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墙改办资金补贴:探索新课改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47:00

探索新课改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发表时间:2011-7-7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13期供稿   作者:王茜 [导读] 历史教学突出存在问题:一是对如何正确落实三维目标感到茫然,二是没有合理使用课件。

王茜
    摘要: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突出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如何正确落实三维目标感到茫然,二是没有合理使用课件。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仍需要重视知识;过程与方法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手段,更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使用课件要和教师引导相结合,和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以利于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历史教学;三维目标;课件
    作者简介:王茜,任教于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  
  随着课改的深入,中学历史教育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在改革中发生了不少变化,使许多教师感到茫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误区,下面就这方面作一初步探索。
  一、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如何正确落实三维目标
  教育理论中的三维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感情体验;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一种对周围事物、事件的态度的形成;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对周围经济利益、金钱的看法。在新课改下,三维目标有重大变化,只有正确落实三维目标,才能更好落实课改精神 。“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存在于“过程和方法”之中,“过程和方法”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它的对象、要素、结果,都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构成的,无法离开“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独立存在。因此,三维目标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始终是教学的核心
  首先,历史学科本身是一个知识性极强的学科,注重课堂的知识性,让历史知识成为课堂的主要内容应是历史教学的基础。面对新课改,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把课堂搞活,让学生“动起来”就是新课改要求的课堂形式,实际上没有历史知识的历史课,不但不符合《新课标》要求,更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课堂。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要做到大胆取舍,学生能看懂、能理解的就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授课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再发展的史实,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课程的本质是知识,而知识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总之,轻视、削弱知识,学生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让我们切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过程与方法既是手段又是目标
  过程与方法,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既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又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
  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常常编演历史剧,认为学生参与了活动,通过活动掌握了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目的就达到了。这里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虽然使用了各种教学方法,学生也参与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学到了知识(如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但并没有学到“过程与方法”,因为教师根本没有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而仅仅是把它作为手段让学生掌握知识。
  什么是过程与方法?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造,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控。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获得坚实的基础。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依据,选择课堂教学的方式;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设计以保证覆盖面和参与度;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亲历探究过程、启迪探究思维、体现探究价值;重视语言交流、操作交流;重视思维互动、实践互动、情感互动。让“过程与方法”不仅是手段,即通过各种方法学到了知识,而且学生在体验学习过程和运用学习方法的同时,可以掌握“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学会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比较历史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评论历史观点的过程与方法;论证的过程与方法;辩论的过程与方法;学习与他人,尤其是同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与方法。
  3.教师正确引导,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
  新课改推行到现在,教师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实于课堂的水平参差不齐,出现不少误区:一是没有正确处理三维目标关系,过于偏重“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意识;为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忽视历史知识与能力,实际上学生知识与能力越强,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也越科学;把三维目标不作为整体落实,人为割裂。

二是教师教学过于考虑学生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式化,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走上歧途。兴趣是为了更好达到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不是历史学习的目标。如就具体活动方式上,教师如果不加指导让学生自编历史剧,学生虽然兴趣很足,但是受知识的局限大多数编写的内容不依据史实,用戏说的方式表现,背离了历史学习的方向,不利于学生求真求实、科学精神的养成。三是教师代替学生总结价值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体现,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学生价值倾向很容易受他人影响发生变动,学生理性思考和求真精神得不到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一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明确设立“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二要重视情境创设,同时要让这种情境为有效教学服务。当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时,就会产生丰富强烈的情感,点燃情感的火花,达到教学目标。三要重视榜样的力量。让他们在学习和尝试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要合理使用历史课件
  电脑多媒体教学逐渐进入高中历史教学领域,体现了新课程基本理念,但只有合理设计和使用课件,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设计课件要抓住知识主线,突出重点
  历史课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而设计的,应抓住知识主线,而不是简单的罗列。所以,在多媒体教学中课件以什么时机、什么方式出现,需要精心设计,切不可喧宾夺主。要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形式真正为内容服务,突出重点,不偏离教学目标。
  2.使用课件不能淡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仅仅停留于作表面文章。同样的,多媒体历史资料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计也是不同的,高中学生和初中学生相比较,材料更应注重理性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学生只是被一些精美绝伦课件的表面现象吸引了眼球,不时发出感叹的“呀”声,但并没有促成感性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课堂上还应合理使用课件。
  3.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多媒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确能替代教师的一部分工作,而那种认为机器完全能代替教师的观点是错误的。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资源只起“辅助作用”,更要加强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历史教学,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探讨。但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们不懈努力、追求,总有一天会达到预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新课改100问(教学篇):课堂教学怎样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EB/OL]. http://blog.163.com/chen4852732@126/blog/static/101052625201092711185399/
[2]杨卫华.中学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探[J].考试周刊,2010(2).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
邮政编码: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