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设计现代物流方案:商周玉器的加工技艺演变和工具的关系(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29:26

商周玉器的加工技艺演变和工具的关系(下)

(2011-04-05 17:19:28) 转载标签:

中国

古玉

战国

阴线

加工

痕迹

商周

分类: 古玉研究

在这里主要谈到是东周以及秦时代的纹饰特征及演变。阅《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可以读到科普级的古代中国冶炼技术史。在先秦时代,中国使用钢铁材料的具体形态,有块炼铁与铸铁脱碳钢的记载。铁器的使用促使中国在春秋到战国期间走向了封建社会。真是由于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制玉工具,尤其是磨制技术的改进,旋转的速度加快,并开始采用硬度更大的金刚沙粉。进步的工具和有效的磨砂,促进了制玉技术的突飞猛进。东周玉器多出土于墓葬,不但数量大,工艺也十分精湛。东周玉器承袭商殷、西周的传统,制玉技术向精巧、华丽的新工艺方向发展。经历春秋时期的过渡,至战国初期,制玉技术有长足的进步。战国玉器种类丰富多样,造型优美,纹饰绚丽繁褥,不仅镂雕及连锁技术精湛,而且制玉与金银细工结合,创造出许多精美绝伦的上乘佳作。最著称于世的是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数量多达三百余件,主要有玉璧、玉璜、玉佩、玉带勾等佩饰及小件动物形饰物,形制典雅,制作精巧,尤以四节和二十六节龙凤佩饰最为杰出,其设计之工巧周密,工艺技术之繁难程度,前所未有。战国玉器已逐渐摆脱商用玉器的图案艺术风格,向写实方向发展。曲阜鲁故城出土的玉马,各部位刻划细微,形象生动逼真。

东周玉器的碾琢痕迹在传承了西周宽窄双阴线的基础上,到春秋时代的玉器表面的打磨一改过去旧习,开始注重抛光,但其光泽晶莹程度与战国相比尚有距离。春秋前期的碾琢工艺基本以平面阴刻线、双刻阴线为主,而单阴线一般较宽刚劲粗犷。而双阴线确是已经开始显露婉转柔美的初端。在近外轮廓边缘的阴线也不随形加工,依然用直阴线表现,基本纹样元素为“S”“回”型纹。另一面却运用浅浮雕的表现,剔底起突,起突的坡面过渡自然,圆融光滑,折弯的角度变大,接转砣工数增多,使转弯自然圆融,不仅起突的部位如此,其上的装饰阴线同样圆融许多,装饰的纹样也随外轮廓的变化柔和弯转,底部装饰多以阴线斜纹。

以上相片为东周早期的玉器,从中不难看出西周制玉工艺的影子。

以上为春秋晚期的玉器,从中对其玉器的形制、工艺、器型上都有了许许多多的变化。它们在过渡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为丰富多彩战国玉器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埋没的贡献。

 

期间笔者不得不说一说秦式玉器,我们可以把玉器形制根据当时的风格分为秦、越、楚、白荻等几种不同的风格。这一点我在拜读了杨建芳先生的玉文化论丛后,深受启发。刘云辉先生在《陕西出土东周玉器》一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秦式玉器。秦自公元前770年始建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王灭六国,历时550年,他从西部边陲的一个小国,崛起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进而一统中国,建立了秦王朝大业。笔者认为这与他不断吸收他人文化营养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

由于大部分秦玉考古报告中对玉器上的工艺痕迹记述不详,笔者能够上手细看的实物也比较有限,所以对秦治玉工艺没发言权,只能谈大概印象。
1、钻孔基本上是两面钻,即使极薄的片饰亦是如此,这是自良诸文化以来的传统做法,目是保证器表孔缘的平整。有些玉器上的孔径非常小而有一定深度,如益门出土的M2:172条形 佩孔径只有0.2厘米,据说秦陵铠甲坑石甲片上的钻孔也很小,这一定需要硬度较高的金属 钻头来完成。
2、秦玉多片状器,所以秦玉工对平面的加工显然比较在行,一般加工平整,打磨光滑,很留下锯剖的痕迹。像凤翔南河屯的玉璧、秦公大墓的白玉戈,璋形佩等器都显示出高超的抛光工艺。
3、另外秦玉中以“磨”的方式加工的片状器多,而用多种方式琢制的圆雕器几乎不见,应作秦玉工艺落后的表现。即使在片状器中,秦玉的镂空器也远远少于关东。玉器的镂空传统工艺以线锯加解玉砂来加工,称作“搜”,要制成曾侯乙墓多节龙凤佩那样轮廓线优美流畅、边缘整齐锋利的镂空玉器,要掌握相当高超的“搜”的技术。而从秦公大墓等处有限的镂空玉器看,秦玉镂空技术是不发达的。

以上相片均为秦式玉器,它在整个周代玉器的形式上有着极为特殊的典型特征,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外来文化的影子。

战国玉器在线形发生了宽线加宽,宽线形地步呈凹圆形截面呈ㄩ形,细线更细。阴刻线加深,使人感到了浮雕的感觉。器物周身纹饰充实圆润,有肥的感觉。均匀密布的兽面纹、谷纹、云纹、蒲纹、螭纹、绞丝纹、乳钉卷云纹更是将美的内涵发挥的淋漓至尽。其抛光工艺也是达到了“玻璃光”的光泽,真正体现了“不锃不贼”的境界。作为高抬抛光工艺的代表,,它充分利用了玉的硬度及光泽之间的关系,充分显示了粲然升辉、光彩耀人的艺术内涵。而凤霞秦墓出土的璧厚度仅0.1-0.35厘米,纹饰碾琢的阴线和双阴线致密均匀,碾槽不足0.1厘米,有点肉眼难辨,可以认为体现了当时风格的典型。

以上为战国早期实物相片
以上为战国中期实物相以上为战国晚期玉器实物相片

至此笔者基本粗略地介绍了商周时代玉器碾琢痕迹的变化已经砣具发展的概况。这里的相片基本上为陕西省、河南省出土器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主张一件器物的加工痕迹只能就事论事地针对该件器物来分析,绝对不可以涵盖那个时代的全部器物加工痕迹,否则就是误导。笔者为什么只谈碾琢痕迹与工具的对应关系,因为它们是反映在同一件器物上的,在每一件器物上都应该找到对应工具的加工痕迹,不受某一件器物的限制。现在许多关于古玉的书籍都将几张微距痕迹相片来注解那个时代的全部,甚至是整个古玉的全部,本人不敢苟同。上面三集笔者摘录了大量的古玉研究学者的范文,在下一集笔者将在前辈的总结中结合自己的心得。试图浅析一下商周时期古玉碾琢痕迹与加工工具之间的对应,本人感到仅仅从快速慢速上研究古玉加工痕迹不科学。只有找到其工具的痕迹对应,才能比较切合实际地全面分析。希望我的一些想法和认识对大家有利。


玉润墨香编辑

11.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