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新大学小品视频:药中四维”附子的临床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14:03:25

 

中医精选 2011-05-26 09:08:05 阅读2 评论0   字号: 订阅

明·张介宾十分推誉附子,视为药中之“四维”。故《景岳全书》云:“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人

参、熟地为药中之良相”,而古代医家,善用附子当首推东汉·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用附

子者有20方,37条;《金匮要略》有11方,16条。而今之医家,善用附子者亦不乏其人,如祝味菊、李

可、张琪、朱良春等诸位先生。学生吸取先贤经验,尤其善用以附子为主的复方,如金匮肾气丸、真武

汤、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等,如临床辨证准确,常常效如符鼓,今不揣己之浅陋,就临床应用的

经验体会介绍如下,请同道指点。

   1.五脏之阳虚,附子皆可温补之。

   《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说,人身之阳气,如同天与日

,是机体生命之本,与摄生延年,防病祛病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生理情况下阳气是生命的动力

,在病理情况下又为抗邪之活力,附子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善温肾、脾、心、肝、

肺五脏之阳。

   然一身之阳气实根合于肾,以肾为水火之宅,肾中阴阳化合,方能构成为有益于机体之少火。所谓温

阳,首先在温补肾阳,故配肉桂、熟地、山茱萸可补肾助阳,治肾阳不足所致腰痛膝软、下半身冷感,

尺脉虚;若肾阳虚弱,不能化气行水,则小便不利或反多,临床学生擅长应常用金匮肾气丸,尤对见慢

性肾炎疗效甚佳。(炙附子7-10g、肉桂7-10g、熟地20g、山芋肉15g、山药15g、茯苓30g、泽泻15g、丹

皮15g)兼有蛋白尿者加菟丝子15-20g、金樱子15-20g、芡实15g、生晒参15g、生黄芪30g,兼有浮肿者

改肉桂为桂枝10g、加车前子30g、猪苓15g、白术15g、生黄芪30g;若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所致阳痿滑精

、宫寒不孕者,如《景岳全书》之右归丸。

附子不仅可以温阳,也可以行水,若配茯苓、白术可健脾行水,可以治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所致小便不

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体淡胖,苔白脉沉者,如《伤寒论》真武汤,临床学生将其应用于心源性水肿

、甲状腺机能低下引发的全身粘液性水肿等病,其效甚佳。若肾阳不足,寒水上凌心肺之心力衰竭,治

宜温阳化气行水法。用本方合生脉饮加葶苈子、五加皮、桂枝、丹参,自拟强心玄武汤,(人参10-15g

、麦冬15g、五味子10g、炙附子10-15g、白术20g、茯苓30g、白芍15g、丹参30g、桂枝15g、炙甘草10g

、五加皮5-10g(有患者服用呕吐,可去之)、葶苈子15g,大枣7枚、生姜15g为引,)奏效颇多。伴血

瘀者,加桃仁、红花、泽兰叶、益母草活血化瘀之品,伴痰热壅滞者,加紫苑、鱼腥草、杏仁清热化痰

利气之品,效果尤佳。服药后小便仍少者,可加泽泻、猪苓等温阳利水之品。若属脾肾阳衰甲状腺机能

低下全身粘液性水肿,本方加党参30g、桂枝15g,其效甚佳。如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所致脘腹冷痛、大

便溏泻者,如《和剂局方》附子理中汤。

附子的现代研究证实:其有效成分为去甲基乌头,强心作用可靠,有改善外周及冠脉血循环,增加心肌

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配人参可温心阳,如参附汤类效方,医

者皆之。现已有参附注射液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更有效地发挥了附子急救的作用。而若心阳衰弱,心

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治阳虚兼外感风寒者,常与麻黄、细辛同用,如《伤寒

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学生将其应用于病窦综合征和过敏性鼻炎等病,其效甚佳。若心肾阳虚,心

阳不运之病窦综合征,治宜温阳益气,和络复脉法。用本方合补中益气汤合桂枝甘草汤,自拟温阳益气

复脉汤,(炙附子10-15g、麻黄6g、细辛5g、人参10g、白术10g、黄芪30g、当归15g、陈皮10g、柴胡6g

,升麻6g,丹参30g、桂枝15g、炙甘草10g、生姜、大枣为引)奏效颇多。伴肾阳虚弱,加仙灵脾15g、

巴戟天15g;伴血瘀,加红花10g、川芎10g。若肺、脾、肾三脏阳虚,气化失职,鼻失温养所致的过敏性

鼻炎,治宜温阳固卫,宣肺疗嚏。用本方合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自拟疗嚏鼻敏汤,(炙麻黄5g,炙附

子10g,细辛5g,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0g,苍耳子15g,辛夷15g,白芷15g,炙甘草10g,生姜、大

枣)伴鼻流清涕加益智仁15g、诃子15g;伴鼻孔发痒者加徐长卿15g、藁本15g;伴鼻塞持续而重者加地

龙15g、丝瓜络15g。

此外,附子亦温肺阳及肝阳,中医术语中习惯上不称肺阳虚、肝阳虚,实际上肺气虚而有寒象者即为肺

阳虚,证见咳喘、咳痰清稀、背冷、形寒;治用附子合干姜、炙甘草。肝为刚脏,内寄相火,肝阴肝血

为本,肝阳肝气为用,肝阴肝血虽多不足之证,肝阳、肝气亦有用怯之时。其证疲惫乏力,悒悒不乐,

巅顶冷痛,胁肋、少腹隐痛,阴器冷感,脉弦缓。治宜附子合桂枝、黄芪。

   2.回阳救逆,为强心回苏要药。

   附子其性味辛热善行,能通行十二经,自上而下,出表入里,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如配伍得法则可以

发挥其多用之功能。如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之亡阳厥脱症,临床表现手足厥冷,脉沉微,冷汗淋

漓,血压下降,舌淡嫩,昏厥等症,余临床用四逆汤(人参20g、附子片30g(另包先煎)、干姜15g、甘

草15g)加龙骨20g、牡蛎20g、山茱萸肉20g,水煎隔四小时服药1次,连续服,待血压稳定后再停用西药

,继续服前方,直至病情痊愈。又如小儿吐利脱水出现四肢厥逆,口唇青,面色苍白,亡阳脱水.脉细

微。昔年余常遇此症,用人参10g、干姜5g、附子片10g、甘草10g、五味子5g、山茱萸10g。此方即四逆

加人参汤以回阳固脱,合五味子、山茱萸以敛阴,屡用屡效。该方用法即药煎好频频饮之,俟吐利止,

手足转温,血压徐徐上升即转危为安,但目前小儿病至此皆在儿科病房住院,中医已乏治疗机会,余已

不用久矣,今后如能改进剂型则可发挥中药抢救作用之特色。

   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在重用附子救治重危急症这一领

域,学生十分推崇山西李可先生。李师认为,附子有大毒古今本草已成定论,但附子为强心主将,其毒

性正是其起死回生药效之所在。当心衰垂危,病人全身功能衰竭,五脏六腑表里三离,已被重重阴寒所

困,生死存亡,系于一发之际,阳口则鲶,阳去则死。非破格重用附子纯阳之品的大辛大热之性,不以

雷霆万钧之力,不能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而挽垂绝之生命。故自创立破格救心汤(附子30-100-200g

,干姜60g,炙甘草60g,高丽参10-30g(另煎浓汁对服),山茱萸60-120g,生龙牡各30g、活磁石30g,

麝香0.5g(分次冲服))成功地治愈了千余例心衰重症,并使百余例现代医院已发病危通知书的垂死病

人起死回生。

    3.潜阳安神,为导龙入海之良法,可治失眠                                    

    潜阳安神:就是用温阳附子配伍重镇潜下磁石、龙牡,达到温阳潜降安神的目的,故又称温潜法,

这是祝味菊先生创立的。在祝氏认为,“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其为兴奋,乃虚性兴奋

也,甘凉之剂,可令小安,缓和之效也,因其小效,而频服之,则气愈怯则阳愈浮矣,此非亢阳之有余

,乃阳衰不能自秘也。大凡神经衰弱者,易于疲劳,又易于兴奋,滋阴清火之法,虽有缓解兴奋之效,

然其滋柔阴腻之性,足执贼元阳,非至善之道也。故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

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元,导龙入海,此皆古之良法。”临床学生自拟潜阳安神汤,常以附子 10-15g、磁

石30g、生牡蛎30g、龙齿30g为主药,配酸枣仁30g、半夏15g,茅术15g、黄连15g为基础方,治疗气虚阳

浮之顽固性失眠,效若桴鼓。

   4.痹证要药,慢炎有效。

   附子为痹证要药,痹证含义很广,包括西医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肩关

节周围炎等20多种疾病。在痹证的方面,学生在京进修期间曾师承“南朱北焦”之焦树德先生,后来又

深入的研究了朱良春先生的学术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风寒湿相兼为痹,其症情偏寒者,学

生常用以炙川乌配炙附子,正所谓:“附子者,附乌头而生,如子之附母,子食母气,以之得气最全。

川乌、附子合用,如母子同力,母助子温肾,子助母散寒,药力倍增”。故自拟活络祛寒除痹汤,以炙

川乌10g、炙附子10g为主药,配合甘草10g、独、羌活各15g、海、清风藤各30g、当归15g、川芎10g、桃

仁10g、红花10g、威灵仙15g、地龙15g。寒盛临床炙附子须用大剂量15~30g为益,或加草乌10g;伴风

盛走窜者加防风15g、乌蛇15g;伴湿盛加防己15g、生薏苡仁30g;若气血虚加生熟地30g、生黄芪30g、

当归15g,临床验证见效速度强于焦老师之治痹汤。风湿热痹,亦有用附子之时,常用附子配苍术、黄柏

、薏苡仁、蚕沙、忍冬藤、络石藤、清风藤、土茯苓、萆懈、老鹤草,此时附子仅须小剂量3~6g。

    汪昂《本草备要》认为“附子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

以复散失之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

在里之寒湿。”所以诸多慢性炎症,亦可用附子,如慢性阑尾炎、慢性肾炎、慢性盆腔炎、慢性支气管

炎等。临床不能因为有一个“炎”字,就不敢用附子,附子其实也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如仲景治肠痈之

薏苡附子败酱散,即已开先例。

   5.热病用附子,要见微知著。

   善热病用附子的医家当首推近代医家“祝附子”祝味菊。《内经》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无论伤寒派还是温病派,都把发热的原因归之为外邪。祝味菊先生接受了西医知识后,了解到发热

由致病微生物引起,这些微生物也可能已经存在于人体内。因为人体具有自我保护功能,可以保持不发

病,一旦发病,致病微生物并不是由表入里地传变。而恶寒发热是人体与疾病战斗的表现。他老认为,

“有机之邪,充斥环宇,飞扬太空,或混杂于食物,或到附于器皿,吾人之口腔鼻孔皮肤指爪,在有细

菌之寄迹,然而不为病邪所侵犯者,以吾人有保护机能也。”基于这种认识,祝先生用附子并不以消除

发热为主要目的,而以协助人体自然疗能为目的。临床在治疗上,常用附子配生石膏治疗高热,屡试屡

效。

虽然知道祝师是用附子来调节机体的抗病能力,但学生临床遇到高热时,仍是顾虑匆匆,不知何时用之

。近日观《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一书,实为顿悟。朱师认为,如果出现四肢厥冷、冷汗大出、脉微欲绝

、口鼻气冷而后用之,即置病人于附子、干姜的桶中,亦往往效果不佳。故提出四个标准,提醒医者见

微知著:1.舌淡润嫩胖,口渴不欲饮,或但饮热汤;2.面色苍白;3.汗出,四肢欠温;4.小便色清。虽

同时兼见高热、神昏、烦躁、脉数,亦当用附子,以振奋衰颓之阳气,避免亡阳厥脱之变。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