癜痫法律上可以结婚吗:理论工作者也要“走转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1:18:33

理论工作者也要“走转改”

2011年9月29日   06:06-观点·体育新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王泠一

  文/王泠一

    最近,全国宣传系统兴起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热潮。一大批“接地气、凝人气”的优秀作品扑面而来,不断地给读者们以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和思想启发。笔者从事社会科学研究20余年,在享受新闻界一线深度报道素材的同时,也深感理论界应该紧紧跟上,和新闻界一起提倡“走、转、改”。

    其实,理论界一直也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笔者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走上工作岗位,首先受到的从业教育就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我所从事的第一个集体科研项目,就是对上海郊区松江县(现为松江区、系大学城所在地)农民的收入和消费进行抽样调查。在农家的调研中我和同事们获悉,农村联产承包制确实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脱贫之后家用电器普遍进入了农家,但适合农民口味的电视节目甚少,加上图书馆(室)以及报刊稀缺,农民的闲时娱乐主要还是打麻将。我们的调研报告和相关建议上报以后,当地政府很快采取应对措施,扭转了农村文化资源供应不足的局面。后来我有学生了,也常要求他们“走出书斋、走进基层”,因为基层干部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实践则是社会科学活的源泉。

    但这几年,我发现让理论工作者深入基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出现了所谓学者社会活动的“性价比”。比如一个资深教授(研究员)演讲90分钟,报酬起码3000元;去基层调研,市内交通就不止90分钟。两相比较,放弃下基层者自然甚多。

    其次,学术成果发表的功利化,直接诱导从业人员“重观点、轻案例”。如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可直接和年度奖金、职称评审挂钩,于是,论文中的观点、概念、流派最重要,“洋套路”、“洋案例”拷贝一下凑够字数也行。

    第三,为吸引受众眼球,某些学者把“标新立异”异化成了学术猎奇。这些年,理论工作者开始频繁和媒体接触,这本来也是可以促进“社会科学成果社会化”的好事,但过了头就只能产生学术垃圾。如某学者提出,不让同性恋合法化的城市就建不成创新城市。在其看来,海外知名城市都容纳同性恋婚姻,也就意味着可以宽容一切包括宽容失败,因此才能鼓励创新并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

    上述三个原因,是笔者看来影响理论工作者深入基层的主要因素。而说到底,也是需要“转作风”和“改文风”的问题。真正的学术大师往往是深入基层的楷模,而脱离基层实际上就是脱离人民。理论工作者的事业,事关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他们脱离基层、脱离人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很危险的。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