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规划方案写作:蔡铁根平反经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09:20
 

直到1993年出版的《彭德怀传》中才有这样一段文字公开:1953年上半年,他(彭)曾一度设想和准备在军队中实行“一长制”。在一次军委例会上,他提出军队团以上的政治部(处)可以不设政治部(处)主任一职,其职务由该级政治委员兼任,以便抽出一批政治工作干部培养为军事指挥员。并且将这个建议作为军委决定通知全军实施。他的这一建议,当时有些人认为是降低了政治委员的地位,削弱了政治工作,受到了明显的抵制。就在这个时期,总政治部起草的《军队政治工作条例盯草案》送交军委讨论,军队是否应当实行“一长制”的问题,又发生了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彭德怀认为“一长制”的那种意见“是有道理的”。同年4月中旬,军委审查《内务条令》修改稿(注:即父亲负责呈审的那部条令)时,彭德怀把有关营教导员和连指导员的职责全部删去,也表现出他准备首先在营、连两级试行“一长制”的想法。到5月间,他在同总顾问的一次谈话中,更直截了当地说:准备10年之后实行“一长制”。但是当时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这个原因,一些人把对1953年颁布实行的条令的不满统统迁怒于负责条令制定的父亲头上,其中还有个别明知其故而又别有用心的人。
另外,在当时讨论内务条令时,曾经提出过条令上是否要规定党的会议、汇报制度等问题,当时小组不能决定,大组把这个问题提交总政考虑,总政通过阎稚新(当时总政组织处副处长)转达的意见是:“条令中无权规定党的问题!”因为父亲在向各个部门解释为何内务条令中没有规定党的生活制度时,曾将这个意见重复过几次,后来这句话也被别有用心的人套在了父亲的头上,并曲解为“条令中不准写党字”,而成为父亲的一大罪名。

蔡铁根百感交集怀仁堂
  
就军队建设问题,父亲向邓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担出“军队训练教育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适应于未来战争的需裹,战争有权改变一切”的意见
   当时的“反教条主义”者们把南京军事学院说成是“教条主义大本营”,训练总监部是“教条主义司令部”,他们攻击从事军队训练教育工作的同志们为“教条主义者”,甚至有人对负责军队教育训练的刘伯承等几位深受全军敬爱的领导同志肆意诬蔑甚至人身攻击,骂某老帅是“老而不死”以致引起众怒,因而曾受到大家激烈的批评与谴责。
在当时负责全军训练和教育的训练总监部内部,争论的双方一方是负责训练工作的肖克和李达所代表的大部分同志,他们主张按照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认真向苏军学习,强调部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提出为提高反侵略作战的能力,应该进行原子条件下的训练。而另一方是以反对“教条主义”为名,反对向苏军学习是以张宗逊为代表的少数人,他们指责努力学习的同志说:“危险的是继续学下去”,“在南京军事学院学得越好的中毒越深。”他们反对进行原子条件下的训练,理由是我们没有原子弹,所以用不看这种训练。这种理由今天看来是极为荒唐的,所谓练为战,怎么能因为自己没有就不练了呢,难道敌人因为你没有就不用了吗?当年美国并没有因为日本没有核武器,因而就没有在广岛和长崎扔下原子弹,恰恰就是因为它没有才用它来毁灭日本的抵抗决心的。
这场争论,虽然是围绕着学习外国经验展开的,但涉及的问题关系着我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关系着军事学院乃至全军的训练方针乃至训练内容等重大问题。而实际上,争论的核心就是军队的训练和教育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再一次被刘伯承指名调任南京军事学院离开北京前,给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就军队建设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信在发出之前,他曾就此请教过肖克同志。信是这样写的:
   “我军装备了不少苏联出产的现代化技术兵器,我们自己也创造了或仿造了不少这种技术兵器,而如何运用这些技术兵器的条令和保养、操纵这些技术兵器的教令我们又没有,如  果等待自己摸索出经验来,并整理、总结,制定为条令、教令,还不知需要多少年,在这种槽况下,我们不能也没有理由不向苏军学习。当着自己没有这种经验,而又拒绝接受别人的经验,那也只能是保守主义。
  “我们有不少这样的人,只重视自己的经验,不重视别人的经验,非要自己流血牺牲换来的经验,才叫做经验,总是轻视别人的经验,这种思想,不是出于盲目的骄傲,便是出于  狭隘的经验主义,这种思想不克服,我们将非走弯路不可,而这种弯路,必然是许多人的流血牺牲。
  “我们似乎也很重视自己的民族习惯和特点,自己的战争经验和传统,但这些习惯和特点、经验和传统,究竟哪些是优良的,光荣的,哪些是陈旧的,过时的,至今尚无系统的分析研究和总结,因而究竟哪些习惯、特点、经验传统是好的,必须保持和发扬,哪些习惯、特点、经验和传统是不好的,必须克服和抛弃却不明确。虽然毛主席和军委首长们在这方面也曾有过不少文字和口头上的指示,但也并不系统和完整,所谓民族习惯、特点,战争经验,建军传统,始终还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特别是由于没有经过有组织、有系统地分析研究和批判提炼,到底哪些是可以而且应该把它具体规定在自己的军事条令中去,是谁也不敢负责的,因为习惯、特点、经验、传统的好与不好有用与无用,其唯一的标准是是否适应于未来战争的需要。真正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就是好的,就必须保持和发扬,否则必须克服、抛弃和改变,无论这些习惯、特点、经验、传统有多么久远的历史或曾经起过多么伟大的作用,战争有权改变一切。一切都必须适应战争的耍求!因此,在没有经过分析研究、批判提炼之前,一般地说,不宜于笼统地、过分地强调我们的民族习惯、特点和我军的战争经验、传统,否则它必然舍限制了我军的进步和发展。”
父亲个性豪爽坦荡,刚直磊落,不愧燕赵志士的凤采。他曾在日寇的监狱饱受酷刑,曾在平型关之战、太原战役的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
   父亲是河北蔚县人,蔚县古属燕赵境,父亲颇有燕赵志士的风采,是个真正豪爽坦荡,刚直磊落的人。
   早年,父亲在厦门大学读书时,正是军阀混战,强虏入侵,祖国山河破碎的年代,所见所闻使他深感社会制度的黑暗,政府的腐败和人民生活的极端痛苦,他写道:“看到这一切,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谁不感到愤恨。”他因为积极参加抗日活动,而被地方警察驱逐出境。他又企图北上参加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但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破坏之下,同盟军瓦解了。几经波折,父亲参加了东北军,在部队开往前线参加“剿共”时,他联合了30多个弟兄准备携枪参加红军,但因行动暴露被捕。在一个暴风雪之夜他只身冒死脱逃,经过了几天的奔波,终于找到了红军,从此参加了革命。
   七七事变后,抗战正式爆发,父亲随红一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东渡黄河,开赴敌后,参加了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并长期在此战斗生活。
   在父亲的履历中,上级党组织和首长们给他最常见的评语是:“工作积极,有能力,有魄力,工作有办法,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工作深入,对同志坦白,责任心强,待人热情豪爽,不存成见,作战勇敢,生活朴素”。这不是一时一事的评语,而是所有他工作过的组织和同志们给他的评语。
   父亲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他有个几乎保持了一生的习惯,就是写日记,伴随着他的革命生涯,日记内容非常丰富。从他留下的日记中我得知,他曾经赤手空拳,深人匪窟对土匪晓以大义,使他们改编成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他曾带领由当地土匪改编的有名的黑马队,越过平汉线,宣传党的政策、打击日寇;他也曾经因为部队叛变被俘,在日寇的监狱里饱受酷刑,他却以凛然的气节折服了难友们,组织暴动逃出了魔窟,回到了部队;他曾经在塞外腊月里夜涉冰河,挺进敌后,他曾经和同志们在狂风暴雪中忍饥挨饿、坚持奋战在敌后的荒山穷谷,他曾经亲自率领部队打炮楼、拔据点,令敌寇闻风丧胆;他为日寇的烧杀抢掠而切齿,为人民的流离失所、妻离子散而痛心落泪!他曾经下令处决过叛徒,也为倒下的战友挥泪,他曾和战友们一起参加过不少著名的战斗和战役,平型关战斗、太原战役……,在残酷的战争中,他常常担负最困难、最危险的任务,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战斗,他活了下来,和倒下的千千万万的战友相比,他是幸运的。
   枪林弹雨中经过了多少艰难困苦,父亲和他的同志们,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父亲已经成长为一名高级指挥员了。

8736010鲜花雷人迷惑搞笑鸡蛋【论坛浏览】



-

相关评论

作者: 2008bjaoyun 发布日期: 2008-10-30 全国解放后,为了迅速建设一支强大的、正规化的、能掌握现代武器装备和新的军事科学的多兵种合成军队,军队的教育和训练变得非常迫切。要解决这个问题,无疑必须要先解决干部问题,而干部则要由院校来培养,所以建设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军队高级指挥院校,是耍尽快解决的问题。
   1950年6月,中央军委成立了以肖克为部长的军委军事训练部。不久,军委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召开了有朱德、聂荣臻等同志参加的专门研究创办院校的军委会议,决定成立陆军大学筹委会,从全军各地各单位抽调得力干部参加,父亲此时奉命调任“陆大”筹委会委员兼校舍筹建处处长。
   父亲陪同朱德总司令、刘伯承和肖克等领导同志,先后驱车察看了当时北京郊区的一些地方,他们的足迹先后到过石景山、红山口、八大处、八里庄、圆明园等地方,但都因当时不具备条件而作罢。
   于是,刘伯承同志决定把校址设在南京,因为那里有国民党留下的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国防部”留下的现成的校舍等设施,并决定将校名改为军事学院。
   解放后,他参与我军第一所军事学院的第建工作,并成为军事学阮高级系第一批学员,多年以后,肖克对我说:“他(指父亲)是刘伯承指名要去的哟”
   由于在“陆大”筹委会工作翔间,刘伯承对蔡铁根的军政文化素养和出色的组织能力,以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于是他便又成为了军事学院高级系的第一批学员。多少年以后,肖克对我说:“他是刘伯承点名要去的哟。”这批高级速成系的学员,来自全军各个部队,是我党我军久经战争考验的宝贵财富,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出类拔苹的人材,准备经过学习正规化、现代化战争知识后成为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开学后,父亲和其他学员们纷纷投人到了紧张的学习中去,从毛泽东军事思想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人民战争指导思想到战争经济,战争规律从建军原则到军制、军语,从步兵师、军的进攻与防御到军事地形、气象,还有空军的,炮兵的技术装备及具体技术数据,战役计划的制定,火力配备,工事准备乃至侦察通讯、后勤等,他们如饥似渴地进人了一个从前接触过但从未学习研究过的新的世界。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看到父亲当年在军事学院学习的一些资料,仍深为它的复杂与浩繁所惊叹。
   1951年9月的一天,一长串深绿色的“斯柯达”大轿车整齐地排列在北京前门火车站前,一列从南京开来的快车徐徐进站了,车停稳后,从车上下来了一大批个子几乎一般高大,手提一色皮箱,身穿细呢军服的军人,显得分外精神抖擞。这就是南京军事学院参加这年“十·一”国庆阅兵的学员队伍,父亲也是其中一员。他们陆续登上了等候的大轿车,一辆辆“斯柯达”在周围人好奇的目光中迅速驶离车站,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1951年“十·一”这天,金风送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阅兵队伍中,军容整齐,气势非凡的军事学院学员方队,率先通过广场,高级系学员杨勇肩扛军事学院的校旗,走在方队最前面,接受党和国家、军队领导及外宾的检阅。他们身上的细呢军装,腰间的武装带及脚上的牛皮靴,都是老院长刘伯承专门叮嘱特制的,几百张曾被战火熏得黝黑的脸庞,一样高大整齐的个头,显得分外威武。随着一声宏亮的口令“正步走!”刹那间广场上响起了几百双皮靴一齐蹬踏地面发出的整齐有力的声音,脚步声震动了大地,震颤着人心,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自豪地昂首阔步行进在天安门广场上,这威武雄壮的势不可挡的钢铁队伍,使人感到无比的振奋,这惊天动地的脚步声,使人感到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这次阅兵大大不同于开国大典上的那次阅兵,展现了军队实行正规化建设以来崭新的面貌,天安门城楼上,党和国家及军队的领导人也为这个壮观的方队所吸引,向他们投来专注的目光。毛泽东也为之动容,10月的阳光使他微微眯起了眼睛,他似乎也从中感悟到正规化所带来的力量。他久久地注视着这钢铁般整齐的队伍,不时向他们挥手致意。
1952年夏,父亲以全优的学习成绩,毕业于军事学院,调任军委军训部任条令处长。
在开往北京的特快列车上,他还沉浸在军事学院毕业典礼那热烈的气氛中,老院长刘伯承戴着老花镜宣读毛泽东专门发来的贺电情景始终在眼前闪现,那戴着浓重四川口音的声音也久久的在耳边回响:
“军事学院刘院长,全院指挥员,政治工作人员,后勤工作人员,教员并高级速成系,上级速成系第一期修业期满的全体学员们;
标志着中国人民建军史上伟大转变之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其高级速成系及上级速成系的第一期已学习期满,举行结业了,特致以兴奋的祝贺。
军事学院的创办及其一年多以来的教育,对于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是有重要贡献的。这是刘院长的努力,全体苏联顾问同志的努力,以及全体指挥员,政治工作人员、后勤工作人员、教员和学员共同一致努力的结果,特致以感谢和慰问之意。
中国人民的建军历史,已经走国了二十五年的长期路程,其革命经验之丰富,在国际上除了苏联以外,无以伦比。但在中国人民尚未获得全国胜利之前,由于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其军事建设又尚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也就是处于装备的简单低劣,编制、制度和非正规性、缺乏严格的军事纪律和作战指挥的不集中、不统一及带游击性等等,这些在过去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而也是正确的,可是,自从中国人民获得了全国范围的胜利之后,这种客观情况已经起了基本的变化,我们现在工作已经进到了建军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进到掌握现代技术的阶段,客观条件已完全具备了这种可能,只需加上不疲倦的主观努力,就一定可以实现。于现代化装备相适应的,就是要求部队建设的正规化、就是要求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就是要求实现诸兵种密切的协同动作,为此,就需要克服在过去曾经是正确的,而现在则是不正确的那种不集中,不统一,纪律不严,简单现象和游击习气等等,而必须加强整个工作上、指挥上,而首先又应该是从教育训练上来培养的那种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这是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同时为了组织这种复杂的、高度机械化的、近代的战役和战斗,没有健全的、具有头脑作用的、富于科学的组织和分工的司令机关不可。过去那种不健全的、效率不高的、甚至是极不胜任的司令机关,今后就必须大大的加强起来,过去那种只重视政治工作(重视政治工作是对的,今后也还必须重视),而忽视参谋工作的现象,必须加以坚决的改变。过去把一些比较弱的,缺乏组织 能力的、甚至是犯了一些错误、而积极性不高的人来做司令机关的工作因而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对司令机关的缺乏威信,影响到若干指挥人员不愿意当参谋长,不愿意当参谋,这种现象必须加以根本上的改正。今后必须挑选优秀的,富于组织和指挥才能的指挥员当各级司令机关来,以创造司令机关新的作风和新的气象。这同样是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军事学院全体的指挥员,政治工作人员,后勤工作人员,教员,第一期毕业的学员和正在学习的学习同志们,军委希望你们在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的光荣事业上,继续努力,并希望通过你们的努力,把建设正规化、现代化国防部队的精神,贯彻到所有部队中去。”
这篇毛泽东给军事学院的训词,其中所提出的建设正规化、现代化军队的精神,特别是其中提到的“五统四性”即“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和“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就成为进行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也自然成为父亲后来所从事的军队条令工作的主要依据。
从军委军训部条令处长到后来的训练总监部条令局第一副局长,父亲长期在总部机关从事条令工作。条令是军队行动的法典,他是我军第一任条令处长,为了迅速建设起一支适应现代化战争的正规化、现代化人民军队,也由于他个人长年的军旅生活养成的良好军容风纪的习惯,他不能容忍一切违反纪律、违反条令的现象,他针对部队在执行条令中发生的问题,特别是对部队的领率机关和部门,经常撰写文章,要求认真领会条令精神,纠正执行条令中所发生的错误和偏差。他不善拍马逢迎,且又心直口快。他豪爽坦率最不善于“喜怒不形于色”。他听到什么不平事,非要说上几句;看到什么不对的,当时就要制止;就连过路的军人军容不好,他都要上前纠正。豪爽坦率的人往往又是嫉恶如仇的人,思维敏捷且又往往出口成章,因而在一些人看来就是锋芒毕露,这些渐渐地成了他的短处。
   父亲还喜欢争论;他认为争论是对事负责的必然过程,只有不负责任的人才会随声附合,因此争论在他看来是必要的。他不同意那种借口方式方法不好而拒绝批评的作法。他认为:“错了就是错了,就应该接受批评,批评得对,就应该接受,方式方法不能成为打折扣的借口。”可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这样认识问题的,因此在父亲的履历中又常见这样的话:“——个人英雄主义,待人接物方式不好,不好团结,工作希望过高,看不起能力低的人,搞不好就不满意……毫不妥协,表现锋芒毕露,方式不够讲究,易于引起误会……”
   他的耿直和嫉恶如仇的性格自然也招致了一些人的不满,也给他自己增加了不少的烦恼。他自己也常反省道:“待人处事直爽坦白,直截了当不留余地,有话就说,说完了事,不存成见,许多同志认为这是我的优点。但由于不讲究方式方法,也不考虑别人能否接受得了,于是这又成了一个“缺点。”作者: 2008bjaoyun 发布日期: 2008-10-30 当时训练总监部的韩练成中将,在看过父亲起草的《关于制定我军各种条令的初步方案的建议》后曾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今学术思想正处于争论的时候,我们的建议应尽量朴素些,尽可能地避免尖锐的词句,在党内虽说不讲策略,但要讲方式,方式虽是次要的,但对事情的影响很大,往往一个正确的意见,因为词句尖锐,不能被人接受。全部正确的意见,往往因为方式或词句尖锐失当,而引起观点上的争论,听的人都被引导到细节的争论上去,因而不能弄清全局,不仅不能接受,反而会遭到反对、指责。”这番椎心置腹的话父亲深以为是,专门把这段话记录了下来,以提醒自己。
   但是正所谓“江山易移,秉性难改”,不久他就为此而遭大祸。
   50年代是我军建设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在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中,有人提出要“反教条”,在条令工作中和“一党制”的问题上产生了争论
   50年代,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当时的社会主义苏联从政治、经济上都曾给予新中国巨大的支援,毛泽东同志号召向苏联学习,“团结在苏共周围,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  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在政治要一边倒……永远不要骄傲自满,一定要将苏联的先进经验学到手,改变我军的落后状态,建设我军成为世界上第二支最优良的现代化军队,以  利于在将来有把握地战胜帝国主义军队的侵略”。朝鲜战争的爆发,更进一步促进了两国党和政府以及军队间的合作,大批苏联军用物资和武器装备了我们的军队。在学习和掌握苏  军的武器装备的同时,苏军的军制、军事科学、军事理论当然大大影响并相当程度地介入了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当时苏军顾问几乎遍及我们军队的各个部门。他们当然影响着我们的
军队建设。实事求是地说,绝大多数的苏联顾问是抱着对我国友好的态度来的,他们在各个岗位上贡献了他们的专门知识,支援了我们年轻共和国的各项事业,这是不应该否认的事实。响应党的号召,把苏军的先进军事科学和技术学到手,是那个时代的要求。父亲和大多数同志一样,都认为是应该的必要的,这正是为了适应战胜当时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和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的需要。
   从50代初到50年代末,是我们的军队建设发展最迅速的黄金时代,人民解放军经过这一时期的建设,已发展成为一支初具规模的日趋走向现代化的军队。
   但是,勿庸讳言,有一部分人对这种变化感到困感,对这种学习感到茫然,力不从心。经过多年艰苦的战争,赢得胜利后滋长的和平麻痹、骄傲自满、贪图享受、战斗意志衰退的懈怠思想和一些平时固步自封,颟顸顽固,因循守旧的人,他们对我军过去战争中的经验不加任何分析,夜郎自大,抱残守缺,对革命胜利后的艰巨的学习任务没有思想准备,对先进的科学事物产生了排斥和抵触,个别尸位素餐的人甚至感到这些新装备、新技术、新科学对他们已经取得的利益与位置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他们对那些主张从别国特别是从苏联战争经验中吸取精华以掌握现代战争本领的同志,一概贬斥为“教条主义者”,这是他们抵制新事物最简单、最有效的武器。于是就有了争论。
   同时,由于苏联军制中存在着的“一长制”问题,在父亲当时从事的条令工作中也引起了争论,这一争论焦点主要表现在1953年颁布实行的内务条令上,在这部经毛主席批准颁布的条令中,没有规定政工人员的职责。由于这关系到政工人员在军队内的地位、职权,所以引起了不少政工人员的不满与反对。后来的历史证明,还决不仅仅如此。
   关于这个问题,父亲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历次条令呈审是我经手的,据我所知,开始内务条令原稿中是有政工人员职责的,并且在写法上和行政首长是一样的,后来总政不同意这样写法,并主张按照政工条例的写法写。但政工条例的写法在行文格式上和内务条令不同,我们的意见是内容上可以按照政工条令,但行文格式上应该和内务条令一致。后经反复研究,最后由总政政工条例研究室提一个草案,但在文字上仍然是另一种格式,而且是不准修改的,最后无法,只好呈军委审查时,将两个方案同时呈审。彭(德怀)总在军委例会上审查时指出:‘这样写法大家都是首长,首长只有一个,哪有许多首长’的意见,肖(华)副主任也不同意条令编篡委员会的方案,而主张用政工条例研究室的方案,但政工条例尚未定案。后肖副主任建议、彭总同意决定内务条令中政工人员职责暂缺,并在颁布令中注明即可。而且这部条令的送审程序是严格的,一审是条令编篡委员会全体会议,二审是肖克部长和苏联总顾问格拉朱诺夫,三审是分送军委各部,各军兵种司令部及军和师,四审是军委条令审查委员会,五审是军委,朱德和彭德怀,最后经毛泽东主席审查并批准颁布执行的”。
他在信中建议:“为了确实了解苏联军事科学的全部内容,在步骤上,第一步应该是全部学会,学通,只有真正地全部融会贯通之后,才谈得到批判。几年来,我们深深体会到苏联军事科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它虽然不是天衣无缝,确实是漏洞很少,小至对一个日常小节的规定,大至军事原则的规定,都是互相结合,互相为用,互相保障着的一整套。但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苏军这一整套的时候,却往往是割裂开来,随意取舍,采用了这一套,丢掉了那一套,吸取了这一规定,抛弃了那一规定。结果弄得四分五裂,驴唇不对马嘴八方面不对头,还美其名曰‘批判的接受’,最后只好都执行不通。不说自己学习上有问题,还说苏军的东西不适合我军的槽况,试想一部完整的机器,性能本来是很好的,可是我们只要其中的某些零件,抛弃其中的某些零件,再配上自己的某些零件,结果当然是运转不灵。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全部照搬苏联的,而全部抛弃自己的。不是的,我们耍改良一部机器不是不可以,而是应该在熟悉了它,并对它有了一定的研究之后才能行。所以我认为应该是首先把它学会、学通,然后再来分析、研究、批判。‘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但‘善’与‘不善’,绝不能以我们的传统观点为准,必须以未来战争的要求为标准。只有这样的批判,才是现实的,才不至于丢掉了好的,保存了坏的,才能真正地将我军提高,才能应付未来的战争。并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他最后说:“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是一个关系着建军思想和军事路线的问题,是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安全问题”,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基于自己为党为国的热忱,我不敢隐讳自己的愚见,并大胆地把它提出来。”
这封信中提出的关于“习惯、特点、经验、传统的好与不好,有用与无用,其唯一的标准是是否适应于未来战争的需要”,“战争有权改变一切,必须以未来战争的要求为标准”等意见,实际上是说军队的教育训练方针的检验标准就是要服从战争这个实践的检验,这在今天我们可以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道理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条令是军队一切行动的法典依据,军队的训练教育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如何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信中所述内容实际上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真理在军队训练教育方针中的体现。父亲在那个时代即提出这种观点,是难能可贵的,但似乎太早了一些。以后林彪提出的“政治冲击一切”、“精神原子弹”等对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所起的巨大破坏作用,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了。
这封信经过中央办公厅转给了彭德怀,彭总看过后,立即批承“蔡铁根同志给邓小平同志的信,应发给军委主席、委员及总参谋长、副总参谋长、各部首长、国防部各副部长阅”。
父亲信中鲜明的态度和犀利的言词,无疑深深刺痛了一些人,加之对条令的不满,成为他后来在“反教条主义”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批判与围攻的重耍原因。
   1958年中南海怀仁堂,凤云突变,在对刘伯承、肖克和李达等人的“教条主义”斗争中,父亲在发言时,被冲上讲台的人拉了下来;一年后这惊心动闭的一慕,又在庐山会议上重演
   1958年5月至7月,军内那次著名的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而在此之前,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通过了新的杜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还在此前的南宁和成都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口号,于是一时间,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争相“大跃进”、“放卫星”,钢铁要“赶英超美”。当年要达到XXXX万吨,而粮食亩产则已有10万斤之说,甚至有人喊出了“两年后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这次军委扩大会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会议开始时是在北京三座门国防部会议厅举行,不久后又改到中南海怀仁堂举行。
   这次会议的“反教条”主题是林彪提出建议,经毛泽东首肯的,会议由彭德怀主持,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点名批评了主持军事学院工作的刘伯承同志和主持训练总监部工作的  肖克同志,他责问:“军事学院和训总究竟有多少马克思主义?’“刘伯承同志把自己的好东西丢了,尽槁别人的东西,”“刘元帅述而不作,”说“肖克现在又挂出教条主义的牌子来了,”“肖克说:小米加步枪过时了。”他还针对当时要不要进行原子条件下训练的争论嘲笑道:“原子战争不见经传,但在封神榜上见过。”
   在会上,不少主管军队训练和教育工作的同志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和围攻,父亲因为那封信和那部条令受到了最激烈无情的斗争。为了证明肖克的“反党阴谋”,有人强迫承认信是肖克授意写的。他坚决拒绝道:“这封信的错误是我的事,信的原稿虽然请教过肖,肖也提了意见,但这封信发与不发,改与不改都不取决于肖,更不是他的授意,因此我认为信中有错误,无论有多严重,应由我承担,与肖无关。”’他对会上个别人出尔反尔,落井下石,表示气愤说:“做这种损人利己的事是不道德的。”有人暗中找他,要他揭发批判肖克,并将信的责任推到肖的身上,甚至暗示父亲的职衔都可以考虑,企图利诱收买他。望着这个职务军衔都要比自己高的来人,父亲心里充满了鄙视和愤怒,他大声吼道:“你们把我看成什么人了!”他摔碎了手中的茶杯,掉头而去。
会上,父亲痛心地看着这些勤勤恳恳、呕心沥血致力于军队建设的首长和同志们遭受批判围攻,被迫做了违心的检查,就连当时正在发烧、青光眼病发作的刘伯承元帅也未能幸免。当有的同志提出刘帅眼睛不好,就不要来了,甚至毛泽东本人也感觉太过分而提出刘帅就不要讲了(检讨)时,还是有人阴险地说:“是他的眼睛重要,还是党性重要啊?”叶剑英元帅也被迫做了检查,粟裕、肖克、李达。郭天民、陈伯钧、钟期光等同志都受到了批判,而在训总工作的不少同志如李钟奇、吴伟、赵凌汉、叶楚屏、扬海、陈绪英等则干脆成了“肖克、李达反党集团”的成员。
在一次会议休息时,父亲遇见了也在遭受批判的当时的军事学院政委钟期光上将,父亲难捺心中的痛苦问道:“政委,你说还有没有真理?党内难道就不讲真理了吗?”钟期光来回踱了几步,苦笑着对父亲说:“我的同志,难道你不知道真理也要服从组织吗?”
在那党内民主本来就不健全,且又遭受到严重破坏的环境里,多数人选择了缄默。作者: 2008bjaoyun 发布日期: 2008-10-30 轮到父亲做大会检讨了,他登上了怀仁堂庄严的讲坛,望着台上台下一千多位高级将领,看着闪耀在他们领章肩章上的金星,百感交集,他实在说不出那些骗人的鬼话,违心的话。关于这天的事,后来一位当时在场的老人告诉我:“我们都做了检讨啦,为了顾全大局嘛,其实哪来的什么反党集团啊,可不检讨也不行啊,毛主席都说了话啦,我们都知道你爸爸那个脾气,都替他耽心啊,我们做他的工作,他才违心地被迫答应做那个检查。可等他一上台,底下那些不明真象的人和别有用心的人就骂开了,骂得可难听啦,开始你爸爸还忍着,可后来他还是被骂急啦。”
   父亲忍无可忍,他大声地对那些起哄的人说:“你们错了,你们批的恰恰是毛主席批准的!”对条令中政工人员的职责问题,他说明那是经军委审查、彭总修改,毛主席批准的!
   他的话就像炸雷一样在怀仁堂回响,此时他已将一切置之度外了!
在台上的彭德怀愕然地瞪着父亲,全场一片哗然。主席台上有人气急败坏地喊道:“把他拉下去!”于是有人冲上台来,七手八脚地动手扯掉了父亲的肩章领章,他们似乎忘记了身上笔挺的军礼服和肩上扛着的闪亮的金星,把父亲连椎带揉地拉下台来,庄严的怀仁堂里气氛刹时变得恐怖紧张,一片肃然。
当年参会的老同志告诉我“你爸爸是个大个子,那些动手拉扯你爸爸的人个子又小,上窜下跳,既滑稽可笑,又叫人伤心,那可都是肩扛将星的高级干部啊。”
被激怒的父亲也只能大声吼道“你们还让人说话吗?……”这些在党的高级会议上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情景,震惊了所有在场的人,当时不少同志甚至痛心地流下了热泪……。
到今天我也不知道一向襟怀坦白的彭德怀是出于什么考虑不能当众说明事实真象,是没有勇气,还是怕说不清楚——但这终究成为事实,成为历史,我无意贬损他的形象,只不过无法理解罢了。
而历史有时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和巧合,发生在中南海怀仁堂的这一幕,恰在一年后的1959年7月的庐山会议后的军委扩大会上再次发生了,彭德怀再次看到了类似的场面,当时他的“意见书”被毛泽东“印发全体讨论”,导致了对所谓“彭德怀反党集团”的批判。而那部他亲手删掉营连政工人员职责的1953年内务条令原件,也被影印印发全会,做为“教条主义的祖师爷”罪名的证据!当一些人争先恐后地在会场上追查他的所谓“军事俱乐部”时,当时的北京军区参谋长钟伟同志当众勇敢地站出来为彭德怀申辩时,竟然被冲进场内的总政保卫部警卫人员当场戴上手铐押走……
彭德怀因同样的方式被打倒,毛泽东这样说:“反教条主义,为了顺你的意,我让他们一个提前休息,一个发了转业费,你彭德怀还不满意?”
   后来我知道,1962年彭德怀在吴家花园给毛泽东写那封‘八万字书”时,认识到1958年这次对刘伯承、肖克等人的批判是错误的,是“言过其实”的,会后对肖克和训总的一批干部的组织处理,“并非出自我的本意”。为此他曾经嘱托他的侄子彭起超:“在有机会时,一定耍代他(彭总)向肖克道歉(见《彭德怀传》56页”他说:“1958年的事,让你们受苦了,对不起同志们啊!(见《肖克回忆录》)457页)”
事实证明,彭大将军还是敢于承认错误的,这无损于他的风采,他的这种自责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反思!是难能可贵的!
“实践证明,这次反教条主义斗争是不正确的,它严重损害了军队的训练和教育工作,给我军建设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发展史》
“这场斗争使全军的军事训练走了一段较大的弯路,从而大大延缓了人民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刘伯承传》
“这次军委扩大会后,在全军范围掀起一场反教条主义的运动,致使绝大多数担任过训练工作和军事院校工作的领导干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被迫进行检查,引起许多干部不安心训练工作和院校工作,严重的伤害了这部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批判和否定了某些旧的做法之后,一时又拿不出新的做法来代替,打乱了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使军队训练和院校教育遭受很大危害,给军队建设工作带来不良后果。”《彭德怀传》
   直到80年秋,邓小平同志终于代表中央明确指出:1958年“那次反教条主义是错误的”。才对人民解放军一段辉煌的发展史作出了正确的评价。
   我那倔强的父亲是当时会上唯一拒绝检查承认自己反党的人,于是那些没有从他那里得到一句揭发批判主持军队训练教育工作领导同志话的人失望之余,也更为恼怒了。
   1958年10月,南京军事学院奉命对父亲进行了“彻底清算”。在给总政的处理报告中认为,父亲“在这次两条路线斗争中充当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先锋”,“公开包庇肖克的锗误”,而且“对其错误的态度又极其顽固”,因而是个“右派分子”。根据中央批准总政治部“关于在军队中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国家薪给人员和高等学校中的右派分子处理原则的规定》的具体办法第一或第二类实行劳动教养或监督劳动为宜,但念其参加革命20余年,过去曾为党做了一些工作,于是“研究决定”对父亲“开除党籍、军籍,剥夺军衔,降为14级,调离部队,送交地方分配较低的工作。”
   总政则在1959年4月的批复中又加上了一句“可再降一级”……
因为对父亲的处理无法可依,他们把他补作“右派”处理,而其时“反右”斗争已过去两年时间了。而国家法律中明文规定军官军衔非因犯罪,并经法院判决不得剥夺;父亲这一职级干部降级亦应由军委讨论并经国防部明令公布,并以降一级为限;以及党章中党员对处分有权申诉并保留意见等等法律与规章制度,均被这一纸批复破坏殆尽了。
事实证明,当年也曾经费了很大力量才搞出来的法律制度和规章,在日后的年代里是显得如此脆弱,无力的可怜。
   而更有个别人深恨父亲的不屈,甚至穷凶极恶地诬陷他为”反革命”,要求逮捕他,因遭到大多数同志的反对而作罢。
   这时,我们的生身母亲为“划清界限”而与父亲离了婚,也离开了我们,那时我不到3岁,妹妹不到两岁,小弟弟才6个多月……。
父亲被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党籍、军籍、行政降至15级,从中央下放到地方,妻离子幼,从此开始了又当爹,又当娘的苦难生活。
   1959年的初夏,江南古城常州的火车站,南去的列车已经开走了,下车的乘客们也陆续出站了,只见一个身穿没有领章、肩章军服的老军人一手抱着一个孩子,一手牵着一个孩子,身后还有一个孩子拉着他的衣角,在一个军官和一个战士的陪同下,向出站口走来。他就是我父亲,他抱着的是我尚噙着奶嘴的弟弟,牵着的是我妹妹,还有跟在后面的我。
父亲被“分配”到机械工业局工作,这时正值“大跃进”如火如荼的年代,他的任务是下到工厂督促各单位增产“放卫星”。他以巨大的毅力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和长期艰苦战争生活给他身体上带来的伤痛,投入到一个他并不熟悉的新的工作中去。陌生的环境,听不懂的语言,恶劣的心境,3个幼小的孩子,这一切使他迅速地削瘦了下去。他每天清晨天不亮就走,夜半才能回来,有时到第二天才能回来。
尽管那些常常几天几夜没有休息的厂长书记们再累,也完不成那信口开河喊出来的生产任务,于是父亲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说,某厂的书记对陪着熬的父亲说,“我是没有办法了,我们已经几天没有睡觉了,你叫他们把我枪毙算了”。
当一筹莫展的父亲回到市委临时安排给我们的住处——招待所时,我们3个孩子早已饿得大哭小叫,经常是好心的招待所服务员用找来的奶粉喂弟弟。她们同情我们,想方设法为父亲申请购买了一些牛奶和奶粉的供应票。
   不久,我们原来的保姆因同情父亲和我们3个孩子的不幸,从南京自愿来到我们身边,帮助父亲照料我们。
   一天晚上,当精疲力尽的父亲回到招待所,却只见我的小弟弟一个人坐在学步车里满面泪痕地睡着了,当他醒来看到爸爸就放声大哭,听到哭声赶来的服务员告诉父亲说,你那大孩子不小心被开水烫伤了,很严重,保姆已将他送到医院去了!父亲顾不上哇哇大哭的小弟弟,急忙赶到医院,医院急诊室里,我已被包扎得严严实实,正在输血、打针,保姆在一旁急得直流泪。医生告诉父亲,孩子的烫伤很严重,是背颈部大面积烫伤,很危险,又值盛夏,而这里医院条件有限,要父亲赶快想办法。父亲抚摸着已经奄奄一息的我,心头溢起无法抑制的痛苦,可他一时也没了办法。最后还是我那能干的保姆;自告奋勇提出由她将我送到南京去治疗,无奈之中的父亲也只好依了她,我这位善良勤快的保姆居然抱着我,还背着小弟弟,连夜上了去南京的火车……
   还好,南京军区总医院的医生们,以他们精湛的医术,费了不少力量,终于挽救了我垂危的生命。
那时,正是那“自然灾害”肆虐的时候,即使以富庶著称的江南,也是赤地千里。我们的生活也日渐艰难了起来,为了我们三个无辜的孩子,父亲伺养了一群兔子,因为兔子吃的草比较好找,他用兔子的毛纺成线,然后给我们3个孩子一人织了一身毛衣毛裤,而兔子的肉用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我还依稀记得那时我们住处不远就是野外,父亲常常带我们出去散步,当我们在野地里嘻戏时,父亲则在忙碌地割草,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父子一同回家,用打来的青草喂那群兔子。父亲顽强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灵巧的手艺令左邻右舍的邻居们惊诧和钦佩。
也有不少同志对父亲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他们来信安慰和鼓励,说“你决不能因此而趴下,否则只能证明他们是对的,证明他们对我们的看法是对的,只能给他们的错误造成证据。”“你一定能够重新站起来,一定能够重新干起来的,你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乐观的态度和钻研问题的精神。”父亲感谢同志们的理解安慰,但对“钻研问题的精神”他在回信中不无苦涩的写道“我被封右派,不就是因为这钻研精神吗”
   父亲的性格虽然豪爽,但又是个感情十分细腻的人。他对普通人民群众充满真诚的热爱与关切,非常同情那些生活贫困的人们。虽然那时我们刚刚开始记事,但是留在脑海里的印象就是无时无处不在的行乞者,男女老少,人特别多。每当这些被天灾人祸逼得背井离乡
的人们来到我家门口时,父亲总是热情地请他们进来,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吃顿饱饭,特别是对那些带着孩子的母亲和老人。到后来,邻居们甚至会告诉行乞的人们,指点他们来到我们住的住处,那时谁家不困难呢?父亲总是热情地欢迎他们,让他们和我们坐在一起吃饭,嘘寒问暖边吃边谈,问他们从哪来,家乡灾情怎么样,临别时,父亲还总要给他们一些资助。常常,那些饱饭后离去的人们,眼中流出感激与伤心的泪水。
   我们那时还小,还问过爸爸为什么要请这么多不相识的人吃饭,父亲总是说:“他们都是好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而父亲则常常在他们离去后陷入久久的沉思,常听他发出沉重的叹息。现在我才明白,父亲说的“我们”不仅仅是指我们个人和家庭,还包括我们的政权。作者: 2008bjaoyun 发布日期: 2008-10-30 日子一天天艰难起来,那位跟随、抚育我们多年的善良能干的保姆,为了不再拖累我们,也为了她自己的家,不得不离开了我们,是她在危难中给了我们相依为命的父子们巨大的帮助,帮助挽救了我的生命。我们会永远记住她。
保姆离开以后,父亲开始独身承担养育我们的生活,他对我们三个童年失去母爱与他相依为命的孩子,倾注了他全部的爱。后来有人告诉我:“那时你们太小了不憧事,每到吃饭,你爸爸总是让你们先吃,他看报纸,等你们吃完了,他再吃,剩多少吃多少,老头子饿得皮包骨头……”
   多年以后我从一本退还给我们的父亲的记事本上看到这样的文字:“……每晚照例要起来,看看孩子们是否盖好,屋子里的空气是否好,如遇风雨,还要用手试试门楣上通气窗的大小,冬天只开一面,如果风太大就把它关闭。夏天总是保持两面通风,但如果风大就关闭一面,然后摸摸孩子们的脑门,是凉还是热,背心里是否发热发潮,听听他们的呼吸是否均匀,然后再去休息。有时还要唤醒他们小便。
   “孩子们熟睡后,是我最清静的时候,只有这个时间才是属于我的,然而我又要想想和计划孩子们的衣服和使用的东西,哪样该洗了,哪样该换了,哪样破了,需要修理了,于是这个时间往往又是我缝缝补补的时间。
   “当孩子们围桌吃饭的时候,也就是我观察孩子们的健康状况的时候,我一边吃,一边一个一个地观察他们的饭量、食欲和颜色神气等等。
   “冬季必须千方百计地使他们有足够的盖的,夏季为了保持凉快,不敢挂蚊帐,但为了防蚊子,经常夜半起来,给他们一个一个地消灭蚊子。
   “为了使孩子们生活有兴趣,增长必要的知识,不顾自己苦恼的情绪,带他们到野外、公园和电影院里走走。
   “孩子们开始上学后,为了督促他们的功课,每天按时检查他们的作业,有时还要出些题目给他们作作。
   “每当外面一有疫情或传染病流行,那就提心吊胆地想尽办法预防……”
慈父的眷眷之心,跃然纸上。
父亲不仅爱我们,也爱所有的孩子,楼上楼下的孩子们常常要他讲故事,父亲就用一块小黑板,再上面比划着,绘声绘色的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孩子们听得高兴,常常和他一起发出卡的笑声。我们和其他孩子一起,还从他那里学会了一首抗日歌曲“上前线歌”,至今还记得有几句歌词“炮火连天,弹痕遍地,胜利在召唤,我们抗日先锋军英勇的武装上前线,用我们的刺刀枪炮头颅和热血,嗨,用我们的刺刀枪炮头颅和热血,英勇的武装上前线……”
   父亲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向困难和强暴低头。在那艰难的岁月里,他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过申诉,他总相信有正义和公理,总希望党能为他洗雪冤屈。但在那时,他的申诉都缈无回音,有时反而还招致更多的灾难。总政认为他“错误思想仍很顽固,”所以来函要求地方“希望加强对他的控制”。曾经有人劝父亲申请摘掉“右派”帽子,他却拒绝了,他说:“我根本不是什么右派!”不论命运是多么不公正,不论生活是多么艰难困苦,他从未低下头。我想,所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不能移”大概就是这样吧。
   父亲追求真理,坚持正义,他的坦荡心地也表现在绝不以个人恩怨好恶为标准。当年积极参加“反教条”的彭德怀、黄克诚同志在庐山会议上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乃至遭受迫害时他同样痛心疾首,他在自己的学习笔记中写道:“为什么在庐山会议上对彭、黄、张、周的正确意见就作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呢?”以致于后来他的罪名中又多了一条“为彭德怀反党集团呜不平”!
   多年以后,看到他留给我们的遗言中说:“你们的爸爸是个钢铁汉子,热血男儿,一辈子向来宁折不弯,除了在党的组织和马列主义真理的面前,我是从不向任何恶势力低头的,不管他们的力量有多大。”他的这种不屈不挠的态度导致了他在继之而来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更大的灾难。
   “文革”开蛤后,我们家遭到打砸抢,父亲遭到非人的折磨和无情的批斗,他痛苦地说:“爸爸对得起党,对得起老百姓.唯一对不起的,就是你们”
   1966年的夏天来临了,天气也像那时的政治空气一般燥热,广播电台里播音员的声音一天比一天激昂起来,带着一种不可抑制的亢奋。我们住的楼前正在铺修马路,空气中散发着沥青的烟味,不时有红卫兵押着戴着高帽子的人游街通过。那些被戴上高帽子的人,被人推搡着,辱骂着,不时还要受到路人的唾沫和顽童们小石子的袭击。
   开始,我们几个孩子听到敲锣打鼓的声音就跑到临街的阳台上去看热闹。有时一回头,看见父亲,他一手抱肘一手握着烟斗“叭叭”地吸着,神情却是那样严肃,后来他就不再出来看了,也不允许我们出来看了。
   终于,有一天,一阵混乱的脚步声来到了我们的门前,门被打开后,一群人乱哄哄地冲了进来,当时,父亲正登上椅子准备往下摘那墙上挂着的四张徐悲鸿的奔马图,他是在刚刚结婚11个月的妻子、我们的继母劝说下,才决定这样做的。一群冲动的人围着父亲,在向他吼叫着什么,其他人则开始翻箱倒柜,他们翻出父亲平时喜爱的书藉和字画,连砸带往外搬,有的文物被砸碎了,有的被搬走了,屋子里乱作一团。这些人的脚踩上了沙发、桌子,踩上了我们洁白的床单,整洁干净的家被他们搞得乌烟瘴气。
   开始我们都被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惊呆了,我们记得过去所有的来人,都是安安静静、文雅礼貌的,对父亲也都是很尊敬的,可是这些人如此放肆,父亲为什么竟无力阻拦?我们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当他们开始翻我们孩子的桌子和小床时,我忘记了害怕,冲了上去,试图阻止他们,“那是我的书。”我喊道,但一下被推了回来,紧接着我看到了令我终身难忘的一幕,不知为什么一个戴眼镜的女人吼叫着跳起来,打了父亲一个耳光!这耳光就像打在了我的心上,也使这些疯狂的人愣住了,所有的人都停住了手,都在看着父亲。被这突如其来的侮辱激怒了的父亲迅速抽出了嘴里的烟斗,他站立着,用愤怒的目光紧紧盯着那个打他的女人,沉默的父亲是那样高大,使人敬畏,那个女人也色厉内荏地瞪着父亲。我想盛怒的父亲会把那女人扔到外面去的,但是,父亲终于又将烟斗咬在了嘴里,眼睛又平静地眯了起来……
就在父亲被打和家里被抄的那一刻起,一个平静的有序的世界在我的心里崩溃了,我忘记了一切向那些乱翻乱砸的人扑了过去,边哭喊着边向他们拳打脚踢,弟弟妹妹也一起扑了上去,这些人一时也有些吃惊,但是父亲却喝住了我,他把我拉到了他的身边,紧紧地搂着我……直到这些人从父亲的书桌里往外搬那大本大本的笔记时,沉默的父亲才拿出嘴里的烟斗,厉声说道:“那是我的个人日记,从现在起,扩散了我不负责!”那些人愣了一下,还是把所有的东西搬走了,他们像强盗般满载而归了。待到人去楼静,只剩下一片片的碎纸,砸碎了的花瓶和墙上贴着的乱七八槽的标语。父亲默默地坐到沙发里,我们紧紧地挤在他的身边,他只是吸着早已熄灭了的烟斗,沉默着,另一只手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我们……
   从那天开始,几乎天天都有人来把父亲五花大绑拉去游斗,那些人当着我们的面,恶狠狠地捆绑着我们心目中神圣的父亲,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恐怖与愤怒。现在想起来,对幼小的孩子来说,那是多么残酷而无耻的事啊。
   一天晚上,父亲到很晚才被押回来,精疲力尽的他被摘去了高帽子,解开了捆绑的绳索,他无力地坐在了椅子上,灯光下,他显得苍老了许多,憔悴了许多,白发也骤然变多了。他手撑扶在桌子上,喘息了一会,眼睛久久地盯着我们几个孩子,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就是说不出话来。他的眼神使我们感到害怕,我们哭喊着:“爸爸,爸爸,你怎么了,你怎么了’父亲伸手把我们紧紧地揽到了怀里,他挨个吻着我们说:“爸爸革命30年啦,对得起党,对得起老百姓,看来爸爸唯一对不起的,就是你们……我的孩子们。”倔强的他竟然流下了热泪,那是苍老的、伤感的、痛苦的泪,这是我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爸爸的眼泪。
   不久后,在一个阴雨天的下午,父亲正在为我们烧粥,往日活蹦乱跳的我们,早已没了过去的欢笑。几个穿着雨衣,脸色阴沉的人又把父亲带走了。临行前,父亲还叮瞩我们看好粥锅,就匆匆地离去了。谁也没想到,与我们相依为命的老父亲,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那年我9岁,妹妹8岁,弟弟才7岁。
   父亲被抓走后,继母也被关押在她的工厂里,我们那个家,谁都可以进来,或者打我们一顿,或者翻点东酉后拿走。造反派、红卫兵、公安局,我们也闹不清都是些什么人,连街巷中的恶少们也随时可以进来打我们一顿。我们成了“狗崽子”,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而殴打我们,则是“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窗子上的玻璃随时会被飞来的砖头砸得粉碎,从那时起,任何一个突如其来的响声都会使我们恐怖万分,心止不住地狂跳一阵,不知什么灾祸又要降临。
   我们饿了,可炉子也灭了,我们想学着生炉子,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和革命小将们会突然冲进来,把煤球和木柴扔掉,甚至往炉子里尿上尿,还要打我们,我们只能等他们走了再生。可是刚刚把炉子生着,他们又来了,把所有的煤上尿上尿,倒上水,最后把炉子也给砸坏了。
   一天晚上,万分恐怖的我们紧紧挤在一起,那天好像是个中秋节,人们都在家里过节,而我们连灯也不敢开,那天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觉得特别特别地想念爸爸,听着人家传来的笑声,只觉得说不出的委屈,想着想着,就哭了起来,刚开始一个人小声地哭,后来三个孩子一起哭了起来,越哭越觉得委屈,越哭声越大,边哭边喊:“爸爸,你在哪,你快回来啊!”
   后来,有人告诉我们,说爸爸被关在一个叫东下塘的地方,我们想起小人书《永不消逝的电波》里主人翁小明的父亲被捕后,他曾跑到监狱墙外呼喊,而真被他的爸爸听到这个故事。于是我们也决定去试试,我们边走边问,找到了看守所,看见门口有个哨兵,我们就问他,说要找我们的爸爸。哨兵不耐烦地说:“这哪有你爸爸,快走开!”可我们知道,爸爸一定就在里边,于是我们就绕着这围墙转,那看守所是一所很大的特别高的青砖院落,顶上盖着黑瓦,边上有一条很窄很窄的小巷,由于两边的墙都很高,又是阴天,墙上都长了墨绿色的青苔,显得特别阴暗。可是,在看守所朝向小巷一侧的墙上居然真有几个很高的窗子,上面封着铁条,我们想爸爸一定就在那里面,就冲着那几个窗子喊:“爸爸,爸爸,你在这儿吗?你听到了没有?我是东东,我是沙沙,我是南南……”然而久久的没有任何回音,只有那高高的被多年雨水浸得发黑且布满了班驳青苔的高墙默默地发出一阵阵的嗡嗡声。作者: 2008bjaoyun 发布日期: 2008-10-30 那时最难受的就是饥饿和寒冷,除了有人打我们,没有任何人管我们。造反派们天天在忙着打派仗,谁会来管几个“狗崽子”的死活呢?原来各单位各部门都被夺了权,自顾不暇,父亲所在单位的领导也被揪斗,更无人顾及我们了。被饥饿逼急了的我们开始卖东西,从抽屉里翻出父亲成堆的各种奖章、纪念章,论斤卖给了废品站,接着卖抄家剩下的书,还卖掉了两个书柜。后来我们被饥饿逼得连父亲的军呢大衣礼服上的铜扣子全拿来卖了,还有父  亲的武装带、大皮靴,只要卖得掉,人家愿意要的都卖了,卖得的钱,买几斤面条食,放点酱油,几口就吃光了。我们常常贪馋地看着路边小饭店里的柜台发呆,透过那玻璃看得见里  面各种各样的食物,但我们只想能吃到一碗“阳春面”,那是江南最常见的大众饭,是一种放有猪油、酱油和青蒜末的面条,一角钱三两粮票一碗,还有八分钱二两粮票一碗的,可这对我们来说仍是可望不可及的美食。我们捡食菜市场里剩下的莱叶菜帮,回家煮了放点盐吃。我们还跑到市郊的菜地里,去摘那嫩绿的蚕豆吃,那是一种极好吃的东西。一次,我在一个公园的小岛上发现了一片蚕豆地,于是晚上我和弟弟摸到了小岛上,黑暗里摸着长得鼓鼓的蚕豆荚,我们兴奋极了,拼命地摘呀摘呀,很快塞满了衣兜,正在高兴,可能是因为声音太大了,一束手电光往这边照射过来,吓坏了的我们紧紧趴在地下,不敢出声,只觉得心跳得快要蹦出来了似的。许久,电筒光熄灭了,人也走了。我们急急忙忙起身逃跑了,一边跑,  一边就开始剥蚕豆,把剥好的蚕豆放在另一边口袋里,幸好没有被发现,否则顺着地下的豆荚大概是能找到我们的。
我又想起学校曾经带我们小学生去农村收获后的田野里捡拾稻穗,要是认真捡也能捡到不少啊,于是我们就决定去试一试。
那是深秋的时候了,城市的暄闹已经远远地留在了身后,一条宽阔的大路向着无边的原野伸展开去;路旁已收割过的稻田里光秃秃的,只有残剩的稻茬留在了那湿湿的田里,空  气中夹带着泥土的湿润的气息。我们觉得心里变得轻松了,无拘无束地跑一阵,走一阵。我们来到了一片稻田里,一边捡稻穗,一边玩,一边把稻粒弄下放到口袋里,我们发现有的地头上还有胡萝,于是又挖了不少胡萝卜,那次回到家里,大家都很开心,可是发现稻壳怎么也脱不下来,怎么办呢?我们用了很多办法,也脱不干净,后来干脆连壳一起煮了吃,那简直太难下咽了,可是为饥饿所迫的我们还是把它们都吃掉了。以后,我们经常到野外去,一来多少能找到点食物,二来,或许更重要的是郊野让我们感到轻松和自由。有一次,我们还在一条快干涸了的水沟里摸着了几条大黑鱼,回家连肉带汤吃了个精光。到后来连别的孩子也开始跟着我们到野外去了。
冬天来了,因为湿度大,又没有取暖设备,南方的冬天实际上是很冷的,而煤也要配给,仅够做饭吃的。我们既吃不饱,更因为衣服单薄,短小、破烂难以蔽体,寒冬腊月,我们3人的手脚经常生冻疮,先是皮肤感觉痒痒,不几天就开始溃烂,又因为无医无药,只能由它烂,用破布包扎一下溃烂的地方,浓血往往渗透了破布。弟弟的手和脚冻得特别厉害,一直烂到能看见白骨。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冬夜里,我们绻缩在一起时,弟弟忍受不住那伤口的疼痛,每每从睡梦中痛醒后轻轻发出的抽泣:“疼,我疼,太疼了,怎么办啊……”他疼得坐起来,流着眼泪,看着我和妹妹,可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妹妹只能用另一块破布给他换一下裹伤口,我们手脚也在烂,我们就这样苦熬着。    
在那苦难的岁月里,我们也得到过人们的同情,我们的遭遇令一些正直的人们难过。于是,有时早上当我们推开门,会发现窗台上堆放着一些食物,这真令我们喜出望外。人们同情我们,可又不敢公开帮助我们,我们吃着这些送来的食物,以我们的童心猜测着究竟是谁送来的,但大人们依然是默默地无声地看着我们,我们看不出究竟是谁送的,只是想像童话中一样,盼望着奇迹天天能发生。奇迹虽然常有,但毕竟不会天天发生,饥饿仍然伴随着我们。直至今天,每当想起那窗台上的食物,一股暖流还会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心。
   那时,我们就像地里的鼹鼠一样,挖掘着地里所有能食用的一切,红薯、萝卜菜、豆和瓜果——如今想来真有些对不住这些东西的主人,请他们原谅我们吧,是他们的这些东西使我们活了下来。
   离开了父亲的我们不得不学着补衣服。有一年夏天,我和弟弟没有短裤,妹妹想了半天,决定用父亲的一条长军裤改成两条短裤,我们想当然地把长裤剪下两条裤腿,再把它并排缝到一起,谁知一穿才发现它因为没有裤档提到大腿就提不上去了…… 后来街道缝纫组的老太太们,用人家作衣服剩下的零碎布头给我们每人做了一件百纳布上衣,那衣服虽不好看,且是染色的,但却很结实。我们穿了很长时间。
   继母被放出来后,不知用什么办法居然与我们的生身母亲联系上了,她把我们的情况告诉了在北京的生母,生母表示如果父亲单位机械局能提供生活费的话,她愿意代管我们一个时期,继母自顾不暇,当然愿意。于是通过机械局同意,(那时形势已稳定一些了),继母卖掉了父亲的一套衣服,给我们买了车票。在一天晚上把我们带到了火车站,她把我们交给了值班站长,站长是个长着络腮胡子的中年人,他听完继母的介绍后抚摸着我们的脑袋叹了口气说:“放心吧,交给我了。”当火车进站后,站长又把我们亲自交给了车上的一位解放军战士。那车箱里非常拥挤,我们和这个战士都只能站着。那时,人们对解放军还是很尊敬的,于是就不断有人挤一挤,给他让座,请他坐下,而这个战士每当有人让给他坐位,他就把我们三个孩子塞过一个坐下,就这样,一直到天亮,我们三个孩子都坐下了,而他却整整站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上午,记不清到了哪一站,这位战士要下车了,他又把我们交给另外一位解放军战土,叮嘱了我们几句就下车了。我们一直看着他走上了天桥,他在天桥上回过头来笑着向我们挥了挥手,就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了。
   第二天晚上,列车终于缓缓驶进了北京站,那第二个战士带领着我们下了车,他让我们站在站台上不要动,焦急地踮起脚,四处张望着。我们刚下车,看着建筑高大、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的北京站,觉得很新奇。就听有人在不断地叫“小刚,小刚”,声音急切,这是我的生母在叫我,可是我在常州已改了名字叫东东,根本就不知道他在叫我,直到我们看见一个衣着打扮漂亮的女人挤出人群匆匆走来,她看到一个解放军战士带着二男一女三个孩子,便急匆匆地跑过来,先对那战士道起谢来:“太谢谢你了,同志,谢谢!”这个战士顾不上应她,急忙低头问我们:“孩子们,你们认识她吗?她是你们的妈妈吗?”可是我们怎么会认识她呢,我们几乎不知道我们还有妈妈,从记事起,就只知道有爸爸,没有妈妈,所以都不出声,依然傻站着,疑惑地看着她。看来继母忽视了我们不认识生母这个问题,生母焦急地蹲下身拉着我们,她的眼睛里已满是泪水,急切地呼唤:””小刚,莎莎,南南,你们不认识妈妈了吗?我是你们的妈妈呀!”
我们在北京生母那里住了约一年的时间,她已有了新的家庭,还有一个小我们几岁的男孩,那个我们叫他“叔叔”的人,和生母经常吵闹甚至动手打架。在这里我们一点也感受不到温暖,后来,因为父亲的案子久拖不决,新上台的造反派停发了生活费,生母便带我们去了当时设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中央文革”接待站,经过交涉,“中央文革”接待站用长途电话和常州联系后,决定把我们作为孤儿由国家民政部门抚养,于是我们又回到了常州。作者: 2008bjaoyun 发布日期: 2008-10-30    回到常州后,继母已经搬走了,民政部门按孤儿标准每人每月发给我们8元钱生活费,因为我们小,还不会安排生活,便由街道一位姓陈的老太太负责管理我们的生活费,我们需要买粮买东西时便到她那里去取。我们叫她陈婆婆,那时我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那点可怜的食物往往没到规定的日子就早已吃光了,饥饿寒冷仍然伴随着我们。记得有一次过年,按人分配每人一斤肉,我们一次买了回来,一顿全吃完了。陈婆婆知道后,惊愕地睁大眼睛说:“要死了,3斤肉一顿吃完了,你们怎么吃的?其实那时不要说一斤肉,再多也不够吃的。我们的炉子几乎是灭着的,因为没有东西可烧,我们家的炒菜锅甚至都生了锈,我们家连老鼠都不来。
   我们有时是“小反革命”、“狗崽子”,有时又是“可教育好的子女”。是“小反”和“狗崽子”的时候,便要受到“专政”的“铁拳”打击;是“可教子女”时,便要听党的话,和爸爸划清界限。我们曾经奉命以我们3个孩子的名义给父亲写了一张“大字报”,说我们要和这个“大右派”划清界线,我们要跟毛主席走革命路线,要他赶快投降云云。我们还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这份用毛笔抄了的大字报贴到了大街上,还真有一些轰动效应,我们很认真很高兴地做这件事,因为这样能表示我们确实是“可教育好的子女”。还曾经有记者来给我们拍过照片,还见了报,上过展览,内容是“大右派”的子女接受教育云云。
   父亲在狱中被关押了4年,最后被公开枪决。在临刑前,他问刑场陪绑的同志:“你们看过‘搜孤救孤’吗?”
   父亲在狱中关押了将近4年,他坐过国民党的监狱,也坐过日本宪兵队的监狱,虽曾九死一生,但都逃脱了。他万万没想到还要坐自己亲身为之奋斗建立起来的共和国的监狱,而且时间最长、最惨,非人的折磨使他的牙齿和头发都快掉光了。监狱专门指定几个刑事犯罪分子监视他,这些人为了立功,无所不用其极。后来有人告诉我们,那些真正的罪犯争着向狱方报告父亲的每一点言行,抢食父亲那点可怜的囚食,并且还殴打他。一位当年和他关押在一起的老人说:“当年他忙得连宴会都没时间去,今天却要和那些囚犯争食一小块咸菜。”父亲对这种非人的摧残以绝食抗议,狱方就把他双手反铐,戴上重镣……
   就是这样,父亲仍然没有低头,种种威胁利诱,对他不起任何作用,他还是那么坚强,他甚至在这种时候,还注意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后来我们得知,当审讯者问他有关党内斗争的一些情况以及涉及到国家和军队的机密时,他闭口不谈,拒绝回答。他甚至还有意识地保护过当年参与迫害他的人。
那是1968年1月,当年积极“反教条”并主持“处理”父亲的总政负责人肖华,这时也被打倒,成了“反革命”,他的罪名不在父亲之下,“中央二办”和总政正在准备材料和他“彻底清算”,他们不知怎么想到了身受迫害的父亲,于是从北京找到了常州,要父亲“揭发证明”他的问题。但他们没想到,身陷囹圄,受尽凌辱身带手铐脚镣的父亲在弄明他们的来意后,居然坚决拒绝了他们。父亲在遗书中提到这件事时写道:“最近总政治部的造反派来收集肖华的材料,他们为了打倒肖华,要我给肖华写些材料(这也是利用矛盾,因为肖华我害得最苦,1959年倒下来并下放常州,就是他的决定。他们甚至给我编好了几句活,要我写,我都因与事实不符而拒绝了。”
这就是父亲的性格!他鄙视这些蝇营狗苟的行为。
   父亲是个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他对法与非法,罪与非罪是有着清楚的认识的。开始在狱中,父亲还相信自己是无罪的,他清楚自己并无任何犯法行为,他也知道在自己的日记中书写了对自己遭受迫害与冤屈的不满,还有对历史上及当时一些极左政策的批评,如对康生之流,他写过“党中央的某些首长是靠整风起家的”。还有对毛泽东同志晚年一些错误的疑间与批评,但他认为那是思想问题,不构成犯罪,公检法无法判思想罪!
   可是那时正是法制被破坏,人的尊严被践踏的时候,一切正常的社会制度与秩序,乃至人性亲情全被批判、砸烂的年代,哪还会有什么法呢?父亲在狱中逐渐认识到了他所面临的险恶。一次,监狱一位医生来给他拔掉因长期监禁、营养不良而所剩无几的病牙时,在同这位同时是“革委会”重要成员的对话中,他才真正感到了危险与不祥。这位医生说:“思想问题也要看性质如何,如果属于敌我矛盾也是要办罪的”。一番话令父亲愕然,当思想也成为罪行的时候,那该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而每当他念及不知生死的3个幼儿时,常常老泪纵横,他已不抱任何幻想,没有任何要求,唯一的愿望就是能让他见见他终日悬念,割舍不下的孩子们。人们后来告诉我们,他在狱中常常手抚监门上的铁栏,高声呼喊:“你们让我看看我的孩子吧,让我看看我的孩子吧……”苍老的声音凄惨哀惋,闻之令人心碎。
1970初,全国各地各部门经过多年的混战,大都实行了“革命的大联合”,成立了各级“革命委员会”,正是“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时候,一个“新生的红色政权”成立了,这个时候也是“文革”中杀人最多的时候。
三月初的一天,一份由常州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签发的死刑报告,呈到了南京中山门外的中山陵11 号,这是一所隐秘豪华且戒备森严的别墅,当时的江苏省“革命委员会”负责人,这位以“愚忠”著称的南京军区的大员,正在茅台酒的后劲里踱着步,室内的暖气烧得很热,使得他不时感到肥胖的身上一阵阵燥热,他最近风闻那个从不和他住在一起,而单独住在富贵山的老婆正在忙着为“副统帅”的儿子“选妃子”,为了掩人耳目,在向下面布置时假说要求诸如什么政治上可靠,家庭关系清白等等,甚至说是为了找保密员之类,前些时日,居然有个不晓事的地区负责人,出于谨慎,千挑万选送来了个长着麻子的女人,使得他老婆大发雷霆。他听说也不觉好笑起来。
历史证明,他在送来的报告上签了字,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签的字,至今尚未得以明白,在我们的历史上,有着太多的秘密。
   1970年 3月11日的清晨,天还没大亮,我们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几个警察和街道的老太太们把我们带到了居民委员会,在路上她们什么也没和我们说,只是不时以一种怪异的目光盯着我们,他们告诉我们不准出去。过了一会,广播里传来了全市“公判大会”的声音,我们似乎预感到又有什么不幸要发生了。嘈杂声中,一个声嘶力竭的声音在念着判决书,父亲以“恶毒攻击红太阳,企图组织反革命游击武装上山打游击”’等罪名被判死刑,立即执行。这就是当时在江南轰动一时的“蔡铁根反革命集团案”。不一会儿,外面传来了那时南方处决人犯时一种警笛的鸣咽声,那声音初听似婴儿的哭声,再听又似狼的嚎叫,其声忽高忽低,忽长忽短,一声比一声凄厉,一声比一声哀戚,听起来让人周身发冷,充满了恐怖。扣押我们的居委会房屋是临街的,这时那些看押我们的人们都已跑出去了,他们出去时把门反锁上了,我们3个失魂落魄的孩子,面面相觑,一种大祸临头的感受和外面那鬼哭狼嚎般的声音越来越逼近。我和弟弟几乎同时向那高高的小窗户扑去,但是那窗户既小且很高,我们个子又小,谁也够不着,于是我先蹲下,弟弟爬上我的肩头,我撑起身子问他“看见了吗/’弟弟身体紧张地颤抖着说:“过来了,你快来看。”他跳了下来,我又踩着他的肩头手扶窗栏向外张望,这时道路两边已是人山人海,只看见几辆卡车飞快地开了过去,好像看见车上有很多警察和军人,车开得快,距离又远,什么也没看清楚,前后也就几秒种,我跳了下来,心头忍不住狂跳,主要是害怕被那些监视我们的人发现,说我们“划不清界线”。
   后来人们告诉我们,那天刑车经过我们住处附近的街道时,已经被折磨得失去了人形的父亲,却以惊人的力量昂起头来,向四处张望,几名彪悍的警察怎么也按不下他的头颅,“他那是想看看你们几个孩子啊!”人们动容地说。还有的人暗中责备我们:“你们跑到哪里去了?怎么这么不憧事呢?”父亲哪里知道,他这点可怜的愿望至死也没能实现!人们又哪里知道,我们被关了起来呢!
   后来,也是从人们口中得知,父亲临刑坚立不跪,他问身旁陪绑的同志:“你们看过‘搜孤救孤’没有?(既‘赵氏孤儿’)活着的人一定要把官司打到底!”
   他一步步向前走去,他并不惧怕死亡。他亲眼目睹过太多太多的死亡,他身边不知倒下了多少亲爱的战友,他也处死过叛徒,在战场上消灭的敌人就更多了,他也看见过被敌人屠杀、被敌机轰炸后百姓们的尸体,他曾无数次做过牺牲的准备。但是无疑,今天这种死法,是他决不甘心的,是令他十分痛苦和万分遗憾的!在他身后,就他被杀的经过,在常州当地便有了许许多多的传说,有的说他善于规避身后射来的子弹,以至于用了7发子弹才击中他的头颅。有的说临刑时,父亲曾坚定地告诉刽子手:“打好点,别吓着孩子!”父亲以为生前他见不着我们,死后他的孩子一定会来收尸,他希望留给我们一个完整的印象。
   父亲就这样被杀害了,倒在了他热爱并为之独立与自由而奋斗了毕生的土地上。3月的江南,本该是桃红柳绿的时节,可那天竟下了一场大雪,皑皑白雪覆盖了父亲流淌着鲜血的遗体,也遮盖了他那双依然大睁着的双眼。
我们已无从知道父亲在临刑前想了些什么,但我知道,他在想到即将变成孤儿的我们时,是会肝肠寸断的。
然而,当我们怀着万分恐怖回到家时,一件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一阵敲门声后,居民委员会的老太太们阴沉着脸,在他们身后是脸色同样阴沉的几个警察,当他们开口之后,我们半天才明白,原来他们是来向我们收取杀害爸爸的子弹钱的,我至今清楚的记得他们要收取的费用是五毛钱一发。我们完全惊呆着发傻,目瞪口呆的看着来人,因为就是五毛钱我们也没有,真要也只能去找管我们生活费的陈婆婆要,一番沉默后,居民委员会的老太太说“他们没有钱,生活还是国家救济的。”警察在老太太们答应出具证明之后才悻悻的走了。
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在我国的法律上或者是相关的政策究竟有没有这样的规定,想出这样一条规定的又是个什么样极阴毒,极无心肝的人,这种做法对无辜的家属的伤害是多么的残忍。
   父亲的死,在当时是一件影响很大的事,此案先后牵连百余人,被枪杀两人,被判无期徒刑一人,被判徒刑多人,“戴帽子改造”多人,他们大都是部队的转业退伍军人,不少都是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此案在当地可谓人尽皆知。直至今天,苏南一带一提起此案,人们大都知道。过后不久,对父亲这一案,常州地方有一名青年工人,写了一封匿名信,信中对父亲的被杀害表示了疑虑和不满,这封信被当成“大案要案”限期侦破。而在破案后仅仅一周,这名青年工人也被枪杀了,罪名是“替蔡铁根鸣冤叫屈”。
   父亲死后,我们3个“反革命子女”的命运更惨了。挨饿、挨打是宗常便饭,常常彼打得鼻青脸肿,生活不仅是暗淡的,而且充满了屈辱、恐怖和危脸
   父亲死后,我们又被赶出了原来的住处,搬到一处平房去住了。此时我们的命运更惨了,几乎走到任何地方,都有人对我们指指点点,甚至被人围观议论。而挨起骂来,除了“反革命子女”外又多了个极具侮辱与伤害的词“枪毙鬼的儿子”,这些都给我们幼年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挨打更是家常便饭,我们常常被打得鼻青脸肿,回家看着各自的伤痕,我们只能沉默,因为那时我们已经没有眼泪了。
   有一次,因为我有一个五十代解放军的帽徽,不知怎么被那个管片的户籍警察知道了,这个人也是个年轻人,平时趾高气扬的,街道老太太们把他哄得特别骄横。走起路来左摇右晃,我曾看见他训斥“四类分子”,真是凶相毕露,令人恐怖。一般人都对他唯恐避之不及,见我带着的帽徽他便跟我要,我不想给他,他二话没说,一把抓住我,拉到居委会里,对我拳打脚踢,边打边说:“你给不给,你给不给?”他抓住我的头发狠命地往墙上撞,一次又一次,直撞得我口鼻流血,我那时才十多岁,瘦弱的身体哪经得住他的暴打,直打得我头晕目眩,我哭喊着问:“你为什么打人/”他边打边骂,“反革命子女,不打你打谁?”最后还是抢走了帽徽,他凶残的嘴脸和那拳打脚踢,恶狠狠的咒骂,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学校“复课闹革命”了,那时,学校课业不多,却经常要到工厂“学工”,到农村“学农”,还要打起背包“拉练”学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农”,临行前,学校最热闹,同学们互相比试着,摆弄着家长为他们准备的各种食物与用品。有的家长还亲自来送,那时的我们也最别扭,我们什么也没有,默默地站在边上看着,听着,心里说不出的孤独,既没有食物,也无什么用品。但到了劳动时,虽然我们因为挨饿营养不足,发育不良,身体瘦弱,但决不能比那些身材高大的同学差,因为这时最能说明我们是否有决心做“可教育好的子女”了。我的老师常常紧盯着我,她说:“家庭出身不好,不能选择,劳动时就要努力表现自己……”有一次,挑猪圈里起出的粪肥,一担就有百八十斤,13岁的我踞起脚尖,双手用力撑持着压在肩头的重担,一摇一晃地在窄小的田埂上走着,只觉得脊柱马上就要断了似的。咬牙干一天下来,肩膀上皮破了,火辣辣地疼痛,可我绝不能比别人少挑一担。。
就是到了很远的农村,只要有人知道我们的身份,仍然会有人跑过来看,我们虽然不太懂事不明白这些给我们心理上的伤害有多重,只知道,我们和别人不一样,我们是有罪的人,到任何地方,任何事情都要比别人低一等,不能也不应该和别人比,这种沉重的负罪感始终伴随着我们。这世界,这生活对我们来说,都是暗淡的,充满了危险与恐怖。
但是有一次,学农中发生的一件事却使我终身难忘。那是又一年的夏季,也是“学农”下乡,学校这次去的-地方很远,记得是个叫夏溪的地方。那个地方很美,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等待收割的水稻泛着金黄,在湛蓝的天幕下随着微风荡起波浪,江南农村特有的那种白墙黑瓦的农舍点缀在团团绿荫之中,平静的池塘边上垂柳依依,比起城市中的纷乱与嘈杂,这儿好像是另一个世界,一切都显得静溢、安祥。
   我和几个同学一起住在生产队长的家里,这个生产队长是个结实的中年汉子,他的眼睛特别黑,特别亮,因而也就显得有精神。他爱开玩笑,在地里干活时,他开的一些粗俗的玩笑常令女生们脸红,却使那些农妇们开心大笑。他的妻子却是个稳重,不大爱说笑的女人,她远比那个当队长的丈夫要忙得多。南方人勤快,清晨,她先起来给大人小孩做早饭,同时煮猪食,喂完猪,和人们一起下地。中午回来要做饭,待人们吃完午饭“歇晌”的时候(因为南方夏季酷热,中午一般是不干活的),她要把家中料理一遍,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下午照常出工。待晚上吃完饭还要参加生产队的会议或者学习,她的衣着很干净,说话和蔼。特别是对我们几个学生,经常问我们习惯不习惯,需要什么吗,她很快从同学们的口中知道了我的身世,我曾听见她对同学们说:“他可怜,你们要多帮帮他。”

这天中午,吃过饭,同学们都倒头大睡了,我只听见这位主妇在厨房叮叮当当忙个不停,很快,我闻到了一股芝麻的香味,一会儿,她轻轻地走到我们学生住的房门口,往里探身张望,见我醒着,便向我摆了摆手,示意我跟她出去。我当然愿意有机会为贫下中农做点什么,到了厨房,她却从灶台上端起一大碗拌好的黑芝麻糊,递给我,微笑着道:“给你,尝尝看好吃不?”我一时愣住了,先想到的是学校宣布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忙说:“大嫂。这可不行……”她不等我说完,拦住我的话头说:“没事,不要紧,吃吧!”我于是又想,这是贫下中农关心支农学生,再说这碗黑芝麻糊对我有着比别人更强的诱惑力,可是同学之间是不能独吞的,我便轻声地说了句:“那我去叫大家一起吃。”她却伸手拦住我说:“唉,别,这是专门给你做的。”我不由好奇问:“那为什么?”她说:“你和他们不一样,他们都有大人疼的呀……”我一时怔住了,端着这碗黑芝麻糊,只觉得一种多时未有过的被亲人关怀的温暖和幸福溢满了心头。才吃了一口,就再也止不住泪水了。这时我才看见,坐在那灶后烧火的,就是那生产队长。他正用那双黑亮的眼睛向我微笑着……时间过去了很久很久了,但那碗香喷喷的黑芝麻糊和他们的微笑一起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那时,不幸的生活中只有一件事能使我们暂时忘却痛苦与悲伤,能给我们以快乐,那就是读书。我们去借,去找,用一切可能的办法借到尽可能多的书,那时,我们兄妹3人谁能借到最多的书,就是我们之间最值得骄傲和炫耀的事。书藉忠诚地伴随着我们度过了多少饥饿寒冷的夜晚。我们从书中去追寻生活中被剥夺了的快乐。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书,撕得没头没尾的,纸张泛了黄的书页卷起来的,只要是书,我们都想尽办法弄来看。无论是古代的现在的,中国的外国的,从美丽的童话到高尔基《我的童年》;从孙悟空的桀骜不驯到水浒英雄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青年保尔坎坷的命运,动人的爱情和他不屈不挠的奋斗生活;历史上皇权斗争的宫廷喋血;农民起义的刀光剑影;鲁迅先生冷眼看人生那犀利的笔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情趣;范仲淹“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都令我们神往,读得懂的,读不懂的都如饥似渴的读,读书的快乐,是其他任何事情所不能替代的。书使我们暂时忘却了痛苦和悲伤,书使我们理解了人生不平,世事沧桑。书使我们超然物外,物我两忘。我们的思想在书中的世界自由倘佯。我们为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讨论、争论甚至吵架,书也使我们增加了对音乐的理解,《二泉映月》的如泣如诉,《命运》的悲壮,都使我们流下过泪水,我们偷偷地听、偷偷地唱,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我们的歌声时常令窗外的人们驻足倾听。
   随着时光流逝,艰苦的岁月使父亲在我们的记忆中渐渐地越来越淡了。我们慢慢长大了,可是他给我们带来的苦难却越来越沉重了。
   现在,在教师节的时候,从报纸或电视里,常见到人们对自己老师的回忆,她们都是温文尔雅,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因此学生们能记住她们。可是在我记忆中的一位中学时代的老师,却是以另一种形象令我难以忘怀的。
   这位我中学的老师,女性,个子不高,略有些驼背,戴副眼镜,她突出的眼珠在眼镜后边老在不停地转动,她很少笑容,记不清什么时候,也真不知为了什么,在她的主持下,班级里突然开始了对我的批判。我的同班同学都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同班的同学,虽然尚不知同学之间的感情,但全班同学一同升入初中,除了一个人人侧目的马屁精“红卫兵团长”而外,从未有过大的矛盾。在我遭受别人欺侮时,班里的同学往往还会帮助我。可那次不知怎么回事,几天之间,在我的课桌周围贴满了大字报,因为我个子小,坐在教室一侧靠墙的第一个,墙上对着我的地方和身边的一面墙上都贴上了大字报,后来更干脆贴到了我的课桌上,内容直指我和我的“反动老子”,且都不署名,我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同学们都躲着我。
   几天之后,内容越来越荒唐,也越来越恶毒,我实在忍不住了,于是我去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这位老师,背着手,踱着步,不停地转着眼珠子,皮笑肉不笑地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你还能怎么样?”我恼火地问“那我是不是可以回击呢?”她说:“你自己考虑吧。”掉头走了。
第二天,墙上又增加了新的大字报,其中标题有“蔡金刚,你要向谁还击?”我这才明白,这些大字报的幕后主持正是这位老师。可是又过了几天,大字报又突然自己消失了,而且都被撕掉了。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似的,我更莫名其妙了。过了很长时间,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拉练”途中,才有同学告诉我,原来,学校新调来的副校长看见了大字报,他皱着眉头说:“这不是胡闹吗?一个小孩子懂得个什么,这是人身攻击,当教师的怎么能这么干?”一甩手走了。大字报就这样消失了。我只知道这位姓纪的副校长是从部队转业来的,我永远感激他,是他使我饱受创伤的心灵上少了些许伤痕。
可是那位为人之师的老师,怎么想起来要拿我立功,立什么功,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了。那年头,陷害同志,卖友求荣,甚至出卖亲人的不少,但是想拿自己的学生立功的,还真不多。这显然是有违师德的。

妹妹在学校也有类似的经历。她在上高中时,一次一个同学问她:“你说墙那边是什么?”妹妹回答说:“墙那边是猪。”这是事实,墙那边确实是猪圈,猪圈里当然是猪,可是这猪圈却是驻军医院的。于是问题严重了,这个脑子好使,想象力丰富的同学把此事汇报给了“工宣队”,于是妹妹被停课检查了,什么动机,什么意思,联系“反动老子”,挖思想根源,妹妹被吓坏了,她非常紧张,很害怕,回来告诉我和弟弟。我和弟弟却不太在意,说不就写个检查吗,写就写嘛。妹妹说“工宣队”说了这是一件大事,不那么简单。于是我和弟弟就和她一起认真写了份检查,还不错,可能是检查写得深刻,也可能看她是个女孩子,认识得好(写检查是我们的必修课),这事也就过去了。可是却给心重的,本来就生活在恐怖中的妹妹,在精神上留下了巨大的刺激。
我初中毕业时不过十四岁,在一家丝绸印染厂劳动了两年,才正式分配,我这样的家庭背景自然不会有什么好去处,我被分到了一家街道运输站工作,就是拉人力车。这个运输站办了个小工厂,主要加工做电焊条用的细钢丝。这个工作很危险,它是用大马力的电机经过变速器带动巨大的滚筒将那粗钢筋通过小口径的模具硬拉成细丝,钢丝在被滚筒巨大的拉力拉细时随时会绷断,而最危险的是每次必须先要将粗钢筋头碾压成能通过模具口的尖端,再用销子砸死在铁链上,再用铁链一的钩子待滚筒上的缺口转到操作者身边时,迅速准确的将钩子挂上正在转动的滚筒上,这样滚筒再用它巨大的力量生把粗钢筋拉成细铁丝。这个工作不仅危险,也非常需要体力,每捆几百公斤钢条先要放到一口盛满硫酸的大缸里,以腐蚀掉表面的锈,之后要捞出来用水冲干净硫酸,再放到另一口大缸中浸泡上石灰和牛油的混合物,再抬到一座大炉子上烤干,之后才能拿去拉丝。这之间每捆几百公斤中的钢筋全靠人力抬上抬下,我营养不良,个子瘦小,每天干下来,骨头节都要断了,那种疲劳真是难以言尽。特别是上夜班的时候,又困又累,终于有一天,我挂那滚筒上的铁钩时,连人也被挂上了旋转的滚筒,我只觉忽悠一下,就没有了知觉,待我醒来,我正躺在伙伴们的怀里,原来还是工友们关机快,滚筒只带着我转了一圈,把我砸在地上机器也停住了。要再慢一点,我也就完了。
我的工资是学徒标准,每月14 元,8元钱要好多了,可是不久妹妹毕业了,那时正是上山下乡运动期间,我们这样的“可教子女”只能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但是我们知道,这一去,可就再也回不来了,况且她是个女孩子,尽管不敢说不去,可也就不去办手续,拖了没多久,妹妹的生活费就被断绝了。幸好我已经工作了,钱虽不多,但总不至于饿死。
一天晚上,我很晚才下班回家,我发现正在上学的弟弟还没有回来,我问妹妹是怎么回事,妹妹说弟弟出事了被扣在学校了。我急忙赶到学校,看到弟弟垂头站在教室的中央,几盏雪亮的大灯泡照着他,几个大汉正围着他。我急忙进去问是怎么回事,原来这几个人是工人宣传队和学校的老师,说他犯了“很严重的政治错误,性质恶劣,影响很坏。”原来这天下午,广播中反常的反复播送通知,说有重要广播,要求组织收听,弟弟的同学问他,你猜猜会是什么事,弟弟推测说,“可能是一位超级首长死了。”下午的广播中说“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伟大统帅、伟大舵手”逝世了。这下弟弟的话就有了大问题了,学校当即把他看管了起来,“你是怎么知道的?”“谁让你说的?”“为什么要说?”弟弟说是猜的,可谁也不信,但是反复盘问,弟弟也确实回答不出来,这时已经很晚了,我赶紧代弟弟认错,再斥责他,再请原谅他,回去一定好好认识问题,……也许是太晚了,看弟弟是个孩子,也确实交代不出来,也不可能交代出来什么问题,于是又是要写检查,我自然赶紧答应了。可能是那会情况太紧张,人们顾不上,这次事情总算又过去了。
   “四人帮”被粉碎了,我们也和所有的人一样,为多灾多难的国家和民族有了希望而高兴,可是我们发现这一切好象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父亲的那顶“反革命”帽子,依然压得我们喘不上气来
   1976年10月,这金色的秋天终于来到了,“四人帮”被粉碎了,满街都是兴奋的人群,人们喜笑颜开,敲锣打鼓,那气氛和前不久奉命上街游行“批邓”显然大不一样,那喜悦是发自内心的,人人都带着笑脸,眉飞色舞地传着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我们也和所有的人一样,为多灾多难的国家和民族有了希望而高兴。
   可是不久,我们发现那喜悦好像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那年,因为考虑到父亲这顶沉重的帽子,高中毕业的弟弟没有参加高考。恢复高考后,说有政策,“可教子女”也可参加高考,而且分数够,表现好的也可录取。弟弟的同学们也都动员他一试,于是他借了五毛钱报名费,参加了第二年的高考。发榜了,他取得了高考分数全校第一的好成绩,超过了全国重点院校录取分数16分。可是在录取时,他却榜上无名,也没有任何人来向他解释任何理由,虽然他在报志愿时,小心谨慎地填写了远离政治的医学院,这当然不是他的心愿,但这似乎应该说是最不敏感的专业了,可就连这也不行。他的几个同学愤愤不平之余,拉着他一同去了市招生办公室,招生办工作人员一听分数说,这个分数不可能不录取,于是忙着给查分数,查学校,查姓名,一查,再一看弟弟身上穿着的父亲的旧军装就问:“你是蔡铁根的儿子吧?”弟弟当然不能也无法否认,那人倒也痛快,一抬手说:“原来是你,那你走吧,没有你!”没有任何理由,或者说这就是理由。
   不久,我自己也出了事,我工作的那个街道运输站,有个姓D的人,是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被“群众专政组”弄去当了个小头目,他平时不参加任何生产劳动,成天东游西逛。因为是“群众专政组”的人员,他对工人常常是张口就骂,动手就打,单位曾有很多工人被他打过,甚至打伤。他对领导奴颜婢膝,对工人则是横眉怒目,凶神恶煞一般,是个人人痛恨的“打手”,可对他又敢怒不敢言。我和单位里的青年工人们关系很好,我们经常一起出去郊游,在一起谈天说地,他们都比较信服我,这其中有一个姓叶的小青年,一次在工作时间看书,被那个D某发现了,D没收了他的书,还臭骂了他一通。叶跑来告诉我,我和大家商量后认为叶虽然不对,但大家更恨D某的骄横,准备收抬一下这个人见人恨的坏蛋。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当D某在工作时间又去下棋的时候,这个姓叶的小青年就去找他要书,他当然不给。叶问他为什么D说工作时间看书就该没收。叶反过来问他,你为什么不工作,为什么可以在工作时间下棋。这自然惹恼了D某,他故态重萌,对叶破口大骂,可没想到叶不买帐,问他为什么骂人。D某大怒,说:“骂你,我还要打你呢!”劈手打了叶一个耳光,于是叶大叫“D某打人啦……!”至此,我的小小的计谋全部实现。早已埋伏在汽车后边的小青年们一哄而出,有男有女,七手八脚地拉扯住D某,让叶狠狠地把这个D某揍了一通。当D某发现情况不妙,而且看见有的小青年手中还拿着扳手等工具时(这绝对不是我让拿的),他一点都未敢反抗,我也就制止了拿工具的伙伴们。
于是,我们全体青年工人纷纷要求领导解释D某是根据什么当了不干活的干部的,凭什么屡次三番殴打工人,要求把他开除出“群专组”。领导面对众怒,一下也抓了瞎,既恨D某惹事,同时也看出我是“闹事”的主谋,于是找我谈话,要求给D某一个机会,要相信领导。可这时工人们的愤怒情绪都很激烈,连上了年纪的工人也参加了进来,他们纷纷亮出过去被D某打伤的伤疤,要求处理D某。小青年们也都在看着我,年轻幼稚的我觉得,不能出卖“工人阶级的利益”,于是推说不知道,领导一面做我的工作,一面警告那些小青年:“你们怎么跟着蔡金刚跑?”青年工人们也齐心,不理会威胁,事情闹大了,区委派来了工作组,私下调查我的言行,很快,就以“企图为反革命老子翻案,收听敌台广播(我曾把在收音机中听到过莫斯科广播电台播送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告诉过别人)等罪名,把我抓了起来。公安局还抄了我那破烂不堪的家,当然也是一无所获,那时凭良心说,还真不知什么是翻案,也不敢翻案。
   后来,关了我约一个多月后,因查无实据,由单位给了我一个记过处分后,又把我放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想了,为什么我们要受到这些痛苦与磨难,这一次次的打击,这重重的苦难,这无尽的屈辱何时又是个头呢?难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吗?别人不费力气可以得到的,我们花上十倍百倍的努力也得不到,那时有地、富、反、坏、右等罪名,我们又算哪一类呢?我们比他们还要多一重苦难,那就是孤儿的苦。生活中所有的苦难与打击都只有自己默默地承受,而没有倾诉的地方,也没有得到安慰的地方,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无疑,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我们的父亲,那么父亲究竟是什么人?他干了些什么?他对这个党和国家究竟犯下了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行?以致于他自己死无葬身之地,过要殃及无辜的我们。这些疑问越来赵沉重地压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翻出抄家仅剩的两枚勋章和一块奖章,这是父亲留下的唯一遗物了,一块后面刻着“八一奖章”一个五角星,还有1927-1937的宇样;另一枚勋章后边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正面是延安宝塔山的图样,在上面有一颗红色的五星。还有一枚勋章后边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解放勋章”,正面是天安门的图样,上方也有一颗红五星。这些东西都已很旧了,但是人们告诉我们,它的中间是纯金制成的,虽已年代久远了,但每次打开它,仍然熠熠生辉。这些勋章和奖章,都有各自的证书,其中还有一张父亲的照片,这是父亲的一张半身像,身着军礼服的父亲胸佩勋章,微笑着注视着远方,是那样英姿勃发。这也是我们手中仅有的一张父亲的照片了。
   是三中全会的精神,是党对一系列重大案件的平反举措,使我们从懦弱走向勇敢,从秘害走向公开,走上了为父亲乎反昭雪的艰难路程
   时间到了1978年,这年的9月,开始了给“右派”摘帽的工作。党中央批发了《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决定的实施方案》,指出,对于过去错划了的人,耍坚持有反必肃,有错必纠的原则,做好改正工作。
   11月,又正式为闻名中外的“天安门广场事件”平反。
   这年年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党“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和以前的左倾错误,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在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胡耀邦同志被确定为处理中央日常工作的秘书长。
   年底的一天,一位多年来常在暗中关心我们的阿姨,悄悄地来告诉我们,一个和父亲同案被判无期徒刑的人已被提前释放回来了。这意味着什么呢?于是我们大着胆子,在一天晚上悄悄地找到了这个人的家里。他叫俞须涌,我们对他似乎还有些印象,
   那还是小时候,他常来和父亲下围棋,令我们没想到的是门一打开,他一看到我们3个已经长大了的孩子时,竟然一把拉住我们放声痛哭:“孩子们,你们长大啦,10 年啦!多好的爸爸啊,再也没有啦!那真是痛哭失声,声泪俱下,一个这么大年龄的人竟会这样痛哭,真令我们吃惊。然而就在那一刻,他的哭声像惊醒了我们的一个漫长的梦,已经被岁月的流逝在我们记忆里变得淡漠了的父亲的形象,就在这时又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俞须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虽然经过长期监禁,但没有一点懦弱与害怕,没有变得小心谨慎,他是那么坚定与坚决,丝毫不认为父亲和他自己有什么罪,后来我知道他狱中10  年,从未停止过申诉。虽然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他早年是新四军中的老同志,后来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的。父亲当年那个所谓的“反革命集团”里,绝大多数是这些转业退伍军人。
   经过商量,我们决定找有关单位试着打听一下,父亲的案子属不属于当时正在开展的对过去一些案件的复查范围。当然这是十分危险的举动,这显然是有“翻案”企图的行动。但是我们经过考虑,以我们自己的处境,也似乎没有什么可顾虑的了,还能再坏到哪里去呢?至多就是把我们再关起来罢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去问问试试呢?父亲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反革命”?那就是我们要求的答复。
    我们先找到父亲的原单位机械局,被告之:他们不清楚,可以去问问原来的老局长。费了许多周折,我们找到了当年的局长苗海波,当他听明白我们是谁和来意后,显得惊恐万状,连连摇手,又说什么都不知道。还是他妻子比他镇定,埋怨道:“你看你怕什么,孩子只是问问。”苗这才说,案子是公安局槁的,其他什么都不知道。于是我们下决心到市落实政策办公室去问一下,这个落实政策办公室就在当年那个看守所的后面。我们大着胆子进去说明了来意后.一个工作人员疑虑地盯了我们很久.非常谨慎地表示,他只是听听我们的要求.向领导汇报以后再说。他在淡话中几次跑到隔壁房间去,从他的紧张的态度,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根本不会有任何结果的。
    经过和俞须涌等人的商量,他们认为只有上北京才能弄明白,这时很多受父亲一案牵连的同志也悄悄地来找我们,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上北京去。大家凑了一些钱以做我们的路  费。俞须涌给我们一封信,是写给北京一个叫刘懦增的部队干部的。俞告诉我们,刘儒增因为反对江青的什么罪名被判刑和俞监禁在一起的。俞在狱中常常向他谈起父亲及此案,刘深  为所动,相约将来有可能,他一定会帮助打这个官司的。此时.他已先获得平反回到北京去了。后来的事实表明,刘儒增老人在此案平反中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的。
    1978 年年底的一天.阴风阵阵,冬天的寒冷使得街道上行人稀少,我和弟弟急急地走在通向火车站的路上,送我们的只有妹妹和我的一个好朋友小宋。我们边走边警惕观察着四周,尽可能不被相识的人发现,因为在那个城市里,认识我们的人太多了,一旦被发现,很可能会把我们抓回去关起来。我们随身携带的就是能证明父亲过去的那两枚勋章和奖章.还有俞须涌的那封信及父亲的一张照片。直到剪票进站,我们的心情始终没有放松过,生怕会听到一声:“晦,蔡铁根的儿子!”那就麻烦了。上了站台,我们就盼着火车赶紧进站,只有上了车,似乎才会安全一些。
   随着汽笛的长鸣,一列深绿色的快车呼啸着进站了,车轮辗压着闪亮的钢轨发出沉重的声响,脚下的站台为之震颤。慕然,我们几乎同时看见了那时还不多见的内燃机车车头上悬挂着一个铜像:“周恩来号”;车头从眼前一闪而过,列车很快减速停稳了,小宋兴奋地对我们喊道:“看见没有,周恩来号,看来你们这次一定顺利!”他兴奋的情绪也感染了我们,忐忑不安的心清似乎也踏实了一些,但愿这真是一种吉兆吧:“周恩来号”似乎预示着一个重大的机会,而我们恰恰赶上了。
   冬天的北京,笼罩在灰蒙蒙的雾气之中,清晨,穿着厚实的人们或骑车、或步行急匆匆地穿过街道,无轨电车轻快地滑行在宽阔的马路上,女售票员以好听的京腔不时催促乘客买票,飞快地报着站名。我和弟弟按着俞须涌信上的地址,在东城内务部街找到了刘儒增的家。这是一个很大的旧式院落,里面曲曲折折,一个院子连着一个院子,虽然里边已经有后来的住户各自建起的小屋,因而显得杂乱,但从那些精致的雕花回廊,残存的太湖石来看,过去曾是相当的一个大户人家的宅院。
   刘家住在最后的一进院落里,他不在家,他的老伴告诉我们他去大连休养了,我们只好带着一丝失望离开了。
   我和弟弟决定先住在生母那里,她知道我们的来意后,颇不以为然,但也并未反对。
   我们先到位于厂桥的一个胡同里的总政上访接待站去,排了很长的队,等轮到我们时,一个满脸不耐烦的工作人员接过我们写的要求复查的申诉材料后,叫我们回去等,留下地址电话后,我们只好回来了。
   几天以后,忽听楼下有人喊我们,一个年轻的军人找我们,他说他牲穆,是总政信访处的。他似乎有些兴奋,说:“已经查到了,有这个人,还是个大校呢!”他是骑车跑来告诉我们这个消息的。
   当我们第二次去刘儒增家时,老人已回来了,他头发全白了,但很健康。他给我们的印象是个非常痛快的人,说话快,走路快,动作也快,一看就是个豪爽的人。他看过俞须涌的信,问了一下现在的情况,很快写了个条子,叫我们去找总政一个姓高的人。
    总政这位姓高的是个大个子,戴着副眼镜,他看过刘儒增的条后,进去了一会,同另一个年岁较大的军人一同出来了,看样子是个负责的,姓赵。高说这是赵部长,赵对我们说:“这个事情,好像1975年邓副主席就有过批示。但因为你父亲后来到地方那一段问题没有处理,所以也就无法处理,地方那一段不解决,部队这一段也不好办。因为他是经过公检法判决的,所以还要通过地方司法机关,你们必须首先想办法解决地方这一段的问题。”
    总政给我们开了封介绍信,是给“人定湖接济站”的,说在那里可以免费吃住。我和弟弟决定去看看。
    这个接济站位于永定门外护城河边上,是当时为了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上访人员设立的,必须是相当一级部门认可后开具的的介绍信,才能在指定时间内到那里去获得食宿,听说吃的是几毛钱最低的标准,虽然心理有准备,但当我们找到这个接济站一看,还是不禁吃了一惊,这只是一座空楼,里面什么都没有,一些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人们就在肮脏的水泥地上席地而卧,男女老少,真像似地狱里的景象,我们只能放弃了想离开生母居所,以少添麻烦的念头。
    既然案子要通过司法部门,于是我们开始寻找最高法院的所在,费了很大劲才在东交民巷附近找到,门卫以一种见多不怪的神情一句话没说递过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印着去高法接待站的路线。那时节,北京的各大国家机关,大都印制有这种指示路线的小纸条,以应付越来越多的各地各部门来的上访者。明白简单。可许多初次来京上访的人们都把这小纸条当成了某种通行证,他们拿着这种印有黑色印刷体文字的小纸条,往往在问路时和在乘坐公共汽车时,小心且不无得意地向人们出示。可往往招来的是京城人傲慢和鄙视的嘲笑.
    最高法院的上访接待站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历史博物馆南面的一个胡同里。在一个不大的院落里,有一排临时搭起的平房,按接待地区分成华东、华北、东北等组。初到这里,门前的景象令我们吃了一惊,那紧紧关闭着的门口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整个胡同里到处都是人。男女老少,各种口音,他们大都衣衫槛楼,面容肮脏,或坐或卧,脸上都挂着同样的憔悴,紧张,沉重。眼神里又都闪着希望的光亮。“文革”10年和以前的历次政治运动,不知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惨剧,如果不是身受迫害,申告无门谁又会忍饥挨饿,千里迢迢来这里受这份罪呢?他们大多都是带着满腔悲愤和冤苦,经过多年在当地的申告而无人问津才下决心背井离乡来到北京的。他们中间,每个人都有一个痛苦的经历,一段凄惨的冤情。
    一般人心目中想象的国家最高司法机关的接待处,似乎应该是高大、宽敞、明亮的地方,因而才是严肃的地方。那里的秩序也应该是最好的。那儿的工作人员因为代表着国家也应该是和蔼可亲,当然也应该是严肃认真的。可是眼前的这番景象,就像是马上要向难民施粥的地方,一进入这个环境,会使你心里陡然增加了一层沉重。我看到一个满脸污黑的缺了一条腿的老人,穿着一件快分辩不出颜色的旧军装,坐在地下,胸前挂着也不知什么时候的什么内容的奖章,嘴里不知在唠叨什么。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跪在路旁,面前放着一张白纸,上面用红笔写着个触目惊心的大“冤”字,两个又脏又瘦的孩子,冻得直流鼻涕,呆呆地站在一边。一个盲人则在一边拉着一把二胡,细听原来他把他的冤情编成了曲子在唱给人听。还有一群人正围着一个中年人在听他说着什么,那中年人的衣服很脏,但是领子上的风纪扣却系得端端正正,他的表情很激动,不知在说些什么。而更多的人则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那紧闭的接待处的大铁门。他们面无表情任凭冬日呼啸的寒风卷起的阵阵尘土从他们的头上、身上刮过。眼前的景象使我们不安的心情变得更为压抑和沉重,也平添了难以言喻的焦急与烦躁。

上访者首先要排很长时间的队,交上申诉材料,然后每天来等,直到铁门开时,叫到你的名字,再进去接谈。几天后的一个上午,大门开了:“江苏常州的蔡金刚有没有?”我们赶紧答应着挤了过去。接待我们的是一个瘦小的中年人,听口音像是南方人,可能因为天冷,他戴着一顶有些显大的黄军帽。他是个很稳重的人,说话慢条斯理,动作也慢,他让我们坐下后,边听我们讲,边慢慢翻动着我们写的申诉材料。他沉稳平和但是认真的态度,使我们的不安心情好像平静了些,他又仔细地看着我们递给他的父亲留下的照片和勋章,一直没有说话。只是翻来复去地看这些东西。沉思了一会后,他起身到隔壁房间去了,我们感觉到他是去打电话了。过了一会,他回来了,慢慢说道,你们的这个案子,我要向领导汇报,还要经过调查方能弄清楚,以后会给你们答复的!他的声音并不大,但一字一句,语气坚定,这几句话使我们一直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这时他往椅背上一靠,像在考虑着什么,又说了几句令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话:“这个案子,根据我们判断,是存在问题的,很可能是个重大冤假错案,这本不该和你们说的,还要经过调查研究才能确定。你父亲过去在部队工作,所以你们还要去找总政,要他们尽快和我们联系。'’
   难以形容我们听到这几句话的心清,我们强捺住悲喜交加的心情,请教他的姓名。他告诉我们说他叫黄仁贤,是最高法院刑事审判庭负责华东地区的,我们的这个案子以后也就经由他负责办理了。
   出了高法,顺胡同向西不远,出口就是天安门广场,我和弟弟像是卸下了个沉重的包袱,心情变得轻松了。这时风也小了,一缕冬日的阳光照射在广场上,也好像照到了我们的心里,使我们感觉到了一丝暖意。
   可是,等我们再去总政时,总政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你们的案子要等地方复查完了并且推翻原判后,部队的平反才有意义,态度忽然变得很冷淡。当我们提出再见姓高和姓赵的两位同志时,也遭到了拒绝。要是这样下去,部队要等地方,地方要等部队,结果是谁也不办,那该怎么办!我们觉得一种说法是对的,那就是后来到地方的原因在于前段部队的处理,正是因为有部队的前因才有后来地方的后果,理应部队先复查。
   无奈,我们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刘儒增老人,他不动声色地听完了我们的话后,略一沉思,迅速地又写了一封信,口吻坚决地说:“拿着他去找陈沂去!”他告诉我们,陈沂是原总政文化部少将部长,当年被划成右派,最近刚刚平反,现在正住在他女儿家里,要我们找他试试。
   刘儒增老人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多次给了我们坚决的支持,他从未有过一次犹豫,也从未有过怀疑。他常常放声大笑,笑声爽朗豪放,说到那些害人的宵小时,他怒形于色,在谈到遭受迫害的同志时,他又痛心疾首。他对人毫无戒备之心,乐于帮助所有求助于他的人。他并不认识我的父亲,但他认为父亲是他的战友,帮助我们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天坛南门外的永定河边上的一片住宅楼群里,我们敲开了一户普通住宅的门,开门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她告诉我们陈沂不在家,当问明我们的来意后,她要过我们的申诉书,叫我们坐下,她戴上老花镜,认真地慢慢念了起来,当念到我们写的所经受的苦难时,这位心慈面善的老太太声音哽咽了,她显然被打动了,拿出手绢擦着眼泪,抬起头对我们说:“放心吧,孩子们,我一定把它交给陈沂,他也一定会管好。”后来知道,她就是陈沂同志的夫人马楠同志。
   当我们离开他家时,外面的天已经快黑了,这时已到年关了,人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新年而忙碌着。到处张灯结彩,街上的人群熙熙攘攘。这一切不由使我们想到,出来这么长时  间了,事情好像还远未有进展,心情不由得又沉重起来,我和弟弟一人买了一个火烧充饥,站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心里一阵阵发慌。
   我们再到最高法院,只有这里的情况是令我们感到欣慰的。黄仁贤告诉我们,高法领导和刑庭的同志们经过研究,决定而且已经打电话通知江苏省高级法院和常州法院来人携案卷进京汇报。这个消息实在太让我们高兴了。这说明了案子所受到的重视已非同一般了。
   过了几天,我们再到陈沂家里拜访,这次他在家,他是个戴着眼镜的瘦瘦的老人,他告诉我们,他已把我们的材料送到“黄老”那里去了。“黄老”说他清楚并且记得这件事情,问这几个孩子在什么地方,陈沂老人叫我们留下地址电话。看来他心情不错,在送我们出来时,老人开玩笑地用手指往上一指:“放心吧,孩子,我把你们的事捅到天上去喽!”临走,他安慰我们:“别着急,先过年再说。”还送了不少食物给我们。
他说的黄老,就是曾任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的黄克诚大将,这时他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常务书记。
初去陈沂家里时,他刚从北大荒回来,只是平反,并未有新的任职,门庭冷落,家中很清净,我们可以和他谈谈话,不久,人民日报上发了他一篇文章,随即被任命为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再去他家里时,那里已经是宾客盈门了,楼下停了许多小车,记得有一次去他家里,陈沂头上围着一块毛巾,斜卧在小床上,不少访客你一言,我一语的净是逢迎阿谀的话,老人明显的并不高兴,皱着眉头不时勉强应付着,一个身穿黑呢制服大衣的胖子,一进门就双手一拱笑道:“哈哈,老陈哪,恭喜啊,哈哈!”他身后还跟着一个满面趋媚的胖太太,令我不由想起了戏台上的官员形象。心想在陈老遭难的时候,这些人大概不仅不会来,估计还会退避三舍的。冷眼看着这些,我简单向陈沂告了别,迅即离开了这个显然不能再呆下去的地方。没有想到的是躺在床上的陈沂却居然头顶着那块毛巾起身追了出来,他在楼道里一手捂着毛巾对我说:“孩子啊,你的事,放心好了。”又摇了摇头叹道:“唉,这些人哪……”
   后来我们知道,我们的申诉材料黄老看后由中央纪委发了简报,很快胡耀邦同志看到了并做了批示。
   不久后的一天,我们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人说他姓丛,奉首长之命开始负责处理我们的问题。他即是黄老办公室的秘书,于是我们按他的指示住进了总参第二招待所,介绍信是军委办公厅的,原由是“晋见首长”,事情显然已经开始起变化了。
   我们的生母看到了这种变化,在一天晚上带着我们找到了肖克的家里。
   肖克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在父亲留下的那枚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章后面,就盖着他的印章。也听说父亲的罪名中有一条是“肖克反党集团干将”和“包庇肖克”,知道他是父亲多年的老首长,从看过的书中也知道他曾是当年红六军团的军团长,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
   在政协礼堂附近的一个院子里,警卫带我们进人会客室,我们见到了这位老将军。他表情沉重地握着我们的手,—一问过名字后,他长长地叹了口气。沉默了许久,他站起身来在室内来回踱步,突然又站住对我们慢慢说道:“你爸爸是个好同志啊,是个好同志——你们要坚强起来,这个事我们一定要管,应该管。”他的声音略有些激动,语气坚定。当听说黄老在过问这件事时,注意地“唔”了一声。我们告诉了他现在的情况,老将军很感宽慰地点点头。临别,老人拿出一笔钱塞给我说:“你们现在很困难,一定需要……”我感激之余想我们真正需要的还是复查时的支持,再说初次见面就拿别人的钱多不好。临走时,我又把钱悄悄放回到他那宽大的写字台上,不料被老人看见了,他似乎有些不高兴了,又把钱重新塞回到我手中说:“我和你爸爸是老战友啦
   不久,在北京西山脚下一处僻静的小搂里,我见到了父亲很久以前的另一位老首长邓华,当他在老伴的搀扶下吃力地从楼上下来时,我惊讶地发现这位曾是志愿军司令员的老人身体很虚弱,他说话吃力,气喘嘘嘘,老人告诉我,他有严重的哮喘病,一般不大会客,听说是父亲的名子后才非下来看看。在吃饭时他告诉我:“你爸爸是个非常勇敢的好同志,非常有能力,1938年被日寇抓去,他带头砸了鬼子的监狱跑了回来,后来还有人纠缠这段历史,真不像话。后来张家口解放后,从缴获的敌伪档案里证明了你爸爸他们的斗争是英勇的……”他给我夹了口莱,接着说道:“如果有人再提这个事情,你叫他来找我好了.
在301医院,我又找到了父亲的另一位老战友,时任总参政治部主任的冯征,提到父亲,他向在座的其他同志连声说:“那可是个好同志啊,是个很好的同志啊……,”他告诉我,江华和黄火青同志也在这里住院,他说他找他们去反映情况。
经过在北京的一段时间的奔走,从父亲的一些老首长、老战友们的口中,我们渐渐知道了父亲不少过去的情况,这更坚定了我们争取为他平反的决心。
总参第二招待所位于东单的煤渣胡同里,是个有许多进院落的大宅子,据说原先是民国将领宋哲元给他母亲盖的房子。住所须知上写明要有军以上单位的介绍信方能入住,除了过往公干的军人外,这里住了许多不少因为过去历史上的种种问题等待相关部门甑别和复查的人员,其中既有高级干部,也有一般工作人员。
在这里我见过前北海舰队的司令易耀彩,(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他曾经是我父亲在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战友)某老帅的前夫人……最有意思的是一位林彪的原机要秘书,他听说我之后,专门来看我,他感叹的说:“小蔡啊,你知道吗?在军委扩大会上,你爸爸被监视的啊,他走到哪里都有专人跟着,就是上厕所也有人跟着。他每天的一言一行都有专人报告的,我是亲眼见过的。”
我们白天东奔西跑,有时晚上就住在生母那里。一天我们回到二所,二所的管理员慌慌张张地跑来找我们说:“哎呀,我的老天,你们跑到哪里去了?可找到你们了,快去接电话!”他一边带我们走,一边唠叨:“这能怪我吗,你们一天到晚不在,我哪知道你们到哪去了。”电话原来是军委办公厅的肖宏达主任打来的,他已经找了我们几次了。我接过电话,传来了肖主任热情的声音,他说:“黄老说你们能活下来不容易,你们受苦啦,你们是咱们老红军的后代,有什么困难和需耍,可以找我,和他们二所讲也行,我已和他们交代过啦,你们吃好,休息好,费用由军委负责……  ”这些从未听过的热情关切的话语,使我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嗯嗯地答应着,我忍住感激的泪水,谢谢他并请转达对黄老的谢意。肖主任又叫二所管理员接电话,那管理员满脸堆笑,对着话筒一个劲地说“是”。放下电话,他抹了一下头上的汗水说:“好了,小蔡啊,实在对不起,我们不了解你们的情况,工作没做好,没照顾好你们,以后有事尽管找我。”正好食堂开饭了,他拉着我们进了食堂,热情地亲自为我们端了两份红烧肉,还说:“来来,还要什么。”我一看这显然已大大超出了当时定的“上访”伙食标准,就说:“这菜太贵了,我们没那么多钱。”他说:“哎呀,首长交代了,你们的开支军委报销,你不知道,过去也有这种情况,说是这首长,那首长的关系,尽是假的,你们这是首长亲自交代的,尽管放心吧!”从此每个月底,管理员都拿来一张单据,叫我在上边签字,饭菜可以随便吃了。
我们的上访已经有些“贵族”味了,已经大大区别于那些露宿街头,遭人白眼且被各个机关衙门驱来赶去的大多数上访者。我们终于摆脱了忍饥挨饿的困窘生活,不久,军事学院还给我们兄妹三人每人发了一套新军装,比起那些普通上访者来说,简直就是天堂般的神话了。可是我和弟弟在街头亲眼目睹的一幕,却给了我们深深的刺激。
那天我和弟弟路过西四路口,见身边走过一个三十上下年岁的人,他急步走到路边的垃圾筒,迅速拉开垃圾筒下面供清洁工人清扫用的门,蹲下身子在里面翻检起来。他的穿着很整齐,不象是个拣垃圾的,也不象个乞丐,但我们从他身上背着的那只黑色人造革包来判断,他也是来京上访的,这是上访者最常见的打扮,虽然他很干净。因为我们离他很近,所以停下脚步观察他的行动,只见他从垃圾筒里翻出一盒被人扔掉的点心,打开一看,里面的点心不仅发了霉,而且还生了细小白色的虫子,点心则已经变成了豆渣状,这个人没有任何犹豫,捧起这叫人一看就恶心的点心渣滓,大口大口的吞食起来,他动作极快,但是也已经引起了路人的驻足观看,他并不理会人们惊诧的目光,迅速吃完,起身拍了拍双手抹掉嘴边的点心末,而且还没有忘记关好垃圾筒的门,抬腿大步流星的走了,迅速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我们从他整齐干净的衣着判断,他一定是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虽然是上访,但他不愿蓬头垢面,伸手乞讨,以维持他人格的尊严,但是饥饿又使他不得不去拣食垃圾筒中的食物,他的动作很快,是为了减少别人对他的注意,以尽可能的维持自己的自尊,他宁愿去拣食垃圾筒里的食物,也不愿去行乞,我相信,他还有一点办法的话,他一定不会这样做的。直到今天,我有时还在猜测,这位年轻人的来历,他究竟是为了什么来北京的?以后又怎么样了,在他的身后一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许多辛酸乃至血泪吧!这件在我们眼前发生的小事,转瞬即逝,可曾几何时,那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吗?我和弟弟久久的站在路口,看着那垃圾筒,心里翻腾起的波涛许久不能平静。
自黄老的丛秘书把我们安排进总参二所后,他曾多次来找我们了解情况,总参李达副总长、军事学院肖克院长也都先后派人来过。那时,肖克同志复出后,任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而父亲的原处理单位南京军事学院,此时已经撤消。于是经各方首长协商决定,父亲的案子由当时的军事学院来复查。开始,父亲这一职级的干部复查尚需经过总政负责解决,肖克老人曾对我说过:“因为他还是个大校哩。”随着落实政策的深度和广度的发展,过去历史积累需要复查的越来越多,于是经中央军委决定,由当时的军事学院全部负起过去南京军事学院、高等军事学院等单位所有历史遗案的复查及落实政策工作,范围也由过去“文革”遗留问题直扩大到红军时代的“AB团”等所有历史遗留问题。为此军事学院专门组织了有四五十人力量的落实政策办公室,由当时的组织部部长石建华同志任主任负责此项工作。父亲的案子由于在历史上的影响及他所涉及的人物,显然,受到了非同一般的重视。在为父亲的冤案奔走过程中,我们也有被拒之门外的经历,那一户户深隐在胡同里的深宅大院,那一扇扇血红的大门紧紧关闭着,这种大宅邸的大门关上后,往往是严丝合缝,你一点也看不见里面的情景,当你久扣之后,大门上会有一个专门的小口打开,从里面漏出的是卫兵警惕的目光,仔细问明你的身份来意后,叫你等一会,随后就来告诉你,主人不在家,或者什么别的理由,然后不容分说眼前那道小缝便会重归于无。任你再怎样敲也不会再打开,若是你再坚持,那么你的身后往往就会出现人民警察的身影了。
    不知怎么,在这时我常常会想起我们从小受过的教育,那些文艺作品里,当年的大大小的干部们藏在老乡的炕洞子里的情景……
   坚冰终于融化了。3个苦命的孩子,等了11年,父亲终于恢复名誊,恢复党籍,平反昭雪了。屈辱和痛苦的日子结束了,就在这时读到父亲留下的一封充满爱与亲情的遗书
   1979开春的一天,高法黄仁贤来电话,说常州来人了,问我是否见一下。我那时对常州法院的恶感可想而知,本不想去看我们熟识的面目,黄仁贤说还是见一见好,于是我就去了。常州和江苏省来了两个人,他们见到我,开口便要我们回去,说这自有组织调查云云,说:“你父亲是反革命,复查并不意味着改变结论。”话中不时遗露威胁之意。我申辩说:“是不是反革命需要复查后结论,结论要实事求是,至于我们回不回去,不取决于你们。”高法的黄仁贤听着我们的唇枪舌剑,表情严肃,并不说话,但是在最后他说了这样几句话:“他们(指来人)的话并不代表高法的意见……”
   常州来人的态度,使我感到极大的压力,他们既然携案卷来京汇报,高法看后究竟是什么结论,这是至关重要的。几天后,我再去高法询问时,黄仁贤直截了当地对我说:“案卷已经看过,经刑庭和高法院领导研究认为:事实不能成立,因此原判决是错误的,已经决定要常州和江苏省回去重审,作出撒销原判的判决。”他严肃地告诉我,这是高法领导和刑庭领导研究过案卷后的正式决定。他还告诉我,部队方面已经和他们取得了联系包括黄老办公室丛秘书等各方正在协调,力促早日解决。他的声音并不大,但在我听来,无异于春天的雷声在我耳边轰鸣,实在无法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兴奋、悲伤、痛苦、愤怒交织在一起,只会说一句:“谢谢,谢谢您!”黄仁贤说:“不用谢我,这是党的方针政策,应该感谢党!”他看着我又感慨地慢慢说:“'文革’中被害惨死的人很多,但像这样一个出身红军的高级干部被经司法判决公开枪杀的全国仅此一例,影响是很恶劣的,我从事审判工作多年也是第一次遇到。”
   迫于形势和最高法院的压力,常州方面曾于1979年2 月做出了一个复查报告,报告认定父亲:“确有组织武装上山打游击,建立反革命游击根据地的企图”,只是因为“没有行动”;另外“恶毒攻击红太阳,但未有扩散”;所以撤销原判。这个显然是胡说八道的复查报告,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我们和北京方面的拒绝。
   坚冰虽已被打破,但彻底融化尚需时日。虽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随着形势发展深人人心,正在逐渐成为指导工作的方针,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也已成为社会潮流,但是多年来形成的僵死了的思维定式,不是马上就可以扭转的,两个“凡是”的影响还在,尤其是在过去历次政治运动中推波助澜、获得既得利益的人,在“四人帮”倒台后,摇身一变的手握大权者,对这种变革是不满的和抗拒的,这种心态尤其是在对过去冤假错案的落实政策上表现出很大的阻力。很多案件的复查工作皆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推、拖、阻乃至反复,案子的复查就这样拖了下来。
   1979年的3日10日,还是部队率先有了举动,中共军事学院党委做出了关于父亲被错划右派的改正决定。决定说:“蔡铁根对向苏军学习有些看法,向中央领导同志写信是合乎组织原则的,不应视为向党进攻,鉴于肖克同志所犯错误的结论业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撤销,蔡的所谓包庇肖克反党宗派活动理应予以否定……据此蔡铁根的右派分子是属于错划,应予改正。遵照中央军委(一九七九)十号文件规定,决定撤销对蔡铁根划为右派的决定。”决定最后说:“待江苏省高级法院对其反革命罪甄别结论作出后,再根据党的政策和有关规定做好善后工作。”
   这个20年以后才得以改正的决定’,对父亲来说已经太晚了,但它毕竟是来到了。这个决定为常州地方平反昭雪我父亲的“反革命案”扫清了道路,也清除了一个重大的借口。其间部队方面花费了很大力量,曾多次派员联系催促,但地方并无反应。
春天来了,虽然来得晚,但它毕竟来了。街道两旁的槐树上已经冒出了绿油油的嫩芽。这春天的景象却又使我愈加焦急和烦躁。毫无疑问,大的方针政策已经决定但问题却久拖不决,这阻力只能是人的问题了,想来那些人明知一个同志是无辜的,遭受迫窖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即使没有阶级感情、同志感情,难道就没有一点人类的侧隐之心吗?
   愤愤之中,我提笔给党中央写了封信,认为在方针政策已定的情况下,必须彻底清除“四人帮”的社会基础,建议在组织人事上落实。因为政策再好也要靠人执行,无人执行的政策再好也是无用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我在招待所里等得度日如年,北京的首长们和领导同志们,虽经多方努力催促、交涉,但因他们大多是部队的领导干部,对于一个省的地方政府却也是无能为力。
   直到这年的6月,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将在京举行的时候,十分关心此事的黄克诚同志决定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名义,亲自找了参加会议的当时的江苏省委负责人许家屯谈。我并不知道这次谈话的内容和详情,如今黄老已故去,许家屯也远涉重洋去了地球的另一边,但是我知道,在这次谈话中许家屯答应回去督促落实此事。
   在为父亲的冤案昭雪过程中,黄克诚同志自始至终给了我们巨大的帮助和支持,在生活上也得到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正是由于他的干预和过问,冤案才得以最后昭雪。我们曾经想过,黄老为什么这么关心此事,关心我们?他是否和父亲曾经熟识呢?后来才知道,黄老确实认识父亲,但那是因为他和父亲在当年的“反教条主义”斗争中分别持两种不同的意见。但是当时我却并不知道这些,我今天才知道,能如此为曾经和自己持不同意见的同志申冤昭雪,是很高尚的,彭总和黄老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共产党人应有的胸怀。后来许多老同志们在提到这一点时,他们都伸出大拇指说:“黄老不愧大将风度!”表现出由衷的钦佩与赞赏。我们也永远感谢他并记住了他!
   一次我打电话给黄老,当我提及父亲和我们的过去时,听筒中那苍老的声音叹了口气说;“孩子啊,不要再提过去那些不愉快的事啦,好吗?我们还是向前看吧……”我沉默了,无疑他说的是对的。
五届二次人大结束后不久,迫于压力,江苏省委直接向常州派出了工作组,直接领导参与了对整个案情的复查,经过一个时期的紧张复查工作,克服了重重的阻力和干扰,终于在7月底向省委做出了新的报告。报告说,当年常州的定案是根据一个所谓“特情”的报告。这个“特情”供认他当年的报告是“我自己的想象”和“臆造”,“有的话是我说的”,这个为了“立功”的无赖,受人指使做了陷害父亲的凶手。父亲曾到宜兴的一处风景区去游览过,职业军人出身的他,本能地留意任何地方的地形,他说宜兴山地地形很好,万一蒋介石真的反攻大陆,我们可以和他在此打游击。于是这个“特情”把这些话加工成父亲是去看地形的,要组织游击武装配合蒋介石反攻大陆。父亲到常州后,自然和许多转业退伍军人来往较多,有时难免发发牢骚,于是这就成了以父亲为首的“反革命集团”。父亲在他个人的日记里,有一些批评毛泽东的话和对当时一些极左政策造成的天灾人祸的批评,这些都被一些别有用心,对他怀恨在心的人利用了。最后终于把始终坚持自己思想的父亲残害而死!
但是这个“特情”是奉什么人、什么部门的指派而来,父亲被害的真实原因和背景,直至今天我们也不能得知,任我们如何努力打听,有关方面和有关知情人甚至是那些同情父亲和我们遭遇的老同志,对我们始终三缄其口,我们只知道当年对父亲的陷害与残杀是以国家以党以革命和集体的名义进行的。我知道,这样的事决不是我们一家。
   夏日的一天晚上,我打电话到李达副总长那里询问,秘书告诉我,江苏省常委会正在举行,会上将要讨论这个问题,要我再等一等。午夜过后,秘书电话通知说:“常委会业已结束,工作组报告通过,会议决定撤销原判,彻底平反昭雪!小蔡啊,向你祝贺!”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9月17日,江苏省常州市法院终于正式做出了撤销原判的判决书。判决书说:“经复查,事实证明原判决认定的事实和使用的法律都是错误的,是惨遭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迫害,纯属冤案。现依法改判如下:一。撤销原判……二、宣告蔡铁根无罪,推倒一切诬蔑不实之词,予以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就是这几十个字的判决书,我的老父亲已经无法听到了,我们3个无辜的孩子等了许多年,受尽了屈辱与痛苦,为了它,多少皓发白首的领导同志为此奔忙,还有多少工作人员的心血,才换来了这几十个字的判决。
   判决书迅速报中共中央纪检委,最高法院、总政治部、送军事学院等机关。
   坚冰终于融化了,严寒终于无法抵挡太阳的光芒。
   就在撤销判决的第二天,9月18日、中共军事学院党委做出了另一份决定,鉴于常州撤销原判,宣告无罪,故决定:“恢复蔡铁根同志的政治名誉,恢复党籍,恢复原级别……”
   我注意到了这份决定和第一份决定的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在这份决定中,父亲被称为“同志”了!
   在这之后不久,我的感情又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波澜。那天我突然收到了退还给我们的父亲在狱中临刑前写给我们的遗书:
   “刚刚、沙沙、南南,亲爱的孩子们,可怜的孩子们,最使爸爸放心不下的孩子们:……”刚看了这个开头,泪水就已经模糊了我的双眼。
   “我不能不和你们告别了,我最亲爱的孩子们,这是因为爸爸对你们来说已经没有用了,不仅没有用,而且还对你们有害处呢!如果爸爸还活着,还留在你们身边,那你们就是“右派分子’的子女,甚至还是'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子女,它就影响你们的未来,影响你们的发展前途,使你们无缘无故地遭受屈辱。痛苦和歧视,虽然你们都还小,还需要爸爸的抚育和教养,但我这个爸爸不仅起不了这样的作用,而且还要起坏作用。所以爸爸还是离开你们好。不要以为爸爸心狠,也不要哭爸爸,可怜的孩子们,原谅爸爸吧!
   “不过我没有做什么坏事,我这一辈子对得起党,对得起中国人民,对得起中国的革命事业。我为这个事业出生入死,流血牺牲,真正忘我地工作了30年,我只是感到对不起你们,你们将要成为孤儿,这是我真正的罪责。这是我心中感到最遗憾和最痈苦的事。
   “我危害到你们,使你们天真无邪的幼小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完全破坏了你们已经不太幸福的童年生活,使你们痛苦,使你们羞耻。并且还在你们未来的道路上布满了障碍,严重的妨碍着你们的发展前途,是爸爸害了你们,是爸爸该死,恨爸爸吧!你们完全有理由恨爸爸!
   “刚刚,虽然你还只有 10岁,但你却是爸爸最大的儿子,而且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应该懂得很多事了,经过爸爸这次事件,你应该更懂事了。不仅要最听话,最懂事,最爱劳动,最会做事情,而且还要做弟弟妹妹的模范,带领他们影响他们……
   “可是我的孩儿,你的性格很不好,太刚、太强、太硬、宁折不弯,很像爸爸,这是很危险的!因而也是爸爸最不放心的。希望你能变得聪明些,能随机应变些。宁折不弯如我,结果只有折,爸爸的事你是亲眼看到的,你也多少懂得一些了,应该接受这惨痛的教训,切记,我亲爱的孩子。
   “南南,你最小,又最调皮,但也最可怜,所以爸爸也最不放心你,然而我已经不能再照顾你了。你本来是个最聪明,最懂事,最关心爸爸的好孩子。可是由于你小,又调皮,不听话…… 所以爸爸最不放心你,你如果能听话,不和刚刚争,不和沙沙闹,那该多好呢,爸爸不是更放心了吗?你能改吗?我的儿子,爸爸多么希望你能改呀!
   “沙沙,你是个女孩子,就是头脑笨了点儿,我想你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聪明起来的,你本是最憨厚,最能忍让的,可是近来,我看你也变得爱争吵了,这很不好,要坚决改,当然哥哥弟弟欺负女孩子,故意找你的麻烦,那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你如果在家里玩得不开心,可以出去找女孩予玩,但不要和她们吵,女孩子应该特别听话。”
   “我最不放心,最难割舍,最依恋的孩子们,爸爸要和你们永别了,我最亲爱的孩子们,这不是暂时的离别,但你们不要想爸爸,也不要哭,爸爸对于你们是有罪的,但你们都是好  孩子,你们没有罪!你们应该得到国家和政府的照顾!”
     “别了,我亲爱的孩子们,让爸爸吻你们!别了,我最亲爱的孩子们!”
   在无声的泪水流淌中我读完了这封和着血泪和无限亲情的遗书,直到现在,我轻易不敢看这封信,读它那真是生离死别、撕心裂肺般的痛苦。

为准备平反大会和追悼会,我赶回了常州。我们首先提出了寻找父亲骨灰的要求,常州落实政策办公室的两个工作人员和我们一起找到了城外的火葬杨。火葬场工作人员说当年经手此事的一位老工人已经退休了,又费了许多周折,我们找到了这位退休在家的老工人。他听我们说完来意后说:“是我处理的,尸体是公安局让拉的,浑身是血,真惨哪,当天就火化了,后来通知家属,她(指继母)说不要了。我用纸包包的,放了几天,没有人来问,就把骨灰倒在一口专门放无人领取的骨灰缸里了。后来处理骨灰时,一起倒掉了,就埋在烟囱旁边了。”
   我们和老人一起来到火葬场,在他的指点下,在烟囱旁的一块空地上挖了起来,火葬场的许多工人听说后都自动来帮助挖掘。一个上了年岁的老工人边挖边唠叨说:“我早就知道,老干部怎么能随便杀头的呢!”当挖到一米多深时,坑里开始渗出了水,土质也开始变黑了,又挖了几下,露出了白森森的骨渣,正在七嘴八舌议论的围观者一时也静了下来,但是由于当年倒下的是一大缸骨灰,怎么能够分得清楚是谁的呢?我们无力地坐在坑边,想了半天,没有办法,最后找来几个大塑料袋,尽可能多装上挖出的骨灰。
   追悼会后,一辆面包车拉着我们和当年为父亲同案关了10年的俞须涌,向长江边上驶去,在一条不知名的通向长江的河湾里,经工作人员向当地交涉,当地派出了一条机帆船,拉着我们向长江驶去。
   船驶出了河港;来到了宽阔的江面上,急风卷着细细的雨丝向我们扑来,黑沉沉的乌云低低地压在江面上,在遥远的水平线上和江水弥合到了一起。远处一艘巨轮正喷吐着浓烟沿江而下,不时传来低沉的汽笛声。浪花拍打着我们乘坐的木船,发出“啪啪”的响声,几只白色的江鸥不时掠过江面,发出一声声凄厉的叫声。船开始掉头了,掌舵的汉子喊了声“到江心了”,我们解开塑料袋,把骨灰和着花束缓缓地倒入江中。我们默默地做着这一切,俞须涌倒了一杯酒,倾入江中,含泪喊了声“老蔡啊,我送你来啦!”一声哀恸,泪如雨下,泪水和着雨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倒下的骨灰和着黄色的菊花在江水中打着旋,向船后飘去,渐渐消失在江水中了。最后,我们把自己亲手制作的一个白色的大花圈抛向了江中,我心中  默念,愿这千古江流分清父亲的忠骨,把他带到一个安宁洁静的地方去。
   船往回走了,细雨丝丝,风仍在呼啸着,直到很远很远,我们还能看见江面上那时隐时现的那小小的白色。
   父亲,他这来自北国大地的儿子,带着燕赵儿女的豪情,带着与日寇血战的征尘,带着对祖国与人民的忠诚,也带着无尽的屈辱与痛苦,永远地消逝在这烟雨苍茫、包孕着吴越大地的长江之中了。
   在北京西郊的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礼堂里,一面鲜红的党旗覆盖在一个小小的骨灰盒上,盒子前面放着父亲的那张半身像片,他依然向所有注视他的人微笑着。盒子里放着的是  他生前常戴的那副老花镜和那只烟斗,还有为他昭雪平反的决定书……
   现在,我也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他近来常常问我:“爸爸,人家都有爷爷,我的爷爷呢?”我告诉他,“爷爷死了。”他问:“死是什么?”我说:“就是在天上飞,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他想了想又问:“那爷爷老在天上飞吗?不下来了吗?”又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我爷爷还一回没见过我呢!”
后来,我收到了不少父亲的老首长、老战友们从各地发来的唁电与来信,在为冤案昭雪表示兴奋和向我们慰问之余,又莫不表示痛惜。一位老战友在来信中写道:“他是我的老首长,在我军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建设现代化革命军队上来的时候,为加强教育训练工作,多么需要他重返工作岗位啊……”我想起了惠浴宇同志的这样一段话:“真实目的未必可以公之于众的频繁的政治运动.不知误了多少正事,毁了多少同志,又养出了多少权奸……当老布尔什维克走上布尔什维克恐怖的审讯室和刑场,比起牺牲在公开的敌人法西斯匪徒刀枪下的烈士们,他们的死,难道不更为悲壮、惨烈吗?”
“沉冤数十载,“四人帮”及其他们的前任们毁尸,心中有鬼,曾落井下石,推波助澜而摇身一变手握大权者灭迹,虽然千方百计地清查,要搞得水落石出又何其难,在我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里,尘封着多少这样的千古疑案,埋葬着多少这样的铮骨忠魂。”
   在《肖克回忆录》中。肖老将军又不胜痛楚地提到了父亲的死,他在一首缅怀父亲的诗中有“宁为玉碎不折节”之语。我想我们的先烈抛头洒血,不正是为了建立一种追  求真理,坚持正义而无需流血的社会制度和环境吗?即为了“不折节”而无  需“玉碎”。从我们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到彭德怀、贺龙乃至我的父亲,他们的死是多么惨痛的教训,这应该永远使我们警醒,努力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是我们事业能健康发展的最重要保证。
   我深深怀念我的父亲,我为他骄傲!
   多年来,我曾试图追寻他的身影与踪迹,因为我总觉得他没有死,但我找不到他的所在,可又觉得他无处不在。冥冥之中,他好像始终在注视着我。
当我来到他当年战斗过的平西老区,我忽然觉得他原来是回到了这里,那巍峨峥嵘的太行峰峦就是父亲和他许许多多已牺牲了的战友们的身姿,那滚滚奔腾的拒马河水的涛声是他和他的同志们亘古不灭的呐喊!那山间阵阵吹拂着的秋风,就像父亲的大手在轻轻抚摸着我!
我带着孩子来到宽阔的天安门广场,指着那蓝天中飘扬的五星红旗问他:“国旗为什么是红的?”孩子用他的童音骄傲地回答:“因为那是先烈的献血染红的!”我一字一句地对他说:“记住,那上面也有你爷爷的一滴血!”
   我希望今后的孩子们不再有我们那样的不幸的童年,而这不应妨碍我们追求真理、坚持正义。
写于1996年10 月
发表于1998 年8 月至12 月《中华儿女》
修改于2004年6 月
作者的话
这篇文章是在1998年8月起至12月的《中华儿女》上连载发表的。我觉得有必要做一点说明,文章并不像《中华儿女》编者在文前说的那样是我主动写的,而事实是因为我看见一些杂志书籍上关于我父亲的文章写的与事实有许多出入,有一本杂志甚至说我父亲是为彭德怀而死,而《中华儿女》在若干年前也在其他文章中提到我的父亲这件奇冤,于是我在1996 年给《中华儿女》写了封信作了些说明,当时《中华儿女》的总编扬筱怀同志即约我写这篇文章,说实话,对于我父亲的冤案,我自己也深知尚有许多禁区,有些我是知道的,有些我至今也还不清楚,所以当时是扬筱怀同志一再动员的热情使我动笔写了,前后大约十多天。在写的时候,我自己确实是已经尽量注意了那些众所周知的避讳,但是即使这样,在经过有关部门审阅时,还是遇到了麻烦,军事科学院战史部负责审查者认为:“文章的基调比较低沉。作者以亲身感受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蔡铁根及其子女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不幸遭遇,批评了毛主席、党中央的“错误”,基调消极,不符合弘扬主旋律,催人奋进的时代要求,况且也有损于党的形象,不利于党的团结和统一。”
“文章涉及到许多党和国家、军队的领导人。诸如对毛主席、彭德怀、黄克诚以及许世友、肖华、张宗逊等的看法和评价,对于苏联援助我国的看法,对于学习苏联经验和反对教条主义等问题的看法,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易引起不同意见的争论,有碍于大局的稳定。”
“文章中有些用语尖刻、贬损。诸如讲许世友是“颟顸、愚忠”等等,很不严肃。另外有些地方上下文连接不紧,逻辑性不强,有些地方文字重复,且比较粗糙,有些提法欠斟酌,有些表述不尽确切,等等。”
   文章因此被搁置了下来。
虽然扬筱怀同志和我尽了许多努力,但是文章还是被搁置了两年之久,直到1998年父亲的老战友李仲奇伯伯专门给《中华儿女》写了封信后,文章在被做了些删改后才得以发表,我明白在我们目前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办刊者的苦衷,对编者写在前面的话也十分理解,我至今还是非常感谢扬筱怀同志的勇气的。不幸的是不久前他遭遇车祸逝世,令我和许多人感到痛惜。
这次准备将文章在网上登出时,我把原先被删改的内容重新恢复了,而且把有的人名直接写出来了,因为我想,他们地下有知,是应该感到羞愧的。正像有人说的那样“有的共产党员,用最冠冕、最冷酷、最残忍的手段往死里整自己的同志……在党章里,在马克思的著作里,哪能找到解释。”
“几十年过去了,推人落井的人,迫人致死的人,挑三戳四的人,坐观斗虎的人,残害忠良的人,趋炎附势的人,落井下石的人,装腔作势、起哄围攻的人,卖友求荣、陷人以过的人,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的人,用同志的鲜血染红了顶子的人,全都福寿康宁的活到了“不知明镜里,何处惹秋霜”的年纪了,不知清夜扪心知否自愧,生者已矣,死者何堪?”
我十分同意这样的意见:“虽然要重现历史的真实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不放弃迫近真实的历史的每一丁点努力,正是由于我们一点又一点的努力,使我们叙述的历史越来越迫近真实的历史。”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觉醒了的人们的努力,我们毕竟在向着历史的真实一步步地迫近。
我想说的是,文章中的一些说法或是迫于现实的考虑,或是却是还被故意遮掩着确实难以弄清所至。请智者明鉴。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一些人名和事实,我还是回避了,不过所幸的是,有许多历史的真相已经在和正在不断被揭开,一些貌似岸然的圣像露出了本来人性就有的另一面。那些死了的,他们真的能安息吗?那些活着的,他们真的能安心吗?
我非常感谢许许多多一直在关心讨论并希望弄明白许多历史真相的人们,我们一起等待,我们一起努力,历史已经证明了,历史不是什么胜利者写的,而是人民写的。
“时刻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纯洁与清白,绝不卖身投靠眼前貌似强大的恶势力,哪怕它披着华丽的外衣,钱权不动,不为金钱权势所收买,也不怕金钱权势所造成的巨大威胁,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呀!
  其实,一个民族的脊梁莫过于此,一个时代的精神莫过如此,一个人真正的生命价值也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