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联机冬天怎么过:食用富硒平菇菌丝生产因子筛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6:01:58
食用富硒平菇菌丝生产因子筛选通过培养基种类、pH 值、硒浓度和平菇不同品种影响平菇菌丝体富硒量的研究,筛选出平菇菌丝体富硒理想的条件为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添加浓度为7.5mg/L 的亚硒酸钠,pH 值7.0,平菇菌种选用P13,每g 菌丝含硒量达到371.1μg。关键词:平菇;富硒;培养条件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on Selenium Enrichment of Mycelium of Pleurotus ostreatusWEN Hai-xiang(Department of Food Engineering,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528231, China)Abstract: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elenium enrichment is optimal in the treatment: concentration of selenium is 7.5mg/L.pH7, liquid culture of PDA, the variety of Pleurotus ostrcatus P13, and content of selenium in mycelium of Pleurotus ostrcatus371.1μg/g .Key words:Pleurotus ostrcatus;selenium enrichment;condition of culture中图分类号:S64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06)09-0052-03收稿日期:2005-09-23作者简介:温海祥(1965-),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学及食用真菌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硒(Se)具有防治疾病、抗衰老的作用,1973 年经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确定为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1,2]。但地球表面硒的含量很少,且分布不均衡,世界上4 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有2 2 个省份缺硒,华北地区缺硒尤其严重,全国有7 0 % 的人口生活在缺硒地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成果表明,成年人每日硒需要量最低为30~50μg ,幼儿减半;每日最大安全摄入量为400μg[3]。目前用作人体硒补充来源的主要有亚硒酸钠片及其强化食盐等无机药剂,人体吸收效率低,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研制高效无毒副作用的硒药或富硒食品,对防治缺硒疾病及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都有重要作用。有关研究表明,生物源有机硒在生理、药理上的功效都较无机硒优越,且对人体安全无毒副作用[4,5]。目前, 富硒生物工程项目包括生物活性硒、富硒果汁、富硒牛奶、富硒鸡蛋、富硒大蒜、富硒米、富硒肉等。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 )分类上属伞菌目(Agaricales),口蘑科(Tticholomataceae),侧耳属(Plearotus)[6],是目前世界上已达到工业化生产规模的五大食用菌之一[ 7 , 8 ],品种资源丰富,适应性强,很少受到地区条件的限制,是我国目前栽培面积最大的食用菌之一[ 9 , 1 0 ] 。本实验通过筛选培养基、平菇菌种、p H值和硒浓度等因子,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硒盐,生产富硒平菇菌丝体,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为富硒平菇菌丝体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富硒菌丝体产品有着广阔的前景,如生产食品添加剂、佐料,利用菌丝体发酵生产富硒饮料、酒、口服液等,也可通过提取其生物活性物质,制备生物富硒药剂和营养剂等[ 1 1 ]。1 材料与方法1.1 培养基筛选选择适合平菇生长的1 0 种培养基用于筛选,培养基见表1[11,12]。取PDA 平板培养基上生长均匀、长势良好的平菇菌丝块(d=1cm)分别接种到10 种固体培养基(硒浓度为6mg/L)中央[13]及液体培养基中(200ml 三角瓶装量50ml),28℃条件下培养,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密度、直径等,液体培养置200r/min 摇床培养,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残液清亮度、菌丝形态等,7 d 后过滤收集菌丝体,用清水洗数次,于6 0 ℃烘干至恒重,称重。1.2 菌种筛选选择常见平菇品种P368、P13、P40、P20、HP3、P 2 6 、D 6 、P 3 2 、P 4 8 用于筛选。取P D A 平板培养基上生长均匀、长势良好的9 个品种的平菇菌丝块(d=1cm)分别接种到PDA 固体培养基(硒浓度为6mg/L)中央及液体培养基中(200ml 三角瓶装量※基础研究食品科学2006, Vol. 27, No. 09 53序号 配 方1 马铃薯200g 葡萄糖20g2蛋白胨2g 葡萄糖20g 磷酸二氢钾0.46g 磷酸氢二钾1g硫酸镁0.5g3 麦芽糖20g 葡萄糖20g 蛋白胨1g4麦芽糖50g 蛋白胨0.3g 蔗糖40g 磷酸二氢钾0.3g磷酸氢二钾0.3g 硫酸镁0.3g5马铃薯200g 蛋白胨2g 葡萄糖20g 磷酸二氢钾0.5g硫酸镁0.5g 氯化钠1g6马铃薯200g 葡萄糖20g 磷酸二氢钾3g 硫酸镁1.5g维生素B120mg7蛋白胨2g 葡萄糖20g 酵母膏2g 硫酸镁0.5g 磷酸二氢钾0.5g磷酸氢二钾1g 维生素B120mg8 马铃薯240g 蔗糖20g 硝酸钾10g 磷酸二氢钾5g9葡萄糖20g 蛋白胨2g 磷酸二氢钾0.5g 硫酸镁0.5g 氯化钙0.1g维生素B1100mg10 马铃薯淀粉40g 葡萄糖10g 蛋白胨5g 磷酸二氢钾0.5g注:加水至1000ml 配制成10 种液体培养基,另加琼脂20g 煮溶配制成10 种固体培养基。表1 10 种培养基配方Table 1 Prescription of 10 sorts of media50ml),28℃条件下培养,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密度、直径等,液体培养置200r/min 摇床培养,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残液清亮度、菌丝形态等,7 d 后过滤收集菌丝体,用清水洗数次,于6 0 ℃烘干至恒重,称重。1.3 p H 筛选制备pH 值为4.5、5、5.5、6、6.5、7、7.5 的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亚硒酸钠浓度为6mg/L),接种等量平菇液体菌种,置200r/min 摇床、28℃条件下培养,观察菌丝体的生长情况、残液清亮度、菌球形态等,7d 后过滤收集菌丝体,用清水洗数次,于60 ℃烘干至恒重, 称重。1.4 硒浓度筛选制备硒浓度为0 、3 、4.5、6 、7.5、9 、12mg/L的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接种等量平菇液体菌种,置200r/min 摇床、28℃条件下培养,观察菌丝体的生长情况、残液清亮度、菌球形态等,7 d 后过滤收集菌丝体,用清水洗数次,于6 0 ℃烘干至恒重,称重,用邻苯二胺分光光度法[14]测定菌丝含硒量。1.5 正交试验每个因子优势水平参与四因素( 培养基、菌种、酸碱度、硒浓度) 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筛选食用富硒平菇菌丝生产因子组合。2 结果与分析2.1 培养基试验结果1 0 种培养基试验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平菇菌丝在硒浓度为6mg/L 的培养基中能继续生长。经新复极差统计方法[15]分析,10 种培养基中平菇的菌丝生长速度有显著的差异,生长疏密度差异亦较大,在同样的培养条件下,平菇在1 、5 、7 、1 0 号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菌丝密度、菌丝生长量均明显优于其他培养基。平菇在1 、5 、10 号液体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菌丝密度、菌丝生长量均明显优于其他培养基。2.2 菌种筛选结果结果见表3。9 种平菇品种在硒浓度为6mg/L 的PDA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均能生长。经SAS 方差分析软件(The SAS System for Windows)分析,菌丝的生长速度和生长密度均有显著的差异。固体培养基中P 1 3 、P3 68 、P 20 、D6 、H P3 的菌丝生长的直径较大,明显优于其他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P13、HP3、P32 的菌丝生长量显著优于其余品种。2.3 p H 值筛选结果结果见图1。适宜pH 为7.0、6.5 和7.5,菌株生长正常,菌丝生长量优于其余p H 梯度。2.4 硒浓度的筛选培养基中硒浓度对平菇菌丝生长和富硒量的影响结果见表4 。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亚硒酸钠浓度从0固体培养基菌落直径(cm) 液体培养基菌丝干重(g)培养基平均值差异显著性平均值差异显著性0.05 0.01 0.05 0.011 7.9 a A 114.5 b B2 3.7 d D 25.7 cd C3 3.8 d D 22.7 cd C4 4.0 d D 31.7 c C5 7.2 a A B 100.1 b B6 6.9 ab A B C 13.6 cd C7 5.7 c C 21.5 cd C8 5.9 bc B C 21.5 cd C9 4.1 d D 7.3 d C10 6.9 ab A B C 702.2 a A表2 10 种培养基的菌落直径及菌丝生长量Table 2 Diameter and thickness of mycelium community in 10sorts of solid media(cm)固体培养基菌落直径(cm) 液体培养基菌丝干重(g)菌种平均值差异显著性平均值差异显著性0.05 0.01 0.05 0.01P368 7.83 b B 0.150 d DP13 9 a A 0.628 a AP20 6.83 c C 0.109 ed DP40 4.83 e E 0.010 ed DH P 3 5.17 e E 0.524 b BP32 7.5 b B C 0.386 c CP48 4.5 f E 0.132 ed DP26 3.83 g F 0.152 d DD 6 6 d D 0.094 d D表3 9 种菌种的菌落直径和菌丝生长量Table 3 Diameter(cm) and thickness of mycelium community in9 varieties of Pleurotus ostrcatus54 2006, Vol. 27, No. 09 食品科学※基础研究到4.5mg/L 时,能促进菌丝的生长,在4.5 到7.5mg/L 时生长稍受抑制,且在7 .5 m g /L 的处理中菌丝富硒量最大,干菌丝富硒量达364.6μg/L。但当亚硒酸钠浓度达到9mg/L 菌丝生长开始放慢。在12mg/L 的处理中菌丝生长极为缓慢,明显受到抑制。2.5 正交试验平菇富硒菌丝培养基、菌种、酸碱度、硒浓度四因子按正交试验表[16]L9(34)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正交试验表见表5 。正交试验结果见表6 。经SA S 方差0.20.150.10.0504 4.5 5 5.5 6 6.5 7 7.5 8菌丝干重(g)pH 值0.05230.06580.08520.0918 0.13680.14640.1307图1 pH 值对菌丝培养的影响Fig.1 Effects of pH value to mycelium of Pleurotus ostrcatus培养基中亚硒酸钠浓度(mg/L)0 3 4.5 6 7.5 9 12菌丝干重(g) 0.3447 0.4522 0.4604 0.4217 0.4118 0.3313 0.2324干菌丝富硒量(μg/g)0.00 129.8 192.8 301.6 364.6 350.1 282.0表4 硒浓度对平菇菌丝生长和富硒量的影响Table 4 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of selenium to growth andselenium enrichment of mycelium of Pleurotus ostrcatus处理 列号组合号1(培养基) 2(菌种) 3(酸碱度) 4(硒浓度)1 (1) P32 6.5 62 (1) P13 7 7.53 (1) H P 3 7.5 94 (5) P32 7 95 (5) P13 7.5 66 (5) H P 3 6.5 7.57 (10) P32 7.5 7.58 (10) P13 6.5 99 (10) H P 3 7 6表5 平菇培养基、菌种、酸碱度、硒浓度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表L9(34)Table 5 The orthogonal test of L9(34)分析软件(The SAS System for Windows)分析,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不同组合间平菇菌丝干重及菌丝含硒量均有显著的差异,其中第2 号组合,即1 号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 ,菌种P 1 3 ,酸碱度7 ,硒浓度7.5mg/L,平菇富硒能力最强,达到371.1μg/g。3 结论综合分析各因素对平菇菌丝体富硒效果的影响,表明平菇富硒菌丝的生长和富硒能力与培养基种类、平菇品种、酸碱度和硒浓度都有密切的关系,选用在酸碱度为7,硒浓度为7.5mg/L 的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通过振荡培养平菇菌种P13,可获得生长良好的平菇菌丝,菌丝平均含硒量可达到371.1μg/g。参考文献:[1] WHO Tech Rep Se No532[R]. Trance Elements in Human Nutrition,1973.[2] 苗健. 微量元素与相关疾病[M]. 郑州: 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119-122.[3] 陆丽霞, 沈爱光. 食用菌富集微量元素的研究与展望[J]. 中国食用菌, 1999, 18(4): 10-11.[4] 胡国元. 富硒蕈菌研究进展[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1999, 17(3): 12-17.[5] 傅庭治. 平菇糖蛋白化学成分分析[J]. 食用菌, 1983, (4): 40-41.[6] 汪昭月, 杨瑞长, 乔卫亚. 食用菌科学栽培指南[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1999. 225.[7] 王立泽, 叶家栋, 游庄信, 等. 食用菌栽培[M]. 安徽科技出版社, 1985.130.[8] 杨新美. 中国食用菌栽培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435.[9] 郭炳冉, 徐文香, 衣艳君. 食用菌制种与栽培[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 1995. 270-285.[10] 宋淑敏. 平菇栽培与食用[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11] 贾身茂, 等. 中国平菇生产[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12] 赵维忠, 赵广宇. 平菇高产栽培学[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3] 杨曙光. 食用菌栽培技术[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14] [波]Z·马钦科. 元素的分光光度法[M]. 郑用熙, 译.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3. 400-405.[15] 盖钧镒. 试验统计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3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