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方免费版:高三,请关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06:28

高三,请关注

 

有一则听起来象是笑话的说法:高一时立志上北大,高二了立志上北师大,高三毕业后考上了河北师大。这里面除了临场发挥等客观因素之外,其实包含了很重要的道理。也就是说可能是在一定的偶然性中有很大的必然性。

所以我想仅从了解各类大学这个角度来与大家分享如何在高考后准确选择志愿的心得。

高三到现在已经是要迎来第一次中考了。重要的课程也讲的差不多了,各种竞赛基本上也要出结果了。所以对明年上什么大学也该要有所关注了。

近年来,我了解到很多应届毕业生的家长和本人对各类大学的现状并没有太多的研究,到了该报志愿时,感到很没头绪,完全是凭感觉,结果录取及高考分数效益比,录取与本身志愿重合率都很低,就是说没有读到自己心仪的大学,没有读到适合自己的专业。

如何解决这个大问题呢?很多家长和考生异口同声的说,到时问班主任就是了。这里我必须要讲一句不好听的真话。你们这种打算很冒险的!现在不少班主任(包括重点中学的班主任)教学水平确实很高,但是管理水平不见得就很高,特别是当今各类大学的特点及在当地的考入情况不见得很了解,指导不一定到位。原因有三:一是有些年轻的班主任这方面经验不足;二是有些教学经验很丰富的班主任对这类问题不是时常关注(越是教学优秀的老师,往往越没有时间去关注这些问题);三是中学老师由于自身职业的限制,对社会的了解和感受并不全面,特别是指导中学生在选择专业与学校的方面是有局限性的。我不想引起争议,但是客观上大多如此,少数除外。

那么,我这篇小文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说实话,我只是给大家提个醒,提个很要紧的醒,根本解决问题必须是要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所以我的题目是:高三,请关注。

关注什么呢?关注全国211工程以上的这百十所大学及当地每年一本线上招生的各类大学。我不是说二本不重要,而是说刚进入高三时期,大家的目标还不能定的太低,起码也要是北师大这个级别以上的吧。如果有同学和家长能持续关注我的博克,我会在明年高考结束后和有需要的朋友们一快分享我对全国二本各院校的认识与推荐。

怎么关注呢:

一是要了解当地一本线以上的学校大致都有那些,它们每年在当地的招生线大概是多少,并据此划分几类,我建议是分六类:第一类,北大、清华,这个没有任何空间,就此二家;第二类2+7中的那个7(本篇不做详细解说这类专业术语,今后再细讲),关于7可以适当扩大点空间,不要仅认教育部说的那7个,有些在民间有争议的院校也可加入来;第三类985中排名前二十之内的非农林水类的大学(对农林水有特别喜爱的学生除外,本文绝无歧视此类专业之意),以每年在当地招录的平均分数钱为参考;第四类985的其他院校及部分在当地收分较高的211大学;第五类,其他的211大学;第六类其他一本线上的大学。

二是这些学校地理位置如何。一要看北上广这类的大都市,加上天津、重庆这两个直辖市,以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二要看你所在的地方与相关大学的交通便利度。是不是有火车直达,路况怎样,是否很远;三要看当地的风土民情,气候特征,与自己的适应度如何。

三是要看各大学的专业优势。这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能上第一类的大学的不和第三类以下的比专业,但是要和第二类的比,原则上热门的以学校优先,冷门的以专业优先。就是说北清的绝对冷门专业与7个大学的热门专业比,上7不上2;北清的偏冷专业或弱势专业和7个大学的强势专业比,上2不上7,依次类推;第二层次,三、四、五类的大学之间要优先选各校的强势专业;第三层次,六类是底线,能坚持住就绝不能往二本掉--无论是多好的二本学校与专业。要说明一点的是,专业本身没有好与坏,关键是不是适合自己,适合的就可以定义为好专业,所以不能以是否在时下的热度来评判;如果你不能确定是否适合自己,那你就只能参考时下的热度了。

四是关注收费情况。必须提出一个问题,现在有些合作办学的大学如西交利物浦,宁波诺丁汉已经在很多地方上升到一本招生了,但是这类学校收费很高,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和校风校训,另外师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可能和经济实力没一点关系,大家一定要关注在这类学校中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否适应。

五是关注提前批学校。一类是军队院校。尤其要注意到军队院校往往不分一本和二本,几乎全是一本线以上,但是院校内部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及公众认可度实际是区别的,所以一定要做足功课,分清高下(仅指教学水平);第二类是国防生。要充分和孩子沟通,尽可能多的了解相关政策,每所学校甚至每一届的国防生政策都是不一样的;第三类是师范生,这个我不多说了,大家都比较清楚了,那就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做选择吧。

关于学校的情况就先谈这些吧,今后我还想和大家进一步分享一下其他的方面的感受。

最后说一点实际的。这多么问题,在繁忙的高中生活中如何抽出时间来考虑分析呢。这就是要靠家长多做工作了。建议家长先从以上各方面入手,拿出一、二个月的时间理出个头绪来,缩小到十所以内的学校再和学生有针对性的一一沟通,最后确定二、三所最多不超过五所的院校加以备战。学生以学为主,休息时间,可以彼此交流未来各自专业的设想,或从时事新闻中感受些对未来专业的理解。但是以每月不超过四次,每次不超过十分钟为宜,而且这类活动应该在高三第一学期结束后就全部完成了。定下目标之后要一门心思提高成绩,在学校和专业的问题上不要再纠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