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车 财报:监测地理国情,服务科学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3 16:30:23
适值全国8·29测绘法宣传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设定“监测地理国情,服务科学发展”为今年活动的主题。各地在大力宣传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新成绩、新形势、新局面的同时,全面展示地理国情监测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科学管理决策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本报特别刊发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江苏省测绘局局长刘聪的文章,解读地理国情监测的内涵、意义以及新时期测绘工作的新使命,以飨读者。

  楔 子

  2010年12月20日,在全国测绘局长会议召开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加强地理国情监测。2011年5月,李克强视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时强调“怎样成功地实现我国的现代化,科学推进工业化,地理国情监测至关重要”。从2011年3月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先后在陕西、浙江两省展开试点,其它各省市也纷纷结合各地情况展开地理国情监测试点工作。自此,地理国情监测在全国拉开了帷幕。

  

  地理国情

  地理国情,顾名思义是“地理”和“国情”两个概念的综合体。所谓地理,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与之有关的人文因素的总和,一般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三类。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科技教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七个方面。地理国情可以理解为反映一国特定时期各方面国情的空间分布及固有的数量、质量、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形、图象等信息的总称。地理国情集中解释的是国土疆域面积、地理区域划分、地形地貌特征、道路交通路网、江河湖海分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城市布局和城市化扩张、生产力空间布局等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球为人类社会提供生存所需要的空间、资源和能量,地质、地形、水文、气候、动植物、土壤的现状,决定了人类自我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向。人们选择怎样的资源配置方式?采用何种生产力布局?都将取决于人们对地理国情的了解情况,取决于人们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认知程度。千百年来,人类一直不断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希望从中获取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能源。但是,如果利用和改造超过了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对自然产生严重的破坏,由此引发极端气候、动植物种灭绝、土壤荒漠化等问题。人类在建设物质社会、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地理系统的存在,更不应该置自然规律于不顾。为了使我们的经济社会能够持续发展,为了使人类社会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我们在发展的同时需要全面、详尽、高效地了解我们所处的自然资源与社会环境,地理国情监测应运而生。

  纵观世界,美国、欧盟各国、日本,这些经济发达国家都开展了地理国情监测相关工作。美国在1934年进行了以土壤侵蚀度为中心内容的土地利用调查。1972年形成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方案,编制了1:10万和1:25万土地利用图和土地覆盖图。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在2002年启动了地理信息分析和动态监测五年计划。欧盟和欧空局于1998年开始联合开展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计划。英国于1930年成立了土地利用调查所,1931年开始第一次土地调查,上世纪60年代后期,绘制了1:65000英格兰与威尔士土地分类图,并对土地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1951年日本专门颁布了“国土调查法及其实施令”,1974年日本政府设置国土厅,制定了《国土利用计划法》,利用航空摄影测绘编制了全国1:2.5万土地利用图。日本国土地理院长期开展火山、地震、地壳运动等监测,为灾害应急和安居生活服务。

  综合比较,我国在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初才完成全国土地资源详查,主要以清算耕地为主,相应的地理国情监测职能、机构和职责也刚刚落实,监测的规范和标准还在起草试运行过程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到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率也达到50%左右,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地理国情监测是时代赋予测绘人的新使命,时刻把握地理国情的新变化、新动向,对保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监测使命

  “十二五”时期,江苏省提出了发展“六大战略”,即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围绕这一战略规划,省级测绘部门积极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及时提供地表覆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信息,为我省政府管理决策、服务科学发展、民生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就是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在制定发展决策时需要大量的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支撑。监测形成的数据将覆盖国土资源、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等诸多行业和部门,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安全和卫生、交通运输、应急管理、产业规划布局、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等多个领域。地理国情的常态监测将以地理要素和空间信息查询为主的测绘数据,向智能化辅助决策型综合地理信息服务方向发展,有助于政府部门充分考虑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差异,坚持从实际出发,具有针对性地做好发展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促进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007年,国务院在印发《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中指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我省相继出台《江苏省发展规划条例》作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依据。目前,长三角一体化、沿海大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正在打造南京、苏锡常、徐州都市圈。在实现这些战略愿景的进程中,地理国情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它通过对地表静态和动态的观测、集成、统计、分析,借助移动、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为国土空间的管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空间、环境监测信息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理信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与地理国情监测密切相关。地理国情监测能够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在技术上、在服务上实现质的飞跃。在技术上,由3S技术向测绘技术、地理信息处理技术、空间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多学科融合发展;在服务上,由原来的静态服务转向动态服务。随着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开展,还将刺激和引导社会对地理信息产品广泛需求,培育出一个巨大的地理信息服务市场,带动庞大的产业集群。在上游带动和融合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技术、测绘装备和各种系统、工具软件产业发展,在中游带动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数据的生产和技术服务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市场发展,在下游带动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对加快培育地理信息新型服务业态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地震、洪灾、雨雪冰冻、泥石流、火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要应对和缓解灾害,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就需对灾前、灾期、灾后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考验着各级政府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高效、完整、常态的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可以快速、科学地组织人员救灾,基于统一的数据部署抢险任务,既省时省力,又节约了有限的资金,直接影响了事件的处置决策和执行效果。

  

  厚积薄发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测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赋予测绘部门的历史性任务。经过“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省测绘部门为全面展开地理监测打下了完备的基础测绘数据基础,建立了健全的共享合作机制,建成了良好的科技开发能力,培养了高素质的测绘人才队伍。

  测绘部门为地理国情监测打下完备的基础测绘数据基础。“十一五”期间,省基础测绘经费和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框架建设经费总计投入2.2亿元,建立了以江苏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和B、C级卫星空间定位网共同构成的大地坐标框架网,建立了覆盖全省的二等水准路线9757.5公里、三等水准路线5550公里的高程控制网。实施了全省高分辨率基础航空摄影,完成全省1∶1万更新4千余幅及数据建库,填补了我省沿海滩涂测图的空白。建成1∶5万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框架采集建库,研发了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省测绘成果网络分发服务系统、省遥感影像应用服务平台、省大地数据库、省地图库系统和沿江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更新及维护建设项目等,这些基础工作的完成为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测绘部门为地理国情监测建立了健全的共享合作机制。省测绘局先后与省公安厅等近30个厅局和13个市签订了共建共享协议,开展数据交换工作,合作开展了省行政区划地名数据库、省安全监督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省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省警务地理信息系统、省高效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省社会经济建设地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省有机食品地理信息系统、省文物地理信息系统和省兵要地志信息系统等项目建设工作。与此同时,还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与德国汉莎航测集团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加强了区域地理信息数据共享与合作,与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签订了共建共享协议,与上海、浙江等省市相关部门联合开发建设长三角地区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

  测绘部门为地理国情监测建成了良好的科技开发能力。多年来,省测绘局坚持完善测绘科技创新体系,将测绘科技创新纳入省科技创新体系,增强测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测绘科技装备投入,加速测绘科研成果转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研经费稳步投入,“十一五”期间,我省测绘科研项目共立项77项,63个项目通过验收,全省有30项科研项目获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技进步奖。省测绘局与省科协共同评选省测绘科技进步奖81项。同时评选出全省一、二、三等优质测绘工程215项。注重产学研相结合,测绘单位与测绘院校合作、与院校重点实验室合作,并充分发挥测绘单位和地理信息企业在科技自主创新中的作用,组织开展测绘科技发展和创新关键技术的研究,一批优秀测绘成果如江苏省似大地水准面研究、江苏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参考站项目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测绘部门为地理国情监测培养了高素质测绘人才队伍。多年来,测绘部门始终坚持人才强测的指导思想,按照公开评选、竞争择优的原则做好人才工作,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坚持人才成长正确导向,激发人才成长内部动力,使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使一流贡献获得一流的报酬。仅“十一五”期间,省测绘局局系统共引进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77名,5人获选“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带头人、科技领军人物资格,3人被选为国家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省测绘系统共24人取得首批全国注册师资格,124人取得中高级职称资格,114人取得测绘监理资格。选派19名技术骨干赴全国测绘科研院所进行脱产培训。

  近年来,测绘部门还为地理国情监测开展了大量同类项目实践。如LIDAR技术在海岛礁、滩涂测绘中的应用研究——以江苏沿海滩涂测绘为例;江苏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参考站综合服务系统研究与建立;江苏海事局(长江段)地理信息系统,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国家基础测绘项目“省级重要地理信息统计分析系统实验项目—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统计分析与应用系统;江苏省测绘局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联合申报的太湖蓝藻水华遥感动态监测预警系统;江苏省沿江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结束语

  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全文登载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徐德明撰写的文章,徐德明局长在文章中指出:监测地理国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工作的新需求、新要求,是测绘部门主动服务科学发展的重要职责和战略任务。

  7月19日,副省长徐鸣在视察测绘工作时指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省测绘局要围绕省政府中心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要重视测绘地理信息高新科技运用,不断跟踪先进技术,不断用现代高新技术武装测绘,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要重视现有测绘科技力量的优化整合,提高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效率和效能。三是要重视基础测绘资料的收集、储备,通过有效整合和研发,进一步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能力,推动全省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江苏测绘工作者将紧密围绕“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战略,夯实地理信息支撑,夯实技术装备支撑,夯实体制机制支撑,夯实思想观念支撑,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落实好监测地理国情的各项部署,在新的测绘征程上,解放思想,善于创新,团结一致,勇挑重任,为全面推进江苏测绘地理信息事业上台阶、更好更快地服务江苏可持续发展再续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