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元百货加盟店:从韩信之死---静观为人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49:50
    本来对韩信这个人并没有太深的印象,只是知道历史上楚汉相争时他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什么月下追韩信呀、胯下之辱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呀等等很多类似的成语和典故很多,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去年八月份去江苏宿迁市楚霸王项羽的老家时,也对那时的历史温习了一些,今天翻看读者杂志看到一篇作文章《不得不知的历史真相》其中一个片段,让我心生纠结,想不到战功卓著的韩信竟然死的惨不忍睹,下场让人生悲。片段原文:  逼死楚霸王的韩信死时被关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蒙上布,然后一群女人用竹枪捅死了他。据说是因为皇帝先下令,让天下所有的刀具都刻上了小韩的名字,然后又对小韩说:这天下刻你名字的刀具都不能碰你一根头发。可是后来皇帝后悔了,觉得应该宰了这个让人闹心的小韩,可又不能把自己说出去的话再咽回去,想宰也没合适的刀,于是,伟大的皇后吕雉为老公摆忧解难,想出了用竹枪捅的方法! 
  下午回到家,正好天上下着雪片似的大雪,再次打开电脑搜索了一番,发现从历史上到现在,对韩信之死人们有很多的说法,大致意思不外乎几种; 一种是就刘邦来说,多有负于韩信,且待韩信一直假意惺惺,时时提防。有人认为韩信自请为代理齐王有不轨之心。这样看未必武断。从当时战略考虑出发,齐为新地远在东境,面临强楚确实需要一个定身份的人压阵。再说一个功臣要些封赏无可厚非,(刘邦因一个邻居关系就封过人家燕王,和韩信要求的比起来似乎不为过。)毕竟人都有名利的愿望。只是韩信不懂得在主子面前收敛自己。不懂得在适当的时机索取自己应得的那份酬劳。杰出军事才能的韩信却是一个笨拙的政治家。司马光评价韩信“以市井之利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其人”。韩信以商人的心里乘机为自己谋利,以君子的心里要求刘邦报恩,在当时的那种要求以主子为马首是瞻的社会环境未免太难。由此可见,韩信的死已经是一种必然。无论其后来谋反事实与否。

 在刘邦称帝之后。韩信更是狂妄自大自持功高庇护刘邦憎恶的项羽部将,不听差遣,羞与绎侯周勃将军灌婴同等地位,笑自己后半身与樊哙为伍。不难想象种种迹象已经让刘邦生厌。难怪刘邦对他削兵权,减爵位,最终将这位如锋芒在背危险分子引到洛阳成功杀掉。剔除了自己眼中钉。这正印证了韩信自己喊的话,“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在乱世刘邦的大业需要韩信,但天下太平后他就是帝王权威的绊脚石了。
 韩信的死造成其人格悲剧,他过于张扬自我,不注意收敛,过于高功自居,目空一切。在以家天下的封建帝王时代,这种臣将犯了君主大忌。这一切限制了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韩信清醒的认识时务,让他变成了一个不识时务的英雄。徒劳的成了刘邦在夺取天下后一只被舍弃的棋子。

  韩信的死是必然,是当时社会的必然!须不知自古“帝王多寡恩,功臣多负屈”!

 第二种是:《通鉴》载:“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後来武功发达了,钱他自己有,部队可以帮他搞到,便伸手向刘邦要了“假齐王”。刘邦在张良一脚的悟性下封给真齐王。人生的戏剧性至此展开。

  愚私下揣摩韩信的前言後语,他韩信终究不过是要荣华富贵罢了,正如梦中的阿Q,参加革命党的第一件事便是要娶老婆,嫌吴妈的脚太长。

  而刘邦是个老辣的政治家,想地却是汉家天下。人心难测啊,欲壑难填啊,这小子手里有兵,功劳又大,三大战役他打了一个半,现在要齐王,保不准将来要……,刘邦不觉打了一个寒噤,想都不敢往下想。因而就睡不着觉,史家笔法是“心御之”。打战我不行,来阴你不行,韩信这位“沙场秋点兵”的老将,最终连吃饭的家伙都没保住,遑论其他。

  司马迁说:“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难哉。”司马迁看人入木三分,这话值得玩味再三。

   第三种是:现代社会随评,《从韩信之死看做人的重要性》中讲到: 观人一生,本事越大,越要低调,为人越要注意。须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有才能的人面对的挫折往往越大,稍不注意,就会落入他人设下的圈套,成为末路英雄!

  以上几种看法大致相似,但总的来说,做人谦和、感恩包容应该是韩信至死也没有全部领悟透的道理。虽然叱咤风云的韩信死了,死得凄惨,但他也给现代人当了一回警醒的教材和典型,引以为戒或权当笑谈由他去吧,所有人都是到老或者到死才能看透世间百态,谁也没有长前后眼,谁也不能料定前世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