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手工活穿珠子:东西方结合的自我灵性疗法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48:49
我爱身心灵—东西方结合的自我灵性疗法1
寄  语
唤醒心灵 服务生命
愿我们的身心得以健康,
愿我们的家族获得圆满
编者简介
本书编著:明心
明心:本名王文亮  1979年生 辽宁抚顺人
1998年开始学习传统养生文化,先后接受了中医,佛,道,等文化的熏陶。2009年参加心
理咨询师的专业学习,并开始从事家族系统排列的成长与实践。
读书前言
心灵方面的书籍多数是参考国外的心理学而来,而我们中国传统就有很多关于心灵方面的资料,还不为大家认识和接受。
在从事心理咨询的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到心理咨询与中国传统伦理观交融的地方,让我迸发了一个想法,如何能把中国本土文化与心理咨询的技术相结合呢?如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去看待人的心灵健康!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学习,我找出一个新的方向。
由于中国的传统氛围,大家并不能很好的接受心理咨询。本书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自我心灵调整和治疗的方法。
本书以中医理论和家族系统排列技术为基础,结合了当代主流的东西方心灵成长文化的内容,既弥补了家族系统排列针对细小问题的不足,也弥补了传统咨询方法的缺失。此外还结合了劝病理论,意象对话,心平健康学,宗教忏悔法等理论。
主要参考的中国书籍有:《中医基础理论》《易经》《心平健康学》《王凤仪年谱语录》《不能承受的幸福》等。参考的西方书籍有:《谁在我家》《零极限》《心灵之药》《在爱中升华》《爱的序位》等。
导读
第一部分为国学和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如果你是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第一部分要详细阅读,如果是急于自我调整的读者,可以直接阅读第二部分自我诊断和治疗调整。第三部分提出了心理咨询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对家庭圆满的解决方向进行了探讨。第四部是详细的疾病对照表。希望这本书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目录
第一部分中医、易经与心理现象学
一.中医五行学说               …………………………………………………………5页
二.易经五行与家庭关系         ……………………………………………………… .11页
三.性情与疾病                 ……………………………………………………… .14页
四.心理治疗中的现象学         ……………………………………………………… .18页
五.东西方家庭心理治疗的共识   ……………………………………………………… .21页
第二部分心灵的健康疗愈
一.一切从爱开始               ……………………………………………………… .22页
二.站错位的肇事者             ……………………………………………………… .22页
三.身心灵问题的自我诊断觉察   ……………………………………………………… .23页
四.一个人的自我疗愈           ……………………………………………………… .25页
五.双人配合疗法               ……………………………………………………… .27页
六.疗愈生命的诗歌             ……………………………………………………… .28页
七.心灵的对话                 ……………………………………………………… .31页
八.用爱的画面疗愈             ……………………………………………………… .34页
九.深切拥抱疗法与修复中断的连接 …………………………………………………… .35页
十.效果的评估                 ……………………………………………………… .36页
第三部分  圆满的方向
一.家庭系统排列               ……………………………………………………… .37页
二.如果你是助人者             ……………………………………………………… .39页
三.爱上身心灵                 ……………………………………………………… .40页
四.家族的圆满                 ……………………………………………………… .41页
第四部分  疾病与情绪对应表
一.头部病症                   ……………………………………………………… .42页
二.眼部病症                   ……………………………………………………… .44页
三.颈椎病症                   ……………………………………………………… .46页
四.胸部病症                   ……………………………………………………… .48页
五.肺部病症                   ……………………………………………………… .50页
六.心脏病症                   ……………………………………………………… .53页
七.腰胯病症                   ……………………………………………………… .59页
八.肝胆病症                   ……………………………………………………… .61页
九.胃、脾、胰病症             ……………………………………………………… .63页
十.肾病                       ……………………………………………………… .65页
十一.肠道病症                 ……………………………………………………… .65页
十二.妇科病症                 ……………………………………………………… .67页
十三.膝关节病症               ……………………………………………………… .70页
十四.糖尿病                   ……………………………………………………… .72页
第一部分 中医、易经与心理现象学
树木不同却有着很多相同的生长规律。一种树的外形相同,却每一棵有不完全一样。古人已经种下了智慧的果树,现在果树已经开花结果,成熟,只等我们伸手采摘,去品尝甜美的果实。
一.中医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属元素论的宇宙观,是一种朴素的普通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天地万物的运动秩序都要受五行生克制化法则的统一支配。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质和特点归纳为五个系统。五个系统乃至每个系统之中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从而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网络状态,即所谓“五行大系”。五行大系还寻求和规定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统摄自然与人事。人在天中,天在人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人交相生胜。五行学说认为大干世界是一个“变动不居”的变化世界,宇宙是一个动态的宇宙。
五行学说是说明世界永恒运动的一种观念。一方面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对世界的本原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另一方面又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所以,五行学说不仅具有唯物观,而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用以认识宇宙,解释宇宙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法则的一种学说。
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系统结构观点来观察人体,阐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加强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论证,使中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进一步系统化,对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与哲学上的五行学说日趋分离,着重用五行互藏理论说明自然界多维、多层次无限可分的物质结构和属性,以及脏腑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人体五脏之中各兼五脏,即五脏互藏规律,揭示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阐明健康与疾病、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规律。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含义
1.五行的哲学含义: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中国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四通八达,流行和行用之谓,是行动、运动的古义,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切不可将五行看作是静态的,而应看作是五种动态的相互作用。五行不仅是物质和运动,而且又不再是物质和运动,不即不离,亦即亦离,是五种物、五种性、五种能力,故称五德。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事物的矛盾作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说文解字》:“五”作"”,“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之间交舞也”。五行的“行”宇、五运的“运”字都是运行不息的意思。五行的概念,不是表示五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而是代表五种功能属性,“是五种强大的力量不停地循环运动而不是消极无动性的基本(主要的)物质”(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自然界客观事物内部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五种状态的抽象,属于抽象的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
2.五行的医学含义:中医学的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五行范畴与中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医学对五行概念赋予了阴阳的含义,认为木、火、土、金、水乃至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是阴阳的矛盾运动所产生。阴阳的运动变化可以通过在天之风、热、温、燥、湿、寒六气和在地之木、火、土、金、水五行反映出来。中医学的五行不仅仅是指五类事物及其属性,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五类事物内部的阴阳矛盾运动。
中医学的五行概念,一是标示着物质世界,不论自然还是生命都是物质形态的多样性统一;二是标示着一种中国整体思想中的一种多元结构联系的思维形态.多元结构联系的整体思维是中国古代相关性思维的典型形态之——-这种思维形态在中医学中获得了更典型、更充分的表达。中医学的五行概念,旨在说明人体结构的各个部分,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属医学科学中的哲学概念,与纯粹哲学概念不同,
(二)五行与气、阴阳的关系
1.五行与气:气与五行均为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本原认识的哲学范畴。气范畴说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而五行范畴则说明物质世界的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气与五行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和“多”的辩证统一,万物本原于一气,一气分五行,五行归于一气。
2,五行与阴阳: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气有阴阳,一气分五行,故五行也含阴阳。五行的运动也必然受阴阳的制约。阴变阳合而生五行。五行中木火属阳,金水土属阴,而五行中每一行又各具阴阳。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1.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之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五行的特性是:
(1)“木日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能曲能伸之义.木具有生长、能曲能.伸、升发的特性。木代表生发力量的性能,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2)“火日炎上”:炎,热也;上,向上。火具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火代表生发力量的升华,光辉而热力的性能。凡具有温热、升腾、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3)“土爱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土具生生之义,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四象五行皆藉土”。五行以土为贵。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革,革除、改革、变革。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金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之后,必会达到凝固状态,用金以示其坚固性。引申为肃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凡具有这类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润,湿润;下,向下。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就下、闭藏性能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水”。
由此可以看出,医学上所说的五行,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
2.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学说根据五行特性,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相类比,运用归类和推演等方法,将其最终分成五大类。其具体推理方法是:
(1)类比: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或关系上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也是一种推理方法。类比法,中医学称之为“援物比类”或“取象比类”。中医学五行学说运用类比方法,将事物的形象(指事物的性质、作用、形态)与五行属性相类比,物象具有与某行相类似的特性,便将其归属于某行。如方位配五行、五脏配五行等。方位配五行,旭日东升,与木之升发特性相类,故东方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之炎上特性相类,故南方归属于火。又如五脏配五行,脾主运化而类于土之化物,故脾归属于土,肺主肃降而类于金之肃杀,故肺归属于金,等等。
(2)推衍:推衍是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属性,推衍至其他相关事物,以得知这些事物的属性的推理方法。属中国古代的类推形式,包括平行式推衍和包含式推衍两种类型。
平行式推衍:与类比思维相比,实际上是发生了量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思维作水方向运动的性质。通常是某种法则或范本的延伸,这种法则、范本与新的推衍对象之间并不存在包含关系。以木行推衍为例,已知肝属于木,而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故胆、筋、目眦属于木。他如五志之怒、五声之呼、变动之握,以及五季之春、五方之东、五气之风、五化之生、五色之青、五味之酸、五时之平旦、五音之角等等,亦归于本。根据木行的特性,在人体以肝为中心,推衍至胆、目、筋、怒、呼、握;在自然界以春为中心,推衍至东、风、生、青、酸、平旦、角等。肝与胆、目、筋、怒、呼、握,以及春与东、风、生、青、酸、平旦、角等之间并不存在包含关系,仅是在五脏之肝、五季之春的基础上发生了量的增加,其他四行均类此。
包含式推衍:包含式推衍又可分为抽象模型推衍和类命题推衍两种形式。五行学说按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生克制化规律,说明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五脏系统,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各不同要素之间的统一性,便是五行结构模型推衍的具体应用。类命题推衍属中国古代的三段论推理。中国古代的三段论属“不完整不规范”的推理形式,尚不具备类型或范式的意义。在五行推衍中不若模型推衍应用广泛,故在此从略。
总之,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即凡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化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五行属性归类表
五行





方位



西

天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地支
寅卯
巳午
辰戌 丑未
申酉
子亥
四季


长夏


五形
矩形
尖形
方形
圆形
波形
五色





五味





五志





五智





五脏





五腑

小肠

大肠
膀胱
五官





五体



皮毛

五魄





五气


湿


五化





五温


自然


六神
青龙
朱雀
勾陈 腾蛇
白虎
玄武
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具有勤于观察、善于推类、精于运数、重于应用和长于辩证的特点。推类,即善于用举一反三、引而伸之的推类方法去研究自然界的未知事物。在“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的基础上,“以类族辨物”,并进一步“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即触类旁通,由已知事物推广到其他未知的事物。五行学说的归类和推演的思维方法是:观物——取象——比类——运数(五行)——求道(规律),即应象以尽意。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立象类比是手段,尽意求道是目的。这是一种以直接观察为基础的综合类比的思维方法。
类比思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维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思维的横向性和联想性。所谓横向性是指思维是在个别或具体的事物与现象之间的水平运动,从个别走向个别,从具体走向具体,从事物与现象走向事物与现象。在横向思维中涉及的两端之间并无本质上的类属关系,仅是一种表象上的“类”似,与纵向思维沿着种属即从千般到个别的垂直方向进行不同。所谓联想性是指思维具有随意性,只要两个物象在某一点上具有相似性,思维就可以跨越巨大的种类界限和知识空间,在两个看似完全不着边际的物象之间建立联系,而不像推理必须在一个限定范围内循规蹈矩地进行。类比思维具有比较强烈的主观色彩,虽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的优点,但它缺少严格的客观准则的制约,易陷于主观无据的泥潭。它也必然具有类比的推理特点,即其结论是或然的,可靠性小、创造性大。因此,五行归类,或称五行大系,不仅要揭示自然界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使上自碧落下迄黄泉,无可逃逸其间,而且又刻意地去寻求和规定自然与人事之间的联系,将大干世界网罗净尽,不免有牵强附会、机械类比之嫌。但五行大系的可贵之处在于:将宇宙万事万物各以类相从并相互作用,构成五个结构系统图式,组成一幅有序平衡、生机盎然的生存形态图,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之道。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和归纳人体的形体结构及其功能,以及外界环境各种要素的五行属性;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阐述人体五脏系统之间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用五行乘侮胜复规律来说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不图2—11五行胜复规律示意图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有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养生康复的实际意义。五行学说的应用,加强了中医学关于人体以及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论证,使中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更进一步系统化。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人体组织结构的分属:中医学在五行配五脏的基础上,又以类比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以六腑(实际上是五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为配合,支配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组织(爪、面、唇、毛、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的结构系统,从而为脏象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2.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属土,脾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清肃之性,肺气有肃降之能;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属水,故肾主闭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
3.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医五行学说对五脏五行的分属,不仅阐明了五脏的功能和特性,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五脏之间既有相互滋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用五行相生说明脏腑之间的联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使其不致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
就五行的相互关系而言,除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胜复外,尚有五行互藏。五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杂”,“……既有杂,故一行当体,即有五义”(《五行大义·卷二》)。而明代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类经图翼·五行统论》)。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复有五行。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分,余类推。中医学根据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脏互藏理论,即五脏的网络调节机制。
4.说明人体与内外环境的统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除了将人体的脏腑组织结构分别归属于五行外,同时也将自然的有关事物和现象进行了归属。例如,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相应,这样就把人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这种归类方法,不仅说明了人体内在脏腑的整体统一,而且也反映出人体与外界的协调统一。如春应东方,风气主令,故气候温和,气主生发,万物滋生。人体肝气与之相应,肝气旺于春。这样就将人体肝系统和自然春木之气统一起来。从而反映出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
(二)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当内脏有病时,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由于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以五行分类归属形成了一定的联系,这种五脏系统的层次结构,为诊断和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临床诊断疾病时,就可以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材料,根据五行的所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
1.从本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之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2.推断脏腑相兼病变:·从他脏所主之色来推测五脏病的传变。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克火,等等。
3.推断病变的预后:从脉与色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得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即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若得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
(三)用于指导疾病的防治
五行学说在治疗上的应用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精神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情志疾病。情志生于五脏,五脏之间有着生克关系,所以;隋志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由于在生理上人的情志变化有着相互抑制的作用,在病理上和内脏有密切关系,故在临床上可以用情志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所谓以情胜情。
由此可见,临床上依据五行生克规律进行治疗,确有其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并非所有的疾病都可用五行生克这一规律来治疗,不要机械地生搬硬套。换言之,在临床上既要正确地掌握五行生克的规律,又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二.易经五行与家庭关系
1.《易经》简介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据中国[1]君友会文献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而当今在《易经》预测应用方面最具影响的当以世界周易学会会长、国际易经应用研究院首席预测家、中国先潮周易研究所所长许先潮教授为最。
据文献记载,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中天图,左天图。风后十六局图。春宫图,房中术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饼图案)、神龙八卦图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当代有山东大学教授刘大军等。后者如京房、邵雍,当代有著名术数家许先潮等。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年-1732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无论中国大陆、台湾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根据江弘远《京房易学流变考》一书,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书以沈延国论点加以延伸,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八宫卦、纳甲、纳音则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从《京氏易传》出现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2.《易经》中的八卦万物类象
五行





卦名
乾兑
震 巽


坤艮
情绪种 类









头、首、胸部,大肠、肺、右足、右下腹、精液、男性生殖器、身体健壮、体寒骨瘦之人。口、舌,肺、痰、涎、气管、口角、咽喉、颊骨、牙齿、右肋、肛门、右肩臂。
足、腿部、肝脏、神经、筋、左肋、右肩臂、头发。气管、胆经、肱股、呼吸器官、食道、肠道、左肩、淋巴系统、血管。
肾脏、膀肢、泌尿系统、性器官、血液、血液循环系统、耳、背、腰、背脊骨。
眼目、心脏、视力、红血球、血液、乳房、上焦、头面、喉、小肠。
腹部、胃、消化器、肉、右肩。
鼻、背、手背、指关节、骨、脾、趾、皮、手、脚背、膝关节、肘关节、左足、颧骨、乳房。




头面之疾、筋骨疾、肺疾、骨病、寒症、硬性疾病、老病、急性病、变化异常之病、结肠病、便塞壅结。口、舌、喉、牙齿之疾、咳嗽、痰喘、胸部、肺部疾病、食欲不振、膀胱疾病、外伤、肛门疾病、性病、贫血、低血压、手术、金属刃具致伤,皮肤病、气管疾病、头部疾病、破相。
足疾、肝经之疾、肝火旺、肝炎、精神病、狂躁病、多动症、神经衰弱、歇斯底理症、羊癫病、神经过敏、惊吓病、妇科病、疼痛性症状、剧烈性症状、咳嗽、声带咽喉病症。胆疾、股肱之疾、中风、肠疾胀气、伤风、感冒、受凤、风湿、传染、坐骨神经痛、神经痛、神经炎、寒痹症、抽筋、胯股病、支气管炎、哮喘、左肩痛、淋巴疾病、优郁症、血管症。病情不稳定。
肾、膀胱、泌尿系统疾病、肾冷、水泻、消渴症、血液病、出血症、兔疫系统疾病、性病、遗精、阳萎、生殖器疾病、中毒、病毒性疾病、耳痛、腰背疾病、心脏病、水肿病。
眼病、视力疾病、心脏病、火烧伤、烫伤、放射性疾病、乳腺疾病、发烧、炎症、血液病、妇科病。囊肿扩散性病疾、肥大症(前列腺肥大,增生、乳腺增生、心脏肥大)、血压疾病。
腹部、肠胃、消化道之疾、饮食停滞、湿重浮肿、皮肤、肌肤病、湿疹、疣、晕病、中气虚弱、劳累疲乏、慢性病、癌症。脾胃病、不食虚胀、鼻炎、手脚背之疾、麻木病、关节病、手指疾、肿瘤、结石、消化系统病、气血不通症、血液循环不定。




代表上层人物、有领导地位的人、起决定作用的人、有权的人、富有者、当官的人、神、君王、圣人、君子、祖父、父亲、家长、军警、执法者、经济工作者、管钱的人、厂长经理。书记、一把手、名人、专家。若是过于傲慢专横不讲理者为恶人,而过于自谦者,则为乞丐、下人。
可爱的女孩,少女,朋友,与用口或说、唱有关的职业的人,欢乐性职业者,破坏性职业者,巫师、巫婆、老师、教授、演讲者、解说员、翻译、外科、牙科医生、食品厂工人、饭店工人、金器加工者、秘书、娼妓、非处女、妾、亲戚、和蔼可亲的人、撤娇的人、性魅力者、小人、媒人、刑官县令、副手、二把手、邻居、卫生清洁工、传达人员、服务员、话务员、歌唱者、演员、钢琴家、音乐家、娱乐场所人员、小丑、歌女、金融界人物、经销人员、失败者、破坏者。
长男、大男、乘务员、指挥员、行政人员。
长女、处女、寡妇、僧尼、仙道之人、气功师、练功者、商人、教师、医生、技术人员、教室、手艺人、科技工作者、作家、宗教人员、设计师、公关交际人员、文秀之人、造谣者、传令者、外刚内柔、优柔寡断之人、额阔名、头发细直而少者、下肢无力者。
中男、江湖之人、船上工作人员、思想家、发明家、数学家、书法家、心理学家、安全保安人员、自来水公司工人、劳苦者、劳务者、印刷工人、贫困者、水货商、冒险者、酒鬼病人、多情轻浮者、诱惑者、诈骗者、有犯罪历史者、失败破产者、中毒者、娼妇、受灾者、流亡者。
中女、文人、大腹人、目疾人、戴头盔者、兵。
皇妃、臣子、国民大众、祖母、老母、后母、妻子、女主人、妇女、阴气盛之人、忠厚之人、大腹之人、农夫俗子、小气者、消极者、胆怯者、房地产者、泥瓦工、小 人、尸。小儿子、门卫、领头的。
从以上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卦分别代表了人物,身体,疾病等多方面的属性,而每个属性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例如乾卦,人物代表了父亲,身体代表了头,疾病代表了头面之疾。
三.性情与疾病
1.王凤仪与性理疾病
在中国近代宗教史上,王凤仪是非常奇特的一位宗教理论家和实践者.他是热河省朝阳县人,出生於清同治三年(1864),殁於民国廿六年(1937).他原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夫,可是凭他独特的能力,专门为人性理讲病,医好无数人的病,也教许多人同样用「讲病」的办法,为人治病.他又倡导女学,在东北各地先後建立六百多所女子义学.民国十八年(1929),他率众加入万国道德会, 成为这个团体的重要支柱.至今,性理讲病方法仍为台北万国道德会的主要医疗活动.到目前为止,只有台大心理研究所硕士班学生陈永芳曾经试图从「心理谘商」 的角度来探讨王凤仪所创的性理讲病。
编者认为,王凤仪的1894年开始以讲病方法进行治疗,和当代的家庭心理咨询治疗极其相似,并且还早于萨提亚的家庭治疗。在王凤仪的资料里面,涉及了家庭关系的很多方面,与当代的家族系统排列的理论也十分吻合。
2.性理与疾病
气禀性简称为禀性(有别于传统的解释)。禀性的外在表现也成脾气,简称“动性”,在发作的时候往往失去常态,如暴跳如雷,面红耳赤,争执不下,甚而大打出手。又如愤恨,生气发火、埋怨、嫉妒、虚伪、报复、傲慢、烦闷等等,不仅使自己的内心失去平衡,造成苦恼或病痛,更常常伤害他人,致使家庭不和,夫妻反目,不幸的事时有发生,在社会上则可造成殴斗闹事,不得安定,发展下去,则可酿成人类自相残杀。总之,气禀性给人类带来的灾祸太大了。
人们使用气禀性,不论对待近人远人,都不会产生好的后果。试想用脾气对待夫妻、子女、兄弟或朋友,其后果怎样呢?只能事与愿违,不会达到理想的愿望。例如,对子女溺爱是不对的,但动辄打骂,拿孩子出气,这样能教育好孩子吗?俗语说:“提着棒子叫狗”不是越叫越远吗?有句名言说得好:“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因为一个人在大发脾气的时候,多半失去理智,由于一时不能自控,竟而干出来不可挽回的蠢事,所以孔子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
从五行性理(木火土金水五种性质)的角度来讲,凡属气禀性,都是五行性的阴暗面,它对人的健康、幸福,以至家庭、社会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并且生气上火更是患许多疾病的重要原因,它可以给各种病患大开方便之门。有的人由于一刹那的暴怒,而造成几个月甚至几年不能治愈的疾病。故凤仪先生提出“化性”(化除气禀性)之说,正是对治禀性的。
禀性是怎样引发的呢?一般说来,不外三方面的原因:
(1) 由于人与人的关系引发禀性
人与人之间不协调而发动气禀性,最易使人精神痛苦,且伤害他人的感情。例如夫妻之间,我让他(她)做的事情,结果做的不合我心,或者与我的要求相反,我便大发脾气,甚或拳脚相加。又如孩子不听话,或学习成绩不理想,便大发雷霆。实际这不叫教育,而是发泄怒气,怎会产生好的效果呢?又如上级对下级,大动肝火时,往往不考虑效果,用挖苦的语言严加斥责,结果增强了下级的抵触情绪,即或勉强听从了,也是口服心不服,正所谓“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终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2) 由于人与事的关系而发动禀性
人在事不遂心时,往往坎坷逆境接踵而来。这时,不免怨天尤人,情绪消沉,不论在家在外,总是心烦气躁,屡发脾气,甚而损害健康,闹得全家失欢,幸福何来——事实上,这样不仅逆境无转变,且愈益加剧心灵上的阵痛。恶性循环,愈陷愈深。如此看来,发脾气,动肝火,既突破不了难关,也扭转不了局面,只不过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而已。
(3) 由于人与物的关系而发动禀性
人生是时刻离不开物质的,离开物质便无法生存,人在物质不能满足要求或不能得心应手时,也会动禀性。比如车夫暴打牲畜,竟有时起得浑身发抖,怒不可遏,这哪是为了使之听使唤而鞭打牲畜呢?恰恰是气禀性的大暴露,怒恨之气的大发泄而已。尤其那些由于对财物的争贪计较,斗争不止,甚而酿成同室操戈的悲剧,也时有发生。待惨痛的恶果出现了,始知后悔,但为时晚矣!由此看来,气禀性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触目惊心,不一而足。
综上所述,气禀性给个人、家庭、社会以至人类所造成的痛苦与灾祸,其严重性是无法估量的。因此,佛家把“嗔”字列为“贪、嗔、痴”三毒之一,并提出了“怒火能烧功德林”的教导。那么,禀性发作的心理根源是什么呢?可从两个方面来研究:
其一,看他人的不对。我们不妨先从自身来反思一下,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发过脾气,生过气,然而,在生气之前心理是怎样想的呢?就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绝大多数是由于看对方的不对而引起的,尤其是亲人近人之间,认为他(她)没按我的意愿去做,或说话不顺耳,总是想我对他错,轻则不满意,重则发脾气,对方如表现出不服气,顶撞我时,我便火冒三丈,秽言相加。开始时,往往是由一点小事引起,但在争执不下时,便逐步升级,用挖苦的话语揭人短处,去刺痛对方的心,企图用恶毒的语言压倒对方。这时,冲突的性质已经变了,不再是为开始的那一点小事,而是纠缠在彼此感情的伤害上,谁也不肯少说一句,结果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打得头破血流。这还仅仅是发生在家庭中,如果发生在社会人群中,便很可能便成一场惨不忍睹的悲剧了。归根结底,这场争端,实起因于“看他人的不对”。(实际上,不一定是他人的不对)
如果换作另一种精神境界,以天性为主,来处理这个问题时,便很可能出现另外一种与上述完全不同的情景。在争端一开始时,如有一方用上了“怨我呀”(诚心实意的)三个字,也许就此雾消云散,雨霁天晴了。
自责精神是解决人我矛盾的一种最有效的法宝,可惜很少有人运用它,这就是动禀性发脾气的关键所在。因而形成了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操纵在他人手里,由于他人不对你就生气,致使自己的苦乐无法平衡。换言之,也就是自己的心理情绪,任由他人播弄,多么可怜!
其二,发动禀性的另一个心理根源是一个“仗”字。是仗势的“仗”。做父亲为什么敢于打孩子呢?因为他是我生我养的,有权管他;为什么丈夫敢打妻子呢?因为她是我花钱娶来的,我胳膊粗力气大;上级为什么敢随便斥责下级呢?因为他是我的部下,我有权管他;老板为什么敢压制工人呢?因为我有钱有权,可以解雇他,如此等等。归根结底,上对下可以随意动禀性,发脾气,只是一个“仗”字在支使着。所以禀性与“仗”的关系,正如火与风的关系,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看他人不对,是动禀性的导火线,那么仗势的心理,就是助燃器。所以凤仪先生说“好看他人不对(生气)正是个人不对”。这话怎么讲呢?他本来不对,还不许我寻思吗?我们可以就此做深一步研究,在寻思他人不对时,心头之气能平息吗?不是恼就是怨,严重时必要动怒,这样既污染了个人的心性,又无助他人的改过,而内心却痛苦不堪,甚至将自己气出病来,这不正是自己的不对吗!当然,在你能容忍和理解对方的前提下,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善意的批评和教育是必要的。
上述情况是日常工作中“动性”的主要根源(当然也不排除还有其它因素),那么每个人不同气禀性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从遗传因素、环境熏陶和宿世业因三个方面来探讨。
(1) 遗传因素
通常的理解是父母生理上的某些特征可从子女身上体现出来。然而,子女的性格与气禀性,在很大程度来自于遗传因素的道理,就少有人重视了。这方面的实例很多。仅举两例,可见一斑。
例一:张某,女,她的大女儿,气质特殊,个性愚鲁,好生闷气,哭起来没完。三、四岁时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玩,她常常无缘无故,偷偷地狠劲掐人一把,掐得别的小孩哇哇大哭,而她却悄悄地跑掉了。父母常常因此向人家赔礼道歉。对孩子虽严加管教,但毫无效果。好象在孩子的心灵中,有长期的积愤没有发泄出去似的。上学以后,性情仍是那样愚顽,有时冬季雪天,她心不顺,便站在雪地里哭,母亲把她拽进屋里,然后她仍回到原处去哭,直到哭够为止。二十岁以后竟成为精神病患者了,严重时,欲持刀行凶,时轻时重,长期不愈。
这孩子为什么有这样性格和禀性,并酿成如此严重后果?只要看看她父母前期生活中的“表演”就清楚了。她父亲原来由农村进入城市,熏染上一些浮薄之习,乃逐渐看不中自己的妻子了,夫妻反目,常闹纠纷,竟发展到对妻子拳脚相加,严重时,打得妻子昏厥倒地,不省人事。以后又闹离婚,离婚后又复婚,如此反复折腾,人为的灾难,笼罩着整个破碎的家庭,妻子精神上的痛苦,不言而喻了。殊不知,这些精神上的折磨,正是女孩先天生成的整个阶段,竟为女儿注入了顽劣恶浊的气质,竟而毁了她的一生。但他们夫妻重归于好之后,所生的几个子女,心身均正常。(只是儿子很任性)
例二:孙某,男,他的次子,自幼聪明沉稳,心细多疑,读小学时考试名列前茅。进入初中后,话语逐渐减少,喜离群索居,后来竟发展为抑郁寡欢,闷闷不乐的性格了。进入工厂工作后,过分小心谨慎,有时总考虑别人对他有意见,喜欢独处。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不知要考虑几天几夜。由于狐疑的心理作祟,常常无中生有,烦恼重重,满腹怨气。例如,他的饭盒出锅后,有时别人顺便给他带回来,他竟一口不动,准备带回家去,求人化验一下,惟恐别人给下毒药。但他从来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愿到医院就医。他所认定的事都能找出“原因”和“理由”。精神一旦受到刺激,症状便明显加重。他的这种气质与禀性和先天因素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据他父亲回忆,次子先天在母腹形成阶段,适值一九五一年开始的反贪污运动。他父亲当时在某银行任会计,和他一起工作的股长、主管会计等都被隔离审查。因此他虽然知道自己无任何经济问题,但也惶恐不安,成天低头不语,精神上十分紧张,致使妻子也随之日夜不宁,忧虑重重,一旦丈夫下班晚归,她便惊恐万状,痛苦不堪,妊娠期曾因此患病多日。翌年,次子出世。其后来读书、工作时的气质与禀性,不正是他出生前父母精神状态的反映吗。然而孙家另外四个孩子的性格都很正常。从上述二例来看,一个人的性格与禀性的形成,其根源来自先天的遗传因素,是显而易见的了。这个道理涉及“胎教”,凤仪先生说,讲“母教”不如先讲“教母”,其意义就在此。
(2) 环境熏陶
环境的熏陶是每个人气禀性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其道理是明显的。
古人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说一个人从小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可影响他一生的气质、禀性、品质、情操、能力、作为等等。如生长在富豪家庭的子弟,生长在官宦家庭的子弟,由于父母到处受崇敬,受奉承,子以父荣,因而孩子也有自我高贵感,不好管教;生长在贫困家庭的子弟,多能吃苦,耐劳,有朴素的性格;生长在不和睦的家庭,父母常相吵骂,孩子也必然会说粗言秽语。上学以后所受的教育,对孩子们尤为重要。总之,环境对人的感染是直接的,是最强的。因此,孩子的成长,其气质禀性无不打上环境熏陶的烙印。先生所讲的“教性教命”之说正是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
四.心理治疗中的现象学
1.现象学简介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 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学”的词源可上溯至18世纪法国哲学家兰伯尔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G.W.F.的著作,但其含义均与胡塞尔的用法不同。胡塞尔赋予“现象”的特殊含义,是指意识界种种经验类的“本质”,而且这种本质现象是前逻辑的和前因果性的,它是现象学还原法的结果。
发展时期
现象学思潮从20世纪初以来,按时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胡塞尔现象学时期(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存在论现象学时期(20年代末至50年代末)和综合研究时期(40年代以后)。三个时期互有交叉,各时期均包括一些主要代表人物。
胡塞尔现象学时期
胡塞尔现象学是在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1838~1917)意向性心理哲学的影响下创立的,但布伦塔诺认为心理行为的意识与该行为对象的意识是同一现象。胡塞尔则认为二者有分别,意识经验的内容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与二者相关的意向性结构,从而离开了主张主体内在性的传统唯心主义,返回到原始的“现象”,即各类经验的“本质”。在他的倡导下所形成的早期现象学运动,旨在使哲学关注的重点,从当时新康德主义的“批判唯心主义”的主体概念,转向意识经验中的实在对象。这一运动的主要成员除胡塞尔和对意识中的情绪及价值结构进行现象学描述的舍勒,M.以外,还有所谓哥丁根与慕尼黑小组的A.赖那赫、A.普凡德尔(1870~1941)、M.盖格(1880~1937/1938)、H.康拉德-马修斯以及因加尔登,R.等。他们分别在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学、心理学、自然哲学、文学理论等研究中,运用现象学描述法探寻研究对象的“本质”,在对象中寻找不变的“先天”因素。胡塞尔的追随者们当时认为,现象学是一种实在论哲学。早期现象学运动兴起不久便由于胡塞尔转向先验现象学而趋分化。胡塞尔通过对意向结构进行先验还原分析,分别研究不同层次的自我、先验自我的构成作用和诸主体间的关系以及自我的“生活世界”等等。他认为,现象学的根本方法是反思分析,在先验反思过程中存在著意向对象和与其相应的“诸自我”之间盘结交错的反思层次。胡塞尔指责其追随者们误解了他的“事物本身”的概念,并由于囿于客观主义和实在论而无法达到先验意识水平。其追随者们指责胡塞尔重返侧重主体概念的唯心论老路。现象学研究的胡塞尔时期,最终由于海德格尔,M.学说被提出以及舍勒去世(1928)和纳粹上台而宣告结束。
存在论现象学时期
胡塞尔的弟子海德格尔在20年代末改变了现象学研究的方向,开创了侧重探讨存在问题的新思潮。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研究基地也从德国移向法国,并逐渐扩展到其它地区。海德格尔认为,反思的意识尽管重要,但必须首先研究意识经验背后更基本的结构,即所谓前反思、前理解与前逻辑的本体论结构──此在 (da-sein)结构。只有通过对这一基本结构的研究,才能了解意识和先验自我的可能性及其条件,从而揭示隐蔽的“存在”。由于海德格尔探讨存在的意义问题,因而其学说又被称作是解释学的现象学。然而,海德格尔的后期哲学无论是从对象还是方法上看,都与现象学越来越疏远了。
梅洛-庞蒂是法国现象学最主要的代表之一。他也认为意识结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也既不同意胡塞尔把人最终还原为先验意识,也不同意海德格尔把人的生存还原为神秘的“存在”,同时也反对萨特把自我的生存还原为自我对生存的意识。他认为“我思”必然把我显示于历史情境中,现象学还原的结果是先验性的“知觉世界”。他强调知觉世界是人与世界的原初关系,因而主体必然“嵌于”世界之中,与世界和他者混同,以此否认唯心主义与实在论的界限。梅洛 -庞蒂是现象学意义论的重要研究者,认为知觉世界是一切意义的源泉,但意义始终是含混性的,其结果是意义与无意义混杂难分,现象学还原也就永无完成之日。
综合研究时期的现象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比利时、联邦德国、美国、法国分别建立了胡塞尔研究中心,对胡塞尔的思想重新深入研究,出现了不少精通胡塞尔哲学的现象学者,如比利时的梵布雷达,联邦德国的兰德格里伯、芬克和比麦尔。50~70年代在美国更出现了很多介绍研究现象学的学者,除早先的法伯、肯恩斯外,还有考夫曼、古尔维奇、舒茨、艾迪、伊迪、斯皮格伯格、泰美涅茨卡和纳汤森等。在欧洲战后较具独创性的现象学者还有瑞士的精神病理学家宾斯方格、心理学家闵考夫斯基等。这一时期的现象学者尽管在研究的原则对象和方法论上具有更大的综合性,但其学术地位一般而言尚不及前两个时期的主要现象学者。然而,它作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学思潮,在当代西方人文科学领域的影响却比以前大得多。它的突出特点是: 研究活动扩展到东西欧、南北美以及亚非各洲,研究人数与学术活动均较前增加。 与其它哲学流派如分析哲学、实用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解释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增强。 作为方法论的现象学,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宗教学、精神病理学、文学理论等人文学科的研究中。
2.心理治疗中的现象学
家族系统排列是利用现象学来运做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在家庭系统排列之中,当事人为自己或其他重要的家庭成员,在团体里随机地扫匕选代表,例如为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接着他根据各人彼此之间的情感关系,将之排列在一个空间里。在排列过程中,隐藏的、令人惊讶的家庭动力可能会突然浮出水面。意思是家庭排列的过程会让当事人接触到之前隐藏着的信息。
例如有位同事陈述,在一次排列工作中,当事人是一位女性,其代表非常明显地反映出,当事人认同了父亲从前的恋人。事后当事人询问父亲及亲人,他们却没有一个人记得有这么一个恋人。数周之后,她父亲从俄国收到一封信,那封信是来自他在大战期间的俄国恋人。
但这只是故事的一面,是当事人所说的那一面。而故事的另外一面是:当代表们被一一排列之后,他们马上便能感觉到他们所代表的人的感受,有时他们甚至也会感觉到他们的症状,有些代表甚至会知道他们所代表的人的姓名。这样的事情的确是会发生,即使代表们对于他们所代表的人一无所知,只知道他们所代表的人跟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而已,然而身处在代表的位置上,便可一一体验到。
家庭系统排列展示出,一种场的动力在当事人与系统成员之间运作着,当中无需事先告知,单是通过参与便能得到了解。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即使是那些与家庭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一旦被排列进入这个场中,也能感应到这股运行于家庭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动力,从而能连结上这个家族的真相。
相同的情况当然也会发生在治疗师或辅导者身上。动力能够运行无阻,其附带条件是治疗师、代表以及当事人,皆愿意以毫无意图、毫无畏惧、不固着旧有的理论或经验,正视并同意所呈现出来的真相。当中采用的是心理治疗的现象学态度。没有这种态度,便不能正视当前所呈现的真相,而会导致夸张、轻视,甚至误解,如此一来,家庭系统排列便留于表面,而且会轻易地导向谬误的结论,是没有多少动力的。
五.东西方家庭心理治疗的共识
在抑郁症患者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他们都伴有头痛,头晕,困乏无力等症状。并且在患者的内心都有自责和抱怨的情绪。通过家族系统排列训练,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家庭中发生的事件,而冲突的方向,就是患者直接指向父母。
针对这一现象,我查阅了《易经》等书籍的记录,并试图找到规律,以疾病与家庭关系进行了心理实验研究。
经过多次的实践,头部有疼痛与父母有关的联系得到了证实,这与《易经》的家庭伦理关联相符合。
在《王凤仪年谱》中,通过疾病与家庭的关系,直接进行了心理方面的疏导化解,各种各样的疾病都得到了治疗。很多“讲病”的方法一直延用至今。
德国心理学大师海灵格,40岁的时候,他结束了自己宗教的生涯回到德国开始进修正统心理学的各大流派。这时,老子的《道德经》进入了他的生命,他跟随着“道”,尝试用西方的哲学与心理学技术来证实她们,然后发现这些“道”的法则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共通的东西。他评价到:对于“道”,没有人能比老子表达的更完美了。很多年以来,老子的书就是我最喜欢的书,他陪伴了我许多年。直到一个新的洞见从他那杰出的头脑中迸发:他发掘了人类家族系统中的核心法则,并且将之运用于心理治疗领域,以协助人们调整脱序的系统与灵魂;多少年以来,人们从不知晓,到走进他。
可见,东西方对于家庭心理治疗有很多的共识。以上是本书提供的身心灵治疗的全部理论依据。我们不必去重复前人的路,再去发现什么。我们只需要摘取他们智慧的果实,营养我们的身心,服务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