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闺蜜的礼物送什么好:十年一梦——一个期货操盘手的自白(转载之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35:43

十年一梦——一个期货操盘手的自白(转载之十)

(2010-04-17 12:44:03)  

那么,在股票、期货交易中,制约投机者成功的外在的、偶然的因素有哪些呢?

1、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有人说,如果索罗斯当初不离开匈牙利,他现在可能只是布达佩斯大街上的一个出租车司机,而不是威震全球的金融大师。
  投资大师巴菲特也说:“如果你把我放在孟加拉国的中部或者秘鲁及其他地方,你会发现,我所具有的才能,在那片不适宜的土壤中将会长出什么——我会在30 年后仍挣扎着谋生。我有幸在一个市场体系中工作,这一体系碰巧给我所做的工作以可观的回报——虽然这回报大得不成比例。”(《沃伦巴菲特如是说》)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根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经济领域的投机活动被视为非法,甚至被看成一种犯罪。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即使有投机经商的天赋,也会被社会环境所摧残和扼杀。
  现今上海股票市场中赫赫有名的“杨百万”,在20 世纪80年代,还只是一个偷偷摸摸的“黄牛”。如果中国不设立证券市场,或许他还提着装满国库券的麻袋,在全国各地提心吊胆地奔走呢!
  再比如,政治因素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汇率制度,也决定着金融领域的自由化、市场化程度。一个实施固定汇率制度的地区,外汇投机者就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一个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低的国家,投机者只能参与国内市场,而不能进行全球金融市场的交易。所有这一切当然会极大地禁锢市场参与者的发展空间。
  可见,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是投机者生存的土壤。国内金融领域要出现像巴菲特、索罗斯这样对世界经济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还需要社会政治、经济更加民主化、市场化,国内股票、期货市场更有活力,更加公平、公正、公开。
 2 .政策因素
  政府的一个政策或者任何大的举动,都可能对金融市场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使投机者的命运产生戏剧性的变化。
  投机大师索罗斯刚到美国时,由于他的欧洲背景而被美国投资者青睐,专门为许多大公司从事欧洲市场的交易。1961 年,肯尼迪总统上台,为了制止资本外流,他颁布了一个法令,对美国投资者在国外的证券投资课以重税。这对投机事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的索罗斯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差一点使他丢了饭碗。
  20世纪80年代初的几年,索罗斯在外汇交易中损兵折将,毫无建树。1985 年,美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遏制美元过度升值,召开了著名的“广场会议”。各国政府联手干预外汇市场,美元大幅贬值。国际金融领域的一次临时性合作,使索罗斯一周之内赚取的利润超过他前4 年亏损的总和。
  据说,索罗斯的笔记本上记载了世界上许多政要的名字,他也曾经自我吹嘘,说他早上和一位总统共进早餐,晚上又和另一位总统共进晚餐。可见,索罗斯对政治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巨大影响力是心领神会的。
  智者千虑,总有一失。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对冲基金,在袭击香港的股票和外汇市场时,显然忘记了考虑政治因素的巨大力量。由于对以中国政府为强大后盾的香港特区政府直接干预股市和汇市的可能性估计不足,导致了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对冲基金损兵折将、狼狈不堪。
  1995 年2 月23 日,我国期货市场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被誉为中国的“证券教父”,万国证券公司的老总管金生,在国债期货市场的世纪豪赌中,一夜之间输掉了整个公司,损失几十亿元,这就是著名的“327 事件”。事情的起因就是财政部的一个贴息政策,即把国债期货品种“327”合约的年利率由原来的9.50%提高到12.24 %。
  在国内期货市场,1995 年上海国债期货出了问题以后,有关领导对即将上任的证监会主席周道炯指示:对期货市场要冷静观察、严格限制,限制与套期保值无关的非生产、非流通的公有制单位,不准其进入。
  在一个公有制占主体的经济体制中,这一席话实际上为中国期货市场今后几年的发展定下了基调,也对国内期货市场投机者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家在此前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包括禁止外汇期货;限制金融机构、国有企业进入期市;完全停止新的交易品种上市;整顿、撤并交易所;取消大量的期货品种的交易,等等,反映了政府对国内期货市场未来发展的基本态度。随后几年,期货市场的成交量逐年大幅下降,市况清淡,期货经纪公司和投机者度日如年,挣扎在死亡的边缘。
  可见,没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自由市场经济体系提供的交易机会,投机者不但不可能从市场中赚到大钱,就连最基本的生存空间都有问题。
  中国股市历来有政策市之说。国内期货市场,这十多年更是受到国家政策的牢牢钳制,投机者即使有蛟龙入海、大鹏展翅的本领,又有何用?举个例子,中国股市从2001 年至今,5年来市场一直在下跌,上证指数从当初最高的2200 多点跌到前一段时间最低的998 点,这几年几乎100 %的市场参与者都是亏钱的,无非是亏多亏少,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外在的、偶然性的因素一次又一次显示出它的巨大力量。
  所以,在很多时候,投机者是可怜而渺小的,政策因素往往直接决定了投机者的悲剧命运。在这种情况下,过分强调投机主体的内因,把交易成败的原因完全归之于个体的主观因素,是非常不公平的。

 3 .市场本身
  在期货市场,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价格波动周期,可供投机者选择的交易品种越多,市场蕴涵的交易机会就越多。一个高明的投机者会避开那些风险和利润比例不合算的交易机会,选择价格变化活跃、趋势明显的品种进行交易。如果市场中只有一两个单调的交易品种,投机者在完成一次交易活动以后,很可能因为市场中没有良好的机会而无所事事,精力和资本就会白白浪费,投机者的获利潜力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国外许多著名的投资经理,往往同时监控着全球几十个市场,从中寻找最适合自己投资理念、交易体系和性格特点的品种。这样,投机者不但可以抓住最有利可图的交易机会,也能减小市场交易中蕴涵的非系统风险。
  华尔街的期货专家斯坦利?克罗就是这样一位资产组合多样化的投机者。他同时跟踪、交易26 种不同的期货合约,遍布全美各主要市场,外加香港和新加坡商品交易所。交易品种包括:食品和化纤、利率工具、复合能源、谷物、肉类、金属和亚洲市场中的股指期货。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么多可以供他自由选择的投机品种,克罗先生是否还能取得令人敬佩的业绩。
  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更是从全球每一个角落寻找有利可图的机会,足迹遍布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以色列、南非、中国,更不用说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就像有些嫉妒、憎恨他的人所描绘的:“哪里有腥,哪里就有乔治。”
  根据索罗斯大起大落的反射理论,股票、期货、外汇市场偶尔市场价格变化和基本面状况完全背离,就隐含着市场走向反面的契机,这也是索罗斯最感兴趣的赚钱机会。
  所以,索罗斯认为,精明的投资者应该有广阔的视野,在多个市场、品种中寻找这种良好的交易机会。因为这种时机并不会天天存在,投机者必须不断地从一个市场转向另一个市场。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今天,如果一个投机者没有自由选择市场交易的权力,而他生存的环境中可供投机的品种又单一稀少,那么,索罗斯这种高明的交易理论也就毫无用处。
  一般说来,在市场行情大起大落、价格变化剧烈的年月,国外投资基金经理的业绩往往比较好;而在股票、商品和金融期货的价格变化平缓、长期盘整的年月,投资基金的业绩往往不如人意。道理很简单,投机者只有在市场价格的起落中才能赚取差价,一个死气沉沉、交易清淡的市场,投机交易是难有作为的。这一点在国内期货市场的表现也非常明显。
  从1994 年到1997 年,国内期货市场交易品种多、投机气氛浓、参与者众,有人就赚到了大钱。
  1995 年下半年,我的一位朋友,仅仅几个月时间就在期货市场赚了2000 多万元,而当初投入的本金才300 万元。客观地说,他的巨大成功,一方面固然因为他具有高明的交易策略和技巧;另一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天赐良机。当时国内期货市场的许多交易品种,如胶合板、绿豆、橡胶价格短时间内惊人的波动给了他获取暴利的机会。有一次,上海胶合板在即将跌停的最后一刻,我看见他入市放空,第二天,市场直接跌停。第三天,胶合板在扩大跌停板开盘,他迅速平仓。不到三天时间,他的这次交易回报就高达150%以上。
  而从1997年至2002年,交易所纷纷撤销,交易品种大幅压缩,市场交易冷清,投机者基本处于亏本状态。即使日常交易中有些盈利,也是入不敷出,勉强度日。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投机者要想获取大的利润是不现实的。
  2003 年以后,上海、大连、郑州各商品交易所的行情变化大、成交活跃,又有许多投机者赚到了钱。
  可见,一个投机者的成功,内在的知识、技巧、修养、境界固然重要,没有良好的市场机会,英雄也无用武之地。

 4 .煮熟的鸭子也会飞
  在日常交易中,每当我做错方向而赔了钱时,我从来不怨天尤人,谁要你技不如人呢?我要求自己进一步努力,提高自身的智慧、意志、境界,从而减少交易中犯错误的次数。
  但是,这种单纯的想法,有时候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即对自己的要求过于苛刻,把不应该由自己承担的责任全揽过来,求全责备,自我惩罚。其实,这种做法对自己是不太公平的,也会给交易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
  在前些年的国内期货市场,一个投机者的成败,并不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水平、技术、策略等主体的内在因素,还有许多非市场的、偶然的事件,严重地威胁、阻碍投机者的成功。市场的不规范,导致了许多投机者稍有不慎就会损失惨重,甚至被扫地出门。
  1994 年底,我们国债期货营业部的一位散户,上午还有10 多万元,下午,他赶上了国债期货交易几个月中最大的一次市场震荡,不仅把账户上的钱全部赔光,而且还欠营业部6 万多元。
  在1996 年的咖啡期货交易中,我亲眼看见,我的一位朋友第一天刚刚在期货经纪公司开了户,存了lO 万元钱,第二天账户上就剩下了不到5 万元,第三天就一分不剩,第四天账户上竟然出现负数。咖啡期货连续三四个跌停板,他想给自己留下点下次交易的本钱都不可能。一次交易,就把多年的积蓄赔得干干净净。
  1998 年,我的大学同学在北京绿豆的交易中,被关门打狗,市场连续4 天涨停板,直到他暴仓。
  2004 年初的上海橡胶市场,多头主力操纵失败,短短几天就暴跌了2 000 多点,许多投机者也跟着倒霉。
  我的导师十多年前写过一本书,叫《不公平竞争》,我当时很不理解,不公平的竞争为什么还要去参与?当我在期货行业奋斗了多年以后,逐渐意识到国内期货市场的竞争就是不公平竞争。要么我放弃,要么我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现实,不要天真地指望有一个理想的、完美的交易环境。
  在我的记忆中,曾经有好几次,在期货交易中方向判断准确,行动也非常漂亮,结果却没有赚到钱。当时我简直是气急败坏,心里感觉恶心极了。我回忆起这些往事,只是想提醒自己,在下面的例子中,明明利润就要到手,最终却还是拿不到,为什么我还要急着去做那些风险很大、很不确定的交易呢?所以,期货交易不要太过于执着、过于认真,不要太看重一时一地的得失,要以一种游戏的态度来看待,心平气和方能走得更远。
  ( 1 ) 1995 年2 月23 日,在国债期货327 事件中,万国证券在没有足够保证金的情况下,恶意透支交易,大量抛空,因此,尾市7 分钟的交易被宣布为无效。那一天上午,我把大量的多单获利平仓以后,一直看着盘面的变化。我原来的想法是,如果市场价格出现回调,我准备把当天抛出的多单逢低再买回来一部分。没有想到,尾市成千上万的空单从天而降,一下子把327 国债的价格从151 元打到147 . 5 元,我也不知道场内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我的第一感觉是迅速买进。我在148 元买了2000 手,市场价格跌到147.5 元,我又买了3000 手。然而,收市以后,营业部的经理告诉我,我的那两笔交易也是无效的,那5000 手多单似乎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我的好几百万,因为这样一个原因就莫名其妙地失去了。
  ( 2 ) 1995 年8 月,我在苏州红小豆509 中做多亏了大钱。后来,红小豆的价格竟然跌到了每吨1600 多元。在市场下跌的途中,红小豆市场一直没有出现过任何像样的反弹。当时,有人说,红小豆比猪饲料都便宜。
  我的多头思维一直没变,认为物极必反,市场早晚会有一波强劲的上涨行情。我在市场价格跌到2000 元到2100 元的时候,做了大量的多单,希望能抓住市场可能出现的反弹,把前一段时间的损失夺回来。按照常理,我估计在这个位置做多风险不会太大。
  但是,那一年的苏州红小豆走势真是怪异极了,市场一直笼罩在沉重的抛压之下。不管红小豆的价格多低,空头就是肆无忌惮地卖空。记得当时空头的一个主要借口是实盘压力巨大,没有多头愿意接货。
  面对让人绝望的市场下跌,我无可奈何,只好在盈亏不大的情况下平仓离场。
 后来,我听说事情并不像空头所说的那样,真的没有人想要红小豆的现货。安徽丁氏兄弟想接货,交易所就是不让。因为空方主力是苏州当地的机构,和交易所关系密切,他们牢牢地把持着苏州红小豆市场的走势,只能赚钱而绝对不能输。强龙压不过地头蛇。
  据说,最后丁氏兄弟组织了几百个民工,开着大卡车到交易所静坐。可能是交易所和丁氏兄弟达成了某种妥协,苏州红小豆1995 年最后一个合约,确实在临近交割的几天涨上去了。从2000 元附近开始上涨,大约是在2900 元左右摘牌的。
  在1995 年8 月的那一段时间,我在红小豆市场由于做错方向,赔了大钱;现在,我做对了方向,却因为交易所的原因,因为非市场的因素,没有赚到任何钱。
  在看似单纯的期货价格波动后面,竟然隐藏着如此险恶的利益争斗,谁能从市场盘面上看出这些难以想象的勾当?10 年以后,我在一篇回忆苏州红小豆的文章中才完全了解其中的内幕,真是感慨万分。
  说到丁氏兄弟,我对他们的印象很深,因为1995 年底,北京绿豆9511的多逼空行情就是他们操作的。在北京绿豆9511的多空大战中,做空的主力是我的一个朋友。1994 年的时候,我们还在工人体育场一起玩牌,那时候,我完全看不出一年多以后,他有如此巨大的能量,竟然能够动用几个亿的资金操纵绿豆市场。据说,他是在广东豆粕交易中赚了1 个多亿以后,才杀进北京绿豆市场的。
  按照以往的惯例,每年绿豆期货的11 月合约总是一个空头品种。因为根据交易所的规定,11 月的仓单接了以后无法交到下一个月,只能到现货市场去消化。所以,历年的11 月绿豆合约一直是多头不去碰的月份。1995 年,我的朋友之所以选择放空11月绿豆,可能就是根据这个规律。
  但是,这一次,安徽丁氏兄弟进场做多,他们大肆买进,不但接货,而且把11 月豆价抬高,多逼空。
  北商所对多空双方的搏杀坐山观虎斗,谁也不帮。结果,我的朋友因为资金不足,在11月绿豆上被丁氏兄弟打败,损失至少1.5 个亿以上。
 ( 3 ) 1999 年初,郑州绿豆在3400 元附近的多空搏杀中,多头主力看错了方向,或者说资金实力不如空头,在这场巨大的赌博中败下阵来,市场价格连续跌停板,跌势汹涌。由于多空双方在这场战役中投入的资金量庞大,持仓量达到几十万手,可谓豪赌。按照这种下跌速度,就连一个散户也能看出来,多头主力将面临灭顶之灾。我拿着不少空单,正做着美梦,希望能在这次行情中大捞一笔。
  但是,那时国内期货市场的运作很不规范。每当市场出现大的分歧,多空对垒时,交易所要么偏袒一方,要么在多空主力之间来回穿梭,也不管谁对谁错,各打五十大板,希望息事宁人,避免发生重大的风险事件。这种做法,固然阻止了市场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但是,由此也引起另外的许多问题。期货市场基本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荡然无存,主力之间倒是协调好了,中小散户的利益谁来保护?在多空主力的暗箱操作中,散户往往成为他们谈判的祛码、牺牲品。
  这次事件也一样,虽然多头在市场中输了,由于他们的背景很不一般,最后,在眼看着巨轮就要沉没的瞬间,奇迹发生了。有一天早上,市场突然传来消息,多头主力竟然说动了交易所,做出了国内外期货交易史上一件破大荒的事情:在当前这个价格,多空双方的交易全部对冲,持仓量减为零。然后,市场重新开始交易。
  眼看着马上就要到来的巨大利润突然没了。当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就知道自己又一次赶上了这世界上最倒霉的事情。
  ( 4 ) 2002 年前后,国内期货市场经历了几年异常萧条冷清的局面,谁也不知道政府对期货市场的严厉监管要到什么时候才结束。我这个以期货为职业的操盘手,对市场的前途感到心灰意冷,毫无希望。然而,不知不觉中,有些事情已经悄然变化,大连大豆行情首先出现了转机。
  从2001 年开始,国内大豆市场在下跌了七八年以后,在美国CBOT 的影响下,小幅上涨,开始走上了持续好几年的牛市之路。谁也没有想到,大豆价格从2000元附近起步,最后竟然涨到了2004年令人目眩的4100 多元。
  但是,在2002 年的时候,因为前几年的熊市思维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打下的烙印太深,许多人在心理上对市场转牛还没有适应,包括一些大豆主产区从事期货交易多年的大型企业、机构,他们仍然认为这只是一次小小的市场反弹,所以,在市场价格刚刚开始上涨,还没有走出底部区域的位置,他们就开始做空。
  根据CBOT 的走势图,大豆市场的牛市已经来临,我对大豆市场的后市非常看好。所以,我在国内5月合约上做了不少多单,等待市场突破前几年的高点——2400~2500元这个区域,然后再加码买进。
  然而,2002 年5 月合约的走势就是不争气,直到离交割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持仓量依然高达30 多万手,居高不下,但市场价格却没有涨上去,还在2 200 多元徘徊。难道我对市场的判断有重大的失误,不是的,那么,市场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原来,国内空头主力为了操纵市场行情,牟取暴利,竟然准备了100 万吨大豆现货,想要通过实盘的压力迫使多头主力投降,而且,还通过交易所对多头旁敲侧击,警告其不要轻举妄动。
  最后,在各种压力的作用下,大豆5 月的期货价格并没有上涨多少,多头却破天荒地用20 亿元资金接下了近100 万吨的大豆仓单。这种情况非常令人惊奇,因为以多头主力的实力,在5 月合约的最后交易阶段,完全可以让市场价格上涨400~500 元。反正,实盘100 万吨都已经接下来了,为什么不在投机虚盘上赚一笔钱呢?当然,那样空头主力就惨了。
  又是交易所,害怕得罪某些人,费尽心机搞折中。
  哎,我看好的多头行情并没有出现,又有人用貌似公平,其实却非常偏心的策略把我还没有到来的利润闷死在半路上。
  在随后大豆市场这波汹涌磅礴的涨势中,我在市场价格涨到2 500 元以后的行情中赚了大钱,那是凭我的理论和经验,在趋势行情突破以后牢牢地拿着多单不撒手,一直到3 500 元左右才平仓离场。其实,回头看来,如果我再坚持一段时间,还有不少利润。但是,我已经对此心满意足了。
 回想起这几次交易,虽然有些气馁、无奈,但是对我今后的交易倒也有点好处。即对期货交易的成败,甚至对人生的成败,也会看得淡一些。人生不过百年,期货投机只是一个游戏而已,何必太计较其中的是非得失,成功如何,失败又如何?交易固然是为了赚钱,但是,风物长宜放眼量,过于急切的行动往往弄巧成拙。现在,我常常告诫自己,在期货交易中,不要赌性太重,不要去做那些毫无把握的交易,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善待自己,善待人生。
  小到一次具体交易中的意外事件,大到投机者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一个国家的民主化、市场化程度,都会对投机者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高明的市场参与者,必须清醒地了解制约投机成败的外在因素、偶然因素的巨大影响。只有当外在条件成熟、机会来临时才勇敢出击;而在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时则隐忍修炼,耐心等待。否则,如果投机者一味猛冲猛打、鲁莽行事,不根据环境的变化,审时度势,难免不被市场淘汰。
  写到这儿,我忽然想起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 中讲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为了做官,辛辛苦苦地努力了一辈子,结果却一无所获。有人感到奇怪,就问他:“难道你这一辈子一次做官的机会都没遇到?”他说;“我年轻时是学文的,但皇帝却喜欢任用年老的人。老皇帝去世后,新皇帝又喜欢学武的,我只好弃文学武。武艺刚学好,这位好武的皇帝又死了。后来的小皇帝又喜欢年轻人,而我已经老了。终于,我一辈子一次机会也没遇上。”
  机遇、运气或者说偶然性不但对股票、期货市场的投机者意义重大,而且对人生其他的许多方面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让我们听听《 智慧书》 作者葛拉西安的睿智之言吧:
  “人人都梦想发财并自以为是天才,满怀希望要大展鸿图,但现实却不能使人如愿。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虚妄的想象的折磨。要明智,怀抱最好的愿望,做最坏的打算,这才能心平气和地承受任何后果。目标高远并不坏,但不能高不可及。——认清你的范围和自身状态,并使你的设想符合现实。”

第十九章 里费默之死
  
   谴责粗鄙无济于事,因为它决不会改变。
  ——歌德《 格言和随想录》
  忍受自我评判之苦的人屈指可数。
  ——谢立丹《 批评家》1940 年11 月,杰西?里费默在曼哈顿的一家饭店大醉之后,给他的妻子写了一封信,信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
  “我的人生是一场失败!”
  然后,里费默在饭店的衣帽间里,用手枪结束了白己的生命。据说,他身后留下的财产不足10000 美元。
  一个曾经在股票、期货市场数次大起大落,赚得过几千万美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交易神话的传奇人物;一个写过《 股票作手回忆录》、《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这样流芳百世的投机经典之作的交易大师,怎么结局如此悲凉和凄惨?
  天分与勤奋造就了里费默的传奇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结局却是如此的离奇和荒诞。里费默的死,令多少投机领域的年轻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并由此感到前途灰暗。
  一位网友的感慨与我心有戚戚也:
  无数个夜晚,当我立志把投机作为我人生最大的选择时,在我的心头总挥不去这样的疑问:1929 年的里费默不是声望远播,深具统治力、影响力了吗?为何十年后,他不是更伟大了,而是自杀了呢?当时的他是如此的强大,相信很难有人能从外部来撼动他,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失败?
  作为一个投机客,他的天分与成就,骄傲如我不敢望其项背。绚烂夺目的一颗巨星陨落了,一尊我心中的神庙轰然倒下了!走时的宁静仿佛只为注解他曾说的一句话:
  “你可能是一时的国王,但你永远无法打败市场。”
  一、 里费默之死的哲学解释― 自杀源于对人生和投机事业的内在绝望
  很多朋友曾经问过我:投奉天才里费默为什么最后会走向自杀之路?
  刚开始时我对此不以为然,觉得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根据公开报道的一些资料,包括家族精神病史、妻子不忠、破产等都对里费默之死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当时我以为大约是这些偶然因素导致了里费默的自杀行为。
  后来看了20 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的《西西弗神话》,虽然关于西西弗的人生是否幸福,我和加缪的态度并不完全一样,但是他的思想对我理解里费默的自杀颇有启发,我也因此对里费默之死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毫无疑问,由破产引起的一系列事情和里费默最后的死是有关系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最后十年里费默在投机市场的结果是另外一种情形,很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一惨剧。但是,在里费默的一生中,破产的发生远不止一次,在他的人生舞台剧中,他曾经多次体会过从辉煌耀眼的成功到一贫如洗、穷困潦倒的失败过程。每一次他都凭着自己的天赋、智慧和顽强的意志,走出困境,东山再起,而从来没有被真正彻底地击倒过。从一个投机者的角度看,应该说,像里费默这样经历了大风大浪,心理承受力非同寻常的人,破产不会直接导致他的自杀,他自杀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在他的内心深处隐藏着某种更为深刻的东西。
  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加缪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幅图画,来解释他的人生哲理:风尘仆仆的西西弗受诸神的惩罚把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重新从山上滚下山去,西西弗又走下山去,重新把石头推上山顶。
  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加严厉的惩罚了。但是西西弗坚定地走向不知尽头,他意识到自己荒谬的命运,但是,他的努力不复停歇,他知道他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他的行动就是对荒谬的反抗,就是对诸神的蔑视。
  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他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
  在加缪看来,西西弗对荒谬的清醒意识,“给他带来了痛苦,同时也造成了他的胜利”。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显然,按照加缪的人生哲学,没有任何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只要竭尽全力就应该是幸福的。人有精神,但还有至关重要的身体,精神依靠身体去穷尽现在的一切,体验生活的全部。人类的高贵之处就是在这毫无意义的世界里重新获得其地位。
  

 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消除荒谬,关键是活着,是要带着这种破裂去生活。对生活说“是”,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反抗,就是赋予这荒谬世界以意义。自杀是一种逃避,它想消除荒谬,但荒谬却永远不会被消除。加缪反对自杀,他对生活充满爱恋,和西西弗一样,他迷恋蔚蓝的天空,辽阔的大海。他要穷尽这一切,他要对生活回答“是”。
  加缪曾经是二战以后一代青年的精神导师。他明知不能根除世上的邪恶,面对注定是悲剧的人生,面对无情无义的荒谬世界,却仍以西西弗下山的坚定步伐走向荒谬的精神,激励受到严重心灵创伤的战后一代。
  《 西西弗神话》 咏唱的的确是一首“含着微笑的悲歌”。
  但是,西西弗真的是幸福的吗?西西弗在地狱中徒劳无效的劳动的行为动机真的有价值吗?
  应该说,西西弗的命运毕竟是一个悲剧。他对死亡的躲闪,依靠的是一种希望。西西弗之所以遭受着巨大的痛苦却依然活着,并不完全是因为生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他是为了某种伟大的思想而生活。这种思想超越了生活,使生活升华,赋予生活某种意义,但这同时,它一定意义上又背离了生活本身。
  作为一个天才的投机客,在里费默起起落落的人生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看到非常类似西西弗的形象?看到这样一幅画面:
  一张痛苦扭曲的脸,一个紧张的身体千百次重复一个动作:搬动巨石,滚动它并把它推至山顶;紧贴在巨石上的面颊;落满泥土的肩膀和双脚;完全僵直的胳膊以及坚实的双手。经过努力之后,眼看着目标就要达到了,可是西西弗却一次一次看到巨石在几秒钟内又向着下面的世界滚下去,而他必须把这巨石重新推上山顶。他不得不重新向山下走去……
  几十年的交易生涯中,里费默的命运似乎也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一笔小钱开始,通过在股票、期货市场顽强地拼杀搏斗,最终积累了成百上千万美元。但是,一次又一次,因为各种各样必然或者偶然的原因,稍不留意,他又迅速失去这些辛辛苦苦赚来的财富,陷入破产的境地,重新品尝失败的痛苦。
  一个人在赢和亏、成功和失败、希望和绝望之间一次一次地轮回和摇摆,他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不断地重演着从谷底到高峰的历史怪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这也就是笔者最初把这本书命名为“独自徘徊在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原因。其中的无奈、绝望、痛苦、沮丧的感受,也许只有一个亲身在投机市场打滚多年的人才能真正体会个中滋味。
  在早期的投机生涯中,里费默的内心深处,一直对投机结果的最终成功抱有坚定的信念和希望,他对自己的未来是乐观的。这也许和他在对赌行的屡战屡胜、少年得志、早期出色的战绩、被人誉为交易奇才等不无关系。他也确实拥有令古往今来所有投机者艳羡的交易天赋和市场洞察力。无论在交易中处于什么样的困境,他总是能转危为安、重新崛起。
  从20世纪初期到1929 年的20 多年时间中,里费默在投机市场赢得了非常显赫的声名,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以致于只要有一条他在卖空的传闻,就会使某一支股票价格下跌。他的名字也经常被登在报纸的头版头条。
  在里费默的投机生涯中,暂时的挫折,紧接着的往往是一次更大的胜利,这使里费默更加执着地投身于这种战胜市场的游戏之中。在多次东山再起之后,里费默对失败的判断明显带有过多的乐观主义色彩,自信心空前膨胀。有人说:里费默式悲剧可能正来源于他的天才,少年得志的张扬,历尽磨难,东山再起的豪迈,统统化做了一个强烈的信念:人定胜天。
  里费默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他是把投机活动作为毕生事业追求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投机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也许,正是因为受这种思想的支配和影响,1917 年、1929 年,里费默连续2 次在投机市场赚了几百万、几千万美元,功成名就以后,并没有选择急流勇退,也不是只拿一小部分的资金继续在市场交易,还要把全部身家性命压在市场之中。因为对他来说,生命就是投机,投机就是生命。
 问题是复杂的,没有这种执着和敬业,也许就没有里费默以前的出色和辉煌。但是,这种思想倾向如果过于执着,也是危险的,也隐含着他以后不幸的结局。
  有人说:一个富有想象的人,在他的生活中,总是看到自己的生活具有传奇色彩。这就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与其说他想创造美好的生活,不如说他想使他的生活成为一个美妙的故事。
  里费默意识到了自己深刻的交易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市场洞察力,足以战胜任何市场变化的诡谲风云。但是,也正是这一点,却又是一个陷阱,一个他自己构筑的人生陷阱。他对投机事业的狂热和痴迷,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背离了生活本身最真实、最基本的现实性的一面,背离了人首先得活着这个最基本的常识。投机活动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投机成功只是人生幸福的一部分。而在里费默的世界里,当他无意中把投机活动的输赢视为他全部生命的意义所在时,生活的意义一下子就变得狭隘,他眼中的世界也被禁锢了。一旦投机失败,就意味着他人生的彻底失败。
  1930 年,在里费默的人生和投机事业到了最高点以后,他开始走下坡路。
  1931 年底,他财产的半数不见了。
  1933 年,剩下的另一半也不见了。
  里费默在一些几乎是必胜无疑的生意上,输掉大约3000 万美元以上。
  如果里费默是一个绝对理性的人,如果他在后来的交易中,能严格地按照以往的市场认识、交易策略、风险控制从事投机活动,他的结局绝对不应该是破产。但是,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理性的人。人的本质中永远蕴涵着非理性的一面,那是不可能彻底根除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理性很像是一个看家护院的管家,他可以非常自如地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但是,面对后院这个非理性的“心中贼”,他并没有足够的权威性和控制力。
  在里费默生命的晚年,他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在《股票大作手操盘术》中他谈到过,有人问,“你有这么丰富的经验,怎么还让自己干这种蠢事呢?”他说:“答案很简单,我是人,也有人性的弱点。”
  里费默的天分、智慧和努力,从他一次一次地从市场中获得成百上千万美元的辉煌战绩中,完全可以得到完美的证明。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里费默不是被市场打败的。但是,交易本来就不仅仅是和外在的市场搏斗,更艰难、更令人畏惧的一点往往是,成功的投机者需要战胜白己,战胜自我的本能和情绪等人的内在非理性因素。
  里费默的理论和思想无疑是深刻的、高明的,但是,在20 世纪30 年代,所有的这一切,在他内心的自负、贪婪、恐惧、侥幸的人性、人的心理面前,变得那么苍白无力,几乎一钱不值。人的本质的非理性一面,在和理性面对面的直接交锋中,很长时间占据着主导地位,里费默终于又被他自己打倒了。
  希望总是和绝望、自信总是和自卑陪伴而生的。即使像里费默,这种一次次的成功和失败的无穷循环,最终也会让他对未来失去幻想与光明。他也会觉得自己是市场的陌路人,是一个无所依托的流放者,最终丧失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
  人生的晚年,里费默是那样的郁郁不得志、悲惨而凄凉。投机市场的杠杆效应,放大的不完全是账户的资金和风险,更是人生的成败得失。一个人用5 倍杠杆,他就承受了常人5 倍的痛苦和喜悦,绝望和幸福;用lO 倍的杠杆,他就承受了常人l0倍的痛苦和喜悦,绝望和幸福。所以说,里费默的股票、期货投机生涯,既是浓缩的人生,更是放大的人生。很多时候,那种铭心刻骨的无助和孤独感,是一般人无法完全体会到的。
 在经历了极度快乐和痛苦的往事以后,里费默终于产生了对战胜自己的悲观绝望,对战胜市场的厌倦。无法挣脱的建立在人性的非理性因素之上的独特个性,注定了里费默是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
  对里费默自杀时的心境,我的一位朋友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比喻:一个人一辈子如果只做这样一件单调的事:
  把一堆散落在地上的砖砌成墙,然后,又把砌好了的墙重新推倒,再把它砌成墙,这样无数次地重复。长此以往,即使是一个意志力极为坚强的人,也会对生命产生一种彻底的厌倦,进入一种绝望的境地。
  这种说法和《 西西弗神话》 中的画面是相似的。如果说西西弗意识到了生活的荒谬以后没有选择自杀,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看,是一种阿Q 式的逃避。里费默则作出了另一种选择,更愿意一了百了,直接面对死亡,通过自杀来逃避,或者说解脱。
  1929 年,和里费默同时代的投资者格罗克?马克斯,在大崩盘中一天就损失了25 万美元,他说过一句带有黑色幽默的话,道出了市场交易极为残酷的一面:
  “经过个人奋斗,我终于从一无所有转为极端贫困。”
  当年意气风发,手中拥有几千万美元的投机天王里费默,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10 年以后,这句话竟然会真真切切地应验到他的头上。
  在成和败、富和穷、贵和贱之间,永远是那样的循环轮回,这是里费默的宿命,还是投机市场中所有人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悲剧命运?
  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每一个人的人生哲学不会完全一样,人生态度也是千差万别。显然,里费默无法像西西弗那样,在意识到了自己荒谬的命运以后,依然坚定地走向不知尽头的磨难。他也无法接受这样的一种观点: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无论你是快乐的、不快乐的。所以,他选择了自杀。
  哀莫大于心死。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费默放弃了挣扎和努力,再也不愿意继续玩他自己过去那种非常娴熟的拿手好戏:在几个活跃的交易市场,魔术般地把一笔小钱再一次累积成数目不小的财富。
  在某种意义上讲,里费默的自杀,源于他对投机事业、对这样的生活产生的厌倦,对人生和投机事业的内在绝望。自杀,就是承认自己被投机市场超越,承认大多数人并不理解投机市场。既不可能战胜市场,更不可能战胜自己。
  有人说:用自己双手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就是至死仍凭其情感行事的人。言之有理。里费默的自杀和他30 年代的破产应该是同一个原因——他的个性和人格的缺陷,也就是人类本质的非理性方面的原因。
  这一点,里费默可能也意识到了。所以,里费默在遗书上无奈并绝望地承认:
  “我的人生是一场失败!”

二、里费默破产的根本原因——人的本质的非理性因素
  里费默在写出如此深刻的《 股票作手回忆录》 以后,在功成名就的30 年代,为什么最后仍然陷入破产的境地?
  人们对此的说法不一,有人说:
  这是人性缺陷导致。如果说投机事业极其艰难,非常辛苦,那么这个难点和苦处就是我们必须时刻克制情绪,来不得半点大意。而那些大师技艺精湛,屡战屡胜,在他们评估所有条件都具备或者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很可能孤注一掷,不遵守纪律。我想这是他们破产的直接原因。如果他们没有孤注一掷,如果他们遵守纪律,是否还会惨遭破产的厄运呢?可以说技艺越是精湛、经验越是丰富、获得的胜利越多,人性考验就越严峻。
  有人说:
  里费默失败的根源在于虚名:名号交易天才、渴望受人们敬畏、妄图控制市场、成为股市国王,等等。
  还有一位网友的回答是:
  里费默失败的根源,源于他在多次东山再起之后,对失败的判断明显带有过多的乐观主义色彩。
  里费默的失败必然违背了他从前遵守的原则,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如此,人性的弱点又一次战胜了出类拔萃的人,和击败其他亿万普通民众一样。
  上面各个朋友的回答中,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即没有人认为里费默的失败是因为他对市场的认识浅薄,他的交易策略和技巧有问题。也就是说,里费默的失败,更多的是因为人的心理、人性的因素,即他的内在精神方面的原因。作为交易天才的里费默,并不是被市场打败,而是他自己打败了自己。
  我们不知道里费默最后十年是怎样做交易的,1929 年他还拥有3 000 万美元以上的资金,却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赔得干干净净。我们手头没有30 年代他失败交易的细节记录,根据我自已的交易经验和市场认识,以及逻辑推断,里费默后来的再次失败,肯定是犯下了他自己过去坚决反对的下列几类错误:重仓交易、逆势交易、频繁的短线交易、出现亏损时没有控制风险。还有一种可能是他逆势操纵市场失败,从本质上说,这种错误仍然是企图对抗市场大趋势的逆势操作。
  也许,那几年的交易中,里费默只是犯下了上述几类错误中的一种,也可能在不同时间,他把每一种错误都犯了。所有这些错误的性质以及可能的最坏后果,里费默心里是完全明白的。只要我们重新回忆一下《股票作手回忆录》 和《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中的有关内容,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对于决策过程的研究,基本上是以人是理性的为出发点,并没有考虑人是有情绪情感、有个性特征、相互影响着的社会人。在他们看来,人们是否能够做出最优决策,完全取决于决策任务本身,而与任何其他因素无关。在整个过程中,决策者是不受任何情绪、偏见和教条影响的绝对理性的人,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完全按照理论上的逻辑判断,并选择哪个方案最好,哪个方案最差。
  然而,一个投机者在市场中的交易决策,不完全是经济学家描述的那种理想情形。这一点,从里费默身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里费默严格地遵循他自己早期对市场的认识、他的交易策略,应该说他根本就不会到破产的境地。他最后的失败,和前几次破产的破产情况大同小异,是他又一次违背了他自己的交易原则。他犯的错误,可以说是明知故犯。
  明明知道,却做不到。就像《 菜根潭》上说的:“明明知得,又明明犯着。知得是谁,犯着又是谁。”人性的这种困境和悲哀,不得不让我们去探索人的本质的理性与非理性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显而易见,投机者的行为并不是一直处于理性的支配下,他在市场中的行为具有不规则、不可控制的无意识的一面。有时候投机者很理性,有时候却会受非理性的支配,做出自己也不希望做的交易来。例如,在股票、期货交易中非常普遍的冲动性交易,就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行为。此时,投机者并不是受到平时深思熟虑的交易策略、原则的约束,而是受本能的欲望、情绪的控制,不由自主地行动。很多高明的投机客,事先是知道并且反对这种交易决策模式的,甚至是深恶痛绝的,但是,一个人的修养、境界未到一定程度,他就不可能完全控制住自己的行为。而且,我认为,即使一个修养、境界很高的人,偶然地,他也会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荒唐举动。
  很多年以前,有一天,我像一位修行多年的佛家弟子,似乎突然茅塞顿开,明白了怎样从期货交易中赚到钱。我带着对白己是否真的能够在市场交易中严格按照这套方法去交易的怀疑、担心,恨铁不成钢地赌着气对自己说:如果这一辈子我在期货交易中最后没有成功,并不是我没有这个能力,而是我自己不想成功。因为我已经知道了在市场中赢钱的办法:只要我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只在市场的走势符合我的经验和理论,只在我有把握的范围内才行动,我就能赚到钱。而且,那样的机会早晚会出现的。如果我的投机事业最终失败了,肯定是因为我违背了自己的交易方法和经验教训,做了大量我自己也认为是错误的交易。例如,被市场走势诱惑追涨杀跌,无法控制自己贪婪的交易欲望,逆势交易,等等。
  我是明白了怎样才能赚到钱,也找到了我自己有把握的成功方法。但是,我不是个木偶,我是一个人,虽然我也想从投机市场赚到成千上百万,但是,我不具备那种绝对完全的理性,也没有足够的定力和恒心,为了实现自己赚1 000 万或者一个亿的目标,能够绝对机械地、规规矩矩地遵守我心中已经想到的成功的交易方法。
  在市场中,有时候我的头脑中会突发奇想,开始嘲笑自己:难道为了成功,我这辈子就一直按照这种呆板的交易策略,在股票、期货市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等待和重复操作下去?那是多么的枯燥乏味啊!
  结果,我开始忘记自己进入投机市场的目的,忘记原来成功的方法,禁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希望弄懂市场,而不是简单地从市场中赚到钱。最终,我彻底迷失在探索市场奥妙的旅程中。
  后来的几年,因为沉溺于交易过程的快感,不知不觉中,我又开始偏离当年自己对自己的承诺和警告,做了许多自己现在想起来都感到痛苦的无谓的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可想而知,我的交易业绩能有大的改观吗?哎,怪不得里费默说,投机者有时候犯错误心里是知道的。
  我想,不只是我,许多有经验的投机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市场交易中,某一段时间、某一些交易合乎逻辑和原则是很容易的。但是,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投机者从头至尾都要做到合乎逻辑的思考和行动,严格地遵守所有交易原则,那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也许可能只有神才能一丝不苟,具备绝对的理性吧!在市场认识和交易决策中,投机者永远只有有限理性,并且还有本质的非理性一面。
  我自己的教训和里费默的失败,背后可能都有这样的一种错误的信念在起作用:投机者笃信的东西——那些高明的投机理论、交易策略和风险控制措施,是能够自动地制约投机者的行动的,能够帮助人们走向成功的。但是,包括我在内,大多数投机者没有意识到,人的本质中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方面,后者常常会无意中阻止他完全理性地行动和决策,使他背离成功的目标。最终,这些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并不能够帮助大多数人远离失败。
  人类永远无法从根本上战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