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东北人老汉干肥婆:崇德、修慝、辩惑”与“仁者爱人”-----读《论语.颜渊第十二》片段有感之(25)_心静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33:24
崇德、修慝、辩惑”与“仁者爱人”-----读《论语.颜渊第十二》片段有感之(25)2011年02月21日 星期一 下午 02:40

崇德、修慝、辩惑”与“仁者爱人”-----读《论语.颜渊第十二》片段有感之(25)

        【原文】

        其一、

        樊迟从遊于舞雩之下①,曰:“敢问崇德、修慝②、辨惑③。”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④,非崇德与?攻其恶⑤,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⑥,非惑与?”

          【注释】

      ①舞雩(yú):地名,在今曲阜城南。
②修慝(tè):消除恶念。
③辨惑:辨别是非。
④先事后得:先做事,后得益。
⑤攻:批判。
⑥及:牵连。忿(fèn):气愤。

 

           【解译】

          樊迟随从孔子在舞雩台边散步游览,樊迟说:“请问如何提高德行、消除恶念、辨清迷惑?”孔子说:“问得很好啊!先去从事,然后获得,不就是提高品德吗?批判自己的错误,不苛责别人的过失,不就消除了邪恶了吗?忍不住一时的气愤,而忘掉自身的安危,甚至连累自己的父母,不就是迷惑了吗?”

          其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gāo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解释】
  樊迟问仁的概念。孔子说:“爱人。”问知的概念。孔子说:“理解人。”樊迟还不理解。孔子说:“把直的木头放在弯木头上面,能使弯木头变得直起来。”樊迟走了出来,碰到子夏,说:“刚才我向老师问知,老师说:‘把直的木头放在弯木头上面,能使弯木头变得直起来。’什么意思呀!”子夏说:“意义多么深远的话啊!虞舜治理天下时,在天下挑选人才,他发现并提拔了皋陶,那些不仁德的人就再也难以得势了。商汤治理天下时,在天下挑选人才,他发现提拔了伊尹,那些不仁德的人就远离了他,难以再得势了。”

           【读后启示】

       其一,在这一段论语离我们主要理解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点;崇德。这个德就是德业,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如何让养成很有教养的气质。”气质是从内心发出的,有怎样的教养,就形成怎样的气质。粗野和文质彬彬就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气质。有人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本质,不过要加以学习的培养。所谓“崇德”,就是把内在的气质推崇到更高的境界。一个人事业的成就和一个人的风格、品行、风度、气质都有很大的关系。有了这样的成就,在外表上就可以看出。

            第二点;修慝。所谓“慝”,是一种心理作用,所以从心。一个平凡人的理智特点,没有办法压制下去,学习静坐的人都有一个体会就是刚开始坐下来,内心乱七八糟,思想意识没有办法平静下来。在生活中遇到一点令人生气的事情,一种是拍案而起!一种是虽然表面看似无事,但内心仍很愤愤怒不平。若能把这种愤怒的心放下,那就更好!更美!但是这种愤怒的心情一时是很难压住的。这是内心修养很重要的一步。如果做不到,外在的崇德就不会真正完备,所以修慝是内心的修养,就是把自己矛盾的心理——理智与情感,冷静与愤怒的矛盾求得平和与安详。达到;“在山崩地裂之前,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地步,这就叫修慝。

          第三点;辩惑。就是做到真正明辨是非的智慧,对于善恶、是非、情势都了如指掌,不受迷惑。

          这三点都做好了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最后孔子又说做人做事要先去做,不要计较对自己结果利益,你把事情做好了自然就会有好结果。这便是“先事后得”的道理。孔子告诉樊迟,做人做事先不要考虑个人的得失,认为是善事,好事,对人对己有益的事先做了再说,记之以时日,后果就会明显,这就是“德业”。其次专门反省自己的错误,不挑剔别人的毛病买这也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人就有喜欢挑剔别人毛病的特点。而儒家、道家、佛家的修养,都严格讲究这一点,能做到宽恕,不挑剔,攻击,笑话别人的缺点就是“修慝”。有些人为了一点小事,生气起来把自己的身体生命都忘记了,要与人拼命。犯了法锒铛入狱,连带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都跟做着耽惊受怕,这就是世界上最大、最笨。最糊涂的人和事。因此我常对年轻人说,好好对待自己,自己平安不出事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对儿女妻子最好的尊重。

        其二,樊迟问“仁”“仁者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爱一切人就是仁。樊迟问什么叫智慧。孔子说,能够了解任何人就是智慧。这是根据樊迟能接受的程度而言。结果樊迟还没有通达,孔子便又引申说,假如做一个领导人,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把那些具有邪念歪心的小人先搁置在一边,这样直道而行,就可使原来那些搞邪门歪道的人也变成好人了。

           樊迟还是没有理解老师的教导,又来问子夏关于“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意思。子夏在孔子的学生中是较为突出的一个。子夏解释说,老师这两句话,内容太丰富了,所包含的意义也太大了,子夏为了使这位同学更具体的了接老师的道理,就列举了两个历史故事来说明。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事业是要人去做的,而人才并不是学历资历可以限制的。所以商汤举伊尹出来,则“不仁者远矣。”他举这些例子,就是告诉樊迟“举诸错诸枉”的道理。换句话说,子夏引申孔子这两句话,告诉樊迟,无论如何,做人处事要用正人,用品格、才能、道德好的人,提拔这样的人,事情才能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