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铜污泥是危险废物吗:党员名言100句(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9:41:41
党员名言100句(五) 81、陈潭秋:不达成功誓不休
    五一节,真壮烈,世界工人大团结!
    发起芝加哥,响应全世界。
    西欧东亚与美洲,年年溅满劳工血!
    不达成功誓不休,
    望大家,齐努力,切莫辜负五一节!
                                    ——陈潭秋《五一纪念歌》(1924)
    [简介]
    陈潭秋,原名陈澄,潭秋为其字,1896年出生于湖北黄冈县一个书香之家。他祖父中过举人,是当地名流,父辈家道中落,还有能力供他上新式小学,并到武昌入省立一中。因五哥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同盟会员,潭秋从小便受其革命思想影响。1914年他进入武昌中华大学补习,1916年又考入高等师范学院(武汉大学前身)英语部。
    在中学和大学期间,陈潭秋酷爱文学,精英语,同时也以校内的足球健将和长跑能手著称。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他是游行的带头人,并被推选为武汉学生代表之一到上海联络各地学联。
    通过阅读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并经董必武介绍,他在思想上接受了共产主义。同年秋大学毕业后,他担任了湖北人民通讯社记者,并到董必武主持的武汉中学兼任英语教员,该校后来成为了湖北建党的发源地。
    1920年秋,董必武在武昌抚院街寓所里秘密召集陈潭秋等人,发起成立了共产主义研究组,随后又建立了半公开的社会主义青年团(S.Y.)。
    1921年7月,陈潭秋同董必武一起去上海参加中共成立的“一大”,会后在中共武汉区委分管组织。他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到女子师范发动学生反对封建式的管教,主张剪发、读新书。女师学潮中的骨干徐全直随后参加了共产党,并与陈潭秋相爱成为夫妻。
    1923年京汉铁路发生了“二七”大罢工,陈潭秋是组织者之一,事后遭通缉,转赴安源从事职工教育。         1924年秋潜回武汉,组建中共武汉地委并担负领导。1927年7月武汉政府反共,陈潭秋因身份暴露转赴江西任省委书记,秘密配合南昌起义。                      
    翌年他调任顺直省委(北方局)任组织部长,后曾到中央组织部协助周恩来工作,1930年又到沈阳任满洲省委书记。他到哈尔滨布置工作时被捕并受刑,坚不吐实,关押两年后获释。出狱回上海后,于1933年转移到中央苏区。他的妻子徐全直因分娩未能同行,随后被捕就义于南京雨花台。    
    陈潭秋到苏区后任福建省委书记,又转任中央临时政府粮食人民委员(部长)。在反“围剿”斗争中筹足了军粮,保证了部队供应。1934年秋红军长征后,他留下来任中央分局委员,翌年初率一部突围到闽西,途中作战负伤,赴上海治疗。7月又去苏联,入列宁学院并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
    1939年夏回延安途中,在新疆接替邓发担任中共驻新代表和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
    1942年新疆军阀盛世才勾结蒋介石反共,陈潭秋被扣押,1943年9月27日遇害。
    从建党到牺牲,陈潭秋历任华中、东南、华北、东北、华南和西北党的负责人。1945年召开中共“七大”时,代表们因不知其牺牲噩耗,仍选他为中央委员,其功绩始终为党内同志怀念。

82、陈  赓:忠于民族,孝于国家
    忠于民族,孝于国家
           ——陈 赓
    [简介]
    陈赓,原名庶康,1903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一个贫寒的旧行伍之家。他小时曾入东山学堂,高小未读完便到旧军队中当兵,四年后升为上士,对军阀部队的黑暗和相互混战深感厌恶。他18岁时离队到铁路当办事员,业余时间进过毛泽东主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在那里接受了革命思想,于1922年加入共产党。                      
    1923年末,陈赓受党组织派遣,赴广东入讲武学堂,翌年夏天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年底毕业任连长,1925年参加东征,因立战功在黄埔生中声名显赫。之后,他又赴苏联远东,学习保卫工作和暴动经验,1927年初回国,到武汉担任特务营长并指挥工人纠察队。同年7月下旬,他陪周恩来赴南昌,在起义中担任保卫任务。                
    南昌起义后,受伤的陈赓潜回上海,伤愈后到中央特科主管情报工作。1931年春,在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叛变的紧要关头,他协助周恩来迅速疏散中央机关,随后赴鄂豫皖根据地,在红军中任团长、师长。翌年,他因腿部再度负伤,化装回上海治疗,伤愈时去电影院被叛徒发现而被捕,拒绝蒋介石的劝降,从南京逃出,进入中央苏区。    
    长征时,他任干部团团长、红一师师长。                      
    抗日战争期间,陈赓任八路军三八六旅旅长,以灵活的游击战连挫日寇。日军恼怒万分,“扫荡”时在装甲车外面贴上“专打三八六旅”的标语。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上校到晋东南考察时,称赞“三八六旅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1943年秋,陈赓在指挥太岳山区反“扫荡”中,曾一举歼灭日本“皇军观战团”,击毙服部直臣少将和六名大佐。在中国共产党“七大”上,陈赓当选候补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期间,他率陈谢兵团,从晋西南一路凯歌,直下云南。                      
    1950年,他作为中央代表赴越南,受胡志明委托指挥边界战役,打败法国侵略军。翌年,他又赴朝鲜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在彭德怀离职时还代理司令员。志愿军能一再挫败有最先进技术装备的美军,但欲扩展胜利时却受到限制,这使他深受刺激。陈赓认为,应尽快在中国建立培养军事科技人才的高等院校。1952年夏,他回到哈尔滨,主持组建军事工程学院并任院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50年代中期以后,陈赓任副总参谋长,主管国防科技,仍兼“哈军工”院长。在他主持下,“哈军工”只经过四五年就成为远东最大的军事院校。钱学森称:“这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1961年3月,陈赓在上海病逝。
    中共中央在悼词中称他是“卓越的军事天才”。
    陈毅元帅曾称赞说:“他像一个玻璃杯,从里到外都是清楚的、透明的。陈赓同志就是我们党的一门炮。”

83、左  权:我一切为党工作,为党的路线斗争
    我一切为党工作,为党的路线斗争,虽由于我之能力低微,无所建树,在工作中还有不少的弱点,但自问对党是真实的,对工作是负责的积极的……我没有灰心与馁气……总以真金不怕火炼,党有工作给我做,在斗争中工作中去表白这不白之冤,自有水落石出之一日来安慰自己。
                              ——左权1941年12月致中央的一封信

    [背景]
    左权对党的事业忠诚,还表现在个人处于逆境时毫不动摇。1931年,王明取得了党中央的领导权,造成了我党土地革命时期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统治。在组织上,王明等人实行极端的宗派主义的干部政策,打击革命同志,大搞肃反扩大化。1932年肃反中,左权被诬陷参加过托派组织,受到留党察看的处分。当时他曾一再向党声明,却不为当时的中央所相信。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责怪党,也没有动摇过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始终如一地为党努力工作。作为他的下级,我们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件事,也感觉不出他是蒙受了不白之冤、受过委屈的人。直到1941年12月,左权才给中央写信说:“回溯我1925年2月在广州入党,那年冬即赴莫斯科。1930年6月回国,同年9月入苏区,直到现在将近十七年了,在这过程中,我未离党一步,一贯受党的教育与培养,在党内生活,做党内工作。”“其中没有犯过有损于党的过失,也没有在任何斗争情况下动摇过,也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低过头,我没有苟安,也没有消极,我一切为党工作,为党的路线斗争,虽由于我之能力低微,无所建树,在工作中还有不少的弱点,但自问对党是真实的,对工作是负责的积极的……我没有灰心与馁气……总以真金不怕火炼,党有工作给我做,在斗争中工作中去表白这不白之冤,自有水落石出之一日来安慰自己。”一个共产党员要经得起考验,受得住委屈,襟怀坦白,忠实积极,顾全大局。在这方面,左权以他崇高的党性,作出了榜样。
          ——摘自耿飚《光明日月  浩气长存》,《人民日报》1982.5.25
    [简介]
    左权,原名左纪权,幼名自林,号叔仁,1905年生于湖南醴陵县。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深受母亲坚强和勤劳的品质影响,形成了刚毅倔强的性格。他自幼聪慧过人,8岁读私塾,10岁便能写诗作对,14岁转入“北联高小”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他身背“毋忘‘五 七’国耻”标语,在村里谴责其卖国罪行。升入醴陵中学后,他在宋时轮介绍下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社,受到五四运动影响,决心外出追求进步。                      
     1924年,左权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学堂,同年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实际战斗。周恩来曾说:“左权同志的革命信念,便由此起。”11月间,他所在的讲武学堂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在陈赓的引见下,他结识了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与组织和领导青年军人联合会,创办进步刊物,在广东革命政府东征的几次战役中有突出表现,被称为“黄埔新星”。1925年夏他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冬又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在那里,他与刘伯承相识并共同探讨革命问题和军事理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翌年秋,他们都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在留苏四年多期间,左权博闻强识,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理论,成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军事指挥员。                      
    1930年6月回国后,左权先在上海与刘伯承一起翻译苏军条令,随后被派往闽西革命根据地担任红军学校第一分校教育长。此后,他担任过新十二军军长和新十五军的军长,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斗争。他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因不满一些过“左”的主张,被有些人诬称有“托派”倾向,使他一度因所谓政治问题被调到瑞金红军学校当军事教官,但他仍兢兢业业为党工作。1934年10月,左权作为红一军团参谋长参加长征,途中参与指挥了四渡赤水河和飞夺泸定桥等战斗。到达陕北后,他代理红一军团长,率领这支中央红军的主力,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                      
     全面抗战爆发后,左权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此后他长期战斗在太行山上,创建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了粉碎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百团大战和黄崖洞保卫战等著名战役。1942年5月,日军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进犯,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后方机关突围时,被日寇的炮弹击中而壮烈牺牲,年仅37岁。
    朱总司令写了悼念左权同志的诗:
    名将以身殉国家,
    愿拚热血卫吾华,
    太行浩气传千古,
    留得清漳吐血花!
    周副主席为《新华日报》写了代论:“遥望大河以北,……万千个左权同志的化身继着起来,千百万的人民和军队将踏着他的血迹前进”,“行见太行之巅,高树起左权同志的胜利旗帜,数十万八路健儿,北下平津,东出榆关,那便是我们的复仇期了。”朱总司令和周副主席的诗文,概括了左权同志光辉灿烂的一生。

84、朱  德: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
    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我们的军队是一律平等待遇,我与战士同甘苦已十几年,快愉非常。因此,无论什么事都好办……我为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
                                ——朱德的一封家书
    [背景]
    这是朱德参加抗战十年来(是年1937年)第一次写家信。他知道因为自己参加革命株连了家属。他在这封信中表达了革命者的高尚情操。
    他在另一封信中写道:
    与龄老弟:
    我们抗战数月颇有兴趣。日寇虽占领我们许多地方,但是我们又去恢复了许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敌人后方北平区域去,日夜不停的与日寇打仗都天天得到大大小小的胜利。差堪告诉你们,昨邓辉林、许朋扬、刘万方等随四十一军来晋已到我处,谈及家乡好友,从此话中知道好友行迹,甚以畅快。更述及我家中近况,颇为寥落,亦破产时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顾及他们。惟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来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百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我又函南溪兄〔寄〕贰佰元,恐亦靠不住,望你做到复我。此候,近安。
                         朱德 十一月廿九日于晋洪洞战地
    当音讯全无、生死两茫茫的时候他是多么急切地想知道亲人怎样、家事如何;而当亲人来到身边带来的消息却又是忧多乐少。两位年届80的生母、养母虽然健在却又遇到荒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的威胁。虽身为八路军总司令,却身无分文,连寄钱尽孝的能力都没有。此信研读到此令人的感到真是200元难倒了总司令,于是只得求助川中好友了。信中充满了信赖与厚望。信结尾处的“望你做到复我”,其言外之意是:你一定要把钱寄到再给我回信,而且借钱的时候就宣布“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做捐助吧。”朱德的第三位妻子叫陈玉珍,四川南溪人。“我又函南溪兄”是指又给陈玉珍写信嘱她寄款,但又担心她可能也没有这财力,因此把能寄钱的主要希望还是寄托在戴与龄的身上了。
    信中多次提到两位母亲,生母和养母,这使人不能不去追溯朱德的家世。朱德的生母钟氏(1858-1944),从小生长在极端贫困、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的流浪艺人家里。钟氏19岁嫁到朱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煮了全家的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生朱德的前几分钟还在灶前煮饭,朱德呱呱落地之后,她又起身接着做饭。钟氏生有13个子女,由于生活艰难,有5个刚刚生下来就被溺死。朱德在两岁时被过继给大伯父。大伯父因无后代,遂领养朱德为嗣。这样朱德又多了一位养父和养母。钟氏晚年知道自己的儿子担任了八路军总司令,仍不辍劳作,自食其力。她唯一所求就是在有生之年能见儿子一面,因处于抗战时期,朱德身负重任,钟氏未能如愿。1944年2月15日,以86岁高龄辞世。
    朱德母亲去世之后,蔡畅在延安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说,朱德母亲的模范行为是妇女界的光辉榜样。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100多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是:“唯有劳动人民母性,能育劳动人民领袖。”钟氏去世之后,朱德十分悲痛,百忙之中写下了《母亲的回忆》,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上。几十年之后,一名外国记者问朱德:“您一生最大遗憾是什么?”朱德回答说:“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老母逝世前连一杯水都没倒。”
    [简介]
    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3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                      
    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党,这使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翌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共产党。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惊讶。                      
    1926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并秘密做共产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他在危境中率领“铁军”余部近千人进入粤北、湘南,于1928年4月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建立了红四军并任军长,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                      
    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局,不过1947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                      
    新中国建立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1955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一名。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不同意给彭德怀那样定性,被有人说成年老糊涂。“文革”初定林彪为接班人时,他不表赞成,1975年又率先揭发江青,可见心底如明镜。
    1976年7月,朱德以90岁高龄去世。
    毛泽东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85、叶  挺:我希望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
    我希望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叶挺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的牢房墙壁上写的《囚歌》
    [背景]
    叶挺视革命气节重于生命,意志操守坚如磐石。他从小就崇拜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和邹容、秋瑾等革命志士,立志献身中华民族,做一个高尚的人。参加革命后,他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为座右铭,威武不屈。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一手炮制了“皖南事变”,使新四军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在这关键时刻,项英等人却擅自离队他去,叶挺则临危不惧,力挽危局,指挥部队浴血奋战9昼夜。由于寡不敌众,部队无法突围出去,叶挺冒着生命危险,下山与顽军谈判,要求让部队通过,到苏北抗日,但下山后被顽军无理扣押。对于叶挺这些表现,周恩来曾作出高度评价:“皖南事变时他是非常英勇的,想以个人的牺牲来保存革命的力量,比某些共产党员表现还坚决”。
    叶挺被国民党当局无理扣押,先后囚禁于江西上饶、四川重庆、湖北恩施及广西桂林等地。在此期间,国民党当局进行威迫利诱,要他投降,曾向他提出,只要发表一个皖南事变是共产党的责任声明,就可委以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甚至司令之职。叶挺当场拍案而起,怒斥他们的卑鄙行径,坚决表示“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他写了一封致蒋介石的快邮代电,“愿以一死为部曲赎命”,“挺不愿苟且偷生,以玷前修,愿保其真情而入地狱”。同时,愤然揭露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的真相,宣告“个人之操守”,“至死不可变”,“人如果没有名节,没有人格,活着没有意义,死后也要受到历史的裁决”,宁愿“把牢底坐穿”,“保其真情而入地狱”,也“不愿苟且偷生”。蒋介石对他劝降一再碰壁,仍不死心,又针对他抗日心切,劝他到国外远征军就职。他洞悉其奸,明白而郑重地说:“只要是逼我改换门庭,在国内不干,在国外也不干。如果真让我打日本,就放我回新四军!”一针见血地戳穿了蒋介石等人的阴谋。蒋介石劝降无效,只好长期囚禁他。他虽身陷囹圄,处境艰险,但意志更坚,在那黑暗的囚室里,写下了著名的明志篇《囚歌》。这浩气凛然的正气歌,将永载史册。
    抗战胜利后,叶挺被党营救出狱。正当他可以为党继续工作的时候,不幸于1946年4月8日与王若飞、秦邦宪、邓发等同志在由重庆赴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四八”死难烈士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简介]
    叶挺,原名为询,字希夷。1896年出生于广东惠阳县一个农家。7岁时,他上了刚由私塾改成的小学,15岁时考上了免费的惠州蚕业学校。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5年时间逐级升入湖北陆军预备学校和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1917年,叶挺回广东后不久参加粤军。1922年,他任孙中山的警卫团二营营长。1924年,孙中山为了培养国民党的军事人才,亲自决定让叶挺去苏联学习。他先入东方大学,受到李大钊和同学中共产党员的影响。翌年,他又与聂荣臻等人进入军事学院,在那里提出入党要求并得到批准。
    1925年秋,周恩来、陈延年领导的中共广东区委,经过争取得到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的同意,建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独立团(起初番号为第三十四团),派刚回国的叶挺担任团长。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叶挺率独立团作为先锋首出湘南,连战连捷,一路攻下武昌。他以团长职务被国民政府破格提为少将。随后,该团扩编为两个师,他任第二十四师师长。1927年南昌起义时,他率部作为主力,部队受挫后潜往香港。同年12月,广州起义首次打出“红军”旗号,他任总司令。两天后,广州起义失败。组织上对叶挺有不适当处分,叶挺一气之下出走西欧,与党脱离关系。    
    叶挺脱党后到德国学习军事,因生活困难开过饭馆,旅欧5年后回到澳门。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马上赶到延安。毛泽东主持为他召开欢迎大会。叶挺受中共中央的委托,以非党员的身份向国民党交涉,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并担任军长。                    
    在皖南抗日前线,新四军副军长、中共东南局书记项英用对党外人士的眼光看待叶挺,两人关系不融洽,国民党乘机挑拨。毛泽东却一直要求项英等尊重叶挺。周恩来亲自出面劝说后,叶挺为顾全大局还是留下工作。1941年,国民党在皖南围攻新四军军部的危急关头,毛泽东致电决定全军由叶挺指挥。叶挺对中央的信任非常感激,率军血战,最后奉命去谈判时被国民党扣押。经中共中央长期交涉,他于1946年3月获释。出狱第二天,叶挺便致电中央请求再次入党,两天后得到批准。1946年4月8日去延安时,因飞机在大雾中撞山遇难。

86、向警予:人总是要死的,但要死得慷慷慨慨
    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然而到了不能珍惜的时候,只有勇敢的牺牲自己。人总是要死的,但要死得慷慷慨慨。
                ——向警予1928年临就义前和她的同牢女友留下遗言
    [简介]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笔名振宇,土家族,1895年生于湖南湘西溆浦县商会会长之家。她排行老九,有几个兄长曾留学日本,自幼受其影响追求新知识。6岁入私塾,8岁进入长兄在县城开创的新式小学。她在校品学兼优,幻想成为花木兰式的英雄。后入湖南第三、第一女子师范和周南女校,因与蔡和森之妹蔡畅的同学关系而结识蔡和森、毛泽东。                      
    向警予于1916年毕业后回溆浦老家,打破当时“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新式学堂任校长,试图走教育救国之路。她在校内要求女生放脚,亲自为她们解开裹脚布,并一个个地陪其回家向父母作动员。                      
    1919年夏,向警予为避开驻军长官求婚纠缠,加上为寻求真理,赴长沙发起女子赴法勤工俭学行动,并加入毛泽东、蔡和森主持的“新民学会”。1919年冬天,向警予与蔡和森、蔡畅、蔡母葛健豪等一同乘船赴法国。她一边在树胶厂、纺织厂做工,一边攻读法文并学习马列主义,参加了周恩来等组织的“工学世界社”。                      
    1921年年底,旅法的蔡和森等人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当局遣送回国,已怀孕的向警予也随之返回。翌年,她在上海入党,随后参加中共“二大”,当选中央委员并担任中央妇女部长。此后,她在党的“三大”、“四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并领导过上海十四家丝厂1.5万名女工大罢工和南洋烟厂7000名工人罢工,还为党代会和报刊写过许多论述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和文章。                    
    1925年,蔡和森赴苏联参加国际会议,向警予同往,并入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1927年4月,向警予回国参加中共“五大”后,留在武汉先后负责武汉总工会、汉口市宣传部和湖北省委、武汉市委的领导工作,在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形势下坚持地下斗争。1928年春,她在汉口法租界被捕,随后英勇就义,时年33岁。

87、江竹筠: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
    江竹筠1948年6月在《挺进报》被伪装进步的特务逮捕,其间,她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她说:
    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
    [简介]
    江竹筠,1920年生,四川自贡人。她十岁当童工,后进孤儿院小学读书,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长期在重庆、成都做党的地下工作。因革命需要,江竹筠1944年考入四川大学,在四川大学农学院肄业后,于1947年担任中共川东工委联络员、下川东地委委员,负责《挺进报》的组织、筹款和发行工作,并在重庆负责联络女师、西南学院等校的中共党支部开展学生运动。
    1947年年底,江竹筠被派往万县地区领导农村斗争,1948年6月因叛徒出卖在万县被捕,被囚禁在重庆市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监狱,惨遭毒刑,坚贞不屈,于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英勇就义。

88、贺  龙:自私自利要不得
    每个人的鼻孔都是向下的,没有一个是向上的。每个人小时候受的教育,也都是光宗耀祖这一类东西,所以人是有私心的。……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总是把土地、房子、老婆、钱放在心中,你的脑壳是谁的?我们的一切已经交给了党,什么时候叫牺牲就牺牲,还有什么牺牲不得,还有什么受不起波折的呢?……所以,我们的干部要过好三关:第一是你们的老婆关,第二是你们的父母关,第三是兄弟妯娌关。要进行家庭教育,把家庭的政治水平提高。可是,我们有的干部……当了干部,在社会上,政治、经济地位有了,就称王称霸。……所以,自私自利要不得。
           ——贺龙1947年2月10日在晋绥边区生产供给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贺龙简介]
    贺龙,原名贺文常,字云卿。1896年出生于湖南桑植县一农民家庭。他自幼随中过武举人的祖父练武识字,颇具豪爽侠义之气。1916年,贺龙率21名青年手持菜刀夺占当地盐局,拉起一支农民武装,威震湘西。他还接受孙中山派来的人员联络和指导,在讨伐北洋军阀的战争中先后担任湘西护国军、湖南靖国军的营长、团长等职,后任旅长。1926年北伐开始,年仅31岁的贺龙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独立第十五师师长,在北伐战争中战绩卓著,成为威声赫赫的名将。1927年7月,贺龙率所参加南昌起义,并担任起义军总指挥。
    起义军南下广东失败后,贺龙赤手空拳返回家乡重新拉起队伍,经过艰苦斗争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军团。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由桑植县出发开始长征,贺龙指挥部队巧妙与敌周旋,最后胜利到达陕北。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他任第一二○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敌后。此后,贺龙又奉调回延安,任晋绥联防军司令员,担负起保卫陕甘宁根据地的重要使命。1949年秋,贺龙率第18兵团从陕南入川,配合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解放后,他担任西南军区司令员。
    1952年,中央决定由贺龙担任新成立的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1960年任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1963年9月,毛泽东曾提议由贺龙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文革”开始后,贺龙受到诬陷和迫害。1968年6月由中央“专案组”实行监护。在残酷迫害下,贺龙病情日益恶化,于1969年6月9日含恨而逝。1974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共中央正式为他平反。1975年6月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周恩来带着重病参加并代表中央致悼词。
    [贺龙往事]
    三年经济恢复之后,国家转入了大规模经济建设。这时,一些地方开始出现讲排场、摆阔气、追求豪华、铺张浪费的风气。比如,在房屋建造上,北京、长春、西安、重庆、鞍山等地,兴起了一股盖“大屋顶”楼房的风。所谓“大屋顶”,就是在现代建筑上加一个宫殿式的屋顶。诚然,建筑师们设计出这种房子,是属于建筑艺术和风格上的一个流派,无可厚非。有条件时,在一些公共场合适当地修建一些,也未尝不可。问题是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美观,不顾经济条件是否允许,也不看是否适用,普遍推行,什么房子都这么盖,就不免有些荒唐了。记得当时北京市就修建了39座“大屋顶”楼房,浪费惊人。长春地质学院修建一个“地质宫”,盘龙华表,雕梁画栋,造价竟超出预算指标50%。北京三里河建“四部一会”大楼,也要仿效。我说,这种屋顶只能给飞鸟看,多花许多钱,还有一层楼不能使用。由于李富春同志和我的干预,才取消了国家计委大楼盖“大屋顶”的计划,此事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的支持。我当时是全国增产节约委员会主任,毛泽东同志要我以中央的名义立即通令各地,迅速煞住盖“大屋顶”的风。对此贺龙同志是非常拥护的。他说,中央的决定很正确,我们要坚决执行,没有任何条件可讲,谁不执行就唯谁是问!他还亲自布置《四川日报》发表文章,广泛加以宣传。贺龙同志同许多老革命家一样,历尽沧桑,深知创业维艰,处处自奉俭约,他如此坚决地反对铺张浪费,乃是很自然的。那次盖“大屋顶”的风,所以能很快煞住,一是中央发现及时,纠正的决策果断,二是各地行动一致,能做到令行禁止。我想,这也是垂鉴于后的一个成功经验。所谓“歪风不可长!”

           ——薄一波《往事追寻忆贺龙》 载《人民日报》1989.03.09

89、方志敏: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目前的中国,固然是山河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中国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的发挥出来。到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所有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以及那慢性的杀灭中国民主的鸦片毒物,这些等等都是帝国主义带给我们可憎的赠品,将来也要随着帝国主义的赶走而离去中国了。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的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的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
    这是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
                ——摘自方志敏1935年在入狱后写下的《可爱的中国》
    [转送方志敏烈士手稿的背景]
    1935年夏天,记不得是我自己到生活书店,还是胡愈之同志叫我去的,因我是经常去访友、买书的。我到时,看到胡愈之和毕云程正在焦急,说有一年轻女子送来4封信,是分送鲁迅、孙夫人、李公朴和邹韬奋的。他们接下了致邹韬奋的信(当时邹在国外),内容是叫人到宝隆医院门口取方志敏托交的纸包。那女青年只说方是共产党员,在敌人的监狱中,是别人转托她的。信中还说,请给送信人一百元治病。我们当时还不清楚方志敏是谁,又怕中了敌人的圈套,但又怕如果是真的不去取要误大事。我们商谈结果,决定由我去取。我是作了各种可能发生危险的准备的。我盛装扮成一个阔太太,到了宝隆医院门口,确见一位约十七八岁的姑娘,坐在台阶上。她问我姓名,因我母亲姓宋,就自称姓宋,她听了很高兴,大概她以为我就是宋庆龄了。她说她正在焦急中,说着就把一个纸包交给了我。我当时是问了她的姓名的,可早忘了。我根据来信,从生活书店带去一百元,要交给她,她说,"杭州已解决了",没有收。我急忙把纸包送回生活书店,由胡愈之交给毕云程。我们是打开纸包看了的,信中说过,前四张是白纸,以后才是密写,需要显形,所以,我取来的只是一包白纸。以后是如何处理的,我就不知道了。事后不久,胡愈之出国,一年后回来,我曾问起这事,他只是含糊其辞,以后就没有再提了。
    1936年11月傍晚,在章乃器被捕的前四五天,突然有一个貌似小官僚的人来找章,因章不在,由我接待,并留他在家吃了晚饭。他说,他同方志敏是同牢的,敌人经过种种威迫利诱,方始终不屈,最后牺牲了,他对方非常钦佩。方在就义前把一本题为《可爱的中国》手稿交给他,要求他出狱后千万交到中国共产党组织。他说:"我不知道到哪里去找,你们救国会一定会知道的,所以转托你们了。"我打开手稿看过,行书带草,墨笔书写,笔锋颇促,与以前看到的信中字迹完全一样。我收下稿件,曾问过他的姓名,可惜也忘了。过了没有几天,法租界捕房把章乃器传去,我知道要出事了,急忙同吴大琨(他那时住在我家)一起,清理救国会文件,予以转移。我突然想到方志敏的手稿,立即打电话给孙夫人,取出来交章乃器之弟章秋阳(中共党员)送去。孙夫人收到后回了电话,那时已是夜里两点钟了。1960年我出差到大连,在旅顺烈士纪念馆看到玻璃窗内陈列着《可爱的中国》,我知道这书有了着落,心里很高兴。
                              ——胡子婴《人民日报》1982.12.17  
    [简介]
    方志敏,原名远镇,1899年生于江西省弋阳县一个世代务农之家。他8岁入私塾,17岁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进入县立高等小学,在校内时接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19年,方志敏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江西甲种工业学校机械专业,后因积极组织学生运动被开除,1921年又考入了九江南伟烈学校。翌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方志敏加入共产党,并在南昌市郊创办农民协会。翌年,他又到广东向毛泽东、彭湃学习农运经验。1926年秋,北伐军进入江西时,他发动当地农民奋起支援。1927年夏,国民党反共后,方志敏潜回家乡弋阳县,以"两条半枪"起家,发动数万农民于1928年初举行暴动,又于1929年建立红军并逐步扩大。这种在本乡本土就地发动农民创建根据地和红军的方式,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                      
    1930年春夏,蒋阎冯军阀发生大混战。方志敏利用这一时机率红军独立团乘虚占领景德镇市,迅速把原先只有千余人的队伍扩大到上万人,建立了人口近百万的赣东北苏区。此后,他担任过红十军政委,又任闽浙赣省委书记、省苏维埃主席。这块面积不大的苏区,在敌人数万重兵的四年"围剿"中始终屹立,成为保卫中央苏区的战略右翼。
    在家乡赣东北经过七年苦斗后,1934年末,方志敏接到中央军区命令,要他和刘畴西等率红十军团北上进入皖南,以掩护中央红军向西长征。红十军团一万余人孤军进入皖南后,连遭围追堵截,有耗无补,损失极大。1935年初,部队折返皖赣边界,遇敌拦截被冲为两段。当时,方志敏带领前卫800余人已冲出包围圈,见大部队未跟上便要返回。师长粟裕和其他同志要方志敏先去赣东北苏区,他们回去接应。方志敏却下命令让他们先行,自己率十余人趁黑夜潜入包围圈,在生死关头以高度的责任心自愿走上最危险之路。                      
    方志敏找到大部队后马上组织突围。带伤的军团长刘畴西指挥出现犹豫,遇阻击未坚决冲锋而是折回再找路,敌军乘势收紧了包围。天黑后,饥疲不堪的方志敏在山坡上燃起两堆大火,向四周大喊:"我是方志敏,快出来向我靠拢!"这样,他又集合起不少分散躲藏的干部战士,并将他们临时编成一个团。天亮后,众多敌军压来,部队再度被打散。方志敏两日水米未进,藏进一个柴窝,不幸被敌搜出。他被押到南昌后,蒋介石曾亲自出面劝降,方志敏则表示:“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1935年8月6日夜,他被秘密处决。

90、邓中夏:人只有一生一死,要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一个人不怕短命而死,只怕死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中国人很重视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了个人升官发财而活,那么苟且偷生的活,也可以叫做虽生犹死,真比鸿毛还轻。一个人能为了最多数中国民众的利益,为了勤劳大众的利益而死,这是虽死有生,比泰山还重。人只有一生一死,要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邓中夏1933年5月在上海被捕后狱中所写
    [简介]
    邓中夏,1894年出生于湖南宜章县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其父亲中过举人,当过县长,从小入私塾读古书,后入县办小学、衡阳中学,又考入湖南高等师范文史专修科。他是到校内兼职的杨昌济老师(杨开慧之父)欣赏的学生。在经常去杨家请教时,结识了第一师范的毛泽东,并经常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1917年邓中夏随父入京,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在校内,他最崇拜李大利、陈独秀,并在两人的影响下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1919年5月4日北大学生上街游行时,邓中夏是主要组织者,而且是冲进赵家楼点火和痛打卖国贼的十几名学生之一。随后,他又前往长沙,联络已返湘的毛泽东,建立湖南学生联合会。他还发起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于1920年10月协助李大刊在北京成立共产党小组,成为党的创建者之一。建党后,他投身工人运动,在北京长辛店、上海和广东省港罢工中威名远扬。                      
    1920年末,邓中夏等受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派遣,到长辛店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他参加了全国劳动大会,并当选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日文词,现在译为工会联合会)书记。1923年,他到上海大学任教,并创办《中国青年》杂志。同时领导纱厂工人同日本资本家进行斗争。1925年。他到广东组织领导反对英国的省港大罢工,担任了罢工委员会的顾问和党团书记。一年半的时间里,有二十几万工人在他的指挥下行动。设在广州东园的罢工委员会,既指挥着地面武装--纠察队,又有水上舰队--缉私队,还有负责罢工工人吃住的财政部,并发行报纸《工人之路》,俨然一个政府的样子。中共领导的革命政权,恰恰从邓中夏等领导省港罢工起建立了雏形。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邓中夏转入地下活动,在广州起义失败的危急时刻还担任过广东省委书记。1928年,他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并当选中央委员。在苏联期间,他写下了《中国职工运动史》。1930年,他回国被派往湘鄂西任红二军团政委。翌年末,他被调回上海,由于各种原因一度受到“过左”领导的冷落。1933年初。邓中夏被任命为赤色互济会全国总会党团书记。同年5月,他在上海租界被捕,受过电刑等拷打,却坚决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不幸在8月间因叛徒指认,被国民党当局从租界引渡并押往南京,坚贞不屈,英勇就义。[W]

[信息来源]:《浦外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