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形容勤奋的四个字:正见与正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55:32



正见与正行

 

◎一切法都在变化中,有衰败,令人不安,因此而有忧恼,此是苦的本意。

 

◎凡夫得失心重,即使拥有一切,但喜悦的后面,即是忧虑──怕失去所得,缺乏安全、安稳的感受。

所以佛陀说苦,不是消极的态度,是要众生认识人生的事实真相,进一步去找出原因,消除苦恼。

 

◎凡是因缘所生,本性毕竟空寂。

 

◎诸法的本体自性不可得,但并不是否定因缘的作用。

 

◎要以不执著、不贪著的心境修福修慧。

 

◎把握流转缘起的原因,于是控制他、转变他。

此流转中的缘起法,其性本空,无实体性。

 

◎在十二因缘中所说的‘爱’,是指以自我为中心与自我利益为主的感情作用,而不同于以慈悲心为主的大爱。

 

◎佛陀教诫弟子要‘守护根门’。

在根境相触时,如有智慧的观照,就称为‘明相应触’,那就能从此透出,截断十二缘起的连锁。

 

◎没有智慧以外的真理,也没有真理以外的智慧;一切法的自性均是不可得。

菩萨依智慧行──悟空理,修中道行──远离一切颠倒梦想,消除身心、自我、物我间的种种错误,即拔除了苦的根本,不怖于生死。

 

◎佛教戒律的特色,是道德的感化与法律的制裁,两者统一起来。

是在充满道德精神的感化之下,有一种法律制裁的限制。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一般人有三种挂碍:

(1)对身的挂碍。

学佛并不是保证大家不病不死,其真正目的是要消人心中的无明和执著,把痛若和烦恼之根拔掉。

(2)对名的挂碍。

好出名、好清誉均是个挂碍。‘誉之所至,谤亦随之。’例:襌师养弃婴。

(3)对情的挂碍。

喜观的挂碍,怨恨的也挂碍。佛法并不否定世间人情的重要,但盲目的感情或无智慧的感情,是烦恼之源,应设法使之升华和净化,将私爱转为慈悲。

 

◎释尊所创建的根本佛教,包含了两个内容:

(1)法。(2)律。‘尊之以法,齐之以解’,

这二者的相应协调,才是佛法的整体。

 

◎‘见和同解’──如缘起、无我、平等、大悲、自觉、觉他、救人救世等。

 

◎戒,其实是最好的环保专家,为我们预约美好的今生和来生。

 

◎真正的戒律,是用于开发自我光明的本性,人格圆成的规矩。

 

◎修行,学习一份清净心,何谓清净心呢?

打坐念佛、礼忏诵经,只是使我们得到一时的清净而已,真正的清净心,就是菩萨心,充满服务奉献的心。

 

◎‘朝念八大觉,晚诵般若经;皈依虔发愿,随息念佛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