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软文范文:根治三叉神经痛偏方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6:50:46
叁叉神经痛:把收穫后的葵花底盘切成小块,放在清水中煮,每天当茶水喝,可治叁叉神经痛。我朋友患叁叉神经痛叁年多,狠痛苦。去过几家医院和服中药都没有治好,医生说要作开颅手术。今年叁月间,在聊天中,知道此方,找来叁斤多葵花底盘分多次煮水,喝了一个多月就不痛了。作法:採用葵花盘是收穫后的乾货,有大盘,也有枝叉上生长的小盘。每次把大约二百五十克的底盘洗净后,切成小块,放在铝锅里(沙锅小,方选用铝锅),多放些水。先用旺火烧开,再用文火熬十五分鐘,此时水為淡酱油色,每锅熬叁次,第二、叁次水要少一些。第叁次熬完后,把底盘中含的水分也挤出来。服用方法:不加其他东西,不分剂量,不分次数,不管饭前饭后,不忌口,每天当茶水喝。连喝十几天后,痛的程度逐渐减轻。一个多月后,把大约二千克的底盘用完了,叁叉神经也不痛了,至今也没有再犯过。 侧三里穴
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针五分至一寸深。
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说明:
侧下三里
部位:在侧三里穴直下二寸,针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同侧三里穴
运用:侧三里穴与侧下三里穴一般不同时取用,单足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
说明:此二穴除治上述症外,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尤为特效,治疗手腕扭伤疼痛,效果亦佳。上述两穴临床上同时取用,均取健侧穴位,不宜左右同取。该组穴治疗偏头痛、手腕扭伤、脚跟疼痛不能着地等均极有效。用治三叉神经痛,若配伍听宫穴,或配伍天驱穴(双)极有殊效  
三叉神经痛一针疗法举凡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一种常见而又十分棘手的疾病。针灸治之疗效显著。现将我多年收集,整理,总结的针灸一针疗法治疗此病的选穴公布如下,以飨博友。
(1)太溪穴。《灵枢。杂病》:颊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取太溪适用于肾气虚乏,火不生土,蕴湿生热,湿蒸热郁,壅阻阳明经脉所致之颊痛。仿张士杰援物比类法而取之。
(2)手三里穴。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穴,针灸临床应用极广,业针者务必重视之。譬如:用此穴治急性腰扭伤,治膝关节关节鼠所致疼痛等。用此穴治三叉神经痛主要取其通腑(利大便)之功。三叉神经痛近六成人有大便秘结,此病病位在阳明。《内经》:邪中于面,则下阳明。故三叉神经痛患者辩病有大便秘结而有三叉神经痛者,取手三里针之,大便清下,而面痛立解也!
(3)三间穴。选此穴尤适用于三叉神经痛而有触发痛者。其即刻止痛效果极佳。但要注意正确的补泻手法的运用。
(4)太溪配冲阳。
(5)三阴交穴。
(6)合谷+太溪(或内庭)
(7)天枢穴。三叉神经痛的部位为阳明经之分野,所以治之当以阳明经穴为主。此穴为足阳明经穴,又为手阳明之募穴。故其调节阳明经经气之力甚宏。刺之,可祛阳明之邪,疏阳明之经气,从而面颊痛可愈。
(8)涌泉穴。I.用缠针法。凡三叉神经痛,无论多严重,只要上法效果不佳,俱可用之。方法:用粗针重刺涌泉,重捻缠针使痛去便出针。
II.涌泉用吴茱萸研末水调外敷法。(一般一次痛轻,四次痛衰大半,10--15次而愈)此法适用于惧针者。
(9)百会穴直接灸法。百会是督脉和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有清热开窍,镇静熄风的作用。手足三阳,上布头面,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手足三阳经的头面经络,故引发三叉神经痛。艾灸百会,能疏通督脉,鼓舞一身之阳,并能疏通手足三阳经气,通则不痛。故用百会治三叉神经痛有确效。此法亦适用于惧针者。
以上一针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之选穴要灵活应用之,其效乃专,其效也宏,千万不可拘泥之。针灸作为中医王冠上的明珠尤其讲究辩证,这是临床取效的第一步。辩证,选穴,补泻,轻柔患处是一针疗法之神髓,岂可等闲视之?一家之言,难免挂一漏万,请同道斧正!
我去年年底生病的时候,三叉神经痛,吃葛根汤加味什么的,于是三叉神经痛吃成鼻窦炎流黄鼻涕,流一流就好了。你讲给西医听,说“三叉可以流成鼻涕医好”,他可能会觉得“没听过!”对不对?可是在中医的世界,人体就是一个“流动的身体”。 

董氏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

其部位在面颊及额颧部 , 主要为三阳经。特别是与足阳明胃经关系最大。阳明胃经与少阳胆经均循绕侧头面部 ,另外小肠经「…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之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此一部分与三叉神经痛亦有密切关系。

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特效穴很多,我个人习惯远处针刺,基本上以1、后溪、大白为主,可取健侧的大白穴(作治疗针)及患侧的后溪穴(作牵引针),或取健侧的后溪穴配患侧大白穴双穴共治,效果都不错。2、间而用侧三里、肾关为主,效果也不错。这几组穴对治疗三叉神经痛都是非常好的。三叉神经痛有时候非常严重,可是针刺起来可以马上止住疼痛。一般两穴即可达到镇痛效果。

取侧三里之之机理及经验:侧三里穴介于阳明经(土经)与少阳经(木经)之间,善治木土不和之病,对于阳明经及少阳经之病变皆有疗效,尤善治 阳明少阳两经合病之疼痛,因此对于牵涉少阳阳明经之间的偏头痛及三叉神经痛皆有显效。若因情绪所致(木土不和即肝脾不和)或加重者,疗效尤佳。若久病偏正头痛及三叉神经痛,配肾关穴疗效尤佳,一则久病入肾,针肾关可补肾,一则肾关在脾经上,透过脾与小肠通治三叉神经痛亦有效,如此双穴相辅,疗效尤佳。

取后溪之之机理及经验:后溪为小肠经穴位,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之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这段经文指出颊颧鼻目内外眦皆小肠经所过,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大致相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在,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俞(木)穴,俞主体重节痛,尤其是阵发性疼痛更为有效(俞主时间时甚之病),本穴五行属木,与风相应,风之性常突如其来,三叉神经痛常突发而至,有风之突发性。因此本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甚为有效。

取三间(大白)之之机理及经验:三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俞穴,俞穴主体重节痛,为治痛最常用之穴位,头面阳明部位与三叉神经区域有关。经脉所过,主治所在。本穴五行亦属木,与风相应,风之性常突如其来,三叉神经痛常突发而至,有风之突发性。因此本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甚为有效。如系多年疼痛,中医认为久病多兼肾虚,本穴再向前贴骨,即大白穴,大白穴接近第二掌骨侧,属全息点之头点,因此亦为治疗头面痛特效点,刺之效果尤佳。

取肾关之机理及经验:肾关为脾经之穴位,治疗本经脾经之病疗效甚佳。透过脾与小肠通能治小肠病,小肠经循行经过三叉神经痛之部位,透过脾与小肠通,兼之本穴兼有土水二性,善治先后天能健脾益气,补肾袪寒,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久病尤宜用之。 

  

 

 

中医瑰宝苑朱进忠中医的医案:

三叉神经痛
      由于三叉神经痛常常表现为颊部、上齿剧烈疼痛,所以往往被诊为一般的牙痛而久治不效。余深研十年一直未得其法,偶读立斋、景岳之书才使我恍然大悟。薛立斋云:“齿痛……若因郁火所致用越鞠丸。”徐用诚云:“有诸经错杂之邪为患者。”张景岳说:“牙痛外传之药,惟辛温可以散热。”始知此病之难效者,正因解郁、散寒、清热之法未具备耳。
      例如:郜××,女,45岁。右上齿、颊部疼痛3年,先在某医院诊为龋齿拔牙3个不效,后在某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中西药物,针灸治疗亦无效。邀余诊视。察其右上牙疼痛不止,不敢刷牙、洗脸、说话,舌苔白,脉弦紧。余云:此阳明胃热于内,寒邪闭塞于外所致也。法宜白虎清胃热,乌头搜风散寒以破阴霾:川乌10克,草乌10克,知母10克,玄参15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粳米15克。进药1剂疼痛果减,5剂即消失大半,15剂后疼痛消失,后果愈。
      又如:董××,女,38岁。左颊及上齿疼痛,时轻时重3年多,先在某院拔牙2个不效,后在某院诊为三叉神经痛,中、西药物治疗1个多月仍不效。察其前方或以泻火,或以散寒;审其证见剧痛阵作,齿龈正常,头晕,头痛,心烦易怒,烧心泛酸,口苦口干,舌苔黄白,脉沉弦而涩。证脉合参,诊为寒热并见,肝木失达,乃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服之。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生姜3片,甘草6克,大黄6克,龙骨10克,牡蛎15克,大枣5枚,仅进2剂,疼痛顿减,又进6剂,一直未作,再进6剂,果愈。

三叉神经痛,参上病例还是第二副方子比较见效快。其实第二个方子是化痰的。三叉神经痛就要还是痰饮堵塞经络,证见:头晕,头痛,心烦易怒,烧心泛酸,口苦口干,舌苔黄白,诊脉小弦滑沉而涩,心境沉闷,意愿不遂,近因患疟,多饮烧酒,小便短赤,大便不通,渴欲饮冷,昏昏默默,不知病之所在,因思疟必有痰,酒能助火,痰火内扰,神明不安,此少阳阳明同病而连及厥阴也。少阳为进出之枢,阳明为藏邪之薮。今邪并阳明,弥漫心包。

。证脉合参,诊为寒热并见,肝木失达,乃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服之。

各家论述

①《内台方义》:用柴胡为君,以通表里之邪而除胸满,以人参、半夏为臣辅之,加生姜、大枣而通其津液;加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为佐,加茯苓以利小便而行津液;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而解身重错杂之邪,共为使。以此11味之剂,共救伤寒坏逆之法也。②《伤寒来苏集》:取柴胡之半,以除胸满心烦之半里;加铅丹、龙、牡,以镇心惊,茯苓以利小便,大黄以止谵语;桂枝者,甘草之误也,身无热无表证,不得用桂枝,去甘草则不成和剂矣;心烦谵语而不去人参者,以惊故也。③《医方集解》:柴胡汤以除烦满,加茯苓、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而茯苓、牡蛎又能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合柴胡以散表邪而解身重,因满故去甘草。④《古方选注》:柴胡引阳药升阳,大黄就阴药就阴,人参、炙草助阳明之神明,即所以益心虚也;茯苓、半夏、生姜启少阳三焦之枢机,即所以通心机也;龙骨、牡蛎入阴摄神,镇东方甲木之魂,即所以镇心惊也;龙、牡顽钝之质,佐桂枝即灵;邪入烦惊,痰气固结于阴分,用铅丹即坠。至于心经浮越之邪,借少阳枢转出于太阳,即从兹收安内攘外之功矣。

方剂名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药物组成

柴胡(60克)4两,龙骨(25克)1两半,黄芩(25克)1两半,生姜(25克切片)1两半,铅丹1两半(现在药方已经不卖,没有也可以),人参(25克)1两半,桂枝(25克)1两半,茯苓(25克)1两半,清半夏(25克)2合半,大黄(10克单包后下)2两,龙骨,牡蛎各(25克单包先煎1两半(熬),大枣6枚(撕开)。

处方来源《伤寒论》。

方剂主治

伤寒8-9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癫痫。

方剂功效:下肝胆之惊痰。疏解泄热,重镇安神。

用法用量

以水(1600毫升)8升,煮取(800毫升)4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1-2沸,去滓,温服(200毫升)1升/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