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破解版安装包百度云:提高国际竞争力 运筹中国战略技术与产业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7:23:35
新华网 (2002-10-29 05:10:29)

所谓国家战略技术及其产业发展,通常是指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技术和产业发展。在战略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政策与实践上,中国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20世纪后期开始,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加深,相互竞争加剧,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新的经济格局推动了新一轮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以及技术与产业的国际竞争。由于技术体系日益国际化,各国政府、尤其发达国家失去许多通过技术投资或限制技术传播来施加控制、保持技术和经济优势的能力。
因此,为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发达国家对战略技术的政策由“防守”(通过限制技术扩散保持优势)转向“进攻”(通过政府扶持的系统创新拉大技术差距),各国先后开始选择对某些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的技术和产业加强干预,并已初步显现出效果。
对中国而言,经济发展的艰难性在于,既要使国民经济体系全面的工业化,又要保证在一些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位置,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如何切合实际地确定自己的战略技术,通过市场行为满足国家意志,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即成为中国政府21世纪所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
战略技术成为当代国际竞争焦点
国家技术干预新态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技术为中心的新的技术革命浪潮有力地冲击着全球,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创造力的发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各方面深刻的变革。
当代经济学表明,知识和技能是各种竞争中获得优势的惟一胜利源泉。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在那些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新发明新技术发展最快的产业领先,国家整体劳动生产率成长和提高的速度就会高于其他国家,这样的国家就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产业和企业竞争力往往需要从国家层面上进行筹划,进入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集中表现为前瞻性的战略技术领域的竞争。各国政府都在制定新的国家科技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科技政策,以强化国家在重大科技领域的积极作用,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力争占据战略性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发展中国家也力图抓住这个机遇,国家意志和国家行为突出地表现出来。
20世纪后期,美国不同部门先后发布的几个关键技术报告,对战略技术的发展进行干预。1990年,美国国防部提出一份国防关键技术报告,选出了22项对于保证美国武器系统长期处于优先地位最为关键的技术。1991年,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的美国《国家关键技术选择》是美国新型产业技术政策诞生的标志。此后,美国国家关键技术研究每两年滚动修订一次,并对上一次选择的关键技术发展动态加以评价。这些技术政策报告成为美国政府和产业界共同努力发展技术、提高美国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策略手段之一。
美国《国家关键技术选择》出台,带动世界各国政府对本国战略性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许多国家相继开展对本国优先发展技术和产业领域的选择,以保持本国技术优势,提高本国产业竞争力。
欧盟为提高各成员国的竞争力,针对欧洲国家偏重科学、对应用性技术以及技术的产业化不够重视的特质,组织和推动内部成员各国的技术和产业发展选择,发挥联盟的力量,给予补贴和政策优惠,扶植各国战略性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同时联合各成员国共同争夺国际市场。
日本在战后偏重选择发展具有产业应用前景的技术,逐渐形成产官学三位一体的密切合作体制,在若干重要的技术和产业领域迅速赶上了西方先进国家。20世纪90年代美国产业技术政策调整给予日本新的刺激。日本政府认为,日本的科技缺乏后续能量,由此于1995年提出靠“科技创新立国”,加强了政府对开拓性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扶持。
韩国制订“高度先进国家计划(G7计划)”,旨在通过增强科技能力提高韩国的工业竞争力。印度政府在一项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印度要争取在30年内达到经济成熟,通过开发软件,发展相应产业作为突破。我国台湾地区提出大力扶持新兴重要策略性产业,组织产学官等方面的协调,从技术的产业化以及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推动台湾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成长。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将哪些技术和产业确立为本国的战略性技术和产业形成一些共识。从选择标准看,在技术上,要求对本国经济和社会利益有最大贡献的通用技术,以及应用领域广泛、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基础性技术;对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有最大意义的核心技术;以及关联性强、对各国产业总体技术水平提高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技术。
在产业层面,核心是选择对本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极为关键,但仅依靠产业自身力量难以得到最大发展的产业,强调将国家利益和国家意志注入到这些产业的发展中。具体来说,这些产业应该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能够使本国产业发展成具有战略竞争力的产业,它能够在实施本国战略发展目标时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本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二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能带动和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利益;三是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的产业。
一国(地区)政府能否成功地选择和扶持战略性技术和产业,直接影响到本国(地区)能否保持或者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这实际上包括两类问题:其一,如何通过技术预测等方式对战略性技术和产业进行有效选择;其二,如何对选择出的具体技术和产业实施有效的支持机制。
战略技术干预的新模式
经过近20年的时间,发达国家对战略技术和产业的干预模式日益成熟,选择出的战略性技术和产业具有较大共性。这些国家技术发展预测与市场发展预测日益结合,技术选择与其产业发展日益结合,而且重视对竞争对手的预测。
——战略技术选择与产业发展逐步结合而且越来越紧密,成为当代世界战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向。美国的关键技术报告称,技术本身并不能保证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只有在美国学会将其更有效地应用于研制新型、高质量、成本有竞争能力的产品时才能如此。尽管美国持续保持着强大的科学基础,但它还必须更加侧重对其知识基础的富于想像力的开发利用。
从美国的关键技术选择可以看出,美国的关键技术重在技术的近期实际应用和推动多个技术领域的发展,强调技术必须在一定时期内依靠本国的技术能力或产业基础实现商品化、产业化,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这些技术的选择着眼于技术与经济的结合点上,强调研究、开发、应用的一体化。欧盟、日、英等国近年来的技术预测研究也逐渐强调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
——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战略技术和产业的选择,并将其作为决策的科学基础。例如,美国从第二次国家关键技术选择开始,成立了包括政府各部的部长协调组,从制度上保证了政府各部对技术选择计划的高度重视和参与。而且,它在开始新一轮关键技术选择时,要对前一次选择出的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评估,提高了技术和产业选择的实效。在英国,技术预测计划与政府决策高度相关,政府各部门密切关注项目的进展,积极参与涉及本部门业务的项目行动,并依据技术预测结果及时制订、调整计划和政策,协调与欧盟和其他国家的重大科技和产业合作计划等。
为了尽可能保证选择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世界各国逐渐总结出一些选择经验。其中主要有:在研究过程中,一是要保证参加选择的专家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不但要有技术专家的参与,还要有其他学科的专家参与,尤其要有产经类的专家参与,并在数量上使各种人员保持平衡,防止片面性;二是尽可能使收集的信息全面、准确和可靠;三是要对所选择的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的实施进行长期跟踪研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规律进行调整。
——战略技术和产业选择的结果更多地影响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为加速技术预测计划推荐的重点领域优先项目的实施,各国政府采取多种方式调动资源,通过新增加的政府研究开发计划给予支持,甚至除国家新增科技计划外,原有的政府科技预算也受到技术预测结果的影响,从而调整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1996年,欧盟围绕实施技术预测计划提出了一项新的“技术预测挑战竞争”计划,旨在资助预测计划领域内的科技界与工业界对研究与开发的合作。成员国政府以招标方式挑选出24个项目,在三年内政府出资3000万英镑,企业为此投资了6200万英镑。为了配合技术预测计划的实施,继“技术预测挑战竞争”计划之后,欧盟推出了由13个政府部门参与的“联系计划”(LINK)。它在预测计划的优先领域里新增加了10项科技界与企业合作研究项目,在其后3年~5年里的总投资达1.48亿英镑。
——通过运用技术预测或关键技术选择,逐渐塑造了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科学预测的品质,在全社会构建着前瞻性文化。关键技术选择或技术预测是一个可以兼顾各方面利益的有效手段,可以使各方面的利益同时增长。由于这些优点,技术选择计划完全有可能把整个国家的各种行为主体全部动员起来,协调它们的行动,增强社会凝聚力,朝着国家未来美好前景的整体目标推进。
探索中国战略技术干预模式
影响中国战略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深层原因
影响中国战略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国多年来并没有真正确立战略技术及产业的国家战略地位,没有形成协调一致、有效实施的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这是影响中国战略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突出表现在:
战略技术及产业发展存在国家意志弱化的倾向。由于战略领域往往是一些需要国家关注的基础性、长期性、前瞻性战略领域,市场机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需要形成国家意志,需要政府进行积极干预。但正是在这些领域,长期以来缺乏明确的国家目标,缺乏长期规划和积极的战略安排,使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如中国集成电路起步很早,但80年代起就在引进与创新上摇摆,并陷入“逐代引进”的循环之中。大型飞机历来被列入国防科技领域,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确立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产业地位,发展思路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状态。自1980年Y10诞生后,20多年来就基本上放弃了对大型飞机技术的持续投入,90年代发展思路转向引进和合资,“十五”期间干脆放弃了大型飞机的研究与发展。
没有把战略产业发展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回溯中国战略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历程,有一个重要现象值得深思:在重大战略技术中,凡是国际上能够买来的最终都没有发展起来,大型飞机、轿车、集成电路非常典型,多年引进最终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而受到国际封锁的领域却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航天卫星等就是在国际封锁下依靠自主创新发展起来的。关键问题在于,也许我们能够买来产品,甚至买来生产线,但却无法买来自我发展的能力。多年来,在战略领域的技术引进上,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战略技术长期依靠国外的状态存在巨大隐患。例如,中国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但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造成缺“芯”状态,不仅使发展潜力受到限制,而且国家信息安全也受到威胁。在大型飞机发展上,由于我们完全放弃了自主研究开发,只是将已有的研制和生产能力用于承接国外企业的部件转包生产,无法形成自主发展的能力,使得我国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下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每当我国在一些战略技术及产业发展上可能出现重大突破的时候,却往往总是轻易地被一些所谓的国际合作项目所干扰。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实质上存在着国家根本利益的较量。
缺乏国家的持续支持和有效投资。在一些战略技术及产业发展上,我国始终未能形成稳定的发展战略和思路,缺乏持续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例如,集成电路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和投资巨大的产业,尤其发展深亚微米技术的集成电路,需要更高技术、更高精密度的先进加工设备,投资量愈来愈大。据统计,我国从1980年~1999年,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共257亿元(其中包括外资投入126亿元)。国家历年来在集成电路上技术创新投资不超过10亿元,其中“九五”期间只有约2亿元。另据一些专家初步估计,数控机床行业只需投资几十亿元,就可以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但国家却一直未能安排。“十五”期间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技术投入的需求非常大,但按目前资金投入强度,预期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缺乏有效、协调的战略安排和运作框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原有战略技术的决策和组织实施体系中断,而新体系尚待形成。因此,在战略目标确定之后,有关技术创新力量动员、战略产业布局、配套技术及产业的发展以及政府与企业间的协调等方面,缺乏系统有效的安排,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大型飞机、数控机床等领域的发展,都受制于过度分散的利益格局,甚至在具体的技术路径选择问题上争论不休,使得一些重大战略问题长期议而不决,或者在决策后也出现较大的反复和摇摆,延误了大的发展时机。
认识上的偏颇对决策影响很深。在战略技术及产业发展上的国家意志弱化现象,与认识上的偏颇有关。近20年来,中国还要不要有自己的战略产业和战略技术以及如何发展战略产业和战略技术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诸多争议。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全球化冲击下,许多人存在着对国际分工和技术差距的固化认识甚至迷信,对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估计不足,形成了中国无法自主创新、只能靠引进生产线发展的思想。在这种思路支配下,许多部门和地方把战略领域技术进步的希望寄托在引进上,几十年立足于买进,没有积极安排自主创新。可以说,这种情况对目前战略技术决策仍在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一些专家指出,中国在困难时期就积极发展战略技术,并取得巨大成就;现在发展了几十年,经济和科技实力大大提高,反而许多事情不敢干了。这种思路不仅在逻辑上和实践上都讲不通,而且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
谨慎的选择性干预政策
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因此,在选择中国的战略技术干预模式中,应避免两个陷阱:一是重回计划经济的“全面赶超”模式;二是避免简单的自由主义市场思想。真正有价值的是:通过市场,实现国家意志。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战略产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通过市场实现国家意志。绝对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完全由国家或少数战略行为者来安排;也不同于一般竞争性产业,完全由市场来进行调节。
对此,首先应在体制上根本改变政府出资、科研机构组织研发、国有企业使用的技术创新方式,建立促使技术进步各受益主体积极参与的政府与企业联合开发体制,使体现国家意志的政府投入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
应用市场竞争原则,选择高效率的技术创新主体作为支持对象。 国家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必须由有效率的行为主体承担,由懂得市场规律、具有市场化运作经验的企业来实施。只有那些具有良好运行机制的优秀企业,拥有懂得市场经济规律的技术创新人员和管理人员,才能保证国家关键技术创新的市场实现。通过优秀企业资金配套,并带动社会资本投资,从总体上扩大对国家关键性战略技术创新的投入。
由于战略性技术很有可能成为通用技术,因此,它具备技术基础设施的基本条件,可能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并赋予国民经济以动态改进的性能。战略性技术应该成为政府技术政策的重点。
在战略性技术领域,由于技术应用的机会较多,厂商会日益热衷于运用这些技术,而在战略性技术的基础研究方面,却出现相对薄弱的局面,这会使发展中国家无法充分利用这些技术的潜力。这和其他的公共品问题没有本质上的差异,面对战略性技术供应不足,政策介入是必要的,由于互补性技术的大量存在,其他部门可以广泛地从中受益。
相对于以往的战略性技术的政策体系,在市场条件下,应该采取一种可称之为谨慎的选择性干预政策。政府应当把战略性技术作为政府技术政策组成部分,有所选择和有所侧重。由于政府干预也可能失败,因此,干预一定要谨慎地实施,特别要有简单明确的标准和慎重评估。此外,谨慎的选择性干预方案还强调,政策干预要增进市场的运转,而不能为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制造障碍。在中国,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因素:
重视技术体系的非均质性和技术体系的复杂性。对于技术政策来说,必须首先面对技术非均质性和技术复杂性,技术的非均质性和技术体系的复杂性往往使一项技术的经济社会后果难以确定,同时,也使企图选择战略技术者面临能力不足的压力。
部门利益与国家目标的平衡。由于技术体系错综复杂,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都可以找到本部门技术应该优先发展,并获得政策倾斜的理由。这意味着政府确立并成功实施战略性技术的选择方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成功抵制各种寻租压力,平衡部门利益,从中作出谨慎、合理的选择,以保持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政府干预政策要顺应市场和增强市场。政府干预的目标是促进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而不是替代市场。所以,干预政策要顺应市场和增强市场。对于战略性技术来说,人们可能因为战略性技术具有公共品的某些性质而进行彻底的干预,使政府过多地深入到成果转化的环节,甚至影响市场的正常作用,这是应该避免的。
继续完善政府的战略产业扶持政策
有效地扶持战略产业的发展将要求中国政府在行为模式上有较大的转变,国家在战略角度上的调控和服务能力要增强,建议政府在“十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对战略产业和战略技术实施下列扶持政策。
一是政府要采取措施克服战略产业固有的“市场屏障”和“学习效应”,解决后进入企业在质量、成本、品牌和营销渠道方面的问题。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所蕴藏的商业机会必然为众多的跨国公司所觊觎。在继续吸引、鼓励跨国公司以独资、合资形式投资中国战略产业的同时,注意运用多元化的投资策略,防止国内市场为个别国家甚至个别厂商所垄断,争取通过跨国公司之间在国内市场的直接竞争促使其采用领先技术,从而缩短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今后,在与外商组建合资企业时,不仅要注意中方的股权比例,而且要注意合资企业是否拥有自己的营销渠道和品牌。因为,即使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加工能力,甚至控股权,但没有自己的营销渠道和品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仍将为外方所把持。政府应该采取措施鼓励企业逐渐形成自己的营销渠道和品牌,防止产品销售渠道、客户资料和品牌长期为包销产品的外方所控制。
二是强调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国家要把技术开发、职工教育与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的重点。政府要担负起指导民用技术开发的责任,把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有机地融合起来。要注重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加快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型高技术企业,组建若干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和竞争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主导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基础,大中小高技术企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格局,形成现代生产组织体系。
三是建立较长时期的、可以预见的政府采购政策,支持战略产业的启动和成长。通过推动相关立法以及颁布政府采购的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依靠政府采购特别是军事需求启动和维持军民两用项目的进行,为国内战略产业的成长提供启动和成长所需要的市场空间。把军民两用技术作为政府技术扶持政策的重点,并在资金投入、人员配置以及配套政策等方面相应作出重大调整。政府采购是引导投资规模和方向的重要政策工具,它可以有效地降低创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风险。采购决策通过价格、数量、标准和交货期等都对企业的预期收益有积极影响。政府采购实施的对象主要是处于产品或产业生命周期早期阶段的创新以及政府是新产品的最终使用者的创新项目。政府采购的策略包括预付订购金、以略高于成本和进口货的价格购买等。
四是由政府组织高层次专家预测世界技术发展的大趋势,选择与经济发展长期目标相适应的关键技术予以优先发展。尽快出台战略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把战略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战略与政策扶持的轨道,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避免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不仅在体制上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保证,而且有利于促进经济、技术、社会的协调发展。
五是打破行业界限,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联合研究、委托开发、成果转化、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和科技实体等,促进科技要素向企业的转移,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联合机制。
六是加大对技术基础结构和企业研究与发展的扶持力度。由于研究开发本身是重要的创新源,并且具有溢出效应,因此各国政府都对研究开发,尤其是基础研究给予财政支持。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在美国,对技术工作的经费赞助大致均等地来自私人企业和公众部门,国防技术经费在公众基金中占将近2/3。理解了以上两方面之间的关系就为设计良好的和可行的政府技术政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在增强美国商业的竞争力和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新战略中,这样的政策将占据中心的位置”。政府对于技术创新的财政扶持主要是针对企业和有关部门的研究开发活动,财政政策分为研究开发的补贴与税收优惠两大类。补贴主要支持特定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税收优惠则主要是为从事技术活动的企业提供非歧视性的税收减免优惠,因而是一项普惠性的政府资助形式。“十五”期间,应该加大对战略产业和战略技术的投入,保持重要领域中的持续创新能力,确保未来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需要。
七是建立吸引和激励人才的机制。政府应该在创业环境、企业制度、融资条件和收入水平等方面采取“一揽子”措施,吸引国外留学人员和华裔技术人员回国工作。同时,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制定吸引国内外科技专家、企业家参与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企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开放、流动、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协调有关政策,鼓励技术人员以技术参股来促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在分配制度上保证技术拥有者、企业经营者和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取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报酬。
八是动用政府资源推动战略产业的发展。例如,由政府出资加强对美国、欧洲、日本和东亚的科技和产业发展信息的收集,大量翻译与传播非汉语的科技资料;充分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来传播中央政府和有关机构拥有的经济、技术和环境信息;编制技术“行车图”,与国外竞争对手对比,定量评估中国技术部门的素质和表现,引导产业界的技术发展目标和走向;加大中央政府对大学和科研机构建造大型、昂贵实验设施的资助力度,有偿提供企业使用政府资助或建立的实验室。
中国战略技术与产业发展
战略技术对中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国际经验可以发现,战略技术及产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将产生一系列积极作用,国家经济实力与产业竞争力可以得到极大提高,并因此在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赢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发展战略技术,争夺战略领域的优势地位,重要意图是要力争跟踪或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其中的重要原因是,通过技术领先可以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创造出新产业,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与自然资源产业的比较优势有所不同,未来技术产业必须是创造出来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专家指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要看它作了什么样的投资,新技术往往会成为建立国际性重要新产业的基础。
通过发展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提升产业素质,从而提升比较优势。追求高技术与高附加产业就可以获得新的比较优势。经验表明,一国可以存在不同的比较利益结构,每一种比较利益结构可能存在不同的比较利益率,寻求高收益的比较优势,对一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因此,通过发展战略技术,可以提升国家的比较利益结构。价值1美元的鞋和价值1美元的计算机对贸易平衡的影响相同,但是,这两者对就业、工资、劳动技术、生产率和研究——对所有重要的决定我们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要素,其影响绝不相同。
进入收益递增经济。收益递增是知识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它表明了在知识要素的作用下,一个经济过程(或经济体)可以摆脱传统的边际收益递减的陷阱,进入持续的增长过程和持续的高收益过程。后起国家努力发展战略技术及战略产业,才有机会努力跳出传统的工业经济框架,进入收益递增经济。否则,后起国家只能在陈旧的国际分工格局下,在原有的规模收益不变或收益递减的世界中,缓慢移动。
增进国家竞争力。美、日、欧三大超强经济体从国家安全和国内经济实力考虑,都特别重视以高技术及产业为代表的战略产业。如日本集中巨大精力要在半导体工业中达到领先地位,首先并不是为了用半导体本身来牟取巨额利润,而是通过在半导体工业中占有优势来夺取世界信息技术工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上的根本优势。
保持技术威慑力与技术安全。技术威慑和技术安全对中国具有特殊意义。由发展战略技术,跟踪先进技术带来的技术威慑力和提高国家的技术安全性的作用非常明显。通过掌握战略技术或产业技术制高点,来改变中国在国际贸易(特别是国际技术贸易)中的谈判地位,往往具有直接作用。此外,中国基本上是被主要发达国家认定为技术封闭的对象,保证国家安全的技术支持体系,必须建立在自有技术的基础上。通俗地说,事关国家安全的技术是买不来的。
体现大国国家利益。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相对多样化的、完整的产业体系,有满足自己庞大国内需求的能力。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独立性和完全性,从而维护国家主权和长远利益,是制定发展战略必须考虑的。因此,一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一些对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及保证国家安全的战略技术和产业,就应该作为国家战略目标来安排。
强化国家作用。许多学者指出,全球化进程并不预示着民族国家的终结。实际上,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关键方面显然已经变得更加主动。各国政府要找到合理的战略来参与全球化世界,就必须对国家的形式和功能进行调整,全球
本文依据“中国战略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撰写化的社会政治影响是通过国内制度结构、国家战略以及国家在全球秩序中的定位发挥作用的。战略技术及产业领域往往是国家作用的着力点。对此我们必须有更清醒的认识。
动态平衡下的比较优势
中国在考虑自己的战略技术方面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争议的焦点之一是,中国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与技术策略的过程中,如何在现实比较优势与战略技术发展中进行平衡。
按照比较优势的一般理论,一国在国际经济比较中,应该努力发展那些在自己的产业体系中相对具有优势的产业,并参与国际交换,这将有利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根据这种理解,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的现状是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这就决定了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大量的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中技术层次较低的部分。因此,在经济发展战略中,中国现在还必须依靠资源比较优势,也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竞争。
但另一些学者对仅仅依靠现有比较优势形成的国际分工来确定中国产业在未来国际产业界中的地位和竞争基础,却非常担忧。许多人主张国家应该在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的发展上有所作为,应该有前瞻性的战略安排。
比较优势原理对经济发展具有一般的和基础性的意义,但不能用静止眼光和简单化的方式处理国家的产业技术战略。如何建立动态的比较优势,并不断实现比较优势结构的提升和结构转换,培育高技术产业领域内的比较优势,实现比较优势从低技术产业向高技术产业的转换,这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尤为重要。
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一是当代经济发展过程是要素流动条件下的比较优势的形成与高级化过程。在现代经济中,要素结构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因而比较优势结构是不固定的。二是,当代后起国家经济发展的任务已不再是简单的工业化赶超,而是构造新的经济体系。进入新世纪,中国应该有新赶超模式,不再简单重复工业化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更不是重复发展中国家在上世纪中期的做法,而是要寻求建立技术创新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
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指出,由于国际贸易正从价格竞争转向知识竞争,比较成本的低廉不再是国际贸易的决定力量。一国通过主动的战略选择,形成新技术、新知识的活动,也是创造新的产业发展的初始条件,形成任意比较优势的过程。
战略技术是“十五”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工业化的不同时期也曾有不同的战略性技术。进入21世纪,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选择以及战略技术创新体系。这对于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战略技术及产业发展涉及21世纪中国在全球中的定位。“十五”期间,中国经济结构将进行重大调整,这种调整不应是一般意义上的适应性调整,而是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不是局部的调整,而是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在内的,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调整。
选择国家战略技术,对“十五”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在中国工业化尚处于中前期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多数产业仍属“幼稚”的情况下,就必须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的挑战;在中国传统产业尚未获得长足发展、国内市场尚有一定需求空间的情况下,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中国企业技术经济实力还比较弱小的情况下,就必须参与国际竞争,与跨国公司进行较量;在中国产业总体盈利能力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国家财力和社会投资力量并不雄厚的情况下,就必须完成双重任务:既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又必须紧紧盯住国际产业技术创新的前沿领域,力争形成突破,为形成未来产业竞争优势奠定基础。因此,积极选择和培育国家战略技术,并努力实现产业化,是事关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问题。
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将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如何选择产业技术的突破口,并实现产业技术的全方面创新,改变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模式,达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目的,这是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目前的情况是,在众多产业领域中,中国产业与国际产业的先进水平差距仍在进一步拉大,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特殊的战略目标和措施,很难跟上国际产业技术进步的步伐,更谈不上跨越式发展。
中国在战略技术及产业发展上,应该坚持两分法,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应该看到自己的优势。虽然中国产业整体上仍处于落后状态,但多年的发展已使中国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已有很大不同,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和财政实力都大大提高,在许多产业具有跨越式发展可能性,具有选择重点发展战略性领域的基础和能力,对这一点应有充分的认识。另外,也应该注意到,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多样的,选择空间也非常大,为后起国家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每个领域的内容都非常宽,可以获得创新的机会特别多。如果有合理的战略设计和有效措施,我们完全可以在某些领域或产业环节上形成特殊竞争能力。
综合各方面因素,我国“十五”期间应当首先将集成电路、系统软件、大型飞机、数控机床等领域作为国家战略技术,进行重点布置,力求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实质性突破。此外,今后一段时间以下重要技术及产业领域将受到更大关注: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的交叉、融合,催生出来的新兴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农业、医药、环境、资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纳米技术可能催生的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产业;现代中药制造等产业。(瞭望周刊记者)
( 稿件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
',1)">
【打印本稿】 【发表评论】
推荐给朋友:
----

相关新闻


威胁和遏制转为先发制人 美国安全战略重大调整(09-23 17:09)
国际观察:“9?11”事件推动美国调整安全战略(09-08 20:36)
认识把握当今形势:我国需要更高层次的国际战略(08-07 14:32)
资产重组向战略并购升级引人注目 (08-03 13:20)
军事战略(07-24 12:25)
战略配售概念股的配售特征有玄机(07-18 08:32)
单边主义自行其事 美“先发制人”战略令人关注(06-23 12:58)
怎样认识和把握当今的国际战略形势(二)(05-28 14:20)
新华网新闻检索


组合检索帮助


提高国际竞争力 运筹中国战略技术与产业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完善
现代化全面发展重要标志:创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未过擅自开工有了罚款规定
受权发布:李鹏访问四国情况的书面报告
江泽民主席离开墨西哥
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保险法修改 “保险代理”欺骗投保人将受严惩

以色列人酷爱户外活动
俄罗斯成功解决人质危机
确保APEC的安全
为巴厘遇难者默哀致意
美国系列枪击案新动向
去菲律宾海滩度假 爆炸声中亲历"安全周末"
哥伦比亚发生爆炸事件
施罗德连任德国总理


版权所有:新华网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