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奖人才华横溢的诗词:陶勤之《古玉鉴识和辨伪》系列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26:24

陶勤之《古玉鉴识和辨伪》系列文章

本帖最后由 陶勤之 于 2011-12-11 22:31 编辑

                                  鉴 玉

     
   写了几篇关于玉的文章,今天想写写鉴玉,以后再写写识玉和盘玉。说到鉴玉,人们自然就想到鉴玉专家,想到媒体的鉴宝,寻宝节目,想到鉴宝专家的侃侃而谈,更想到一些专家编著的鉴玉书籍,好像听得越多,看得越多,买的假货也就越多,这是初入道的藏友的体会。
   时日久了,对有悟性的藏友而言,专家们哪些说得对哪些说的有问题一听就明白,鉴玉的教科书中真的也有,假的也有,因为编书的人,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家,二是编的书可以说是东拼西凑的多,有多少内容是他们的体会,是他们吃亏上当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没有!因此藏友们要一分为二的对待专家的评价和编著的书籍,辨证地去看书中的鉴定要点.要领,这样你就能悟出一条正确的道道来。
   有一篇文章写得不错,记不清作者是谁了,倒是记下了十二个字“远观其形,近观其工,细观其质”,总结的好,在古玩市场上很是管用。
   远观其形,形状好,看着舒服,又不是粗制滥造的东西那就有点意思了,但不能说就对,就是老东西,老东西要综合的去判断,不仅要有神,还要有那种老年人的神态,神的判断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之后才能悟出个中道理,神韵不是任何先进的技术和高超的技艺能仿出来的。就像年迈的老人,岁月的沧伤感和知天命的内涵,又有哪个年轻人能模仿的了。
   近观其工,工艺好的东西,一般都不错,大画家绝不会随便拿张烂纸作画的,技艺好的雕刻大师绝不会随便出手雕刻东西的,更不会在一般的玉石上下手。当然了现在的电脑工也是前无古人的,但电脑工毕竟只是电脑工,没有雕琢的痕迹,也有用电脑雕好,再用手工和拓具做一下手脚的。但细心的人一看就知道。不细心没有悟性那就没有办法了。
   细观其质,质地好的玉,无论是新还是旧的都值得收藏,现在的古玩市场新的比老的好卖,卖的比老的贵,质地好的玉本身价格就很高,还用着画蛇添足做旧吗?
   近日买了一块玉璧,也许是汉代的吧,满工,和田白玉质,在市场上没人敢买,原因是璧的小半边似火烧似酸泡,没人敢识,我看了一会,反复琢磨了片刻,买主说;你先拿去研究,对了给我钱,不对退给我。研究了,琢磨了,折腾了,玉质也出来了,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和氏璧,识货的人能有几个?
   又到周末,我拿着和田玉璧在古玩市场上转悠,想听听不同的业余专家的不同的看法,从中也能得到一点启发。果然是十个人有十几种说法。我问他们玉质怎样?异口同声的说好玉质,可以说是一流的和田玉质,油性好润度好,这是大家的一致看法。
   一流的和田玉质还需要做旧吗,我在问大家,也是在问自己,除非雕玉的人脑子出了毛病,才用和田玉做旧。目前的玉器市场 ,老玉卖不过新玉,新玉卖不过原石,也就是仔料。有谁会用一块和田白玉籽料搂空雕件玉璧,再用火烧或流酸泡旧一个边呢,难道有比傻子还傻的人吗?我们有些藏友鉴别古玉很内行,但对有些看似简单的,有驳常理的事却忽视了,想不到了,也有点犯傻了,这就是在有些事上很精明,而在有些事上又有些糊涂的人。
   鉴玉有很多经验和教训,没有吃个亏上过当的人是很难体会到个中辛酸苦辣的滋味的,因为中国的玉文化比任何一种藏品的文化都悠久,也都博大精深让人无法捉摸透。限于篇幅今天就写到这里,以后我会将个人的体会一点一点的写出来和大家共勉。


                    识 玉

  写了鉴玉,自然也要写识玉,鉴玉不容易,识玉也不容易,识玉是必需的,只有会识,才能会鉴。识是任何一位爱好收藏玉器的藏友们的入门第一课,识不过关,鉴也就很难说了。在中国真正在识玉这一关能过的人从古自今还没有,我不是瞎掰,千种玛瑙万种玉,玉虽然不一定有一万种,但几十种还是有的,能认识十几种玉也就算不错的了。
   现在的古玩市场,玉器很多,国产的,进口的,还有人造的,你要想真的认识清楚还真不容易。不吃亏上当,不认真的去疏理,总结出经验教训,就很难进步。即使进步了也难免吃亏上当,上当不要紧,权当交了学费,长了知识。怕的是上了当还不服气,不长记性,就不可救药了。
   一次在古玩市场转悠,摊主喊我说,老大,有块玉牌子卖给你,便宜九百元。我一看还真不错,和田玉的,雕的是喜上眉梢,背面还有字。我心里在犯嘀咕,这小子今天脑子出问题了,上万块的玉牌只要九百?心里这样想,嘴上立马砍去五百。没想到四百块还真的买下来。拿在手里一路盘完回到家,到家了也就盘明白了是什么料的了。

   又到周末,又来到卖玉牌的小子摊前,望着小子冷笑,摊主小子被我望得自己居然存不住气来,但他说了一句让我至今都忘不了的话;谁叫你贪便宜的,那牌子要是和田玉的一万块钱我也不会买给你的。牌子给了摊主,还钱我没收,说是存他那。在市场上转了一圈后又来到卖玉牌的摊主小子面前,小子一下塞给我五百块。我没收,问小子是什么意思。小子说牌子卖了一千二。我悄悄问他多少钱买的,他毫不保留的告诉我说五块一个买的,买了二十块,全卖了,只我这一块也是最后一块退了回来,小子夸我有眼力,要奖励我一百块钱。我不知是笑也不知是气,反正这次教训一直记在我心里不能忘记。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又见到玻璃仿制的俄罗斯玉和韩国玉。玻璃料器装饰物确实有不少出土的。大都是战汉的多,春节回老家过节,邻居们知道我在收藏上有一手,纷纷把家里的玉器拿来让我鉴识一下,估估价。的确有不少好东西,但大都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包浆不错,工艺较差,也许是战乱时期人们无心讲究工艺所致吧。

   一位老乡拿了个烟袋嘴让我看,包浆很好,一个小动物趴在上面,很生动,像玛瑙又不是玛瑙,我琢磨了半天差一点出了洋相,大冬天的,背后都冒汗,认不出,说错了丢不起这个人,这时我才真正佩服一些专家们的胆大妄为,什么都敢说,几句话;臆造的,现仿得,工艺品,解决了一切难题,要多痛快有多痛快。我琢磨了好半天才说;汉唐时期的玻璃,料器。老乡很是,说是他家祖传的从来没人认出来过,的确是玻璃。实际上我多半也在瞎掰,因为我真的没有见过这样的玻璃器,也是一时凭感觉的结论。

   现在料器做的很像玉,让很多行家打眼,普通试硬度的方法已经不适用测试玻璃了。除了四大名玉外,在中国又出现不少地方玉,若是不经常接触,还真难识玉。如果不把玉识个五六成,要想进一步买老玉,可能会走不少弯路,多交不少学费。

      

                                   
   盘 玉

   写鉴玉和识玉两篇文章只是写了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至于鉴定的技术和要领还有要点,因为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看法和说头,写出来怕误了一些藏友的思路。再说了现在的鉴定书本写的太多太多,还有网上的鉴定文章更是连篇累牍的上了不少鉴定秘籍和秘招,让人看着不知那是秘那又是不秘了。
   因此对于坚定的一些活,还是自己在收藏的实践中慢慢的摸索的好,有教训才有记性,有记性才能总结出真正的鉴定的秘诀。有了秘招公之于众还叫秘招吗?有些事情只能领会不能言传,一传出去就不叫秘招秘诀了,谁家的秘方和秘招会不要任何代价的公之于众,是脑子出了问题还是有病。所以藏友们对鉴宝的这个秘那个招要辩证的去看待,一分为二的去领会,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要在实践中去体会,摸索和悟,只要你不夜郎自大,不自以为是,肯定能悟出道道来的。

   盘玉是悟道的方法之一,盘玉有两种;一种是常年佩戴在身上,有道是“君子无故玉不离身“;一种是不仅戴在身上,还在手中不停的盘玩,就象钢球一样既锻炼了身体又盘出了温韵玉质,让人赏心蕊目。玉器有两种;一种是新雕的玉器,一种是出土或传世的老玉器。人养玉玉养人,有没有科学道理,没有人论证过,反正关于这方面的故事很多很多。但是有人戴了一辈子玉也没有戴出名堂,对玉的知识可以说一点也不了解,糊里糊涂的只是戴戴而已。一次朋友聚会,有位老兄让我为他看块玉,说是他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我看了的确不错,明清件,和田青白玉的,雕工也很好,为他估了市场价后在玻璃上划了一下,把他吓了一大跳,他说从小戴到了五十岁居然不知道这块玉还能划玻璃----
   有人戴玉盘玩能悟出不少鉴玉识玉的道理,从玉器的形,神,工,沁上辩出个所以然来。包浆、沁蚀、玉质、形神、腐蚀、文饰、刀痕,在盘玉中就能逐步的辨识和了解到和田的温润,俄玉的灰暗,青海玉的水汪汪,地方玉的干巴巴的还发暗。对古玉来说有三难仿;形好仿神不好仿;工好仿艺术水平不好仿,外沁好仿内沁不好仿。在盘玉的时候好好把握这几点掌握这几点,你就能在古玩市场上见到可心的古玩。
   盘玉的感觉个人有个人的不同,就相同饮一杯酒的人就有不同的感受一样,真正的老玉不仅能盘玩出有油的感觉,战汉时期的玉器还有玻璃光,当然现在已经能做出玻璃光了。但和真正的玻璃光是有区别的。老玉摸在手里就像摸到小儿的皮肤一样,个中感觉自己去体会。新雕的玉器湿漉漉的有点涩手,不像老玉哪样润滑干爽舒服。仿古做旧的玉就不用说了,接触多了你就知道要多别扭就有多别扭,盘玩几日就知道是什么玩意了。
   古玉的沁色经过盘玩之后会有不同的变化,一段时间不盘玩,沁色又会慢慢的发生变化。这是仿古玉所不具备的特征,也是任何先进的技术和高超的技艺做不来的。
   盘玉的体会和感受要用文字表达还真有点不容易,表达不准确怕误导了藏友们,要想表达准确真要下一番功夫才行,再说了有些体会只能意会,很难言传,还真说不出个所以然。玩久了你就知道什么是心领神会说不出了,全凭感觉去领会。
   在古玩市场上,你看到那些能说出个一二三四五的人,说得头头是道的人,基本上都是买假货的业余的土“专家”,还处在收藏的初级阶段,看了几本书,熟记了几条所谓的鉴定要点要领还有什么秘诀秘招之类东西,开始跑到古玩市场显派自己了。生怕藏友们小瞧了他,忽视了他的存在。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感觉,还没吃够亏上够当,还没有成熟,现在看了几本书就觉得自己吃胖了,成为专家了。
   当然大多数藏友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包括我在内,等到成熟了,有了经验了,在古玩市场上只用眼用心了,嘴巴就像贴了封条似的玩起了深存。


                          “望闻问切”识古玉


     中医看病的“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段用来鉴识古玉和其它古董是再好不过的了。“望闻问切”给人看病和鉴识古董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用,早前很是牢记“望闻问切”四个字到古玩市场寻找自己喜爱的古玉,时日已久,对新旧,真假有了认识之后,也是对这四个字有了出手就用的境界,记住了“望闻问切”的神,而忘记了“望闻问切”这四个字的形。

       取其意忘其形,是我一直主张的,不然就会束缚我们的手脚,难以发展。就像中国改革开放前,取的是马列主义的形,结果经济很难发展,改革开放后取的是意,也就是精髓,结果不仅发展了,而且还相当的快。让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到。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挽救了社会主义,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功挽救了资本主义。这就是形和意的区别所在,取其形,照搬照套,机械,是自我毁灭;取其意,是灵活运用,不断发展自己。


       扯大了。本来我已经忘记了“望闻问切”这四个字,前几天和一位网友讨论时“弹子去来今”在他的文章里提到了这四个字,启发了我想写写望闻问切识古董的想法。想了一想就先写写识古玉吧。


       望!在古玩市场第一步就是“望”,真真假假的古董,成千上万,你能望到自己喜欢的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远观其形,近观其工,细观其质”,讲的就是望。

      望器形,望神韵,望工艺,望质底;古物形好仿神不好仿,说到神韵,想起到朱元璋父母的皇陵,甬道两旁的石雕像,因为缺了几个,国家出资请青岛的石雕大师仿做,形似,而神和原有的相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根本不能相比,也许是现在的石雕大师没有压力,雕坏了打磨一下从头再来,过去不行,特别是给皇上的老子娘的皇陵雕石像,雕坏了不是杀你全家就是灭你九族,石雕大师们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更投入了全身心精力雕刻。

      所以过去的雕件都凝聚着雕工们的心力和神韵,有一位玉雕大师说的好;前二十年是用工去雕,又二十年是用心去雕,后二十年是用神去雕。用神去雕,自然是出神入画。

       现在的仿古做旧的作品,大都是师傅画好草图,打工崽打工妹比葫芦画瓢,又是记件的,谈何神韵和工艺。


      “闻”!自然是用鼻子闻土香味,闻墓葬味,也闻硫酸味,油炸味和火烧的味。凡是出土的又是受沁的玉器,都有土香味或墓葬味,开水煮,清水泡也很难除去,再不然用食品袋将清洗干净的出土的玉装起来,扎紧食品袋,一周后打开,土香味或墓葬味会更浓。仿古作旧的则是化学味更浓。


      硫酸腐蚀的玉虽然经过碱性物进行了中和,但没有土香味和墓葬味,也有的中和后用墓葬土包住仿古品放在微波炉和恒温箱里进行处理,但时日已久或用热水一烫和清水一泡,用一句时髦的广告用语“一洗了之”。


      “问”!首先是问自己,问自己懂多少,问自己这块玉器工艺如何,质地如何,神韵如何,沁色如何,值不值得作旧,需不需要作旧;然后再去问问那些藏友们,听听他们的意见,从中得到一点启发,拓宽个人的视野,不要听到不入耳的话马上就恼火,从此你就很难进步,也就成了人们心目中自以为是的家伙,没有人在会给你提看法。


      “切”!是细微的鉴别,不仅要从工艺,也要从神韵和沁色入手,还要佩戴在身上,经常地盘玩,时日已久,古玉器的任何先进的手段都做不出来的特征和特点也就了然与胸,也就盘玩出来。切就是多接触,多了解,就像对待人一样,接触多了也就了熟悉了,也就了解了。


     古物 是过去的生活,比现在的生活要单纯得多,你能了解几件古物,却不敢说能了解了一个人。如果要象认识人熟悉人那样去认识熟悉古董,你也就成功了。

老玉,新玉,仿古玉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玉器雕刻从来没有间断过,即使玉器萧条的南北朝时期,也没有间断过。所以说中国的玉文化是瓷器,青铜器,字画文化都不好比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玉文化一直是萧条低迷,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瓷器毁了,可以再烧;青铜器可以再做,字画可以再画。玉器不能再生,却不如那么些可以再生的东西。这就是中国的人的幽默,把可以再生的当宝贝,把不能再生的当垃圾,把间断的文化当希罕,把完整的文化不当回事。

       国人怎么了?你们稍微注意一下,国家的“国”字也是一块玉围起来的,玉皇大帝也是“玉”字在前,无物好比。亭亭玉立,玉体,玉肤,玉树凌风,玉人何处教吹萧,世上最美好的词,最高超的词都被玉字占用,围困一块玉就是一个国家。这样美好的玉,国人却不当回事,反而把到了汉朝就没有了的青铜器,宋朝才发明创造出来的瓷器,一见水就毁于一旦的字画当宝贝。这就是中国人的幽默,把周正龙的假老虎当宝贝,在媒体大势炒作,把东北动物园里的真老虎活活饿死,还不让记者报道。

        说到玉器,收藏玉的藏友肯定知道杨伯达,周南泉,古方,还有北大的李谚君和草根专家王敬之,这几个人都出了书,有的还是著作等身,对他们的书的质量如何,我不好去评说,因为我也结合个人的收藏体会写过一本,后来见他们以及一些书本专家们相继出版发行了一大堆鉴赏玉器的书籍,我也就放弃了出版发行的念头。

      我知道写书不容易,出版发行更不容易,得到好评,流传下去受到后人的爱戴更是相当的不容易,所以对任何人的书我很少评论。还是让后人和时间去考验评价吧。一本书的好与不好,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见解。就象当年张艺谋的电影《红高梁》,国内视为垃圾,国外获大奖一样,看你从哪个角度欣赏。

       当然了,书本是书本,在古玩市场上最忌讳书本知识大于实战经验,不信你把这几人的写的书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背下来看看,到了古玩市场你是第一个买假货的。再不信可以让这几个写书的到古玩市场练练眼力,捡捡漏,买假货的肯定是这几个写书的。在古玩市场,真货假货并不认你是什么写书还是不写书,眼力不行,写在多的书也没有用.为什么一些写书的专家和博物馆里的所谓的专家不敢到古玩市场上考古,怕的是丢不起这个人,更怕的是丢掉自己的吃饭的家伙.还说大话从来不到古玩市场,都是假东西,从来不到市场,又怎么知道都是假东西,天才的博物馆里工作的专家.

       在古玩市场,的确是讲感觉,老玉,新玉,仿古玉,看到以后,感觉不对的就是不对.虽然经一段时间认识了解,再认识再了解,它仍旧还是不对.也许这是一个人的悟性在作怪.老玉会说话的神采始终感染着你.新玉,仿古玉看着就是别扭.不管他们仿的如何高超,那种几千年的苍老的感觉就是没有.就象小伙子扮演老头,怎么也扮不象一样.

                           出油的古玉
    古玉出油,不是内行的人可能很不理解,以为古玉怎么回出油,不是胡说八道就是在忽悠人.事实上真古玉确实出油,当然不是你放那不动就会出油.而是经洗刷干净之后,盘玩几周之后就会有出油现象,你把它再洗干净,再盘玩一时,又会有出油现象.新玉和仿古做旧的玉就没有这种现象.
    新玉经过盘玩玉质好的,比如和田玉,会显的温蕴,籽料经过盘玩和出油的古玉差不多,其它玉质差的经过盘玩只有光亮,仿古做旧的玉怎么盘玩都是干巴巴的.虽然经过汗水和手上的脏物弄的油腻腻的,热水一洗,刷子一刷,还是干巴巴的.
    至于老提油,不管你怎么折腾,总是油汪汪的和老玉盘玩出来的油蕴有天差地别.市场上也有老料新雕的玉器,盘玩后也有出油现象,但是这种玉器从雕功上就能鉴别,因为雕功破坏了老玉的皮色和沁色.再说了,老功和新功有着很大的差别.只要用心就能鉴别出老功和新功的区别所在. 
    这是经过多次吃亏上当的体会,不想交学费和怕吃亏上当是很难有的体会.当然,也有悟性相当高的人例外.
    昨天在古玩市场炼眼力,带着我盘玩已久的良渚时期的玉鱼串,目的想听听市场上的业余专家的看法.听听他们的不同的意见,也好开拓一下个人的思路.果然一圈没有走下来,就有不少业余专家从不同的角度都给予了不同的评价.
    好在我是一个有定力的藏友,多年来在古玩市场上练就了捡了漏也不喜笑颜开,上了当也不愁眉苦脸.捡漏,有了收获;上当,长了知识,我也曾经说过,藏友们要有近似麻木不仁的心态,对任何意见都能听的进去,最后把它消化吸收掉,成为自己的.赞颂的,指责的,批评的,不一而足,让我从中学到不少知识.
最后在两位比较熟悉的摊主面前坐下,闲聊片刻,拿出玉鱼串,两位看了半天,小心的又试探性的说,怎么这么油,不对头吧?
    我很不以为然的告诉两位摊主说,出油可能就对了.摊主问我为什么?我告诉摊主,回家把他和自己的儿子拉到一块,照照镜子,看看谁脸上油多,自然是你们两个半截老头脸上油光光的,你们再用洗面奶,把自个和儿子的脸洗干净,过一会看谁脸上先出油.这就是老和少,新和旧的区别所在.
    两位听后目瞪口呆,半晌才醒悟过来.一家伙抱着我,激动的说我讲的太实在了.

    这就是”悟”,藏友一但悟出了道理,就敢在古玩市场上下手.再说了,古玉盘玩出油,是任何先进技术和手段做不出来的.就象唐三彩一样,老的放一段时间就会冒白灰,新的做旧的则不会有这种现象.因此藏友们一定要多琢磨,时日已久也就琢磨出个中道理。

玉器收藏鉴识理念


   

      关于玉的文章读过不少,关于玉的故事也听过不少,关于玉的传说那就更为离奇,从和氏璧开始,因玉而发生的喜剧和悲剧不计其数,秦王要用十五城换和氏璧,刘邦用几块玉摆脱鸿门宴的困境.小时侯见人戴块玉,心里很是羡慕,长大了无意之中和玉结下了比解之缘.从和田玉的籽料山料到明清玉器的摆件佩件把件再到高古玉,无不收藏到手,当然有真也有假,真真假家,假假真真,以假当真,以真当假应有尽有,真正的学问就是在这真假难辨摸索中不断长进.鉴别真假也是在这吃亏上当中有所突破.玉是大王口袋里的东西,王字中间加一点便成了玉,只有大王口袋里的东西才能是玉.在中国,最美好的词汇,最重要的字都给了玉.把一块玉围起来就是一个国家,国家中最重要的是玉玺.皇帝下圣旨如果不盖上玉玺,就不能算数,就是假传圣旨,不是杀你全家就是灭你九簇.这就是玉的威力.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玉文化最为源远流长,没有那一种文化能和玉文化系统化,从不间断化比美.不管是青铜器,瓷器,字画都比不了.虽然玉器的价格一直低迷,比不了青铜器,也比不上瓷器,更比不上字画,但是和玉器比起来青铜器只能算孙子,瓷器和字画连孙子都算不上.一但玉器翻身,价格会一路标升,超过青铜器瓷器和玉器,主要是玉养人,人也养玉,随身携带,把玩都很方便,这是青铜器瓷器字画不具备的先决条件.
     把玩青铜器弄一手一身锈,可能还有毒,把玩瓷器,一不小心划破皮肉,字画更不能把玩了,你天天拿着字画,别人肯定以为你脑子出了毛病.只有玉器,你戴在身上拿在手里不仅健身,还有不少人羡慕你.这就是玉器的魅力.可是在中国,在古玩市场,在拍卖会上,玉器的价格一直低迷,这不仅仅是国家有关条文限制,更主要的是玉器造假泛滥,在古玩市场上只要你出手,不是买到鎏璃就是买到做旧的.害的一些人谈玉色变,宁愿不买也不下手.造成玉器价格低迷又低迷.
    实际收藏玉器和收藏其他类藏品一样,熟悉了也就了解十之八九了.越是怕上当,越是不敢出手的人,就很难进入玉器收藏领域,享受不到玉器收藏的乐趣.关于玉器收藏鉴识的书籍很多很多,如果不进入实战,不吃亏上当,你看再多的书也没有用.在古玩市场上经常有人说,看不懂的他不买.说的让人哭笑不得,世上有多少东西你都能看懂?越是看不懂的越是要买,买的不是藏品而是收藏鉴别知识.只要价格合理,上次当又怕什么.起初的上当,就是为以后的捡漏打基础.很多人看似很精明,只会不懂装懂,侃侃而谈,连最起码的道理也理不清.不能不说是悲哀.
     当然了,对玉器收藏我也是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也在不断的吃亏上当.我的收藏理念是吃亏上当,总结经验教训,再吃亏上当,再总结经验教训,少吃亏上当,继续总结经验教训.没有人具备百分之百的鉴别眼力,也没有人在收藏过程中不吃亏上当.除非他是百分之百的牛皮.

               古玉痕迹辨识

         古玉痕迹学是考古鉴宝专家们没有学过的,收藏家们也没有学过,我更是没有学过,也就是在收藏中摸索实践掌握一点。初入古玩市场收藏的时候,几位既收藏又做买卖的,也就是以藏养藏的老藏友们曾经忽悠过我好几次,开始有点一头雾水,时间久了也就闹明白了。过去我喊他们老师,虚心的向他们学习;现在他们喊我“老大”,拿出来的让人难以理解的古董,让我琢磨琢磨,也就能给指出对在那,不对在那,令老藏友们很是是佩服。

也许是从内心里佩服我收藏古董的眼力和胆识,不少老藏友们喊起我“老大”来了。这个老大不是黑社会那个老大,这个老大是收藏智慧的较量,慧眼识宝的较量;古物判断能力的较量的结果。是藏友们从内心里的呼喊。喊归喊,有时我还拿他们当初忽悠我的事取笑他们一二,逗逗乐。

古玉有磨制工、雕琢的工、拓具工、机器工、电脑工、以及微波振荡,当初刚入古玩市场收藏时,连四大名玉都分不清,不用说这个工那个工了,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多鉴宝书籍看,不像样的古玩市场,朦朦胧胧的几个收藏的“爱好”者,周末了混迹在市场,也就朦朦胧胧的增长了实践知识,对玉都不懂的人,还能闹懂玉器的雕工吗。当初收藏也真的有点稀里糊涂上了贼船,只觉得新鲜好玩,久了也就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一步一步的有序发展。

几位最早入市又收藏又做买卖的老藏友们,生怕我们初入古玩市场的新手学到了知识,不再从他们手里买古董,今天说这个工是老玉器的工,明天又说那个工是老玉的工,好在“老大”也不是笨蛋,拿颗好烟,请教一件玉器的工和年份,不管真假先记在心中,过一段时间再请教一次,说谎的人上午说了下午就忘记,又何况过了好长一段时间,胡说八道的人早就忘了自己过去说了些什么,采取这样的方法,那几年从一些老藏友们那里学到不少实战东西,至今还感谢他们,虽然他们曾经不断的忽悠我,我也能理解他们,目的是想多赚几个钱,养活自己也养活老婆和孩子,也许还有情人,人生一世都不容易,大家都能互相理解,也就万岁,万万岁了

现在这些老藏友们很是希望花十倍甚至几十倍的价钱将当年卖给我的玉器买回去,“老大”也就一句话:不要了,当初多少钱买的现在仍旧多少钱卖给老藏友们;留着,就不会再出手了,让老藏友们很是感动。

实际辨识古玉痕迹,也就是古旧痕迹和工艺痕迹。

古旧的痕迹就像我们人的皮肤一样,老人的皮肤肯定比小孩的皮肤文章多得多,斑斑点点,沟沟壑壑,邹邹巴巴,不少地方还有龟裂,这就是老旧的痕迹,是任何人用任何先进的技术做不来,也除不掉的。能读懂老人皮肤的藏友们,就有可能读懂古玉的老旧的痕迹,一件老旧的古玉,不管怎样熟旧如新,只要细心审察,还是能从它身上找到这样那样古旧的蛛丝马迹。有的人咋一看很年轻,只要你留神观察,就发现已过花甲。

鉴别一件古玉器也就像我们审查自己小时候、青壮年、老年的皮肤的变化一样,明清玉器,唐宋元玉器,高古玉器,都有几百年几千年的老旧的痕迹,接触多了也就了解了。一个连经常接触的人的年龄段都分不清,也看不出来的人,就很难玩好收藏。就像我批评古玩市场上的一店主,连自己常用的开柜台的钥匙都分不清那个对那个,还要找半天,你还能辨别出古董文物吗。

做旧的古玉和真正的古玉的老旧痕迹是有着根本和自然的区别的。就像很高明的化妆师在春晚联欢会上把演员蔡明化妆成老头,很快就被观众看出来的根源在哪里,就是两个字“熟悉”。熟悉了真假立辨。

工艺痕迹,有打磨工、雕刻工、拓具工、机械工、电脑工、还有现在的微波震荡,老玉器必须具有前面三种工艺痕迹的一种,但是有前面三种工艺痕迹的不一定就是老玉器。工艺痕迹是辨别新老玉器方法之一,过去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说,古玉都是古人千刀万刀雕琢出来的,雕琢出来的痕迹都是遒劲有力,不同于现在的机械工,特别是拿在手里的机械工的雕琢,没有规律可循,让人看着有点乱,也没有老工的力度。

手工雕琢的痕迹,沟底和沟壁的痕迹是平行的,不同于高速旋转的机械工,痕迹难以平行。只要多观察古玉的痕迹,从可能的常理上去分析会怎样发生,怎样区别高速旋转的机械工,也就掌握了辨别古玉器的方法之一。只要不是自以为是的藏友,也不是太过自信的收藏家,就能很快掌握辨别古物的要领,因为沧桑的岁月是人力所不能为的。




                   做旧的“古玉”



        古玩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做旧的“古玉”,做旧的水平也逐步进入高科技,吃了亏上了当的藏友们,现在见了古玉就有点条件反射,怯生生的不敢下手,即使是一件真正的古玉,心里也还是不断的犯嘀咕,不敢相信现在古玩市场还有真的家伙存在,时常的错过了捡漏的大好机会。虽说古玩市场假货成堆,但是一万个里面有时还是能碰到一两件真的古董,这就要看你有没有眼力和胆识了。有眼力,别人不能认识你能认识,有胆量,别人不敢买的你敢买,有了这两点,就有捡漏的可能。当然,上当的可能性也还是存在的,上当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怕上当,也就失去了捡漏的大好机会。



仿古玉的做旧不外乎有三种类型;

    一是;老玉新工,用几百年几千年的老旧的废弃的旧玉料,随型雕就,这一类的老玉新工,大都是薄意雕和浅浮雕的多,很少甚至很难见到高浮雕和圆雕及镂空雕的玉器件。因为高浮雕、圆雕、镂空雕很容易把老玉原有的沁色和多年的老旧感破坏掉,让内行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老玉新雕。辨识的方法主要是从沁色纹理的破坏和玉器雕工和纹饰的沟槽中的沁蚀和沁点入手,新工就没有沁蚀和沁点,更没有老旧感和在土中形成自然沁色。

    二是打磨前的做旧,未经过打磨抛光的玉器毛坯,最容易做旧,毛坯的表面比较容易被酸蚀,被油炸,被火烧,做旧的玉器好似受了水沁,也好似受了黑漆古,更好似鸡骨白,再经过打磨、抛光,冒充半熟坑玉器上市坑人,刚开始异常厉害。坑了不少喜欢用开水泡玉,再看看是否出灰的收藏家。做旧后的古玉再用碱进行综合,消去酸味,再经过墓葬土泡养,或者用微波炉,恒温箱进行处理后,即使用热水过灰也没有多少酸碱味。不过用化学药剂处理做旧的玉器,总是有化学药剂气味的,需要对玉器进行热处理后,用食用塑料袋包好,放上一段时间后打开,再闻其味,也就明白了是做旧的还是真正的古玉了。




三是玉器打磨后的做旧,玉器打磨后的做旧难度要高一些,但是仍旧少不了用酸溶液浸泡玉器仿品,再做出天窗和沁点及沁蚀的自然差异,再用强酸泡出深浅白灰皮后,再用高锰酸钾、硫化汞等化学颜料进行沁色做旧,有电击法,加热法,总之是一项比较隐秘的技术活,一般人很难了解内中就里。

但是做旧的玉就是做旧的玉,毕竟是经过加热处理和化学处理的,与在漫长岁月中自然形成的老旧现象是不一样的。有些作旧虽然很难辨识,但是接触多了也就明白了真的是什么样,假的又是什么样,除了辨工辩沁,还有最简单最实用的辨识方法,就是用热水将藏品清洗处理后,泡在清水里约一周左右,真正的老玉就会吐沁,拿在手里就像抓到泥鳅一样,老玉新工也有这种感觉,做旧的玉就没有这种现象,老玉水中吐沁的特征是任何先进的技术做不出来的,也不同于玉石在水中泡久了的那种滑不溜秋的现象。

现在的酸碱做旧,在气味处理上可能已过关,就象现在的“一滴香”一样,要什么气味的就能做出什么气味的,但是真正的土香味和墓葬味,无论怎样清理之后,放他几个月,甚至几年,只要你清理仍旧还有土香味或则墓葬味。

收藏古玉关键是要用心用脑去想,经常的琢磨,时间久了你也就琢磨出鉴别的道道了。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的琢磨,认真地想一想,也就明白了。



                失落的国宝

中国文化的源头也许只能从古玉的器形上能读得到,只是我们现在还读不懂,研究玉的人只是研究玉,没有从中国的文化氛围去,也许思路对了就会有新的发现,对中国的古老的文化的研究就会有所突破。藏家们虽然也知道古玉资源稀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含量丰富,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经济价值,但是却很少人问津,不少藏友对唐以前的古玉很少出手收藏,唐朝以后的只要是开门的玉器就有很多人收藏,也许是高古玉很难有藏友们认同,即使你手中有红山古玉和良渚古玉的珍品,而且是千真万确的珍品,也难有人认同,让不少藏友心寒而住手。

在国内玉器拍卖专场中,基本上也都是清一色的明清件,特别是清朝的玉器最受追捧,难见高古玉闪亮登场,不仅仅是国内高古玉拍卖市场没有放开,而是拍卖的鉴定专家也不敢对高古玉进行正确的判断,一怕走眼拍错藏品,影响拍卖的声誉,断了拍卖的财路,也断了自己的财路;二是怕即使拍卖的是货真价实的真品,买主买回家也会多方请人进行鉴定,要是有几个自以为是的二把刀“专家”胡批乱砍一通,不仅让买主闹心,也让拍卖闹心。所以拍卖一见到高古玉就会以各种理由婉拒。主要还是一个“怕”字,一怕政府找麻烦,现在政府对古玩市场采取的是真只眼闭只眼,万一哪天闭着的眼不闭了,睁开了,麻烦就有了;二怕高古玉的真假难有权威的机构进行定论,专家们是各有各的说法,谁也不服气别人的判断,一件真家伙,十个专家就有十种说法,还是不找这个麻烦的好。


虽然藏友们都知道高古玉不仅沁润着古代文化的精髓,而且非常的稀少,也不可能再生,不仅历史久远,还是神权王权专用之物,充满着神秘的色彩,玉琮.玉圭.玉璋.玉璧.玉璜,是王权的象征,也是祭天礼地的祥瑞之物,蕴含了宗教、神权、政权、祭祀、图腾、吉瑞等诸多丰富的古代文化内涵,很难有人研究清楚,理解明白。又加上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域玉文化流派甚多,东北的兴隆洼.红山文化;东南的良渚和林家滩;西部的齐家文化,东部和中部的大汶口和龙山文化,不已而足。这些文化的内涵也真的让人难以研究明白,不深入的研究各地玉文化,真正领悟各地玉文化精髓,也真很难有最有权威的话语权。

这些年无论是在拍卖会,还是在古玩市场,还是在藏友之间,高古玉很难成交,想收藏高古玉的藏友们异常的警惕,绝不敢轻易出手,一出手就会想到各地的做旧和高仿,就像前些年一卖商品就想到是不是温州的假货一样。


   
国家的文物政策也是影响高古玉流通的一个重要瓶颈,虽然如此在民间收藏中高古玉的流通是客观存在的,遗憾的是这种私下交易没有保证,对买卖双方都非常困扰。另外高古玉定价弹性幅度非常大,主要是高古玉在古代都是就地取材,很少采用和田玉,一些藏友者虽然喜欢收藏高古玉,一是无法解决可靠的技术鉴定;二是市场难以流通。不少人将投资重心逐渐转向明清时期的和田白玉件,所以在藏友们之中也就出现了“白痴一族”和“仔料一族”,简单到以白为美,以仔料为贵,在玉器收藏领域出现了“老玉卖不过新玉,新玉卖不过原石”的奇怪现象。而真正有多种价值的高古玉却成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失落的让人痛心。


                国宝都不能少的


     国宝都不能少的东西是玉,国中有玉,宝中也有玉,如果把玉字拿掉,国不成国,宝也就没有了。

玉器在拍卖会上虽然处于低迷的局面,而在古玩市场和各大商店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人们的生活中更是不可缺少,只要你注意,大街小巷的男男女女,老少爷们和祖国的花朵,也都经常佩带一块玉,不管是什么玉,甚至有的把玻璃也当成了玉,但是人家仍旧很有兴趣的带在身上,寄托着一片美好和希望。



玉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源头,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化身,更是中华民族图腾的象征,玉器的精神和内涵在中国是高于一切的,越是古老的玉越是能体现它的本意,因为古玉是古代人的呼唤和心灵的反映,承载着古人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情。也让现代人感受到古玉穿越千年时空的美妙!


在中国无玉不成宝 ,无玉不成国,国宝离开了玉也就什么都不是的了。玉就是国宝,国宝就是玉。国字有玉,宝字也有玉,把玉拿掉,国不成国,宝也不成宝。中国最重要的字都是用“玉”组成。


在收藏的四大类中玉排在最后,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只要你注意,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见到有人佩戴着玉。人人都爱玉、敬玉、崇玉,这种意识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地步,在艺术品交易中,玉器是最受尊崇的艺术品种。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以后,一些藏有开始涉足古玉的收藏。现在人们的理财观念也有了变化,不死守存钱保值的单一信条,“黄金有价玉无价”,已是深入人心。


古玉器是最古老的收藏品,也是最古老的最有连续性的文化遗产,是青铜器,瓷器,字画不好比的。青铜器是古玉的后代,商周时期是发展的高峰期,战国后期走下坡路,到了汉代以后就绝子绝孙,消失了;宋以前大都是陶器,有历史研究价值,经济价值不能和其他类藏品好比,宋代开始有影青瓷,元明清得到发展,高仿瓷让鉴宝专家望而却步,到过景德镇看过高仿瓷的有良心专家,就不再给人做瓷器鉴定;字画连王羲之的都传不下,别人的就不用说了。再说了收藏字画,一到梅雨季节就让人头疼,一不小心就会霉烂,几百万几千万就这样烂掉了。现代的字画炒作得太离谱,泡沫艺术,泡沫价值,还有泡沫画家,没做几幅画就吹得让人头晕。


古玉有如一坛老酒,越放越醇香,文化魅力一直吸引着对传统文化爱好的藏友和藏家。“千金易得,美玉难求”,玉是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高古玉,朴素无华蕴含着古代文化和远古文明气息,历经数千年的更替,能流传下来的已经十分有限,现在就连玉料也将日渐枯竭。物以稀为贵,青铜器国家禁止流通,瓷器仿的让专家都难以辨认,字画,画家不死一直画个不停,也只有古玉才能笑傲江湖,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