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是什么意思啊:在中国,该如何做慈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0:43:55
在中国,该如何做慈善? 作者: 张恒

“一掷千金的行为确实效率很高”,但却很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捐助者无法核实哪些人最应该受到捐助,受助者也不一定得到应有的救助

“慈善不是一个私下的交易”,只要声称自己在做的是慈善,那就需要承受公众的监督

4月26日,第八届中国慈善排行榜发布,许多人都在寻找一个名字,但是没找到。“首善”陈光标没有上榜,而此前刚刚因“史上最苛刻的捐款”为公众所熟知的曹德旺成为新“首善”。

对陈光标而言,最烦恼的事情并不是落榜,而是不久前被媒体曝出的慈善丑闻。为了摆脱这次危机,陈光标及其支持者正把他本人和中国的慈善事业捆绑起来,许多慈善机构的同行,也认同了这个观点:“慈善事业哪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中华慈善总会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陈光标这次的遭遇,是对中国慈善事业的伤害。

在中国,该如何做慈善?在这个尴尬的时刻,似乎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

 

一个成功的案例

2亿元的“史上最苛刻的捐款”并非曹德旺的最大手笔,“河仁基金”才是。

4月13日,曹德旺家族将其持有的3亿股福耀玻璃股份,捐赠给河仁基金,以当天收盘价计算,河仁基金受赠的股票价值达35.49亿元。这个以曹德旺父亲命名的基金会,“很可能会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家族基金会”,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对该基金会评价颇高。

徐永光曾经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创始人,1989年他辞去团中央组织部长职位,开始做慈善工作,到今天已有二十二年,算得上见证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成长。在他看来,像曹德旺这样,做家族基金会,投身慈善,才是中国企业家做慈善的最好途径。

“在美国的近10万家基金会中,只有1%的社区基金会属于公共慈善机构,企业基金会也只占3%,其余90%以上均为私人和家庭出资建立的基金会,其中大部分为家族基金会。”徐永光说。

据民政部发布的《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民间登记注册的基金会已经达到1780个,比去年增加了390个。但许多基金会,都是企业性质的。

徐永光曾把企业基金会划分过三个层次,一是“急功近利型”,通过基金会捐助直接换取实际利益;二是“公司发展战略型”,对于成立基金会没有短期的商业目的,但是希望借此提升公司形象;三是“公共利益型”,即不谋求公司和个人直接或潜在的商业利益。

“这三个当然有优劣之分”,徐永光说。因此他更希望企业家做慈善,能朝着家族基金会方向去努力,“由家族私人财富投入而设立的基金会由于没有市场利益诉求,因此更加纯粹”。

 

必须遵守的原则

“公开、透明、监督”,“公开、透明、愿意接受监督”……

廖洪涛一再重复这些词语,在他看来,这就是做慈善时,必须具备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并非只适用于公开募集慈善资金的机构,也适用于那些私募资金,甚至是花自己的钱做慈善的行为。

廖洪涛是香港乐施会中国部总监,该慈善组织自1987年进入大陆以来,一直在进行扶贫发展和防灾救灾工作。“乐施会所有的收入都来自香港市民的筹款”,所以在香港特区,乐施会会通过自己的网站、年报、审计等方式,公开每一笔钱的资金用途。

其中一笔钱,就用在了汶川地震灾后的救灾重建方面。他们每个月、每半年、每年都会有一个详细的报告,清楚列明在这个时间段里,“投入了多少资金,资金的受益地点在哪里,内容是什么”,而且还会通过第三方进行审计,“现在我们正在准备三年报告”,廖洪涛说。

虽然乐施会的资金来源并非大陆,但廖洪涛认为大陆的民众和媒体,依然有权对他们的项目进行监督。“慈善不是一个私下的交易”,廖洪涛说,只要声称自己在做的是慈善,那就需要承受公众的监督。他显然不赞同“没做过慈善的人就没权利批评做慈善的人”这种说法,“怎么定义有没有做过慈善呢?过马路时候帮助一下有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一种慈善?”

资金的透明问题,还涉及到另一个原则:如何处理好利益冲突问题。比如在美洲地区有一些环境保护的NGO组织,如果他们一方面对污染企业进行批评,要求他们修正;另一方面又接受这些企业的资金捐赠,这就是一种利益冲突。

若是不违反法律,慈善组织或个人,并非必然遵守这个原则,“但是这种做法会让人感到荒谬”。类似的案例还有一些企业,一方面自己企业生产的产品,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甚至是自己的员工,都产生了伤害,但是另一方面又号称企业做了很多慈善工作,“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名义,实际上是非常不恰当的”。

不与权力结合,是徐永光认为企业家做慈善应该遵守的一个原则。现行慈善体制与政府、权力有割不断的联系,钱权交易式的 “慈善捐款”大行其道,一些企业乐于主动给政府捐款,“给政府捐一亿,政府给的优惠政策或直接好处的价值可能超过两个亿,还送一顶‘慈善家’的桂冠。”徐永光认为,这是对慈善行业很大的伤害。

徐永光还曾收到过一笔很特殊的捐助,捐助者是一名死刑犯,在行刑前,他把自己不多的财产,都捐了出来。

徐永光以这个事例来回答“做慈善者是否应该是道德完人”的问题,“你说一个犯人会是个道德完人吗?”但他同时认为,在做慈善的那一刻,必须应该是真诚的。“诚信是个底线问题”,徐永光说。

 

不可避免的成本

做慈善是否做得专业,是许多行善者都会面临的问题。像乐施会那样严密的捐赠制度,一般企业家确实很难做到,而廖洪涛所介绍的,还只是这个制度中的一部分。

但是廖洪涛和徐永光都坚持,要做慈善的话,就应该尽量做得专业。虽然一旦要做到专业,就需要付出更多成本,进度也不如直接过去发钱那么迅速。

乐施会从项目开始,到项目实施过程中,都会有非常严密的制度来保证每一步的合理进行。“比如采购,无论是货比三家的招标,还是约标,内部跨部门的监督和制衡都会发生作用”,虽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的速度,但却能“避免可能出现漏洞”。

“一掷千金的行为确实效率很高”,徐永光说,但却很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捐助者无法核实哪些人最应该受到捐助,受助者也不一定得到应有的救助。这也是曹德旺“史上最苛刻的捐款”过程中所尽力避免的。

虽然做起来困难,但企业家并非不能做到。曹德旺、比尔·盖茨等人所作的努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被忽视的伦理

台塑大王王永庆的儿子,曾捐助过大陆的一所学校。在捐助工作完成后,他觉得自己还能为这个学校进一步提供一些帮助,于是很谨慎地把助理叫到一边,要他去问一下校长,看是否还有其他困难。交代这些事儿时,他一再提醒助理,要注意说话的语气、措辞和方式,千万不要给人以施予的印象。

这个事情,让徐永光印象深刻。“我们现在捐钱,巴不得人们都围上来,对你千恩万谢,但是人家却在极力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一直以来,徐永光都特别反感新闻报道或者晚会中,受助者被要求唱《感恩的心》这首歌曲,“我去一些学校,也经常遇到孩子们列队迎接的情况,这些让我很难受”。

这是慈善工作中的一个伦理问题,但显然,现在还很少为人们所注意。

“这是一种慈善家的暴力,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长久的伤害,不能这么做。我们确实要反思,不管是管理层面还是执行层面,公益慈善界都要反思。”徐永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