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整体定制:试析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心- 中国儒教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1:58:04
杨婧  2010-9-7
【论文摘要】: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而"礼""中庸"等思想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仁"共同构成了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体系。
【论文关键词】:孔子思想; 礼; 中庸; 仁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它也历来是人们研究中国文化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思想及思想核心也一直为人们所探讨和争论。文章也将浅要地谈谈孔子的思想及其核心。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
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现实中逐渐形成的。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殷周重"礼",其礼仪往往形成一种严格的上下等级威仪和社会的差别意识。其实在夏、殷时代就已经有"礼"的存在了,但是直到周公时代的周礼,才形成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所以人们一般把周礼作为研究"礼"的一个典型时期。由于孔子对"礼"的推崇,许多学者也因此认为"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孔子一生都以诗书礼乐教弟子,非常注重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礼"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是到了后来,"礼"逐渐被人们理解为盲目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并且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婚姻自由的锁链,所以产生了"吃人的礼教"的说法。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子的思想,我们应该辨证地去认识和理解"礼"的思想。
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认为治人之"礼"要深入人心,必须同"乐"结合,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礼乐相结合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乐"作为音乐制度,它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孔子思想认为,礼是道德行为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二者皆可用以教化人民,治理国家,而礼与乐相结合不仅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
二、孔子思想的"中庸"
孔子思想中的"中庸"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大家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要思想在于修养人性,在于人们要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要自觉修养,从而达到像美好的天一样的理想境界。"中庸"思想的实质就是规范人们的活动行为,试图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中重建理想中的周初文明,恢复长幼有序、上下有别的社会秩序。
中庸之道是孔子集前人尚中贵和的思想而形成的一个其重要的代表思想,他主张将中庸发展为认识和对待世界、探究和处理思想情感行为以及各种事物的合乎实际或一定标准的原则和方法的哲学范畴。他把"和"看作一种最高的价值,为了保持"和"的境界必须保持中庸之道。"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凡事都应该采取持中的办法,而不能走极端,这是实现和的根本方法。孔子"温而厉,威而猛,恭而安"更是中庸准则的典范。 孔子的中庸思想不仅对仁、礼有深刻的影响,而且渗透到他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文化观等各个层面。孔子就是以中庸思想为内核,构建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儒家学说体系。但是《中庸》中儒家极力主张等级社会,无论处于富贵,贫贱,夷狄还是患难的地位,就要严格按照这些地位的要求行事,这显然违背人性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所以,我们在看待"中庸"思想时它时一定要慎重,要辨证地去分析和把握它。
在孔子之前"仁"并不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核心范畴,在先秦思想中出现的最多的是"礼"。但是到了孔子这里,"仁"便有了新的意蕴和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是在吸收以往"仁"的观点的基础上,进而完善成为"仁"学体系。孔子的"仁"主要体现为伦理道德规范和政治统治理念两方面:"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把"仁"看作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并且希望其成为人们恪守的准则; "仁"对社会统治思想影响同样久远,孔子曾提出"为政以仁"的政治论点,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怀有仁爱之心,要"以德治国、以礼治人",孔子也希望能够从"仁"出发,实现统治者对人民的一种"仁德"的统治,而并非以暴力手段去镇压和管制民众。他认为施行"仁政德治"的君王更能够争取民心,安定统治。孔子的"仁政德治"思想也是孔子留给后人的重大启示。
此外,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他鼓励人们去追求这种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需要孜孜不倦去达到的境界。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一般人都应该追求达到的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爱自己、爱家人、爱所有的人。从孔子的"仁"的思想中体现出了他对社会民众的关注,对于人民的爱护。可以看出,孔子对"仁"思想的重视,也表明了"仁"的思想和学说是整个孔子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它对于其他的如"礼"、"乐"等思想均处于统摄地位。
参考文献
[1] 林凯. 从论语看孔子的中庸思想,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3月.
[2] 王岳川. 孔子思想从"礼"中心到"仁"中心,中国文化网,2006年5月.
[3] 王杰. 孔子思想的价值核心说"仁",益阳师专学报,2000年7月. 来源:墨如金传统文化网
还原孔子——三十不立,六十仍惑
阅读, 02/06 10:20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于孔子的话古往今来有很多种理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这句话描述了一种人生坐标,但是这种人生的坐标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她说:“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我们不一定要等到七十岁,才能达到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于丹教授并没有详细解释和阐述这种人生坐标每一步应该达到的境界。杨伯俊先生和国学宗师钱穆先生的解释更是各有千秋。
杨伯俊先生的译文如下: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至于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的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阐述:先生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凡我一切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到于心有违逆。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
对于其中的关键词语,钱穆先生专门批注到:志于学:志者,心所欲往,一心常在此目标上而向之趋赴之谓。故有志必有学,志学相因而起。
而立:立,成立义。能确有所立,不退不转,则所志有得有守。此为孔于进学之第一阶段;不惑:人事有异同,有逆顾,虽有志能立,或与外界相异相逆,则心易起惑;知天命:虽对事理本复有惑,而志行仍会有困。志愈进,行愈前,所遇因厄或愈大。故能立不惑,更进则须能知天命。天命指人生一切当然之记义与职责。耳顺:外界一切相异相反之意见与言论.一切违逆不顺之反应与刺激,既由能立不惑,又知天命而有以处之,不为所摇撼所迷惑,于是更进而有耳顺之境界。耳顺者,切听人于耳,不复感其于我有不顺,与道有不顺。当知外界一切相反相异,违逆不顺,亦莫不各有其所以然;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义。或说:从字读如纵,放任义。矩,曲尺,规,圆规。规矩方圆之至,借以言—切言行之法度准则。此处言矩不言规,更见其谨言。圣人到此境界,一任已心所欲,可以纵已心之所至,不复检点管束,而自无不合于规矩法度。此乃圣人内心自由之极致,与外界所当然之一切法度规矩自然相洽。
近两天听杨老师说易,却忽然在想:孔子这番说法难道仅仅在讲一个治学的道理吗?难道不是在告诫我们一生中心智应该达到的某种高度和境界吗?似乎突然可以站在某个高处看人生的道路,自出生那一刻起,我们每一个人便放开自己的脚步飞奔,都在匆忙中跨过一个又一个坐标,奔向同一个终点——“死亡”。无论过程如何,这却是一个现实,我们都在匆忙地向死亡的终点奔去。在迎接死亡那一刻,一切都不重要,一切都不曾拥有,每一个人都会有同样赤裸裸的公平的结果,这就是大自然的造化。而当我们能够提前跳出人生的轨迹来看这样一个过程的时候,就更应该如孔子先生告诫的一般,遵循这世间本来的规律。
“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以为也许孔子先生的话可以这样理解:
十五岁左右的年轻人开始有想法,开始想到自己一生中需要把握一些东西,是知识、技能、智慧还是物质?
三十岁的时候开始有能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名利地位,房子、车子还有一切能够产生诱惑的东西,从此人生便开始陷入艰苦奋斗的历程;劳碌追求十年,得失之间的四十岁,忽然像广告中濮存昕说:“人到中年,名利看淡了”,终于开始了不惑,这里的“惑”也许是指“诱惑”,难道不是说,人们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开始明白一切都是不切实际的诱惑,是为“空”;但是看清终归是看清,挂在嘴上却不能落实到行动;到五十岁这十年中人们会在这追逐与抵抗诱惑的矛盾中逐渐放慢脚步,静心去观察周边的人,周边的起伏跌宕,逐渐明白一切都是遵循上天本来定下的法则,没有人能够逆转;如此一来,到了六十岁的时候,曾经想要追求的已经不惑,曾经想要逆转的依旧遵循“天命”,那么我们没有什么不能接受。周遭的声音都能够理解,能够定义为自然本来的因果,“耳顺”是由于内心已将他们定义为自然本来的“因果”;如此修炼,七十岁的里程碑则心与自然法则吻合,不需要去调整和克制便会达到“天人合一”的“不逾矩”境界。此乃人生追求死亡过程中心路历程所能达到的极致境界吧。
现代社会发展似乎扭曲了人生本来的生长衰亡之法则,加速了我们的身体奔向死亡的速度,却延缓了我们的心智到达高度的过程。看看周边,三十岁还在迷迷糊糊、懵懵懂懂的不立一族不算什么,一旦“而立”,外界的诱惑却让人们开始为房子、为车子、票子、孩子和老子开始苦苦奔波,十年的时间似乎已经不足以让人们“不惑”。四十岁开始谢顶,开始拥有五十岁的健康状况,甚至六十岁却还不能不惑,还在名利场上苦苦追求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也许就在这种苦苦奔波中,很多人来不及准备就到达了生命的终点,而那些孔子先生谈及的境界,却是永远不能触及的遗憾了。孔子先生不是还说了啊:“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义天乎。”(文/雨季相遇)
(引自http://blog.stnn.cc/maomaorain/Efp_Blog.aspx)
(原文http://blog.stnn.cc/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Kan.aspx?cBlogLog=1002079829)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一个君子,要老想着这九个方面: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见和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事时,要老想着自己的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到考虑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谎。是否说了实在话;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问时,是否马上问人了,以求得正解。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自己应该得到。"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
译文
君子有九种考虑:观看时,想想看明白了没有;倾听时,想想听清楚了没;想想脸色是否温和;想想容貌是否恭敬;想想说话是否忠实;想想办事是否认真;遇到疑问,想想怎样向别人请教;将发怒了,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的,想想我是否符合道义。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是一位将军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九思斋的原因。且不说我们这位将军个人如何,但文章在写他的时候,确实赞赏有加。君子有九思,何谓君子,在我看来,定是人品一定要好,学问也要有的人。抑或是有礼有节,信仰坚定的人。自古以来,人们对君子这样的称呼往往关乎与名声或者品质,其实不用想得太多,只要是能有良好的操守,谦和的态度,怎么也算君子一个吧。
君子视思明,要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假,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可往往人就是看不清是非曲直,或者是不敢或者不想看清真假虚实。要么放弃了自我的标准,换得一时安稳,却遭受良心的煎熬,痛苦一生。当然,如果是看不清人和事,但是看清了自己,愿意与世无争,逍遥自在,这样的君子,还是不错,至少能守住自己内心的那块天地。
君子听思聪,不要听风则雨,要多听多想,要听得聪明。人多嘴杂,每个人的标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同一个事物在不同人那里千差万别,有的真实有的夸张,光是听人说,安能辨它真伪?君子要多听,要善于听不同的声音,还要听得聪明,要听得出什么对,什么对自己有利。首先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才能做一个好的语者。
君子色思温,谦谦君子,自古就有。君子是应该有平和的心态,温润的言语。要心怀宽广,有容乃大;要处变不惊,潇洒自如。有时候太激烈和明显的表情能瞬间转变周围的气氛,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君子应该有比常人更大的气量,比常人更稳定的情绪。
君子貌思恭,要真诚待人,无论贵*;懂得尊敬,也懂得谦卑,就像是玉一块,不如炭火那么炽热,不如冰水那么寒冷,温温的,让人觉得舒服。只有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那些目空无人,总是高高在上的人,不懂得自己什么时候应该谦虚和恭敬的人,不会有好结果的。
君子言思忠,要学会说话,懂得说话,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要言行一致,说出的话,掷地有声,常言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自己的话要对自己的心忠诚,自己的话要对自己的行为忠诚。只可惜,有的人阳奉阴违,心口不一,让人感到厌恶。
君子事思敬,要懂得敬业,每一份事业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入。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仔细思考,周密准备,态度认真,才能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君子疑思问,要好奇,要有疑问,要多问。只有能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思考问题,才能不断解决问题,才能不断进步。学会提问,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实践的经验,才能知道什么地方有问题,要有提问的好奇心,才能在别人没有发现的地方发现问题,人之所以为人,除了会使用工具以外,还有思考。人类在思考中进化了。
君子忿思难,对于这个,我只能认为是君子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要学会三思而后行,学会忍让。当然,这些都是在自己的最大限度以内的,不能因为需要做君子就让那些小人们得寸进尺。首先是要忍让,其次才是反击。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一时的忍耐,可以换来今后长久的平稳。
君子见得思义,个人认为是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坚守的道义。有的人见利忘义,看见即得好处,便忘记了自己还是人,可以牺牲别人的一切甚至生命。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切不能把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