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俪思婷:国军为什么在抗战胜利后速败给解放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4:20:47

国军为什么在抗战胜利后速败给解放军

    在我读一些解放战争的史料,特别是我看了一些争论,我常常思索一个问题:在抗战中表现非常悲壮而且战绩也算不错的国民军,为什么这么轻易地败给了武器相对简陋的解放军?   

  要知道就是毛泽东,在1946年的时候还是认为国内战争要5年左右才见分晓,可见那时毛泽东的信心也不见得就很充足。
  
  许多人首先认定这是政治上的原因,就像“亮剑”中刘伯承说的那样:国民党是输在政治而不是简单地输在军事上。
  
  我先不讲复杂的政治原因,仅仅说点能想到的军事原因,毕竟政治非常复杂。
  
  我之所以说是国民军,是因为国民党军队创立之初就是国民革命军,是为国民的利益而革命的。后来,随着国民党的持续执政,是否变质,有待大伙评说。
  
  我认为国民军速败于解放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国民军从战争开始就有轻敌的嫌疑,从上到下,一开始都采取全面进攻、主动进攻、分进合击战略战术,这导致国民军一开始就在很多战斗中失利,士气被挫伤。如苏中战役、鲁西南战役、东北战场等等。

  2、 国民军战斗力参差不齐,主力部队和杂牌部队内部矛盾深,主力部队骄横,杂牌部队战斗意志不强,离心离德,造成在许多战役中配合不佳。而实际上,一次战役中双方军队的战斗力可能不是主力部队决定的,而是配合部队的战斗力决定的,这类似“木桶理论”中的短板理论,一旦短板漏水,木桶盛水量就下降,同样,一次战役中配合部队的战斗力不强,直接导致参战部队的整体战斗力下降。如,华东解放军和国民军的多次战役中,都是配合部队的战斗力不强,造成国民军在每次战役中基本呈现劣势,孟良崮战役中,不是74师、25师战斗力不强,而是83师的战斗力由于指挥官的怠战而受到影响所造成的。而解放军对国民军的这个弱点洞若观火,屡次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围点打援的战术消灭国民军。

  3、 解放军的补充很快,而且兵员优秀,士兵的主动性强;国民军的补充不行,而且兵员质量不断下降,士兵的战斗意志很弱。这一点在东北战场尤其明显。杜聿明在1946年曾经因为解放军的兵员补充迅速而忧虑成疾,不得不请求辞职,之后东北战场换上了陈诚。东北战场解放军有解放军最优秀的政治元帅罗荣桓,解放军曾经在四平之战时大伤元气,但是竟然在撤往松花江以北后不到一个季度年就组织了反攻,把国民军的一个孤军突出的加强团吃掉,1947年以后,不断组织春季、夏季、秋季攻势,国民军逐渐处于守势直到最后被歼灭。从兵员的迅速扩充上来说,不管有没有辽沈战役,国民军在东北战场的失败都是注定的。解放军的部队兵员补充主要来自解放区的地方县大队、区大队,解放军的这个兵员补充系统经过抗日战争的考验,已经非常成熟;反观国民军,早期由于抗日战争,征兵制还比较有效,抗战后,就没有实际效果了,不得不抓壮丁,这样的部队战斗力可想而知,这从许多参加滇缅作战等抗战后,一些国民军士兵就离队回家务农可以看出。解放军后期的兵员补充直接来源于“解放战士”,这些被抓壮丁而来的士兵本来对国民军心存怨恨,并且受到军官的压迫,被解放军俘虏后,受到优待而感恩戴德,从而变得有战斗力。来自解放区的解放军大都由农民组成,鉴于土地改革,他们有为保卫土改成果而战的动力,而国民军大多来自遥远的南方,缺乏战斗的动力。少量的青年团和主力力量太小了。

  4、 国民军士兵的体格等弱于解放军,对气候和地形的适应力弱于解放军。过于8年抗战,国民军长期被日军压制在长江以南,兵员的补充大多来源于南方各省,而解放军的兵员则主要补充自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安徽、苏北,这些地方尤其是山东兵,体格上要强于国民军,并且大多在本地作战,对气候和地形的适应力较强,特别是东北战场,来自南方的国民军士兵在冰天雪地里和从东北本地大力补充东北兵的解放军作战,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就算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新1军、新6军、71军、52军,也在不断的战斗中削弱了战斗力。强悍如张灵甫,在莱芜战役后也请求休整,说部队的重装备不适应山地作战。中国历史上,除了明朝朱元璋的北伐、国民军的北伐,其余几乎都是北方的部队获胜。东晋的部队在肥水之战中击败前秦部队,大多也是因为东晋的主力部队是一些从北方南迁的士兵组成的缘故。

  5、 国民军的指挥相对僵化,战术简单,而且往往指挥失灵,多头指挥,指挥员不敢承担责任,明哲保身;而解放军由于采取战区负责制,加上以毛泽东为首的最高指挥层指挥作战灵活,地方战区的战役指挥灵活、战术多样,指挥员敢于承担责任,指挥系统前街紧密,这样的指挥系统效率极高。因此,国民军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效率低造成的。国民军的战略战术基本上以日军的战略战术为主,讲究勇敢和硬拼,通过8年抗战,这种战术风格更加强化,这种作战风格的极端会导致部队过于僵化,战术变通少,而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基本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军事原则,并且融合了马克思哲学,通过早期的国共内战和8年抗战的长期磨练,解放军的战略战术非常灵活和丰富。国民军由于内部派系,部队的指挥不灵,协调不好,多头指挥,在瞬间万变的战场上,这是非常致命的缺陷,就是很好的战略战术也会变得危机重重,辽沈战役前,蒋介石要卫立煌把军队撤出东北,卫立煌不执行,导致东北国民军几乎被全歼(葫芦岛国民军不算,仅从营口撤出了52军等部队,其余精锐全部被歼灭);反观解放军,由于严格的纪律。指挥系统的协调和配合效率非常高,就是不好的战略战术也会由于执行很好而变得无足轻重。国民军的指挥官大多不甘承担责任,如淮海战役的杜聿明,不敢违背蒋介石的指令,原因就在于不想背上不听指挥的罪名,宁愿失败也不愿独自则下定决心,导致国民军在江北战场被全歼;反观东北战场,四平之战,林彪敢于违背毛泽东的命令,提前下达了全军撤退的命令,这个命令拯救了羽翼未丰的东北民主联军,粟裕敢于对毛泽东的“3个纵队渡江南下作战”提出质疑,并最后说服了毛泽东,把华东解放军主力留在江北集中作战,从而为后来的淮海作战创造了条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6、 堡垒式从内部攻破的,国民军很大程度上输在部队的战场投诚、里应外合上。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华东战场,有解放军优秀的综合型元帅陈毅坐镇华东,华东国民军战场投诚很多,而且往往在战役的关键时候起到关键作用。如莱芜战役,国民军46军军长韩练成临阵脱离指挥,导致战斗力很强的广西部队失去战斗力。大多数人对孟良崮战役很看重,而我觉得莱芜战役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这个战役不仅消灭了约5.6万国民军,粉碎了国民军在山东战场的重点进攻,而且最重要的是解放军获得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仅周村一地即丢下三个满储弹药的仓库和百万多斤粮食,这为后来的孟良崮战役等提供了极好的武器装备的支持。济南战役,也是吴化文在城西战场起义,导致济南城西被打开了缺口,在抗日战场立下赫赫战功的王耀武就此被消灭(当然他所指挥的部队实力也太一般了),解放军缴获各种炮800多门,坦克、装甲车20辆,汽车238辆,这又是极大的武器补充。有时我想,国民军不需大规模作战,只需在武器的保管和战败后武器销毁上做得更好,解放军将会因为武器的匮乏而逐渐失去战斗力,至少战斗力将被严重削弱。联想到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抗日作战,中后期不敢组织大规模的战役,很大程度上是武器的匮乏造成了,由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大规模扩军,国民政府拒绝补充武器弹药,日军又对武器的保护比较好,这些敌后作战部队许多没有枪,即使有枪,也没有几发子弹,怎么对日大规模作战?只有偷袭敌人获取武器而已。没想到国民军如此慷慨,成了解放军的“运输大队”。优势坚壁清野是最好的作战方式。俄国人击败拿破仑,靠的就是坚壁清野,使得拿破仑的军队占领了莫斯科,却逐渐失去了战斗力,因为根本没有各种物资的后勤支持,人就算是钢铁,也是要跨的。

  7、 情报信息系统泄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由于国民军内部派系林立,关系复杂,将领各自心怀鬼胎,导致解放军谍报人员轻易打入国民军内部。国民军的所有军事行动几乎都预先被解放军指挥官掌握,而国民军在解放区却成了瞎子,粟裕在总结苏中战役胜利后曾说,解放军的胜利靠的是解放区人民对解放区的支持,解放军在国民军的眼皮底下,国民军也不知道,我们说,这战还怎么打?完全是不对等的,难怪抗战中表现还不错的国民军在解放战争中表现是如此差。甚至在胡宗南、卫立煌这样的地区最高指挥系统,也有解放军的谍报人员,这战你说还怎么打?杜聿明对此曾深有体会,在东北战场和淮海战役初期,杜聿明成功地骗过了林彪和粟裕,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是因为他在决策前几乎没有和任何人商量(仅和郑洞国等绝对信任的老下级商量),没有人知道他的决策是什么,可惜国民军这样的决策套少了。一只军队,如果情报老是泄露,失败是难以避免的。中途岛战役,美军就是因为破译了日军的军事行动密码,才有可能取得转折性的胜利。   

  有了以上这些致命的缺陷,国民军的速败也的确不足为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