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51vedu.com:易存安:“穿越”民国30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17:39
16岁时立志写史,年过五旬圆梦出书。一部《纸糊的民国》,承载着一个南阳人被文学改变的人生——易存安:“穿越”民国30年稿件来源:南阳日报  简短而易燃的民国史卷在这部《纸糊的民国——中华民国30年的风雨往事》中尽情燃烧,它以《史记》的文风,《三国》的格调,为我们谱写了一出民国历史的精彩演义。  ——摘自《纸糊的民国》

  本报记者  赵林蔚

  “正在写作的时候,就算眼前放座金山,也别想让我停笔。”易存安的这句话,会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可对于年过五旬的他来说,这就是自己被写作指引的人生写照。

  12月20日,在市城区白河南岸一个家属院内,记者见到了门卫易存安。经历多年写作生涯后,门卫是他的第一份工作。眼前的易存安头发花白,气质儒雅,坐在门卫室的一台电脑前,与周围狭小零乱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他笑言:“越写作我就越穷。看,家里最值钱的就是这台电脑了。” 

  一场草根梦

  史学“粉丝”要“对话民国”

  1972年,16岁的易存安正在卧龙区青华镇上中学,偶然读到蔡东藩的《民国演义》,深深被其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可惜蔡东藩只写到1914年,易存安感到意犹未尽。随后,易存安又发现,关于民国的书籍,一人一事的作品多,通史作品只有蔡东藩写的这一部。对民国历史的兴趣让他暗下决心,接续蔡东藩的《民国演义》,从1915年写起,让更多人全面品味风起云涌的民国时代。

  回顾整部民国史,几乎年年战争,岁岁烽火。要写一部反映当时风雨往事的鸿篇巨制,不仅需要有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还需要作者有良好的文学功底。这些对于只是中学毕业的易存安来说,谈何容易。可是易存安并不气馁,他不仅要写,还要按章回体的形式来写。他说:“那时还不懂什么‘以故事讲人物’,‘以人物讲历史’,没有任何头绪。可别人说我是妄想,我也不服。谁说只有专家能写史,奔着这件事专注研究下去,我至少不会再是‘门外汉’。”可是,当易存安坐下来思考怎么写时,他发现,展现一幕幕鲜活的民国时代军政风云,的确要倾尽心力。

  一颗执著心

  半生追寻换两车史料

  “《纸糊的民国》写的是1915年至1945年民国人物和事件,有120万字,登台的除了孙中山、吴佩孚、张作霖、冯玉祥等一批大人物,还有上千个小人物穿插其中。收集他们各个历史时期的资料,核对求证,于我是极大的挑战。”易存安对收集民国史料达到痴迷的程度。自中学开始,旧书、报纸,甚至课本资料,感觉有用的他都要保留着。1978年,易存安当上了洛阳栾川钼矿的业务员,妻子在家务农。尽管经济拮据,他还是拿大部分工资订了《党史研究》、《人物》、《解放军报》等刊物。家里种了菜,妻子让易存安拉到城里去卖,打算换些活钱,可是丈夫每次换回的只有书和稿纸。

  因为职业便利,易存安逛遍了各地的书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书店的信息开放度没有现在这么高,因为我经常拿着纸和笔抄写,被店员赶出来是常有的事。”他对此记忆犹新。“其实一大本书,可能我要看的就是一个章节,求证一个人、一件事,因为得到多方佐证写东西才心里有底。经费有限,只好‘抄书’,不行的话才买。为了买一本书,我曾经去了两次武汉。”易存安告诉记者,他搜集的民国史料,几乎能装满“两卡车”,数量之多连他自己乍一看都吃惊。

  一部奋斗史

  清灯寒夜过笔耕岁月

  1998年,易存安拿着在栾川钼矿买断工龄的8万元钱,带着家人从栾川回到南阳。他意识到,“做了这么多年的写作梦,是开始动笔的时候了”。

  “家里有我这个一心写作的男主人,除了一贫如洗,还有什么可能?买断工龄的8万元供一家四口人温饱,其余的花销要靠妻子打零工,我的生活只有两个字——写作。”早上4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易存安在小书桌前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就这样写了10年,钢笔尖都写坏了37个。因为不能有过多的开支,家人和他一起过了10年几乎是“封门闭户”的日子,甚至春节也不买新衣,不走亲戚。

  易存安说,那段日子好像已经“穿越”进了书中的年代。在新华书店核对完资料,脑子里只有人名或一个历史事件,在街上看到熟人不认识,连回家的路也记不清楚了。

  1998年至2007年冬,易存安终于完成了《纸糊的民国》、《谁主沉浮》,两部共300多万字的章回体历史演义稿本。然而此时,他的生活也进入窘境。买断工龄的8万元已经用完 ,女儿高中毕业后,没能继续学业,儿子结婚,家里也拿不出钱来。最后,还是一名友人帮助易存安一家渡过难关。

  一种情意结

  心血之作盼知音解意

  “普通人写重大的历史题材很难,要出版作品,就更难了。”易存安坦言,投稿无门时,“跳白河的心都有了,家里喝空的‘老村长’酒瓶堆满了半面墙壁。”

  出版人崔冰说起那时的易怀安,印象颇深:“一个城市贫民,衣食简陋,却写出很多专家都望而却步的重大历史题材,还是运用常人很难驾驭的章回体,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人不简单。”当崔冰看到易怀安手写的近1米高的原稿时,彻底被折服了。“甘于清贫,守得住寂寞,易怀安身上有现在已不多见的文人傲骨,他写的不是畅销书,而是‘长销书’,是可以放在书架上,慢慢研读的书。”

  在崔冰的帮助下,几经辗转,从红旗出版社传来好消息,易怀安的两部书《纸糊的民国》和《谁主沉浮》均被列入重点出版计划。《纸糊的民国》在2011年12月出版,分上、中、下册《谁主沉浮》将于2012年出版。中共中央统战部在《纸糊的民国》审读中这样评价:“该书稿以较长的篇幅,较丰富的内容,较为全面、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国30年的历史过程。……书稿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描述符合历史发展的本来脉络,有关的评价也符合中央精神。”红旗出版社也作出评价:“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捕捉民国的历史底蕴,倾听民国的历史回声……”

  书出版了,55岁的易存安最大愿望就是安定下来。“我写书不为名利,只为本心,只为知音。忙碌了30多年,家人没有一句埋怨,现在如愿一身轻,该为家里做些事了。”谈到工作,易存安的话淡泊又实在:说到底,我只是一个实现了梦想的普通人,只要能补贴家用,继续做门卫,对我来说就是乐事一桩。

  

  上图:新书出版,易存安满怀喜悦。

  本报记者 赵林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