胎孕之始 圣惠方曰 天地之精气化万物之形 父之精气为魂 母之精气为魄 一月怀其胎如酪 二月成其果而果李相似 三月有形像 四月男女分 五月筋骨成 六月鬓髮生 七月游其魂而能动右手 八月游其魄而能动左手 九月三转身 十月满足母子分解其中 有延月而生者富贵而寿 有月不足者贪贱而夭○上阳子曰 人初受气也九日而阴阳大定 四十九日而始胎 然后七日而一变 故满三百有六日者 满二百九十六日者 皆上器也 有二百八十六日者 二百六十六日者 中器也 有二百五十六日者 二百四十六日者 下器也 盖天干甲必合己而方生 地支丑必合子而方育 自非天地合德则人必不生也 故云九月神布气满而胎完 亦云十月怀胎也 此天地之德合于气而后生也
四大成形 释氏论曰 地水火风和合成人 筋骨肌肉皆属乎地 精血津液皆属乎水 呼吸温煖皆属乎火 灵明活动皆属乎风 是以风止则气絶 火去则身冷 水竭则无血 土散则身裂○上阳子曰 髮齿骨甲假之于地 涕精血液假之于水 温煖燥热假之于火 灵明活动假之于风 四大假合而生也 地之盛也骨如金 水之盛也精如玉 火之盛也气如云 风之盛也智如神
人气盛衰 灵枢经曰 黄帝问气之盛衰 岐伯对曰 人生 十岁 五藏始定 血气始通 眞气在下 故好走 二十岁 血气始盛 肌肉方长 故好趋 三十岁 五藏大定 肌肉坚固 血脉盛满 故好步 四十岁 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太盛以平定 腠理始疎 荣华颓落 髮鬓斑白 气血平盛而不摇 故好坐 五十岁 肝气始衰 肝叶始薄 胆汁始减 故目视不明 六十岁 心气始衰 喜忧悲 血气解堕 故好卧 七十岁 脾气虚 故皮肤枯 八十岁 肺气衰 魄离 故言善误 九十岁 肾气焦 四藏经脉空虚 百岁 五藏皆虚 神气乃去 形骸独居而终矣○素问曰 人年四十 阴气自半也 起居衰矣 年五十 体重 耳目不聪明矣 年六十 阴痿 气太衰 九窍不利 下虚上实 涕泣俱出矣
年老无子 素问曰 黄帝曰 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 将天数然也 岐伯对曰 女子七岁 肾气盛 齿更髮长 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 三七 肾气平均 故眞牙生而长极 四七 筋骨坚 髮长极 身体盛壮 五七 阳明脉衰 面始焦 髮始堕 六七 三阳脉衰于上 面皆焦 髮始白 七七 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 肾气实 髮长齿更 二八 肾气盛 天癸至 精气溢泻 阴阳和 故能有子 三八 肾气平均 筋骨劲强 故眞牙生而长极 四八 筋骨隆盛 肌肉满壮 五八 肾气衰 髮堕齿枯 六八 阳气衰竭于上 面焦 髮鬓斑白 七八 肝气衰 筋不能动 天癸竭 精少 肾藏衰 形体皆极 八八 则齿髮去 肾者主水 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 筋骨解堕 天癸尽矣 故髮鬓白 身体重 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寿夭之异 素问曰 黄帝曰 余闻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 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飮食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则不然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慾竭其精 以耗散其眞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 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 起居无节 故半百而衰也○虞搏曰  人之寿夭 各有天命存焉 夫所谓天命者天地父母之元气也 父为天 母为地 父精母血盛衰不同 故人之寿夭亦异 其有生之初 受气之两盛者当得上中之寿 受气之偏盛者当得中下之寿 受气之两衰者能保养仅得下寿 不然多夭折 虽然或风寒暑湿之感于外 飢饱劳役之伤乎内 岂能一一尽乎所禀之元气也 故上古圣人 尝百草 制医药 乃欲扶植乎生民 各得尽其天年也 传曰 修身以竢命而已 必须尽人事以副天意则凶者化吉 亡者得存 未尝令人委之于天命也 是故医者可以通神明而权造化 能使夭者寿而寿者仙 医道其可废乎
形气定寿夭 灵枢经曰 形与气相任则寿 不相任则夭 皮与肉相果则寿 不相果则夭 血气经络胜形则寿 不胜形则夭 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 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 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 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 气衰则危矣 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 骨小而夭矣 形充而大肉?坚而有分者肉坚 肉坚则寿矣 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 肉脆则夭矣○类纂曰 谷气胜元气 其人肥而不寿 元气胜谷气 其人瘦而寿○虞搏曰 性急脉亦急 性缓脉亦缓 大抵脉缓而迟者多寿 脉急而数者多夭 内经曰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 神去则机息 盖气血者人身之神也 脉急数者气血易亏而神机易息 故多夭 脉迟缓者气血和平而神机难损 故多寿 先哲论 江海之潮则天地之呼吸 昼夜只二升二降而已 人之呼吸 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 故天地之寿攸久而无穷 人之寿延者数亦不满百也
人身犹一国 抱朴子曰 一人之身 一国之象也 胸腹之位犹宫室也 四肢之别犹郊境也 骨节之分犹百官也 神犹君也 血犹臣也 气犹民也 知治身则能治国矣 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 惜其气所以全其身 民散则国亡 气竭则身死 死者不可生也 亡者不可全也 是以至人 消未起之患 治未病之疾 医之于无事之前 不追于旣逝之后 夫人难养而易危 气难淸而易浊 故能审威德所以保社稷 割嗜慾所以固血气 然后 眞一存焉 三一守焉 百病却焉 年寿延焉○素问曰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 以此养生则寿 没世不殆 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使道闭塞而不通 形乃大伤 以此养生则殃 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 戒之戒之
丹田有三 仙经曰 脑为髓海上丹田 心为绛宫中丹田 脐下三寸为下丹田 下丹田藏精之府也 中丹田藏神之府也 上丹田藏气之府也○悟眞篇註曰 人之一身 禀天地之秀气而有生 託阴阳陶铸而成形 故一身之中以精气神为主 神生于气 气生于精 故修眞之士 若执己身而修之 无过炼治精气神三物已○邵康节曰 神统于心 气统于肾 形统于首 形气交而神主乎其中  三才之道也
背有三关 仙经曰 背后有三关 脑后曰玉枕关 夹脊曰辘轳关 水火之际曰尾闾关 皆精气升降往来之道路也 若得斗柄之机 斡运则上下循环 如天河之流转也○翠虚篇曰 採之炼之未片饷 一气眇眇通三关 三关来往气无穷 一道白脉朝泥丸 泥丸之上紫金鼎 鼎中一块紫金团 化为玉浆流入口 香甛淸爽遍舌端○参同契註曰 人身气血往来循环于上下 昼夜不停 犹江河之水东流至于海而不竭 殊不知 名山大川孔穴皆相通也 水由地中行 盖循环相往来也 日月之行亦然
保养精气神 臞仙曰 精者身之本 气者神之主 形者神之宅也 故神太用则歇 精太用则竭 气太劳则絶 是以人之生者神也 形之托者气也 若气衰则形耗而欲长生者未之闻也 夫有者因无而生焉 形者须神而立焉 有者无之舘 形者神之宅也 倘不全宅以安生修身以养神则不免于气散归空游魂为变 方之于烛 烛尽则火不居 譬之于堤 堤坏则水不存矣 夫魂者阳也 魄者阴也 神能服气 形能食味 气淸则神爽 形劳则气浊 服气者千百不死 故身飞于天 食谷者千百皆死 故形归于地人之死也 魂飞于天 魄落于泉 水火分散各归本源 生则同体 死则相损 飞沉各异禀之自然 譬如一根之木 以火焚之 烟则上升 灰则下沉 亦自然之理也 夫神明者生化之本 精气者万物之体 全其形则生 养其精气则性命长存矣
古有眞人至人圣人贤人 黄帝曰 余闻  上古有眞人者 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 呼吸精气 独立守神 肌肉若一 故能寿弊天地 无有终时 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 淳德全道 和于阴阳 调于四时 去世离俗 积精全神 游行天地之间 视听八远之外 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亦归于眞人  其次有圣人者 处天地之和 从八风之理 适嗜慾于世俗之间 无恚嗔之心 行不欲离于世 擧不欲观于俗 外不劳形于事 内无思想之患 以恬愉为务 以自得为功 形体不弊 精神不散 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 法则天地 象似日月 辨列星辰 逆从阴阳 分别四时 将从上古 合同于道 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论上古天眞 夫上古圣人之敎下也 皆谓之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憺虚无眞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慾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 任其服 乐其俗 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慾不能劳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 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四气调神 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髮缓形 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 夏为寒变 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 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 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 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 秋为痎疟 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鷄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淸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 冬为飱泄 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氷地坼 无扰乎阳 早卧晩起 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 若匿 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 此冬气之应 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 春为痿厥 奉生者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眞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 是谓得道
以道疗病 臞仙曰 古之神圣之医 能疗人之心 预使不致于有疾 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 是犹 捨本逐末 不穷其源而攻其流 欲求疾愈不亦愚乎 虽一时侥倖而安之 此则世俗之庸医 不足取也 太白眞人曰 欲治其疾先治其心 必正其心乃资于道 使病者尽去 心中疑虑思想 一切妄念 一切不平 一切人我 悔悟平生 所为过恶 便当放下身心 以我之天而合所事之天 久之遂凝于神则自然心君泰宁 性地和平 知世间万事皆是空虚 终日营为皆是妄想 知我身皆是虚幻 祸福皆是无有 生死皆是一梦慨然 领悟顿然解释则心地自然淸净 疾病自然安痊 能如是则药未到口 病已忘矣 此眞人以道治心疗病之大法也○又曰 至人治于未病之先 医家治于已病之后 治于未病之先者曰治心曰修养 治于已病之后者曰药饵曰 砭火苪 虽治之法有二而病之源则一 未必不由因心而生也
虚心合道 白玉蟾曰 人无心则与道合 有心则与道违 惟此无之一字 包诸有而无余 生万物而不竭 天地虽大 能役有形 不能役无形 阴阳虽妙 能役有气 不能役无气 五行至精 能役有数 不能役无数 百念纷起 能役有识 不能役无识 今夫修此理者不若先鍊形 鍊形之妙在乎凝神 神凝则气聚 气聚则丹成 丹成则形固 形固则神全 故宋齐丘曰 忘形以养气 忘气以养神 忘神以养虚 只此忘之一字则是无物也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其斯之谓乎
学道无早晩 延寿书曰 人者物之灵也 寿本四万三千二百余日(百二十岁) 元阳眞气本重三百八十四铢(一斤) 内应乎乾 乾者纯阳之卦也 人昼夜动作施泄 散失元气 不满天寿 至六阳俱尽 卽是全阴之人易死也 年到八八 卦数已极 汞少铅虚 欲眞元之復 不亦晩乎 吁 剥不穷则復不返 阴不极则阳不生 若遇明师指诀 信心苦求则 虽一百二十岁 犹可还乾 譬如 树老用嫩枝再接方始得活 人老用眞气还补卽返老还童 昔马自然 到六十四岁 怕老怕死 汲汲求道 遇刘海蟾 传以长生之诀 遂得寿于无穷 彼何人哉晞之则是特在一觉顷耳○悟眞篇註曰 吕纯阳六十四岁 遇正阳眞人 葛仙翁六十四岁 遇郑眞人 马自然六十四岁 遇刘海蟾 皆方修金丹之道而成仙 三仙皆于晩年修道而成 盖是壮年慕道 持戒积符 至六十四 方得金丹眞传 故成道之速 若夫世人嗜慾丧精 思虑损神 疲劳耗气 眞阳旣失 虽闻大道于六十四岁之前 亦难成功 倘能絶慾于早年 求道于壮岁 及色身未坏 精气未耗 遇师 得旨下手 速修 庶几可冀三仙之得道也
人心合天机 还丹论曰 道以心为用 能知运用者以道观心 心卽道也 以心贯道 道卽心也 是心也 非人心之心 乃天心之心也 天之居于北极为造化之枢机者此心也 故斗杓一运则四时应节 五行顺序 寒暑中度 阴阳得宜矣○槖籥歌曰 天上日头地下转 海底婵娟天上飞 乾坤日月本不运 皆因斗柄转其机 人心若与天心合 顚倒阴阳只片时○仙经註曰 璇玑 斗也 天以斗为机 人以心为机 心运于身中 犹斗运于天中也○又曰 天机谓半夜子阳初动之时也 天机将至 人能动吾之机 以应之则天人合发 内外相符 结而为丹矣○上阳子曰 人有眞一之气 降于丹田中则一阳又復矣 人欲知始阳初廻之候 当以煖气 为之信也
搬运服食 养性书曰 凡人修养摄生之道 各有其法 大槩勿要损精耗气伤神 此三者道家谓之全精全气全神是也 每于鷄鸣时 便可起坐 拥衾 调息 叩齿 聚神 良久 神气旣定 方行火候 搬运数十遍 便觉浑身和畅 血脉自然流通 当此之时 华池水生 神气满谷 便当大漱嚥下 纳入丹田 以补元阳 如搬运了 就喫平昔补养的药饵 以两手摩擦令热 乃行导引之法 行毕 方可栉漱盥洗 乃焚香 黙诵洞章一遍 逍遥步庭 约行百步 待日高三五丈 方可食粥 食毕 以手扪腹 行二三百步 此养生大略 不可不知○胎息论曰 凡服食 须半夜子后 瞑目 盘坐 面东 呵出腹内旧气三两口 然后停息便于鼻内 微纳淸气数口 舌下有二穴下通肾窍 用舌柱上月咢 存息少时 津液自出 灌漱满口 徐徐嚥下 自然灌注五藏 此为气归丹田矣 如子后丑前 不及寅前 为之亦可 卧中为之亦可○又曰 人能常食玉泉 令人长年 面有光色 玉泉者口中唾也 鷄鸣时 早晨时 日出时 禺中时 日中时 晡时 日没时 黄昏时 夜半时 一日凡九次 漱口嚥之○臞仙曰 汉 蒯京 年百二十岁 气力甚壮 言朝朝服食玉泉 叩齿二七 名曰鍊精 又杜景升王眞常 漱玉泉嚥之 谓之胎息
按摩导引 养生书曰 夜卧觉常 叩齿九通 嚥唾九过 以手按鼻之左右上下数十过○又曰 每朝早起 啄齿 幷漱津唾 满口嚥之 缩鼻闭气 以右手从头上引左耳二七 復以左手从头上引右耳二七 令耳聪延年○又曰 热摩手心熨两眼每二十遍 使人眼目自然无障翳明目去风 频拭额上 谓之修天庭 连髮际二七遍 面上自然光泽 又以中指于鼻梁两边揩二三十遍 令表里俱热 所谓灌漑中岳 以润于肺 以手摩耳轮不拘遍数 所谓修其城郭 以补肾气以防聋聩○臞仙有歌曰 闭目冥心坐(盘跌而坐) 握固静思神(握固者,以大指在内,四指在外而作拳也) 叩齿三十六(以集心神) 两手抱崑崙(崑崙,头也.叉两手,向项后,数九息,勿令耳间) 左右鸣天鼓 二十四度闻(以两手心,掩两耳,先以第二指,压中指,弹脑后) 微摆撼天柱(摇头左右顾,肩膊随动,二十四度) 赤龙搅水浑(赤龙,舌也.以舌搅口中,待津液生而嚥之) 漱津三十六 神水满口匀(神水,口中津也) 一口分三嚥(所漱津液,分作三口,作汨汨声而嚥之) 龙行虎自奔(液为龙,气为虎) 闭气搓手热(鼻引淸气,闭之少顷,搓手令极热,鼻中徐徐放气出) 背摩后精门(精门者腰后外肾也,合手心,摩毕,收手握固) 尽此一口气(再闭气也) 想火烧脐轮(想,心火下烧丹田,觉热极卽,用后法) 左右辘轳转(俯首,摆撼两肩,三十六. 想,火自丹田,透双关,入脑户,鼻引淸气,闭少顷) 两脚放舒伸(放直两脚) 叉手双虚托(叉手相交向上,三次或九次) 低头攀足频(以两手,向前,钩双脚心十三次,乃收足端坐) 以候逆水上(候,口中津液生,如未生,急搅取水,如前法) 再漱再呑津 如此三度毕 神水九次呑(一口三嚥,三次为九) 嚥下汨汨响 百脉自调匀 河车搬运讫(摆肩幷身二十四,及再转辘轳二十四次) 发火遍烧身(想,丹田火,自下而上遍烧,此时,口鼻皆闭气,少顷) 邪魔不敢近 梦寐不能昏 寒暑不能入 灾病不能迍 子后午前作 造化合乾坤 循环次第转 八卦是良因
摄养要诀 太乙眞人七禁文曰 一者少言语养内气 二者戒色慾养精气 三者薄滋味养血气 四者嚥精液养藏气 五者莫嗔怒养肝气 六者美飮食养胃气 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人由气生气由神旺 养气全神可得眞道 凡在万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气○黄庭经曰 予欲不死 修崑崙 谓髮宜多栉 手宜在面 齿宜数叩 津宜常嚥 气宜精鍊 此三者所谓修崑崙 崑崙 谓头也○葛仙翁淸静经曰 人能遣其慾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淸 自然六欲不生 三毒消灭 夫人心虚则澄 坐定则静 寡言希听 存神保命 盖多言则损气 多喜则放情 多怒则触意 多悲哀思虑则伤神 多贪慾劳困则伤精 凡此皆修行之人不宜有也○又曰 养性之士 唾不至远 行不疾步 耳不极听 目不极视 不欲极飢而食 食不可过饱 不欲极渴而飮 飮不欲过多○嵇康曰 养性有五难 名利不去为一难 喜怒不除为二难 声色不去为三难 滋味不絶为四难 神虚精散为五难 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 道德日全 不祈善而有福 不求寿而自廷 此养生之大旨也○类纂曰 养目力者常瞑 养耳力者常饱 养臂肘者常屈伸 养股胫者常步履○孙眞人曰 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 亦难以长生也 养性之道常欲少劳 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以其运动故也 养性之道 莫 久行 久立 久坐 久卧 久视 久听 皆令损寿也○又曰 凡言伤者亦不卽觉也 谓久则损寿耳○洞神眞经曰 养生以不损为延年之术 不损以有补为卫生之经 居安虑危防未萌也 虽少年致损气弱体枯 及晩景得悟 防患补益则气血有余而神自足 自然长生也
还丹内炼法 金丹问答曰 金液者金水也 金为水母 母隐子胎 因有还丹之号也 前贤有曰 丹者丹田也 液者肺液也 以肺液还于丹田 故曰金液还丹○赠谌高士歌曰 君且听我试说语 无多眞妙诀 夜深龙呤虎啸时 急驾河车无暂歇 须臾搬入泥丸顶 进火玉炉烹似雪 华池神水湛澄澄 浇灌黄芽应时节 琼浆玉液频呑嚥 四体熏蒸颜色别 傍门小法几千般 惟有此道最直截○易眞论曰 大修行人 旣得刀圭 入口运已 眞火以养之 凡运火之际 忽觉尾闾有物 直冲夹脊双关 沥沥有声 逆上泥丸 復自泥丸 触上月咢 颗颗降入口中 味如氷酥 香甛软美 觉有此状 乃是金液还丹也 徐徐嚥归丹田 常常如此不絶则五藏淸虚 闭目内观藏府 歷歷如照烛 渐次有金光罩身 此乃眞景象也○问答曰 还丹之要在于神水华池 神水 液也 水之在口曰华池○邵子曰 天之神发乎日 人之神发乎目 愚谓目之所至心亦至焉 故内炼之法 以目视鼻 以鼻对脐 降心火入于丹田 盖不过片饷功夫而已
养性禁忌 养性书曰 善摄生者 无犯日月之忌 无失岁时之和 须知 一日之忌暮无饱食 一月之忌晦无大醉 一岁之忌冬无远行 终身之忌夜不燃烛行房○又曰 喜怒损志 哀戚损性 荣华惑德 阴阳竭精 学道之大忌也○眞诰曰 眼者身之镜 耳者体之牖 视多则镜昏 听众则牖闭 面者神之庭 髮者脑之华 心忧则面戚 脑减则髮白 精者人之神 明者身之宝 劳多则精散 营竞则明消○抱朴子曰 善摄生者 常少思 少念 少慾 少事 少语 少笑 少愁 少乐 少喜 少怒 少好 少恶行 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 多思则神殆 多念则志散 多慾则志昏 多事则形劳 多语则气乏 多笑则藏伤 多愁则心慑 多乐则意溢 多喜则妄错昏乱 多怒则百脉不定 多好则专迷不理 多恶则憔悴无欢 凡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 血气妄行 丧生之本也
四时节宣 养生书曰 春欲晏卧早起 夏及秋欲侵夜乃卧早起 冬欲早卧而晏起 皆益人 虽云早起 莫在鷄鸣前 晏起 莫在日出后○又曰 冬日冻脑 春秋脑足俱冻 此圣人之常法也○常以晦日浴 朔日沐 吉 飢忌浴 饱忌沐○凡人卧 春夏向东 秋冬向西 头勿向北卧○凡大风大雨大雾大暑大寒大雪 皆须勿犯 卒逢飘风暴雨震电昏暗 皆是诸龙鬼神行动经过所致 宜入室闭户烧香静坐以避之 不尔损人○卫生歌曰 四时惟夏难调摄 伏阴在内腹冷滑 补肾汤药不可无 食物稍冷休哺啜 心旺肾衰何所忌 特戒疎泄通精气 寝处犹宜勤密间 黙静志虑和心气 氷浆菜果不益人 必到秋来成疟痢○臞仙曰 夏一季 是人脱精神之时 心旺肾衰 肾化为水 至秋乃凝 及冬始坚 尤宜保惜 故夏月不问老幼 悉喫煖物 至秋卽不患霍乱吐泻 腹中常煖者诸疾自然不生 血气壮盛也
先肾格言 眞人养生铭曰 人欲劳于形 百病不能成 飮酒勿大醉 诸疾自不生 食了行百步 数以手摩肚 寅丑日剪甲 头髮梳百度 饱卽立小便 飢则坐漩尿 行处勿当风 居止无小隙 常夜濯足卧 饱食终无益 思虑最伤神 喜怒最伤气 每去鼻中毛 常习不唾地 平明欲起时 下床先左脚 一日无灾殃 去邪兼辟恶 如能七星步 令人长寿乐 酸味伤于筋 苦味伤于骨 甘卽不益肉 辛多败正气 咸多促人寿 不得偏耽嗜 春夏少施泄 秋冬固阳事 独卧是守眞 愼静最为贵 钱财生有分 知足将为利 强知是大患 少慾终无累 神静自常安 修道宜终始 书之屋壁中 将以传君子○孙眞人枕上记曰 侵晨一椀粥 晩饭莫敎足 撞动景阳钟 叩齿三十六 大寒与大热 且莫贪色慾 醉饱莫行房 五藏皆翻覆 火艾谩烧身 争如独自宿 坐卧莫当风 频于煖处浴 食饱行百步 常以手摩腹 莫食无鳞鱼 诸般禽兽肉 自死禽与兽 食之多命促 土木为形像 求之有恩福 父精母生肉 那忍分南北 惜命惜身人 六白光如玉○孙眞人养生铭曰 怒甚偏伤气 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役 气弱病相因 勿使悲欢极 常令飮食匀 再三防夜醉 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天鼓 寅兴潄玉津 妖邪难犯已 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 常须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 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 修行本在人 若能遵此理 平地可朝眞○常眞子养生文曰 酒多血气皆乱 味薄神魂自安 夜漱却胜朝漱 暮食不若晨食 耳鸣直须补肾 目暗必当治肝 节飮自然脾健 少思必定神安 汗出莫当风立 腹空莫放茶穿○东垣省言箴曰 气乃神之祖 精乃气之子 气者精神之根蔕也 大矣哉 积气以成精 积精以全神 必淸必静 御之以道 可以为天人矣 有道者能之 予何人哉 切宜省言而已○丹溪飮食箴曰 人身之贵父母遗体 为口伤身滔滔皆是 人有此身飢渴洊兴 乃作飮食以遂其生 睠彼昧者因纵口味 五味之过疾病蜂起 病之生也其机甚微 馋涎所牵忽而不思 病之成也飮食俱废 忧贻父母医祷百计 山野贫贱淡薄是谙 动作不襄此身亦安 均气同体我独多病 悔悟一萌尘开镜净 曰节飮食易之象辞 养小失大孟子所讥 口能致病亦败尔德 守口如甁服之无斁○丹溪色慾箴曰 惟人之生与天地参 坤道成女乾道成男 配为夫妇生育攸寄 血气方刚惟其时矣 成之以礼接之以时 父子之亲其要在玆 睠彼昧者徇情纵慾 惟恐不及济以燥毒 气阳血阴人身之神 阴平阳秘我体长春 血气几何而不自惜 我之所生翻为我贼 女之耽兮其慾实多 闺房之肃门庭之和 士之耽兮其家自废 卽丧厥德此身亦悴 远彼帷薄放心乃收 飮食甘味身安病瘳


脉 法

     凡治伤寒 以脉为先 以证为后,
     凡治杂病 以证为先 以脉为后.
【内景篇】──────────────
精 濇脉为精血不足之候.
男子脉微弱而澁为无子 精气淸冷也.
遗精白浊 当验于尺 结芤动紧 二证之的.
气 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 卫气衰也.
寸口脉微而澁 微者卫气衰 澁者营气不足.
尺脉沉为气 濇弱难治 沉滑气兼痰飮.
沉弦细动 皆气痛证.
神 七情伤脉 惟气口紧盛而已. 怒(濡) 喜(散)   思(结) 忧(澁) 悲(紧) 恐(沉) 惊(动).
惊悸必结代. 寸口脉动而弱 动为惊 弱为悸.
脉急甚 皆为癫狂厥疾.
癫疾 虚◎ 实?.  癫狂 实大◎ 沉细?.
血 芤为失血 澁为少血. 沉细◎ 大数实?.
脉得诸澁濡弱为亡血.
言语 寸口脉微而澁 营卫俱虚 言语谬误.
心脉濇甚为瘖.
津液 尺澁脉滑为之多汗. 大而虚浮而濡者汗.
男子平人脉 虚弱微细者 喜盗汗出也.
寸口脉微 尺脉紧 其人虚损多汗 知阴常在絶   不见阳也.
痰飮 脉沉弦细滑 大小不匀 皆痰飮为病也.
痰脉弦滑 飮脉弦滑微沉.
久得濇脉 必费调理 皆痰飮胶固脉道阻澁也
五脏六腑四时 肝弦 心洪 脾缓 肺浮 肾沉.
胞 月水不利→少阴脉微而迟澁.
             尺脉絶.  尺脉滑.  肝脉沉.
脉状如琴弦 若小腹痛 主月水不利子宫生疮   妇人漏下赤白不止 小虚滑◎ 大紧实数?.
虫 脉沉而滑者寸白虫. 诸虫 沉实◎虚大?.
小便 少阴脉数 妇人则阴中生疮 男子则气淋.
淋脉细数  实大◎ 虚澁?.
两尺脉洪数 必便浊遗精.
大便 泻脉自沉. 沉迟(寒) 沉数(火热) 沉虚滑                 脱(暑湿) 缓弱(多在夏月).
泄而脱血 脉实(=洪大)者难治.
凡痢 身凉脉细者生 身热脉大者死.
燥结脉沉. 沉迟(虚结) 沉数(热结) 右尺浮              肥(风燥).
老人虚人闭结 脉雀啄者不治.
【外形篇】──────────────
头 头痛阳弦. 浮(风) 紧(寒) 洪数(风热) 细紧           (湿) 濇(气虚) 滑(痰)飮 坚实(肾厥).
左手脉数热 澁死血. 右手脉实痰积 大久病.
头痛 短澁须死 浮滑风痰必易除.
风寒暑湿气郁生涎 下虚上实 皆眩晕.  浮(风)   紧(寒) 细(湿) 虚(暑) 弦滑(涎) 无(虚).
眼 眼本火病 心肝洪数. 右寸关见相火上冲..
眼花从肾虚而起 当左尺脉沉数.
耳 耳病肾虚迟濡. 肾脉浮盛(风) 洪实(热) 细   濇(虚).  耳聋 大◎ 沉细?. 心肾命门洪数   (君火相火上炎) 其人必遗精梦泄 两耳鸣聋
鼻 左寸脉浮缓 为伤风 鼻塞流涕.
   右寸脉浮洪数 为鼻衄鼻齄.
口舌 口舌生疮脉洪数 若见脉虚 中气不足.
右关沉实脾热口甘 洪数则口疮或重舌木舌.
牙齿 右关脉洪数或洪弦 肠胃风热 多涎牙痛.
尺脉洪大而虚者肾虚 主齿动疎豁 相火上炎   而痛.
咽喉 阳寸洪溢 上盛下虚  忌微伏.
背 脉大者 心下有留飮 其人背寒冷.
背恶寒 甚者脉浮大而无力 是阳虚也.
肾脉缓 甚为折脊.
胸 心腹痛 沉细◎ 浮大?.
脉阳微阴弦则胸痺而痛 阳微故知在上焦 阴   弦故知胸痺心痛.
痞病 右关脉多弦 弦而迟者必心下坚.
心痛 左脉数(热多) 濇(死血), 右脉紧实(痰   积) 大(久病), 两脉坚实 不大便 可下之. 痛甚   者脉必伏.
腹 脉细小紧急 腹中刺痛. 阴弦则腹痛.
腰 尺脉沉 腰背痛. 腰痛脉必沉弦(沉为滞 弦   为虚).   浮(风) 紧(寒) 细(寒湿) 实(挫闪) 澁   (瘀血) 滑伏(痰) 大(肾虚).
脇 寸口脉弦者脇下拘急而痛 其人啬啬恶寒也   气郁胸脇痛 看其沉澁 当作郁治也.
肝脉软散 其色泽者当病溢飮 渴暴多飮而溢   肌皮肠胃之外也.
皮 脉浮而大 浮为风 虚大为气强 风气相搏    以成隐疹 身体必痒 痒者名泄风 久久为痂癞.   发癍者血散于皮肤 故脉伏.
脉浮缓(湿)→麻痺.  浮紧(寒)→痛痺.  濇芤   (死血)→木不知痛阳.
脉 芤浮大而软(失血) 滑往来疾速流利(痰经闭) 实有力(气满) 弦劲直而长(不舒) 紧数而有力(人迎紧盛伤于寒 气口紧盛伤于食) 洪钩大洪大有力(大热病进) 浮如羹上肌(有力为风 无力为虚)  → 七表脉
微极细而软 沉(阴气厥逆阳气不舒) 缓大而慢(卫气有余) 濇澁细而迟往来难 迟一息三至(虚寒) 伏潜伏于骨(关格闭塞 积聚) 濡极软浮细 弱极软沉细  → 八里脉
虚迟大而软 动数脉见于关 上下无头尾(阴阳相搏) 细小而有力如丝 数一息六至
足 脚气 沉弦风 沉紧寒 沉细湿 沉数热.
痿脉浮大. 虚◎ 紧急疾?.
前阴 滑脉为疝.  疝脉弦急 积聚在里.
疝瘕积聚 弦急◎ 虚弱小?.
太阳受寒 血聚为瘕, 太阴受寒 气聚为疝.
后阴 痔脉 沉实◎ 浮弱?. 便血则芤.
【杂病篇】──────────────
风 中风脉无不大者 非热也 是风脉也.
脉浮而数 中风使然.  脉浮而大者 曰风.
浮迟◎ 急疾?.
中风脉浮滑 兼痰气 其或沉滑 勿以风治.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痺 浮澁而紧 三脉乃备.
痓脉皆伏沉弦紧. 痓脉浮而无力太阳也 长而   有力阳明也 浮而弦小少阳也.
寒 寒脉弦紧. (大浮数动滑 阳也 沉濇弱弦微   阴也)   太阳浮濇 阳明长 少阳弦 太阴沉迟   少阴紧 厥阴脉伏 热甚厥冷.
阴病见阳脉者生 阳病见阴脉者死.
阴阳俱盛 紧澁者寒.
阳浮而滑 阴濡而弱者 伤风 勿用寒药.
阳濡而弱 阴小而急 此非风寒 乃湿温脉.
伤寒热病 洪大◎ 沉细?.
暑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 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弦   细芤迟 此虚脉也.  热病脉盛. 暑病脉虚.
湿 伤湿细濡 湿热缓大.
脉浮而缓 湿在表也, 脉沉而缓 湿在里也.
身痛脉浮为风湿 身痛脉沉为中湿.
燥 伤燥脉濇.
火 火脉洪数. 虚火浮缓 实火沉大.
男子两尺洪大者 必遗精 阴火盛也.
内伤 内伤劳役 豁大不禁, 若损胃气 隐而难   寻, 内伤飮食 滑疾浮沉.
气口紧盛为伤于食. 食不消化 浮滑而疾.
宿食 独右关脉沉滑.
寸口脉弱而迟 迟者营中寒 血寒则发热 弱   者卫气微 心内飢 飢而虚满 不能食也.
寸口脉弱而缓 弱者阳气不足 缓者卫气有余   胃中有未消谷 故噫而呑酸 食卒不下 气塡于   膈上也.
虚劳 劳脉大或极虚. 浮大◎ 弦? 数极则殆.
气虚则弦. 血虚则大. 脱气沉迟. 脱血则芤.
男子久病 气口脉弱则死 强则生.
女子久病 人迎脉弱则死 强则生.
寸口脉微而澁 微者卫气衰 澁者营气不足 卫   气衰面色黄 营气不足面色靑 营为根 卫为叶   营卫俱微则根叶枯藁 而寒慄 咳逆 唾腥 吐涎   沫.
霍乱 滑数为呕. 大者霍乱. 微滑◎ 澁数?.
呕吐 呕吐无他 寸紧滑数 最忌濇弱.
噎膈反胃 寸紧尺澁. 浮缓◎ 沉澁?.
咳嗽 关脉微为咳.  弦紧(寒) 浮(风) 细(湿) 数   (热) 沉(留飮) 沉数(实热) 洪滑(多痰).  浮软   ◎ 沉小伏匿?.
咳逆 浮缓◎ 弦急而按之不鼓?.
喘鸣肩息者 脉实大也. 缓◎ 急?.
喘 脉滑而手足温者生 脉濇而手足寒者死.
咳唾脓血 脉数虚为肺痿 脉数实为肺痈.
积聚 郁脉沉濇 积脉弦紧.  实强◎ 虚弱?.
五积沉伏附骨 六聚沉结 痼则浮结.
浮肿 脉得诸沉 当责有水 身体肿重. 水肿沉   伏(阳虚阴实 为水必矣). 洪大实◎微细虚?.
胀满 胀满脉弦(脾制于肝). 浮大◎ 虚小?.
消渴 心脉滑或微小为消. 数大◎ 虚小?.
黄疸 缓代◎ 弦急?.
痎疟 疟脉自弦. 弦数(多热) 弦迟(多寒). 微则   久虚 大散则死 迟缓自愈.
瘟疫 尺肤热甚 脉盛躁者病温也.
邪祟 疰脉 浮大◎ 细数?.
痈疽 浮数. 脉数发热而疼者阳疮 不数不热不   疼阴疮.  脉滑而数 营卫相干 则结为痈.
咳唾脓血脉洪滑?. 脓血不泄脉滑大数?.
妇人 求嗣之脉 专责于尺.
右尺偏旺 火动好色, 左尺偏旺 阴虚非福.
濡沉滑匀 以为生息. 女不好生 亦尺脉濇.
微澁精淸 兼迟冷极. 微濡入房无力.
少阴脉浮而紧 紧则疝瘕 腹中痛 半产而堕伤
半产漏下革脉主之 弱则血耗 立见倾危.
小儿 虎口三关脉 (风关 气关 命关) →紫风   红伤寒 靑惊 黄困脾 白疳 黑中恶.


十二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 手太阴肺经
是动则病 肺胀满 膨膨而喘咳 缺盆中痛 甚则交两手而瞀 此谓臂厥 是主肺
所生病者 咳嗽 上气 喘喝 烦心胸满 臑臂内前廉痛厥 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 风寒汗出 中风 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 少气不足而息
■ 手阳明大肠经
是动则病 齿痛 颈肿 是主津
所生病者 目黄 口乾 鼽衄 喉痺 肩前臑痛 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 虚则汗慄不復
■ 足阳明胃经
是动则病 凄凄然振汗 善伸 数欠 颜黑 病至则恶人如火 闻木音则惕然而惊 心动 欲独闭户塞牖而处. 甚则欲上高而歌 弃衣而走 贲响腹胀 是谓骭厥(胫厥) 是主血
所生病者 狂 疟 温淫 汗出 鼽衄 口喎 唇疹 颈肿 喉痹 大腹水肿 膝膑肿痛 循膺乳街股伏兎?外廉足跗上皆痛 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 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肌 尿色黄 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 胃中寒则胀满
■ 足太阴脾经
是动则病 舌本强 食则呕 胃脘痛 腹胀 善噫 得后与气则快然 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
所生病者 舌本痛 体不能动摇 食不下 烦心 心下急痛 寒疟 溏瘕泄 水闭 黄疸 不能卧强立 股膝内肿厥 足大指不用
■ 手少阴心经
是动则病 嗌乾 心痛 渴而欲飮 是谓臂厥 是主心
所生病者 目黄 脇痛 臑臂内后廉痛厥 掌中热
■ 手太阳小肠经
是动则病 嗌痛 颔肿 不可回顾 肩似拔 臑似折 是主液
所生病者 耳聋 目黄 脇颔肿 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 足太阳膀胱经
是动则病 冲头痛 目似脱 项似拔 脊痛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腘如结 腨如裂 是谓踝厥 是主筋
所生病者 痔 疟 狂 癫疾 头脑顶痛 目黄 泪出 鼽衄 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 小指不用
■ 足少阴肾经
是动则病 飢不欲食 面黑如炭色 咳唾则有血 喉鸣而喘 坐而慾起 目??如无所见 心如悬若飢状. 气不足则善恐 心惕惕若人将捕之 是谓骨厥 是主肾
所生病者 口热 舌乾 咽肿 上气 嗌乾及痛 烦心 心痛 黄疸 肠澼 脊臀股内后廉痛 痿厥 嗜卧 足下热而痛
■ 手厥阴心包经
是动则病 手心热 肘臂挛急 腋肿 甚则胸脇支满 心中澹澹大动 面赤 目黄 善笑不休 是主脉
所生病者 烦心 心痛 掌中热
■ 手少阳三焦经
是动则病 耳聋浑浑焞焞 嗌肿 喉痺 是主气
所生病者 汗出 目锐眦痛 颊痛 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 足少阳胆经
是动则病 口苦 善太息 心脇痛 不能转侧 甚则面微尘 体无膏泽 足外反热 是为阳厥 是主骨
所生病者 头痛 角颔痛 目锐眦痛 缺盆中肿痛 腋下肿 马刀 挟瘿 汗出振寒 疟 胸脇肋髀膝外至胫絶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 足厥阴肝经
是动则病 腰痛不可以俛仰 丈夫?疝 妇人小腹肿 甚则嗌乾 面尘脱色 是主肝
所生病者 胸满 呕逆 洞泄 狐疝 遗尿 闭癃
十五络所生病
手太阴(列缺) 实则手锐掌热 虚则欠? 小便遗数
足太阴(公孙) 厥气上逆则霍乱 实则肠中切痛 虚则鼓胀
手少阴(通里) 实则支隔 虚则不能言
足少阴(大钟) 气逆则烦闷 实则闭癃 虚则腰痛
手厥阴(内关) 实则心痛 虚则为头项强
足厥阴(蠡沟) 气逆则睾肿卒疝 实则挺长 虚则暴痒
手太阳(支正) 实则节弛肘废 虚则生疣
足太阳(飞阳) 实则鼻窒 头背痛 虚则鼽衄
手少阳(外关) 实则肘恋 虚则不收
足少阳(光明) 实则厥 虚则痿躄 坐不能起
手阳明(偏歷) 实则龋垄 虚则齿寒痺隔
足阳明(豊隆) 气逆则喉痺卒瘖 实则狂癫 虚则足不收胫枯
任  脉(会阴) 实则腹皮痛 虚则瘙痒
督  脉(长强) 实则脊强 虚则头重
脾大络(大包) 实则身尽痛 虚则百节皆纵此脉 若罗络之血者 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奇经八脉之病
阳维为病 苦寒热       阴维为病 苦心痛
阳蹻之病 阳急而狂奔   阴蹻之病 阴急而足直
督脉为病 脊强而反折   冲脉为病 逆气而里急
任脉为病 其内苦结 男子为七疝 女子为瘕聚
带脉为病 腹满溶溶 若坐水中
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谓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脑顶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足少阴肾经是动则病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喉鸣而喘坐而慾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飢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若人将捕之是谓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乾咽肿上气嗌乾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臀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手厥阴心包经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脇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手少阳三焦经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痺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足少阳胆经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脇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角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脇肋髀膝外至胫絶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足厥阴肝经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乾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尿闭癃十五络所生病手太阴(列缺)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足太阴(公孙)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手少阴(通里)实则支隔虚则不能言足少阴(大钟)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手厥阴(内关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谓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脑顶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足少阴肾经是动则病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喉鸣而喘坐而慾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飢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若人将捕之是谓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乾咽肿上气嗌乾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臀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手厥阴心包经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脇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手少阳三焦经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痺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足少阳胆经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脇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角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脇肋髀膝外至胫絶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足厥阴肝经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乾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尿闭癃十五络所生病手太阴(列缺)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足太阴(公孙)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手少阴(通里)实则支隔虚则不能言足少阴(大钟)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手厥阴(内关)实则心痛虚则为头项强足厥阴(蠡沟)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手太阳(支正)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足太阳(飞阳)实则鼻窒头背痛虚则鼽衄手少阳(外关)实则肘恋虚则不收足少阳(光明)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手阳明(偏歷)实则龋垄虚则齿寒痺隔足阳明(豊隆)气逆则喉痺卒瘖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任脉(会阴)实则腹皮痛虚则瘙痒督脉(长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脾大络(大包)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奇经八脉之病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阳蹻之病阳急而狂奔阴蹻之病阴急而足直督脉为病脊强而反折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任脉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脉为病腹满溶溶若坐水中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谓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脑顶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足少阴肾经是动则病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喉鸣而喘坐而慾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飢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若人将捕之是谓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乾咽肿上气嗌乾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臀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手厥阴心包经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脇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手少阳三焦经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痺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足少阳胆经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脇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角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脇肋髀膝外至胫絶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足厥阴肝经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乾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尿闭癃十五络所生病手太阴(列缺)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足太阴(公孙)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手少阴(通里)实则支隔虚则不能言足少阴(大钟)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手厥阴(内关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谓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脑顶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足少阴肾经是动则病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喉鸣而喘坐而慾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飢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若人将捕之是谓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乾咽肿上气嗌乾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臀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手厥阴心包经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脇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手少阳三焦经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痺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足少阳胆经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脇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角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脇肋髀膝外至胫絶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足厥阴肝经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乾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尿闭癃十五络所生病手太阴)列缺(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足太阴)公孙(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手少阴)通里(实则支隔虚则不能言足少阴)大钟(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手厥阴)内关(实则心痛虚则为头项强足厥阴)蠡沟(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手太阳)支正(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足太阳)飞阳(实则鼻窒头背痛虚则鼽衄手少阳)外关(实则肘恋虚则不收足少阳)光明(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手阳明)偏歷(实则龋垄虚则齿寒痺隔足阳明)豊隆(气逆则喉痺卒瘖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任脉)会阴(实则腹皮痛虚则瘙痒督脉)长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脾大络)大包(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奇经八脉之病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阳蹻之病阳急而狂奔阴蹻之病阴急而足直督脉为病脊强而反折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任脉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脉为病腹满溶溶若坐水中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谓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脑顶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足少阴肾经是动则病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喉鸣而喘坐而慾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飢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若人将捕之是谓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乾咽肿上气嗌乾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臀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手厥阴心包经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脇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手少阳三焦经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痺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足少阳胆经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脇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角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脇肋髀膝外至胫絶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足厥阴肝经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乾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尿闭癃十五络所生病手太阴)列缺(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足太阴)公孙(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手少阴)通里(实则支隔虚则不能言足少阴)大钟(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手厥阴)内关(实则心痛虚则为头项强足厥阴)蠡沟(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手太阳)支正(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足太阳)飞阳(实则鼻窒头背痛虚则鼽衄手少阳)外关(实则肘恋虚则不收足少阳)光明(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手阳明)偏歷(实则龋垄虚则齿寒痺隔足阳明)豊隆(气逆则喉痺卒瘖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任脉)会阴(实则腹皮痛虚则瘙痒督脉)长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脾大络)大包(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奇经八脉之病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阳蹻之病阳急而狂奔阴蹻之病阴急而足直督脉为病脊强而反折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任脉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脉为病腹满溶溶若坐水中)实则心痛虚则为头项强足厥阴(蠡沟)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手太阳(支正)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足太阳(飞阳)实则鼻窒头背痛虚则鼽衄手少阳(外关)实则肘恋虚则不收足少阳(光明)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手阳明(偏歷)实则龋垄虚则齿寒痺隔足阳明(豊隆)气逆则喉痺卒瘖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任脉(会阴)实则腹皮痛虚则瘙痒督脉(长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脾大络(大包)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奇经八脉之病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阳蹻之病阳急而狂奔阴蹻之病阴急而足直督脉为病脊强而反折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任脉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脉为病腹满溶溶若坐水中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谓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脑顶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足少阴肾经是动则病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喉鸣而喘坐而慾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飢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若人将捕之是谓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乾咽肿上气嗌乾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臀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手厥阴心包经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脇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手少阳三焦经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痺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足少阳胆经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脇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角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脇肋髀膝外至胫絶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足厥阴肝经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乾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尿闭癃十五络所生病手太阴(列缺)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足太阴(公孙)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手少阴(通里)实则支隔虚则不能言足少阴(大钟)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手厥阴(内关)实则心痛虚则为头项强足厥阴(蠡沟)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手太阳(支正)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足太阳(飞阳)实则鼻窒头背痛虚则鼽衄手少阳(外关)实则肘恋虚则不收足少阳(光明)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手阳明(偏歷)实则龋垄虚则齿寒痺隔足阳明(豊隆)气逆则喉痺卒瘖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任脉(会阴)实则腹皮痛虚则瘙痒督脉(长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脾大络(大包)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奇经八脉之病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阳蹻之病阳急而狂奔阴蹻之病阴急而足直督脉为病脊强而反折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任脉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脉为病腹满溶溶若坐水中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谓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脑顶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足少阴肾经是动则病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喉鸣而喘坐而慾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飢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若人将捕之是谓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乾咽肿上气嗌乾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臀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手厥阴心包经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脇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手少阳三焦经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痺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足少阳胆经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脇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角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脇肋髀膝外至胫絶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足厥阴肝经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乾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尿闭癃十五络所生病手太阴(列缺)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足太阴(公孙)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手少阴(通里)实则支隔虚则不能言足少阴(大钟)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手厥阴(内关)实则心痛虚则为头项强足厥阴(蠡沟)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手太阳(支正)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足太阳(飞阳)实则鼻窒头背痛虚则鼽衄手少阳(外关)实则肘恋虚则不收足少阳(光明)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手阳明(偏歷)实则龋垄虚则齿寒痺隔足阳明(豊隆)气逆则喉痺卒瘖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任脉(会阴)实则腹皮痛虚则瘙痒督脉(长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脾大络(大包)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奇经八脉之病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阳蹻之病阳急而狂奔阴蹻之病阴急而足直督脉为病脊强而反折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任脉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脉为病腹满溶溶若坐水中)实则心痛虚则为头项强足厥阴(蠡沟)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手太阳(支正)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足太阳(飞阳)实则鼻窒头背痛虚则鼽衄手少阳(外关)实则肘恋虚则不收足少阳(光明)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手阳明(偏歷)实则龋垄虚则齿寒痺隔足阳明(豊隆)气逆则喉痺卒瘖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任脉(会阴)实则腹皮痛虚则瘙痒督脉(长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脾大络(大包)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奇经八脉之病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阳蹻之病阳急而狂奔阴蹻之病阴急而足直督脉为病脊强而反折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任脉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脉为病腹满溶溶若坐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