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合照 创意拍摄:净空法师:远离虚妄,植众德本(上、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17:24

净空法师:远离虚妄,植众德本(上)
 
 发布:wwdxk []   日期:2011-11-20 0:57:00     
 
    「又《涅槃经三十八》曰:一切恶事,虚妄为本。」这一句话说得好,说得严重!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如果我们的心是虚妄的,做什么­好事,果报都在三途。为什么?你没有能力辨别善恶,你把真正好事都看成是恶的,你把真正的恶事都会看成好的,你颠倒了!你有世智­辩聪,你很聪明,你能把假的说成真的,把真的说成假的,你有这个本事,让社会一般大众,没有真实智慧的,全都听你引导,你自己堕­落地狱,把他们也引导到三途,干的是这个事情。「是故首应远离虚妄,为止恶之本也」。我们用阿赖耶就是用的妄心,你说这桩事多可­怕!为什么修行不能成就,依着佛陀的教诲还是不能成就?因为是你用妄心,你不是用的真心,你用真心,一切成就,你用妄心,虽善也­不成就。那我们真心显不出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心显出来就是法身菩萨。十法界都用妄心,虚妄的阿赖耶,这怎么办?必须依佛­的经教。为什么?它是真的,我虽然用妄心,我依靠是真实。只有这个法子能救,放弃我自己的见解,放弃我自己的想法,一定要依佛的­教诲,佛菩萨怎么教我就怎么做,圣贤人怎么教我就怎么做。圣贤人教我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佛菩萨教我们十善业道、三皈五戒­、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处众六和。如果我们坚持这些圣贤教诲,落实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我们才能够远离虚妄,才真­正把一切不善都止住;这个止就是你有能力把它控制住,不再犯过失。是故首应远离虚妄,为止恶之本也。我们有没有教?有教,有教你­不肯学。

  这些年当中,我们深深的反省,为什么勇猛精进不能成就?就是我们修学的根本疏忽了。像种树一样,我们种的树没有根,怎么样辛苦经­营去照顾它,这个树发不出芽来,长不出枝条出来,最后我们的省察,它没根!根是什么?这些年来我们提倡儒释道的三个根,《弟子规­》没做到,《感应篇》没做到,《十善业》没做到,你就认真修行三百年还不会成就,跟今天一样。就像这棵树种下去,它永远不会发芽­,长不出枝条,长不出枝叶花果,没根!远离虚妄一定要靠《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你止恶有本。你要不从这上去扎三个­根,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名闻利养这种机缘到你面前,你马上就变心,你禁不起诱惑,你就走了。正法裡面绝对不会有虚妄夹杂在其­中,虚妄它会离开,随着你修学的功夫浅深,功夫愈深,那个对立就愈明显。古人讲的话没错,「邪不胜正」,它肯定要离开。

  正人君子永远怜悯一切迷惑苦难的众生,全心全力的帮助他们。现在这个时代,科学工具好,我们利用卫星电视、网路、光碟远程教学,­虽然不在面前,成就是一样的。在现前这个时节,如果志同道合的多,有一个大的环境很好,没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很小的小茅蓬就好­,省心省事。只要有网路,就能够利益无量的众生。在从前不一样,从前确确实实自利容易,利他困难,利他要大福报。今天利他的福报­,佛菩萨不来决定不行。为什么?魔王的福报太大了,我们没有办法跟他相比,他的势力太强了。信徒裡面也有知道的,知道也脱不了他­的范围,他的影响力太大了。所以我们自己要知道,自己要真正修福,一代、二代、三代。你看看达摩祖师到中国,缘不成熟,祖师在中­国住了一辈子传一个人,慧可,慧可也传一个人,一生也只传一个人,僧璨,传到弘忍,五代都是单传,到第六代惠能大师,缘成熟了,­才真正影响到全国,缘足了。今天佛法衰了,佛法再兴起来,肯定会兴的,要多久?至少三代,也可能到五、六代,才能够再兴旺起来。­为什么这么说?众生造的恶业太重了,佛菩萨不会来;众生福报现前,佛菩萨就来了。今天的佛法,闻到佛法的人、觉悟的人、依教奉行­的人不是没有,很多,他们真干,我们看到欢喜。他们真的觉悟了,真有慈悲心,他会教下一代,下一代再会教下一代。成熟绝对不是在­我们这一代,也不是在下一代,没那么快。我们今天尽量叫播种,种子播下去了,生根、发芽、茁壮、开花、结果。不是在我们后面的两­代,三代以后。

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二集)2011/2/15 档名:02-039-0282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9124.html) -------------------------------------------------------------------------------------------------------------------------------
净空法师:远离虚妄,植众德本(下)
 
 发布:wwdxk []   日期:2011-11-20 1:00:00     
「法藏菩萨所住是真实慧」,住真实慧,「行清淨行」,真实慧的行才是清淨行,不是真实慧哪来的清淨行,「故能远离一切虚妄」,不­会被一切虚妄所欺骗,不会被一切虚妄所干扰。而且怎么样?影响这些虚妄,做出好榜样来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佛氏门中,不捨一­人。虚妄是怎么来的?迷失了自性,有知识没有智慧。我们教学当中常常提示的,他们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所以他多诸巧见,似­是而非的这些言论也很能动人,但是他没有离开虚伪,是虚伪做了主宰,他才造罪业。他造罪业不是不知道,他也不是不知道因果,只是­深沉的迷在现前名闻利养当中,他不能自拔。他知道淨土,希望佛菩萨保佑他,他将来能生极乐世界,行吗?因果颠倒了。西方极乐世界­种子有,那就像李老师讲的,他还得要经无量劫轮迴受苦,到什么时候他才能得救?真实慧做主他就得救;虚妄做主,他永久都在搞轮迴­,虚情假意,我们今天讲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些东西做主他就不行了,念佛也不能往生。从前李老师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也只不过三、五个,万分之三、五!什么原因?用虚妄心,不能够远离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我常讲的,讲了几十年,这十六个字。你心裡还有这些东西,它障碍你往生,它破坏你念佛功德。古人讲得好­,「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用这个话来解释,大家就明白了。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这十六个字决定要彻底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动念确确实实是想着这个娑婆世界六道裡面苦难的众生,别想自己。名闻利养丝毫都不沾染,生活随缘,随缘什么都好,恆­顺众生,随喜功德。五欲六尘的享受适可而止,决定没有贪恋,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地方可以遮避风雨足矣!前面这三条能做到,­贪瞋痴慢就澹薄、澹化了,虽不能断,确实降温,对于我们念佛求生淨土就大有帮助,不再造孽了。对一切人都尊敬,看一切人都是阿弥­陀佛,好人是阿弥陀佛,坏人也是阿弥陀佛,帮助我的人是阿弥陀佛,破坏我的人还是阿弥陀佛,「生平等心,成喜悦相」,把这种分别­执着打掉。我们在这个世间时间不长,何必要计较?别人争,我们让,成全他也成全自己,成全自己的德行,成全他的欲望,好事,不是­坏事。你真正想通了,真正看明白了,自己得大自在!虚妄能够远离,然后才能够植众德本。所以底下的经文,「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你看,修善、积功、累德要依真谛,依虚妄不行!先­解释什么叫谛,「谛者,真实不虚之义」,你看跟虚妄恰恰相反,虚妄的反面就是真实。《无量寿经》讲三个真实,真实之际,那是真心­,真实智慧,真实之利,就是利益,这三种真实都是依真谛门才能成就,依真实不虚。「世间与出世间之道理,决定不虚妄者,名为谛」­,所以谛,也就是世俗人常讲的真理,这个道理决定不是虚妄的,这叫谛。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二集)2011/2/15 档名:02-039-0282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9125.html) ----------------------------------------------------------------------------------------------------------------------净空法师法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2010-3-10      1 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人,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哪个人没有过失?佛在经上教我们,别人做错事情,我们要原谅他,不要把他的过失放在心上。对于造作恶业的人、无恶不作的人,也不必去讨厌他,嫌弃他。 2 嫌弃不是教学,佛法是教育,应当怎么样?感化他,把恶人变作善人,把坏人变成好人。 3 觉悟的人决定不敢轻慢恶人,为什么?他知道世间没有恶人,也没有恶事。恶人、恶事是怎么回事情?迷失自性。什么时候那个人恢复自性,他就正常了,就跟佛菩萨没有两样。 4 所以,佛在《八大人觉经》里面告诫我们,教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人会回头的,他一回头,成佛了,将来是我们的老师,怎么可以轻慢?   
  ----------------------------------------------------------------------------------------------------------------------净空法师:清淨心里没有善恶
 发布:wwdxk []   日期:2011-12-13 13:04:00     
「真谛」,「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谓也」,一切法确实是真空。「盖诸法本空,众生不了」,众生他不了解,不明瞭。「执之为实,而生妄见」,他看错了、想错了、说错了、做错­了,这就造业。业有善恶,善得生三善道去消他的善业,造恶到三恶道去消他的恶业,要晓得清淨心裡头没有善恶,所以善恶你造了还要把它消掉。这个意思深!为什么?善恶都是染­污,它不是清淨的,清淨裡头没有善恶。所以我们经题上「清淨平等觉」,清淨裡头没有善恶,有善恶就不清淨。我们晓得三善道、三恶道全在消业障,善是业障,恶也是业障,平等­的,都不能有,障碍你的自性,障碍你的性德。那要怎么做法?看菩萨做,菩萨教一切众生,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不着相,那就中道。断恶着了断恶的相,修善着了修善的相,还是­没有办法离开。为什么?着了相就有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着相,不着相没有报。修善,没有三善道的果报;造恶,没有三恶道的果报。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六道、十法­界都是梦幻泡影,只要你真正觉悟了,它不存在。这个道理要懂!所以你不知道三谛三观,你没法子修,你怎么个修法?你懂得这个道理,觉悟了,原来事实真相是这样的。 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九五集)2011/2/21 档名:02-039-0295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1794.html)----------------------------------------------------------------------------------------------------------------------净空法师: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依报随着正报转
 发布:心源 []   日期:2011-4-23 10:18:00     
  出自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   今天世界乱,这个乱相诸位都非常明显的觉察到,而且灾变非常之多,无论在世界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重大的灾变现在新闻资讯都不报导了。为什么不报导?我们能够想像得到,怕的是大家知道之后,心里感到恐慌。为了安定眼前社会的局面,所以许许多多重大的灾难都不报导,这是我们要能够理解的。可是这些灾变怎么来的?世间人不了解其中的所以然,都把它推诿到这是自然灾害,把责任都推给自然灾害,好像与我们人不相关了,这是很大的错误。这个观念、这种心态,灾变不但不能终止,愈演愈严重,我们还有很大苦难要受。我们怎样帮助社会,把灾难化解、把灾难减轻、把灾难推迟,我们有责任、我们有使命,那就是认真学佛,认真修行。   佛告诉我们,尽虚空遍法界跟我们自己是一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讲这么一桩事情。这个世界怎么形成的?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有情有想就变现有情世间,九法界有情世间;无情无想就变成器世间,法相唯识里面讲得详细、讲得透彻。有情世间是阿赖耶的见分所变的,无情的世界是阿赖耶的相分变现的,见相同源,同一个自证分,怎么能说没有关系?佛在大经上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它才同得起来。它要不是这么一个关系,它怎么个同法?   佛又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心想生;既然从心想生,这个心想是个主宰。楞严会上佛说得更清楚、更明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就说明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什么?正报是心、正报是念头。我们常说,我们的容貌随著你念头转,我们的体质随著你念头转,我们生活环境也随念头转。你的心好,你的相貌当然就好,你身体就好,你居住的环境也好,是心转境界,不是境界转心。今天,佛在经上常讲颠倒,什么颠倒?世间人都被环境转了,世间人心被环境转了。现在世间的灾变推卸到这是自然灾害,与人不相干,这就是心被境转,这是大错误。   我们看看古代,你看看历史,古代如果社会上有重大的灾变,这些帝王、大臣、地方的领导,像现在的县市长,地方上的领导,他们都斋戒沐浴、减膳;平常吃饭,像皇帝吃饭,诸位也许有些不晓得,皇帝吃饭桌上一定是一百道菜,不管他吃不吃,一定是一百道菜,不能少的。减膳是什么?减一半。真正是反省思过,大赦天下,多做好事,希望能够回转天心。回转天心,实际上就是希望心地善良,能够改变环境,能够消弭劫难。从前人他知道这么做,现在人不知道,现在人认为与我不相干,以前人知道。儒家知道、道家知道、佛家知道,我们知道,要从我们本身做起。   所以一定要晓得,世间的劫难谁有责任?我有责任,我没修得好,我没做得好。今天佛教被社会大众误会,我们能不能怪人?不能怪人。为什么不能怪人?我们出家人没做个好样子。世间人受这么大的苦,遭这么大的难,谁造成的?我造成的。我不善,我的心不善、行不善、言不善,所以惹来这么多人遭受苦难。今天看到这个劫难,我要反省,我有大过失,我有重罪,我要忏悔。我们学佛人都有这个觉悟,佛教怎么会不兴旺?社会大众怎么会不接受?人人都能够存好心、行善事,劫难就化解了。这个劫是心劫,根源是心劫,不是别的。我们今天读这段经文,就应当深深反省,佛在这段经文里面,把因与果都说明白了。言语虽然不多,真是言简意赅,无论是对事、对理,都说得非常究竟圆满。   ……   经上常讲依报随著正报转,我们的身严格来讲,是最贴切的第一个依报,所以说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我们的六根随心转。心地清净,六根里面的细胞,微细胞它就起变化,变化到完全符合自然的标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7/68491.html)----------------------------------------------------------------------------------------------------------------------净空法师:在家烦恼多,想离开现实的生活环境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1-19 7:09:00    阅读:3153   收藏
 
问题: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有的同修总觉得在家烦恼多,想离开现实的生活环境,找个清静地方修行。我们觉得烦恼和清净都在心里,心念转变,烦恼即菩提,请老法师宣讲这个道理。  答:这个道理两个小时也讲不完,其实不用讲,你们已经懂得了。为什么?确确实实烦恼跟清净心是一不是二。觉了,烦恼就转变成菩提;迷了,菩提就转变成烦恼,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所以经教里常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这是事实真相,问题就是你能不能转过来!境界现前的时候,你能不能不生烦恼?尤其是逆境,逆境现前,如果生烦恼,那就堕落了,你是轮回心现前,你造轮回业;如果境界现前,你不生烦恼,你还能保持着清净、平等,那你就是佛菩萨,你就超越六道,你就超越生死了,总在自己一念之间。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里面几乎天天都在讲,《金刚经》上的教诲,要常常念,要记在心里。  。。。。。小小风动,自己无名火就上来了,这叫大错特错,那是自己糟蹋自己,自己在作贱自己。    所以,这个道理你真正要懂得了,人只有自己作贱自己是真的,其它任何人想作贱你,不可能,没这个事情。别人侮辱你、毁谤你、陷害你,你能够无动于衷,你的境界提升了。他没有真的作贱你,他帮助你提升境界,帮助你消业障,帮助你开智慧,好事,不是坏事;如果你受不了,起了忿恨心,那是你自己作贱自己,你必定堕落。佛法里面讲真正修行功夫,最低的功夫,最起码的功夫叫什么?八风吹不动。你们这个风轻轻一吹,马上就动了,那算什么?这叫自己作贱自己,自己往下堕落。于人相不相干?决定不相干。为什么诸佛菩萨、真正修行的人,他能够在逆境、顺境都往上升,都不往下堕落,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离开台湾到新加坡,我写了六句话,「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我们感恩,我们没有瞋恚。我们离开新加坡,我写了一副对联,「处逆境,随恶缘,无瞋恚,业障尽消」,替我消业障;「处顺境,随善缘,无贪痴」,这个非常重要,顺境里头没有贪心,不愚痴,「福慧全现」。要知道逆境能够叫人堕落,那是你生瞋恚心;顺境同样叫人堕落,你起贪爱,贪是三毒烦恼,爱是愚痴,爱是痴,同样叫你堕落。所以,顺境、逆境当中不起贪瞋痴,这是你真正的功夫,你会向上,永远向上提升,你不会堕落。贪瞋痴念头才动,你就要警觉到,这是古大德教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贪瞋痴念头一动,立刻就觉悟,用阿弥陀佛把它代替。这一句阿弥陀佛把贪瞋痴伏住了、压住了,这叫功夫,这叫会念佛;不会念佛,口念弥陀,心里贪瞋痴还是控制不住,那就是不会念。那种念佛人就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无论你一天念十万声、念二十万声,你伏不住烦恼,这个没用处,这个道理要懂。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9071.html)----------------------------------------------------------------------------------------------------------------------佛陀与阿难的往昔因缘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1-15 9:01:00     
 
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欢喜或满腹烦恼,需看过去是否和对方结了好缘。有所付出,彼此互相关怀、互相照顾,即是好因缘。佛陀常常教导弟子要时时与人结好缘,曾讲述了一段他与阿难的往昔因缘,希望弟子重视因缘,多结善缘。 长者与小沙弥的善缘 在久远劫前,有一位老师父带着一群年少沙弥在一间古寺里修行。他的教法很严厉,严格要求沙弥要精进用功,勿自我放纵、浪费时光。老师父常对小沙弥们说:「大家要精进用功,不管是行、住、坐、卧,一定不离经文。哪怕是在外托钵,走在路上也同样要时时背诵经文。」其中有一位小沙弥,他谨记老师父的教法、依言奉行。有一天,他托钵出门乞食,眼睛专注地看着钵,直直地向前走,口里朗朗地背诵经文。那时,有一位长者看见他,打开大门要让他进去,可是由于小沙弥背诵得很入神,而忘记了要托钵,一户户地走过去。长者看到小沙弥从他家门口经过,嘴里还一直念诵经文,没有注意到周围的情形,觉得这位沙弥很可爱!他就向前叫道:「来,来!这位年轻的沙弥,你的钵还是空的,怎么走过我家门口而不进来呢?」小沙弥说:「长者,我太专心背诵经文了,所以走过头而不自知!」长者又问:「你为何这么专心,乃至于对周围的环境都没有感觉呢?」小沙弥说:「我师父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教我们要守住一念心,不能放纵,要时时精进。所以我们每天都要背诵很多经文,而且要背会才可以回去。」长者就说:「你这么用功精进,不如以后每天都来我家,我供给你满钵的食物,那你就不用再费心沿路托钵了。」从那开始,日日、月月、年年,都是由长者供给他基本的生活所需,让他无后顾之忧的修行。年轻的沙弥很感恩,更加专心精进、深入经藏。修行不能离开人群佛陀说完这个故事,告诉弟子:「当时的沙弥就是我,而那位长者就是现在的阿难。阿难生生世世都护持我,我则引导阿难入正知见,这都是因为过去种种好因缘的结果啊!」人与人间的相处,有「因」必有「缘」。有了因缘,才有互相对待的结果和彼此感受的回报,这是日常生活中不曾远离的。人无法离群索居,人群中要相互依存才能生活,所以要「安处于群众」,需与人结好缘。释迦牟尼佛离开皇宫到处参访、求道时,虽然有一段时间是在苦行林静修,但是他成道之后,为了教化众生,还是必须回归人群。所以修行不能离开人群。总之,与人结好缘,将来有朝一日有所成就,才有办法、能力及因缘度化众生。所以善缘是很重要的。照顾身口意 结好众生缘在日常生活中,语默动静都需很用心、谨慎,比如说话,要为对方设想,说了这句话会让对方安心,或是让他烦心?不要逞一时之「口快」而去伤人,让人起烦恼,那就结了恶缘。恶缘不只在今生会有障碍,让对方心中产生怨恨;即使来生来世也会变成障碍,阻碍我们的道心、道行。所以,发愿度众生,此时就应照顾好身、语、意业,结好众生缘。凡事都要多用心啊!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728.html)----------------------------------------------------------------------------------------------------------------------净空法师:还有明天后天,还有明年后年,你牵挂的事情可多了 
 发布:念念弥陀 []   日期:2011-11-18 22:33:00     
 
    我们净宗用「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也是六个字,这六个字什么意思?南无是皈依的意思、归命的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无量觉是自己的真如自性,阿弥陀佛是自己的真如自性,皈依无量觉、归命无量觉,你看这个意思,所以你得懂这个意思,无量觉是自己本有的,不是外头来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是什么?阿赖耶不觉,阿赖耶是十法界的造物主,十法界是从它生出来的,变现出来的。能变的是虚妄的,所变的哪有真实?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根是虚妄的。真实的,真实是自性,无量觉是真的,永恆不变。我们要回头,要回头依无量觉,回头本来就是无量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叫我们把轮迴心捨弃掉,把念佛的心生起来,用念佛的心代替六道轮迴的生死心,这就对了。我们学佛学这么多年,这个道理基本上明白,「一切法从心想生」,只要那个心转过来就是。所以一切法决定在心态,我们不要相信别人,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佛法讲信,的确跟一般宗教讲的不一样,一般宗教第一个要信真神、要信真主,这第一个无条件的。佛法里面第一个无条件的是信自己,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讲得好,第一个信自己,第二个信他,他是什么?他是佛。我们修净土信阿弥陀佛、信释迦牟尼佛,首先信自己,不相信自己,信佛也没用,佛帮不上忙。大乘教里面世尊给我们说得很多,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本来是佛。我们的老祖宗告诉我们,也是这个意思,一定要相信自己本性本善。所有一切不善是习性,不善是轮迴心,本善是佛心,你本来是佛,今天变成这个样子,就是迷失了自性,不是真的失掉,迷了,不知道自己有本善,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这些话全是佛在大乘经里面常讲的,我们要真的搞清楚,真的明白。     下面你看佛告诉我们,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这是说净宗的学人。系是什么?挂在心上,我们讲牵挂。你心上别牵挂别的,牵挂别的都是六道轮迴,你就错了;你应该牵挂阿弥陀佛,你就对了。这个系念的心不能中断,二六时中心上真有佛,真正有阿弥陀佛。每天的功课,身礼拜阿弥陀佛,一天至少拜三百拜,这也是非常好的运动。口念阿弥陀佛有定课、有散课,定课是早晚课,早晚课至少要念三千声佛号,不多。如果你有时间,工作不多、不忙,最好能念一万声佛号,定课。念佛号之前,最好念一部《无量寿经》,或者是念一部《阿弥陀经》都好,有充分时间的念《无量寿经》。信心坚定,没有丝毫怀疑,愿力恳切愿生净土,念经的时间就可以缩短,念《弥陀经》就好,《无量寿经》太长。如果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认识还不够清楚,了解还不够多,疑惑没有能够彻底断除,就念《无量寿经》好,《无量寿经》讲得详细,慢慢念久了就明白,道理在此地。真的一点怀疑都没有,念《弥陀经》就好,就不必念《无量寿经》,为什么?执持名号是主修,这个要懂得。除了早晚两堂定课之外,其他的时间叫散课,想起来就念。到哪一天你二六时中,就二十四小时这佛号自自然然不间断,恭喜你,你功夫成片。你的见思烦恼没断,你这种功夫确实能够把见思烦恼控制住,虽然不断,它不起作用,这种功夫就能够自在往生,你想什么时候走,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你。你觉得这个世界众生太可怜,灾难太多,想留在这里帮他们一把,行,不碍事。世界灾难再多,灾难就在你面前,你也能平安无事,这是什么?共业不同,他有遭难的共业,你没有这个共业。所以佛菩萨会照顾你,护法神会照顾你,你是来帮大家忙的。你帮助众生这个缘尽了,你这份工作做圆满,你就到极乐世界去了。定生佛前,你看这个字用得多肯定,让你一丝毫疑虑都没有。一得往生,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彻底断恶修善,彻底转迷为悟。什么时候?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亦如是,真正不可思议!成大慈悲,说明他不是小乘,小乘没有大慈悲。由此可见,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须陀洹、阿罗汉生到极乐世界也成大慈悲,他的心量立刻就拓开,自性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自然就流露出来,这是本师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所致。     黄老给我们说,「以上释尊大慈至孝劝父之言,唯劝念佛」。这个用意很深,我们在此地要深深去体会,你看释迦牟尼佛度他的父亲,不说别的法门,唯劝念佛。「可见种种行门非不殊胜,但非凡众之所能修」。大乘法门真的无比殊胜,为什么世尊不让他父亲修别的法门?没劝他参禅,没有劝他持咒,没有劝他研究教理,只劝他念佛,我们得多想想。「唯有系心念佛法门,最是应机,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就是成佛,虽然在同居土里面没成佛,方便土里头也没成佛,肯定一生成佛,他无量寿,寿命长,肯定成就。而且果然是善根福德因缘深厚,到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改变法门,也不想修别的,就这一句名号念到底,他成佛快!什么原因?他得念佛三昧。佛在大乘教里面讲得很多,「念佛三昧,三昧中王」,诸位有没有记得住这句话?三昧是禅定,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无比殊胜。得定了,定能开慧,三昧之王他开的智慧肯定是究竟圆满的般若智慧。智慧一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不就全通达了吗?诸佛如来的道力、神通、万德万能,不就同时具足了吗?这是真正成佛的捷径。这个法门到哪里去找?虽然在中国很普遍,但是念佛的人很多,有几个念佛人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真发心去干,真发心就是万缘放下才叫真发心,你的心真清净,真得受用,得受用之后再利他,再帮助别人。你还有没放下的,你对于道理、事实真相,你还不够透彻,所以你还没能放下。真透彻、真明白,知道千经万论不出一句佛号,只要把这一句佛号念通,通到什么地方?通到自性,一切经教、世出世法没有一样你不通达。     「一得往生便能转恶成善」,前面说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这个地方讲便能转恶为善。「念佛之方便妙用,显示无余」,印光大师教人,把「死」字贴在额头上,这个意思讲的,时时刻刻想到我就要死了。我常常教人,把今天这一天看作我在这个世间最后的一天,也是这个意思。我在这个世间只有这一天,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如果我还有明天,还有后天,还有明年,还有后年,你牵挂的事情可多了。这些牵挂的事情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为什么?那是生死当中的牵挂。如果知道我今天是最后一天,我们想想,我今天应该干什么事情?除了持名念佛之外,我什么都不干。你们想想看是不是?全心全意求生净土。我有同情心、我有怜悯心,看到这个世间许多苦难的众生,这里面还有自己家亲眷属,我真的想帮助他,现在不行,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见到阿弥陀佛,就得到阿弥陀佛所加持的阿惟越致菩萨,我能不能立刻再来?能,立刻就能回来。回来你就有像佛一样的智慧、神通、道力、善巧方便,你就可以帮得上忙;你要不回来的话,你帮不上忙。明白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你这个佛号就不离口了,你心里再也不会有拉拉杂杂东西,念念所想的就是阿弥陀佛,真正不可思议,这才真正体会到念佛的方便妙用。 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33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9067.html)----------------------------------------------------------------------------------------------------------------------大安法师:十种逆境为道场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2-15 14:18:00  
 原 文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  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学躐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即障自寂,以障碍为逍遥。  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愿不坚,必未证谓证。究魔无根,魔何能娆?以群魔为法侣。  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志轻慢,必称我有能。成事随业,事不由能,以事难为安乐。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缘,以弊交为资粮。  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心自矜。内自矜,必执我之是。观人妄为,人但酬报,以逆人为园林。  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德亦非实,以施德为弃屣。  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必动。痴心动,必恶利毁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为富贵。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何伤我?以受抑为行门。  如是居碍反通,求通反碍。于此障碍,皆成妙境。……是以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                               ——妙叶《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译 文  第一、思惟身体不求没有疾病。身体没有疾病,贪欲就会生起。贪欲生起,必定会破毁戒律,退失道心。了知疾病本性空幻,疾病便不构成恼害,因此以病苦为良药。  第二、处世不求没有患难。世间没有患难,骄奢之心就必定会生起。骄奢心生起,必定会欺压一切。了达患难本自虚妄,患难又何能伤害?因此以患难为解脱。  第三、参究心性不求没有障碍。究心没有障碍,所学道业就会躁进躐等。躁进躐等必定会没有得到法益而自称得到法益。明白障碍本来无根,障碍就自然寂没,因此以障碍为逍遥。  第四、立行不求没有魔障。积累功行没有魔障,誓愿就不会坚固。誓愿不坚固,必定未证道果而自称证得道果。推究魔性无根,魔何能扰乱?因此以群魔为法侣。  第五、谋事不求容易成功。事情容易成功,就会志存轻忽骄慢。志意轻忽骄慢,必定会夸耀我多有能耐。考量事情的成败,都是随宿业而决定,成功并非取决于能力,因此以办事艰难为安乐。  第六、人际交情不求有益于自己。交情有益于自己,就会亏欠道义。道义亏欠,必会常见他人的不是。察知交情厚薄总有前因,交情亲疏乃依缘而起,因此以亏己利他的交情为资粮。  第七、与人交往不求随顺适应自己。他人随顺适应自己,就容易引发傲慢心。内心傲慢,必定会执著我的正确。观察为人处世,种种虚妄行为,难以理喻,人人只是在酬还宿业果报,因此以冤家对头为功德园林。  第八、布施行德不要求回报。行善希望回报,就会意有图谋。意有图谋,必定会求取虚名。明了布施无自性,福德亦无实性,因此以布施之德为可被丢弃的旧鞋子。  第九、见利不求沾润分成。想要利益分成,痴心就必定蠢动。痴心蠢动必定争夺财利,毁损己德。了知世间利益空幻,利益切莫妄求,因此以疏淡利益为富贵。  第十、被人冤屈不求申明。申明冤屈,则人我未能忘怀。心存人我,必定会滋生怨恨。安忍冤屈为己谦德,冤屈又何能伤害我?因此以受冤屈为修行。  这样身居障碍之境反而通达,企求通达反而障碍重重。如能智慧观照,这十大障碍便都能成为修道妙境。……所以,一切诸佛如来于障碍中证得菩提道果。 【按】  十大碍行极具佛法精髓,真金不怕火炼,钢刀不拒石磨,吾人当智慧观照,先令身心居于种种障碍之中,则众魔诸恶障碍之境,正是成就我等道业之逆增上缘。愿深味而力行之。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010.html) ----------------------------------------------------------------------------------------------------------------------净空法师法语:你不懂得忌讳,这就错了!
 
 发布:心慧 []   日期:2011-11-6 21:21:00  
 1 我们与人相处,言语态度很容易惹祸,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人,所以我们要晓得忌讳。什么叫忌讳?人所避忌而讳言者也。譬如你有秘密,不要让人知道;或者不幸之事,你不愿意提到,我们就不说,这就是忌讳。  2 人家忌讳的,我们要知道,在他面前不能说!从前我们跟李老师学讲经,李老师就常常提醒我们,听众当中如果有残障人士在听经,经上讲到“盲聋瘖哑”,念一下就算了,就不要再说了,为什么?说了,就好像是说他,他难过。 3 别人有忌讳,我们要晓得,免得在言行当中恼害他人,招惹人家的嫉妒嗔恨,变成了冤仇,所以佛教诫我们要持戒、要修德。 4 真正持戒、修德之人,有戒有德,他没有忌讳。可是你要晓得,现在人的心量很小,你不懂得忌讳,言语得罪人,态度得罪人,跟人结了怨仇,这就错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7039.html)----------------------------------------------------------------------------------------------------------------------。。。。。。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叫唤之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杀杀处。是彼地狱第七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
彼见有人杀盗邪行乐行多作。彼人则堕叫唤地狱。生杀杀处。业及果报。如前所说。
又复若人以酒与他贞良妇女。令其醉已。心乱不正。不守梵行。然后共淫。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叫唤地狱生杀杀处。受大苦恼。
所谓苦者。热炎铁钩拔其男根。
拔已复生。拔已复生。新生濡嫩。而复更拔。
极受大苦唱声叫唤。彼恶业人。脱如是处。
走向异处。既如是走。当其面前见有崄岸。
见有乌鹫獯狐鸱雕。身皆是铁。热炎嘴爪。
处处遍有。在彼崄岸。彼地狱人。如是见已。
生大怖畏。皱面喎口。望救望归。堕崄岸处。
热炎嘴爪铁身乌鹫獯狐鸱雕。分分分散而噉食之。
食已复生。如是无量百千年岁。
乃至恶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
若恶业尽。彼地狱处尔乃得脱。
若于前世过去久远。有善业熟。不生饿鬼畜生之道。如是次第。如前所说。王法所缚。身体恶色。面貌丑陋。系狱而死。是彼恶业余残果报。  
---------------------------------------------------------------------------------------------------------------------- 玄奘法师西行故事四则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5-12 10:48:00      
一、 玄奘考试在隋朝的时候,包括隋唐,僧人的数量是严格控制的。当了僧人国家是免除一切杂税劳作。玄奘法师13岁的那一年,正好碰到大理寺卿郑善果到洛阳去考查。一共只准许剃度二七14位,只剃度14位僧人。考你的佛学修养,在隋朝那个时候。这个郑善果是以什么著名的呢?是以知士之鉴,就是这个人非常会看相,非常会鉴定一个人才,你到底是不是人才。小玄奘那个时候才13岁,他就在这个考场的门口,这个是非常确切的历史记载,就在那里磨磨蹭蹭,一直就傍在门口不肯走。郑善果考完了出来一看,这怎么有一个小孩?那么就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就是说问你子为谁家啊?玄奘就把自己的家报了。然后就问他,你是不是想能够剃度出家为僧啊?玄奘说是,我愿意出家为僧。但是,我是“习近业微,不蒙比预”。什么意思呢?我学习佛法的时间很短,也就学了几年,十三岁也就三年。业微,这个“业”不是恶业的业,这个“业”也是一个梵文字,是功力的意思,我花的功力,我花的力气还很少,我的功力还很浅,学习的时间又很短。不蒙比预,我没有资格去考试,因为当时考试是有年龄限制的。郑善果当然一看这孩子就觉得不一般啊,就问他,那你为什么要剃度出家呢?玄奘的回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远绍如来,“绍”是继续、传承的意思,把这个佛教佛法,给继承下来,从远的讲继承如来的佛法;从近的讲呢,近光遗教,就是我要把释迦牟尼传下来的佛教把它发扬光大。郑善果是以善于鉴别人才著名,又贤其相貌,于是就破格开了一个公开的后门,郑善果他有一个考试委员会,他周围很多人当然要抨击啦,他也没考,你就因为他几句话,看这个小孩长的漂亮,你就给了他这么一个非常珍贵的14个名额当中一个,整个洛阳才只有14个名额。那么郑善果就讲了这么一段话:  “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因为过去考和尚或者科举考试分两种:一种,你能默写多少纸佛经,那个时候佛经论纸,还没有现在线装书这样一页一页的,它是卷轴,你能够默写多少纸佛经这是一个标准;第二个,看你能抄写多少卷佛经,也就是看你识字多少,看你到底是不是读得懂,佛经上的字你是不是都认得。诵业,就是背诵的功夫,易成,背诵的功夫很容易;但是风骨难得,你有这个风采,有这个骨相,有这个气度太难得了。那如果剃度了这个孩子,剃度此子,必成释门伟器。释门是释迦牟尼之门,必然将来会成为佛门的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这一点,当然证明了郑善果有知士之鉴,有知人之明,绝对不是浪得虚名的,他是的确会看人。二、大智大勇降逆徒玄奘离开长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后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后,去一座庙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请高僧为他受戒,让他成为居士,于是就请玄奘帮他受戒。当他得知玄奘要远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发誓要帮助玄奘,随师父前往印度。但经过几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来(在当时协助偷渡过境是死罪),怕惹来杀身之祸,竟产生了杀师叛逃的恶念。一天夜晚玄奘刚躺下睡觉,发觉有人正向他走来,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过来,又返回,又走过来,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经动了杀机。此刻,不论是厉声斥责,还是乞求饶命,都会激起石磐陀的杀心。于是玄奘静静地坐着,闭目不视。见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终于还刀入鞘。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终于承认了。于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骏马,自己带着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马走向五峰。三、高昌王没有通关文碟的玄奘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关外漫漫黄沙。当地西域商人对他讲,万不可一人闯沙,不管遇到那一种沙漠之灾,都会有不堪设想的后果。一路上为他做向导的胡人,此时也打了退堂鼓,临走时,他送个玄奘一匹识途的老马,并告诉他,如果在沙漠中走了四天后,能够看到一小片绿洲,就说明走对了方向。于是,玄奘只能和这匹老马结伴进入戈壁深处。然而倒霉的玄奘喝水时,又不甚把皮囊的水全部洒掉了,干渴的沙漠毫不留情的把水吸个涓滴不剩,没有了水的玄奘却因为他曾立下“若不到天竺,绝不东归一步”的誓言而依然坚持行走,终于昏倒在老马身上,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凉风把他吹醒,他终于找到了那一小片绿洲的补给,走出了荒凉的戈壁沙漠,来到了富饶的高昌国。  高昌王笃信佛教,国都寺庙林立,平均每百人就有一座寺庙。高昌国共有僧人数千,但高昌王仍感到缺少真正的高僧。高昌商人们在凉洲听玄奘讲经后推崇备至,高昌王听到这个消息颇为振奋。三年前他到长安朝贡时目睹了宏伟寺院和博学的高僧。礼仪之邦的风土人情让他倾服,回国后他下令臣民都梳唐人发式。现在来了一位大唐高僧,可以请他想国人弘扬讲法,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啊,俗话说,凡事可遇不可求,现在机遇到来了。玄奘本想取道另一条路,但高昌王派使臣专程将他请到高昌。高昌王听说玄奘当夜要到的消息后在宫殿里焦急渡步,寝食不安。午夜,卫士们报告玄奘已到,高昌王亲自举着火把迎接他,并不顾玄奘路途劳累,兴高采烈地和他聊了一整夜,随后几天也是如此,高昌王每日在三百弟子面前跪地当凳子,让法师踩着他的背,登上法座讲经,时间过了十几天,唐玄奘执意西行,高昌王苦苦挽留,并要以弟子身份终身供养玄奘法师,还要让全国居民都成为法师弟子,每日沐浴执香,洗耳恭听法师讲经。玄奘对高昌王的盛情深表感谢,但婉言谢绝。大臣们见高昌王如此心切挽留玄奘,想出了一个计策,让玄奘成为国王的乘龙快婿,他们说,玄奘青年才俊,公主才貌双全,崇信佛法,玄奘不能不对这位公主无动于衷。高昌王便想公主提起此事,公主喜笑颜开。她听过玄奘讲法,对他崇拜有加,能与这位才智之士共度此生是他莫大的荣幸。但玄奘却向高昌王陈情,他此生的使命就是远赴印度,求法取经,然后再回国弘扬与百姓之中,他恳请高昌王不要拦阻他。习惯了人们对他言听计从的高昌王,见玄奘竟然置他的恳求与不顾,不由得怒火中烧。他威胁道:法师面前有两条路,或则留下,或则回国,请法师三思。玄奘毫不犹豫的回答:“君王留下的只能是贫僧的尸骨,绝对留不住贫僧的心!”为了能被放行,玄奘开始绝食,到了第四天,他已极度虚弱,气息奄奄,高昌王极为震惊:高昌王请求玄奘进食,恢复身体,继续西行,不过他诚邀玄奘从印度回来的时在高昌住上三年。玄奘深感与高昌王礼佛的虔诚和修业的诚意,答应他归来再访。高昌王决定请玄奘升座讲法一个月,同时为他预备西行一切所需之物。临行前,高昌王为玄奘写了24封致西域各国的通关文书,还赠送了马匹和25名仆役。出发那天,全城夹道相送,高昌王鞠文泰抱住法师失声恸哭,亲送至100里外的交河城,才依依惜别。四、大度义服婆罗门玄奘法师经过两年的艰险旅程,到达印度后,拜在著名的那烂陀寺百岁高僧戒贤法师门下,刻苦参研佛法,数年间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因此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但也因此招来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一天,一名婆罗门僧人自以为学问高深,无人可及,于是在那烂陀寺门前贴出五十条疑难经义,自称如果任何人能够破解得其中一条,就立即将自己的头颅砍下。寺中众僧不服,纷纷前往观看,但果真无人破解得出任何一条。众僧求助于玄奘,玄奘却淡淡地说:“都是出家人,何必好勇斗狠呢?”遂一连三日不出寺院。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刚刚走到寺院门前,就被那婆罗门僧扯住。那婆罗门僧骂道:“玄奘,你连一条经义都破解不出,还是滚回大唐去吧!”玄奘微叹道:“身为出家人,为何还要出言不逊?这五十条经义,我又怎能不解。”说罢,玄奘随口讲解经义,众人听的如同醍醐贯顶,大为欣喜。婆罗门僧面如死灰,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剑准备自刎。玄奘制止道:“你舍命求学,实在难得,说过的话何必当真呢?”婆罗门僧拜倒在地,拜玄奘为师。不久,玄奘听说那婆罗门僧回讲解《论胜》这部经典,于是便请他为自己讲解。婆罗门僧惊异地说:“我是弟子,怎敢给师父讲经?”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没有学过,既然你精通,我就应该向你求教。”待到那婆罗门僧讲解完毕后,玄奘对他说:“以前我是你的师父,现在你给我讲经,又是我的师父,咱们还是不以师徒而论,平起平坐地研究佛法吧。” 经此一事,全寺众僧无不敬佩玄奘的渊博和大度。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7/70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