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加盟店: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49:37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1.我坚定地认为,青少年中间发生的那些日益使社会感到不安的不良现象——酗酒、流氓行为、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等,产生这些东西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在上学时代里,他们的智力兴趣就很狭窄和空虚,而在毕业之后,这种精神生活的空虚、狭窄和局限性就更加严重起来了。现代人的生活每日每时都涉及到他的生存的最精细、最敏感的一些领域,这就要求他在这些领域里受到经常的、最细心的教育,这种教育常常是采用最精细的手段——好的书籍、音乐、美术来进行的。如果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没有坚持进行这种细致的理智的情感的教育,那么任何对于酗酒、流氓行为、违法现象的斗争手段都将无济于事。但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时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如果一个青年工人不能每天在业余时间里,面对一本好书坐上两三个小时,那我就无法设想他的精神生活是完美的。如果在青年中间出现一批热爱书籍,把读书看得比从事其他(业余)活动都更加重要的怪人,那么,那些用其他的、似乎是强有力的手段也无法对付的问题就会逐渐消失。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7 21:15 回复此发言 
2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2.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14:23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3.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4.只有像监工那样有着一颗冷酷无情的心的人,他才会在给小学生打两分的时候,心里希望不懂教育学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粗暴的惩罚办法。我建议你,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最娇嫩的花儿。它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14:56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5.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上的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象低人一等。
6.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14:57 回复此发言 
5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7.请你任何时候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8.儿童是脆弱无助的。每当我看到第一次跨进校门的儿童时,我常会联想到那刚刚开放的带点紫红色的桃花,要使这朵花结出果实,园丁要付出多少心血和劳动啊!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14:57 回复此发言 
6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9.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人的表现上,应当加以深刻思考,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
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的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14:58 回复此发言 
7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10.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这一点,在我看来,乃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最宝贵之点:使一个人想成为一个好人,想竭尽自己整个心灵的全部力量,在集体的眼里把自己树立起来,显示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完全合格的公民,诚实的劳动者,勤奋好学的思想家,不断探索的研究者,为自己的人格的尊严而感到自豪的人。这就是我们必须细心地准备的土壤。最聪明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最完善的教学方法——这一切都将化为乌有,如果我们只把希望寄托在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方法的话。我们现在必须认真考虑从根本上改革学校的全部教育工作。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14:58 回复此发言 
8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11.我的理想是:要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儿童,特别是所有的少年和男女青年)都能热烈地爱科学、爱学习和爱学校,使书籍、科学、学校和智力财富成为学生的主要爱好和主要兴趣,使少年和青年把追求智力充实的、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当作自己最重要的理想,使每一个学生在从学校毕业的时候都能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14:59 回复此发言 
9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12.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性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一个人表现自己的领域越狭窄,全体教师的关心越是局限在知识上,那么反而对知识越有害,人对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就就越冷淡,他的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中的一个领域。而偏偏在这个领域中,许多人会遇到巨大的困难和挫折。

如果人的精神生活(而且是什么样的人啊,幼小的,非常娇嫩的,在兴趣、愿望和需要上都还极其脆弱的人)仅仅被局限在这个领域里,也就是说,他只能在掌握知识上、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会有失败和困难在等待他,使他的生活变成一种痛苦。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15:00 回复此发言 
10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13.人的头脑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迹。但是这种奇迹只有在教育的影响下才会出现。这是一种长期的、单调的、非常复杂和折磨人的艰难的播种,播下的种子要过好几年才能长成幼苗。

14.不要把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堵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用形象的话来比喻: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园地,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的劳动。这块田地可以是很小的,哪怕是装着泥土的一个小箱子也行。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哪里能做到这三点,哪里就有生动的思考,使智慧得到锻炼。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15:00 回复此发言 
11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15.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愚蠢的人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教育。愚蠢的人本身不可能成为幸福的人,而且会给别人带来危害。一个人离开校门的时候,也可能有些知识没有学到,但他必须是一个聪明的人。
16.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17.教师的真正艺术就表现在他教育孩子不仅用眼睛而且用心灵观察世界。
18.刻板公式,一律化,象铁锈一样腐蚀着教育过程的精细的机体,这是最有害的现象之一。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15:01 回复此发言 
12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19.上课并不象把预先量好、裁制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我们工作的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脆的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因此,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感觉出课的发展的逻辑,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
20.所谓创造性,绝不意味着教育过程是一种不可捉摸的,服从于灵感的,不可预见的东西。恰恰相反。只有精细地预见到并且研究过教育过程的许多事实和规律性的相互依存性,才能使真正的教学能手当机立断地改变计划。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15:02 回复此发言 
13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21.而真正的幸福的根源何在呢?就在于创造,在于创造性的劳动。我们正在一年一年地接近这样的境界:使每一个人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都得到满足。人就其本性来说,不单单是一个消费者,所以,满足其生活资料的需要固然是重要的、决定性的先决条件,但它毕竟只是幸福的先决条件。而生活的真正幸福,则是在劳动中,在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中享受心爱的创造性活动。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15:02 回复此发言 
14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22.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23.从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的好东西。
24.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我们要使学生的生活中不单单只有学习,还要使学习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给学生自由时间。
25.要记住,童年时期流的每一滴汗水,顶得上成年时期许多天紧张的劳动。童年时期种的每一捧粮食,其意义好似堆积如山的金色小麦,好似肥田沃野,好似一代人的多年劳动。
26.没有对儿童的了解,就没有学校,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和教师集体。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15:03 回复此发言 
15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27.自由时间的问题,不仅是涉及教学,而且是涉及智育、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我们要使学生的生活中不单单只有学习,还要使学习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给学生自由时间。

学生的自由时间来自课堂: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自由时间。学生本身也是赢得自由时间的重要助手。知识处于何种状态——是处于能动的、积极的状态,还是处于僵化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此外,还有一个条件决定着有没有自由时间,这就是作息制度。……每天十至十二个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讲、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将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淡的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使得一个人只有学习,却没有智力生活。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15:03 回复此发言 
16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28.不要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破坏童年的情趣。给儿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说让他们有可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
29.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具备这个条件,才可能特别喜爱一门学科,才可能发挥智力的积极性。
30.在小学里学习的年代,是儿童在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身体的、审美的发展中整整的一个发展时期,这种发展是现实的事情,而不是一种空谈,这就要求儿童在今天就过着丰富的精神生活,而不只是为明天掌握知识做准备。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15:04 回复此发言 
17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3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确实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在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尊严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32.人对于创造性活动的永不停息的追求,这是借助教养和知识而变得越来越充实的一种源泉。一个人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范围越广,他在提高到教养水平的一定高度之后的眼界越宽,那么,他对自己将要从事的需要智力的、充满创造性的劳动的要求就越高。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22:52 回复此发言 
18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33.如果我们说,教师是用知识来教育人的,那么,在我看来,这一复杂的、至今尚未研究清楚的过程的实质,就在于知识能够使一个人在自己的眼光里变得高尚起来,树立他的自豪感,发展他的不可熄灭的钻研精神,教给他为合理的思想的胜利而斗争。
34.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好钻研的、创造性的、探索性的思维的人。我认为童年正是培养思维的时期,而教师是悉心地造就学生的机体和精神世界的人。关心儿童大脑的发育和强壮,使大脑这一面反映世界的镜子经常保持清晰和易感,——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正象肌肉通过体力锻炼和克服困难才能得到发育和强健一样,大脑也需要劳动和紧张才得以成长和发展。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22:55 回复此发言 
19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35.学校作为高尚的道德和文明的策源地,如果没有集体的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那是不可思议的;而个性——要是我们的理想是像卢那察尔斯基所说的那样鲜明表现个性的话(我们正是应当这样来设想教育的理想),如果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那也是不可思议的。遗憾的是,我们有时候不得不碰上这样一种乖谬的事实:学生在学习,在掌握知识,然而在实质上却没有精神生活。现在,当我们正在实现普及中等教育的时候,学校集体和个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如果一个学生的智力兴趣的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如果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以外,什么别的东西也没有,如果智力生活只局限在学习的圈子里而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一个人来说就会变成毫无吸引力的,阴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情。只有在学校里充满生机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情况下,掌握知识才能变成一种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作的事情,这种事情就是到了学生毕业参加劳动以后也还能继续下去。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22:58 回复此发言 
20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36.学校的精神生活——这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既包括激发、发展和满足各种与必修的学习没有直接联系的智力兴趣,又包括我们称之为知识的运动、知识的活用的东西(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开展积极的活动,以便在集体中进行知识的交流)。它还包括创作活动和独立的智力发展,个人才能、志向和生活目的的形成。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22:59 回复此发言 
21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37.在个性全面发展这一教育过程中,精神生活中的集体因素和个人因素的结合与和谐具有重大的意义。学校的精神生活应当是如此的多方面,以致能使每一个人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信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学校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独特性。我们认为,如果每一个学生,不能在少年时期,特别在青年早期,就在一种最能充分的表现和发挥他的天才和禀赋的活动中达到优异的成绩(当然,这里指的优异成绩是跟学生的年龄相适应的),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不够完善的。在一种创造性劳动(这是个人精神生活的实质本身)的领域里形成一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个性,——这是人生观的基础和核心,没有这一点,和谐的教育、乐观主义和对自己力量的坚强信心的形成都是不可思议的。这种人生观会对思想、想法打上特殊的印记。只有在一个年轻人由于他在某一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显示了自己,从而体验到自豪感的地方,我们才能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看到可以称之为思想的力量的东西。作为劳动的学习的实质就在于,人愿意动脑筋,他有一种想进行思考,想解决其中有许多困难的智力任务的愿望和志向。脑力劳动的欢乐——这正是一个人所能享有的东西,如果他的精神生活中充满着对自己力量的乐观的信心和自尊感的话。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22:59 回复此发言 
22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38.只有当学习是在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进行的时候,只有当集体与个人的和谐成为这种丰富性的核心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人愿意去从事的活动。个别儿童、少年和青年不愿意学习,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证据,说明学校里只有学习,而没有集体和个人的丰富多采而充实的精神生活。懒惰、散漫、希望尽快地摆脱学习负担,——这是危险的孪生子,他们的“母亲”就是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39.青年的精神志向的纯洁、高尚和无私,在自我确立时期对于知识渴求,以及师生关系中的诚挚和相互关心,这些都取决于集体的智力生活的丰富性。
40.智力、能力的发展和整个智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和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丰富。在学校里,应当让智力生活之火永不熄灭地燃烧和发光;教师和学生的智力兴趣越丰富多样,知识的最重要泉源——书籍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越珍贵,那么智力局限性、对知识抱冷淡态度的危险就会越小。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23:00 回复此发言 
23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41.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书籍对他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决定着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这一点也决定着青年人的观点和情感的形成,决定着他对自己的义务的态度。
42.儿童的脑力劳动、他在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这是他的精神生活,是他的内心世界,无视这一点就会带来可悲的后果。请记住: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当儿童心理有这股力量的时候,你就是教育能手,你就会受到儿童的敬重。而一旦这种不能以任何东西相比拟的精神力量的火花熄灭之时,你就变得无能为力了,即使有影响儿童心灵的最英明、最精细的手段,它们都会成为死的东西。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23:01 回复此发言 
24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43.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如果在教师的讲课里没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如果他掌握教材的程度只能供学生体验他所知道的那一点东西,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而在心灵没有参与到精神生活里去的地方,也就没有信念。
44.在一个集体中,应当经常感到有一种勤学好问,向往科学,钻研有趣的,引人入胜的问题和书籍的志向的脉搏在跳动。而集体的这种智力生活的源泉、指路明灯和第一个推动者仍然是教师。智力生活的存在这一事实本身,就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思想、兴趣和博学的程度。在学龄初期,教师对儿童来说,是打开事物和现象的世界的人,而在少年时期,教师就是打开思想的世界的人。
45.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的根据分数来给一个好的或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如果人的精神生活(而且是什么样的人啊,幼小的,非常娇嫩的,在兴趣、愿望和需要上都还极其脆弱的人)仅仅被局限在这个领域,也就是说,他只能在掌握知识上、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会有失败和困难在等他,使他的生活变成一种痛苦。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23:01 回复此发言 
25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46.教师就应当学会这样来指引自己学生的创造力和才能,使每一个年幼的人、每一个少年都首先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人,——我但愿一千遍地重复这一点: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才是你的学生。如果你想要每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以及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自己来,那么就请你在学校里创造、保持并不断地鼓舞这种自我教育的气氛。只要哪一个人在某一件事上得到了优异的成绩,他就应当鼓舞起另一个人,唤醒另一个人身上的那种独一无二的个性的源泉,——这是集体生活的最主要的规律性之一。
47.重要的是要由儿童自己创议来做,重要的是使儿童仔细地去观察生活,然后看出应该怎样来不断改善这种生活。这就是社会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应该避免加给儿童许多额外的负担,但是让他们做些社会工作是完全必要的。当然,社会工作不应妨碍学习,不应该妨碍儿童们的自习、功课和小组工作。
48.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23:02 回复此发言 
26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49.少年认识了许多事物和了解了许多知识,但是他并不认识和了解自己。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50.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自尊感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当你走上教育工作这个创造性的岗位时,请记住:你必须教会儿童进行脑力劳动,教会他们思考、观察、理解,从脑力劳动的成果中感觉出自己的精神力量。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23:02 回复此发言 
27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51.自我教育需要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52.只有在受教育者尊重自己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自我教育。学生对自己越是尊重,他对你在道德上的教诲与关于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的指导,就越听得进去,接受得快。如果学生缺乏自我尊重他对你的教育和规劝就会充耳不闻。
53.崇高的内心不安、纯洁高尚的心灵激动,是珍贵的财宝。这种财宝到成年时期才去开掘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的。要在少年时期去发掘、去创造这种财富。要把这种财富当作无价之宝加以爱惜、保护。
54.要在一个人的面前打开通向生活的道路,使他用英雄人物的眼光来看自己,用英勇行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做到这一点是多么不易啊!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生活的这个崇高的境界。
55.道德的自我教育——即激发起学生要当一个好人的愿望,实质上是从自豪感、自尊心、劳动的尊严感开始的,而缺少了这一点,学校、学生集体都是不可思议的事。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23:03 回复此发言 
28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56.在这个自我教育的复杂的乐队里,教师起着作曲家、指挥者和第一把小提琴手的重要作用,他是别人的技巧的主要评定者,促使人们表现自己,并且在表现自己的同时鼓舞别人。这第一个推动力就应当来自教师。
57.当自学还没有在少年的生活中占有必要的比重时,有关如何实现教学的教育性的一切争论和想法都是没有意义的。没有自学,没有为了认识和自我认识而进行的紧张的智力的意志的努力,那么教养、教学都不可能是教育性的。
58.如果学校不善于培养年轻人的理智和情感,不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学,那么任何跟酗酒、流氓行为作斗争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如果一个人在中学毕业后要么完全不懂得阅读,要么他阅读的范围只局限于一些低劣的侦探小说,那么他的内心世界就会变得粗鲁,他就会去寻求“感官刺激”,而能找到这种东西的地方,是会把一切人性的东西糟蹋殆尽的。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23:03 回复此发言 
29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59.自学有一个必备的条件,这就是个人要积累一些藏书。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到小学毕业时拥有200-250本个人藏书,个别学生有400-500本书。

60.不要把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堵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用形象的话来比喻: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园地,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的劳动。这块田地可以是很小的,哪怕是装着泥土的一个小箱子也行。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哪里能做到这三点,哪里就有生动的思考,使智慧得到锻炼。
作者:柳中校友 2009-5-18 23:04 回复此发言 
30 回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 61.教师的个性在如何塑造着学生的个性。……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学生的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
62.我们全体教师向自己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学校里不应当有任何一个毫无个性的学生,即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没有任何东西能使他激动和向往,数学公式也好,学习抒情诗也好,都带着同样冷淡态度的学生。我们努力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从入学后的最初几天起,就着迷于某一样东西,就爱上一样东西,使他能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才能,使他形成一定的生活志趣。
63.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而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能为提高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由于实施这一原则,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地发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阶段上,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