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拜年视频:网评:我们该靠什么减少民众上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9:25:06

网评:我们该靠什么减少民众上访?

2010-05-10 16:23:18 来源: 人民网(北京) 跟贴 13 条 手机看新闻

2005年5月1日,国务院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开始实施,至今已有5周年。5年来,各地各部门以贯彻实施《信访条例》为主线,制定出台了400多项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制度,有力地推动了信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推动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集中处理和解决了涉及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等方面的信访突出问题;信访形势连续5年保持了持续好转的良好态势。

随着信访工作基本制度框架的形成和完善,民众的权益不断得到维护,访民的利益诉求不断得到解决,可以说,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实施5年来,配套法规、制度的每一点向前推进都丈量着法治的进步,都见证着政府化解民众难题的努力和决心。当然,也毋庸讳言,尽管相关法制不断完善,但不代表信访工作完美无瑕,也不等于民怨全都得到了消解,不代表所有官员都能正确对待访民。

当前,我国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矛盾凸显期,各种矛盾多发、易发,同时由于矛盾未能及时化解,一些群众选择了上访。但是,面对群众诉求,一些官员麻木不仁,不是积极解决民众问题,而是采取种种手段激化矛盾。比如此前媒体报道的上千农民集体下跪事件,面对访民下跪,市长竟然闭门不出;再比如“要想见局长,先过密码门” 海南三亚综合执法局局长办公区被两道门隔开,群众感叹见领导难,想找领导,一道带密码的玻璃门挡住去路。如果官员这样对待访民,访民怎么可能满意?

更可怕的是,一些官员对待访民不仅麻木不仁,甚至冷酷无情,有时甚至采取极端手段。比如,视上访者为刁民、闹事者、添乱者、不安定因素或麻烦制造者。

事实上,老百姓上访或者找求见官员,说明他们信任政府、信任官员,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化解积怨和解决难题。官员只有加以重视,积极处理,才能顺遂民意,赢得民众理解,捍卫政府公信力。否则容易引发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从而使小事变大。中纪委原书记吴官正,在日前出版的《民贵泰山》一书中说:“要善待上访群众,群众有事不找我们,问题就严重了。”这句话颇有深意,富有现实价值。

民众为何上访?除了极少数人闹访、无理取闹之外,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自身利益确实受到了伤害,正如有官员指出,在当前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中,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的实际困难,无理取闹的只占一小部分。而访民所受到的伤害,其中主要是受到了权力的侵害。一些时候,由于基层官员互相包庇,民众无法维护自身权益,即使付诸法律仍然难以如愿。在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之际,他们不得不选择上访这条路,这就是坊间所称的信访不信法。因此,减少民众上访最直接的措施就是确保法律公正,让民众看到希望,让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此外,减少访民的根本之道在于权力安分守己,不与民争利。在一些地方,权力张牙舞爪,侵犯民众利益,让民众忿忿不平,他们出于维权的需要层层上访。中国社科院学者发布报告称,今年群体性事件发生仍然保持着多发的态势,这是因为一些地方在加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当中,积累了很多历史上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造成的民怨太深。因此,一方面积极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权力之手不再乱伸,才能使民众安居乐业,不再走上艰辛而困苦的上访路。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众是国家的基石,惟有恪守为民之责,善谋为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国家才能安宁。正确对待访民,积极解决访民的问题,并且恪守权力为公的本质,不侵犯民众利益,这应是官员的共识和行动。(王石川)

(本文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