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家具美容培训学校:浅议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新闻素质与媒体意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29:58

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做好舆情传播者、引导者与监督者

——浅议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新闻素质与媒体意识

荆门市城乡建设档案馆 王丹丹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进步,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要求空前高涨,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越来越大,新闻舆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此形势下,媒体素养已成为新时期领导干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加强领导干部的媒体素养和新闻意识是应对社会转型期社会舆论多层次状态、新兴媒体兴起和媒体格局的变革、西方发达国家新闻渗透战略、公共突发性事件频发、领导干部媒体意识缺失等严重挑战的积极反应。

    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注重言论的导向作用,孔子曾严格要求自己“敏于言,而慎于行”,通过提升说话的能力,来把握舆论大势、实现发展自我的目的。当前,如何面对媒体已然成为新形势下所有领导干部的一堂“必修课”,在面对媒体时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领导干部在群众和舆论中的形象高低和威信的多少。2009年3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在出席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2010年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举行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努力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具备新闻素质和媒体意识,善于与媒体打交道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自我的需要,更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

    一、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媒体及其作用

    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通俗的说就是宣传平台。从媒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报纸刊物应为第一媒体,广播应为第二媒体,电视应为第三媒体,互联网则应被称为第四媒体,移动网络应为第五媒体。

    从实际影响力来看,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兴媒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时效性、虚拟性、自由性、全球性、共享性和难以辨认性等特征。媒体的运用与发展正日益改变人们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方式,推进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进程,使社情、民意有了更广泛和自由的表达平台,在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

    然而与此同时,假新闻频现,谣言诽谤泛滥,极端言论肆意,一方面冲击着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也使媒体的可信度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同时也加大了政府对社会舆论和社会稳定的管控难度。

    ㈠媒体推动了政治民主和廉政建设

    从执政党的角度来讲,通过媒体宣传,可以有效地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营造和引导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强化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通过媒体监督,可以规范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增强执政党拒腐防变能力;通过媒体资源,可以广泛汇集社情民意,了解民生民情,推动民主政治和科学发展。从公民的角度而言,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对于政党国家,还是对于公民社会,公民参与都是实现法治的必要条件。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一个重要渠道。”温家宝总理依据网络信息,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作出批示。每年“两会”,网民都会以“我有问题问总理”等方式,共商国是、建言献策。

    舆论监督,是宪法、法律和党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新闻媒体要通过内部反映或公开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任何机关、组织、部门、行业、单位、企业和个人,可以不接受媒体的表扬和赞美,但无权利拒绝媒体的监督和批评。对于与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有关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不仅仅是满足社会公众的好奇心和知情权,也是一个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需要。 ㈡媒体影响了舆论导向和社会稳定

    媒体以其平等性、即时性和极强的互动性等特性,渗透到社会生活、文化及政治领域,最大程度地鼓励和保证了公民的参与,进而对政治参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08年7月24日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53亿人,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而在2010年4月26日发布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其中74%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这说明中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互联网已从一种信息交流的工具逐步转变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有研究指出,“网络为政治参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能够激发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提高民众政治参与的能力,拓宽民众政治参与的渠道,继而提升政治参与的数量和质量,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媒体不仅是舆论引导的阵地,也是赢得青少年的前沿阵地。一些媒体经常以自办新闻、自“扒”新闻等方式进行炒作,以求引起公众注意和社会的强烈反应。更为严重的是,还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出于政治目的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快捷性和无国界等特点肆意编造虚假新闻,煽动是非不明的群众制造社会混乱。

    有些地方在出现“突发性”事件后,可以通过媒体准确地、有影响力地传达政府的意思,说服公众、动员公众与政府合作,共同解决危机。如5•12汶川大地震,4•14玉树大地震,当地震发生后,人们纷纷通过MSN、QQ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描述和交流着自己的震感经历,短短几个小时,知名门户网站已将海量新闻以板块组合的形式呈现在首页的显要位置。互联网为抗震救灾作出了积极贡献,一些搜索引擎发出地震图,方便了解地震紧急情况;有网友在论坛上发布合适空降的地点的帖子,最终为空军救灾行动提供了有利帮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彭波在2008年新媒体高峰论坛上表示,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标志着网络媒体正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彭波特别举例指出,阿坝州政府网站在地震发生后,冒着生命危险提供重灾区信息,一度成为自救和让全国人民了解灾情的重要渠道。

    但有些领导干部总是千方百计“捂着”、“掖着”、“盖着”,害怕新闻媒体报道,不向新闻媒体通报有关情况,一些谣言在群众中肆意传播,在网络中“满天飞舞”,群众、网民得不到真实信息,致使流言谣言错误地引导群众、网民的情绪,“突发性”事件逐步演变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造成极为不良社会影响和巨大社会财产损失。如2008年发生的贵州瓮安“6•28”、“华南虎照”、“躲猫猫”等事件,正是因为人们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影响、伤亡情况不甚了解,所以才给有意无意的谣言甚至恶意中伤提供了滋生和传播的可能。这些事件发生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事件本身消息发布渠道的闭塞或不畅通,网络舆论泛起,真假难辩。但此时负责处理事件的官员不懂应对、不善应对,不仅没有及时回应民众舆论,公布真实信息,而且规避麻烦,封锁消息,刻意回避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结果导致错过了处置事件的最佳时机,加剧了事件的负面走向。

    从近几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看,我们必须正视,媒体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㈢善待并善用媒体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在执政中有效地判断、影响、控制人心向背,争取更大限度的支持,是最重要的执政目标。这个目标又集中体现在如何处理可能影响人们意愿、判断、行为的信息。

    现代社会的民主性、开放性和信息化的特点决定了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媒体所需要,每个人都有可能需要媒体,也决定了党政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与社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实现自身从控制信息流动方向与范围到保持体现自己意愿的信息强势的转换,变互制为互动,从而优化领导活动的社会环境,打造领导活动的舆论平台。传媒是社会公共沟通的主要渠道,与传媒形成和谐互动的良性关系,是领导机关和领导个人公关活动的重点之一,也是领导机关和领导个人增强社会魅力、提高领导效率和效能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已历尽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具备对大众媒体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新闻素质。具体包括正确全面地认识大众媒体及其重要性,包括媒体的运作、特性、正负功能,媒体控制、传播规律等;正确利用传媒发布政务信息,动员民众力量,引导社会舆论,平息公共危机,树立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

    媒体的特殊地位、功能和作用,需要社会方方面面予以理性认识和对待。在运用媒体时,领导干部应认识并善于运用各种宣传手段来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一是宣传领导干部的治理方略,赢得公众支持,消除改革阻力;二是宣传当地的各种环境,凝聚人心,吸引外来投资;三是运用媒体造势,赢得上级领导及部门的支持;四是推动难点、热点、焦点问题的解决,赢得理解、争取人心;五是加强沟通,维护地区稳定;六是传递信息、服务民生。      二、端正价值取向,树立“三种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新闻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媒体是党和政府宣传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工具,是党和政府的“喉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媒体宣传对于工作的推动作用,正确看待媒体对于普及法律法规,弘扬公平正义,树立机关良好形象的推动力;也要充分认识媒体宣传对于我们的监督鞭策作用:是执法过程中的“电子眼”,能透视我们自由裁量的公正程度;是监管过程中“报警器”,能及时传输我们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弊病;是服务过程中的“晴雨表”,能随时将我们的行政效能、服务质量的优与劣情况公布于众。我们只有牢固树立新闻宣传引领科学发展的意识,才能有效利用新闻媒体资源,为服务地方经济科学发展、推进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

    ㈠加强政治修养,树立牢固的阵地意识

    领导干部无论是运用还是管控媒体,都必须首先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要努力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充分融入其中,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性地位。领导干部在面对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时,必须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素质,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和新闻宣传纪律,言论要以政策为原则,充分保障和维护党和政府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此外,党和政府及机关事业单位应该牢固树立阵地意识,积极发挥门户网站和主流新媒体(人民网、新华网和各级政府网)的政治思想优势,以现有的阵地为依托,充分占领和利用这一舆论阵地,运用一切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扩大主阵地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宣传工作这块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会占领。2009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中国网络电视台开播仪式时也指出,在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主流媒体向互联网等新兴传播领域延伸是大势所趋,谁占领了新兴媒体阵地,谁的传播手段就更先进、传播能力就更强大。主流媒体在加强传播能力建设中,一定要增强向互联网延伸的紧迫感和主动性,积极开拓新兴媒体领域,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事实也是如此,只要哪级党和政府组织对网络舆论这个阵地不加以积极引导,忽略对网络舆情的有效控制,就会引发比较严重的群体性事件。

    ㈡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开放的媒体意识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仅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宗旨,也是有效引导舆论的基础和保证。新闻媒体作为干群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可以发挥其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实现领导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对媒体越开放、越透明,舆论氛围就越有利。

    “5•12”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令人猝不及防。如此巨大的灾害,如此巨大的伤亡,如此巨大的损失,如此惨烈的场面,要是发生在过去,每一篇新闻稿件、每一张图片、每一个镜头、不经批准,是绝对不可能及时、全面报道的。唐山大地震的伤亡数字,是在十年后通过钱刚“唐山大地震”的报告文学才向社会透露的。由于不是第一时间公布的信息,时至今日,对于 “唐山大地震”的伤亡数字、抢险救灾中的得失及灾后重建等问题仍存在争议,难以形成共识。而此次汶川大地震的伤亡数字第二天就开始报道了,尽管不很准确,但在第一时间向全国和国际社会进行了披露,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随后不断的滚动播出,不断地接近最终的准确、真实。人们没有因为媒体报道而去责备我们,反而感谢媒体、感谢各级政府在“第一时间”,在不断的更新中让人们及时得知了“第一手信息”。大地震中,多种媒体在灾区多角度、全方位、客观、真实的现场报道,适时地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人民奋力救人救灾的真实场面,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与民族形象,凝聚了坚韧顽强的民族力量,震撼了整个国际社会,感动了世界各国,为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0年的全国“两会”已圆满落下帷幕。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媒体迅速将这句话报道出去,不仅使“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成为温总理代表党、代表国家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内心。它说明在人民政府的词典里,执政为民之“民”,就是具体实在的普通老百姓。百姓的生命大于天、百姓的利益高于天,已经内化为人民政府执政意识和行动。

    因此,以人为本,树立开放的媒体意识,正确对待媒体的监督报道,既有利于领导干部对自身工作进行检验,又有利于领导干部正确认识自己,与老百姓形成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正确决策,有利于消除误会和隐患,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同时,还可以及时消除流言蜚语,防止以讹传讹,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媒体的监督采访,越公开、越透明,就越能减少或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媒体对我们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全面、完整的报道。       ㈢强化舆论引导,树立敏感的新闻意识

    媒体是把“双刃剑”,如若领导干部在面对媒体时推诿扯皮、冷横硬蛮,则必然会受到媒体的谴责和舆论的讨伐,相反,如果领导干部能积极应对媒体的“责难”,以诚恳的态度承认存在的错误和不足,深入化解已有难题,就必然能赢得媒体的谅解和群众的赞许。在新形势下,要想正确有效地引导庞大、众多的媒体舆论,就必须牢固坚持和培养辩证思维,重视媒体的价值,以媒体为益友,牢固树立“第一时间”的观念,对媒体发现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的追踪报道要实事求是的予以解答,认认真真的作出回应,努力将负面的影响转换为正面的效应。同时,要将媒体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纽带,积极借助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信息,深入报道有关爱民、利民、惠民方面的创新做法,大力宣传本地发展中的典型经验和先模人物,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出强大的舆论声势。

    继“5•12”汶川大地震后,我国青海省玉树县再次出现特大地震灾害,灾情发生后,国家快速作出应急反应,全国形成联动,以生命至上理念,发扬人道主义公益精神,发挥制度快速集中调配资源的优势和社会公益救助的参与,在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开展地震救援。媒体及时对国家领导人及决策作出的一系列报道,使灾区人民情绪迅速稳定和镇静下来,从温总理在汶川大地震中提出的“多难兴邦”到胡总书记在玉树提出的“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遇到困难时对广大青少年无比的关心和爱护,激励广大青少年奋发图强,给了灾区广大青少年学习信心、动力。

    其次,还要注重引导媒体,适时调整报道的重点、方向、力度、节奏和频度。这一点,在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矿难处理过程中,体现得十分明显。王家岭矿发生透水事故后,全国各地各种媒体的记者(包括港、澳、台的记者)蜂拥而至,中央、山西省委领导敏感地意识到了社会舆论的重要性,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调动一切力量和设备,千方百计抢救井下人员,严防发生次生事故,另一方面,指示省委宣传部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协调抢险救灾新闻报道工作,与此同时,建立新闻发布制度,重点围绕事故原因、抢险、救灾、善后、抚慰、捐助等方面大家关心的问题,向新闻媒体通报事故处理最新进展情况,国家积极有效的措施不仅使王家岭矿事故救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救援的奇迹,更唱响了一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的赞歌。

    因此,针对新闻宣传面临的新形势和传媒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在舆论的引导上,首先要快,要及时。事件发生后,不能等到最后有了最终结果再报道,要边处理、边报道。同时,对媒体不能不加区分地采取“一刀切”的管理和简单的“舆论一律”。要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因地、因报制宜。

    善待媒体、善用媒体,正确接受媒体监督,逐步完善宣传格局,强化舆论引导,抓好正面宣传,形成舆论合力,才能充分发挥媒体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     三、创新工作手段,构建良性互动的舆情管理模式

    ㈠着力于长效机制建设,为舆情传播提供体制保障

    一是要着力健全完善信息工作机制。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工作机制,加强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切实发挥自身的经验优势,严格执行党的新闻宣传纪律,对分管媒体的新闻刊登实行逐级审核,及时掌控舆情,防止新闻报道的失准、失实、失位,避免出现发生网络热点事件时,政府和领导干部还处于不知情状态的现象。

    建立长效机制的主要途径是:要不断建立健全新闻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统筹运用好法律、行政、经济、思想教育等手段,对报道失实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处,维护媒体秩序的规范与和谐;要求宣传或新闻部门的记者、编辑等(或机关办公室的信息工作人员)跟踪网络舆情;要求在宣传或新闻部门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汇总机构和岗位(或在本单位成立信息科或信息工作领导小组);要求从事舆情汇集的人员或机构定期向政府决策部门和领导干部提交网络舆情热点专报或摘报。这样,领导干部就可以及时地掌握网络上的动态。

    二是要督促宣传或新闻部门的记者(或机关办公室的信息工作人员)深入网络热点事件的现场和第一线,及时汇报所采访合采集的信息。这样领导干部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更多的、更准确的信息。实际上,目前有些地方的新闻部门或记者并没有这样的意识和作风,当某一事件发生后,网络上也许已经呈现了“舆情爆点”,而政府的官员和领导干部可能浑然不知实情。有些记者或新闻部门完全依赖不同地方所设通讯员提供的第二手材料,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二手材料有误就会导致官方和官方掌控的媒体的集体失语。如:2009年3月19日,湖南出现一段20秒的“野生华南虎”视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湖南省政府用5天时间就向社会公布了“吴老虎”造假的真相,涉案人员也被一并调查。2010年4月19日,某网络上转载某报《湖北今年招录4000名公务员》的新闻,与此同时,各网络对此大肆渲染,对广大考生和社会造成误导。之后,湖北省公务员局赶紧作出《关于2010年遴选选调生和考试录用公务员的声明》。与此同时,还有仿佛从未消停过的有关“地沟油”和三聚氰胺“毒”奶粉的事件,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再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从提高媒体应对能力看,记者或新闻主管部门的失职是特别需要重视并改变的现象,新闻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新闻单位(含主流网络媒体)一定要构建有效的内部应急机制,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记者本人要尽可能地在网络出现“舆情爆点”之前及时赶赴网络事件所关联的地方或现场。

    三是要督促政府网站和政府主导的新闻网站成为网络热点事件的权威发言者和各种信息的集散地。由于政府网站建设的不足或者政府主导的新闻网站的失职,一些事件发生后,政府网站没有权威的信息发布,而政府主导的新闻网站也只是零星的发布一些信息。这实际上无法满足热点事件出现后网民和公众的大量信息需求。为了满足网民和公众的信息需要以及为了提升政府对事件信息的管控能力,领导干部要督促相关部门建设完善的政府网站,并力求将各种关于事件的信息以及政府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看法等及时在政府网站上发布。为了使政府主导的新闻网站引导舆情,领导干部还应督促主流媒体及时设立某一热点网络事件的专题模块,并及时将各方面的信息发布到这一专题模块,甚至可以在专题模块设置多元的多样的观点、看法以及事件进展的交流、沟通平台,这样,新闻网站就可以有效主导信息的发布和跟进,避免话语权的丧失或被非政府主导的媒体争夺。

    ㈡着力于信息技术运用,为舆情监管提供科技支撑

    由于各类媒体资源的日渐增多,媒体的管理也呈现出鱼龙混杂的局面,为争稿源、抢新闻、抓热点,不少媒体也是使劲浑身解数,有时为了抢占新闻的时效性,对新闻的真实性和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往往不经把关或稍加审核就迅速发出,一旦播发后,势必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比如,刚刚公布的2009十大假新闻。而且,伴随着网络媒体地位的水涨船高,网络信息生活方式日渐成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新闻接收与传播渠道,可其真实性常常有待加强。为此,领导干部在尊重媒体和用好媒体的同时,还要以媒体为小友,搞好定期提醒和分级监管,注重预防因虚假新闻而引发的负面效应。

    一是组织成立应对网络媒体的“专家库”。在现代政府管理中,管理者需要非常专业化的管理技能。媒体是人文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其自身又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尤其是网络上会出现一些不利于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形成的一系列突发事件或网络话题。这些事件、话题怎么应对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而事件或话题设计的知识、理论等也是非常独特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即使关注网络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网络管理或应对网络的知识也是非常不够的。这时,领导干部为了有效应对网络突发事件或问题,就需要寻求外部的指导或帮助,而利用高校或科研单位已经存在的专家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

    为了避免政府和领导干部在出现网络事件或话题时不知所措,可以聘请若干具有丰富的网络知识和网络管理技能的专家作为专门的网络顾问。当出现不利于某个地方或设计某个地方的网络事件或话题时,领导干部可以与专家展开交流以寻找可能的应对策略。实际上这是一件具有极强可行性的操作机制,同时,为了具有常规化的机制,领导干部也可以要求受聘的专家定期就网络上的一些现象或本地可能出现的网络问题进行专题汇报或专报。

    二是熟悉和掌握应对媒体的“技术工具箱”。除了专家的智力知识支持外,应对媒体还有一系列已经比较成熟的技术、工具等,这些技术和工具是政府和领导干部需要熟悉并积极运用的。为了集合可能具有效应的技术和工具等,政府和领导干部可以要求特定部门集合各个方面的技术、工具并做成网络媒体应对的“技术工具箱”。如:为实现对国家食品质量的管理和监控,避免发生类似“地沟油”、“毒”奶粉的事件,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正与国家质监局联合开发一套关于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网上查询系统的软件,通过网上信息系统对关键字、词的搜索,及时显示预警信号,引起信息管理人员对食品问题的关注,为开发该软件,国家已组织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组成智囊团,共同研发这一项目。

    如果有这样一个工具箱,当出现各种涉及网络媒体的突发事件或问题时,领导干部及其下属可以直接从技术工具箱里面寻找可行的应对措施。不过,为了适应媒体不断变化的取向,政府和领导干部应该在一定期限内对媒体应对技术工具箱进行更新和充实。这样,工具箱就可以不断做大并不断完善。

㈢着力于媒体素质提升,为舆论监督畅通信息渠道

    领导干部应当切实树立政府(机关)、媒体“一家人”的意识,主动联系媒体,接受监督,以舆论监督为契机,激浊扬清、革故鼎新,推动政府(机关)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以舆论监督为动力闻过则喜、勇于自新,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以舆论监督为桥梁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密切干群关系;以舆论监督为舞台传播声音、彰显成绩,树立政府良好社会形象。

    一是要提升正确认识形势的判断力和主动接受监督的先见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开放发展,科技信息的空前进步,人们的民主意识显著增强,知情权需求和话语权诉求已成为正常现象。当前,新闻报道的时间界限、空间界限、属性界限等,都被打破了,对于发生一些新闻事件,根本无法封堵,这就决定了领导干部平时要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媒体的支持与合作,进一步了解新闻宣传的政策、路线,熟悉媒体宣传的规律,把握社会舆论的价值。发生相关新闻事件,必须牢固树立“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意识,科学地开展舆论引导工作,针对新闻宣传面临的新形势和传媒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及时抢占舆论先机,主动邀请媒体参加,日常有备、坦然以对,尤其是在反面的“新闻事件”面前,要把握新闻媒体和记者本身固有的求新、求异的媒体心态,正确判断新闻媒体的活动轨迹,采取以疏为主的方式,杜绝其旁门左道挖掘小道消息造成不良的舆论后果,进一步做到大事面前不惧怕,急事面前不慌乱,坏事面前不躲藏,好事面前不错步。

    二是要提升有效把握局面的控制力和媒体应对力。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建立健全新闻舆论应急机制,在科学制定有效实施应急处置预案的基础上,除加强执法责任风险和廉政建设风险的防范外,顺势而上第一时间占据新闻舆论的制高点,及时发布权威声音,及时正确引导,有效统一思想,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稳定社会,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消除负面影响,切实提高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引导舆论的能力。

    同时,应对媒体要把握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做到准备充分,心态积极,言辞恳切,灵活应变,在自信自然的形象上大方得体、感染公众,回应尖锐、把握主动,尽力使自己处于游刃有余、进退自如的状态。

    三是提升负面舆情的化解力。当因负面因素被“曝光”、被群众所指责时,如何采取措施来化解群众的误解,转变社会舆论中的被动局面,是消除负面影响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以积极的心态认真来对待负面报道,把负面舆情作为改进自我、完善自我、转变自我、提高自我的新起点、新机遇,必须敢于在公众面前主动承认错误,开展自我批评,制定最有效的预防失误的方法措施,最全面地总结经验,并及时地将改进工作后的新变化、新成绩大张旗鼓地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出去,制止危害的蔓延,最大限度地挽回影响,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领导干部在失误面前的态度和作风,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

    总之,领导干部要切实担当起引导社会舆论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引导舆论的政治意识、公开意识和主动意识,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提高与民众的沟通能力,提高运用和管理互联网的能力,学会将网络作为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加强对互联网舆论引导,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