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规定的中央媒体:大学书记的微博讲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0:53:25

大学书记的微博讲座

    @范昕俏:“蒋老师能否谈谈校园文化与学生人文素养间的关系?”、@彭超凡:“蒋教授您好!请问一名理工科学生有必要将很多时间花在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上吗?”……12月16日,周六晚上8点,本应是大家休息娱乐的时候,但一场不一样的“讲座”在微博上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强烈关注,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蒋承勇首开“微讲座”讲授“人文素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蒋承勇教授在开始便点出“人文素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话题涉及面宽,且理论与实践中说法不一,无法给出统一正确的结论,这堂课想通过微博上的讨论引起“教”与“学”及社会对大学生成长的关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蒋教授与听众分享了对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培养、读书习惯与民族文化精神、“专业崇拜”偏向与通识教育问题的看法,分析了人文知识、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三者的区别。

    热闹的场面和丰富的话题不仅让听众们受益匪浅,还吸引了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和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坚的围观。蔡奇向听众介绍蒋承勇围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讲解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讲得非常透彻。他还指出,当今高校应当克服“专业崇拜”偏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学生既要掌握知识(包括技能),又要学会做人,养成健康情操,还要有批判性思维。而对于“人文素养使你思考和追寻你所做的具体事务之价值,使你成为有自我意识、自我反省能力和有信仰的人。这种素养足以使你有能力去掌控自己的人生或未来。人文素养是综合素质的灵魂!”这个话题,胡坚则作了精辟的诠释:只懂技术是机器人,装上灵魂才是完全的人。人文使人充满活力与创造力。 

    讲座吸引了1200余人热情参与,至晚上9点半讲座结束,转播评论达4000余人次。虽然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能够得到及时回应,但“微讲座”的形式还是得到了众多粉丝的肯定。

    下面摘取精彩片段以飨读者:

    @蒋承勇:就业很重要,上大学不考虑就业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应该的,但就业不是全部或根本,除了为“养家糊口”的“生存”之外,还应包含长远人生价值追求。因此,大学学习无疑要兼顾就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和长远竞争力、创造力、可持续发展潜力等综合素质培养。

    @慈溪先锋:要有希望,要让我们看到房奴、车奴、裸婚不是无奈选择,或是弱势群体的艰辛奋斗史,我们需要一种美好生活的希望,一种每个个体声音都有力量的希望。

    @谢晶—里格—zjnu:很赞成,大学学习无疑要兼顾就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和长远竞争力、创造力、可持续发展潜力等综合素质培养。

    @蒋承勇:从远大志向而言,上大学不只为养家糊口,更是为自我价值的实现。一个综合素质优良的人虽未必就能赚大钱,但总体上能力素养提高了,人生追求目标也更高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可能会更大,其实从长远看是生存能力更强。综合素质优良的人多了,民族的创新能力就强了。

    @蒋巧:高中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们说,在大学的校园里呆上四年整个人的气质都会发生质的变化,整个人的见地看法都会提升,看来很正确。

    @蒋承勇:理论上,专业学习和综合素养培养并不矛盾;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本身包含素质教育。但实际并非如此。“专业万能的信念创造了种种‘热门专业’的神话,严重扭曲了大学精神,甚至在学生实际生活中也误事。”

    @浙农林大倪建均:“专业崇拜”也是社会的急功近利在学生专业学习上的折射。

    @蒋承勇:“社会需要的是大学生系统分析能力。不管什么工作,我们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纷繁复杂且瞬息万变的,如果没有系统分析、独立思考能力,就算把所有的书本吞进肚子,就算大学期间每次期末考试都得第一名,也绝对不可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系统分析能力乃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

    @蒋承勇:教育事业在根本上是关于人的灵魂的事业。也就是要让人性趋于更完善,使人格趋于更完美,进而使人生更富有价值与意义。我以为,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人成为自己,使人成其为人,而不是成其为“器具”。这是教育观念上真正的“以人为本”,是教育的人性化价值取向。

    @蒋承勇:有同学问:人文素养何用?人文素养通常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其背后的精神与灵魂;它让你明白生活意义,使你思考和追寻你所做的具体事务之价值,使你成为有自我意识、自我反省能力和有信仰的人。“这样的人有足够的能力去掌控自己的人生或未来。”(哈佛前校长福斯特)

    @蒋承勇:“大学是学本事的地方,更是学做人的地方,你大学毕业时就应该成为一个君子:有独立的道德判断和意志,有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知道怎么应付挑战,怎么自我发展,怎么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

    @蒋承勇:大学不只是储存知识的仓库,而且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摇篮;大学教师的教育不只是用一桶水灌满一碗水,更是点燃学生探索真理和寻找生命意义的激情之火;大学不是停留于培养实用的专业专才,而应培养人格完满的“人”,大学教育要引导人性渐趋于完善,提升精神点燃灵魂之火。( 张 东  潘剑凯)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20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