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公司和分公司缴税:苏州城市雕塑之历史文化篇(图文集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1:02:33

为了突出吴文化的人文特色,重现旧时姑苏的民俗风味,观前街有两组青铜雕塑。一组是“荡观前的村姑”另一组是“吆喝的摊贩”。这两组雕塑反映了苏州人特有的闲适风格和观前街的民俗特色,洋溢着浓浓的姑苏风情,体现城市雕塑景观的人文品位。


“吆喝的摊贩”

其取材于上世纪50年代苏州深受市民喜爱的糖粥摊,一个骆驼担就像一个流动的小吃店,有灶有锅有碗,加上诱人的调料,画面以一个正在吆喝的老汉和一个被糖粥的香甜所吸引的儿童,反映苏州小吃特有的魅力。雕塑的主人公是一位满脸皱纹,花白胡须,饱经沧桑的老汉。他头戴“滴滴头”棉帽子,身穿中式棉被,腰间还围着一条围裙,脚穿蚌壳棉鞋,由于常年累月的辛苦,腰都有点直不起来了,为了维持生计还要每天挑着骆驼担满街叫卖。另一个主人公是一位长的胖乎乎,头戴虎头帽,脚穿虎头鞋的可爱小男孩。他一只手拿着一枚铜钱,一只手端着小碗,迫不急待地等着老爷爷的糖粥。

整座雕塑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仿佛听到了悠扬而富有节奏的梆子声“笃,笃,笃”,以及老汉深沉的吆喝声“卖糖粥啰,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仔倷格肉,还仔倷格壳……。”虽然它只是一座雕塑,但是它把具有吴中特色和劳动人民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

 

  “荡观前的村姑”

苏州人将逛观前街称为“荡观前”,说是在通过一个“荡”字反映苏州人特有的无忧无虑、有说有乐、不紧不慢,宽松舒畅的逛街心态。作品以少妇少女两人带一儿童,相携漫步观前的场景,通过两人正在行进的步态,独具苏州传统特色的拼接服饰、头巾及有说有笑、欢悦愉快的神态形象,反映初夏“荡观前”这一主题。尾随其后的儿童似乎被鳞鳞比比的店面、琳琅满目的小吃吸引,忍不住要驻足。从侧面反映出观前街的繁华及苏州人的富足。人物衣衫随风飘动也,增加雕塑的生动感觉。


 《苏绣》
    花岗石铸铜雕塑,高2.6 m×3.5m,位于文化水廊,小桥流水的苏州水城背景,优美的绣娘形象,灵动的刺绣原作,展示了苏州的千年传统工艺。


苏州评弹乐器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

评话又称“大书”,弹词又称“小书”,一般多为双人档,一人弹奏三弦,另一人弹奏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