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steam联机版:中国人是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37:27
作者:pingyuanstone  发表日期:2011-4-8 12:25:00
回复 
         
一边写一战历史,一边逐渐发现了这个问题。

原以为一战是离中国人非常遥远的事情,直接参战的,据说只有很多劳工苦力,直接的影响,则是引发了“现代史的起点”----五四学生运动。

然而凡事就怕认真。当我一步步走入那个仿佛神秘,又仿佛很亲近的历史漩涡时,真相,历史的真相,让我大吃一惊。

在那段充满了杀戮与阴谋,又饱含着真情与信仰的年代,中国人,黄皮肤的中国人,竟是无处不在!

他们深藏不露;他们若隐若显。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人类的第一次捉对撕杀,真的只是产生于那个不起眼的萨拉热窝吗?
  
  是我们不了解真相,还是我们害怕真相?
  
  我以下的探索,将要面对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
  ==============================================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斐迪南是谁?
      
  我没有去查百度,也不相信国内任何一本历史书籍,我知道从那里什么也得不到。斐迪南的身份其实并不复杂,他是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的传人。这个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究竟是什么身份?以下三件事,帮助我获得了认知。
      
  一,这个家族现在的掌门人名叫卡尔,今年50岁,公开身份是奥地利大公和匈牙利皇太子,是欧盟的一个高级官员。他还是以下文明古国的名义上的统治者:匈牙利、克罗利亚、波希米亚、加利西亚、洛多梅里亚和伊利里亚,甚至还有耶路撒冷。从《达芬奇密码》获得的知识还使我注意到一点,就是卡尔也是历史悠久的 “金羊毛骑士同盟(The Order of the Golden Fleece)”奥地利分部的继承人。
      
  二,该家族的历史公开追溯到779年的一个叫做杰拉德的巴黎伯爵。其后的血统传承,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法国,直至1708年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皇家血统合一。
      
  三,一战的主角之一弗郎茨·斐迪南26岁的时候,他的身为太子的堂兄(鲁道夫,约瑟夫一世与伊利莎白之子),却在一个放满了打猎工具的林间小屋,轻率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同死去的还有他的情妇(这件事以后再作探究)。最初大位是要传给弗郎茨的父亲,但是后者考虑了几天之后,决定放弃,于是年青的弗朗茨的悲剧命运,从那一天就仿佛注定了。
      
  但是,不能忘记,那毕竟已经是19世纪的最后几年,家族和民族的辉煌正在消退,新兴的力量和知识已经崛起。无论弗朗茨还是他的家人,似乎都没有把这个皇位看成很大一回事(当然,也有可能是正好相反),因为,当弗朗茨30岁的时候,他居然可以一边当着皇储,一边跑到澳大利亚去捕捉袋鼠和驼鸟。然后,他北上日本,在横滨登上一艘“中国女皇邮轮”,横渡太平洋,来到加拿大的温哥华,最后绕了地球整整一圈,才回到祖国奥地利。
  
  说到这里,有个重要问题需要了解。据史料记载,弗朗茨早在12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全奥地利最富有的人,因为那一年,他的另一个地位显赫的堂兄(摩德纳公爵)去世,同样把继承权留给了他。不过,这次继承权不是白给的,有一个小小的条件,就是弗朗茨得在自己的称号上边加上一个特殊的名字----埃斯特(Este)。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名字。埃斯特家族是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Lombardy)贵族的后人。在这个曾经有神秘的塞尔特人生活的地方,在漫长的历史中,伦巴第家族一直挣扎在包括罗马帝国在内的各大强权之间,依赖他们在技术、金融和艺术方面的天份聚集财富,直到今天,他们依然拥有着不少著名产业(如阿尔法汽车)。实际上,当这个家族的传人摩德纳公爵去世的时候,原本还有好几个合法的继承人,但是摩德纳公爵作了一个重要决定:他要维持住与北方哈布斯堡家族的关联。这个决定的意义,对于他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近代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意义都是不难察觉的,不过,当12岁的弗朗茨被卷入这个巨大漩涡的时候,他能够意识到的东西,却非常有限。
    
  当我们的弗朗茨来到30岁左右的时候,他(至少在名义上)所占有的财富和地位,都达到令人仰视的高度。或许,更为影响一个人个性的发展的,是一种传承。早在1453年,他的哈布斯堡家族就已经是古罗马统治者神圣血统的代表,这种神奇的力量,使得他的堂兄能够在告别人间的时候,满意地看到家族在南北两种信仰之间左右逢源。
    
  这一年,弗朗茨远渡重洋归来,在布拉格的舞会上“偶遇”比他小五岁的苏菲。苏菲也有很高的爵位,但是,如果弗朗茨期待和她共渡一生,则面临一个难题:按照传统,他只能迎娶欧洲顶级家族和血统的女士为妻。而苏菲虽然也有显赫的家史,但她的祖先中地位最高贵的,无一例外都是女性,其中一个正是德国国王鲁道夫一世的姐妹。碰巧,弗朗茨也是这位鲁道夫一世的后代,说起来,也就是苏菲的远至某一房的表哥。他们不管不顾地开始了秘密交往,弗朗茨监冒失地来到布拉迪斯拉伐,拜访苏菲的父母,而苏菲(养病的时候)则在风光如画的卢西诺小岛上给弗朗茨写信。两人的关系对外保密了整整两年。
    
  当然,事情最终暴露了,此时唯一的问题是:皇帝约瑟夫一世会是什么态度?太子惨死的家族悲剧刚刚过去,相似的命运,难道又会降临到另一个太子的头上吗?在这个关键时刻,三个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的重要人物,逐一登场了。
  
  他们是罗马天主教教皇利奥十三世、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以及沙皇尼古拉二世。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 西安世园会“天人长安 创意自然”绿色引领时尚!
  • 优悦生活优雅品质 愉快生活
  • 鑫万福珠宝香港品牌 国际品质 珠宝定制专家
  • 深圳建国医院深圳最好的男科医院
更多企业空间>>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8 12:46:40 
回复 
  
  威廉二世是一战的中心人物,或者就是男一号,这个人物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对我的考察至关重要。威廉比弗朗茨大四岁,基本是同龄人,两人已经很熟悉了,至少,当弗朗茨坐着轮船,从美洲回到汉堡港时,他的头顶一直飘扬着一面由威廉亲自创作的旗帜。旗帜上的图画非常古怪,是一群人在大天使迦百利(Michael)的率领下,准备向一尊金色的大佛发起冲锋。我们不难猜到,这是一幅有种族和宗教意味的图画。但是,要想知道它的具体涵义和背景,我只好稍等片刻,先去探究一下教皇和沙皇当时的状态。因为无论对于弗朗茨还是威廉,这两个人的意义都是非同寻常的。
    
  与威廉和弗朗茨正值盛年不同,教皇利奥当时已接近90岁了,大限将至。借着上帝赐予的最后几年光阴,他做了三件事:
    
  1. 巩固圣母玛利亚信仰
  2. 打击各种“分裂思想”
  3. 继续收拾上一任教皇给他留下的人际关系烂摊子
    
  1898年,就在弗朗茨和苏菲的“不合法”交往让维也纳头痛的时候,利奥教皇在罗马写下了给各地教会的最后一封关于采用“玫瑰经”的信件。“玫瑰经”是一种特有的祈祷和念诵方法,在今天的天主教堂可以看到。利奥在信中解释了玫瑰经和圣母玛丽亚的关系:
    
  “……我们首先要指出,这种祈祷形式是源于神的,而非源于人的,它是天使赐予的奖品,和主祷文一起进入冥思之中,这是最为有力的祈祷,尤其有助于达到永生。因为,除了这种祈祷的独特品质之外,它还在沉思及其隐秘中,给予信仰和突出的道德楷模以一种有力的保护。我们还要表明这种祈祷有多么容易,多么适合于人民,它提供了冥想拿撒勒家族的内心生活的完美样板。我们由此证明,基督世界从来都能够体验到实际的益处。”
    
  老利奥毕竟是信仰世界的管理者,和上面这些“脱离现实”的文字相比,他发出的另一些信息要实际得多。在一封写给秘鲁教会的书信里边,他谈到一个让他本人和前任教皇都非常焦头烂额的问题:婚礼该怎么举行才合法?当然,利奥是“传统派”:
    
  “耶稣基督,新约的创造者,将人性的责任体现在圣礼之中,这一责任不能与宗教相分离,而融入世俗事务。神圣礼仪的举行,可以给配偶双方带来更加平静和快乐的生活,增强家庭的和谐,正确地养育子女,恰当地为社区提供福祉。”
    
  老利奥在信中警告那些“世俗政权”,他们无权插手真正的天主教婚礼。这些政权当中,既有遥远的智利,也有近在咫尺的欧洲各国,尤其是那个现在由年轻的威廉掌管的德国。27年前,“铁血宰相”俾斯麦推行了一种《公民婚姻法》,从那以后,只有民事婚礼才能够得到官方的承认,而神圣的天主教结婚仪式,不但不再是合法的,而且变成了“可选择的”。如今俾斯麦已经下台了,几个月后,他就要走向生命的终点,他执拗的“文化斗争”议案也被废除了一多半。可是,无论利奥怎么做工作,《公民婚姻法》硬是给保留了下来。这在利奥的眼中是一个巨大的挫败,因为他觉得婚礼是整个天主教体系的基石,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他说:
    
  “天主教的教导是:圣礼的庄严性是基督徒婚姻的重要部分,人们一旦与之分离,信仰必定会丧失。”
    
  历史或许已证明,老利奥的固执是有道理的,因为在今天的欧洲,已经有超过十个国家的法律允许同性婚姻了,老利奥很“幸运”,没有看到这一幕。至于以后,谁知道摆脱了宗教婚礼“枷锁”的两性关系会往何处发展呢?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8 12:55:49 
回复 
  
  新兴的信仰和力量所具有的“分散”倾向,让老利奥很着急,但是,另一种倾向可能带来更为直接的堕落和危机。在他那篇著名的《关于资本和劳工》当中,利奥用自己长达一个世纪的观察作为基础,向社会发出了警告:
    
  “古老的工业行会已在上个世纪被废除,而没有其他的保护性组织来填补它们的空缺。公共制度和法律把古老的宗教撇在一边。于是,不同程度地,工人被放弃、孤立无援地面对着雇主的硬心肠和不择手段的贪婪竞争。”
    
  这位多年的慈善工作者,还发现了比企业危机更为可怕的家庭危机,他争辩说:
    
  “孩子在市民社会所拥有的位置,其实不是来自他自身的权利,而是在出生时作为家庭成员而具有的。正因为如此,就像圣托马斯·阿奎那所说,‘孩子在获得自由意愿和受到父母管辖之前,就已经是属于父亲的’。因此,那些社会主义者想要把父母撇到一边,建立一种政权的监管,是违反天然之正义的,破坏了家庭的结构。”
    
  恰好,在缺少家庭温暖的地方,“圣母信仰”发挥了作用:
    
  “富人和穷人的共同的‘母亲’在每一处唤醒了慈善之英雄主义,建立起宗教团体的和许多其他有益的机构,以提供帮助和仁慈,几乎没有哪种苦难不会得到救助。”
    
  当然,在老利奥或真或幻的“战斗舞台”上,除了社会的分裂,还有知识的分裂和政治的分裂。一个叫做洛伊齐的法国牧师,公开主张用批判的眼光重解《圣经》,在那些人看来,进化论和对地球寿命的化学测算,都已经和《创世纪》发生了冲突。英国国教信仰者倡导的所谓“新秩序”,也遭到利奥的激烈抗议。而那次令教廷丢尽颜面的“教皇圣体险被抛入台伯河事件”,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当时我们的老利奥,甚至考虑过离开罗马,搬家到奥地利管辖的地方,却遭到了约瑟夫的“婉拒”。在这个时候,还有什么事情,能够比得上弗朗茨可能举行的皇家婚礼(没错,又是婚礼!)和梦想中的“传统力量大团结”,更能唤回老利奥即将丧失的人生信心呢?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8 13:13:13 
回复 
  
  对于弗朗茨和苏菲的结合,尼古拉二世是另一个表示支持的人。那一年,这位末代沙皇(的确,就是那个死在“布尔什维克”手里的沙皇)一边向约瑟夫皇帝递出这个信息,一边给他的外交大臣下达了同样饱含着“和平”精神的指令:呼吁裁军。
    
  巧合的是,这次裁军动议的起因,正好和弗朗茨的奥地利有关。当时,俄罗斯新任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报告了所谓奥地利军队的最新“动向”,又分析了一番本国军力的现状。这次分析在维特伯爵的回忆录中保留下来,至今栩栩如生:
    
  “他获悉,奥地利正在着手迅速重新装备和加强炮兵。(他认为)我们炮兵的现状是可以放心的,不会比德国的弱;但是,既然奥地利作出了这个决定,我们也得大大加强炮兵,而我们现在正在重新装备整个步兵,需要花费巨款,这笔款子不久前就决定拨出了。”
    
  不管怎么说,钱是不够用的。于是这位陆军大臣提议,不如跟奥地利私下协商,希望对方不要重新装备炮兵。可是维特伯爵对这个建议反感之极,认为“十分幼稚”。伯爵在回忆录中承认,其实他担心那样会暴露本国的财政状况和财政大臣(也就是他自己)的无能。他接下来还有一段分析,同样精彩:
    
  “接着我……进一步阐释了我的意见:不停地大肆重新装备会给全世界,特别是给欧洲带来什么样的害处----使居民日益贫困,使他们无法安居乐业。正是由于局面弄到这种地步,西欧才出现社会主义学说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宣传,并且已开始传到我国来了。”
    
  这件事的结果是,30岁的尼古拉二世站在伯爵一边,发出了裁军的呼吁。他没有向奥地利暴露自己的困境,却把自己的软弱泄露给了全世界。我无法想象,当俄国几年之后输给日本的时候,尼古拉会不会被看成斯拉夫版的慈禧太后。但是现在,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远方”又出事了。
    
   “远方”就是中国的大连,这个名字是尼古拉亲自取的。这几年来,他不断向清廷重臣李鸿章示好,最终不仅租借了整个辽东半岛,还获得了建设一条穿越满洲的铁路的资格。当然,好的一面是,这条铁路将历史性地把欧洲和亚洲连接起来。不过,这里边有个相当相当复杂的技术问题:铁路由谁来经营?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8 13:47:31 
回复 
  
  关于这个问题,维特伯爵是这么跟李鸿章说的:
    
  “(我们)设立了中东铁路公司。这个公司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当然一直完全是由政府经营的,但是因为它名义上是私营公司,而所有私营公司又是属财政部管辖,所以那里的官员不算是公务员。”
    
  不用什么深奥的管理学或者逻辑学,也能看出这句话本身就完全不通:既然仅仅在“名义上”是私营公司,你凭什么肯定那里的官员不是公务员?对此,维特进一步狡辩:
    
  “也可以说,他们同私营铁路公司的职员处于平等的地位,或被列为派驻私营中东铁路公司的职员,正像交通部管辖的交通工程师在俄国欧洲部分的私营铁路公司中工作一样。”
    
  一样不通:始终由政府经营的中东铁路公司,其职员怎么可能和私营铁路公司的职员地位平等?不过,他一不小心,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俄国政府其实一直向某些或全部私营公司派驻“人员”,这些人员当中既有擅长管理的官员,又有擅长技术的工程师。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整个俄国还有真正的“私营企业”吗?这种“派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们不知道李鸿章有没有追问这些问题,历史的事实是,一直强烈反对中东铁路具有官方背景的李鸿章,最终认可了维特的解释。毕竟,据说俄国的两任沙皇都真诚地相信,铁路的意义主要是经济的和工程的,而没有什么军事政治意义。当我们的尼古拉热情高涨地到处修铁路的时候(他同时是塞尔维亚铁路委员会的主席),激励他的恐怕不只是父亲的遗愿,德皇威廉(注意这个“皇”字,在英语里其实是“凯撒”)的一席话想必也一直在他的耳旁萦绕:
    
  “美国对于欧洲来说,是一支很大的竞争力量,是整个欧洲农业的劲敌,美国是靠欧洲发财的。因此……应当对美国采取特殊措施,即筑起关税壁垒,不给它最惠国待遇;也就是不把它跟欧洲国家同等看待,对它实行特殊的税率,以免美国货充斥欧洲。”
    
  其实,当初威廉提出这个思路的时候,尼古拉是明确反对的,可是他的实际行动,却和威廉的“欧洲联合”方针很有一致的地方。他们的区别在于,威廉主张通过即时的、有效的战略手段达成联盟和实施反击,而尼古拉以及维特伯爵这些幕僚,则试图拉长战线,在更加符合自由竞争原则的立场上与各种“非欧洲”势力抗衡。尼古拉的长相和英王乔治很像,性情上也比较西欧化,他一直不喜欢缺少礼貌的威兼表哥,两个人的矛盾还曾经公开过。但是,当德皇威廉抢先出手拿下胶州湾,而尼古拉也竟然毫不含糊地占据辽东时,事情已远远超出了个人恩怨和观念分歧。
    
  何况,这一回威廉有意无意地“闯祸了”,滥兄滥弟争食东方肥肉的结果,是这块肥肉本身面临不复存在的危险。事情的源由,与一种叫做“拳”的神秘力量有关。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8 14:02:28 
回复 
  
  前边说过,年轻的德皇威廉画了一副奇异的画,画上以《圣经》中的大天使米迦勒和德国人(还有其他欧洲人或神)为一方,以金色的大佛为另一方。米迦勒(Michael)是著名的大天使,但是一查才知道,这个名字仅仅在先知书《但以理书》里边出现过。书中记录了一段著名的异象:
  
  “在夜间的异象中,我看见天的四风,搅动大海。有四只巨兽从海中上来,形状各不相同。……这四只巨兽就是将要在世上兴起的四个王。那时我想知道有关第四只兽的实情,它和其他三兽不相同,十分恐怖,有铁牙铜爪;它吞吃咬碎,又把剩余的用脚践踏。”
  
  然后,一位神秘人,以极酷的形象出现在但以理面前:
  
  “他的身像碧玉,面貌像闪电的样子,眼睛像火把,手臂和腿像擦亮的铜那么闪耀,说话的声音像群众喊叫的声音。”
  
  神秘人说,有一个北方的王,到了“指定的时候”就会回来,“那王必任意而行,自高自大,超过所有的神,又说一些怪诞的话攻击万神之神。他必行事顺利,直到神的忿怒完毕;因为所定的事必会实现。”
  
  那么,米迦勒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呢?
  
  “那时保护你同胞的伟大护卫天使米迦勒必站起来;并且必有患难的时期,……必有许多睡在尘土中的人醒过来,有的要得永生,有的要受羞辱,永远被憎恶。”
  
  从《圣经》引文中的这些末日审判景象,我对威廉画作上领导正义大军的“米迦勒和德国人(神)”有更深的了解了。那么,作为反派的“金色大佛”,它的涵意又是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威廉本人已经给了一个答案,他在油画上清楚地写着yellow peril这个词组。peril是“巨大危险”的意思,翻译成“黄祸”是不准确的,可以考虑“黄色凶险”。不过,我仍然不明白,为什么威廉要提出这样一种概念和意象,还要一个劲向尼古拉和其他君王大臣推销呢?“黄色凶险”这个概念究竟有没有现实的基础?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8 14:03:36 
回复 
  
  我发现:有一个。
  
  在过去的20年间,有以下几件事在欧美的上流社会传播:
  
  * 1877年,美国西岸的洛杉矶城发生严重“骚乱”,遭殃的主要是华人和其他东方人。19名华人在一夜之间被吊死,一人被枪弹射死。他们拥有的超过40000美元的财富被洗劫。(关于反“东方人”骚乱的原因,可以参考Henry Kittredge Norton的,但我对里边的多层次分析没兴趣。在我看来,对于“黄色凶险”概念的产生,华人死亡的方式[“吊死”]和死亡的原因一样重要)。
  
  * 第二年,爱荷华州一份著名报纸报道了致命黄热病的扩散,报道的标题是:黄色恐怖----新病例仍在产生。
  
  * 1894年,威斯康星州一份日报报道了一位神秘的清军将领----Gen Yeh,据说这个人相当于中国的威灵顿,同时还具有拿破仑的野战水平。报道的标题是:<东方战争的黄色恐怖>。
  
  * 1895年6月,匈牙利的图尔将军对俾斯麦说:“黄色凶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重了,日本在几年之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进步。”此事被美国媒体广泛报道。
  
  经过以上的梳理,我发现,“黄色凶险”概念的产生,是一系列表面上并不相关,却又有着某种奇特联系的事件的混合与推动的结果。那以后的几年,以“黄色凶险”为噱头的文学作品陆续产生,而德皇威廉,也就在这个时候推出了他的名噪一时的画作。
  
  但是,还有一个疑问没有解开:为什么在这幅画上,是用一尊大佛,而不是用其他符号充当着欧洲各族战士(神)的敌人?
  
  其实,这个问题马上就要由事实来回答了,因为,比上述所有“黄色凶险”更加真切、更加恐怖、更加不可思议的凶险,即将在这些德国人、美国人、奥地利人的眼前发生。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8 14:14:22 
回复 
  
  以下开始即时更新。
  
  上边那些骂人的,有本事拿证据说话。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8 14:24:53 
回复 
  
  可惜不是彩色的,看不出“黄”来。

“黄色凶险”。作者:威廉二世或其幕僚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8 14:41:27 
回复 
  看到这里,还没有察觉到楼主的核心意思。
  -------------------------------------
  确切地说,“核心意思”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是跟着直觉走的,相信历史的深处一定有“材料”和“话语”说明我自己无法说明的意思:)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8 15:24:17 
回复 
  
  不查不知道。。。。原来有一个大人物要出场了----列宁。。。。激动中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8 15:36:47 
回复 
  
  楼主祖上肯定有棒子国的血统
  ----------------------------
  高丽族和华夏族有不同的血统吗?这个没有研究过,估计也不好研究。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8 16:01:33 
回复 
  
  意思是说二战的导火线是因为在中国的利益纠纷吧
  ---------------------------------------------
  不是这个意思,跟“利益”没有多大关系。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9 09:01:31 
回复 
  中国人被吊死说明黄色凶险的存在?黄热病是中国人制造传播的?
  -------------------------------------------------------
  你打一堆的问号,说明你自己也不确定,就来批判我了?
  
  究竟是想请教还是批判,不妨把态度表明。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9 11:07:55 
回复 
  
  1900年6月,俄国随军记者德米特里·扬契维茨基对发生在京津一带的“拳乱”作了如下描述:
  
  “座落在天津中国地界深处的火神庙庭院里挤满了义和团。……张德成是义和团主要首领之一。……张氏说:在北京,我们处决了日本使馆的日本译员。当他不顾禁令想通过城门的时候,董福祥的豹子般的兵士逮住了他,把他的鼻子、耳朵、嘴唇、指头都割了,乱刀剁了他身体,割下他的背皮来做腰带,也挖了他的心。就是我这把念过咒的长矛当时插在地上,前面放着一颗冒着热气还在颤动的日本人的心。义和团和官兵在敌人这颗活心脏前面跪下竭力祈求关老爷赐给我们打仗时用不完的力量和勇气,保佑我们不中敌人的奸计。我们把敌人的心脏切成块吃了:既然我的胸膛里有一小块敌人的心脏,我就什么敌人都不怕了。”
  
  对于这段话,我产生了两方面的怀疑。第一,这个扬契维茨基是当时刚刚在旅顺创刊的《新边疆报》的首席记者,他的全部讲述,看上去还比较靠谱,可是这一段毕竟是张德成的“回忆”和“喊话”,是不是完全真实可就难说了。其实关于“吃心”,还有另一种记载,受害人是德国男爵克林德,而肇事者,竟又是董福祥的那支所谓“穆斯林部队”。不过那一次是克林德率先打死了一个无辜的百姓和一个男孩,也算罪有应得。那件事有众多目击者,应当不是假的。
  
  我的第二个怀疑是:为什么?为什么要吃心?鸡的心脏我吃过,那是不太好吃的,猪心就更难吃了。但是我的父母和亲人,还总让我多吃。可是,董福祥部队里边的某些人,怎么竟会对人的心脏感兴趣,而且一定要吃生的?引文说,吃了活心脏就会有“用不完的力量和勇气”,这是一种什么古怪想法?我在《国家地理频道》中,经常看到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尤其是东南亚的请神仪式,仪式中的一些关键步骤,比如癫狂童子、口吐白沫、腮穿铁丝、爬刀梯、赤脚走火炭等等,上边的“火神庙”集会中有的有,有的没有,但是“吃活心”这个情节,却是从未听说的。有位博友报道了2009年内蒙三道营村的一件事,说有人为了治疗自己的抽风,听取他母亲的意见去杀人掏心,但是那个也是煮熟了吃,恶心归恶心,味道总好一点。生吃是什么道理?
  
  想来想去,我发现自己走进了一个误区。与其想这么多,为什么不去原文中查找,究竟有没有第一手的资料说明董福祥部队为何相信“活吃心脏”能带来“用不完的力量和勇气”呢?
  
  还真有!
  
  理由一:这是神灵关帝赐予的,关羽是智慧与力量之合体,所以关帝赐予的东西,必然能大幅提升智力和体力值,变得“神拳无敌”。
  
  理由二:他们好像并不觉得自己吃的是“人心”,而是“妖心”、“鬼心”。妖、鬼比人厉害,所以吃了他们身上最具活力的“心”,至少能获得部分的魔力。
  
  凭什么说八国联军是妖鬼呢?张德成论证说: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罢天,不敬神仙忘祖先。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神爷怒,仙爷烦,伊等下山把道传。”
  
  看看吧,可不要小看这个张德成的政客本领哦,他的话暗含三点玄机:
  
  1. 中原是“圣地”,有侵犯圣地的能力和可能性的,必定是“鬼子”。“鬼”生活在地下,那么只有“鬼”的子女,会偷偷跑到地上来活动。(参考电影
  
  2. 这些“鬼”的子女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劝人信奉基督教,那是违背天意的。再说简单一点:耶稣不但不是代表上帝的,反而是上帝的对头。(老利奥在那边,得昏死多少次啊)
  
  3. 是不是鬼子,其实判断起来很容易,有三个标准:是否性伴侣较多、是否眼睛是奇怪的蓝色、是否莫名其妙的出现了天灾!
  
  这里有个问题:“鬼”真是那么可怕吗?光天化日之下的人类,为什么怕鬼,以至于很多中国百姓,平时连抬头仔细看一眼“洋鬼子”眼睛的勇气都没有?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9 11:14:28 
回复 
  蝴蝶效应嘛,肯定和中国有关的
  -----------------------------
  最初我也是这么想的,可是越调查越发现,远非这么简单。。。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9 11:39:20 
回复 
  
  “黄色凶险”,当然是部分的原因,只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究竟在如何发生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查考。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9 12:02:55 
回复 
  黄色凶险和中国人是两码事,别扯一起
  ----------------------------------
  为什么是两码事?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9 14:11:26 
回复 
  继续更新
  =========================================
  
  法国《费加罗报》的记者罗蒂,用他的走访和叙述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今天北海公园的玉岛上,他看到了矗立在整个北京城最高处的“中国之巨鬼”----
  
  “我进去大魔鬼那里,它是那高处唯一的主人……啊,怎样可怕的人呀!它比普通人高一点,如同死神Shiva一样,在死尸上跳舞;那里有五六个凶恶的面孔,其狞恶之相,几不可迥迩。它带着骷髅制成的颈珠,有三四十个手臂,执着许多行刑或杀头的器具。”
  
  当然,罗蒂也看出这并不是印度的湿婆神(Shiva),但两者又有许多共同处。从他的叙述看,最接近的自然是藏传佛教中的大威德金刚(不是合欢的那种)。此神像仅仅保留了湿婆神的“死亡”特征,而去掉了“性爱”和“重生”的涵义,同时通过凶恶的面孔、骷髅颈珠、行刑器具、死尸等元素强化它的残忍和恐怖。当看到了这样的神像时,罗蒂不禁恍然大悟:
  
  “这就是中国城的守护之神,比一切屋瓦尖塔还高。这好像它们深刻的残忍性之可摸触的象征,这好像是这些人脑中不可解的裂痕之遗迹。平时那样的和顺温柔如小孩,及花草般可接近,但可以忽然变成热衷磨难,撕人指甲,拉人肠肚出来的人……”
  
  由此,罗蒂就给他所见到、听到的“深刻的残忍性”找到了依据。可是,不难推断,罗蒂的心理平衡随时会被再次打破,就像他在中国人当中看到“女神”那次一样:
  
  “一个半黑的房里,那里晚间的太阳,不进来已开始黄昏了。两个可怜的女孩,像是姊妹,低头坐着,可以说是陷着,以狼狈之姿态,一个坐在椅上,一个在黑木床的床缘,大概是她们睡的地方,她们穿的是平常的黑衣裳……”
  
  这样两个陷入困境的女孩,却对罗蒂他们表现出极端的冷漠:
  
  “她们在那里一前一后,没有眼泪,眼注视在地下,两手直垂。她们失望之视线,并不举起来看看进来的是谁。我们进去,她们没有动作,没有惊异,什么于她们都无所谓……”
  
  从叙述看,士兵们之所以称二人为“女神”,是因为她们在枪林弹雨之中,跑上佛塔去保护祭坛。罗蒂忍不住把她们和圣女贞德相提并论。可是,接下来,这位巴黎才子脆弱的心遭到更大打击:
  
  “我们什么话都说不出来,觉得在那里,很是局促,觉得很难为情。我们忽然产生捐几块钱给她们的意思,将银元放在错乱的床上,但其中的一个姊妹,虽然像没有看见我们,却将银元拍到地上去。做了一个手势,叫女仆自己拿去用。呵,我们的举动再笨拙没有了!”
  
  而俄国人扬契维茨基,则在军队攻陷天津之后,表现出同样的“疑神疑鬼”:
  
  “中国人在我走过的时候弯腰鞠躬,并出示用麻布或白纸做的白旗。他们那不动声色的脸孔变得更加沉着,更加不可捉摸了。我觉得,他们那冷淡的眼光和强作服从和谦卑的微笑似乎在说:‘不错,现在我们给你们征服了,我们打败了,我们挨骂受辱,我们是你们的奴隶,你们对我们爱怎么办就可以怎么办。但是,我们中国人的自尊心,我们的信仰,你们是不可能摧毁的。我们永远鄙视你们,因为你们有的只是暴力、欺骗和粗卤,而我们却拥有正义和四千年的历史,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而你们是野蛮人。’”
  
  之所以生出这么丰富的猜想,是因为他忽然发现,中国百姓“不怕”他们了:
  
  “这些向来畏葸的中国妇女既不怕我这个过路的外国人,也不怕过路的敌兵。对她们来说,死了丈夫和父亲也就等于一切都完了。‘我们也不想活了,把我们打死吧!把我们和他一起埋了吧!’她们哭喊着。”
  
  金光闪闪的大佛和偶像在哪里?“黄色凶险”在哪里?是那些凶残的“拳匪”,还是眼前这些不再害怕的人?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9 14:18:40 
回复 
  
  楼上仿佛只会骂人,不奉陪了。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9 15:27:52 
回复 
  
  这一年的11月,在德国东部的莱比锡,出现了一份《火星报》。一个名叫列宁的人,写了一篇文章,抨击本国政府卷入中国战事:
  
  “财政大臣维特曾经宣布:在一九○○年一月,国库内尚余二亿五千万卢布,但是现在这些钱已经没有了,这些钱都已经用在战争中了。因此,沙皇政府正在发行公债,增加国税,并因财政竭蹶而停止建筑正在建筑的铁路。沙皇政府不顾破产的危险,实行侵略的政策……”
  
  列宁提出,把视线放在民族和种族之间,是愚蠢的,正确的做法是放在不同的阶级之间:
  
  “一切仅仅靠枪杆子维持自己统治的政府,时常要镇压人民的愤怒,它们早已认识无论怎样,也不能消灭人民的不满意,因此企图把人民对政府的不满意,转移到其他对象上去。例如:挑动反犹太人的运动,各种下流的报纸,竭力嗾使人民反对犹太人,难道犹太工人不是如俄国工人同样受资本家的压迫与警察或政府的虐待吗?而现在各种报纸、又极力鼓吹反对中国人的运动,宣传黄种人的野蛮、黄种人对于文明的仇视、俄国的“启蒙任务”、俄国兵士们作战的勇敢,等等。各种新闻记者,跪在政府脚下,并跪在钱袋的前面,大卖气力,煽惑俄国人民去仇恨中国人。但是中国人民从来也没排挤过俄国人民,也没有排挤俄国人民的原因。而中国人民自身像俄国人民一样受着痛苦和危害,一样的受亚细亚式政府的压迫。”
  
  “亚细亚式政府”,我很喜欢这个词,让我们先记住它,有机会再来研究。那么,列宁对沙皇政府的批评是正确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发现应该注意到一点,那就是列宁可没有批评我们的尼古拉,也没有批评其他沙皇,他批评的是“政府”!
  
  如果我们来到离莱比锡仅3小时车程的柏林,那里的某一处深宫(具体哪一处不确定)中住着一个人,会从内心深处赞同列宁的批判,他是谁呢?对了,他就是威廉二世。
  
  即使在他把“黄色凶险”和“该死的犹太人”挂在嘴上的时候,即使在他命令军队“像匈奴一样”进攻中国的时候,他的脑海中经常浮现的,却是另外一幅场景。那是他和“阴魂不散”的俾斯麦的共同记忆。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9 22:17:29 
回复 
  LZ你能不能整理下脉络,我老人家看的半天都不知道你到底要说什么
  ------------------------------------------------------------
  抱歉了,这个贴子原名叫《新一战史》或者《阴谋与信仰:一战前后的生死记忆》。为吸引眼球改成现在这个。
  
  这下脉络是否就清楚了?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09 22:19:31 
回复 
  有一点问题,摩德纳在奥地利皇太子继承之前的公爵也是哈布斯堡家族。
  ----------------------------------------------------------------
  这里的“是”改成“有”更合适吧?我理解关键是多远的血亲算“家族”,以及是否得到承认的问题。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10 12:18:50 
回复 
  
  那是十年前,威廉刚刚当上“德国皇帝”(这个称号就是俾斯麦给取的)没多久,75岁的俾斯麦和31岁的威廉在一个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争论的焦点是:究竟谁更理解“工人”?
  
  威廉的立场是:工人需要保护和休息时间,所以应当立法禁止在星期天劳动,也对妇女和儿童的劳动加以限制。
  
  而在俾斯麦看来,这纯粹是英式“人道主义”的无稽之谈。他激烈地表示:
  
  “……干涉工人的独立性、干涉他的劳动生活及其作为一家之长的权利,这种做法同我的信仰和经验是相违背的。即使无疑社会党人的首领会利用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鼓励,夸耀说企业主们为缩短了的劳动时间也会付出未被缩减的工资,但我不相信,工人本身对于禁止他们愿意在一定的日子和时间干活挣钱竟会感激涕零。”
  
  可是,这一回威廉没有打算让步。他着手召开一次没有俾斯麦参加的内阁会议,直到俾斯麦的儿子直闯禁地,向皇帝询问,威廉才表明会议与劳工问题有关,希望俾斯麦“也能出席”。到了这一步,老俾斯麦对于自己的前景,已有了非常不详的预感。
  
  在会上,双方毕竟不可能直接翻脸,辩论还要继续。于是争论的焦点,很快来到一个问题上:你说自己了解工人,证据呢?
  
  威廉给出的证据让俾斯麦大吃一惊:皇帝居然直接把自己的4个幕僚成员给搬出来,这是彻底的摊牌!威廉说,他的议案正是以这4位专门人士的情报和建议为基础的。让我们来看看是哪4个人:
  
  * 欣茨佩特,教育界人士 (俾斯麦说此人“傲慢而笨拙”)
  * 道格拉斯伯爵,矿业投机商 (俾斯麦认为他具有“流利而讨好的语言”能力)
  * 冯.海登,画家,曾在某富矿工作过 (威廉的“黄色凶险”图,是否有此人的功劳呢?)
  * 冯.伯勒普什,曾任科布伦茨省长 (老俾愤怒地想到:此人不过因为有一次对罢工工人表示同情,就获得了威廉的赏识。而他们究竟谈些什么,包括皇帝和其他人谈些什么,都统统对自己保密!)
  
  无论如何,新皇帝务实的态度给与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上述四人中的海登,还拿出了“一位老工人”的第一手证据,证明保护劳工法案的必要性。然而,要俾斯麦认输也是不容易的,他说自己也作过调查,调查的结果是,除非能够确保只工作6天就得到以前7天的薪水,否则工人们不可能同意此法案,而那些面临失业压力的父母,也不会忍受自己的孩子被禁止劳动。他同时警告,有些工业部门会因为星期天休息导致的经济损失,而丧失竞争力。(注意他用了“工业部门”这个词)
  
  看到两位“神仙”都不让步,“凡人”们便拿出自己的绝招:拖。可这毕竟不是办法,内阁越来越分裂成明显的两派,而两位高层也逐渐发现,自己需要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作出一个选择了,正如杰出的社会主义人士早就预言的那样。
  
  “(俾斯麦说)可是业主们也是有权受到皇帝保护的臣民。皇帝陛下对此置若罔闻,他激动地说,如果煤开采不出来,我们海军就等于解除武装;如果煤不足而妨碍通过铁路调动军队,那么我们就不能动员军队。……如果我处在俄国的地位上,我就会立刻宣战!”
  
  事情真的严重到这一步了吗?要么向工会首领妥协(俾斯麦老成地说道:那是个无底洞),给他们一份《劳工保护法》,要么就向他国宣战,用神圣的战争威胁来让各方面都闭嘴?
  
  德国的工人们,真的坚持不下去了吗?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10 12:51:35 
回复 
  
  竹书同学来了。。。不过我这个贴子,主要想考察的倒是国人如何改变了西方人:)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10 13:42:28 
回复 
  
  画家眼前的矿工

麦尼埃(Constantin Meunier)作品:面对矿井的矿工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10 13:50:52 
回复 
  
  补充:上边作品的完成时间在1895-1905之间。作者是比利时人。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10 20:11:00 
回复 
  
  咦,你这个想法挺新奇,有没有材料支撑?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11 09:21:07 
回复 
  
  其实我也想过,能否找一些思想艺术方面的相关性,目前只查到梵高说自己用的中国白颜料。。。。有没有画过油画水粉画的指教一下?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11 14:26:04 
回复 
  
  呵呵,西方的历史书,绝大多数我也不太信,否则我何苦来重写一战史?
  
  楼上别那么敏感。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11 14:27:08 
回复 
  
  呵呵,西方的历史书,绝大多数我也不太信,否则我何苦来重写一战史?
  
  楼上别那么敏感。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11 14:27:43 
回复 
  
  呵呵,西方的历史书,绝大多数我也不太信,否则我何苦来重写一战史?
  
  楼上别那么敏感。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11 14:29:13 
回复 
  呵呵,西方的历史书,绝大多数我也不太信,否则我何苦来重写一战史?
  
  楼上别那么敏感。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11 14:29:47 
回复 
  呵呵,西方的历史书,绝大多数我也不太信,否则我何苦来重写一战史?
  
  楼上别那么敏感。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11 14:30:23 
回复 
  
  服了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11 14:46:52 
回复 
  考据狂人!!
  ---------------
  哈哈,此称号以为只有无性大象配用,居然用到了我身上?荣耀之至啊。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11 18:04:26 
回复 
  
  你看哪一个证据的可信度不高呢?要能反驳就更好了。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12 12:49:29 
回复 
  
  1878年,比上边提到的罢工事件早大约10年,一个名叫文森特·梵高的年轻人,来到比利时和法国交界处一个叫做博里纳日的矿区。他下到深达700米的矿井里边(700米?我在平地上跑700米都要呕吐好几次……),观察着里边的生存状况:
  
  “我们一起下去,来到井下700米深处,探查这个地狱最隐蔽的角落。矿工们工作的这个地下井离出口最远,他们称之为埋藏身躯之所。……请想象一下在原木支撑的非常狭窄和低矮的通道里,那一排排地下井是什么样子。在每个地下井里,都可见一名身穿又臭又黑的粗亚麻布衣的矿工,凭借小油灯发出的弱光,在忙碌地掘煤。矿工们在一些矿井里可以直起腰来干活,而在另一些矿井里却只能趴在地上干活。这些矿井的结构有点类似于地牢,黑暗阴惨的过道,一排排小织布机,或更类似于农户家中的那一排排面包烤炉。有些井渗水,矿灯灯光产生特殊效果,仿佛是照在钟乳石岩洞石壁上再反射回来似的。一些矿工在地下井里掘煤,另一些矿工把掘出的煤装进推车,这活专门由男女童工来干。地下700米处还有一个马厩,里面关着匹老马。”
  
  令荷兰小伙惊讶的是,他发现矿工们居然“喜欢”地下生活:
  
  “正象海员上岸后仍留恋大海一样,尽管矿工们面临险情和困难的威胁,他们依然留恋矿井,他们宁愿呆在地下而不愿留在地面。这里的村庄荒凉、死寂,仿佛已遭人遗弃,因为生活是在地下而不是在地面上进行。谁都可以在这里住几年,但如果他没下过矿井,他就不会对这里的一切实际情况有准确的了解。”
  
  这是没有道理的!谁会留恋危险而阴暗的地方?在那一带,梵高所到的矿井是死人最多的,你在上下井的过程中,在遇到有毒气体的时候,在瓦斯爆炸的时候,在井底出水的时候,在旧坑道塌方的时候,都可能命丧九泉(呃……九泉,没错)。梵高的话没有说服力,完全没有!
  
  但是梵高仍然试图说服“我”,在另一处,他分析说:
  
  “经验告诉我们,那些象在漆黑矿井里干活的工人一样走进黑暗,走向地球深处的人们,对《福音书》上的话印象最深,也最深信不疑。……那位马其顿人也是一名劳工,他的脸上布满了悲伤、痛苦和疲惫的皱纹,他既不光彩照人,也没有任何魅力,但他有不朽的灵魂。他需要永不腐败的食物,即上帝的教诲。上帝要求在仿效基督的过程中,人们应当过简朴的生活,终其一生也切勿追求太高的目标。”
  
  我是不是听错了,上帝和耶稣几时有这样的“教诲”!不过,即将步入30岁,渴求尽快成为传教士的梵高,还算是从这些工人身上观察到了一些不同的东西:
  
  “他们都有点神经质。我不是说他们怯弱,而是说他们很敏感,他们对任何想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人,都有一种天生的根深蒂固的仇恨和不信任感。谁和烧炭人在一起,谁就必须具有烧炭人的性格和气质,而不能装模作样、骄傲自大、颐指气使,这样才能永远和他们相处得好,或赢得他们的信任。”
  
  这里,梵高同学一不小心也说了实话,他是又一个梦想“赢得他们的信任”的人。不过,对于梵高来说,这种信任的意义主要是艺术上的,因为他要为“英国人”提供一流的作品。大约十年之后,当他发现另一个叫做麦尼埃的画家,已经完成了不少他一直想画又没有画出来的“矿工艺术”(见上图)时,他进一步转变了采风的视角。
  
  但是,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种信任却具有惊天动地的价值。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16 19:32:40 
回复 
  
  关注本贴的人士(估计不会多)请稍待,接下去写到恩格斯列宁,我发现不认真研究一下《资本论》是不行的,因为那不仅关系到俄罗斯苏联,更关系到中国:)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22 09:02:49 
回复 
  
  呵呵,你觉得活吃人心还不够血淋淋?你想找的是什么呢?
  
  我有信仰,那是肯定的。但是我不觉得它叫做“基督教”。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23 11:55:01 
回复 
  @长雨留声003 2011-04-23 10:00:11
  
  楼主自觉地把“黄”等同于中国,确实有偏颇之嫌,但楼主的观察方向值得肯定。没有那个特定时代,没有那一群特定的人,就不会有那个不堪的历史,当然,更重要的,也就生不出什么马克思、牛克思来。
  -----------------------------
  呵呵,谢谢肯定。不过我啥时候把“黄”等同于中国了?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23 11:56:29 
回复 
  @一定要成功2011 2011-04-22 08:55:49
  中国拜佛的不少,但是都是去求财求利保平安的;真正的信仰是要内心的平和,没有那么多的私利私心的。
  -----------------------------
  这句不太同意,信仰的本质就是“私”的,每个人的信仰不同,才会导致对他人的不理解。
  
  换言之,求财求利保平安,只是表象或假象。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4-25 16:39:21 
回复 
  
  继续苦读《资本论》中。。。。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5-31 08:50:50 
回复 
  病后一顶,决定继续。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6-01 09:17:36 
回复 
  
  寻求动力。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6-05 16:04:06 
回复 
  dongli de yuanquan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6-15 11:18:16 
回复 
  
  看看点击率。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8-26 22:20:56 
回复 
  
  到今天,半年快过去了。我不得不承认这篇东西卡在了《资本论》上边。我读不懂老马的这本书!
  
  有没高手指点一下?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8-26 22:24:45 
回复 
  
    @长河落日不太圆
    @fandan
    @hu_425
    @老老猫猫猫
    @黄悟粥
    @邱彪
    @浅秋清荷
    @一针你就见血
    @xue99887
    @披甲豆末糖
    @a黑白底片a
    @我不懂中医
    @kkkkklm
    @卡米那大哥
    @万水千山2008
    @重庆皂角山李氏
    @漠北铁骑
    @酒池肉林
    @鹤龄3333
    @石穿千古
    @酒的传说
    @1225725461
    @zy8341  
    @曹为平
    @冒魔仙q猫摸先
    @袁德靓
    @糖太宗李柿民
  -----------------------------
  
  楼上左右诸君有没有懂资本论的?可否现身赐教呢?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8-27 12:00:57 
回复 
  
  呵呵,算了,还是求人不如求己。继续更新!
  ======================================
  
  
  1889年5月,旅居英国的恩格斯注意到一件事:鲁尔区罢工了!
  
  “德国矿工的罢工对我们说来是一件大事。像宪章运动时期英国矿工那样,德国煤矿工人也最后进入运动,而这就是他们的第一步。运动是在威斯特伐里亚煤矿区的北部开始的,——在这个地区每年可以采煤4500万吨,而开采的地区甚至还不到一半,因为那里的煤要从500 码的深处采出。这个地区的矿工过去一直是善良的臣民,爱国、 听话,而且信教;他们为第七军输送了极好的步兵 (我很了解他们,我生长的城市只在这个煤矿区南面六七英里)。 ”(恩格斯发表在《工人领袖》杂志6月号的文章)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让威廉同学无比忧虑的事情,因为鲁尔不比别处,那是德国(作为一个行政和经济意义上的“区域”)的命脉,正像恩格斯这个“家乡人”所提供的信息所显示的那样。“第七军”是什么军?和一战有什么关系?我们暂时还不知道,但是由于某种原因,这里的矿工和西边比利时人不同,他们已经无法忍受了。如果作一个宏观的调查,那么这次在历史上(尤其是我们的马列史上)意义重大的罢工无疑会有多种成因,比如经济发展的原因、环境保护的原因(何谓“环保”?请再次回顾上边梵高的调查和麦尼埃的名画)、种族的原因(那里多波兰移民)、宗教的原因,等等。但是,从恩格斯的文字上看,他本人至少不是此次大罢工的直接“推手”。他也并没有兴奋到回老家参与此次工会运动,以进一步获得梵高所渴求的“他们的信任”。恩格斯还有别的事情要做。
  
  恰恰在这一年之前的4年和之后的4年,恩格斯分别给一本书写了序言,这是他在费尽心力出版这部书的过程之中,以及过程之后的总结陈辞。我们来看看第一篇序言的开头:
  
  “要完成《资本论》第二卷的付印工作,使本书既成为一部联贯的、尽可能完整的著作,又成为一部只是作者的而不是编者的著作,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留下的修订稿很多,多半带有片断性质,所以要完成这个任务就更为困难。至多只有一稿(第IV稿) 经过彻底校订,可以照原样付印。但是,由于有了以后的修订稿,这一稿的大部分也变得陈旧了。材料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实质上已经大体完成,但是在文字上没有经过推敲,使用的是马克思写摘要时惯用的语句:不讲究文体,有随便的、往往是粗鲁而诙谐的措辞和用语,夹杂英法两种文字的术语,常常出现整句甚至整页的英文。这是按照作者当时头脑中发挥的思想的原样写下来的。有些部分作了详细的论述,而另一些同样重要的部分只是作了一些提示。用作例解的事实材料搜集了,可是几乎没有分类,更谈不上加工整理了。在有些章的结尾,由于急于要转入下一章,往往只写下几个不联贯的句子,表示这里的阐述还不完全。最后,还有大家知道的、连作者自己有时也辨认不出的字体。”
  
  全文摘录这段话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真真切切地告诉我们,《资本论》这部世界名著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作品。上文中有这样一些关键词,例如“不讲究”“随便”“粗鲁”“诙谐”“夹杂”“当时头脑中发挥”“没有分类”“急于”“不联贯”“不完全”“辨认不出”,等等。看过之后,我的判断是:
  
  《资本论》根本不是一部关于“理论”的成型著作,它实际上是一种“随感录”!
  
  问题由此而来:第一,马克思为何要写这样一部随感录?为何非常重视这部作品?
  
  第二,《资本论》的内容及其出版,它的迅速在各阶层尤其是知识阶层和工会中的流行,与一战的爆发有什么关系吗?
  
  第三,恩格斯执着于这本书的出版,其用意是什么?他为何要努力把一部随感录,变成一本带有“严谨理论色彩”的作品?
  
  我认为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对于这部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然,回答它们的难度似乎也远大于前边的“黄色凶险”问题。)德里达说“没有资本论就没有今天的世界”,这话或许夸张了些,但是说没有《资本论》就没有那以后的半个世纪,或许还是比较公允的!
  
  所以我决定为这个问题花费一些心思和精力。之所以这样做仍然必要,是因为我将努力阅读它的英文版,虽然不是德文原版,但至少是最接近这种日耳曼语的一种语言(恩格斯说的很明白,马经常用英语思考和写作)。这有两个好处:1)有望读懂马克思的原意。2)有望把那些在若干次整理、删节和重述中变得无影无踪的“粗鲁”“诙谐”和“不联贯”恢复一部分。不阅读这些看似低级和随意的东西,就没有可能真正知道马克思的思想。(国内数以十万计的马列研究人员,不妨也趁此思考一下自己存在的意义和前途)。
  
  我找来了 Samuel Moore 和 Edward Avelin 的英译本,这两位译者没有像另外某位那样遭到恩格斯的辛辣讽刺和批判(其实我也很想读读那个记者的译本),版本的源泉是网上的Marx/Engels Internet Archiv,这个名字增加了我研究的信心。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8-27 12:40:53 
回复 
  
  开始阅读。
  
  第一章第一节(传说资本论的开头是关键,读懂它们就能读通马克思。不管真假,我先试试)
  
  “一个商品的两种关键因素:use-value 和 value (以及 value 的本质和 value 的‘量’)”
  
  这样下去,似乎会妨碍各位的阅读。我想了一个折衷的办法,用拼音文(注:这不是我写此贴的初衷,但拼音文的优势的确无所不在)。于是变成:
  
  “一个商品的两种关键因素:shiyong-jiazhi 和 jiazhi (以及 jiazhi 的本质和 jiazhe de shuliang)
  
  
  · 在资本化生产模式占据优势的那些社会当中的财富,主要呈现为“商品的大量积累”,其个体单元就是单个的商品。所以,我们的调查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我看出三点:
  
  1)马克思在进行一次“调查”,而不是提出一种“理论”。
  
  2)马克思认为,在某些社会中是资本化生产主导的,那么在另一些社会中,就不是资本化生产主导的。究竟哪些是,而哪些不是呢?尤其是,德国是不是?中国是不是?我们暂时还没有答案。
  
  3)既然财富体现为各种各样的、无穷无尽的商品(我们生活的世界其实由商品构成),那为什么马克思要去考察一个“个体”?因为显而易见,各种商品除了都是“物质”之外(甚至还有不是物质的,比如服务),简直就没有任何共性可言。一桶水和一台电视都是商品,它们能一样吗?究竟你拿哪个作为“个体”的样本来研究呢?马克思在写作过程中,究竟想得最多的是哪个个体呢?暂时未知。无论如何,马克思认为这样的“个体化”是有必要的,而且是正确的。
  
  
  · 一种商品,首先,是一个外在于我们的客体,一种其性能可以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东西。
  
  好,这里马克思给商品找到了一种“共性”,就是一切商品都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水在满足,电视也在满足。既然“需要”是相似的,那么各种看似不同的商品之间,就也是相似的。
  
  且慢!我对水的需要,和我对电视机的需要能是一样的吗?有人可能立刻想起马斯洛同学了,没错,需求是有区别,有层次的。但是我不想扯那么多,我就谈最实在的问题:我需要水的时候,我会“渴”,一种非常不爽的感觉,而且如果没有水,我就会得病,就会“上火”,脾气也会变坏。
  
  而如果没有电视,我还有其他办法,比如ipad,比如好书(资本论是好书吗?得再观察一下),比如收音机。甚至这些都没有也没关系,我可以去找美女玩(如果她也没有电视看,没准就会接受我啦!)
  
  可见,水和电视有一种根本性的区别。水是不可替代的!而电视可以。那么马克思同学所谓的“商品”,是包括这两种,还是仅仅指“电视”这样在工厂里复杂地生产出来的东西呢?不得而知。我隐隐记得马克思喜欢用麻布和衣服作比喻,那么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难道老马忘记了“水”也可以是商品?或许他那个年代,“水”还没有成为商品吧。不过这样一来,他所谓的“资本化社会”(比如他和恩格斯都喜欢居住的英国),还能够叫资本化社会吗?太低级啦,哈哈。
  
  不管如何,在他的那个年代,人们看来还是普遍地感觉到,商品都是“需求”的结果。而且像马斯洛既然能够对各种需求分出层次,那么认为需求可以研究,可以分类,尤其是认为“需求”都是一回事,估计是那个年代的一种普遍思维(梵高同学会同意吗?威廉会同意吗?)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8-27 12:54:21 
回复 
  @madridchen 2011-08-27 12:23:57
  -----------------------------
  谢谢!多指意见哦,我这也是第一次读。实话说除了《圣经》和《十三经》,能让我读第二遍的书不多,呵呵,其实主要是第一遍读不懂。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8-27 16:03:12 
回复 
  
  · 这种需求的性质,无论(比如说)来自胃部还是来自梦想,没什么不同。
  
  正好,老马不打自招,他坚持认为对食物的需求和精神追求是一回事(当然,他非常巧妙地没有提到具体的商品,显然知道这会带来无休止的争论)。虽然我很希望快一些知道他如此“化约”,把外部商品和内部需求都作简单化处理的目的何在,但是不得不先跟着他的思路走一段,以便把握和(可能的话)批判他的随感或者理论。
  
  
  · 同样,我们也不关注这些客体究竟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无论是像生存必需品那样直接满足,还是像产品那样间接满足。
  
  嗯,看来老马还是比较厉害的,我考虑的问题他仿佛都考虑到了。他认为“水”是直接满足,而“电视”是间接满足,有想象力。不过我还是不太认可一点,啥叫“间接满足”?难道我从电视中看到的,完全是无数工人和艺术人士在后边的“劳动”吗?完全不能同意。节目就是节目,那些劳动不过是节目的产生方式,它和直接触动我心灵或者恶心之极的节目本身(音乐、画面构图、对话等等)根本两码子事。没错,我是在和一些人进行某种沟通,但你不能说这载体是无所谓的。恰恰相反,载体才是关键!是时代进步的最大的标志!
  
  老马是悲观主义者?暂时别下这种定论,再看看。
  
  
  · 每一种有用的东西,比如“铁”和“纸”,都可以从两个角度考察,一是质,一是量。这些物品是多种性能的集合,所以可能有不同的用途。找出这些用途是历史的任务(the work of history)。同样,建立起社会认可的量化标准也是历史的任务。测量方式的多样化,一半来自物品的多种性质,一半来自传统。
  
  原来马克思和我不太一样,他一想“商品”,脑子里出现的就是铁片啊纸啊这些低端产品。虽然按说一个感觉丰富的人,也能够从纸张的纹理、剪裁、光滑度等方面感受到一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流”,不过显然老马没这个心情。所以他把那么丰富的感性内容,用一个“质”,用一个“用途”替代得干干净净。在他的枯燥无比的历史中,这些用途逐渐被发现出来,逐渐获得新的“测量”方法(好像测量不是首先要用美丽的眼睛和心灵!)。真是个可怜孩子,缺爱。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8-27 16:40:32 
回复 
  
  
  · 一种物品的 utility 就是 shiyong-jiazhi. 但这个 utility 不是像空气一样。由于受到商品的物理性能的限制,它其实也就是那种商品本身。所以,一种商品(诸如铁、米面、钻石)只要是物质的,就必然是一种shiyong-jiazhi,一种有用的东西。一种商品的性能和所需的劳动是两回事。
  
  既然 shiyong-jiazhi 就是商品本身,那你还创造出这个词做什么呢?不管怎么翻译这个词,“用”总不是一个有水平的概念,太过普通。难道马克思是在悲叹万物都成了商品,是在反感一切都需要用“功用”来加以衡量吗?(隐隐想到弗洛姆关于“异化”的感叹)如果真是如此,那他绕的弯子也太大了些。何苦这是。
  
  
  · 当我们面对 shiyong-jiazhi 的时候,总是仿佛在处理固定的量,比如几十块表、几码麻布、几吨铁,等等。商品的 shiyong-jiazhi 给商品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学问,那就是关于商品的“商业化知识”。shiyong-jiazhi 只有在使用或消费时变成现实:它们同时构成了一切财富的实质,无论那财富的社会形态是什么。在我们即将考虑的那种社会当中,它们还是交换价值的贮藏所。
  
  目前为止,我翻译的《资本论》还算可读,比任何一个“马列。。。。所”的译本好了太多。这段话有个问题:正如商品一样,财富的特征也多了去了,比如金币的质感、书画的美感、股市行情的动感、地产的安全感(现在也不太安全了),你马克思凭啥说你这个关于“用”的属性就是它的实质?难道真有多少人收集书画和房产是为了用吗?太无知啦。当然,也可以说它终究是为了用的,但是仅仅一个北京空置房间之多,空置时间之长,绝对能够让你大开眼界。而且既然一转手就能出去,那也只是“交易之用”,和你这个 shiyong-jiazhi 有半点的关系吗?没有。
  
  所以,这里的马克思仍然在发散他那酸腐文人的感叹,和对物质世界的悲凉体验。而问题的本质(?),在于他的认识是错误的,人类获取财富的意义,绝不在于“用”,而在于远为复杂的动机。马克思说对了一点,就是“传统”,但是他在这个领域涉猎得太浅啦。渺视宗教的恶果啊。
  
  不过,还有一种可能:是否马克思自己其实也不在乎他的观点是否“本质正确”呢?他是否有更深层的目的呢?
  
  (to be continued)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8-27 22:05:14 
回复 
  
  
  · 交换价值,乍一看,呈现为一种数量关系,因为不同物品在使用之中的价值在按比例进行交换。这种关系是随着时间和地点经常性变化的。所以交换价值似乎是某种偶然的、完全相对的价值,但它最终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即一种完全不可分离的、包含在商品之内的价值。虽然这样说,从语法上似乎有点矛盾。
  
  马克思是一个诚实的同学,他自己也意识到自己逻辑的混乱,一会说5块钱一个冰激淋是偶然的,一会又说它是内在的。这里的问题在于,他究竟想干什么?他似乎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确信,觉得任何一场交易的背后,存在某种“确定”的东西,而他写作《资本论》的动机,就在于把这个确定的东西找出来。假设这个东西真的存在吧,它会是什么呢?马克思似乎不认为它是 shiyong-jiazhi,看来他也同意,“用”是一个比较低级的,缺乏概括力的词。既然物品的本质不在使用,那它还会在哪里?马克思似乎在“交换”这种普通的行为当中,看到了那个与全部社会关系紧密相连的“遁去的一”(借用黄易术语)。
  
  
  · 让我们更近一些考察这个问题。一个给定的商品,比如一夸脱的小麦可以交换 X 量的鞋油,Y 量的丝绸,或者 Z 量的金子。简单说,就是以最截然不同的比例来交换其他商品。所以,这些小麦的交换价值不是一个,而是许多个。但是由于这里的 X 鞋油 Y 丝绸和 Z 金子都对应同等量的小麦,所以它们相互之间必定可以作为交换价值而互换,或相互等同。于是:首先,给定商品的合法交换价值表达了某种“相同的东西”;其次,交换价值通常只是用来表达其中包含的,却又不同于商品本身的一种“现象形态”(phenomenal form)。
  
  “现象形态”这个词用得好,它清楚地说明马克思完全是在捕风捉影地试图在日常的现象中寻找他渴求的“本质”。当然,这个本质其实也就是“原因”,不然为什么你要用5块钱而不是5万块钱去买一个冰激淋呢?肯定这背后有某种道理吧。什么道理?那就复杂了,它涉及国家的货币政策、国家和企业的生产力量、政府的威信、市场的理性程度、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教育水平、流行的趋势、明星的造访,还有其他的很多因素,包括天气变化等等。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往习惯于用一个“天”字来表达这种复杂而又似乎的确存在的事物背后的道理,现代西方人则喜欢说“看不见的手”,而我们的马克思同学,对这两种解释都不满意,他要提出自己的解释,更关键的是,他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劳动交换的关系当中。(难道老马的先辈是手工业出身?暂时不知道)
  
  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初步的答案:《资本论》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是马克思不满于当时的人际关系。我们已经知道,他是一个比较孤独和缺乏生活感性的人,那么人际方面的短期或长期失败是比较正常的。但是,问题在于,他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对“交换价值”的关注,有助于解决个体和社会普遍的人际关系现状吗?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8-28 08:32:40 
回复 
  
  · 我们来考察两种商品,比如棉花和铁。它们可以互相交换的那种比例(无论具体为何)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达,即给定量的棉花等于某个数量的铁,如 1夸脱棉花 = X cwt 的铁。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东西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而这两者又必然可以等同于第三者,它本身既非棉花又非铁。它们中的每一个,只要可以相互交换,都可以简化为第三个。一个简单的几何学解释可以说明此点。为了计算和比较各种带直边的几何形状的面积,我们往往把它们分成若干三角形。而每个三角形的面积要用一种截然不同于它的表面形状的东西来表达,即“底乘高除以二”。同样地,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必须能够用一种共性的东西来表达,以说明它们或多或少。(这一段的官方中译本堪称惨不忍睹,有兴趣者可自行对比)
  
  可见,马克思的脑子还是清楚的,他清醒地意识到不同商品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是巨大的。所以他得费很多精力来“证明”它们的共性。他的逻辑仿佛很正确:如果两样东西都可以等同于第三种东西,那么它们当然也可以等同于第三种“概念”----当然,伟大的jiazhi概念就要脱颖而出了。我发现,首先,马克思总是非常聪明地不去用我曾经使用的那些个体,比如水,比如复杂如电视机或机床的商品。如果他的等式变成 1吨水 = X 台电视,甚至 1吨水 = X小时的节目,那么老马要证明的东西可就未必那么有说服力了。其次,为了找到他所心仪的“价值”,他不得不首先给 shiyong-jiazhi 戴上大红花,因为他不得不承认一点,就是所有这些交换价值的比值都和“用”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没错,你可以说“用”不是决定性的,但你永远否认不了,仅仅在“用”的前提下,交换才有可能和意义。于是,shiyong-jiazhi 成为老马始乱而终弃的一种过渡概念,当具有浓烈社会关系属性也就是政治属性(甚至是野心属性)的“价值”脱壳而出时,“用”所代表的消费者,被马克思狠狠地扔到了一边。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8-28 15:01:58 
回复 
  
  今日更新:
  =============================
  《西游记终极揭秘:孙悟空的真身究竟是谁》(卷三·4. 佛道之争)
  
  · 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孙悟空帮谁!
  · 宗教斗争之残酷,一至于此。
  · 他们显然希望自己的这种做法,能够得到道教最高领袖的认可。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8-28 17:40:08 
回复 
  @冬初阳 2011-08-28 16:41:34
  乱七八糟,不弄个吸引眼球的标题还真吸引不了读者。
  -----------------------------
  没看懂就承认,不丢人:)是有一定难度的。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8-29 09:49:37 
回复 
  更新:
  ======================
  
  · 这种“共性”既不可能是几何属性或化学属性,也不可能是其他的自然属性。这些自然属性仅在影响商品的使用(并使之成为 shiyong-jiazhi)时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商品交换显然是一种不同的动作,其特征完全是从 shiyong-jiazhi 当中抽象出来的。于是,不同商品的 shiyong-jiazhi 从充足的量的层面看是一样的,或如巴本所说,“如果价值是一样的,那么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都很好。等价的东西之间没有区别或不同特征。价值100镑的铅、铁和价值100镑的金银都很值钱。”商品作为 shiyong-jiazhi 首先呈现出不同的“质”,但是作为交换价值,它们仅仅是不同的“量”,并最终不再包含哪怕一个原子的 shiyong-jiazhi。
  
  这一段可能会有马克思本人的笔误或者翻译上的错误,但这已经没关系,因为我们都能看懂它的意思:这还是任何意义上的“理论研究”吗?根本不是了。马克思其实是在抱怨:这个资本化社会快要把物品的“质”完全消磨光了,剩下的只有“量”了!看来马克思也不是我想象的那么无情无义,他还是有内在的感性一面的,对一个多彩的世界还是充满热爱的。但是,马克思看到的是真相吗?当时的社会真的在消灭物品的“质”和多样性吗?从我们已经简单考察过的弗朗茨、利奥、威廉、李鸿章等人的经历和偏好来看,他们面对的世界还是挺有色彩,而梵高以他独特的眼光,甚至在黑暗的地窟里边都能看出色彩来。为什么马克思看不到这些?马克思究竟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当中?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马克思写出这通抱怨语气明显的话,不完全是在发泄自己的感慨,他应该有很大的信心:这种抱怨能够在一些阶层中,甚至在普遍的社会中引起共鸣。从《资本论》后来的迅速流行来看,这种情绪的号召力至少不亚于威廉的“黄色凶险”图,也不亚于(我们即将看到的)列宁的激情演说。他和恩格斯应当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这种看似平淡的、纸面上的交流,其意义绝对不亚于组织罢工,甚至能够和领导国家相提并论。(如果让弗郎茨来挑,他会挑哪个呢?)
  
  
  现在,回忆起我在中学时期所接受的颇具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禁不住想笑。
  
  继续阅读经典。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8-29 13:30:06 
回复 
  
  最后一句糊涂了:这不是资本论解读的贴子,所以应该是“继续解剖”。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8-29 15:33:14 
回复 
  
  
  
  今日进度:
  ======================
  《西游记终极揭秘:孙悟空的真身究竟是谁》(卷三· 4. 佛道之争[5])
  
  · 看来在这些乡村前辈的眼中,下雨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政治途径解决的。
  · 整个车迟国的官僚系统,似乎都把祈雨问题看得无比严重。
  · 这一轮出现的是雷公电母,二人进一步阐明了“五雷法”的程序。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08-30 09:36:31 
回复 
  
  
  
  今日进度:
  ======================
  《西游记终极揭秘》(卷三· 4. 佛道之争[6])
  
  · 诸位国师的日常求雨过程,实际上留有很多可以自由解释的空间。
  · 泾河龙王作为具体的执行人员,由于擅自改变了雨量,竟然遭到斩首的严厉处罚。
  · 这种选择决定了虎力最终难以成为真正的神仙。
    
回复 

         
对此,马克思说:
  
  · 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本性来说完全是外在的。即使我知道一个人的名字叫雅各,我对他还是一点不了解。同样,在镑、塔勒、法郎、杜卡特等货币名称上,价值关系的任何痕迹都消失了。由于货币名称既表示商品价值,同时又表示某一金属重量即货币标准的等分,对这些神秘记号的秘密含意的了解就更加混乱了。
  
  · 价格形式不仅可能引起价值量和价格之间即价值量和它的货币表现之间的量的不一致,而且能够包藏一个质的矛盾,以致货币虽然只是商品的价值形式, 但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的所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形式。因此,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
  
  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表明对商品的价值判断是一个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特定个人的主观行为,而固定通货的存在试图使之固定化,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无处不在的。如果货币的标尺非常准确和精细(意味着金融手段非常先进),则货币作为一种符号就会显得越发神秘,而导致日常的交易越发困难和不可捉摸。对于某些(上等)人来说,他的良心和名誉都可以成为商品,而对于另一些人,按标准价格出售物品都是一件困难的事:
  
  · 要规定商品的价格,只需要使想象的金同商品相等。但商品必须为金所代替,它才能对它的所有者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例如,铁的所有者遇见某种享乐商品的所有者,他向后者说铁的价格已经是货币形式了,后者就会象圣彼得在天堂听了但丁讲述信仰要义之后那样回答说:
  
  “这个铸币经过检验,
  重量成色完全合格,
  但告诉我,你钱袋里有吗?”
  
  显然,铁的所有者面对一个富有的人,天然地会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这种深刻的观念痕迹埋藏在表面公平的商品交换的深处。既然如此,假如黄金这种贵重的通货被政府所掌握,会出现什么情况?
  
  · 1盎斯金和1吨铁的价值同样都可表现为3镑17先令1012便士,因此,金的这种计算名称被叫做金的造币局价格。于是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想法,以为金(或银)用它自身的材料来估价,而且和一切其他商品不同,它从国家取得固定的价格。确定一定重量的金的计算名称被误认为确定这个重量的价值。”
  
  · 关于提高或降低“造币局价格”的各种幻想,无非是要国家使法定的货币名称不代表法定的金量或银量,而代表较多或较少的金量或银量,由此,如14盎斯的金将来不是铸成20先令,而是铸成40先令。如果这种种幻想所抱的目的,不是为了采取一些拙劣的财政措施来对付公私债权人,而是为了寻求经济上的“奇迹疗法”,那末配第在《货币略论。致哈里法克斯侯爵》中,就已经对这些幻想作了极为详尽的论述,而他的直接继承人达德利·诺思爵士和约翰·洛克只能把他的思想庸俗化,更不用说以后的人了。配第说: “如果一道法令就能使国家的财富增加十倍,这就很奇怪,为什么我们的政府不早颁布这样的法令呢!”
  
  (以上为资本论第二版注解,原文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所谓“庸俗”,当然和“错误”不同。看来,在马克思的时代,主张政府利用自己的独特的金融地位和道德地位进行某种欺诈性货币发行,已经成为一种常识。而这样做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政府已经成为一个常常与公私债权人打交道的利益机构。这样做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民间仍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够接受“政府定义金价”这种与国家神圣性相一致的观念。
  
  (to be continued)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1-25 14:06:03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难发现维特伯爵和粱启超其实都在鼓吹同一件事,就是鼓励皇权利用政治地位而获取经济利益,从而改变各自祖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某种不利地位。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奇迹疗法”一方面是“庸俗”的,也就是比较短视的,另一方面无助于在根本上改变该国的国际地位。那么,如果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之地位的首要因素不是经济,又该是什么呢?如何可能获得真正的改变呢?
  
  
  在马克思关于货币(money)之论述的较后部分,我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一段:
  
  · 在商品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就会越出商品流通领域。 货币变成契约上的一般商品。地租、赋税等等由实物交纳转化为货币支付。这种转化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过程的总的状态,可以由例如罗马帝国两次企图用货币征收一切赋税都告失败来证明。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农民极端贫困,这种受到布阿吉尔贝尔、沃邦元帅等人如此有力地斥责的现象,不仅是由重税引起的,而且是由实物税改为货币税造成的。另一方面,在亚洲,地租的实物形式(它同时又是国税的主要因素)是建立在象自然关系那样一成不变地再生产出来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这种支付形式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古老的生产形式。这种支付形式是土耳其帝国自身得以维持的秘密之一。如果欧洲强加于日本的对外贸易使日本把实物地租改为货币地租,日本的模范的农业就会崩溃。这种农业的狭隘的经济存在条件也就会消失。
  
  在马克思看来,货币对于国家形态的意义,显然远不只是一种文化象征和管理模式,它直接影响到政治体制的选择!似乎在他那里,这种选择与西方东方或“亚细亚”问题未必有直接的关联,罗马帝国和法国可以寻求政府税收的货币化,土耳其和日本也可以,而且对于两者来说,难度同样是巨大的。如今既然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先行取得了成功,亚洲能够效仿这种模式吗?如何效仿?
  
  马克思继续讨论了其中的细节和难题,他说:
  
  · 在每个国家,都规定一定的总的支付期限。撇开再生产的其他周期不说,这些期限部分地是以同季节变化有关的生产的自然条件为基础的。这些期限还调节着那些不是直接由商品流通产生的支付,如赋税、地租等等。这些分散在社会上各个地方的支付在一年的某些天所需的货币量,会在节省支付手段方面引起周期性的但完全是表面的混乱。…… 由于充当支付手段的货币的发展,就必须积累货币,以便到期偿还债务。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作为独立的致富形式的货币贮藏消失了,而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的形式的货币贮藏却增长了。
  
  关于金融秩序的“混乱”,马克思引用了苏格兰的例子:
  
  · 克雷格先生在1 826年的议会调查委员会上说:“1824年圣灵降临节,在爱丁堡,需要如此大量的钞票,以致到11点钟,我们手里连一张钞票也没有了,我们到一家一家银行去商借,但是都没有借到,许多交易都只好凭纸条付款。但是到了下午3点钟,所有的钞票都回到了那些发行钞票的银行。这些钞票只不过转转手而已。在苏格兰,虽然钞票的实际平均流通量还不到300万镑,但是到了一年的各个支付期限,银行家手里所有的钞票(共约700万镑)都要动用。在这种情况下,钞票只是履行一种单一的特殊的职能,这个职能一经完成,它们立刻又各自回到那些发行钞票的银行。为了便于了解,这里附带说一下,在富拉顿写这本书的时候,在苏格兰支付存款,不是用支票,而是用钞票。
  
  在这里,银行纯粹是政府税收手段的一部分。当政府需要和圣灵的下降一起表达施予百姓的恩惠时,大量的纸币是必需的。如果出现上述的支付困难,那么增加纸币的印刷量或其他“奇迹疗法”是容易想到的方法。换言之,当货币印制由政府控制时,通货膨胀是必然的而非偶然的。
  

作者:南窗雷 回复日期:2011-11-25 14:28:12 
   一战是人类的不幸,更是中国的不幸,如果没有一战,马可死这个人的SB思想不会被部分涉世不深的中国人奉为圭臬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1-25 14:30:25 
   @南窗雷 2011-11-25 14:28:12
  -----------------------------
  以上哪些是SB思想,或者另有SB思想的表现,请指出:)
  

作者:南窗雷 回复日期:2011-11-25 14:52:37 
   @pingyuanstone 2011-11-25 14:30:25
    @南窗雷 2011-11-25 14:28:12
    -----------------------------
    以上哪些是SB思想,或者另有SB思想的表现,请指出:)
    
  -----------------------------
  250.我说的是马可死的SB思想,不是说你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1-25 14:55:45 
   @南窗雷 2011-11-25 14:52:37
  -----------------------------
  晕,本文大段摘录了马克思的诸多思想,难道其中没有你所说的SB思想部分?
  

作者:南窗雷 回复日期:2011-11-25 15:00:00 
   @pingyuanstone 2011-11-25 14:55:45
    @南窗雷 2011-11-25 14:52:37
    -----------------------------
    晕,本文大段摘录了马克思的诸多思想,难道其中没有你所说的SB思想部分?
    
  -----------------------------
  我跟你说的不是一个概念。我是说,正因为一战,让中国对西方产生了失望,病急乱投医搞了个马思想救国,遗祸至今。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1-25 15:03:24 
   
  
  
  
  换言之,当货币印制由政府控制时,通货膨胀是必然的而非偶然的。
  
  解决的方法在哪里?在于“世界货币”:
  
  · 货币一越出国内流通领域,便失去了在这一领域内获得的价格标准、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又恢复原来的贵金属块的形式。在世界贸易中,商品普遍地展开自己的价值。因此,在这里,商品独立的价值形态,也是作为世界货币与商品相对立。只有在世界市场上,货币才充分地作为这样一种商品起作用,这种商品的自然形式同时就是抽象人类劳动的直接的社会实现形式。货币的存在方式与货币的概念相适合了。
  
  总之,国界是商品实现其价值的枷锁,只有一种世界大同的图景下的金融安排,才能够有真正非官方性而是“市场性”的货币(money)。当时(1900年前后)主要的世界货币是金和银。这两种东西是如何取得的?
  
  · 从前,金几乎完全是从淘洗含金的冲积层即含金岩石的风化物中获得的。现在,这种方法已经不够了,让位于开采含金石英矿脉的方法,后一种方法虽然古人早已知道,但过去一直居于第二位。另一方面,不仅美国落基山脉的西部发现了新的大银矿,而且还铺设铁路来开发这个银矿和墨西哥银矿,这就有可能运去新式机器和燃料,使银的开采规模空前扩大,开采费用大大降低。但是,这两种金属在矿脉中的存在方式是大不相同的。金大都是天然的,但是它混杂在石英中,数量极少,因此必须把整批矿石粉碎,而后淘金,或用水银提取金。从100万克石英中,往往只能采到1-3克金,难得采到30-60克金。银很少天然是纯的,但它存在于比较容易从矿脉中开采的特殊的矿石中,这些矿石通常含银40-90%;或者它也少量地混在某些本身值得开采的矿石如铜、铅等等中。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采金所耗费的劳动增多了,而采银所耗费的劳动却大大减少了,所以银的价值降低是不言而喻的。假如现在不是用人为的办法把银的价格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那末银的价值降低一定会表现为价格的更大的跌落。目前美洲银矿还只开采了很少一部分,因此完全可以预料,银的价值在长时期内还会继续降低。此外,用于制造日用品和奢侈品的银相对地减少,银制品为镀银品和铝制品等等所代替,这也必然会促使银的价值降低。因此可以断定,复本位主义想靠强制的国际行市来把银的价值比例提高到从前的1:15.5是一种空想。银在世界市场上将越来越失去它的货币属性。(恩格斯)
  
  银价的持续下跌,使世界经济统一到“金本位”上成为可能,这与前边的考察是一致的。俄罗斯、日本等国实现了相关的改革,欧洲国家却相对滞后,而更加滞后的是中国。在粱启超的分析中,中国(清帝国)既非银本位,也不能完全算作铜本位,而是一种奇怪的金融制度。而重新铸币的计划,也迟迟得不到实施。当然,从各国政府的角度说,这种世界货币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这个概念,恰恰是“重商主义”的源头:
  
  · 世界货币执行一般支付手段的职能、 一般购买手段的职能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的职能。它的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由此产生重商主义体系的口号——贸易差额!
  
  显然,各政府试图平衡贸易,增加储备金,以防止现金不足导致的混乱是一回事,“世界货币”能够达到的终极目标则是另一回事。货币(money)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够反映出价值、反映出人类付出的劳动呢?
  
  · 它们充当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是在这样的场合:不是要买或是要支付,而是要把财富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同时,商品市场的行情或者要达到的目的本身,不容许这种转移以商品形式实现。
  
  看来,这只有在一个非商品化的世界才能实现,也就是在一个通常所谓的“共产主义”的社会中。如果这种商品和金钱都充分流通的社会是一种极端,那么还有另一种极端:
  
  · 资产阶级生产发达的国家把大量集中在银行准备库内的贮藏货币,限制在它执行各种特殊职能所必需的最低限度以内。除了某些例外,如果准备库内的货币贮藏大大超过平均水平,那就表明商品流通停滞了,或者商品形态变化的流动中断了。……“如果我们铸币过多,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把最重的铸币熔化,加工成上等餐具,金银器皿;或者把它们作为商品输往需要或想要它们的地方;或者可以把它们拿到利率高的地方去生息。”
  
  在现实中,这两种极端似乎没有实现的可能,但却可能成为两种价值观或者两种努力方向。目前为止,马克思讨论了在那个变动的时代,货币尤其是金银是如何在各国内部以及各国之间发挥作用的。就本文关注的几个重点国家来说,马克思的论述显示,英国、印度与中国这三国一度似乎达到了某种贸易平衡,但是金银价格的相对变化,以及中国在应对赔款等问题上所采取的策略,却随时可能导致此平衡局面的解体。
  
  和这些问题相比,马克思更为关注的,显然是这些东方国家内部的改变,即它们是否可能如同德国一样(或和德国一起),走上一条真正有助于商品实现其价值的道路。他注意到,无论是中国、印度还是诸如欧洲边缘的一些地带(包括前边讨论过的产业高度发达的伦巴底),都存在着一种对英国式经济模式的“消极抵抗”或者“国家式”对抗。这种在今天被过于简单地称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东西,有各种各样的形成原因,但它在根本上是妨碍劳动之价值得到承认和实现的。
  
  应当可以断言,在马克思的概念中,“亚细亚”模式在此种贸易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除了我们已经比较充分地关注的货币问题以外(它反映了亚细亚政治的特殊形态及其与“全球化”经济的多层面的不适应),该模式还有其他的重要特征吗?或者说,如果需要改变该种模式,使经济的彻底世界化成为可能,应当从何处努力?
  
  (to be continued)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1-25 15:07:42 
   @南窗雷 2011-11-25 15:00:00
  病急乱投医搞了个马思想救国,遗祸至今。
  -----------------------------
  嗯,这个问题是本文的重点,我会好好分析一下。欢迎指正!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1-25 15:50:59 
   
  历史启示生活群:152790811
    
  ============================
  增补媒体创作群:186856236
  

作者:自身蓝堡 回复日期:2011-11-26 00:08:09 
   跳跃式的阅读了,没办法,自己实在不是研究的人。楼主好象是卡在马克思上了,试图从马克思哪里得到当时欧洲对中国的看法。
  个人认为不如从凯恩期的资本论入手更好,因为马克思并不是当时以至现在西方的主流。
  马克思经济并不行,理解还不如陈胜吴广来得干脆。
  一战好象教科书里认为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分赃不均,所以大打出手。
  战争是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我同意这句话。主要是矛盾从哪里产生,达到怎样的不调和?

作者:hawley 回复日期:2011-11-26 07:14:28 
   
  中国人是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
  
   迅读网 整理版:
   http://xunread.com/go.php?id=6f4770bf-9c8e-47a9-9e3a-29ecb1e7fe83
  

作者:ziyousdp 回复日期:2011-11-27 20:12:50 
   财富的来源有1管理,2资本,3科技,4文艺,5劳动,6资源。而马克思把它绝对化了。认为只有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来源。这是他的一切理论的基础。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1-27 20:32:44 
   loushang meiyou lijie marx de laodong. qizhong zuiwei zhongyao de jiushi guanli he jishu.
  
  
  ★ 发自天涯iPhone客户端-百读不倦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回复日期:2011-11-27 20:43:28 
   大师还是笔耕不辍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1-27 21:01:18 
   @自身蓝堡 2011-11-26 00:08:09
  -----------------------------
  凯恩斯也有资本论?里边说啥?
  

作者:自身蓝堡 回复日期:2011-11-27 23:41:12 
   @pingyuanstone 2011-11-27 21:01:18
    @自身蓝堡 2011-11-26 00:08:09
    -----------------------------
    凯恩斯也有资本论?里边说啥?
    
  -----------------------------
  没有吗?摆渡了一下好象没有。我自己是没有研究,只是想当然。对不起了。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1-28 09:06:55 
   @自身蓝堡 2011-11-27 23:41:12
  -----------------------------
  客气啥,我是真想知道凯氏如何讨论capital。查了一下,他的时代跟一战更重合,不过影响就谈不上了。。。最多在学院圈内吧。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1-28 10:04:55 
   
  
  
  更新:《信仰与阴谋中的2000年中国史实》
  ======================================
  · 秦国出现了一个新的主将,叫做白起。
  · 帝与人类关系之密切(甚至“服从”或认可人类的安排),也是一种常见的思维。
  · 苏代不仅建议缓称帝,而且提出了另一种在他看来同样神圣的目标。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1-30 08:14:26 
   
  历史启示生活群:152790811
        
  ============================
  增补“两性研究群”:186856236
  

作者:师良师 回复日期:2011-11-30 08:31:56 
   3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2-01 15:49:35 
   
  更新:《信仰与阴谋中的2000年中国史实》
  ======================================
  · 可见,当时临淄人口在40万人以上。
  · 齐湣王犯下暴行和招致恶果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 这个贵族家的女儿发现法章的相貌奇特,断定他不是普通人。
  · 但它的政治和宗教影响力仍然是巨大的。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2-01 17:24:25 
   
  
  
  
  接下来,我考察另一个重要的时代主题:宗教。
  
  搜索结果,第一句非常经典和常见,值得摘抄:
  
  · The religious world is but the reflex of the real world. And for a society based upon the 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in which the producers in general enter into social relations with one another by treating their products as commodities and values, whereby they reduce their individual private labour to the standard of homogeneous human labour - for such a society, Christianity with its cultus of abstract man, more especially in its bourgeois developments, Protestantism, Deism, &c., is the most fitting form of religion.
  
  不无巧合的是,接下来马克思立刻讨论了“Asiatic form”的问题,可见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如何看待宗教对于亚洲模式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能否比较准确地翻译它呢? 宗教世界不过是真实世界的反射。对于一个基于商品生产的社会(生产者在此通过对待产品如同商品和价值而相互关联,同时把个人劳动简化到同质的人类劳动的标准),拥有对人之抽象化信仰的基督教是最能够适应的宗教,尤其是它逐渐发展而成的中产阶级模式中,比如新教、一神信仰等。
  
  结合上边我们已经讨论过的那句话(附在下边),可见马克思显然认为亚细亚世界的宗教图景(religious world)尚不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只有在人的思想和关系达到相当智慧和理性的程度时,这种宗教图景才可能消失。换言之,他认为整个亚细亚世界及其人民都仍然笼罩在某种自然神崇拜的迷雾之中。这能够解释他对于亚洲的全部“偏见”吗?
  
  [1. In the ancient Asiatic and other ancient modes of production, we find that the conversion of products into commodities, and therefore the conversion of men into producers of commodities, holds a subordinate place, which, however, increases in importance as the primitive communities approach nearer and nearer to their dissolution.]
  
  

作者:穿件红衣去放牛 回复日期:2011-12-01 23:35:25 
   Gen Yeh是谁?摆渡居然一个词条都没有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2-02 11:28:26 
   
  
  
  今日更新:《中国2000年史实》
  ==============================
  · 如果拖的时间太长,他受到其他齐国女子的诱惑,就可能会真正背叛燕王了。
  · 他做了几件事来对抗燕国的统治和渗透。
  · 新王继位以后,对两个人的势力发展感到恐惧。
  

作者:lxhltf 回复日期:2011-12-02 19:44:47 
   
  
  《中国人是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
  
  整理版: http://ht.reqi123.com/dir/53815/
  
  
  

作者:老道口 回复日期:2011-12-02 20:57:34 
   
  二战也是咱中国人引爆的,即中村事件。
  
  

作者:老道口 回复日期:2011-12-02 20:59:11 
   
  距今八十年前,中国东北这旮瘩发生一起不大不小的命案。说小,适逢枕骸遍野兵荒马乱,杀人夺命寻常见;说大,由此引发九一八,从而拉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帷幔。该事件缘于东北军农垦团官兵罔置大局于不顾,好勇斗狠擅启衅端,导致后来十四年中日混战。既往可咎殷鉴非远,沉痛的教训值得认真反思。当前悲情史观蔓延民族思潮泛滥,有必要重新梳理某些历史拐点,明辨是非蓄存经验,永葆我华夏之大国风范。
  
  

作者:老道口 回复日期:2011-12-02 21:02:10 
   
  回眸历史百余年,愤青误国惹人烦。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夫妇二人被塞尔维亚激进分子普林西蒙枪杀于萨拉热窝,一个月后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1931年6月27日,日本中村一行四人被军垦三团官兵砍杀于东蒙草原,两个月后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链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都是愤青惹的祸,愤青祸国殃民久矣!
  
  

作者:lei123l 回复日期:2011-12-03 08:11:15 
   
  
  《中国人是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
  
  整理版: http://ht.reqi123.com/dir/53815/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2-04 13:49:49 
   @老道口 2011-12-02 20:59:11
  普林西蒙枪杀于萨拉热窝,一个月后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1931年6月27日,日本中村一行四人被军垦三团官兵砍杀于东蒙草原……
  -----------------------------
  “愤青论”太过肤浅。古今中外愤青无数,为啥只有这一两次导致了大战?
  
  如果你有机会深入剖析所谓东蒙草原案或者萨拉热窝案,即使只剖析“凶手”本人,你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当然,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你不可能得到案例的细节。但没有关系,我从另一些角度做着同样的工作。
  
  

作者:正方向风 回复日期:2011-12-04 14:54:26 
   
  
  《中国人是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
  
  整理版: http://ht.reqi123.com/dir/53815/
  
  
  

作者:eventide911 回复日期:2011-12-05 06:06:16 
   
  中国人是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
  
   快读 整理版: http://enterkread.com/go.php?id=9785
  

作者:寂寞海伦 回复日期:2011-12-05 07:32:14 
   
  中国人是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
  
   迅读网 整理版:
   http://xunread.com/go.php?id=6f4770bf-9c8e-47a9-9e3a-29ecb1e7fe83
  

作者:贺龙军长 回复日期:2011-12-05 18:30:44 
   
  中国人是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
  
   快读 整理版: http://enterkread.com/go.php?id=9785
  

作者:岳阳杜国海1 回复日期:2011-12-05 23:10:50 
   
  
  《中国人是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
  
  整理版: http://ht.reqi123.com/dir/53815/
  
  
  

作者:灵魂流放者 回复日期:2011-12-06 13:35:18 
   天涯百宝箱免费开通要300分,而我的积分很少很少,不够300分,所以我要努力刷够300分,然后才能去免费开通天涯的百宝箱,于是我就去研究怎样才能更快的得到这300分,听说发精品贴可以得到很多分,所以我去发贴,我希望发的帖能成为精品贴,那样我就有很多分,然而我发的帖子有人看没人顶,所以我就放弃了发帖,听说发个帖子有3分可以赚,于是我开选择了去顶贴,顶一个贴3分,如果我顶够了100个帖子的话,我就有300分了,那时候就可以去免费开通百宝箱了,那时候就可以用只看楼主的功能了……但是免费的百宝箱是有时间限制的,过了一段时间就又没有免费的百宝箱可以用了,所以我又要去想办法赚够 300分,所以我要不停的顶贴,我把这段话复制下来不停的顶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2-07 08:35:18 
   
  
  
  今日更新:《孙悟空的真身》4.2
  =========================
  · 明明是国家政治的混乱和自然灾害,为什么不直接向国王说明?
  · 唐僧对此种文治国家的宿命倾向非常不满。
  · “五色琉璃塔”的高度,竟然比孙悟空普通的飞行高度还要高不少。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2-09 14:37:57 
   
  
  
  今日更新:《信仰与阴谋中的2000年中国史实》
  ==============================
  · 但是这句话如何传播出去,仍然是一个问题。
  · 无论从血统、地位还是相互关系上看,都缺乏君臣之间应有的明显区别。
  · 两年间就拿下了魏国十几个城池,治理是需要时间的。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2-12 15:33:59 
   
  今日更新:《信仰与阴谋中的中国2000年史实》
  ==============================
  · 他刚刚在魏国受到了残酷的政治迫害。
  · 秦国的扩张关键在于掌握三晋(通过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
  · 这些被授予重权的大臣往往排斥人才、阻断信息。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2-13 13:49:12 
   
  今日强势更新:《中国2000年史实》
  ==============================
  · 子顺回答:难道你认为任何政策的施行,还需要考虑多数人的判断吗?
  · 他的各种“大计”,往往得不到魏王的认可和采纳。
  · 此种统一不但不利于政治的复兴,反而是良善政治的末日。
  · 民间的“救亡”运动,已经不待君王的决策而开始。
  · 有一个秦人的日子过得并不好。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2-13 15:55:20 
   
  历史启示生活群:152790811
          
  -------------------------------------------------
  增补“两性研究群”:186856236 (纯声音文字沟通!)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2011-12-14 14:30:07 
   
  
  
  今日更新:《中国2000年史实》
  ==============================
  · 吕不韦花费重金包装异人。
  · 一个叫做“摎”的秦国将军,攻陷了周朝的旧都镐京。
  · 天子忏悔的对象,一般认为只有“天”或者上帝。
  

作者:风夜雨语 回复日期:2011-12-17 08:05:14 
   
  中国人是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
  
   快读 整理版: http://enterkread.com/go.php?id=9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