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8000推行计划表:生态美学意义浅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5:49:04

生态美学意义浅谈

[日期:2007-01-26] 来源:网络  作者:张玉香 [字体:大 中 小] 张玉香

生态危机日益成为引起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遇到巨大的挑战把一个古老的问题重新摆在 人们面前: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掠夺完地球有限的 资源以后,人类将何以生存?工业文明的确给人类带来了 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并没有带给人们所期望的精神充足与 幸福生活,在一个被日益物化的世界里,人类的精神正承 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压迫,促使人们开始反思 人类文明发展的失误与偏颇。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生态美 学研究异军突起,给处于困境中的中国美学带来了新的生 机。众所周知,无论是实践美学还是后实践美学,自身内 部都存在无法克服的矛盾,都无法解决自然美问题。应当 承认,“实践美学”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历史 作用,但它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后实践美学”只看 到了“实践美学”的理性主义立场而加以批判,却没有注意 到它的另一面即在自然面前过分强调了主体的地位,导致 了主体的无限膨胀。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形态,生态美学 对传统美学的冲击是巨大的,它直接动摇了传统美学的哲 学根基———主客对立的二元思维模式,由此带来的是从理 论基础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全方位的调整与转换。 生态美学是以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为基础的辩证和谐 美学,它以人类生存整体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人与自身的和谐自由境界为旨归。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美的基础问题,但是一般意义 的生态学与美学意义的生态学是不同的,前者着重于如何 解决人与自然的外在利益的冲突,或者主要从科学层面、 技术层面研究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而后者却需 要进入更深的层次,即深入到人的生命过程、生存方式及 精神文化领域进行一种更为本原也更为深刻的研究。在 人与自然外在冲突的表象下我们可以发现,与人类对自然 进行疯狂掠夺相伴随的,是人类自身的分裂与精神危机, 或者说在人类将自然作为奴役支配的对象进行片面的改 造时,也将自己肢解了,物化了,技术化了,抽象化了,精神 流离失所,幸福无处可寻。也就是说,当人以功利化和简 单化的心态去对待自然时,人自身也简单化和功利化了, 丧失了生活的意义,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绝不是人类发 展的初衷,也绝不是人类祈求的结果,如果说这是人类发 展所付出的代价,却是不应该付出的代价。这促使人类开 始反思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实际也是对人类自身的深刻反 思。人们开始明白,人类幸福生活的所在,绝不仅仅是物 质的极大丰富,还有精神的充盈与发展,人类固然可以从 现实利益出发实现科技的“绿色化”,但这还不是问题的根 本。自然之于人类,不仅仅是养命之源、生存之源,更是人 类的精神家园,他们之间有着水乳交融、一脉相承的血缘, 这才是更本真、更本原的一面,也是人类长期以来忽略的 一面。西方许多哲学家都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给 予了深切的关注。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 学》中明确提出,欧洲的科学已陷入深刻的危机中。这种 危机并非具体科学自身的危机,而是因之而引起的文化危 机、精神危机,是人自身的危机。人们被科学的表面发达 所迷惑,盲目地相信科学会带来人类幸福的神话,致使科 学同人的存在分离,人在对科学的迷信中失去了意义的世 界。由此胡塞尔率先倡导向生活世界回归,在生活中,人 和世界保持着统一性,这是一个人类参与其中的、保持着 意义和价值的世界。胡塞尔事实上在倡导人类超越人与 自然、人与世界之间人为的分裂,实现其紧密的、意义的、 生态的联合。

事实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与扭曲,根本原因在于 人类长期持有的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只有突破这种思维 模式,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辩证和谐统一。与人类文明发 展的突破性变革相对应,人类思维范式也经历了三大阶 段,即古代农业文明阶段的世界论范式、近代工业文明阶 段的认识论范式和现代“后工业”文明阶段的人类学范 式。①世界论范式偏于从客体的、对象的角度来思考世界, 认识论范式偏于从主体的角度,反思人类认识的可能性和 知识的合法性。但是,无论是世界论范式还是认识论范 式,都有一个基本的思维定势,就是都将对象和主体分离 开来,前者忽略了主体的存在,而后者忽略了世界的存在。 显然,二者贯彻的都是一种主客对立的二元思维模式,体 现的是一种抽象和绝对的存在论。而人类学范式则是对 主客对立的二元思维模式的超越,也是生态美学的哲学基 础。人类学范式的核心在于将感性具体的人类生活本身 肯定为真实的、终级的实在,视为理性思维的真正基础和 源泉。即在人类学看来,没有超越人类生活之上的、与人 类生活毫无关系的真实实在,也就是说,人对人说来是自 然的存在,而自然对人说来是作为人的存在,人与世界在 人类生活中是原本一体、浑然不分的,在本体论意义上并 无主客之分。这与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并无冲突。马克思 认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以人 类生活为唯一实在,必然以人类实践为唯一实在。正是包 括物质生产在内的整个人类实践活动、人类的现实生活, 使抽象的人与世界的二元对立问题成为一个假问题。也 就是说,人和自然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直接的感性的现 实,都是具体直观的历史性“实在”,都是丰盈生动、纷繁复 杂的人类生活本身的有机构成,所以彼此之间不存在主客 的差异和对立,而是主客本一的。在这儿有一点需要强调 的是,作为马克思哲学基本概念的“实践”是存在论意义的 实践,不同于人们常说的作为物质性生产活动的认识论意 义上的实践。后者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工具性活动,是验 证认识的一种手段。这种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文明发展 的基础,但马克思却从未将实践仅仅理解为物质生产。作 为存在论范畴的实践在马克思那里指的是一种包含物质 实践在内的感性直观的人类活动、人类生活。长期以来人 们忽略了实践的这一根本含义而片面强调了实践的物质 意义,这是对马克思实践论的误解。事实上,过去的“实践 美学”正是由于一直过分强调物质生产才屡遭攻击与质 疑。“实践美学”始终包含着主客对立的二元思维模式,所 以终难在理论上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而以马克思存在论意义的实践论为基础的人类学思维范 式恰恰超越了这一点。②

从生态美学的基本立场中,必然会引出对人类精神领 域、社会文化领域的关注,这是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生 态美学研究的进一步具体化,也是生态美学与一般生态学 的不同之处,即前者更关注人类生活本身的诗意价值和审 美含义。这种审美价值和诗意价值不仅仅在自然中才能 寻得。真正人的意义上的情感满足和精神快乐,既在自 然,又在人类文化,在整个人类生活本身。正因为人是区 别于自然和普通动物的“人”,他才能够体验属人的快乐与 自由,而这种体验无论在自然中还是在人类文化中,在本 质上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只有人才能体验自然美,也 只有人才能体验人类创造的文化美。生态美学将人理解 为具体的、感性的、特殊的存在,这是符合生态的差异与多 样化原则的。只有在多样与差异中不断交流才能实现人 类的发展、进化,正所谓“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真正的 和谐意味着多样化,多元化,意味着差异、平等,无论在自 然领域还是在人类文化领域,遵循这样的原则都是至关重 要的。由此便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前生态美学建 构的意义。中国文化传统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显然 与上面提到的人类学思维范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亦与西方 文化传统中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 外,古代中国人对待自然、世界的审美而非纯功利的态度, 也给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的世界带来了一阵清新的风。我 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生态美学的建构中,在日益频繁 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将作为珍贵的文 化资源给予人们以深刻的启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 到了这一点。

总之,生态美学的出现,既是对人类现实困境的回应, 反映了人类对完整的、幸福的人类生活的寻求,同时也是 对现有美学理论的突破。更重要的是我们开始懂得自然 对于人类的意义。大道无言,自然无语,人作为自然的承 担者,作为自由自觉的特有的存在,完全有能力承担起人 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任,将绿色还给大地,将清洁还给空 气,将蓝色还给天空和海洋,也将幸福完整的人类生存还 给人,从而营造出一种绿色的、诗意化的生存。

①王南 :《论哲学思维的三种范式》,《江海学刊》 1999 年第5 期。

②仪平策:《生态美学建构与现代人类学立场》,首届