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彩网可以提现吗:2011高考语文热点试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23:57

2011高考语文热点试题  

 

1.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丁启阵副教授建议删去课本中朱自清的《背影》,此语一出,舆论哗然。

欧木华认为: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被删除的理由,古文文绉绉的,如今学习,岂不有“倒行逆施”?高考都“诗歌除外”了,学习诗歌岂不有做无用功?

禾刀认为:这些被选入教科书的经典,教育了几代人。但社会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作为知识传播的教科书不应以一脸古板之态,以拒绝新鲜事物的不变应对时代的万变。

针对此事,网上最近搞了一项调查,共有8687位参加。90.1%的网友认为“没必要” 从语文课本中删去《背影》。

    李晓亮认为:希望关于《背影》的讨论,仅限于文学本身,探讨的要点应该是作品自身是否存在价值。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可供立意的角度有:①敢于质疑权威是一种可贵的反思精神。②缺乏反思尤其是对权威的批判性审视本能,我们就难免沦为灌输式的读书机器。③经历岁月的洗礼,依然为一代代称颂的经典,是因为其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和文化魅力,需要薪火相传。④好作品不可能十全十美。⑤不惜打破传统的审美标准,而为自己制造一个主观的自以为是的标准去否定经典,有“恶搞”之嫌。⑥凡事就事论事。⑦在越来越功利、越浮躁的社会,坚守心中的那颗月亮树。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大雪袭来,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上面滑落,这样反复的积,反复的弯,反复的落,雪松却完好无损。而雪松旁边的柘树,默默地承受着雪的重负,树枝很快就被压断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本题可供立意的角度有:(1)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的去承受;(2)当压力袭来时,要学会弯身;(3)弯身不是折服,是一门生存的艺术;(4)面对屈辱,要宁折不弯等。但以(2)(3)角度为佳。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角马择草而居,每年都要趟过充满鳄鱼的河流,老弱病残的角马在河中被鳄鱼吞噬在所难免,但是大队的角马每年都能顺利地到达彼岸。角马的策略是集中力量,挤在一起,以锐不可当之势,千军万马过大河,河中的鳄鱼面对着几百万只蹄子,也只好暂避其锋伺机而动。

今年河水特别浅,一群年轻的角马很自然地向浅水处靠拢,准备在那里过河,老角马却把那些浅水边的角马赶回大群里,不让它们在浅水处过河,最后,所有的角马又在原来的过河处争先恐后地闯了过去。而不敢过河的角马,绝大部分都将因缺少水草而最终死亡。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本题可供立意的角度有:(1)团结的力量。(2)为了达到目的,不辞艰辛,不畏险阻,顽强进取,一往无前。(3)拒绝“浅水”的诱惑,经受艰难的磨砺,历练生存和发展的胆识与力量。(4)真正的爱,不是给下一代提供所有的便利条件,而是教给他们生存的法则,锻炼他们生存的智能。5)在生命的旅途中,勇敢者胜,懦弱者被淘汰;前进着生,停步不前者死。(6)生存的智慧。等等。其中尤以(1)(3)点为佳。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木匠在干活时不小心将手表弄丢了,地上满是刨花,徒弟们和他找了半天都未找到,只好作罢,相约一起出门吃晚饭。可等晚饭吃好回来时,他的小儿子已经帮他找到手表,他当时心想,这么多人都未找到,儿子是怎么找到的?儿子说,等你们这些闹哄哄的大人们走掉后,我就一个人安静地坐那听手表走动声,不一会儿,滴答滴答的声音响起,我便顺着声音找到了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本题可供立意的角度有:(1)做事需要智慧;(2)成功与否与年龄无关;(3)人多未必能成事;(4)世间的诱惑很多,莫为浮沉遮望眼。一个人被欲望名利等灰尘蒙上,再富有的生活也是贫瘠。(5)静心是一种修为,内心静然了,便能找到和保持一个真实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等等。其中尤以(5)点为佳。

 

伊犁河

汪曾祺

人间无水不朝东,伊犁河水向西流。

河水颜色灰白,流势不甚急,不紧不慢,汤汤洄洄,似若有所依恋。河下游,流入苏境。在河边小作盘桓。使我惊喜的是河边长满我所熟悉的水乡的植物。芦苇。蒲草。蒲草甚高,高过人头。洪亮吉《天山客话》记云:“惠远城关帝庙后,颇有池台之胜,池中积蒲盈顷,游鱼百尾,蛙声间之。”伊犁河岸之生长蒲草,是古已有之的事了。蒲苇旁边,摇动着一串一串殷红的水蓼花,俨然江南秋色。蹲在伊犁河边捡小石子,起身时发觉腿上脚上有几个地方奇痒,伊犁有蚊子!乌鲁木齐没有蚊子,新疆很多地方没有蚊子,伊犁有蚊子,因为伊犁水多。水多是好事,咬两下也值得。自来新疆,我才更深切地体会到水对于人的生活的重要性。几乎每个人看到戈壁滩,都要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么大的地,要是有水,能长多少粮食啊!

  伊犁河北岸为惠远城。这是“总统伊犁一带”的伊犁将军的驻地,也是获罪的“废员”充军的地方。充军到伊犁,具体地说,就是到惠远。伊犁是个大地名。惠远有新老两座城。老城建于乾隆二十七年,后为伊犁河水冲溃,废。光绪八年,于旧城西北郊十五里处建新城。

到新城看了看,就来到了旧城。旧城的规模是不小的。城墙高一丈四,城周九里。这里有将军府,有兵营,有“废员”们的寓处,街巷市里,房屋栉比。也还有茶坊酒肆,有“却卖鲜鱼饲花鸭”、“铜盘炙得花猪好”的南北名厨。也有可供登临眺望,诗酒流连的去处。“城南有望河楼,面伊江,为一方之胜”,城西有半亩宫,城北一片高大的松林。到了重阳,归家亭子的菊花开得正好,不妨开宴。惠远是个 “迁客”的城市。“自巡抚以下至簿尉,亦无官不具,又可知伊犁迁客之多矣”。 许多废员,成天只是“种树养花,读书静坐”(洪亮吉语)。

伊犁河那年发的那场大水,是很不小的。大水把整个城全扫掉了。惠远城的城基是很高的,但是城西大部分已经塌陷,变成和伊犁河岸一般平的草滩了。草滩上的草很好,碧绿的,有牛羊在随意啃啮。城西北的城基犹在,人们常常可以在废墟中捡到陶瓷碎片,辨认花纹字迹。
    城的东半部的遗址还在。城里的市街都已犁为耕地,种了庄稼。东北城墙,犹余半壁。城墙虽是土筑的,但很结实,厚约三尺。稍远,右侧,有一土墩,是鼓楼残迹,那应该是城的中心。林则徐就住在附近。据记载:鼓楼前方第二巷,又名宽巷,是林的住处。我不禁向那个地方多看了几眼。林公则徐,您就是住在那里的呀?

惠远城东的一个村边,有四棵大青枫树。传说是林则徐手植的。这大概也是附会。林则徐为什么会跑到这样一个村边来种四棵树呢?不过,人们愿意相信,就让他相信吧。

  伊犁河南岸是察布查尔。这是一个锡伯族自治县。锡伯人善射,乾隆年间,为了戍边,把他们由东北的呼伦贝尔迁调来此。来的时候,戍卒一千人,连同家属和愿意一同跟上来的亲友,共五千人,路上走了一年多。——原定三年,提前赶到了。朝廷发下的差旅银子是一总包给领队人的,提前到,领队可以白得若干。一路上,这支队伍生下了三百个孩子!

  这是一支多么壮观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人情气味的队伍啊。五千人,一个民族,男男女女,锅碗瓢盆,全部家当,骑着马,骑着骆驼,乘着马车、牛车,浩浩荡荡,迤迤逦逦,告别东北的大草原,朝着西北大戈壁,出发了。落日,朝雾,启明星,北斗星。搭帐篷,饮牲口,宿营。火光,炊烟,茯茶,奶子。歌声,谈笑声。哪一个帐篷或车篷里传出一声啼哭,“呱——”又一个孩子出生了,一个小锡伯人,一个未来的武士。

  一年多。

  三百个孩子。

  锡伯人是骄傲的。他们在这里驻防二百多年,没有后退过一步。没有一个人跑过边界,也没有一个人逃回东北,他们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深根。

雨晴,自依伊犁往尼勒克车中望乌孙山。

一痕界破地天间,

  浅绛依稀暗暗蓝。

  夹道白杨无尽绿,

殷红数点女郎衫。

14、本文以“人间无水不朝东,伊犁河水向西流”开篇,有何妙处?(4分)

答:                                                                       

                                                                            

答案:(1)点名伊犁河的特点。与“百川东流”相比,伊犁河的特点是——西流。(2)引起下文。由伊犁河到伊犁城,再到伊犁人,行文自然流畅。(3)富有诗意,丰富了作品的内蕴(4)东流是顺势,时大势,而西流是逆势,在逆势中寻求人生新的支点。含意丰富,蕴含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人们愿意相信,就让他相信吧。(3分)

答:                                                                       

(2)他们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深根。(3分)

答:                                                                        

答案:(1)对于一些有关林则徐的佚事,人们都怀有认同感。表达了作者对林则徐的怀念之情。(2)锡伯人以坚忍顽强的精神扎根于伊犁,不辱使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一英雄勇敢民族的赞美之情。

16、在文中作者叙写了历史上客居在惠远城人的哪几种生活状态?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

答:                                                                        

                                                                            

答案:(1)意志顿挫,甘守寂寞。成天只是“种树养花,读书静坐”。(2)励精图治,毫不颓唐,造福一方。如林则徐等;(3)不负重托,扎根边疆。如锡伯族人等。

17、文章最后写了雨后远望乌孙山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答案:(1)作用:①境界开阔,令人遐思。雨后初霁,远望尼勒克车中乌孙山,天地苍茫,境界顿开,发人深思,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②富有蕴藉,深化主题。天地间“浅绛”、“暗蓝”依稀,而白杨尽绿,女衫殷红,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万千。(4分)(2)情感:在今昔对比中,面对历经沧桑的苍山远景,抒写了作者对人世兴废的怅惘,对生命本真的思索。(2分)

 

 

经济增长如何更好地提升国民幸福
日期:2011-01-10 作者:高帆 来源:文汇报

国民幸福感构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之上,从提升国民幸福感的角度去审视经济增长依然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明显的投资-出口主导特征。就可行性而言,在起飞阶段依靠投资-出口主导来驱动经济增长是合适的,但在国内外经济发生重大转折的背景下,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支撑条件日益弱化。此种方式的衍生后果是最终消费始终成为需求“短板”,而经济增长也就难以充分地转化为国内消费扩张和国民幸福感提升。,1978年以来,我国国民收入虽呈现持续提高态势,但国民幸福感不仅取决于收入绝对数量,而且取决于收入分配格局。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69,我国已从初期收入分配最均等的国家之一快速转变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在居民收入占比下降且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形下,部分社会成员、尤其是利益“相对受损者”自然难以体验增长带来的“幸福”。就社会保障而言,社会保障主要指政府针对居民的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基本教育等需求所提供的保障或福利,关系国民对当前和未来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的社会保障状况已有较大改善,但当前社会保障存在覆盖面小、保障度低、配置群体不均等的问题。在社会保障供给亟待完善的前提下,很多居民很可能会迫于生计而疲于奔命,但却难以基于稳定预期而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和充盈。
    提高国民幸福感需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多维度的协同,甚至也需要对社会价值观以及社会成员消费理念进行适宜引导。国民幸福与其消费水平紧密相关,提升国民幸福感必须强调居民消费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追求经济超高速增长具有合理性,但在公平正义问题凸显的背景下,单纯追求超高速增长很可能会导致风险累积,基于包容性和共享性的较快增长应成为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我国必须依靠居民消费/最终消费支出稳步提高来促使“国富”更好地转化为“民富”。增进国民幸福需要要素配置效率的持续提高,尤其是劳动者要有稳定的就业、收入和消费预期。在“国退民进”的思路下切实降低民企的行业进入壁垒,从而为更多资本注入国内实体经济部门创造有利条件;在劳动层面,应通过深化户籍改革降低农村劳动力的流转成本,逐步实现农民工的职业流转和身份转化相一致,依靠民企壮大和服务业发展拓宽劳动者的就业选择空间,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来增强劳动者的职业选择和薪酬谈判能力。增进国民幸福感应提高劳动者满意度,提高劳动者满意度除政府调控之外,更重要的是应提高工人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依靠社会建设增强这两大主体的自生性谈判能力。我国要提高国民幸福感就必须着力缩减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未来,应将农民收入增长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抓手,应从规避自然-市场风险的角度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从就业创造和权利扩展的角度提高工资性收入,从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赋能”提高财产性收入。同时,应凸显税收制度在调节收入差距中的基础作用,对高收入者施行较高税率,对中收入者应通过适度降税来扩充其阶层规模,对低收入者应通过税收减免和转移支付来维持其体面生活。最后,在机制设计中鼓励人们依据自身的努力和才干获得报酬,遏制部分成员依据其制定或影响“游戏规则”的位置而获取不当收入,激励“阳光收入”而规避“黑暗收入”将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财富观,有助于人们体验自身付出所带来的成就感。

如何更好地提升国民幸福
高帆

我国国民收入虽呈现持续提高态势,但国民幸福感不仅取决于收入绝对数量,而且取决于收入分配格局。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69,我国已从初期收入分配最均等的国家之一快速转变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的社会保障状况已有较大改善,但当前社会保障存在覆盖面小、保障度低、配置群体不均等的问题。在社会保障供给亟待完善的前提下,很多居民很可能会迫于生计而疲于奔命,但却难以基于稳定预期而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和充盈。
    提高国民幸福感需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多维度的协同,甚至也需要对社会价值观以及社会成员消费理念进行适宜引导。国民幸福与其消费水平紧密相关,提升国民幸福感必须强调居民消费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追求经济超高速增长具有合理性,但在公平正义问题凸显的背景下,单纯追求超高速增长很可能会导致风险累积,基于包容性和共享性的较快增长应成为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我国必须依靠居民消费支出稳步提高来促使“国富”更好地转化为“民富”。增进国民幸福需要要素配置效率的持续提高,尤其是劳动者要有稳定的就业、收入和消费预期。在“国退民进”的思路下切实降低民企的行业进入壁垒,从而为更多资本注入国内实体经济部门创造有利条件;在劳动层面,应通过深化户籍改革降低农村劳动力的流转成本,逐步实现农民工的职业流转和身份转化相一致,依靠民企壮大和服务业发展拓宽劳动者的就业选择空间,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来增强劳动者的职业选择和薪酬谈判能力。增进国民幸福感应提高劳动者满意度,提高劳动者满意度除政府调控之外,更重要的是应提高工人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依靠社会建设增强这两大主体的自生性谈判能力。我国要提高国民幸福感就必须着力缩减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未来,应从就业创造和权利扩展的角度提高工资性收入,从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赋能”提高财产性收入。同时,应凸显税收制度在调节收入差距中的基础作用,对高收入者施行较高税率,对中收入者应通过适度降税来扩充其阶层规模,对低收入者应通过税收减免和转移支付来维持其体面生活。在机制设计中鼓励人们依据自身的努力和才干获得报酬,激励“阳光收入”而规避“黑暗收入”将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财富观,有助于人们体验自身付出所带来的成就感。

(选自2011年1月10日《文汇报》)

1.下列有关国民幸福存在偏差成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在2010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增进之间存在不对称,经济增长难以充分地转化为国民的幸福感。

B.我国国民收入虽呈现持续提高态势,但国民幸福感不仅取决于收入绝对数量,还取决于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差距拉大影响了国民幸福感的普遍提高。

C.社会保障关系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和当期的消费,在现阶段,我国的国民社会保障工作还有待于提高,以便提高国民对当前和未来生活需要的满意度。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但人均收入低微,国民迫于生计而疲于奔命,难有稳定收入,以至于难以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和充盈。
答案:D(属“偷换概念”。“难以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和充盈”的原因是“社会保障供给亟待完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民幸福与否与其消费水平的高低有紧密相关,应凸显如果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其幸福感也会在逐步提升。

B.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村劳动力的流转成本的降低,劳动者的就业空间的拓宽,劳动者的幸福指数也会提高。

C.加强市场调控能力,提高工人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劳动者薪资谈判能力,可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满意度。

D.从就业创造和权利扩展的角度提高工资性收入,采取多元化措施缩减缩小国民收入差距,便于形成正确的财富观。

答案:C(“市场调控能力”错,原文为“除政府调控之外”)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国民幸福感具有主观性,每个国民对幸福的体验都应该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工人和农民的幸福不可能完全一致。

B.幸福感与个体的自我体验息息相关,有的需要公平正义,有的需要有稳定的收入,有的需要有较为体面的工作。

C.幸福感需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多维度的支撑。它既需要政府的的调控,也需要国民个人的努力。

D.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功不可没,通过没收高收入者收入,扩大中收入者规模,救助低收入者实现分配公平。
答案:D(“没收高收入者收入”错,原文为“对高收入者施行较高税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包 容 性 增 长

周建军

当前之所以要大力倡导包容性增长,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根据有关统计,目前全球尚有14亿人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虽然比1981年的19亿贫困人口有所下降,但这主要归功于中国贫困人口的减少;2005年,生活在中国以外地区的贫困人口较之1981年时至少增加了1亿。而且,目前全球有超过八成的人口居住在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拉大的国家和地区。这种不能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的经济发展,既有违社会公正,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当前积极倡导包容性增长意义重大。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与“基础广泛的增长”、“分享型增长”、“亲穷人的增长”等的内涵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区别。包容性增长既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二者同等重要。包容性增长首先是一种“增长”,这就对经济增长的速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仅有经济增长的速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必然带来贫困人口的减少。因此,还必须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使增长成为基础广泛且包容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多数人口的增长。在一个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社会里,不论种族、肤色、性别、年龄、体力、智力,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人人都有用武之地,人人都得到保护,免于被歧视和被排斥。包容性增长应该以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为基础。包容性增长更倾向于通过增加就业机会为个人创造工作岗位,使其不断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而不是直接通过收入再分配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要实现充分就业,就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对提高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和改善自身生存发展条件、实现包容性增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包容性增长应当使人们平等、广泛地参与经济增长的过程并从中受益。有关国际组织认为,机会公平对实现包容性增长非常重要。胡锦涛同志更是强调了包括机会公平在内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因为机会不公平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中断经济增长过程。因此,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要着力促进人人获得平等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

  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我国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要既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选自2010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大力倡导包容性增长”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生活中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还很不平衡,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

B.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接近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仍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C.目前全球大多数的地区财富分配不合理,生活在收入差距正不断拉大的国家和地区人数比例较大。

D.现在世界经济发展不能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有违社会公正,经济很难持续发展。

6.B(“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错,原文为“生活在中国以外地区的贫困人口较之1981年时至少增加了1亿”。)

7.下列对“包容性增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既不能把“包容性增长”等同于“基础广泛的增长”、“分享型增长”、“亲穷人的增长”,也不能与这它们对立。

B.包容性增长把增长和增长速度两个因素等同对待,使经济增长成为基础广泛且包容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多数人口的增长。

C.包容性增长关注人的就业、发展,使其改善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而不是直接通过救济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

D.包容性增长关注人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广泛参与经济增长的过程,消除人们参与经济发展的障碍,获得平等发展机会,

7.C(“通过救济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表述有误,原文为“通过收入再分配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属“偷换概念”)

8.根据原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过多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不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的发展经济模式,即使是经济高速增长,并不能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B.在一个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社会,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人人都能参与社会管理,并都得到保护,免于被歧视和被排斥。

C.在提倡包容性增长的社会里,人力资源开发可以实现充分就业,提高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和改善自身生存发展条件的机会。

D.中国是最早提出包容性增长的国家,也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中国强调的构建和谐社会就具有包容性增长的涵义。

8.C(A“并不能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错,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必然带来贫困人口的减少”;B“人人都能参与社会管理”错,原文为“人人都有用武之地”,并非参与管理;D“中国是最早提出包容性增长的国家”于原文无据,文中仅有“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