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a5市场价:励志格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20:08

励志格言

惜时如金

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

 

【出处】高明《琵琶记·牛相教女》。

 

【浅释】时光就像飞箭一样流逝,催赶着人们衰老;太阳和月亮有如穿梭,来去不止,催促着年轻人。意思是说时光易逝,少不重来。劝诫少年必须珍惜时光,争取有所作为;否则,一事无成,后悔莫及。日月如梭:太阳和月亮像织布机上的梭子一样穿来穿去,形容时间流逝之快。趱(zǎn):赶。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出处】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浅释】年轻的时候辛苦工作是应该的,因为这关系到自己一辈子的前途;切莫偷懒耍滑,虚掷时光。这两句诗是作者劝勉弟侄的话。惰(duò):懒,懈怠。寸功:比喻最少的时间。功,工夫。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出处】屈原《离骚》。

 

【浅释】趁现在年岁未老,还有大好时光可以利用,赶紧行动,只恐怕杜鹃叫得太早,使百草不再芳香。比喻年轻的时候,应趁着大好时光,有所作为;年老力衰,一切就来不及了。晏:迟晚。未央:未尽,没有完结。鹈(tí jué):杜鹃鸟。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出处】文嘉《明日歌》。

 

【浅释】一个明天又接着一个明天,明天是何等的多啊!如果每天都等着明天,那么一辈子都会虚度过去。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生有限,时间宝贵,万不可虚度年华;今天的事情今天就做,绝不能推到明天。清代钱鹤滩也有《明日歌》诗一首,由文嘉诗改制而成,前四句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蹉跎(cuōtuó):光阴白白地过去。

 

昨日之日不可追,今日之日须臾期。

 

【出处】卢仝《叹昨日》。

 

【浅释】昨天已经逝去,不可追回;今天又很短暂,一会儿就过去了。这两句诗是在感叹时不我待,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来有所作为。须臾:片刻的时间。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出处】贺知章《采莲曲》。

 

【浅释】不要说春天已过,花草凋尽;在河水中还有荷花可以采摘。比喻尽管青春时光已经逝去,仍然还有机会有所作为。度:度过。芳菲:花草。芰(jì)荷:出水的荷,指荷花或荷叶。

 

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

 

【出处】李贺《嘲少年》。

 

【浅释】不要以为青春年少永远长在,头发变白、面皮起皱的衰老时节在专门等着你。这里是告诫人们不应该虚掷时光,以致老大无成,而应当珍惜年华,有所作为。韶华:指美好的青年时代。镇:长久。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出处】《论语·微子》。

 

【浅释】过去的事情无法挽回,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做。说明人不能一味追悔既往,而应奋发努力,争取今后有所作为。谏:挽救。犹可追:还来得及。

 

青春如不耕,何以自结束。

 

【出处】孟郊《赠农人》。

 

【浅释】年轻的时候如果不辛勤耕耘,那么用什么来安排自己晚年的生活呢?青年人应当奋发上进,争取有所作为,而不要虚度青春。青春:年轻的时候。何以:用什么。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出处】无名氏《金缕衣》。

 

【浅释】我劝你不要贪爱用金线织成的衣服,而要珍惜青春年少好时光。有花可折的时候就应当折下来,可不要等到花落之后徒然去折那空树枝。这几句诗是在告诉人们,青年时代是最宝贵的,必须好好地珍惜使用。不然的话,良机错过,老大无成,悔恨也晚了。金缕衣:金线织的衣物,泛指一切华贵的东西。惜取:珍惜使用。少年时:少年的时光,青春。有花:花开的意思。直须:应当。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出处】文嘉《今日歌》。

 

【浅释】人生一世近百年,能有几个今天?今天不脚踏实地地做些事情,实在令人可惜!说明人生短暂,必须抓紧每一天的时间,争取有所作为。

 

少不勤苦,老必艰辛;少能服劳,老必安逸。

 

【出处】林逋《省心录》。

 

【浅释】年轻的时候不勤劳刻苦,年老之后日子一定很难过;年轻的时候能够吃苦耐劳,年老之后日子一定过得很心安、闲适。这实际上是要求人必须从小就勤苦做事,这样晚年才会幸福。少(shào):年轻时。服劳:做事勤劳。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处】《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浅释】《长歌行》是一首鼓励人们珍惜时间、努力奋发的诗歌,古人称之为《励志诗》。全诗共十句,最后四句给人印象深刻:“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光像百条流水向东入海,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西边来?少壮时不抓紧努力,到年老就只能白白地感到悲伤了。徒:徒然,白白地。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出处】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之一。

 

【浅释】这两句诗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杂诗》中第一首的下半首。作者告诉我们人生年富力强的日子不会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趁着好时候赶紧努力,岁月可是不等人啊!我们要爱惜时间,在“不待人”的岁月中有所作为。

 

少壮及时宜努力,老大无堪还可憎。

 

【出处】欧阳修《伏日赠徐焦二生》。

 

【浅释】年轻的时候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不然,年老之后发觉自己一无所能,那才让人烦厌呢。少壮:年轻时。及时:不拖延,抓紧时间。老大:年老。无堪:没有所能担当的,无能。堪,能承担。可憎:令人厌恶。

 

岁月不可思,驶若船放溜。

 

【出处】苏轼《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二首》。

 

【浅释】时光真是不可思议,其流逝之快,简直就像舟船顺水而下。驶:车、马等跑得快,这里比喻时间流逝之快。放溜:使舟船顺流自行。

 

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

 

【浅释】圣人不以一尺长的宝玉为贵,而是珍惜看起来不起眼的一寸光阴,这是因为时间难得而容易失去啊。说明时间是宝贵的,应当珍惜。尺之璧:直径为一尺长的大璧,说明非常珍贵。

 

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

 

【出处】于谦《示冕》。

 

【浅释】我写诗寄给你不是没有用意的,你千万不要辜负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以免将来后悔。后半句的意思是必须珍惜青春,勤奋学习,争取有所成就,免得以后追悔。汝:你,指作者的儿子于冕。负:辜负。自惭:自己感到惭愧。

 

一年好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苏轼《赠刘景文》。

 

【浅释】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时候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还绿的时节。比喻人生一世最美好的是青春年少时期,应当在这期间有所作为。君:指刘景文。橙黄橘绿:夏秋之际,比喻人的青壮年时期。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出处】魏源《默觚·学篇三》。

 

【浅释】有志之人珍惜每一年的时间,贤明的人珍惜每一天的时间,圣人珍惜每一小时的时间。意思是说人越是胸怀广,志向大,就越是珍惜时间。

 

丈夫盖棺事始定,君今幸未成老翁。

 

【出处】杜甫《君不见简苏徯》。

 

【浅释】大丈夫何功何过,死后才能论定,可幸的是你现在还不是老翁。言下之意是:生命不息,努力不止,不要以为大局已定而虚掷时光。丈夫:有抱负的人。盖棺:尸体入殓后封上棺盖,指人死。

志存高远

志大则才大,事业大。

 

【出处】张载《正蒙·至当篇》。

 

【浅释】志向远大,才干就会大,就能干出一番大的事业来。说明人为了有所作为就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出处】《韩非子·喻老》。

 

【浅释】立志的困难,不在于胜过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自胜:战胜自己,克制自己。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出处】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浅释】志向不确定,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功。说明人必须立志。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出处】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浅释】志向小就容易满足,自满了就不能再进步。张载是我国宋朝的哲学家,他的文章往往充满了哲理,并有唯物主义思想。这句话提示人们:要进步就得立大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远大的理想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志向远大,才能放眼高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并且克服困难怠惰,不断进取,取得更大的成就。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出处】《后汉书·虞诩传》。

 

【浅释】人立志应不贪求容易实现的目标,做事应不回避困难。也就是说立志当高远,并应知难而进。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处】《论语·卫灵公》。

 

【浅释】志士仁人不会为了苟活而做违背仁义的事情,相反,他们只会牺牲自己以成全仁义。孔子认为,为了道义,为了理想,应该连死都不怕。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为国为民杀身成仁的光辉典范。近代志士谭嗣同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临死前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壮烈诗句,在刑场上发出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言壮语,至今仍然震撼人心。

 

志不强者智不达。

 

【出处】《墨子·修身》。

 

【浅释】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许多有大成就的人,都是意志、天才与勤奋结合起来的结果。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也就没有超人的智慧来完成它。达:至,到。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出处】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浅释】有志气的人不在年岁大小,无志气的人虚度终生。这句话是我国自古即有的俗语,许多人都用它激励从小立志。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出处】《论语·里仁》。

 

【浅释】一个读书人既然有志于追求真理,但是会因为穿不好吃不好而感到羞耻,这样的人不足以与他商议大事。古人另有言“安贫乐道”,也是把精神的、理想的追求看得比物质追求更重要。孔子还曾发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等慨叹,强调的是同一个意思。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出处】《论语·泰伯》。

 

【浅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说的,对此,他进一步解释为:“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个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停止,这个历程不是很遥远吗?曾参在孔子的弟子中一向被认为是性情温和的人,可是这几句话却掷地有声,表现了他对道德的自信和对人格理想的执著追求。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出处】冯梦龙《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

 

【浅释】男子汉如果不能施展远大的志向,便是辜负了上天赋予的八尺身躯。意思是说人必须志在有为,不可随意打发一生。风云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出处】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80页)

 

【浅释】受到打击和挫折仍然志向不移,这才是大丈夫。屈:不顺利,挫折。

 

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出处】海瑞《樵溪行送郑一鹏给内》。

 

【浅释】男子汉大丈夫志在为治理国家出力献身,所希望的是让全天下的人们都过上舒适的生活。两句诗反映了诗人爱国爱民的可贵思想。丈夫:大丈夫。经国:治理国家。期:希望。四海:天下各地。衽(rèn)席:卧席,代指寝处之所。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出处】《管子·牧民》。

 

【浅释】把家当做家,把乡当做乡,把国家当做国家,把天下当做天下。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在历史长河中,国家的观念是逐渐形成的。在春秋时代,诸侯的领地称为“国”,卿、大夫的采邑称为“家”,周天子统治的全国称为“天下”。乡是一个基层行政单位,春秋时齐国国都附近两千家为一乡,远离国都的地方三千家为一乡。所以说这几句话旨在强调官员治理国家要有爱心和责任感,对自己的家族、乡里、国家,对普天下的事务,都要竭尽全力,认真对待,一丝不苟,这样国家才会强盛,人民才会富庶。

 

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出处】郝经《老马》。

 

【浅释】老马低垂着头,为自己这身千金之骨而可惜;它虽然伏首马槽,但心里仍想着去万里之外纵横驰骋。作者借这两句诗抒发自己不甘沉没、依然渴望为国家效命的可贵思想。第二句话借用了曹操的《龟虽寿》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千金骨:指千里马,古有千金买马骨以示对马的珍惜的传说,此系作者自比。伏枥:伏首在马槽里。枥,马槽。万里心:奔驰万里之心。

 

丹楼碧阁皆时事,只有江山古到今。

 

【出处】王安石《金山》之三。

 

【浅释】红红绿绿的楼阁都是一时之物,只有江山万古长存。比喻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只有丰功伟业不可磨灭。丹楼碧阁:泛指华丽建筑,比喻功名利禄。时事:一时之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出处】李白《上李邕》。

 

【浅释】有朝一日,大鹏随风飞起,直上到九万里的高空。假使风停,大鹏落下来,也能掀起巨大的海浪。作者以大鹏自比,显示出了很强的自信心。大鹏:传说中的大鸟,由一种叫做鲲的大鱼变来。扶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假令:假使。沧溟:大海。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出处】《孟子·尽心上》。

 

【浅释】东山,当时鲁国境内的一座高山。若是登上了东山之巅,放眼四顾,鲁国全境尽收眼底,发现它原来不过就是这么一块地方,并不大。但是,东山高度有限,目力所能见到的只是鲁国,鲁国以外的天下就要大得多了。泰山,是五岳之首,地跨当时的好几个诸侯国家,主峰高达1 500 多米(按现代海拔计)。一旦攀登到泰山的顶峰,整个天下似乎都俯伏在脚下。此时心胸广阔了,天下却好像变小了。

 

这两句话是孟子赞美孔子的道德学问博大精深,他眼中的纷纷扰扰,犹如登泰山而远眺天下,清楚而渺小得很。其中也蕴含着登高望远,足以扩大眼界、开阔胸襟的道理。“登泰山而小天下”,既可表示领导者的高瞻远瞩,也可按字面原意表示登高者的感叹。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处】诸葛亮《诫子书》。

 

【浅释】这是诸葛亮对其子的谆谆教导,也是他关于修身养德的至理名言。一个人利欲熏心,就不能有远大志向;心浮气躁,就不能有真知灼见。淡泊名利才能立志恢弘,心态平和才能深思熟虑。崇高的理想必然要远离世俗的贪欲,透彻的思维也经常出自宁静的心态。伟大的人格,需要高尚情志的支持,需要在淡泊和宁静中不断追求和升华。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出处】司马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浅释】仅注重小节操的,不能成就美好的名声;不能忍耐小耻辱的,不能建立大功。说明目光远大,胸襟宽广的人,才能建立功名。规:谋求。荣名:美名。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出处】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浅释】自古以来史书记载的事情谁不知道?就是那些而已。我看今人建立的功勋和得到的名望,已经超过古人了!青史:史册,古时以竹简记事,因竹为青色,故称青史。功名:功绩名位。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出处】《论语·子罕》。

 

【浅释】这句话是对青少年的称赞、激励。后生,就是年轻人,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他们聪敏灵活,只要立下了正确的志向,努力去学、去做,什么都能做到。现在我们都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人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前途不可限量。此格言中,“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是用问句形式来否定“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怎么就知道未来的人会不如现在的人呢?意思是说青年人当中不乏后起之秀,不能轻视他们。

 

居不隐者,思不远也;身不危者,志不广也。

 

【出处】刘昼《刘子·激通》。

 

【浅释】处境不穷困的人,思虑不会很远;自身不危难的人,志向不会太大。这是在告诉我们地位越低下,处境越困难的人,就越能深谋远虑,且有雄心壮志,也就是说困苦能促使人发愤图强。居:指处境。隐:困穷。危:艰危,危难。广:远大。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出处】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九。

 

【浅释】只要专心专意去做,就是碰上金属顽石也完全可以打开。比喻真诚足以打动人心,或者只要意志坚定,就能克服任何困难。这句话出自汉代刘向《新序·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汉代刘歆《西京杂记》卷五中也有“至诚则金石为开”之语。精诚:真诚。金石:金属和石头,比喻最坚硬最难以被攻克的东西。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出处】高适《送桂阳孝廉》。

 

【浅释】现在虽是回归乡里的普通人,但到来日,便会成为超群出世的非凡人物。此两句诗旨在表达这样的道理:来日方长,只要积极进取,就会有美好的前程。即今:现在。云霄万里:极高的天空,比喻地位显达。

 

枥骥不忘千里志,病鸿终有赤霄心。

 

【出处】张居正《慰刘生卧病苦吟》。

 

【浅释】伏在食槽上的骏马时刻都有疾驰千里的志向,疾病在身的天鹅始终都有直冲云霄的雄心。比喻有志之士虽然身遭疾困,仍然怀有远大抱负。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处】屈原《离骚》。

 

【浅释】尽管道路漫长而遥远,我还是要为追求真理而上天入地去探求。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他因力主政治改革和联齐抗秦而两度被放逐。他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便抒发了这种去国离乡的忧愤愁思。这两句诗是《离骚》中的名句,表现了屈原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在想象的世界中,诗人乘着龙车凤辇,遨游宇宙,向古帝陈情,向上苍发问,不知疲倦地追寻。这种“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后人为追求真理,为正义事业而不畏艰险,并且勇于进取。

 

立志在坚不在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出处】张孝祥《论治体札子》。

 

【浅释】树立志向一定要坚定,而不要匆忙;事情的成功在于能持之以恒,而不在一时之快。锐:急速。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出处】陶潜《杂诗十二首》其五。

 

【浅释】壮志超越四海,我要像鸟儿一样展翅远飞。比喻志向远大,并要有所作为。逸:超越,超过。骞翮(qiānhé):展翅。骞,举。翮,鸟翼。翥(zhù):鸟飞。

 

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

 

【浅释】羽毛不丰满的鸟,不能够在万里长空高高飞翔。比喻本领不全面的人,不能干一番伟大的事业。告诫人们必须刻苦磨炼自己,掌握一套过硬的本领,这样,才能大有作为。毛羽:即羽毛。

 

蚯蚓霸一穴,神龙行九天。

 

【出处】方孝孺《闲居感怀》诗三。

 

【浅释】蚯蚓以独占一穴为满足,神龙却要在万里长空翱翔。比喻猥琐小人虑极安身,英雄俊杰则志存高远。蚯蚓: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当中,通称曲蟮。神龙:古时候以龙为神物,故称之为神龙,比喻俊杰。九天:九重天,天的极高处。

 

一生有不死,所贵在立功。

 

【出处】张羽《清口》。

 

【浅释】人世间有些人之所以千古不朽,是因为人们重视这些人为国家建立的功勋。说明只要能为国家建功立业,就能流芳百世。

 

人生贵得意,不必恨枯槁。

 

【出处】王安石《骐骥在霜野》。

 

【浅释】人生在世,贵在能如愿以偿,不必为处境困窘而怅恨。得意:称心如意,指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枯槁:困苦,贫穷。

 

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出处】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浅释】人只怕不能立志,如果立定志向,又何必担忧美名不流传四方呢!说明人贵有志,只有立定远大的志向,才能建功立名。令名:美名。彰:传扬。

 

士固有大意,秋毫岂能干。

 

【出处】曾巩《寄舍弟》。

 

【浅释】男子汉原本就怀有远大的志向,一点小的挫折怎能影响他呢?意思是说小小的挫折丝毫不能动摇远大的志向。大意:远大的志向。秋毫:比喻小的挫折。干:牵连,影响。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出处】《宋书·宗悫传》。

 

【浅释】愿意趁着有利的风势,破万里浪,奋勇前进。南朝宋代宗悫年少的时候,叔父问他的志向,宗悫以此两句作答,表达了他要排除困难、奋勇前进,来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的气概。李白《行路难》诗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亦可见此雄心壮志。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出处】《孟子·告子下》。

 

【浅释】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使命交给某个人的时候,一定要先让他的内心痛苦,身体劳累,忍饥挨饿,肌肤消瘦,使他饱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情总是不如意。这里所谓的天,实际指的就是时代。这些话是在强调,一个人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往往要经过一系列的磨难、挫折,惟其如此,才能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成就大业。司马迁便是一例,他因为替李陵辩护,遭受宫刑,遭到奇耻大辱后,几次想自杀。但是为了写《史记》,他忍辱负重,发愤著述,最终完成了这部历史著作。

 

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

 

【出处】《列子·杨朱》。

 

【浅释】可以吞没一条船的大鱼,不在江河的支流中游泳;鸿鹄翱翔在万里高空,不栖止于污浊的水塘旁边。比喻英雄人物志向远大,秉性高洁。吞舟之鱼:非常大的鱼。枝流:支流。枝,通“支”。鸿鹄:即天鹅。污池:污浊的水池。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出处】顾炎武《精卫》。

 

【浅释】我立志要填平东海,即使身体沉落到了海底,这一心愿也绝不改变;不见东海被填平的时候,我的心也就不会终止。四句诗借歌颂精卫鸟,表达了作者驱敌复国,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定决心。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出处】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浅释】嘴里含着的木石虽然很小,但心里却想着把大海填平。这两句诗是在借精卫鸟身小志高、衔石填海的精神鼓励现在的人们。衔:用嘴含着。细:小。

 

物情大忌不量力,立志亦复嘉专精。

 

【出处】刘过《呈陈总领》诗之四。

 

【浅释】人情、物理最可忌讳的是不自量力,确立志向也应该以专一为美善。意思是说人应当正确估计自己,并树立专一的志向。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嘉:好。专精:集中精力,专心一志。

 

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出处】林逋《省心录》。

 

【浅释】心地不纯净就不能发现事理,志向不坚定就不能建立功业。说明人必须清心坚志,这样才能洞察世间万象,有所成就。道:事物的道理。确:坚固,坚定。

 

有志诚可乐,及时宜自强。

 

【出处】欧阳修《送惠勤归余杭》。

 

【浅释】胸有壮志,这着实值得赞扬,但还应该抓紧时间,奋发图强。这两句诗是作者勉赠友人的话,说得语重心长。可嘉:值得嘉许。及时:立刻,抓紧时间。自强:自己奋发图强。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出处】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浅释】抬头挺胸、开怀大笑地踏上进京路,准备为国家大展才智,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久处乡野呢!这是李白得到入京诏书后的得意狂喜和踌躇满志之态,做人都应有如此豪情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蓬蒿人:终生默默无闻的乡野之人。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出处】屈原《九章·涉江》。

 

【浅释】意思是说我要和天地一样长寿,和日月一样放射出光辉。此两句是诗人要建功立业以流芳后世的远大抱负的抒发。同寿:一样长寿。齐光:一样放光辉。

 

有志者事竟成。

 

【出处】《后汉书·耿弇传》。

 

【浅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志向的人终究能够完成自己的事业。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的大将耿弇提出攻取齐地的策略,刘秀虽然心存疑虑,但是仍然支持他的计划。后来,耿弇攻下齐地,刘秀亲自劳军,耿弇以这句话评价。当然,“有志者事竟成”并不是说一个人立下志向之后,就可以坐等成功了。在立志与成功之间,还需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如果没有具体的行动,再好的志向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唐代的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历尽磨难,前五次均告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屡败屡行,直到第六次,终于到了日本,把唐朝的文化带到日本,他本人也成了日本佛学中律宗的创始人。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

 

【浅释】此句的意思是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呢!语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的典故。陈涉年轻时曾给别人耕地,一次,他走到田埂上休息,对同伴说:“我们当中如果有人富贵了,可不能忘掉别人。”一人笑话他说:“你给人家当雇农,怎么会富贵呢?”于是,陈涉长叹道:“唉,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后来,人们常把那些没有理想、鼠目寸光的人比喻为低飞的燕雀,把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比喻为高飞的鸿鹄。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出处】李白《观放白鹰二首》之二。

 

【浅释】我劝燕雀不必吵闹不休,妒火中烧,苍鹰到时候就能飞上万里高空。这两句诗既讽刺那些卑鄙小人,也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的宏大气魄。燕雀:比喻小人。啅,古同“啄”。云霄:极高的天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出处】欧阳修《伶官传序》。

 

【浅释】忧患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起来;安闲逸乐,可以把自身一同葬送。说明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勤苦操劳,而不能贪图安逸,恣意享乐。忧劳:忧患劳苦。逸豫:安乐。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出处】王令《送春》。

 

【浅释】杜鹃鸟夜半时分还啼叫不已,不相信春风一去就再也呼唤不回!此处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进取精神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意思相近。子规:鸟名,即杜鹃。啼血:啼叫。

 

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

 

【出处】李白《赠友人》其二。

 

【浅释】挖井就要挖出泉水,扬起风帆就要驾船过江跨海。比喻做事一定要做到底,不可半途而废。济:渡过。

 

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

 

【出处】陆游《入瞿塘登白帝庙》。

 

【浅释】男子汉大丈夫最可贵的是百折不挠,事情最后成功与否哪值得老是挂念在心?也就是说做事情应当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不必计较成败。挠(náo):弯曲,喻屈服。论:考虑,理会。

 

丈夫当为黄鹄举,下视燕雀徒啁啾。

 

【出处】王士祯《采石太白楼观萧尺木画壁歌》。

 

【浅释】大丈夫应当像黄鹄一样高飞,看那些燕雀在地上徒然叽喳。意思是说有志之人应当努力奋发,积极进取,而不要理会庸俗小人的议论。丈夫:大丈夫,有志气有作为的人。黄鹄(hú):鸟名,天鹅,比喻有大志的人。举:飞起。燕雀:鸟名,比喻世俗小人。啁啾(zhōu jiū):形容鸟叫的声音。

 

丈夫志四方,忍为别离哀。

 

【出处】郭嵩焘《送王归湘乡兼寄曾九弟》。

 

【浅释】男子汉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肯因为别离而悲伤?男子汉应该拥有宽广的胸怀。丈夫:大丈夫,有志向、有作为的人。忍:岂忍,岂肯。哀:悲伤。

 

丈夫无所耻,所耻在无成。

 

【出处】宋懋澄《送洪二北上》。

 

【浅释】大丈夫可觉得没有什么耻辱的,唯一可觉得的耻辱就是一事无成。这是在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就应当有所成就;一事无成,这是最大的耻辱。丈夫:大丈夫,有志气有作为的人。

 

志当存高远。

 

【出处】诸葛亮《诫外甥书》。

 

【浅释】立志应当崇高远大。人的志向与成就从来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就不可能成就大业。一般来说,对自己的要求高,取得的成就就大;对自己的要求低,取得的成就则小,以致一事无成。所以说一个人即使身居陋室,饔飧不继,只要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抱负,便能奋然前行,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浅释】孟子在各诸侯国之间有一定的名望。有些诸侯希望孟子去拜谒,以便提高自己的威信,孟子拒绝了。孟子的学生陈代便说:“老师屈尊去谒见一下,可能对行仁政有好处。”这时孟子说了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齐景公突然要去打猎,用一面旗帜去召唤猎场管事。按规定,召唤猎场管事应该用皮冠,所以管事即使在人们的威胁下也坚决不前去应召。孔子知道后,便赞扬此事,认为不合礼制就是不该去。接着,孟子对陈代说:“一个有志气的人,不怕葬身山野沟渠;一个勇敢的人,不怕丧失自己的头颅。如果我们降低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随便去谒见诸侯,迁就他们不合王道仁政的做法,不就辱没了自己吗!”

 

此处所选的这两句话是在告诫人们至死不做不合礼仪之事。不忘:这里是不畏惧、随时有这准备的意思。在沟壑:指死在野外、弃尸山沟。元:人头。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

 

【浅释】大丈夫立定志向后,越是处于困境,就越坚定不移;越到老年,志气越壮。告诉人们应该有在困境的时候能藐视困难、年老的时候不服老的豪迈气概。益:更加。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出处】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浅释】大丈夫生在世上能有多少时间,怎能像垂着翅膀、小步行走的鸟一样呢?说明大丈夫在世应奋发有为,不要垂头丧气、意志消沉。安能:怎么能。蹀躞(dié xiè):小步行走。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出处】《尚书·周书》。

 

【浅释】立下的功劳高是因为有大的志向,做出的业绩大是由于勤恳不怕辛苦。崇:高。惟:因为。广:大。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出处】苏轼《晁错论》。

 

【浅释】古时候那些干出大事业的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还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定而毫不动摇的志向。说明志向坚定是成就大事的一个重要条件。

自强不息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出处】白朴《阳春曲·题情》。

 

【浅释】从来都是天降好事的时候很少,自古以来瓜儿总是先苦后甜。比喻做什么事情都不是轻而易举的,而必须经过波折,付出辛勤的努力,然后才能实现。俭:少。

 

功生于败,名生于诟。

 

【出处】庄元臣《叔苴子内篇》卷四。

 

【浅释】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美名是建立在受人詈骂的基础上的。说明任何好事情都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功:成功,功绩。诟(gòu):骂。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出处】《礼记·大学》。

 

【浅释】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这里强调的是人应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句流传了三四千年的名言,据说是商朝开国的贤王汤刻在浴具上的铭文,称为“汤盘铭”。每天洗浴时,便可以看到,起警告、提醒、勉励的作用,旨在激励自己不断创新,每天都有所作为。据史书记载,商民族从始祖契到汤共迁移八次,汤定居于亳(现在河南商丘东南),其后便推翻夏朝,一统天下。《诗经》的最后一首诗是歌颂他的,说各地诸侯没有不来进贡的,没有不来朝拜的,都尊商君为长。商的成功与他日新又日新的追求是分不开的。苟:如果。新:指修旧更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老子》六十四章。

 

【浅释】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开始成长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块块泥土累积起来的;千里行程,是从走第一步开始的。说明凡事应从细小做起,逐步积累,打好基础。合抱:一抱粗。毫末:极微小。累:积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处】杜甫《望岳》。

 

【浅释】一定要登上泰山极顶,才能看出四周的山峰是多么的低矮。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于此可见一斑。会当:一定要。凌:登临。览:环视。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出处】李白《豫章行》。

 

【浅释】射箭时只要精力专注,即使是石头也可以穿入,怎么能说困难可怕呢?说明只要竭尽全力而为,什么困难也能克服。前句系用“射石没羽”的典故:周时楚人熊渠子善射箭,一次,他只身夜行,见前面一块石头,以为是只老虎,便引弓搭箭,奋力射了过去。不料那“虎”动也未动。熊渠子近前一看,方知是块石头。那箭连同箭翎,早已射进了石头里(见汉代刘向《新序·杂事四》)。西汉名将李广也有一段射石没羽的故事(见《史记·李广列传》)。精:精诚。感:感动。羽:箭尾上的羽毛,借指箭。岂云:怎么能说。惮:惧怕。险艰:同“艰险”。

 

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

 

【出处】陆贾《新语·慎微》。

 

【浅释】对国家建立大功的人,一定要先从小处修养自己;使名声流传千古的人,一定先从一些细微的事情做起。说明人能建功立名,必然要先经过一个艰苦的修养、锻炼过程,并且要先从小事做起,不可好大喜功。闺门:内室的门,也指家门。垂:流传。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出处】陆九渊《鹅湖教授兄韵》。

 

【浅释】涓涓细流汇聚起来,就能形成苍茫大海;拳头大的石头垒积起来,就能成为泰山和华山那样的巍巍高山。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终究会有大的成就。涓流:细小的流水。沧溟:大海。拳石:拳头一样大的石头,小石头。崇:积聚。泰华:泰山和华山。岑:高山。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出处】潘阆《酒泉子》。

 

【浅释】弄潮儿屹立在骇浪惊涛上,手举着红旗与波涛搏斗,但红旗却不曾沾湿。此处赞扬弄潮儿毫不畏险的勇敢精神,现常用来歌颂不避艰险、迎难而上的革命者。弄潮儿:能驾驭惊涛骇浪的健儿。把:握,举。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出处】《商君书·画策》。

 

【浅释】能战胜强大敌人的人,首先应当是能够战胜自己(弱点)的人。这句话是关于对敌战略战术的见解,与老子的“自胜者强”的思想相近。强调与强敌战斗的人,必先要战胜自己,就是说要有充分的自信。如果面对强敌先自气馁,则必败无疑。这一思想也适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即做事情应该首先树立坚定的信心,努力超越自己,克服自身的缺点与不足。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出处】刘禹锡《浪淘沙九首》词之八。

 

【浅释】千淘万漉虽然颇为辛苦,但是一旦泥沙除尽,就会得到金子。原是比喻正直的人虽然蒙受冤屈受尽辛苦,一旦揭破真相仍可被人重视。后也常比喻指任何事情只有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成功。漉(lù):滤。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出处】郑燮《题画·竹石》。

 

【浅释】竹子牢牢扎根青山不放松,尽管遭到千万次磨砺打击依然坚强挺立,任你们东南西北风吹打依旧从容。郑燮又名郑板桥,清代画家,一生喜爱画竹、兰。他在画竹中寄托了一种精神,或是高洁不俗,或是虚心有节。《竹石》这幅画和四句题诗,寄寓着作者对刚劲风骨的追求,歌颂了那种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别看只是一丛柔弱的竹子,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坚韧从容。作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难道不应当站稳脚跟,经受任何艰难困苦的考验吗?坚劲:坚强,挺拔。任:听凭。尔:你。

 

人一己百,虽柔必强。

 

【出处】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浅释】别人做一次,自己就做一百次,这样下去,即使原来很柔弱,也会变得十分强壮。说明要有过人的本领就得肯使出过人的气力。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出处】《礼记·中庸》。

 

【浅释】别人一次能做好的事情,我就是需要做一百次也要将其做好;别人十次能做好的事情,我也要付出一千次的努力去做好。说明做任何事情,只要下苦功,肯努力,即使愚笨的人也能获得成功。

 

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

 

【出处】陆九渊《语录下》。

 

【浅释】人最可担心的是胸无大志,胸有大志,则没有成就不了的事业。

 

人生由来不满百,安得朝夕事隐忧。

 

【出处】于谦《静夜思》。

 

【浅释】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怎么能一天到晚总是沉溺于烦恼之中?意思是说人生短暂,不应当忧思不已,而应当胸怀远大,以立身之根本为念。由来:从来。安得:怎能。隐忧:深深的忧愁,亦用作深藏在心头的忧愁。

 

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

 

【出处】刘禹锡《学阮公体三首》。

 

【浅释】人生在世如果不受些挫折,怎能显露出不足从而使自己有所认识呢?说明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因为挫折而消沉,应当从挫折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使自己得到提高。失意:不得志,受到挫折。焉能:怎能。暴:显露。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出处】王勃《秋月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浅释】年老了,应当更加盛壮,哪能因为头发白而改变心志?处境艰难,则须更加坚强,不要丢弃凌云之志。宁:岂,怎能。青云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出处】郭震《古剑篇》。

 

【浅释】虽然又被尘土埋没派不上用场,照样能在黑夜中放出精光宝气直上九天。这两句诗告诫人们,只要是英杰之士,虽然埋没于世也不会消沉。尘埋:被尘土埋没。气冲天:精气直上九天。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

 

【浅释】能够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表现,但能够战胜自己才算是强者。老子思想中有许多辩证法,这里讲的是一种处世态度,强调个人修养很重要。在战斗、竞争中遇到强有力的对手,不要先被对方的强大气势吓倒,而应当增强自己的信心,以战胜对手。军事家孙子的名言“善胜不败,善败不亡”,就是强调首先要自强起来,充分研究敌我的优劣形势,才能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克服自身的弱点,发扬优势,百战不殆。

 

山不碍路,路自通山。

 

【出处】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回。

 

【浅释】高山并不能阻隔住道路,道路自然会通到山顶上。比喻困难并不能难住人,人一定能想出办法克服困难。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出处】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四回。

 

【浅释】山再高,也会有旅客走的道路;水再深,也会有舟船渡过去。比喻任何艰难险阻都是可以被征服的。客:出行的人。

 

世人历险应如此,忍耐平夷在后头。

 

【出处】郑燮《弄潮曲》。

 

【浅释】人们经历艰险时应当像搏风击浪的弄潮儿一样毫不畏惧,只要能坚持得住,平坦的道路就在后面。说明人必须不怕艰险,坚持斗争,这样一定就会有美好的未来。平夷:平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处】《周易·乾》。

 

【浅释】天体运行,刚健不息,有才德的人也要这样努力向上、永不止息。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天体的运行很有规律,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因此以天道为榜样,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周易》这句名言,自古以来激励着中华民族多少仁人志士为抵御外侮、保卫国土而流血牺牲、奋斗不已。正是这种自强意识,我们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巍然屹立。天:指自然界。健:刚强。息:停止。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之二十七。

 

【浅释】坚持做下去的人常能获得成功,不断行走的人常能达到目的地。说明做事情只要身体力行,不断实践,就会取得功效。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出处】《战国策·秦策五》。

 

【浅释】“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这句话,出自秦武王(秦始皇的伯祖父)时一个策士之口,他的姓名不可查考。那时,秦国已渐渐强盛,确立了函谷关以西的优势地位。秦武王和手下的大臣都有些骄傲懈怠起来。于是有一位策士便上书建议,指出秦国的形势虽好,但如要消灭其他诸侯国,建立统一的王朝,前途还很艰难,决不能认为胜利在望而松懈斗志。为了加强说服力,那策士便引了“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这句古谚语作为比喻,说要走百里路的人,走了九十里只能认为才走了一半,因为剩下的十里,行走起来将更累、更难而且更长。这个比喻是很有道理的,说明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不骄不躁、持之以恒,不到最后完成决不松劲,否则就很有可能功亏一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处】《论语·子罕》。

 

【浅释】三军的统帅可以被敌方抓走,个人的强大志向却不可以任人改变。意思是说某个个体与整个军队相比,其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只要他立下志向,就有了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气节,这是外力无法改变的。对自己,要坚守志向,保持人格尊严,不为威胁利诱所动;对别人,要尊重其人格,尊重其志向,不可勉为其难。三军:军队的统称。匹夫:泛指普通的人。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出处】李咸用《送人》。

 

【浅释】眼前有多少不如意事,男儿从来要自强自立。离别是人生的悲歌,怅惘而无奈。山河路远,世道坎坷,功业难成,相聚无多。凡此种种,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但是面对人生困境,不能消磨意志,丧失信心。哪怕千难万难,也要勇敢面对,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出处】吕祖谦《东莱博议·葵邱之会》。

 

【浅释】自己安心于软弱,最终也只能是软弱;自己安心于愚蠢,最终也只能是愚蠢。说明人不能自暴自弃,只要锐意进取,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地位。

 

自陋者不足与言也,自小者不足与有为也。

 

【出处】胡宏《知言·卷二》。

 

【浅释】与那些自以为浅陋的人是不能够进行精深的对话的,同样,那些自以为渺小者也不值得与之合作。说明人要有所建树,就不能自卑自贱,而应当充分估价自己。自陋:自以为浅陋。陋,见识不广。自小:自以为渺小。

修身养德

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

 

【出处】《荀子·修身》。

 

【浅释】通过品德修养达到自强,则名声可与古代圣贤尧、禹齐名。修身是儒家传统道德的一项重要要求,是指自我完善,严格按社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荀子对修身的要求很高,也很具体,以至于一言一行,甚至服饰、饮食、居处、容貌、态度等,一律要求合乎道德准则。在他看来,做到这些,就与尧、禹差不多了,实际上也是强调修身可以成为自强的一种途径。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出处】李世民《赐萧瑀》。

 

【浅释】狂风劲吹,才能显出野草的坚韧不折;动荡的乱世,才能认识忠诚正直之臣。这是唐太宗为表彰大臣萧瑀而写的诗中的两句。唐高祖后期,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帝位,虽然李世民的情势有时很不妙,但萧瑀坚定地站在他一边,最后帮助他夺得帝位。诚然,这只是封建社会的一次权力之争,但这两句诗说明了一个道理:在艰苦危难的环境中,最能看出一个人品格的高下。具有高风亮节的人,在艰难时刻,在危难面前,能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而意志不够坚定的人,常常会迷失方向。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出处】《论语·子罕》。

 

【浅释】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两千多年前,战乱使周王朝衰微,孔子发出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感叹。松柏傲寒而屹立,多么像那些在乱世和逆境中保持崇高尊严和气节的人啊!所以,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美它们经冬不凋的品质,也就是赞美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坚持真理、守卫正义的人们。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出处】《吕氏春秋·纪冬纪·诚廉》。

 

【浅释】石头可以被打碎,但绝不能改变它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绝不能改变它本身的红色。这句话以石坚丹赤为喻,说明具有高洁品质的人是不会因外界压力而改变操守的,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出处】《论语·微子》。

 

【浅释】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清白。也就是说一个人应当具备一定的人格,恪守做人的准则,而不能在强权的压迫下屈服。孔子在《论语》中所列举的微子、伯夷、叔齐等人就是保持自己清高节操的古代贤人。如果为强权而屈服,或被不正当的名利所诱惑,那么就是降低自己的人格,自取其辱。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出处】桓宽《盐铁论·地广》。

 

【浅释】不要因生活贫困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不要因地位低贱而变更志向。此语出自西汉著名文士桓宽,这是他在参加汉昭帝时著名的盐铁会议与人辩论时所说的话,其用意在于表明这样的气概: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要保持高尚的气节和坚定的志向。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处】周敦颐《爱莲说》。

 

【浅释】(莲花)虽生长于淤泥之中,却能保持洁净不污;虽洗涤于清水之中,却风姿天然,不显得妖媚。这句话赞扬那些品质高洁、操守坚定的人。他们不论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还是在顺利的条件下,都能够保持自己的心灵高洁。屈原本来受楚怀王的重用,由于小人的挑拨离间,楚怀王渐渐疏远了他,并且贬谪他。楚怀王的儿子即位后还是不用他。屈原心情抑郁地走到江边,被一个渔翁认出来,说:“你不就是三闾大夫吗?怎么成了这个样子?”他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所以我被流放了。”渔翁说:“既然举世混浊,为什么你就不能随波逐流呢?既然众人皆醉,为什么你就不能吃点儿残羹剩饭呢?为什么要死守着美玉般的德操,而自己却被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弹帽子,刚刚洗了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服。又有谁愿意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去受外物的污染呢?我宁可投身江水葬身鱼腹,也不能蒙受世俗的玷污。”屈原的言行,正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出处】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之一。

 

【浅释】希望你学习长松凌雪傲霜、坚韧挺拔的雄姿,千万不要成桃李那样的没有阳刚之气、卖乖讨巧的小人。韦黄裳谄媚权贵,作者赠此二句诗,乃有讽喻之意。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出处】李商隐《霜月》。

 

【浅释】青霄玉女和嫦娥都具有耐寒的特性,她们顶霜傲寒,争美斗艳,自得其乐。这两句诗写的是霜月争辉的景色,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之情。青女:青霄玉女,传说是主霜雪的天神。素娥:嫦娥,传说是月宫仙子。斗:竞赛。婵娟:姿态美好。

 

大丈夫既以身许国家,许知己,惟鞠躬尽瘁而已,他复何言。

 

【出处】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之一。

 

【浅释】大丈夫既然已经把自己献给了国家、献给了知己,那么只有勤勤恳恳忘我奋战而已,还有什么别的可计较的!意思是说要一心为国家为知己献身效命,别无所虑。大丈夫:志在有为之人。既:既然。许:献给。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竭尽全力。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尽瘁,竭尽劳苦。复:又,还。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出处】李益《塞下曲》。

 

【浅释】伏波将军马援只想驰骋疆场,马革裹尸而还;定远侯班超为什么非得活着入关呢?这两句诗借马援、班超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杀敌戍边,建功立业,不求生还的雄心壮志。伏波:伏波将军,即东汉名将马援。裹尸还:《后汉书·马援传》中写到,马援由南越班师回洛阳,宾客相贺。马援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席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定远:定远侯,即东汉名将班超。生入关:《后汉书·班超传》中写班超在西域三十多年,年老思返,曾上疏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出处】于谦《石灰吟》。

 

【浅释】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这首诗通过对“石灰”的歌颂,抒发了作者“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的坚强信念。深山中的石头经过了千锤百炼、烈火焚烧而粉碎,变为洁白的、可以为人类所用的石灰。于谦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要留下一身正气,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的气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浅释】富贵不能使心志迷乱,贫贱不能使节操改变,武力不能使人格屈服。从一个人对各种名利的抵御程度,可以看出他是否具有坚定的意志。意志坚定的人,可以战胜各种威胁利诱,义无反顾地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上面这几句话是孟子在与别人辩论什么叫做“大丈夫”时提出的做人准则。我国历史上这种“大丈夫”很多,西汉时的苏武就是其中一个。汉武帝时他奉命出使匈奴国,匈奴国首领胁迫他投降,先用畜群、财富、官位等引诱他,不成之后又罚他到极其艰苦的偏远地方牧羊,断绝他的饮食来源,企图用艰苦贫困的生活迫使他就范。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也不为富贵所诱惑,在匈奴被囚十九年之久,始终保持节操。后来,他终于回到汉朝。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出处】于谦《无题》。

 

【浅释】名声与气节重如泰山,个人小利与欲望则轻如鸿毛。这是明朝保卫北京城的名臣于谦所写的诗句。15世纪,北方瓦剌(西部蒙古人)向明朝大举进攻,明朝皇帝被俘,大部分臣子逃离北京,惟有于谦为首的抗战派担负起保卫京城的重任,打败了瓦剌。被俘的英宗回京后,为巩固自己的皇权,对抗战派下毒手,杀害了于谦。广大人民对于谦表示极大的同情与尊敬,在北京为他建了祠堂。于谦临难不屈、坚持民族气节的行为,本身就是“名节重泰山”的最好体现。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出处】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

 

【浅释】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泥瓦而保全自己。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元景安的人,他本来是北魏贵族。550年,高洋灭魏,当了北齐皇帝,把北魏的许多皇亲国戚都杀了,稍远的皇亲如元景安等人,连忙商议对策,决定跟着北齐国皇族改姓高氏,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元景安的堂弟元景皓说:“怎么能够抛弃本姓,随人家的姓呢?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后来,人们常用这句话表达坚守气节的决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处】文天祥《过零丁洋》。

 

【浅释】自古以来,有谁能长生不死?我要留下一颗精忠报国的诚心,永远闪耀在青史上!留取:留下。丹心:忠诚的心。汗青:古时在竹简上写字,先用火熏竹简,以便蒸发水分,使之干燥,谓之汗青,后引申为史册。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处】司马迁《报任安书》。

 

【浅释】司马迁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同情的话,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腐刑”。司马迁觉得这是奇耻大辱,几次要自杀,但想到自己的著作(即《史记》)还没有完成,就含羞忍辱活了下来。后来,司马迁在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复信中,详细而坦率地叙述了自己受刑后的态度和心情。“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千古名言,便是出在这封书信中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固然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司马迁认为,自己如果因遭冤屈受刑罚而死,就“轻于鸿毛”,因为重要的事业尚未完成。这一名言,两千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选择了“重于泰山”的壮烈道路。毛泽东在追悼革命烈士张思德的讲话中,也引用了这句话。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出处】文天祥《正气歌》。

 

【浅释】越是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崇高的气节才越能显示出来,这种气节永垂青史。这是文天祥在狱中写的诗句。当时元朝统治者绞尽脑汁,以高官厚禄相诱,劝他投降,可他丝毫不为所动,并写《正气歌》一诗以明志,表现了他的铮铮铁骨。这种民族气节是最可宝贵的品质,这样的英雄人物,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丹青:史册,史籍。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处】李清照《乌江》。

 

【浅释】活着就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死了也要当鬼中的豪杰。诗的下面两句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语出关于项羽的故事。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困在垓下,项羽冲出重围,退到乌江时,有人预备了船只,让项羽返回江东,项羽不肯,他说:“当年我带着八千兄弟渡江西征,而今就我一个人回去,即使江东父老仍然拥护我,可我有何颜面去见他们呢?”于是,项羽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自刎而亡。李清照是宋代的著名女词人,她以《乌江》一诗赞美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也暗讽南宋懦弱的政权。后来,人们多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胸怀大志的英雄气概。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出处】屈原《九歌·国殇》。

 

【浅释】“国殇”的意思是为了捍卫国家而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将士。《国殇》就是屈原专为祭奠那些沙场捐躯、漂泊无依的勇士游魂而作的。这是一首悲壮的充满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乐章。“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是这乐章的最后两句。

 

乐章的前部分,先写了战士们执戈披甲,在战车上和敌人短兵相接。敌军人多,旌旗把阳光都遮蔽了,双方的箭在空中相接而坠落,士兵们个个奋勇向前。但是,敌人冲阵,打乱了我军的行列,战车两边的马匹被杀死刺伤,车轮陷在泥中,然而我军还是不断擂鼓进攻。敌我双方直杀得天昏地暗,神灵震怒。最后我方将士全部捐躯于荒野。以上写的是勇士们在战场上展开白刃战壮烈牺牲的场面。接着又描写将士们以身许国、视死如归的情况:他们出了营门就不打算再进去,身体和头颅分离了也毫不悔恨。他们是忠诚、勇敢而威武的,到死刚强不可凌辱。最后唱出了人民对他们的颂赞:人虽然死了但精神永不泯灭,魂魄也充满坚毅成为鬼中的英雄。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出处】文天祥《正气歌》。

 

【浅释】南宋末年,文天祥曾积极组织义军抗击元兵的侵略,最终因势单力薄,被敌军俘获。但他拒绝元朝的威胁利诱,誓死不屈。被囚三年,作《正气歌》明志,最后被杀害。这里的几句诗是《正气歌》开头的六句,着重阐明了什么是“正气”。所谓“正气”,是指天地之间正大光明刚强无畏的精神气质。这种正气是空灵的又是实在的。文天祥说,天地间的正气,从许多方面表现为各种物体形象。下至地面,滔滔长河和巍巍山岳就是正气的象征;上至天空,就表现为烨烨生光的日月星辰。正气在身,则人也显得忠贞无畏、堂堂正正,自有一股浩然之气蓬勃充盈地存留在天地之间。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出处】屈原《离骚》。

 

【浅释】《离骚》是战国时楚左徒(官名)屈原所作。屈原原是楚王同姓远族,为人正直高洁,因为反对楚王亲秦反齐的政策,遭到谗毁,两次被放逐。他恨正道不行、邪曲害公,遭受陷害而忧患国运之衰颓,因而写出了《离骚》这首自叙性质的抒情长诗。诗中,屈原首先叙述了自己的身世,接着从各个方面咏唱出自己的品质、志愿和所追求的崇高目标。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是屈原用餐花饮露来比喻自己一向所吸收的精神养料,它们都是十分洁净、充满芬芳的。早晨喝着木兰上滴下的清露,夜晚吃秋菊谢落的花瓣,从早到晚,都生活在高洁芳香的环境里,不受任何污垢秽臭的腐蚀或影响。屈原这种坚持高洁品德,决不同流合污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伟大的榜样。

 

见善明,则重名节如泰山;用心刚,则轻生死如鸿毛。

 

【出处】林逋《省心录》。

 

【浅释】追求善美之心明确,就会把名节看得像泰山一样重;心志坚定不移,就会把死亡看得像鸿毛一样轻。意思是只要有坚定和崇高的志向,就会注重名节,轻视生死。见:看,求取。名节:名誉与节操。泰山:山名,在山东省中部。鸿毛:鸿雁的羽毛,比喻极轻的东西。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出处】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浅释】做草,就要做寒秋飘香的兰草;做木,就要做严冬不凋的松木。比喻做人应该做品行高尚的人。该诗的下两句是“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则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这种高尚理想。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

 

【出处】邵谒《金谷园怀古》。

 

【浅释】竹子即使死了,也不改变骨节;花儿即使飘落下来,也仍然保留浓郁的芳香。比喻忠义之士坚守节操,至死不渝。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出处】谭嗣同《狱中题壁》。

 

【浅释】面对着敌人的屠刀,我放声大笑;无论死去的还是留下的,忠肝义胆都像昆仑山一样高大。这两句诗写出了作者临危不惧、死而无悔的斗争精神和对还在继续进行斗争的革命者的鼓励。横刀:横对着敌人的屠刀。去留:死去和留在人世,指作者和逃脱了的战友。肝胆:红心。昆仑:山名,形容高大。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出处】于谦《咏煤炭》。

 

【浅释】只是为了让天下的老百姓人人腹饱体暖,煤炭不辞辛苦走出深山老林,来到人间。这两句诗借咏煤炭,抒发了作者自己为造福人类,甘愿粉身碎骨的博大胸怀。苍生:老百姓。

 

良玉烧不热,直竹文不颇。

 

【出处】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之一。

 

【浅释】好的玉石用火烧也烧不热,卓然挺立的竹子它的丝纹是修直不歪的。比君子有坚贞的气节。文:指竹子的丝纹。颇:歪。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出处】李白《古风》十二。

 

【浅释】孤傲挺拔是松柏的风格,它没有桃李那样妖艳媚人的颜色。比喻志士仁人行为端正、不卑上、不媚俗的高风亮节。桃李颜:桃李妖艳的颜色。

 

贪而弃义,必为祸阶。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浅释】贪求物质利益而背弃了道义,这一定是招致灾祸的阶梯。说明人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只会贻害自身。义:道义。阶:阶梯。

 

贫贱不可苟免,富贵不可苟取。

 

【出处】元结《述居》。

 

【浅释】贫贱不能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免除,富贵不能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意思是说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屈节变志。苟:苟且,不正当,指有违自己的本意。

 

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出处】宋方壶《山坡羊·道情》。

 

【浅释】境况穷困,正直的气节坚守不移;地位显达,旧有的志向也不改变。意思是说,不管处境如何,人也不可以改变自己应该坚守的志向。气:气节。达:显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处】李商隐《无题》。

 

【浅释】原来意思是说爱情坚贞,现在常用来形容为理想献身的高尚情操。

 

珍重晚来风景好,黄花老圃殿高秋。

 

【出处】于谦《遣怀》。

 

【浅释】要百倍珍惜这一年中美好的晚景;时值深秋季节,老圃中的菊花正在傲霜开放。这两句诗借咏秋景,寄寓了作者珍重晚节的思想感情。晚来风景:指秋天的风景。老圃:凋残的花圃。高秋:深秋。

 

铁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论穷达生死,直节贯殊途。

 

【出处】汪莘《水调歌头》。

 

【浅释】硬铁可以折断,玉石可以粉碎,大海可以干涸,不管是得志失意、健在病死,我总要把正直的操守贯穿在各种遭际之中。意思是说,要永远保持正直的节操。穷达:失意和得志。直节:正直的操守。贯:通行。殊途:指各种遭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处】龚自珍《己亥杂诗》五。

 

【浅释】落红并不是没有感情的物体,它化作肥沃的泥土,还要培育更美丽的鲜花。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虽然辞官,但仍想为国家出点力的思想。现在有人用以比喻革命前辈离开工作岗位以后积极帮助和支持年轻一代工作的高尚情怀。落红:落花。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浅释】勤勤恳恳,竭尽全力,一直到死为止。这两句话表现了诸葛亮对于兴汉灭曹事业的无比忠诚。现在用以说明为革命为人民不辞辛苦,奋斗终生。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已: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