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监护仪外观设计: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学科调研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0:21:42
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委托,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于2004年12月—2005年3 月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分学科的学科调研。调研工作采用向全国各地的学会理事和理事单位发调查函和在北京召开专家座谈会的形式进行。此次学科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本学科“十五”期间取得的重要成就、重要成果和重要进展;认真梳理目前的研究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科学分析“十一五”期间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明确研究的重要领域、方向范围,并提出若干重点研究课题;为有关部门制定方向明确、重点突出、任务具体的“十一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作准备。一、“十五”期间本学科的进展和成果  (一)对世界社会主义总体发展及其前景的研究    总结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展望其在新世纪的发展前景,迄今一直是本学科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出版了一大批从宏观上和总体上研究和总结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专著和教科书。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张光明著《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黄宗良、孔寒冰主编《世界社会主义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黄宗良、林勋建主编《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黄宗良、林勋建主编《共产党和社会党百年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周尚文著《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杜康传、李景治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李景治等著《社会主义发展历程》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蒲国良主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文选德著《国际共运史简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肖枫著《两个主义一百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肖枫著《社会主义的转折与创新》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于洪君著《丰碑与警示——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吴江著《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任玉秋著《社会主义启示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蔡庆芬著《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赵明义主编《当代社会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程玉海、曹胜强著《20世纪的世界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张有军著《人类新文明的演进: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与现实》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靳辉明主编《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靳辉明主编《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前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李慎明主编《低谷且听新潮声: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前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张中云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王伟光主编《社会主义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肖贵毓等著《社会主义思想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肖贵毓等著《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等。(二)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的深层次研究和总结    苏东剧变是20世纪世界历史和国际共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十五”期间,深入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仍是本学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新的进展。学者们通过总结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和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重新思考国际共运史上的一些所谓的“定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反思,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结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李兴耕等编《前车之鉴——俄罗斯关于苏联剧变问题的各种观点综述》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左凤荣著《致命的错误——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与影响》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陈新明著《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汪亭友著《克里姆林宫的红旗因何坠地——苏联演变的根源探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姜琦、张月明著《悲剧悄悄来临——东欧政治大地震的征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周尚文著《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程又中著《苏联模式的兴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李兴著《从全面结盟到分道扬镳:冷战时期的苏联与东欧关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申战等著《战后东欧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比较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沈宗武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    (三)对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经济社会转轨的研究    “十五”期间,在继续深入分析总结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的同时,一部分学者开始把研究重点转向苏东剧变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致力于该地区的经济社会转轨研究及其与中国的比较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金雁等著《经济转轨与社会公正》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金雁著《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徐向梅主编《现代化之路——中国、俄罗斯、东欧国家改革比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冯绍雷等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俄罗斯社会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冯绍雷等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俄罗斯对外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周尚文著《借鉴与比较——中俄经济转轨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杨烨著《波、匈、捷经济转轨中的政府职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俞邃著《俄罗斯萧墙内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俞邃著《普京:能使俄罗斯振兴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正泉主编《剧变后的原苏联东欧国家——1989—1999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李静杰主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政治卷)、(经济卷)、(军事卷)、(外交卷)、(人物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赵常庆主编《十年剧变·中亚和外高加索卷》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姚海、刘长江著《当代俄国:强者的自我否定与超越》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范建中等著《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对外战略选择》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李兴著《解说俄罗斯的前途与命运》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王志连著《波匈捷经济转轨比较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年版,王立新著《俄罗斯的制度变迁》南方出版社2000年版等。    (四)对国际共运史和中苏关系史的研究    “十五”期间,对国际共运史上的重要时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特别是关于中苏关系和中苏大论战的研究引人注目并有所突破。主要成果有:高放等著《三个国际的历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张有军、张新萍、林建华著《源头的追寻:从第一个共产党到第一国际》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程玉海、林建华著《共产国际与当代西方社会民主党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张新萍著《共产国际若干问题探析》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田保国、姜爱凤著《不该忘记的红色历史:共产国际外围组织寻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孙耀文著《共产党情报局:一个特殊的国际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孔寒冰、许宝友著《国际妇女节起源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左凤荣著《走进克里姆林宫》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左凤荣、姜长斌著《读懂斯大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蒋锐著《东欧人民民主道路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张利华著《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孙来斌著《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左亚文等著《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中国的改革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俞良早著《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尹彦著《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罗重一著《共产国际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孔寒冰著《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杨奎松、陈兼著《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阿明布和著《晚年陈独秀与苏联经验》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杨奎松、蒋永敬著《中山先生与俄国》台北中山基金会2001年版,蒲国良著《走向冰点——中苏大论战与1956—1965年的中苏关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蒲国良著《中苏大论战的起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吴冷西著《十年论战》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罗志刚著《中苏外交关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五)对国外社会主义的研究    随着学科领域的拓展,国外社会主义,尤其是欧洲民主社会主义(或称社会民主主义)和以西方左翼学者为代表的各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潮及流派,日益成为本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蒲国良主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刘书林著《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裘援平等著《当代社会民主主义与“第三条道路”》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郎友兴著《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余文烈主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吕薇洲著《市场社会主义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罗云力著《西方国家的一种新治理方式——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第三条道路研究》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周穗明等著《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反思——兼论西方左翼的现代批判》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周穗明等著《20世纪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出版社2004年版,肖枫著《古巴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祝文驰著《拉丁美洲的共产主义运动》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等。

    (六)对当代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的研究

    近年来,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方位、多视角、前瞻性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日益成为本学科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张世鹏著《当代西欧工人阶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张世鹏著《20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周敏凯著《试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东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李景治等著《当代资本主义的演变与矛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高放、蒲国良主编《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胡连生著《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新课题》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黄宗良、孔寒冰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历史、理论与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吕有志等编《并存与斗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严书翰等著《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严书翰、胡振良主编《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边鹏飞等著《反思与求索——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若干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张骥著《经济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王永贵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等。    (七)对外国政党特别是外国执政党的研究    “十五”期间,与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相联系,本学科加大了对外国政党特别是外国执政党的研究力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主要有:林勋健主编《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俞邃著《外国政党概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吴兴唐著《政党外交和国际关系》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刘东国著《绿党政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中联部研究室编《外国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中联部研究室编《兴衰之路——外国不同类型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中联部编《各国共产党总览》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0年版,中联部编《社会党国际重要文件选编》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等。

    (八)社会主义研究资深学者的文集    “十五”期间,本学科取得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是出版了一批社会主义研究资深学者的文集。例如,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了高放的三本新文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别史》、《纵览世界风云》和《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四位苏联史专家的文集:郑异凡著《史海探索》、叶书宗著《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研究》、柳植著《世纪性的实践》、徐天新著《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此外,还有张汉清著《探索——张汉清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黄宗良著《书屋论政——苏联模式政治体制及其变易》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郑异凡著《不惑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俞邃著《俞邃文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周作翰著《求真思录》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等。    除上述列举的专著外,本学科在“十五”期间还发表了大量论文。这些专著和论文对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进一步深化了认识,取得了不少新进展。    1.关于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学者们普遍认为,20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在十几个国家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其重大成就必须给予充分肯定。虽然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遭受严重挫折,国际共运再次进入了低潮,但这只是僵化的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失败。在总的低潮形势下,社会主义仍有局部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就是一个突出的亮点。从长远看,苏东剧变将推动人们抛弃过时的模式,总结经验,解放思想,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关于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和教训。居主流的观点是:苏东剧变是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一是执政的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式的、错误的态度,长期执行错误的路线和政策,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二是苏联模式严重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固守僵化的、高度集中的公有制与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缺少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不注意吸收当代资本主义文明成果,长期拒绝改革开放。我们应当从苏东剧变中吸取的主要经验教训是:(1)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2 )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并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3)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4)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5)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关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多数学者认为,这些国家转型的理想目标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向“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度过渡,从受禁锢的、功能不健全的社会向公民社会过渡,以实现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社会公正和国家富强。但是,由于缺乏周密的制度安排,缺少充分尊重民主和法治的政治文化,再加上采取激进的“跃进”方式,俄罗斯和多数东欧国家十多年的社会转型不仅未能达到上述目标,反而引发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问题,甚至使转型目标受到扭曲;部分中东欧国家的社会转型过程虽然相对顺利一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也未能全面实现预期目标。    4.关于社会民主主义和“第三条道路”。学者们指出,20世纪末,社会民主党及其社会民主主义受到全球化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的严峻挑战,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陷入了困境。“第三条道路”就是对这种危机的反应,代表了社会民主党转型的新方向。“第三条道路”的兴起,有助于塑造社会民主党在欧洲思想理论领域和政党政治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证明了,社会民主党及其理论主张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在新世纪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产生重大影响,值得我们继续跟踪研究。    5.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学术界普遍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经过一系列自我调整和变革后,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等方面均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特点。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表明,资本主义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但是,资本主义新变化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6.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将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并存共处,我们必须在斗争、合作、竞争三个方面把握好二者关系。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制关系进入了新阶段,出现了一些新形式、新特点。因此,应放弃那种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格格不入、截然对立的传统观念,主动在与资本主义的交往与联系中壮大和发展自己。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取代者,也是资本主义的继承者,因此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充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利用资本主义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使自己得到更快的发展,从而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创造条件。    7.关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前景。学者们认为,当前社会主义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又面临难得的机遇。苏东剧变的教训是惨痛的,但它同时也促使人们解放思想,总结经验,成为对社会主义认识产生新飞跃的一个契机。21世纪社会主义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义国家是否能够正确吸取苏东剧变的教训,清醒认识时代特征,抓住机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改革开放走出一条新路。21世纪各国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必将是多种多样的,具有显著的本国特色,而不可能采取一种统一的模式。当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和趋势。有些经验各国可以相互借鉴,但决不可照搬。在21世纪上半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仍将处于弱势地位。但如果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针,与时俱进,取得稳步、健康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新的伟大成就,那么到21世纪下半期,在两制竞争中将会出现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积极变化。    与上述研究成果相比,对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对越、朝、古、老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改革问题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虽然也有一些论文发表,但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研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学科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学科建设的主要成就    进入21世纪以来,本学科的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不仅巩固了既有的阵地,而且还在某些领域开辟了一些新的阵地。    从教学和研究机构看,我们保持并新建了一批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教学和研究机构。例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在国外社会主义跟踪研究协调组的基础上建立了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教育部、中联部、中央党校、中央编译局、新华社等均是重要的参与单位;中央编译局以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为基础,组建了俄罗斯研究中心和政党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保留了国际工人运动教研室和社会主义史教研室;中联部继续以研究室为基础运作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全国总工会保留了国际部研究室和工人运动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设有现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研究室,世界史所设有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室,东欧中亚所也设有相关机构和人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成立了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并设立了社会党研究中心、政党研究基地等机构;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委党校等成立了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设有社会主义研究所;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被列为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前者2004年还进一步升级为创新平台;聊城大学以世界共运研究所为基础,建立了山东省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研究基地。    从博士学位授予点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的情况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科学社会主义从前是两个独立的专业学科点和学位点,1997年国家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后,合并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以此为契机,本学科的学位点近几年有了较大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的3个博士点、16个硕士点增加到现在的12个博士点、几十个硕士点。    从期刊杂志看,本学科的大多数期刊在“十五”期间巩固了自己的阵地,其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其中主要有: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和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合办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山东大学的《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季刊),华中师范大学的《社会主义》(双月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2005年第1 期起更名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并由原来的季刊改为双月刊),中联部的《当代世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所的《东欧中亚研究》(双月刊),华东师范大学的《俄罗斯研究》(季刊)和《动态与分析》(内部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的《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内部刊),全国总工会的《国际工运》(内部刊)等。    从学术团体看,本学科在全国范围有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和中国科社学会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这两个团体组织健全,活动卓有成效。它们每年各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学会年会暨专题学术研讨会,组织全国性的优秀论文评选,并不定期地组织一些小型研讨会和报告会,出版学术论文集。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也有自己的地区性学会组织和学术团体,尽管名称不尽一致,但都起到了团结本地区的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教研工作者,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本学科发展繁荣的作用。    (二)当前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初遭受重大挫折,长期处于低潮的形势,对本学科的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国内对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专业的社会评价日益降低,学科建设积重难返、举步维艰,学科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合并为一个二级学科后,无论是课程设置、考试内容还是研究生招生方向的确定,都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主,“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2.各高校、党校基本不再开设“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专业课程,不再招收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也日趋减少,致使本学科的教研人员纷纷改行。专业缺乏吸引力,造成本学科教研人员的整体素质下降,年龄结构偏大,后继乏人。    3.学科缺少科学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理论体系,存在着过于时政化的倾向。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区分不清,理论研究与政策宣传界限不明,导致人们思想不够解放,对理论上、学术上的疑难问题往往缺乏深入探索的勇气和理论创新精神。    4.学科内容老化、研究方法和手段滞后,一些传统的理论原理与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和现行政策严重脱节,难以自圆其说。学科发展亟待解决如何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精髓,又打破教条主义和僵化思想的桎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任务。    5.研究工作缺乏跨地区、跨单位的分工合作。党和国家的实际工作部门与高校和理论研究单位的研究虽然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但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由于缺少科学的组织和协调,研究工作往往低水平重复。    6.国家对本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安排得很少,本学科的研究课题立项难,研究成果出版难。    7.由于本专业不再培养本科生,致使研究生生源紧张且素质不高。研究生对从事本专业研究缺乏兴趣和知识积累,作学位论文选择的研究方向大都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本专业范围。    8.本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比较困难,这既有专业本身的问题,也有政策导向的问题,例如近几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计划目录就未将本专业列入。    总之,我国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学科目前的状况与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学科建设在学科内容、教研队伍、课程设置、课题立项、经费投入、力量整合以及博士点和硕士点建设等方面都有待加强。    (三)本学科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学科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低潮中仍有发展和创新,特别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社会党对“新共产主义”、“第三条道路”的探索仍在继续;以西方左翼学者为代表的各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方兴未艾;新社会运动和反全球化运动的崛起引人注目。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和创新为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学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和课题,展示了学科发展的新契机。    本学科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可以预测如下:    1.由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开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可以预见,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本学科将来一定会摆脱困境,逐步兴旺起来。    2.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情况下,国际共运史研究的领域日趋狭窄,本学科的重点将日益转向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转向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甚至有学者建议,今后本学科的名称应去掉“国际共运”,改为“世界社会主义”。    3.本学科与相关学科融合的趋势日渐加强。将进一步把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参考借鉴国外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将进一步把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结合起来,从研究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基本矛盾及其新变化、新问题入手,搞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探索社会主义在新条件下的实现形式和发展前景。

    4.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跟踪研究和政策性、对策性调研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党和国家领导层的科学决策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服务,将成为本学科今后发展的方向。本学科将进一步把研究历史问题与研究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把学术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结合起来。随着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转变,本学科将能够在较高层次上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有针对性地为党和国家领导层的决策提供参考资料和咨询意见。三、本学科研究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一)本学科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    进入新世纪,认真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实现形式和发展前景,仍是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近期应重点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和教训;    2.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3.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社会党和其他左翼力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4.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条件下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5.国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研究;    6.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研究。    以上所列的重点问题都是大课题,每一个大课题下都包含着许多分课题。例如,总结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和教训,不仅要继续深入总结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而且要对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如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俄国十月革命、一国建设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苏论战、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等等。再如,研究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既包括对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垮台前的经验教训的分析和总结,也包括对越、朝、古、老等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和判断。又如,研究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社会党和其他左翼力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仅要分别研究各国共产党、社会党和其他左翼力量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理论纲领和政策策略,分析它们的组织结构、阶级基础和选民基础及其在国际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及其结构变化,了解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途径、新手段和新社会力量,并据此去分析判断“新共产主义”、“第三条道路”等新理论,此外还要研究共产党、社会党这两类左翼政党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除上述重点问题外,还有一些问题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1.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政治文明、公平与效率、“三农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等;    2.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研究,包括这些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及其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3.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包括资本主义的不同模式、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二战后西方国家的上层建筑调整、社会结构变化和工人阶级状况、工会运动的发展与维护工人权益、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等;    4.国外政党特别是国外执政党研究,包括各国的政党制度、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执政党的执政经验及其兴衰存亡的原因和教训等;    5.国外社会思潮研究,除各种左翼思潮外,还包括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基督教民主主义、民众主义等。    (二)本学科研究的难点问题    在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的研究中,存在着许多难点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所引起的意见分歧和争论相当尖锐激烈,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讨,通过深化认识取得共识。    例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判断一个理论、纲领、政策,乃至政党、国家是否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弄不清楚这个问题,许多问题就没办法解释。目前人们对这个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解说,而难点在于,怎样才能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作出更有说服力的分析论证,使理论与现实真正统一起来。    近年来围绕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和解体,国内外发表了大量论著,其中也包括许多重大争论,主要围绕着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评价苏共和苏联的历史,包括十月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还是原罪、苏联是否是社会主义国家、应怎样看待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二是如何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三是如何分析总结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等。    在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方面,也存在不少意见分歧。例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暴力革命”是否已让位于“和平过渡”;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纲领和政策调整及其“新共产主义”理论应如何评价;对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和“第三条道路”应如何评价;发达国家共产党、社会党、西方马克思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新社会运动等左翼党派、思潮的哪些观点和做法我们可以认同、借鉴、吸收;应如何看待和处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等。    此外,还有时代划分、中苏论战、世界格局的变化对社会主义的影响、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前景以及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遇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等等,都有许多理论上的难点需要破解,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四、对学科建设和“十一五”规划工作的建议    (一)对本学科今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在学科调研中,学者们对本学科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1.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一方面,要建立起强有力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在条件具备的时候,编写《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教材,并尽快在相关政治专业恢复世界社会主义的本科课程;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导向、组织协调、加大投入、利益驱动等一系列措施,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2.积极构建新世纪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学科的基本框架,建立科学的、相对稳定的学科理论体系、逻辑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学科面临着如何使传统理论适应客观现实的基本问题,也就是说,要解决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任务。既要“回到马克思”或“恢复马克思主义真谛”,又要本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超越马克思的原创社会主义理论。因此,要系统地梳理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实践中的诸多疑点、难点问题,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组织力量下大力气写出有说服力的理论文章和专著,对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给予科学的理论说明。    3.要对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学科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搞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及其走向,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探索本学科学术理论研究工作的规律,明确以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4.应大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观点研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其次要重视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思想遗产的整理发掘工作;第三要关注当代世界关于社会主义研究的学术前沿,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应充分利用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机会,争取国家资助本学科翻译、编辑、出版有关文献资料,编写符合时代要求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通史或世界社会主义通史。    5.应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加强综合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的研究应注意多学科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应当把社会主义运动史研究、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与资本主义发展史研究结合起来。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都要研究。要将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研究,从中探索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特点;将世界社会主义与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各国共产党的活动状况、各个左翼政党的发展状况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进而探索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将世界社会主义与当前世界不同社会主义流派以及新社会运动的发展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进一步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态势。    (二)对十一五规划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学者们对“十一五”规划工作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1.国家社科规划应鼓励开拓创新。“十一五”规划本身也应当有新的突破,制定规划要启用新人、新专家。       2.“十一五”规划应进一步突出导向性,课题指南只规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同时继续增加自选课题的比例,以鼓励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3.进一步增加出版资助,使优秀成果能在科研、教学工作或宣传、理论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    4.社科规划应设立和保留一些长期研究的课题,使对重大问题的研究能不断深化。    5.针对本学科建设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国家社科基金应在课题立项和成果出版两个方面加大对本学科的资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