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品牌文化建设方案:论雷公坳董振公的推断兼与振明宗亲商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51:20

     论董振公的推断兼与振明宗亲商榷

广西  贺州市   钟山县     董全吉 2011年12月20日 

我昨天偶然发一贴上博客,得到一宗亲提示,而后认真寻找,的确发现董振明的《唐宰相董晋考证漫记》有某些不够严谨之处,而被董氏误传的地方?也对江西泉溪董熹后裔提出的疑惑,豁然开朗,得以解答!

我查阅并分析资料:董晋到董合共17代,到状元董德元就是23代,而董晋到董槐共22代。

那么,据流坑支系德昭公二十九世孙邑廪生雷公坳董振公《泉溪董氏谱系订讹》提出四个观点:1,以清然九世孙大椿所生之德昭为我之始祖,亦未知其实有两德昭并有两德元也。述之子德昭生于唐,大椿之子德昭生于宋, 生于宋者以其服内之兄德元中南宋进士廷试状元知之,辛谱果有确见,则何不曰自南宋来而仍曰自后唐来,不已自相矛盾乎?2,槐公为宋末时人,如果但有南宋一德昭,而我之始祖即在,于是则相距更近,相知必悉,岂舍其近而图其远乎;3,且槐公家余积苟非大惧后来之茫无可考,而幸目前之信而有征,何至荡产不顾力任修明之责,4,不此之信,乃援乐安诸君所带之谱为凭,谓其与从前修于流坑,存于泉溪,。

其实,以清然九世孙大椿所生之德昭为我之始祖,那么,从董晋计算就是其代数是27世代?董槐又怎么能够知道比他代数多5代的呢?同样,董晋到董炎、董熹、董申(字:清然)是14世代,怎么能够知道后人的名字与前面的人的名字一样呢?董炎(字:德元)、董熹(字:德昭)、董申(字:清然)是同一代的人,那么后代的董德元又怎么报名与董炎的字一样呢?

      同样的道理:就像董振明的《唐宰相董晋考证漫记》,提出:董氏是唐末从山西省虞乡县或做官、或避乱迁居南方的中原世家大族,董晋、董申自然成了南方董氏追奉的先祖。董晋的的孙子董清然、六世孙董合等定居的扩源、流坑都是偏僻的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十分封闭,才得以长期稳定聚居并繁衍播迁。清嘉庆十二年(1805年)仲三公之裔孙太学生董春所撰的《扩源源流考序》,详尽记述了流坑源流与分派几十个县的历史。

   对于《唐宰相董晋考证漫记》提出的董晋的的孙子董清然、六世孙董合等定居的扩源、流坑。据了解董清然名:申,号:黄山居士。系董晋14世孙,董让裔孙,董连[承重]子。董合是清然曾孙。董合应是17世裔孙。仔细查阅,原来是董振民在考察一文,把董晋的大儿子全道所生的四子:清然、居中、从直、居敬中的清然,误认为董让之子董连字承重,连之子申,字清然。把董晋孙子董清然和董让孙子董申,混为一谈了。(附: 董晋父伯良(復初公)生子三:晋、申、三。长子晋,字混成,世居河中,生四子:全道、溪、全素、澥。全道、全素皆皇上赐名。全道为殿中监、秘书省著作郎,溪为秘书省秘书郎、商州刺史、河北营运粮使,全素为大理评事、太子舍人,澥为太常寺太祝。溪生四子:全正、居中、从直、居敬。次子申,字洛成,吏部侍郎,因官睦州清溪始居海口下市井头,生子三:全福、全秅、全祯。幼子三,从许旌阳真人,斩蛟有功,追封白马将军,至大宋,江边万里,崇祀庙享。

    一些宗谱记载董晋孙子清然;董让之子:连,字承重。重之子:申 ,字清然,娶乐氏,生万一、万二。可见,董晋的孙子清然?董让的孙子申,字为清然;董晋的弟弟,申 ,字洛成。董让的孙子亦名申,字清然。却不属一个人。

然而,却让我们知道,董晋的孙子董清然,与董让的孙子董清然也是有一样的称呼,一是名字,一是字。两德元两德昭也是这样的情形,但不是同一个人?也不是同一个年代的人?

其次,说董槐舍近求远,又怎么修于流坑,存于泉溪呢?修谱考证流坑也许是真,存于泉溪也不假。不能因为流坑存有就不是真实?

因此,以名或字有相同,考证年代不同,名字或字相同而否定的做法是不可信的。以距离远近而推断,出现同一名字或字的巧合也是偶然。以历史年代的推断,失去宗谱,却有孤本存在的事实也不可能否认。以到过的地方,并进行有关资料的搜集得出接近实际的宗谱,也不可能因为名字或字相同便予以更改?

由此推知:德昭公二十九世孙邑廪生雷公坳董 振公《泉溪董氏谱系订讹》提出四个观点,仅仅为一面之词,不可采信!

间接证明,董槐留下的金谱是真实的!

那我以此与先前董振公廪生以及当代的董振明的看法就有出入了。然我坚持的理念是,不断求实。愿与各宗亲共勉!

   


附注:后来的研究观点,改变了许多。其中。否定董晋的晋申三的三兄弟排列;对联谱造成的错误,对削去十世的认识等等。如见《泉溪董氏谱系订讹》的注解,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468104515.aspx


  附文如下:

泉溪董氏谱系订讹

       为人子孙数典而忘祖者悖也,淆其祖者均之悖也。吾泉溪董氏族谱始于宋相国槐,槐公废产捐修,世传所谓金字谱也。历元及明,其间不免灾于兵燹,传至我朝乾隆庚申,拾遗补缺犹幸也。世系源流得照槐公原本,考槐公谱序,其载泉溪始祖上溯唐相晋公,历十传而有翚,翚子曰让、曰谦。让以黄巢之乱由江南徙临川扩源,生子连,连生申,申字清然。谦为监察御史,按巡江淮,因梁移唐祚,弃官隐居乐安流坑,生三子,幼子述,述生子长曰炎,字德元;幼曰熹,字德昭。熹公贤良博学,天成时擢为武宁令,长子珪,爱泉溪山水,或曰闻家遭兵火,路断去来,遂留居焉。故泉溪谱以珪公为始迁祖,而起世于德昭公,德昭公与清然公为堂兄弟也,明万历发春写本亦然。迨乾隆辛丑,嘉庆辛未两次修辑,视旧谱有异同焉,上增十世,以清然为第一世,即以清然九世孙大椿所生之德昭为我之始祖,亦未知其实有两德昭并有两德元也。述之子德昭生于唐,大椿之子德昭生于宋。生于宋者以其服内之兄德元中南宋进士廷试状元知之,辛谱果有确见,则何不曰自南宋来而仍曰自后唐来,不已自相矛盾乎?其曰乐安谱无谦居流坑而云,合者在在皆是,遂以合公为足据而没乎?谦公岂知合公之迁,由过堪舆曾公舆之卜宅曰:“乐安流坑乃尔族谦公遗址此胜地也。”从之,然则徙流坑者有谦公乎?无谦公乎?彼只载其始迁之由合公而不及谦公,各祖其祖故也。

     泉溪之董与今流坑之董固不得认作一派也。夫事之非吾所及见者,不如从其溯槐公之谱修之最先,其可据一也;槐公之于后唐两朝接迹,非同荒远难稽,其可据二也;槐公为宋末时人,如果但有南宋一德昭,而我之始祖即在,于是则相距更近,相知必悉,岂舍其近而图其远乎?其可三也;且槐公家余积苟非大惧后来之茫无可考,而幸目前之信而有征,何至荡产不顾力任修明之责,若此其可据四也。

     不此之信,乃援乐安诸君所带之谱为凭,谓其与从前修于流坑,存于泉溪,及所得诸尚漳、港蔡者对核无殊,夫此泉溪之所留,尚漳之所援,谓是断简耳,蠹余耳,安知其自清然公起世数行,即为流坑与我公共之世系乎?遽而然之,误矣。至云熹公之宰武宁无所考据,则又不然,夫世固有以官爵为荣而冒加其祖宗者,然饰以为宰足矣。又记其宰武宁之后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虽有好事者亦不为也。窃谓郡县志不无漏笔,而细阅流坑题名录名位表,又皆宋时盛世,而未尝一及唐人,然则为宰之说,未可遽斥,而吾祖之为唐人,盖于此可见矣,非则俱非,是则尽是,必能辨之者,何事支离其说而与创始者相刺谬乎?

     今岁我辈责任在修,亦惟竞竞焉,固陋是怯,其敢蹈僭言之咎,然世系颠倒,祖宗混淆,沿而袭之,将无以信,今而传后。独惜五月开局,新谱序记俱付梓,秋中始得吾甫田庄树本。忽焉查出作辨讹数百余言,相与校阅,始知辛谱所云德昭者乃吾祖德昭之十世族孙也。

     虽然树本之为,功于祖宗,与吾族者大矣。否则,泉溪之董有祖而无祖,唐代之熹有嗣而无嗣,岂不痛哉!爰是同堂商订,将清然公以下十世削去,仍照原谱从谦公之孙述公之子起世,庶不至因仍谬误贻憾无穷也。书此收俟后之明达参考焉。

                                              德昭公二十九世孙邑廪生雷公坳 振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