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领导辛苦的句子:李猛简介与当前著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7:47:06

入选理由:他才29岁,也只是个硕士,但在北大,他已是令学生崇拜的老师,在学界,无数的人对他寄予了厚望,他的未来值得我们等待。

  我去北大采访的时候,李猛就在三角地的橱窗里朝我微笑着。和他一起的,是20多位北大十佳教师候选人的简介。在白发苍苍的先生和叱咤风云的中坚的行列里,你会怀疑他是否呆错了地方。但学生在海报上写着:李猛--我们的同时代人,可不是?他还不到30岁!照片上,他从筒子楼小房间高高的书架围成的笼子里局促地探出身来,厚厚的镜片后面,是挡不住的自信和聪明劲儿。眼界甚高的北大学生在海报上写下这样两句具冲击力的话:我们已经看见,我们还将等待。
  已经看见了什么?海报上写着:论文《论抽象社会》《除魔的世界与禁欲者的守护神:韦伯社会理论中的英国法问题》《拯救谁的历史》《单位:制度化组织内部机制》……;著作《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译著《福柯文集》(四卷本)、《实践与反思-- 反思社会学导引》《社会的构成》……
  这些只是他的著作和文章的标题。重要的是这些标题后面,他以跨学科的宏远视角和扎实的专业功底获得了北大社会学系乃至法律系、政治系、哲学系等许多师生的称赞;他有关现当代社会理论的一些著译直接扣合了国际学术界的发展趋势,并且以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信实的译笔赢得了国内学界的充分重视。作为一个年轻的理论研究者,李猛突破了狭隘意义上的学院思考者的默然,以他的躬身践行塑造了一种更为诚实的科学研究态度。
  海报上还写着:有空去听听他的课吧!他的课不仅有社会学系的学生,还有许许多多外系乃至外校的学生;他的课不仅有死板的社会理论,还有莫扎特、奇斯洛夫斯基和以梦为马的那位北大诗人;他们都一起参与这位纵横四海的老师构建他的理论阐述体系,让你觉得原本相距遥远的东西突然近在眼前,原本熟视无睹的东西突然充满意趣,而原本枯燥乏味的东西也因此灵动起来。
  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追求,李猛反复强调让大学成为古代意义上的城邦。即通过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理论生活、科学研究的机会,使他们在用专业知识充实自己的同时在个人的心灵和能力上也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样,大学将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送装置和培养记忆机器的工厂,象牙塔里的骄子们也不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的传递者,他们将成为大学这个城邦里的思想集大成者。这才是古代德国创建大学(即城邦)的真正意义所在。
  现在挂在状元墙上的这位李猛,当年是辽宁省的文科状元。在人大社会学系读完本科后,于1993年考入北大社会学系,硕士毕业直接留校。从人大到北大, 李猛一直以学术为业。按他的话说,是希望通过对西方思想的整体理解,探讨我们自身的沉思的生活乃至行动的生活的可能性和界限。刻板的学科分工似乎一开始就锁不住他。
  他的现在我们已经看见,他的未来我们还将等待。
    李猛,1971年生,辽宁沈阳人。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1996年获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1996年至2001年在北大社会学系任教5年,曾获北大第六届“十佳教师”称号。2001年9月起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攻读Ph.D.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与社会理论。
 
主要文章:
1,“大学的使命:公民科学与自由教育”,《读书》,2004年01期
2,“如何改革大学?对北京大学人事改革草案逻辑的几点研究”,《学术界》,2003年05期

3,“除魔的世界与禁欲者的守护神――韦伯社会理论中的‘英国法’问题”,发表于《思想与社会》丛刊第一期《韦伯:法律与价值》(1999年9月)
4,“拯救谁的历史 (评杜赞奇《从国家手中拯救历史》)”,《二十一世纪》,1998年第10期  
5,“爱与正义”,《书屋》,2001年05期
6,“论抽象社会”, 《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7,“从‘士绅’到‘地方精英’”,《中国书评》,1995年总第5期  
8,“单位:制度化组织中的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秋季卷(和周飞舟、李康合作)  
9, “迈向一种关系/事件的社会学”,《国外社会学》,1997年第1期  
10,“常人方法学四十年:1954-1994”,《国外社会学》,1997年第2-4期  
11,“我们如何理解现代性?(评刘小枫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学术思想评论》,第4辑(1998年)   
12,“经典重读与社会学理论传统的重建”,《社会理论论坛》总第5期(1998)
13,“舒茨早期著作中的意义理论”,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3期。
14,“从帕森斯时代到后帕森斯时代的西方社会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15,“学术、政治与自由的伦理”,《读书》,1999年第6期
16,“那些沉默者的历史——从《疯癫与文明》到《规训与惩罚》”,原载于新青年网站
17,“柯尔伯格的道德思想实验” , 原载《新青年》网站2002-07-30
18,“社会的‘缺席’或者社会学的‘危机’”,原载于《世纪中国》网站
19,“法律与社会”,载于《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2辑(总第4辑)。
20,“中国大陆社会学重建以来国外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1994年06期
21,“反法西斯主义的生活艺术”,米歇尔·福柯著,李猛译,《天涯》,2000年01期

著作及译著: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一作者,
《福柯文集》(四卷本),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
《社会的构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